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

2024-10-01

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精选15篇)

1.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 篇一

培养幼儿生活常规很重要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生活和学习就有了安排和规范。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科学常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请看本文针对培养幼儿常规给出的建议。培养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应该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呢?。

常规的意义。

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一系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科 学的生活秩序。如,幼儿睡眠、起床、进餐都有固定的时间;幼儿玩完玩具后应该放回原来的地方;吃饭要洗手;水杯应该放在贴有标志的地方等等。

常规的作用。

●培养生活规律。

从幼儿个体的发展来看,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促进身体健康。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儿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作息没有规律,而在幼儿园则是按照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符合科学的合理安排,幼儿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时间观念和有组织、有条理的办事能力。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个有规律的环境里生活才会感到安全,幼儿也是如此,他们喜欢按照一定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规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活,他们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形成一种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

●培养自律能力。

自律是指控制自己,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规则的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遵守一日生活常规来逐渐培养,如幼儿在听故事、进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动的时 候,需要控制自我欲念,做到进食不说话,排队不乱挤,不强抢别人的玩具、不伤害别人等,渐渐地,遵守规则就会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为。

小班的常规教育。

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首先要明确常规不等于紧箍咒。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被要求排队的孩子一旦没有老师的监督,就会横冲直撞、争先恐后、难以 自控。这说明有些不合理的规则束缚了孩子,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制定常规,将其看成保证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润滑剂”。如,老师讲故事时,不是让孩子们排排坐在远离教师的地方,而是参差不齐地围坐在老师身边,气氛很融洽,关系很亲切。用这样的方式组织活动,孩子们显得十分 愉快,也很配合,这正是良好的常规教育的外在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要求。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常规应该简单、明确,适合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有适合幼儿的能力要求,才可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愿意去做。

制定和使用常规时的注意事项。

●常规应该是积极的。

常规是在明确幼儿行为标准的基础上着眼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些习惯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自觉性的基础上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幼儿将常规转化为习惯后,他们就能轻松自然地去履行既定的各项要求,也就不会因此而压抑幼儿的主动精神了。

●制定常规需向幼儿解释理由。

解释理由能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他所做的要求,如:“你应该和某某一起玩积木,小朋友之间应该友好分享,这样某某会很高兴。”。

●教师在描述规则时。

应用积极的正面语言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描述规则的时候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并且要从正面来讲述和 要求孩子,以免引起误会。如,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不应该说:“不要用别人的毛巾”,而应当说“用你自己的毛巾,上面绣着你的名字”,这样更容易使幼儿 理解。

●教师要按一日生活的顺序制定常规。

教师在制定常规时应当考虑到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常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幼儿较多的获得自由活动的机会,尽量避免呆板的活动。

●耐心的讲解和示范必不可少。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内容都还不熟悉,也不习惯按一定的要求去行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耐心的讲解和示范。比如,在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时,教师可以配合歌谣来示范,使幼儿印象深刻,继而完全掌握。

●常规的建立需要反复练习。

小班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对于新的常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常规的建立需要依靠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帮助幼儿在适应新的集 体生活的同时,逐步习惯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班级老师和保育员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采取一致的标准和要求,促使幼儿自动、自主地遵守常规。

●督促检查与个别教育并重。

在整个幼儿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行为上的反复较多,所以对于初步建立起来的一日常规,教师还要督促检查,做到持之以恒。另外,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注意对个别幼儿进行单独指导才能使常规教育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幼儿园# #幼儿教育#。爱乐活母婴育儿攻略幼儿园。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http://i.leho.com/post/b89296eac04ee7e90f1f5d38?from=wenku/?from=wenku

2.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 篇二

关键词:常规教育,习惯,幼儿发展

一、常规教育的定义和作用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园常规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及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规则。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制约,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时会因分散精力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幼儿也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常规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说到常规教育,教师往往会想到让幼儿遵守纪律,常规教育就变成对幼儿行为的约束,教师就是管理者,教师要幼儿怎么做,幼儿就要怎么做。相反地,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而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样过于放纵幼儿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常规教育。另外,家长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却容易忽视孩子的缺点,教师也没有与家长沟通。

三、如何做好幼儿的常规教育

1.无 微不至 ,建好师幼关系

“热爱幼教事业 , 热爱幼儿”, 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幼儿园班主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父母的天使,他们都有享受一切的权利,无论他们在家是何种状态和地位, 在班级中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在幼儿园,班主任是幼儿的“父母”、朋友,幼儿游戏时扮成他的伙伴,与他一起玩游戏;幼儿有高兴的事,就像朋友一样听他诉说;幼儿做错事时,要耐心帮助他克服缺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 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模式,不断提高师幼互动的机会。在教学中以多种形式,诸如个别形式、自由形式,甚至给幼儿留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集体、或小组、或结队、或个人,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要创造愉快、宽松、能动的环境,以及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氛围和条件, 促使他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2.树立榜样 ,给予正面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及时的、阳性的强化,即以肯定、赞扬、奖赏等形式强化。每天,对于一日活动中遵守常规的孩子,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一颗五角星、一面小红旗、一朵小红花都会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在活动中没有遵守规则的孩子,要给予提示,哪里做得不够好,哪方面还需要努力。另外,幼儿期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行为的模仿和重复,从小养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3.家 园合作 ,统一教育观念

班级工作要做得好,更离不开与家长的沟通。不管对待哪一位家长,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尊重。在这里,大多数幼儿父母都外出打工或工作,幼儿由爷爷奶奶们负责,我们一是用心做好每一位幼儿的家园联系活动; 二是虚心听取家长的要求和建议;三是利用家园园地,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细则要求,让他们在家督促孩子执行, 切实让家长加入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队伍中,做到家园同步。

4.持 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因此,我们在幼儿日常生活各种细节小事上、各个活动环节上,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地运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要长期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对幼儿的行为常抓不懈,当幼儿出现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时要及时提醒纠正。

5.勤 于反思 ,不断总结经验

老师要不断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更明确、自觉的方向,并尽其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更有效地提高,以真正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四、结语

3.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常规;重要性;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54-01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提高幼儿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同时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幼儿常规的培养。下面粗浅地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有序的环境,营造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

第一,创设有规律、有秩序,允许幼儿自主活动的活动室。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为班中幼儿创设了许多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的区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开,减少了互相干扰;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编花篮等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幼儿可以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的背景板和人物与动物指偶、图片外,还增加了立体有声的玩具和有利于合作讲述、创编的道具让幼儿操作。

第二,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我们布置好活动区后,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如“商店”物品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增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养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好习惯,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能自觉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同时,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地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座,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相互拥挤,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本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寂静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良好常规

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在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备工作,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活动,进区前我们灵活运用蒙氏的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的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一,走线游戏。这是借鉴于蒙台梭利教育,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通过走线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增加走线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汤匙……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表演杂技”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为幼儿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听听猜猜游戏。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水流声……让幼儿静静聆听,在听听猜猜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实践表明,在进行各种自我控制游戏后进入活动区学习或操作游戏,幼儿往往能集中注意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

在幼儿的操作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幼儿、相信幼儿、深入地了解幼儿,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即使发现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

第一,语言提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指导语的艺术性。有时可以是直观的,即用正向语汇代替负向言语,如告诉孩子“不要吵”,不如告诉孩子玩玩具要安静,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教师可以启发他们进行协商,引导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二,动作暗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例如:当发现操作区的幼儿在操作时经常将小的积木乱扔时,悄悄来到他们的身边,和他们一起操作,在拿取最小的积木时,用双手将它捧在手心,然后再轻轻放下,显示了对它的珍惜。这一举动影响了幼儿,在以后的操作中,再也没有出现乱扔的现象。

4.幼儿园教育常规方案 篇四

一、班况分析

本学期,我班已报到进班的新生共有41人,其中有4名从小小班升上来的孩子。幼儿均为20××年出生,大多数幼儿都没有上幼儿园的经验。经过近两周时间的观察、了解,我们发现许多幼儿适应能力较强,哭闹现象较开学迅速减少,大多数幼儿已能按老师的要求做简单的游戏活动,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出幼儿中的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有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强,喝水、吃饭、上厕所等都能独立完成,不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而有的幼儿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弱,依赖性强,能自己做的事情也不愿动手做,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良习惯,有待纠正。针对上述情况,班上三位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教育特色,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二、班级特色

我班是2-3岁年龄的小班幼儿,通过家长了解到我班大部分幼儿在家都比较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容易被家长忽视,他们以为孩子在恶意搞破坏。其实,撕纸是孩子们喜欢并乐意参与的一项手工活动。“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针对我班幼儿的特点,制定了课题《在撕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撕纸兴趣和动手能力》,通过撕纸活动让幼儿体验放飞双手的快乐情感,在此基础上同时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感,激发幼儿去创造美、表现美,并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可以得以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主要目标:

1、能大胆尝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在想象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在撕纸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个性差异,给幼儿提供适宜地帮助和指导,不能用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幼儿,教师要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放飞幼儿双手,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三、班级工作管理

1.建立合作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积极参加中央及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争取好成绩。

2.加强接送卡使用的指导,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卫生保健工作紧抓不懈,杜绝流行性疾病的传。

4.抓好幼儿学习、生活常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的自理、学习习惯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5.加强家园联系,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家长工作,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活动

5.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要求 篇五

一、晨间与离园

1、教师能热情地接待幼儿入园(离园)并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情况。

2、让幼儿喜欢我们的幼儿园,能高高兴兴来园,能愉快地和家人道别。让幼儿学会简单的的礼貌用语,如:老师早、你早、你好、再见、谢谢等,遇到熟悉的人会问好。

3、入园时主动向周围的人问好,愉快接受晨检,教师与家长做好接送卡交接工作。

4、将自己的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值日生主动帮助排好桌椅、摆放玩具,整理活动室。

5、离园时,带好自己的物品,自觉整理好自己的仪表,不独自离园,不跟陌生人走,主动跟周围的人道别。

6、注意引导家长带幼儿观察班级周围的环境创设,了解活动安排。

二、户外体育活动及早操

1、教幼儿整理好自己的服装参加活动。

2、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带操,动作有力、合拍。能用鼓励的语言、动作、神态感染幼儿认真参加早操和体育活动

3、教幼儿正确使用活动器械,不争抢,安全地玩,活动后将玩具归类收放整齐。

4、加强个别、小组幼儿活动情况的指导。

5、教幼儿主动擦汗,休息后自觉补充水份。

6、活动结束诗能按老师的指令回班级,不逗留,能提醒幼儿注意上下楼梯的安全。

三、集中活动

1、做好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包括幼儿活动安全、教玩具、幼儿学具的选择。

2、课前能稳定幼儿情绪,教幼儿听信号坐好。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3、活动中教幼儿应保持端正的坐姿,专心倾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话,积极思考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回答时声音响亮。

4、正确操作学具材料,爱惜物品,操作完放回指定地方并摆放整齐。

5、写、画时姿势正确,握笔姿势保持正确。

6、坚持带教具进教室,注重幼儿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寓教于乐,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注重个别幼儿的指导。

7、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8、值日生协助老师收拾整理学具及材料。在活动结束诗能引导幼儿整理教室。保持桌面和周围环境整洁。

四、点心及午餐

1、有秩序地盥洗,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擦手,不玩水,洗好后关紧水龙头。

2、值日生协助分发餐具、点心,餐后主动擦桌子,整理桌面。

3、专心进餐,不挑食、偏食,尽量不掉饭粒,保持桌面干净。餐后正确使用毛巾擦嘴、脸,用凉开水漱口。

五、午睡及起床

1、入厕后安静进入寝室,换好拖鞋、衣服,将拖鞋摆放整齐后有秩序地上床。

2、保持正确睡姿,不蒙头睡,不趴着睡,不玩棉被、草席,不影响同伴。

3、起床后,先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换好鞋子,再将拖鞋放回鞋架上。

4、整理好自己的仪表,自由饮水。

六、游戏与区角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区,与同伴商量后,自觉围靠区角再玩。

2、积极参与游戏,爱惜玩具材料,遵守游戏规则,不发出噪音,不影响同伴。

3、与同伴友好合作,主动想办法克服游戏中的困难。

6.幼儿园常规教育教学计划 篇六

目的:

1、自觉主动地向周围的人问好,主动接受保健医生的检查。

2、到活动室后将带来的物品放在规定的地方。

3、值日生提早到园整理种植园地,自觉遵守并督促其他幼儿遵守常规。

4、上下楼梯要自觉有秩序地靠右走,不互相推挤。

5、饭前便后,手脏时候能够主动的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6、愉快专心进餐,不挑食,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

7、口渴时随时喝水,大活动量后休息片刻再喝水,用正确方法喝水。锻炼前后及时增减衣服,正确使用手帕擦汗擦鼻涕。

9、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分类收拾摆放整齐。

10、离园前主动整理桌椅和自己的仪表,带好自己的物品。

11、在规定的地方等待家长来接,不跟陌生人走,不私自离园。离园时,主动向周围的人道别。

措施:

1、教师每周放学10分钟前组织幼儿当选明日的值日生,激励幼儿遵守班级常规。

2、家园配合,让幼儿形成家园一致的饮食习惯,通过评选小红花,逐步提高幼儿的饮食速度。

3、组织幼儿参加年段的自理能力竞赛,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教学常规:

1、每天来园以后能够安静的到各个活动区活动,能合作的实现同伴间的交流合作;有次序的收放玩具。

2、做早操动作有力,精神饱满,听音乐变换对形状。

3、上课时能够积极举手的发言,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声音响亮;不随意与旁边幼儿说话。

4、听老师的信号迅速作出反应,保持正确坐姿,活动中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取放东西轻。

5、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正确使用游戏中的玩具,解决游戏中的发生的问题。

6、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分类收拾摆放整齐。

7、按意愿选择区角进行活动,与同伴一起协商,不争枪玩具。

8、遵守区角活动规则,要有始有终,不影响他人。

9、游戏活动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和同伴协商一起玩。

措施:

1、每组选一名小组长,帮助本组幼儿协商解决问题。

2、每周评选一次好孩子。

7.幼儿常规教育的原则及方法谈 篇七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在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 教师不要急于帮助。

如, 在上完厕所后, 幼儿需要洗手, 但有些幼儿不开水龙头, 只是将手伸在水龙头下等水流。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帮他们打开水龙头, 而是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当他们亲自打开水龙头, 发现有水流出来时, 则会异常开心。在幼儿洗手的时候, 教师可边让幼儿洗手边教幼儿念儿歌:小朋友, 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 洗手心, 洗手背, 洗手缝, 洗手腕, 看谁洗得最干净。幼儿在儿歌的引导下很快就学会了怎样洗手。

2. 对幼儿能做而不愿做的事情,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有些幼儿在家庭中被溺爱惯了, 在幼儿园中, 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愿做。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而是将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游戏化, 鼓励幼儿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当然, 在幼儿自己动手之后,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是要注意观察他们, 及时给予引导, 从而使幼儿顺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3. 在幼儿做那些力不从心的事情时, 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

在幼儿园中, 有些事情幼儿做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就要教给他们求助的方法, 并及时帮助他们, 减少其消极情绪的产生。在帮助幼儿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以避免幼儿产生依赖心理。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具体方法

为了做好幼儿常规教育工作, 教师应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时间, 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切忌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示范、模仿法。

这一方法改变了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 能够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活常规学习。如, 在学习“折餐巾”这一生活常规内容时, 我采用“变魔术”的形式, 先教幼儿擦完嘴巴后, 然后将正方形的餐巾“变”成长条形。最后请幼儿模仿我的做法。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折餐巾。通过教师的示范, 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 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习惯。

2.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常规。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 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 在开学初, 小班的幼儿往往在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 如果教师包办代替, 替幼儿收拾玩具, 势必违反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的要求。为了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不乱扔、乱放玩具, 我采取了让幼儿做“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的方法。当幼儿玩完玩具后, 我就对他们说:“小朋友, 现在要送玩具回家了。”在有些幼儿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动作较慢或还想玩时, 我就以玩具妈妈的口吻说:“怎么我的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 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处。通过多次的游戏, 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放到什么地方, 养成了玩具从哪里拿来要放回到哪里的习惯。

3. 运用夸张的比喻。

在幼儿常规教育中, 教师运用夸张比喻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拿吃饭这一环节来说, 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通病。经过我仔细的观察, 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小班幼儿咀嚼较差, 不肯吞。于是, 我就亲自示范, 并对他们说自己的牙齿是大老虎的牙齿、嘴巴是鲨鱼的嘴巴, 能嚼得很快, 并还不时地鼓励幼儿吃饭要像吞药一样。我一边说一边做, 在检查幼儿吃饭过程中, 我还不停地说:“怎么听不到老虎的牙齿声音了。”其实, 这也是在提醒幼儿们要不断咀嚼, 不能包饭。在老虎的牙齿、鲨鱼的嘴巴等夸张的比喻的引导下, 幼儿们吃饭的速度大大提高, 包饭的现象减少了。

4. 发挥大红花的魅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充分发挥大红花的作用。如, 幼儿放学离园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最后环节, 此时有的幼儿吃完了饭, 而有的幼儿还没有吃完饭, 教师还要给一些幼儿喂饭。在这种情况下, 我则把那些还没有吃完饭的幼儿交给保育教师, 先组织吃完饭的幼儿放学。这时有的幼儿会到处乱跑或者玩玩具, 我就充分发挥大红花的魅力, 一边手举大红花, 一边嘴里念着儿歌:“我有许多大红花, 小朋友们都爱它, 请你快快坐好了, 坐好了就发大红花。”幼儿们看见大红花后, 很快地就坐好, 安静下来。同时, 我还用大红花鼓励幼儿要自己解便、自己睡觉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而且幼儿为了争做好宝宝, 则认真地遵守着各项生活常规。

5. 个别教育。

8.谈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八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兴趣榜样师生关系

陈鹤琴先生说过:“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幼儿期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正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期,而养成好的习惯必定要有好的常规教育为基础。班级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常规教育对于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常规的意义

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具体包括三方面含义: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规定;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常规的建立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常规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可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所以说,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无论对于班级秩序,还是对于幼儿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良好常规的几点做法

1.教学先行,以兴趣促常规。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龄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幼儿遇到自己喜爱的物品时会爱不释手,遇到自己喜爱做的游戏时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一天午饭后的看电视时间,我看孩子们总是看那几盘带子,于是我找了童话故事书中的附赠光盘,想让他们换换口味。可是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像以前看电视时那么安静了,有点闹哄哄的:原来播放的童话光盘虽然有背景故事,可是它的画面是静态的,大部分幼儿都不感兴趣!在重新选择了碟片播放以后,教室里又恢复了往日看电视时的安静。

2.树立榜样,多给孩子以正面地引导。幼儿模仿能力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自己必须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另外,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促进班级常规的建立。记得刚开学时,由于换了不同的小便池,胆小的张立群因为不敢上小便池又不跟老师说,还发生了小便弄在裤子上的情形。为了防止她再度发生类似的事件,我们几个大人便轮流督促她、扶着她去便池。也许是害羞的原因,我们带她去的时候她总说“不需要”,最后又弄湿了裤子,多次地提醒、引导都不太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课间时我发现坐在张立群边上的陆嘉译和杨佳妮两个女孩子拉着张立群的手,三个人有说有笑地去了厕所。那天,她没有弄湿裤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直请那两个女孩子带着张立群去厕所。慢慢地张立群能独立上小便池自己小便了,弄湿裤子的情况也再没有发生过。

3.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我们要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在一次下午活动后,刚从餐厅回到教室的几个男孩子搬着小椅子在教室中间疯狂地开着火车,我想马上喝止住他们,可是转念一想,我放弃了说教。在他们安静下来以后,几个孩子用有些惶恐的眼神看着我,大概他们觉得老师一定会生气吧:他们其实是知道这么做不太好的。我把分析这件事的机会留给了他们:“你们觉得在教室里搬椅子开火车合适吗?”“不合适!”很多孩子低着头回答;我又问:“为什么在教室里开火车不合适呢?”孩子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这个说“教室里比较小,小朋友又多,在教室里开火车很容易撞起来!”那个说:“对,撞起来了会很危险的!”还有的说:“会把我们的新地板弄坏的!”……我接着又问:“那你们觉得在哪里玩比较合适呢?”有孩子想了一想以后马上说:“操场上!”于是我对他们说:“其实老师知道你们是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是你们也知道,在教室里玩这个游戏是不合适的,会很危险。如果你们想玩的话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去玩好吗?”还没等我说完,教室里就发出了一阵欢呼声……在这次事件中我采用了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自己提出“整改方案”,这样的结果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也由传统的“要孩子们怎么做”转化成孩子们自主地“我要怎么做”。

9.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 篇九

一、教学活动

(一)活动前准备

1、确定学期、月(周)教育目标,制定各种计划

新学期开园前,幼儿园必须组织教师通览教材,根据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园的具体情况,确定学期教育目标、制定教学制定;再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月(周)教育目标,制定月(周)教育活动计划。幼儿园教育目标要层层分解,逐渐具体化,涵盖的内容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各领域,各层面及不同思维度的具体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2、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1)教材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批判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按照幼儿实际需要加以整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自然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拓宽幼儿教育渠道。

(3)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并开发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方法。

3、教学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具体的活动目标。其次是注重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整合优化活动内容。第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以面向全体幼儿,以促进幼儿能力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宗旨,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研究确定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形成课时活动设计。

课时活动设计要本着“为幼儿发展而设计”的原则,反映预设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幼儿活动的过程、方法及准备,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设计富有个性的活动方案。要注意积累有指导意义或推广价值的活动案例;活动设计应按课时撰写,并提前备课,提倡教师写育儿随笔或活动反思。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 1

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体现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科学运用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方式,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2、教师要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充分利用和创设环境,鼓励幼儿探索和操作,关注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3、教师应将集团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

4、教师本身要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亲切的态度去影响幼儿的情绪,运用正确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教具,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

5、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捕捉随机教育的时机,组织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促使活动向纵深发展。

6、活动中药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现代化。要特别注意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具。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简便、有效,不搞形式主义。

7、应将教育任务有机的渗透在游戏、日常生活环境中,还应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家长在认识的家园共育的意义的基础上,参与到幼儿园工作中来,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8、教师要用探究和体验的态度组织每一个活动,善于根据幼儿新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灵活修改和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和教学预案,不断反思并加以改善,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日常生活活动

(一)入园和离园

1、入园

入园前,教师要对活动室的卫生、安全进行检查,准备图书或自选的玩具和材料,入园时,教师要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幼儿和家长,听取家长的陈述,给予

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按要求进行晨检,做好家长的接待工作,主动与幼儿谈话进行随机教育。

2、离园

离园时,教师要组织幼儿整理活动室环境和个人用品,简要评定幼儿在园一天的表现,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等待家长。家长到来时,教师可用简短的语言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交换教育幼儿的意见。教师应严格执行幼儿接送制度,保证幼儿的安全,照顾好不能按时离园的幼儿,农村幼儿园必须建立家长或代理人接送日志,准确及时记录相关的信息。

(二)进餐、饮水、盥洗、如厕和睡眠活动

1、进餐

教师要创设安静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禁止在就餐时,批判训斥和变相体罚幼儿,或用比赛的方式催促幼儿进餐,以及不加分析的强迫幼儿进食,要培养与进餐有关的文明卫生习惯。

2、饮水

保证幼儿每天喝足够和清洁的开水是教师的职责。要在生活日程中安排集体饮水的时间,并允许幼儿随意喝水,建立饮水时的常规要求,讲究饮水卫生,养成会主动喝水及时喝白开水的好习惯。

3、盥洗

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创设实用的盥洗设施,实行流动水洗手洗脸。教师的组织工作中必须建立明确的常规,定期向幼儿进行爱清洁、讲卫生的知识教育,让幼儿知道生活用具个人专用的道理,学会洗手、洗脸、刷牙的基本技能,养成饭前、便后及手脏时主动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4、如厕

教师要悉心照料幼儿的如厕活动,对年龄小的幼儿给予具体帮助,允许幼儿随时如厕,建立常规,培养保持厕所整洁的习惯及定时大小便的习惯,让幼儿知道憋便及憋尿的危害,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文明的行为。

5、睡眠

教师要与家长配合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幼儿创设安静、卫生的睡眠环境,认真观察幼儿的睡眠情况,建

立寝室常规,培养幼儿正确的睡眠姿势。

(三)过渡活动和自由活动

过渡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工作的计划性、灵活性和随机性,其安排视上下两次活动内容,形式及活动量而定。自由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充足的玩具材料,限定活动场地的范围,确保幼儿安全,充分挖掘自由活动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四)散步

组织散步活动要事先了解散步地点和沿途的安全卫生状况,建立行为常规,散步中,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观察,提示谈话主题等,并经常注意对队列中人数进行清点。

三、游戏活动

(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游戏种类包

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二)教师要因地制宜的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性和可变性。

(三)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满足。

四、教育评价

(一)幼儿发展评价

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价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因人施教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也是检测幼儿教育课程或方案的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选择科学、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对幼儿的健康与动作发展、认知与语言发展、品德与社会发展、艺术与情感发展、习惯与自理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科学、恰当的评价,要把着眼点放在幼儿的发展上,通过评价来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而不是用来甄别和选拔。

(二)教师工作评价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2、教育的内容、策略、方式、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的需要;

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的学习。

五、教学研究

(一)完善教研组织。三名教师以上(含三名)的园要成立教研组,每周教研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三名以下的教师的园以中心园为单位建立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小时;以中心校为单位建立研训网络,定期开展研训活动,每学期活动至少一次,活动时间不少于4小时。各园、各教研组必须制定学期研训工作计划和教科研课题研究计划,并加强对教师个人教研、教改的专题指导。学区中心校应为幼儿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形成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二)幼儿园要建立以园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幼儿教育教学改革,从幼儿教育实践中发现并提出教研课题。为了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园领导或主要负责人听课并参与教研活动制度、教研教改成果评价制度,确保各级各类幼儿教育的研究工作顺利而又扎实的开展。

(三)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及各科教学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四)开展有效的师资培训。各园,各中心校要加强园本培训的力度,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注意选拔和激励优秀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五)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要钻研教学业务,每学期出示一节教学研究课,进行公开教学,互学互评。期末要对教研、教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撰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大型幼儿园可以根据园本实际规定听课节数),并写

好听课激励,听课记录要反映教学过程,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

(六)各园、各中心校要注重教研,科研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承担课题实验和教研专题的教师要根据课题方案或专题计划制定出具体的研究计划,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档案和教师业务档案。

六、督查指导

(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定。教研(教导)机构要加强各领域的教学管理与指导,要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等情况,并进行评价指导。学年终,要组织教师全面总结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对备课、说课,听评课,上公开课,专题研究,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总结等业务质量开展自评,互评,进行表彰鼓励。

10.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 篇十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无条件地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贯彻我园实施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园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常规既然订了,就要贯彻执行。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当老师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赶快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一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竟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顾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11.如何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园常规中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常规

幼儿园常规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和活动中,经常做的有规则的事情。建立常规最初是为了解放老师和保育员的生产力,督导师生在一日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慢慢地发现,常规建立了,老师们的反复唠叨少了,孩子们的情绪稳定了。常规细化了,老师管理班级的水平提高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水平也提高了。常规人文化了,老师充满了教育的智慧,越来越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孩子们的发展更加健康和谐了。在一次次改进常规管理内容的时候,安全教育关注的细节越来越突出,常规管理和安全教育已经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一、把好入园晨检第一关

每天清晨,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步入幼儿园,负责晨检的保健老师早已在门口等候。她们对每个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一看二摸三闻四问”,根据检查结果的不同发给孩子们不同颜色的卡片:绿色卡表示幼儿一切正常;黄色卡表示幼儿带药进园,需要特别关注;红色卡则表示迟到,提出警示。没有晨检卡的幼儿不能入班,家长也就不能拿到接送卡。因此,入园自觉接受晨检成为每个孩子的好习惯,晨检把好了孩子入园安全第一关。

二、师生来个热情拥抱

每天清晨孩子入园,老师都会送给孩子们一个热情的拥抱。你可以说这是老师大爱无言的情怀,也可以说这是孩子离开家庭以后温馨的“避风港”。其实,老师蹲下身子,同等高度的心心相印,同等高度的神情交流,四壁交叉的互相拥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暖意,归属感、安全感油然而生。孩子们得到安全舒适的心理需求,顺其自然地融入到班级里,和小朋友一起看绘本、一起玩积木。

三、座位上贴个小圆点

老师们根据自己班级不同的区域布局首先把桌椅板凳摆好,然后按照班级人数制作出相应的小圆点等距离贴在桌子上,一个圆点对应一个坐位。孩子们入班以后,找到自己选择的位置后坐下。离开教室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椅子轻拿轻放。或者集中放在桌子下面,或者放在教室的四周。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自觉爱护桌椅、有序做好事情的好习惯,从根本上杜绝了争抢、霸道行为的发生,幼儿之间自然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一个简单的小圆点,不但规范了幼儿的行为,更解决了安全这个大问题。

四、取餐按照线走

伴随着清新典雅的音乐,孩子们起身向后转,4组或者6组孩子最终变化成2组,在规定的路线上行走。取餐不走回头路,走最近路线回到座位上就餐。看似一条简单的线,其实是老师头脑里看不见的,但是非常清晰的思维线。一群孩子生活在一起,在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就好比宽宽的马路上行驶着成千上万的车辆,秩序保障着安全。孩子们走在专线上端碗,避免了因为无序造成的拥挤,烫伤事故就会远离孩子。

五、老师外出倒着走

到了间操和户外活动时间,两个老师带领孩子外出。前面带队的老师一定会倒着走,她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在她的视线之内,能够随时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淘气的孩子脱离了队伍,她会及时用鼓励的语言引导他归队。调皮的孩子推挤前面的孩子,她会拉着这个孩子的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走到楼梯拐角的时候,她会停下来讲安全要求,等着后面的孩子跟上来一起走。就是这样温和的处理方式,把楼梯里的安全隐患一一排除掉,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走下楼梯,安全地来到户外的活动场地做操和游戏。

六、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活动

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活动这句话是对孩子说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师和保育员领着孩子外出。来到指定的活动场地,保育员会摆放活动器材,排查有没有小石子和碎玻璃。孩子们活动的时候,他们会时不时地抬头看老师,如果能够看到老师,他们就做游戏。如果看不到老师,他们就会转移“阵地”,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活动。几个班的老师会散点站立,每个人都负责一个区域,共同管理孩子。保育员随时为孩子们擦去多余的汗,保证孩子不会伤风感冒。活动结束的时候,保育员收拾器材,巡视场地,看看有没有丢下的东西。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排查安全隐患,注重卫生保健,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防止丢失物品,安全教育就在老师的举手投足之间,保护着孩子。

七、保持卫生间地面干燥

孩子因为年龄特点会不定时地喝水和上卫生间。晨间活动结束了要洗手准备吃早餐,大小便后洗手讲卫生,户外活动结束洗手准备吃午餐,起床穿袜子、叠被子、如厕盥洗,下午吃点心前要洗手。仔细算算,孩子们除了活动室,取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卫生间和盥洗室。孩子多的地方也是安全隐患多的地方,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老师没有把孩子门洗手以后甩在地面上的水,洗茶缸的洒在地上的水用干抹布拖干净,孩子们滑到了,磕伤了额头,划破了手指。每个盥洗室的地面都有一块毛巾,随时准备把地面上的水擦干净,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家长接孩子走规定的楼梯

幼儿园每天早晨孩子入园,家长都要把孩子亲自送到班里,取走接送卡。下午拿着接送卡接走孩子,一起离开幼儿园。就在这一接一送之间,家长和孩子共同分享着教学楼楼梯,安全路线由此产生。每个班级根据不同的楼层位置,都有固定的安全路线。家长接送孩子都要走在规定路线上,到了教室门口排队等待接走孩子。如果你站在操场上,你会看到开大门时如潮水般的人群进入楼层以后,行云流水一样快速流动,谁也不挡谁的道,十分钟以后就只能看到个别家长停留在走廊里。家长非常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把最安全的路线让给孩子。

九、家园联合践行安全教育

每周每个班都有一节安全教育课。今天训练孩子搬椅子,椅子面放平,椅子腿向下,不要斜着搬椅子让椅子腿碰到别的小朋友。明天训练孩子们洗手、甩手、擦手,不要把水洒在地上。后天训练孩子们走线,进餐线、放碗擦嘴的线、外出活动的线,一个生活细节就是一节安全教育课。今天我们讲了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发校信通告知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提醒孩子关注红绿灯的变化,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交通规则。明天我们要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温馨提醒家长给孩子穿上舒适的鞋子,不要因为参加安全演练而发生摔倒、崴脚的意外安全事故。安全教育体现在孩子身上,首先,会求救,会告诉老师哪里不舒服,磕着、碰在了什么地方。其次,是不做危险的事情,滑滑梯的时候,不要从圆筒里往上爬,滑下来的小朋友会把自己撞到。不要从太高的地方往下跳,落地不稳会挫伤腿部肌肉。在家里,不要随便进入厨房,不拿刀具,不玩叉子和筷子,等等。第三,学习一些安全生活常识,知道110、119、120、12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12.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 篇十二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

当幼儿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交到教师手里时, 教师就是家长希望的寄托, 教师就成了幼儿的妈妈, 所以教师必须用全身心的爱去迎接每一个幼儿, 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放心地把幼儿交给教师。只有爱才可以让幼儿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也只有爱才可以建立和谐温馨的师幼关系。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能教育孩子。”所以, 幼儿正式入园的第一天, 教师的接待最为重要。教师应该面带亲切的微笑, 蹲下来抱抱幼儿, 摸摸幼儿的头, 拉拉幼儿的小手, 并和家长一样直呼幼儿的名字, 给幼儿喜欢的玩具, 从而使初入园的幼儿能很快地消除离开父母的陌生感和焦虑感, 产生温暖和安全的感觉。教师对于哭闹的幼儿, 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呵护和关爱, 因为幼儿是在用哭声来表达他的不安和恐惧, 此时教师一定不能大声地呵斥他, 不可以威胁和恐吓他, 否则会使幼儿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丽丽是一个文静腼腆的小女孩, 她妈妈第一天送她到幼儿园时, 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妈妈的脖子无声地哭泣, 当她妈妈果断地把丽丽塞到我怀里离开时, 丽丽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但是, 当她清楚地判断出妈妈真的离开了她时, 她就紧紧地搂住了我的脖子开始哽咽, 感觉到现在教师是她唯一可以亲近和依靠的人了。这时, 我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说:“丽丽真乖, 要听话, 妈妈一会就会来接你的, 现在老师陪你玩好吗?”慢慢地她就放开了我的脖子, 不哭也不闹了, 我给她找来一个布娃娃, 并告诉她说:“你看看不哭的布娃娃多漂亮啊, 你如果不哭的话, 比她还漂亮哩。”说完我就把她放到小凳子上, 她就开始安安静静地玩布娃娃了。从此以后, 每当她妈妈送她入园时, 只要我抱抱她, 她就会开开心心地离开妈妈, 跟我回到教室。教师除了要关爱那些爱哭闹的幼儿外, 也绝不可以忽视那些不哭闹的幼儿。虽然他不哭闹, 但内心同样感到焦虑不安。教师一定也要给他以抚慰和鼓励, 并当着幼儿的面叮嘱家长中午一定要早点来幼儿园接幼儿, 这样幼儿在情感上就会得到满足, 从而大大降低了幼儿的焦虑情绪, 使幼儿感到教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这样一来, 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幼儿依恋的对象。

二、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常规教育

当新入园的幼儿在教师耐心细致的关心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 渐渐地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 并慢慢地融入到了集体生活中时, 接下来就是最棘手的常规教育了。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 什么都要从零开始, 即使一句简单的礼貌用语, 例如, “老师好!”“老师再见!”“对不起”“谢谢你”等也要教师用心去“教”。这时, 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来感染幼儿, 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幼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幼儿, 构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 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 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例如, 在晨间接待的时间, 我都会站在活动室的门口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小朋友, 并主动地说:“小朋友早上好”, 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在小朋友面前, 我总是轻轻地移动板凳, 轻轻地坐下, 并要求自己坐有坐相, 站有站姿;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 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会拿着垃圾有意在小朋友的视线内很认真地丢到垃圾桶里, 并告诉小朋友:“一定不能乱丢垃圾, 垃圾必须丢到垃圾桶里去”;当我喊“立正”时, 我就会站得笔直;齐步走时, 我就会像解放军一样昂首挺胸, 雄赳赳气昂昂地随着口令行进。此时, 小朋友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模仿我。长期以往, 幼儿受教师长期行为的影响, 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自己要做好榜样外, 在教育过程中, 我还在幼儿中间找榜样, 谁爱劳动?谁的小手最干净?谁最听话?谁最懂礼貌?谁不挑食等, 这些我都会时时关注, 并及时奖励表现优秀的幼儿“小红花”。

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一日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常规教育

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 游戏活动是最为有趣的一种教育形式。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 好奇心极强。因此, 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不仅能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 而且教师也能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常规教育。例如, 音乐游戏《好朋友》“你帮我来梳梳头, 我帮你来扣纽扣, 团结友爱手拉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小朋友充分感受到了互帮互助的愉快情绪;我们还可以通过演唱歌曲《乖孩子》“小鸟自己飞, 小猫自己跑, 我是乖孩子, 不要妈妈抱”来激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家园共育是常规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必须要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和巩固, 不然幼儿教育就成了两张皮, 这往往也会造成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 康佳的妈妈总是说:“我发现孩子在园很听话也很懂事, 为什么到了家里就变了一个人。比如, 在园时佳佳都是自己吃早点, 自己收拾喝水的杯子和饭盒, 自己上厕所, 可是在家这些都要让家长代劳。”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家长必须要和幼儿教师多联系、多沟通, 家园携手共同探讨育儿的方式方法, 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 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之,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家长和教师积极配合, 不断学习新的育儿理念, 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活泼好动, 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训练, 保教活动就难以实施。由此可见, 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搞好幼儿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3.浅谈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篇十三

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幼儿园进一步提升幼儿安全教育水平。幼儿园应该意识到没有幼儿的安全, 其他的工作都是无从谈起的,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由于幼儿没有分辨能力, 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喜欢接触周围的事物, 因此特别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比如:烫伤、烧伤、异物入体、动物咬伤、交通事故等。针对严峻的幼儿安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的一定能的方法措施来彻底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幼儿安全健康的接受学前教育。

一、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 提高幼儿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认知能力

由于学前幼儿的年龄较小, 并不具备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与出现的突发情况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处理, 尤其是一些意外发生的事情。因此对于学前期幼儿来说, 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保护能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幼儿学前期教学工作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状况, 对于幼儿的安全保护意识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将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同幼儿的知识文化学习相结合, 使幼儿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为幼儿接受义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增强幼儿自我防护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 没有灵敏的判断能力和协调的运动能力, 同时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幼儿的能力和实际的体力也是有限的, 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受伤的现象, 不仅仅是伤害自己, 有时也会对与自已一同玩耍的同伴进行意外的伤害。因此在学前的幼儿教学中, 幼儿教师要明确这一点, 提前做出准备和安排, 避免或是预防出现这一状况。另外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 将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融合在书本课堂上, 或是融合在课余活动中, 提升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幼儿教师还应该通过一定的训练途径, 集中力量来向幼儿解释如何提升自我防护能力, 如何在活动中保护自我。

二、落实幼儿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完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 消除安全隐患

幼儿园安全工作比较繁杂, 它涉及到幼儿的吃、穿、住、行、一天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任何时候都有安全隐患问题存在, 如果稍不注意, 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 这样不但影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也埋下了隐患。因此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奖惩办法, 强化安全责任意识, 提升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感, 将安全预防工作落实到位。另外对于幼儿教学中相应的陈旧教学设备也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换, 保证幼儿在活动中不会受到意外的伤害。

(二) 家园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 对幼儿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发展的。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 学校教育将会失去根基, 无法进行。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共同承担体, 必须拧成一股绳, 心往一处想, 力往一处使, 统一协调合作, 保证沟通交流顺畅, 共同构建保障幼儿安全的防护墙。学校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 为家长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知识, 让家长能够及时的明白了解学校的工作安排, 以便能够积极的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将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进一步制定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的安全教育措施, 以利于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培养幼儿自身安全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保护幼儿的安全人人有责, 幼儿的安全教育仅靠教师、家长已不足以提供给幼儿全方位的保护, 幼儿自身体安全意识的提高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搞好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幼儿的安全教育中, 应培养幼儿自我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孩子学会辨别安全与危险, 学会应对偶发事件, 善于保护自己。如教育幼儿在身上不要带任何危险物品, 例如小刀及其它异物等, 以免造成安全隐患。要求幼儿养成爱清洁、讲卫生、按时吃饭、就寝等好习惯。引导幼儿能在危险情况发生时, 知道采取什么方式保护自己, 避免受到伤害。如坐滑梯时, 滑到最下端时特别容易出现摔倒在地的情况, 应让幼儿明自,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要尽量用手撑地, 以减轻身体与地而接触时的重量, 把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结语

总而言之, 幼儿教育是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要阶段, 能够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教育。幼儿安全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先决条件。只有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 以及身体健康, 才能进行幼儿的教育工作。幼儿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给予极大的重视, 不断提升幼儿安全教育意识, 加强同家长之间的联系, 共同为幼儿的安全努力, 最大程度的保证幼儿安全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礼, 2002.

[2]刘健.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幼儿安全教育[J].科技风, 2014, (04) 240.

[3]刘秋梅.幼儿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与对策[J].家教世界, 2013, 02:23.

14.幼儿园常规教育重要性 篇十四

关键词自控能力 幼儿 常规教育

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控能力缺失还会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幼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早期自控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强的自愿控制,也更喜欢上学;老师对他们的坚持性和抵制分心能力的打分也较高。

一、自控能力的内涵

至今为止,心理学界仍无一个公认的或简单的自我控制的定义,甚至缺乏能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所谓的自我控制能力实际上都包含了一些核心的元素:

(一)自控能力包含着对行为、条件、结果之间的列联关系的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自控能力的获得必然以对规则的理解、接受和内化为前提。

(二)自我控制能力是主体根据规则和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因此执行规则的能力是自控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对规则的执行就与人格特质中个体动机冲动控制倾向有关。

(三)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主性的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Savage认为自我控制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从这个意义龙说,如果主体的行为完全受到外部限制,没有自主地选择和决定的自由,那么即使在表面卜看,其行为符合了某种要求,我们也不能将这种行为视作是其自控能力的体现。由于当主体的行为受到他人监督的时候,其主体性就很难体现,因此要考察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界定为:主体通过对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忍受挫折,遵守规则,使行为符合社会和自身期望的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让儿童逐步解除目我中心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虽然我们并不能说自控能力的培养仅仅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乃至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幼儿的自控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然而,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现状一一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最能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平等交往的场所是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正是从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认为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则又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来实现。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利弊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控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可以通过说教或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社会性能力的获得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从中幼儿能获得许多社会交往的经验。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幼儿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并加以因势利导,就能为幼儿提供掌握和运用社会规则的社会情境,并为幼儿提供学习如何根据情境要求控制行为的机会。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掌握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活动,它能够让儿童获得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用纪律和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幼儿就能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界限,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自己与所处社会世界的关系。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不利于自控能力发展的现象。

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成效。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上比较严格,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抓幼儿园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来要求幼儿的惯性。而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效果,就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

以“听话”作为评价幼儿自控能力强弱的尺度。以“听话”来要求或衡量幼儿的自控能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幼儿的自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容易对幼儿产生误导,使幼儿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暂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由于这种约束并非出自内心的自愿,就很容易导致被表扬的幼儿在集体环境中过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真正的自控能力,反而会导致其内心的焦虑。

15.幼儿园家庭教育重要性 篇十五

儿童在出生之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也是家庭为儿童这张白纸添上了第一道色彩,但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幼儿园的教育上,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其实家庭教育带来的基础性作用幼儿园家庭教育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

1、早期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成为儿童生命的摇篮。在家长的指引下孩子在第一声啼哭后,由父母引导着进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了人生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的特点。

2、广泛性

幼儿园时期的家庭教育,其本质上来说是帮助孩子完全融入到整个家庭生活当中。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知识、文明习惯、伦理规范、生产技能、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一个孩子出现在一个家庭中,那么家庭教育也就涌现出来,这使得家庭教育越来越广泛。

3、权威性

在幼儿眼中,父母是权威的化身,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威力的。子女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而且父母也是孩子们在早起模仿的榜样,所以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其本身愿意得到家长的表扬和管教,这直接促使家长本身的教育工作更好的号召力及感染力。

4、差异性

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及所处的背景不同,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不用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孩子身上出现的性格上的巨大差异。由于家庭的成员构成不同,所带来的家庭传统、家风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5、感染性

上一篇:脚步中考作文下一篇:换一种方式试试看-班主任工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