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作品赏析论文(共16篇)(共16篇)
1.毕加索作品赏析论文 篇一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集!!惊呆了...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最受欢迎水彩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上方蓝字关注 中国水彩 来源网络,中国水彩整理编辑。坐着的女子(奥尔加)坐着的裸女 画室
游泳者和沙滩排球 海滩游戏和救援 坐在红色沙发上的裸女 镜前少女 镜前少女 躺着的裸女 读书的女子 躺着的女子
躺着的女子坐着的裸女 入睡的裸女
背对着镜子入睡的裸女 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 女子 水手
受伤的弥诺陶洛斯(牛头人)和裸女 坐着的弥诺陶洛斯(牛头人)玛丽·泰蕾兹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女子和公鸡 华丽背景下草帽的女子 梳妆台前的女子
裸露胸部的女子逮住小鸟的猫 孩子和鸽子 女子半身像 蹒跚学步 女子头像
桌上的头骨、海胆和灯 加泰罗尼亚自助餐 鲜花
穿绿色衣服的女子 玻璃杯和水壶 灯 西红柿 洗脚的女子
在海滩上玩耍的儿童(贝壳)坐着的女子 影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杰奎琳和鲜花
双手交叉抱腿而坐的杰奎琳·罗克 西尔维特·大卫
坐在绿色椅子上的西尔维特·大卫 躺着的女子 盲人的早餐
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窝深陷,毫无生气,枯瘦如柴的手摸索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在巴塞罗那期间,毕加索画了一系列关于盲人的作品。盲者最能体现人类的困境 ——盲目的,不仅是看不到光明,而且根本就没有光明的概念。沉于黑暗的深渊,它的尽头依然是黑暗。爱情是盲目的,幸福是盲目的,只有苦难永远睁大着狞厉的眼睛。小提琴、玻璃杯、烟斗和墨水瓶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餐馆
马克瓶、玻璃杯和报纸 马克瓶、玻璃瓶、吉他和报纸 单簧管和小提琴
单簧管,低音瓶,报纸,俱乐部的王牌 吉他底座 朱安雷宾风景 弹曼陀林的男子 皮埃罗和小丑
在咖啡馆的阳台上的皮埃罗和小丑 弹吉他的小丑 “普钦内拉”场景设计 老盲人和男孩 阿尔及利亚女子
阿尔及利亚女子(德拉克洛瓦)斗牛场面(被掀起的骑马斗牛士)斗牛场面(被掀起的斗牛士)穿土耳其服装的杰奎琳 梳妆台上的静物 索勒一家
喝苦艾酒的人(安吉尔·费尔南德斯·德索托)拥抱
年老的盲人吉他手 热汤
悲剧(穷人们)粗茶淡饭 演员 盲人和女孩 切莱斯蒂纳 圣母与花环 几何构成:吉他 吉他和瓶 小丑
头像男子头像 男子和吉他 学生报纸 吉他
坐在椅子上穿着衬衫的女子 女子和吉他 一杯苦艾酒
低音瓶、玻璃杯和烟盒 一串葡萄和水果花瓶 玻璃杯和低音瓶 玻璃杯和朗姆酒稻草瓶 西班牙静物 藤椅和静物 咖啡桌(酒瓶)玻璃杯和报纸 桌子上的玻璃杯 手里拿着烟斗的男子 扑克牌和玻璃杯 两位沐浴的女子 两位裸女 无题
面向街道的窗户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女子头像 戴面具的音乐家 女子头像 排箫 抢救
坐在红色沙发上的女子 沙滩上的女子 手里捧着书的女子 女子和鲜花 梯子上的农妇 裸露胸部的女子 结伴而舞的森林之神 弥诺陶洛斯(牛头怪)斗牛
苦苦哀求的女子 房屋 吃鸟的猫 对视的女子 多拉·马尔 女子头像
思考的玛丽·泰蕾兹 在昂蒂布的夜间捕鱼 贵族詹姆·萨瓦特斯 坐着的女子
坐着的戴红蓝相间帽子的女子 公牛 和谐
头骨、书籍和油灯 绿色卷发女子 墓地
加利福尼亚扶手椅蹬着的裸女 公园附近的裸女 室内画图的女孩 画室里的杰奎琳 海滩上的男人和女人 摇椅上的裸女春天 戛纳“加利福尼亚“画室 海滩上的两个裸女
戴土耳其帽的裸女侧躺着的裸女 拉斯维加斯·梅尼纳斯(委拉斯开兹)玛丽亚·阿古斯蒂纳·萨米恩托(委拉斯开兹)杰奎琳半身像画室里的鸽子(委拉斯开兹)钢琴演奏者(委拉斯开兹)男人和女人 采花的裸女 熨斗 两个男人 两位女同志 绾着发髻的女子 女子和乌鸦 拿着烟斗的男孩
1905年,毕加索创作了《拿着烟斗的男孩》,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这幅画在2004年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它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高《嘉舍医师的画像》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之一,在2004年5月5日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这副名画背后有一个凄美无比的爱情传奇……
这幅画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刚刚在巴黎著名的蒙玛特高地——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专家评价说,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
毕加索一生中有无数杰出的作品问世,其中《拿烟斗的男孩》是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了粉红时期的代表作。随着毕加索声名鹊起,这幅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杂技演员和年轻的小丑 杂技演员一家 杂技演员一家和猴子
杂技演员一家站在球上的女孩
女孩与教练的形态构成强烈对比,在荒凉背景下映衬下,尤显流浪艺人的艰苦。远处有一条小狗和白马,在毕加索画里多次出现的细节,作为对流浪艺人生活的补充交代。远处母亲领着穿红衣孩子,母爱的主题,对比近处练功的女孩,更发人深思。小丑一家 手风琴演奏者 马略卡 母亲和孩子 坐着的胖小丑 坐着的裸女 头顶面包的女子 三位荷兰女子 两个小丑和狗
扇子女人(手里拿着扇子的女子)
这是毕加索粉红时期早期的作品,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毕加索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少女 酒馆 跳舞的情侣 小丑 滑稽演员 果盘 马的屠宰
小丑和戴着项链的女子 玻璃瓶、吉他和扑克牌 读书的女子
坐着将脚擦干的裸女 坐着的女子 喷泉旁的三个女子 海边的女人和孩子 女子头像和手部 共读家书 海边的一家
《海边的一家人》创作于毕加索携家人在滨海城市迪纳尔度假期间,画作构图安稳地将母亲、小孩、父亲的姿态串连在一起,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自成一个完满的结构。父子两人全身赤裸,只有母亲穿戴红色的发饰和白色的长袍。根据这件作品的素描习作,原本毕加索以简单的线条暗示出窗帘和床铺,描绘了一个室内场景;制成油画后,则转而以水平的色块来表现海水和沙滩。此时毕加索以这种没有云朵和礁石,只用水平线暗示海水、陆地与天空的交际线的做法,来展开他的构图研究,这种背景也广泛地出现在同时期的油画和素描作品中。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两个在海滩上奔跑的女子)骑马斗牛士 垂死的牛 花园里的裸女 两个女子 向右转身的女子 女子头像戴红色帽子的女子 写信的女子 女子头像
画家和沉思的模特 弥诺陶洛斯(牛头怪)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女子
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蜡烛、调色板和红色的牛头 公牛的头骨
穿黄色衬衫的多拉·马尔 女子
玛雅和玩具船 女子 窗外的星夜 麦田
波波(委拉斯开兹·穆里略)扶手椅和狗 蹲着的裸女 躺在松树下的裸女 坐着的裸女 沃夫纳格餐厅 斜卧着阅读的女子 坐着的女子
坐着的女子(杰奎琳)女卫生间 大胡子男子 绑架萨宾女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坐在蓝色扶手椅上的女子 加鲁普的海滩 戴帽子的女子 画家
画家和模特儿 绑架萨宾女子 坐在扶手椅上的裸女
坐在椅子上的杰奎琳和猫躺着的裸女 女子半身像
坐在扶手椅上绘画的裸女 三口之家
花篮女人(手里捧着花篮的年轻裸女)
这是毕加索粉红时期的作品,粉红色开始成为毕加索他的画布上主要的颜色。牵马的男孩 裸女
围着披肩的费尔南德 理发 小丑之死 裸女
戴头巾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尔 格特鲁德·斯坦因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美国女作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经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
斯坦因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侧躺着的裸女(费尔南德)立着的裸女(两个裸女)
这是毕加索黑人时期的作品,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骑驴的女子 亚维农少女 裸露胸部的女子
裸露胸部的亚维农女子颅骨的组成 戴着面纱的舞者 裸露胸部的女子 男子头像 举着手的裸体
举着手的裸体(亚维农的舞者)拿着毛巾的裸女 自画像 柠檬
亚维农少女们 女子 白衣女子 希腊女子
吉他、玻璃杯和果盘
穿着小丑服的保罗(保罗扮演的丑角)石头 毕加索之子 石膏头像和手臂 裸露胸部的古董 渔网
三个舞者(舞女)
在215CM×143CM的巨幅画面上,毕加索安排了三个舞蹈者,中间一人头部昂起,乳房高耸,双手抬举,表现出一种沉醉和追求。左者露齿狞笑,身躯倾斜;右者扬手踢腿,大部分没入阴影之中,左右两者联手,共同展示出一种即将崩溃的平衡。毕加索把眼睛、胸部、四肢等的位置全都摆乱了,看不到一点推理的因素,眼睛移向头部边缘,那是一只仰视命运的眼睛;连胸脯上都长着一只,那是窥视内心的眼睛,仿佛在倾诉,又仿佛在哭泣。在这里,没有秩序,只有构成。当评论家泰里阿德问毕加索为何要这样画时,毕加索说:“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那么面临的自然又是什么?当毕加索的妻子奥尔迦变得越来越极端,当她所得到的关心越来越少时,她怒不可遏,朝丈夫发泄。毕加索由生气而愤怒,由愤怒而狂暴,由此而诞生了《舞女(三个舞者)》,当然只是诱因之一。毕加索有过自我评价,说自己的画“一半是上帝,一半是魔鬼”,那么这幅作品属于哪个一半呢?作背景看,另一个诱因,来自超现实主义运动,这项文学、文化运动从1924年起有如汹涌潮水一般。超现实主义宣称:“美是痊孪病态的”战争后遗症,绘画艺术亦不例外。吻 雕塑
拿着曼陀铃的女子 毕加索和他的模特
年轻女子上半身像(玛丽·泰蕾兹·沃尔特)室内画架
女帽(女帽车间)人物 男人和女人 毕加索和他的模特 读报的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奥尔加)女子半身像 躺着的裸女
牧神揭开一个熟睡的少女(朱庇特和安提厄普)牧神、奔马和飞鸟 头像
受伤的弥诺陶洛斯(牛头怪)、飞马和人
山洞前抱着匹死马的弥诺陶洛斯(牛头怪)和披纱巾的少女 裸露胸部的女子 女子 少女
百叶窗附近睡着的女子
穿着小丑服装的弥诺陶洛斯(牛头怪)遗体 柠檬、鲜花和水壶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戴帽子的女子
坐在红色沙发上的裸女 女子头像 戴花帽子的女子 梳理头发的女子 拿着龙虾的男孩 坐着的男子(自画像)晨曲 午休 裸体男子和女子 裸女和火枪手 画家和他的调色板 坐着吹笛子的男子和裸女 海滩上的两个女子 吸烟者 吸烟的火枪手 吸烟者和站着的裸女 吸烟者 头像 斗牛士 火枪手
侧躺着戴花环的裸女
坐着的老人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请标注出处
2.毕加索作品赏析论文 篇二
而除了材料、手法特征等众多使得艺术之所以表现为“另类”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那就是——“变形”游戏。所谓变形, 就是放弃对传统固定透视下所看到的那些事物的正确素描原则的遵守, 根据画者自身所需将形象予以改变。然而为什么要进行“变形游戏”呢?文章试图分析毕加索、罗丹在在各自领域内是如何将“变形游戏”运用地游刃有余, 来探讨其渊源及背后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对后世艺术的启示。
一、毕加索绘画中的身体“扭曲”游戏
在斯坦伯格的这本书当中, 关于毕加索的三篇文章是任何一位无论是想要了解毕加索绘画特征及个性或者想一瞥斯坦伯格作为一位艺术批评家的独特趣味的必读篇目。本书译者沈语冰教授在译后记中善意地提醒读者, “《阿尔及利亚女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毕加索》作为《另类准则》的核心论文, 它长达110页, 如果你只想感受一下斯坦伯格超强的艺术感受力, 只需要翻阅他短小精悍的篇什就好。”可见其中内容之广阔。毕加索的新颖手法配上斯坦伯格的独特精湛的解读, 甚有“湛湛清明, 乾坤挪移”之感。
《阿尔及利亚女人》原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作品, 毕加索以此创作了大量的画作。与毕加索对这一主题的不厌其烦的变体类似, 斯坦伯格也细心且耐心地分析了毕加索创作的来龙去脉。并且对其前八幅油画作了形式层面与图像志层面的详尽分析, 无论画面中只有三个女人, 还是四个女人齐全, 无论黑人女拥被挤在画面中间还是以主角的姿态占据画面正中, 斯坦伯格都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当然, 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画面右边横躺着的女人的论述。毕加索像个上帝, 在不同的油画当中“随心所欲”地摆弄着每个女人的姿势及位置, 并且在后面的几幅变体画中, 将重点放在了躺着的人物身上。在最后一幅变体画中, 横躺的女性身体向我们呈现了她的所有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头部, 既像脸孔的正面, 又像后脑勺的反面, 因为毕加索没有赋予她五官。她的身体, 既像仰卧的, 又像俯卧的, 因为我们分明在同一平面看到了她的胸部和臀部。
如此精湛的对身体的“扭曲”成形之作, 对观众的视线似乎是一种欺骗, 因为毕加索魔术师式的手法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然而斯坦伯格却独具慧眼, “我怀疑, 毕加索并没有‘扭曲’, 他只是在寻求实现, 在最后的分析中, 实现是它们唯一关注的东西。”有什么比全方位再现人体更能体现自文艺复兴以来就被艺术界公认的“再现”准则的呢?只不过这是立体主义的全方位再现——试图呈现人体的各个侧面, 但各个侧面在画面上完全解体, 由此又牵涉到“共时性”问题。与雕塑艺术不同, 绘画作为平面艺术种类决定了它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即人们不可能在三维空间内观看作品。在画家与雕塑师就绘画与雕塑的优势的漫长争论中, 曾经有画家在一张画纸的正反面画了人体的正反面, 且不论这是不是画界的弄巧成拙, 但对于以绘画形式全方位再现人体, 却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有了艺术家的不懈探索, 斯坦伯格在此文中提到了文艺复兴固定透视体系中的四个手段:连续的正面与反面、反射的影像、隐含着的背面以及蛇形化。毫无疑问, 毕加索在每种手法上都加入了自己的创新手段。与前期艺术家对身体正面和反面的系列排列不同, 毕加索在长期探索中将人体的正面反面侧面同时呈现, 这是“描绘即占有”的雏形。
真正鼎盛时期的“描绘即占有”是具有毕加索绘画“标签”性质的双面脸。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以他的情人为原型创作的“梦”, 在斯坦伯格看来, “那不是嫁接与合并, 而是一个面朝观众的头像, 内在地容纳下自己的侧影。”这一系列“女子头像”可以算得上是毕加索的“基准游戏”作品, 他如此坦白自己的“变形游戏”规则:半张侧面脸和半张正面脸呈90度弧角的叠加。之后的《镜前的少女》等作品只不过是反反复复玩弄的“扭曲游戏”而已。直至《阿尔及利亚女人》系列作品, 这种“扭曲”或者说“变形游戏”已逐渐由脸部发展了身体各个部位, 逐渐成熟。
《阿尔及利亚女人》共有15张油画变体画, 还有许多其它素描及石板画。在后几幅变体画中, 毕加索反反复复琢磨画面右下角的横躺着的女人, 似乎是锲而不舍地在做一个实验, 在E和F中, 还能看到她的五官, 在H和I中有了野兽派的痕迹, 而在最后的O中, 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没有五官, 身体特征模糊化的带有野兽派痕迹的女人。尽管毕加索对这个横躺的女人“变体游戏”玩得津津有味, 但有些基本要素始终丝毫未发生变化, 比如横躺女人旁边的笔直坐着的具有明显东方宫女特征的女性, 她们二者的关系始终是躺与卧, 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毕加索的窥寐者》一文中, 斯坦伯格论述了毕加索创作的四幅《两个裸女》, 并且认为那是他的两个情人的地位之争。可以看出, 在后来创作的《阿尔及利亚女人》中, 毕加索遵循了这一原则, 而斯坦伯格对于这同一主题, 即看客与睡者之间的对立问题上都谈及到了形式与情感的关系问题, 或者说共时性与色情冲动问题。然而对于二者的结论, 斯坦伯格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解释。在《阿尔及利亚女人》中, 毕加索的形式冲动被整合在情感冲动之中, 形式被整合在主题之中, 形式主义艺术史和艺术批评, 被整合在图像学之中。而在《毕加索的窥寐者》中, 二者的对立仅仅是由于最基本的构图需要, 也即毕加索的色情冲动被形式冲动所整合, 主题被形式所整合, 而图像志却被形式主义所整合。
二、罗丹雕塑中的身体“分裂”游戏
《另类准则》中的末篇《罗丹》似乎是对雕塑界与绘画界的漫长之争的一个印证。但有趣的事, 斯坦伯格关注的不是二者孰优孰劣的问题, 相反, 在客观地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之后, 它们反而给读者一种和谐的美感。或者说, 通过阅读斯坦伯格对毕加索绘画和罗丹雕塑的论述, 能够瞥见二者在某些方面, 某个角度的和谐性质。至少对于毕加索和罗丹这两位不同领域的大师而言, 他们的作品的独特之处确实存在某些共同之处。一个沉迷于人体全方位再现——“扭曲”, 一个热衷于人体独立部位的刻画——“分裂”。他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上帝, 却玩着相同的人体游戏。
与毕加索试图全方位展示的方法不同, 罗丹似乎更偏向于局部的手法。这可能跟雕塑的特性有关——雕塑三维性使得其工程量远远大于二维绘画。斯坦伯格在论述罗丹人体雕塑时, 强调了他独特的三种活动——重复, 分解和随意的嫁接。例如《三个幽灵》、《舞蹈》, 《三牧神》, 这些跟早期毕加索用联系的人体展现不同部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 这可能源于他们共同的“美惠三女神”的母题) 。然而, 罗丹最明显的重复之作是《大教堂》, 指尖相接的两支右手从不同呈现出来, 斯坦伯格称之为“幽灵们的聚会”, 并且认为它们的邂逅表达了完全聚精会神的私密性。怪诞的复制可以解读为一个形体在两个或三个身体中的复制, 也可以解读为一个身体以多种角色在不同位置中的瞬间再现。如此再现的手法, 也曾经是毕加索津津乐道的游戏, 只不过毕加索玩得更加高明, 更加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另外, 罗丹往往还运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来构建隐喻场域。这就是他在分裂当中常常采用的手法。例如他对《行走的人》没有胳膊的解释:因为人用两条腿走路。既然是行走的人, 那胳膊就是可有可无的, 就是可以省略的, 同样, 在《阿黛勒的躯干像》中也是如此, 他甚至于为了使他的残片变得“彻底”, 往往会损毁一件作品。罗丹反反复复地玩弄女性躯干雕塑, 就像毕加索反反复复玩弄横躺女人的身体一样。只不过罗丹本着“节省”和“可省略”的原则, 着重由部分联想到整体, 里尔克曾评价罗丹“对他来说, 一只胳膊, 一条腿, 一个身体就是全部, 是一个整体。”而毕加索却是尽可能多地再现, 甚至否定透视原则, 由各个看似异样的部分直接呈现整体。前者是“部分是整体”, 后者是“整体是整体”。
而罗丹的集合和嫁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毕加索对于身体的“扭曲”嫁接, 当然, 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差别, 罗丹把一件作品嫁接到另外一件作品上, 如对裸体雕塑《迦莱义民》手臂的嫁接“让人想起在神经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障碍”, 想起意志和身体的分离。而毕加索是把按照解剖学和透视法不可视的身体部位嫁接集合到同一个可视平面当中。
毕加索和罗丹作为不同艺术领域的两位大家, 却都热衷于人体游戏, 尽管方法和目的不同, 但无论如何, 他们在身体领域玩的各种游戏开辟了艺术界的新的疆土, 使得批评家和艺术家看多了无味的“复制品”的时候, 能够对新的应接不暇的艺术美有所感悟和启发。而这些都在斯坦伯格的独特趣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纵观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长河, 随处可见“变形游戏”的身影。无论是在抽象派代表者毕加索的裸体画中, 还是在关注性情与情境的表达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中, 他们都在试图寻找一个非同寻常之路, 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内, 通过变形的游戏而使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脱离传统准则, 走向“另类”。而它们的“变形”能被称为一种“游戏”是因为大师们的创作本身就带有纯粹性和非功利性。“游戏说”作为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 继康德最早从理论上对其进行阐释, 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之后, 席勒进一步提出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具有局限性, 应统一为“游戏冲动”。由此可见,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而无论毕加索的“扭曲游戏”亦或是罗丹的“分裂游戏”都不仅暗含着一种对艺术真理和审美情趣的追求和执着, 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 为我们的审美欣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 它告诉我们, 在今后的学术以及艺术生涯中我们应该时刻秉承这样一种优良品行——善于打破常规, 为美好的事物永远探索着。
摘要:自1917年杜尚将他的作品“泉”搬上纽约独立艺术大展上展出之时, 它便开始了现代主义对古典美学的最后颠覆, 同时也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被许多人称为“另类”的大门。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列奥·斯坦伯格在他的代表作《另类准则:直面二十世纪艺术》中对现代艺术突破传统的“另类准则”给予了详细充分的论证。文章选取此书中毕加索和罗丹的“另类准则”——“变形”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一窥其中所蕴含的独特艺术手法及美学原则。
关键词:“变形”游戏,毕加索,罗丹,“另类准则”
参考文献
[1][美]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M].沈语冰, 译.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
[2]沈语冰.现代艺术理论与批评人物志之格林伯格[J].荣宝斋, 2010 (6) .
[3]沈语冰.现代艺术批评的“另类准则”:列奥·施坦伯格与他的反形式主义[J].荣宝斋, 2010 (8) .
3.毕加索作品赏析论文 篇三
专家在毕加索《蓝色房间》作品中发现隐藏男人
自2008年来,来自菲利普斯陈列馆、国家美术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特拉华州的温特图尔博物馆的科学家和专家们一直在研究毕加索这幅神秘作品《蓝色房间》。早在1954年,修复人员就怀疑在“蓝色房间”的下面可能存在另一幅画,因为这幅画的笔触与画中的女人有所不同。现在,位于华盛顿的菲利普斯陈列馆用改善的红外图像技术终于发现了一个身穿夹克和戴领结的大胡子男人,他正在休息,手上戴着3个戒指。馆长苏珊贝朗兹弗兰克告诉美联社记者,当毕加索有一个想法,他意识到他想画出来……但是他买不起新的画布来画下每一个他的想法。研究人员说,该名男子的身份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他们正在努力找出他是谁。
点评:这个神秘的男人,会不会如蒙娜丽莎一样,引起画坛的一场大搜索呢?
交通革命:以色列年底开通“空中飞车”轨道
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即将出现“空中飞车”,当地一家公司将兴建一条空中轨道,利用磁悬浮技术推动车厢,缓解该市的交通挤塞问题,预计明年底开通。这条空中走廊由美国加州公司兴建,两座位“汽车”由磁悬浮轨道推动。乘客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召唤空中汽车到某特定车站,然后指示汽车前往目的地。空中汽车速度最高为每小时70公里,将来速度还可进一步提高。参与计划者表示,这套系统提供比巴士和私家车更便宜、快捷、环保和舒适的旅程,也有助于减少挤塞和污染。有专家表示,空中汽车的建筑成本低于铁路,也利用了路面7米以上没有使用的空间,而且如自动汽车般便捷。
点评:在空中飞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真心期待。
☆萌宠☆
猫咪闯动物园与猞猁成好友 同吃睡场面温馨
近日,一只猫咪闯入俄罗斯列宁格勒的一家动物园内,和里面饲养的一只猞猁成为好友,两个小家伙每天都一起活动,还时常亲密依偎在一起,感情十分深厚。后来,善良的动物园工作人员被它们的“友情”感动,收养了这只流浪猫咪,让它继续和好朋友猞猁住在一起。据了解,这只孤单的猞猁原本也十分需要同伴,猫咪的到来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缺。如今,它们俩形影不离,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点评:看来,孤单的不仅是人类。
17岁女孩擅长与野生大象沟通 被称象语者
印度东部洛尔克拉市17岁女孩妮尔马拉·托普诺被称为象语者,因为其拥有能与大象沟通的能力,包括驱使野象群远离村庄等。据悉,托普诺从小便跟随父亲及当地人驱赶村落附近的野生象群。小小年纪的托普诺展现出惊人天赋,象群似乎总会听她的话,乖乖离开。托普诺因两次连续驱赶10头以上的大象而成为当地名人。谈起自己的秘诀,托普诺称她能通过声音、肢体语言、火炬以及眼神等方式说服大象。
点评:上一辈子咱们肯定一起玩过,所以会觉得你这么熟悉。
☆奇趣☆
“灾难哥”多次与空难车祸擦肩而过 毫发无伤
英国52岁男子伊恩·福特利堪称拥有“99条命”的幸运儿,他曾与多场空难、空袭、大火“擦肩而过”,却毫发无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灾难哥”称号,因为似乎有他出现的地方可能就有灾难发生。据了解,福特利很小的时候,身边就频现怪异事件。11岁时,他与同学乘火车到达苏格兰的学校后才发现,就在他们走后,下一班火车便发生了撞车事故。一年后,同样的事故再次发生,他所乘火车的下一班列车在隧道中发生撞车事故。1987年,福特利与同事乘渡轮“自由企业先驱”号前往比利时旅行,一个月后,福特利从电视上得知,这艘船倾覆,造成193人死亡。1995年福特利在比金山参加飞行课,他离开飞机仅1小时,其教练与另一名学员便在驾驶同一架飞机时坠毁。福特利曾遇上过3次火车撞车、3次空难、2次爱尔兰共和军袭击以及4次大火,但每次都幸免于难。现在他已成为一名驾驶教练。
点评:是“灾难哥”也是“幸运帝”。
巴黎“爱情桥”挂满“同心锁” 不堪重负垮塌
在法国首都巴黎众多景点中,塞纳河上的“爱情桥”成为吸引各国情侣的“必看之处”。不过,随着越来越多情侣将“同心锁”系在桥上,这座桥终于不堪重负,在前段时间发生部分垮塌。幸运的是,没人在本次事故中受伤。此前,当地居民曾多次呼吁,禁止游客在桥上系锁,以保护这个著名的景点。这座铁桥位于萨那河畔,始建于1804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德军轰炸被毁,最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得以重建。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把锁固定在桥上后,会将钥匙扔河里表“忠心”。
点评:爱多了,就变成负担了。
☆科技☆
科学家称地球内部有隐藏海洋 是地表海洋水量的3倍
日前,美国科学家发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水量相当于地表海洋总水量3倍的“隐藏的海洋”。这一发现也许有助于解释地球上海洋的水从何而来。据了解,这一“隐藏的海洋”位于地球内部410公里至660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其水分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或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石的蓝色岩石中。地球上水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彗星或陨石撞击地球带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从早期地球的内部慢慢渗透出来的。新发现为后一种说法提供了新的证据。
点评:再多的水,如果不爱惜、保护,也会枯竭。
最新实验表明:老鼠也会因做错事情而后悔
据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老鼠也会因为错过更好的食物而感到后悔,这是首次在除人类之外的哺乳动物中发现后悔的行为。明尼苏达大学的神经系统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条件,老鼠必须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得到食物,或者离开前往另一份食物。那些离开并且发现新的食物更加糟糕的老鼠表现出后悔的行为。这就表明,类似于后悔的行为能够影响啮齿动物以后的决定,并且消除后悔独属于人类的想法。研究团队的一位教授称:“从失望中区分出后悔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而且实验的关键在于让老鼠进行选择。”这种动物后悔的模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后悔如何影响人们的决定。
4.毕加索名人语录 篇四
2、我从不寻找,我只是发现。
3、人们以为我画的斗牛是从生活中来,其实那之前我还没钱买票看斗牛。
4、风格对画家而言是最危险的敌人,画家死了之后,绘画才有风格。
5、我的作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里面常常有些讽刺和相对粗俗的东西。这样做,我的作品就能深入所有的人。
6、对我来说,艺术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7、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必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亡其实也是一样的。
8、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则是剽窃。
9、呵!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
10、艺术是个谎言,但却是一个真理的谎言。
11、没必要非要画一位带枪的男人,一只苹果也同样可以预示革命。
12、绘画中的技巧成分越少,其中的绘画成分就越多。
13、画画的技巧成分越少,艺术成分就越高。
14、在绘画中,寻找是无聊的,发现才是根本。
15、重要的事是创造,不是别的,创造是一切。
16、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在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住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
17、每一次创造都是始于破坏。
18、这个世界谈艺术,第―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为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不懂艺术,这么多年来,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来巴黎学艺术!这话,以我看来,似有恭维客气的意味,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见毕加索对东方艺术评价极高,也反映了他身为世界艺术大师,仍虚怀好学。
19、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20、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21、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唤起人们的想象。
22、我的艺术一点也不是抽象的,况且抽象艺术并不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存在,艺术总是现实的表现。
23、塞尚并没有真正去画苹果,他画的是这些圆形上的空间的重量。
24、我的生命就是工作,而且是不停的工作。
25、画画就是一种写日记的方式。
26、线条与色彩就是我的武器。我正试图用我的方式去表现出我认为是最正确、最美好,自然也就是像所有伟大艺术家所熟悉的最美的一切。
27、绘画比我厉害,它使我惟命是从。
5.毕加索观后感 篇五
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
无疑,摄影机一旦深入画品“内部”,就可以按一定的叙述性或戏剧性时间流程引导我们浏览,但是,那时真正的创新不在时间方面,而完全是在空间方面。
我们迄今只知道画作,只知道创作过程的纵切面,那是由画家本人由于偶然因素、疾病或死亡而搁笔的结果,多少带有随意性。而克鲁佐最终为我们揭示出的是绘画,即存在于时间中的、有自身时间延续的、有生命和有时还会“死亡”的一幅画——如这部影片结尾。
创作中间阶段形成的画稿并不是低级的和从属的实在,仿佛是最后完美境界的趋近,他们本身已是成形的作品,只是后来注定要被覆盖,或者更确切些说,注定要被变形,直至画家打算停笔一刻为止。
唯有电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非连续的大致近似,过渡到连续视像的时间真实,直至展示出时间延续本身。
在克鲁佐的心中,唯有绘画艺术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观赏性元素,即电影化元素,因为本质上这是时间性元素。
它是对体现于艺术中的精神自由的直接把握,也是这种自由具有时间延续性的证明。
尤其应当严格区分蒙太奇时间与镜头时间。前一个时间是抽象的、理念的、想象的和观赏性的,唯有后一个时间才是具体的。
6.观神奇的毕加索有感 篇六
姓名:鲁茜婷
学号:20104151022
班级:10级艺术设计一班
院系:美术学院
这是一部记录片,拍摄于1956年,导演是克鲁佐。它真实的记录了毕加索作画的奇异旅程。片中镜头大部分是被一种半透明的玻璃板子所占据,毕加索在画板上蒙上画纸作画,然后再挥洒上激情的色彩,这一切的一切都用摄影机从反面拍了下来,这就像画是从镜头里面长出来一样。然而片子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观者展现了绘画一直不为人知的一面—“画的蜕变”。它使绘画不只是固定在画纸上、不只是一件画的尸体,而是数百件画通过覆盖、删除、再造、重组的集成。这种绘画的过程才是更具美感之地。这种特殊的拍摄方式,对比在今天很流行的“沙画”艺术仿佛是异曲同工。
对于毕加索,我个人真正接触到有关于他的作品,是在高中的时候,由于提高速写的需求,于是便买了一本毕加索的速写集。我只知道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真的被他非凡的艺术才能感动了,简直是为他疯狂,特崇拜。可能是毕加索从小就跟着当美术老师的父亲学绘画的缘故,当他还是孩童的时候,那超常的造型能力、那具有强烈穿透力的线条、那神秘的光影、那画幅上流动的空气感,无一不震撼着
你的每一根神经。世人说“毕加索永远年轻”,以此形容他多变的创新的艺术形式,从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再到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和后期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无一不透露着其创作的无限激情与冲动!当导演对毕加索的画评价为“已经很不错了”的时候,你肯定也以为他的画笔应该会停了下来吧!可这时的毕加索只是说“不行,我要冒险,我喜欢冒险,我要让你们看到最中心的东西”。好的画家,是忠于创作激情和冒险的冲动的,犹如脱缰的野马,奔狂在未知的草场。
对于这篇纪录片中,人物只有两个—主角毕加索和导演克鲁佐,背景只有一个—画板,影片可以说整个是沉浸在一种近似黑色的黯淡的氛围中,感觉上唯一的颜色也只是出现在毕加索的画布上,这也使得那一抹色变得格外的吸引人。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画家那种绘画的颠覆和激情,每一笔都是冲动的,每一笔更是激情的。那种能令观者都有绘画冲动的魔力,确实是深深的影响了我。毕加索的绘画会让你觉得他根本不是奔着结果去,而是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停的去寻找着未知的结果。他使绘画不仅仅固于结果,更不可能被定格。它可以从三朵小花到一条金鱼再到一只大公鸡最后到在黑色颜料的涂抹后变成了人脸。感觉画无时无刻不在变,感觉不管哪一秒停下来都可以是一幅完整的画,既可以随时停笔,亦可以随时再动笔。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它下一秒会是什么样子,这也正是画家不停尝试不停探寻的。特别是那一幅沙滩浴场的画,这种重复修改、重复覆盖、不停尝试,在同一画布上的行为更是彰显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他是在蹂
7.毕加索作品赏析论文 篇七
20世纪的前十年,见证了法国重大的社会变迁,此时正值一战前夕的“美好年代(Belle Epoque)”:电影取代了马戏团表演,摄影艺术崛起,不断挑战着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架上绘画;这十年也见证了先锋艺术的开端,巨匠频出,立体派、新印象派纷纷崛起,此时的蒙马特悄然孕育着20世纪的第一场艺术革命。也是在这十年中,上世纪最伟大的两位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与亨利·马蒂斯第一次相遇。从此,二人长达一生的友谊和竞争就此展开。
在当时巴黎文化圈的著名沙龙女主人Gertrude Stein(美国小说家、著名艺术收藏家,当时是马蒂斯最重要的藏家和资助人之一)的介绍下,毕加索与马蒂斯正式会面。当毕加索第一次在Fleurus街27号(Gertrude Stein与伴侣Alice B.Toklas的寓所,也是她在周六晚上举办沙龙的地点。这里会聚集了文学艺术界的精英名流,海明威称该沙龙为“移动的猛兽”。同时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悬挂着多幅塞尚、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作品)看到马蒂斯的《Blue Nude》时,这位来自西班牙南部的年轻画家不无讽刺地对友人说道,“如果他想画一个女人,就画一个女人;如果他想做个设计,就做个设计。”
马蒂斯曾这样对Gertrude Stein描述自己与毕加索,“就像北极点与南极点那样不同”。虽然马蒂斯比毕加索年长12岁,但二人相遇之时已经对对方的创作有所耳闻。据毕加索的情人Fernande Olivier回忆,在Gertrude Stein的沙龙上,毕加索常常是安静而急躁易怒的,他既因自己的法语不够流利而异常敏感,又因别人频频要求他解释自己的创作而感到厌烦。而年长的马蒂斯却正相反,他以自己的才智和精确明了的对话给在场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二者的关系是微妙的,但他们还是在1907年遵从了艺术家们互换作品的传统。马蒂斯挑选了毕加索的一幅水罐与柠檬的静物画,而毕加索则选择了一幅马蒂斯女儿的肖像。Gertrude Stein随后曾评价,二人均选择了对方最差的一幅作品。毕加索将这幅画挂在自己的画室墙上,但据称这幅画随后不幸地沦为毕加索朋友们练习飞镖的靶子。
当时的马蒂斯对于立体主义这一新兴画派也并无好感,事实上,“立体主义(Cubism)”这一名词正是来自马蒂斯一句戏谑之语。他曾经这样评价毕加索好友乔治·巴拉克(George Braque)的画作,“它们是由小方块(Cube)组成的!”
尽管在20世纪初期二人的关系是紧张而充满对立的,但他们对对方的创作仍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野兽派”的领袖人物,马蒂斯以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而闻名巴黎,他在1901年创作的《Blue Nude》成为毕加索“蓝色时期”的重要灵感(毕加索的创作生涯通常被概括为粉色时期、蓝色时期、非洲时期和立体派时期等)。不过在看到马蒂斯著名的《La Joie de Vivre》后不久,毕加索也开始创作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亚维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毕加索曾告诉作家AndréMalraux,马蒂斯曾经给他看过一件自己购买的非洲雕塑,而后他去参观了巴黎的夏乐宫人类博物馆(Musée d'Ethnographie du Trocadéro),对那些非洲艺术的线条和面具深深地着了迷。这一经历开启了他的“非洲时期(Arican-influenced Period)”和“立体派时期”(Cubism),非洲艺术对他的影响也呈现在《亚维农的少女》画作中。而马蒂斯也曾模仿过毕加索创作中非洲面具元素的使用,这在他为自己妻子画的画像《Madame Amélie Matisse》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不过,在1913年的夏天,二人的关系变得和缓起来。当时的毕加索受到父亲和爱犬弗利卡去世的双重打击,生了重病,马蒂斯屡次带着花来探访他。毕加索当时的伴侣埃娃·古埃尔(Eva Gouel)写信给Gertrude Stein道,“马蒂斯一次又一次来探访,询问他的状况。今天他来给巴勃罗送花,陪了我们一整个下午。”毕加索痊愈后,二人来到马蒂斯当时在伊西莱穆利诺的住所,一起在森林中骑马度夏。两位艺术家的和解在当时震惊了整个蒙马特。
在20年代,马蒂斯移居法国尼斯,开始创作他的“宫女”系列画作,而毕加索留在了巴黎。在二战期间,毕加索一直帮马蒂斯照看着他在银行保险库中的画作,而此时的马蒂斯也已经对毕加索独特的创作风格极大地改观。不过二人的关系仍然偶有起伏。在1945年,二人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举办了一次联合展览,马蒂斯曾在笔记本中写道,“我能想象与他的作品在同一间展厅中展出的情景,那会像是我与一位癫痫病患一同举办展览一般。”
二人在一生中,不知交换了多少充满讽刺意味的评论甚至攻击。但几十年的时间过去后,他们终于不再吝惜对对方的承认和肯定,也毫不掩饰对方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二人的关系,始于竞争,最终成为亦师亦友的惺惺相惜。马蒂斯曾这样评价毕加索,“只有一个人有权利批评我,那就是毕加索。”而在马蒂斯于1954年去世后,毕加索开始解构马蒂斯的宫女系列作品,并重新呈现在自己的系列画作《阿尔及尔的女人》中,他这样对朋友说,“当马蒂斯死去后,他将他的宫女作为遗赠留给了我。”
在马蒂斯逝世近20年后,晚年的毕加索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总而言之,只有马蒂斯。”(All is considered,there is only Matisse.)
8.梦会毕加索 篇八
A. 小女孩倚在阳台上看夜景;
B. 坐在摇椅上打毛衣的慈祥老太太;
C. 在树林里忙着捉蜻蜓、蝴蝶的兄弟;
D. 正在海边戏水的美女。
这个测验测试你现在正追求什么。由你的选择看来——
选A:倚着阳台的小女孩心境犹如扬帆待发的小船,现在你正对未来充满新的期许和热情,是该好好大显身手,发挥你才能的时候了,同时你却也迷惑,不知该如何着手新的起步。
选B:爱打毛衣的老妇其实内心是空虚的,所以你的依赖性很强!不论你外表看起来多么独立,其实你在追求的,是一种能完全包容你缺點的爱情!现在的你,正渴望一位能好好照顾你、疼你的爱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但要是真有这么一个人出现了,你又开始犹豫、矛盾,因为你并不是一个被爱就满足的人。
选C:玩耍的兄弟是一幅多美多纯的图画,现在的你,正深深沉溺于第一次与异性手牵手的美好回忆中,同时,此刻在你心里不时翻滚的热情,更催促着你重新再爱一次!
选D:你对感情的体验,和同龄的人比较起来,你的脚步总是踏得快一些,不过却欲速则不达,虽然这是句老话,但如果你希望能再跨出新的一步,有更好的表现,劝你还是利用现在,好好修养你的个性!
9.”东方毕加索“安塞农民画 篇九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
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进行介绍。
安塞农民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菲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农民画之乡”。
10.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 篇十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
11.“毕加索”成都行 篇十一
老毕吉祥!
“数量这么多的毕加索油画在中国展出还是第一次,中国观众能够在家门口看到毕加索的油画原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余丁副教授认为,“国内收藏的毕加索作品只有三件,就是中国美术馆馆藏的路德维希的捐赠品,但很少拿出来让观众看。这么大规模的毕加索作品展,能到中国来,而且还巡回,我觉得是很难得的机会。”
如此难得的机会得益于巴黎的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的整修。记者从该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公告上获知,从2011年9月到2013年夏,毕加索博物馆将闭馆20周进行修缮。在毕加索中国大展上海站期间,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高玉珍曾透露,2009年法国政府同意这座藏有220多张油画,220多件雕塑和2000多张素描的毕加索美术馆闭馆,但是高达4900万欧元的修缮经费,政府只出1900万,剩下的需要博物馆通过“卖展览”来筹集。
毕加索博物馆的藏品于是开始“环球之行”。据博物馆官网公告,2011至2012年期间,毕加索世界巡回展站点包括展期已结束的旧金山、台北、上海、悉尼以及多伦多。即将开展的成都站,并未出现在这一公告中。“2012毕加索艺术大展(成都)”策展人王中文解释:“从1月上海站结束到5月香港站开始,正好有个空档,如果把毕加索作品运回法国,成本很大;而直接办展,会节约很多费用,法方也非常愿意在大陆举办第二场展览。”
成都站学术主持兼新闻发言人陈默认为,毕加索中国大展第二站最终能落户成都与成都各方的积极争取以及成都良好的艺术土壤是分不开的。“因为这一期间北京要召开‘两会’,所以去年12月就已经确定了撤销原拟在北京举办的展览。随后成都表现积极,加上成都的艺术土壤良好,特别是当代艺术,被称为是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城’,很多重要的艺术家在这里聚集,有很好的艺术生态。当地企业家也积极地愿意参与此事,去年12月还在争取过程中,展览的赞助商就确认了。”
此次毕加索中国大展由文化部、对外友协、四川省文化厅、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指导主办,成都站由北京博揽九州与四川雅信达,携手毕加索博物馆、成都当代美术馆共同承办。成都站组委会发布的新闻稿透露,该展不但“被列为四川省政府驻京办引进成都的文化大事”,而且为当地政府倡导“田园城市”概念以及着力推出“府南新区”规划,“传递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新闻稿以川人惯有的热情说,让我们张开双臂欢迎这一席“史无前例的艺术视觉盛宴,并由衷地道一声:老毕吉祥!”
涵盖一生的作品
此次运抵成都的作品总值6亿欧元,涵盖了从1895年至1971年毕加索一生各个时期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会对他艺术人生轨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与认知。毕加索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不断否定自己,他是立体主义的创立者,打破了传统人物绘画的透视法,把人物不同侧面画在同一个平面上,如《朵拉?玛尔肖像》,不再通过透视的幻觉,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观察方式去重新认识世界。” 王中文介绍说。
“与上海展相比,成都的展出少了7幅版画。上海展出的画作总数是63件,成都这次是56件。因为上海展出的作品中有幾件是向私人借展的,已经到了归还时间,就要将画退回,”陈默解释,“但这丝毫不影响成都展的主题,主打作品都还在。”
余丁参观过毕加索上海展,谈及看展之后的感受,他认为,“这次算是毕加索比较完善的油画展。以前北京也做过毕加索的展览,像中华世界坛、皇城美术馆,但都是版画。有这么多数量的油画是第一次。”余丁表示,“毕加索博物馆在收藏上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收藏各个阶段都有,但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可能更多一些。”
奢侈的回访之旅
“成都展与上海展运营模式类似,都是按民营资本的模式运作。”王中文说。毕加索上海展承办方上海天协文化公司为展览累计投入5000万元,包括借展费、运输费、保险费、场租费、布展费、运营费等。为期3个月的展览共迎来30万人次参观者,与预期的60万人次存在较大落差。
陈默认为,造成这一状况,“上海展在宣传上偏低调了些。从当代艺术的氛围来讲,成都好于上海。” 他对毕加索成都展较为乐观,“成都的观众在看这样的展览上是不吝啬金钱的,这次中间票价定在100元,还可上下浮动,特别是对大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最低可浮动到30元。去年成都双年展参观人数突破了50万,这次我们保守估计不会低于这个数。”
2月3日、4日两天,毕加索真迹分两次运抵成都,均采取了武装押运的方式,此外运输车厢恒温恒湿,展览地24小时全方位监控、警察巡逻。早在1月份,法方文化部曾派安全专家来成都当代美术馆实地考察,对软硬件设施提出要求,如此严密的安保措施自然令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据介绍,据王中文介绍,从上海到成都的运费,仅付给押运公司的就是120万元,法方8个跟车的安全押运人员,每天的补贴就是550欧元;成都当代美术馆两个月的场地租金300万元。
“因为展览还未正式开始,最终投入现在还无法估计。但就目前来看,前期投入已经不是一个小数,正式开始后还将涉及到论坛、推广等费用支出。”王强调。但是他认为,展览应“在保持正常的收支平衡下,尽量扩大公益效应”,因为,虽然“毕加索在西方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我们的艺术教育、审美定式还停留在更为久远的时代,普通大众仍然看不懂,不了解西方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及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在当下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设时期,艺术作品的宣传推广,如何衍变为丰富的创意产品,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思索、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12.毕加索作品赏析论文 篇十二
作者:张承民
今年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创立广义相对论100周年。回顾爱因斯坦的科学人生及其他所处的时代,我们鸟瞰人类社会的进化,发现文明里程中科学与艺术交织的琐碎残片,启发我们对于科学与社会相互推动的认知。一般来说,科学与艺术是关联度较小的学科,当你细心观察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巨匠,一个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另一个是现代立体绘画大师毕加索,他们之间如何微妙而有机地将科学与美学建立一个时空隧道。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其科学思想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媲美,今天,我们仍生活在他影响的世界。他热忱关心社会进步、人类命运、世界和平。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如何影响人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相对论与艺术的相关似乎不可思议,然而,故事追溯到19~20世纪交替时期,那时欧洲绘画艺术、视觉艺术发生了革命变化。这时候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已经有哲学家庞家莱(1854~1912)的相对性原理传播,卡当与黎曼的弯曲非欧几何学也被数学家关注,因此科学上的突破和艺术革新奏响了交响曲的序曲。
1907年毕加索(1881~1973)完成了其代表作《亚威农少女》,这幅画完全颠覆西方绘画的透视观念,画面中,少女的五官、肢体都发生了扭曲变形,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形象出现在了同一幅画面上。这有点像世界地图上,你看到每个不同角落的瞬间感觉,被摆平了。这是毕加索的视觉革命,这是高速运动下,空间弯曲下的印象短暂存留。毕加索的四维空间美术作品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达芬奇的三维写实观念,他将不同时间片段的视觉感受压缩到同一空间,不同视角的图像好比光线弯曲后的饶射结果,这是相对论下高速运动动世界感觉。毕加索使得人类的艺术感受耳目一新,人类科学与艺术催生式进化呼应了那个新世纪的来临。纵然,爱因斯坦与毕加索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是从四维时空到四维艺术,爱因斯坦与毕加索共同超越了传统,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牛顿经典力学和达芬奇的传统绘画。
难道这是科学和艺术的共谋吗?这种相对性的畸变,反映在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它昭示我们一个道理,科学与艺术作为文化的不同表象,互相交织,彼此呼应,一起弹奏了文明的交响,并一起引领人类迈向全球化道路。
牛顿与达芬奇的科学与艺术的社会效果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出现革命变化,这伴随欧洲文艺复兴成功推动社会发展,最后导致技术产品蒸汽机出现,这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
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科学与艺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杰作,那时电灯电报与汽车是时髦产品,人们视野投射在地球弯曲的空间并覆盖世界每个角落,这是全球化实施的进行曲,随后原子能和航天时代到来。不幸的是,核战争与星球大战的阴影至今还在笼罩着全球。
研究发现,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一起推动社会文明体系的进化。一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需要这两者的相互和谐,缺一不可。赛先生(science=科学)催生技术,提升生产力,以提高人类物质文明程度;然而,阿女士(art=艺术)柔情似水,她温柔地苏醒人性,感化人们的心灵,启蒙人的灵魂、美丽的向往、美好的梦想,引导社会的精神方向。赛先生与阿女士的西班牙之舞,不是机械的舞蹈,而是生命灵魂的歌唱,这是社会文明不断前行的咏叹。赛先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阿女士则是软实力的象征。缺少阿女士的社会,赛先生不仅孤掌难鸣,而且可能招来磨难。
上世纪50年代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与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世界为之震动,这标志着苏联科技在世界领先。美国不甘落后,肯尼迪总统发誓领导美国赶上苏联,夺回世界领袖的地位。美国的国家智库和社会学家分析苏联成功背后的秘诀,他们疑惑,美国在欧洲抢到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他们由欧洲逃到美国后,为什么缺少作为?而苏联在欧洲仅仅抢到大批高科技设备,那么苏联的优势在哪里?认真比对后发现,苏联用文化与艺术的优势打败了美国。国家的竞争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而且不可缺少文化艺术,它是启发社会创新意识的催化剂。于是美国从世界各地收罗文物,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引进文化艺术人才,继原子弹曼哈顿工程之后,美国成功实施了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推动美国工业现代化、凝聚美国人民信心,并奠定美国领导世界的软件与硬件基础。进入上世纪80年代,苏联犯下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的错误,忽视文化艺术建设,人心涣散,最后被美国忽悠得四分五裂,至今俄罗斯还在徘徊摸索之中寻找出路。
虽然,百年前遥远的中国无缘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震撼。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文化总是纠结在赛先生与德先生哪个潇洒,其实,中国文化需要一个真正的“第三者”,那就是阿女士(art)。科学与艺术是改变一个国家物质与精神面貌的催化剂,它像空气与水,将带给中国清新的自信、并推动中国百年的梦想。
对于中国的期待,两位大师各有表述。爱因斯坦曾经路过中国,为中国人民的勤奋而感动;毕加索不曾到访中国,但是他深受东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所以毕加索说:“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书法家”。
13.毕加索的宽容 篇十三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生前在马德里小有名气,当时,社会上时不时会流传出冒充他作品的假画,然而宽容大度的毕加索对这些毫不计较,也从不追究。一次,毕加索从别人口中得知,有人正在市场上售卖冒充自己的假画,朋友拉着他去一探究竟,结果发现那个人正以十分便宜的价格在售卖自己的假画,以图赢得顾客们的心。毕加索看到后转头就想走,他的朋友却十分不解,一把拉住他说:“难道我们不需要报警吗?”看到朋友疑惑的樣子,毕加索笑着解释道:“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他继续说,“你知道,作这些廉价假画的不是穷画家就是我的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总不能为难老朋友吧?如果我统统举报了他们,将他们都抓起来,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还靠什么养活自己?既然那些挂着‘毕加索’名号的假画使许多人有饭吃,而我也没有吃什么亏,又何必费周折?”听完毕加索的话后,朋友立刻展露笑颜,从此,无论是谁,凡是听到“毕加索”这个名字,心里面都会肃然起敬。
得饶人处且饶人,毕加索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去接纳、理解作假画者的处境和困难,选择不刁难、不计较得失,而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得不说,这才是大师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品质作为“名片”宣传自己。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只有当你为别人开一扇窗时,世界才会向你打开一扇成功的大门!
(编辑/袁恒雷)
14.毕加猪台词 篇十四
2、为了过光棍节,我当了光棍。我是个传统的男人,所以一直支持三妻四妾制。
3、我觉得全世界的熊都一个熊样!
4、老猪我不出手!还真不知道我文武双全!
5、老爸您老人家走路的姿势也太拉风了吧!老爸我向来都很低调!只是你们经常给我掌声和尖!
6、第一次感到原来隐身是这样有安全感。
7、人生不是街机,不是一个硬币就可以继续!
8、夏天就是不好,穷的时候连西北风都没的吃。
9、我不是不难过,只是不知该向谁说。
10、大狼哥!爽吧!专家建议每天睡觉不要超过24小时哦!有个差不多就行,也别太过!
11、不管到哪里,都可以发挥我们的厚脸皮精神!我是最棒的!我旺才不发威!你当我是屎路比啊!
12、禽兽尚且有半点怜悯之心!我一点都没有!所以我连禽兽都不如!
13、给我站住!不要跑路!这年头,连猪粪都靠不住了!
14、我觉得女人最骄傲的不是长相多美,而是她的男人会为她拒绝多少个女人。
15、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目标太宏伟而没有勇气去开始,嘻嘻!我还是做个小贩卖牛杂去!
16、大姐啊!我们只是配角!你何必那么累啊!
17、得了,得了!别唠唠叨叨吵着大狼哥我发白日梦!
18、摔跤以后千万不要多想,先爬起来再说。
19、哼!大只衰!虽然你身上喷了古龙水,但我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渣味儿。
20、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21、女人喜欢长的坏坏的男人,不是喜欢长坏了的男人。
22、妈妈说,太理智的人一定会错过误入歧途的机会,以及错误带来的沿途美景!
23、毕加猪,我这朵鲜花跟你是天生一对耶!猪拉风,你要是鲜花,以后牛都不敢拉屎了!
24、想当年,金戈铁马;看今朝,死缠烂打。
25、即使你帅的掉渣要得讲道理啊!
26、最近社会动荡多,妖魔鬼怪频出没。
27、好动物都是俺们这些坏动物衬托出来滴。
28、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回英雄!我要努力实现梦想,以弥补小时候吹过的牛。
29、鲨哥!你何必那么执着呢!再追下去大家都得累死!
30、哥低下头,不是因为怕,而是在找砖头。
3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
32、如花,不是哥看不起你,是哥连看你的欲望都没有。
33、抽,是一种人生艺术;找抽,是一种人生态度。
34、在海边不要讲笑话,会引起“海笑”的。
35、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P事。
36、唉,问世间情为何物,佛曰:废物!
37、武大狼,要不是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不然俄早把你扔出去了!
38、咸鱼翻身,还是咸鱼啊!
39、猪帅!连放个屁也是香的。请慢用!
40、为了祖国下一代,大狼哥再丑也得谈恋爱。
41、我最近真的很忙,甚至一天都很难保证有16小时的睡眠!
42、这么个时代,这么个世界,不得了抑郁症什么的你都不好意思见朋友。
43、你累吗?累了就对了,舒服是给死人的。
44、我向来都很低调!只是你们经常给我掌声和尖叫!
45、是世界太虚伪,还是自己太过天真。
46、小猪啊!凭你的智慧,我很难跟你解释!
47、姐从来不说人话,姐一直说的是神话。
48、你打扮成这样,是对这个世界有什么不满么?
49、人生最痛苦就是:眼睛困得想睡觉的时候,心却是清醒的。我确定被人踹了一脚。
50、我又不是牛顿,谁砸我的头。
51、一个女生没有绯闻是多可怜!
52、泪眼看世界,我看到整个世界都在哭。
53、我对你的爱,就像拖拉机爬山坡那样轰轰烈烈。
54、“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啃骨头,猪睡觉。
55、打架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
56、干柴遇到烈火,那是明骚。湿柴遇到火苗,那是闷骚。
57、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也清纯过。在我的世界里,我依旧纯洁,脏了的只是这个世界。
58、你还真敢动手啊?打你就打你呗!还要挑日子吗?是不是我出手太重了?
15.走近大师毕加索 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概述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课题简析:本课题选用了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亚威农少女》、《梦》、《公牛》等代表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毕加索的创作手法和绘画风格演变,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立体主义绘画的魅力。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对他的作品不十分了解,不知晓画家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对于作品的构成、重组和变形难于理解;但对于毕加索画面的独特视角还是有非常强的兴趣,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大师毕加索的绘画的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初步了解立体主义绘画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构成方法,学会简单的评价现代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毕加索不同阶段作品的特点以及与相关其他大师作品对比。
教学难点:教学组织及学生兴趣的调动,如何让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让他们能接受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而不厌烦。
四、教学资源:BBC《艺术的力量》,各主要艺术网站搜取资料,微信公众账号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这是谁的作品同学们知道么?(图一)
同学们:看风格猜测:野派马蒂斯的、毕加索的、塞尚的„„ 教师:再看这幅呢?能确定是谁的作品了么?(图二)同学们:毕加索的。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根据以往的知识我们记得毕加索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斥责法西斯,用艺术的力量对抗暴行。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位大师并不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大师毕加索。(板书)
(二)毕加索的成就:
课件展示: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同学们惊叹毕加索是位高产作家。
大师之间的对比:梵高的作品为800多幅,且命运多舛。毕加索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 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作品对比:《多拉 玛尔德肖像》与《蒙娜丽莎》仿佛是镜面反射,只是表现语言不同,可以看出毕加索的反传统观念。(此处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毕加索出现之前的绘画主流是什么样的呢?
回顾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绘画主流:(板书)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画》
鲁本斯的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伦勃朗的《夜巡》
委拉斯贵支的《纺织女》、大卫的《马拉之死》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回顾以上作品由学生总结作品的表现方式:都是具象的表现方式。
(四)毕加索的现代美术创作产生的背景(教师逐一引导归纳)
1.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局面给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骚乱和不安。悲观情绪、反抗、灾难融入了美术创作。
2.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贫富两极分化,生活节奏加快,追求安乐椅式的艺术取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丛生。
3.科技引入美术创作,立体主义多维的观察方式诱发艺术新的现象。4.哲学思潮影响.5.原始文化、东方文化被吸收。
(五)毕加索的探索
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早期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逐步探索,初期“塞尚风格”形成了立体主义的宣告:《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亚威农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六)视频欣赏:《毕加索与公牛》
学生总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毕加索独特的画风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原来抽象作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没有规律。毕加索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其不断地探索和艺术信仰。
学生们懂得了原来毕加索抽象而概括的作品并不是随笔涂画而来的,也是经过从具象到较概括再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的。来看看两者的对比,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七)小结:“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的成就并非只是机遇,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部分毕加索的作品,大家对他及作品应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吧,今天我们从立体主义打破、重组的手法和其观察视角走近了他的作品,我们课堂上看到的作品只是他众多作品中的冰山一角,除了在绘画上独树一帜,他还是剧作家、诗人、雕塑家。我们可以更多方面的去了解他。
(八)课后作业“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伴随着欣赏我们身边的立体主义绘画和拼贴创作结束课程。
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16.毕加索与苹果大学 篇十六
这些培训课程不分必修、选修,在苹果公司的一个内部网站上,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位报修相关课程,苹果大学会根据具体案例进行不同的授课,比如最近苹果收购了Beats,那么Beats的创始人Dr. Dre 和Jimmy Iovine就会接受相关的授课。
优雅和简单是苹果设计的一贯信条,乔布斯的旧部下Randy Nelson以毕加索名画《牛》作为类比。《牛》是毕加索历时一个月、十一次易稿而成。第一稿的牛体态壮实、血肉丰满,随后,毕加索不断精简线条和细节,到第十一稿时,牛的细节尽失,只以寥寥数笔勾画出其神韵和体态。一位苹果员工如此描述自己从毕加索画作中得到的启示:“经历多次迭代,直到可以用一种非常简洁的方式传递自己想表达的信息,这就是苹果品牌和苹果正在做的事情真意。”这种产品的迭代和演进或许可以通过苹果鼠标的设计形态反映出来,它与毕加索历十一稿修改而来的至简的《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成熟的企业,其产品迭代演进的逻辑应该是明晰可辨的,设计语言也应一脉相承,形成自己鲜明的设计风格,这种日趋成熟稳定的设计风格最终会成为企业不可复制的文化,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宝贵财富。
积极产生惰性
作为正能量,“勤快”和“积极”的表现很容易博得称赞。然而在现实中,勤快与懒惰、积极与消极并不象表面看到的那样黑白分明。因为一个人的惰性也能以积极的面目出现。惰性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的惰性。如手懒得动、脚懒得抬、嘴懒得开;一种是隐形的惰性,也称“积极的惰性”,如表面上忙得不得了,实际上眼睛懒得观察、脑子懒得思考。人性本懒惰,我们往往很“荣幸”地两种懒惰兼备。
企业在运作中,极易出现“积极的惰性”。主要表现为:曾获得巨大成功的公司,会不由自主地沿用过去的经验模式来应对当下困难或新挑战,从而陷入“越是积极应对,越是不能适应新环境,经营越是困难,越是更积极地应对”的恶性循环。摩托罗拉公司近十年来的表现可谓是对“积极惰性”这个名词的最佳诠释。自创始起,摩托罗拉公司便不断用全新的产品给全球市场带来惊喜。然而,1998年之后的十年,摩托罗拉公司陷入积极惰性的陷阱不能自拔。所有曾经给摩托罗拉公司带来巨大成功的优秀企业基因最终一一走向反面,成为摩托罗拉公司发展的桎梏:勇于创新逐渐变成对技术的畸形执着,忽略市场因素变化;大量的专利某种程度上由财富变成了累赘,因不愿意放弃现有的技术优势,导致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过于看重“移动通讯领域开创者”的地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巨大的成功会从多个方面影响一个组织的文化,成为积极惰性的诱因。成功造成组织内部对某些做法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决策者听不到理性的反对声;成功造成管理层在社会上的声望提高,在组织内部权威加重,限制理性的思辨;成功的部门在组织内部获得巨大影响力,有可能将部门利益置于全局之上。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成功的组织会不自觉地沿袭旧法,最终落入积极惰性的陷阱。应对积极惰性陷阱有两个法寶:多元的企业文化和具有内省能力的管理层。
“开卷”有益
斯泰克是最先倡导“开卷管理”的人士之一。1983年,斯泰克和一批经理从国际收割机公司手中买下斯普林菲尔德大修公司。当时斯普林菲尔德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严峻,员工士气低至极点。为了避免失误,斯泰克决定将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所有情况向员工公开。由于多数工人看不懂数据,就由经理详细讲解报表中每一项内容的意义,使每名员工对经营成本、利润等有所了解,这即是“开卷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以及他们各自的工作对整个公司运作的意义。开卷管理使斯普林菲尔德公司员工重新焕发出工作热情,公司年营业收入也由600万美元逐渐增至8300万美元,股票价格从10美元涨到18.3美元,员工亦通过持股计划拥有了公司31%的股份。
开卷管理是一种提升员工士气的管理策略,之所以称之为“开卷管理”,主要是因为它信守这样的信条:如果企业能够展示它的账簿(利润、损失、收入和费用),那么员工的参与度将大大增强,他们将变得更具商业头脑,积极参与企业运作,共同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地将各项绩效完成好。
企业在迈向开卷管理之前须切记:使开卷管理行之有效的一大关键,在于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状况,理解自己在企业战略全局的地位,而这有赖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传授业务知识。如果员工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理解企业状况的工具,那么员工的参与度将大受影响;而企业在没有足够的培训做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变革转向,有可能使管理层和员工双方都对变革计划失去兴趣。
欢迎来到“臭鼬工厂”
“臭鼬工厂”(Skunk Works)这一绰号源自研制F-80战斗机时代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因当时其厂址毗邻一家散发着恶臭的塑料厂,员工不得不戴着防毒面具上班,工程师Irving Culver因此给自己的工作组起了“臭鼬工厂”的诨名。与恶劣的外部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臭鼬工厂有着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以避免组织内部的想法、创意等受官僚主义限制。此后,“臭鼬工厂”一词被用于指代企业中高度自治的团队在秘密地点秘密进行的项目开发。
臭鼬工厂是一个由决策者直接领导的独立部门,领导层可以迅速作出技术决定,不必向上级部门汇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管理层也很少对这些决定说“不”。在他们看来,“只要你正在做知道怎么去做的每件事情,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从头再来,重新努力,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学习。失败的同时也是在挑战极限。如果你没给你的下属尝试失败的机会,那么你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臭鼬工厂被公认为“在费时最少、保密性最高的情况下,在取得突破性设计方面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记录”。臭鼬工厂的工作团队最让人艳羡的地方就在于,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拥有脱离事务性工作的自由。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渴望得到这种工作环境:自由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