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抑或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

2024-07-20

挑战抑或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精选3篇)

1.挑战抑或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 篇一

河北省的企业中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从历史上看,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河北省的经济增加了活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的长足发展。遭遇危机的冲击,河北省民营经济面临怎样的处境和困难,今后的路该向哪里去值得我们深思。

一、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总体来说,河北省民营经济呈先抑后扬,逐渐企稳回升的态势。有数据显示:截止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共204.6万户,同比增长3.29%;从业人员14525.3万人,同比增长3.05%,占全省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3以上;实现增加值9585.6亿元,占同比增长12.5%,占全省gdp比重56.3%,比上年提高了2.6%;实现税收1152.3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的57%;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0891家,从业人员214.9万人,完成增加值3922.1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税收418.7亿元,同比增长1.8%;全省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0.6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省比重41.9%。

自从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河北省的民营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省有一批民营企业停产或者减产,截止底,河北省仍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停产、半停产企业1087家,涉及从业人员109470人;规模以下工业停产、半停产企业8824家,比年初减少20381家,设计从业人员182958人。在国际需求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河北省外贸出口受阻,全省民营外向型企业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额为1003亿元,同比下降17%,11个设区市中有7个市的外贸出口额处于负增长。

河北省政府为加大优化环境的力度,不仅加大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力度,还积极构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削减各类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983项,削减率为44.95%;削减各类行政许可盖章2052个,削减率为30.9%;取消、取缔、停止征收和规范管理收费项目281项,清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3.7万多项。河北省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信用担保资金达到92.51亿元,担保机构达到了312家,其中亿元以上的机构24家,全年累计担保总额340.34亿元。

二、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信誉透明度低,财务不规范,缺乏专业人员等特点,加上商业银行受经营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得民营企业获得商业贷款,或者要承担非常高的融资成本。除此之外,市场上担保机构供给少,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就更加困难。即使能够拿出好项目,中小企业也往往因自身存量资产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担保机构,得不到信贷的支持,转而向民间非正规渠道借贷,其面临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直接面向市场的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不具有向社会公众筹资的政策性权利,他们缺少足够的实力来负担其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难以担当起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

(二)民营经济投资涉足的领域仍然受局限

尽管国家先后发布政策条文,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但是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仍然困难重重。一些国家投资的“铁、公、基”项目基本上都是有国企来承担;能源、医疗、文化教育、城市公共服务等项目对民营企业的开放也非常有限;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仍然欠缺。

(三)企业生存压力大

河北省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受危机影响颇重,生存压力很大,如用工成本增加、用工风险加大、用工难度增强、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波动等,使这一部分企业生存困难,发展难以为继。同时,一系列影响出口的因素,如出口退税政策、土地成本、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多次加息等,都对中小企业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宏观上,土地成本升高、城市改造搬迁等都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加大了经营压力。

(四)企业自身结构性矛盾突出

河北省民营企业多为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生产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等中小企业。其在产业结构方面良莠不齐,既存在产业结构合理,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如部分优秀的高科技企业;也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模式雷同、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关系差、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同时,整个中小企业及整个民营经济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经历危机的洗礼,民营企业凸显核心竞争力缺失、人才不足、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京津

冀一体化推进为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新突破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产业基础雄厚,资源储备丰富。而河北省地处华北中枢,内环京津,交通便捷,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和交通枢纽。人口、城市和经济消费非常集中,整体市场容量占到全国的1/10以上。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确定的产业定位是在原材料重化

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京津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的民营经济完全可以在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获得巨大的能量,并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有序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之,国家又相继出台“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件。从政策法规上为广大中国广大民营企业的进军新兴产业敞开了更为宽广的大门。河北省民营企业也不应失去这次深度发展的机遇,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参与与其他省市甚至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河北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1、支持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5月14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36条”)发布,给民营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其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

2、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快制定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修订《贷款通则》,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明确对小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贷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建立首向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

3、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及其员工的权益保护。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政策效果评价。坚持依法行政,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中小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失业保险补贴。对有困难的中小企业,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政策执行期延长,并按规定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在岗培训补贴等。

(二)按照市场规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革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摒弃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规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1、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题。(1)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2)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比如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完善财产低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等;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积极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3)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如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个业,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4)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的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引导其规范发展。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5)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2、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构建对民营经济一视同仁的政策和管理平台。在优惠政策上给予同等待遇,在办事手续上一视同仁。打破行政壁垒,在生产要素配置、商品流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等方面,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对民营经济主体设置地区、所有制等限制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以民营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建立省、市、县三级商标培育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创立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扩大商标注册领域,培育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对那些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质量型、效益型的民营企业重点扶持,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促其上规模、上档资、上水平。

3、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切实助其发展。政府可以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扶持措施,设立产业升级配套基金,鼓励全民创业,催生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要载体,向企业初创者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解决初创阶段的突出困验,提高创办成功率。引导企业利用闲置资源创办创业辅导基地,鼓励投资商投资建立创业辅导基地,加快创业辅导体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创业人员提供全程服务。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国内处市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流通现代化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用足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资助民营经济主体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企业,从事资源开发、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并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风险保函、企业用汇、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民营资本境外投资和民营企业人员出国提供便利的服务。

河北省的民营经济经历了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的考验,显示了适应市场的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必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接更大的胜利。

2.挑战抑或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 篇二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文化贸易,产业结构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时至今日, 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似乎已经渐渐平息, 但是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一系列遗留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际方面, 欧债危机和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中国输入性通胀加剧, 原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 本币升值压力加大。而国内方面又由于2009年的40000亿刺激经济计划导致了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外汇占款增加、CPI高企等一系列联动性问题, 进一步使得宏观经济有陷入滞涨的风险。我们称这一时代为“后金融危机时代”。

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之后, 越来越多的观点意识到中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年我国依靠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 以轻工制造业等位主导的产业拉动, 用廉价劳动力、高污染、高产能过剩换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模式虽然能解决一时只需, 绝不是长久之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产业链全球化的分工, 必然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而这种分工不但使得我们无法拥有强大的民族品牌企业, 更会用高速增长的经济数据来增加我们的惰性, 使得我们安于现状。因此2008年的金融危机, 对我们来说既是灾难, 又是机遇。使得我们真地能潜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 切实振兴第三产业。

2 发展文化产业, 开展文化贸易在当前的必要性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述, 文化产业同仓储物流、金融地产、科研教育并称为第三产业的四大支柱。而相较其余相关产业, 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在对外贸易上都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迅捷性

在党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之后, 哪类产业能抢占自主创新的先机, 哪类产业就最有可能构建民族品牌, 从而率先成为对外贸易的领军者。相比之下, 文化产业的迅捷优越性随之凸显。

文化不同于其余第三产业, 它的自主创新要比其余相关产业来得快。因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仅对高新技术手段和先机管理体制有所需求, 更重要的是人的创意和灵感, 思想与理念。在整个第三产业领域内, 只有文化产业对科技发达水平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依赖程度较低。

我们提出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 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进行技术研发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相比之下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生产, 则要来得方便与容易。对于文化产业而言, 也许某一个平凡的人不经意的一个想法, 就可以成就一个品牌, 影响整个世界。因此, 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对外贸易的促进角度来看, 发展文化贸易是必要的, 甚至可以说是首要的。

2.2 资源优越性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余的实体经济产品, 其有着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而全球每一个地区的文化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和偏好都是不同的, 因此,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更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潜在需求。中国在文化产品生产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悠悠华夏史, 上下五千年。能够开发与挖掘的文化资源实在是太多了。在我们眼中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果善加利用, 就可以变废为宝、进军全球市场。艺术源自生活, 我国13亿民众的灵感与创意更是为文化产业内容的生产提供了庞大的潜在智库。

2.3 科学先进性

促进文化贸易与交流一方面能够增加国家的软实力, 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造新的对外贸易结构。文化产业属于绿色经济, 科技含量高, 耗能少, 不污染环境。相比传统对外贸易的主体制造业而言有着极大的可持续性优势。纵观世界, 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20%, 其文化产品向世界范围对外输出的力度自然不用提。连韩国这样的弹丸之国竟然也成为全球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国, 向世界输送他们的价值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已经是本国的支柱产业, 因此中国如果想走强国之路,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开展文化贸易, 使得中国民族文化也能影响全球。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3 当前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3.1 世界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劣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有近百年历史, 甚至亚洲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产业也都是处在成熟高增长阶段。而在中国, 文化产业只是一个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不完善、市场开发意识不够、宏观政策法制保护不健全等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们。因此在这种区域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环境下, 我们在文化贸易中自然无法取得比较优势。

文化贸易的繁荣支撑根源在于文化产业的兴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增长的速度而忽略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过于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这种现象导致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了两个弊端, 一方面是事业产业结构失衡, 事业发展过度使得文化资源浪费, 产业建设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文化开放度和交流不足, 大多数文化产品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两大弊端进一步使得我国文化体制僵化、创新不足、产权保护不力、市场开发不足、现代文化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意人才和高技术人才严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一直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因而不能生产出优秀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而没有品牌文化产品, 更不必提文化服务了。

文化走出去, 品牌最重要。而一个民族品牌的打造, 是由人才创意、服务体系、先进理念、科学技术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方面, 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3.2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冲突, 各国的文化贸易壁垒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软实力建设”提到了首位, 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价值观, 并以其具有优势的文化产品冲击中国本土市场。很多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已经被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所腐蚀, 逐渐淡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于这种现象, 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差异: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离开民族的, 就没有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代表全球文化一体化。在世界文化合作交流深化的当代, 我们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优越性, 以华夏文明为荣。

在各国文化的贸易交流中, 贸易壁垒的存在是必要的。文化消费本身是主观的, 消费者的品位千差万别, 价格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既然不总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那么市场失灵就不可避免。如果文化贸易自由化, 将会导致全球品位和行为的标准化, 这样不但会丧失文化产品的民族性, 更会给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对他国进行文化侵略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中国是一个文化产业处于建设初期的发展中国家, 更是全球惟一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文化贸易中强化本国的文化主体影响地位, 绝对保护民族文化主权;另一方面, 我们要在积极进取和对外交流中打破西方国家的恶意保护壁垒, 为国际文化交流营造一个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4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应该采取的文化贸易应对措施

4.1 以行政手段为依托, 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集团优化升级

文化贸易的本源在于品牌性文化产品和服务, 而品牌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本源又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于处于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初期的中国来说, 行政手段自然成为了推进集团化建设的主导力量。集团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共享并节约成本。但是以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来看, 这种集团化合效应并不明显, 有的产业集团还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 政府应该继续深化宏观调控, 以建立民族品牌性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战略目标, 以行政手段为依托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根除以往事业体制所残留的弊端。在集团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效能和集约化建设, 驱使文化产业集团实现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以建设具有生产高科技、高劳动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为战略目标, 为文化贸易的进一步开展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4.2 致力实施系列工程, 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拓宽营销渠道

系列工程是由政府主导, 具有标志性, 带动性的工程。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贸易市场不发达、文化自由流通体系不健全的国家来说, 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效应的。以出版业为例, 中国政府近年在继续实施并完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重点工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数量和范围;同时设立中华优秀数字出版物推广工程, 鼓励围绕数字出版产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这些相关项目的开发合作, 都为我国文化输出创造了有利的契机。

在营销渠道方面, 一方面文化企业应该突出营销意识, 强化市场导向, 在固守现有境内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境外市场。并逐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如互联网等 (的战略融合;另一方面应该利用与境外资本融合运作的契机开展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力争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4.3 改革政府文化贸易管制方法, 切实强化文化监管与立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贸易逆差现象一直存在, 而这种文化倒灌现象的产生还一直存在于中国的政府管制之下。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们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服务和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产业振兴和民族文化品牌打造阶段, 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贸易管制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又要切实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避免文化侵略。

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如果一国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 一方面会大大抵消本国创作者的积极性导致文化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会使得其国际形象和声誉下降, 严重影响文化贸易的绩效。文化监管和立法不健全是中国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对此政府应该在强化教育宣传, 加强全民版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又坚决严厉打击盗版等一切侵权行为, 为国内外文化贸易市场营造一个健康的流通环境。

4.4 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培育文化类人才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而创意的核心在于人才。中国现在不仅仅缺少文化产品的生产人才, 更缺少文化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的开发人才。因此, 中国一方面应该加大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重视文化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 并鼓励本土人才走出去, 在人才培养, 市场开发等方面多和西方进行文化沟通与学术交流, 不但要将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整合创新、为我所用, 更要在对外交流中对西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消费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 要海纳百川, 鼓励全社会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国内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创意论坛、创意基地等相关文化服务机构, 真正地做到“集中民意, 汇聚民智”。

参考文献

[1]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2]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 2006 (03) .

[3]阳明华.发展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N].湖北日报, 2010-06-18.

3.挑战抑或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 篇三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

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体受到严重冲击,在各国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的作用下,于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无论是10月3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美国第三季度经济首度出现的正增长,还是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长达8.9%,都显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迹象。可见,全球经济已经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在“后危机”时代下,经济发展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如何在重振增长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了当下的焦点。出席2009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的代表认为,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为期三天的达沃斯论坛上,低碳经济成为与会的经济领袖和政界人士讨论的重要议题。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在论坛上说,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突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可见,低碳是“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

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由于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面对的残酷现实,人类必须利用自身智慧解决这一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在其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照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到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在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之后,英国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且希望通过利用其自身能源基础设施更新的机遇和低碳经济技术领域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活力,占领未来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赢得国际政治主动权并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尽管减少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目标,但毫无疑问,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获取政治优势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的热点,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增长极。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签署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成为“绿色新政”的开端。欧盟其他国家以及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也基于各自在能源、环境、产业、政治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全球战略,不断在“低碳经济”的各个领域取得进展,通过多种模式引领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中国也正成为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国家之一。

每个国家实施低碳经济都要适合自己的国情。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发展中国家处于成长阶段,其目标首先是发展,并且提高人均能源的消费水平,在当前阶段只能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碳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逐步挂钩,而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直接就承诺量化减排。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低碳经济在实质上与我国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质和灵魂,它又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从而在操作中有明确的“抓手”,低碳经济一针见血地抓住了“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安全、发展创新经济”的要害。但是,尽管低碳经济前景被看好,低碳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1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工业是消耗能源的主要部门。但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落后,又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阻碍。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2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此种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是特别不利的。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所以,中国在向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

3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更换大量设备。但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这又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一大制约。

4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中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最大限制。所以实际情况下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但这巨大的资金投入显然又是中国的沉重负担。

上一篇:2022新时代青年节作文800字下一篇:监测系统项目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