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精选8篇)
1.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一
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1年5月3日在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
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2011年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4月28日县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将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发展环境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为深入了解我县优化发展环境情况,4月18日至19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忠友、张立梅带领部分委员对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会前专题调研。调研组分组召开了部分帮办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和县效能办、发改委、工商局等11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先后赴新来城建设指挥部和汊河新城建设指挥部,了解指挥部运行情况,走访了县经济开发区和汊河经济开发区的部分企业,听取经营者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打造“绿色能源硅谷、商贸物流枢纽、山水休闲胜地、和谐幸福家园”的目标定位,转观念、建机制、加速度,重点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方兴未艾,环境面貌呈现了可喜变化。
1、创新工作机制。为有效整合资源,汇聚强大合力,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来安县城市建设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指挥部运作模式借鉴了“大滁城”的成功经验,建立审议决策、项目储备谋划、项目建设推进、建设工程管理、跟踪督查督办、宣传沟通、要素综合保障等机制,实行兵团式作战,扁平化管理,指挥部设立二个多月,初步呈现出了建设手笔大、推进速度快、征地拆迁效果好和资金筹措渠道宽的良好态势。来安新城路网框架建设全面拉开,汊河新城的南京湾商贸物流项目已经市发改委批准备案,并被列入省“861”项目、省“十二五”服务业规划,今年3000亩用地指标已落实,启动区1300亩和黄牌安臵点148亩征地工作已完成。旧城改造步伐也在加快。
2、优化政务环境。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将全县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41家单位和1193个项目编制职权目录,向社会公布。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对已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杜绝变相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县行政服务中心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流程再造”,即简化办事环节、减少申报材料、压缩承诺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县承担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公共服务项目办理职能的36个部门和单位,都成立了行政审批股室,其中已有24个单位进驻了行政服务中心,另有2个中介服务机构和1个金融部门入驻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承载能力得到提高。
3、提高工作效能。我县全面开展“效能建设推进年”活动,县几个班子和各地、各部门形成说了做、定了干,人人讲效能,事事讲效能的良好局面。以前存在的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中梗阻”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县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各部门办事流程,构建了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平台和基建联合审批大平台,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限,提高了工作效率。各行政服务窗口还推出了特色服务举措,如建设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窗口,经常在下班后提供延时服务;工商部门和建设部门窗口提供预约服务;交通部门窗口施行柜员制服务。
4、加强环境监督。成立了效能督查办公室,有效整合强化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纪律部门纠风室、效能办的职能。充实力量,实行定期不定期督查,做到有案必查,环境监督力度加大。去年,我县还首次开展了对县直机关部分具有行政执法权、审批权和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40家单位的100名重点岗位负责人监督评议,以此促进重点岗位负责人依法履职,提高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思想解放度还不够。少数干部思想不解放,发展意识不强,缺少干事创业激情,对重点工作和本职工作缺乏开拓精神,情况不熟、办法不多、能力不足。如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在抵押物评估价偏低的情况下,只肯发放评估价的50%贷款。再如园区供电网建设的思路不新,很难适应园区供电需求。还有少数工作人员在证明办理上,缺少通融。如汊河经济开发区一家船舶项目,在办理工商登记时,因缺少开发区批复的用地手续复印件,就是不允许办理,外商必须在来安留宿,在帮办单位担保次日负责递交,也不能通融办理。
2、政策要进一步明确。现在不少政策已经变化,而我们前几年制订的文件还没及时修改。如企业准入、投资强度规定、税收优惠等规范性文件要抓紧出台。落实政策方面,企业主要反映,2006年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与今年出台的文件有冲突,要求给予半年的缓冲期。涉及到收费等事项,弹性大,影响不好。返还企业的土地出让金优惠部分,手续太烦琐,过程太长。一些企业还反映,原来对引进企业承诺的土地使用税按4元/㎡收取,按1元/㎡返还,现在税务部门要按规定收取,是否还退还1元/㎡?另外,土地使用税是办证后收取,还是供地后收取,应明确告知。佳利思公司税收优惠政策今年是否执行,水口镇已向县政府报告,希望有明确回复。调研中,一些帮办单位建议成立集中帮办服务中心,实行专业帮办、规范帮办。同时建议县里的正式文件要明确可以准入的项目和需要会商的项目,并将要求企业办理的各项手续制成一览表放入县里印制的招商手册中,便于办理各项手续。有的企业建议,设立电子显示屏,专门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3、园区建设需进一步加快。土地供应和项目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中联能源二期项目签约时,承诺项目建设三分之一时就发给土地证,约定用地260亩,土地款交了,用地手续未办下来,三、四期工程还需用地650亩,县政府批文成立新能源化工集中区,在文辉混凝土公司后面。目前,企业急需扩建,要求抓紧供地。园区功能亟待完善。入驻企业反映,园区功能不齐全,需要尽快建设一些公寓、商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方便企业。园区的路、电、水、气等配套建设亟待加快,除了经常停电外,来安经济开发区供电容量不够,用电不能保证。超林电力目前只能从中科太阳能公司临时搭线,新项目上马电力无法保障。新建的永阳变电站通电没有确切的时间,因隶属关系,县电力公司难以协调。园区原来铺设的自来水管线管径太细,水压不够,消防验收普遍通过不了。随着嘉吉公司等用水大户入驻,自来水供应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汊河自来水开户费及水价没有核定。汊河的防洪能力弱,一些排涝设备已严重老化。县经济开发区平阳河以西排水道不畅,也未做到雨污分离。开发区企业天然气开户费用过高,不能与市开发区享受同城化待遇。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和管理。在交通安全方面,园区有的路口乱设摊点,交通事故隐患多。104国道相官至汊河段,交通事故频发。县经济开发区要求公交班车要尽快向园区延伸服务,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汊河经济开发区要求有关部门与南京公交公司协调,希望602路公交车能够在汊河黄牌设立站点。在社会治安方面。汊河经济开发区偷盗现象严重,一些外地人流窜作案,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此外,对于在园区的施工单位,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防止拖欠工人工资,造成纠纷,影响项目建设进度。随着新来城建设步伐加快,各项工程全面铺开,有关部门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亟需破解人才的瓶颈难题。
水口乡镇工业集中区路网建设、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依靠镇里投入,要求县里给予适当扶持。施官工业集中区撤销后,引进的企业被叫停,善后工作需帮助协调。
4、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县行政服务中心面积只有500平方米,是全市6县市中规模最小的,由于面积小,造成中心服务承载能力不足,部门的人员和项目不能整建制的进入中心,中心的服务功能不健全,影响服务功能的发挥。县国土房产部门去年7月在中心设立窗口,进驻18人,但因大厅面积小,仍有房产抵押登记等服务项目约10人未能进入中心。“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些部门单位虽然设立了行政审批股室,但审批服务职能还没有完全集中到位。少数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少,在窗口仅有1人,窗口办事能力、办件量得不到切实提高。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1、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思想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十二届县委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把优化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来抓。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弱化优越感,增强危机感,清醒于脑,忧患于心,致力于干。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并且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要及时对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和事。同时,对优化发展工作方面出现的反面典型,也要公开曝光,充分发挥警示惩戒作用。要通过宣传,使环境意识深入人心,真正在全县形成人人都是环境,人人代表来安形象的共识。
2、要转变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好县委、县政府现有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规范有关政策,并向社会公布。要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好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的关系,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开,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做到不越位;在服务上保持不好办的事情尽可能迅速“变通”,出现中梗阻的迅速“疏通”,需要上级解决问题的迅速“沟通”。要进一步规范各项服务性收费标准,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收费,收费标准若有上限下限,应一律执行下限标准,不能因人而浮动。
3、要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大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对经过清理予以保留的审批审核事项,要制定和完善更加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减少环节,通过政府公开,政府承诺,行政限时服务,形成有效的行政运行约束和监管机制。对备案的事项,要严格规范备案程序,避免以备案之名行审批之实。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心的职能作用。凡是应进中心的审批项目,必须全部进入。要在服务上抓提速提效和优质服务,坚持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大项目领导办的“五办”原则。要不断把效能建设向重点领域推进、向关键环节延伸,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和百名股站长评议活动,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4、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县人民政府及金融办公室要不断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促进银企对接,并支持金融部门开展各项信贷业务。要支持各家金融机构在汊河经济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要大力支持金安担保公司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鼓励支持白云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贷款业务。要积极搭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平台,按照企业自愿申报、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则,帮助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开展上市培育,支持其上市募集资金。
5、要加强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要进一步加大“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省市支持,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来安经济开发区要加强与供电公司联系协调,积极争取市电力公司加速永阳变电站投入运行。要配合新来城建设指挥部及建设部门,统筹安排新来城及开发区自来水管网更新改造,切实解决开发区自来水供应不足问题。汊河经济开发区要继续做好新建道路绿化和路灯修建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入区企业供水管道铺设、建成区高低压杆线架设及新建企业接电和建成区电信线路铺设工作。此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协调南京公交车延伸至南京湾项目区,积极协调来安开发区的公交车设点及延时运行服务问题。帮助设计汊河新城防洪体系及排水规划,并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把南京的区号延伸至汊河新城。此外,“两区”要搭建企业家联系交流的平台,建立“两区”企业家联谊会,做到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要加大外来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对侵害外来投资者的案件,立即过问,迅速查实,从严查办,确保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在事故多发路段和交通要道口增设安全警示牌。要加强管理协调,解决存在的配套设施不够,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提高管理和协调水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2.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二
一、建立介入机制, 支部建在专业, 小组进到班级, 党员联系学生
⒈党支部建在专业, 创新组织设置
为加快建设精品专业、特色专业,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进行内部管理。把党支部按专业设置, 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建一个党支部。这样, 把党支部建在攻坚战场上, 把党支部建在薄弱环节上, 专业建到哪里, 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 党政工作重点一致, 紧紧围绕专业建设, 推行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一体化运作。专业上建党组织, 党委通过党支部, 实现对专业的全方位领导。
⒉党小组进到班级, 创新工作模式
以班级为单位, 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建一个党小组, 党小组主要由所在班级班主任、科任教师中的党员组成, 对班级实行责任包干, 指导班委会工作, 协助班主任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把党的工作开展到班级, 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把党建工作与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党小组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⒊党员联系困难学生, 创新育人方法
困难学生包括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和学习上困难的学生, 也有在经济和学习上都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对象, 他们更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鼓励。每位党员联系2~3名困难学生, 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合力, 发挥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
二、建立合力机制, 共产党员、班主任、科任教师“三维”立体育人
⒈共产党员思想引路
建立党员联系制度, 每位党员联系2~3名困难学生, 侧重于从思想上帮助困难学生。通过与困难学生的接触交流、个别谈话、座谈等形式, 进行思想开导和心理辅导, 帮助困难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 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 指导班级团支部工作和班委会工作。特别是要指导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 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 进行典型引路, 使共产党员成为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
⒉班主任行为引导
班主任要对学生全面负责, 又侧重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负总责, 了解学生的衣食、起居、思想动态、行为表现等;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团干部联系, 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在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 主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疏导工作, 在学生如何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加强引导, 使班主任成为学生良好行为的示范人。
⒊科任教师知识、技能引领
科任教师要教书育人、授技育人, 把学生到课率、违纪率、班级学生学业综合成绩合格率纳入科任教师考评内容, 所有科任教师对该班学生的各科学习都负有责任。同时, 要突出科任教师的知识、技能服务功能、引领功能, 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服务学生, 保证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长, 教会学生学习、练技, 成为知识技能海洋里的领航人。
三、建立参与机制, 党建带工建、带团建, 整合资源, 服务专业建设
⒈党、工、团设置同优化
以专业设置为条件, 党支部建在专业, 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工会小组、设立团总支或团支部, 使党、工、团工作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来开展, 以服务专业发展为出发点, 整合党、政、工、团的功能, 党、政、工、团工作一体化运作, 形成一个整体, 建立党政群发展共同体。
⒉党、工、团工作同布置
围绕专业建设目标, 合理划分党、工、团在专业建设中的职责, 一盘棋谋划, 党、政、工、团工作目标一致, 推进党、工、团工作由单向示范变为双向交叉互动转变, 把党建目标、工建目标、团建目标统一到专业建设的德育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管理目标中, 使党、工、团工作更贴近实际、更富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⒊党、工、团组织同发展
党、工、团不仅以服务专业建设为目标, 还要以专业建设为平台, 在共同服务于专业建设的联建共建中发挥党、工、团的各自优势和作用, 党、政、工、团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工作共推, 通过党建带工建、带团建, 在促进专业建设中增强生机与活力, 共同发展。
3.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三
一、基本概述
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5.2℃。县辖2镇、10乡,75个行政村,总人口8.3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土、撒拉等13个民族聚居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72.1%。
同仁历史悠久,人类文化最早遗存可以追溯到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秦汉以前,这里被称为“羌戎之地”。汉宜帝时,同仁北部为屯田之地,到唐代,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唐收复隆务部落(称九曲部落,在同仁隆务河下游筑巢城,今铁城山古城)为镇抚该地区的主要军事要塞。宋同仁建热贡城,元隆务河东建保安站,明隆务寺罗哲森被封为“弘修妙悟国师”,势力逐渐扩大,形成政教合一统治。清夏日仓曾受乾隆皇帝封赠“诺门汗”,隆务夏日诺门汗继承政教合一的统治。1929年青海建省,同年从循化厅析置同仁县,政府设在隆务。1937年在隆务建立了青海省第七专员公署。建国后,1949年9月成立同仁县,直属青海省,县政府设在隆务镇。1953年黄南藏族自治区(1955年5月改为自治州)成立,同仁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87年同仁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是与县文化管合署办公,两个牌子,一套人马。
同仁这块辽阔美丽的沃土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各族人民开发西部、建设西部,并在这里生活、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同仁县是文物富集区,1959年4月,省文物管理委员首次在同仁县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存十余处。1987年省文物处组织由考古研究所和县文管所专业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对同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全面文物普查。调查中,确认登记的地上、地下古代文化遗存170余处。2008年至2010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文物整体数量为230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76处,重要新发现一处(根顿群培故居),消失文物点9处。目前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珍贵遗址,还有蜚声中外的“热贡艺术”、宗教文化等优秀民族文化。1994年同仁县被国务院批列为第四批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隆务寺及附属寺院年都乎寺、郭麻日寺、吾屯上、下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隆务寺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仁县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近年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情况和现状
1、认真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工作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受国家的保护,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1994年同仁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1998年县政府及时成立了同仁县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化局,由主管县长亲自抓,逐步完善保护机构,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形成三级网络:县上有文管所,乡(镇)长兼任文保工作,村委会主任、书记兼任文物保护员。并对名城保护工作进行整体、全面、系统地部署。主要包括对历史文化遗存、城市风貌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等实施重点保护措施。同时,根据同仁实际和名城自身特点,以《同仁县城总体规划》为原则,制订出名城保护法规,加强了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地段隆务上街区的维修规划建设工作。
同仁县隆务镇地处隆务河中下游,建城区3.7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10平方公里,在旧城区已再无发展余地的情况下,开拓新区,保护老区。按照《同仁县城总体规划》,贯彻执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建设方针,确定了保护古城区及在旧城区西北的二级台阶上发展的战略,从整体上保护了隆务寺和古城区的优美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风格。
几年来,县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遵循文物工作的规律,对全县各级文物和重要文物景点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加强了对老街区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及附属寺院(吾屯上、下寺、年都乎寺、郭麻日寺)的古建筑群、壁画、寺藏珍贵文物的妥善保护。为认真抓好文物维修保护工作,确定保护重点,县文管部门与城建规划等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和协调,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形成了多渠道的投资结构。现已拓宽了中山路、团结北路,改建了麦秀路、解放北路和南路及热贡路、康乐市场,建立了街心花园以及文化广场等。2000年颁布实施了《同仁县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办法》,将保护规划纳入了社会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年编制完成了同仁县新一轮总体规划(2000年—2010年),2002年9月编制完成了《同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2005年11月,完成了《2006年-2010年同仁县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根据隆务寺主道坎坷难行等实际,2001年实施完成了《隆务寺道路与排水工程》。为保护古城区建筑群,县政府在《同仁县城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保护范围,在保持古城区原有特色的情况下,改造道路,安装自来水,铺设下水道,修筑古城区防洪堤等,古城面积由原来的1.1平方公里增加到3.75平方公里。兴建的楼房、市民住宅,其建筑风格仍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
2、加大古建筑保护管理力度,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隆务寺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积极争取隆务寺维修项目,经省文化厅安排,1998年至1999年间两次对隆务寺及附属寺院进行比较翔实的维修方案设计工作,确定、完成修缮项目22个。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努力,2000年隆务寺古建筑维修项目被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2001年3月省文化厅安排古建公司正式对国保单位隆务寺进行维修。维修工程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目前,已完成五期维修工程。隆务寺维修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支持,赢得了当地广大群众的信服和赞誉,促进了地区稳定与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为加强寺院消防安全意识,消除火灾隐患,积极组织寺院僧侣建成的义务消防队,举办“宗教寺院消防知识培训”,由州消防支队向学员(阿卡)讲授寺院火灾的特点,引起火灾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等,并进行现场演练使用灭火器、消防栓、水带、沙土等方法,使广大僧侣在念好“佛经”的同时也念好了“消防安全经”。
加大文物保护和宣传力度,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为国保单位隆务寺及附属寺院制作、竖立文保单位标志牌5处,配备消防器材,安排人员赴京参加北方古建筑培训班;制定寺院文物保护、消防安全、节假日值班等制度,并以藏汉两文打印上墙。2001年制作了隆务寺及附属寺院门票。2002年制作了隆务寺画册、折页。隆务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同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工作日趋完善、逐步走向正规。
在做好国保单位各项工作的同时,文管所积极将境内的清真寺、圆通寺、铁吾古城堡、郭麻日古城堡及瓜什则寺等九处比较完整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安城隍庙、鄂科寺、尕沙日寺等七处古建筑单位审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了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认真完成并及时上报了国保单位隆务寺及附属寺院一级风险达标规划和方案的申报工作。
3、做好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为使国保单位有较完整的资料,以备今后考阅,在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文管人员奔波于各寺院之间,积极搜集、整理一切藏传佛教历史资料,及时聘请专人进行汉文翻译。截止现在,藏汉两文的各寺历史资料已有一定积累。在做好各寺院资料搜集工作的同时,对寺院文物及收藏品进行普查、摸底、登记造册工作。现已普查、登记造册的寺院文物藏品有1950余件,其中有明清时期鎏金铜佛、法器、唐卡、堆绣以及寺院珍藏品等。同时,对私人收藏文物进行摸底登记,其藏品有犀类化石、马家窑类、马厂、齐家和卡约文化,青铜器、瓷、玉器类、古印类、古版画、古籍、古唐卡等以上这些文物藏品,对研究同仁地区历史文化,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对青少年和子孙后代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4、出谋划策为政策提供依据,搞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妥善处理这一关系,加强我县在西部大开发、同仁大发展中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大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的力度,大力提倡和引导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和管理好县辖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中同仁县文物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和《同仁县古文化遗址备忘录》以及《同仁县古城堡保护管理办法》(草案)等呈报县人民政府。提请县人民政府在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注意加强县辖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使旅游开发与名城保护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相一致。
5、加大监察力度,防患于未然
为及时掌握文保单位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文物人员始终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县辖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督察,在检查中出现的隐患问题和突出问题,及时纠正处理,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逐级上报文化主管部门解决。例如:2000年我县阿赛公路建设途中遇一古塔,为妥善处理此事,文管人员在主管局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省考古研究所,协调各方关系,几经周折和努力,古塔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该塔的抢救性发掘,对研究同仁地区历史文化和藏传佛教历史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03年国家文物局授予同仁县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的荣誉。
三、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有些人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改建古建筑,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保安古城内明清驻军营房的随意改建,年都乎古堡内古民宅的破坏性新建等。使古城堡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2、执法力度不强。我县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及属寺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和我县颁布实施的《同仁县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办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来实施的。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名城和国保单位隆务寺及属寺进行了保护修缮的同时,在名城和寺庙周围的保护范围内修建了一些新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其形式、高度、体积、用料和色调等,无法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和周围环境风貌相协调,严重影响了名城和国保单位的整体风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行政中难度较大,难以追究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
国保单位隆务寺及附属寺院电气线路敷设零乱,且严重老化,消防设施严重不足,寺内无给水设施(消防栓),消防通道狭窄等问题迫在眉睫。
3、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因缺乏经费和交通工具,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如1987年省文物处组织了由考古研究所和县文管所专业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对同仁地区古文化遗存进行较为全面的、大规模的普查后,确认登记18处省、县级古文化遗址,而且对其保护单位竖立了标志碑,制定专人看管。之后,因无资金,近十几年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凋零,分布在县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检查管理工作,已名存实亡。2001年县人民政府审批公布的七处县级文保单位,因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至今未能竖立标志碑。
4、缺乏对基层文物干部和义务文物保护员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县各乡(镇)、村一级业余文物保护员都是由乡(镇)长、村主任兼职,新老接替出现断层。各级政府只抓经济建设和基本建设,忽略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及对各项文物管理人员的培养,使文物保护管理无人提起。
四、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县的名城和文物保护工作要在现有基础上严格以《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切实按照《同仁县城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积极聘请设计单位和专家,制定出《隆务寺保护规划》,划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同仁县的文物保护必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制。“五纳入”要反映各级政府指导文物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促使各级政府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文物保护与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关系。
2、加大消防防范措施。加强对隆务寺及原寺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工作,首先,成立由寺管会成员为负责人的安全保卫小组,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使消防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自职责范围,加强平时检查和防火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其三,古建筑的主要佛殿、经堂等不准使用炉火和电炉,在进行宗教活动点燃香烛、煨桑时,必须有专人管理。严禁在古建筑内使用液化油气和易燃易爆等物品。其四,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完善消防措施。要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及有关规定,凡属国保单位古建筑的佛、经堂内电气线路敷设零乱、严重老化、消防通道狭窄、无给水设施等问题,限期进行科学、合理、全面整改。其五,加强对古建筑易燃可燃材料和各种饰物的防火阻燃处理。特别是寺院殿堂内悬挂的帐幔、幡幢、伞盖等,应用阻燃剂进行防火处理或直接使用防火材料制器等。其六,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要严格执法、热心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和技能,提高其自防自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认真查出单位的违规行为,督促火灾隐患的整改,防范于未然,确保古建筑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
3、健全文保组织机构。我县境内的230余处古文化遗存分布在各乡(镇)、村之间,其范围广,分布分散。在保护与管理方面: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在政策方针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部门切实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在县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逐步完善保护机构,使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形成三级网络:县上有文管所,乡(镇)长兼任文保工作,村委会主任兼任文物保护员。争取资金制作竖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加大监察力度,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系,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积极拓展宣传,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各种旅游活动中展现风采。
4、强化文保人才培训。加强基层文物干部和义务文物保护员的培养。政府在强化文物保护行为的同时,必须把加强基层文物干部的培养,尤其是业余的义务保护员的培养纳入政府工作日程。我县5处国保单位,15处省级和15处县级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大多数分布于各乡(镇)的农村牧区,基层义务文物保护员承担着绝大多数文物点的日常保护工作,要加强使新老接替的保护管理方法逐步得到完善,制度上更加规范,队伍不断壮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业余文物保护员的素质教育,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文物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文物行政执法行为,以农村业余文物保护员制度的深入发展为契机,形成人人热爱文物保护工作,人人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并把乡、镇、村一级的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5、加大文保资金投入。我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我县文物事业经费,根据本县实际,必须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足够的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正常发展。
6、争取资金,在3至5年内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及附属寺院《一级风险达标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4.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四
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战略目标,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发展是基础,而经济环境建设是前提和保障。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分析。
一、我县投资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1、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县政府根据《xx市第四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对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2个单位重新制定了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由授权窗口直接办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1503项,全部按时办结,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亲商为服务重点,完善奖惩制度,选树创业典范。对原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认定办法、考核奖惩规定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落实和兑现,给投资者以鼓励,给引资者以奖励,形成了全县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环境品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狠抓路、绿、水、楼、灯、广场等城市要素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全县各乡镇XX县直各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我县的城市硬件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多数企业认为有较大的改善。
二、当前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少数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上通下阻,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代表们反映,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反差比较大,政府出台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单位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业角度灵活制定政策、运用政策。
2、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代表们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在我县一些部门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仍然难办。投资一个项目或搞一项建设,审批周期仍比较长。二是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甚至于为收费而收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重招商、轻安商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让那些有意向到深泽投资兴业的客商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住,真正为我县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增加后劲。
3、经营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二是基础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深泽是石家庄地区的边远小县,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普遍感到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4、人文环境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没有长远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开发建设之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数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堵路、阻挠施工、强买强卖等办法,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投资环境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服务质量的竞争上,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焦点和重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政策“洼地效应”。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所有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决不低于周边地区;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决不高于周边地区。二是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尽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
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战略目标,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发展是基础,而经济环境建设是前提和保障。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分析。
一、我县投资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1、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县政府根据《xx市第四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对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2个单位重新制定了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由授权窗口直接办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1503项,全部按时办结,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亲商为服务重点,完善奖惩制度,选树创业典范。对原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认定办法、考核奖惩规定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落实和兑现,给投资者以鼓励,给引资者以奖励,形成了全县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环境品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狠抓路、绿、水、楼、灯、广场等城市要素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全县各乡镇XX县直各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我县的城市硬件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多数企业认为有较大的改善。
二、当前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少数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上通下阻,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代表们反映,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反差比较大,政府出台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单位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业角度灵活制定政策、运用政策。
2、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代表们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在我县一些部门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仍然难办。投资一个项目或搞一项建设,审批周期仍比较长。二是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甚至于为收费而收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重招商、轻安商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让那些有意向到深泽投资兴业的客商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住,真正为我县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增加后劲。
3、经营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二是基础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深泽是石家庄地区的边远小县,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普遍感到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4、人文环境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没有长远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开发建设之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数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堵路、阻挠施工、强买强卖等办法,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投资环境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服务质量的竞争上,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焦点和重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政策“洼地效应”。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所有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决不低于周边地区;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决不高于周边地区。二是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尽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
入园条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兑现。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奖励兑现措施,确保承诺得到切实、及时的兑现。
2、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进一步增强亲商、安商、扶商的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诚、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良好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县政务中心的作用。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集中、限时审批,真正实现“一个头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企业对话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及时收集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和监督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县招商部门要及时召开政策说明会,将应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及时传达到外来投资企业,让企业享受到最大的“知政权”和“知情权”。
3、重视制度创新,整治执法环境。一是发挥经济主管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的作用,认真推行检查准入制。建议对新上建设项目推行“封闭运行”的制度,进一步减少随意性检查、收费现象的发生。二是健全完善行风评议监督机制。通过开展行风评议,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真正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形成给企业多服务、多沟通、多出主意、少找麻烦,“一切围绕经济转、一切为着经济干”的良好氛围。三是建议推行一次投诉查实惩戒制度。企业或群众投诉执法人员有不规范执法行为等问题,经调查属实,被投诉人确有过错,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立即调离直至辞退。
5.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五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主要问题
1、执法不公,执行标准不一。少数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受利益驱动,利用职权索拿卡要报,行政处罚弹性大,执人情法,有的执法人员利用职权替人“了难”,拿好处费。一些部门对上级的政策,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抵制或推诿,办事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存在服务不到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个别执法部门为了小集体利益,变相下达罚款指标。有的部门把本应该提供的行政服务转变成有偿服务,变相乱收费。
2、服务不优,效率意识不强。少数单位和部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想观念淡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重管理轻服务,只管理不服务。企业老板和群众“办事难、办证难”的现象还存在,办事报批环节多,手续繁杂。执法单位的个别执法人员主动服务不够,作风拖沓,对于特事不能特办。有的主管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闻不问,向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意识不强,效率不高。接到投诉和举报,不及时办理,把业主反映的问题当“皮球”,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个别单位仍存在“冷、横、硬”现象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
3、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薄。个别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个别重点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状况差,部分群众只图眼前利益,把重点项目当作发财的机会,向投资商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达不到要求就阻工、挠工,无理取闹。少数进厂员工对企业的正常辞退和末位淘汰,对非公伤、非职业疾病的处理提出非分要求,纠缠不休。少数单位和个人对待上级指示阳奉阴违,会上表态坚决,会后落实不力,造成政令不畅,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
4、监管不力,体制不够健全。部分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特权思想严重,主管部门对之缺乏有力监督。特别是垂直管理的执法部门形成一种“看得到的管不了,管得到的看不着”的现象。县优化办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理顺,机构小,人员少,职权不高,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缺乏力度。市场法规体系不完善,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监管体制不健全。
二、原因分析
在深化和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过程中,之所以存在以上种种问题,其原因是:
1、思想认识不高。部分单位和工作人员摆不正管理和服务关系,误把管理等同收费,把重罚款等于深刻教育。理不清依法、高效行政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路,看不到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部分群众对外来投资商的投资
1项目缺乏长远眼光,只盯住眼前利益,个别地方的村霸、街霸、行霸、市霸严重干扰破坏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强装强卸、强买强卖、敲诈勒索、欺外排外,影响外商企业发展和外商投资信心。个别单位领导只重视硬环境建设,不重视软环境的优化,重税收轻服务。
2、部门利益至上。有些部门小团体主义思想严重,把手中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擅自下达与个人利益挂钩的收费指标,甚至为了部门和个人利益,明知故犯,违纪违法。个别垂直管理部门将罚没款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单位利益和工作人员福利待遇挂钩,罚款额“就高不就低”,助长了“三乱”歪风。如2005年3月,茶陵县查处的县林业系统两木材检查站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在对超装木材的个体老板进行罚款过程中,采取只罚款不开票或少开票等手段,贪污私分公款110余万元,23人被立案查处。
3、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群众自觉遵守市场经济规则的意识不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不够大。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承诺不兑现,有的在兑现承诺时大打折扣。部分银行对企业缺乏信心,银行门槛高,业主创业融资难。个别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不够,企业信誉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4、监管机制软弱。缺乏对一些部门和单位行使职权的有力监督,在某些领域和环节还存在管理“真空”,惩治打击力度不够大,内外共管,上下一体的监督制约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的一些所谓监管机制因一些主客观原因,并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是形同虚设。一些职能部门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或抓的不彻底,管的不到位,未能在问题出现的萌芽状态时,及时有效整治,使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5、处理难度偏大。一方面,适用于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在具体的处理执行中,难以把握。另一方面,部分单位领导、行政执法人员对执纪执法部门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在量纪处罚上看法不一,特别对不作为和缓作为行为的查处不理解,认为执纪执法部门是在整人。因上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处理难度大,效果不佳。
三、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发展环境在整个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思想教育入手,强化创优意识。优化经济环境,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干部队伍、人民群众素质,按照标本兼治的要求,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干部队伍、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依法行政、遵纪守法。二是加强权力观教育。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为谁执权,为谁服务”的问题,增强宗旨意识,坚决克服政令不畅现象,坚决禁止以权谋私。三是加强诚信教育。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坚持以诚信为本,努力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亲商重才的社会环境。
2、从高效行政入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必然要求高效行政,实现政府工作全面提速,提高行政效率。要继续加大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力度,对继续保留的县一级行政审批项目要实行目录管理,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强化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各职能部门要集中进厅服务。对引进项目实行归口审批制度,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做到能简则简,能省则省,能快则快,能并则并,建立高效的办事机制。要彻底全面地清理收费罚款项目,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与上级政策不符,已经过时、不适应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的项目要明令禁止,已经明令废止,要坚决停止执行。通过政务公开、政府承诺、行政限时服务等多种形式,形成有效的行政运行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3、从诚实守信入手,树牢诚信理念。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之举。一要加强诚信经营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群众自觉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二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准确、真实公布政府信息,坚持从严治政,建设信用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三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交往中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同时,探究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对那些严重影响形象的恶性失信案件严厉查处,让失信者得不偿失,承担失信风险。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促使县域经济发展的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4、从制度建设入手,明确创优责任。要通过学习贯彻《湖南省涉及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投诉受理暂行办法》、《茶陵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增强优化环境的责任意识。一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畴,细化责任目标,强化责任追究。县委每年的绩效考核将优化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年初与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目标责任单位又将优化环境工作任务层层细化,分解到分管领导和个人,做到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层层到人。二要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及时向群众和企业业主承诺政府服务的内容、方式和结果,采取定期承诺和具体事项承诺两种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各行政执法执收部门的办事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及优惠承诺要全面公开,公务员实行挂牌持证上岗,提高行政办事透明度。三要完善行政服务时限制。对各种具体的行政行为制定的具体时间要求,有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不能含糊,不打折扣。对延时不办理或无正当理由不予办理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实行行政跟踪问责。
6.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六
一、我县环境整治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以服务发展为目标,以服务民生为落脚点,切实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项目推进的头等大事来抓,使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扎实开展活动,提升服务水平。我县始终将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几年,按照上级要求先后组织开展了“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年”、“创业服务年”、“发展提升年”活动。从201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挂牌上岗,并在县直单位开展了“一述职二亮相多测评”活动,促使全县各级各类工作人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我县还推行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县级领导按照联系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感觉到工作有人服务,困难有人解决。
二是清理审批项目,规范工作程序。我县不断加大对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力度,真正做到减少许可事项,简化许可手续。近年来,共对40个行政审批部门292个项目进行了集中清理,取消审批项目100项,实现了“行政审批三个至少缩减30%”的目标。加强了对全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规范管理,审批事项进入大厅集中办理,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大力推行网上审批,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事项。全县42个部门和单位的104个内设机构严格按照要求向社会公开承诺,营造了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集中整治影响企业发展“三乱”行为的实施方案》、《南丰县优化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手册》、《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认真做好创优发展环境“公开承诺”工作的通知》、《南丰县“主攻工业年”活动实施意见》、《南丰县创优发展环境的六个严禁》、《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各部门单位从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入手,重新修订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10项效能监察制度,探索建立了涉企检查审批备案制度,有效约束了执法部门对企业检查的随意性和处罚的自由裁量度,各职能部门执法和服务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四是强化监督考评,加大查处力度。为了监测各单位为企业服务的情况,我们选择了70个重点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监测点,聘请了70名监测员及8名特邀监督员,开展明察暗访,加强对涉企执法检查、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行政行为的监督,2009年以来,共查处各类违反规定的问题34起,对31个单位的52人进行了通报批评。为了加强各单位的机关效能建设,实行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制定了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工作考核评议办法,将行风评议、投诉受理、明察暗访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投诉受理快速反应机制和快查快结机制,近年来,对企业反映的投诉案件都得到妥善解决,有力地优化了全县发展环境。
二、我县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些年来加强对发展环境的整治,全县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好转、机关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软环境建设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广大群众加快发展的期盼和投资者的愿望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一是大局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有的部门思想不端正,大局意识不强,表面上讲发展,口头上讲大局,在不涉及部门利益的时候,能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企业发展,一旦触及部门利益的时候,就脱离全县发展讲部门的利益、脱离全县大局讲部门的大局。比如,不少企业反映一些部门在办证和收费问题上不顾全县发展大局,一味地搬出部门行规来套,没有任何价钱可讲;有些部门明明可以将一些审批事项放入行政服务中心,但迟迟落实不到位。
二是个人私心严重,服务意识不强。有的机关干部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对个人有利的事,再小的事也会干,对个人不利的事,再大的事也不干;有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1分权力,就要体现1分“价值”,不仅不主动服务,反而讹得别人求着办。有的“阴阴子来”,办事推诿拖拉,让人无处着力,无可奈何,逼着人家搞“软办法”。有的“上头热,下头冷”,“小鬼难缠”、“中梗阻”问题也还是存在。一些企业反映,在部门办事的时候,部门领导很热情、很支持,但是在具体办的过程中,办事人员却拿出上级文件、部门规定硬套,使得一些能办的事、可办的事卡在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人手上。有的甚至顶风违纪,通过暗示的办法或其它途径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直到收到钱物后才着手帮服务对象办事。
三是精神状态不佳,办事效率低下。有的机关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存在着发展与我无关的“无关论”思想,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有的“部门权力分割化”,不管急事还是缓事,不管影响不影响发展,都按所谓的“谁分管、谁负责”,分管外的事,坚决不沾;分管内的事,坚决不许别人沾。有的单位对干部队伍疏于教育管理,一年到头没组织一次干职学习教育活动,干部思想比较混乱,作风比较飘浮,松、散、懒、奢现象比较突出,存在人多不做事,事多没人做的现象。
四是园区档次不高,承接服务能力不强。我县园区建设虽然已初具规模,但项目落户用地供应不上,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配套仍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建设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如企业申请用水、用电、办证等事项得不到及时解决,安装用水、用电快则要1-2个月,慢则更长;停水、停电也时有发生;申请安装电话、网络接入等有时也得不到及时安装。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县的发展环境,吓跑了一些客商、挡掉了一些工业项目落户,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三、提高我县发展环境的对策
悠悠万事,发展为先;发展大计,环境为先。环境事关大局,事关一个地方发展前景,优化环境,关键在整治,重点抓作风。抓作风,不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大量案例表明,作风问题是腐败问题、纪律问题的前奏,作风有问题的干部,发展下去没有不出问题的。同时,一个作风很差的干部,不可能是一个讲大局、谋发展的优秀干部;一个作风涣散的组织,不可能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因此,必须以抓好作风来凝聚人心、整治软环境、促进发展。
一是从“治私”入手,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私心不除,环境难优。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如果私心太重,就不可能想正事、谋公事、干实事。一要以开展“鼓士气、顺民心、树新风”主题教育为契机,着力增强部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消除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多想为企业服务之策,少想为部门谋利之法,做到能减化的程序尽量减化,能减少的手续尽量减少,真正为企业发展设置“路标”而不设置“路障”。二要实行阳光审批,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100%”落实到位。凡具有审批、审核、备案、办证的部门,其行政审批、收费统一进入行政服务中心,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项目、人员、授权要到位,做到“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使中心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三要提供优质服务,凡招商引资项目的立项登记、办理证照等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行政服务的,一切手续从简从快办理,挂点帮扶单位要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二是从“治乱”入手,打造有序的执法环境。乱,主要表现为行政行为不规范,滥用权力。一要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培训、乱检查的行为,切实落实执法检查许可制度,制约乱检查行为。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进入企业检查收费,除出现违法案件外,确需检查的,需统一安排,实行报告制,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二要加强对职能部门的监测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化“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工作,并做到平时测评与集中测评相结合、常规测评与专项测评相结合、网络测评与现场述职测评相结合。三要加强对企业和群众投诉以及监测点反映问题的查办力度,及时受理企业提出的各种诉求,严肃查处一切损害企业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影响机关效能、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坚决杜绝部门利益至上的现象。三是从“治懒”入手,打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懒,具体表现为精神不振、纪律松弛、作风散漫、影响效能。一要加强教育,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工作。二要扩大宣
传,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强化正面的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报道县委、县政府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宣传有关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经验做法等,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三要奖惩并举,发挥效能制度作用。各单位在对工作人员设岗定责的基础上制定“奖勤罚懒”的具体措施,着力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严肃治理懒政、惰政,确保干部既出工又出力。
四是从“治庸”入手,打造积极的人文环境。贪官固然可恶,但从某种意义讲,庸官也很可怕。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对一个机关干部来讲,就会影响一个机关的效能,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就会带坏一个班子,贻误一个地方的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大效能督查力度。要从查“上班迟到早退、佩戴工作牌”向深层次的“工作不主动、履职不尽心、制度不落实、纪律不执行”等转变,并对查实存在的问题要严肃处理。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一切围绕环境想、一切围绕环境转、一切围绕环境干”的思想来使用干部。三要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使领导干部的言行影响带动干部的行为,进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达到良好“政情人情出商情”的效果。
7.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篇七
(一) 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建立环境会计的依据
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 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推进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 (GNP) 及企业生产成本, 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 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 维护社会资源环境。此外, 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把成本放到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 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为:“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 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二) 借鉴传统会计理论和国外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原始社会会计萌芽, 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斯·巴斯勒提出的借贷记账法, 再到如今形成比较健全的会计体系, 可以说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虽然环境会计对信息核算、确认、报告等各方面与传统会计的有区别, 但环境会计仍然能够把传统会计的一些理论借鉴过来。20世纪90年代起, 在西方会计理论界, 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 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世行在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 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 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 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 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 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7月, 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 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 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 我们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 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 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 分析环境质量效益, 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 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的已有研究
环境会计对象的重要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 孟凡利 (1997) 和安庆钊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 (李心合等, 2002) 提出, 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 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提法。大多学者 (李祥义, 1998;李宏英, 1999;方文辉, 1999;肖维平, 1999;王辛平等, 2000;等等) 认同“二元论”, 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 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大多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不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 还具有其独特性。项国闯 (1997) 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等原则;孟凡利 (1999) 和方文辉 (1999) 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等方面。
(四) 有关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已有研究
学者们认为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是, 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 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 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耿建新等 (2002) 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 (1999) 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 (1999) 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二、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 环境会计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西方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 无节制地在自然环境下开采, 掠夺各类资源, 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以来, 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到二战以后, 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世界人口剧增,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 (1971) 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 (1973) 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 拉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新序幕。20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会计理论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环境问题结合会计理论研究, 其核心思想是用会计来反映社会环境资源, 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和改善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199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重要会议上直接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快构建环境会计, 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 通过运用基础科学的方式方法, 以货币与实物单位计量, 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 并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 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它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可寓于企业财务报告之中, 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内容可直接列于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 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 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 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 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 并据此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管理当局可利用这些信息, 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社会公众可以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 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 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 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 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 如要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 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
(二)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 之后, 欧盟在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 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 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发, 以达成此前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7年7月11日,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开始执政后, 又提出新能源政策, 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并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2008年6月, 日本政府提出著名的“福田蓝图”, 成为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 涵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变革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2008年12月, 欧盟终于就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统一决议, 包括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 最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2009年3月31日, 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此外, 联合国也大力呼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 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开始正式生效,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首次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2月~11月,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不同角度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预估、影响、适应和减缓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评估;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 并于当月15日正式通过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 虽未达成切实可行的决议, 但仍涉及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转型。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尽力研发低碳技术, 并对能源、产业、技术等政策进行调整, 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人类已经慢慢意识到减少CO2排放的重要性, 经济的“低碳化”开始从普通百姓的自愿行动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 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法律、规划, 为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 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挑战面前, 也给了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的机遇, 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毋庸质疑, 低碳经济既是人类社会通过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创建和谐世界的一个机遇, 也是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挑战。首先,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 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就必须走新型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非片面的经济增长, 而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实施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基于可持续与科学发展观, 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企业, 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此, 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经营等一系列“绿色低碳革命”, 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再次, 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 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 准确核算相关投入与产出指标, 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 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二) 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表面上看, 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 但实质上,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 (能源) 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 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首先, 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须措施, 以此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及生态补偿, 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 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需要低碳经济来推进, 中央、国务院已经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低碳经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再次,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 削减CO2排放量, 己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 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 但它从各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活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显著成果包括建立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响应机制, 促进了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 创建了全球碳市场和新的减排机制, 为未来的减缓努力奠定了基础。
(三) 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计算“绿色GDP”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般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指标。随着各国对低碳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 加之传统GDP未曾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会计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产物, 它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 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 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 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 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 分析环境质量效益, 从而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来说, “绿色GDP”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剩余的才是科学、真实的“可衡量GDP”。笔者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社会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所在, 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 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 实行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核算出“绿色GDP”。
(四) 环境会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 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 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及其规则重视不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弱势.有继续被边缘化的风险。首先, 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 就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 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次, 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发展品质。低碳经济被人称之崭新的金矿, 它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它包括参与全球碳市场, 加强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建筑节能, 重新循环使用废物, 推动公共交通系统节能技术等。碳基金将是未来庞大的产业, 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前景。杭州应当把握机遇, 抢占先机, 规划建立碳交易市埸, 以碳权换技术换资本, 实现经济新的跨越发展。再次, 美欧日汽车产业竞相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动力车。日本早已实施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成为21世纪领先的环保国家, 丰田推出8款油电混合动力车通用计划4年内推出16款混合动力车。欧盟积极支持发展氢能动力车, 美欧能源产业也在加大对低碳能源及技术的开发, 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生物能、清洁煤等替代能源的开发比重, 积极研发碳捕获及埋存技术。
(五) 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一直沿用粗放型、简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过度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进行, 不顾及下一代的生存发展, 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与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 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首先, 实施环境会计, 推行低碳经济, 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 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 国内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 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 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必然要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其次, 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 提升环境生活品质。低碳经济在控制减排的基础上, 提出减碳要求。企业在推销自身和产品时, 都应注重其环保追求和环保性能, 而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环保控制。
四、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会计对策
(一) 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
政府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手段、金融手段、价格手段、产业手段, 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 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首先, 在我国建立对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保监督与控制的环境会计体系, 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 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 需建立新的、更合理的环境会计体系。其次, 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 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再次, 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与规章制度。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监测和计量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 建立环境会计。
(二) 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
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建立环境会计, 推进我国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 因此, 应加强监督, 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 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相关法律,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其次, 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 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 进而全面保证环境会计行为的规范和实施。再次, 要制订环境会计审计法规, 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由政府审计或有关社会机构, 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 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推广工作。此外, 还要加强环境审计, 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 其审计重点可以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合规性;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关于有害物质的贮存与处理;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等。
(三) 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 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 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首先, 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存在, 应该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 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其次, 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 选择好地点, 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逐步积累成功经验, 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由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单位牵头, 可以适时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参加, 积极开展环境资源的监测、评价与计量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四) 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使之顺利实行环境会计, 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业的自主选择。首先, 要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因为他们的生产行为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的最直接因素。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保举动的重要性, 才会在经济行为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同时, 环保意识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中体现出, 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他们才会考虑真正推行环境会计。其次, 通过充分的报道宣传, 让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使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 不从环境保护不力 (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 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再次, 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 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 否则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只能是想象。为此, 有必要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摘要:环境会计是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以自然或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的会计。而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 又是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的一个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有利于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基于此, 本文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钟卫稼:《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 《财会通讯》2010年第5期。
[2]徐兰:《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实施发展的思考》,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8.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 篇八
一、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需加强
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强电力、水利、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兄弟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果林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出现了瓶颈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
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是创新意识。多用现代理念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克服守旧观念。
(3)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打造项目投资“绿色通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
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营造功能完善的发展环境,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
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
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调研全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06-30
关于提升机关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意见07-31
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意见的暂行规定09-25
2022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计划10-08
关于优化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要点09-05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总结11-08
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09-17
注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07-17
绿化美化园区优化发展环境06-19
优化发展环境个人问题剖析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