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的种类

2024-12-22

广播新闻的种类(精选11篇)

1.广播新闻的种类 篇一

成就篇

一、建设美好江苏先声夺人

服务美好新江苏的建设是新闻广播义不容辞之要务。对更高品质新闻报道的追求倒逼了新闻广播对时政报道采写手段的革新。党委政府的任何决策方针, 不仅要听施政一方的表态, 更要倾听受其影响的百姓意见, 这既是尊重新闻规律, 也是及时为政府收集民意, 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重大主题报道, 江苏广播通过大型新闻行动唱响新闻宣传主旋律, 开创广播新闻报道的“江苏模式”。2010年推出的大型新闻行动《幸福江苏》影响颇大。其成功一是得力于江苏广电总台内部各媒体联动, 相互响应, 相互借力;二是得力于广播跨部门跨地区协作, 扎根基层, 深入采访, 增强广播的贴近性;三是广播人不自馁, 主动表达, 在行动上早于电视, 有声势, 有创意。

时政新闻永远是主流新闻, 也是最大的民生新闻。在新闻报道中, 淡化民生和政经新闻的人为区隔, 党政报道突出鲜活和录音, 政经会议报道强化角度和切口, 日常报道注重提炼和深入。选择贴近大众生活的角度, 以通俗的方式解读, 以平等、自然、亲和的形式去传播。比如, 在近几年的江苏省和全国“两会”报道中, 将代表委员的观点与大众的看法期待有效融汇, 观点包容, 令受众倍感亲切, 可听爱听, 传播效果远胜以往, 得到时任省长罗志军的高度赞扬。

主题报道注重鲜活、可听。做典型报道时, 找小切口、讲故事。解读政策时, 将细化政策和百姓期待以及权威点评相结合。做大型新闻行动时, 自主创新, 不拘一格, 突出现场感和广播特色。2010年, 我们全年策划了32个系列主题报道, 发稿近400篇。2011年上半年,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勇敢尝试报道形式的创新, 报道多次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

二、构建和谐江苏勇挑重担

江苏新闻广播从开播以来, 就旗帜鲜明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难点, 江苏新闻广播不回避、不动摇, 从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纾解百姓情绪、促进政府工作的角度, 把广播媒体的及时性与网络媒体的广泛性有效嫁接, 做好突发新闻和舆论监督, 在构建和谐江苏的进程中勇挑重担。

谣言止于公开。自开播以来, 江苏新闻广播始终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 始终紧跟江苏乃至全国的重大事件, 第一时间报道, 第一时间解读, 力求呈现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各种影响, 在传递新闻事件的同时引发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江苏新闻广播直面各种社会难点, 用独家、深度的舆论报道, 打破民生新闻琐碎报道的窠臼, 聚焦带有普遍意义、关联价值的事件、问题, 向纵深挖掘, 向广度扩展, 以点带面, 有效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如2010年12月, 江苏新闻广播报道了泗洪县龙集镇政府为了完成土地增减挂钩指标, 强拆村民住房, 导致村民寒冬露宿村头。记者多次实地采访, 作出报道, 引起强烈反响, 被多家媒体转载转播, 受到江苏省和有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央领导也专门对此作出批示, 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这一报道直接促进了政府部门加强对土地征用、拆迁等行为的监管规范, 有力推动了政府改善工作作风, 提高施政为民的意识和水平。为了扩大新闻影响力, 江苏新闻广播2011年在原来的采访部特报组的基础上, 专门成立特别报道部。

三、打造文化江苏全新品牌

围绕品牌影响力、品牌创新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责任感等核心品牌价值, 江苏新闻广播在全国广播媒体中独树一帜, 以品牌媒体的强势姿态, 擂响江苏文化强省战略的进军鼓, 为文化江苏打造出一张“叫得响、传得开”的新名片。

江苏新闻广播是全国省级广播第一家新闻类型台, 2011年以来, 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南京24家频率中始终保持第一;市场份额实现两位数, 稳定在11%左右, “听新闻, 听937”已经成为一种品牌效应。开播五年间, 江苏新闻广播旗下节目《江苏新闻联播》、《新闻早高峰》、《新闻晚高峰》、《政风热线》、《大林评论》全部成长为“江苏广播十大名牌节目”。《江苏新闻联播》在南京地区600多档广播节目中收听率多次雄踞第一。《新闻早高峰》当选江苏省广播电视局2008年度十大名专栏;《新闻晚高峰》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先后获得5个全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2011年, 江苏新闻广播被斯坦国际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媒体”。

2007年江苏新闻广播开播之初, 创收300万, 2008年500万, 2009年1100万, 2010年2600万, 2011年3000万。五年增收十倍, 创收实现跨越式发展, 凝聚了一大批高忠实度的优质广告客户。央视—索福瑞的数据表明, 江苏新闻广播的听众以25—45岁的男性为主, 这是社会中坚阶层, 也是最有影响力最有消费力的社会人群。

作为主流媒体, 如果不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不能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哪有舆论引导力可谈。

开播5年来, 江苏新闻广播确定了“公信立台”、“公益立台”的品牌理念, 联合江苏省慈善总会、省消费者协会等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 携手社会各界共同启动了多场公益慈善活动, 包括以援建灾区希望小学为主旨的“添砖行动”, 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而特别策划的《江苏问候》以及每年与爱德基金会合作的义卖活动等等, 时刻发挥着温暖向上的影响力, 为媒体实现社会价值做出表率。如今, 江苏新闻广播通过“《政风热线》环省行”、独家公益品牌“薪火传递爱”等一系列品牌推广活动, 有效推广了江苏新闻广播的品牌, 并且成功树立了江苏新闻广播良好的媒体形象。

经验篇

回顾5年的历程, 江苏新闻广播立台理念所坚持的方向、人才优化所构筑的保障、密集信息所支撑的格式、流程再造所具备的迅捷、主动介入所实现的引领、整合观念所表达的思想, 使其在新闻宣传方面脱颖而出。

一、新闻立台

广播一定要坚持“新闻立台”。新闻报道的效果如何, 是传媒影响力最重要的标志。新闻立台绝不是单纯指某个新闻台的新闻理念, 而是更高决策层面上要树立“新闻立台”的思想。

在众多城市的广播频率中, 收听率、市场份额、广告收入打头的往往是交通广播、文艺广播。新闻台被边缘化, 资源不足、不受重视, 甚至被认为是“赔钱货”。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只能是配角, 大量录播节目, 时效不快, 类型不新, 新闻台在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广播这么走就将失去主流媒体的地位。作为主流媒体, 如果不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不能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哪有舆论引导力可谈。

江苏台领导审时度势, 认识到频率专业化走到今天, 特别需要强化“新闻立台”, 做强新闻频率, 让广播回归新闻本源。因此, 2007年1月, 江苏台前瞻性地推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类型化新闻台, 并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持, 让新闻成为主角, 让“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现实, 全开放的架构保证了新闻随有随发、呈线性流动。今天, 每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江苏听众都会自然而然地打开江苏新闻广播, 这就是权威, 这就是高瞻远瞩得到的回报。

二、创新驱动

中央领导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多次提出要创新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提倡创新思路和手段,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5年来, 江苏新闻广播始终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 用创新引领事业发展。

1. 创新的理念

扩展新闻定义。从2007年开播起, 江苏新闻广播就树立了“要成为最好的大众媒体”的意识, 在广播整体实力仍然偏弱的时候, 大胆提出“摆脱弱势心态, 重回新闻主流”,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为核心的广播新闻理念, 突出强调时效性, 通过现场连线, 把新扩展为“正在发生的新闻”。

重新认识新闻价值。融汇宣传和新闻, 在国计民生的结合上下功夫, 重视传播效果。传统新闻传播尤其是广播新闻传播, 在形态和内容上都落后于受众的需求, 导致宣传和新闻被割裂。一方面, 广播新闻以宣传为主, 做得很辛苦, 另一方面, 宣传内容枯燥、形式空洞, 充斥着灌输味道, 大众不喜欢, 不接受, 宣传效果差, 媒体影响弱。

江苏新闻广播五年来大力倡导“重视听众、重视效果”的传播理念, 坚定不移地将宣传与传播有机融合, 在国计民生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在对时政、经济类主题的报道中, 改变以往会议新闻的套路和模式, 注重报道角度, 突出与大众生活相关联的主要内容。党政报道突出鲜活内容和录音, 政经会议报道强化角度和切口, 日常报道注重提炼和深入。尤其是以故事化的切入方式, 将大众生活与大政方针和宏观政经新闻结合报道, 改变政经新闻固有的严肃和高高在上的面貌, 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以达到有效传播, 实现新闻的价值。

重新定义民生新闻。在内容呈现上推陈出新, 倡导“大民生”的报道理念。江苏新闻广播在开播初期, 提出“立足民生, 面向大众”的定位, 但一度片面狭隘地认识“民生”报道, 出现了大量琐碎、零散、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现在, 我们已经完全抛弃了这样的情况, 提升了对民生新闻的判断和理解。我们传播的越来越多的是对听众来说具有普遍意义和关联价值的报道, 无论是以大众视角解读大政方针, 还是以点带面反映众生百态, 或是展现公益情怀, 关注平凡中的感动……江苏新闻广播都在以更为开阔的视野诠释“民生”的意义, 传递着“大民生”的概念。

2. 创新的模式

江苏新闻广播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早晚板块+滚动+延伸”的基本格式, 既保证早晚集中收听的客观需求, 又大力培育全天整半点随时收听的新习惯。

这套国内首创的格式最大的特点是, 在早晚板块新闻之外, 全部以半小时为单元, 滚动推进。每半小时都由“12分钟资讯+18分钟延伸”组成, 资讯以快速和集纳为特色, 延伸则体现丰富和深度。延伸节目包括:“重点关注”——详细报道新闻和热点事件;“新闻故事”——讲述近期发生的新闻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新闻评弹”——评析新闻焦点, 纵论社会万象 (2011年起扩充为12点至13点一小时) 。这一格式化的节目设置简洁直接, 充分保证了信息在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展开, 又迎合了受众日益增强的对观点和评论的需求。

不仅如此, “滚动+延伸”的格式化节目设置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的灵活性, 在遭遇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 可迅速反应, 随时介入, 而且其固有的快速和深入搭配模式, 又成为听众充分了解事件的信息渠道。

事实证明, 这套格式已经在南京和江苏市场获得了成功, 而且为多家新闻台所借鉴, 包括中国之声。

3. 创新的文风

江苏新闻广播在5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魅力独特的文风, 在广播市场上具有鲜明的识别性, 有力促进了江苏新闻广播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

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强调新华体、三段式、倒金字塔等写作模式, 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未必是最有效的报道方式。当新媒体不断发展, 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多的时候, 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文风显得格外关键。

对广播新闻而言, 创新报道形式意味着我们的节目必须更具可听性, 更能发挥声音魅力, 我们的报道必须体现现场化、情节化、细节化、画面感。

“现场化、情节化、细节化”可以提升报道的生动性和贴近性。同样的主题, 呈现的内容是否更接近受众的生活, 决定了这条报道能否被有效接收。在此基础上改变写作手法,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客观描写叙述等文学手段, 辅以原生态的现场自然音响, 可以为广播新闻报道带来全新的面貌, 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这样的联想空间远比报纸和电视的报道更有魅力——这就是江苏新闻广播的报道所追求的“画面感”。这样的报道可以使受众获得更好的收听体验, 让听众随着记者的笔触和音响身临其境, 同喜同悲。

“滚动+延伸”的格式化节目设置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广播的灵活性, 在遭遇重大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 可迅速反应, 随时介入, 而且其固有的快速和深入搭配模式, 又成为听众充分了解事件的信息渠道。

三、资源整合

江苏新闻广播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整合资源、合纵连横、汇天下之精华的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一直延续并扩展至今。

内部资源的无缝共享。新闻广播事业部所属三个频率的资源完全打通, 选题策划实施、稿件播发、节目内容选调无缝对接, 形成合力, 减少对撞。整合的抓手就是我们不断改造的新闻资源共享平台, 三个频率的所有内容资源在同一个平台上体现。节目的生产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内部资源的无缝共享:江苏新闻广播的节目样态不是简单的积木式堆积, 资讯节目与延伸节目互为补充, 板块节目与滚动节目交相辉映, 所有节目都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梳理播出情况, 为其他节目提供资源, 丰富其他节目的内容。将五指捏成拳头, 充分体现类型化新闻广播电台的报道合力。

同质媒体的纵向延展。江苏新闻广播因势而动, 立足本土, 打造江苏广播新闻协作网。形成以江苏新闻广播为主要平台、江苏各地市新闻电台为支撑的新闻平台大格局, 以全省广播一盘棋的思路, 更好地从民生角度传达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 更广地传递江苏各地发展成就, 更强地张扬江苏广播的优势。江苏新闻广播还自行建设了一个基本覆盖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广播电台的特约记者队伍, 保证国内其他地区发生重要新闻事件时能第一时间报道。通过对同质广播媒体的资源整合, 江苏新闻广播打通天地线, 做到了一个省级新闻广播电台的“顶天立地”。

同域媒体的横向联合。江苏新闻广播自开播起就与江苏城市频道、《现代快报》以及相关新闻网站等媒体开展合作, 共享资源, 实现新闻影响力的倍增效应。其中, 江苏新闻广播与江苏城市频道的战略性紧密合作, 创造了中国广播电视史上第一个成功合作的范例。江苏新闻广播与江苏城市频道充分共享品牌、线索、节目、主持人、宣传、推广等资源, 强强联合, 带来双赢的喜人成果, 实现了受众资源的完美共享。随着江苏新闻广播在同地域媒体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目前, 与本土平媒 (如《现代快报》) 、网站 (中国江苏网、西祠胡同) 等不同介质媒体的战略合作正不断推开。

新媒体时代的三维对接。2011年4月, 江苏电台与新浪网签署了整体合作协议, 江苏新闻广播与新浪网的合作进入常态化轨道, 官方新浪微博的粉丝量与日俱增, 目前已经超过17万, 在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电台类榜单中始终位居前十, 在省级新闻广播中独树一帜。2011年通过新浪网被广泛转载的江苏新闻广播稿件有20多条, 多篇稿件被多个门户网站首页转载。与强势门户网站和微博的合作, 为广播新闻打破了地域限制, 开辟了新的舞台, 也使得江苏新闻广播拥有了与电视、平媒相比毫不逊色的传播能力。

四、团队建设

“新闻立台”的理念和标准制定后, 需要有一流的团队来执行贯彻。这就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在江苏新闻广播, 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做新闻, 要一流的人才, 更需要一流的团队。我们的团队是一支拥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新闻队伍, 包括对新闻职业、文化理想、价值观以及对生产标准的认识等等。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 所有的人都如同条件反射一样知道自己立刻要干什么, 不仅各司其职, 还互相补位, 形成一条流畅的新闻“生产线”, 这是因为, 共同的“新闻价值观”已经融于血脉。

一流的团队需要培训。培训的过程就是统一标准的过程, 就是要打造共同价值观。这个过程要不断强化, 从新闻理念到编辑思想, 包括记者的采写能力、编辑的业务能力, 也包括政策的理论水平。江苏新闻广播5年来在不断地进行培训, 请业界专家上课、到先进地区学习, 还在内部进行员工技能大赛, 以赛代练, 用丰富的形式、多维的沟通让员工完成新闻职业培训, 助推他们实现新闻理想。

科学的考评体系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学、公平、公正的考评体系, 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提供了职业上升通道, 优秀的人才获得更多机会, 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绩效考核层次分明, 奖优罚劣, 导向明确, 在团队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2.广播新闻的困境与对策 篇二

关键词:广播新闻 困境 对策

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广播新闻再次陷入困境,受众面变窄,影响力弱化,收听率下降。广播线性传播、声音稍纵即逝、没有视觉画面等弱点,在新媒体画面、声音、文字同时俱备的比衬之下,原有的影响力正在被多方取代。广播新闻也从原来拥有最广泛受众的优势地位,跌落到现在只拥有部分听众,只占据某几个时段的相对弱势地位。

广播新闻的困境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谋求广播新闻困境的解脱之道,应是广播人的当务之急。

一、以创新节目采制谋求摆脱困境

谋求广播新闻脱困对策,首先要从广播新闻的基础工作做起。广播新闻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记者每天都要进行的广播新闻采制。创新新闻采制,无外乎做好各种“声音”的文章,使广播新闻听起来更加入耳入脑,更加新鲜活泼。

广播新闻所涉声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元素:一是播音语言声,二是采访对象语音声,三是现场效果声,四是音乐(歌曲)声,五是制作的音效声。创新广播新闻采制,主要是创新用好这五种声音的方式。

与过去广播新闻主要靠播音员播报新闻稿件不同,现在的广播新闻不仅重视运用由多种声音元素组合的“录音报道”,而且十分注重对音乐(包括歌曲)和自制音效的灵活运用。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夹杂各种音乐和音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音乐和音效,多是被当作广播新闻节目的开始曲、片花或节目的间歇音响来使用,是“长”在广播新闻事实之外的附属品,不能代表新闻事实本身。但是,这种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运用音乐和音效的做法,却已收到极好的收听效果,已为广播新闻工作者和广大听众普遍接受,并堂而皇之地伴随着整档新闻节目的播出进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

广播新闻没有画面,难以构成视觉冲击,这固然是一大遗憾。但视觉画面也有难以避免的天生缺陷,就是过于直白,一览无余,缺乏想象空间。而广播语言——不论是播音语言还是记者讲述,恰恰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为听众创造一个想象的时空,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为受众所接受。因此,广播新闻采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深入挖掘广播语言可以绘声绘色的优势,做足广播语言长于描绘新闻场景的文章,努力创造广播新闻新的特色和新的面貌。绍兴人民广播电台曾在2009年、2010年的“两会”报道中尝试推出《小费跑两会》专栏节目,要求记者从描绘“两会”现场气氛和情景入手,做活做深“两会”报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大大提高了节目收听率,而且做出了“两会”报道的新特色,扩大了广播新闻的影响力。

二、以创新节目编排谋求摆脱困境

谋求摆脱广播新闻困境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努力在节目编排上扬长避短。

广播新闻的长处一是及时性,传播速度极快;二是伴随性,收听广播只需占用听众的听觉器官;三是采制成本低,所需投入比电视媒体要小得多;四是传输设备简易,有时只用一部手机即可进行采访报道;五是通俗易懂,普及率高。上述这些优势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广播节目的编排方能发挥或体现,而目前许多广播电台采用的格式化编排方法,是发挥广播优势的有效途径。格式化编排让广播新闻节目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全天候、滚动式播出,它可以极大地发挥广播时效性强的优势,使得时时发生的新闻都能及时播出。遇到重大突发性新闻时,还可以中断其他节目,随时插播。

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听众的有效到达率。由于听众构成、心理需求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或活动不同,广播新闻收听群体在不同时段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广播新闻节目编排必须了解这种变化,尽量在不同时段安排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广播新闻可以不受设备、场地等条件限制,比较自由地创制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节目内容,这也是广播新闻的优势所在。通过各具特色的节目内容或小栏目来适应听众,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听众。比如,绍兴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午时段设置的《新闻速递》栏目,以记者现场连线报道的方式,第一时间报道即时新闻,包括时政新闻、都市热点新闻和其他突发性新闻事件;临近傍晚,设置了半个小时的《阿忠来讲讲》栏目,主持人采用“说新闻”的方式,全方位、大容量报道绍兴本地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新闻,受到听众欢迎,收听率直线上升,成为绍兴本地媒体中颇具人气的新闻节目之一。创新广播新闻节目编排,不仅包括播出时间、播出密度,还包括不同类型和风格新闻节目的整体编排和每一个新闻节目的内在编排。

三、以创新栏目形式谋求摆脱困境

广播新闻栏目可塑性强,创新空间大,只要找准定位,认真思考,勤于耕耘,就一定能够创新形式,提高广播新闻收听率和影响力。2007年“两会”期间,绍兴台创办了新颖的广播新闻栏目《“两会”博客》,采取在网上开辟专栏,吸引网友参与“两会”议题讨论,邀请网友评述“两会”议题,鼓励网友与市长进行网上沟通等方法,首先在网站上得到广泛响应。接着,绍兴台用网上专栏所得新闻素材制作新颖的节目,受到业内同人和听众朋友一致好评。由于网友多采用网络语言,遣词造句别具一格,讨论问题直奔主题,《“两会”博客》对网友语言大胆引用,稍作修饰,很快形成栏目的独特风格。

“广播新闻栏目形式创新,不但包括广播新闻的语言风格创新,还应包括广播新闻的语态创新。所谓语言风格创新,就是尽量少写少说那种死板、教条的语言,少些官腔官调,多写多说来自民间的,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鲜活泼的现代大众语言。所谓语态创新,就是设法改变整档广播新闻节目的写作语言态势和播报语言态势”。比如,变居高临下态势为平视平实态势;变正儿八经态势为幽默风趣态势;变教育教训态势为亲切平和态势;甚至变平视平实态势为自我解嘲态势(这样可以大幅度拉近与听众的距离)等等。依当今广播节目(包括广播新闻栏目和其他广播栏目)的改革态势看,幽默已成为衡量广播节目改革、改版和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这其实也是一种栏目形式的创新。

四、以创新栏目品牌谋求摆脱困境

摆脱广播新闻困境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打造栏目品牌,培育目标听众。

创新栏目品牌首先要注重打造明星化主持人。广播新闻主持人的主要魅力体现在语言声音。听众一般能够通过辨别主持人语言声音的细微变化,来揣摩该主持人性格特征、感情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长期以来广播界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打造明星化主持人仅仅是主持人本人的事情,塑造主持人语言声音的魅力只能依靠主持人固有的天赋条件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打造明星化主持人与其他广播新闻从业人员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打造广播新闻明星化主持人不仅要靠主持人自身的天赋条件和刻苦努力,更重要的是要靠栏目内容的支撑,靠记者提供新闻的内在价值,靠编辑提供稿件的文字魅力,靠栏目本身是否针对特定听众、栏目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等等。

当今时代,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之下,创新培育广播新闻栏目品牌,还要靠强化自我宣传和自我包装。今天的广播栏目已经离不开“活动造势”。“活动造势”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自我宣传、自我包装。比如,绍兴电台《738早新闻》栏目,就曾通过开展“关注烈日下社区清扫员”“冬日暖阳·关注弱势群体”“支持残疾人创业”等持续不断的社会活动,在广大听众中间造成很大影响。另外,还可以利用广播节目全天不间断播出的优势,在各个时段、各档节目中播出栏目自我宣传片花,以此来延伸广播新闻栏目的影响力。

改进栏目包装也是创新培育广播新闻栏目品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广播新闻栏目的片头设计、片花设计、子栏目设计以及对音乐、音效的巧妙运用,使听众获得独具特色的听觉形象,从而记住你的栏目名称,确认你的栏目定位,认同你的栏目风格。

摆脱广播新闻的困境,要靠广播人坚韧不拔,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一步一步地化解各种困境,一个一个地解决各种问题。广播虽有百年,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依然具有快捷、方便和廉价的优势,依然能够迅速赢得最广大的听众,广播新闻改革创新的空间也依然很大。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3.广播新闻广播稿 篇三

一、工作原则:按照职责范围转办的原则,交由相关科室调处;按照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的原则,有效办理投诉。

二、工作流程:严格办件程序,提高办件工作规范化水平。城建局综合文秘股每天登录查找投诉件,局机关依据各科室工作的职责,将投诉人反映的问题归类,并报请主管和主要领导批示,转至相关责任科室。相关责任科室的主管领导负责接收,股长具体落实。责任科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并写出书面情况并答复举报人。全部的办理程序均由局领导跟踪监督,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及时得

到协调、沟通解决,做到每个转办件责任点清、责任人明,不会出现诉求件管理的真空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

三、工作时限。投诉件办理时间为7天,咨询件办理时间为1天,不含节假日和休息日。

四、责任追究。处理投诉工作的相关科室要按照依据充分,切实可行的要求,认真并及时办理群众投诉,超期不能办理要在时限内及时反馈情况,说明原因。对于工作中存在处置不力或引发群众上访的,根据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五、进程高度重视。12345市长热线及民心网的建设发展受到城建局局长陈继的领导高度重视,从人员力量、工作场地、技术资源、实施情况、反馈效率等多方面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确保了“民心网”顺利高效运行。

4.广播新闻的种类 篇四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是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科)考试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基本认知,提高学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技能。

一、考核对象

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专科)

二、考核内容与要求

1、电视摄像采访及操作

(1)熟悉摄影机的基本结构和拍摄方法;

(2)掌握电视摄像采访及其类型;

(3)能规范使用摄像机完成一组镜头的拍摄。

2、广播新闻采访及操作

(1)熟悉录音笔的基本结构和录音方法;

(2)掌握录音访问的技巧;

(3)能规范使用录音笔进行三分钟同期声录制。

三、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1、考核方式

按照考核内容分组进行。应考者考前抽签,根据抽签结果分组,采用单个方式进行考核。

2、评分标准

考核人员按照考核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操作规范性、考核所用时间、考核态度、考核结果正确性等方面,进行最终成绩评定。考核采用百分制。

3、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安排为每组30分钟。

四、考核指定教材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五、实验考核必备条件

1、考核场所:新闻采编实训室或新闻媒体单位。

5.广播新闻070725 篇五

7月26日晚上8时30分,在安庄镇安庄一分村精神文明一条街上,全村中小学生正在观看交通安全片《行车走路话安全》以及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片《犬王》。这是安庄镇今年把暑期学生教育活动的触角向农村延伸的试点。

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生暑期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暑期社会文化氛围,激发中小学生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发挥优秀电影在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今年以来安庄镇在全镇范围内举办了这次暑期中小学生电影教育活动。今年又把中小学生暑期电影教育活动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受到当地村干部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梁新

安庄镇中心小学:学生看着菜单过暑假

安庄镇中心小学为引导学生摆脱电视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从众多的假期辅导班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创造性地为学生列出了一份暑期实践活动菜单,让他们从中体会更多的生活乐趣。

今年暑期放假前,安庄镇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就对学生的暑假活动作了具体的规划,并布置了一系列关于亲情互动、运动健身、生活技能等作业。如要求学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参加一项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学会烧饭、整理房间等。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运动,多与同学或家人在一起娱乐。该校还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呼吁家长将假期还给学生;学校建立了假期指导室,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该校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梁军说:“这个暑假过得真有意义,既不用参加各种辅导班,自己还学到了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梁新

安庄镇:巧借周末开讲座,培养学习型干部

7月22日,星期天,安庄镇近百名机关干部并没有休息,而是拿着书本走进了镇党校,参加一周一次的“周末讲座”。

“周末讲座”是安庄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干部岗位特点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利用周末空闲时间,组织干部集中学习与工作紧密的业务知识。“周末讲座”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由组织室统一编排培训计划,提供培训场所,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参训干部。目前,安庄镇已利用“周末讲座”培训干部400余人次,编印发放《学习资料》1000余册,为广大干部搭建了学业务、学经验、长知识的交流平台,受到了基层干部的欢迎。

梁新

安庄镇设立党员信息墙

为更好地监督党员行为,促进效能安庄建设,近日安庄镇纪委设立了“党员信息墙”,为群众了解党员的日常工作信息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党员信息墙”设有时事新闻、案件曝光台、百姓呼声、法制小信箱和文学天地等,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融法律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深受群众的喜爱。

梁新

俺家门口有个法律学校

近日,安庄镇安庄二分村村委大院内热闹非凡,该村100余名村民正在听该镇司法所所长张树胜给他们讲解法律知识。村民梁慧荣高兴地说:“听了专家的法律讲座,我对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俺家门口这个法律学校真好!”

据了解,安庄镇在辖区内71个村都创办了法律学习兴趣小组,积极与辖区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联系,聘请这些单位的10名法律工作人员,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担任各村法律兴趣学习小组的普法教导员;同时聘请具有法律专业特长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党员组成“五老”普法队伍,担任普法维权服务队伍的顾问。自成立法律学习兴趣

小组以来,这个镇共举办各类普法教育培训班12期,接受教育的村民达400人,村民法律意识大大增强。

梁新

安庄镇:“节能”成为村民新时尚

入夏以来,安庄镇安庄村的李纪银每天都在自家的卫生间里享受着太阳能带来的洗热水澡的便利。他说,用太阳能洗澡,一次性投资,天天都享受。其实,像李纪银这样的农民,在安庄镇还有很多。

马洼、蔡颜、店子等村的500多户农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建成了沼气池。照明能源来自沼气,做饭能源依旧是沼气,洗澡、取暖的能源还是沼气。马洼村党支部书记马振泉说:“建一个沼气池需投资2400元,每户只投资1000元,其余部分全部由村里扶持,现在村民们积极性可高呢。如果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将会节约多少电啊!”赵颜村的张志纯在装修自己的新房时,所用照明灯全部用上了节能灯。他说:“虽然投资较一般灯具贵了点,但是节能灯耐用、耗电少,日积月累还是省电。”

梁新

安庄镇:整治夏季食品市场

日前,安庄镇针对夏季食品、饮料市场监管特点,组织执法人员开展了夏季食品、饮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这个镇严格执行不合格商品下架制度,严查销售过期、三无食品和涂改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指导经营户建立食品、饮料进销货台账,并严格进销货手续,把好进货关。同时对辖区内食品、饮料经营户进行了集中检查,并通过12315投诉举报网络,对辖区食品、饮料市场进行全天24小时监控,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严厉打击制售不合格食品、饮料的违法行为。

截至目前,这个镇共检查食品经营户431户,查处违规经营户13户,查扣过期食品310公斤、过期饮料50余瓶,有效净化了辖区食品市场。

梁新

安庄镇地税分局:“点线结合”促增收

今年以来,安庄镇地税分局以“知情到点,评估到线”的点线结合法,不断强化对税源的立体监控,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知情到点”指局里将所有纳税企业按区域、分行业责任到人,税收管理员负责收集企业在税款申报、欠税清理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税源增减变化情况,确保各项服务落实到位。“评估到线”指地税局根据各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情况,依照有关税收法规,分行业、分税种制定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管,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税收管理员与局纳税评估小组相结合,提高了税收管理工作质量,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梁新

安庄镇:贴心服务情暖外来育龄妇女

近日,安庄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李静像往常一样,来到刚生孩子不久的刘婷婷家,送上了《孕情检查通知单》,并对刘婷婷说:“这是检查通知单,每年可以凭这张单子去镇计生办进行两次免费妇科疾病检查,背面有卫生院的地图。”刘婷婷告诉记者,自己从外地来安庄工作已有8年了,多年来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对她十分关心,尤其是去年她怀孕后,计生人员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三天两头来看望,询问相关情况,并嘱咐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令她十分感激。

据悉,生活在安庄镇的外来育龄妇女都像刘婷婷一样享受过镇计生办的贴心服务。安庄镇针对外来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对育龄妇女实行跟踪服务,为每名妇女建立个人档案,并经常

上门看望,孕期适时服务,每年还安排两次免费检查,确保她们的身体健康。在外来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个镇还定期上门发放计生用品,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受到了所有外来人员的欢迎。

梁新

安庄镇千余剩余劳力受惠“阳光工程”

这几日,安庄镇北石村村民李同香正在镇里举办的“阳光工程”培训班中进行培训,3个月后将奔赴韩国开始为期3年的打工生活。

为了办好农村剩余劳力的有效转移这一实事工程,安庄镇专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落实培训计划、教材、场地和师资力量,并在各村设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点,每季度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有的放矢地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今年,报名参加“阳光工程”的300余名人员将接受为期3个月的技术、语言等基本培训后,到广州、苏州等地打工,部分优秀青年还将到韩国、利比里亚等国淘金。

据了解,今年以来,安庄镇已通过“阳光工程”成功转移劳动力1300多人。根据本地企业发展较快的特点,这个镇已把“阳光工程”转向青壮年,让他们通过综合培训,顺利地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地转移。

梁新

安庄镇:农村有了“安全卫士”

近日,安庄镇店子村在村里主要街道上安装了4个监控探头,开始对全村的治安防范进行微机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庄镇店子村将治安防范工作提上了重要工作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治安管理,该村投入资金,安装了计算机监控探头,探头可以360度自由旋转监控,并与监控室的计算机管理设备相连接,管理人员随时都可以通过监控屏幕看到进出村委会的人员。应用这一高科技技术手段加强村里的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弥补了以往利用纯粹人工防范方法的不足,为村里的治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梁新

“过去牛粪、猪粪遍地都是,又脏又臭,现在为买一车猪粪得跑到10公里外的养猪场„„”新县八里畈镇前河村村民冯波兴奋地对记者说。冯波的兴奋来自于该村建起的45个沼气

池,使猪粪、牛粪成了“香饽饽”。

新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许多农民依靠饲养致了富,但是畜禽粪便成了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污染源。该县针对这种情况因势利导,把发展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农民建设绿色家园的有效载体,提出了小沼气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猪—沼—果树”、“猪—沼—蔬菜”、“猪—沼—食用菌”、“猪—沼—粮”等生态发展模式,注重沼气池的综合开发

利用,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

目前,该县已建成沼气池1000多个,沼气用户1200多户,生态村100多个,沼气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新县农民的生活用能源,还改变了农村环境。

西华经济发展热潮涌

日前,总投资1.2亿元、年创产值4亿多元的金圣园食品有限公司,在西华县成功落地。景兴制衣、顶宏实业等一批上规模的项目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市委二届三次全会以来,西华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把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定位在“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方法、发展模式”四个创新上,全面摆开了农业固本和项目建设两个战场。

该县针对农业发展特色、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提出跳出“三农”抓“三农”,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该县通过培育扶持纺织、食品、板材、果蔬加工四大支柱产业,膨胀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具有西华特色的链式发展之路。全县选派200名专家和科技人员,长期驻村,指导普及科技知识,强力实施科技示范户工程。

他们创新发展模式,打破原来单一的种植模式,实行多元化经营,提高复种指数。同时,该县因地制宜,把握特色,突出重点,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农业生产五大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全县已有41个生产基地被省有关部门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其中,林果、蔬菜等农业生产基地21个,面积14万亩。

针对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少、效益低的状况,该县大胆创新发展机制,坚持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上项目、关键抓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目标考核责任制、奖惩机制等,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力支持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重点实施了招商引资“135”工程,即年内新上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每年每个单位新上招商项目引资额不少于3000万元;全县招商引资总额年内达到20亿元。

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工业,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每人在完成一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同时,带头帮助一个重点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局委领导扑下身子抓工业,抓招商引资上项目。同时,采取轮班工作制,保证一名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引资。

该县敢于打破常规,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抓工业上项目,抓支柱企业,围绕全县“粮、棉、果、蔬、菌”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兴建“农”字号企业,拉长六大产业链条,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互利的路子。该县发展板材加工厂60多家,棉花深加工企业30多家,食品、肉食、蔬菜加工企业上百家,果品冷贮库480座,面粉加工企业60多家,六大链条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县面粉、食品年加工量分别达到50多万吨、16万吨,粮食年加工增值12亿元。

目前,全县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农业、工业两个战场齐头并进。农业优化,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工业突破,项目落地,景兴制衣、金圣园食品、桂圆食品、大森林面业等如雨后春笋在西华大地成长起来。全县已新上各类项目34个,合同引资9.6亿元,已完成投资2.6亿元。

孝女贤媳马桂荣

说起马桂荣,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西华县干部群众却众口皆碑,夸她是“孝女、孝媳、亲闺女”。因为她不仅几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母亲、婆婆,而且对村里老人也敬重有加。

70岁的马桂荣是西华县工会的一名退休干部。她年幼时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操持整个家,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40岁时就患上了气管炎、肺心病。1995年9月,她母亲肺心病复发,又患上了胃出血,在郑州抢救4个昼夜仍昏迷不醒,只好送回址坊老家。在桂荣的精心护理下,母亲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从此生活不能自理。每当母亲犯病时,呼吸非常困难。细心的她在家中备了氧气袋、针剂、药物等。她还学会了简单的急救知识、打针、按摩等。在4000多个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多次把母亲从死神手中拉回来。96岁高龄的母亲直到2006年3月病逝,身上没生过一次褥疮。“生母是娘、婆婆也是妈”是马桂荣的口头禅。

她的婆婆没有闺女,早年丧夫,中年丧子,桂荣既当媳妇又当女儿。在护理生母期间,她总要抽空回城带婆婆去洗洗澡,为婆婆换洗衣服、梳头、修剪脚趾甲。生母病逝后,她更是全心全意地侍奉婆婆。婆婆20年前患了白内障,双目失明,先后两次在县医院进行手术,她都精心护理。2006年夏天,96岁的婆婆患脑萎缩、肺心病住进了医院。桂荣跑前跑后地给婆婆喂饭喂药,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病愈出院后,由于活动减少,又患老年性便秘,好多次大便解不下来,用开塞露无效,桂荣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掏。为防老人便秘,她家水果、蜂蜜长年不断。为让老人睡得舒服,她坚持每天晾晒被褥。冬天,她总是先为老人暖被窝。为怕老人孤独,她每天都抽出两个半小时,和老人闲聊,再苦再累,从未间断。婆婆常说:“桂荣啊,你对我这么好,我啥时也忘不了,遇着你这样的好媳妇,也算我这辈子烧高香了!”桂荣总是宽慰老人说:“妈,你就是俺的亲娘,下辈子我一定做你的女儿!”在护理母亲、婆婆的同时,她还为村里9位80岁以上的老人做棉衣、棉被等。重阳节,她总不忘买点礼品去探望老人,家乡老人说:“桂荣比亲闺女都亲!”

6.广播新闻的种类 篇六

一、广播新闻的特点概述

(一) 新闻是所有传播媒介的核心内容

所有媒介传播的消息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新闻, 所以对于一个媒介的发展而言新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媒介要获取足够的受众, 要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要发挥出原有的价值都必须要把最初的新闻做好, 只有做好的新闻才能够让媒介有足够的地位。但是要做好新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所有的媒体对于新闻都在不断地尝试, 因为新闻较为枯燥但是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须, 所以谁做好了新闻, 自然就拥有了主动权。

(二) 新闻质量的提升

广播新闻必须要注重新闻的质量, 之所以广播新闻在受到了众多新生媒介的冲击下依旧能够屹立不倒, 就是因为广播新闻在一波又一波的媒介改革浪潮中很好的保持了原有的新闻质量。新闻质量的核心无非以下的部分:一是新闻信息量追求最大化;二是信息与新闻必须追求及时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但是不同的媒介由于其所传播新闻的方向、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其新闻传播的周期等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比如期刊等都是按照每月、每半月进行报道发行的, 报纸由于需要收集新闻并且进行编辑整理, 往往也必须要以一天为周期, 所以不同的周期给了不同需求的受众新的选择。

同时不同媒介的传播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报刊通常以通讯和深度报道见长;电视则以可视性、生动性更强的视频效果取胜;网络媒体则以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为显著特点。所以通过对其他媒介的研究, 广播新闻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能够满足受众低成本消费的需求;其次广播新闻能适应各层次文化要求;再次广播新闻可以实现动态收听拥有良好的易听性;最后广播新闻更具时空穿透力基本不会受到过多因素的干扰, 且拥有良好的实效性, 对于一些及时性的消息能有良好的反应速度。

(三) 明显的弱点

广播新闻确实已经不能够有力得与现代媒介进行更好地抗衡, 因为广播媒体传播的速度远远无法与网络媒介相提并论;同时, 广播媒体又只有声音, 没有色彩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视听一体化的需求;且广播新闻也不能够和报纸等媒体对比新闻的深度。如今信息全球化, 每时每秒的新闻数量都惊人, 如何让广播新闻不过多的与其他新闻媒介重复, 如何提升广播媒体的独特性等都必须要更多的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技术发展媒体传播途径的不断增多

如今新技术越来越多, 信息传播的途径不再局限, 人们更多的选择一些现代技术手段下提供的新闻消息。比如现代人就更喜欢电视新闻、网络新闻, 因为图文并茂, 娱乐性强。所以广播新闻就受到了这样一些新技术手段的冲击。

(二) 现代人对于广播的需求在减小

如上所说, 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原因, 人们自身对于广播新闻的需求确实也在不断地减少。因为拿出手机就可以便捷的浏览新闻, 因为打开网页需要什么样的新闻都能够搜索得到。尤其是年亲人很少还再有人去插上耳机听一听新闻。

(三) 节目资源匮乏、质量不高

如今很多的广播节目都出现了节目资源匮乏, 并且质量降低的情况。很多的电台由于更多的看中利益, 大量的广告充斥着节目, 导致相当数量的听众丧失;同时;由于广播的特殊性, 所以节目缺乏新意, 没有创新, 渐渐地很多内容都开始变得重复, 新闻播送也缺乏了活力。

(四) 专业人才的流失

广播新闻对于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较高, 同时对于节目编排的要求也较高, 但是由于现在广播不再受到人们的过度重视, 很多有才华的专业人才都选择到电视台, 或者一些其它的相关岗位去, 让广播节目人才出现匮乏的情况, 这样也就加剧了节目质量无法提高的问题。

三、现时代下广播功能价值探讨

(一) 对其它新闻传播媒介不足进行有效补充

虽然广播新闻受到了其它传播媒介的冲击, 但是广播新闻还是能够对其它媒介的不足形成一定的补充。最为人们常接触的就是汽车广播, 汽车广播能够及时的进行新闻的播送, 同时能够利用一些道路信息的新闻来帮助驾驶人, 这是其它媒介手段所做不到的。

(二) 还有大量广播听众

虽然现代年青人对于广播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但是广播依旧有着大量的受众群体, 这些群体依旧给广播的发展提供者基本的动力。尤其是大量的中老年广播听众, 对于广播新闻的依赖性是巨大的。

(三) 广播还具有相当的广告价值

广播确实有着巨大的广告作用价值, 因为广播也是一块巨大的广告市场, 广告就能够给广播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也能够构建起消费者直接与厂商进行的交流桥梁。这也是其它媒介难以做到的地方。

(四) 穿透力强

广播新闻具有时空的穿透力, 既不受内容的地域性影响, 又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对新闻信息实现快速报道、快速解读、快速服务等。这样的能力就能够与其它媒介形成有力竞争, 比如网络就过度依赖光纤电缆, 电视新闻效果也依赖接收设备。

(五) 成本低

广播新闻的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 从而有交的启动门槛。同时接受广播新闻的成本也低, 这样就让广播较其它新闻传播媒介有着根本上的优势。这样的特点能够有效市场化背景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更便于让广播新闻的受众数量稳定并提升。

四、如何提升广播功能价值加强广播新闻传播效果

(一) 提升权威性

新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度的组合, 因为电视媒体等由于新闻报道数量大不能够做到深入、明了;那么广播媒体就能够更好地通过新闻的深度组合、编辑, 提升对新闻的判断力, 从而有效地提升新闻的权威性。因为权威性, 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从媒介获取的消息是准确的, 简洁的、深度的;所以广播新闻就必须要抓住这样的特点, 并进行新闻需求的综合, 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提升广播新闻的吸引力, 有效性。同时也就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的价值。

(二) 增强感染力

一个媒介感染受众是非常重要的, 受众受到了感染也就可能成为稳定的受众, 一个媒介拥有了足够稳定的受众数量, 才会拥有发展的基础。感染力的提升就必须要从加强互动, 减少一些无营养内容开始。首先, 应该加强新闻广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幽默性, 让主持人更多的与听众交流, 就能够让听众在接受新闻的同时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 并且增加交流的机会, 自然会有更多的听众积极地参与, 这样新闻的参与度提高, 广播的感染力增强, 广播新闻的价值无形中就会快速的提升。

(三) 增强扩展性

虽然电视等媒体对于新闻的扩展报道已经做的较为良好, 但是广播新闻也必须要注意到节目的扩展性。因为很多时候一个新闻, 并不是简单地报道“有这样一回事儿”就结束, 听众更多的还是希望从头至尾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只有提升节目的扩展性才, 利用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 更加及时的, 更加高效的去追踪新闻, 提供更多的追踪报道等等都是提升广播新闻扩展性的有力手段。只有提高扩展性, 不断提升新闻的深度挖掘能力才是广播新闻发展的重要出路。

(四) 增强市场能力

不能够忽视广播新闻背后的巨大市场, 因为一个媒介需要发展, 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广播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 还是要关注到广告市场。广播新闻也要运用“趣味性”、“独家性”和“辐射力”等要素, 涉略一定量的绝对新闻、独家报道和跨地域新闻报道等争取受众的广泛性, 并利用不同的栏目细分框定目标受众;同时, 也要加强新闻评论的力度。同时, 不能够单一的看到广播新闻的发展, 还需要与现代的一些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结合, 就能够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进行互动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五)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1. 品牌建设

要提升广播新闻的价值, 必须要加强广播新闻的品牌建设, 品牌的建设一般必须要包括应该包括培养记者和编辑的品牌、播音员的品牌、栏目的品牌甚至频率的品牌, 不仅要重视业务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办好栏目和频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并通过这样的品牌建设来获取更多的竞争力。通过不断提升的品牌建设, 也就能够逐渐拥有品牌效应, 并且通过品牌效应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 传播媒介公司进行市场化的合作, 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2. 提升核心竞争力

固化稳定受众基础:因为广播新闻受到了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冲击, 所以要保证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提升受众数量, 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原有受众不丢失。因为受众群体就是广播媒体发展的平台拥有了足够的受众, 才有发展的基础。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来拉近节目团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组织一些观摩活动等让受众来亲身体验广播新闻的制作过程等等。更多的让一些忠实的受众来参与到广播新闻的制作, 其实就能够让这些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广播中来。从而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抓住“广播黄金时段”:广播新闻必须要抓住自己的“黄金时段”, 对于电视媒体新闻节目集中地时段, 广播新闻的竞争力优势几乎不存在。但是对于一些“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晚间访谈”节目而言广播新闻有着绝对的竞争力。绝大多数的广播听众都会在早间来收听一些早间新闻, 所以广播新闻必须要抓住其他媒介新闻传播的“空挡”时间段来做好自己的新闻节目, 让受众感受到早间新的质量, 保证新闻的全面性, 保证新闻的综合性与合适的深度, 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听众的体验。

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广播新闻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因为广播新闻不会受到介质的阻挡, 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 所以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消息传播中有巨大的作用。有国家已经在研究暂难预警过程中的公共广播系统, 通过新闻广播来实现无死角的预警, 保证灾难预警的及时性等等。所以我国广播节目也必须要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要不断的提高突发事件的播送能力, 更好地为公共服务, 提升服务的意识。

(六) 提升人才吸引力

要在未来做好广播, 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打造广播品牌过程中, 必须要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节目支持人、策划、编辑等都需要受过专业教育、能够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人才。所以必须要通过加强教育, 加强从业者的再教育来不断地提升这些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素养。电台也必须要通过更秩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配合合理的报酬来吸引一些有能力, 素质高的精英, 加强广播节目的建设, 让广播新闻不仅仅是新闻, 还能够拥有灵魂。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发现, 在如今时代背景下, 广播依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但是需要更好地发挥广播功能价值并不仅仅是做好新闻就足够的, 如何提升广播节目的综合性、娱乐性、全面性, 来让受众全体更广。所以未来广播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需要更多的广播人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进行钻研, 更多的发现广播的潜在价值, 并且更好地发挥出来, 始终保证广播质量。

参考文献

[1]邢丽梅.全媒体时代建立在"大数据""微平台"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2]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 2014.

[3]付昌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品牌, 2014.

[4]宋士明, 孙庭, 武振华.面向广电网络的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J].电视技术, 2014.

[5]赵菁."后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的颠覆性创新与突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6]汪文斌.从一云多屏到多屏互动——中国网络电视台台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电视研究, 2014.

[7]蔡雅祥.浅谈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升级[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7.广播新闻的种类 篇七

一.要具有强烈的时效意识。较强的现场观察和描述能力,可以为听众呈现生动的现场氛围。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短时间甚至瞬间,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事物、环境和人发生的急剧变化。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变化,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摸清楚,记录下来,并选择事件现场的最佳观察点,为描绘事件现场提供有利保障。尤其在做现场连线报道时,要快速组织语言,生动、形象地将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语言要准确、简炼、清晰,描述事件现场要层次分明、表达流畅,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听众的联想思维,以及强烈的现场感,以满足听众既获知信息、又获得某种真切的现场感受。

二.要具备把握报道尺度的能力。突发事件有可能出现悲惨的场景,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明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控制自我的情绪,保证采访的正常进行,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此外,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有新闻价值,但价值不大,就可不必做现场报道,有的突发事件新闻价值非常重大,但受政策、法规等影响,也不宜做现场报道。其实,突发事件能否报道、怎样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这都来自于记者平时的日积月累,对方针政策、路线思想、纪律规定的掌握程度,也体现着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要有整合新闻资源,充分挖掘事件新闻价值的能力。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否都具有典型意义、是否能提炼出主题、是否有启示作用,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现场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采访清楚,把该突发事件中的联系人、事物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拿到第一手素材,通过资料的整合,深究其事件背后的原因,使事件的新闻价值一点点浮出水面,这样,使突发事件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被挖掘出来,给予听众以警示、启示的作用。

四.要有大局意识,注重社会效果。采访事件现场的记者头脑要清醒,要明确采访目的。对突发事件报道,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原则,充分考虑事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报道后的社会影响,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好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事件本身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新闻记者要冷静处理,帮忙不添乱、热点不增温,有利于大局、有利于改革、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稳定。

此外,由于突发事件突如其来、难以预料,这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一个挑战。首先,广播新闻记者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突发事件因其特殊的时效性,一旦公布于众,可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人情新闻”、“有偿新闻”。同时,记者要用真诚的人道精神关注灾难,而不应恶意炒作,随意捏造新闻。要全面真实报道真相,谴责肇事者,同情关爱弱者。

8.本次新闻广播 篇八

本次“模拟法庭”以发生在学校周边一个年满16岁的学生抢劫案为典型案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庭公诉、辩护、嫌疑人自辩、证人证词、审判员合议等严格的法律程序,再现了全部审判过程。观看的学生纷纷表示这种形式使大家更生动、全面地接触案件本身,对遵法、守法、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据悉,此次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是颍泉区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十项举措之一。接下来,颍泉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组织筹备法制文艺汇演进社区、进乡村;指派律师到设立在苏州、常州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普法宣传;开展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活动。

9.广播新闻稿 篇九

本次活动旨在锻炼学生身体,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培养学生竞争、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参赛全体师生对本次比赛高度重视,赛前一段时间,充分利用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积极训练,体育老师耐心指导同学们的做操姿势,班主任都亲自跟班做操,同学们更是信心百倍地积极参与。

比赛过程中,同学们个个心情激动、精神抖擞,昂首阔步迈着整齐的步伐踏进赛场,以纵向四列中队排开,每次按赛前抽签顺序两个班一组,在指定位置进行比赛。同学们发扬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站队迅速、做操动作规范、到位,精神饱满,步伐一致,动作整齐划一。尤其是五年级全体同学的精彩表现,获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

本次活动从策划到精心准备,历时达2个多月,通过这次历练,我校学生精神面貌和班级管理水平及精神凝聚力都再一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扎实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培养学生竞争、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11月4日,第十中学隆重而圆满的举行了全年级的队列队形广播体操韵律操比赛。

这次广播体操比赛引起了全校师生的极大重视,在比赛训练阶段,各班班主任老师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力争让每一位同学掌握节奏、力度和动作要领。在队形、队列比赛中,同学们衣着整齐、精神饱满、秩序井然,他们整齐的步伐、标准的动作、飒爽的英姿、嘹亮的口号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在广播体操、韵律操比赛中 ,学生们气势高昂、步调一致、创意无限,动作标准娴熟、舒展自然、英姿飒爽,展现出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肃、活泼、团结的精神面貌。

10.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 篇十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 编辑技巧

通常来说,我们把一个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整个新闻媒体的司令部和灵魂是编辑工作,在这整个过程中除了体现了编辑的意图或思想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包含了编辑的价值判断。就新闻编辑而言,为了能尽可能地做出一个准确评估,这就需要多各个角度进行考虑,主要包括:政治、事实、思想、价值等角度,从中选出好的稿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新闻资源焕发无限的生机,就目前而言,新闻编辑工作技巧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1]。

1、模糊稿件的处理技巧

通常来说,社会上,每天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新闻,这其中包括各个方面。广播电视媒介的思想核心是追求新闻的真实性,然而为了确保新闻内容尽可能的圆滑,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应该模糊处理特殊信息。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可以从侧面反映新闻信息,这样将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由正面反映新闻信息引起的不利影响,这里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充分利用好模糊处理技巧[2]。以下对其处理对象进行介绍:

1.1机密稿件

通常来说,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也会包括一些国家层面的商业机密、军事机密、政治机密等等,在对这些机密稿件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一般来说都是使用模糊的处理方式。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际新闻编辑过程中,如果需要使用人名时,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新闻播出后机密信息被盗取,一般来说,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一些模糊语言,比如:某某说、据调查、据统计等。

1.2急发稿件

通常来说,就新闻信息自身来说,其根本特性是时效性,时效性也是新闻信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廣播电视企业需要将信息传播到社会群体中。就急发稿件而言,由于需要充分考虑新闻编辑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当然,更需要充分考虑到稿件发送的时间,在进行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一般来说也会采用模糊处理的方式,对于这些新闻则需模糊处理,如:自然灾害新闻的传播,只需说明时间地点即可。

1.3图像稿件

由于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信息除了使用传统的文字表达形式以往,一个新型的表达形式正在进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种新型的表达形式就是图片新闻。通常来说,图像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性质,比如:直观、逼真等特征,当然,除此以外,也容易侵犯别人的权力。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新闻编辑对图像稿件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一般也会选择模糊的处理方式,在一些重要的信息上采用马赛克、侧面拍摄等方式[3]。

1.4道德稿件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是社会道德问题,正因为有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社会道德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广播电视媒介的一个十分关键的话题。在对道德稿件新闻编辑进行处理时,通常来说,也会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这就需要严格把握好道德新闻的主体,如果出现与道德利益相关的问题,一定要进行谨慎的处理。比如:犯罪新闻的报道中,为了保护犯罪人员的隐私,编辑在模糊处理中可引用“化名”等。

2、组织指导技巧

对于整个广电新闻来说,整个媒体编辑部应该是其核心所在。首先,为了能更好地确定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定位,需要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只有这样才可以对相关报道计划进行拟订完备。同时,对于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式进行讨论,比如:开创栏目、发动观众、系列报道等。还有,一个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是电视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的沟通与交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网络的主体正常运作。为了能使编辑部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需要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其相关信息进行互相的传递和交流,定期通报相关要求等事情,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找创意”,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对于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进行定期组织学习。

3、创新的关键是发挥编辑的组织能力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是每一名新闻编辑不可或缺的条件,这可以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其中包括:编辑过程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所以,记者编辑的自身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质量,换个角度来说,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进一步提高编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编辑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新闻节目形式,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这些新闻节目形式,编辑工作的职责就应该进行相关的创新活动,这样也对编辑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方法。

4、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技巧

在对实际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在对其处理方式的选择上,通常来说会选择新闻模糊处理的方式。所以说,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其新闻信息进行严格的区分,对其新闻信息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还没有对事情或问题进行弄清之前,这个时候稿子有需要进行播发,为了能够尽可能的确保新闻的时效性,还可以尽可能的防止出现新闻失实的现象,在面对这样的局面的时候就不能进行盲目的确认,应当采取模糊处理。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模糊处理,比如: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还有,在对当事人清晰图像进行相关处理时,通常来说也采取模糊式的处理方式,可以通过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处理。

5、新闻编辑对后期的控制指挥技巧

通常来说,导播可以被称之为控制者。对于一些直播式节目来说,这个播出过程是非常紧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对于这样的节目来说,编辑工作就显得尤为困难了,然而,这节目的编排又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工作。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的版面空间就是时间,通常来说,电视编辑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在单位时间里丰富、活跃版面空间。当然,单位时间必须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

6、结论

总之,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多方面的要求,除了需要对传媒行业的严谨性进行充分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来提高业务素质、自身的修养、强化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准和创新意识。通常来说,思维方式的创新是新闻报道的创新前提,为了可以做出多种多样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节目,这就需要对新闻编辑的思维不断的进行相关的创新工作。所以说,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的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新的形势下编辑和制作出更多吸引观众注意力,搞好典型报道,打造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尔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培训的几点内容[J].新疆广电建设,2009,14(12):54-57.

[2]顾西西.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与传媒,2010,30(19):41-43.

11.广播新闻的采访技巧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案例

1 新闻采访提问的关键性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得到我们过多的重视, 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所在, 甚至可以说是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根本。提问记者和手写记者虽然从事的工作很相似, 但实质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些人在接受笔记式的书写采访时还比较淡定自若, 然而一旦面对话筒就会变得十分局促不安。所以, 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语言组织的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掌握好的提问技巧在采访中不但能够有效的舒缓被采访人的情绪, 同时也能自如的掌控话题的收放和方向, 在与被采访人充分和良好的沟通之后写出的文章也往往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2 新闻采访中的个例分析

2.1 尤金·莱昂斯的失败采访实例

尤金·莱昂斯美国著名记者, 一生中采访过许多名人和伟人, 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当他谈起曾经对斯大林做过的一次采访他便总是后悔不已。

在对斯大林的一次采访当中原本工作人员只准备给他两分钟的采访时间, 可是因为采访的顺利斯大林并没有要结束访问的意思, 可是尤金·莱昂斯在话题和问题的准备上却并不充分, 只做了两分钟的量, 虽然与斯大林共处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可对他而言还是由于准备的不充分而错失了许多好的提问, 这让尤金·莱昂斯十分懊恼, 在那之后便发誓, 在今后的采访工作当中, 哪怕只有一分钟的采访时间也要准备出一个小时的问题来!

2.2 叶圣陶曾经接受过采访

我国的文豪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记事录当中提到了这样的两次采访:一个年轻的记者在采访叶老先生的时候因为知识面窄又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竟然问出了:您多大年纪?是哪里人?这样的问题。着实让叶先生哭笑不得, 更感到十分无奈。作为一个记者, 了解被采访人的基本信息是尝试, 而且对于这样的问题叶先生随便哪本作品上都会有详尽的说明。在那之后的采访叶先生也没了兴致。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见, 新闻采访的提问并不是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揣摩。同时要得到好的新闻采访稿件, 对于提问的内涵和深度也有着很多的要求, 过分浅显和无知的问题不但会让提问者了无趣味心生厌烦, 写出的稿件也会缺乏研讨性。

3 广播新闻采访的技巧把握

3.1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一定要具体而实际

许多记者因为采访经验的不足和准备的不充分在采访工作中很容易将提出的问题大化、泛化。这便是反了采访中的大忌。

在采访的问题开始最好以具体的问题做开端, 避免空谈。如果先前没有做过准备, 面对空泛好涉及面太广的问题往往会让被采访者不知从何说起, 即使勉强开口回答也时常抓不到中心思想。所以, 就算是记者想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问题, 也要将这个大问题细化成若干个明确的小问题。这不但使被采访者回答的更加清楚明白, 整个的采访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3.2 在采访当中切忌语言过于尖锐

一些记者在采访当中总是摆不正自己的态度, 给人一种凌驾于被采访者之上的姿态, 而且在语言和语气上也给人一种审讯的感觉, 这是采访中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是索取更多谈话内容的一种方式, 是集中智慧的一条途径。善于倾听, 才能捕捉住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而不致产生“各取所需”的错误做法。这一点, 对采访者来说尤为重要。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 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 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当对方担心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 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 你可适时地说一两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 你可用一两句舒心话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 你可用一两句综述性总结性的话来帮助他梳理思路, 使谈话顺畅。太过激烈的言语和生硬的口吻都可能造成被采访者的抵触情绪, 影响到整个采访工作的进展和之后新闻稿件的质量。但是平等谦和的态度也并不是完全可以应用到任何场合, 针对重大事件记者的发问就要一针见血。不给对方任何缓和的余地, 势必要追究出事件的真相。这也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3.3 掌握好采访中的主基调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访工作时一般都有很强的目的性, 但是在采访的时间和环境上也有着一定的限制。所以记者就要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被采访者的信任, 让被采访者者能够坦诚的回答自己的问题。而且在提问当中要把我好问题的主线, 不能偏离原计划中的采访内容。这就要求记者对于采访过程中主基调的控制和对被采访者的引导, 一旦有跑题的迹象记者要及时的将话题重新带回。而且也要抓住对方专业上的特点并对其兴趣有所掌握, 投其所好的提问对采访问题的切入更加有力。

4 结论

除了以上几个问题在采访中要得到重视之外, 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不要提过长的问题、要把问题掌握在被提问者的专业技能之内、问题不可以有假设性以及不要出现过多的应声词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它寄托了群众的信任和希望, 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要在采访过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他要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社会众生相;他要在别人看不出新闻的地方挖掘出新闻来。凡此种种特殊要求, 意味着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必有与众不同之处。采访工作是新闻成型的基础, 好的采访资料能够让记者得到更多的信息, 这也是给大众传递信息的前提。所以在采访工作当中记者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采访技巧的同时也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是将真相与事实告知大众。

参考文献

[1]韦尔伯·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0.

[2]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上一篇:2011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