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平衡训练

2024-11-22

行走平衡训练(共8篇)

1.行走平衡训练 篇一

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方法

通过定向行走训练,能有效提高视力残疾人的心理、身体方面的素质,提高他们定向行走、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发展。从事定向行走训练的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实际训练方法:

一、感知法

感知法指视力残疾人通过触摸指导师的示范动作或通过指导师纠正视力残疾人错误的动作,帮助视力残疾人形成正确概念的一种训练方法。

视力残疾人丧失了视觉功能,不能直接观察事物,必须用其他感觉器官认识世界,指导师要教会视力残疾人用自己的多种生理功能感知事物。

在实际应用中,指导师要做正确的示范,并让视力残疾人进行探索,了解动作结构,形成动作概念。在进行明眼人导盲技巧、独立行走技巧、盲杖技巧教学时,指导师要对视力残疾人的动作进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视力残疾人在进行教学探讨时,指导师要适时进行语言提示,这样做能够使视力残疾人从多方面接受信息,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尽快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这种方法对接受能力差的视力残疾人更为有效。

二、口头指示法

口头指导法是指用简明的语言,指导视力残疾人完成动作或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为了使视力残疾人较快、较准确地掌握导盲随行技巧、盲杖技巧及独立行走等技巧,指导师应当把完整动作分为几个部分,用口令指示的方式进行训练,特别是对接受能力较差的视力残疾人更应如此。

例如,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原地持杖技能训练时可分三步:

第一步:两臂自然下垂,右手(一般)持盲杖,杖尖朝向身前。

第二步:持杖手臂前伸与身体成30度左右夹角,持杖手在身体中线位臵,杖尖点触在身体前方地面上。

第三步:转动手腕,左右点触略宽于肩的地面。然后用口令指导视力残疾人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视力残疾人掌握此技巧。

口头指示法一般在视力残人相对较多时使用,这样可以缓解因缼乏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而造成的困维。

三、语言描述法

语言描述法是指指导师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 描述,唤起视力残疾人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从而使他们能理解词语内涵的训练方法。在训练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动作要领、练习方法、路线路况、基本概念向视力残疾人讲清楚,从而使他们理解并掌握要领。也可以让视力残疾人复述所讲的内容,接着让视力残疾人进行动作演示,再由指导师纠正其错误动作,以加深视力残疾人对动作、概念的理解。

语言描述要用词确切、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要准确运用定向行走专业术语。对动作的难点与重点,可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予以指点和强化。在视力残疾人进行实际练习时可以采用简单的提示或评价。

四、分解法

分解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把难度较大的动作或一个完整的动作分解成几个步骤分别进行训练。

分解法取决于视力残疾人的接受能力及身体健康状况,指导师对视力残疾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时,所选择的练习路线、动作的复杂程度等,要符合视力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如果视力残疾人的年齡小、身体状况差、接受能力也差,分解法就非常适合。

训练中先让视力残疾人利用直线或平面进行定向,首先让视力残疾人学会定向的方法,分清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确定自己所处的位臵,然后用正确的技巧行走。如果每段练习的效果都很好,视力残疾人都能独立行走,这时指导师就可以把每个步骤连接起来继续训练。

五、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或段落,完整地传授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

训练时应充分了解视力残疾人的接受能力,把练习的动作、选择的路线向视力残疾人讲解清楚,对动作或路线熟悉较快的视力残疾人,可以根据情况采用整体教学法。例如:把一条完整的路线及途中的路标、路面质地告诉视力残疾人,让视力残疾人建立完整的心理地图,据此完成训练,提高视力残疾人的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此法一般用于概念发展好、有悟性且能力较强的视力残疾人。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视力残疾人的安全。对于简单的、易掌握的动作及路线,通过指导师的示范或讲解后直接让视力残疾人熟悉环境然后进行完整练习。这样可以在实践中发展视力残疾人的概念,在行走中让视力残疾人获得成功的喜悦。

实际情问况是,视力残疾人定向行走的各种教学方法要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训练视力残疾人,通过声、像把视力残疾人带入意境。训练时要贯彻定向行走的教学原则,做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指导师要针对视力残疾人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实施定向行走训练,通过概念、行前训练、随行技巧、独行技巧、盲杖技巧等的训练,使视力残疾人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人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视力残疾人适应环境,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行走训练方法

一、导盲随行

导盲随行是指视力残疾人跟随引导者行走的一种方法,使视力残疾人在引导者的带领下美观、自然、安全、顺利地行走。

(一)基本技巧

1、接触

(1)动作方法:引导者走近视力残疾人,与之同向并排站立,并以靠近视力残疾人侧的手背轻触视力残疾人手背,同时予以适当的语言提示,如说:“我带你走吧!”

(2)注意事项:

1)引导者站在视力残疾人的左侧为好,根据我国行人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视力残疾人在右侧随行更为安全。2)引导者在靠近视力残疾人时应事先给予提示,使视力残疾人感觉到有人走近。否则既不礼貌,又容易惊吓视力残疾人。

2、抓握

(1)动作方法:视力残疾人用被接触侧的手背,沿引导者手臂的外侧轻快地向上移动至其肘关节上端,然后视力残疾人轻握引导者的胳膊。抓握时,视力残疾人的拇指放在引导者胳膊的外侧,其他四指放在内侧。

(2)注意事项:

1)抓握部位应根据视力残疾人和引导者的身高而定,视力残疾人上臂与身体贴紧并保持与上身平行,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抓握不宜过松或过紧,以稳为度。

3、站位与随行

(1)动作方法:

1)站位:视力残疾人抓握后立即后退半步,到引导者侧后方;视力残疾人确信自己抓握侧的肩在引导者对侧肩的后面。

2)随行:当引导者迈步时,视力残疾人根据抓握侧手所获得的信息跟随引导者行走。

(2)注意事项:

1)本技巧应结合“接触”和“抓握”技巧进行练习,以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2)初学随行技巧的视力残疾人在随行过程中常常出现抓握不稳和动作变形等问题,要及时纠正。

3)应该要求引导者保持适当的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4)视力残疾人应根据抓握手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行进的速度和步伐。

(二)一人导多盲

1、动作方法 引导者将多个视力残疾人进行纵队排列,在引导者的帮助下,最后一位视力残疾人以接触、抓握、站位的动作方法抓握前位视力残疾人,倒数第二位视力残疾人以同样的方法用被抓握侧的手抓握其前位视力残疾人的异侧臂,其余视力残疾人以此类推;引导者接触前面的第一位视力残疾人,按基础导盲的动作方法导盲。

2、注意事项

(1)引导者要保持匀速行进,避免突快突慢,以免抓握手脱落或造成人员冲撞。

(2)一人导多盲时要向视力残疾人特别强调动作的规范性,以免队列变形,影响行走。

(3)因为导盲信息经多次传递后会逐渐失真,所以拐弯时要求引导者密切注意后面队伍的情况。

(三)换边

1、动作方法

(1)视力残疾人从引导者的右侧换至引导者的左侧: 1)视力残疾人以右手抓住引导者的右手臂,松开原抓握的左手;

2)左手背在引导者的背部轻快向左侧滑行,找到引导者的左臂后轻轻地抓握;

3)松开右手,右手快速移至引导者的左手臂并正确地抓握,同时松开左手,身体保持与引导者半步的距离。(2)视力残疾人从引导者的左侧换至引导者的右侧:动作步骤同上,动作方向相反。

2、注意事项

(1)建议先原地练习换边,然后练习在行走过程中换边。

(2)注意教育视力残疾人不要同时松开双手,以免脱离接触。

(四)改变方向

导盲随行时,如果在行进的道路上遇到障碍物,则需要改变方向才能继续行走。一般的改变方向,视力残疾人只要跟着引导者走即可。但是,如果突然想起忘记带什么东西,需要回去一趟,这就需要用改变方向的特殊技巧了。

1、动作方法 若视力残疾人在引导者的右侧,引导者先进行语言提示并止步,视力残疾人向前半步与引导者并排站立,然后两人同时向内转体,面对面站立,此时引导者用左手轻触视力残疾人的右手背,视力残疾人察觉后,迅速以右手握住引导者的左臂,同时视力残疾人左转90度、引导者右转90度,用抓握方法立即重新建立导盲姿势。若视力残疾人在引导者的左侧,动作同前,转体的方向相反。

2、注意事项

(1)仅是小角度改变方向时,不需使用此技巧。

(2)该技巧主要是在空间过于狭窄、比较拥挤的场合下向后转时使用。

(3)欲向后转时,引导者必须在停止行走前先用语言提示要换向,以免视力残疾人不知道要换向 而继续向前走,以致同引导者相撞。

(五)过狭窄通道

有时遇到比较狭窄的通道或在人流拥挤的地方随行,当通道不允许两人并行时,就必须学会使用“过狭窄通道”的技巧。

1、动作方法 引导者将导盲臂从身体的一侧移至身后,手背轻贴后腰。视力残疾人觉察到引导者手臂的变化后,迅速从引导者的一侧移至引导者的背后,手臂伸直,步幅放小。

2、注意事项

(1)引导者在拐弯时手臂不要向身后移动,以免使视力残疾人误解为要通过狭窄通道。

(2)通过狭窄通道后,引导者的手臂从身后恢复到原位,视力残疾人也恢复到经过狭窄通道前的姿势。

(六)进出门

门是比较狭窄的,如果敞开,引导者用经过狭窄通道的方法即可将视力残疾人带过去,但如果门是关闭的话,就需要采用“进出门”技巧。

1、动作方法 到门口时,引导者必须用语言提示视力残疾人:“我们已到了门口,门是向外(里)开的,门轴在左(右)。”然后引导者用导盲臂握住门把手并打开门,视力残疾人的非抓握手沿引导者的导盲手臂向前伸,握住门把手,通过门后轻轻地把门带上。

2、注意事项

(1)进出门时视力残疾人应在门轴一侧,门应开到充分大。

(2)农村的门比较狭窄,开门者要根据情况决定。

(七)上(下)楼梯

1、动作方法 上(下)楼梯时,引导者带视力残疾人走向楼梯,当接近楼梯口时要稍作停顿,告诉视力残疾人“要上(下)楼了”,或者夹紧一下自己被抓握侧的胳膊肘。引导者先上(下)一级,视力残疾人随即跟着上(下),一步一级随行,当引导者上(下)楼梯时,视力残疾人会感到引导者手臂的上升(或下降)。当到达楼梯尽头时,引导者也要略加停顿或再夹一下自己的胳膊肘,示意视力残疾人已经到了楼梯的尽头。

2、注意事项

(1)若楼梯有扶手,而视力残疾人又愿意手扶楼梯上(下)楼,可让视力残疾人走在楼梯扶手一侧并把视力残疾人的手搭到扶手上。

(2)最初学习时,可以进行语言提示,经反复练习后,在熟悉的环境中,视力残疾人已可由引导者手臂的升降了解是上楼还是下楼时,可不加语言提示。但在陌生的环境中仍然需要停顿和语言提示。

(3)当接近楼梯口时,引导者务必略加停顿,使视力残疾人有准备的时间。

(4)引导者的行进速度要适当,在视力残疾人接近楼梯口却未踏上楼梯时可略减慢,在楼梯中行走的节奏要均匀。

(八)上(下)滚梯

1、动作方法 上(下)滚动电梯时,引导者带视力残疾人走向滚动电梯口,当接近电梯口时稍作停顿,告诉视力残疾人“要上(下)滚梯”,让视力残疾人的另一手感知扶手的滚动,引导者发出信号,两人同时跨上滚梯(如是阶梯式电梯必要时调整脚的位臵),当到达滚梯顶部(底部)时,引导者及时发出信号,两人同时跨出滚梯。

2、注意事项

(1)了解滚动电梯的基本概念,知道阶梯式与斜坡式滚动电梯的区别。

(2)感觉滚动电梯的起始部位,视力残疾人用另一只手感知扶手,但不能抓紧,等脚跨上后再抓紧扶手。

(3)如脚在阶梯式滚动电梯的缝隙中间,视力残疾人要及时调整脚的位臵,根据手的感觉及身体升降的变化判断是否到达滚动电梯的尽头。

(4)根据引导者的信号及时上(下)滚动电梯,并及时走出电梯口。

(九)引导入座

1、动作方法 引导者引导视力残疾人把手放到椅背或椅子的扶手上,视力残疾人用腿轻碰椅面,以确定座位的朝向、高矮、大小,然后一手扶椅背,另一手到座位上“清扫”一下,确认椅面上没有东西后自己再坐下。

2、注意事项 桌椅之间空隙较窄,视力残疾人应当在落座之前用触觉充分感知,并注意不要被桌角碰到。

(十)乘公共汽车

1、动作方法 将视力残疾人引导到公交车的车门处,告知视力残疾人车头的方向,引导者协助视力残疾人用非抓握手扶门框(或用盲杖感觉车门),用上楼梯的方式将视力残疾人带上车,找到合适的位臵坐下,如无座位,则让视力残疾人抓住扶手,下车时用下楼梯的方式引导视力残疾人走下车门。

2、注意事项 手扶汽车的门边,主要是感觉车门的位臵,以便上下车。

(十一)乘轿车

1、动作方法 将视力残疾人引导到轿车的车门处,告知视力残疾人车头的方向,引导者把被抓握的手放在车门的把手上,视力残疾人的另一手沿着引导者的手下滑抓住车门的把手,视力残疾人把车门打开,一手扶车门一手扶车顶,进入汽车,侧身坐下(同时松开扶车顶的手),把车门关上。

2、注意事项 手扶车顶,为的是防止头部碰撞。

(十二)接受和拒绝帮助

社会上许多明眼人本来想要帮助视力残疾人,但不知道具体应该怎样做。而且,明眼人不得体的帮助,有时会使视力残疾人陷入危险或尴尬的境地,此时视力残疾人可用适当方法表示接受或委婉地拒绝帮助。

1、动作方法 当明眼人想要帮助视力残疾人过马路时,由于他不了解导盲的方法,常常拖着视力残疾人的手或在背后推视力残疾人,这是视力残疾人可以对导盲者说:“谢谢您帮助我,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我握住您的手臂跟着您走吧!”然后,视力残疾人用手握住明眼人的手臂,并退后半步建立抓握姿势。如果此时视力残疾人确实不需要帮助,可以用另一侧手将明眼人的手轻轻地推开并向明眼人致以谢意。

2、注意事项

(1)接受和拒绝帮助要有礼貌,语气要委婉。

(2)拒绝帮助时推挡动作要轻。

2.行走平衡训练 篇二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康复器械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十余家实验室从事人体助力机器人的研究,国内也有很多研究机构在研究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但它们大多仅仅是考虑了模拟人腿的正常步态,没有考虑行走过程中重心的变化,本文设计一种带有重心平衡机构的新型康复训练机器人,并通过计算和仿真验证其正确性和必要性。此种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是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和人机合作机器人原理,通过一套计算机控制下的走步状态控制系统,使患者模拟正常人的步伐规律作康复训练运动,锻炼下肢的肌肉,恢复神经系统对行走功能的控制能力,达到恢复走路机能的目的。

根据康复医疗理论,髋关节有屈伸、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三个自由度。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可近似看作一个自由度。踝关节有屈伸、内收外展两个自由度。因此设计时应尽量考虑两个平面的运动,使设计更加符合人体的正常步态,这样的康复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康复治疗方面,减重步态训练PBW-STT(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 Training)是目前下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机械减重结构使得人体只用承受部分身体的重量,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康复程度,调整减重的比例,使得康复的效果达到更好。现在该方法的效果已经得到国内外诸多医学专家的普遍认同[1,2]。

2 总体机械结构设计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分为外部框架、减重机构、重心平衡机构和腿部驱动机构四部分。外部框架用于支撑减重机构和重心平衡机构。减重机构由下部驱动气缸、连接部分的钢丝绳和导轮、可穿戴式的减重背心构成,根据患者的自身体重及病情轻重,通过连接在钢丝绳尾部的驱动气缸来减轻患者的自身体重。重心平衡机构在人的正常步态行走过程中,通过安装于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气弹簧来被动实现,当人在跑步机上行走时,气弹簧会跟随人的重心变化自动伸缩,起到重心平衡的目的。最后一部分是腿部机构,根据正常成年人的身高比例尺寸,确定各个构件的基本尺寸,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三个关节,分别连接了该部分的大腿机构、小腿机构和脚部机构,从而组成了可穿戴式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模型。

该模型驱动部分由气缸驱动,并分别安装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和拉线式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气缸的伸缩位移量,并将信号送入数据采集卡,通过硬件电路平台,送入由PC机构成的上位机,处理后,由PC机向气动高速电磁阀输入信号,驱动气缸完成动作,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控制系统,控制该机构完成指定动作。

3 重心平衡机构设计

3.1 人体重心轨迹研究

通过建立一个抽象的人体棍棒模型,分析出人在正常站立时、以及在行走过程中重心最高、最低几种特殊的状态,得到这几个特殊状态的数据,其三维数学方程式如下:

式中:,为站立时重心与脚支撑点的距离,为行走过程中重心处于最低点时重心到地面的高度,,A为步宽,S为步长,50cm≤S≤80cm。h为身高,m为人站立时两脚支撑点的距离,t0为人行走时左右摆动一次的时间,t为行走时间,V为行走速度。x为人行走时重心上下位移量,y为左右位移量,z为前后位移量[3]。

以身高1.65的人为例,其重心轨迹如图3所示。

3.2 机械结构设计

根据上述人体重心轨迹的变化曲线,可知人体重心平衡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种被动调节该重心变化的机械结构(图4),来实现人体重心的此种变化规律。该重心平衡机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和一根气弹簧组成,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由铰链连接,可以自由转动。气弹簧是以气体和液体为工作介质的一种弹性元件,由压力管,活塞,活塞杆及若干联接件组成,其内部充有高压氮气,与机械弹簧不同的是,气弹簧具有近乎线性的弹性曲线。当气弹簧受到来自人体的压力时,会根据压力大小自动伸缩,从而缓冲该压力的大小,最终就会跟随人体重心的上下移动,来被动实现人体重心的变化轨迹。

4 运动仿真

SimMechanics利用模块框图的建模环境来对刚体机构运动进行设计和仿真。直接通过模块对实际构件和构件之间的关系来对系统进行建模和设计。在其中加入控制模块即可组成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4]。

(1)建立仿真模型

在Simulink环境下对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运动学仿真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重心调整机构的简化模型,在重心上下变化面上,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机架、腿部连接架、和上下支撑臂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气弹簧作为该平行四边形机构的一条对角线,腿部机构和人体的自身重力作为载荷Fn,通过气弹簧提供的弹力F提供支撑。随着气弹簧的伸缩,其行程A会发生改变,四边形形状发生变化,其连接腿部的边就会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患者整体重心上下移动,实现人体重心的动态调整。由此可以确立各个构件的尺寸,同时设定相关坐标系参数。

2)根据仿真需要添加驱动器,示波器等相关模块。

3)获取输入的驱动信号。重心平衡机构要模拟人的正常重心变化,就需要给其输入正常人行走的重心变化曲线,由于人体重心的左右和前后变化量远小于重心上下变化,故在此仅考虑重心上下变化的情况,这里就把气弹簧的行程变化来作为重心平衡机构的输入量,作为其输入参数。

气弹簧行程变化计算:

在上式中,人的自重容易测得,f吊大小在0~300N之间,F0和K是气弹簧的自身参数,与其尺寸大小有关。足底力f吊可以根据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足底力检测方法获得其变化曲线[5],从而就可以得到气弹簧行程A+△A的变化。

(2)仿真结果分析

在Simulink中设置仿真环境参数,启动仿真。在示波器Scope中可以得到仿真设定时间内人体重心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图中实线是根据人体上下重心的数学方程得到的计算曲线,虚线是在Simulink下仿真所获得的仿真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重心上下位移变化量。由图中曲线对比可以看到,仿真曲线与计算曲线相吻合,这就说明了仿真曲线的可行性,同时也从另外一个侧面验证了重心变化数学方程的正确性。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要求,应用Pro/E软件制作了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实体模型,并完成虚拟装配并利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对其重心平衡机构部分进行了运动仿真。该仿真方法有效验证重心平衡模块的设计,为后续设计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对进一步优化这一新型康复训练机器人提供了方便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雅琴,张通.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0):731-733.

[2]罗爱华,潘翠环,叶彤,等.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33(04):18-20.

[3]张立勋,赵凌燕,胡明茂.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重心轨迹控制研究[J].应用科技,2005(4):54-56.

[4]黄永安,马路,刘慧敏.MATLAB7.0/simulink6.0建模仿真开发与高级工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平衡训练班 篇三

平衡能力对于宝宝将来稳稳走路,以及提高协调性和注意力非常重要,妈妈可以利用宝宝刚会走路的黄金时间段,对宝宝加强平衡训练。虽说外面天气冷,倒也不妨碍我们的训练热情,完全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把自己的家办成一个宝宝平衡训练班。

为什么要对宝宝进行平衡训练

日常生活中,有的宝宝往往会有运动不协调的表现,比如说原地转圈后站不稳,会一下子摔一跤:有的宝宝不敢走独木桥,恐高:还有些宝宝甚至有晕车、晕船等表现。其实,这些都是宝宝前庭平衡感觉发展不完善的结果。对于宝宝而言,前庭平衡感觉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运动感觉,主要由大脑的前庭平衡器官控制。它主要调控个体的左右、前后、上下,旋转等感觉,并力图使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机体的平衡。

平衡训练小游戏

了解了理论上训练宝宝平衡性的重要,现在让我们在家里开始平衡性的实践吧。

游戏:大脚踩小脚

适合月龄:13个月

训练目标:宝宝可以自如控制自己的身体并站得很稳

让宝宝站在你的脚上,你抓住宝宝的小手,然后你们随着音乐慢慢地跳舞。宝宝可以感觉到你的身体和舞动的节奏,并且努力保持平衡。爸爸或妈妈可以尝试着由慢到快地旋转,并踏准节拍。

温馨提示:此游戏适合在客厅进行,家长一定要保持平衡,千万别旋转到忘形,摔着宝宝。

游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适合月龄:15个月

训练目标:宝宝可以感受左右晃动

爸爸妈妈把被单铺在地上,让宝宝爬进去,然后爸爸妈妈从两端提起床单,拉成吊床的样子,做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运动。此举是要让宝宝感受到上下左右的震动,从而训练他这方面的平衡感。

温馨提示:如果宝宝感到害怕,不要勉强。即使宝宝肯接受。也要循序渐进,摇晃的幅度要从小到大。

游戏:绳上舞蹈

适合月龄:18个月

训练目标:宝宝可以掌握身体平衡

准备好跳绳或晾衣绳和一把小伞。把绳子拉直放在地板上,让宝宝撑着伞,从绳子上走过,看看他是不是能走得比较直,而且手中的伞不掉下来。

温馨提示:宝宝在摆弄小伞时,家长要在旁边加以保护,别伤着眼睛。

平衡感觉小测试

4.智障儿童平衡板感统训练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对前庭固有平衡的建立。二.要求部分学生会独立晃动平衡板。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学准备:晃动平衡板`大皮球感统录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看感统训练录像。

请小朋友看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站在什么器具上?你们想不想也和他们一样做游戏啊?今天我们就进行晃动平衡板的训练。出示课题:晃动平衡板。

二.(1)引导学生观看感统训练录像初步认识晃动平衡板。

(2)出示晃动平衡板,认识平衡板的形状颜色会说出平衡板的名称(晃 动平衡板)。三.指导练习:

(1)讲解调整板上姿势,上姿,保持重心的平衡。

(2)l老师作示范演示,讲解如何调整站姿,保持重心的平衡。

(3)学生练习,老师依次指导,逐个纠正,个别辅导。四.胆怯,不敢上板练习的同学不急于要求他们上板练习而是耐心的进行鼓励,帮助,请他们观看别的同学做上板练习。

五.请勇敢的小朋友独立上板,进行板上游戏(拍皮球,传球),激起胆怯同学对晃动平衡板的学习兴趣。

5.行走平衡训练 篇五

1 少年儿童平衡木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每一个参与平衡木训练的人都要具有比较系统的基础训练,让身体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更佳的发展难度动作,一个厉害的运动员的成长一定要经过长时间,平稳的系统培训,这才能具备很高的水平,所以前期培养少年儿童的平衡木基础培训,是一个运动员成长经历着重大的作用,少年儿童基本功训练是法规技术与难度动作的基本,生理学以为,人的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对人或物的记忆与动力定型,儿童的时候大脑的可塑造性更高,这一阶段抓住准确的训练轨道与漂亮的姿势是很重要的,所以,科学高效的抓住少年儿童的基础训练是必须的。

2 少年儿童平衡木基本功训练内容

平衡木基础的东西是一些很复杂的动作所组建的,让动作分开训练,例如:转身的立,跳步的停,要背的控制,都是很基本的培训项目,这是基础内容不能缺少的内容,可是伴着技术的发展,基础内容不可以局限在这些项目上,而应该依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准与实力,在每一个不同的时候随之变化,下文是少年儿童启蒙时期的基础培训内容。

这个时期对少年儿童来讲是平衡术培训时期的第一阶段,这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基础动作里面不断的培训,这个时期训练不只是对儿童身体素质有很好的成果,还能提升运动员的控制力与肌肉的敏感,目标是让技术水平获得提升,当培训的时候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的特征,内容进行仔细的培训,因为这对于一个少年儿童来说在平衡木上做完每一个动作的精准性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动作的选择不能过于复杂,从最基础的培训着手,少年儿童的模仿力是很强大的,对很多新事物都很感兴趣,平衡木基础训练是很难的,是单个动作和多个动作组成的,初学运动员来分解动作和单个动作来重点培训,首先训练内容要简易,为了让运动员理解平衡木,对平衡木采取感知能力的培训,组建培育运动员平衡木的感觉,这时候的运动员都是初级的训练者,自身的平衡能力与掌控能力不是很强的,也是由于刚刚起步,动作的内容比较简易,其次,训练内容在第一阶段的基本上,组建加大了难度,或者提升要求来进行培训,这个时候的平衡木培训,一定要在基本动作基础上花费很多时间训练并且要重复培训,让动作平稳性和木体感觉比较好。通过这个时候的平衡木培训,不只能提升运动员的掌控能力和肌体敏感程度,并且对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实力的提升有很好的效果。

3 基本功训练的意义

平衡木的整套动作是由好多具备很大难度的舞蹈要领与技巧动作构成,所以,平衡木舞蹈基本功是基本,技巧动作难度很重要,解决好这两方面的培训问题有着很大的意义。

3 . 1 提高平衡木的舞蹈基本功

平衡木基本功的培练,舞蹈基本功培训很关键,它不只是能让整套动作锦上添花,还能让促使技巧动作的质量得到提升,目的是能让少年儿童更佳的掌握平衡木的高度、宽度与长度,更好的解决木上的基本姿势,掌控能力,平衡能力与方向的感觉,掌握平衡木的基本功是很有用的,怎么较快的提高木上的能力,一定要有很好的地面舞蹈培训作为根本,在地面舞蹈基本功的培训,让青少年儿童在站立行走和转体,下腰等动作要领,都具有正确的姿势,很好的姿势与肌肉的感知,接下来进行空感与心理培训,让它能减去运动员的紧张而对动作的忽视,让身体的掌控能力和肌肉的感知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低头、耸肩、懈怠等部队的方向感与不好的习惯,阻碍了动作的发挥。

3 . 2 提升平衡木技巧动作的稳定性

平衡木技术动作是平衡木的根本,是平衡木比赛中很关键的环节,它要从小时候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适应难度动作的不断的需求与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平衡木的基本功的规划与正确很重要,第一,基本动作包含了舞蹈要领与小技巧动作的掌控,是简单到困难,逐步进行的培训,平衡木技巧动作的培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动力性用力的感知与强度,和动作的协调与节奏的感觉,比如这点掌握的不是很好的情况,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掌控能力就不会太高,做完动作是就可能发生使自己摇晃更有甚者可能会掉木,不能做完高质量的比赛动作,动力性的培训是通过间踢、踢腿、跳步等基础为主要结构,力度培训是要用单一的动作爆发力训练为主,而且要提升裸关节与膝关节的力度,增强爆发力,舞蹈组成与动作的链接来得到提升,动作节奏是平衡木培训里很关键的一步,不只是单个动作或者是动作的节奏要求都是很大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动作节奏与运动的痕迹,所以,准确的动作节奏在培训中是很关键的,失去它将会失去重心与平衡,增强平衡木技术的平稳性要有很强大的基础,从少年儿童就抓起,构成准确的动力定型。

3 . 3 改善平衡木动作的优美性

看重运动员的体操意识与动作的美观性,是在培训过程中很主要的使需要身体的美观,抬头,挺胸和手臂动作的自然伸展,减少肩部过多用力使上肢动作紧张,让动作变形,导致动作的不美观,所以,准确的需要上体的姿态与自然的脸部表情,能提高动作的美观与信心。

3 . 4 完善平衡木的平衡、控制能力

平衡木是通过支撑平衡的运动科目,身体重心的平稳,主要是靠膝盖,要背等部位来控制,调整身体的平稳,在培训过程时,基本功的培训重点提升立,控,转体等关键能力的培训,且增强腹背力量与平衡感觉的培训提升掌控能力,并且上支撑能力却是以倒立功为主要构成的,倒立技术动作的基本是侧手翻,软翻,后手翻等等基本动作都是需要通过倒立才可以完成的,成为空翻连续的基本动作。因此,培训是平衡木必不可少,以帮助垂直运动技能和技巧动作的平衡和稳定性,并完成特技。

3 . 5 发扬优长、避免受伤

按照运动员的特性,运动员把握发展的方向,在该前提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挖掘运动员的优势和身体的机能,要求准确性和完善他们的基本技能,以及合理的连接技术。如:平衡木前进,侧身,后空翻,前手翻直空翻(正面,侧面,背面)的连接,舞蹈动作和技巧动作,下马的连接,使每一个运动员按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避免疲劳和损伤的引成的问题。

4 少年儿童平衡木基本功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平衡木孩子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该开始从启蒙注重规范化,培训内容多样化,从头,手,脚,脚趾间的肌肉必须到位,初步掌握的基本概念的动作,要稳定和巩固训练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启蒙训练阶段,因为年轻运动员的敏感和谨慎是最重要的,需要耐心的解释和帮助实现提高本体感觉的动作,逐步实现完全独立的训练过程。一些基本的训练和需求将逐渐加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训练还需要从单一的运动锻炼改变,到以舞蹈、动作技能之间的各种连接,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培养舞蹈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很重要的,要通过观察、模仿、教学和培训等进行提升舞蹈的展示。在训练期间的平衡木,掌握基本姿势和动作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经常是膝,脚或钩这样的错误动作,就会影响操作和运动发展的稳定性,最重要的国际比赛的竞争是动作的质量和优美,所以说,需要运动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养成严肃的态度,集中精力,以实现标准化和正确的动力定型。

在培训平衡木心理方面,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基本技能不稳的训练,使得运动员都会恐惧,紧张,做动作要放松,特别是学习行动的过程中,初学者运动员在平衡木上紧张,当操作不熟练的情况下更加紧张,致使行动的变形,以使运动员产生恐惧,运动员的跌倒就可能引起心理障碍,不能接受平衡木的训练,影响平衡木的发展,因此,教练应注意在孩子初期训练平衡木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动作,更要增加一些保护和援助,特别是运动员从高处坠落,教练应该即时加以保护,应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加强培训的灵活性,坚实,稳定,培养运动员健康,提升应变能力,这是关键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5 结语

儿童应在平衡木上进行培训,以减除盲目性,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培训,逐步掌握基本的训练和本体感觉培训,按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运用各种设备和培训内容添增平衡木训练的乐趣,在自然和积极的状态下,接纳平衡木的基本训练,有序的发展,提高科学的培训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做准备。

摘要:现在,我们国家的竞技体操水准已经在世界名列前茅,女子平衡术在我国竞技体操中,也是传统的强势项目,伴着国际体操的一直发展与新规则的改变,成为世界第一越来越困难,如果要继续维持和光大我国平衡术项目的强势,一定要扩展思维,具体研究,和平衡术项目相比,要成为其项目的高水准,抛去难度链接、组织编排创新、平衡木整套动作完成的好坏和表现力之外,基本功与基础姿势也是不能缺少的重大环节,这将成为平衡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不只是要培育运动员的高水平难度技艺,也要重视基础训练,尤其是平衡木项目在竞技体操项目里,比赛难度很大,他需要运动员的勇敢,细致,以及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心理素质的高低来源于运动员的自信心,过高的基本功是提升运动员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是高难度动作和完美无瑕的表现的基本,所以,看重与增强平衡术基本功的培训,要从儿童开始培养,做好基本功,使运动员的发挥有很重大的意义,现在就怎么抓住基本功的训练来进行探讨与研究。

6.行走平衡训练 篇六

关键词:素质教育;平衡计分卡;教学训练方法

当前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都被忽视,成为了一门空置课。其开设了对应的体育课程,却没有对应的教学资源,使得体育课程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该种背景下,体育课的开设意义被掩盖。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使得教学目标逐渐调整,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平衡计分卡作为管理理念,其不仅对于企业有效,对于其他也存在效力。本文结合该种理念,提出优化体育教学教学训练的具体措施。

一、平衡计分卡思想与体育教学训练方法

平衡计分卡本身是由美国学者所研究出来的一种运用于企业业绩评价,指导企业推进战略实施的评价体系与管理的方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其主要是依靠单一的财务指标来进行企业内部业绩的评价。该种评价方式具有全面性与客观性。对于企业发展相对有利。其最大的启示在于:由单一纬度考核转向全面关注影响目标实现的多维度要素,运用综合思想,注重整体目标的实现,并且依据多维度测评指标体系来进行战略计划实施,类似于可持续发展。

体育教学训练方法属于体育教学的核心,其是指根据体育教学所制定的目标,来结合各项体育项目的特征与体育运动规律,以构建一个科学完备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从而来保证学生在各方面训练得到进度与成功。其本身是包涵体育教学训练目标、构建测评指标与实施相应指导三个部分。在提出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上,也需要针对这三个部分进行。

结合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具有一个共同点:部分性。其将一个内容作为核心,将其他内容作为核心的组成,并通过制定对应的措施,来对这个核心进行缓慢的实现。

二、平衡计分卡思维如何指导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

(一)体育测评方面

自素质教育开展以来,我国就将学生体育素质与技能的评价作为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来确定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而平衡计分卡中所倡导得到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补充思路。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训练方式改革的过程中,加入其他衡量性指标,从而使得其测评体系相对全面化,更加有助于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实现。笔者认为,在体育训练方式的改革上,可以构建涵盖速度等体育活动成绩的主要表现方式,将其力量、技术与情绪等要素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测评体系。在该体系中,将速度作为其成绩评价的主要核心,力量作为基础,技术作为支撑,情绪作为引导。而这四个因素结合的背景下,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掌握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从而对其体育教学训练的开展做出引导,保证其引导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制定

对于教育来说,为了达到对应的教学成果,必须在各个阶段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开展对应的教学。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开展中,其开展教学训练,主要是为了保证其素质的达标。该种达标相对来说,十分容易。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轻视体育教学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在该教学训练的改革上,需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着手。适当的提高合格线,加强学生的紧迫感,促使其教学积极性的激发。

(三)实施相应指导

实施相应指导是整个体育教学训练开展的关键。体育是一门技巧性与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如果学生仅仅靠着力量来进行学习,那么其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平衡记分卡思想讲求实践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体育教学训练进行引导。在上文中,测评指标主要有四个,也就是速度、力量、技巧与情绪。而在实施指导的过程中,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尤其是技巧与情绪,是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体育教学技巧,主要是针对一些呼吸方式、行为方式来进行指导。情绪,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中,很多学生对于体育都缺乏应有的重视性。尤其是一些学生,认为体育训练过于枯燥,或者长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导致其产生了排斥感或者信心丧失,严重影响着其后续的开展。在实践中,需要实施对应的情绪引导。

三、结合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思想以及其内容,能够为其改革方式提供一定的引导,从而推动其改革的有效性,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尤其是在当前背景之下,合理的引导思想,是教学开展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雪峰.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4):32-33.

[2] 刘昱汐.公共图书馆两大战略目标及其实现策略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J].开发研究,2013,(3):158-160.

[3] 卓剑,滕春贤.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10(6):80-83,87.

7.行走平衡训练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收治的2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与对照组1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5~16岁;辅助下能够自行行走,能理解医师指令,具有一定认知能力;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

1.2 训练方法

1.2.1 常规训练:

对照组常规训练全程分为三阶段,隔天进行,1周3次,每次45 min,维持12周。①配合降低肌张力治疗,进行关节力量训练;②展开平衡与步态训练;③进行大幅度,大运动量训练。

1.2.2 运动平板训练:

采用DP一130电动平板,1周3次,持续12周。患儿在治疗师指导下首先进行慢速度训练,掌握要领,再根据康复进程逐渐加速;训练时躯干务必直立;迈步时,足部先着地;步行时,髋关节保持伸直状态。

1.3疗效评定标准

1.3.1 Berg平衡功能:平衡功能测试包括起立、坐下、转身、站立、拾物、踏台阶等在内的14个项目。将最低分设置为0分,最高为4分,满分56分,所有项目务必在20 min内完成,患者全程赤足;每一项目测试时在一定时间内需要保持同一姿势;某一项目如果经过多次测试,则取最低分。

1.3.2步态分析:患者以粘贴地面2 m×20 cm为标准,赤足行走;跨步长主要测量着地时两足距离;步宽测试以足与中点投射为标准,测量两足间的横向距离;步速测试时空参数[2]为u2-,根据视频时间和地面标准线比例,测量每秒距离(m/s)。

2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发现,观察组Berg平衡功能与步态评定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8.4796,P<0.05)。见表1。

3讨论

活动平板训练应用于脑瘫患儿治疗中主要以实际操作为根本依据,利用悬吊装置减少对下肢重量,对促进患儿步态有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以基线[3]无差异性的42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常规与平板训练、步态训练,比较两组康复程度与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功能与步态对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学龄期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应用运动平板训练方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存在一定推广与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平衡功能与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学龄期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运动平板训练。治疗期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步态与平衡功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平板训练应用于学龄期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之中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学龄期脑瘫,步态,平衡功能,运动平板训练

参考文献

[1]陈天聪,叶一卫,程佩锋,等.运动平板训练对学龄期脑瘫患儿平衡功能与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33-636.

[2]袁俊英,曾宪旭,孙二亮.活动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粗大运动与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6):557-559.

8.行走平衡训练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经MRI及CT确诊,且无精神疾病史及智力障碍,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年龄41~77岁,平均58.20±3.25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发病至治疗时间7.01±4.52小时,脑出血30例,脑梗死20例;对照组年龄40~76岁,平均59.20±4.25岁,男性25例,女性25例,发病至治疗时间7.11±4.42小时,脑出血28例,脑梗死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予常规治疗,如改善脑循环、脱水等。对照组采取康复治疗,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给予患肢按摩,实施患肢易化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常规能力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具体如下。

1.2.1 卧位训练

医疗人员双手放置在患者季肋部(双侧),随患者呼吸运动逐渐下压患者胸廓;手掌放置于患者腹部,根据患者呼吸运动由上部向下逐渐按压;患者双手交叉相握,并向前伸,身体上部进行左右旋转运动;患者进行屈膝、屈髋靠拢运动,带动骨盆旋转。

1.2.2 坐位训练

患者双手抱住膝盖,行摆动训练;医疗人员双手控制患者躯干,使其盆骨进行前、后倾训练,可同时指导患者行躯干侧屈和伸展运动。患者保持双膝髋屈曲状态,之后通过下肢脱离地面的运动训练自身躯干平衡能力。

1.2.3 站位训练

医疗人员一手控制患者胸廓,另一手推住患者臀部,帮助患者进行躯干伸展训练。医疗人员一手置于患者腹部,另一手置于患者臀部,帮助患者行骨盆运动。医疗人员指导患者双手平举,进行躯干伸展、旋转训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干控制能力、下肢功能、平衡功能评分;躯干控制功能满分100分,下肢功能满分34分,平衡功能满分14分[3]。1.4统计方法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躯干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障碍,影响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躯干、前庭、视觉系统是维持人体平衡的基础[4],脑卒中偏瘫患者低位神经中枢较少受高位神经中枢控制,患者平衡能力相应减弱,导致患者肌群间协调能力及紧张反射能力丧失。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躯干重心向健康侧偏移,患者不能合理的进行重心分配以及姿态控制[5],从而影响患者躯体平衡能力。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治疗(更换体位、按摩、易化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结合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可以快速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减少患者并发症[6]。本文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躯干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康复治疗结合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可以明显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贵云,王文清,杨晓莲,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0):794-795.

[2]高春华,黄晓琳,张威,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4):207-211.

[3]朴明爱,王剑.强化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和骨盆控制能力训练的重要性[A].第四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2009:15-17.

[4]缪亚萍,扬红专,许继旭,等.强化骨盆与躯干功能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4):285-287.

[5]钟陶,赵凤珍,唐秀梅,等.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1):26-27.

上一篇:成人成才报效祖国团组织生活总结书下一篇:企业工会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