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2024-08-26

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15篇)

1.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篇一

(一)课程安排

第一学年主要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其中第一学期公共课有政治和英语。基础课有卫生统计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而专业课有流行病和肿瘤学安排在第二学期。

(1)公共课中的政治在上周已经考完期末考试了,而英语,因为通过了免修考试,所以我是不要求上课的。然而,我却深感在自己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很少主动用英语开口说话。听力方面,尽管已经过了六级,但我依然感觉到自己的水平仍处于中下阶段。所以每周的英语课我基本不会缺席,还从图书馆借阅了几本医学英语书,每天都会坚持读几篇英语文章,听1―2小时的vo―a或疯狂英语。英语贵在坚持和积累,相信我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成效。

(2)我深知基础课程对研究生的重要性,且由于我们的基础课多数是没有课本的,所以只能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复习,思考,查阅资料和文献。每次上完课后,我都深感自己在基础知识上的匮乏,所以只能去图书馆多借几本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3)肿瘤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但是考虑到进入临床后的繁忙,学习时间会相对减少,所以我在这个学期跟着已经开课的附一院旁听肿瘤课,并基本把肿瘤学课本看完一遍。

(4)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计划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且弄清楚文章的精华所在、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文章的经典的表达方法,把认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摘抄下来,为自己小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5)准备明年的职业医师考试,浏览职业医考试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始看职业医考试科目,争取一次性通过。

(二)掌握各种学习工具

(1)加强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个工具,与世界接轨的工具。结合自己口语和听力方面的不足,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口语跟听力。阅读方面,时常浏览与专业相关、权威的英文网站、英文文献或期刊,既能提高阅读,又能提高专业方面的知识。

(2)多练笔。养成经常写点东西的习惯,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使自己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没东西可说。

(3)熟悉并运用论文写作工具。掌握比如google scholar、PubMed等检索的应用。虽然大学期间已通过计算机二级,但长年不用早已生疏Word、Excel、PPT等软件的运用,现在需熟练掌握。

(三)未来规划

(1)第二学期以后就进入临床阶段,公共课和专业课几乎没有了。在这一阶段,应该是确定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并且进行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的时间段了,在这期间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知识,定出论文框架。我想在研三的时候,应该会花费很多时间在择业方面,所以在研二的时候,就要多练练笔,多花点时间在论文上。但同时也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其实我本人的最大兴趣还是在临床方面,我热爱临床工作,所以我会积极学习临床中的一切知识,扎实掌握临床技能才能做个正直的好医生。

(2)三年级,主要是要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最终完成论文答辩。当然,还有重要另一方面,便是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如果说前几年的基础打得扎实,相信毕业论文和工作都不会太难,相信自己若能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最后的收获会是丰硕的。

结语:

从启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写过学习规划。我知道范老师要我写下这篇学习规划,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给我提供指导。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总体方向,将每个阶段都落实好,踏踏实实的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阶段用来学习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年,研三要写论文、找工作和参加各种考试,是繁忙的一年。也就是说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已经不足一年,而经过了快两年的学习和锻炼,现在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不再是研一的盲目阶段。所以,时间的紧迫和经验的积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开始,进入最后的学习冲刺,定下硬性目标,拿出成果。

2.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篇二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概述:

问卷共20个问题, 每题采用5分制, 5个选项“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分别对应1到5分。问卷得分越高, 学习倦怠水平越严重。调查中, 发放问卷255份, 回收率100%, 筛选出250份有效问卷, 其中医学生占52.4%, 非医学生占47.6%。

根据调查结果, 两类学生的学习倦怠平均分为2.59, 倦怠水平处于中低水平;三个维度倦怠水平的高低, 依次为“情绪低落” (2.75) 、“行为不当” (2.56) 和“成就感低” (2.39) 。

二、结果分析与反思

两类学生群体在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上的水平, 非医学生均高于医学生, 其中两者“行为不当”的差异最大。同时, 两类学生各自在三个维度的水平, 高低依次均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两类学生的倦怠水平。

(一) 性别因素

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 无论是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 女生的倦怠水平都比男生高, 且在“行为不当”的差异最大。对于同性别的学生,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而三个维度中倦怠水平最高的, 医学类女生是“行为不当”, 而医学类男生及非医类学生均是“情绪低落”。

(二) 年级因素

纵观各年级学生的情况,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较高, 尤其是大二年级的;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总体上随学龄的增加逐步上升, 且大四医学生的水平已与非医学生相当。

分析各年级学生三个维度的情况可知, 大五医学生的“行为不当”是三个维度中最高的, 且均高于其他学生的各维度;其他学生的三个维度中, “情绪低落”水平均最高;所有学生的“成就感低”, 整体上随学龄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变化主要受“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的影响。

(三) 成绩因素

不同学习成绩层次学生的倦怠情况, 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与成绩负相关, 即成绩越好, 倦怠水平越低;而非医学生中成绩中游的倦怠水平最高, 成绩上游的倦怠水平最低。

两类学生各维度的水平, 也随成绩做类似的变化。除成绩下游的学生外, 非医学生的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而从三个维度来看, 不同成绩层次的两类学生, “情绪低落”均高于其他维度。成绩处于上游的学生中,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高于医学生的主要原因是, 两者在“行为不当”上相对有较大差距。

(四) 家庭背景因素

来自类似家庭背景的两类学生之间,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均高于医学生;就三个维度而言, 除乡镇学生的“情绪低落”外, 非医学生各维度的水平均高于医学生。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之间, 来自乡镇的医学生, 在医学生中学习倦怠水平最高, 且“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水平也是最高的;来自农村的非医学生, 在非医学生中学习倦怠水平最高, 且“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水平也最高。而医学生的“行为不当”和非医学生的“成就感低”, 分别与家庭环境的城市化程度呈正、负相关。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之间, 各类学生的“成就感低”水平最低, 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而“情绪低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是来自乡镇的学生。

三、降低倦怠水平的几点建议

学习倦怠是一种个人心理状态的综合表现, 因此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和主观态度, 均会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不同性别、年级、成绩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 在专业的认同感、兴趣及学习驱动力上,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各类环境的影响。因此,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 改善学生家庭环境, 是降低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 改善学校整体育人环境

“泡菜理论”向人们揭示了环境育人的深刻道理, 强调了优化校园环境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位置。校园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 其中大学文化是核心要素。[5]大学教育管理者必须着眼于学生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现象, 营造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的良好校风, 建设严谨笃学、全面教导的优良教风, 塑造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硬件设施在环境育人中的重要性, 在于能赋予学生直观上的环境印象。由于医学院校常以医学生为主体、重点, 较注重对医学类教学设施的投入, 因此在相对被冷落的氛围下, 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更易高于医学生。因此, 医学院校在学习硬环境的投入方面, 应充分考虑非医类专业的需要, 创造、加强非医类专业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二)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力。

高校教师合理、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 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民主的学习环境, 形成浓厚的学术环境,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因缺乏对校园生活的新鲜感而产生的倦怠。因此, 教师应灵活地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合理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参与修订并严格执行各类学习、考试制度。

人文关怀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构建平等、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 了解、关心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教师的人文关怀, 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 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能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成绩水平、家庭背景等特点, 给予不同的关怀,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其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正附加值。

(三) 合理设置课程, 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合理设置理论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指导等课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增强社会和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应是能够打好基础、拓宽知识、加强能力、因材施教, 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适应力。[6]

在医学院校, 大多已形成较系统的医学教学课程, 有效的医学生实践指导课程和平台;而非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通常相对滞后, 且非医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因此, 医学院校必须在建立医学生实践平台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资源, 为非医学生在四年中设置实践课程。

对于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较单一、理论和实践相离等问题, 医学院校应在优化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增加交叉学科的理论教育, 普及沟通技巧、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人文知识, 加强职业教育,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非医学生而言, 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管理协调等实践能力。

(四) 督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经济条件、期望、关爱等方面, 其中合理的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家庭期望往往是父母把自己的梦想与愿望追加到子女的身上, 对其进行形象和角色定位而形成的。父母根据自己的期望, 会为子女设定各阶段目标, 进行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 从而影响子女的行为、目标和理想信念等。因此, 合理的期望,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其学习, 助其成长;盲目的期望, 不仅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负担, 还会给学生、家长带来失落感, 进而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

因此, 教师应多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 了解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 介绍学生所读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 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帮助学生从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 督导家长多与学生交流, 多了解学生学习成绩之外的各方面情况, 遵循家庭期望和教育的适度原则, 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从而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综上所述, 医学院校中非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均高于医学生, 其中两类学生“情绪低落”维度水平均最高。为降低医学院校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类别, 从营造学校内外部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 采取侧重点不同的措施。

摘要:本文以温州医学院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调查两者学习倦怠的现状;从多角度对比分析两类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差异。根据调查分析结果, 本文从学校环境、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及家庭环境等方面, 提出了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倦怠,医学生,非医学生,医学院校

参考文献

[1]Koeske G F, Koeske R D.Student“Burnout”as a Mediator of the Stress-Outcome Relationship[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1, 32 (4) :415-431.

[2]杨丽娴, 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6 (2) :54-58.

[3]Jennings M L.Medical Student Burnout: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J].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 2009, 30 (4) :253-269.

[4]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 2006, 29 (1) :47-51.

[5]居安平, 傅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 2007, (1) :66-67.

3.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篇三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已参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化学习具有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化和个性化的优势。但数字化学习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不适合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情感类的知识,学习者适应性、技术应用局限性等问题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而传统教学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因为教学模式等原因,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是我们处于信息社会急需的。因此,如何较好地使传统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就成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混合学习是把传统的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与在线(Online)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对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它将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也势必会为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但是据研究表明,当前大家大都还处于使用新技术于教学中,而尚未关注到如何在教学中用好这些新技术的阶段,为了用新技术而用技术。

医学作为一门生命学科,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这将显著增加学习者进行混合学习的难度。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混合学习的医学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帮助广大医学院校教师在教学设计层面上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的一些问题,看到技术的真正价值,懂得真正为了学习和教学所需而使用适当的技术,而不是为了用新技术而用技术。混合学习不是多种学习方式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互相融合,起到1+1>2的效果,混合学习是发挥集体优势的“化合”学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混合物”。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混合学习有多种的设计模式,本论文所研究的混合学习指采用课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相混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混合的教学设计方法,也就是C- learning+ E- learning(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的、学生特征分析、教学内容与环境的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与课后反思评价等階段。结合理论分析与多次实践研究表明,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一般包括了前期分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和课后评估四个环节。整个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我们按照以上环节,以《外科学》作为实验课程,通过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2013级本科两个班的学生共60人进行了两种模式的实验。

1.基于案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的混合学习模式是以某个典型案例为中心来学习有关知识,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网上寻找资料,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基于案例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流程以案例作为主线,强调以分析案例为主要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解决策略、解决方案和问题解决的成果与评价的设计非常重要。

研究目标:探索和构建基于案例的混合学习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分析该流程的特点。

教学设计: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发布教学案例,讲授相关知识,学习者组建学习小组,提出案例的相关问题,并进行网络探究学习,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就学习成果交流,并总结案例,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反思。

观察:基于案例的混合学习的实施细节和操作流程,特别关注师生互动的情况。

反思:在基于专题的混合学习行动研究,对时间分配基本解决,但由于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发现问题环节中,学生不知道如何从知识点的角度提出与案例相关的问题,学习的深度不够。

策略: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相关研讨。

2.基于专题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专题的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让学习者通过完成以驱动性问题为中心的项目活动来学习有关知识,知识获得主要途径是以学生为解决某种驱动性问题进行合作设计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最终形成某种有形的人工制品或产品。适合学习与专题相关的知识或项目实践技能等。

研究目标:构建基于专题的混合学习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分析该流程的特点。

教学设计:教师根据目标来提出专题,学习者组建学习小组,进行专题研讨会议,确定专题学习步骤,发布专题文档,汇报实施过程,同伴评价,师生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反思。

观察:基于专题的混合学习的实施细节和操作流程,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反思:(1)因为涉及到两种教学环境,且这两种教学环境混合程度太紧密,时间难于控制;(2)因学习方式较新鲜,学习者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需要很强的自主性,有些学习者态度不端正,对学习过程较迷茫。

策略:明确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时间比例,增加课程公告,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研究结论

本文以 《外科学》课程实施混合学习为案例,对高校课程开展混合学习教学的两种模式进行了探索性试验。课程试验结果表明,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可行的,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作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但由于师生对网络教学的心理、学习技能准备不够。如教师设计问题与解答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意识不强,部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被网络上的其他内容所吸引,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以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指导,还需日后对其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Donald Clark. Epic White Paper: Blended Learning[M]. UK:Epic Group plc,2003.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 6.

4.医学研究计划书 篇四

1.1 概念

三叉神经 n.trigminus 为混合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

三叉神经由眼支 第一支 、上颌支 第二支 和下颌支 第三支 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无症状。

任何刺激口腔颌面部扳机点可引起疼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的原因尚不清楚,继发性多因炎症、外伤、肿瘤、颅骨畸形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侵犯三叉神经所致,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 1 支,或 2 支,以第 2、3 支最常见。

1.2 三叉神经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

汉族人发病率较其他种族稍高;寒冷地带居住的人群中较多。

一些不当的习惯,比如吸烟、不当刷牙方式、咀嚼也可影响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

1.3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三叉神经痛目前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依据病史、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有无阳性体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剧烈针刺样、电击样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存在扳机点,常在一侧神经分布区域,三叉神经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无异常,扳机点的局部麻醉可使疼痛消失,怀疑原发三叉神经痛时应用1%-2%的利多卡因在相应神经孔行阻滞麻醉,确定疼痛范围。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疼痛不典型,一般发病年龄小,病程短,此外,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痛觉、温觉、触觉出现障碍,并有咀嚼肌肌力减弱和萎缩。

怀疑原发三叉神经痛时应以进一步做详细的临床检查,作颅脑X线片,脑超声检查、CT、MRI等以明确诊断。

1.4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关于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分为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但都未完美解释临床发现。

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又发现免疫和生化因素也与三叉神经痛密切相关。

1.4.1中枢病变学说分为: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病变、病变位于脑干内和中枢性脱髓鞘疾病三种。

1.4.2周围病变学说又包括:血管压迫学说、解剖结构的异常造成的压迫、颈内动脉管前端的骨质缺陷、机械压迫、骨腔病灶学说、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蛛网膜炎、缺血学说、牙牙合紊乱和寒冷刺激。

而且周围病变学说发展较快、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该学说认为病变在周围部,其病理基础是三叉神经脱髓鞘。

1.4.3免疫因素方面研究认为三叉神经痛脱髓鞘病变均是一种细胞免疫介的疾病,参与细胞免疫的T细胞可直接介导发生损害,并且诱导B细胞产生病变源性自身抗体而破坏和吞噬自己的轴索,加速和加重脱髓鞘的发生和发展,神经内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三叉神经脱髓鞘改变有作用。

1.4.4神经肽与三叉神经痛近年来,随着对神经肽、神经递质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们与神经痛关系密切。

三叉神经系统内含有多种神经肽,与疼痛有关的包括P物质 SP 、谷氨酸 Glu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生长抑素 SS 、β-内啡肽 β-EP 、血管活性肠多肽 VIP 等。

Glu通过NMDA和NNMDA谷氨酸受体参与三叉神经系统内的痛觉信息的传递。

1.5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有药物、神经阻滞、射频、手术、针灸等方法,药物治疗副作用多、禁忌证多、成瘾性大及价格昂贵;神经阻滞常引起并发症,而且治疗操作复杂;手术治疗破坏性大,术后可能复发,费用贵;射频治疗费用昂贵。

相比起来,针灸在治疗三叉神经方面由于具有使用范围广、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花 [18]费较低等优势,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三叉神经治疗的重要方法。

据相关统计学显示,针灸治 疗三叉神经的疗效与药物、手术相比优势尚不能完全确定,但相比可能等效,针灸可以作为一种代替药物、手术并且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措施。

2. 目的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临床试验,但缺乏相关的系统评价。

鉴此,本研究按照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对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系统评价。

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1研究类型的纳入与标准

3.1.1纳入标准

所有关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RCT ,如果随机对照试验缺乏或太少,则纳入半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对照试验。

盲法不限,语种为中、英文。

3.1.2 排除标准

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章

3.2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例来源不限。

有明确的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3.2.2 排除标准

没有明确的诊断;引用的诊断错误或诊断为自拟;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他神经性疼痛。

3.3干预措施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3.1 纳入标准

针刺 针具不限 与假针刺 包括假穴针刺和安慰针具 、药物治疗的比较;针刺与手术的比较;针刺治疗与射频治疗的比较;针灸与其他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比较。

3.3.2 排除标准

不同取穴方法或不同针刺方法之间的比较;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与另外一种或几种疗法的比较。

3.4结局指标

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无根治性治疗方式,所有的研究都以症状的改善作为结果测量指标,虽然所有研究中对于痊愈、显效、有效 好转 、无效的描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具有临床相似性。

4. 文献检索

4.1检索范围

4.1.1检索时间及文献类型

检索3月底以前在国内外所以与针灸治疗原发性相关的RCT文献。

4.1.2数据库检索

主要有Cochrane Library;Medline或Pubmed; 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Embas 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

4.1.3手工检索

主要有《中医杂志》、《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新中医》。

4.1.4 检索语种

限定为中文和英文。

4.2文献检索策略

4.2.1 中文检索词 以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痛、痛性痉挛、颌面部神经疾患、随即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随即分配以及针灸治疗、针刺、针刺穴位、电针、耳针、头针等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

4.2.2英文检索词

以TN、trigeminal neuralgia、tic douloureux、painful tic、 facial neuralgia和maxillofacial neuralgia及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scalp acupuncture、auricular acupuncture等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

5. 数据收集与分析

5.1文献的选择

首先,在检索收集到的文献中,分别由两人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摘要等信息,排除明显不合格的文献。

其次,阅读可能合格文献的全文,根据上述的纳入排除标准,进一步排除不合格的文献。

如果文中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而不能确定是否纳入或者有疑问时,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获取相关信息。

对于难以确定是否纳入的试验,则通过讨论方式或请第三方评定。

5.2文献质量评价

按照Cochrane Review Handbook 5.1推荐使用的质量评价方法,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组方案隐藏,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和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1、随机分配方法是否正确。

一 正确:采用随机数字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抛硬币、掷骰子或抽签等方法。

二 不正确:按患者生日、住院日或住院号等末位数字的`奇数或偶数;交替分配方法;或者根据医生、患者、试验检查结果或干预措施的可获得性分配患者入组。

三 不清楚:根据干预措施的可获得性;文中信息不详,难以判断正确与否。

2、分配方案隐藏是否完善。

一 完善:中心随机,包括采用电话、网络和药房控制的随机;按顺序编号或编码的相同容器;按顺序编码、密封、不透光的信奉。

二 不完善:公开随机分配序列,如列出随机数字;未密封、透光或未按顺序编号的信封;交替分配;根据住院号、生日等末尾数字的奇数或偶数。

三 不清楚:未提及分配方案隐藏;提供的信息不能判断是否完善,如使用信封,但未描述是否按顺序编码、密封、不透光。

3、盲法是否正确。

[25]具体如下: 一 正确;没有采用盲法,但结果判断和测量不会受到影响;对患者和主要研究人员采用盲法,但盲法可能被破坏;对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未对患者和主要研究人员采用盲法,但不会导致偏倚。

二 不正确:未采用盲法或盲法不完善,结果判断或测量会受影响;对患者和主要研究人员采用盲法,但盲法可能被破坏;对患者和主要研究人员均未采用盲法,可能导致偏倚。

三 信息不全,难以判断是否正确;文中未提及盲法。

4、结果数据是否完整 一 完整:无缺失数据;缺失数据不影响结果分析 生存分析中缺失值 ;组间缺失的人数和原因相似;缺失数据不足以对效应值产生重要影响,缺失数据采用恰当方法赋值。

二 不完整:组间缺失的人数和原因不平衡;缺失数据足以对效应值产生重要影响;采用as-treated分析,但改变随即入组时干预措施的人数较多;不恰当应用简单赋值。

三 不清楚:信息不全,难以判断数据是否完整 缺失人数或原因未报告 ;文中未提及数据完整性问题。

5、报告结果是否符合预先指定的结局指标。

一 无选择性报告结果:有研究方案,且系统评价关心的方案中预告指定的结果指标 主要和次要结果 均有报告;没有研究方案,但所有期望的结局指标,包括在发表文献中预先知道的指标均有报告。

二 有选择行报告结果:未报告所有预先指定的主要结局指标;报告的一个或多个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预先未指定的测量和分析方法;报告的一个或多个主要结局指标未预先指定;系统评价关心的一个或多个结局指标报告不完善,以致不能纳入行meta-分析;未报告重要的结局指标。

三 不清楚:信息不全,难以判断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告结果。

5.3数据的提取

由2名评价员独立地进行数据提取、填写统一制定的提取表格,缺少的数据通过与联系取得,任何分歧将通过讨论或第三方仲裁解决。

资料提取的项目主要有一下内容:篇名、作者、出处、发表时间、研究设计方案,随机分配方法及隐藏、盲法实施、观察对象情况、失访例数、研究对象、诊断标准、选穴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与 疗程、疗效指标、有效例数、不良事件等。

5.4数据分析

5.4.1异质性检验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各研究间进行异质性检验,以P<0.1为检验标准,当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当异质性检验为P≥0.1时,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剂量、用药方法、年龄、性别、疗程长短、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由这些原因引起的异质性可用亚组分析经行合并统计量的计算。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和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任然有异质性时,可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

5.4.2合并统计量

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差 mean difference,MD,or w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 或标准化均数差 s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 为合并统计量。

5.4.3合并统计量的检验 使用可信区间法,当MD或SMD值等于0时试验效应无效,此时其95%的可信区间若包含了0,等价于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若其上下限不包含0 均大于0或均小于0 ,等价于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5.4.4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用于评价某个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结果是否稳定和可靠的分析方法。

如果敏感性分析对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的结果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大大增加。

如果经敏感性分析导致了不同结论,就意味着对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的结果解释和结论方面必须要谨慎。

敏感性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25]:

一 改变研究类型的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干预措施或终点指标。

二 纳入或排除某些含糊不清的研究,不管他们是否符合纳入标准。

三 使用某些结果不太确定的研究的估计值重新分析数据。

四 对缺失数据进行合理的估计后重新分析数据。

五 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重新分析数据,如用随机效应模型代替固定效应模型,反之亦然。

5.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书 篇五

不觉中,已经开始步入了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总感觉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中,应该努力做点什么,努力思考点什么,应该做出点想自己能够满意的东西。

人家都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而针对自己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学习规划,又可以给我今后的前进道路指出有针对性的方向。

总的来说,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在学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多读书,勤思考,能够有自己观察事物独到的角度,理解问题独到的见解,能够在自己感兴趣和研究的领域有所突破。

1,在第一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以学院开设的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主,在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书。另外,要勤加学习英语,因为英语在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对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借助英语,多了解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

2,在第二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在过老师的指导下,开始逐步进入自己所要研究的领域,多读,多思,多做,通过阅读和研究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和知识,从而由此展开论文的创作。

在论文创作的同时,依然要积极阅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培养自己爱读书,爱思考的优良习惯。

3,在最后的半年时间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论文,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

士学位。

在刚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我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学习,在英语课程学习的同时,网上浏览国外设计网站,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品。最近,写过《情感化设计》的Donald A.Norman又新出了一本《未来产品的设计》,我正准备买来阅读。同时也在网上搜索有关建筑方面的专业书籍,希望能在学习产品的同时,扩大自己的兴趣,在这里也希望过老师能帮着推荐几本比较好的书籍,以便在日后的读书过程中做到不盲目,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6.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六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二、对本专业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

1)人文与技术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渊博知识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理想精神与务实态度相结合

三、个人管理包括

个人时间管理(PTM)

个人知识管理(PKM)

个人心理管理(PPM)

1)个人时间管理(PTM)

1、目标

2、事先规划好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3、分析的工作。将事情一一列出来

4、没有清单,所有遇到的事情都会改变你自己的运行方向

5、设定优先次序

6、专注力

7、时间期限和奖励。做完一件事情后给自己一点奖励。强迫自己设定期限

8、工时记录。将时间分配和使用情形记录下来

9、注意拖延的现象。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对自己说:“立刻去做!立刻去做!立刻去做!”

10、会议。a会议有目标;b有议程;c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11、关键成果领域。导师或者上级期待你完成什么?

12、分批作业。相同的事情累积起来一起做。

13、整洁。清理工作环境,面前只有你现在要处理的资料。

14、连续的工时。60分钟、90 分钟的时间。一大早起床5点左右的时候可以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如写报告等。

15、利用零碎的时间。只要花出代价就总会有收获。额外的零散时间,比如上班的路上的时间。

16、准时。

17、简化工作。a,做久一点;b,做快一点;c,做重要的事情;d,做自己拿手的事情;e,少犯错;f,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18、学会说不。

19、平衡。真正重要的事情:身体健康、年轻的心灵、良好的人际关系。

2)个人知识管理(PKM)

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的内容:

1、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2、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3、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4、文件档案管理

3)个人心理管理(PPM)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四、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四、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

五、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现在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

六、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

有三种指导方式经常被应用:

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 ;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我将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

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目前我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非编程项目几乎都是自己亲历完成,无法借助他人之力,这是以后必须要改进的。

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开垦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这是所发现的论文期间师生关系作为融洽的一种合作方式。缺点: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 。

七、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

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一个有特长的人。

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

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你的潜力。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

八、如何得到导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很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建议是: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这样的好处是:导师可以较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按照你的思路帮你拔高。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请教导师,导师往往会按照她如何做这个研究的角度给你提出建议和要求,因为两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会造成理解认识的误会,而影响论文研究的进展和流畅。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读研是有风险的,弄不好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其实在校真正的学习时间并不长,这点毕业的研友会有体会。可是,怎样让我们在这短暂的两三年时间里更好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或发展赢得机会和筹码呢?所以,对研究生期间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我有几点体会,想和准备读研和正在读研的朋友们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觉得有以下三点需要着重考虑:

1)首先要有一点长远的计划,哪怕只是几年长度也好。要考虑好自己毕业后想做什么,是想在本专业领域继续读博士搞科研?还是想去公司搞技术开发或管理?或者想去大的国企还是去外企?或者出国?等等...。这些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想想的,因为这些需要和你目前的选择联系在一起,别忘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再者,我们需要近期的目标也需要长远的打算(当然长远的计划要符合自身的情况)。

7.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篇七

·北京大学·2010

[论文题目]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和毕业后选择的影响

[作者]杨钋 (青年教师)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是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定量地分析学生资助对大学学习行为、成绩和满意度的影响, 以及学生资助对毕业后选择的作用。

本研究由五篇论文构成。其中《谁获得更多的学生资助:中国数据的多水平分析》和《高校学生资助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资助的充足性和公平问题。研究发现进入高能力学生聚集的选择性大学有助于个人获得学生资助以及获得更多资助。女生、父亲教育程度较低的学生、贫困学生预期获得更多的资助。三四年级学生、理科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生资助。而《大学生资助在中国有用吗?》、《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大学生资助对学习和就业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分析》这三篇文章采用北京大学的高校在校生调查、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和麦可思公司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 分析了高校学生资助的效果, 探讨了学生资助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研究发现, 学生资助与学习成绩正相关、与课程不及格负相关、与课外学习时间正相关, 但是与学校满意度无显著相关关系。此外, 获得资助学生更易于选择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学生资助还显著地提高了就业的可能性, 但对起薪无显著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2010

[论文题目]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概念、指标和问题诊断

[作者]班建武 (青年教师)

[论文摘要]学校德育有效性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但是, 对于什么样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 却是一个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概念、范畴、指标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问卷、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诊断手段, 对两所学校的德育有效性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从德育管理、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德育要素和学校文化等五个方面, 描述和分析了影响德育有效性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最后从总体上对学校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应试教育是学校德育问题的总根源, 教育的工具化是应试教育的内在驱动, 而人的遗忘则是教育工具化的深层原因。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出路是回归生活, 重新肯定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的地位。

附录部分呈现了基于两次实地诊断工作所形成的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病理结构图、诊断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诊断工具等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2010

[论文题目]义务教育教师聘任关系的法律调整

[作者]蔡金花 (青年教师)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 义务教育教师与学校、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

依据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 教师聘任关系是指教师与学校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聘任合同后形成的横向型法律关系, 不同于教师任命制度之下教师与政府之间的纵向型法律关系。从法理上来看, 学校是聘任教师的主体, 教师与学校之间享有平等的地位, 教师权益受损后应当依靠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但是,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的教师聘任制, 政府仍然是聘任、解聘和分配教师的主体, 教师因为缺乏集体劳动权而无法与政府、学校形成对等的关系, 人事诉讼制度不完善也使得教师权益受损后难以获得救济。

教师聘任关系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的组成部分, 其调整受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思路的制约, 即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学校的用人权。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则强调教师职业的公务性质, 弱化甚至剥夺了学校的用人权。当前我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正摇摆于这两条改革思路之中。采用人事制度改革思路, 由学校直接聘任教师可能会造成三种不利后果:第一, 造成校际之间人才竞争, 拉大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际差距;第二, 导致义务教育教师职业公务性受到损害;第三, 教师权益缺乏保障。因此, 为保证义务教育教师职业的公务性,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由政府聘任义务教育教师可能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此, 调整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教师聘任关系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政策选择:第一, 将义务教育教师纳入公务员队伍;第二, 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第三, 把义务教育教师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北京师范大学·2010

[论文题目]以权利为基础的教师专业伦理的边界研究

[作者]冯婉桢 (博士)

[指导教师]檀传宝教授

[论文摘要]无边界的伦理困境是当前我国教师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之一。一方面, 教师的义务在无限地扩张;另一方面, 教师的权利在隐性地消弭。针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边界问题, 本研究以当代自由主义的权利学说为基础, 分别探讨了教师专业伦理的理论边界、现实边界与可能边界, 并对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边界进行了具体分析。

教师专业伦理是个体在教师角色下所开展的教育专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与规范的统称。它应该发挥提升教师的专业服务与保障教师专业自主两方面的功能。为了较好地发挥这两方面的功能, 教师专业伦理应首先定位为底线伦理、对话伦理与规范伦理。从理论上看, 教师专业伦理既要在价值上与社会中普遍通行的人权原则保持一致, 又要在内容上体现出教育的专业性, 不应简单地重复一般伦理的内容。教师专业伦理中不应有侵犯教师个体权利的规定。同时, 教师专业伦理应包括对教师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两方面的规定, 并尽量使二者保持均衡关系。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专业伦理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逐步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它的形成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力量博弈的结果。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教师的个体权利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教师的专业权利/义务与他人的职责权利/义务之间也很难保持协同运动的关系。这样, 教师专业伦理就会与一般伦理简单重合, 也常常违背人权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专业权利与专业义务之间的关系会处于失衡状态。

这样, 推动教师专业伦理的现实边界向理论边界合理转移, 寻求教师专业伦理的可能边界, 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议题。实现这一转移的途径为:首先, 教师个体应该具有边界意识与权利意识, 并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其次, 作为教师个体走向社会群体的中介, 教师组织应该同时发挥好保护教师权利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两方面的作用;再次, 政府应该有消极与积极两方面的作为, 以从国家与教育环境上保障教师专业伦理的改善;最后, 再建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改善教师专业伦理的可操作性手段。

8.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篇八

【关键词】web2.0;信息化;自主学习;网络社区平台;互联网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应用也渗透到各种领域,随着web2.0技术的流行,其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日益深入人心。在web2.0的架构下,将用户作为核心,给予用户主动地位,让用户主动参与网络内容的填充与构建,从而有效变革互联网的组织形式,促进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实现关联性和社会性。在web2.0架构下,构建医学网络自主学习社区平台,能够有效完善自主学习方案,结合医学专业学科的特点,发挥网络优势,对现实中的自主学习缺陷加以弥补,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一、web2.0简介

1、web2.0的产生

关于web2.0的理念,最初源于一次会议,在2004年,OReilly和MediaLive公司之间的会议上,对web的设计和服务理念提出了质疑,之后,便有web2.0。也就是说,web2.0是web的升级版。在web架构下,网络资源的控制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少数网络控制人员对互联网有绝对的主导权。而web2.0打破了这一限制,广大用户集主导互联网资源,是集众人智慧和力量的新的互联网体系。在web2.0下,互联网的主导权落实到用户手中,充分调动了每一位用户的参与积极性,凭借个人创作热情,提高互联网的创造力。

2、web2.0的概念

根据我国互联网协会的相关规定,web2.0的定义可以总结为:web2.0,互联网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与web相比,web2.0打破了网络资源集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局限,广大用户集主导互联网资源,是集众人智慧和力量的新的互联网体系[1]。通过这一升级,互联网用户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挖掘,解放了人们的创作潜能,为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web2.0也具有了web所没有的重要特点。

关于web2.0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web2.0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承担着提供参与体系平台的功能。

(2)分析web2.0架构,可以发现,随着网络的升级换代,使用互联网的大众用户的集体智慧收到了充分尊重和挖掘。

(3)分享和参与的架构驱动的网络效应。

(4)将分散在各地的具有独立性的开发者集中起来,通过不同的网站和系统,形成智慧和创意的大汇集,实现对信息和智慧汇集方式的改革。

(5)在web2.0的时代背景下,内容和服务实现联合,保证了轻量业务模型的可行性,建立起了分享经济模式。

(6)注重用户体验,注重体验服务的持续性。

(7)Web2.0背景下,互联网具有跨平台性。

(8)在web2.0背景下,网络资源集中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局限被打破,网络资源可以渗透到广大用户中间,众多普通用户可以主导互联网资源,必须要有拉动长尾的能力。

Web2.0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更多的是,web2.0提供了一种执行性很高的理念系统,它以网络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为主要标志,从而将互联网的使用者推到了主体地位上,实现了对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互联网的生产力。

为了确保web2.0能够具有真正的实用性,在构建过程中,还需要包括很多必要的元素,比如Blog、Ajax、wiki、SNS、RSS、bookmark、Podsast、tag、web service以及开放式APIs等元素。在其底层,设置XML和接口协议。这些元素的构建,必须始终与web2.0的理念相一致,在web2.0构建下,相应的指导理论和思想有六度空间、长尾、社会资本以及去中心化等[2]。

二、自主学习平台与医学学科教学整合

医学(Medicine),主要的研究目的在于对人类人体各种病变和疾病的科学处理,是生物学中的应用科学,是从解剖和分子遗传层面对人体疾病做出应对的高级科学,其现代性特点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它也可以描述为针对疾病从预防到治疗的系统学科。对医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它承担着人类健康定义中对保持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的处理工作。这一学科的存在,以预防人类生理疾病、提高人类生理机能、维持人类机体健康为目的,其学科明显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探索性。

在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医学知识,并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缺乏变化和创新,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封闭式学习方法,过分重视机械记忆,对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学习兴趣。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仅有的沟通也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等,但是这其中的互动性不足,除了语言之外,没有思想上的互动和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也缺乏自由性和自主性。

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自主学习平台,使得自主学习成为了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再加上网络自身的交互特征,学习过程中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同时,自主学习的实践应用性与网络平台的生成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形式富于变化和灵活性,再加上网络环境的广泛性和趣味性,使得医学知识的学习历程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基于web2.0的医学自主学习网络社区平台的构建

1、平台的选择

Moodle是一个专门制作网络课程和网站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包,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网络教学平台。所谓的Moodle,就是以模块化方式面向使用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首字母缩写[3]。

这一平台,以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dagogy为理论基础,将学习者置中心地位,为学习者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在这个平台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思考,相互合作,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平台提供的多种模块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方式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在Moodle中,模块化是典型的特点,其重要模块可以归结为网站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用户管理、活动和资源等。选择Moodle作为web2.0构建下的自主学习平台,凭借对跨平台运行的支持、便捷的安装维护、升级方便、交互性强、对模块化扩展的支持等优势,能够实现医学自主学习的目标,具有很轻的可行性[4]。

2、平台的安装与配置

平台的设计,最初是基于Linux,但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在Windows中也具有通用性,为此,平台运行环境可以设置为如下表1所示的配置。

表1 平台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eb service数据库开发语言

WindowsApacheMySqlPHP

關于平台的配置,需要在安装后,对平台进行设置、调试。关于系统中的界面语言,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之后需要对PHP进行检查,正确配置Moodle的安装。关于数据库的配置,用户名为系统默认。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对服务器进行检测,确保其运行环境,并对uinicode编码、数据库、PHP及其扩展插件进行检测,当检测状态显示“OK”后,方可完成进入下一步。之后,在Moodle平台中设置管理员账号和网站基本信息,搭建完毕。此外,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也需要对页面进行美化,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原理。

3、医学自主学习社区平台的建设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1)添加课程,做好课程分类和新课程的添加工作;(2)设置作业,主观作业和客观作业相结合最佳;(3)建立讨论区,在固定时间将讨论标题和内容输入,就医学专业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5]。

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在医学教学中,也应该不断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通过医学自主学习社区平台的构建,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医学教学效果。尤其是借助了web2.0和Moodle平台,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红,伍丽媛.基于Web2.0的自主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116-120.

[2]惠丽,张凝,徐辉,等.基于Web2.0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关键技术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6(1):72-74.

[3]许希岳,汪磊.基于Web2.0的交互式网络自主学习社区平台中的网络聊天室设计[J].商情,2012,(33):183-183,209.

[4]任培花,康振峻,王丽珍,等.Web2.0环境下程序设计课程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4-6,18.

[5]蒋葵,沈晓婵.基于Web2.0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学习平台的设计[C].//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1-2.

作者简介

9.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篇九

硕士1年级

第1学期

入学后按计划填写《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本学年需完成学位课,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对部分跨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补休现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上述课程,拿到硕士研究生所必须的部分学分。尽量多修,能把研二的课也修了最好,然后是学好英语,除此之外的时间就是多读书。

第2学期

完成剩余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你将逐步体会到,研究生的学习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这既为你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对你学习能力的考验。

第1学年,除了以课程学习为主外,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同时,一些基本的硬件开发环境、软件开发平台、仿真工具、设计平台等工具也必须逐步学习、练习、熟悉,以便日后研究工作的需要时不至于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工具。第2学期,对于部分基础较好和能力突出的同学,可以考虑开始选择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上开始部分跟踪型研究工作或为以后的研究课题奠定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跟着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逐步了解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便逐步适应研究工作。研一:学习+看书

研一的重点任务是读书与学习。这时的看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读书要搏而深

可在开始博览群书,在大体上形成一定的专业概念,之后开始系统地读书,可以根据专业的体系和结构去看书,补充以前所欠缺的知识,争取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总体上形成一个“T”字形的知识结构,即在知识面上如T的横一般宽广,在专业深度上,则如T的竖一样深入。

2.学会提取知识

这是知识爆炸的世界,如何在纷繁的书海中准确有效地汲取营养,成为研究生读书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读名著;二是区别对待不同种类的书,书分两种一种可以从中汲取大量的营养,这种书应该细细品味,要精读:另一种可以给你惊喜,这种你只需要略读找准其兴奋点即可。

3.学会在书中发现问题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大家不能只为了读书而读书。而要在读书中善于思考。我们的思维在长期的“听话教育”中变得疲惫和倦

怠,然而批判思维却是研究生所必须具有的,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汲取,要带着批判的发现问题的态度去看书,最先可以通过不同书中对同一个问题的争论来启发思维。要在读书中善于总结和归纳,将“读”与“思”动态地结合。同时,注意做好读书笔记,笔记要尽量地详尽和深刻,以备将来写作和思考之需。

硕士2年级

采取定期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不应无故缺席或迟到。在研讨会上你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学习的本质区别,要有意识地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别人报告时应认真听讲并积极提问,更要特别珍惜自己每次报告的机会。如果你的志向是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请抓紧时间认真读几本经典专著。华罗庚先生“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读书经验对现阶段的你是非常适合的。如果你的志向是毕业后走向社会,至少现在就要开始积累和储备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自己的工作思路。

这一年,你可能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你感到轻松和愉快,这段时光因此稍纵即逝。你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对于论文的选择,宜由易到难,切忌好高骛远。尽管如此,你仍可能觉得多数论文像“天书”般难读。此时也不要急躁,多半原因可能是你的知识储备还不足,请补学相关的知识后再来读这些论文。遇到读不懂的论文可在同学之间讨论讨论,不应过多地依赖与请教老师,因为你读的论文老师未必很认真地读过。要做出有创新的研究工作,你首先要在某个专题上超越自己的导师。

按照通常的要求,这一年你必须要开题,且由于第三学年要找工作、考虑就业等可能让你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的事情,加之还要撰写论文,所以在本是您完成论文重要研究内容的一个关键阶段,切勿放松。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进展)写成paper,试着投稿。争取能够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你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这对开阔你的视野,改进你的研究思路非常有意义。当然,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机会,因此,你必须要做出让导师肯定的研究进展或成果,你必须要有好的 idea or innovation.开题前,确认你已修够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大多导师提倡同学们发掘潜能自行选题,硕士阶段的研究可从模仿别人的工作开始,并逐步深入下去。也可以选择导师或本方向博士生研究中的某个子课题。这一年(或下一初),你还得接受中期检查,填写《研究生中

期检查表》。通过筛选的同学将正式继续论文阶段,未通过的同学将提前毕业(不授学位)。

研二:写作+看书

研二主要是多多参与项目,经过研一的理论沉淀,开展项目或研究,能够形成自己的想法,才能够有创意,顺便也可以对毕业论文有所准备;

看书将是研究生三年始终不弃的学习任务。只有不断地读和想,才能让思想深入,让见识广博,才能让研究有所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最起码的根基。看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交流是一种思维的提升,但个人的学习成果却是以写作来表达的。只有我们在看书交流中带有写作的意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文章是个人思维规范性的表达,是个人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更是社会评价一个研究生的最快捷方式。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有资格毕业。因此,写作是研究生二年级重中之重的任务,在这一时期,必须保证论文的发表。

首先要做的就是勤练笔,多看,多写。并且在写中发现不足,找出问题,再有针对性的看书。写作刚开始往往无法下笔,这就是写作经验欠缺而造成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写,先从小文章入手,以练笔为主。文章要注意有文采,即使是学术论文,一定的文采也是吸引编辑和读者眼球的优势,还要注意学术的严谨,论文格式的规范。另一方面,可以由模仿入手,多读大家的作品,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慢慢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章逻辑性,再转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去运用,将对我们的写作帮助极大,这样也容易发表。

在写作中看书,在看书中写作。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多练、多看,文章自然就会出来了。

硕士3年级

第1学期,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工作上,在选定得学位论文题目方向上,并取得相当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并发表论文。

第2学期初完成论文初稿。修改、润饰论文,并于6月中旬以前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结果应尽可能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

研三:考博+找工作

研三就是写毕业论文,实习,找工作了,有了前面的理论沉淀+实践演练,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再参与项目,和毕业论文及找工作无关的事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老老实实写论文、去实习。

研究生三年级的任务是基于研究生二年级的任务已完成的基础之上的。于是,三年级就重点着手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考博或找工作。

考博的同学应保证一点,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为自己的学习根基打好基础,之后在三年级全力以赴地准备考博。另外,考博时的面试是影响你是否考得上的关键所在,不过,面试短短的时间也是你长久知识积淀的结果。考博不是能临时报佛脚,最好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定下目标,并且长久努力。此外,在研三中毕业论文成为另一件重要事务,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方向一般会影响到你的考博和就业的方向。如果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定目标的同学,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下大力气,让自己的学位论文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砝码。

10.在职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十

在职攻读研究生有四种方式:

1、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单证);

2、同等学历申硕(单证);

3、一月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联考(又称MBA联考)(双证);

4、自主命题形式。(单证)编辑本段在职研究生的详细分类 在职研究生大体上分以下几类:

第一:1月份的MBA、MPA、MPACC、MEM和法律硕士,双证(包含学位证和学历证),也是最难考的`,通过率极低。其他的都是单证。

第二:5月份的考试是在职人员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考试,这种考试形式是先入学,后考试。一般情况下为免试入学,参加研修班,修满学分后(一般3年左右)参加每年五月份的考试,通过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通过率较低。专业上都是学术性专业,如经济学、工学、哲学等200左右个专业。

第三:10月份的全国联考,是包含GCT在内的在职研究生考试,其形式是先考试后入学。在你通过“十月联考”后,可以开始在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修满学分、通过答辩后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GCT考试包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专业。其中,电子与通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可不受工作年限限制。GCT科目是四门: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逻辑推理、英语。

11.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进计划 篇十一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单一性认知,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确认,那么,“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知识、提高认知为目标,也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去衡量它的全部价值。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须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改进计划

建议教师站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一生的角度展开,即为学生的一生服务,这对专任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根据我们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体实施的措施。

1.课前精心设计。为了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加强了学习与交流。在备课时,以教材为线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知识传承方面,重视的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从学生方面看,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探究学习持积极态度。教师务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设计适宜探究的教学环境。

2.课中积极调控。在多变的课堂情境中,积极“创思”,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有威胁的课堂情境,营造主体参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地调控,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3.课后及时反思。课后及时反思,及时总结课中得失,注重教学反馈。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开展探究性教学。高一这段时间的教学,通过反思发现,教师对问题不要做过多申明,不要轻易告诉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进行表扬、评价、拒绝的时机和程度也要掌握好,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不能泼冷水,否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以上是对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开展和实施办法。另外,引入了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突破时空界限的网络为教师联合提供了可能与手段。教师们可借助互联网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商讨疑难问题,自发形成研究团体,共享经验,不仅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网络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而且网络还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二、在课题研究中实施教改计划

课题研究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求必须长篇巨作,但一定要有收获,有进步,有亮点。当然,课题记录、报告册、交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成果展示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贯彻山东省素质教育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举措。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包含5个专题,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高中一、二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专题根据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学分三个年级分别是6分、6分、3分,共15学分。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各处室的配合下,利用课上、课外、双休日、节假日,经过专任教师、各科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现已取得可喜成果。高一学年时,以省教材《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完成了对学生基本的知识、理论、方法的指导,同时针对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初高中衔接等现状,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展开了课题研究,让学生受益匪浅;高二学年上学期开设民族文化和生命与健康两个模块,让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高二下学期共申报12个课题,完成9个,撰写论文多篇。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中,一大批同学的成绩还是喜人的,不少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搜集资料,而且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12.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篇十二

·中国人民大学· (获奖年度:2010~2011)

[论文题目]傣族传统道德研究

[作者]谢青松 (博士)

[指导教师]夏伟东 (教授)

[内容提要]傣族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跨境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的河谷平坝地区, 同时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亦有分布。论文的考察对象仅限于中国云南地区的傣族, 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泐 (水傣) 和德宏地区的傣那 (旱傣) 为主, 兼及分布于新平、元江地区的傣雅 (花腰傣) , 通过对傣族传统道德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 力图客观全面地揭示傣族在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时的独特伦理智慧。

论文首先对傣族传统道德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作历史性的梳理和回顾。本研究主要借助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 主要是从傣族古歌谣和创世史诗中探寻傣族远古期间的道德状况。《傣族古歌谣》中的一些古朴歌谣如《欢乐歌》、《叫人歌》等较为明确地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依为命的简单协作关系, 体现了傣族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最初萌芽。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反映了傣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同时包含着大量朴素的道德观念, 其中对“人心”善恶的最初认识和基本判断, 体现了傣族先民对于善恶问题的朴素认识, 标志着傣族自觉道德意识的产生。在佛教传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傣族主要信奉本土原始宗教, 傣族原始宗教中蕴含的朴素伦理意识折射出傣族先民对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朴素、朦胧的认识。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 傣族传统道德观念逐渐发展并趋于成熟, 同时形成了世俗伦理与宗教伦理并存互渗的状况。以幸福观为例, 佛教传入后, 傣族人民将幸福主要界定为现实生活中的无病无灾状态以及对“涅槃”境界的期待和追求, 并认定幸福是辛勤耕耘和奉持佛法的结果。这样双重意义上的幸福观实际上也是佛教传入后傣族社会道德世俗伦理与宗教伦理融合互渗之体现。

论文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傣族传统社会的价值核心、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 重点论述傣族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家庭道德、政治道德和生态道德。通过对傣族传统社会的分析和相关文献的梳理, 本研究将傣族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归纳为“敬神崇佛”和“贵柔尚和”。论文指出, 恰如儒道互补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世界的影响一样, “神” (原始宗教) 与“佛” (南传佛教) 也构成了傣族传统社会价值结构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傣族传统社会的另一个价值核心是“贵柔尚和”, 这主要体现为傣族群众注重和谐、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谦和柔顺、淡定自若的处世风格以及循规蹈矩、知足求稳的人生态度。在傣族传统社会, 道德原则主要包括在人际关系中讲求和谐不争;在群己关系中倡导乐群爱寨;在族际关系上主张民族和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和谐共生。论文选取傣族传统社会中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几个领域即婚姻家庭道德、政治道德和生态道德详加论述, 通过傣族传统社会中广为人知的谚语或道德训诫来概括傣族传统社会中的伦理规范。如傣族传统家庭道德主要包括:在长幼关系上倡导“对老的要敬, 对小的要爱”;在夫妻关系上主张“夫妻要和睦, 才是好姻缘”;在婆婿 (媳) 关系上提倡“斑鸠当凤凰, 女婿如儿子”。

论文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傣族伦理道德的传承与维系机制。傣族伦理道德主要是以贝叶经为文献载体, 同时通过家庭、寺庙、社会等途径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前, 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是傣族传统道德传承的主要途径;佛教传入后, 寺庙教育和宗教活动成为傣族伦理道德的重要传承途径;傣族伦理道德的社会传承则主要是通过赞哈 (即民间歌手、村寨歌手) 及民间文学来实现的。在傣族传统社会, 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予以维系。社会舆论为傣族传统道德提供外在的社会性评价力量, 宗教信仰则为傣族传统道德提供内心信仰之依据, 风俗和习惯则为傣族传统道德提供带有强制性色彩的约束力量, 傣族传统道德就是在这三者的互相支持、彼此配合下得以维系并发挥作用的。

总体而言, 可将傣族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伦理和宗教及政治融合互渗;重道德实践轻理论论证;贵和尚义的价值取向;柔顺不争的人格模式;浓厚的家族主义色彩。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应当采取“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态度, 继承并创新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民族传统道德, 使中华民族的伦理文明和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获奖年度:2010~2011)

[论文题目]DBR与远程学习的个性化设计

[作者]陈守刚 (青年教师)

[指导教师]孙福万 (教授)

[内容提要]设计是远程教育活动的天然属性。课程组设计模式带来三个方面的风险: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专家成员之间由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语言, 无法进行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 对最终的远程学习产品带来不一致的风险;设计者和设计结果的使用者 (教师和学生) 的分离, 可能导致设计本意不被理解, 设计成果的使用灵活性受到限制, 并可能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 甚至在面对多样化的学生时, 根本就无法使用;教师和学生的设计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需要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设计主体地位, 通过个性化的设计来完成。

针对课程组设计模式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和个性化设计的需求, 本课题重点探索DBR在远程学习情境下的适用性, 提出远程学习的个性化设计策略。为此, 本项目通过文献研究, 对DBR的需求、内涵、特征和操作程序进行探索, 据此提出如何在远程学习进行个性化设计:一方面需要课程组在设计和开发远程学习产品时要采用元设计和可视化策略;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设计主体地位, 通过开展、参与DBR等项目, 将设计者、研究者、使用者有机结合, 不断累积设计知识, 提升利用技术革新教学的能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获奖年度:2010~2011)

[论文题目]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案例研究———基于web2.0技术的研究

[作者]张遐 (青年教师)

[指导教师]孙福万 (教授)

13.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十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包括中国,越南在内的亚洲国家逐步确立起来,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及激烈的外部竞争,企业发展越来越需要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管理的的发展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将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将日益复杂,所有这些都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而且,随着国家需要完成经济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任务,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

另外,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取得成效。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管理本身是一种经济资源,就青年学生而言,管理学对一个人的专业方向,以至整个职业生涯,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对于企业家、事业家(指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其以上和以下层级的领导者、管理者,管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掌握与使用,既有必要性又有必然性。

管理学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本科的学习阶段,我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在学习中,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决定攻读企业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学习计划安排

1.在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我会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在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每学期必修选修课程。

(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研究生本学科基本理论中的作用。经典文献阅读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坚持阅读本专业的经典文献并写作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2)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按时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将学习计划作为研究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3)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主动关注学科前沿的理论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按照学校及导师要求,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师指导制订论文研究计划,让自己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并尽可能的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

(5)注重实践,不断丰富实践教育的内涵与形式,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6)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研究,在第二学年,确定论文选题,完成毕业设计及准备答辩。

14.研究生三年学习计划 篇十四

研一:在研一第一学期的学习中,认真学好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并努力提升英语水平,课余时间自学其余的专业课,要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同时努力尝试写出一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第二个学期就要在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后期的课题奠定基础。在完成上述学习的前提下,跟随课题组参与导师的课题,提前了解适应研究工作。

研二:在经过第一学期基础课的学习和对周边环境的了解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不足,并在这一学年对自己所缺乏的知识进行恶补。积极参加定期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是训练科研和教学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多与导师和师兄师姐们交流,广泛涉猎本专业的各类期刊读物,了解专业最新动向从而更早的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在此阶段应该深入企业和工作岗位,积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遇到问题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向工作岗位上的各位前辈请教。在此阶段不能放松文献的阅读以及积累,抓紧时间认真阅读经典专著,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这一年必须要开题,争取在研二结束前能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以便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和灵感,同时,应该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试着投稿,争取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认识和我从事相同或相关方向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学者、知名专家并与他们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改进研究思路。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这一阶段做出读博还是就业的选择。

研三:主要是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毕业答辩。在这一阶段,要多和导师沟通,多向导师请教,认真完成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圆满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涯。以上提到的只是自己关于三年的大概的一个想法,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想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落实到实践,遇到的困难或者需要学习的还会更多,都说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但是我会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总体方向,将每个阶段都落实好,踏踏实实的前进。而在前进的过程中也真诚的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师兄师姐们还有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总之,研究生生涯是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是我提升自己的最佳时光,有计划地把握好这段光阴,将有利于我今后人生的发展。我将不遗余力地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与生活中,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努力实现目标。

15.医学研究生的学习计划书 篇十五

[论文题目]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途径研究

[作者]姚舜(硕士)

[指导教师]张德伟教授

[论文摘要]日本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酝酿并开展第三次教育改革以来,对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从未间断。但是,在社会少子化趋势和过分偏重学历的弊端日趋明显的大背景下,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桥梁的高中教育却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时代的挑战。所以,日本在近年开始着手,从“高大合作”、大学入学选拔制度、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促进高中与大学的良好衔接,提升高中生的基础学力,并且为高等教育的学生选拔提供新的平台。研究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具体实施途径,揭示其内涵与本质,论述其发展的走向等,势必会对我国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相关改革有所裨益。

本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主要针对日本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途径进行阐述,并深层次发掘其背后规律性的内涵,以期对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得出有益的启示。

第一章,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阐述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产生的背景、历史沿革以及“高大衔接”的具体内容等。

第二章,以“衔接”为目的的高中与大学合作。 通过阐述“高大合作”的历史发展、目标、实施现状等问题,揭示“高大合作”之于“高大衔接”的意义。

第三章,通过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实现“高大衔接”。借助案例的形式,具体分析“中心考试”、 AO入学考试以及推荐入学等大学入学选拔制度, 阐述如何通过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实现“高大衔接”。

第四章,通过课程实现“高大衔接”。以升学指导、第一学年教育和e-Learning教育为例,详细说明课程在“高大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本章建立在前四章研究的基础上,预测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并得出对于我国的启示。

·东北师范大学·(获奖年度2011~2012)

[论文题目]认知风格及认知水平对视觉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特征的影响

[作者]王晨(硕士)

[指导教师]李力红教授

[论文摘要]认知风格可以理解为是个体用以处理环境信息的一种从感知觉到元认知的具有多级水平的方式。由于认知风格对个体的行为和在完成现实生活、学术研究及教学等复杂任务的成功率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因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最近,Kozhevnikov等人提出表象认知风格的新的维度:客体视觉表象型认知风格与空间视觉表象型认知风格。

视空间工作记忆是工作记忆系统的一个子成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视空间工作记忆中可能存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和视觉客体工作记忆两个子系统。视空间工作记忆的两个子系统与“客体—空间”视觉化认知风格的相互重叠与对应给出一个思考认知风格机制的新角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与数学学习正常学生属于数学认知的不同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数学学习与视工作记忆存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视觉工作记忆的资源有限性理论模型为切入点,探讨不同表象认知风格个体的视觉工作记忆特征,并以数学学困生和正常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认知水平对视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特征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1)不同类型客体—空间视觉型认知风格者的视空间工作记忆的资源分配机制不同:客体视觉型认知风格者的视觉工作记忆资源分配采用贮存槽模型;空间视觉型认知风格者的视觉工作记忆资源分配采用资源共享模型。

(2)数学学困生的视觉工作记忆资源分配具有区别于正常学生的显著特点。

·东北师范大学·(获奖年度2011~2012)

[论文题目]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干预研究

[作者]刘志(青年教师)

[指导教师]张向葵教授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介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发展特点。第一部分是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包括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困难两个方面。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进行了研究,包括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进行了研究,包括性别差异、 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地差异等。

第二部分是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客观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两部分。

第三部分是大学生职业决策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主要考察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困难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同时考察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困难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生源地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困难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能够负向预测职业决策困难。

·东北师范大学·(获奖年度2011~2012)

[论文题目]人之生命的实践生成论觉解———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姜国峰(博士)

[指导教师]崔秋锁教授

[论文摘要]人的生命问题不仅是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事实上,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不仅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命哲学思想, 而且它本身也构成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前提。但是,在以往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这一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却被人们忽视了。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生命哲学思想,不仅对挖掘和展现这一重要思想本身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解决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马克思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生命哲学思想呢?他是怎样对人之生命进行哲学觉解的?他是怎样超越其他生命哲学思想而证实了自身的价值并赢得理论合法性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证的实质问题所在。

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达到对人之生命的哲学悟觉,首先得益于马克思基于人之生命本性所采用的特殊哲学解释范式,即“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他不是简单地从生命的属性特征上来理解人之生命,而是从人之生命的本源性存在方式———实践来理解人之生命的属性特征。这样,对于人的生命问题的研究就扬弃了抽象思辨而具有了现实基础,超越了其他哲学的理论困境,为恢复人之生命的本然面目, 解决当代人的各种生命生存困惑提供了思想前提。

然后,笔者立足于人之生命的本体论维度、认识论维度、生成论维度和价值论维度对马克思的生命哲学思想进行具体诠释和解读;主要论述人之生命的实践本质、辩证本性、生成性特征和价值取向。这是对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研究的主体部分和精髓。在这里,笔者提出了人之生命“实践生命本体论”的概念,论证了人之生命的实践本质, 阐述了人之生命的三大辩证生命本性:双重生命的矛盾本性;自我否定的超越本性;自我解放的自由本性。突出了人之生命的实践生成性,并且探讨了马克思关于人之生命的双重价值,指出人之生命的根本价值在于人之生命的自为生命价值, 在于人本身的自由个性生命的生成,指出这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价值维度和精神实质。

最后,阐释人的生命智慧的辩证觉解,以实现对现代社会中各种生命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使人从非本真的生命存在状态走向本真的生命存在状态,提高人的生命意识,完善人的生命本性,提升人的生命意义,澄明人的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品质,最终实现对人之生命的超越。这实质就是研究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获奖年度2011~2012)

[论文题目]以情感主义为中心取向的小学德育教材研制

[作者]卜庆刚(博士)

[指导教师]柳海民教授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传统道德教材的编写,更多遭到的是有关“假、大、空”等话语的批判。很多文本读起来感觉很假,使人没有真实的感觉;很多文本本身所承载的目标过大,动辄就上升到培养“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高尚情操的理想层次;很多文本的内容本身脱离学生经验,较为空泛。其实,就本质而言,传统道德教材基于一种规范伦理学的基础,才是造成“假、大、空” 问题出现的根本所在。

一种强调规范伦理学基础上的教材编写思路,会将德育外在化。而德育要想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教化作用,必须取得儿童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价值的情感认同,儿童有从内心想去实践道德行为的内心动机和欲望。因此,立足经验主义哲学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应该被引入到德育教材编写领域,并且考虑将其当成教材编写的一个主要的道德哲学基础。以情感主义伦理学为主导,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规范伦理学为辅助,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构建出稳固的德育教材编写基础。这样编写出的教材,在基本的方向上才是正确的,才会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在上述核心观点的基础上,除了导言之外,论文的主体一共分五个部分展开叙述。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综述我国到目前为止有关德育教材编写的所有已有的研究。同时对研究中要使用到的前提性概念、核心概念给出界定。

第二章为“是否需要编写道德教材”的教材编写的合理性论证。本部分提出,道德在一定限度内可教,因此可以将道德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开设, 或者将其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时间”而不单独做为一个学科开设。另外,从目前全球化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学校道德教育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道德教育有所作为的两个角度,进行了“教材编写”的合理性论证。

第三章为“现行的德育教材怎么样”。主要对韩国、日本以及国内的道德教材进行一个静态的分析,在分析中寻找我国现行版本德育教材的主要问题所在。通过分析发现,没有真正立足真实的人性编写教材,应该是目前德育教材最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

第四章为“为什么要立足情感主义伦理学”编写教材。本章通过“心灵的管理员”一课教材的使用,推理论证出伦理学中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视角编写德育教材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为“如何立足情感主义伦理学编写教材”新教材,立足学生的道德性发展特征,建构德目内容体系,并且在这个内容体系之下尝试进行一个主题单元的新教材编写。

上一篇:腾讯业务类笔试笔试经验下一篇:企划中心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