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教育 相信未来

2024-10-09

相信教育 相信未来(共18篇)

1.相信教育 相信未来 篇一

不要因为没有阳光,而走不进春天,

春天的脚步些许姗姗来迟,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不要因为没有歌声,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阳光总在风雨之后,

雨后的彩虹才是最美,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丢掉自己的理想,

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

都充满坎坷、艰辛与汗水,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漆黑的夜晚,辗转反侧、翻来覆去,

“我真的可以吗”,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生活的重担几乎压断了你的脊梁,

但你的傲人的骨气仍然在,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在冰与火中煎熬,在生与死的分界线徘徊的人们,

在考虑是否放弃挣扎时,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因为总会有一天,

你我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逝者安息,我们安心!

2.相信教育 相信未来 篇二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68年。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那“阴云密布”的年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加强理解、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它当歌曲般来“唱”。

诗的第一、第二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因此第一节男声朗读,第二节女声朗读,这正如歌曲开头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围绕在周围,紫葡萄化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抱。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男生、女生在领读时,声音要低沉。但是,诗人依然坚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理想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因此第一节在男生领读完后,全班男生均要用较低沉的声音齐读“相信未来”;第二节全班女生以同样的方式齐读“相信未来”。这就好比唱歌时的伴唱。

第三节句式有变化,表达出了诗人情绪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开拓出宏大壮阔的境界;坚定的信念,使诗人豪情万丈。“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因此,在朗读安排时,一男生领读“我要用手指”,后男生齐读“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女生领读“我要用手掌”,后女生齐读“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男女生合读“用孩子的笔体写下”,全班齐读“相信未来”。本节之所以较多地采用男、女生齐读,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准确表现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以上三节可以看作诗的第一个层次,这好比是音乐的第一章。每一节的“相信未来”四字由男女生齐读,并将它凸显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的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四节是诗歌的过渡和转折,朗读时,采用男、女声二重读形式,犹如音乐的男、女声二重唱。

第五、第六节,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以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去掉“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第五节“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由男、女生领读,下面四句是列举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故而学生分为四组依次联读,联读要求连贯;第六节仍由男、女声二重读。语气要充满自信,但不要过于激昂,这犹如乐曲高潮来时的蓄势。

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会、想象、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学生一开始往往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教师可以先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例如,听朗读录音、教师领读、学生仿读等,在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情感后,再进行这种唱歌式的“朗读”,效果更好。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理解,不要纯技巧性的指导和形式主义的表达,超越学生的理解、感受,只是在声音处理方式上指导,甚至用统一的符号来标画朗读文本,这样只会导致机械的、模式化的朗读,“声”“情”脱节。应该把诗当“歌”来“唱”。读诗要做到像唱歌那般流畅,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追求“声”“情”统一,把声音形式统一到理解与感悟上。

3.戴彦榛:相信未来 篇三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仍然固执地望着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指那滚向天边的波浪,我要用手掌——托起那太阳的大海,我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因为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

——食指《相信未来》

接到采访戴彦榛的任务时,已临近下班时间。暮色降临时,他出现了,平头,白净、斯文的脸,第一感觉,他像个学者,而不是商人。交换名片的时候,简单地握手,那手温暖、有力,我惊讶地发现,只短暂的一瞬,他留给人的印象是:信任!

有人说,一场非典成就了戴彦榛。

表面看,好象是这样的,在这次抗击“非典”过程中,“健之素”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广东省出现“非典”疫情开始,戴彦榛就让他的“健之素”进入了24小时不停运转的特殊时期,用十多天的时间加设备、扩建生产线,使产量迅速扩大至原来的20倍……

此时的人们,似乎看到了消毒行业的巨大潜力。但戴彦榛却略带着悲哀的神情说,如果人们能够早一点具备了消毒的意识,也许这次SARS灾难就不会发生。戴彦榛似乎对非典的意外来临带给他的巨大机遇并不在意,他更多的思考是消毒这项事业关系到的全民健康,关系到的民族尊严,在他的叙述中,我能感觉到那隐隐的悲痛——为在非典中逝去的生命而换来消毒意识的建立感到悲痛,这样的代价无法补偿。

十几年前,学药学出身的戴彦榛,在消毒行业还处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时候,就决定进入,并且要做好。那时,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但对消毒的意识却非常淡薄,甚至连医院都没有真正关注过直接对消毒负责的感染管理系统,虽然各种传染病从没有停止过对人们身体与生命的侵害。

这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从不认可到认可,从意识的建立、培养到牢固,戴彦榛付出的是超过常人数倍的努力。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

一场非典,似乎突然让人们看足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看到了危机中的人真正的本质。但是,用戴彦榛的话说,如果当初能够防微杜渐,也许就不会再有今天的手忙脚乱了。非典的教训是深刻的,它突然让“消毒”这个概念深入人心,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次突然加快的步伐也打乱了民用消毒市场发展的节奏。戴彦榛说,他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从容一些。

戴彦榛的魅力在于他有一种知性的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始终贯穿在采访的过程中,那里面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就像他在他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中始终注入的“人性”理念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作为被采访的对象,戴彦榛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事业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什么?问完后,他停顿片刻,镜片后面的眼睛闪着纯良的光芒,其实这是很多人都在自问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来自对人生的认识。

他也并不期待我们的回答,开始用很平缓的口气来描述他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的社会化”是其第一要素:一个企业能不能在社会建立起它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其实就是要看到这个企业究竟为社会做了什么。所以事业的最高境界,不是看它究竟挣了多少钱,而要看它在多高程度上成就了社会的需要。有意义的人生,也许就是在生命消亡的瞬间,你会想到你为社会究竟做出了多少……

戴彦榛坚持的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信条。这一信条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各种材料大幅涨价的情况下,“健之素”产品始终保持原优惠出厂价。有人计算过,在非典期间,戴彦榛每天约减少100—150万元的利润。同时,戴彦榛更加大了在学术研究、公益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注,他将在全国举办400多场专业学术活动的讨论,将长期举行科普宣传的公益活动,并借助“公益演出”这样的形式来推广消毒理念……这一切不求功利的举措,戴彦榛用心良苦,他期望的是人们能够真正做到防微杜渐,让身体和内心都真正地健康起来。

戴彦榛是一个儒商。所谓“儒者重义,商人重利”不过是概念化的模式。真儒者不耻于言利。孔子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不怕言利。只不过在义、利之间加入了价值判断。戴彦榛亦是如此。

戴彦榛的爱好很广泛,文学、书法、音乐、篆刻,说起来,他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运用。他已不是单纯的爱好了, 而是渗入骨髓,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不经意地流露。他说,文学的修养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书法中运笔的轻重、缓急,笔墨的或浓或淡,其分寸的掌握就像打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那其中暗含着深厚的道理;而音乐就像生活中的咖啡,有着提神醒脑的功效……

现在来考证“健之素”的发展史,似乎有些为时过早,但唯一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戴彦榛的人格魅力一直在公司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说,文化修养的深厚,会独特地发挥企业领袖的作用。比如,戴彦榛在对人才队伍的管理理念上,非常人性化,他认为在儒家传统思想中,“容忍”,是一个人涵养的表现,对一个企业更是难得的品质。这样的文化理念影响着他对人才的重视。在团队中他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们机会。他谈到,企业的成功从某一侧面来说,也是企业文化的成功,而这成功中,“人性”的光辉才应该是最闪亮的,它起到的是凝聚力的作用。可以说,戴彦榛打造的“健之素”像一道独特的阳光,他的绝对敬业的精神,他的独特而优雅的理念,在静静地蔓延,他像树一样向上的品格,带领着“健之素”动人地闪耀在阳光下。

我记得龙应台在她一篇文章谈到对文学的观感时说: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的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在戴彦榛的身上,我似乎就看到了那白杨树的倒影。戴彦榛说:如果用对文学、音乐、书法的追求来换取我事业的成功,我拱手相让。是呀,事业的成功相当于白杨树的实体世界,可以用手去摸,可以感觉到它凹凸的质地,它是眼可以看,手可以摸的。而对内心自在精神的追求,看似虚幻无常、若有若无,但那千变万化中才是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层面,反映的是更本真、更本质的东西,可以说这才是戴彦榛真正追求的。

成功,对戴彦榛而言,更像是一个符号。其实,从事业起步,挫折、磨难一直在伴随着他,但我没有听到丝毫埋怨,也许那才是一笔真正的财富,丰富着他的内心世界,也让他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在他的叙述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祈望,他是一个相信未来的人。但我认为,他也许早就明白了人生本该如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少生出些抱怨和烦恼,正如古人所说:“君子坦荡荡”,保持开阔的心胸,那崎岖的路又算得了什么呢?

采访结束时,窗外已经漆黑。戴彦榛说,他难得有这样大段空白的时间来面对媒体,说一说他自己。他真的很忙。

4.相信未来 篇四

感谢父母的抒情文: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2010年10月17日 来源:网络综合 加入收藏

【网络综合-感谢父母的抒情文: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展信佳!

今晚我守在这封信笺,不知该从和写起对你们感恩的话语,虽然想说的话很多很多,但„„

爸爸,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好爸爸,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在我记忆中,从小到大您都没打过我一次。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但我知道,那是您表达爱的另一种方式。一直以来,我自以为自己是你们的好孩子,但我错了,我是个坏孩子!想想小时侯的听话乖巧,再和现在的叛逆任性相比,心里好难受„„

爸爸,不知怎的,一写到这儿,我的泪花子就忍不住掉了下来。我想到了在初一时的那个下雨天,您冒着雨去给我送衣服和鞋,恶劣的天气,还有那坎坷不平的路都没有阻挡住您,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同学们都羡慕我有您这样一位好爸爸,而您更让我感受到了这伟大的父爱。我知道,您和妈妈都非常担心我,学校里的条件确实是有点苦,为此,你们每次等我回家后都给我准备好吃的饭菜,上学时还让我带着你们给我炒好的肉,其实,有你们的这些关心就够了,受再多的苦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样做,不也是为了让我少受点苦,好好学习吗!我也发誓,要努力学习,尽最大努力考上一中,考不上前300名就考个少拿钱的。可是,结果不但让自己很失望,更让你们失望了„„看着你们为了让我上一中而毫不犹豫的掏出那厚厚的6000块钱,心里就像刀绞一样。6000元!包含了你们多大的艰辛,而为了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儿,你们什么都豁出去了!

妈,知道吗?我很想很想和您说声:“对不起!妈。”女儿知道自己做的很不好,也知道唠叨是出于您对我的关爱,可女儿太不懂事了。时常和您顶嘴,惹您生气。最近还由于我的“不务正业”,惹您和爸爸为我掉了那么多眼泪,操了那么多心。妈,这次您听我说,我从没有觉得你们不关心我,真的。上次,我知道是我的错,但我不是嫌你们不关心我,妈,我知道你们是爱我的,怨我太傻太不懂事了。

爸,妈。在我心中你们一直都是很坚强的,就算有再多的苦再大的难,你们都是把泪水往肚子里咽的,但,为了我,为了我的不好好学习,你们却毫不掩饰地在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儿面前落泪了!爸妈,我就觉得我是一个多么没有良心的人啊!我仍然记得妈妈哭泣时那抽噎的声音,爸爸哭泣时那发颤的说话声,是多么的无奈而又绝望„„爸妈,我欠你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这一辈子都还不完!有时,我还害怕的想:万一,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的时候,你们就离我而去了,那我的良心一辈子都不会安心的!

爸妈,我的这次坠落是你们挽救了我,就像是给了我第2次生命。我更不会忘记你们给我的至高无上的爱!我会努力学习的!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换来你们发自内心的笑!

爸妈,请你们相信我!我不是那个“不务正业”的我了,我想让你们再次看到原来那个听话的我。我一定努力!

笨鸟先飞,我不再在让你们在为我感到失望了!

我还有好多话要说,今晚就先写到这儿吧„„

致礼

您的女儿

5.《相信未来》教学反思 篇五

江青评价这篇文章到:“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课上我也让学生评价这句话,来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倘若从这句话出发,提炼出颜色一次,让学生自己寻找本文中出现了那些颜色?这些颜色的意象有哪些?然后分类,得出一类颜色的意象的特征,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这样做,不但学生学得容易,教师也不会那么累了。

6.相信未来赏析 篇六

《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艺术技巧的印记。这突出表此刻比较喻的运用。文中的比喻多有所指,但也有些比喻难以具体的解读。如“美丽的雪花”“紫葡萄”等。诗中的比喻寓意深刻而丰富,如第三小节中“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不仅仅喻指笔体拙笨幼稚,更重要的是拥有孩子一样的一颗童心,纯洁真诚,相信未来。又如第四小节中的“睫毛”“瞳孔”,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相所惑,能够看到历史真相,生活真情。又如“腐烂的皮肉”表面喻指我们的躯体生命,实则指我们腐朽保守不切时宜的思想。再如第六小节中的“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中“脊骨”实则指独立不依的思想、独立特行的人格。

比喻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和难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2、节奏和谐,音律优美

这首诗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使韵律和谐,有一种固有的音乐美。

3、反复手法的运用

7.2009相信奇迹 篇七

每一站都有难以忘却的记忆,

那些快乐和泪水布满了一分一秒,

《尚舞》陪你一起

翻开2009年公开赛的笔记本。

2009年4月11-12日海宁站

“看来大家对经济危机下比赛会不会变得简陋的顾虑是多余的了,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第一次用最豪华的整体包装,公开赛就这样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这是《尚舞》2009年五月刊专题中的引言。作为首次更名为“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的第一站,海宁站被人们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组织方为比赛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无论是体育馆的包装、统一的工作人员着装还是严谨的裁判管理、比赛流程,都为随后几站建立了范本。

画面一:明星爱戴的开场舞

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推荐的体育舞蹈电影《斗爱》恰逢海宁站比赛期间上映,主办方特地邀请了剧中的男女主角钟汉良和爱戴作为嘉宾在第一天比赛中跳开场舞。不料在比赛前夕,钟汉良由于档期的缘故无法到来,这让一些从各地赶来的钟汉良粉丝失望透顶,一度甚至要“大闹赛场”。

“早上我还在睡觉呢,组委会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今天晚上要我和爱戴去表演开场舞。”最后成为爱戴开场舞舞伴的职业组选手张劲告诉记者,“当时音乐没有,舞蹈套路也没有,谁都不知道表演会变成什么样。”1 1日晚,张劲牵着穿黄绿色流苏裙的爱戴步入舞池,他们就着缓慢的伦巴音乐跳了一些基本步,由于爱戴没有穿拉丁鞋,看起来脚下有些吃力,整个表演维持了1分32秒,虽然缺乏激情,但必要的一字马、托举、旋转一个没少。由于事前宣传得不是很广,现场甚至有许多人不知道那是爱戴,所以掌声和喝彩并不热烈。“在明星开场舞的部分,我们对明星表演的渲染和现场气氛的制造还不够好,不过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希望今后能做得更好。”CDSF秘书长尹国臣表示。的确,每一件事情总有第一步,无论第一步走得怎么样,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

画面二:精彩纷呈的“表演赛”

虽然少了党奇/牛佳、袁成均/苏娜、尹向荣/黄绮雯等选手的参加,对比起其后几场公开赛分站赛,海宁站依然可以说是“著名选手”到得最齐的一站:无论是标准舞的齐志峰/兰帆、周吉天/孙雅洁、吕杰/彭丁、邢进/王梦远、黄忆/桂仕楠、杨超/谭轶凌、沈宏/梁瑜洁、吴稚安/郑岑等,还是拉丁舞的张劲/罗文清、邵克强/杨娜、王为/陈金、石磊/张白羽、范文博/陈世瑶等的倾情“演出”,都让整场比赛成为裁判夏宗基口中“非常非常非常精彩的一场‘表演’比赛”,一些裁判甚至表示自己宁愿坐在场下当观众而不是在场上执裁,“这样我们就能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另外,随着对体育舞蹈的规范和改革,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近年举办了不少有口碑的大型比赛,吸引了更多的国标舞圈的优秀选手加入公开赛,有数对舞蹈圈的选手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其中就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刘晓昂/曲远菲、胡伏/胡青青和李栾/张赤(其中李栾/张赤更第一次参与体育舞蹈比赛就取得了职业组拉丁舞第六名的好成绩),他们在之后的几站比赛中成为职业组比赛的亮点,尤其是酷似吴镇宇的胡伏和舞蹈风格颇“四两拨千斤”的李栾甚至赢得大批粉丝,在比赛过程中不断为其加油。

2009年6月27-28日上海站

由于和舟山明星表演赛结合在一起,很多选手对上海站的记忆更多的是长途车、摇晃的摆渡轮船、咸咸的空气、自助餐、集体开场舞……不过回归到比赛,选手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更专业的服务和更热烈的比赛氛围。通过海宁站的“实验”,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出台了《中国体育舞蹈竞赛组织管理岗位职责与流程》,为这次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连主题格调、会场布置、灯光等方面也有了统一的标准。另外由北京大陆雕塑工作室的李欣先生制作的“流动杯”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自此,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有了属于自己的奖杯。

画面一:陆宁、魏巍回来了

显然这是上海站最大的看点之一。虽然陆宁、魏巍选择了同一站比赛归来,但是两人名字之间已经不能再用“/”来表示了,陆宁携同赋有天分的张丁方参加职业组拉丁舞比赛,魏巍则和学生刘潇在A组拉丁舞与前仆后继的年轻选手争夺桂冠。陆宁比赛时,魏巍一直在场边观看;轮到魏巍上场后,陆宁恰好就坐在魏巍站位的正前方。

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陆宁/张丁方第一次参加公开赛就进入了三甲,他们把一种清新的气息洒向职业组拉丁舞,年轻又有冲劲,使得该组别的比赛甚至比A组拉丁舞更有悬念,最后的排名也因为他们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格局。大部分的裁判都对陆宁和张丁方所展现出来的冠军味道啧啧称叹,“这对选手真的很优秀,只希望在日后能把默契度提升上去。”

相比之下,刘潇/魏巍并没有那么走运,止步于半决赛的成绩对于一个曾获得黑池冠军的选手来说有点残酷。裁判李建安剖析魏巍失利的主要原因在“由于女生所表现出来的气势强过男生,这种跳法在仍然由男生‘主导’的体育舞蹈来说是不明智的。”不过正如赛后魏巍告诉记者的那样,她更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无论多大的挫折我都遇到过,成绩怎样无所谓,因为这只是很多场比赛中的一场。”

画面二:周吉天/孙雅洁的告别之作

周吉天/孙雅洁在本场受尽万千宠爱,然而没有人想到,上海站会是这对金童玉女的告别之作。由于出任Supadance的代言人,印有周吉天/孙雅洁舞姿的巨大广告牌树立在体育馆入场口,极其醒目,甚至有人笑言他们代言的不是品牌,而是这一站比赛。纵观整个比赛,他们即便不是“代言人”,也是“最受欢迎的人”。记者一直听说周吉天在上海非常受欢迎,但闻名真是不如见面,在比赛这些天,没有人能忽略这么一群“有组织、有预谋”的舞迷,他们高举“周吉天”的红色横幅,大致分四拨坐在场馆的四个角落,只要周吉天/孙雅洁随着音乐舞到任何一个位置,她们都整齐划一地摇着手中的加油板并发出尖叫,在比赛后更会在门口巨大的周吉天/孙雅洁广告牌下等着自己的偶像,为他献上真挚的祝福。“就连周吉天在台上领奖都会有个粉丝突然冲上台把一个玩具熊塞到他怀里。”当时负责采访周吉天的《尚舞》编辑说道。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后援团,两人在比赛中显得王气十足,周吉天每一次出场都会向看台上为他呐喊的粉丝致谢、招手,其心中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周吉天/孙雅洁的表现得到了许多裁判的肯定,“他们经过了磨合期和多个国际大赛的锻炼,越来越有默契。”但令人惋惜的是,经过上海站比赛后,他们缺席了香港站,最后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拆档。

2009年8月1-2日香港站

这是公开赛第一次落户香港。虽然从年初就传出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将有一站在香港,可是直到比赛前一个月依然没有确切的消息证实比赛可行——正是由于众多的不确定,香港站最后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香港站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内地和香港体育舞蹈界全面的交流和沟通,也使得体育舞蹈公开赛更圆满。社体中心副主任林洁说:“选手们在香港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这都为他们将来继续在香港进行体育舞蹈活动打下了基础。”该站让大家难忘的画面非常多,如“惊鸿一瞥”的何艟/单菁、陆宁/张丁方的再次优秀亮相、杨娜的裤子、多米尼科和吕杰的对话……另外,许多拆档或“牵手”的消息在这场比赛中传遍后台和前场,使得本次比赛像是一个万花筒。

画面一:巨星舞影耀香江

如果没有“巨星舞影耀香江”表演,相信香港站会失色不少。在两个小时内,Domenico&Gioia (多米尼科/乔娅)、Maxim&Beata (马克西姆/贝尔塔)、Roberto&Morena (罗伯特/莫宁娜)、Michael&Joanna (迈克尔/乔安娜)相继为大家献上了20支舞,换装秀般的斗牛舞、活泼的牛仔舞、高难度的椅子舞、快速转圈的恰恰舞……每一支舞的出场和动作都经过精心编排,灯光和动作搭配得完美无缺,连放音乐的工作人员都由熟悉他们舞蹈风格的朋友来客串。这些巨星的到来不但为比赛增添了精彩度,还让中国的选手难得地近距离“偷艺”。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什么?“他们覆盖式‘大容量’(即身体的各个方向伸展度、运动度大)的跳法让舞蹈充满美感,这是我们中国选手需要借鉴的。”裁判温亮富表示,“这几对选手的舞蹈不但韵律十足,动作像脉冲一样连绵不断,还能用高难度的托举加讨喜的喜剧性获得观众的心。”一些中国选手说“巨星舞影耀香江”仿佛是比赛中给自己上的一堂大课,告诉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舞蹈。这些大牌选手不但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舞蹈,还告诉了他们什么是真正的服装,多达20套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表演后,它们成为许多选手制作衣服时的灵感来源。

画面二:更国际化的比赛氛围

身处国际大都会的中心地,场外是繁华的不夜城,比赛现场的“国语、粤语、英语”三语播音。场边圆桌、看台上坐满穿戴隆重、珠宝华服的“全国最懂舞的观众”,每对选手跳完一曲都能得到所有人响亮的掌声和喝彩,他们犹如裁判一样金睛火眼,能看出谁是真正的高手。更有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喊着舞者们的名字,有不少城中名人乔装打扮慕名而来,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的妈妈也来跳了一曲,据说连林青霞都青睐于比赛……这一切,只是在香港。

在赛前裁判会上,CDSF领导重申了在香港比赛期间的行为准则,连说话不要太大声都在准则范围内,更不要说不许在不允许吸烟的地方抽烟或随地吐痰了,“香港更接近西方社会,礼节非常英式,任何一个不当行为都有可能被罚款或监禁。”另外,在场馆设备和服务方面相当人性化,对观众和选手的服务意识很强,例如第一次在后台用电子屏幕展示选手的背号,从检票、检录到计分等工作人员都统一着装……这让一些没有出过国比赛的年轻选手初次尝到国际化的比赛氛围。

在休闲娱乐方面,香港比其余几站更具优势,所谓“购物天堂”的美名并非浪得虚名,更何况比赛场地离铜锣湾时代广场不过几分钟的路程。“血拼”成为大家比赛外的中心活动,裁判、选手们倾巢出动,没有不是大包小包地回来的,“在香港买比赛的水钻、化妆品都特别便宜,我们比赛的奖金全都用在购物上了。”选手刘畅说。

2009年9月12-13日宜昌站

和世界青年拉丁舞锦标赛结合的宜昌站公开赛,水平和规格都非常高,极具权威性和观赏性。172位世界顶尖拉丁舞高手云集宜昌市体育馆,可谓星光璀璨、交相辉映。在这一站比赛中,由于外籍裁判的加入,比赛名次与之前有所变化,裁判的打分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另外,宜昌站的整体气氛营造非常到位,身穿定制礼服和拉丁鞋的礼仪小姐、体育舞蹈公开赛图片展、世青赛创意的出场方式……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赛的品牌品味。

画面一:小鬼当家

宜昌站很好地将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推向了世界,中国的青年选手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了解到当前世界舞蹈技术的走向和变化,“同时也触及了一个敏感问题:怎样选择队员参加国际赛事”。最后,联合会派出了曾经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拉丁舞选手阎棒棒/魏诗瑶和颇有潜质的乔亚楠/王雨婷代表中国出战,他们在整个世界青年拉丁舞锦标赛上成为了众人瞩目的主角。

另外,一些稍显陌生的名字陆续出现在众人耳边:张玉玺/房璐、王思乐/李淑怡、王振博/刘雯爽、高阳/雷莹、姚喃栋/吴迪、金文杰/张安琪……他们以黑马姿态杀入半决赛甚至决赛,原先的排位格局顷刻改变,另外一直在半决赛周边徘徊的选手,如孙看/谢欣因为状态神勇闯进决赛,获得第六名。现场朝气十足。

画面二:媒体关注度高

中央电视台、三峡电视台、搜狐娱乐、《中国体育报》《三峡商报》《三峡晚报》《三峡日报》《楚天都市报》等近30家媒体齐聚宜昌,使得宜昌站成为公开赛中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一站比赛。“当地几家报纸都辟出专版《舞动宜昌》,甚至从赛前就开始向市民普及拉丁舞知识,从拉丁舞的概况、拉丁舞的分类、拉丁舞的节奏到什么是体育舞蹈。”《尚舞》前方记者说道。

不过遗憾的是,许多新闻宣传还停留在较浅的内容,一些基本的知识和竞赛的介绍都不够准确。

2009年11月14-15日张家港站

公开赛最后一站的张家港站,比赛精彩依然,但在包装、竞赛模式、比赛编排上没有太多的亮点。不过作为媒体,我们彻身体会到张家港站对于媒体的重视,“张家港站在为媒体服务方面做得很不错,整个场馆布满了网络,有线和无线的都有,所有的媒体都可以实时写稿发稿,这和当地每年承办许多奥运项目赛积累的国际大赛经验是分不开的,这个设施可以作为硬性指标成为将来比赛的必备条件。”尹国臣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作为收官之作,张家港站虽然没有给人们太多的惊喜甚至有些保守,但整个过程顺利,对裁判的管理和服务到位,给许多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画面一:为党奇鼓掌!

党奇在2008年年底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无时无刻不想重返赛场,当党奇在张家港站中重新踏入舞池时,所有人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这一次,与他牵手的是周吉天的前舞伴孙雅洁,她说:“我认为我和党奇的性格十分合拍,我以前的舞伴其实也很好,但是我们性格不合。现在党奇给我了更多的自信。”

与孙雅洁的自信相比,党奇显得有些担心,他不停地在场边练习,戴着耳机听音乐找节奏,候场时一旦想到哪个动作不太纯熟,就立马举起双臂一个人认真地练上几遍,他“突然练习”的举动几次让孙雅洁“侧目”。这一幕幕发生在张家港站、上海锦标赛、公开赛广州总决赛上,还会一直持续地发生下去。“你知道吗,我离开赛场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自己能跳成什么样,我希望我在比赛中不出错,所以比赛中很紧张。”党奇说。党奇是舞蹈圈中公认的“舞痴”,他似乎就为了舞蹈而活,“我希望一直跳舞,一直跳舞。”2008年末不得不退出比赛后,他一直坚持训练,每次比赛都认真地坐在场边观看,只要给他一个舞伴,他随时能回到舞池中央。

我们相信舞者的内心会表现在他的舞蹈中,“他有一颗真正爱舞蹈的心,没有任何杂念,他的舞蹈让我感动,使我不由自主地喝彩。”王永刚说道。“另外,他的架型保持得很好,有修长的身体线条,现在同样修长的孙雅洁能帮助他达到自己的舞蹈目标。”在张家港站的比赛中,党奇的眼睛一直在看向远方,也许,他看到了一个未来。

画面二:“糊里糊涂”的冠军

张家港站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在石磊/张白羽身上,他们“糊里糊涂”地成了冠军。

石磊/张白羽在上一站宜昌比赛获得了冠军,这一次大家都在猜测他们是否能卫冕。从比赛来看,他们表现出色,但另一边厢三站冠军王为/陈金跳得也很好,两对选手都信心满满,“我们很期待裁判的亮分。”一位观众表示。

亮分环节气氛异常紧张,王为/陈金和石磊/张白羽各赢两支舞,在牛仔舞的分数上,大家都以为是前者赢了,“看到Mark表时,陈金一阵欢喜,接着她就被CCTV的记者拉着接受采访去了。”负责跟拍王为/陈金的编辑说。然而一刻钟后,另外一位编辑在主席台前遇到张白羽,问她获得了什么名次,张白羽一脸茫然地说:“我觉得是第二名的,可是他们非说我是冠军……”然后,她和石磊就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冠军台。

8.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篇八

约定采访的这天在时令上虽然正逢立春,但北京的天气仍然寒风刺骨。原想着食指会晚一些来,不想上班刚坐下不久,就见他穿着破旧的深蓝棉大衣,匆匆地走进了编辑部。

爱写诗的少年

食指从小就爱读书、喜欢写诗。这和他妈妈有关。还在上小学时,母亲就给他读很浅显的诗,“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之类的,一读就懂。诗语言的神奇,诗语言的美,让食指觉得非常神奇,充满幻想。

这样的好诗,书里有许多许多,书也因此成了食指又一个须臾离不开的朋友。

食指小时就显现了诗歌天分。还是在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无意识地学诗了,对诗行的抑扬顿挫和押韵很在意。处女作是一首打油诗。说起这首处女作,食指禁不住当场朗诵起来:

鸟儿落在树梢,

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老师阿姨的节日里,

问一声老师阿姨好。

尽管食指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朗诵起来还是显得那么有活力,有节奏,有感情。虽是自己的作品,但年头过去这么久了,我惊讶他还记得那么清楚。

中学时代的食指,在学习之余,经常和爱好诗词的同学们在一起,谈论古典诗词,有时还用各种诗体互相唱和。“文革”中,食指又师从贺敬之、何其芳,在诗的形式、发展等多方面深受教益。这种学诗的经历,让食指终生难忘。

食指的诗名开始是以诗歌“手抄本”的形式在小圈子里被传开的,但那时他写诗纯粹是写着玩的,并没有作大诗人的理想,反而对成为天文学家怀着强烈的希望。

读书改变心灵

长大了虽然想当天文学家,但食指写诗、读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那个时候他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常常一去一整天,连饭也忘记了吃。但食指成长的时代,读书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除“红宝书”(指毛泽东著作)外,一切图书都是“毒药”。年少的食指就只有到处偷偷打听好书的消息。所以谁一有什么好书,立即会在同学中掀起借阅风波,大家轮流着读,有时一本书只读几个小时,就要传阅给别人。

回忆起自己少时读过的书,40年后的今天,诗人说起来仍然如数家珍,眼睛闪亮。初中时曾读过法国作家雨果的大量作品,深深的被雨果笔下的“冉阿让”“关伯伦”“蒂”等形象感动,他们那种博爱的心胸曾让他激动得浑身颤抖。还有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金融三部曲》,美国创业者的吃苦精神、科学态度、胆识和气魄,也让他大为吃惊,引发了他极大的思考。

“我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民族和国家。这和我读过的中国作家茅盾的《林家铺子》比较,主人公同是生意人,可美国人一出监狱,就凭着他良好的信誉,参与重建了大火燃毁的大城市芝加哥,之后成为大金融家;而我们中国人只会做点“一元货”的买卖,赚点小钱。中美两国人民所思所虑的巨大差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还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一书中美国人敢于歌颂苦难的精神与中国作品《红楼梦》中所写的“公子”“小姐”的生活相比,也使食指对中国人“宠爱娇贵”的民族心理早就有了感性的认识。这让他从此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阅读从此在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的心中扎下根来,以至形成了自己的灵魂世界。

关心孩子的诗人

现在的食指生活深居简出,朴素度日,但他的精神世界无时不在同世界联通。对祖国的下一代,他有着许多的思考。他说他对中学生、对中学教育一直很关注:“我感到我们的教育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心’的滋养和培育。一个人的心很坏,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我们不能培养自己社会的敌人。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有一颗诚实、善良、正直、勇敢的心,这是责任。今天的学校就是明天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为接受这次采访,食指准备了很久,他说这次采访是有备而来的,前些天他翻阅了申荷永先生的《心理学心要》,有一段对他很有启发,就是解读“思”字。

食指说,他查字典,思,小篆作“思”,从囟,从心,隶书写作“思”,这说明“心”和“囟”是贯通的,汉字中和思考、思绪、情愫有关的字都离不开“心”字。申荷永先生说,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囟”代表脑子,“心”代表良心和良知。教育就是教学生“思”,即老师和学校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做事)又要培养孩子的心灵(做人),也就是培养教育出既有知识,又是心灵高尚的人。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用在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而忽略了另一个而又是特别重要的“心”的教育。

对这种教育现状,食指有许多的话想说。他说,对语文教育来说承担着知识和爱心教育等多种责任,特别对在成长之中的中学生,心的教育和培养,则更是重中之重。“语文一方面对孩子的心灵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在培养文学功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不仅学知识,陶冶心灵,还要长身体,这就要求教师给孩子推荐一些好书,并做些辅导,使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在中学时代好好读读《史记》《古文观止》,这对学好写文章,学会做人一生都有用。”

写作需要良心

我们的采访,写作当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食指说,对于时下我们的写作情况,他有个感觉,少时读翻译作品,如西班牙文学在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时代是不明快的,甚至有点冗长,而到了伊巴湟斯的《血与沙》和现代获得塞万提斯奖的作品,已经极清晰明快,我们古代也讲究“文约意广”,但现在我们的白话文说半天都说不明白,太多的是言之无物的琐碎的东西。为什么?食指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作家对所考虑的问题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搞清楚,但出于功利的考虑就急于发言,另一方面也和作家的文字功底有密切的关系。

近几年来,其实他完全可以利用他的知名度,和其他的作家一样,用稿费、版税生活得很好,但事实上一年下来,他没有几篇东西发表。在这个浮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坚守让人肃然起敬。记者想请他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内心要求?

食指说:“这是因为从小读书,受作品中高尚的情感的熏陶,养成了一颗‘心’,我认为一个作家应有社会的良知,作家应成为社会的良心,所以写作一定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对社会发展起到好的作用,因此就要能坐冷板凳,能耐得住寂寞,真正地静下心来弄清社会上的问题,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绝不能浮躁。现在吃吃喝喝,吹吹捧捧的社会风气是要不得的,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就是针对这种不良风气的。”

看着他那双明亮深邃的眼睛,我能读到他的忧虑。

9.相信未来朗诵技巧 篇九

以下为<相信未来>的内容: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要注意语速,主语部分要适当重音

陈述部分 低音 快速

语气助词 要平稳 不要夸张

短语要 凸显出来

10.相信未来作文 篇十

诚然,我国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的人均经济水平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三农问题,仇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大爆炸炸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的心态也在悄然起着变化:渐渐地以自己为中心,对个人的利益的得失分外敏感,从而忽略了他人感受,仿佛憋着一口气、压着一股火在讨生活,遇摩擦便点火爆炸,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这也就是内心的负面情绪占据了主导,理性思维、“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被压制。我们需要给思想一个绿色环境。

消除戾气、“养肝去火”便是我们当下急需的良方妙剂。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心态问题。说到心态,我们来分享一则小故事:

美国加州有位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xx年的冬季大征兵中,他被选中,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

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嘛。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11.王新霞:学会麻醉,相信未来 篇十一

转发完这条消息,她没有说一句话。最早,发生这样的事件时,她曾在网上写跟帖,表达愤怒。现在,她认为自己已经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像她前一天接受我的采访时说的那样,“要学会麻醉。要跳出来,相信医生的未来。”

但是,沉默背后,好像仍能感受到她芜杂的心绪——愤怒、心痛与无奈。

这个从医已近二十年的女医生就职于北京安贞医院呼吸科。这几个月来,她一直在外面学习,这暂时的抽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工作中的压力,让她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如果是几个月前你采访我,我可能会有更多牢骚。现在,因为有这个喘息的机会,让我能全面地看待医生这份职业,看待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平静了很多。”

她的平静,来自于她对自己职业真正的喜爱及信念。整个采访过程中,她多次提及医生这个行业的魅力:“有很多挑战。另外,这一行有很人文的一面,我们面对的患者来自社会各层次,在情商和社会认知上有不断的提升。当然还有救治患者后巨大的成就感。”

“一个职业不停地增强你的智商、情商和成就感,它会没有吸引力吗?”王新霞说,“可是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让无数医者困惑。”

“我们应有信念,相信未来。”在一个值班失眠的深夜,她在微信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她在自勉。在努力寻找希望。

医生被妖魔化了

王新霞最初学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妈妈是医生。她还记得小时候人们看妈妈时尊敬的目光。“到哪儿都特别受尊重”。

刚毕业时,从小医生做起,“经验不足,气场不足,病人不信任你。有很多苦恼”。这么多年过去了,王新霞真心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可最近几年医患矛盾和暴力伤医事件越演越烈,她有了更多的困惑和烦恼。

“医生被妖魔化了。”她强调,“对于不时见诸媒体的一些关于医院的虚假报道,很多人的辨别能力是很差的,轻易就被蛊惑了。”

“医生这个行业是非常严谨的。”她解释道,“正规医院里,医生诊治病人,不是一个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团队行为。比如住院病人,有一线、二线、三线的医生在层层把关,治疗方案的调整,是集体的方案。门诊也是一样,门诊病历全都是可以调出来的,也是有法律效应的,没有医生会信口雌黄。”

医学院的学生入学时都会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些信念深入了很多医生的骨髓。但是当下,王新霞悲哀地发现,曾经被患者托付性命的医生,有时会不得不付出自己的性命。

“如果是在抗震救灾的现场,在SARS传染病房,医生付出生命和健康的代价,那是医生的天职。可是如果是治疗过的病人在你不知情时对你以暴力作出宣判,那就是医生的悲哀了。”

“现代医学并不能治愈所有病痛。很多时候,医生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那么患者应当怎么看待医生,尤其是当病患的痛苦不能被解除的时候?”王新霞提出了问题。

现实是,“社会观念中,我们要满足患者提出的所有要求,治愈一切疾病,否则,有的人就可能愤怒,甚至极少数人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

王新霞在会诊病人时,曾有病人对整个问诊过程全程录音。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她的同事告诉过她,一位护士给病人扎血气时,病人也用手机照相。诊治过程,都会纪录。当晚,她在微信里写下一句话:“一切明着在你眼前。蔓延着冰冷。”

近来,王新霞看到很多在“文革”时打老师的人出来向老师道歉的报道,“现在这么打医生,难道也是要等很多年过后有人出来忏悔和道歉吗?”她问。

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烛

四月,一个去世的先心患儿的家长们来医院大闹。那天,王新霞刚刚参加完心外科一个患者的会诊出来。在门诊大厅里,她看到了那一幕。

一瞬间,她很恍惚。患者口中狰狞的医生形象与她看到的、听到的同行、同事们的疲惫、焦虑、压力,形成巨大的反差。

“医生的劳动强度太大,没人能体会。”王新霞感叹。最多时,王新霞一天看过138个病人。她的同事,看过176个,是最高记录。

她在微信里记录过自己最累的时候。“一天看一百多个病人,晚上还要值夜班。上了五个呼吸机,一晚上没怎么睡,第二天早上又看了半天的专家号。脑子最后都木了。然后还得想着每个病人的状况。”

从医这么多年,她几乎没有休过年假。“医生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能休吗?休不了。家里没有特殊事,都不好意思请假。”

在身体的疲惫之外,心理压力更让医生不堪重负。“病人的诊断没弄明白,就会一直想着。一个复杂的发热可能要考虑到几十种疾病的鉴别。而病人病情时时变化,压力、焦虑时时存在,甚至有时候半夜做梦有了思路,马上起来给医院打电话。”

有一次,呼吸科里来了一个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晚上12点多了,主任还打来电话问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措施。由于病人病情凶险,主任凌晨1点直接来到医院,在病人床前守着调节呼吸机、泵入药。直到3点多病人病情平稳,才在值班室休息一下。”

“这种付出在每个大夫身上都是常有的。”王新霞感叹,“当病人病情危重时,没有医生会去在意别的什么,有的只是心无旁骛尽一切努力去抢救病人。”

王新霞记得医院里一个院长说过一句话:“我们医生是蜡烛,是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烛。”

一个关于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王新霞的同事——安贞医院心内科吕树铮教授的办公桌玻璃下,有一张告知函,要求“该员工必须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因为吕教授体内的放射剂量大大超出了国家规定剂量。

在医疗圈,吕教授是天王级专家。二十年前,他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冠脉内支架,至今是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个人例数最多的专家。

做介入手术时,医生虽然顶盔贯甲,穿着厚重的铅衣,但体内累积的X线辐射伤害非一日之寒。几十年下来,曾经一度,吕教授的血小板只有8万,正常值是10万到30万,碰哪儿哪儿出血。由于铅衣长期的压迫,他的胯骨双侧股骨头坏死,在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不得不拄拐行走。

王新霞很担忧,“医生是这么一个重要的行业,应该吸引很优秀的学生来学习。但是,我们靠什么来吸引优秀人才?靠这么灰暗的职业状态和前景吗?”

医者不仅仅是技术

感受过痛苦与快乐,纠结和幸福,现在,王新霞已走向平和。“如果你沉浸在愤怒和绝望的漩涡中,不停地埋怨,那你就没法继续往下走了。就像面临手术的疼痛,只有麻醉后,才能完成手术。必要时暂时的麻醉,会带来有希望的未来。”

那么,如何往下走?如何做到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王新霞选择不断学习。“为什么我现在还出来学习?在医学中探索,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这很快乐。不断地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用来激励自己。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支撑你,你会被那些琐碎的繁杂的东西给弄崩溃掉。你应该跳出来。”

在精进技术之外,她希望在人文方面能对医生这一职业有更深的认知。

“你看那些医学教授、专家,魅力从内而外散发出来——人格的魅力、人文的魅力,非常吸引人。”

王新霞喜欢一部叫《周一清晨》的美剧和《奥斯卡和玫瑰夫人》的电影。这两部作品讲述的都是医生的故事。前者让她看到了美国医生的敬业和对生命的尊重。后者让她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医者不仅仅是技术的。

“作为医生,更应关注病人的心理。当患者突然面对疾病的打击时,艰难时刻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也许不能改变他最终的病情,但你带来的温暖一定可以减轻他的痛苦。这就要求医生要更多修炼。”

曾经,作为医生,看到很多生命消逝而自己不能阻挡时,王新霞感到特别无力,甚至有了不愿面对的挫败感。

“好医生不是能够消灭疾病和死亡的人,而是能够帮助病人面对疾病和死亡威胁却仍然充满幸福感的人。”现在她明白,“在技术之外,医生的陪伴对病人来说更加重要。

12.我相信 篇十二

我我相相信信,,拥拥有有理理想想的的人人是是幸幸福福的的,,快快乐乐的的。。我我从从不不认认为为自自己己成成为为一一个个作作家家的的理理想想太太卑卑微微,,不不够够远远大大,,不不够够令令人人羡羡慕慕,,因因为为那那是是我我的的目目标标,,是是我我真真心心向向往往的的!!我我相相信信,,在在实实现现这这个个理理想想的的道道路路上上会会布布满满荆荆棘棘,,刺刺痛痛我我的的心心,,让让我我流流下下不不少少的的汗汗和和泪泪,,但但,,我我一一定定会会执执著著地地走走下下去去…………

我相信,作家是每一本小说的“根”。他们可以使文章情节节曲曲折折复复杂杂,,也也可可以以使使文文章章情情节节简简单单幽幽默默。。我我相相信信,,作作家家可可以以为读者带来欢乐,作家可以用笔抒发愁闷,用墨来描写想像,用纸来描绘人生,用字来充足生活!作家可以是小说家,散文家……,不管是哪一种作家都可以引领读者进入故事的幻境,使人们乘着书的文符在那无比神圣的世界里乘风破浪。

我相信,当作家并不容易。作家的感悟,都要沁透在文字里。仔细想想,一下午可以看完的书,作家往往要倾尽心血,甚至消耗半生精力,就像那一部《红楼梦》,每一字无不凝聚曹雪芹的心血,耗尽他毕生精力。

流沙河的《理想》里面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我相信,我不会因为作家这条路艰辛、曲折、坎坷而畏缩。因为无论成功与否,我都相信在拼搏后留下的疤痕都是自己美丽的回忆。

13.诗歌鉴赏:相信未来 篇十三

我在呐喊,这个冬季过完的时光

有无数的念头,思绪缠绕在,如麻的春风上

燕子衔着草筑巢,花儿摇曳着身姿

还有我也在思考着未来

这片蔚蓝的下有什么在悠哉呢?

对了,还有一个梦想在沉睡

睡在我的家里,在我编织的巢穴里

它静静的,安详的等待

等待苏醒的时机

是微风吵到它了么?不!

是命运沉重的抉择,决定未来将要放弃的冰川

但我相信未来,未来不相信命运

这个春天真给了我一道难题

但答案该写在哪里呢?

写在风中,写在梦中,或者是写在无尽的`未来中?

我想,还是把答案写在命运面前吧!

——我不相信你!我只相信自己攥紧的是未来!

春天啊,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我将要忘记逃亡和躲避

面对春雨绵绵的困扰

夏日蚊虫的围剿

还有秋风引诱的睡意

最后将面对,冬雪严酷的考验

14.MIC相信未来歌词 篇十四

健次:我们都一样 被灌输了太多泡沫

好想挣脱 却逃不开的沼泽 不断的纠结 宣泄内心的咆哮 只能得到 毫无力量的共鸣

约翰:你知道 我很卑微 只会妥协 你期待的不是这样的 想击碎 对面的我 希望回到原点 找到希望的方向

王浩: 从头再来 ohohoh 哪怕失败又如何

年轻的冲动会有奇迹 我相信自己

我也相信未来 从头再来 ohohoh 哪怕失败又如何 年轻的冲动会有奇迹 我相信自己 我也相信未来

小鑫: 我们都一样 藏不住内心的狂热

捆着双脚 也渴望走的更远 虽然很渺小 双手却依然紧握 就算黑夜 也想让自己发光

尧尧:如果我 一直躲在 狭小世界 那永远都无法抬起头 想做回 真正的我

紧握我的拳头 把嘲笑声都击碎 王浩,约翰: 从头再来 ohohoh 哪怕失败又如何

年轻的冲动会有奇迹

我相信自己 我也相信未来 从头再来 ohohoh 哪怕失败又如何

年轻的冲动会有奇迹

我相信自己 我也相信未来 约翰:从头再来 ohohoh 哪怕失败又如何

年轻的冲动会有奇迹 我相信自己 我也相信未来 王浩:从头再来

约翰:哪怕失败又如何

15.相信自己吧 篇十五

在天才的著作里, 我们认出了那些自己业已放弃的思想, 它们显得疏异而庄严。于是, 它们为我们拱手接纳——即便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训了。这些失而复得的思想警谕我们:在大众之声与我们相悖时, 我们也应遵从自己确认的真理, 乐于不作妥协。

随着学识渐增, 人们必会悟出:嫉妒乃无知, 模仿即自杀;无论身居祸福, 均应自我主宰;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 他能胜任什么事情, 别人无法知晓, 若不动手尝试, 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相信自己吧!这呼唤震颤着每一颗心灵。

伟人们向来如此, 他们孩童般地向同时代的精英倾吐心声, 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 自本自为;从而拔萃超类。

但人们却常被自己的意识关进了囚牢。一旦他的言行给自己带来声誉, 他便受制于众人的好恶, 从此难免要取悦于人。他再也不能把别人的感情置之度外了。

往往, 你对自己往昔的言行且敬且畏, 只图与之相协调, 因为除了自己往昔的行为以外, 再无其他数据可供别人来计算你的轨迹了;而让人失望又非你所愿。

但为什么要回顾过去, 为什么为了不与你在大庭广众下陈述过的观点相抵触, 就拖着记忆的僵尸不放呢?假如那是你务须反驳的谬论, 那又怎样呢?看来即使在纯记忆的行为里, 你也不能只单单依赖记忆力, 而应该把往事摆在千目共睹的现在来判断, 从此以后不断自赎自新——这才是智慧之道。

我们今天应该确凿地说出今天的想法, 明天则应确凿地说出明天的意见, 即使它与今日之见截然相悖。——“哎呀, 这么一来你肯定会被误解的!”——难道被误解是如此不足取吗?毕达哥拉斯就曾被误解, 还有苏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还有古今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智慧精灵, 他们唯谁未遭误解?欲成为伟人, 就不可避免地要遭误解。

人往往懦弱而爱抱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 而是援引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玫瑰, 他也会抱愧负疚。他或为向往所耽, 或为追忆所累;其实, 美德与生命力之由来, 了无规矩, 殊不可知;你何必窥人轨辙, 看人模样, 听人命令——你的行为, 你的思想、品格应全然新异。

16.教育学生相信自己 篇十六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哲人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哲人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挖掘一位好吗?”“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哲人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哲人一一婉言谢绝了。某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哲人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哲人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哲人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哲人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哲人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了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一位哲人说过的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每个人都有大于自身的力量。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座金矿,关键是如何发掘自己。

17.我可以相信你吗 篇十七

案例描述:队伍中,她在玩手机,我看她一眼,收起来了,再看她时,又在玩,我沉吟片刻看着她,再次收起来了。我不知道是这样暧昧的态度给她还可以继续的暗示,还是手机对她吸引力太大,最终,还是在她不经意的情况下,我从她小手中轻轻将手机抽走,那一刻,她表情错愕。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很简单,我下课还给她就可以了。

她看着我,不时怯怯地盯着手机。队伍中一阵哗然,从学生们小声的议论中,我得知她除了语文课,其他任何一节课她都在悄悄地玩。几十双眼睛盯我,有建议我告诉她家长的,有建议我告诉班主任老师的。我征询她的意见,轻声问:“班主任和家长我该跟谁说呢?”见她低着头不语,我继而说:“你如果不选,那我两个都说。”此时她无奈地从牙缝挤出三个字:“班主任。”

下课了,她惴惴不安地追随着她心爱的手机跟我到办公室。办公室没有其他人,简单的交流,她告诉我,她的手机主要是在放学到家后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偶尔也会玩玩游戏。我坦诚地告诉她,我很矛盾,一方面我不想她因为这件事儿被家长或班主任批评;一方面又担心她不能自控,在上课的时候还会继续玩,因为我无法时刻提醒帮助她。

她看着我许久没有说话。沉默中我问:“我可以相信你吗?”她点点头。“你相信我吗?”我继续问,她用力点点头。我建议她回家跟妈妈坦诚交流带着手机的利弊,最好是以后上学时别带着它,过一些时间就可以完全抵制它的诱惑。她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我可以相信你吗?”结束时我再问。她微笑说:“你一定可以相信。”

第二天的下午我再遇她,她远远露出甜甜的笑脸,跟我打招呼,其实,在我印象中她是个很内向的小女孩。至跟前,她说:“我今天没带手机,我跟妈妈说,带着它我有时候会分心,如果有急事找妈妈,我会找同学借手机的,妈妈同意了。”我点点头,简单而真诚说,:“做得好,我相信你,去上课吧!”

事情就这么简单,学生明辨是非后,给了点时间和空间,效果还不错。想来,如果当时我把她的行为转告给家长或班主任,学生还可以以这样的心情面对我吗?我们无非也就是希望她不玩手机罢了。

案例分析: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处理学生这样偶发事情的方法很多,但要想处理好,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冷静面对。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样的偶发事情是可以事后处理的。在课堂上,用一个眼神、三句话,对该事件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旨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其实一上课,我就发现这个学生在玩手机。我从开始用眼神提醒,到后来走到她身边从她小手中抽走手机,针对她玩手机就这个问题我没有说一句话。原因是,正在进行正常的教学,不想通过我的语言让更多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她和她的手机上。拿起她手机后,我征询她的意见,目的有二,一方面暗示她,要为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玩手机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告诉她,教师解决此事大致方向和思路。人处理事情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的,当她犹豫的时候,给了她有选择的决定,这样可以促使她瞬间做出那个她认为有利的决定,而不会因此磨蹭,浪费大家的时间。

第二,宽容呵护。玩是学生的天性。面对手机游戏的诱惑,成年人有时候都无法把持,更何况是个学生。暂时没收手机的目的也是希望她上课时不玩手机。有了这样的心境,再与学生谈话时,就多了许多的理解与宽容。

第三,理解尊重。处理这样的事件时,只有先倾听、再处理,才能正确解读学生。在了解学生带手机目的后,给她一个合理的建议,再让她自己做决定如何处理问题,学生有了被尊重被信任的情感体验,自然会朝着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发展,故而一句看似简单的“我可以相信你吗”,得到的是学生用实际行动做出的强有力的回答。

参考案例-1编后语:我们知道,教育案例中的真实事件,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是课外;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是在校外;教育案例所呈现的结果,既可以是体现教育智慧与高超技巧,教育效果明显的成功范例;也可以是因教育方法不当,产生与教育者良好愿望背道而驰的教训深刻的失败事例。总之,不论是何种类别的教育案例,都是我们通过对教育事件的描述,在剖析矛盾冲突中获得感悟,对已经发生了的教育事件展开有益的情感反思。而体育教育案例是对真实典型的与体育教育相关、采用体育的方式展开教育事件的描写和反思性的解读,我们一般把这类以体育教师特有的教育方式,以情感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为主的一个教学片断,或者是一个冲突事件的解决过程称之为体育教育案例;把一个以体育课(训练课)技能学习和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为主、情感教育为辅的教学片断或解决方案称之为体育教学案例。显然,本次陆老师提供的教育案例,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案例包含了标题、背景、过程描述、分析和反思,符合普适性教育案例表述的结构框架和基本要素。当然,我们在撰写体育教育案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内容要真实,情节要完整。体育教育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与体育教育相关的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应有头有尾,有矛盾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第二,文笔要流畅,表述要有度。体育教育案例表述的文字要通顺而流畅,符合语法使用规律,一般情况下采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描述一个事件的事实。典型的教育情节,要尽可能地详尽、细腻,对话、问答等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口语描述,以增强事件呈现的现场感,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而一般背景介绍、过程性表述还是简略一些为宜。总之,描述得详略得当才能引人入胜,反映的是生动事例的再现,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突出一个中心主题或表明作者的观点。

第三,主题要鲜明,要有启发性。为参与本次评比活动而撰写的体育教育案例,最好是自己经历的教育事件,当然也可以描述的最近发生在其他同事的事;或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事件。但不论是正面效果的成功案例还是深刻的失败案例,都应努力做到主题鲜明,不管是教育策略的运用,还是关于师生关系或学生行为,都要能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具有案例真实性的基本特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愿意接触这样的案例,并从中受到启发。

最后,评价要合理,分析要准确。体育教育案例不仅要提供论题,而且要有对以往行为决策的评价,包括采取教育措施后的客观效果,自己的反思或集体讨论分析的结果,以便为新的教育操作行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深层次思考。

18.相信学生 相信自己 篇十八

我们现在的教师又如何呢?看看我们的教学就明白了。比如作文教学,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学生一听就开心了,他们可能想到了很多人。可老师说,慢慢来,我们写一个人要注意什么呢?要有外貌描写,要有语言描写,还要有行为描写……当然环境描写也是需要的,好词好句也不能少,特别要想一想通过这些事情,可以反映人物的什么优秀品质……天!学生本来头脑中很清晰的人物形象逐渐模糊了,看不清楚了,学生怕了,不知道该怎么写。

有一个也算是很有名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实验设计者从幼儿园问到大学,结果是给他们的面子越来越少。因此,这些专家们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孩子的想像力都给老师教没了。

我们教师也没有比学生幸运多少,我们已经听了多少不着边际、海阔天空的报告,看了不少介绍各种各样理论却与我们的课堂实际或社会实际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专著。我们疑惑了,在这些报告或专著面前,我们看到的到底是象腿还是柱子?

教师需要提高理论素养,活到老要学到老,但切忌盲目。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术业是必须专攻的。我们去听报告也好,看书也好,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听听是没有关系的,看看也是没有关系的,但不能迷信。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是要靠自己重新建构的。

作为老师,既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也要保护好学生的眼睛;既要相信学生,也要相信自己。

上一篇:小学教师多媒体培训方案下一篇:《平凡岁月》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