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4-07-1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精选17篇)

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一

文章标题: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年正式起步,经过6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步入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560家,入社社员3.2万多户,带动农户23.5万多户,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返还社员盈余2.6亿元。近二年来,我们严格遵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围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全面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带动能力,拓宽服务功能,使我市合作社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实施规范化建设工程,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

(一)领导重视,出台政策。规范化建设是保持合作社稳定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进合作社发展工作中,各级各部门一直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方针,积极引导,出台文件,着力于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2005年市政府提出以实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强化领导,市政府成立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连续两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通知》,要求每年完成100家合作社规范化改造任务,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市、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二)把好关口,保证质量。针对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制度执行不严格、产销联结不紧密、会计核算不健全、带动农户不广泛、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局及时出台《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对合作社登记注册、股权设置、决策方式、生产行为、法人活动、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进行完善和规范,严格把好合作社的“准入关、产权关、民主关、服务关、经营关、管理关、利益关”等七个关口。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规范化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全市有242家合作社被农业部门认定为规范化合作社。

(三)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合作社财务管理是当前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2006年我们把实施和规范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作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在省内率先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辅导员制度,确定了60多名合作社财务辅导员,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结对辅导帮扶。通过这一制度实施,全市有495家合作社按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合作社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深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创新经营机制,拓宽合作社发展内涵。

(一)建立合作社联合会,搭建合作社服务新平台。合作社联合会是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合作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单个合作社产业规模偏小,服务领域比较狭窄,经济协作难以开展,维护权益势单力薄等问题,迫切需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进行再合作、再联合、再提升,进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我们及时把握这一趋势,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联合会,2006年11月温岭市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已成立了联合会,会员数达435家。联合会成立后围绕行业自律,教育培训,业务交流,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和信息咨询等开展工作,努力把联合会办成合作社生产发展服务者、经济利益维护者、对外合作沟通者、合作精神倡导者和现代农业建设推动者。

(二)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着力培育骨干合作社。在抓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开展了以提高带动力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的骨干合作社培育。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订扶持政策和合作社发展规划,促进了骨干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经过几年的培育,我市已形成40家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产业优势明显、带动力强、效益好、与社员联系紧密的重点合作社。为表彰先进,5家骨干合作社理事长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台州市第五届拔尖人才”称号。为进一步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2006年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合作社达到30家以上,其中10家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形成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骨干合作社,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核心力量。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合作社发展空间。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拓展发展空间,是台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以合作社为平台,组织一大批专业农民外出创业,发挥我市合作社资本、技术、信息、品牌优势,到市外、省外、境外建立基地,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为再造一个“陆上台州农业”出力。2006年全市有24家合作社在市外建53个基地,总面积达4.64万亩、家禽存栏40.48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84亿元。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在全国各地建立西瓜生产基地13个,面积1.3万多亩,合作社在20个省市50多个水果

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二

农机专业合作社本来就是由农机大户和一般农户组成, 它整合了农民的资金, 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 使得农民购买大型农机成为可能。同时,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机资源,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先后, 统筹安排, 机动灵活, 有组织的进行连片作业, 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可以组织开展跨区作业, 从而拉长作业链条, 延长作业时间, 增加使用农机具的收益;还可以扩展服务领域, 组织农机开展运输、维修、兴修水利、乡村道路建设等作业, 拓宽合作社创收渠道, 确保了农业机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都思路开阔, 善于研究新政策、新机具、新技术, 逐渐成为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先行者。同时, 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和生产厂家或科研机构合作, 通过研制开发或引进新机具、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3.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三

【关键词】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现代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强化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力度,尤其要正确处理好结合方式和促进措施。

1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现代农业的所需基础条件是:农业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补贴。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使农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就是要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巨大的增长。高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各国农业现代化首要的共同特征。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反映农业现代化程度的综合指标,没有高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和富裕的农村。因此,大力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农业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经济迅速腾飞,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农业的发展也在进行着同样的转变。自从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充分发挥发挥出来了。而跟随着市场的需求并且追求生产效益也就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以这个目标为指导,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以前的那种单一的耕作模式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农业设施、经济作物、畜牧业、养殖业以及果树园林这些优质并且有着高收益高效益的农业项目的迅速发展。

新的农业项目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在客观上也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提出了要求。农艺,顾名思义是一种工艺,是一种技术,具体说来就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而农机则是指农机具及其应用技术,用在现在则是指农业的机械化器具及其的生产技术的使用。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靠技术,也要靠农机。农艺技术是基础和手段,这是自农业生产以来积累下来的操作技术。而农技的运用却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便是农机,农机农艺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而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便是效益最大化。农机和农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运用木桶原理来说,这二者便是组成木桶的两块木板,二者需要相互依托,相互制约,无论那一块木板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如果只顧一味地发展农机现代化,而忽略了与农艺技术的配合,就算农机现代化的水平再高,最后也会无法推广。而如果只顾一味地研究农艺技术,而忽略了以农机为载体,最后农业的生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没有播种技术的推广,无论农机部门研制的播种机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强大,再好的播种机也不会被推广使用。反之,不管农艺技术如何先进,如果没有优质的播种机械为载体,淡淡依靠广大农民来人工播种,不仅播种的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播种的效果还会因为无法做到播深一致且均匀等农艺要求而受到影响。由此,在新时期,农机农艺相结合始终是农机管理运用与科研的主线,讲究相互配合,合理分工,推动农业机械化不断往前发展。

2.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已取得的成效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里,我国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都是在明确农艺技术效果指标基础上,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例如抛秧和化肥机械深施、机械化精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等。这些都是从作物增产潜力的基础理论上研究出发。对作物生长的各个客观环境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促进了旨在抢农时、争光热的机械化耕种一条龙作业技术和优质高效高产技术与配套系列机具的研制,这些都是在农机与农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硕果。

收获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机械化收获,生产效率高、作业质量好、总损失率少、劳动强度低,小麦能及时收获到家,保证丰产丰收。过去,农民在小麦收脱时,采取的是手拿镰刀把腰弯,一镰一镰割小麦和用石滚打场,进行脱粒的原始劳动方式,这样不但增加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延长了收割和脱粒的时间,使小麦在成熟期后,不能及时收割和脱粒,又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3 农机农艺结合的促进措施

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实行农机与农艺结合,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但就目前来讲,应突出注意以下重点。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农业系统和工业系统以及其它经济、科技部门,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实现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要尽可能做到农业制度区域化、最优化和规范化。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措施时要考虑工程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并保持农业技术规范的相对稳定,以减少机具的重复研制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农艺布局应尽可能集中成片,以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

3.2 因地制宜,用养结合

按照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稳产高产、便于机械作业等需求, 确定耕作制度,农机设计要注意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耐用性强等,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多样性和恶劣的工作条件。

3.3 加强引导,合作攻关

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农机与农艺的科研课题立项,统筹考虑农艺与农机的科研攻关,鼓励农机与农艺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研究。加强组织与协调广大的农艺、农机工作者、农业工作者的步伐。对农机与农艺有关科研课题的下达以及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高指标和先进性,而要从实际出发,周全考虑对技术经济效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更着眼于经济效果的分析和节本增效,同时要注意把现代农业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取得合理方案。

3.4 加强沟通,扩大交流

农机和农艺毕竟是两个专业,但是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农业阶段,学科分类比较粗,技术内涵比较简单,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划分不断细化的今天,强化专业沟通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农机和农艺的交流机制和协作平台,打破目前部门分割、专业封闭的不利局面,加强沟通,扩大交流。

参考文献

[1]康丽清.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农机化发展.农业工程,2012(12):20

[2]孙康.关于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思考.当代农机,2013(02):25

4.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对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和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对农机化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于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遵循“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一、农机化发展促进了农村家庭经营生产方式和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和标志就是家庭生产经营方式和手段的转变,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是促进这一转变的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推动力。从山东省农机化发展的实践来看,一方面,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广大农民获得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手段,“以机代牛”,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劳动手段,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历史性的变革。1978年前,山东省农业生产主要以人畜力手工工具为主、传统农机具为辅,全省耕牛存栏量为227.6万头,农机总动力仅有1千万千瓦,小型手扶拖拉机只有10万台左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2008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01亿千瓦,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0倍,亩均拥有动力由0.1千瓦提高到1.07千瓦;拖拉机370多万台,增长了近40倍,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由14台提高到390台。依靠耕牛进行农业生产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已由附属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再一方面,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不但转变了农业生产的手段和方式,而且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有效的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目前,山东省小麦和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13.2万台,小麦、玉米机械化收获不但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而且收获时时间由原来1个多月缩短到半个多月。由于实现了农机化耕种收“一条龙”作业,使传统的“三夏”、“三秋”变成了“两夏”、“一秋”,开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农机化的发展不但使山东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改革开放前不到20%提高到62.2%,其中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9%,而且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完善和稳定发展。

二、农机化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和装备支撑 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发展粮食生产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保障。从山东省的实际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农业机械化为粮食大面积生产提供了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大面积的粮食生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暂短农时的抢收抢种、恶劣条件情况下的抗旱排涝以及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等,都离不开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全省中低产农田的改造,依靠农业机械化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仅1996年以来,全省累计改造中低田2860万亩,其中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30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200万亩,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基本粮田,为保障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二是农业机械化使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技术成为现实。农机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使许多先进的农艺技术通过农业机械得以实现。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是山东农业学者、专家早就研究的播种技术,但是无法由人工解决,正是农业机械的发展使这一科学的农艺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再是山东农业专家创造的的小麦垄作、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技术,都是通过运用农机化的措施才创造了生产的奇迹。当前在山东大力推广的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玉米贴茬直播技术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农业机械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机械化为粮食持续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机械化播种环节,节约良种20%左右;在机械化收获环节,减少粮食损耗3-5%。通过机械化措施推广了化肥深施、作物植保、旱作农业、秸秆还田等农业技术,使先进科学的机械化和农艺技术实现了有机的结合。特别是近几年来,山东省通过机械化大力推广小麦免耕播种和玉米贴茬直播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但增加了土壤蓄水量16%~19%,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降低生产成本18%~22%,而且每亩小麦增产粮食15%左右,全省共推广300万亩小麦,增产小麦达2.2亿多斤;每亩玉米增产10%左右,全省共增产玉米18亿斤。2007年,全省粮食种植总面积在比1978年减少14.6万亩的情况下,总产却增长81.3%,单产增长130%,农机化功不可没。

三、农机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产业资源 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改革发展中经历了从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到贸工农一体化,再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提升过程。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机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是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量,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替代出来,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乡村中小企业,使种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据统计,全省在乡村中小企业工作的农村人员1700多万人,其中在农业龙头企业从业的农村人员达25%。山东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至40%以下,没有农机化的发展是根本办不到的。二是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机械设备的支撑。据统计,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企业总数1.4万多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853个。全省农业产业化企业从初加工的保鲜、烘干、储藏、整理机械等到精加工的自动化、半自动化及电子化设备再到物流的运输机械等等,各类机械设备总值近千亿元,有力的装备支撑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7487亿元,带动全省968万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四、农机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规模经营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土地集中和劳动力安排的矛盾和问题。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就是解决好这一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首先,只有通过农机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替代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并进行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从山东的情况看,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员已经达到1662.4万人。农机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机化的替代功能就比较显著,土地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就得到一定的发展。其次,只有农机化得到一定发展才能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山东的实践说明,农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需求较强。如青岛市的即墨、胶州;潍坊市的诸城、昌邑、高密;枣庄市的滕州、泰安市的宁阳等十几个农机化水平较高的县(市),今年共流转土地63.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目前,山东省共流转土地面积262.7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7%,涉及118.1万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9%。再是,机械化的高效率为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农机化的发展使得大部分流转的土地最终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山东的种粮大户都是农机大户,与普通农户相比,其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服务能力都大大增强,能够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机化的发展,农村种粮大户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种植面积在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30多个,而这些大户拥有的农机总值达5000多万元,每户家庭每年依靠种粮纯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年收入超过了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

五、农机化发展缩小了工农差别,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山东省农机化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机化发展不仅仅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和农村生产经营理念的转变,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各个方面不断缩小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差别,推动了城乡一体化。一是机械化的运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农业机械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产的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使用农机的农民还是驾驶农机的农机手,逐渐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的习惯,开始考虑农机作业的生产成本、经营效益和科学管理等问题,逐步学习运用现代工业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农机作业。山东省许多的农机专业大户、农机合作社的经营者逐步成为了农村经营管理的能人和专家。二是农机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农机化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不但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解放出来,转移到城市和小城镇务工,由种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而且使那些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员,许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拥有者和驾驶着,已经成为农村的新型农业工人和农机作业的管理者。目前,山东省农村已有农机户507.5万户,其中以经营农机为生计的农机专业大户10万多户,拥有大型联合收获机12万多台,参加跨区作业时,每台机械要配备2-3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农机跨区作业的就有25万多人。三是农机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山东省农机化事业的大发展,不但提升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第三产业——农机服务业。农机跨区作业、合同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套餐式”作业等等,在农村形成了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同时,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在广大农村中农机销售、农机维修、农机运输、农机服务中介组织等第三产业的各类服务实体应运而生。目前,全省有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4373个,成为农机作业服务的主力军;农机作业专业户达到73万个,遍布全省各个乡村;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400多个,成为农机作业必不可少的联系人;农机维修网点2.6万多个,从业人员5.3万多人;从事物流运输的农机280多万辆、年运输量140万吨/公里。2008年,全省农机服务总产值达到375亿元,增加值236亿元,约占整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9%,农机化为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

5.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五

作者:李荣明

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之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于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旬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优势明显,这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了又一个很好的工作突破口。因而,要以发展好休闲观光农业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的全面进步。

一、依托资源,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划

根据旬阳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按照统筹全县、逐步推进的原则,目前应首先抓好九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一)铜钱关万亩竹林观光园 休闲观光以万亩竹林为主体,附以花、木、草、家野生果品种植和大鲵、山鸡等特种动物养殖观赏、千亩稻田、荷田农作物种植及田内鱼蟹养殖观赏、古长城及其它自然景点观赏;园区产品开发以食用竹笋、各类山野菜及家野生果品、肉食品、各种花卉苗木,竹、木器日用品或观赏工艺品为主,附以农家各样布鞋、靴、鞋垫及各种刺绣等农村传统“女儿红”工艺品等。

(二)吕河周家阳坡千亩荷塘观赏园 休闲观赏以千亩荷塘为主体,突出荷花观赏、莲籽采摘、休闲农庄游乐项目,附以塘中鱼、蟹养殖、捕捞、垂钓和各种花卉、设施蔬菜、果品种植、观赏、品尝;产品开发突出特色果品、花卉、蔬菜包装销售,附以各类木制日用品和工艺品、农村传统“女儿红”工艺品。

(三)城关青泥千亩竹林观光园 休闲观光以千亩竹林为主体,突出农家山庄休闲娱乐,附以竹林山鸟、乌鸡、特种禽兽养殖和各类果品、花卉种植观赏、品尝项目;产品开发突出绿壳鸡蛋、鸡肉制品、各类山野菜、食用竹笋、鸡(鸟)羽毛工艺品、果品、花卉及木、竹器生活日用品工艺品等。

(四)张坪千亩牡丹观光园 休闲观光以千亩品种不同、花色各异的设施牡丹种植为主体,附以其他花卉、果品、山野菜种植、特色养殖、规模养蜂、森林日光浴和农庄休闲娱乐;产品开发突出各类花卉苗木、家野生果品、山野菜制品、蜂蜜及家野生动物肉食制品为主,附以各类木制日用生活器具及工艺品、藤条椅、布鞋、靴、针线刺绣工艺品等。

(五)吕河冬青狮头柑产业景观园 休闲观光以千亩狮头柑产业景观园和汉江水面游乐观光(汉江旬阳电站建成后所形成的水面)为主体,附以狮头柑林下各种家野生禽鸟特种养殖、汉江垂钓、汉江水面千帆竟游景观和休闲农庄景观;产品开发以狮头柑为主,附以山野菜、各类肉食制品和其他农产品及加工品等。

(六)公馆西沟河世外桃源观光园 休闲观光以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风光为主体,附以千亩桃园、梅子园、李子园、葡萄园、“八月炸”、五味子等各类家野生水果种植园和各类花卉种植院的田园风光;产品开发以核桃、板栗等坚果和各类鲜果为主,附以各类农产品及加工品、木制民间生活日常用品及工艺品,布鞋、靴等民间传统针线刺绣工艺品。

(七)仁河水泉坪四季不同景色观光园 休闲观光以体现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稲香满川、秋季层林尽染、冬季万里雪山的四季不同自然景色为主体,突出川道及临川高山的农业景观特色,附以休闲农庄、水田农业种植和田内鱼蟹养殖、陪衬以桃、栗、山杏、猕猴桃及各类适生的家野生果品生产、畜禽林下养殖;旅游产品开发以各类农产品及加工品、家野生果品为主,附以各类家野生畜禽肉食制品、木、竹制家庭生活日用品及工艺品,农村布、针线刺绣工艺品等。

(八)阳山仿古农业耕作观光园 休闲观光以各自然景点及高山仿古农业耕作为主体,附以休闲农庄、千亩高山设施蔬菜种植园、千亩桃园、千亩花卉园、各类山野菜种植园和林下家野生畜禽养殖、森林日光浴(这些均以仿古农业耕作方式展示);产品开发以各类家野生高山蔬菜、花卉种苗,家野生果品、家野生畜禽肉食制品为主,附以各类仿古木制家庭生活日用品及工艺品、农村传统“女儿红”工艺品等。

(九)红军革命老区农业观光园 休闲观光以红军烈士纪念馆及周边自然景点观光为主体,附以休闲农家乐、十里红军革命时期文化氛围浓厚的山区河川设施农业长廊、千亩稻田、荷田及田内鱼蟹养殖、河川各类花卉、水果种植;产品开发以仿红军革命时期各类衣、食、用品为主,附以地方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及加工品、果品、工艺品等。

二、统筹运行,推进旬阳休闲观光农业高起点发展

(一)全面做好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土地流转工作 园区规划及建设必然会引起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这对于提高园区内各类产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十分有利。因而,在休闲观光园区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一方面要切实按照政策规定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园区内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使园区内各种农业产业发展充分体现出生产专业化,技术精亮化,能够在全县充分展现出现代农业的风采。

(二)着力展示旬阳休闲观光农业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休闲观光农业亦然。因此,要在各休闲观光园区乃至全县精心打造休闲观光文化氛围,尤其是在各休闲观光园区内,一方面要充分体现现代农业文化、休闲农业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展示古朴的民风、民俗文化。维其如此,才能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品位,才能凸显休闲观光园区的生态文明,才能体现各类产品的无公害化、绿色化,从而拉动休闲观光者放心消费,实现他们的心理满足。

(三)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各类产品。产品开发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之一。全县要围绕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全面调整现有农业产业结构,组织休闲观光农业专业人才和当地乡土人才一道,研究和设计各类产品开发方案,创办各类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企业,对产品的规格设计要满足休闲观光人群的不同需求,对各种产品的分类包装要体现精致、美观、新颖、大方;对研制生产出的所有食品类产品都要申报并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使所开发产品成为拉动休闲观光消费的重要支撑。

(四)加强服务、管理培训,高起点保证休闲观光服务质量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旬阳是新生事物,但也是推动旬阳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服务、管理和产品开发和经营销售上做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彻底消除旬阳大多数民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锤子买卖”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意识;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途经,全面加强对实施服务、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此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对外影响,拉动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全面发展。

6.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篇六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召开后,孝南区农机局迅速召开局系统全体十部大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制定得力措施,明确了奋斗目标:新增各类机具1 000台(套),同比增长53%;争取国家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600万元,同比增加93%;农机总动力增加到30.8万kw,同比增长3%;完成机械耕整、机械插栽、机械收割分别达到2.73万hm2、1.33万hm2、2.13万hm2,同比分别增长4%、50%、23%;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同比增长2%.

作 者:杨中秋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南区农机局刊 名:湖北农机化英文刊名:HUBEI NONGJIHUA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7.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七

1 发展概况

洪泽县农业机械化合作社起步早、发展快。2003年5月, 在江苏省率先成立了第一家以机插秧为主的机械化插秧服务公司———洪泽县朱坝宏兵机插秧服务公司。2007年9月, 成立了淮安市首家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主的农业机械跨区作业专业合作社———洪泽县惠农联合收割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截至2011年底, 洪泽县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已达48个, 共有社员5 590人, 注册资金6 018.77万元。

(1)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类型较多。按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发起人员性质分, 有农业机械大户、村干部和农技人员等。按农业机械化合作社经营类型分, 有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机械收获专业合作社、机械植保专业合作社、综合性专业合作社以及水产机械化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2)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大。2011年, 洪泽县48个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共拥有“三库一间”总面积11 183 m2, 其中机库8 630 m2、油库178 m2、配件库982 m2、维修间823 m2和培训室570 m2。三河祥发和岔河德富农业机械化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分别为386.7hm2和213.3 hm2, 机插秧面积分别达866.7 hm2和1 200 hm2, 位居淮安市首位、江苏省前列。

(3)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2011年, 洪泽县新组建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14个, 创建“五星”级合作社1个、“四星”级合作社2个、“三星”级合作社4个。

(4)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益较好。2011年, 洪泽县48个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经营服务总收入15 081万元, 实现总利润3 592万元。三河祥发及岔河德富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经营服务总收入分别达1 821.2万元及360万元, 实现总利润分别达265.4万元及117万元。

(5)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社会影响较大。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入社人数较多、流转土地和机插秧面积大, 经济效益好, 而且已形成从播种、育苗、插秧、收割、储藏、加工及经营等一条龙生产, 受到了洪泽县农民的高度赞扬和认同。

2 作用与发展

农业机械化合作社的组建与发展, 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1)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地保证土地深松深翻, 打破犁底层,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 有利于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推动农业机械、农艺结合, 进而提高粮食产量和土地产出率。

(2) 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3) 促了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采用大型农业机械生产, 作业效率较高, 节省了大量劳动力, 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

(4) 促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采用“机械收获+秸秆还田+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播种”等秸秆综合利用集成技术, 大幅度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从源头上杜绝了秸秆焚烧现象的发生。

(5) 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带头人。经过多年、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培训, 洪泽县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农艺技术、机械操作、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机械作业能手、维修能手和经营能手, 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跑者、带头人。

3 存在的问题

(1) 发展资金不足。一是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社员经济基础较差, 二是发展速度较快, 从而导致农业机械专业化合作社发展资金跟不上,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 土地经营不善明显。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土地由集体经营转为分散经营, 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种植结构各自为政, 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日趋突出, 大型机械难以发挥作用, 致使大型机械作业量下降、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以及作业标准低下。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要实现长期发展, 须要流转土地, 建立自己稳固的阵地, 实现规模化经营。

(3) 缺乏自身建设。一是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现有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 大多数由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组织发起。他们在技术上是能手, 但在经营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难以驾驭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这台“大机器”。二是合作社管理人员不适应当前管理模式。现行的管理人员, 在管理方法上很不适应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发展, 内部核算方式还很繁琐, 重点环节抓得不细、不到位。三是驾驶员知识面不广。现有驾驶人员对新型机具了解不多, 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 正确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很难保证机械高效优质地发挥作用。

(4) 农民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农民对现代农业机械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 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

(5) 发展不平衡。不少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规模较小, 部分合作社只是注册登记而已, 没有发挥作用。部分合作社社会服务效益较低, 也有的拥有农业机械的数量和入社社员较多, 但管理不到位, 经营松散, 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4 发展建议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对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机具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 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 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规范化建设, 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4.1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

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作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 整合资源, 落实责任, 形成合力, 层层抓落实。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及时跟踪了解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解决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新问题。实践证明,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 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发展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2 开展共建活动, 扩大覆盖范围

积极探讨“银社共建、企社共建、社社共建”的模式与方法, 强化银行、农业机械生产销售企业与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与共建, 实现互利共赢。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推进力度, 把分散的农机户有效的组织起来, 使之真正成为为农业服务的主力军。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机大户、农业机械服务人员及村组干部等各类人员, 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 牵头领办、创办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并通过提供服务、技术培训和机具维修等手段, 吸引广大农机户加入。

4.3 加大政策扶持, 壮大合作社规模

(1)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向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倾斜。将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列为优先扶持对象, 不限数量, 实行多购多补, 支持发展先进成套农业装备。

(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强化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建设标准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以以奖代补的方式, 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 用于农业机械场院、机库棚建设, 购置维修设备及教育培训补助等。

(3) 支持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业生产发展和建设项目, 多渠道争取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建设资金。要将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业、农机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科技研究推广等项目的重要主体。

(4) 协调建设用地。在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过程中, 沟通协调解决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机库、办公、仓储和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调研出台扶持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组织的具体政策措施, 设立扶持项目资金, 落实税费减免、土地使用和信贷支持等扶持措施。

4.4 完善体系建设, 推进规范化管理

(1) 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要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具有一定的注册资本, 要有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耕整作业机等农业机械, 要有固定的场地和存放大型机械的标准化库房。

(2) 管理规范化。要成立股东大会, 实行理事长 (经理) 负责制, 负责日常经营服务工作。财务制度、机务管理、维修保养、作业管理和安全生产等制度要科学、完善、规范。

(3) 经营企业化。要吸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按照市场要求组织农业机械经营, 做到产权关系明晰, 责任、权利、义务明确。要根据不同合作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 实行按股分红或统一管理, 单车核算、自负盈亏。实行按股分红分配盈余时, 要从当年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 用于应对市场风险, 扩大生产经营或转为社员股份。

(4) 作业规模化。统一签订作业订单或合同, 推广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 达到作业效益最大化。

8.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八

该县黄埠镇地处上蔡县与驻马店市区之间,过去,因产销不对接、信息不对称、没有品牌支撑,到了蔬菜集中成熟期,大量的蔬菜烂在地头无人问津,菜农只能唉声叹气。如今,黄埠镇仅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有七家,由于合作社提前和客商签订了供货合同,菜农再也不用为卖菜犯愁。每到蔬菜上市期间,来自郑州、洛阳等地的货车就在地头排成长龙争相收购。

近年来,上蔡县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率和农民收益。在这方面,遍布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购销服务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该县百尺乡百尺集村党支部书记郑己午租赁附近村民土地数万平方米从事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年均纯收入逾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不少村民纷纷加入他的宏胜种植专业合作社,搞起了辣椒、洋葱、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来自该县工商部门的统计表明,目前上蔡县共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46个,入社农户1.8万多家。合作领域已从传统的种植、畜牧养殖、农机服务扩展到了农产品加工、批发、销售、科技服务等。2006年,上蔡县邵店镇农民毛国凡成立上蔡县和谐马铃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至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38户、3760人,马铃薯种植面积44.5万余平方米,辐射我市全境和开封、新乡等地,而且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带动了广大农民致富。

9.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九

探索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途径

红光农场

在分局“以小谋大、追求最佳”的精神理念鼓舞下,积极创办农机合作社,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两年来,通过创办农机合作社,使农场新增进口拖拉机8台套;国产拖拉机12台套;联合收割机29台,总动力3040马力,总投资1250万元。今年农机合作社联合整地22万亩,起垄20万亩,收割作业17万亩,实现收入874万元,纯效益430万元。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较好地解决了“农场两自理、四到户”后,农户自由购臵农机具,盲目发展,无序竞争,作业质量差,经营分散,资源浪费的难题。从而加快了农机更新、完善配套使用、规范管理及现代大型农机具规模经营的步伐。其推进生产力发展和促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作用日益凸现。

一、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合作社组织化程度

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兴,农机必先行。创立农机合作社前,全场小四轮由改革之初的36台增加到2007年的541台。家庭农场各自为战,分散经营,农机作业市场无序竞争,农机作业质量差,无法连片作业,原有的农场大机械优势逐渐萎缩。全场50%左右的耕地,因耕作水平低,抗旱排涝能力差,比较效益低下。散、乱、无序的农机作业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场农业的发展。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农场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通过农垦总局补贴230万元,农场补贴83万元,个人筹集933万元,先后购进迪尔8430拖拉机两台、凯斯285拖拉机一台、迪尔7820拖拉机两台、维美德T171拖拉机三台、东方红轮式拖拉机12台;联合收获机29台。

现代化大型农机具增加后,随之又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是操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大型机械操作使用知识,致使耕作质量差;二是有机户与农户之间对接难,大机械无法连片作业,效率低;三是有机户之间盲目竞争,抢战耕地作业,秩序乱。

针对这一状况,农场认识到光有先进的现代化农机具是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的,必须有一个现代的管理制度和农机耕作运行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大型农机的优势,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于是农场决定打破管理区界限,提高农场对农机耕作的掌控权,组建农机合作社,实现有序购臵,按区耕作,以质求效,规范运营,科学发展的目标。

农场委派主管农业的副场长,农机科具体运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起草了《红光农场农机合作社章程》。通过广泛宣传、动员,使拥有100马力以上的15户有机户共18台套大型农机具和29台联合收割机户,在自愿的前提下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法定程序设臵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选举了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监事2人,理事会对合作社制定了会员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明确了理事长职责,监事职责和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员农机作业业务由合作社统一协调组织实施,农场农机步入由自主购臵、自由发展、无序耕作转为科学规划、可持续积累与发展的轨道。

二、创新经营管理,夯实合作社发展基础

众所周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管理不到位,合作社的成立也就会成为一个花架子,失去其运作的真正意义。为此,农场协助农机合作社在管理上下功夫,具体运作中突出“四化”。

一是运行企业化。农机合作社自2007年3月建立之日起,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员以自有机械入社,实行联合作业,内部实行单机核算,自负盈亏,责任到车到人,按动力机械的功率分配作业量,农场指导不领导,农场参与不参股,农场帮办不包办,使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健康运行。

二是管理科学化。在农机、政研部门的指导下,农机合作社以科学管理为先导,突出抓好社员及入社机械的管理,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社各岗位职责》、《合作社员工守则》、《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岗位职责》、《安全生产制度、职责》、《农机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效益分配办法》、《社员奖罚制度》、《更夫职责》等,规范了合作社人、机、效的管理。在科学管理上重点实施了“五统一分”。“五统一”,即合作社对全部机械实施统一编号。按机械马力及购进先后顺序进行社内编号,进行管理;统一指挥。由社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业量,不同作业标准,统一指挥调配车辆,并开具作业派车单,社员凭派车单实施田间作业;统一保养停放。凡入社车辆在耕作和收获季节分两个作业区统一停放看管,有效减少了空运里程,便于集中调度耕作,合作社共投资285万元建2个标准化停放场。农机保养间2000平方米,车库3000平方米,零件库2000平方米,油料库500平方米,农具棚10000平方米。统一耕作标准及收费价格,提请农场职代会通过,并向农户公示,杜绝了低标准、多收费现象的发生;统一核算。各机车作业量由合作社统一核算,达不到作业量的将减少其下一年作业量;“一分”。就是作业费经合作社统一收取,经下一年农户春播结束,作业质量无异议后,按照单车作业量及质量,单独分配,自负盈亏。

三是作业标准化。标准化作业是合作社生存的基础。农机合作社采取“两准一验”的办法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合作社投入作业的机械在投入作业20日内,由合作社申请农场农机科等部门进行检验,登记注册。检验合格发放准入证,无牌、无照、无证及低于80马力的不合格机械不准投入作业;驾驶人员必须持有驾驶证并经岗位培训后准许参加作业;投入作业的机械,在松、耙、起垄环节统一质量标准,作业结束时,由作业 区主任、职工代表、农户、合作社社长,入社作业农机户联合对耕作质量进行验收,达不到作业标准的,由作业户重新负责作业直至达到标准,不重复计费。对一年两次达不到作业标准的,合作社在下一年度减少其作业面积20%,引起较大争议造成较大影响的将做退会处理,实现了各环节的标准化,使农场三秋工作步入分局总局先进单位。

四是发展规模化。合作社拥有的农机具都是100马力以上现代大中型农业机械,没有规模化的作业面积,合作社就会增加生产成本,无法发挥机械作用,生存就难以维持。对此,合作社在农场的指导下,积极主动与农户对接,并在全场划分2个耕作责任区,配套机械动力固定,由合作社发给农户作业质量信誉卡,使全场农户“松、翻、耙、起垄”作业均交给合作社,保证了合作社机械的作业面积,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三、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合作社市场化运作能力 合作社的壮大与发展,就是要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营市场化为目标。通过市场求生存,通过效益联结互惠互利,积累资本壮大发展。在合作社的运营中,农场清楚的认识到靠农场有限的13.1万余亩耕地,只能使农机合作社温饱有余,发展后劲不足。对此,农场积极与海伦市政府、周边乡镇及国有林场公司联系,通过免费到海伦市乡镇展示耕作水平和效果,邀请海伦市政府、农业局及各乡镇领导到农场参观大机械整地现场,使农机合作社走出场门,作业地域拓展到海伦市的南华 糖业基地,东林乡、双录乡、共合乡及周边的5个国有林场,跨区整地16万亩,跨区收获4万亩,创收409.6万元,纯效益200万元。目前协会正积极努力,与周边市县农民签订长期土地耕作协议。内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四、农机合作社组建取得的成效

农机合作社组建和运行的近两年时间,成效令人瞩目。首先是机械组织化程度提高。结束了过去家家户户小机械作业,单打独斗,分散经营、无序作业、效率低、质量差的状况;其次是提高粮食产量,由于大机械以现代耕作措施为前提,有效的保护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强了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场农作物在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经农业部门测产,产量比大机械耕作前提高15%以上。第三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大机械耕作后杜绝了花花田,职工在农场和合作社的共同指导下,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出现了玉米、月苋草、菇娘、甜菜、马铃薯、紫苏等种植专区,便于集中管理收获,使农户亩均增收150元;第四是促进了耕地的流转,推进耕地连片,促进耕地规模经营,目前已有43户将耕地流转给种地大户或有机户,使大机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五是有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实行大机械作业,农户劳动强度降低,全场农业富余劳动力达到1105人,大部分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投入到农场其它行业创收,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农场非国有经济办公室统计。全场长期及季节性外出打工人员由过去的872 人增加到1657余人。

五、兴办农机合作社的几点启示

农机合作社的成功运行,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政策扶持是前提。农机合作社受服务范围和对象的限制,启动之初,机械投入大,利润空间窄。需要农场的关注和支持。即在购买机械上帮助争取优惠政策,在组建上帮助制定章程制度,在作业上积极作好农户工作,杜绝小四轮作业,保证耕地面积,在拓展市场上帮助协调联系,穿针引线,这样合作社才能不断发展。

启示之二,机制创新是关键。合作社要发展,就要有一个健康灵活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做保障,农场垄断合作社就难以发展壮大,不掌控,合作社就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必须指导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愿入会,通过内部约束及农场宏观调控,促其利益联结,共同发展。

10.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

近几年来,枣庄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始终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广泛宣传培训,促进了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近期,枣庄市农机局组织人员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从2004年开始,我市提出用3—5年的时间,建立起以农机户为基础,以村级农机服务队、农机大户为骨干,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农机协会为桥梁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各级农机部门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措施,积极推进全市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548个,从业人员达到2.1余万人,固定资产达到6.5亿元;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26个,其中已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有32个,注册资金达到3300余万元。从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组建程序规范化。全市已注册的3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均能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有明确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盈余分配等管理程序和制度。

(二)组织方式多元化。一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由农机大户、农机主要使用者和支持农机发展的社会人士牵头组建的农机合作社。比较典型的是市中区富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市中区税郭镇吕庄村农机大户吕凤民发起组建,到目前已发展社员80余人,拥有机械180台(套),固定资产达22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100万元,带动了近百户农机户走上了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的道路。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5%。

二是由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牵头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镇农机站牵头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农机站牵头,组织该镇的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维修点等20户,注册成立了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40万元,拥有各类机械30余台(套),提供各类粮食作物的耕、耙、播、收及机械维修、跨区作业、新技术推广等服务。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8%。

三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主要是村集体组织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滕州市洪绪镇龙庄村,农业一直实行的是集体规模经营,将农机服务作为产业来抓,成立了以村集体资金投入为主的龙庄农业公司,重点发展大中型和高科技含量的农机。目前,该村集体拥有各类农机具共计40余台(套),农机动力达到1175千瓦,农机注册资金500万元,配备5名专职管理人员,有自己的配件维修车间和油料库,对全村农业生产实行了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并且所有农业生产环节全部无偿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一条龙农机服务网络,彻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8%。

四是由基层农机人员或村干部带头领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山亭区桑村镇农机站站长仲伟奇组织参与创办了伟奇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农机大户达20余户,注册资金80余万元,合作社为入社社员提供经验交流、传递致富信息、推荐作业场地、提供作业市场。2008年夏季,该合作社组织了3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河南、安徽及我省的潍坊、威海等地开展跨区作业,秋季又组织6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到邹城等地收获玉米,使社员获利近50余万元。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18%。

(三)服务趋于专业化。围绕当地已形成的特色农作物,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开展专业性服务活动。例如滕州市界河镇杨希润等五户农民,针对该镇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的实际,成立了为民马铃薯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76人,各种类型的马铃薯收获机6台,封垄机36台(套),覆膜机20套,资产总值56万元,专门从事马铃薯种植机械开沟、封垄、覆膜、收获服务,每年服务面积达27万亩,极大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开支,缩短了种植周期,保证了种植质量,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该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服务范围扩大化。全市的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从服务过程看,由单一的机播、机收服务逐步向耕、耙、播、种、收全过程机械化服务发展;从服务模式看,由农田作业逐步向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新机具推广及机械采购、机具维护等方向延伸;从服务领域看,由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向跨乡镇、跨区(市)、跨省市方面拓展。

二、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规范发展。市农机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枣庄市农机局关于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并把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了对区(市)农机部门业务千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优先扶持,引导发展。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在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具进行重点考虑、优先安排,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挂牌安户等业务,农机监理部门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特别是去年三夏农机柴油供应紧张,各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先发放“农机加油卡”,保证了作业用油,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械正常作业,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台儿庄区农机部门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靠上服务,帮助发展。山亭区农机部门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倾斜力度,强化与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仅2008年就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滕州市农机部门为加快马铃薯机械化进程,帮助界河镇开展了马铃薯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程,并指导成立了为农马铃薯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无偿扶持合作社田园管理机和覆膜机各10台,极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三是强化示范,推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只有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实惠,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级农机部门始终把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指导,促进发展。为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促进其不断上档次、扩规模。各级农机部门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促进他们规范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虽然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运作不够规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合作社标准相比,我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比较低。目前,已通过正式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2家,只占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的25%,大部份还没有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其合法身份未得以确认。

二是规模普遍偏小。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辐射带动力较弱。在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中,资金规模普遍在100万元以下,100-200万元和200-500万元的仅各有5个,拥有社员数普遍在几户、十几户,拥有机械数普遍在30台(套)以下。

三是服务功能单一。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基本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机播、机耕等为主,且没有长远发展计划,市场筹划、品牌建设、经营开拓等工作开展不足,缺乏发展活力。

四是社员素质偏低。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五是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区(市)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认识不够,发展数量偏少,个别区(市)甚至没有一家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六是扶持力度不够。我市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资金短缺。目前,各级在财政、信贷、用地及库房建设等方面的还没有比较系统、明确的优惠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下一步发展措施

我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加强基层农机部门和农机大户的学习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二)努力扩大覆盖面。近年来,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农机部门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把各项扶持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组建一批较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机大户都基本入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对基本具备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和改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要依法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工商登记等制度,健全运作机制和服务内容,增强经济实力。

(三)依法推进规范化建设。规范运行机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增强自身实力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制度管理,实行财务公开,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从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看,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对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效果明显。下步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要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示范性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群众增强合作意识,带动农民群众开展专业合作。

1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一

从以往众人弯腰扎田地干农活的壮观景象,到如今几乎全部机械一体化的高效作业,农民显然已经从纯劳力的角色解放出来,一步步成为掌握机械操作与运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已然向国家近年来提倡的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1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提出把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同年,我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87%。今年夏粮实现“十连增”,河南成为唯一一个夏粮总产超过3000万吨的省份,稳居全国第一位。可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农业科技推动着河南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其农业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骄人的,必将成为全国各地发展农业的典范。

如今,河南农业的科学发展热潮涌动,崛起振兴步伐矫健,不仅全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地区首位,且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转变。与此同时,我省在农业科技方面的积极探索与进取,如良种的开发、田地机械作业的运用等等,均表明了河南农业科技的实力不可小觑!河南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今天的河南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古、土、穷”,这个生机勃发的中原大省已经旧貌换新颜,现代农业科技不但为我省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在农民心目中的“魅力值”。(于 萍)

12.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二

追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国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 千家万户的零星条块化农业种植模式只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瞥”。原因很简单: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大而全, 小而全”的生产工具, 管理的不便、效率的低下等。阻止了先进技术的应用, 限制了高效机械的推广;化肥的滥施、农药的残留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和竞争力, 多施了化肥农药而效果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老百姓仍浑然不觉、乐此不疲, 还争先恐后地上肥喷药。长此以往, 就造成土地污染、生态退化, 若不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 部分地块将来甚至要变成贫瘠的不毛之地, 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农机合作社恰好能弥补这一农民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 能很好地承接这一产业的过渡转移。农机合作社有机械、技术等优势资源, 唯一缺乏的就是土地要素。在保持承包地原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农户把土地交由合作社耕作管理, 一方面农户有了固定的土地收益, 同时又腾出了时间干其他的事情, 这样, 合作社与农户就找到了结合点、各取所需, 形成利益联合体, 实现“双赢”。

2 农机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生产农场化、农民身份职业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门类分工更齐全、技术更专业、职业更细化, 同样农业生产也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也要求职业化, 成为技术全面、专业从事的职业农民。

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业经营合作组织本身就是不同种类且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场, 合作社理事长扮演着农场主的身份, 其产业工人也是本乡本土的农民。这种土地的统一经营模式与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鸡犬向鸣、犁之桑榆”的原始朴素的农业劳动是一种人类本能、只能解决温饱。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这种先天不足的生产模式与劳作机制犹如步履蹒跚的老者——自我束缚、缺乏激情、活力不再。

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有着先进的农业机械、科学的管理理念、深度的机艺融合及其高效低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技术, 能很好地对农户、土地、技术、制度等农业生产所需的关键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重新激发、整合各要素活力。把农业当作一项产业来开发, 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投入, 促进新技术应用、确保粮食安全, 农机合作社运作的现代化农场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鱼台宏图农机合作社和广丰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发展, 探索出一条农业生产农场化、农民从事职业化, 章程全面、制度健全、融资规范、高效安全的公司化发展新路子。

3 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优势

农机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大生产能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一系列“以农为本、粮安天下”的方针、政策,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个从事农业生产的粮食“工厂”, 能有效地利用先进科学的农业机械和高效优质的生产方式,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确保安全、充足的农产品供应, 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国家有关农业项目的落地开发也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高效安全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 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而粮食又是农业的根本。“高筑墙、广积粮”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在和平建设年代同样也是“手中有粮心不慌、吃饱喝好底气足”。一方面要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 同时又面临一家一户、效益低下的“刀耕火种”之窘境, 分田到户的生产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这种时过境迁的农业生产方式已完成了中国处于那段特殊时期的任务, 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显现, 成为农业大发展的羁绊和拦路虎, 理应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 首先要坚守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种植面积这一根本, 其次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贡献率, 提高粮食单产、转移分流农业人口、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是关键。

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恰好能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农机合作社聚集了土地、机械、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 有利于实现增加投入、降低成本, 有利于大型农机具的普及应用, 有利于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实施, 从而实现粮食生产及农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建立起一套安全可控、持续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科学发展综合新体系。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提高服务水平、凸显“合作”优势、发挥合作社承上启下的纽带功能, 打造中国“三农”发展的增值升级版。

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 还处于发展上升期, 尽管合作社的发展过程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实践证明, 这种生产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卓越的发展潜力, 因为他符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适应中国“三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要求我们, 要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各类农业经济服务合作组织正是处理好“三农”工作的“牛鼻子”, 以农业服务合作组织为切入口和总抓手, 加大项目扶持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以各类型合作社为平台和载体, 以奖代补、重点倾斜, 强化人才、技术、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 突出合作社的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功能;以合作社为依托, 逐步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传承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三

摘 要:农机专业合作是农机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了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主要有:组织不规范应完善机制,土地流转困难、资金困难政府应加大扶植力度,人才缺乏应积极参加培训等。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 发展对策; 蒙城县

随着国家和安徽省各类涉及农机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出台,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以农机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有力提升了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对促进全县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蒙城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诸多问题,下面进行浅谈。

1.发展现状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农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设和发展农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至2013年底,蒙城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32.79万KW,拥有农机固定资产总值15.2亿万元。全县拥有轮式拖拉机84762台,旋播施肥机6万7千多台,土地深松机800多台,秸秆还田机1900多台,玉米点播机1万多台,谷物联合收割机4900多台,玉米收获机2100多台,其他畜牧、水产、植保、排灌等各类农业机械17万余台套。截止2013年底,蒙城县共有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60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4个)农田作业服务组织。在创办形式,合作方式与服务形式上,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服务领域主要涉及机耕、机播、机管、机收、统防统治等农田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维修方面。在创办形式,合作方式与服务形式上,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主要问题

2.1.组织管理不规范,思想认识不足

农机专业合作是农机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是蒙城县农机化发展的顺头羊和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现阶段,蒙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边发展边规范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仍然缺乏有效认识。特别是个别农机专业合作社思想上认识不足,管理松散,重组建轻管理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经营理念,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谋化长期发展的目标,经济效益较低,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2.2.土地流转存在难度,规模经营相对滞后

至2013年底,粮食播种面积达13.333万hm2,但可流转的土地面积为0.33万hm2,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小块种植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土地流转程度不高,大中型农机及具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开展连片作业,导致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的效能与节本增效的潜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再加上各户田地种植品种,种植方式和种植结构各自为政,大大增加了农机作业的难度和成本。

2.3.合作社周转资金普遍缺乏,经营和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民间社团组织,政府不可能投入大量资本加以扶持,只能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刚刚组建时,大部分社员以物化形势加入,极少部分社员以资金形式入股,这就导致场库棚建设和生产流动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壮大能力。

2.4.农机合作社服务内容单一,领域窄、创收途径少

蒙城县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数主要从事机收、机耕工作,且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扩大。跨区作业效益降低,机具利用率降低,作业量少,创收途经减少,严重影响了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蒙城的推广和应用。

3.建议与对策

3.1.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机制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严格执行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要做到产权明晰,落实好财务和盈余分配制度,积极服务社员,保障社员收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股份制企业进行管理,不断扩大作业规模,增加作业项目;适当吸收当地有技术,懂管理,条件优越的社会人员入社。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达到具有较高层次的市场化经营格局。

3.2.加快解决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最主要的制约性因素。要突破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就要鼓励引导农民采取承包、股份合作、长期租赁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扩大土地规模化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对于蒙城人多地少,地势平坦,应充份利用有利时机,集中搞好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已建的合作社不断巩固发展。

3.3.解决资金周转难题

拓展农机合作社生产领域,努力通过调整改善生产经营状况和管理来弥补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由低效益作物转向高效益作物;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由无极向绿色有机转变,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工业化道路,变资产优势为经济优势。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实行优先补贴,多购多补,此外在信用贷款、税收政策、农业保险等方面也应该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并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专项扶持资金,优先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装备,扩大规模。

4.结论

总之,推进和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是蒙城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农机化社会服务的主要工作,是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要采取各种手段,整合农机资源,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合作社的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机合作社组织成长壮大,为蒙城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4.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四

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牟平区农机局创新思路,在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一、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目前全区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21个,共有社员210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00多台(套),资产2000多万元,服务农户3万多户,作业服务面积20万亩,其中:机耕作业10万亩、机收作业8万亩、机械植保2万亩,年服务总收入600万元。

二、我区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农民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是由农机大户牵头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的农机大户作为发起人,吸收本村和临近村的个体小农机户带机入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农机大户提供农机具存放库房,实行单机核算。如姜格庄“服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姜格庄上庄村农机大户牵头兴办;二是以村农机服务队为基础,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村集体农机服务队,吸收本村和临村个体农机户带机入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提供农机具存放库房,实行单机核算。如大窑镇“宝健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北大窑村集体农机队发展起来的;三是农村能人带头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兴办经济实体先富起来的个体工商户投资购买农机具,达到一定规模后,吸引个体农机户带机入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农村能人提供农机具存放库房,实行单机核算。如莒格庄镇“云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莒格庄崖子村的致富能人兴办。

(二)优惠政策扶持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兴机富民”计划,出台扶持政策,对全区年内达到一定标准的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示范基地和10个农机服务组织给予资金奖补。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过程中,区农机局优先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全区2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新购置的100多台大型农机具享受农机补贴资金200多万元。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专门开辟了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可观的赢利空间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区农机局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档案,建立了常年联系制度,合理利用地区农业生产季节差,积极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千方百计提高机具使用率,增加社员收入。如宝健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5月份一成立,就组织15台收割机赴江苏、安徽收割小麦,收割面积达8000多亩,机手人均毛收入超过5万元,净利超过3万多元。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开展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把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紧密结合起来,扩大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一是机具先进,作业效率高。合作社拥有的都是国内生产的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数量多、配套全,平均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型农机具达到了50台以上,能提供农作物从种到收的“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成片规模化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比个体散户机械作业效率提高了20%—30%以上。例如我区姜格庄镇“服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型机械80多台套,与周边6个村签订农业生产作业合同,年农田作业量达2万多亩,经济收入30多万元。

二是市场化运作,服务质量优。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作业项目,农户只需一个电话到农机专业合作社,就能为农户提供代种、代收、代管的“保姆式”农机作业服务,解决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农机作业问题。在费用支付上,农户可以直接付给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费用,也可以从收获的粮食中拿出部分给合作社抵顶作业费用,形式灵活多样。

三是极大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目前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都进城工作,农村劳动力缺乏,在农忙季节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所有农田作业服务,在城工作的年轻劳动力不必请假回家务农,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把他们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更多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赚。

四是有利于机械调度,保障农业丰产丰收。在三夏、三秋等重要农忙季节,区农机部门可以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的时间差,合理调度全区农业机械,有效提高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反应能力,增强全区抗灾害、抢农时、夺丰收的能力。实践证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四、存在问题

1、发展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截止目前,我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1个,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2亩以上场地,用作机械存放的库房、维修车间、办公室等,当前由于场地库棚建设用地受限,致使农业机械露天存放,日晒雨淋,锈蚀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使用寿命。

3、合作社运作机制有待完善。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规范化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

4、农机专业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相对其他产业来讲,农机属弱势行业,农民属弱势群体,若没有上级资金的有力支持,仅凭社员自身力量难以发展壮大。

五、建议

第一,继续培植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他们上联农机服务市场,下接农机户,不断提高现有农机组织化程度和利用效益。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动员和指导各主体共同出资、共用信息、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形成紧密型联合体,全面开拓农机作业市场,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

第二,加大农机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大力争取购机补贴专项资金,根据我区农业结构布局,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农业生产急需的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让农机合作社优先享受补贴。二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争取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扶持资金,逐年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累加补贴。

第三,加快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稳定、规范、维权、发展”的方针,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采取季节性托管和转租、股份合作、长期租赁经营等多种流转形式,走“代种、代管、代收”保姆式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

15.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五

沈建辉局长在报告中回顾总结了2014年全省农机化工作取得的积极成绩。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锁定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落实推进措施,农机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农机装备量增质提。农业装备开始向大功率、高性能、一体化方向发展。全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2.3万台,其中75马力以上的达1.95万台。耕翻、施肥、播种、镇压等一体化复式作业机械发展加快。新增插秧机1.75万台,其中乘座式插秧机3 644台;新增烘干机1 568台套,超过了2014年保有量的总和。设施农业装备大幅增长,新增设施农业机械10万多台套。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增长,预计达到80%,比2014年增长2个百分点。粮食生产机械化迈出新步伐。其中水稻机插秧面积超过1 620 khm2,机插率达到75%,比2014年增长5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既定目标任务。纯作玉米的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下转第4页)(上接第1页)达到82%、75%,均同比增长7%。农用无人植保机试验示范取得突破性进展,农用航空作业面积超过100 khm2。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扎实推进,全省夏秋稻麦秸秆还田面积超过2 533 khm2,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5 006个,耕、种、收、植保等作业服务面积超过1 667 khm2,农机合作社等服务主体作业面积占整个农机作业面积的50%以上,其中机插秧和秸秆机械化还田约有60%的作业量由农机合作社完成。全省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超过250亿元。四是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取得积极进展。全省扎实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超过20万人次,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3.6万人次。组织开展了市县农机局长、科技骨干、农机监理人员等系列培训班,参训人数超过5 000人次。

沈建辉局长全面分析了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社会关注度前所未有,可谓是“三度”空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目前,江苏农机化已经在全国率先步入了高级阶段。按照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这一阶段以后,农机化发展将更加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更加突出产中环节和产前产后环节机械化同步推进,更加强化主要农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农机化发展不平衡、装备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等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矛盾逐步凸显,农机化发展“质”的方面问题日益显现,这就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明确新任务,落实新举措,将“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作为当前特别是“十三五”全省农机化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常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全面开创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要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实现“五个新突破”:一是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在推动农机化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在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在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上实现新突破;五是在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各级农机部门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落实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关要求,真正在提质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2015年全省农机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三农工作的新要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主体培育、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管理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装备支撑。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81%,其中:水稻机插秧水平稳定在75%,纯作玉米机种、机收水平分别超过85%、78%,全省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3%。全省农机服务经营收入稳定在250亿元。农机“三率”稳步提高,农机安全生产不超过省安委会下达的控制指标。

2015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补贴政策落实,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新补贴机具核查和监管方式,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累加效应,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狠抓关键环节,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抓好20个省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水稻机插秧,加快提高玉米、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加快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推广,继续加强油料作物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努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示范点,探索形成科学的机具配置方案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四是认真组织秸秆机械化还田,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办法和技术路线,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安全使用到位。五是加强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引导发展,加强软件建设,稳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六是强化责任落实,狠抓各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提升监理服务能力,强化平安农机创建,实施农机政策性保险,切实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七是严格监督管理,不断提升农机质量工作水平。八是深入开展技术与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做好获证奖补工作,努力提升农机人才队伍素质。九是精心组织编制“十三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提高农机化科学发展水平。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认真科学筹划好“十三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确保规划解决实际问题,惠及全省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全省农机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是强化农机系统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廉政勤政,保障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16.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六

【关键词】 农机 合作社 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加标准规范、法制化;标志着新型农民服务组织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农机部门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力发展契机,全面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1.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机部门首先组织农机干部职工和重点农机大户学习,结合农机服务组织现状,通过查访、座谈等形式逐条研讨合作社法规条款。对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牵头企业和个人及时组织加以引导,经过多方积极培育扶持,通化县金贡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首批专业合作社之一。在合作社培育工作中,先通过企业带农户等形式,把产业化融于农机合作社发展建设之中。如金贡源农机合作社把示范基地和订单作业融于合作社建设内容中。

2.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通化县金贡源农机合作社共投入资金220万元。其中投资180万元建成占地0.9公顷集办公室、机具停放、机具维修、油料储备、粮食晾晒于一体的农机合作社办公场所,投资40万元购置了14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6台(套),合作社总计作业800公顷,年收入60万元。

合作社坚持实行股份制,实行农民自主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把合作社兴衰与股民利益挂钩;规范收益分配,坚持选能人和多劳多得原则;逐步实行作业全程机械化和土地集中有机相结合。

3.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余剩劳动力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经营导致的低效生产、无序竞争等问题,逐步实现了土地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金贡源农机合作社采用机械化规范作业比常规作业至少节省850个劳动力。农机合作社的机械化作业使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

3.2推进农业化标准建设,促进农业增收 合作社采用标准化机械耕种后,提升了粮食品质,降低了种植成本,合作社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经比较,机械作业比人畜作业可增产8%以上,并且粮食籽粒饱满,色泽度好,含水率低,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3.3提高了农民抗击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机合作社依靠机灌、机械育插秧深耕深翻等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土壤板结、春旱伏旱等问题,真正实现了一次播种拿全苗,为秋后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户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掌握了主动权。

4.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主要问题和建议

4.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依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原则 办合作社就是要盈利,只有尽可能地追求经济效益,才能找到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入股村民经济利益最佳平衡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快合作社经营向非农产业、城外延伸,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4.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强化人员的技术培训 合作社人员在农机方面的基本技能明显不足,体现出专业技能的匮乏,如果合作社管理人员一味地“重使用,轻保养”,就会造成国家扶持的机具极易损坏,造成资产的不必要浪费。

4.3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立足长远合作社的发展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作业,还可以向精准农业发展,不能满足现有的耕作方法,还要立足于保护性耕作和先进耕作制度改革。目前机具配套方面缺乏超前意识,合作社的管理者缺乏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

17.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十七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起到“转变生产方式,承接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劳力,造就职业农民”的特殊作用。自20XX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版实施以来,农机专业合作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XX省XX市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牢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完善规章制度、优化运行机制与增加现代装备并重,通过持续开展“赛管理、赛服务、赛规模、赛效益”为主题的合作社“四赛”及提升活动,使农机服务组织在管理水平、服务能力、装备水平、建设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XX农机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有力促进了XX乡村振兴和“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20XX年底,XX登记在册农机合作社XX家。入社社员XXX人,资产总额达XXX万元,拥有农机具XXX台(套),服务农户总数达到XX户。其中,全国农机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性农机合作社10个,市级示范性合作社XX个。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已成为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合作社主要服务模式

一是跨区作业型,以XX市合力农机合作社为代表,跨省市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年作业收入20万元以上。二是订单作业型,以XX市喜耕田农机合作社为代表,开展农用物资供应、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培训指导、订单收购优质小麦等“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在XX及周边县市范围内开展订单作业,累计年作业服务面积X万hm2次。三是土地托管型,以XX市民富农机合作社为代表,托管合作社附近XXX余hm2土地从事小麦、玉米良种繁育等高效农业开发,不仅有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还有土地规模化经营收入显著提高。四是服务本社型,以服务自有土地为主,如XXX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hm2,合作社机械全部服务自有土地,开展规模化作业和经营。

三、主要作用及成效

全程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鼓励农机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托管和订单作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并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置高性能、高环保、复合型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农具,大幅提高了XX农机化装备水平,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通过几年的努力,XX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成效显著

一些合作社投巨资配套完善全程机械化作业机具,如XX合作社投资XX万元购置了X台可全自动作业的美国凯斯2254型拖拉机和配套机械,投资XX多万元购买了8X台北斗导航系统在拖拉机上安装使用,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XX农机合作社购买了X架植保无人机、X台大型植保机械等;XX农机合作社投资XX多万元在承包地上安装了喷灌系统等。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合作社发展日益规范

通过合作社“四赛”及提升活动的持续开展,目前市级以上的合作社都做到了规章制度齐全,档案完整,财务健全,照章运作、管理规范、财务公开等,凡重大事情均召开股东会议等,经营管理日益规范科学,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一大批农机合作社发挥自有机械技术优势,进行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承包,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比较效益,如新大地农机合作社流转XXX余hm2土地、民富农机合作社流转100hm2等。有些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搞特色经营,如XX农机合作社种植XXhm2葡萄,XXX农机合作社种植XXhm2花生,X农机合作社培育优质小麦种子X多hm2等,合作社年纯收益都在X万元以上,既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又促进了自身可持续发展,同时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市政府虽然在农机合作社发展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缺乏具体实施办法,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资金不足,融资难

农机合作社购置机械、建设机库、办公场所、硬化场地等都是一次性投入;合作社扩大再生产、承包土地、购买种子农资化肥及生产资料等,合作社发展资金缺口很大。资金匮乏又难以取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问题,正成为制约合作社作用发挥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部分农机合作社现有理事长和负责人及合伙人,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意识不强,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量和气魄;合作社内部管理、财务、信息、营销、法律及维修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缺乏。出现高工资出不起,低工资留不住人的情况,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将是制约合作社今后发展的更为关键的因素。

管理运行不规范

多数农机合作社内部分配机制未建立,财务制度依然执行不规范,大多数合作社未设立社员账户或者社员账户名存实亡。

五、措施和建议

加强政策及资金扶持

继续实行购机补贴优先倾斜政策、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全程机械化技术项目及机库棚建设项目等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实施,通过政策叠加,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一批市、省、全国级农机示范性合作社。制订优化合作社发展奖扶政策,国家、省和市列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合作社扶持力度,加快合作社发展。

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政策,制定完善合作社有形资产抵押办法和信用评级制度,为合作社搭建融资平台,尽快解决合作社融资渠道少、贷款审批难、机械抵押贷款银行不认可等现实困境,促进合作社与商业银行有效对接,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一是强化自身人才建设。要将合作社理事长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善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带头人。二是注重引进人才。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机合作社就业、创业,补充新鲜血液,增强新动力,逐步培养一批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不断提高

合作社经营管理能力。加大对合作社各类人才培训,帮助引进人才,逐步解决合作社人才缺乏问题。

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发展

结合全省开展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工作,加大推进XX农机社会化服务业态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推进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逐步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上一篇:财务部奖罚规定下一篇:2022年实习生工作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