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精选2篇)
1.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 篇一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有感
韩桂良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二天在合肥的学习我深深懂得大师的风范。由于工作的忙碌,一直不能静下以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心得、感想等,也可以说是一份总结吧,把那种知识的冲动能保持得更久些,知识的积淀更深沉一些吧。我想名师之所以与普通大众不同,即在于他们所具备的教学风格是别人所无法模仿但可以欣赏,并值得思索的。那么吴正宪老师的《搭配》也是同样。我想,很多人都欣赏过吴老师那种大气浑然、温文尔雅的教学仪态——看到名师站在讲台上的姿态,我们就懂得了他们所独有的自信。
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搭配问题时,我所无法突破的最大障碍是,我根本就没有勇气让不同搭配方法的学生同时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方法。我想,首先我会被学生的阵势的吓慌,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余下等待介绍的学生位置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组织他们的纪律;其次,我想我应该会被这样的局面打地手忙脚乱,我也一定分不清教学的步骤了;当然,如果要我再去关注没有参与介绍的学生,并且还要将他们安排到课堂讨论中去,那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那还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
吴老师和同学们谈搭配,还在于她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搭配种类——搭配方法——什么方法记录搭配更合理——练习、思考、提高……课堂仿佛尽在掌握,节奏也如行云流水,但整个过程中,她更重视,更要我们关注到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说,兴趣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最大原力,而怎么让孩子们对课堂感兴趣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做基础教学的老师们,也一直关注如何使孩子对某个知识点感兴趣,但是问题是,想了老半天,也就无功而返了,即便学生有兴趣,那兴趣的起因也大多是因为这个问题中含有积极的思考意味,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激发他们学习进步。但是吴老师的课堂中,我又看到了别的使学生对未知知识充满兴趣的另一些激励手段,譬如说展示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不那么课堂化的秩序一起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总是充满了挑衅…… 名师的课堂我们是学不来的,但是我们可以思索他们的行动,加以学习、分析,可能我们也会分析出一些门道和套路来。
2011年4月15日
2.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3 篇二
南江县实验小学 徐 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下面就本次学习谈点感受。(我汇报的重点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和讲座)
此次现场聆听了全国七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观摩课、讲座和近距离的互动。给现场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不知能不能无愧于学生喊出的“老师”这个称呼?他们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让全场师生为之折服。课堂上精彩不断,妙笔横生,细节处理恰到好处,生成性资源利用天衣无缝,水到而渠成。特别是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搭配》(三年级的内容)。受到了巨大的震憾和深刻的启发。
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吴老师的课堂,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
1、课堂导入,同学们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呢?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数学问题?
2、新课讲授,出示图片,两条裤子、两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吴老师在这里变招了,并不是按课本的顺序出示,而是打乱了。】 并强调让学生把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写清楚。并且吴老师在这里还插了一句话,同学们是想自己试试,还是让老师来讲呢?用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球抛出去,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巡视,指导,找出不一样的作业。)
3、作业展示,就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吴老师先展示1种的,3种的和6种的。
接着问,有没有7种的呢?8种的呢?学生答:3种的不全,6种的全。
吴老师接着又问1、2、3、4、5、种的为什么不全,6种的为什么就全了呢?请问你认为全的标准什么?
在吴老师一步一步的追问和质疑中,让学生彻底理解“全”。我们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吴老师请作业做得好的孩子说出他做题的思路,并请做得不好作业的孩子到黑板前照着做。当孩子做的还是不够好时,吴老师说:“你们满意吗?”“不满意,谁来?”最后,又引导学生用线标出来,【吴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搭配的方法留下痕迹,自然就引出了用线标出来。】
4、差生辅导,吴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从乱到全应经过有序的思考。下面请作业搭配不全的学生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就能配全呢?生答:因为他们按照了一定的顺序,所以很快就配全了。
5、符号化的思想,继续展示作业,“请同学们,找出作业中的特点,并说说这样用好不好?”
○ ○ △ △ ○ ○ ○ ○ ○ ○
6、分类的思想,学生的作业中有这样的 2 A B 3 4 5 3 4 5 为什么写1、2、3、4、5、的不好,而改为A、B、1、2、3、的这种要好些,让学生说说理由?生答:因为前面学生有序思考中,分为上装和下装,所以,我们在用符号时,也应该分类。【吴老师上课的用语也值得学习,“你能给他提点意见吗?”“这样有问题吗?”“问题出在哪?”】
7、数学建模的构建,吴老师采用了动态的形象的课堂语言,给学生加深印象。
学生随着老师一种上衣:唰,3次,又一种上衣:唰,3次,10种上衣,有多少种穿法?请举手?
学生随着老师一种下装唰,2次,一种下装唰,2次,有10种下装,要刷多少次?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呢?
如果发现还有学生不明白时,再用点时间,再唰一回。直到学生在老师的动态引导和形象的动作引导中弄明白了,原来,2×3=6(种)。
8、延伸,不研究穿了,研究吃吧。豆浆、牛奶、包子、面条、油条。“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对?”
学生很快答出:先分类豆浆、牛奶一类,包子、面条、油条一类,很快得出2×3=6(种)。
9、延伸,不研究吃了,研究走路吧。从家到邮局有两条路,从邮局 到学校有三条路,问从家到学校有多少种走法?
【吴老师上课很关注后进生,还有谁没有回答问题,一会回答对了,掌声3秒。
10、结束课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同学走出了6条路.。“掌声送给自己!”“下课了,数学课还上吗?”“不烦吗?”“你们想对老师说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没有花哨的课件,也没有动听的音乐,却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下来,学生快乐开心极了。她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的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和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把我们也带到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正是她独特的教学艺术所在。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的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大师们的手中却能演绎得如此精彩?而当我们去驾驭的时候,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产生很多遗憾,甚至失败!吴老师 告诉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原来所讲的“要精心准备”。我们做到精心准备了吗?我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好。面对几十双天真的眼睛,有时真的感到很惶恐,其实有时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在琢磨: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也许真的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没有好好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好好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方式,没有更进一步去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让自己的课堂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了。吴老师以“搭配”这一内容为例,给我们讲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1、整体把握教材。(专业地读)
要了解教材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它是从哪来的,要到哪去?它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本单元有什么作用,教材是如何安排这一概念的展示的,关于这一数论知识,各种版本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要专业地去读教材,读出不同,比较借鉴,纵向横向都要进行把握,要教授有根的数学。
2、直面学生现实。(用心地读)
要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了解多少,就这堂课来说,其实学生对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为什么有的孩子一找就找全了,有的就找不全呢?产生学习困惑。学生们说我们找着找着就找迷糊了。那怎样由乱到全呢?这个用意在引发学生要做到一找就找全,必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引发学生有序的思考。
3、动态生成的课堂。(智慧地读)根据专业地、用心地读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即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寻找搭配的方法,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所谓的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如何在课堂上把握教材,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之一,如何在课堂上智慧地解读教材最能体现你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正确、到位。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去完成,其实有时也想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可总也做不到静下心来,而且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简单、零碎、无条理的思考里,如何做教学设计,我的理解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听吴正宪老师的课的课后感想】推荐阅读:
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07-28
吴正宪老师感悟01-29
吴正宪老师的十大课堂11-05
读吴正宪书籍摘录12-10
吴正宪特色课堂反思01-05
吴正宪读书心得体会11-12
学习吴正宪讲座稿张静12-31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初中读后感12-10
听吴非老师报告有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