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案(精选10篇)
1.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案 篇一
数星星的孩子教案
一、导入
1、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儿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播放《闪烁的小星星》)看来同学们很熟悉这首歌,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是什么啊?(板书:星星)两千多年前,在这美丽的星空下,有一个数星星的孩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他,好吗?请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数”左窄右宽,“米”字的捺改成点,“女”字横改成提,右边的反文旁起笔高,横要短,这一撇要有弯度,捺要出脚。)。
2.我们把课题读一读,“星星”和“孩子”读轻声,跟老师读。有进步,谁愿意来读一读?不错,我们一起读。
二、识字
1.课文中的生字你会读吗?带拼音齐读一遍。
2.去拼音你会读吗?考考你,请同学读(每个同学三个字)。
3.这么快能记住这些字,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方法。我们来分享下识字方法。这一组字我们可以用一种识字方法记,谁来说?(组词)(熟字加偏旁,真是会学习的孩子)。第二组生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了,谁能说一说。(组词)。本课还有一个多音字,谁知道它的读音,并组词。齐读遍“数”。谁会做这道题(请两位同学做题)4.接下来老师把字放在了词语中,看你会读吗?开火车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1.开火车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的话说一说)2.张衡为什么要数星星呢?(星星很美)
从文中找出描写星星美的句子。大家美美的读一读,为什么这个句子写的这么美呢,因为它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作比喻句。谁来说一说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呢?还有一个,把什么比作玉盘呢?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就是“撒”。字典上解释,“撒”是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地扔出去,所以“撒”字是“提手旁”加“散”,像这样,把星星撒出去,让我们试着撒一撒,撒得再多一点,因为我们有无数的星星呢!同学们撒的星星真美啊,谁能美美的读一读呢?请两位同学读。
3.这么美的星星怪不得张衡情不自禁的数星星呢。接下来,默读课文,思考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呢?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
请同学读。再齐读。看这个字,读作,yang,组个词“仰头”,同学们,我们仰起头来,学学张衡的样子数数星星吧。老师来读,你们来做动作。(老师领着数一会)仰着头我们数了一会,大家累不累?眼也累,脖子也累,但张衡这样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出示句子: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齐读。小张衡真是个怎样的孩子啊?(不怕累的孩子)请一位同学读,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再请同学读,多么认真的小张衡呀!端起书来,读第一自然段,再来认识下这个认真数星星的孩子。
4.小张衡认真数星星的样子,通过几个动词就能表现出来,这就是动词的妙处了。你能正确的使用动词吗?谁能来填一填。(用字真准确)。第二个描写打篮球的片段,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5.面对于此热衷数星星的孩子,爷爷奶奶又是怎样看的呢?
2、你们读得非常努力,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出示:仰起头)谁再来读?大家一起读。
3、仰起头是怎么样?我们现在就像张衡那样,试着数一数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学生数得快,马上制止。)哎,别着急,星星一闪一闪的,可不好找了,两颗,三颗,第四颗呢?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4、5、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再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多么认真的孩子呀!同学们—起读。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衡小时候是
过渡:那么多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的刻苦钻研,也源于他小时候的对星空的兴趣与探索。谁愿意带大家来穿越时空,你来读。
感受句子的魅力。
A.出示句子,读准字音。
课文中是这样写天空中的星星的!
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B.体会星星的多亮和星空的美。
轻轻地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星星很多(满天无数撒)
做做“撒”的动作?字典上解释,“撒”是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地扔出去,所以“撒”字是“提手旁”加“散”,像这样,把星星撒出去,让我们试着撒一撒(一次),撒得再多一点,撒得再远一点。
星星很美。
比喻句学习。不但星星很美,而且——天空也很美。我们也感受到了,课文是怎么写出星星的多和美的呢?它用了一个——比喻句。谁来告诉大家,在这个比喻句里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说话练习:那么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这个句子把星星比作了珍珠,把天空比作了碧玉盘。这个句子分别把星星和天空,比作了珍珠和碧玉盘。出示图片,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一段中描写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体会动词的运用,指导读。
在这么美的星空下,你来读——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1.读准字音,解决重点字“仰”。
“仰”后鼻音,做做动作看,仰起头要抬得高高的,脸朝上。2.圈出动词。
句子还有表示几个数星星的动作的词,请你拿出笔圈出来。交流五个动词:坐靠仰指数 3.理解动词。
老师读句子,学生摆动作。4.关注逗号,朗读指导。
对比读: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指导数得慢一点,指出句中是用了“,”。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逗号使用的意义:张衡是一边数,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呢。多么认真的小张衡啊!5.齐数星星,感受数星星的不容易。
让我们也学着张衡来数一数空中的星星。来,仰起头,指着天空,对好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五颗……数到10几颗。
指名问:小张衡,你数了10多颗,感觉怎么样? 感受:手酸、脖子酸、眼花
关注“一直”,体会小张衡的不怕累、认真、有耐心……
总结:像他这样不怕累、认真、有耐心地数星星,难怪说他刻苦钻研,也只有像他这样的刻苦钻研,才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呢。让我们连起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拿起书来 数星星的孩子
张衡-----------天文学家(刻苦钻研)
这句话写的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满天、无数(说明了什么?);珍珠,这里的珍珠是指什么?(星星)碧玉盘,这里的碧玉盘又是指什么?(夜空)
出示:我会填:满天的星星像————。————像碧玉盘。转身读读(背)
7、这么美的句子,让我们把他记在心里吧。(指名读)
2.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案 篇二
1翻译目的论简述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由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 提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范祥涛、刘全福,2002)。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在全部的翻译行为中,其中最为首要的是目的原则(Nord,1997:27)。而翻译的目的有三种含义:(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为了谋生);(2)译者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示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手段所要到达的目的。而在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本起交际的目的。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引起儿童读者的兴趣,去了解世界,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主要从译者的交际目的去解读译本。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能符合语内的连贯原则。换言之,译文需要让读者理解,在译语文化中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当中能够有意义。从儿童文学翻译角度而言,儿童读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译者在组织译本时需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不符合中文表达的习惯的源语文本元素进行舍弃或改造,这样才可以让儿童去理解、 去接受。
忠实原则是指译文忠实于原文。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 需要保留源语文本的重要元素,对于源语文本的地名、人名等风格的继承。
在翻译目的论中,这三条原则存在着服从关系,也就是说忠实原则服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又都服务于目的原则(Mun-day, 2001:79)。因此在对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儿童读者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大胆地运用相关翻译方法如注释法,减译法等。
2《数星星》中文译本分析
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就是将源语文本的信息转化成符合儿童读者的心理和认知的需求,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去了解世界,增长知识。翻译作为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强调的不仅仅是从语言层面的相互转化,重要的是文本中的文化传递(Shavit,1986)。由于中西文化间的差异较大,译者在处理文本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文化背景,既要保留源语文本的原汁原味,但也能让目标儿童读者充分理解,得到共鸣。 以下选取的例子基于目的论分析儿童文学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
2.1直译法
直译法的定义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在儿童文学中,采用直译的方式既可以保留源语言的信息,又可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1:The words were unfamiliar to her, and she tried to listen,tried to understand, tried to forget the war and the Nazis, tried not to cry, tried to be brave. (Lowry, 1989:87)
译文:她一直尽力去听,尽力去理解,尽力忘记战争与纳粹,尽力不哭,尽力勇敢。(汴桥,2009:88)
作者采用了“tried to...tried to.......tried to...”的排比结构,充分反映了主人公当时的感情。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手法。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处理排比的修辞手法,译文最好能像原文那样有同样的表达效果。当儿童读者阅读到此类句式结构的时候,将会有产生像主人公同样的感觉。译者为了让译本产生同样的效果,也采用了排比的手段,用直译的手段将源语文本的内容传达于译本中。 译本充分满足了目的论下的三个原则。第一,译者对原文未做任何修改,直译文本满足了忠实原则;第二,译本对于符合中国儿童读者的语言习惯,满足了连贯原则;第三,从某种程度上说,译本起到了对中国儿童读者的教育作用,在面对困难时需要勇气而不是退缩,满足了目的性原则。
2.2减译法
减译法是为了行文的简洁和更符合目的语的习惯,将一些已涵盖的意义省去的方法,而原文的意义并未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龚学忠,2010)。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减译法可以将信息简单化,使儿童读者较好地接受。
例2:Standing behind Uncle Henrik’s house, north of Copen-hagen, she had looked across the water—the part of the North Sea that was called the Kattegate –to the land on the other side.“That is Sweden you are seeing.”(Lowry, 1989:16)
译文:在哥本哈根北面的海岸,就是亨利大舅的房子,从房子的对岸看,就是瑞典。(汴桥,2009:2)
从源语言角度看,例2的画线部分可以让源语言儿童读者更好地了解到地理位置。因中西方国家地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译者没必要将源语文本中的信息全部表述在译本当中。若不采取减译法的手段,不仅使译本变得复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信息传达模糊。鉴于读者是中国儿童,译者考虑到了他们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源语文本的基础上,在译本中给出了必要的解读以及删减,使文本更加容易理解。
2.3注释法
注释翻译法是一种特殊的增译法,用于补偿语言和文化的缺失。由于在某些句子中承载了太多的源语言信息,这时译者必须将源语文化补上,以便向译文读者解释清楚。由于中国儿童读者对于外国知识的认识缺乏,所以译者在解释相关信息时利用加脚注等方式去解读源语文本,请看以下例子:
例3:One of them answered,“Nein,”in a bored tone. Annema-rie recognized the word; the man had replied,“No.”(Lowry, 1989:115)
译文:其中一人厌烦地说了一声“喃”。“喃”是德文“不”的语音,安妮听得懂。(汴桥,2009:117)
例4:Annemarie outdistanced her friend quickly, even though one of her shoes came united as she sped along the street called Os-terbrogade. (Lowry, 1989:2)
译文:安妮不久就远远超过了艾琳,虽然她的一只鞋带开了,她仍然沿着这条叫奥斯特的街道跑下去。奥斯特街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东北区的一条街。(汴桥,2009:2)
从例3和例4的中文译本中可以看出,译者采用了注释法的方式,补充描述了在源语文本中不存在的信息。且这由译者给出的解释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中国儿童读者了解到例3中德国人对于“不”的读法,以及例4奥斯特街的所处位置,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儿童读者学习到德国的语言和文化常识。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使文本更好理解,起到了相应的教育意义。 译者采用的注释法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且不破坏原文的含义。
例5: Mama had told Annemarie and Ellen the entire story of Gone with the Wind, and the girls thought it much more interesting and romantic than the king- and - queen tales that Kiristi loved.(Lowry, 1989:27)
译文:妈妈给她们讲过《飘》的故事。两个大女孩认为这种电影故事比克丽丝喜爱的国王与皇后的童话故事有趣多了。 (《飘》是世界文学名著,又名《随风飘去》,作者为美国女作家米西尔。曾拍成电影,片名为《乱世佳人》。故事以美国内战时期的生活为背景。)(汴桥,2009:28)
例6:“Mama, it had a swastika on it.”(Lowry, 1989:21)
译文:“德国纳粹党的标志”。(汴桥,2009:22)
在译文中,译者在处理对于中国儿童读者陌生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国特定文化时,采用了注释法的翻译方式,让译文更容易得到中国儿童读者的接受。例5中的中文译本,括号部分的内容是译者给外国文学《飘》的简单介绍;译者在翻译例6中“swastika”时,在页脚处画了标志“卐”,并解释该标志代表的意思。译者基于由于儿童局限的储备知识,对其外国作品和特定文化的认识缺乏,从而采取了注释法的翻译方式,可以让中国儿童读者了解到简单的外国文化知识,拓宽中国儿童读者的视野。
译者基于中国儿童读者的视角考虑,采用的注释法的翻译手段对文本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起到了相应的教育作用,符合目的原则。
2.4转译法
转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龚学忠,2010)。基于儿童读者知识的缺乏以及情感的不完善,以下给出的例子可以更好地让儿童读者去理解文章的思想。
例7:Annemarie turned her head on the pillow and stared through the partly opened curtains of the window into the dim Sep-tember night. (Lowry, 1989:13)
译文:安妮在枕头上转过头去,看着窗外九月的夜空,不禁伤心起来。(汴桥,2009:13)
例7中,从源语言角度看,作者采用移就的修辞手法去描述当时的景色和主人公的心情。移就的定义就是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例7中,划线词“Dim”的原意是“悲观的,模糊的”。如果尝试用直译的方式去翻译例7如下:1安妮在枕头上转过头去,看着窗外悲伤的九月的天空;2安妮在枕头上转过头去,看着窗外模糊的九月的天空。笔者改译的两个版本都是很难让中国儿童读者去理解,何为“悲伤的九月”或“模糊的九月”。从中文译本中可以看出译者考虑到了中国儿童读者知识和情感理解的局限性,采用转译法的翻译方式,把源语文本中的形容词翻译成动词的形式,即把“dim”翻译成了“不禁伤心起来”。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译本中的该翻译策略,符合中国儿童读者的语言和情感,使中国儿童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符合了目的原则。
3结论
通过对《数星星》的中文译本的翻译分析,可以清楚看到目的论在译本中的体现。译者在对于修辞的处理上,保留原文的含义的同时,也让中国的儿童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外, 在处理非英语表达方式以及西方文学书名和地名时,译者巧妙地运用注释,减译等翻译方法,保证信息的完整传达,也使译本更具有可读性。综上所述,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儿童文学的翻译与成人文学的翻译有很大的不同,译者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知识水平、年龄、心理等因素,使儿童文学的情感和语言达到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Routledge,2001.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 House,1997.
[3]Zohar,Shavit.Poe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Athens and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6.
[4]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5]龚学忠.英汉翻译一本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李宏顺.国内外儿童文学研究及展望[J].外国语,2014(5).
3.沉睡在梦中数星星的孩子 篇三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听不进我们的声音,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之外,他们就像沉睡在蓝色的梦中,仰着头数着漫天的星星。而这梦,有一个沉重的名字——自闭症。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叫《海洋天堂》。影片一开场,在一片极其沉静的水面上,一位父亲带着儿子自杀,没有任何言语,画面不可思议地安静。然后,父子跌入水中,挣扎着。
这个长达90分钟的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死亡阴影下的父子亲情故事。不久于人世的父亲十分担忧日后独留世上的患自闭症的儿子如何自处。21岁的儿子大福从小患有自闭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年幼时,因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父亲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当王心诚被确诊患肝癌晚期时,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成了日夜焦灼的王心诚的心头大事,他甚至想过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诚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尽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甚至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王心诚最终离开了人世,却已心中无憾,而大福也学会了在海洋馆“上班”。结尾处,大福像从前趴在父亲背上一样,伏在海龟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案例改编,影片聚焦自闭症患者16岁之后的真空期。超过16岁的自闭症患者,培育学校超龄,养老院嫌小,福利院嫌大,家人没有能力管,只能去精神病院。父亲给多家机构拨打电话,都被各种理由拒绝。那家愿意收留大福的机构也因经费紧张,临街开了点心铺。然而,现实比影片要残酷许多。片中那些令我们流泪的情节,对于现实中自闭症患儿来说,已经是天堂了。
自闭症是陪伴中国几十万患者的梦魇。电影结局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一如小磊的境遇,那个我一直牵挂的孩子。
第一次见到小磊(化名)的时候,并不是在咨询室里,而是在东北老家。那时我正在休假,他的妈妈叩响了我的房门,于是这位“数星星的孩子”走进了我的生活。
小磊,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6岁男孩,圆圆的脸蛋上嵌了一双大大的漂亮眼睛,里面却流露着刺痛人心的迷茫。他被妈妈拉着向前走,头歪向一边,手脚扭动着,像是挣扎,也像是在跳着只有自己懂得的舞蹈。
“嗨,小磊。”我蹲下来和他打招呼。小磊没有看向我,实际上,他好像并没有听见,头依旧扭向一边,眼神没有落在任何一处,手掌紧紧握成拳头又突然松开,手指绷得直直的,手臂弯起来再放下,然后再紧紧握成拳头,然后松开,然后挽起,然后放下,重复刻板的行为不断继续着。
自闭症的治疗并不是我所擅长的,而且家里面也没有辅助治疗的工具。当我建议小磊妈妈去几个比较好的心理诊所时,小磊妈妈眼圈红了,困难的家境无法支付较为昂贵的治疗费用。小磊妈妈还告诉我,小磊有暴力行为,没有一点征兆就有可能情绪失控地抓人咬人,受伤害的是身边的所有人,包括自己。说到这里,小磊妈妈眼中充满伤痛,沉重而悲凉。
我无法真正体会一位单亲妈妈是怎样扛着这个贫困的家,拉着随时会情绪失控的孩子艰难生活的,同时我为小磊妈妈的坚持感到钦佩,那是一种怎样的母爱啊。
小磊并不知道他的妈妈为什么哭泣,甚至很有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妈妈哭了,他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动着,目光却不曾停留在任何一处。
于是我决定,用仅剩下的两周假期,尽自己所能帮助小磊一家。我向小磊妈妈坦言,自己对于自闭症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而治疗自闭症需要长年累月的不懈坚持。在这半个月的时间,我会和小磊妈妈一起陪伴小磊,摸索哪些治疗方法对小磊有作用,同时教会小磊妈妈,坚持对小磊进行治疗。
根据小磊的症状,我从缺乏目光交流和情绪失控入手,尽可能地改善小磊与外界的联系。
增加眼神接触需要满满的耐心。我与小磊进行交流时,都会尽量蹲下来,与小磊保持眼神的平视,尽管小磊很不给“面子”,几乎不会看我,更别说是眼神交流。但是我们必须战胜挫败感,虽然我知道眼神接触对于一些自闭症孩子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想要教导这些孩子学习眼神接触是不可能攻下的高地。
但是小磊的妈妈和我都不怕,我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例如在挖掘小磊兴趣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向小磊展示不同的兴趣活动方式,例如绘画、算数、音乐、跑步等,在展示的同时,和小磊保持眼神水平的交流,观察小磊的反应。其中,在演示画“房树人”时,每画一点,我就会问小磊:“小磊,告诉阿姨,你的家是什么样子呢?”每到这时,小磊可能会看向地面,或是舞动双臂,或是背对着我,我就跟着小磊的眼睛跑,不管他面向哪里,我都会把自己放到他的眼前,用柔软的眼神和小磊直视。
刚开始,我就像是透明的,我所做的事,我所说的话,小磊仿佛都看不到,听不到,没有任何回应。直到我快要离开返京的时候,才看到希望的曙光。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天空之城”的旋律一遍又一遍悠扬在空中,我像往日一样,盘膝坐在小磊面前,提着小磊最喜欢的铁皮青蛙玩具说:“小磊,看看这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大青蛙哦。”我以为小磊仍不会理我,没想到,我的眼睛一下子就对上了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那是怎样的一双纯净美丽的眼睛啊,尽管只是一眼,也是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第一次。我知道,我们终于有了收获,尽管如此之渺小,但这就是希望。我立刻把铁皮青蛙放到小磊挥舞的手中,并竖起大拇指夸奖小磊:“小磊,你太棒了,你看到我了哦!”小磊,我知道,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相信,我一直都相信。
在回京之前,我将自己所学和在此期间查阅的相关方法教给小磊妈妈。如把小磊感兴趣的东西放在他的眼前,问问他是否想要这个东西。孩子可能会在你提问和回答的期间看着这个东西,从而跟你保持短暂的眼神接触。此时,立即把你手上的东西递给他作为强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这样的机会,只要安排得当,无需专门训练。比如,在孩子吃零食的时候,手拿一块饼干递给他,你只需要把饼干拿到与眼睛齐高的水平,并问他是否喜欢。同理,你也可以利用给孩子递玩具、纸巾、图书、餐具等机会来练习。满足孩子需求的自然强化对孩子最为有效。
当孩子已经能够跟你保持短暂的眼神接触以后,你就可以增加提问或者评价的内容和长度。比如“你想吃零食吗?”“蛋卷很好吃,是吗?”“你想不想和青蛙玩?”“青蛙是什么颜色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你给他这些东西以前,逐渐引导他眼神接触的时间保持得稍长一点,然后演变成较长对话。
每当发现孩子在谈话过程中看着你时,你一定要朝他微笑并赞扬他。你的赞赏和夸张的表情也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通过你的态度和情绪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力量。当孩子对你提出任何要求的时候,不要立即反应。哪怕只是一瞬间的眼神接触,也一定要等到他看着你以后再随即应答。
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让孩子在你面部化妆涂唇,跟孩子一起吹泡泡等。但一定不要去强迫孩子,或是用手去扳他的头,或者不断提醒他看着你。强迫只能带给孩子糟糕的感受,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教导孩子保持眼神接触可能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夫,所以最好在生活点滴中时时处处加以注意,并且持之以恒。
除此之外,小磊妈妈最伤心的是小磊的情绪失控。尽管在这两周小磊并未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磊的自闭症已经好转,所以安抚情绪的治疗势在必行。在眼神和语言沟通的大门被关闭时,还好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进行沟通。身体的接触往往是直接有效的,在平时就可多做,不一定非要等到小磊情绪失控时用,这对缓解和预防小磊的情绪问题很有帮助。
身体的沟通也是有讲究的,其中能让小磊迅速安静下来,并感到舒服安全的做法就是用两只手的拇指从小磊的眉头轻轻的刮向眉尾,重复动作,简单而有效。除此之外,也可以从身后用双手手掌自前额抚向后脑,顺势向下两手分开顺着双臂,直到抚向指尖离开。
刚开始,我会选择在吃过午饭之后,这样抚触会帮助小磊顺利地午睡。一开始小磊很显然并不愿意配合,挥舞手臂,动来动去。这个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态度要温和,不能冒进,否则只会激怒小磊,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动。我轻声哄着小磊,一手揽着小磊的肩膀,一手拇指轻轻的刮抚小磊的眉毛,渐渐地小磊安静了下来。我用原先揽着小磊的手开始抚摸小磊的背,顺着脊椎自上而下、有规律有节奏地安抚,大约40分钟之后,小磊的眼皮已经阖上了,长长黑黑的睫毛投下一片小小阴影。小磊,你的梦中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世界在你的梦中出现过吗?小磊,不要害怕,不要孤单,那么多爱你的人会一直陪伴着你,绝不放弃。
4.数星星的孩子教案 篇四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二年级 学校 韩家小学 教师姓名 赵红梅
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蕴含的道理。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善于观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小朋友们,你们数过星星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数一数天上的星星,看看天上的星星有什么奥秘。出示满天星星课件演示,学生边看边数星星,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2.在我国汉朝,有一个爱数星星的孩子,他说:“天上的星星,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他数星星发现了什么秘密呢?我们来读读《数星星的孩子》好吗? 齐读。
(从引导学生观察视频片断入手,设计巧妙的悬念,自然而且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旨在从整体入手,使学生概括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利用DVD视频素材,以其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文字、声音、色彩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旨在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正确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生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和主动识字的习惯。3.生字辨析。
(课件出示)生字:
sháo 音序:S 字义:①舀东西的 ②容量单位 勺 部首:勹 组词:大勺、勺子
结构:独体 造句:妈妈买了一个大勺
yù 音序:Y 字义:①矿物的一种 ②喻洁白
玉 部首:王 组词:玉米、宝玉
结构:独体 造句:我特别爱吃烤玉米。
dǒu 音序:D 字义:①容量单位 ②圆形指纹 斗 部首:斗 组词:北斗星、烟斗
结构:独体 造句:夜晚我仰着头看天上的北斗七星。
shǔ 音序: S 字义:① 查数 ② 计算 数 部首: 攵
结构:左右
jù 音序: J 距 部首: 足 结构:左右
zuān 音序: Z 钻 部首: 钅 结构:左右
yán 音序:Y 研 部首:石 结构:左右
shuì 音序: S 睡 部首: 目 结构:左右
zhēn 音序: Z 珍 部首: 王
结构:左右
zhū 音序: Z 珠 部首:王
结构:左右
lí 音序:L 离 部首:亠
结构:上下
zǔ 音序:Z 组 部首:纟
结构:左右 4.词语积累
组词:数钱、数本
造句:我帮老师数本。字义:离开
组词:距离、车距
造句:我家距离学校有500米远。字义:钻研 组词:钻研
造句:我们组的同学学习很钻研。
字义:①细磨②研究
组词:研究、钻研
造句:我们在研究一首题。字义:睡觉
组词:睡觉、睡着
造句:昨晚,我看电视就睡觉了。字义:宝贵的东西 组词:珍珠、珍惜
造句:我们要珍惜时间。字义:①珠子 ②小的球形的东西 组词:珠子、珍珠 造句:我喜欢珍珠。字义:①分开分别②相隔 组词:分离、距离
造句:我家距离学校有1里远。字义:①结合构成②由若干人结合成的单位 组词:小组、组成
造句:他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距离: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钻研:深入研究。
三、知识拓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张衡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展示)
(扩大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使学生更加了解张衡,并立志向他学习)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了解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长大成为天文学家的故事,那么他是怎样观察星星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探讨。
通过教师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归纳,为下节课继续学习做好铺垫。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与学生交流:同学们你们想象张衡那样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吗?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张衡平时是怎样做的?请大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生交流,起到了铺路作用通过复习,使教师容易掌握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讲读课文
1.理清脉络(望空数星)小声读1自然段,可结合看图,采用动作,身体语言自己朗读或小组作朗读等方式。
(课件出示范读1自然段,注意“珍珠”和“碧玉盘”的读音,要读得亲切、可爱。一颗、两颗间的逗号要停顿稍长,读出孩子数星星的认真劲儿,突出孩子数星星的耐心。)
张衡为什么能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 如果是你,你能一直数到几百颗吗?
2.深入理解(教师范读第3.4.5自然段)„„ 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得那么远。(认真听老师范读)„„ 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听到这,你明白了什么? 你愿意讲给大家听吗?
你认真观察过北斗七星吗?
初步体会爷爷语重心长的话语,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你知道张衡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吗?
3.读中感悟。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每个人对课文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可自由读或小组交流读。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读以后的感受,整体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我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重点指导读好3.4.5段。要引导学生感悟爷爷教小张衡观察星星的情景以及小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采用指读、评读、赛读、齐读等形式体会课文内容)同学们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
围绕张衡是怎样成为天文学家的进行质疑。
同学们提得很好,读读课文,讨论讨论,相信你们一定能得到真正的答案。读书思考四个人小组讨论并汇报交流。
三、实践天地 • 1.选一个天空晴朗但没有月光的晚上,到空旷的地方去观察一下浩瀚的星空。找找北斗星、北极星,然后用笔把它们的位置画下来。
2.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宇宙、星空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班上展示、交流。
课堂上布置观察性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
1.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数星星的孩子教案 篇五
全班每人轮读一句,要求读正确。
正音:碧玉盘傻孩子
二、分段学习。
第一节:
1、夜晚,张衡在院子里数星星,那是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把阅读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引导儿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谁能把这个情景讲出来?要求讲清楚什么时候在哪儿,什么人,做什么。
学生各自读课文,准备讲述。
学生口述。
2、齐读第一段。
3、“一颗,两颗”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指名上黑板加标点。出示: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对比读: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让学生体会:用逗号停顿的时间较长,表示张衡一边数一边想,一边数一边记,张衡数星星多认真呀!
第二节:
1、奶奶怎么说。小朋友自己读读看。
2、现在请女同学当奶奶,读奶奶说的话,注意奶奶是笑着说的,要读得亲切。
女同学朗读第二节。
3、奶奶说的话里,哪个词儿说明张衡是经常数星星的?
指点:“又”,说明他经常数的,今天又数了,一数就数了几百颗。张衡数星星真刻苦啊!
第三节:
1、张衡是怎么说?默读张衡说话,看看张衡说了几句话,再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哪一句是主要的?(“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
指点:这说明他数星星不怕苦,决心大。
张衡说“星星数得清”也是有根据的,他的根据就是下面两句话。(指名两个小朋友读)
突出:是……不是……
总是
(指导逻辑重音,齐读)
2、张衡怎么会知道这些的呢?
请你们说一句话,说说张衡怎么数星星的。
板书:
数
张衡〔〕看星星。
观察
如果加上“一边……一边……”,又可以怎么说?
(把体会课文内容,指导朗读,说话训练结合。)
第四节:
9。爷爷走过来怎么说?你能把爷爷说的话全部找出来吗?
自由读爷爷说的话。
爷爷讲的知识你们读懂了吗?(不要求回答。)
创设情境。出示星空的电化教具,结合描述:现在让我们和小张衡一起数星星。
5我们看这七颗星边起来成为一组,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的那颗叫北极星。(按电钮:北斗星,北极星闪亮。)
9这里几颗星连结起来又是一组,样子挺像天鹅,就叫天鹅星。这两组星在银河两岸,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按电钮:天鹅星座、牛郎星、织女星依次闪亮。)
23(出示地球仪转动。)地球自动转着,我们在地球上,不觉得地球动,而觉得北斗星在绕着北极星转,就像我们坐在汽车里,不觉得汽车跑,而觉得树在跑一样,而这颗星到那颗星之间的位置是不变的。
1。你们看天上这么多星星。(星座教具上星星全亮了,闪闪烁烁,谁能用“星星”说一句话。可以说星星眨眼可以打比方,(凭借学生观察所得,及时进行语言训练。)
(板书:星星_________。)
结合学生说话的内容,讲读第一段的一个比喻句: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2。现在你们说说,爷爷告诉张衡哪些天文知识?指名两年男同学扮演爷爷和张衡,正坐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星星”在谈些什么。(通过担当角色,带入情境,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指名读爷爷的话,一个人说一句,用讲话的语气说说,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6.《数星星的孩子》教案1 篇六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张衡成为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跟他小时候认真观察天上的星星,喜欢钻研分不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找重点句、品关键词,并从中了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看星星的。
教学难点
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小张衡是一个热爱天文、勤于观察、乐于思考、有恒心的孩子。并认识到他后来的成功是与此密不可分的。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5’)
猜谜:一位老公公,有张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月亮)
一闪一闪亮晶晶,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无数小眼睛。(星星)
说一说:
你知道专门研究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的专家叫什么吗?(天文学家)
你知道哪些天文学家呢?()
正式上课(35’)
一、情境导入、品星空之美
1、观看“星空图”(配乐《星空》),读星星里的字。(巩固字词)
2、用“像”把看到星星生动地描绘出来。
3、有一个数星星的孩子也和你们一样喜爱这美妙的星星,你们知道他眼里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吗?
4、品: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扣“无数”体会星星的多;扣“珍珠”体会星星的晶莹闪烁;“撒”体会星星的多而且看起来乱。
理解“碧玉盘”指的是天空。
4、体会朗读:静静的夜晚,只看见……
二、亲身体验、知数星之恒
1、小朋友们,这样闪闪发光,看起来又多又乱的星星,你想数一数吗?什么感觉?
2、文中的小孩是怎么数的?(学生找出小孩数星星的动作词。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仰、指、数)
3、对比小孩“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认真、不怕困难、有耐心)
4、耐心地读此句。
三、角色仿读,悟勤察乐思
1、慈祥的爷爷、奶奶看着痴迷星星的孙儿分别说了什么呢?
2、学生分别朗读奶奶的话和爷爷的话,并说说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体会:奶奶关心孙儿的眼睛,爷爷告诉了孙儿有关星星的知识,两个人都爱小孙儿。
3、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爷爷的话。读出奶奶对孙儿的疼爱语气,配上动作读爷爷为孙儿耐心讲知识的语气。
4、这个数星星的小孩又是怎么回答爷爷、奶奶的话呢? 读读、议议、说说:
①学生读第三段,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再进行扩展训练。
小孩说星星能数得清的理由是什么?用“因为……所以……”连起小孩的看法。
小孩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呀?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勤于观察 善于思考)
②学生读第四段最后三句。思考:听了爷爷的话,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交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不怕苦、不怕累,对不明白的问题不弄明白是决不罢休的。)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一夜、几次、看清楚、果然)揣摩:当时,他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体会读:疑惑----边思考边看星星----欣喜
四、明示人物、晓成才之理
1、读到这儿,你们都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的吧?(出示:汉朝 张衡 天文学家)
2、那你知道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根据板书回答,亦可据此理解“刻苦钻研”之意)
3、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你们,也来探索一下星空的奥妙吧!
7.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案 篇七
梁天出演的角色多是一些不求上进、一事无成的小人物。在成名前,梁天也确实是家里最“没出息”的那个孩子。
梁天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梁达是人民日报副主编,母亲谌容是著名作家,哥哥梁左、妹妹梁欢都是北大的才子才女。唯独梁天,从小不爱学习,思想和行为都与这个家庭脱节。
1992年,梁天的儿子出生了。可是,文化水平有限的他想破了头,也没能取出一个像样的名字来,最后干脆赌气地说:“就叫梁小天吧。”妻子孙凤英坚决反对,但梁天已经想得不耐烦了,最后两人各让一步,把“小”改成了“晓”。就这样,33岁的梁天成了一个名叫梁晓天的男孩他爹。
梁天有个特别的爱好,他从小就对神秘的宇宙充满了向往和好奇,工作赚钱后,就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天文望远镜,一天到晚跑到天台上去看星星。有了儿子后,梁天在观星活动时就多了一个伙伴。对此,孙凤英有些不滿地抱怨:“你看人家当爹的,都教儿子点儿正经学问,你可倒好,天天带儿子看星星。”
一向好脾气的梁天笑呵呵地说:“我这不是也在教他吗?晓天,告诉妈妈,太阳系都有几大行星呀?”晓天马上用稚嫩的童音准确地说出了答案。梁天得意洋洋地看着妻子,孙凤英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在她看来,尽快教会儿子1+1=2这样的算术题,比让他知道太阳系有几大行星更为重要。
梁天依旧我行我素,整天给儿子讲和星星有关的故事,教他认识星座。为了让儿子更清晰地看清月球表面,梁天还花大价钱买了个Meade长焦距望远镜。所以,在别的孩子还在听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的童话时,晓天已经知道,月亮上根本没有广寒宫、桂花树,而是布满了环形山和陨石坑。而当别的小朋友还幻想着金星是个白胡子老爷爷时,晓天已经跟着父亲在天文馆里看遍了金星表面的高清照片,知道金星的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表面温度很高、没有液态水……
虽然年幼的儿子说起各种天文学知识来头头是道,但眼看着要上小学了,晓天还没有接受过基础知识的训练,孙凤英还是不免为儿子提着心,认为梁天这个父亲当得不负责。
可是,让孙凤英喜出望外的是,上了小学的晓天居然适应力很强,不仅接受知识快,而且没有遗传父亲的“厌学基因”,就连枯燥的数学也学得兴致盎然。孙凤英大为惊奇,认为儿子可能是隔代遗传了爷爷奶奶的优良基因。梁天对此大不以为然,一口咬定是自己从小培养儿子天文爱好的结果。
两人为此争执不下,官司打到谌容那里,谌容也说不准,她特意找了几个从事天文工作的朋友进行咨询。没想到,几个人都赞同梁天的说法。他们说,天文学需要潜心观测,要耐得住寂寞,所以可以造就沉稳内敛的性格;而观测时要锁定坐标、天空范围、寻找参照星系等等,又可以大幅提升辨识能力;要记住那么多星象,对记忆力又是一个特别的锻炼……据考证,从小喜欢天文的孩子,不管是智商、情商还是心理素质都会比普通的小孩高出一截。
没想到歪打正着给儿子打下了如此良好的学习基础,梁天非常得意。
拔苗助长儿造反,无可奈何父撒手
本来没指望儿子能有多大出息,但发现晓天在小学居然考试回回都能名列前茅,梁天大受鼓舞,觉得应该在儿子身上多下些工夫了。所以,当晓天升入初中后,梁天就一改以往对儿子漫不经心的教育态度,全力抓起儿子的学习来。
他给晓天报了英语补习班,又请了3个家教,自己还主动调整了工作时间,晚上尽可能陪着儿子一起学习。每天晚上家教给晓天辅导功课时,梁天都坐在旁边跟着一起听。家教走后,他还要求儿子复述一遍老师讲的课。
梁天的良苦用心并没有换来儿子的理解和感动。一天,梁天接到母亲的电话,谌容在电话里哭着说晓天没有去学校,担心他出了什么意外。
梁天也很着急,连忙给平时和儿子关系不错的同学打电话,同学说晓天可能在网吧。梁天开着车在学校附近的网吧挨家寻找,最后终于在一家网吧中将玩游戏正酣的晓天揪了出来。从他的书包中,梁天翻出了一叠刚发下来的试卷,每一科的分数都不超过80分,一直在补习的英语居然只打了个58分。梁天再也控制不住愤怒,一巴掌扇了过去。
第二天他联系了晓天的补习老师,了解儿子近来的情况。老师告诉他,晓天近来总是点个名就溜掉了,根本不用心学习。梁天暴跳如雷,开始采取高压政策:给儿子配了手机,要求他每天除上课外都要开机,保证家长随时能掌握他的动向;每天5点必须准时回家,先写作业。
可是,梁天的做法让晓天产生了逆反心理。学期末,他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倒更下降了。梁天除了加强监管力度,一时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就这样,在父亲的高压管制下,晓天以擦边的分数勉强考入了北京二中。但父子之间的关系却变得火药味十足。
此时,梁天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买了很多教育书籍认真研究。蔡元培的一句话让他触动很大: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梁天对此疑虑重重,顺其自然真的可行吗?他决定尝试一下。
2007年国庆,一家人欢聚时,母亲伤感地回忆起了去世的大儿子梁左小时候那些优秀“事迹”,梁欢也说起小时候自己诗歌怎么得奖,作文怎么上报纸的事。晓天听了,突然揶揄地看着爸爸问:“这些光荣都和你无关吧?”梁天的脸红了,承认自己小时候不爱学习。晓天不满地咕哝道:“那你还管我,自己都做不好。”梁天诡异地一笑:“我已经决定不管你了,让你自然成长。”
晓天并没将爸爸的话放在心上,可没想到,从那天起,梁天真的不再管儿子了。本来晓天应该感到轻松和解放,可不知为什么,没有了爸爸的管束,晓天突然有些无所适从,总担心自己会被同学落下,竟然不用别人督促,就开始主动用功起来。
梁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而为了儿子那句“你连自己都管不好还管我”,平时很少摸书本的梁天竟然变得发奋起来。他买了很多书,每天一有空闲就埋头苦读。晓天对父亲的转变颇感惊奇。梁天语重心长地说:“小时候只知道玩,如今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以前有你大伯,什么事儿都不用我操心,现在,公司要靠我打理,戏要靠我导,最难的是编剧,我现在不缺演员,可缺好本子!如果我像你大伯、姑姑那样能写,还怕什么?”
nlc202309040619
看见每天父亲都在用功苦读,晓天觉得自己这个高中生就更不好意思总将时间花在玩上了,虽然没有人管了,但晓天却再也没有逃过课,也很少玩电子游戏了。高二的时候,晓天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选中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办的“青少年八国峰会”。梁天乐坏了,不过他的奖励很是与众不同。他带着晓天去了一趟澳大利亚,不是为了看袋鼠,而是奔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帕克斯天文台那台64米直径的射电望远镜去的。
晓天终于如愿以偿,亲眼看到了伊师塔地、金星最高的麦克斯韦山脉、阿芙罗狄蒂地、艾塔兰塔平原低地……甚至无意中观测到了金星大气中一次持续8分钟的猛烈雷电现象,这让他兴奋不已。
此后,只要晓天有出色表现,梁天都会用天文观测之旅来奖励他。父子俩携手游历了威尔逊山天文台、帕罗玛山天文台、玛纳基亚山天文台、卡拉阿托天文台……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他们也重拾了父子之间久违的亲密情谊。
办报纸打冰球,“放任自流”上北大
梁天一直觉得一个人如果想将来有所成就,就应该放眼世界,所以学好英语很关键。但晓天对此却不认同,他有自己的一套说辞:“我是一个中国人,学习好汉语就可以了,非要学英语,有什么用?”儿子不说这话还好,一提起学习汉语,梁天更气愤——家里出了几个文学才子,但是晓天的写作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梁天遗憾之余,却也秉承着“自然法则”,從没有督促过儿子一句。有一天,梁天忽然提议办个家庭报纸,大家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丰富一下家庭文化生活。他的提议得到全家人的一致赞同。
他们给小报取名为《梁家物语》,每周一期。谌容当仁不让地当了主编,其他人既是作者也是编辑,上交的稿子先由谌容初审,终审则由全体编辑开会讨论决定。
第一期,梁天上了两篇稿子,谌容上了3篇,孙凤英也上了一篇,梁晓天满怀信心地交了一篇议论文,却在初审时就被PS了,谌容主编对此的评语是“缺乏逻辑,不知所云”。晓天备受打击。
《梁家物语》一连办了3期,晓天都没能上稿。见儿子像没头苍蝇一般到处找书看,然后写个不停,却始终不得章法,梁天也没有当面纠正他。有一次聊天时,他貌似不经意地说:“我写文章,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主攻,想写评论我集中一段时间学评论,写好了这个再去弄下一个。”一旁的晓天听了,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议论文入手,因为高考作文一般都是议论或记叙文,自己正好可以一举两得。
通过写文章,晓天发现,要想讲清一个论点,必须有很多论据来证明它,而找论据时,又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历史、地理,甚至数理化无所不包。连梁天都没想到,自己本想培养儿子的写作兴趣,却令他对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到了规律和窍门,晓天连续在家庭报上发了几篇文章,这让他信心大增,再也不畏惧写作了。
从写作入手,晓天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轻松地就把各科成绩追了上来,由当初入校时的勉强达标一跃成了优等生。不过,他的英语还不行,梁天也不着急,依旧顺其自然,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梁欢的儿子英巴彦从小被送到美国学冰球,英语非常好。2008年初,英巴彦从美国参加冰球比赛回来,梁天邀请他给《梁家物语》写文章。英巴彦用英语记录了比赛盛况,还描述了在美国的见闻。梁天十分感慨,不过,他没有像某些父母那样,用英巴彦做榜样来“刺激”儿子。而是只要有机会,他就让晓天陪英巴彦到冰球俱乐部打球。每次打完球,英巴彦都会用很流利的英语和俱乐部里的老外交流,晓天只能傻呆呆地站在一旁,一句话也插不上。晓天发现,学英语还是有好处的,最起码能听懂别人聊天。
转变了思想后,晓天学英语的热情高涨了,成绩很快赶了上来,并于2010年以61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外语系录取。让梁天颇感自豪的是,晓天的成绩不是死学习学出来的,他对各个学科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并且十分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教过他的老师们都赞赏不已,大家都夸晓天聪明,可晓天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应该感谢“教子无方”的父亲。
一天,晓天真诚地对梁天说:“爸,我知道了,你说不管我,放任我,其实你一天也没放弃,你办报纸就是让我培养学习兴趣,你不管我不说我,就是让我轻松地学习。你这可是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不教而教。”
梁天得意地笑了,同时也欣慰地感叹,儿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
编辑 乐天
8.《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学实录 篇八
师:1900多年前,就在这美丽的星空下,有一个数星星的孩子,小手伸出来跟我写课题。(板书课题)“数”右边的反文旁要注意,撇高高在上,横起笔要低、要短,这一撇要有弯度,捺要出脚。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生读)
师:读得正确、清楚。(师范读:数星星的孩子)再读一遍好吗?(生读)有进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数星星的孩子)
(二)检测学情,初识张衡。
师:预习了课文,我们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生:张衡。)
师:(卡片出示:张衡)谁来读?请你读。(生读“张衡”)
师:张衡是汉朝人,(卡片出示:汉朝)同学们一起读这个词——(生:汉朝。)
汉朝是一个朝代,距离现在已经1900多年了,再读。(生齐读)
师:这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有几个字你们没学到,课文里也没有拼音,(课件出示:乱动、绕着、钻研)瞧,有认识的吗?(生读词语)
师:没学过的字词,你都能读准,你可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你们也认识吗?
(生多数答“认识”)认识的小朋友都读一读。(生读)
师:你们预习得非常充分。
初读课文,指导识字读句
(一)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找一找下面的拼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端起书,自己读自己的。(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瞧,这一课的生字相信你们会读了。同桌间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读不对的,帮他纠正。
(同桌相互认读生字)
(二)指导读句,学习字词。
师:把这些生字放进句子中相信你们也能读好。
(课件出示:1.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2.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3.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师:自己先读读。(生自由读第三句话)
师:第一句话谁来读,请你。(生读)
师:你读得不仅正确,还很通顺呢!特别是这个多音字,(卡片出示:无数)你都读准了。你再读这个词。(生:无数。)
师:(手指“数”字)这个字在这里读——(生:数shu),在课题里读——(生:数shu),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呀!再读这个词语。(生:无数。)
师:小朋友,这无数的星星撒在夜空里是什么样呢?咱们做一个“撒”的动作。
(生跟老师———起做“撒”的动作)
师:撒得再多一点。(生做动作)撒得再远一点。(生跟老师做)
师:孩子们,星星被你们撒到夜空中去了,(课件出示:繁星图)瞧,多美呀!听我读。(师范读句子)同学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瞧,长句子注意了词语之间的停顿就能读好了。
师:(出示第二句)这句话,谁能读?(生读得较通顺)
师:哎呀,你会读长句子了!这里有个新词——(卡片出示:距离。)
师:请距离我近的小朋友读这个词。(生读“距离”)
师:再请距离我远的小朋友读。(生读)
师:距离我近的小朋友和距离我远的小朋友都读对了,一起渎。(生齐读)
师:(出示第三句)孩子们,再看这句话,谁能读?请你读。 (生读,未读好。)
师:别着急,再读一遍,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师:看这个字,(课件出示:楚)读——(生:“楚shu”)——起读——(生齐读)
师:它和“清”组成了词语 (出示:清楚),再读一遍—— (生读“清楚shu”,“楚”读成了第三声)有问题吗?(学生意识读错了)自己纠正吧。它和清组成的词语,可就读轻声—了,你:再读——(生:清楚chu。)
师:对,把第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你读——(生读)
师:真好!(出示:清清楚楚)这样你还会读吗?(生齐读)
师:是呀,“楚”可不是见了“清”就读轻声的!
点评:三个长句子的教学设计尤其精妙,把巩固识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渗透读句方法、积累语文知识融为一体,又为读通、读顺课文打下基础,可谓一举数得。
轮读课文,随文识字学词
师:小朋友,课文就是这样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让我们认认真真地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你会读得更通顺。端起书,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文)
(一)第一自然段,读好句子。
师:小张衡是怎么数星星的呢?请你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努力,注意这个词语——(卡片出示:“仰起头”)刚才读错了,你再读一遍,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生读对了)你也想读,跟着读。 (生读)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都仰起头。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呢?四颗——五颗——六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
(课件出示: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指名读)
师: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再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生再读)
师:多么认真的孩子呀!同学们——起读——(生齐·渎)
(二)第二自然段,纠正读音。
师:奶奶笑着说,请你渎课文——(生读)
(三)第三自然段,理解“距离”,识记“距”字。
师:孩子说——你接着读。(生读全段)
师:你读得声音响亮,语句通顺。小张衡发现,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隔那么远,就是它们之间的什么没有变?
生:距离。
师:是呀!咱们看这个“距”字,它是个形声字。左边是——(生:足字旁)。右边是——(生:巨)。哪个巨—— (生:巨人的巨)。
师:对!右边的笔顺可不好写了,伸出小手跟老师书空:横,横折,横,最后一笔是——(生:竖折)。再读这个词。
(四)第四自然段,识记“勺”“组”,理解“一组一组的”。
师:爷爷听了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他又说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爷爷的话,看爷爷说了什么。(生自由读)
(课件出示: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
师:谁来读读爷爷说的这三句话?(生读)
师:这北斗七星就在你们书上呢,找一找,连一连—— (生动手画)。
师:老师也连了起来,(课件出示:北斗图)仔细看,这北斗七星多像一把勺子啊!
(课件出示:那七颗星,连起来( )叫( )。
师:这样你还会读吗?(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响亮!这北斗七星也叫勺子星。瞧,这勺子还会变呢!
(课件出示:“勺”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写“勺”字的,现在我们这样写——
(师范写)
师:你们看,这只是天上的一组星。瞧,这还有一组——(课件出示:天鹅星。)这里呢?(课件出示:狮子星。)
师:我们的祖先就这样把它们分成——(生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师:天上的星星是——
生:一组一组的。
师:花园里的花是——
生:一朵一朵的。
师:树上的叶子是——
生:一片一片的。
师:马路上的小汽车是——
生:一辆一辆的。
师:再读这个词语——
生:一组一组的。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组”字?(生:“绞丝旁”加一个“且”。)
师:不错,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祖先”的“祖”,“示字旁”换成“绞丝旁”。
师:是的,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同学们往这看—— (字卡出示)有丝便是“组”,有女便是“姐”,有米便是“粗”,有示便是“祖”。再读这个词——
生:一组一组的。
师:爷爷说的话张衡相信了吗?(课件出示: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请你读——(生读)
师:这个小问号读得真好!请你读——(生读句子)
师:哎呀,一个比一个读得好,齐读——(生齐读)
师: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五)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孩子名叫—— (生:张衡。)是——(生: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生齐:天文学家。)
示范引领,学习角色朗读
师:孩子们,课文又读了一遍,喜欢这个孩子吗?让我们再次走进张衡家的小院,看看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吧。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配乐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
师:喜欢奶奶说的话吗?那就练一练吧。(学生自由读,兴趣盎然。)
师:你想读吗?请你读——(生读)奶奶是笑着说的,你得笑着读。(生笑着读)
师:哎呀,你这个奶奶,读得很认真,只错了—个字,不过要的就是你这股精神。你也读一读。(生读)
(师转换角色,带着动作范读张衡的话。)
师:有意思吧?同桌互相读,一个读奶奶的话,一个读张衡的话,一会儿,我们比赛,看是奶奶读得好,还是张衡读得好?快读读。(生练读)
师:想读的小朋友请举手。奶奶说——(生读)张衡说——(生读)
师:多亲切的奶奶呀,小张衡也不错。还有谁想读?你想读谁的话?谁想读张衡的?这样,你们都是奶奶。(师引读)奶奶说——(生读)张衡说——(生读)
师:小张衡不仅不傻,还发现了规律了呢?下节课,我们就练一练分角色朗读课文。复现字词,指导积累书写
师:你们书读得越来越好了,相信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你们已经牢牢记住了。
(生读)
师:小朋友,我们认了字,学了词,读了句,课文也越读越好了。下面我们好好写字,一定要把字写正确,写规范。这节课我们要写这些字。(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词)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勺”和“数”字写过了,现在看“睡”和“距离”。
(师指导书写)
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把“睡”和“距离”在书上描一遍,写一遍。记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学生写字)
点评:以词串的形式归类复现生字,巩固词语,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识字学词的重视。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指导“睡”“距离”的书写,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写字指导,老师非常用心,注重示范,讲求实效,用时也较充分,特别强调字的结构、笔顺及重点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临摹、书写非常有效。
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依据学情,吃准“年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就是把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其次,张老师在把握年段目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情实际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紧紧围绕“识字学词”“读通读顺”两个重点展开教学。这应该是张老师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抓住重点,关注趣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从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关注趣点”是重要的策略。这里的“重点”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对学生来说读好课文是“难点”,三个难读的长句子放在前面集中指导,把识字、学词、积累词语、读好句子整合起来,就是分散学生读书的难点,为读通、读顺课文打好了基础。“关注趣点”,就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开掘教材的情趣点,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张衡与奶奶对话的情景,最能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最富有生活情趣,所以老师示范引领,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三、读为主线,读识结合,整合设计教学流程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 张老师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结构,巧妙地将指导读书、识字写字、学习词语、初步感悟融为一体,整合设计教学流程。如指导读书,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先把课文读正确。做到字字正确,句句通顺,包括生字、新词,包括轻声(清楚)、变调(仰起头)、多音字(数)都要读正确,还要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其次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读流利,读出一点语气来。
四、指导学习,学用结合,有效渗透学习策略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并在读书、识字、学词、读句子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例如识字,课前谈话中交流识字方法:“平时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怎么办呀?”自由读书时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主识字;点拨如何读好词语中的轻声字:“把第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课中让学生用“加一加”“换一换”“课件演示”的方法识记“组”“勺”等字;写字时又提醒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再如,通过做动作(撒、仰起头)、结合语言情境(一组一组的)、联系身边生活(距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由此看出,张老师课堂教学的策略导向正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且行且思 且思且行
起点
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我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识字、学词和指导读书上。本着“夯实基础、指导学习”的原则,采用随文识字学词,逐段学习课文的方法,初定教案便开始试教,效果很不理想,字词教学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不到,课文没读通顺就下课了,连写字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发现“乱”“玉”“组”“傻”“汉”几个字多数学生早就认识,课文中奶奶和张衡的对话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很容易读通顺。根据学情我们及时调整教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前设计了找准起点的环节,如:揭示课题后出示“乱、绕、钻研”让学生认读,初读课文后出示“我会认”的生字同桌检查读,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学不会的多种方法复现。这样,字词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扎实。
结点
这篇课文长句子很多,学生总是在那几个长句子的朗读中出错。我大胆地把三个最难读的句子提到学习课文前教,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表示,那么难读的三个长句子,放在前十分钟教,太冒险,万一学生读不好,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势必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办?我继续实践,三句话一句一句教,课堂零散,三句话一起出现,学生茫然,我把所有的方法都试了一遍,最后决定把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融合,老师及时示范引领,教给读法:注意句子中的停顿,长句子就好读了。学生先读好了第一句,用读第一句的方法读好了第二第三句,再用读句子的方法练习读全文。学生读得主动、读得认真、读得有效。
9.《数星星的孩子》优秀说课稿 篇九
《数星星的孩子)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册一共安排了14篇讲读课文,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在低年级要通过讲读课文反复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识字能力引导学生自己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重视朗读的训练,强调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手段。课堂上要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读成诵。
3、重视教学上的直观形象,因为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4、指导思想上遵循以学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导废注入的教学原则。
《数星星的孩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张衡小时候坐在院子里数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学生渗透爱科学思想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12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从小爱观察、善于观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爷爷讲的有关天文知识。
教学安排:2课时。
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美丽。大约在18以前,有一个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爱数星星,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是对二年级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对容易读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要重点强调。、
3.标自然段。
4.指名逐段读课文,并思考:这个数星星的孩于是谁?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熟读成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赛讲了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幽美的.天空,可爱的孩子,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图画。这是学生朗读训练的最好着眼点。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设问,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接着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图,引导朗读:蓝蓝的天空像碧玉盘,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盘里的珍珠,这是多么美的景色,谁来读一读?静美的画面,抒情的话语,激起学生的情感,学生会自觉地读起来。
此时此刻,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欲望,但学生不可能一下于就读得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必须进一步引导。所以我再次渲染情景,配上音乐进行范读。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境界:
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二颗,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里的珍珠,多么幽静的画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伴着轻柔的音乐,我拿起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幽美的画面,抒情的语言,轻柔的音乐,把课文内容一下子推到了学生的眼前。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奶奶的慈爱,小张衡的专注执着溢于言表,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深入理解,内化语言之目的。
首先指名学生读奶奶的话,指导学生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疼爱小孙孙的语气。接着问:小张衡是怎样说的?自己读一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让学生通过多读书,自己去领悟内容,然后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小张衡的话。此处我这样设计:小张衡的话你们读懂了吗?我当奶奶,你们当小张衡给奶奶讲讲道理好吗?引导学生领悟小张衡观察的仔细、准确,能看得清星星不是乱动,这是多么了不起呀!自己再读小张衡的话,引导学生读出天真、肯定的语气,最后分角色朗读。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渲染点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语言。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讲了爷爷向张衡讲述北斗星和北极星的知识以及小张衡用了一夜的时间观察星星的事,这两段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我利用多媒体化抽象的语言描述为直观的形象画面来化解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爷爷说了什么?
(2)指名读爷爷说的话。通过这两步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爷爷在向小张衡讲天文知识。
(3)爷爷讲了哪些天文知识,让学生边读边标出有关讲北斗星知识的句子。
(4)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满是星斗的夜空图上找出哪是北斗七星,哪是北极星,并询问学生是怎样找到的,这样把学生的理解寓于读书中,把学生的理解体现于看图说图中,引导学生动脑想,动眼看,动手画。调动多种感官体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化解了难点。
(5)出示这样一个练习:你看,那北斗星连起来像,叫(),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颗星叫(),总是绕着北斗星()。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首先问:爷爷说的是真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读书找出“果然”一词,简单的加以理解,接着问:小张衡是怎祥看的?让学生标出张衡看星星的一句话。
然后用课件演示:北斗星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的情景,并渲染:这个结果,可是小张衡花了一夜的功夫看到的,多么有心的孩子呀!该怎样读,通过演示、渲染、读书,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小张衡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达到感张衡之所感,爱张衡之所爱,人文化一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拓展认识,升华感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简介张衡是汉朗著名的天文学家,学习这一段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张衡的画像,并出示了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图,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张衡的敬佩之情,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10.28、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
28、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教案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课时教案] 董海冰(浙教版小学六年制第四册P111)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其人,知道他从小爱科学,喜欢钻研,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2、学会本堂课的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数”和“撒”,理解“无数、珍珠、碧玉盘、钻研、天文学家”等词语。3、能用“著名”说话、写话。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三、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段的第一句话,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四、教学准备:幻灯片或课件或小黑板(课文句子、比较音节、当堂练习等)五、教学过程:(一)、切题。1、唱《小小的船》。2、从歌中“月儿”引出“星星”。(板书课题)3、读课题,正音:数shǔ。“星星、孩子” 读轻声。(二)、初知。1、比较拼读音节:zhēn héng sǎ shǎ kào rào zǔ chǔ yáng yán màn hàn珍---衡 撒---傻 靠---绕 组---楚 仰---研 慢---汉2、分组分段读通课文。(三)、赏析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此段: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1、刚才大家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谁?(板书:张衡)讲他干吗?(数星星――板书)2、指名读最后一段,问:张衡是什么时候的人?(板书:汉朝)简介张衡。3、衡取得了什么成绩呢?请找出有关词句读读。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板书:天文学家)(1)、学习“著名”:闻名、有名。并用“著名”说话、写话。(2)、简要讨论“天文学家”。(3)、谁知道他怎么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刻苦钻研。(板书之并讨论)4、学习生字:(1)、衡:指名读,说结构、偏旁。教师故意板书一个极差的“衡”字,请学生说说该怎么写,并上台板书。(师述:三部分要紧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才好看,也就是说大家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写字如此,学习也应该互相帮助才能学好。希望大家团结一条心搞好学习。)(2)、汉:指名读,比较:汉――汗。给“汉”组词。(3)、研:指名读,换偏旁:研――形(研――妍、刑)5、齐读最后一段。(四)、赏析课文一段。过渡:张衡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小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课文。1、自由读此段,先说有几句话,再上台来标序号。2、指名读第一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盘里。(1)、大家晚上去看过星星吗?像什么?(2)、讨论“满天”和“无数”。(3)、学习此句的比喻含义:散满天的星星――晴天的夜空↓ 撒 ↓无数的珍珠――碧 玉 盘(可拿涂了黑底的托盘撒上粉笔头以作简单演示,有条件的可放“星空”的课件以加深理解。)(4)、学习这个句中多音字:数shǔ 数星星 撒sǎ 撒珍珠数shù 无数 撒sā 撒网(5)、张衡把看到的星星写得这么美,说明他心里对星星的( )之情。(据回答板书“喜爱”或“喜欢”)(6)、用“喜爱”的语气齐读此句。3、学习第二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过渡:看到星星这么美,张衡是怎么做的呢?(1)、请多生读此句:(2)、请圈出数星星的动作的词:坐、靠、仰、指、数。(板书)(3)、学生表演数星星的动作。同座互演或上台表演。(老师或其他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
【数星星的孩子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29数星星的孩子教案12-11
《数星星的孩子》获奖教学实录11-08
《数星星的孩子》课堂教学反思08-10
数星星孩子说课稿09-05
科学数星星的奥秘教案01-16
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星星的夜晚07-08
《天上的星星》教案课件教学反思板书设计11-28
幼儿歌曲小星星教案01-11
幼儿园小星星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