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的要求,备课的革命

2024-11-25

现代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的要求,备课的革命(2篇)

1.现代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的要求,备课的革命 篇一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我深深体会到, 音乐教师既要有音乐艺术素养, 更要有教育艺术素养。多年来,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工作中, 我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通过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此, 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实施音乐新课程应先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早已被人们所认识, 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一句至理名言。关注和重视兴趣培养, 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 既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 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 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音乐课程标准》把培养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 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 而且把“培养音乐兴趣, 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 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因此, 我们在音乐课的传授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直观的、形象的、创新的教学方法, 乐教乐学, 感之以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达到培养、提高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 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践中, 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呢?

三、实施音乐新课程应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音乐教学怎样育人?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 并将这各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 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首先是品质的好途径。

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因而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从歌曲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 歌词是学生认识作品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中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再加上青春期处于一个叛逆的阶段, 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教学就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 今年新课程的编写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中的第24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课本上选的内容很少, 两首古琴曲子对古琴的一点介绍, 但是它所包含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 它里面包含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我就教育学生要选择正确的朋友;通过对古琴现状的了解, 我就教育学生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新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音乐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 “以审美为中心”, 以音乐为主线, 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缩短音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立足于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注于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音乐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采取适当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赏识激趣、表现激趣、乐器激趣、音画激趣、比赛激趣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 构建一个自主、和谐、互动的真情空间, 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心目中一门充满魅力的课程。

总之, 广大音乐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与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 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 巧妙设计, 然后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 切实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才能让音乐课堂充满魅力。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教师来说如何适应它, 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将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首先, 实施新课程应先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其次, 应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教育。不管是以前的传统教材与教学方式, 还是现在的新课程, 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采取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关键, 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新课程目标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音乐兴趣,教学方式,赏识激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现代教学设计是新课程的要求,备课的革命 篇二

关键词:新课程,鲜活,核心,灵魂

教学过程的“鲜”与“活”, 与一般意义上“鲜”“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它们体现着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本质, 是对教育过程的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鲜”与“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核心位置和灵魂性的价值, 是指“鲜”与“活”具有新含义的特质性。课程、教师、学生、教育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空间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六大要素。

一、课程与“鲜”“活”的关系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动, 教育课程的管理, 体现着国家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政治制度等。新课程在大纲的统一下, 采用了国家、省、市三级管理, 其本身就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三级管理下的新课程, 与传统的课程 (教材) 管理相比, 本身就赋予了课程“鲜”与“活”的外在表现特征。

课程资源一个显著的特征是, 它的内容汇集了人在自我发展中的智慧和知识, 也是人类发展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结晶。通过教育这个载体, 把已知转化为人类重新发展的起点。站在这个观点上来看, 最新的文化产品和科学技术成果, 纳入课程资源, 把教材与学生的认识和体验纳入课程, 把校本资源和网络资源纳入课程资源范畴, 这不正是课程这一教学要素的“鲜”与“活”吗?

二、教师与“鲜”“活”的关系

“鲜”, 一个特征是“新”;“活”, 包含有“动”的内涵。教师全员参加的由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这种形式与历史上的教育管理相比, 在规模上、质量上、层次上都呈现出全新的管理格局。教师在经历培训以后, 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 “自己已不会教课”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认识。新理念、新课程、新教育结构、新教育方法, 不断引发教师灵魂深处的自我变革。昨天非常熟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程序、习惯了的行为与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 已是那么格格不入。昨天的所知成为今天的障碍, 只有与昨天有一个根本性的决裂, 重新塑造自我,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这就是“鲜”与“活”。这个“鲜”与“活”激活了教师的教育生命, 对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任务、教育的手段、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教育的对象等全新的认识, 构成了全新教师的全新内涵。

三、学生与“鲜”“活”的关系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 把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或者是书架。在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或乖孩子的最高要求是“听话、成绩优秀”, 认为只要有了这两点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死记硬背多次重复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缺少思想内涵的人, 缺少理论指导的学习行为, 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志于学、趣于学、会学等, 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把握好课堂要素, 尊重教与学的内在运行规律, 把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协调起来,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 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能够让学生在明白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状态下, 主动自觉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习惯,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合作学习的方法方式培养, 能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能与同学交流心得、知识成果共享,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养成团队意识、形成团队精神, 对学生终身的社会性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把探究学习蕴涵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条件和内容。学生的思维方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宜用相应的培训办法。一是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学生在接触事物的同时会形成画面影像, 这是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阶段, 当学生能够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逻辑思维才逐渐形成。立体空间思维的形成仍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完成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化, 其次复杂事物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能够使学生逻辑思维达到成熟, 最后相近相邻的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驾驭和运用, 进而达到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和成就事业的根本, 也是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只是起点, 分析问题才是重点, 解决问题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在教会学生分析事物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视角) 去分析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脉络, 力争找出最科学、最捷径、最有效的方法或办法去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驾驭学习内容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学科多, 各学科的专业性强, 各学科自成一个学习体系。要培养学生用战略的眼光去把握学科学习内容的整体, 理出各学科不同的特点和外在的表现特征, 按照一定的线索、顺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力去把握、理解、学会自我完成各科的学习任务。这不仅是一种学科的复习方法, 也是培养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鲜”与“活”是指在教师的培训下, 让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法、新的思维方法、新的驾驭知识能力。整个培训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活起来。这个“鲜”与“活”是指教师的培养思路、方法方式“鲜”与“活”, 学生学习过程的“鲜”与“活”, 这两个“鲜”与“活”与传统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不同性质的根本特征。

四、教育媒体与“鲜”“活”的关系

在保留了传统性教育媒体的基础上, 注入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新的教育媒体。新的教育媒体为老师的教育过程提供了立体性的空间。现代信息技术是最新型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 其自身运动的特征 (电、光、声、彩、动) , 具备了“鲜”与“活”的全部内涵。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力下, 促使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层次结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能够有效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新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仅是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进行了决裂, 而且是与新课程目标教材、与新的教育目的、教育任务等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结构性的融合。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 具有了“鲜”与“活”的全部内涵。

五、情景创设与“鲜”“活”的关系

与课程相吻合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能够体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 能够更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和更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情景创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创设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把相似相近的事物运行规律借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比较、联想, 解决学习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中让学生找出规律 (思维方式、思维角度) , 进而进行一般性情境创设, 让学生把握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能力。

(2) 现代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的关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创造教学情境,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比具有更强劲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减轻上述两种情景设置的难度基础上, 又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3) 现代信息技术从表面看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是因为其自身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长久, 甚至能够影响学生一生。

六、教育空间与“鲜”“活”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在情景设置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缩小空间, 让学生零距离与历史人物、作品作者、科学家、伟人、事件进行直接接触。二是把相关科学知识明确地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顺利完成空间概念的理解, 直接帮助学生完成重点和难点的学习任务。三是把学科的细节知识可以有效地整合起来, 并且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把事物的内在联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把教育空间不断向立体和广阔两个方面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是教学课堂要素“鲜与活”的另一特征。

上一篇:重点部门、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改进措施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校长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