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2024-06-24

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共16篇)

1.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一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011-10-02 09:40:44| 分类: 历史 |举报|字号 订阅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连云港市海宁中学

黄晓侠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史料教学凸显其作用。无论是课堂教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与解答、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现在的中考命题,都需要丰富多彩的史料。因而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史料教学了。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史料就成了备受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史料?史料教学有何作用?怎样选取史料?我们怎样运用史料教学?下面笔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即历史资料或历史材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史料多种多样,如各种典籍、图画、笔记、碑文、图表、文物、民谣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开始的。

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用文字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记录。它分为两种:第一,文献资料。它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的记述:如正史类、别史类、杂史类、档案类、方志类、文件类、传记类、日记类、报章类以及古文字类(如甲骨金文、石刻碑文)等。第二,文艺史料。如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词、戏剧、民谣、对联等。

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如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

二、史料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历史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导入设计:出示图片《自由女神像》(近景图)问:“锁链”象征什么?(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火炬”象征什么?(象征自由平等)断开的锁链象征什么?(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可用两则征婚材料导入。材料一(征婚启事)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

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材料二(征婚启事)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

性质,不染时下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问: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状况,同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蔡元培、章太炎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婚姻观?婚姻观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活化教材,拓展视野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搜集史料,敢于质疑

对课本上已成定论的知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者很少怀疑“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样的结论。但有质疑精神者又会搜集到以下史料:例如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是否已经深入人心?

材料一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遂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问题: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③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请你对教材的观点做出符合历史真实的修正。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教师选取恰当的史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史料,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能力。

三、史料的选取

1.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史料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选史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这些精选的史料学习历史。

2.摘引与转述史料

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是摘引、转述,或两者的结合。一是对那些易于知晓但散见于各处的文献资料,用摘引的方法,将有关的文字资料撷出放在一起去说明相应的问题;二是对那些文字难懂且篇幅较长的文献,宜采用转述的方法,即教师将其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话介绍给学生;三是在一般情况下运用文献资料大都是摘引与转述两者结合的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对文献常要进行加工和编辑,常常是简化语言,而且很少原封不动地提供文献,经常要删去文献中难懂和没用的部分”。当然,过分地改写、编辑等也会造成问题。

3.选取大众化史料

教师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那些大众化的史料,这些史料一般经过史家考证,大多被认为是可靠的,同时也是非常典型的史料,能说明主要的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运用这些史料上多下功夫。

4.依据学生实际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

教学实际中使用的史料,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在最低的水平上,用简化的语言对史料进行大量编辑与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第二层,对不必要的材料做一些删减,并用一些现代语言对文献进行翻译和转述;第三层,为使文献脱离原始状况而进行抄录或摘录;第四层,处理原始状况下的文献。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提供结构合适的材料,这就要提供材料的具体范围,联系其他的文献,提供出处及指出重要性。

四、史料教学的现状

目前史料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能精选史料,教师没有通透史料,史实不透;二是为史料而史料,教师不是用史料教学,而是研究史料,是教师本身对史料的精读、泛读不理解;三是用史料但设问无效,教师能够读史料,问题设计较好,但与主题不太符合,缺少目标意识;四是史料脱离学生,学情把握不准,忽视学生水平,史料的量太大、字太多,学生没兴趣读史料。

五、史料教学的策略

历史学习和研究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史料教学成为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如果教师能巧妙加以运用史料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不论哪一类史料,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策略。

1.逐句过关,注重细节

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已有的还是补充课外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讲解到位,用历史的细节性的史料来显示历史的魅力。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梯度性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要注重引入的启发性,情境创设必须以问题为中心,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帝引见群臣,诏断北语„„又诏迁洛„„又诏改国姓为元氏姓。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魏孝文帝迁洛》

问学生:最震撼你的是什么?(改姓)赵翼的观点(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对不对?

3.引入史料,适时有效

史料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要注重史料引入的时间点。如《七律长征》作为

史料引入教学,《长征》在哪一教学环节,可以作为史料研习?(描述长征经过、概述长征精神)

再如:(朱元璋的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

翁,日高丈五犹拥被。”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这般辛劳?教师甲:作为引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教师乙:作为结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教学情境。思考:两位老师情境创设选择的“时间点”哪位更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提高学生提炼和论证观点的能力。例如: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问题:这副对联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从对联的对仗上看,袁

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作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请用史实论证他的观点。

5.精选史料,追求真实

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重难点的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

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历史不能虚构,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历史不必虚构,内容很丰富,如历史知识有残缺、不足时,可做有历史依据的想象即再造想象;或明确告诉学生有缺漏,留待今后研究发现,给学生留一点探索的空间。

总之,通过史料教学,教师在材料筛选,问题设计,情境创设,课堂实践,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史料教学方案,而学生围绕一个课题或问题搜集有关资料,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完整的人格,提高能力。

2.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二

第一, 主旨。就是主要的旨意, 也就是中心思想, 或主要意图和目的。无论一本书, 还是一个单元, 甚至一节课都会围绕一个主题, 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这样才能论述得清楚明白, 条例分明, 富有逻辑性, 所以主旨需要高度集中而不能混杂。

第二,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 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 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

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石, 离开了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与历史结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高考命题重视“新材料, 新情景, 新问题”的创设和使用, 要求学生能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并合理整合, 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 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是决胜历史高考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历史课堂复习中围绕某一个主题, 选择可靠、多样、有趣、合适、有意义的史料进行教学,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高三历史课堂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 问题。就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等。问题设计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 当然问题的设计立足材料、指向明确、富有意义和启发性, 并且能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训练并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四, 联系。简单的含义是联络、接洽, 复杂的含义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联系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为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思维和智慧的成长, 在一个主旨的统领下, 收集并筛选与其主旨相应的史料, 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设计一连串问题, 层层深入, 有序推进,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探讨并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其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当然其主旨、史料、问题、联系四个要素必须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复制, 可推广, 可举一反三, 可触类旁通, 从而达到不教而教, 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

下面就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进程为例, 选择五个材料来复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从而分析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特点、地位、作用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荣氏家族企业, 它的兴衰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辛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1896年, 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 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 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据1938年2月11日、18日《新闻报》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 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 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 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 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 并毫无毒素, 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美《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1932年, 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 分别占30.7%和29.4%, “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桂冠同时落在兄弟俩头上。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 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 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 有的化为一片焦土。

——《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抗战后, 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 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 以及通货膨胀, 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 荣德生遭绑架, 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

——《人民版高中历史》

材料五: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鼓励创办实业;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不利因素: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

(2) 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 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状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前十年, 发展较快。原因: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状况:抗战时期遭受重创。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4) 据材料四, 分析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状况:日益萎缩。

原因:国共内战, 社会动荡;美国产品的竞争冲击;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导致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敲诈勒索。

(5) 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特点。

特点:欧风美雨的产物;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轻重比例不协调,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基础薄弱;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通商口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曲折发展。

(6)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出路及其历史作用。

根本出路: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 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民主统一的新国家。

历史作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促进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不断冲击、瓦解, 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有效性 史料 主体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新课程背景下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有很多途径,史料教学就是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学生而言,对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直接参与史料搜集和设计相关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对史料的鉴别、质疑,可以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领悟和探究能力。针对这样一些理念,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如何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史料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历史,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多种多样,创设史料情境,应该在保证历史材料真实性的基础上,重视材料的适应性:既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也要关注学生对材料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阶段和层次给出相应的史料,在史料的讲解过程中力图做到艰深的知识浅显化,即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把简单的问题浅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保证课堂的有效生成。否则,只会导致课堂教学容量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沉重。比如教师在讲《文艺复兴》一课时,可由帕瓦罗蒂《我的太阳》引出对意大利自由、浪漫、艺术、文明的色彩联想,紧接着出示当时欧洲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人们麻木悲惨生活的史料,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然地产生对人文主义的情感共鸣。

二、如何利用史料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那么在史料教学中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首先是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启发性。对于所选取的史料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其次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一般课堂都是由教师来选择史料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史料的选择过程中来。比如给出一定的范围,内容由学生搜集,教师将学生搜集的史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并对此进行讲解、分析,也可向学生提供一些史料,直接询问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把所选史料与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不是被动的,而会主动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例如比较英美政体时,可以引入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段话:“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外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完整的历史结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三、如何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探究精神。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史料只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部分资源而已,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真实。在史料运用过程中,不能只从表面上来判断史料的含义,还需要进行鉴别、质疑与解释。其次应认识到史料反映了某种观点与立场。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所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对于史料的分析,不能只局限在史料表面,要看清楚史料背后的隐性信息,对于渗透进史料中的观点,要提醒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审慎评判,做出自己的评价。

例如讲洋务运动时,教材观点认为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但可以展示甲午战争后的以下材料:1895年,先后创办了陆军学堂、铁路学堂;1896年,重建北洋海军;1896年,创办武备学堂;1897年,福州船政学堂再次招生;1898年,创办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可见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呈现深化发展的迹象。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不同观点,使学生直接探究历史,然后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一定要准确地运用史料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领悟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四

甘肃临泽三中 蒋丽娟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线教师最欠缺的并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历史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必做的功课。“教学案”情景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载体。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让我们点燃这个火把,给历史课堂注入“活水”,让沉闷的课堂变的更加鲜活四溢。我们实验中学就是在这次课改中崭露头角,探索出了高效的课堂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一、端正思想,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

1.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课堂上最大的实际是学情(把握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情出发。学情就是命令,教情要服从于学情,即“每一颗子弹要在没有死的敌人头上开枪”。要想把握学情老师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课前预习,是传统教学的产物,要取消,应把预习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探究、自己解决,使学生暴露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情。

2.使用问题教学论(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能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很顺畅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学生的问题错误是教学的最好资源,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学会踢球,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兵教兵)。如:我在教《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课时,学生在回答“维新派要求“变”的是什么?”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变的是救国的方法”。我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反驳,而是给其他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在争论中,通过比较,巧妙的给出了答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教师要做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这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少。老师全过程在导,学生在全过程学,自然讲的时间就少,内容就精,学生实践的机会就越多,能力自然就越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靠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不让学生犯错是教师的错,不发现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用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总之,不面对学生错误就是老师的错。

3.大胆使用学生尝试论(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不能扼杀)。

每个人都有尝识的意识,怎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尝试学生才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国学生模仿力强而外国学生创新力强。愿意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尝试,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解脱、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把实践权还给学生、把尝试权还给学生。

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是要改变课堂上不和谐的因素,让课堂变得和谐起来,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一言以蔽之,就是使我们的课堂“高效”起来。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着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所谓“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先学”基础上,就不会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为了全面检测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按照教师的训练指导要求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像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课上检查。从而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那么多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绝《马关条约》的同时要求变法?他们要求“变”的是什么? 2.依据内容,逐条分析变法的影响。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何“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以上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完成。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最多不超过三个问题。处理这部分,一般是老师提供相关问题的情景材料、图片等,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找出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当堂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等。训练题的设计,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在完成这一部分时,注意异组间的交换批阅,小组长收发学案,公布所批学案的等级,并发动组员对错误进行纠正改错,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弊的现象,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三、高效、紧张、有序是和谐课堂三个基本特征 和谐课堂必然是高效的,高效是和谐课堂的目标。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竭尽全力,学生纹丝不动,教师尽情表演,学生无意观赏,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不主动,不积极,欠自觉,不发自内心求索,没有了自己个性的张扬,没有学习目标的限制,没有方法的指点,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如果课堂上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反复实践,也就是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学习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习高度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也就是要创设一个“紧张”的,课堂,只有真正“紧张”的课堂才能“高效”。紧张,不等于慌张,不是畏惧、害怕、胆怯,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而不懈的努力,即全力以赴,心无旁鹜,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心求学,主动求索。只有这样,学业才精,德行才成。而这种“紧张”求学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烦闷的,痛苦的。但,事实上,如果不“紧张”,就不经历可能经历对事情的认知过程,就不可能取得成绩的。我们认为,“没有课堂的紧张,哪里会有课后的轻松?”有序不是次序,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序。不是“先—再—接着—最后”,不是一般的次序,而是精心安排、深思熟虑的结果:谁先出场,谁先回答,谁先干什么,都需要策划。长期以来的“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是严重违背人们认识规律,这种教学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就是逼着我们的学生跟着老师转,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是一切听“老师”的,就是“唯师独尊”,就是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让学生做听众,做看客,就是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而不是为达成目标而教学,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而与之相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这样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是忙碌的,不停地再现知识,不停地书写、不停地讨论、不停的思考、不停地…,学生在紧张、忙碌中利用了每一分没一秒,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它达到了思维的高效,达成目标的高效。

四、优化评价机制,使小组学习和谐发展

看看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好像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看看我们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的问题:一是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前排学生立即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4——6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学生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二是小组内缺乏分工,更缺乏对小组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的加工,缺乏对共同活动成效的评估,学生之间还缺乏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小组内只是优等生在发言,学困生被忽视了……我们已经经过自己的思考,为了保证评价措施的有效性,我把学科教学评价纳入了班规。上课积极思考,能够提出问题或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在班级评估中加分奖励,平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分值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等,以月为单位进行汇总评比,选出月度优胜小组和个人,把优胜小组和个人的照片张贴上墙,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进行科学的分组。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带一个新的班级,总会让他们先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希望在组名的感召和激励下,能够吸引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几年来,我的每届学生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每个小组间实力要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平等、有效的竞争机制。我采用按学习成绩编号的形式,教师随机抽查,抽查到的学生成绩就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传帮带的作用,课堂学习效果与班级量化评价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组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之风愈演愈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历史水平。

5.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五

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蒸汽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

徐进

一、课堂导入

《“蒸汽时代”的到来》是人教版九年级的一篇课文。笔者结合教材导人框,这样讲述: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革命也许总是充满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吧?如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暴力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能够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都是革命。今天,我们学习一场革命,它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业革命。

(设计理由:利用教材已有的素材,回顾旧知识,启发导人新知识。)

二、新授内容

1.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导学提纲:

①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为什么?

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开始的发明是什么?最早出现在哪个部门?

③工业革命的进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重大发明)?

④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是什么?有何意义?

⑤英国工业革命何时完成?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⑥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设计理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自己思考,并在课本上作好记录,培养自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探究本课内容。

以火车的诞生为例:

①轮船及火车机车的发明及发明者。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再现当时的情境。

(设计理由: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中重大发明的掌握程度,形成直观印象,为后续教学创造条件。)

过渡: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工厂基本取代了手工工场。此后,法、美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

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展示相关补充材料。学生结合材料,分组讨论,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设计理由:运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教会学生横纵联系的方法,灵活全面感知历史,由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结合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小结。

(设计理由:通过课堂小结,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

四、巩固练习

(设计理由: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篇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来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而这些要求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选用史料进行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历史教师认可,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选择却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下面,本人就自己平时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一、要选择切合课题、服务于目标的史料

在早期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一个课题我们会下大工夫去查阅资料,结果在搞清楚了许多问题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觉得每一个问题都要讲,每一则史料都要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课堂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例如,面对“红军长征”这一课题,相关的史料很多。选择什么样的史料取决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想体现红军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如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如果想体现长征中红军与人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这一教学目标,那么可以选择红军沿途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和人民群众救治伤员、筹集粮食、踊跃参军的英勇事迹。

二、要选择相对精当、具有价值的史料

选择史料是为了运用,正如沈为慧老师所说的,是为了要“榨干史料”,再加上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因此数量过多、内容过长、缺少“油水”的史料尽量不要选,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率。而切合课题灵魂,短小、精当、富有价值的史料就要大胆选择和运用,通过问题设计,将其中蕴含的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调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复习有关洋务运动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选择经典史料《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中的两句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并设计问题:该材料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政治派别?该派别领导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一运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史料的分析较好地回忆并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三、要选择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的史料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其认知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等能力也有差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史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思维,而切不可以难取胜。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史的时候,选取的史料大都来自古代典籍,虽然历史价值高,但文字艰涩难懂,老师阅读尚且有困难,更别说学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尽量少用这些史料或者将它们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要选择形式多样、内容多维度的史料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形式、各个维度的史料要结合使用,这样不仅能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首先,史料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如果课堂上呈现的史料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大量的文字史料的反复出现,必然会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和学习效果的下降。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让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各种史料发挥作用,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史料内容也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学中我们会提供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做出评价,但如果我们提供的史料维度、视角、史观等过于单一,根据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原则,学生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片面的。要想让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培养他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思维能力,就必须选择多维度的史料。

7.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七

一、适当应用史料, 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由于篇幅的原因, 高中的历史课本不能全面的介绍历史知识, 它只能把历史事件点到为止。如果学生仅仅只学习历史课本中的知识, 视野会无法开阔。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史料, 让学生用历史史料开拓视野。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为例, 学生如果只阅读历史课本, 就只能了解到最初, 中国的封建制度不是中央集权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 我国逐渐强化皇权, 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君主专制体制。而这些专制体制体现在哪里, 学生未必十分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大司马一职的史料开始阅读, 让学生看待君臣权力之间的变化。在《周礼》中记载大司马是掌全国兵马大权的职位, 是位高权重的职位。从我国的《齐太公吕望表》《后汉书·郡国三》《水经注·汶水》等历史资料中可以考证太公望历任大司马、军师、丞相、“三公”之太师职, 集当时天下大权于一身。可以说, 当时太公望在周朝权倾天下, 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而至汉朝时, 在秦朝, 秦始皇不再设大司马职, 而在大司马职以下设三公九卿, 以此分散大司马的权力, 由此, 皇帝正式掌握实权。《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 西汉初年, 设前、后、左、历将军, 授予军衔, 掌管天下的兵权, 然而这四职不常置。直至卫青大破匈奴, 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始, 卫青的大司马一职掌握天下的文职, 大将军一职掌握天下的武职。而同为抗匈名将的霍去病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 霍去病与卫青同列司马, 却无兵马大权。从西汉的权力设置来看, 大司马一职已几乎全面文职化, 它为文官之首, 而大将军才为武将之首, 而皇帝不轻易授予大将军权限。在南北朝时代, 《通典》一书中谈到大司马虽与大将军被称为文武职最大的官衔, 然而皇帝废弃该官衔不用, 陈国将大司马设为礼仪一般的赠官。南北朝以后, 不再用该官衔, 而改为兵部尚书职。《新唐书·百官志一》中谈到兵部尚书为正三品, 设一人, 兵部尚书下有侍郎二人, 为正四品。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大司马一职的变化可以看到, 皇帝逐渐杜绝让臣子有权倾天下的机会,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权力集于自己手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开阔历史视野, 学生将能更深入的理解历史课本中的知识。

二、适当应用史料, 能加强学生的思维

高中历史课本中, 有些事情只是粗略的记载, 这些记载可能非常的含糊,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料, 可让学生在阅读史料中学会思辨。

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为例, 课本上一般会提到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为历史转折, 李世民夺得帝位, 开创了贞观之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将李世民作为正面人物描述, 而将李建成、李元吉描写成反面人物, 这是历史事实吗?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旧唐书·元吉传》, 书中提到李元吉与王世充一战, 李元吉设伏破敌, 大胜而归, 这段文字可说明李元吉有一定的军事才干。《旧唐书·建成传》中谈到李渊对李建成有颇多期许, 且鼓励他参与军国大事, 学习时事等。如果学生挖掘到这类史料, 会发现主流史书虽然把李建成、李元吉说得诸多不堪, 然而部分史料中却谈到了两人的才干。那么史书为什么要将李建成、李元吉说得很不堪, 这就是值得思辨的事。学生如果学会在史料中思辨历史, 就能提高历史水平。

三、适当应用史料, 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非常有兴趣, 可是高中的历史课本中没有详细的记载相关的资料,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阅读史料, 学生就能够在史料中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 他们就会愿意自主的学习历史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例, 部分学生对中国的汉服非常有兴趣, 他们很想了解有关于汉服类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汉服起源的资料, 汉服最早的说法记录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 它提到:“美人四人, 其二人楚服, 二人汉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汉服与礼仪相关的资料, 《周礼》《礼记》等书中都提到汉服原与儒家的礼法息息相关。其衣服的颜色、纽扣、腰带、鞋袜、头冠等都有一套严格的体系。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有一套专有的服饰, 汉服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东京梦华录》, 让学生了解到汉服流传到异邦的过程。学生如果从史料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他们就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 而这兴趣是他们学好历史知识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中的历史课本与史料有紧密的联系, 可以说, 高中的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来源于史料, 它们记载了史料中极小一部分的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如果能依历史教学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应用史料, 就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历史教学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莉.中学历史史料教学问题刍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杨慧.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择取与问题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李河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李峰.教学中的史料运用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1

8.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八

一、借助多媒体活跃历史课堂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历史课堂知识,加深理解历史事件,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鸦片战争》时,我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录像,把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当学生看到鸦片对人们身体的摧残画面时,其愤怒的表情溢于言表;看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学生拍手称快,激发了他们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对英雄林则徐的敬佩之心;看到英国因走私鸦片受阻后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更加深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之情,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能力抵御侵略,保护自己的人民不被人欺负。更有些学生谈古论今,联想到当今的美国,为了推销武器,就像当初的英国走私鸦片一样,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干涉别国的内政。

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对历史事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再觉得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活乐章。

二、善用历史资料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

近年来,随着历史教育改革的推进,史料已被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历史其实是一些过去所遗留的材料之集合,历史资料是治史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没有历史资料的还原与再现,势必会造成历史课的单调、枯燥,相反,如果善用历史资料,则会使历史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有趣,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讲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历史资料,如电视剧《太平天国》,上课时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电视剧的有关情节对比讲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寻找差异,提出质疑,各抒己见,并把搜集到的太平天国的其他史料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史料上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有理有据地辩论。通过大量的史料对比,学生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全面科学地认识了太平天国运动,正确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这种课堂形式生动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现,积极探究,在大量的史料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运用历史地图巩固课堂知识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功课多学业重,历史要求记忆的概念、地名又非常之多,而且不容易记牢,反复记忆又没有那么多时间,而适当运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更容易形象地记住一系列的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

例如,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易混难记,更易遗忘,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让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册对比学习,强化记忆。例如《南京条约》中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天津条约》中开放了十个通商口岸,学生通过查找地图记住了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又如,这些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哪个国家签订的,达成的主要交易,地图册上以文字形式一一标明,一目了然。借助历史地图册,再结合课本学习,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像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一样。运用历史地图册,能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加深记忆,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

总而言之,要学生学好历史,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勇于探索,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提升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庭明.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试题与研究,2013(19).

[2]帅瑶.浅谈高中历史教材史料的分类与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3(9).

[3]陈胜霞.论历史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2013(7).

9.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九

运用史料来丰富历史课堂,这是一种非常值得采用的教学手法。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史料的引入便能够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教师要将更多有价值的史料以灵活的形式引入课堂上,这会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很多显著效果。

一、史料运用应体现“适时”原则

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一些相应的教学原则。首先,在引入史料时要灵活的把握时机,要在最适当的时刻引入这些素材,这样,史料的教学辅助作用才能够充分得以发挥。不少教师在引用史料来辅助知识教学时对于史料引入的时间缺乏有效的把握,引入的过早,学生很可能理解不了史料内容,史料的出现还可能带给学生认知障碍;引入的过迟,学生如果对于很多内容已经形成了既定认知,史料中的信息则难以再带给学生影响,史料教学能够发挥的效果也很局限。因此,教师一定要以恰当的时机将史料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史料对于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在讲述《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在分析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要杀害岳飞这一问题时,由于教材中对于该事件介绍的非常少,学生凭借以往的了解误认为岳飞是秦桧一手策划害死的,还有些学生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又认为秦桧是当时金派回的奸细,宋金要议和的前提是要处死岳飞。这些都会给学生理解真正的史实造成障碍与混淆,想要让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正确认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提供一段明朝史学家文征明《满江红》里的一段材料。这段史料能够让学生清晰而客观的认识这一段历史,能够更正学生的一些认知偏差,纠正学生形成的一些偏见,这才是史料教学的价值体现。

二、史料运用应体现“适量”原则

史料在运用时也要体现适量原则,这一点也很重要。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的描述,相关的史料非常多,将这些内容都引入课堂显然不实际。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筛选这些内容,结合教学主题来有针对性的选取那些更有价值的史料,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中来辅助知识教学的良好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于史料有合理的筛选,并且适量的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效。比如,在教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资治通鉴》形成较好的认识,这是本课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但是,对于《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和阐述非常多,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引入课堂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三则史料跟材料引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一则是宋神宗命名的《资治通鉴》的用意:“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一则是清史学家王鸣盛的一段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还有一则是毛泽东对于《资治通鉴》评价的节选:“《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的神采飞扬,传神的很,充满了辩证法”。控制史料的用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获知教学重点,史料的教学辅助效果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史料运用应体现“适度”原则

10.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篇十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不可缺少,缺少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教学质量也将难以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详细地探讨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其中离不开史料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更加重视,纷纷通过史料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从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史料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足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纵观当前各高中学校的历史史料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随处可见。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完善

教师是历史史料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会对史料教学质量的高低造成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高中历史教师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但是如何将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合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这极大地促进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内容、材料的丰富性,缺少对课件、材料本身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考虑,很多时候确实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是学生似乎难以利用的上[1]。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优化对策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探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基础也是前提,如果教师在史料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好这一点,将会为史料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的影响非常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其认真学习的关键。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史料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情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境的探究中。例如,在讲解到抗日战胜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之一。教师在引出这一史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情境,情境中包括图片、包括视频等,学生通过图片浏览和视频观看,逐渐被带入到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史料探究要有时间保证,也要有辅助支持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史料探究时,一定要保证史料的探究时间,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展开充分探究时,不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否在探究与讨论中完成[2]。如果史料探究的时间不够的话,史料探究的质量将会大大折扣,史料教学也就很难被称为有效的史料教学。同时,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探究的主体,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史料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史料探究的有效进行。

(三)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教师在对史料探究进行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之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所以,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对史料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应当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评价学生的信息加工、思维习惯、学习表现、合作情况、最终结果等方面。例如,讲解到有关清朝康熙皇帝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康熙帝所取得的功绩,提供一则“年轻时的康熙皇帝参加科举考试”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康熙帝主政时清朝的发展情况。探究完这一史料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地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方式,有利于史料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历史素养的养成非常重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要想提升史料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从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史料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史料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赵桐华,刘丽琴.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17,36(27):87-88.

11.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一

一、图像史料概述

图像史料也称影像史料或可视史料,狭义上指承载历史信息的图像资料,包括图片、地图等。而从广义上定义,其范围除了狭义上的图像资料之外,还包括遗址、遗迹、文物等实物,还包括相关历史纪录片在内的影视作品以及传达或呈现历史理念的资料。

从形式上可将图像史料分为两大类:影视史料和图片史料。影视史料又分为历史剧情片(影视作品)和历史纪录片两种。剧情片指的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相关录音、电视剧、电影等,历史纪录片则是指相关历史文献纪录片以及当时拍摄的新闻纪录片。与剧情片相比,图像史料更为复杂,从细处可分为科学技术图、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图、人物图像图、地图、艺术品图等。另外,从来源上看,也可将图像史料分为再造性图像史料、原始性图像史料两种。其中,再造性图像史料指的是后人根据已有的历史信息,通过想象创作出来的有关历史的漫画和图画等。原始性图像史料则是指真实存在的,能够直观反映历史面貌的纪录片、古画、照片、拓片等。

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图像史料的分类分析,可知图像史料多种多样,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图像史料,采用不同的应用策略,以充分发挥不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作用。下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图像史料运用形式。

1.所选的图像史料应具有典型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广度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图像史料能起到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的效果。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往往有众多图像史料可供选择,教学时所选的图像史料并非越多越好,而应挑选出那些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清朝末期外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相关历史内容时,为突出反映侵略者的暴行,教师可选择英法联军侵华时焚烧圆明园后的照片。透过照片,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片狼藉,然后教师再将圆明园遭到破坏前的图片与之进行对比,强烈的反差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教师此时可对照片的内在信息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思考,透过这些典型的图像史料,使学生对历史真相有更深认识。

2.所选的图像史料应具有一定的深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单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内容,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要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应用图像史料进行辅助教学时,就应选择那些内涵丰富的图像史料,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例如,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已对二战的相关历史知识比较熟悉,有些甚至能如数家珍,其知识拥有量可能超过教师。教师若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或随便选择那些能直接反映历史内容的图像史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其思维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可导入一些寓意深刻的历史漫画。如选择历史漫画《三头怪兽》时,可先试问学生漫画中的三头怪兽分别代表哪三个国家,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二战的背景资料,一步步解读漫画的内在寓意。透过历史漫画的解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其本质属性,锻炼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3.所选的图像史料应具有联系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概念

在应用图像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时,所选择的图像史料应具有内在的联系,遵循由浅入深、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等原则,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概念,从而培养整体的、连贯的历史思维。

例如,在梳理抗日相关战役时,由于战役较多,学生可能出现先后颠倒的情况,而历史学习的要求是要注重历史事件的时间性,这也是历史考试的重点之一。为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教学时可利用图像史料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性。如利用多媒体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抗日战役,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直至1945年的湘西会战。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正确的图像史料并加以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12.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二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运用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的特点, 是对过去人物、事例的记载与反应, 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 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 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如何恰当的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也一直是我们所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一、史料概述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 (primary source) 以及第二手史料 (secondary source)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 (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 。一般中文所称史料, 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史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证据资料, 是真实存在的人或真实发生的事,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 都是十分有益的。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史料的运用, 不仅用来进行史实的说明, 更重要的是, 学生可以运用史料大胆地建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 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

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 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4、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些结论。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 接触一些历史文献, 了解各种学术观点, 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 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史料的分类

(一) 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 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 应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 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 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 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 口传史料 (远古时期神话传说) :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 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 分为第一手史料 (直接史料/原始材料) 和第二手史料 (间接史料) 。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 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 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 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2) 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 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 (官方记载) 与“野史” (民间记载)

(1) 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 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 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 与“正史”相对而言。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1、印证、解释抽象历史概念, 加深客观印象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所授内容的深广度, 体现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的三维学习目标。因此说更多的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学生来说, 那些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抽象是概念或事件无疑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道难关。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充分应用史料, 印证和解释这些知识,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2、再现历史真实性、趣味性,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才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与学习,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时间情况, 以及兴趣特点, 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史料,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师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有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时, 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骨复原像、山顶洞人头骨复原像和现代人头像。教师要一边指导学生看一边描述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 这样可以使学生形象、立体地领会到教师的介绍, 深刻地认识到北京人的头骨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 “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而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了”。形象直观的讲述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又逐步的揭示区同,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保持着求知的欲望。

3、设置灵活有效的问题, 加强理解

13.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三

课题编号:QJG125—01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鲁青山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在我国,随着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题题型比重的不断攀升,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史料出发,利用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重视史料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比较熟悉,它强调教师的讲授,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如划课本,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体现不够。结果造成我国中学生长期以来“喜爱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这也与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密切相关。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列为当前中国历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来认识历史、考察历史。具体做法例如: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史料的运用,进而了解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与探索众多历史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最终形成学习者对历史的认识结论,这就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通过典型史料的引用和运用示范,可以使学生知道,历史学独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客观资料的发掘、了解和掌握,更在于对已有资料的判断、分析和运用,进而构建个人对历史的解释体系。

所以说,史料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价值,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价值是态度的核心。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我国中学历史科一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说理的方式阐明事理,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这样的方式带有说教的因素,有时教育效果可能会不甚理想。

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

总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认知的问题,更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不仅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

14.实施有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篇十四

打造高效课堂

寺家庄镇中学

杜会肖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感到十分荣幸!听了前面几位领导,老师的发言,感觉受益匪浅。现在我结合本校语文教研组的工作,来简要的谈一下我们是如何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的。

一、理论指导实践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高效率的课堂。那么高效到底指的什么?哪些方面要高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高效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语文如何才能做到高效?„„

思是行之本,记得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思想是老子,行动是儿子”,要走好“构建高效课堂”之路,理念的更新,思想的转变是根本。

校领导首先组织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学习杜郎口、洋思中学成功经验,学习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等,并邀请多名专家为我们实地讲解,召开各教研组研讨会,让大家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

通过大量的学习,我们知道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在最短时间学到最多内容,而且还要培养出诸多优良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良好品质。让学生自觉主动的投身到学习而且还要兴趣十足,乐此不疲。

如何才达到这个效果呢?

仔细分析哪些成功的案例,无一例外所有成功的经验都指向相同的一条:这需要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的投身到学习中去,以实现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如何才能调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呢?我们在前期的课改中也在努力去实现这个目的。

为了让老师们更深入的了解高效课堂,学校又组织我们全校教师到保定九门乡中去听课学习,走进杜郎口中学去亲身感受高效课堂的魅力。

在杜郎口中学我们的思想受到的强烈的冲击,我们的头脑经受暴风雨般的洗礼。

整洁的校园中大量醒目标语;中厅里课后自我的反思,评价;课堂上“嘈杂一片”却又“秩序景然”;没有“题海”甚至没有定性做业,却能成绩斐然;„„在这里我看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主,知道了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内涵;明白了什么才是“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

“高效,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心声。但是怎么落实呢?

二、结合现状,制定策略

我校早已投身课改,学校老师对课改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与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探索,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学生在课堂的地位,教学方式均也发生了变化,而且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我们近几年在小组教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就这样全部扔掉,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吗?

对成功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的精髓如何具体有效的落实,学校领导与各位同仁召开多次教研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校特点的方法措施。

1.集体教研,纲要导学

2.落实“三有“课堂(有激情,有个性,有亮点)3.实施“四五”策略

连续讲课不得超过5分钟;提出5个价值的问题;鼓励表扬5个学生;最后5分钟总结反思。

4.实现“四有”目标

学生学习有主动性;有愉悦感;有协作精神;有知识收获。在校领导的指引下,在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语文高效课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三、高效课堂总原则:一个中心,两个载体

一个中心:学生为主体的中心点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呢?

在备课、授课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几条标准:1.学生能否主动地思考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2.学生能否在实践探究中解决问题;3.学生能否在反思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4.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提高相应的能力水平,如果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了“学而获知”,从而也就实现了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每一节课的设计、实施都以以此为原则,以此为准则。

两个载体:以小组合作,学案纲要为载体

小组合作是教学的关键,小组成员的合作效果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它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式的一个平台,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载体。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由最初的盲目实施,到合理分工,再到职责明确,建立制度,最终走上正轨。让我们亲眼看到高效课堂的展现的魅力:课堂上踊跃举起的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来了;激烈的讨论,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看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变得成熟睿智了;“差”学生主动学起来了,“中”等生能力提升了,“好”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也出来了。

学案纲要是我校研究学案导学后创新出来的一个全新教学成果。学案导学的内容大多大细反而束缚学生的学习,学案纲要是我们依据教材站在学生角度,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心任务,既简明扼要,又提纲契领。

它由五个大版块组成,目标,预习,自学,质疑,解疑。每一板块明确任务,注好学习方法,时间。学生依据纲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我们精心设计纲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水平,力求有梯度,有层次,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

它将学生放在主体学习的地位,通过学案纲要将学习的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靠自己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学案导学承载着高效课堂的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的最后实施效果。实施好学案纲要将使我们的课堂效果切实达到高效。

四、高效课堂之我校特点

1.集体备课,打造课堂高效之根本----纲要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效率。反之,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孔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我校备课要求落实三个方面即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备知识就是“知己”要依据大纲,吃透教材;备学生就是“知彼”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而备方法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采用哪种方法,才能将内容高效的让学生掌握。

我校备课方面坚持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一人为主备,其余教师辅助。在集体备课中老师集思广义,智慧的思绪碰撞出睿智的火花。在探讨,交流,反思中打造出高效课堂的根本——学案纲要。

2.紧扣纲要,打造百花齐放的个性课堂

当学案纲要确定之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会又因为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也会出现差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在“紧扣纲要的前提下,提倡教师展现自己的个性。”

教师个性的展现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化语言:老师风格不同授课的语言特点各具特色。或是慷慨激昂、豪放洒脱;或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或是民主商量的;或是幽默风趣的语言„„不同文章的语言也应用不同的语言来授课教学,才符合课本内容。教师在规范引领下尽显机智的有个性的课堂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且能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认同中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个性化设计:相同的课堂内容在上课落实时也会差异。例如美文欣赏:学生演讲好的可以让学生当堂朗诵;老师擅长的可以当堂激情演讲;都不具备的可以欣赏录音欣赏。课堂的生成也会有差异,学生认知水平,理解不同,对待相同问题回答的角度也不同,老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应对,合理处理。处理方式也会千万变化,个性十中。

个性化思维:我们在备课时提倡教师在授课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对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感情,我们允许教师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孔乙已的评价我们也允许出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奇思怪论”„„

只要这节课都能紧扣住学案纲要,落实教学任务,实现学生“四有”目标那这节就是一节好课。

3.承包课型,打造课型标兵

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让老师上一节精彩课容易,让老师堂堂上精彩就很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从课型入手,将内容归类,归纳出“六大二小”类的课型。

六大类:诗歌、古文、记叙、议论、说明、作文

二小类:就是以六大类为依据将其进一步细化。如:诗歌可以再细化为现代诗歌、古诗词;古文的课型可细化为新授课、复习课等。

将全校教师依据其能力承包各种不同类型的课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出各种课型的标兵。

比如思维缜密的教师承包议论类的课型,感情充沛的教师承包记叙类的课型,治学严谨的承包古文类的课型等等。

接着通过集体备课,公开授课,大家听课,评课,等反复的教学研讨中使其成为某一课型的标兵。

待其思想见解成熟后,举行思想交流会,在全校范围推广,让其他老师学习其精髓,最终使每位教师根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再丰富自己,掌握越来越多的课型,最终达到各项课型均能运用自如的全能型优秀的语文教师。

4.打造“鸟飞高天,鱼跃阔海”的大语文课堂

当我们落实学生为主,实施了学案纲要,老师能力提高了,课堂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上升了。我们开始进一步思考,还能更好吗?还能不能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升呢?

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发现我只是局限于课本,对书本的以来的东西却很少涉及。有位专家说“对教材的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

所以我们要接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培养阅读的能力,学会积累,激发写作的欲望,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开始将语文的背景放大,大语文教学观就这样走进我们的课堂。大语文观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落实的

1.每节课后推荐更多的同题异构的美文赏析 2.每天有晨读,每周设置阅读课

3.图书馆定时开放,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老师定期检查。4.二周一次征文比赛,利用板报,窗报,橱窗,定时展出美文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5.全校范围第学期组织最后两次大规模的语文活动。

5.打造“教中研,研中教”科研型教师队伍

课题研究是时下一个很时髦的词语,它对引领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懂科研、会科研的科研型教师队伍确实很有帮助。

我校有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省市课题研究。为了切提高我校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所以我校课题承担绝不是走形式,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研究。

具体落施如下:

1.任务要求:围绕自己承担的课题,(暂时没有承担课题的写自己的教学)要求教师及时真实的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围绕课题开展的行动研究步骤,教学措施,教学中的事件、故事、亮点、困惑、案例、回忆、反思、体会、创新方法„„

2.定期检查。校领导或课题负责人定时检查。有人会增加老师负担,所以我校鼓励随机记载,不拘形式。可以是课堂实录,日记随笔,对话的简要摘录,甚到图表,简笔画,图示都可以。只要能真实记录的你的的研究过程即可。

3.定期交流。以课题为单位,定期开展组内专题研究中心发言,撰写专题研究阶段性小结。(暂时没承担课题的交流自己的课堂心得体会)

4.制度保障,物质激励。以自我反思、心得杂记促课题研究已成为学校正常的教学流程,写入本校的教学制度。到年终末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经过不断的记录,老师们的研究意识,反思习惯,研究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信念。提升的教育理念又指引我们的教学向着更高效,更优化的效果去发展。

五、建立全新的评价体制

评价制度是指挥棒,制度定的好能激励全校师生干劲,制定不合理反而束缚全校师生。我校要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评价标准

一、看学生

1.学生参与的程度(学生在课堂参与程度能占到多少?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2.学生愉快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享受学习,有无厌烦状态?)3.有协作精神(小组交流,互助学习中有无协作精神?)4.学生知识收获(通过试卷考查,落实知识收获程度)

二、看老师

1.看课上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教学活动的设计,整节课的流程是否都始终以学生为主)2.是否落实的学案纲要的任务目标

3.能否机智处理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及课堂生成的不同问题 4.是否能及时自我反思,记录随笔

三、看课堂氛围

1.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3.教师能否关系学生的发展

六、收到效果:

实施高效课堂以后,我校的教学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校园里醒目的标语,小园地学生精彩的作品处处显示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的氛围,展现着高效课堂的成果。

课堂上学生的转变更是一目了然,学生都能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的精彩让老师眼花缭乱,或许近几年来我校语文成绩在全县逐节攀升,学生在省市中获得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证书奖足以来证明。

教师队伍也发生着质的变化。一个个的校级的课型标兵变了省市的级骨干教师,一个个的反思感悟变成了期刊上的铅印文字,平时的点滴感悟成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

15.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五

一、中学史料教学误区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史料不到位, 导致学生对史料理解不透,也就谈不上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史论或问题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得出,这样的情况致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例如:历史上对康有为和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傅斯年教授公开发表文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另外,有些教用互联网师在一节历史课中使用二十来则、几千字的史料或大量视频史料。有些中学教师在选用史料时,不够严谨,对材料没有加以认真甄别,就当做真实史料使用;或者直接使上资料,没有认真校对原文,错误百出。最后,存在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如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这节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引入张謇的大生纱厂等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历程,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这就属于主观臆断、以偏概全的典型例子。说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还要用该时期全国统计数据图表史料说明,这样就全面有效,点与面有机结合。

二、中学史料教学的策略研究

1.利 用 史 料 ,打 造 生动 课 堂 。

在介绍历史事件时, 可播放相关录像资料; 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人物时,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等。例如:在讲授《开国大典》时,可以播放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实况录像,让学生领略领袖风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利 用 史 料 ,修 补 教 材 缺 陷 。

(1)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些观点相对滞后

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历史认识是主观的。由于新史料的发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价值观变迁,历史认识也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教学中不能仅用史料论证中学历史教材中现成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王安石变法”。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以《宋史》为代表认为王安石变法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近代梁启超在《王荆公》中称“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王安石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2)中学历史教材对有些内容的表述过于简单

要查阅原始资料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以修补完善。

例如: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都只是说赎买后土地归农民所有。这种表述容易使师生误以为赎买后土地归农民私有。

选择如下史料做补充说明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

(1861年改革后 )“农民的分地 ,并不是归个别农民或农户所有,这些土地是交与农民协会管辖,农民协会按会员的人数平均分配;公共的农地(如:牧场,草地等)共同使用。”(选自朴希加廖夫,吕律译《俄罗斯史》)由此可见,改革后农村土地是归“农民协会”(即农村公社或村社)公有。

3.选 用 史 料 适 度 适 量 ,力 求 类 型 多样 化 。

课堂教学中要适当控制史料的数量和难度。对于太难的文言文要注析,不能人为制造阅读障碍。一节历史课使用的文字史料一般不超过10则1000字,若使用视频史料,则播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两分钟。视频的信息量较大,过量则学生难以接受。

课堂上要用文字、图片、数据表格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教学。一节课可能做不到,但在教学中可交替使用各种类型的史料,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4.合 理 设 计 问 题 ,提 升学 科 能 力 。

(1)利用史料设计问题要科学

问题设计必须从所给定的史料出发, 问题不能与史料脱节。所提供的史料要能充分有力地说明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主观臆断。

例如: 引用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个别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史料,设计的问题是:“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这些史料可以用,而且很生动形象,但是要说明“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还要结合该时期全国统计数据图表史料加以说明。

(2)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有些老师在史料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简单:“是什么? 为什么? 认识启示? ”达不到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分三个层次设计问题,即史实、史论和史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掌握基本史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 使学生学会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和阐释历史;第三层次的问题是史识,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启示,等等,以指导当今的社会实践(工作、学习和生活等)。

摘要:史料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在使用方法上不够娴熟,存在不少问题。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教学实施史料教学作了探讨。

16.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运用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运用无疑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把“史料”运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去,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在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下,历史在高考中也更注重考察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和归纳的能力,因此,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史料”的运用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史料”的运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教材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枯燥乏味,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距较远,无法对其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脉络有更深的体会,因此,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真实,把历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立体,有利于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相,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历史的气息,教师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史料”以图像、声音、视频、电影等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更真实、更具体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并对历史事件感同身受,有更深的體会。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史料”在历史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在现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人们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在高考历史考试中,也增加了对“史料”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察,由此可见,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对其自身的学习、考试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正确处理和分析“史料”就要对“史料”的内容有正确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史料”的枋心主旨和宗旨,要想进行“证据”的构建,就要把“史料”充分地利用起来,例如讲解到《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课后可以拿出一些材料分析题来,让学生分析其主旨,例如分析“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并把原因总结出三个部分,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把“史料”进行较高层次的升华,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解《土地改革》这一节时,就可以让学生把“土地改革”与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土地政策和1931年进行的土地革命相比较,另外也可以把它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相关的历史常识,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培养科学的“论从史出”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结论的给出是客观的,不能人为地从主观上凭借臆想而加以界定,应该以足够的“史料”为依据,经过反复的验证和考察,才能给予积极、正确的历史结论和历史分析,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在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无疑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以史为据”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行课文串联、突破难点等。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史料”

(一)明确“史料”选取的目的

现如今的实际历史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教学中出现的历史材料过少,教师只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概念的灌输,另一种是在教学中出现大量的历史材料,“史料”的选用过度,无法达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和教学平衡,这就导致一些教学中不合理现象的发展,实际上,“史料”运用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另外也要适当的“史料”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发现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此,教师在选择历史材料时,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积极选择科学的、适量的历史材料,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材料与课程内容的平衡安排、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使史料运用的目的更加明确,从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课堂时间和课堂精力,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多媒体、电脑、电视、投影仪等大型辅助教具的投入,更使教学手段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对于历史教学来说,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注重学生感观上的感受,只有把历史材料形象化、立体化地表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在现代化历史课堂教学中,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文科教学的重要特色,尤其在历史教学中,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既定的历史材料表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例如在讲解《红军五万里长征》这一节时,就可以配合着地图进行辅助性讲解,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线路,跨越了哪些地区,共有多长的距离等,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地理知识,并对长征的路线有了感官认识,才能使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艰辛有着更深的了解,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历史资料的有效运用。

(三)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回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史料”运用方面,更强调的是学生主观理解和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的点评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更强调的是尊重和肯定,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进行阅读、分析、讨论史料的同时,也在适时进行引导和点评,把问题的认识进行深化,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程,另外,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把握“多赞赏”和“言简意骇”的原则,在学生分析历史材料、总结知识的时候,要给予肯定的眼光和鼓励的态度,并简明扼要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历史材料在历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历史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只有科学地运用“史料”,才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真实和具体,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强. 以故事、问题和文献资料为纽带进行教学——《不同历史资料的利用》课堂教学及反思[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4).

[2] 周沁钰. 起死回生,让淹没的历史重新鲜活在学生脑海中——浅谈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9).

[3] 杨国誉. 谈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的加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4] 杨静.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5] 吴瑞瑛. 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改中的研究和运用——实验总结[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作者简介:

上一篇:父亲节的祝福摘抄下一篇:2022年机关效能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