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人才培养经验总结(8篇)
1.学院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篇一
2012年孔子学院志愿者面试经验总结
国家汉办于2011年11月26、27日组织2012年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面试,先将本人面试的经验总结与大家分享,主要包括面试过程和注意事项。
一、概况:
1.面试考官人数——三位
2.构成——汉语、英语面试分开。有对外汉语教师,有英语老师,背景不一。
3.语言——中文、英文 4.评分——百分制,如下: 汉语知识15 教学经验15——汉语/英语/其他语言教学经验 教学技巧15 跨文化交际15 外语15 政治15 中华才艺10
二、流程
(一)心理测试
160道里克特量表式选择题,30分钟内完成
(二)综合能力测试
(包括教学能力、应变能力、中华才艺等); 1.自我介绍(30秒)
——看普通话水平、口齿清晰度、表达能力。如介绍大学、专业、教学经验等
注意:A.教学经验等简历里尽管填了,考官不一定来得及看,介绍一下很有必要;B.如果你提到国别语言教学,考官极有可能顺势提问,所以对自己介绍的内容和简历上填的东西要有回答问题的准备。
2.汉语知识、教学经验、教学技巧、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政治(1)拼音汉字
A.考官念一句话,比如“企鹅馆周围有一群孩子。”要求考生将这句话的拼音写在黑板上;
B.考官选择句中的一个词,比如“鹅”,要求考生将这个词工整地写在黑板上。
注意:因为教学经验很难测,很可能就是让你到黑板上写某个词,再注音,看看最最基本的素质。这一环节看似简单,问题不少:A汉字首先要写对,还要注意笔顺;B拼音要注意大小写、声调、隔音符号 2 等。
(2)教学语法知识
A.考官给两个句子(通常为一对一错),比如“我们这很多下雪”和“我们这很少下雪”,要求考生判别正误,并说明原因。B.近义词辨析。如“可能”和“也许”(3)教学设计
考官给出特定的教学对象,并要求考生就课文中的一个语言点进行教学设计。要求一分钟讲述思路,五分钟展示。比如:怎么给国外三年级汉语学习者讲语法点“„„以后”,考官会配合当学生并提出问题。(4)跨文化交际
如:A要在国外举办一场京剧的讲座,你怎么安排?
B 在国外与朋友走散了,不知道住所怎么走,不懂当地语言,没有手机、地图等任何工具,怎么办?
C国外学生问普通话的传播会影响方言的发展吗?你怎么回答? 注:问题类型不定,较难准备。(5)才艺表演 会问有什么才艺,如果要在国外教民歌能胜任吗?可能会让你唱一首民歌。
面试完前几个人,考官一般要内部先讨论一番,除了上面的答题情况,你给考官留下的整体印象非常重要,尤其是你有没有作为一个老师的形象气质。
(三)英语测试 1.自我介绍(两分钟)
2.回答问题——看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例如,考官可能会让你介绍一下你要去的国家、城市、大学,你对志愿者生活的期望及如何处理一些问题等。
国家汉办于2011年11月26、27日组织2012年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面试,在北京、吉林、新疆、上海、湖北、福建设立7个考点。考生需于指定时间到指定考点报到参加考试并按附件要求在线提交志愿者报名表。差旅费自理。具体事如下:
一、面试内容
1.综合能力测试(包括教学能力、应变能力、中华才艺等); 2.外语测试; 3.心理测试(笔试)。
二、面试时间: 11月26、27日
1.上午报到时间:8:00,上午考试时间:8:30-12:00 2.下午报到时间:13:00,下午考试时间:13:30-18:00
三、报到地点
1.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华厅(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2.北京:北京语言大学教二楼(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3.吉林:吉林大学南区友谊会馆(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4.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大厦五楼(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02号,校图书馆后十六层白色高层)。
5.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楼(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6.湖北:武汉大学枫园外语学院一层(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枫园)。
7.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楼(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32号)。
四、携带材料: 1.本人身份证件; 2.普通话水平证书原件; 3.英语等级证书原件。
2.学院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篇二
一、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一) 沃顿商学院的MBA人才培养理念
沃顿商学院创立于1881年, 主要面向各类工商企业、公共和私人机构, 培养从事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的“通才”, 培养基础广泛、扎实且专业精强的工商企业高层次管理、决策人才。沃顿商学院明确提出了“学得越多、做得越多、成就越高”的办学理念, 以培养适应全球商业环境最有效的管理者。[1]沃顿商学院提出, 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第一, 通才的眼界, 能全面考虑一个组织的问题, 并在较大范围内了解组织状况;第二, 分析和综合能力, 能把含糊的和没有条理的信息条理化, 得出对问题的准确解释, 形成创造性的选择, 并恰当地完成;第三, 技术与专业技能, 包括各种商业手段和职能方面的能力;第四, 商业道德, 作业一个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的尽职精神和伦理观;第五, 专业成熟, 能成功地与同事或竞争对手交往, 能在各种竞争条件下出色完成任务。[2]沃顿商学院这种明确的“培养领导者”的目标定位与我国财经类教育模糊的培养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沃顿商学院MBA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培养的学生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竞争中能够拥有严密的、善于分析的思维能力, 掌握解决应对当前和未来最棘手的商业问题的方法, 学会运用数据和有效推理判断的方法。沃顿商学院MBA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个人的优势为基础, 通过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学习, 实现学生自身的最高目标。[3]培养目标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 决定了课程设置的性质与内容, 也反映了课程设置的宗旨。
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自身目标的实现创设最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为其个人目标的实现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会让学生接触到与其规划接近的最佳的职业资源、实习机会, 并配备顾问教师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全程指导。[4]沃顿商学院提供了广泛的课程体系, 并给予学生自主设置课程计划的自由, 沃顿灵活的课程结构允许学生按照自身职业道路目标进行基本原理的学习, 使学生获取改变世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5]
沃顿商学院的教师遵循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课程设置突出学生在学校、学习及自身目标实现中的中心地位。沃顿商学院从学生被录取的暑假开始就为学生提供帮助, 并且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帮助他们选择课程。在沃顿商学院学习的学生, 遇到任何学习、职业规划或者目标实现的困难可随时向教授、导师以及校友寻求帮助。沃顿商学院课程的设置不仅覆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而且帮助学生获取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知识技能。学生将会学习分析周围环境的方法, 团队工作的技巧, 应对问题时创新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筹划实施策略的有效途径。这些都为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且习得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有用的商业知识。
教授深入本科、研究生课堂教学, 并对本科生学业中出现的困惑进行亲自指导。沃顿商学院拥有的250多位教授都是他们所在领域的领跑者, 他们深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 为学生带来最为前沿的学术讲解。在沃顿, 所有本科生的课程都由教授讲授, 学生们可以直接领略教授的专业知识和学术风采。[6]沃顿商学院恪守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承诺, 沃顿为所有学士学位毕业生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和最大限度的商业教育资源共享。这些资源包括在线研讨会、MBA课程、教育管理的职业培训、特别定制的共同教育、教职人员的讲演、学术出版物和大量的网络交流。[7]
(二) 沃顿商学院MBA课程设置
沃顿商学院MBA课程体系庞大, 包括一定数量的预备课程、19门核心课程、18门主修课程以及200多门选修课程 (表1-1) 。[8]这些课程的科类分布比例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占44%;工程、数学、科学占26%;经济占25%;其他占5%。四大模块式的课程分布为学生阶段性的学习和渐进式的掌握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和接受多元化交叉学科知识提供了灵活机制。不仅如此, 沃顿商学院利用宾夕法尼亚大学整合传统学科知识这一特色学科优势, 大量开设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课程, 为学生选修课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美国一流大学的“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程”“本科生科研”“顶峰课程”等“四大类”特殊课程计划从宏观上保证学生本科四年能力发展的循序渐进。[9]与我国高等财经类教育老式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纵向结构和专业局限的横向结构形成鲜明比较。
预备课程向学生提供沟通技巧、语言课程以及MBA入门的材料或者案例, 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经历和知识积累以讲演的形式进行交流。预备课程的开设不会深入涉及核心专业课程知识, 只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预备课程开始于正式课程体系开设前的三周, 让学生讲演个人学术心得或经历, 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其学术价值, 为学生共享同学间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11]预备课程还开设了财务会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财务分析的回顾和导论等MBA入门工具性课程, 这些课程为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沃顿商学院MBA集中的、多元化的核心课程所关注的是领导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原理的获取。核心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在任何一个职业领域获取成功提供了必要的管理技能。[12]通过预备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广泛的综合管理基础知识,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为他们选择一到两门专业领域科目进行深入拓展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年的集中核心基础课使学生能够掌握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获取成功的广泛管理技巧, 第二年大范围的专业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钻研一门专业知识或者拓宽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
沃顿商学院的选修课给予了学生自由扩展学科领域的机会。学生可以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1所世界顶级学院将近200个课程中进行选择, 这种打破学院和学科限制的选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继续钻研一个领域或者拓宽专业视野的融通的学科平台。例如,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政策和实践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都提供可以与MBA教育融合的课程, 还增设一些兴趣课如:生物工程、知识产权、非营利管理和公共管理等课程。[13]
阶梯式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体现沃顿商学院MBA英才培养目标;集中的核心和专业课程充分彰显专业特色;多元广泛的选修课程促进知识融通和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一流商学院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重在科学广泛精深的课程设置。沃顿明确提出了“学得越多、做得越多、成就越高”的办学理念, 以培养适应全球商业环境最有效的管理者。即使在MBA研究生教育阶段, 课程设置都兼顾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课程设置要打破狭隘的学科壁垒、院系壁垒, 促进知识整合、学科融通、文化交流, 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财经管理教育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 沃顿商学院的突出特点是以集体协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从全球角度进行的整体化教学, 注重“团队”与“协作”, 教学重点在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注重沟通。在教学过程中, 沃顿的教师会把实时的知识带到课堂上分享给学生, 注重知识的及时更新。此外, 沃顿商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倾力打造核心团队, 鼓励合作, 并且允许教师参加商业活动。与其他的商学院相比, 沃顿商学院为MBA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学术领域和跨学科课程, 沃顿商学院多元广泛的课程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兴趣提供保证。
沃顿商学院在MBA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紧密贯彻着以学生个人的优势为基础, 以更深层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途径, 实现学生自身的最高目标的教育理念。沃顿商学院重视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由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对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高等财经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 具有鲜明的职业实用化特征, 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王冠, 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加速了财经类专业的职业化和实用化, 这对传统学术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巨大挑战。财经类教育的主体学科 (经济学和管理学) 直接服务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会计、统计、工商、企业运营与信息管理等事关国家经济与民生的行业和领域。财经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财经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而且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金融和工商企业联系紧密, 学科专业性和行业特色突出, 应用性和实践性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等财经类教育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高等财经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财经专业是国际范型的学科, 经济学理论、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是高度西方化的、国际化的专业学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等财经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国家化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以及对学生培养知识的国际化。在外语语言课程作为国际化课程打底课程的基础上, 开设国家金融、国际贸易、外国文化等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国际化的倾向, 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接受多元的国际化课程, 培养国际化财经类人才。此外, 留学生、交换生、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与合作也体现出财经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数学、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在高等财经类教育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沃顿商学院MBA学生在进入核心课程前要接受数学测试, 而在预备课程开始前通过自己评测数学不合格的学生, 学校将会在课程开始时把数学注册为其选修课的其中一门。对于之前从未接受过本科水平的微积分和统计学课程的学生, 由于这两门是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 学校会推荐他们在入学前选择一门进行学习。除此之外, 沃顿商学院还要求MBA的学生学习1~2门经济学领域的课程, 以加深和拓展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我国财经类教育中, 统计与财政学、金融学, 数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复合交叉型课程也越来越多, 数理统计在财经类课程设置中融合也越来越紧密。
高等财经类学科交叉融通发展趋势加强。沃顿商学院MBA的人才培养更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 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中使学科的交叉融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知识的需要促进了财经类专业内部的学科融合以及与外部学科如数学、经济、统计、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发展。财经类学科内部与外部的融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高等财经类学科形成更规范的研究范式, 高等财经类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更多样化、复合化、国际化。
三、我国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沃顿商学院以学生自身的优势为基础, 通过学校多元化、广泛的课程设置为途径, 为促进学生更高目标的实现提供平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这一教育理念恰好是我国高等财经类教育在迎合社会经法发展过程中所欠缺的指导思想。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高校过于重视学校自身的发展、学校特色专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唯独对学校核心任务的核心主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 缺乏对学生基础的不同、个性发展的差异的关注, 缺少“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的培养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调整, 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培养特色彰显不够。高等院校培养人才不仅划分层次和科类, 每一层次的人才又分为不同类型, 每一科类的人才也分为不同的专业。当前高等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根据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内涵来把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成财经类专业具体的、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 难以反映财经类专业的价值取向, 难以融入到现实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激烈, 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快, 人才市场化日趋明显的今天, 高等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也要跟上各方面发展的步伐, 引领财经类专业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是培养模式单一, 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对象不相匹配。单一培养模式下覆盖的是统一的培养方案、大班教学、统一课程体系和统一课程设置。目前, 存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突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培养方案的设定并没有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个体差异、实际需要进行对应制定。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财经类教育中, 对在校生统一采取一种培养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身上潜在的特长没有得到重视和特殊培养。财经类院校由于其复杂而特殊的学科背景, 大班教学和统一的培养方案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停留于课堂和书本, 没有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动力。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趋同化, 很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堂规模过大, 学生课程自主选择权不足。课程结构仍旧停留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老模式, 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没有主动权。“三层”的课程结构模式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 这些必修课限制了学生的课程、上课时间、上课方式。这种课程结构下存在的少量选修课程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而且现存选修课的设置只是一种满足学生学分需要的形式表现, 并非为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提课程选择的平台。这种老式的课程结构很容易养成学生重技能轻基础知识, 重专业知识轻理论知识的局面, 这种课程结构同时体现出重专业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分流培养的倾向。大规模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关注到每一名学生, 教学开放性不足, 教学管理过于集中导致学生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
四是财经教育过于专业本位、应用性和职业化导致学生片面发展。高等财经类教育由于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本位, 强调行业特色, 忽视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自由发展的课程需要和培养模式。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阶梯式的课程设置和广泛多元化的学科融通以及选修课程, 成功打破了人才培养专业本位的限制, 拓宽了人才培养的知识领域, 为培养多元化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与沟通平台。我国高等财经类院校大多内部学院分割, 专业设置过细, 院系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学科间难以打破壁垒限制, 学生培养过于独立与分化。这些就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广泛的知识面而在工作中发展后劲不足。
四、创新高等财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质量发展也成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共识。借鉴沃顿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经验, 我国高等财经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凸显其专业特色、学科优势, 一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以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创新拔尖型人才。
首先, 人才培养要树立“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确立以生为本的高等财经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为本, 以教师为本, 忽视学生的发展甚至牺牲学生的利益。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 制定高等财经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财经专业学科领域下的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新型的培养目标中, 凸显学生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发展的自由学科环境和课程平台。培养的人才中既要有基础知识扎实、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的可以从事专业研究和教学的后备人才, 也要有社会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社会沟通交往能力强、善于把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中的社会精英。学校、教师、学校各管理机构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 真正转变到以生为本, 凸显学生的主体的教育,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高等财经类教育。
其次,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 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差生、中才、英才都是关注和特别培养的对象。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和特点, 建立“精英培养班”“拔尖人才培养特区”“本硕博连读制度”“复合型人才实验班”“创业实验班”“双语实验班”“联合培养留学生班”等。分类培养关注不同个体, 对不同类型和基础的学生予以不同培养方案、差异化培养机制以及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同时, 缩小专业课课堂规模, 大规模实行小班授课, 推广教学助理制和本科导师制,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 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前提。在第一阶段的通识课程和第二阶段财经类大学科平台课程结束后, 参照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和前两个阶段课程考核结果及学生平时变现, 选拔本硕博连读班的学生人选。本硕连读班和硕博连读班同时采取严格的淘汰机制。硕博连读班学生进行分离重点培养, 要配备资深教授和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科学研究引导, 培育出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全面提升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的实验班采用不同的课程考察方式, 融合社会调查报告、论文写作、试卷考察等多种考核方式。
再次, “关注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在财经类专业的学科背景下, 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通识的“识”, 不只是知识的“识”, 而更指识科学、识社会、识文化、识人类, [14]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 多种培养方式并存。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个性课程班”为基础结构, 实现前期的通识教育, 中期的财经类大学科融合平台课程, 后期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发展 (表4-1) 。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 并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学科平台课程是以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专业交叉融合的大财经类课程模块, 同时注重数理基础课程的设置, 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奠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注重理论思维和方法训练。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根据前两个阶段的知识的综合学习以及学科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 步入到自己所在专业科类的课程学习阶段。个性课程班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以及兴趣差异所选择班别, 这样可以有效弥补专业基础课阶段学生课程选择性较小的不足。
3.学院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职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 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196-01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行业已成为中国支柱产业。而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关系到国家谋略地位和体现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制造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该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型现代化企业应运而生,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在机械加工业中,对产品生产效率、产品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工艺也越来越复杂,众多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升级,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逐步替代普通机床,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使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环渤海经济圈、模具产业、汽车产业等都带来了大量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增长点。
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全面考虑企业实际需求,提炼出本专业四个核心职业岗位:数控设备操作加工、数控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数控设备质量管理。该专业以培养四个核心职业岗位所应具有的技能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每个核心职业岗位包含若干项技能,这些技能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都涵盖在若干门课程和相关实训中。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实训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些专项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机械制造行业、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从事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设备维护保养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职业核心能力(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数字应用、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大核心能力)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教学理念的转变推动了课程改革。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大胆改革,摒弃过去以学科为导向的旧理念,树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决定了专业课教学必须强调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能力不仅指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包含了学习、思考、交往、合作、知识使用等的技能。“一体化教学”是集“教、学、做”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与训练。“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劳动“劳动使人——聪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让学生切实“动”起来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转变的关键。“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原来的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各自精彩的“填鸭式”课堂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的力度,实训课时与理论课时之比大于50%。讲解理论的时候多和实际相联系,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水平,逐渐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3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体化教学”是集理论、实验、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及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一体化教学”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它要求教师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会如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要会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还要善于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最新工艺、最新方法和最新技术。因此我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配备,全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具体做法有:(1)组织教师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厅、局组织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2)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关系,并聘请专家到学校数控实习基地现场指导、操作演示,全面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并让他们全面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3)组织教师参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让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4)实行“导师制”。为保障数控专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一条高效的立体化信息通道。建立了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任教的机制。聘请行业企业学院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数控技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高技能专家客座教师”作为年轻教师的导师,让他们跟班听课,对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年轻教师快速地成长。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 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
建设“一体化教学”中心。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一体化教学”场所。如果没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场所、设施,“一体化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要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做到教学和企业生产之间的零距离,不仅需要有能够用于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和专门用于专业技能培训的技能训练室,还要有提高专业技能的生产车间。在这方面,我院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电力拖动、电工、电子、单片机、PLC、维修电工、CAD/CAM和数控系统维护维修实验室,建成了普通机械加工、数控车加工、数控电加工、数控铣加工、数控小型加工中心、焊接、钳工等“一体化教学”实训场,设备配置多元化,型号多、系统多。前校后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该公司与多家企业建立外协加工合作,有了提高专业技能的生产车间,使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始终站在数控技术领域这个平台的前沿。总之,“高职学院数控专业建设”的实施使我院该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4.学院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篇四
一、政治
政治报了任汝芬的考研政治全程班,参考书就是以任的序列1-4,四本书,以其要点精编那本书为重点,后期做了肖秀容的四套题(推荐)。因为是文科出生,所以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不很吃力,但是考研政治与高考政治不大一样,特别是答题方向,要好好总结,另外选择题要费点心,多多区别选项的差异,今年考试多重视细节,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哟,我就是前期不努力,后期加大油的类型,此类型不推荐哟。
二、基英
今年川外MTI基础英语的难度提了好几个台阶,特别是词汇方面,多奇形怪状的生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并不是拿生词米有办法的。我的方法是,以郑家顺的一本叫什吗专八必背词汇的书为重点(这本书的题册,题型和川外基英题型一样,词汇内容不难,但具有代表性,这书确实帮我很多哟,但是这书貌似有点老,市面上似乎不好买,但是各校图书馆应该有,我是图书馆借的,已经被我画的稀巴烂鸟),另外买一本《英语词汇的`奥秘》,这书不贵,网上买10RMB左右,里面主要是一些常见的词根词缀,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单词,但最重要的是,词根词缀可以帮我们分析单词。这么说吧,倘若选项的四个单词你都不认识,但是题干你是可以读懂的,根据题意,你可以辨别出题干的色彩,与词性等信息,即,题干是积极方向还是消极方向,继而你就可以辨别出所填单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然后,你可以再根据每个词汇的词根词缀来分析词语的色彩,如de-, dis-,是消极,因为他们多表示不,bene-是积极,因为它表示善和好,然后选择符合项即可. 阅读方面,剑桥雅思的题型,但是内容有变化,以前多摘自剑桥雅思的原题,但是今年就摘自一些国外的报刊,如纽约客等,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做这些题的方法,而不是光光注重答案哦,侧重训练判断题(TF)、配对题(matching), 和单选,当然其他题型也得练着。
三、翻译
这个没啥好说的,关键在练和背,扩大知识面,了解必要的翻译方法,和中英表达差异,说说我的参考书吧,《散文翻译108篇》,董俊峰的《英汉名篇名译》(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书难了点,但是川外翻译题的难度,除以外,其他年份还是较难的,所以要多做准备,而且这书对分析文章很有好处哦),张培基的散文翻译,以第一本为重点,多背型。另外顾德曼的什么电台指南的书的后面有很全的缩略词,建议背背
四、百科
有些人很纠结就是百科中的《中国文学史》四卷,那么多要怎么办,其实没必要全看,去买本与之配套的《中国文学史》辅导书即可,25RMB,上面全是精华总结,然后在做些题就行了,至于作文,大家高中都写过,没啥好说的。然后是应用文,实在没必要买啥子应用文大全,只要把历年来各个院校的题型总结看看,找些列子看看就行,若是在要买书,一是圣才有本针对百科的书,可以看看,但此系列书错误较多,要小心,另外就是图书馆有很多这种书,可以借来看,这个应用文和作文也要勤动手,多背记,要不然到时候考试时,就麻烦了。另外,作文断不可犯常识性错误,我就是吃了这上面的亏,当时把孟子的一句话写成孔子说的,分数下来了,都可以推测出此错害我失分严重呀。
五、复试
口译是考三个题型,一是笔译,二是听译,三是视译,这些就都是考基础了,总之,复试来看,川外很考英语基础,一些百科好,基础英语烂的在这关很可能被刷,毕竟口语和口译是道坎儿,在准备复试的时候,大家要重视这两点,视译时间紧,考你口译能力和翻译能力,建议先分层断句,不要大规模地调整句序,这点与笔译是不一样的,口译平时一定多练,注意发音,平时口语不好或者跨考的同学,要多练习,总之,川外复试刷人厉害,英语底子十分重要。
5.学院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篇五
外国语学院考研经验交流会暨动员大会
2008年6月1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考研经验交流会暨动员大会于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副院长付天军教授代表院长宋德文教授对2008年考研成功的同学致以热烈的祝贺,并表示对准备参加2009年考研的同学寄予希望.会议的开始,付教授从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风状况等方面与河北省内各其他高校进行对比评估,使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我院的优势,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他积极鼓励大家加入到考研的队列中来,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考研经验,还代表学院老师作出了庄重的承诺,表示会尽一切力量帮助同学们解决考研道路上的任何问题.随后,党支部书记黄学萍老师也就此次大会发言, 指出考研的学生一定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夯实基础,以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给同学们鼓励,辅导员杨旭辉老师,张利霞老师也出席了此次大会.会中,6位大四学生代表真诚地与大家进行考研经验交流,从学校与专业的选定到计划的落实以及各学科的具体复习策略等方方面面一一给出了详细而中肯的建议,最后他们耐心地解答了座下同学们的疑惑.此次大会不但使同学们对考研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更增强了同学们的信心与决心.外国语学院
2008年6月16日
6.有关人才管理经验总结 篇六
一是突出人才识别,宣传激励人才先进典型。组织部门出台《关于激励关爱基层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担当作为的意见》,对经受考验的优秀村(社区)干部和青年人才,优先纳入镇、村(社区)换届推荐人选;
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评价党政人才,对表现突出、符合提拔条件的予以提拔重用,优先晋升职级;
对参加一线防控工作表现突出的医疗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先评定职称;
把疫情防控工作和干部人才锻炼考察结合起来,成立专门考察组,深入机关、镇街、村居、医疗卫生机构等地,对疫情防控中奋勇作战、冲锋在前的优秀干部人才适时重用、及时表彰,现已推荐评选表彰银川市和**区级优秀共产党员38名。
二是突出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政府出台八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对落地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产业,给予其地方经济贡献80%奖励,同时给予企业高管、核心技术人才薪酬所得形成的地方经济贡献全额奖励;
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创新券引导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购买检测实验、仿真设计和样品制作、发明专利代理、知识产权融资评估等科技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继续享受科技研发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支持辖区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部门提供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研发经费,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
对发挥积极作用的转化平台,政府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深入宣传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支持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全年培训约1000人。
三是突出供需对接,助力企业引才聚才。通过摸清用工需求、创新招聘模式、优化就业服务等方式,切实保障企业疫情期间稳定就业,启动“春风行动”招聘会,将招聘会由线下转为线上,利用**公共招聘网、“**创业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求职招聘信息,线上发布30家企业1523个岗位招聘信息,让企业和求职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招聘求职,解决4家疫情物资供给重点企业引才问题,建立用工需求台账,及时帮助复工1190人。
四是突出暖心关爱,保障人才平稳返岗。主动对接人力资源公司,了解外出务工人员返岗需求,解决一批赴**务工人员实际困难,协调有关部门办理健康证明、安排直达专车、赠送爱心物资等,保障25名外出务工人员安全返岗;
落实工会暖心关爱,及时开通职工心理咨询及法律服务热线,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企业人才提供心里咨询,帮助克服疫情期间复工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以平稳心态投入工作。
下一步,**区将继续密切关注各类人才表现、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将各类人才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实际表现,作为入选各类人才项目的重要参考,对表现特别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在各级人才项目评选中优先推荐评选;
对在防疫技术研发、联系捐赠物资、有序推进生产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取得较好社会影响的人才,及时跟进宣传。
【篇二】近年来,**市**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遵循党管人才要求,创新人才机制、激活人才存量、整合人才资源,积极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人才总量达到5721人,其中党政人才754人,经营管理人才224人,农村实用型人才119人,高技能人才789人,专业技术人才3835人,人才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健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及时充实和调整了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印发了《**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完善了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资金投入等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新途径,形成了全局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日常工作由组织、人社部门“双轮”驱动,具体工作由教育、农牧、卫生等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年以来,全县累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4人,招录公务员30人,选调生13人,选聘社区民生工作者和“三支一扶”80人,安置复转大学生军人66人,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建立完善域外人才信息库。抓住全市“凤凰栖梧”“金雕聚集”等人才引进机遇,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每年上报引才目录。建立并完善了**籍域外人才信息库,收集整理域外人才信息290余条,借助政策引导**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着力抓好高端人才培育工作,梨花镇东壕赖村蔬菜种植团队被评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智广俊、程海涛2人被评为“**英才”创新人才。
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资金投入等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和提高人才待遇,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留得住、展其长、尽其才。积极协助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累计引进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17人。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35名农林牧水、科教文卫等部门专家到基层服务。
【篇三】 **市**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点线面”的加速融合不断提升人才高地的聚集效应、创新创业的带动效应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
搭台筑巢,打造引才“聚合点”。集聚园区优势。高质量推进众创空间、科技园建设,打造了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卓阳耀滨科技园、清华启迪科技园、中孵创新广场暨中孵教育产业园为基础的孵化基地,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团队)670余家,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加速孵化升级。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园中园”的方式推动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资源聚合,构建产业细分领域的专业孵化器。目前,科技园各团队研发的智能微型投影、3d打印、智能机器人、科大讯飞语音云平台等技术和产品正在加速孵化或推向市场。引进定制服务。为园区引进34家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集成创新服务体系,为落户的重点项目和团队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星级服务,为企业、人才落实落地铺路架桥。
栓心留人,优化服务“供给线”。开设“绿色通道”,确保人才进的来。拿出编制面向社会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到区属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工作,优化程序直接面试,吸引全国718名硕士研究生踊跃报名,真正让人才有为有位。建好安居房,确保人才住得下。打造100套55m2和110m2房型的高品质人才公寓,提供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便利居住条件,并针对回**探亲的**籍在外高端人才推出免费暂住(探亲)的优惠政策,切实为广大科创人才、科技工作者解决“住”的后顾之忧。当好“店小二”,确保人才留得住。为引进的“河洛英才计划”团队提供“保姆和管家式服务”,通过优先拨付专项资金4700万元,为入驻团队多方协调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变更、新公司注册等相关手续,真正让人才团队专心干事创业。
平台历练,拓宽育才“覆盖面”。盯紧高层次人才推优服务。更新完善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人才信息111条,并为各领域专家、团队申报荣誉称号、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提供服务保障,7人获选“河南省优秀专家”、108人获**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其中“河洛英才计划”彭先兆团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眼科oct扫描技术,填补了我国眼科高端oct市场的空白,技术水准达到了全球眼科最前沿,并开始产业化量产。用好引才育才项目平台。组织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及“职等你来、就业同行”网络招聘会等,引入“玉洛汇”计划项目85个,并以“直通硅谷”大赛为平台先后吸引优质项目7000余个,逐步形成招才育才引智的科创品牌。加大继续教育培训范围。实施优秀人才培育计划,与本地高校合作培训大学生3000余人,对教育系统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19场次,参训学员**余人次。
【篇四】 **县坚持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坚持把引进急需人才和盘活用好本土人才相结合,不断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新材料、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旅游开发等专业,去年以来面向社会集中引进研究生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100名,五年服务期内分别给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生活补贴12万元和9万元。并进一步为用人单位松绑放权,加大县教体局用人自主权,今年县教体局面向师范院校直招教师31人,面向社会招聘幼儿教师35人。
二是聚焦重点工作“培”。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农业经济管理、设施农业与装备、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免费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培训,目前参加学历提升培训村干部94人。根据县域发展需求,开展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青年干部培训、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村(社区)支部书记培训、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及其它实用人才培训,累计参加培训2.2万人。
三是聚焦重点人才“用”。从各单位精心选派118名素质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推力乡村振兴。表现突出的,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使用。目前,已有13名驻村第一书记提拔到副科级领导岗位。鼓励行业拔尖人才建立人才工作室,开展内帮外联服务基地活动,目前帮带青年人才85人,联系外界专家45人,开展服务基层活动30余次,累计服务群众**余人,有力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
四是聚集重点环节“留”。在各行业选拔拔尖人才45名,三年服务期内每人每年享受人才津贴5000元。县政府每年补贴45.6万元用于租赁40个标间,并免除水电暖等费用供引进人才使用,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休假、县内旅游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不断增强政治吸纳,通过推荐各类人才当选“两代表一委员”、召开座谈会、举行“看**,爱家乡”等活动不断提高专家人才的政治待遇。
【篇五】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近年来,济宁市坚持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积极顺应新一代科技革命和变革趋势,以高端人才驱动产业创新,将人才转变为战略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激发高层次人才创造活力。
亮出“改革牌”绘就发展新蓝图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为着力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济宁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调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关于实施**科学发展高地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的实施意见》《济宁市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实施办法》《关于实施“智汇济宁•才绘圣城”工程加快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近年来,济宁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加快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机制。比如,对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给予扶持,进一步加大人才补贴、购房补贴、项目资助和创投支持力度;
支持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根据业绩贡献给予个人奖励;
加大企业引才政策创新力度,人才补贴由补贴个人变为补贴企业,补助资金由企业视人才工作实际成效分配;
探索新型智库建设,无偿帮助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制定发展规划等。一个个聚才良方,为引才聚才注入强大动力。
在形成极具连贯性、体系性和开放性的人才政策格局的同时,济宁还直击制约人才发展中的难点,敢于突破瓶颈,啃下“硬骨头”。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全市调剂1000个事业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专编专用、动态调整、有人有编、无人减编。为着力引育紧缺型人才,济宁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产业教授流动岗位,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人员控制总量内可采取考察方式直接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市级重点产业人才工程随时接受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申报,市管企业的科技创新费用、引进高端人才、人才引进专项投入成本视为当年利润考核。这些沉甸甸的改革创新举措饱含着孔孟之乡的满满诚意,一幅波澜壮阔人才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打好“组合拳”实施引才新举措 转型发展,海纳百川,济宁向来求贤若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济宁着力从高校引才、乡情引才、以才引才、大赛引才等方面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推进招才引智。
一方面,紧盯产业前沿,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焦济宁“十强”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绘制人才开发路线图,完善产业领军人才目标库、济宁籍人才信息库,为靶向引才提供重要参考。举办“产学研合作暨院士专家恳谈会”等重大活动,连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面向海内外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以及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项目。另一方面,着眼发展后劲,引进高素质青年人才。针对“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不限引才次数、不设笔试环节,面试形式不作统一要求;
试点建设省内首家“青鸟计划”实体运作空间—青年人才加速器,通过乡情搜索、引凤还巢、托举培养等培养链条,吸引名校特别是济宁学子来济创新创业。
人才“用脚投票”,折射的是济宁日益优化的人才发展环境。仅今年上半年,济宁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221名、优秀青年人才1.8万余人,引进项目投资32.8亿元,推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融合发展。人才红利的释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来济宁发展。
增创“新优势”精兵良将显身手 创新是驱动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人才是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大力发展智能终端、物联网、5g产业,华为、海富电子等重大信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快速集聚了电子信息、软件外包、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紧缺人才4500余人次。济宁高新区作为济宁市打造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区,规划建设了信息技术、大健康等10个专业园区,集聚院士10位,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30余位,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3000余人。
为破地域藩篱、畅通柔性引才渠道,济宁大力推进“人才飞地”建设。“人才飞地”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山东良福制药有限公司济南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承担了3个研发项目;
山东常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主持承担科研项目8个,引进珍优食药用菌6种,新申请发明专利2项,解决食用菌技术难题10余项......“人才飞地”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重要助推剂。此外,济宁市还围绕产业发展及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高校精准对接合作,通过建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引进先进科研成果,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功能区发展深度融合,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用一个能人,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7.谈美国社区学院建设的经验 篇七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理念,运行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其中,众多的社区学院在完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美国学者克拉克·科尔(Clark.Kerr)所言:“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发明是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创新”。在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社区学院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既减轻了美国各大高校招生的压力,也创造出收费低廉、学制较短的大众化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使高等教育开始逐步走向普通百姓。研究社区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弄清其内在发展动力,对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独特的理念和运行机制
1、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该理念顺应了美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很快得到了积极响应和实践————美国社区学院。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等职能决定了社区学院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且从办学特色来看,社区学院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中心,学费相对低廉,学生构成上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国际性等特点,这使社区学院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2)实用主义教育
在美国,“学校服务”的观念非常明确,这一根本性的价值观支持着教育对于实用性服务与教育的职责及情感,是美国社区学院创建和发展的思想根源。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用主义,可表述为面向社区、崇尚实用。其课程目标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多样性;课程内容有浓郁的多元文化色彩;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满足社会需求;课程实施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知识、技能的融合,并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推动。
2、美国社区学院的运行机制
(1)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美国社区学院由各州及地方政府负责领导,各州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做法不一。州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社区学院的领导责任主要有:批准经费预算、制定教师聘任条款等法规、审批新筹建的社区学院等。各社区学院都有自己的董事会,由社区选举产生,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可以连任。董事会指导运作社区学院,院长全权负责,通常由五至九名成员组成,委员由当地公民在各界人士中推选。院长的一切工作必须对董事会负责,其职责范围主要是:负责全院主要行政事务;负责招聘教师,负责对教师的考核;负责与当地公众、机构、团体的联系;负责与州有关机构的联系,出席全国或州一级召开的有关会议;与邻近其他社区学院协调系科设置等问题;向管委会报告并商讨工作;为学院发展筹集经费。美国社区学院与一般大学基本相同,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利,较少受到官方的行政干预。
(2)教学运作机制
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具有高度灵活性、多样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社区学院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均以社区的近期、长期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求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各种条件,使教学内容与当地社区情况尽可能结合起来,为社区发展服务。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专业方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公布的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修读课程内容。社区学院的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社区学院针对职业教育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聘请社区内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教师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并且兼职教师在数量上多于专职教师,一般占教师总数的60%左右。社区学院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为需求者提供职业教育、转学教育、继续教育等,他们一般都不从事科学研究或进行高深的学术性探讨。在教师的聘用和使用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在职培训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做法。以洛杉矶社区学院为例,洛杉矶社区学院对教师的聘任有着较严格的规定,招聘教师时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洛杉矶社区学院学区制定了教师聘任的最低标准:应聘者需要主修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如果不需要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则需要有学士学位,加上两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师资格证书,如果没有学士学位,则需要有六年的专业经验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推动社区学院成长的力量要素
1、美国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支持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国家对社区学院的支持主要通过两大手段:一是立法手段,二是财政手段。政府通过立法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并以立法为中介进行宏观调控,预算财政拨款等。早在186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莫里尔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通过土地奖励的办法,资助各州发展高等教育,各州可以把这些土地出售,然后把出售土地得来的钱用来创建州立学院。1917年,政府颁布《史密斯-休斯法案》,该法案提出向更多的民众提供知识技术的教育,同时还提倡为市民和在职者提供夜间上课方式的学习机会,大大推动了社区学院的发展。1958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保证一切有能力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高等教育机会。1963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设施法》,授权联邦政府资助各州高校更新设施,其中拨给各州社区学院的款项占所有高校拨款总额的23%,后来又增加到24%,其中许多资金用于更新各州的实验室、实验农场、工厂等。1965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高等教育法》,该法案对资助社区学院有着专门的规定,美国政府要实行全面资助,使其能够在资金保证的情况下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培养更多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198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使各州能对社区学院给予支持。美国政府通过颁布政策,用立法和拨款等手段,对社区学院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社区学院的办学目的和发展方向。同时,为社区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办学资金,有效地促进了美国各州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区学院的经费中75%~80%来源于州政府的拨款和地方的税收。90年代是美国社区学院飞速发展的时期,多数州根据本州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加大对两年制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的投入,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经费投入比例甚至要比大学本科院校还高。
2、社会力量对社区学院的影响
美国联邦制的政治体制,使得各州教育都由各州政府所管辖,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进行宏观管理,实质性的权利掌握在各州手中,如办学权、教育管理者任命权、教师聘用及学校内部的学籍管理等。对于社区学院的管理,一般各州都设有社区学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管理本州社区学院,具体到社区学院内部,一般由各个社区学院设置的董事会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是由社区居民选出的各行各业代表组成,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体现了各行各业对社区学院的参与和支持。此外,一些民间机构和人员对社区学院的发展也具有较大影响,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信息提供等形式对社区学院的发展施加影响。美国两年制学院共有4个全国性组织,如美国社区和初级学院协会、社区学院董事协会,他们为各州的社区学院提供指导和信息服务交流和咨询,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指明方向。
3、美国大学对社区学院的促进
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高等教育,教育界希望把美国的高等教育办成高水准的学术和科研教育,但实际上当时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基础水平较差,只相当于德国的文科中学。因此,许多大学校长都想把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分离出学校,以便使大学成为研究中心和知识精英培养中心,发起了纯粹大学运动。1892年,哈珀把芝加哥大学分成“学术学院”和“大学学院”两部分,前者为大学一、二年级,后者为大学三、四年级。1896年又分别改称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至此,初级学院之名称正式被采用,后演变成为社区学院。
三、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对我国发展高职院校的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是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知识化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具有相似的使命,亦有借鉴之处。
1、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引导和扶植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增加经费投入,来加强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引导和扶持,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来保证高职教育发展和确立高职教育的地位。我国现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专门涉及高职的地方不多,且多是目标性、原则性的,可操作性不强。对高职性质、任务、管理职责、以及经费来源等都没有很具体的规定。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财政性教育经费、个人投入、校办企业及培训事业收入。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为20%。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当前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制约我国高职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要改革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建立多元投资格局,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筹集教育经费,不断拓宽高职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增加高职教育投入,缓解经费紧张局面。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重任,明确高职地位,增加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
2、推进高教体制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思想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此无论哪一类教育都要给毕业生以继续学习的出路和机会。为了使整个教育系统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协调机制,整合及共享教育资源。当前我国的学校制度还缺乏连贯性,职教和普教之间的衔接问题还有待解决。应建立起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贯通,相互转换的机制。在我国,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微乎其微的人能够继续升学,青年为了能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只能通过上普通高中这一条路。为促进这种衔接和沟通,一方面在于国家应广开升学渠道,重视与普通高等教育互相融合、互相转化,在制度、政策上允许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或是参加大学或独立学院相近系科三年的转学考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
3、改革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机制及教学运作机制
8.人才引进及培育经验总结 篇八
【篇一】
近年来,**市把招才引智工作作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以“育才用才”为核心,通过教育培训、平台搭建、政治引领、激励约束等举措,保证招才引智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注重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邀请州委党校教授和市直机关负责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发展及项目建设等内容进行授课,增强引进人才政治素养和对全市中心工作的认识;通过参与“五天四夜”驻村帮扶、下派支柱企业挂职锻炼和赴域外实践考察等方式,提升引进人才谋事干事成事,特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发展税源经济的能力。截至目前,召开各类培训6期,赴域外考察2次,参与驻村帮扶12人、企业挂职锻炼3人。
注重平台搭建,发挥专业特长。将**年以来通过招才引智引进的33名高层次人才进行整合,注册成立**市英才协会,按照农业技术、食品加工、医药制药等专业特长和工作领域进行分组,定期深入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将协会纳入返乡创业工程体系,依托招才引智协会成员所属行业资源,开展协作服务,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截至目前,提供技术指导12次,解决实际问题20余个,开展咨询服务50余次。
注重政治引领,激发内生活力。孵化成立**市英才协会活动型党支部,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重点,通过开展红色党性教育、“主题党日”、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支部生活和志愿活动,进一步增强引进人才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同时,定期召开主题座谈研讨会,邀请常委部长出席会议并参与座谈,通过交流工作心得、体会感悟,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明确工作努力方向。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支部活动20余次,服务群众170余人,组织座谈交流4次。
注重激励约束,促推责任落实。将引进人才纳入全市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制定《招才引智优秀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建立“日常+年终”考核机制,明确引进人才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日常深入所在单位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引进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年终开展集中测评,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评价。对综合考核结果优秀的进行表扬,对排名靠后的进行诫勉谈话。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引进人才成长档案”。截至目前,开展走访谈话66人次、进行年终考核23人次,完成《引进人才成长档案》制作33份。
【篇二】
**市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条主线,创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全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配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努力把各方优秀人才汇聚到**发展大潮中。
细化组织主体职责,夯实人才基础工作。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人才工作。建立一个全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广泛开展调研,确定全市专家人才底数266名,每半年对人才信息进行更新,每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健康数据档案库。适时关心专家和优秀人才的身心健康,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工作,为每一位专家人才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形成专家人才健康档案库,适时提醒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跟踪管理。组织一次交流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协调市级领导所在14个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与专家和优秀人才的集体活动,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加专家人才归属感。
细化引领主体职责,强化专家政治吸纳。强化领导干部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召开一次专家人才座谈会。集中听取所联系服务对象及其单位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人才所属领域,支持其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咨询论证,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举办一次专家人才研修班。以加强思想联系为重点,及时向专家和优秀人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省州的相关文件精神,通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重大决策部署等。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办一件实事。全市33位市级领导干部根据分管工作,按照“1+2”原则确定联系服务对象,即每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一位专家及两名优秀人才。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需关心了解联系服务对象所从事的经营管理、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专家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细化人才主体职责,提升主动参与能力。积极调动专家和优秀人才群体参与全市活动积极性。参与一次专家人才咨询座谈会。根据所属领域,积极参与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或重点建设项目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事项的咨询。参加一支专家人才服务团队。围绕“三库三平台”建设总要求,**建立涉及药品研发、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库,以组团方式参与对全市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柱性企业关键问题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活动。保持一次与联系服务领导干部的信息沟通。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帮扶领导干部保持一次通话,尽可能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季度主动向联系领导干部反映情况、探讨工作、建言献策。
细化用人主体职责,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用人主体即专家和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对人才提供的便利条件。搭建一个干事创业平台。全力支持本单位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重要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搭建良好平台。组织一次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积极组织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优秀人才专业素质。确定一个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负责向组织主体报告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退岗离休等重大事项,配合全市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市领导开展联系专家人才活动的相关服务工作。
【篇三】
**市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条主线,创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全新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配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努力把各方优秀人才汇聚到**发展大潮中。
细化组织主体职责,夯实人才基础工作。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人才工作。建立一个全市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广泛开展调研,确定全市专家人才底数266名,每半年对人才信息进行更新,每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实现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健康数据档案库。适时关心专家和优秀人才的身心健康,每年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工作,为每一位专家人才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形成专家人才健康档案库,适时提醒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跟踪管理。组织一次交流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休息日,协调市级领导所在14个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领导干部与专家和优秀人才的集体活动,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加专家人才归属感。
细化引领主体职责,强化专家政治吸纳。强化领导干部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召开一次专家人才座谈会。集中听取所联系服务对象及其单位对全市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家人才所属领域,支持其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咨询论证,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举办一次专家人才研修班。以加强思想联系为重点,及时向专家和优秀人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中央、省州的相关文件精神,通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重大决策部署等。为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办一件实事。全市33位市级领导干部根据分管工作,按照“1+2”原则确定联系服务对象,即每名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一位专家及两名优秀人才。结对帮扶的领导干部需关心了解联系服务对象所从事的经营管理、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专家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细化人才主体职责,提升主动参与能力。积极调动专家和优秀人才群体参与全市活动积极性。参与一次专家人才咨询座谈会。根据所属领域,积极参与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或重点建设项目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和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事项的咨询。参加一支专家人才服务团队。围绕“三库三平台”建设总要求,**建立涉及药品研发、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专家人才库,以组团方式参与对全市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柱性企业关键问题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活动。保持一次与联系服务领导干部的信息沟通。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帮扶领导干部保持一次通话,尽可能保持经常性联系,每季度主动向联系领导干部反映情况、探讨工作、建言献策。
细化用人主体职责,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充分利用用人主体即专家和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对人才提供的便利条件。搭建一个干事创业平台。全力支持本单位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开展重要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搭建良好平台。组织一次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积极组织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外出学习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优秀人才专业素质。确定一个人才工作信息联络员。负责向组织主体报告本单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变动、职务调整、退岗离休等重大事项,配合全市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市领导开展联系专家人才活动的相关服务工作。
【篇四】
**区始终秉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先行”的理念,坚持强化落实好政策、搭建好平台、营造好环境三项措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精气神儿,用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落实好政策,让人才得实惠。运用好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政策措施,落实好自治区“人才新政18条”和银川市“1+2+7”等人才政策,**年以来,列入银川市学术技术储备工程培养人选30名,认定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28名,83人享受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政策,积极兑现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人选培养经费28.8万元,高精尖缺人才生活补贴304.5万元,分批兑现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经费1200余万元。**年,积极开展人才项目申报工作,推荐30人申报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41人申报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人选;14个项目申报自治区人才项目、8个项目申报银川市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3家企业申报银川市优秀返乡人才项目、1家企业申报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家企业申报优秀引才机构,不断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红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
搭建好平台,让人才有奔头。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工作模式,千方百计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打造全域旅游、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轴承研发、互联网+数字化平台、特色农产品保鲜技术等市级“人才小高地”项目6个,获批区市人才项目支持资金280万元。积极培育搭建本级引才聚才平台,命名首批10个“**区人才小高地”;着眼稳就业促进校企地合作,对校企地合作成果显著的北方民族大学等8家院校授牌命名“**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对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授牌命名“**区技能人才实践基地”,促成北方民族大学、**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等7家院校和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通宇电梯制造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发挥教育发展联盟平台优势,创新“1+x”校企合作模式,持续开展政府与企业、院校的深度对接,促进产业圈、人才圈、学术圈互相融合衔接。积极打造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率先成立**区社工人才工作室、授牌“老专家服务站”、成立全区首家葡萄产业工会联合会等,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营造好环境,让人才受尊重。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安居乐业“软”“硬”环境,切实提升服务环境粘性。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优秀人才送温暖、走访、慰问等活动,去年以来慰问各类人才194人,发放慰问金23万余元。全力推进教育小镇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打造高端人才社区。争取配套人才公寓134套,为15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人才服务工作,为各类人才提供政策解读、人才认定、保障兑现等优质服务。
【篇五】
近年来,**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注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育引进、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找突破、解难题,全力推进人才工作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推陈出新。坚持用足用活现有人才引育政策,逐步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政策壁垒。创新“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假日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使用机制,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吸引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向**区集聚。健全人才引进、评价和流动机制,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改进完善引才方式,优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畅通合理流动渠道,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扶贫一线、产业一线聚集。分类开展人才盘点工作,摸清人才资源底数、人才结构、专业素质、岗位匹配度等,建立人才信息库,为进一步发现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人才、评价奖励人才、服务保障人才等奠定基础。
在人才引进培育上持续发力。坚持“按需引进、精准引进”原则,根据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相关规定,统筹**区事业单位编制,计划引进23名农业、水利、建筑工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领域的专业人才,切实弥补我区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难题。分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才俊引领、青年创新创业培育、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好青年拔尖、高精尖缺、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申报认定工作,培育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积极实施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优化政策、资金、服务保障,吸引更多的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充分发挥教育发展联盟人才资源优势,支持校企地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创新联盟、众创空间等平台,加大科技、项目、人财物整合力度,聚集各方创新要素,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学院人才培养经验总结】推荐阅读: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迎接高职人才培养10-08
西部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2-21
IMI国际管理学院-人才管理-领导力模型(DOC 10页)12-09
陕西人才工作经验材料09-16
人才的经验及做法12-01
人才开发经验汇报材料06-09
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10-22
人才服务实践经验交流材料06-14
培养单位是学校还是学院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