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共15篇)
1.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一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建设读本试题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培养创新团队文化,首先要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2、(团队精神)是保证团队三个方面的价值得到实现的态度条件。
3、团队文化的要素包括 民主、信息、平等、知识。
4、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创新团队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具备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势互补。(√)
2、创新团队环境是创新团队的灵魂。(X)
3、团队目标应该独立于组织目标,因此,不必考虑整个组织的要求。(X)
4、团队文化不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成员能力的发挥。(X)
5、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
三、选择题(每题4分,共12分。)
1、创新的“新”并非表现在(C)A.开辟相对新的知识领域B.对原有的错误知识进行修正C.顺着原有知识的思路往前推进一步D.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和创造
2、团队的主要特征不包括(A)。
A.人数较多B.目标一致C.彼此为对方负责D.技能互补
3、以下关于团队合作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C)
A.以有效沟通为桥梁B.以共同目标为纽带C.以强制合作为基础D.以优势互补为手段
四、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
1、专业技术:
专业技术是指专门从事某一特殊领域工作或职业所需要的工作知识、理论、操作技能。它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所取得和积累起来的利用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某一特殊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包括依照法律已取得知识产权的专业技术和未依照法律取得知识产权的专业技术。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具体地说,创新能力就是人们对推陈出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3、德尔菲法:
德尔菲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有关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话。传说中阿波罗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此,这种预测方法被命名为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赫尔姆和达尔克首创,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提出的一种有效的群体决策的方法。又叫专家群体决策法,就是由一群专家来达成团队的决策。是专家会议法的一种发展,是一种向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的专家集体判断。
五、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创新有哪些原理可以遵循?
1、综合原理
2、组合原理
3、分离原理
4、还原原理
5、移植原理
6、换元原理
7、迂回原理
8、逆反原理
9、强化原理
10、团队原理。
2、如何提升团队领导力?
一、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心:
1、愿景能放眼未来
2、愿景要清晰明确
3、愿景要有感染力
4、愿景要目标一致
2.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二
创造力的研究表明, 创新不仅依赖于个体属性, 更反映了社会、组织、他人的主观评价。对创造力的评判嵌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情景之中” (Perry-simth, 2003) [1]。最新的研究表明, “你是谁”与“你认识谁”共同影响了个体创新。合作网络是个体获取异质知识与情感激励, 得到支持、反馈与肯定的重要来源。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从个体与网络互动的视角去看待合作网络之于个体创新的作用:网络是信息的代理和机会的代理, 能否将潜在的优势发展出创新还取决于个体与网络的互动;而互动过程中有助于实现对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整合, 这将对团队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个体创造力和护士创新研究
传统研究认为, 创造力体现在个体思维上的“灵光一闪”。因此, 以往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探讨富有创意的人的人格特征, 试图发现具有较高的创造力的人的特殊心理特质。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除了个人内在条件之外, 创造力更与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创造行为发生的情景”是个体的创造力发挥的重要条件[3]。已有的研究表明, 对情景因素的关注集中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征[4];倡导鼓励与支持的组织氛围[5];组织评价体系[6], 以及直属领导的类型[7]等等。随着对实践社区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 创新根源于人际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仅促使了知识的转移,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不同的想法与思维方式的碰撞, 从而激发了更多的解决思路与看问题的角度。这些特点使得合作网络成为创造力研究的最新关注点[1]。Brass的研究认为, 个体创造力体现在“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之中”, “你认识谁”决定了个体的知识获取与思维方式借鉴, 从而影响了创造力[7]。
护士创新的研究也大多从护士自身属性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展开:如很多研究者都已经关注到护士的学历、资历、职称、职务、劳动人事关系等对创新的影响[8,9], 以及个体动机的关注[9];外部环境方面, 很多学者关注到了组织创新氛围、变革型领导对护士创新的影响[10,11,12]。虽然已有研究也注意到了影响护士创新的内外部因素, 但不足体现在:第一, 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影响护士的外部因素, 但还很少有研究关注到护士所嵌入的同事、领导构成的合作网络。虽然有学者的质性研究注意到同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创新, 但还没有深入揭示合作网络影响护士创新的内在机理;第二, 现有研究还很少从护士与合作网络互动的视角去审视护理团队的组建。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 需要我们借鉴合作网络最前沿的研究文献。
2 合作网络的相关研究
2.1 结构主义分析逻辑
网络研究的独特视角在于其抛弃了以往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子观, 把个体放置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之下, 强调个体行为的嵌入性。传统的社会网络研究大多秉承了结构主义分析逻辑, 考察个体所嵌入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创新的影响。现有两种理论观点:基于Coleman[13]对社会资本的观点认为, 闭合网络促进了知识, 尤其是复杂的专有知识的转移, 从而对嵌入其中的个体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基于Burt[14]的结构洞理论, 认为没有重复的信息源才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强调稀疏的、富于结构洞的网络更有利于个体创新。
实际上这两类观点并不矛盾, 他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来源, 并且各具优势与劣势。闭合网络的优势在于团队的凝聚力, 知识转移的效率;劣势在于成员间知识容易同质化, 缺乏新鲜的知识。这将为创新带来想法的难题 (the ideal problem) [15];稀疏网络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异质知识, 但由于彼此之间的弱关系以及彼此背景的差异, 将导致彼此合作的困难, 在信息整合方面没有优势。这将导致行动的难题 (the action problem) [15]。
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 网络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深入探讨网络机制作用的具体情境, 从权变的视角研究个体与合作网络的互动[16]。
2.2 个体网络互动与社会资本的整合
权变视角的研究认识到网络是信息的代理和机会的代理, 能否挖掘网络优势转化成创新还取决于个体特征与行为。已有研究表明, 个体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动机与能力、外部知识的搜索等都将影响个体对合作网络的利用[17,18,19,20]。如Obstfeld[15]的研究认为, 结构洞个体采取联合促进策略可以促进其他其他员工的创新参与, 有助于提高整个组织的创新;Fleming (2007) 的研究表明, 嵌入在紧密网络个体, 其任职经历、经验和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创新同时还发生了溢出效应--有利于其他合作者的知识创新[21];Wong和Boh的研究表明, 当项目团队的创新者展现出寻求领导者支持、为项目游说去竞争资源等大使行为 (Ambassador Activities) 时, 则有利于全体成员的创新参与与团队的创新成功[22]。
在强调个体特征与行为的作用之外, 还有很多学者探讨了在team或project层次上可以实现两类社会资本的整合。Reagans[23]在对研发团队构成的研究中, 认为这样的一个团队有利于创新:团队内部形成闭合网络, 这有助于Coleman类型的社会资本发挥作用, 有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以及团队注意力的集中;团队成员应具有广泛的外部弱关系, 为团队带来异质知识, 从而整合了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Cattani[24]在电影行业的研究表明, 行业中心与外围成员构成的团队也有助于整合两类社会资本:外围成员提供创新想法, 中心成员有资源将创新想法付诸实现, 较好地解决了想法的难题与行动的难题;与之类似, 还有Tiwana[25]在企业网络层次上的研究表明, 强关系企业与弱关系企业联盟也是基于类似的逻辑, 较好地克服了行动的困难与想法的困难, 有利于提高联盟企业的战略柔性。最新的研究也将整体网络与外部环境同时考虑, Funk[26]的研究认为组织内部合作网络结构是影响组织外部溢出知识的吸收和利用:高效率的内部网络在知识溢出高的地区有利, 而远离行业核心区的企业, 其内部低效率的网络反而有利于其保持异质知识。
3 对护士创新与护理团队建设的启示
创造力与合作网络的研究表明, 创新取决于个体与其嵌入的网络:“你是谁”与“你认识谁”构成了影响个体创新的前因变量。具体来说, 个体在合作网络中的位置与所嵌入的网络结构特征将影响个体创新。同时, 个体与网络的互动, 以及网络密度的调整都将发生知识溢出效应, 都将对个体创新产生影响。考虑到护士的工作特点, 基于已有研究, 笔者可以归纳出对护士创新与护理团队建设的如下启示。
3.1 人力资本建设:专业培训与人际关系能力
以往研究中注意到护士的高学历、高年资等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创新的作用[8], 因此, 鼓励护士更多的参与继续教育, 树立护理工作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职业观念, 尤其是对学历较低的专科护士更要加强相关的专业培训, 譬如护理服务、护理流程的讲座, 以及对护理器材的创新需要进行交流和普及专利的申请知识等。合作网络的研究文献告诉大家, 知识的溢出效应将受惠于每个团队成员。因此, 专业培训不但有助于个体创新, 同时也有利于知识输出, 形成良好的外部效应。考虑到护士长在护理团队中的特殊作用, 应该加强领导风格的相关培训以及不同科室的轮岗等措施开拓视野、增加阅历。由于网络的外部效应, 这最终将受益于整个护理团队。
除了专业培训之外, 医院更应该加强护士的人际关系能力方面的培训, 这将减少因知识不足而使创造力受限的几率。护理创新并不一定非得产生于高职称、高年资的护士, 由于护理操作具有一定的机械性、重复性, 有时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护士的观察比一个身在其中浸染多年的老护士, 更能发现创新的机会。无论低年资护士还是高年资护士, 都应该加强人力关系能力, 积极寻找合作网络中的某一领域专家, 广泛吸取其他领域相关知识, 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护士创新思维的发挥。而创新性想法更需要得到合作网络的认可, 这更考验创新者的人际关系能力。
3.2 社会资本建设:打造沟通平台并动态调整网络密度
已有质性研究以及一些调查研究表明, 由于临床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交流和讨论主要集中于交班期间[27]。而且由于护士普遍面临的重复护理操作以及工作——家庭兼顾等问题, 导致护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这需要医院打造良好的沟通平台, 从现实的心得讨论会、茶点沙龙, 到虚拟的微信群等不同的方式, 在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长之间建立便利的沟通渠道, 形成良好的信任, 加强内部合作网络的闭合与强关系, 从而实现Coleman式社会资本的“行动优势”。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外部社会资本投入, 譬如邀请外界专家来讲学、课题申报的讲座, 选派优秀的护士长和护士参加全国护理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等, 通过建立外部弱关系增加护理团队在想法与知识方面的优势, 从而实现Burt式社会资本的“想法优势”。
除此以外, 还要注意动态调整护理团队的密度。以往研究表明, 在外部弱关系一定的情况下, 护理团队合作网络的密度与创新之间将呈现倒U型关系。频繁的人际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信任, 带来高效的知识共享与强力的创新扶持, 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护理团队知识的同质化, 以及小圈子效应等形成的群体压力对创新有负面的打压作用。除此以外, Janssen[28]的研究认为创新存在人际关系风险, 创新也许会妨碍和激怒守旧的同事。因此, 要动态调整护理团队合作网络的密度, 通过轮岗、外部培训等手段实现护理团队的动态平衡。
4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互补的护理团队组建策略
以往研究认为, 护理团队建设应考虑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如采用以老带新、传帮带等将高学历年轻护士与高年资护士搭配建立创新团队[8]等。由于网络的外部效应, 嵌入在紧密网络的护士长, 其任职经历、经验和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创新同时还发生了溢出效应-有利于团队其他护士的创新。因此, 闭合网络的护理团队应该配备年资、职称、职业经验或拥有较多外部弱关系的护士长 (护士) , 这有利于知识溢出、促进整个团队的创新绩效;相比之下, 稀疏网络的护理团队, 需要配备有创新意识、内在创新动机、以及外向型人格特征的护士长 (护士) , 这有利于挖掘网络内部的创新潜力, 并促进团队的凝聚力。
3.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三
42、目标明确,坚定不移,天道酬勤,永续经营。
43、给我一次机遇,还你一个奇迹。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44、快乐工作,心中有梦,齐心协力,再振雄风。
45、行销起步,天天拜访,事业发展,用心学习。
46、“高、真、无、优”谐音为“高枕无忧”:即工作高效、服务真诚、无私奉献、优质服务。
47、本周举绩,皆大欢喜,职域行销,划片经营。
48、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赢得竞争。
49、本周破零,笑口常开,重诺守信,受益无穷。
50、“一个基础,两个实现,三个提高”:以网络为基础;实现企业业务量目标,实现企业人均产值目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效应,提高员工待遇。
51、风起云涌,人人出动,翻箱倒柜,拜访积极。
52、热情服务、转变观念、增强知识、迎接挑战。
53、零距——关爱,温暖,更靠近。
54、产品是企业的形象,质量是企业的信誉。
55、全员实动,开张大吉,销售创意,呼唤奇迹。
56、全员齐动,风起云涌,每日拜访,铭记心中。
57、主动出击,抢得先机,活动有序,提高效率。
58、信誉为本、服务是根、扶掖人才、敬业荣群。
59、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树立团队意识,修炼合作能力 篇四
3月26日,在办公大楼报告厅聆听了柠檬酸蒋厂为我们员工上了一堂员工品格培训课,特别是从十五个方面并结合案例分析来教育我们做一名品格高尚、企业需要的员工。让我深受教育,感触颇深。希望蒋厂以后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我们员工上上课,洗洗脑,长长见识。
可是如何才能做一名品质合格,企业需要的员工?我认为必须树立团队意识,修炼合作能力,使自己融入团队,成为这个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在现代企业中“善于和他人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已成为员工的一项重要标准。现代企业必要条件之一是团队精神,员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团队精神。在一个企业中优秀员工的能力不一定是最强的,可一定是最具有团队意识,能够融入团队之中的。象篮球足球运动一样,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不依靠队友配合,绝不可能取得胜利。为什么一群饿狼会打败一头猛狮,不是因为单个饿狼本领超过了猛狮,而是靠团队的力量。
就拿我们柠檬酸精制车间四个工段来说,每个工段都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展开产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其实大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柠檬酸。这些竞争就是团队与团队核心凝聚力的竞争。每个工段分前后提取,并分别有两个工段长,他们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而我们每位员工能不能围绕这个核心转就体现出这个工段的团队的凝聚力。应该说工段长是我们这个团队中能力最强的,但如果只靠他们两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生产任务。我常听我们工段长说,我一个跳出跳进,是条龙也没用,只有你们每个岗位,特别是岗位班长发挥作用,调动手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为整个班组考虑,只有你们每位员工都能树立为班组考虑,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并付诸于实际工作中,不要因为某个环节或某位员工出错而影响整个工段的产量与质量。因此,只有依靠团队精神,把集体的力量发挥出来,才能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而我们每位员工都应该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这个团队,树立团队意识,做好团队一员,修炼合作能力,才能取得更大发展。
人人都知道“1+1=2”,可是在企业中可能“1+1<2”。有人评价中国人一人是条龙,两人是条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就是没有团队精神造成的。我觉得我们柠檬酸厂必须强化团队精神,让每个员工树立团队意识,修炼合作能力,在员工与员工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柠檬酸的产量与质量,为柠檬酸厂发展壮大群策群力,建言献策,让我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五
一.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在招聘、引进人才时,把团结协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如果一名员工不能团结,不会协作,不能融入一个崭新的团队,就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为每一个团队都是一个团体,五音要调,才能步调一致;五味要和,才有美味醇香。由此可见团结协作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成功的企业团队的重要经验。因此在现代职场中,必须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能力。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协作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讲团结协作,会团结协作,能团结协作。这就要求牢记企业团队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发挥优势,尤其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无私地支持他人、帮助他人;要善于团结那些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更要相互理解和谅解而不是互相推诿,能够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不是树倒猢狲散。
二.团结协作精神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
干事创业,离不开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
二战之后的日本国富民强,他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根源,不在于国民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日本企业间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
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形成的,是因为某一个项目或某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把大家聚集起来的,因此在这样的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如果在一个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 甚至搞“窝里斗”的企业里,是没有生机与活力可言的,又何谈干事创业?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企业团队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
三.如何培养团队精神
正所谓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枯,一根根筷子只有捆在一起才能坚不可摧
我们不光仅仅只提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齐心协力精神,片面的认为只要这样就能够于成大事。事实上,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想合作得好,尽快出成果、见成效,这个合作的团体还必须协调一致。所以,简单的把人员组织起来是不够的,还应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其他成员不具备的特殊才能。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必须以营造积极向上、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为前提。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积极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在相互交流中协调问题,在共同探讨中提高认识,把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经常讲,能在一起共事是缘份,应该珍惜机缘,搞好团结。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彼此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也要有克己容人的处世态度,对他人一味地求全责备,就没有人能和你共事,让良好的人际关系渗透在日常工作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里,使人人都坦诚相见、彼此理解、相互信任,这样才能
增强凝聚力。
2、加强团队建设,必须建立畅通、和谐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反馈平台。
建立健全以员工委员会为基础平台的诉求表达机制,为此公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拓宽和畅通沟通渠道。构建和谐企业,打造一流企业团队,必然要求不同的利益诉求都能有充分表达的渠道和充分有效的反映,从而促进在各方面利益统筹协调、各种问题妥善处理的基础上形成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前进的合力。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能够容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和诉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情报的及时反馈与回应,有助于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在最终认识上达成一致和共识,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求大同存小异,也有利于个人互补性格和团队更好配合意识的形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增加信息共享,这样才能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企业团队的能力,发展潜质,发展愿景,了解自己个体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位置,个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发挥各自的才能特长和优势,只要每个人尽自己的力气,就可以让企业团队更加优秀,让企业团队更好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学习培训工作,以增强团队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
培训学习的目的是要将形成的整体学习力,转化为企业团队意识和集体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增长凝聚力和工作能力。共同学习能够在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在学习中直接交流、讨论,可以加大信息交流量,拓展每个成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学习是一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个人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只是一个方面,而企业团队的集
慧要高于个人智慧,团队的成就要高于个人能力的总和,团队拥有整体合作、协调作战的行动能力。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有效转化的工作能力才更是团队学习所追求的。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协作意识,进而产生协同效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集体想办法、出主意,是保持企业团队锐气的必要条件。“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它能促使我们在学习上更努力、工作上更用心、作风上更顽强,从而加快前进的步伐。
4、领导的率先垂范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上行下效,对于团队建设的推动作用。
6.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六
一、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是培养不足,即责任在培养方的高校而不是被培养方的学生。一方面,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学生没有抵培养该能力的动因;另一方面,在知识供给关系中,学生是被动的需求方,对于供给内容和供给量几乎没有选择空间,因此没有抵培养该能力的条件。
利用平衡计分卡探索因果关系的递进原理,可以形成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因果链图,如图1所示。图中左边部分表示从原因到结果的方向,箭头为结果,箭尾为原因;中间部分为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因果递进关系链,其中,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既是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又是教学流程管理问题的结果,而教学流程管理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观念问题的结果,终极原因是认识观念问题,终极结果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问题;右边部分为中间部分各个对应方面的具体化。整个因果链说明,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是没有培养(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没有培养的原因是没有要求培养(教学流程管理问题),没有要求培养的原因是没有想到要培养(认识观念问题)。
(一) 第一层因果关系链: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为果, 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为因
从课程设置上看, 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内容。首先, 第二课堂不受重视。没有如同第一课堂一样的教材、培养方案和成熟的教学方法, 自主性特征明显, 学生的收获大小取决于自觉性和悟性。其次, 实训和实习环节不受重视。实训教学课程停留于对教材知识熟悉的层面, 个别软件虽有互动功能, 但学生则是以“玩游戏”的心态在使用, 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 基于就业压力、安全、经费、企业商业秘密等方面考虑, 学校、实习人和实习单位都没有将实习过程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予以考虑。再次, 有利于增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跨学科课程不受重视。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都以教育部确定的课程为主干, 鲜有特色, 跨学科课程一般是选修课程, 授课教师和学生对此都并不重视, 如质量管理学、投资学、心理学、制造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的选课率普遍不高;即使选修, 学生一般也没有购买教材或者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的习惯, 大部分人满足于对教师课件的了解, 掌握程度较差。
教材问题是另一个影响原因。首先,会计学教材有重知识轻能力倾向。我国的会计专业教材倚重于对会计制度的解释和会计准则的介绍,偏重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知识传授;练习题主要是对教材中已有知识的重复,案例分析没有情景介绍,只是练习的一种翻版,更没有合作解决问题的练习,难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其次,会计学教材有唯会计视角倾向。如管理会计中“短期经营决策”所涉及的定价决策、生产决策和存货决策等内容,给人的感觉实际这就是决策的全部内容,事实上真正的经营决策要涉及到决策准则选定、备选方案确定、方案评价、方案决定和方案实施等步骤,而管理会计中的内容不过是其中的方案评价步骤而已。又如,管理会计中“长期投资决策”的多种投资评价方法介绍也是如此,给人的感觉是决策者就应当按此评价结果抉择,但是在真实经营活动中,任何投资决策都不是仅仅依靠管理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
(二) 第二层因果关系链: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为果, 教学流程管理问题为因
教学流程管理模式是评价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的标准, 根据“要得到什么就考核什么”的著名论断, 现有模式折射出的知识本位论必然产生前述的课程设置问题和教材问题。教学流程可以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生练习——考试 (或考核) 四个阶段。在教学准备阶段,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具有专职实务经验的人极少, 教师的知识主体形成于学校, 也是唯会计视角的;以科研为业绩评价基本标准的机制也使教师无暇关注学生能力培养问题。在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拷贝课件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方式在本科教学中并不多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是最基本要求, 而教学大纲与教材保持一致也是最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很难拓展;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很难有机会到实际单位参观、见习, 对会计实践缺乏感性认识, 会计知识仅仅停留于一些概念之上。在课后的复习和练习阶段, 学生主要是巩固教师讲授的知识, 不是为了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考试阶段, 学校一般要规定试题题型的通用模式, 其中客观题为主, 并预设标准答案;考试目的以知识掌握为主, 最终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力;根据标准答案判定的考试分数又成为学生评优和选拔的基本标准。
(三) 第三层因果关系链:教学流程管理问题为果, 认识观念问题为因
教学流程管理模式是外在表现, 支配它们的是深层次的认识观念, 这种认识观念 (或称为价值观、主导逻辑、组织惯例等) 形成于高校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积累, 一径形成就具有超稳定性, 并成为“隐形知识”指导日常教学活动, 难以改变。目前, 高校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认识总体上属于“生产导向+推销导向”的传统观念。此观念源于市场营销学, 其基本特征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单位内部, 形成由内到外, 以内为主的思维方式;只关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使用有限的推销方式将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这些特征在现有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中可以得到印证。 (1) 对社会需求了解有限。林志军等的研究表明, 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专业学生的三组调查对象对于知识、能力的重要程度排序上存在较大差异, 如在五种最重要的知识中, 教师认为金融学最重要, 而从业人员却将其排在第三位;从业人员将工程学排在第十位, 而教师和学生都将其排在第十八位;教师和学生认为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技能应包括“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和“外语技能”, 但从业人员则认为人际关系比外语才能更重要。即使近来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迫使高校对毕业生进行一些就业状况调查, 但是其调查的目的、方式以及调查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达到对社会需求有深入理解的程度。 (2) 培养目标不明确。根据孟焰和李玲的调查, 我国高校普遍认同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为“通才+专才”的目标。但是对于“通”和“专”的含义并不明确, 与国外理解的“知识+能力+职业价值观”培养目标相比缺乏可操作性;此外, 目标设置本应是结合自身条件、客观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而定的产物, 但是各个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 极少有真正适合自身的目标定位。 (3) 没有认识到研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观念是“人才立校”或“质量立校”之类, 但是实际奉行的观念却是“科研立校”, 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还限于如何按照教学要求培养出来 (“生产导向”) 并通过促销方式使之就业 (“推销导向”) 即可,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关注不够。
二、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不足的解决对策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形成一个包含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过程图,见图2。
(一) 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
营销观是对“生产导向+推销导向”的传统观念的发展,其原意是指,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并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它是一种外向型思维方式,以整体营销为手段,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形成“市场——企业——市场”的行动轨迹。在此,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能够明确知道本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需求者(顾客)是谁;能够及时知道需求者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能够及时制定、调整并实施满足其需求的培养方案;能够以社会需求而不是上级指示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具有不间断地与顾客(会计人才需求者)接触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营销策略。
转变传统观念,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的培养观念势在必行。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只能走大众型人才培养模式之路。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使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以研究型为导向,即使是在美国也大约只有6%的大学真正属于研究性大学。另一方面,在大众型培养模式之下,各个大学还面临竞争激烈的人才供给市场局面。我国目前设立会计专业的“一本”和“二本”类大学就有307个之多。在这两种局面的共同影响下,如果人才观念依然停留于满足现有的质量标准,或者所培养的是会计人才需求市场无法感知的高质量人才,最后都会在竞争中失败。
(二)实施与营销观导向相匹配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调整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内容
与营销观导向相匹配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应当突出:设置以团队为主的项目竞争活动, 如设计以小组为完成单位的会计制度设计题目、资产评估项目、社会调查项目等;增加学生参观、课程实习和与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的机会, 尤其是增加与会计部门相关的职能部门的接触机会, 了解它们对于会计部门的工作要求;改变考试方式, 大幅度减少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比重, 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而平时成绩则由作业、小测验、演讲、团队项目成绩等组成。
相应的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跨学科课程设置,并使学生明白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和学习的重要性。设置跨学科课程的目的是使会计学专业学生明白与自己职业生涯相关的职能内容及其运行方式,进而能够从这些职能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即实现换位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来自实践单位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此外,应当向学生传递这些跨学科课程的意义、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例如,清华大学2008年开设的商学导论、工业生产概论(1)和(2)三门跨学科课程,如果没有指导,学生就很难将这些课程与其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二是设置专门的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介绍及培养课程。目前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但是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开设了30个学时的“团队协作”课程外,还没有其他大学专门针对会计学专业的能力培养课程介绍。如果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设置该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教材中可以增加综合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练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五点:明确练习的目的是强化团队合作能力,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求各个小组必须进行分工,明确各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要有书面的小组成员交流记录;以口头形式报告小组成果和合作过程;交流团队合作经验与教训。
(三) 进行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
经过上述活动后, 如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就要进一步强化各个步骤,将其标准化,形成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要通过单环学习方式和双环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单环学习方式是在不改变现有培养观念的情况下,检查相应的教学流程管理方案能否充分满足培养观念,检查相应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是否与教学流程管理方案相符,检查上述方面的执行过程是否与规定相符。双环学习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检查培养观念,检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这些观念就是一系列关于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因果关系的假设,它们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些观念在环境变化后是否继续有效。第二步是根据验证后的观念检查单环学习中的内容。正如阿吉里斯指出,所有组织都需要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单环学习适合于惯例、重复性的问题,有助于完成日常工作;而双环学习更多地与复杂、非程序性的问题相关,并确保组织在今后有更大变化。
本文认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是培养不足,使用平衡计分卡探索因果关系的方法发现,培养不足的原因是一个包含四个方面三层次的递进式因果链:认识观念问题——教学流程管理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问题,其中认识观念问题为终极原因,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问题是外在表现。认识观念问题体现为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观念停留于“生产导向+推销导向”阶段。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建立以营销观为导向且具有双环学习特征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模式。本研究结论便于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上厘清思路,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制定有效措施;研究思路也适用于对大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容:《由团队协作课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 《科技信息》2008年第18期。
[2]邵瑞庆、杨家亲:《中美会计专业教材比较》, 《财会通讯》 (综合) 2008年第1期。
[3]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 《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4]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系统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7.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七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就是力量”。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老调重谈,字面意思谁都知道。然而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理解其真正含义、又能加以运用的,试问又有几人呢?
曾记得,我在一次旅游过程中巧遇到一位测字道人,叫我测字,我随手写了两个字:团结。他一边将团结二字拆开、一边跟我讲:“团结”二字是由“口”、“才”、“纟”、“吉”组成。其深刻的内涵是:有众口称“才子”,核心在“才”字周边有上、下、左、右各一笔,也就是讲众人绕着才子转,只有才子才配得上组织(集体)上的核心领军人物。这是对领导者的认同:首先自己要有才能;其次,对上下左右有一个“公正、公平”的为人处事素质。“结”字讲,左边是“纟”字旁表示、上中下三人紧紧连在一起,右边是大吉大利的“吉”字,也就是讲上下一心、大吉大利。这是从古代造字专家给团结赋予的特殊内涵和效果。
八荣八耻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一个富有“健康、快乐、和谐、拼搏、奋进”的优秀战斗集体是绝对离不开“团结”的,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纵观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成功的团队,大至国家,小至社会中的小集体,哪怕是两人以上的科室小组,他们的成功,无不体现出“团结就是力量”。古之,刘邦以“集天下人,成天下事”为主旨,成就大汉基业4xx年;三国之刘备弟兄团结,成就三国鼎立之格局;成吉思汗因为团结各蒙古部落,所以将疆土扩大到欧洲;中国共产党因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所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知名百强企业因为团结,所以在市场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家庭因为各成员团结,所以家业兴旺、幸福吉祥。归纳为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社会中的每个人,因为团结这个桥梁,人与人之间才会紧密相联,体现力量的风采;因为团结,心与心才会向着同一个地方,实现梦想的追逐,工作和生活才会充满快乐和激情,团队才会充满和谐和友善,大家才有群策群力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拼搏起来才会在体内和周围充满无穷无尽的力量。古人讲得好:“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所向、无坚不摧、所向披靡!团结是胜利者的法宝,团结是博爱之人的基础,团结是成功团队每一个成员的结晶,团结是成功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体现。在一个集体中“重要的不是我,而是我们”。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
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人,要成就事业需要团结;一个集体,要在竞争中获胜也需要团结;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更需要团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昌盛发达;一个家庭只有团结和睦,才能人财兴旺。
团结就是要从大局出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爱国护国关心国家大事,维护国家利益。
具体到一个组织,应该是以热爱集体为荣,以危害集体为耻。维护集体利益、要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团结就是要团结同志,团结服务对象。
一是对内,团结同志,齐心协力、相互支持配合干好各项工作;部门与部门、同事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合理协调、齐心协力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是对外,团结好客户,让客户成为我们真正的战略伙伴,在营销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特别要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最终实现双赢战略模式。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要形成有战斗力的团结团队,首要的是,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上下级之间经常保持良好的沟通,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当今社会,人们从事的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致,许许多多的事、需要大家(众人)来共同努力实施完成,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完成好任务,才能成功。所以,团结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的人必需具体的基本素质。
其次是,是要讲究理解、包容、奉献精神。
我们很多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为企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很多同志在处事做人方面对名利都是先人后已、先公后私,对困难不好的都是先已后人、先私后公。这就是从思想上、行动上讲团结的体现。在我单位这样的例子很多,信手拈来(列举单位内部事实例证)。
关于团队精神演讲稿
团队精神演讲稿(一)
团队精神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才能掀起滔天大浪。同样一个
。人,只有融入团队,才能更好的生存成长” 周年唱红歌时有这样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刚,比铁还硬,比刚还强。”当特定的人们团 结在一起围绕一个目标为之努力奋斗时这就形成了一个团队。
团队就像金字塔,每个层面都是属于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层面都发 挥不同的作用。通过相互紧密协作的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不断向前 推进的动力。担当各种不同方面的分工,完成共同的业绩目标,使企 业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所具有的优势,也是每位团 队成员在企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所在。
说道团队精神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千百年来臭名昭著的群居动物 ——狼。多少世纪以来,狼一直是所有野生生物中最具恶名的种类之 一,它被人仇视,使人恐惧。我们始终对狼有着一种误解,一种流行 千百年的仇恨。无论是在词典里面,例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 为奸,还是在童话当中“狼外婆”“披着羊皮的狼”的形象,给人留
没有什么个体优势,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它们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性。
狼在它们的意志中闪耀着人类所匮乏的精
神——团队精神,它们借此发展壮大,大家都知道狼是过着的是群居 生活,每一匹狼都要为狼群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 量。
狼群在狩猎的时候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在成功捕猎过程的众多 严密有序的集体组织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是其中最明显和最重 要的因素。每头狼都有自己的任务,任何狼都不能擅离职守。有些狼 要做先锋,去骚扰猎物;跑得快的狼去围追或者到前面堵截;强壮的 狼去猎杀强壮的猎物;弱小的狼去猎杀相对弱小的猎物密切的合作,齐心协力战胜比自己强的对手。
狼的这种战斗方式足以让任何猛兽汗
8.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八
团队合作包括组织、协调和管理团队、项目等方面的工作。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被确定为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企业寻找雇员唯一不变的要求之一是团队合作能力——同他人一起很好地完成工作并成为团队一部分的能力。每个员工必须能够同团队一起工作,而不是纯粹以自我为导向。员工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与团队一起走向成功。这些角色的和谐共处有助于建立一个强大的团体。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通常情况下仅仅关注个人目标,在团队中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不和谐性。学习怎样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一、教学策略
团队合作教学活动被用于农业机械化的课程学习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团队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的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是通过一些团体活动,如开展演讲、模拟活动、写作论文、组织沙龙等来实现的。每个学生面临的挑战是解决自己团队选择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每个团队由3~5名学生组成,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哪个团队。以下几个方面被用于合作项目中:
1.每个团队分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机械化是如何改变食物和纤维的生产方式的?”“目前,正在被生产者使用的不断发展的机械化技术有哪些?”
2.团队决定如何收集背景信息。如通过查看网页,让队员准备一系列的图片来展示机械化技术是如何减少劳动力并增加农作物如玉米、小麦、棉花的产量的。
3.团队建立一个组织代表团队发言。如让学生总结每种新技术的特点,描述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作用等。
4.团队关于问题的解决过程要写一篇总结论文,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水平评估学生的表现。
5.团队选择向全班同学展示的方法,如通过演讲和文稿演示。可向全班同学提出团队发现的问题,如“在职业生涯中需要培养什么样的领导关系、人际关系和工作技能?”
6.每个学生写一篇关于亲身体验团队合作学习的文章,以解释自己在团队合作中学到的东西。
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会,总结教学成果。开展讨论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相互沟通交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讨论激发逻辑思维,培养倾听的能力,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帮助自己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教学成果
关于团队合作学习的文章被用于评估课堂上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些文章写于每一团队完成任务之后,主要是为全体师生提供关于团队学习的经验。下面的建议来自于学生的文章。
“我认为团队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好,因为团队成员们的性格互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我们基于相同的兴趣,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平均分配了团队的任务,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分为口头上的和书面的,我们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通过讨论合作,完成了各自的目标。”
“各个团队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不一致,但学习方法是相通的,我们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学会了融会贯通的本领。”
“团队合作学习活动将我们每个人都融入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合作与学习的氛围。”
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总结,是针对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证明,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效明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英,徐丽明,王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农机化,(2):191-193.
[2]王静.由趣味运动会引发的思考——论团队精神与大学教育[J].新校园(上旬刊),(2):212-213.
[3]黄宏强.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2(4):88-93.
[4]贾剑方.谈职业核心能力中解决问题的能力[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5(3):5-10.
9.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九
关键词:知识位势,知识产出,合作创新,团队博弈
1 引言
新技术是企业知识资源集成的结果, 新知识是企业技术研发团队技术创新的成果和资源优势的表征。在制造业中, 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客观存在, 新技术新知识往往在多个研发团队合作过程中产生[1]。研发团队合作创新的过程, 实质是专业知识利用和知识创造的过程[2]。组织间由于解决特定创新型任务的需要而组建的研发团队联盟, 是企业获取外部技术与知识资源, 提升自身知识优势的一种管理策略。
学者们从动态联盟、组织知识管理等若干方面深度关注合作创新问题。冯博, 樊治平考虑了协同效应信息的知识创新团队伙伴选择问题, 对知识创新团队形成阶段的重要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3]。蒋军锋, 盛昭瀚等对合作双方能力不对称的前提下, 探索了创新能力、运作能力等因素对创新合作的影响[4]。蒋樟生, 胡珑瑛研究了多个企业间的合作创新, 认为联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盟主企业的知识边际收益足够大, 盟主企业知识转移决策与其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正相关[5]。游静从知识积累的角度, 研究了合作知识创新过程中合作双方的成本分摊机制[6]。由于合作过程中表现出一定非理性与竞争行为[7], 可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合作创新及决策问题进行研究。Samaddar运用主从博弈研究了两个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中, 共享前期知识和不共享前期知识的情形下知识创新投入水平的选择[8]。Ding和Huang研究了盟主和合作伙伴在考虑合作前知识水平, 合作中的知识溢出收益等因素时, 合作创新的知识资源共享问题[9]。
依据知识区位理论[10], 研发团队在某专业领域的知识位势, 是该领域中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的函数[11,12]。知识广度的拓宽有助于创新过程中新概念与新思想的产生[13]。知识深度的拓延有利于降低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成本[14,15]。团队具有相近的知识广度[16], 且其各异及互补性的知识深度[10], 是团队间知识学习与合作创新的客观基础。党兴华, 李莉从知识位势角度出发构造了知识创造的O-KP-PK模型, 定性描述了技术创新合作中, 高知识位势主体与低知识位势主体间的知识创造过程[17], 但并未见后续定量细致的研究, 以继续探索知识位势对合作创新影响的微观机理。郑秀榆, 张玲玲研究了知识转移与共享的过程和障碍分析, 提出了应针对高、低知识位势员工的类型引入不同的激励方式[18]。蔡珍红在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知识位势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隐性知识分享中的博弈行为, 进行了隐性知识分享的分类激励机制的设计[19]。这些研究表明, 不同知识位势主体对合作创新的过程会产生相异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从继续以知识区位理论为基础, 对研发团队合作创新的微观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 对创新系统中研发团队知识位势增长的影响因素、对知识位势与团队知识创新收益的关系等微观机理进行探索, 为选择合作创新伙伴、确定合作创新系统的创新收益等提供合适的管理策略, 使研发团队合作创新绩效达到最优。
2 合作创新效用模型构建
2.1 基本假设
①这里假定团队1知识存量为K1=xKP, 团队2知识存量为K2=θxKP, 此处用θ (0<θ≤1) 来区分两支团队知识位势的不同。
②用函数YKP=ηxγKP (θxKP) 1-γ, 定义合作系统的知识产出, 作为合作系统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弹性系数γ, 反映研发团队1的知识位势对合作系统知识产出的重要程度;弹性系数1-γ, 反映研发团队2的知识位势对合作系统知识产出的重要程度。其中η为正常数, 表示合作过程中团队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气氛、团队与任务的匹配效果等因素对知识产出的影响。
③定义β1为团队1的边际收益, 即合作系统的单位知识产出转化为团队1的盈利能力。那么团队1参与知识合作的收益为SCO1=β1ηxγKP (θxKP) 1-γ. 系数β2的含义类似。
④新创造知识的转化与利用也是合作团队参与利益分享的来源之一[20]。新创造知识的盈利程度与团队协同知识创造的知识产出有关[21]。假设团队1知识创新的努力水平为a1, 表明团队1对合作系统知识内生的增长贡献, 依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 SCR1=a1β1ηxγKP (θxKP) 1-γ 表示团队1在合作系统中进行知识创新的收益。
⑤团队1的合作投入意愿为b12, 那么
2.2 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假设, 知识位势视角下的研发团队合作创新系统中, 可用知识合作的收益SCOi、知识创新的收益SCRi、创新投入成本Ci三者的矢量和来表示研发团队的期望效用;任务型研发合作系统的期望效用S可用两支团队的期望效用之和表示, 模型如下。
研发团队1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研发团队2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任务型研发合作系统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3 基于非均势与均势知识位势情境下的合作博弈分析
3.1 非均势知识位势博弈
研发类知识型团队在开展团队合作创新过程初始时, 基于两个团队知识位势存在较大的差异 (θ≪1, 即K2≪K1时) , 高知识位势团队在合作过程中占有较大强势地位, 低知识位势团队居于弱势。但双方为了合作系统所担负目标的顺利实现, 都会尽力工作, 以及会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开展知识共享与知识利用, 以赢得知识生产效用的最大化。
针对非均势知识位势博弈过程的研究, 采用Stackelberg主从博弈分析法, 双方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高知识位势团队先确定投入创新合作系统的知识存量K1, 然后低知识位势团队再确定投入创新合作系统的知识存量的最优值K2, 以作为对高知识位势团队知识投入决策的反应。
那么, 在高知识位势团队确定K1的情况下, 低知识位势团队的目标函数及最优化问题为
高知识位势团队的最优化问题为
顺序求解式 (4) 、式 (5) 的最优化一阶条件, 可得
同时可计算出S*CO1, S*CR1, C*1, S*CO2, S*CR2, C*2的值, 如表1所示。
由
由均衡值结果可知
3.2 均势知识位势博弈
两支团队在团队知识位势大致相当时 (θ≈1, 即K2≈K1时) , 双方则釉合作系统的整体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来确定各自拟投入的知识存量K1与K2, 即有
据最优化一阶条件, 可得到帕累托最优知识存量的投入值K**1, K**2以及创新效用值:
同时可计算出S**CO1, S**CR1, C**1, S**CO2, S**CR2, C**2的值, 如表2所示。
注:φ= (1+a1) β1+ (1+a2) β2.
由
由均衡值结果可知, 团队1参与合作与创新的收益S**CO1+S**CR1与其在合作创新系统的投入成本之间存在
4 非均势与均势情境下的纳什均衡比较分析
结合第3节的分析, 在合作创新系统中, 两团队知识位势处于非均势与均势情境下的结果, 可从以下两点作进一步的综合分析:
①两种情境下, 仅考虑由弹性系数γ的变化, 而发生的两团队知识位势关系的演变。由均衡值可得
可见, 在非均势情境中, 团队1弹性系数γ的增加使两者知识位势的比例增长较缓慢, 且存在K1恒大于K2;而在均势知识位势合作过程中, 团队1弹性系数γ的变化使两者知识位势的比例增长呈现互为对立的局面, 如
②两种情境下, 团队1的
5 算例仿真
为了更好地解释团队的知识位势、期望效用函数在研发团队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规律, 下面采取数值模拟来直观化其变化过程, 以便于观察系统合作创新问题的关键。设研发团队1的参数a1=0.2, β1=0.5, b12=1, 研发团队2的参数a2=0.2, β2=0.5, b21=1, 常数η= 2.6, 仿真结果如表3、表4所示。
算例仿真结果表明:
①随着团队1的弹性系数γ的增加, 在非均势情境下, 高位势团队的知识位势未有明显变化, 低位势团队的知识位势有降低趋势, 说明低位势团队的知识位势受指标的影响更为灵敏, 更关注于其知识位势的提升问题;在均势情境下, γ增加使得团队1的知识位势有明显增加, 团队2的知识位势有降低趋势, 且在γ=1-γ=0.5时K**1=K**2, 说明对系统知识产出影响力的增加有助于团队知识位势的提升。
②在非均势情境下, 团队1参与合作与创新的收益S**CO1+S**CR1与其在合作创新系统的投入成本之间的比值恒为2, 而在均势情境下, 随着弹性系数γ的增加, 团队1参与合作与创新的收益S**CO1+S**CR1与其在合作创新系统的投入成本之间的比值有降低的趋势。这说明处于知识均势情境下的团队1与团队2的知识利益是对立的, 两者都非常关注自身及对方的知识投入与知识收益。
③在非均势情境下, 当高知识位势团队的弹性系数γ为最大时, 合作创新系统的整体期望效用最大;在均势情境下, 当两团队的收益弹性系数相等, 即γ=1-γ =0.5时, 合作创新系统的整体期望效用最大。
6 结论
本文基于知识区位理论,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构建的合作创新效用模型进行研究, 在研发团队组建创新联盟时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团队对知识产出的影响程度、确定知识创新收益等方面有以下管理启示:
两团队知识位势的演变趋势与知识位势的相对比例、与团队对合作系统知识产出的重要程度有关。如果某团队参与合作是以增加自身的知识位势为目的, 则团队宜选择知识位势远远大于己方的团队为合作伙伴, 通过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促使知识在合作系统间分享、转化与吸收, 在合作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团队知识位势会有逐步提升。
知识位势及其均势与否影响着研发团队单位知识成本的知识收益的大小。若研发团队希望自身的努力对合作系统能有所贡献, 同时也非常在意收益与投入成本, 则团队宜选择知识位势远远大于己方的团队为合作伙伴, 这种合作方式不会影响合作伙伴即高知识位势团队的收益, 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单位成本知识收益的增加。
团队的边际收益、知识创新的努力水平皆有利于提高团队知识位势。同时, 两团队知识创新收益的比值与两团队各自的边际收益、知识创新努力水平有关。可见, 边际收益与知识创新的努力水平的增长促使团队知识位势提升的过程中, 团队知识创新收益也得以提高。
研究结论有助于决策者选择合适的合作团队和较清晰定位团队合作创新的目标。从知识位势视角出发, 对两种情境下, 团队间合作创新的静态微观机理进行了探索;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将针对团队与任务匹配效能的动态属性, 对研发团队合作创新过程做深入研究。
10.与合作团结有关话题演讲稿稿本 篇十
大家好!
傅莹曾说:“单枪匹马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时代的主题无疑是合作。”可反观那个胸怀大志的农民,他自私自利,他坚信自己能独当一面,拒绝合作,结果他的玉米逐年减产。倘若他将种子分给他人,人人丰收,何乐而不为呢?
纸含岁月,弦蕴秋声,清风横渡斑驳的时光,我看到因狭隘和自私而拒绝合作的农民,也看到用智慧和胸怀敲开合作之门的你们。
“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墙上印着蜀吴合作的绝唱,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下刻着孔周合作的华章。本是对立的他们,却可以抛下竞争,用合作挣得双赢。流芳千古的赤壁之战,一场借东风的大戏,羽扇纶巾,风华绝代,笑容中曹军灰飞烟灭。若非蜀吴二国合作,又如何见曹军于赤壁下的落荒而逃?倘若孙刘二人不知合作之妙,没有智慧和胸怀,又怎见振奋后人的赤壁之战?
当日寇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之时,“兄弟阋于于墙而外御其辱,”国共双方厮杀了多年,在此危急时刻,终于再次合作,枪口一致对外,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的阴谋。一个在正面战场苦苦支撑,一个在敌后战场滋扰破坏,尽管偶有摩擦,但终因相互扶持,使得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受了投降,获取了大挥军用物资,而共产党也在不断斗争中壮大了自己。
合作如兰,扬扬其香,若无相如与廉颇合作怎能卫赵?儒家与道家互补,方才千年传扬……如今社会更是这样。阿里巴巴岂是一个人的缔造?聚美优品的宗旨也决不是让对手逃走。对现代而言没有哪一项研究能够一人完成,没有哪一项发明可以一人成就。我们又一次见到航天事业传来的喜迅,你可知道那是背后一个团队血汗的汇集?
苍翠的林木需要果实的合作,浩瀚的海洋需要河流的合作,耀灿的珍珠需要贝壳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犹如一颗颗绚丽夺目的珠宝钻石,细密地缝缀在整个生命中。
11.团队团结口号 篇十一
1、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3、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6、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7、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24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
9、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10、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11、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12、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3、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14、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5、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17、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18、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9、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1、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飞越颠峰!
22、竭成服务,拼博创新,开拓进取,通往直前!
23、美扮您的居室扮美您的生活!
24、壮志在我胸,凌云亮剑锋!
25、超越梦想,勇攀高峰!
26、雄鹰、雄鹰,搏击长空;雄鹰、雄鹰,永远精英!
27、冲锋、冲锋,冲向巅峰!团结一致,铸就辉煌、铸就辉煌!
28、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29、闻战则喜,有我无敌!
30、以法律的智慧,谱写绚丽的人生!
31、集体行动、团结协作!
32、开拓进取,面向未来!
33、关爱你我他有爱心爱心丙乙甲!
34、超越梦想,勇攀高峰!
35、赢萧,赢萧。赢得萧洒,业绩猛超!
36、挑战每一天,精彩无极限!
37、志存高远,勇争第一!
38、任重道远,志在必得!
39、志强自立,生生不息!
12.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 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 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 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主要内涵和特征是, 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政府起主导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校地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 。产学研合作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科技、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都对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 江苏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 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各大院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创造出可喜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全省企业已与国内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实施各类产学研项目20000余项。在2010年2月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大会上, 获奖的126个产业应用类成果中, 63%是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成的。上海交大与上海汽车、航天科工与哈工大、一汽与吉大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取得丰硕成果。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期以来,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 高等学校教育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 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的普遍缺点,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3] 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2009年10月24日召开的“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一致通过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大会通过的《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宣言》中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确定为发展目标, 将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工科高校教育改革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注重知行统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 学校与社会建立广泛的紧密联系, 使学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更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调整、优化, 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 有利于学生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博采众长, 捕捉更多的创新机遇。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还需实践创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校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的课程纳入课程计划, 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 使课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 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才成长的需要。这种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还掌握相关学科及科学前沿的知识, 能做到兼容并包, 视野拓宽, 从事跨学科研究。建立一种“宽口径、厚基础”、适应面较宽的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科教师队伍
教师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 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工科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是高校聘任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直接为学生上课、讲座、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 将一线的技术经验直接传递给学生, 任课教师也在参与中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二是工科的专业教师担任企业、科研机构的项目负责人或定期到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学习企业技术、管理、文化, 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三是与企业、科研院所以项目为平台进行科学研究, 开展广泛的合作,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 为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 实现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与拓展, 师生在教与学互动中取长补短, 合作共赢。
四、产学研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广阔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实质是校企合作。一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习基地。高校和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者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在老师带领下, 在联合实验室或中心承担来自企业的科研攻关任务, 既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又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的关键是需要双方共同遵守互利、互补、共同管理、共担风险的原则, 以克服企业工作繁忙、怕影响工作秩序、怕泄密、怕出事故与大学生实际操作经验少、好奇心强之间的矛盾。工科高校根据各自专业背景, 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 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五、产学研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 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 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 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学生在学校参加导师的课题组, 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同组成研究团队, 在浓厚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同时, 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 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课题或工程项目中, 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企业导师不仅帮助指导毕业设计, 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企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 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求。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 而是结合企业实际工程进行了毕业设计。通过实际工程的锻炼, 学生找到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 了解了工程和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比较低, 不仅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就业, 更重要的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如何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推动工科高校教育改革, 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卉, 赵长胜.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2) .
[2]李健.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N].光明日报, 2010-01-03.
13.我们的团队真团结 篇十三
芳烃重整甲班 陈大平
“上下同欲者胜”,这是战国孙武的《孙子兵法》里一句话,意思是一个团队,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能战无不胜。很庆幸,我就工作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重整甲班。
在甲班这个团队里,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向上,齐心协力,大家一起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我们热爱甲班这个团队。
在这里,我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个人的特长得到了团队的肯定。戴班长鼓励我们培养自己的个性爱好,团队中有人爱好羽毛球、篮球,有人擅长摄影、音像制作,有人喜爱软件制作、计算机维护等等,兴趣不一,爱好广泛。戴班长还经常组织相关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有了份归属感,工作也更加有激情。
在这里,我们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平时的工作中,戴班长主动领头,带我们大家一起认真工作、细致操作。若有人在操作中遇到难题,总是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沟通,然后我们各取所长解决所遇的难题,因而团队中的每个人在这次分享沟通中得到提高,我们的整个团队也向前一步。
在这里,我们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维护重整装置安稳生产。只是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甲班团队每个人总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充满活力和热情,去努力地工作。在我们的团队里,每位老师傅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有的为了装置安稳坚守了几十年,为团队的利益放弃自己的私利;我们新青年,敢于时时刻刻积极进取,小事抢着干,大事认真干,为装置生产贡献力量。在这个团队里,不管是谁,年龄相差多大,我们总有着共同的目标。
在这里,我们能彼此互尊互爱。我们的戴班长,经常主动关心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努力地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让我们都感受到团队的温馨;我们和蔼可亲的老师傅们,总是认真地教我们小青年一些新鲜技能知识,或是手把手地教我们操作技巧,让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关爱;我们可爱的同龄同事们,总是一起努力的工作与学习,或是一起爽快地约去打球出游,让我们都感受到团队的和睦。在这次秋季团队建设活动中,我们一起组织参加了新成员家访活动,给新成员的家送去了属于我们团队的关爱,在活动中让父母放心,让家人安心。
我们团结一致,相亲相爱一家人。我们不在乎岗位的轻重缓急,因为它无法
14.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十四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三)莘县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课题组
2009.10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下广为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受到了许多教师的亲睐,在各类公开课、教研活动中我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是“美丽而又有效”的,特别在我们条件简陋的农村小学地理课堂中,利用这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的地理课堂变的活泼、生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合作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所要求的条件十分简单,特别适合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能极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只是将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摆设,走走过场,课堂上演的十分精彩,其实课堂效果很一般。如何才能真正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它的最大功效,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一点我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好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在我们小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时机,发挥它的效率,让学生创新火花有滋生的土壤。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在我们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上,广大教师在运用上过分强调在形式上走过场,演得精彩,其实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要充分论证它们之间存在的必要性,有无它们存在的基础,不是每一堂课都能运用它们的,只有课堂中确实需要它们,它们才会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彩,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如:《经纬网》一课教学中,在理解经线、经度、纬线、纬度这四个词语的意思时,教师就设计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四个词语的不同含义,然后学生分组表述讨论各自的见解,最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表演这四个词语的含义(老师从旁点拨、学生小结),学生对这四个词语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的十分透彻。这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就有它存在的必要(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运用的时机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堂课是否有必要,这个知识点学生独立解决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合作解决,把握好它的运用时机,千万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二、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间,再进行合作学习,将自主、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学中经常会忽略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保证,就急不可待的进入课堂的 “小组合作”部分(特别是有人听课时),这样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是合作学习的质量很一般,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是作为教师课堂中的一种摆设,根本不可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在课堂中运用它时,在充分论证了它的必要性后,其次就是要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在指望着对方,有一些调皮的学生甚至开始在互相做起了小动作,课堂上乱成一团。这时这位老师发现教学设计上的失误,急忙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独立思考怎样用准备好的图形展示出来(这里一定要保证他们的时间)。经过学生的充分考虑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学生十分兴奋,通过这次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在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时,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取得合作学习的成功,同时有利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于去创新。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有了运用的必要和充分的时间保证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用好这些方法,才有可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我的具体做法有:
1、合理的安排小组。在安排小组时应该摒弃了传统的按座位或教师指定分组法,安排小组前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教师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加以协调,保证每个小组中好、中、差学生的比例,让各小组之间保持能力、水平上的平衡,然后在各小组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关键是选出组长)。这样的小组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更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及合作解决问题。
2、在小组合作前,学生自主思考时要提醒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有合作的内容。每一次合作,一定要鼓励各小组内的学生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不能解决或理解不清楚的问题,然后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解决,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就有的放矢了,也能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3、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学会向他人倾述,倾听他人的意见。小组合作的最大优点也就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适应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环境。只有经常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会去倾述和倾听,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4、教会学生进行记录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做好记录工作,把每一个谈论的焦点记录下来,以备集体交流,同时要让学生能把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这样讨论就有了结果。
5、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协调好小组内的问题。小组长是小组合作的核心,在讨论过程中他是协调的中心,在总结时他是引导人,出现问题时他是决策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还要向老师及时的加以记录,在集体讨论时交给大家讨论。因此选出组长后老师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多给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
6、最后老师要注意让各小组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千万不能扼杀了他们表达的欲望,这样他们才会越谈越有味,学生乐于去创新,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
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让学生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地理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2、引导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其次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3、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再次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15.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 篇十五
1 文献回顾
1.1 技术创新能力
自20世纪初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以来, 技术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较大发展, 然而技术创新能力则由于包含因素众多而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作了解释,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基于能力构成的观点
Larry (1981) 从能力构成的角度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得能力的综合[1];Meyer和Utterback (1993) 认为企业技术核心能力是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的系统整合;官建成 (2002) 则指出这些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或资源, 包括: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2]。
⑵基于创新过程的观点
Subramaniam (2005) 将创新能力分为渐进式创新能力 (incrementalinnovativecapabilities) 和根本性创新能力 (radical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3];Marqués (2006) 在研究创新对智力资本的影响时, 则将企业创新能力分为熊彼特能力 (Schumpeteriancompetences) 和持续改进能力 (continuousimprovementcompetences) [4]。这两种定义都侧重于创新过程, 分类依据是创新过程的激进程度。
⑶基于能力来源的观点
Sher (2005) 在研究台湾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簇 (R&D clustering)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 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来源有内外之分, 将其划分为内生创新能力和外生创新连接两类[5]。与Sher的研究类似, Zhao (2005) 研究了新加坡制造企业技术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并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从属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6]。
本文认为第三类观点更为合理, 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它涉及到了企业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更符合处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对技术合作的需求。本文以Sher和Zhao所作研究为基础, 结合我国自主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现状, 依据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将企业技术创新划分为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类。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处于主导地位的创新行为, 具有以下特定内涵: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7]。对应的创新能力可以视为自主创新能力, 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主导作用。合作创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或机构凭借各自技术力量合作实施的创新, 企业在合作创新关系中处于对等地位或者从属地位, 对应的创新能力可以视为合作创新能力。
1.2 社会资本
早期的社会资本研究侧重个人层面, 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发展, 组织社会资本逐渐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社会资本的定义及其内涵始终没有统一的观点,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内容。在众多定义中, 认同度较高的是社会资本资源观,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 是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 它嵌入于、源自、可通过社会组织占有的关系网络利用资源[8]。
社会资本具有很多不同的属性, 因而研究角度呈现出多样性。边燕杰等人 (2000) 研究了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指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 而且对其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Nahapiet和Ghoshal (1998) 从结构维、关系维和认知维三个方面研究了社会资本对组织利益的影响。结构维涉及社会系统和整个关系网络的所有权, 描述了企业间连接的非个人布局, 结构维度最重要的方面是行为者间网络联系的存在与否;关系维描述人们 (组织) 通过历史的交互作用与他人 (组织) 发展起来的个体关系的种类, 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强度;认知维指那些提供共同叙事、共同理解和共同意图的资源[8], 反映了关系双方共同的经历、相互的理解以及对各自意图的认知。这三个维度更加全面地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构成。
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 然而,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并不多见, 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国外已开始出现特定行业内的实证研究, 而国内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资本各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如何, 影响路径是否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 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3 合作
合作指双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意愿, 合作的前提是合作各方资源互补, 各自都能为合作提供独有的资源, 这种互补、互相依赖是合作关系能够维持的基础。在之前的研究中, 企业–供应商关系研究比较深入的分析了企业的合作行为。已有的研究表明, 企业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 企业与供应商间的关系与合作交易具有相关关系, 合作行为对企业的利润绩效有一定的积极影响[9]。Emberson (2006) 采用了纵向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供应商协作关系, 认为环境、协作关系实践对组织行为影响较大[10]。
2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Nahapiet和Ghoshal (1998) 所做的研究实际上将原有的社会资本定义广义和普遍化了, 将属于整体组织的心理认同、组织内各类连带的网络关系、以及透过网络、规范、认同建立的信任都纳入社会资本的范围内。通过文献回顾, 本文总结了众多学者基于Nahapiet模型的社会资本度量构面。结构维常用的度量维度主要有信息共享、连接数量、联系频繁程度、联系密切程度、关系长度;关系维常用的度量维度主要有信任与值得信赖、规范与制裁、义务与期望、一致性与认同和信守承诺;认知维常用的度量维度主要有共同语言、共有编码、相似的价值观、共有叙事。本文从中选取使用频率较高且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要素, 用以度量企业的社会资本, 各要素的定义见表1。
2.1 理论模型
社会资本是企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的社会资本能够加强与合作者的关系[11]。企业具有的网络属性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 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能够借助结构洞在信息获取和控制方面有所受益[12], 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其他组织在寻求合作者时会首先考虑处于重要网络位置的企业。微观层面上, 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信任和交流以及共同的叙事框架能够减少管理成本, 如果无法创造一个有助于产生信任和承诺的内部环境, 企业将无法获得来自合作及联合作业的利益。中观层面上, 企业与合作者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 以及彼此之间有效沟通和高水平的信息共享,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合作中的分歧, 合作各方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值得信任和信守承诺以及以往的合作经历能够减少监督行为, 共有编码和语言的存在以及对合作目标的相互理解能够有效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交换成本, 提高合作效率并改善合作效果。
合作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技术合作在国外企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催化剂[13]。技术合作可以降低研发难度, 缩短研发周期, 加快新技术商业化的进程。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或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会在之后的生产、研发中不断的具体化、丰富化, 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则会进一步将新技术、新知识固化为企业的无形资本, 增加企业技术知识存量。从而, 企业的合作行为可能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 可以为企业后续的自主创新或者合作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此外, 在已有的企业–供应商关系研究中, 双方关系对合作以及合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已经得到了部分证实。企业–供应商关系是企业的社会关系之一, 是企业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 因而, 本文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合作也可能有类似的影响, 故此, 将合作作为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关系模型的中介变量。
在已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中,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创新活动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Tsai (1998) 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企业结构维社会资本、关系维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活动有间接的正向影响, 而认知维社会资本的作用则不显著[14]。Landry (2002) 认为创新并非不连续的事件, 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他将创新视为一个两阶段决策过程:决策是否创新以及决定创新的激进程度, 研究了结构性社会资本 (商业网络资产、信息网络资产、学术研究网络资产、参与资产和关系资产) 、关系性社会资本 (相互信任) 对创新两个阶段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资产对第一阶段有较强影响, 增加了企业创新的可能性, 学术研究网络资产是对第二阶段影响最大的因素, 而关系资产则对两个阶段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5]。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构建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模型如图1。
2.2 社会资本与合作
2.2.1 结构维社会资本对合作的影响分析。
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是指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结模式, 描述了企业在所属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 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行为主体认识谁以及如何认识和接触到他们[8], 使用较多的测量维度是信息共享、网络属性。信息共享是企业间无形资源的共享, 是企业间交流共享最重要的一部分, 高水平的信息共享程度显示了企业合作的诚意, 能够增强企业现有合作者以及潜在合作者进一步合作的意愿。Burt (1997) 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拥有结构洞的行为者可以直接获得两种优势:信息获取和控制, 这表明, 如果企业拥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处于较好的位置, 则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信息, 更好的把握合作机会, 企业借助网络位置优势控制或影响其他组织的行为, 使合作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因此, 提出如下假设:
H1:结构维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合作行为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2.2 关系维社会资本对合作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关系维社会资本是指通过历史的交互作用与其他外部组织发展起来的关系[8]。信任是关系维社会资本中最为重要的构面,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管理学领域众多学者的认同。信任能促进伙伴间正确、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而排除合作关系中的不确定性, 对合作具有显著影响, 使企业更能好的把握创新机会。企业间只有存在信任才能提供合作的物质激励, 并减少不确定性, 同时, 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值得信赖和信守承诺, 会提高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声誉,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社会行为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打造的声誉对其他行为主体而言是重要的信息, 一个更值得信赖的行为主体更有可能成为受其他行为主体欢迎的合作伙伴。企业值得信赖的水平对企业的资源交换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由此可见, 高水平的信任可能有助于技术和知识的引进, 同时企业所表现出的对以往承诺的及时履行可能会增加企业与其他组织结成同盟的机会, 提高合作的成功率。因而, 提出如下假设:
H2:关系维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合作行为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2.3 认知维社会资本对合作的影响分析。
认知维社会资本的定义可以追溯于Uphoff (1996) , 他将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分解为“结构性 (Structual) 社会资本”和“认知性 (Cognitive) 社会资本”, 其中, 认知性社会资本源于共同的规范、价值观、态度与信仰, 引导人们走向共同受益的集体行动, 它反映的是人们的想法与感觉。认知维社会资本常用的测量维度有共同语言与编码、相似的价值观以及对共同目标的相互理解。Nahapiet和Ghoshal (1998) 指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的共同语言会提高他们接近他人及信息的能力, 如果他们的语言和编码存在差异, 则会导致彼此分离及限制他们接近的机会[8]。这一观点对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合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企业和其合作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行业背景, 双方的合作必须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之上, 有效沟通离不开共同的语言和共有的编码, 共同语言和编码应该能够促进双方的合作, 降低合作难度。高水平的认知维社会资本会增加企业与外部组织合作的可能性, 减少合作中的分歧。故而, 提出假设如下:
H3:认知维社会资本对企业的合作行为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3 合作与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说是合作的成就[3], 合作对利润绩效有积极影响, 而合作过程中发生的资源交换与组合对其创新活动有正向影响[14]。畅通的国际国内合作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外部组织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造成为企业吸收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基于合作关系的技术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积极影响, 企业通过合作从外部获取的知识, 经过吸收和转化, 可以固化为自身的知识。随着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 可能会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企业的创新实践活动表明, 企业通过技术合作获得的先进制造技术或设备可以为企业带来新产品财务绩效的改善, 而通过技术合作获得的研发技术或设备则会提升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可以更容易的实现产品或工艺上的创新, 缩短创新周期, 提高创新成功率。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4a:企业的合作行为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4b:企业的合作行为对其合作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4 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自主创新并非无中生有, 而是以行业内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的。企业丰富的社会资本会增加知识获取的来源, 提高企业知识获取的程度, 而共同的语言及编码的存在, 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引进的难度, 强化技术和知识的吸收、内化。Burt (1992) 的结构洞观点认为, 行为主体可以占据其他未连接节点之间被称为结构洞的位置在网络中获取稀缺资源, 而其他行为主体只有通过他才能获取相应的资源[12]。对企业而言, 一方面处于自身构建网络的核心位置, 占据了网络的结构洞, 可以享用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来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 另一方面还处于其他网络的从属位置, 虽不能像利用自身网络那样获取充足的资源, 但仍可以通过处于其他网络结构洞的企业获取对自身创新有用的资源。因此, 企业与拥有独特资源的外部组织的关系越强, 即企业的社会资本越丰富, 企业就越容易获得创新所需的外部资源, 而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存在的信任、承诺和共同语言可以提高获取创新资源的效率。因而, 企业的社会资本存量与企业自主创新可能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故而提出如下假设:
H5a:结构维社会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5b:关系维社会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5c:认知维社会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企业通过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机在于企业难以单独完成研发或者成本过高, 企业需要有相同意愿或者拥有独特资源的组织共同完成创新, 在各自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企业与外部组织结成合作关系的成功率, 以及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可以视为企业合作创新能力的外在体现。基于市场的、基于供应链的和基于合作关系的技术来源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积极影响[6], 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战略联盟或者并购获取外部创新能力, 表明企业可以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关系, 借助企业的社会资本获得技术创新能力。区域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是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对企业而言, 丰富的社会资本可能有助于企业与外部组织结成创新联盟或网络, 并能够提高该网络的创新效率。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a:结构维社会资本对企业合作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6b:关系维社会资本对企业合作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H6c:认知维社会资本对企业合作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2.5 假设模型
基于以上论述, 本文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对其合作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并通过合作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 企业的社会资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可能存在直接影响, 故而, 本文构建的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假设模型如图2。
3 结语
【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推荐阅读:
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建设10-23
学会团结合作08-19
团结合作08-19
团结合作 2年级07-16
团结合作主题班会活动反思07-10
团结合作的作文500字11-14
中学生团结合作讲话稿09-30
初中生作文:团结合作携手并肩11-12
创新与合作07-25
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合作与创造能力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