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经济发展历程

2024-09-28

海南省经济发展历程(共16篇)(共16篇)

1.海南省经济发展历程 篇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北京东南亦庄地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于1991年,1992年开始建设并对外招商。

 1994年8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七平方公里被确定为中关

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

 2002年8月,国务院批准扩区2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 2005年1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开发区规划为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规划面积

约200平方公里。

 2007年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亦庄新城规划(2005-2020年)》,明确指出以北

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

 201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形成的新区总面积达到1052

平方公里。两区的融合发展后的南部新区,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1+1>2的良好效果。新区在发展规划上,对全区范围进行合理化布局,形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发展主体平台,带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新媒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新空港产业园等六个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形成了“一区六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 2011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740亿元。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的目标,坚持产业集群化、资源

集约化、环境和谐化、服务专业化、管理法治化的发展思路,以吸引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重点,着力引进高端、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耗能、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产业四个主导产业以及数字电视产业、绿色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四个鼓励产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不断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政府服务和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产业基地。

2.海南省经济发展历程 篇二

1975年:科学家成功使用成年青蛙的体细胞细胞核代替胚胎细胞细胞核注入抽去细胞核的卵子中, 孵化出了蝌蚪。

1986年:首次使用胚胎细胞细胞核克隆出绵羊。

1997年:“多莉”诞生, 它是第一只使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绵羊。

1998年:科学家使用取自同一只成年老鼠身上的细胞克隆出数代、共50多只老鼠。同年, 源自同一头成年奶牛的8头克隆小牛诞生。

3.虚拟经济及其发展历程诠释 篇三

关键词:虚拟经济诠释虚拟资本

1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

对于虚拟经济的确切内涵,国内学者的界定基本可以归结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一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系统的构成为:产品——即各种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工厂——即各种金融机构;交换场所——即各种金融市场。第二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第三种观点虽然也基本认同第一种观点,但又提出,狭义地讲虚拟经济就是金融。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更为合理一些。该概念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共同之处-追求价值增值,又揭示了虚拟经济价值增值的特点:钱生钱。第二种观点以价格系统来定义经济系统不恰当,而且也没有体现出虚拟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钱生钱”的特点。第三种观点虽然反映了虚拟经济运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将虚拟经济等同于金融也有失偏颇。金融中的许多活动的价值增值过程直接参与了实体经济的运作,其增值过程并不是“虚拟”的,例如金融中介提供的支付、结算以及其它服务功能就属于实体经济运作的范畴,这些活动的价值增值是源于各种服务的提供,对物质财富(商品和劳务)的增长起到了直接的贡献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对虚拟经济作如下定义: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动的权益交易。

2虚拟经济与虚拟资本

虚拟经济是与虚拟资本密不可分的,因此,科学认识虚拟经济必须从认识虚拟资本开始。

虚拟资本的形成与货币的产生密不可分。早期商品经济阶段,货币只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货币经历了信用化和资本化的过程,使其功能和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形式上从金属货币转变为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而且功能上具有了资本的性质。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本身产生了“收益”,货币也就转化成了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于是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应运而生,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

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就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虚拟资本。新发行的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它们与原有的证券一起代表同一笔货币资金,使一笔资产就有了三重存在:一是实际资产:二是被捆成一组的证券;三是以这组证券为抵押发行的新证券。金融衍生产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初级衍生品,如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期货、期权合同,它们还保持着个别金融资产交易的形式;另一种是高级衍生品,如各类指数期货、期权合同,它们割断了与任何个别实际资产的联系,其买卖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清算交割,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交易本身已无关紧要。这种金融衍生品不仅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而且是“无中生有”的虚拟资本,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虚拟资本形式。

3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3.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个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以将其闲置的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的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者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者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3.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是银行的产生。此时,货币资金借贷的主要方式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转贷给需要资本且有盈利能力的资本家。对广大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获得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证券交易市场化。企业通过银行借款进行间接融资,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如果直接融资,不仅融资成本较银行的贷款利率低,而且投资者也可获得比银行存款利率高的收益。同样,企业可以发行股票进行融资,而个体则可用手中的闲置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证券生息。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便于有价证券流动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3.4虚拟经济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推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

3.5金融工具创新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而诞生的各种网上金融产品,使金融创新浪潮方兴未艾,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资本的流动有了新的载体。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4.恒大集团发展历程 篇四

(1)艰苦创业 高速发展【1998-2000年】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亚洲金融[0.91%]风暴,恒大地产集团逆市出击,抢占先机,采取“短、平、快”的策略,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于1999年从当时广州的16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首度跻身为广州地产10强企业;2000年,排名跃升至广州第6位。

(2)苦练内功 夯实基础【2001-2003年】

经过三年多的高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恒大地产集团着力于有效整合资源,规范开发流程,狠抓管理促效益,支持未来发展。在广东地区同时开发及储备多个项目,陆续开发销售金碧华府、金碧新城、金碧世纪花园等多个金碧系列楼盘。2003年,恒大被评为广东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

(3)二次创业 拓展全国【2004-2006年】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恒大地产集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从2004年开始,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着力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经营战略。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在开发经验、品牌美誉度以及规模实力等方面,初步具备了全国拓展的条件。2006年11月,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联合投资入股恒大4亿美元。

(4)迈向国际 跨越发展【2007-2009年】

恒大已战略性的进入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成都、南京等2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近50个项目,规模与品牌已取得实质性的跨跃。恒大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超常规发展,吸引了国际资本巨头青睐。恒大累计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8亿美元,已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典范。

5.品牌建设发展历程 篇五

告意识开觉醒,广告活动开始介入部分品牌的塑造,并取得相应的成功。

但是,随着广东及沿海诸省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国外商品的大量进入,这些品牌到了90年代开始

没落,到目前为止,许多品牌已经从市场经济的视线中消失了。

2.媒介催生阶段(1993年——1997年)在第二个品牌发展阶段中,CIS战略成为塑造品牌的核心手段被广大传媒长达几年的深入宣传,一些来自于台湾、成长于大陆的CIS“大师”也应运而生,他们把CIS说成是解决企业问题的唯一“救命稻草”。与此同时,媒介的造星运动在品牌塑造上大打出手,“标王”成为这个时代的品牌代名词。利用新闻效应、利用媒体的影响力、不择手段制造新闻事件、大规模的广告活动,成为这个时期品牌宣传的主要方式。有的企业则自办小报,利用人们无法辨别信息和消费者对信息缺少免疫力的现状,实施印刷品信息轰炸,比如三株是也。另一方面,外国品牌则从品牌战略的高度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了他们的消灭中国本土竞争品牌的行动,通过“合资”等合法方式购并本土品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取愉悦于外资企业老总,担心“引资”不成,把地方本土品牌免费合资。外资企业一旦合资成功后,就把本土品牌放入“冰柜”冷冻起来,让时间的车轮来撵碎中国消费者对本土传统品牌的记忆,最终是外资品牌全面获胜。比如,在中国的洗涤用品市场,还有多少原来传统的品牌?在这个阶段,企业品牌问题,已经逐步超越了“商标”的理念,企业形象成为品牌的代名词。企业在“商标”企业形象的宣传上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从客观上讲当时人们对品牌的普遍认知,还处于茫然与被动的状态。理论界的倡

导力度和研究也未深入。“牌子”是当时人们对企业产品“品牌”的主要认识。

3.市场营销理念与实践的阶段(1998年——200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竞争方式与上一个阶段相比,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营销”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口头语,“营销”也成为大众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词汇。在这个阶段,市场竞争的焦点集中到商品流通渠道领域。拥有渠道,拥有足够的终端网点,成为一个企业品牌是否有用竞争优势的标志之一。整个市场,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促使土企业真正重视“品牌”,并试图从营销书籍中去寻找答案。出版社也把经济书籍的重点之一放到营销书籍的出版上。在众多的营销类系列书籍中,“派力”丛书对营销知识在中国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人才的培养上,高校有

6.佛教的发展历程 篇六

佛教由古象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创立。印度佛教由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35岁时创立,关于悉达多太子的生年说法有二,佛教开始的时间也有两种不一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圆日,另一种是认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当时悉达多在毕钵罗树(佛教信徒尊称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佛教。准备妥当之后,悉达多走遍恒河谷各地向人传教。五位贵族接受了悉达多的教训之后,成为比丘,也就是第一批僧侣或和尚。社会各阶层和各种身分的人都来听他演讲而成为他的弟子。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游走四方,招收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张。到他在80岁的高龄逝世(佛教称之为涅槃)时,他已举世闻名,被尊为释迦牟尼佛。

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南传佛教(又称为上座部佛教)经由锡兰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东南亚的印度支那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早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佛教就传入中国,后又传入古朝鲜、日本;北传佛教于公元8世纪正式传入印度北邻的西藏;至此,北传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藏传佛教这个教派对生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西藏人民的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到公元十六或十七世纪,藏传佛教在远东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乔达摩·悉达多。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癸巳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7.存货管理发展历程研究 篇七

一、存货管理发展过程

(一) 经济订货批量管理

工业革命以后, 工厂制度逐渐形成。物料的采购、储存、存量管理、加工及废料的处理等, 均影响工厂经营的绩效, 物料管理因而逐渐引起普遍的重视, 许多学者也一直致力于库存管理的研究。

雷蒙德·费尔菲尔德在1931 年著作的《论经济订购批量》一书中发展了存货管理的数学模型———经济订货批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 ) , 开启了决策模型的先河。 EOQ模型是指利用数学方法求得在一定时期储存成本和订购成本总和最低时的订购批量。 当时西方工业企业生产特点是品种少、批量大、生产准备成本高且产品生产周期长, 规模生产效益可以带来低成本, 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力。EOQ模型的运用可帮助企业控制其存货成本, 加强资金的规划, 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EOQ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比如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需求是已知且稳定的;每次的采购费用是已知的且不变的;单位储存成本也是已知的且不变; 且任何时候储存量是以平均量的一半来计算的等。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这些假设条件很难满足, 所以由EOQ所确定的订货批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

(二) ABC法库存管理

1951 年, 管理学家戴克 (H.F.Dickie) 首次将ABC法应用于库存管理。 ABC分类法具体地说, 就是根据各项存货在全部存货中的重要程度 (金额比重、 产品种类) 将存货分为ABC三大类。A类存货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10%左右, 资金约占金额的70%左右;B类存货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20%-30%, 资金约占金额的20%左右;C类存货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60%-70%, 资金约占金额的10%。 A类存货品种少, 价值大, 占用资金多, 应作为库存的重点管理。 B类存货则应在定货数量和定货时间上加以控制, 不必像A类存货那样经常进行分析对比。 C类存货一般可集中采购, 并适当加大安全存货量, 简化手续, 节约定货费用。该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有效地控制主要品种的存货, 提高控制的效率。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准确提供应该保持存货的数量, 并且不能形成一个系统, 各存货被孤立起来了。

(三) 物料需求计划 (MRP) 管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大的突破便是物料需求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ing, MRP) 应用于生产管理上, 这阶段属于生产导向的大众市场阶段, 组织管理的重点集中于大量生产, 旨在降低成本。 MRP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它根据总生产进度计划中规定的最终产品的交货日期, 规定必须完成各项作业的时间, 编制所有较低层次零部件的生产进度计划, 对外计划各种零部件的采购时间与数量, 对内确定生产部门应进行加工生产的时间和数量。一旦作业不能按计划完成时, MRP系统可以对采购和生产进度的时间和数量加以调整, 使各项作业的优先顺序符合实际情况, 实现对企业的库存和生产的有效管理。 MRP的基本原理就是由产品的交货期展开成零部件的生产进度日程与原材料、 外购件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日期, 即将产品出产计划转换成物料需求表, 并为编制能力需求计划提供信息。 MRP的库存状态文件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静态的数据, 在运行MRP之前就确定的数据, 如物料的编号、描述、提前期、安全库存等;另一部分是动态的数据, 如总需求量、库存量、净需求量、计划发出 (订货) 量等。

20 世纪80 年代属于消费者导向阶段。 市场对品质及产品多样化的要求, 使生产模式进入多种少量阶段, 此阶段信息系统的应用以MRP-II为主。MRP-II是将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环节销售、财务、成本、工程技术等与闭环MRP集成为一个系统, 成为管理整个企业的一种综合性的制定计划的工具。 它可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 控制资金占用, 缩短生产周期, 降低成本, 实现企业整体优化, 以最佳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MRP和MRP-II的使用提高了存货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但是MRP和MRP-II是按预测的需求编制的固定计划进行, 是一种需求推动式的系统, 它仍然认为存货成本在企业中是必须存在的。

(四) 适时制 (JIT) 系统管理

适时制 (Just In Time, JIT) 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手段, 而存货控制是该系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 适时制存货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行适时制生产, 在管理手段上采用看板管理, 单元化生产等技术实行拉动式生产, 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积压。 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及资金占用, 而且提高了相关生产活动的管理效率。JIT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使存货的订货成本为零: (1) 与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 签订长期合同, 持续供给, 从而减少订货的次数和降低相关的订货成本。 (2) 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系统。 通过EDI, 供求双方相互交流, 及时了解对方需求并最终进行交易。 EDI实行无纸化操作, 不需要订货单或销售发票,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存货成本。 (3) 缩短生产准备时间。 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可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 并最终降低存货成本。

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包括: 满足顾客要求 (如按期交货) ;避免由于机器发生故障、材料或零件不合格、材料或零件缺货等造成的生产中断; 生产过程的不稳定; 避免存货未来价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等。 而JIT系统认为没必要持有存货, 该系统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极大地降低了订货成本, 并通过强调全面预防性维护, 全面质量控制以及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缩短生产周期等一系列方式提高企业的适时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持有存货问题, 是更适于企业发展的现代化存货管理方式。 但是JIT对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所以企业应尽可能提高管理水平, 达到存货管理中的零库存目标。

(五) 企业资源规划 (ERP) 管理

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的生产模式属于大量生产模式, 信息系统的应用以企业资源规划 (ERP) 为主轴, 涵盖研发、销售、生产、配送、服务与财务等所有资源, 并加以整合, 以达到快速应变及提升竞争力的目标。ERP是从MRP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 它扩展了MRP的功能, 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 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 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 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 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 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 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 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ERP在库存控制方面主要体现在控制存储物料的数量, 以保证稳定的物流支持正常的生产, 但又最小限度地占用资本。它是一种相关的、动态的、真实的库存控制系统。这一系统的功能又涉及:为所有的物料建立库存, 决定何时定货采购, 同时作为采购部门采购、生产部门作生产计划的依据; 收到订购的物料, 经过质量检验入库, 生产的产品也同样要经过检验入库; 收发料的日常业务处理工作记录。

(六) 供应链管理 (SCM) 系统管理

进入21 世纪后, 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已不足以顺应全球竞争的需求。企业除强化其ERP系统外, 还须整合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系统, 网内网络与工作流程技术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虚拟竞争实体, 进而适应未来电子商务及全球竞争的变局。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 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 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 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 (Right Product) 在正确的时间 (Right Time) 、按照正确的数量 (Right Quantity) 、正确的质量 (Right Quality) 和正确的状态 (Right Status) 送到正确的地点 (Right Place) , 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佳化。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 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关系, 与用户、用户的用户的关系。 协调好该网络各个节点的供产销, 由顾客需求确定销售量, 根据销售量由生产制造商确定生产量, 进而得出需要采购的原料数量, 由供应商提供原料的供应量, 该过程消除了一切不增值的过程, 提高了生产运营效率。但是供应链管理对预测和内部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Riddalls and Bennett (2002) 强调应该缓解需求放大或者是避免出现长鞭效应 (“bullwhip”effect) 。

二、结论

长期以来, 学术界一直致力于改进存货管理系统, 存货管理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进, 满足管理的要求。虽然管理理论不断的丰富, 但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方法已经陈旧落后, 不再适用, 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 每个方法也不是孤立的, 我们可以根据各自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适用。

由于经济订货批量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 而经济环境很难使得那些假设条件同时成立, 所以经济订货批量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价值。 ABC分类法分级别的管理存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货管理的难度, 使得管理时有重点, 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环境下, ABC分类法是一种比较粗略的管理方法, 所以难以满足现在企业及顾客的要求。ERP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强调了整体资源的考虑, 弥补了MRP只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ERP代替MRP。 在竞争激烈强调共赢的环境下, 仅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不够的, 应该在ERP的基础上建立供应链管理, 通过与上下游沟通协调, 使得企业实现零存货。 由于供应链管理可能会出现长鞭效应, 因此应该建立动态控制和预测机制, 使得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能及时应对变化, 减少因预测顾客需求夸大或者是需求短缺造成存货积压或者是产品供应不足, 导致企业经济损失。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 众多学者对企业库存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总结了存货管理的发展历程, 评价了存货管理方法的适用性, 展望了存货管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存货管理,存货管理方法,存货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傅和彦.现代物料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2] .Alev Taskin Gumus.A multi-echelon inventor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stochastic and fuzzy supply chain[J].Elsevier, 2008.

[3] .马金花, 徐东梅.JIT存货管理与传统存货管理的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 2004, (7) .

8.农保发展历程 篇八

X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工 作 简 介

X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北部,辖 镇 乡、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全县总人口万(含少数民族1.2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城镇人口万。农业人口中,16—59周岁人口11.9万,60周岁以上人口2.09万。城镇人口中,符合参保条件人口0.12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扩大新型农村和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重大决策部署,X县抢抓历史机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早在2010年12月就先行开展了县内试点工作,对全县应参保人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2011年7月4日,我县召开了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村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参加的全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实现了县内试点与国家试点的接轨。经努力,仅用12天时间全县征缴率就达到了90%以上。8月4日,我县举行了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集中发放仪式,县四套班子领导分成8个小组分别到8个村进行养老金发放,此次养老金发放共涉及到 个行政村的 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共计发放养老金元。截至目前,我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级经办机构全面实现了“人员、场地、设施、经费”四到位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3.1万人。参保缴费率达到了93.8%,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

9.相亲节目发展历程 篇九

说起中国内地的征婚类节目,最早要追溯到1988年山西电视台开办的一档社会服务类节目《电视红娘》,让中国老百姓开始了电视征婚的旅程。那时候的电视媒介仅仅是充当“婚介所”“红娘”纯服务性的节目;由于当时的国家体制和整个社会的思潮的制约性,《电视红娘》在两三个月的宣传期中根本无人问津。当时人们思想并没开放到能将私人感情放到大众面前展示,所以节目并不讨好。这阶段的相亲节目百分百坚持服务性原则,将“红娘”角色贯彻到底。

第二轮相亲热潮是以1998年湖南电视台开播的《玫瑰之约》为代表掀起的。早先,以《非常男女》为标志的台湾综艺节目走进内地,使内地的电视相亲节目也开始走向娱乐化。这时期的相亲节目是以集谈式和真人秀相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一轮相亲节目的风起得益于当时人民思想的逐步解放,社会氛围的开放和中国老百姓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逐渐淡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这阶段的相亲节目开始注入相对较多的娱乐性原则,娱乐与服务相互兼容。然而,第二轮的相亲热持续了几年便也相继退出荧屏。

10.中国壁画发展历程述评 篇十

一、中国传统壁画题材的变迁

中国壁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石窟画就记载了人类早期的活动。它起源于人类对四壁围和空间的艺术改造,题材多为自然主义风格,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自发的认识和最早的生产劳动。其制作者多为官府画师和民间画工,题材集中反映了宗教、历史和神话等社会主流文化。

中国壁画最早是从岩画、洞穴壁画开始的。如《韩非子》以及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记述了一些有关岩画的资料。据统计,中国的原始岩画群遍布19个省区,一百余个县(旗)。[1]岩画的图像主要用于记事以及早期文字产生的萌芽,它是人类最原始的“石壁文化”。中国南北方各地的岩画,多以猎人、弓箭、动物以及植物形象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谋求生存的目的,其年代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另一些岩画与生殖、巫术等内容有关。这些岩画的产生大致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000年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建筑的发展,壁画艺术也兴盛起来。从周朝到汉代,殿堂壁画相当发达,《孔子家语》中记载当年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见到过壁画“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画出了“各有善恶之状”。这些记录不足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壁画艺术的全貌,但至少说明周代就有了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被统治阶级借以作为宣传、教育工具,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至战国时,规模更加宏大的壁画开始出现。

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时期。秦汉时期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那些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普遍运用的创作题材。汉代的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

宋代之后壁画开始走下坡路,但在部分地区壁画仍有较大发展。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元代壁画场面宏大,笔意流畅,内容丰富,虽为道教内容,但是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元代戏剧壁画人物神态各异,极为传神。中国的壁画艺术发展到明代,虽与唐宋时期的盛况不能相比,但是明代统治阶级仍然重视利用宗教艺术维持其封建制度,寺观的兴建和佛道经典的刻印仍屡见不鲜。山西地区留存的明代壁画,以数量众多、题材多样、艺术性强著称。北京市法海寺大雄宝殿中保留了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明代壁画。佛教、道教人物交相辉映,别有一番趣味。法海寺壁画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明代壁画的典范。

二、中国近现代壁画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壁画到清代已趋衰落,从事壁画的民间画工的数量和艺术素质也空前低落。辛亥革命以后,因大规模的宫殿、寺观和墓室建筑基本停止,使传统壁画失去了依存的空间。偏远的庙宇虽不乏新绘壁画,但从形式到内容大体上多是旧有壁画的复原和模仿。其中也有少数壁画使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法,如曾在欧洲学习壁画的陆鸿年,1938年为北京西郊普照寺所作的伎乐天壁画,即绘于胶合板上,并涂盖桐油作为保护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壁画开始受到重视。不少美术院校开设了壁画课,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壁画艺术,1955年赴波兰学习镶嵌壁画的严尚德、朱济是建国后首批出国学习壁画专业的留学生。新建的公共建筑也开始安设壁画,如北京天文馆大厅的天顶壁画(吴作人、艾中信作);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万岁》(黄永玉作)、《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周令钊作);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央美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等。现代壁画的内容范围比传统壁画更为丰富,除了表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题材占主要数量以外,又出现了民族风情、山河壮丽、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等新的题材。

改革开放后,中国壁画有了新的发展。1979年落成的北京国际机场候机楼中的壁画最具代表性。与前述壁画不同的是,这些壁画的位置和幅面纳入了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规划之中。为适应陈设的环境气氛,着重强调作品的装饰性和视觉的愉悦感。壁画艺术的这个转机被称之为“中国壁画的复兴”。短短几年中,各城市的宾馆、饭店等公共建筑中出现了不少壁画,题材以风光名胜、花鸟、古代文化及神话传说为主,在形式上都有适度的变形和装饰性的线条、色彩处理,基本上是北京机场壁画风格的延续和发挥。但在壁画的工艺、材料方面有明显进步,除了聚丙烯颜料被广泛使用外,传统的釉上彩绘、刺绣、石板线刻也用于壁画。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外跨文化交流增多,壁画艺术创作进入多元发展格局。不少壁画作品刻意营造欧洲风格,去迎合一些壁画消费者的爱好。20世纪90年代,大型壁画出现,譬如深圳“世界之窗”世界广场壁雕《世界文明》(侯一民、李林琢等作)、大型石雕壁画《中华千秋颂》(袁运甫等作)。这些标志性、纪念性的国家文化设施的巨型壁画作品,与景区内雄伟的历代建筑组合在一起,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同上个时期的壁画内涵相似,它们从另一个角度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主流文化。[2]

三、中国壁画兴衰的启示

纵观中国壁画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文化的繁荣与壁画的发展渊源甚深,有了开放的社会文化才有壁画的繁荣发展。壁画内容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壁画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构成壁画的基本元素是“壁”和“画”。壁画发展到今天,“壁”从最初直观的“墙壁”发展为一切建筑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画”也从传统的手工绘画发展为绘画、雕刻、工艺和现代工业技术相互结合的多种材料和技法,壁画可以称得上是最具时代特征的边缘艺术。[3]

当代壁画已延伸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作为装置于公共环境中供公众欣赏的视觉艺术,它积极地参与了蓬勃发展的当代城市建设事业,成为精神文明领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新时代的壁画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其他门类品种所不可替代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审美走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而以更丰富、朴实的方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以一种精神消费方式存在。壁画的存在和发展使现实生活渗入了审美因素以及精神性享受。

当前,中国壁画的发展仍是滞后的。中国壁画需要继续兼收并容,坚持本土化个性发展的格局,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不断由自发引向自觉。[2]如何使中国壁画艺术复兴和繁荣,使中国壁画艺术走向世界,是人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恩格斯说过,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政府应更多地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重点做好那些真正对群众产生重大影响和教育意义的壁画作品的统一规划。除了政府的支持,艺术家的创作也应该具有时代风格。

摘要: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考察中国传统壁画的题材变迁和近现代壁画的发展特点可知,文化的兴衰成为影响中国壁画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今我们应该重视作为公共艺术的壁画,因为它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壁画,文化,发展,述评

参考文献

[1]中国壁画[EB/OL](2008-12-30).http://www.pep.com.cn/rjjt/hdyd/zhengwen/ckzl/zhwh/zgbh/qy/200304/t20030415_50456.htm/.

[2]苏自兵.浅谈我国壁画的现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220-222.

11.散文的发展历程 篇十一

先秦时期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时期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时期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近现代

12.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篇十二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至于媒体的内容,应该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广告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此前,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

1、电视;

2、广播;

3、报纸;

4、网站;

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除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

2、广播应为第二媒体;

3、电视应为第三媒体;

4、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

5、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其中4、5属于新媒体范畴。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由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即时性与交互性

2共享性与海量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

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科技影响下,当代媒体产业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主要趋向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1、新兴媒体行业将引领时代潮流,新媒体产业在媒体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兴媒体产业所占比重尤其高于传统媒体产业。美国十分注重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业。2004年迪斯尼公司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最后一个传统手工动画室,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数字娱乐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日本媒体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已完成了从早期媒体产业向现代媒体产业的转型。

2、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

新媒体产业对报刊、图书出版等传统媒体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报业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如英国的《独立报》在1990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从1995年起发行量开始下滑,到2003年9月只剩下20万份。北美是全球报业最发达的地区,发行量也出现停滞或萎缩,进入2005年,北美出现了近10年来发行量最大幅度的下滑。据统计,世界报业自2001年以来,各国报纸10%的广告收入(约15亿美元)被网络媒体所代替。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也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以日本出版业为例,日本出版业的销售额在1996年以后连续下滑,到2003年减少了17%。杂志从1999年至2003年,广告收入减少了8%。据日本《出版指标年报》的统计,1996年图书杂志销售总额最高,为2兆6563亿日元,其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2兆2278亿日元。

新兴媒体产业的崛起,对传统媒体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构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行业仍将继续保持活力。

3、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13.海南省经济发展历程 篇十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早期的职业大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创办了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 这就是我国最早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

相对于早期职业大学的发展,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 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 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 多种类型 (“双起点”、“双证书”) 高职教育的发展时期

1991年1月, 经原国家教委和总后勤部共同批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 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率先在全国试办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时, 国家对试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双起点”、“双证书”, 即学校招收普通高中起点和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起点的毕业生, 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经过几年的探索, 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双起点、双业制、双证书、订单式”高等职业办学道路, 被原国家教委称为“邢台模式”。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到1998年底,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 (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 共有1394所。

(三)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1月, 为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 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 它成为此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2年7月,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形成政府主导, 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教育部指导各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专业试点、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4年2月,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 概括了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形成的共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了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工作, 教育部决定, 从2003年开始, 在高等学校中建立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 2004年至2008年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第一个周期。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截至2007年4月26日, 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 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也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1998年,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 2003年则上升到55%, 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 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 与本科生基本持平。2005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 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 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达到62%。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并取得成效。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 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随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但是, 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又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式, 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 缺乏就业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 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 (企业) 之间加强合作, 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 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 整合、重组教育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 做到校企双赢。

(二) 职业能力的内涵拓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

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 正视现实, 立足其位, 高瞻远瞩, 明确定位, 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获得了迅速扩大, 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 这些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计划, 积极提高我国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 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 提高水平。这项工程以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 把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这一举措将会促进一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同时也将会带动其他高职院校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

(三) 办学层次上移与学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衔接

一方面, 高职教育办学层次逐渐上移, 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 有的国家开始授予不同的学位 (学士、硕士或博土) ;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本身就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 为适应能力提升、岗位转换的需要, 也在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 经费筹措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元化, 服务功能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 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四) 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向综合能力培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 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 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质。这样, 一方面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人才的全球流动也成为必然趋势, 顺应这种趋势, 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认可。这种职业资格认证, 打破了学科人才的禁锢, 进行的是一种职业资格准人的培训和认可。已经获得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 为了职业转换、职业提升等, 都可以接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五) 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 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因为, 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 高职教育运行的中心不是学校, 也不是企业, 而是受教育者本人, 因此只要高职教育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 积极主动地按照社会需要进行改革, 必然将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有作为。

(六) 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14.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 篇十四

6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8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 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 10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

①他提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提出“礼”,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要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主张建立在人人道德自觉基础上的礼乐文明社会

④主张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主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⑥ 中庸之道: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教育方面:

孔子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晚年编订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言论被弟子编纂成《论语》一书。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③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学而优则仕”)④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⑤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 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教育: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 发展下来。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①对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

A.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 民主之路的桥梁 B.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 C.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 D.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 ②对韩国: A.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

B.韩国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在20多所 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

C.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 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 ④对欧洲: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和谐、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世界和平)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荣八耻)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把儒家的一些伦理原则和道德用于规范用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改善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而造成的冷漠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1)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但看不到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政治思想: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具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如果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时候,任何法律、刑罚都不起作用。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实质: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二)庄子

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

1、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1)“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齐物论:“道”无处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2、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但庄子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还不如“无用”好,比老子更消极。

影响: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将“法”“权”“术”三者糅合为一,吸取道家思想,将法家思想系统化。(1)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的主张,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2)厉行赏罚。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韩非子主张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做到“法不阿贵”,法律不袒护权贵。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进步意义。(3)奖励耕战

(4)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

2、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1.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墨子(墨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家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2、墨家的主要贡献:

政治思想: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贯穿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墨家特点:纪律严密、刻苦俭朴、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4、后期的墨家的主要思想活动是专门探讨逻辑学问题,形成了“墨辩”学派,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失。评价:

15.发展历程——信息领域 篇十五

1997年6月23日,四川梁山彝族同胞们象过火把节一样,欢天喜地地庆贺当地2000门程控电话正式开通。从这一天起,全国各大县、市的老百姓们都用上了程控电话。我国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一亿门,中国的电信网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通信网。要发展电话通信,离不开电话交换机。它作为整个电话网的心脏,对各个用户的互连、转接起着关键作用。20年前我们的电话交换还是人工和机械的结合。交换效率低,通话容量小。对于那时的老百姓;打电话难,装电话更难。而此时,国外则在尝试着利用计算机控制电话交换,程控交换技术应运而生。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已容不得我们按部就班地发展。中国的决策者们果断决定;跳过交换技术发展的中间过程,直接向程控交换迈进。让中国的通信技术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对于习惯了传统设计思路的科研人员来说,要实现技术上的跨越,更需要的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精神。搞了大半辈子计算机设计的邬将新,突发奇想;早先的程控机是由计算机部分控制电话交换。如果反过来想,完全可以把交换机看作一台能自动完成交换任务的计算机。沿着这样的思路,邬将新和他的同事们拿出了国内第一台万门程控交换机,04机。04机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系统结构,让国内外的厂商觉得不可思议。但它实用的功能却让人信服。和国外的交换机相比,04机不但性能稳定,还有易操作的特点。中国的产品在市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巨龙这种创新精神鼓舞了国内厂商,使他们相信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程控交换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就在巨龙成功不久,大唐、中兴集团也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不到两个月,华为吸取各家技术生产出了08机。技术上的进步反过来又大大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到1997年底国产交换机已经占到市场份额的90%。正是这种大胆的创新让中国的企业充满生机,为我们带来了技术和市场的共同突破。国人骄傲而自豪地宣称;这是一次“巨大中华”带来的“群体突破”。这种“群体突破”迅速扩展到整个电信领域。当移动通信技术日益成熟的时候,大唐开始了移动通信机站的开发,在当年产品投放市场。随后的半年内巨龙、中兴、华为也拿出了自己的产品。今天我们的通信设备已经开始向国外大量出口。从当年的引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中国正逐步融入国际竞争的潮流当中。

16.网络学术出版的发展历程 篇十六

1 前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互联网络起源于1969年,美国西海岸四所大学和研究所将主电脑以50KBPS的线路连接起来,架设一个小型的通讯网络,称之为ARPANET。到1974年,ARPANET已是拥有100个结点的网络。“在严格的互联网络技术出现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少数领域纸质载体的地位开始下降便直接导致了‘无纸社会’和‘图书馆消亡论’的产生和迅速蔓延。1963年计算机开始应用于情报检索;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文摘社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化学文摘》磁带版。这给图书情报界、学术信息出版带来了巨大影响。”[1]

20世纪70年代,F.W.兰开斯特等图书情报学家注意到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会对传统的信息出版产生影响,学术出版系统将在未来出现重大的改变。F.W.兰开斯特在《通向无纸情报系统》中预见全新的非纸质信息出版方式产生,认为电子媒体将成为未来学术社会中学术信息出版的主流媒体。但当时计算机很昂贵,互联网络技术并不成熟,人们对这种预言持怀疑态度。

2 Web1.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20世纪90年代,真正为人们所熟悉的互联网络WWW(World Wide Web),即Web页开始出现。Web页以超文本方式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加上基于Web页的浏览器的开发,引起互联网应用的革命。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Web1.0阶段(任何人可以交换)。在Web1.0环境下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中,学术信息资源空前丰富,海量存储、传播及时、检索方便、交互性强,所以纸质文献逐渐转向互联网络文献。

Web改变了互联网络的命运,使它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互联网络,也带来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后,传统学术刊物纷纷“触网”。如,美国化学会刊物《化学文摘》、美国数学会刊物《数学评论》等,都建立印刷版、光盘版和互联网络版的产品线[2]。一些大型商业出版社开始组建自己的数字化出版互联网络平台;许多机构利用数字化的特性,发掘文献期刊的更多潜力。如,美国的JSTOR是一个对过期期刊进行数字化的项目,该项目建立了核心学术型过期期刊的数字化存档,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优势,实现科学文献的再次、多次出版。这一时期,各学术管理机构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站,定期动态发布可以公开的学术信息,提供非正式出版物的学术资源,并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学术出版的服务功能,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互联网络服务广泛被个人使用于学术交流,互联网络交流社区的初级形式——互联网络论坛成为青年学者交互式学术讨论的园地。

3 Web2.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Web2.0(任何人可以参与)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对2003年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极富创新的互联网新应用的概括[3]。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播客、Wiki(维客)、Tag(标签)、Bookmark(社会化书签)、RSS(内容定制)等,即在Web 2.0的背景下,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可以自由的在Wiki(维客)中编写知识条目、将感兴趣的内容加上Bookmark(社会化书签)存储在互联网络上。上传的内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图像、声音和连续的影音资料,可以贴上标签(Tag),使用RSS(内容定制)、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将自己的内容与别人共享,也可以分享别人的内容。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互联网络,产生丰富的人际接触和互动性,这就是社会化互联网络(SNS)。

Web 2.0是对互联网络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改写,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适应了学术出版中人们想强烈地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发布学术信息和增大学术交流的诉求,凸显学术出版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在Web 2.0环境下,学者纷纷建立个人学术博客,定期发布学术文章,维基百科的影响力与日剧增,促进学术信息的共享作为普遍的需求。

4 Web3.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未来趋势是难以预测的,因为技术的发展永远超出人想象,如果一项新技术出现(如Google),则会改变整个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走向。但对于现阶段来说,以Web3.0为发展的趋势是较为明确的:

1)Web3.0(人人可以创新)是下一代互联网络的称谓。在Web3.0环境下,互联网络的传输速度将比现在提高1 000倍以上,互联网络将从Web网转向语义网。而语义网将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互联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

互联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信息将会增加更多的视频内容,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会更加立体化,多层面化。研究人员利用智能软件,在搜索数以万计的学术网页时,通过“智能代理”从中筛选出相关的有用学术信息,互联网络学术交流中对海量信息的查询将更准确,更方便,而不像现在的Web网,只能罗列出数以万计的搜索结果。另外,每条学术信息都将会“贴上”作者的标签,有效解决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中的版权问题,作者能在互联网络上真正“拥有”自己的学术信息,并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2)智能索引与微内容检索。当进入Web3.0阶段时,通过“智能搜索”不仅能搜索文字,还能搜索声音、图像和影像。学术信息内容将缩减为比过去小得多的使用单元和互动、检索单元,这种最小单元被称为“微内容”。过去,出版单位是一本期刊、图书,而现在能很容易地就从其中查出一篇文章,甚至一段话、一个图表,信息搜索者不再关心这篇文章存在于那本期刊之中,而只希望得到文章这个“微内容”,并以“微内容”的单元来支取费用[4]。

3)三网融合与三频阅读。三网融合是不仅意味着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且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同一信息均可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阅读终端上同步阅读。这将给互联网络学术出版带来更大的拓展空间,又将促进学术出版产生新的变革。

5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理念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出现,对传统学术出版体制来说是一场革命。在线论文发表网站、纯网络期刊、专家学术博客等已经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并迅速发展与普及。但是,无论是科技界,还是科研管理部门,都未将互联网络学术出版发表的科技论文列入管理对象,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前上抑制科研工作者的创论激情与创新意识,影响网络发表平台的健康发展。应该看到,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具有很强技术性、复杂性、全球化特征。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将互联网的治理提上日程。在这次会议中,通过了有关互联网治理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提出国际互联网治理问题应以协调的方式加以处理,采取开放和具有包容性的方式,通过一种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包括相关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充分和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的管理理念,同样适合互联网络学术出版[5]。

1)开放与包容。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是适应全球化、多主体参与的体系,精神内核是开放的、包容的,其建设中的点点滴滴无不融入了普通科研人员的参与和互动,开放是互联网的本质与灵魂,对于学术出版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互联网络单元或社区组成的互联网络社会,如此复杂的互联网络不可能放在一个集权的管理模式下,而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就是以开放的氛围激发出无限的创造性,催生各式各样各种标准和应用,使得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体系的建设更具活力。

2)技术与政策公平。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依赖,需要将技术和政策有机结合。技术与政策的中立是指技术与政策不应偏向或从属于任何机构。坚持技术与政策中立将为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创造公平、公益、普惠等许多有利条件。将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与任何特定的技术分离开,有利于管理体制适应未来的技术变革,合理地监管。如果技术解决方案和政策不是中立的,最终只会使某些特定的利益群体受益。如,在我国学术信息集成商中,彼此间的数据格式互不兼容,在市场上必然形成排斥和竞争关系。加强学术出版和信息共享,统一数据格式是必要的选择,但在选择数据格式时,就必须坚持技术中立的原则。

3)公益与利益平衡。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中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为学术出版组织机构创造一个合适的商业环境的同时,确保学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知识资源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如何对版权实施“限度合适”的保护,这包含对作者权利的保护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两个方面。因此,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必须在保护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的同时,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利益各方,包括各国政府、现有政府和国际组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等等。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版权的“合理使用”就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互联网络为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参与全球性的学术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发达国家实施的严格版权制度可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必须通过谈判协商,在各利益方寻求权利与责任的平衡点。

互联网突破语言文字的壁障,突破旧有的思想观念,甚至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已经涉及到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业和部门,对学术出版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与传统学术出版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嘈杂的互联网络环境下,为保证学术出版目标的顺利实现,须建立完善学术出版制度、流程,营造学术氛围。而创新性的出版理念,将从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互联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国外科技社团期刊运行机制与发展环境[M].北京:中国科协技术出版社,2006:102.

[3]彭兰.个性化与社会化:Web2.0时代信息消费的双重旋律[J].国际新闻界,2008,3:50-52.

[4]清华大学图书馆SCAN翻译组.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OCLC关于全球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16.

上一篇:2022年高中地理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时间和生命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