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门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2024-08-26

2023年《海门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精选3篇)

1.2023年《海门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

尧都区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90名技术指导员名单

张晨辉 李洪泽 田玉凤 张兰生 李彩萍 柴晓青 李晓琴 张

玉 张钢柱 王

璞 靳峰海 赵全平温聪义 郭学英 万超群 范志敏 付慧萍 侯金海

王太生 王引芳 杨

强 郭伟丽 乔青海 田金碾 霍建民 王加安 刘卫忠 宋建梅 张建平陈亚娟 韩淑琴 杨

曦 芦石留 王艳芳 张子明 韩波涛

焦武郎 许建国 田玉琴 崔

胜 杨淑慧 赵玉山 王建国 赵拽成 李金祥 刘海强 边小虎 杨在山 杨金平杨爱平田玉兰 徐海荣 殷根保 郝海生

杨志安 樊苏龙 郭勤生 吉文平郭艳丽 张星山 闫金娥 张松山 马占彪 乔文斗 蔡延昌 吉全昌 吕

芳 赵丽红 王乔良 范月有 张金林 王小绒

刚 景宝玲 梁先红 芦素云 张青红 王丽琴 樊水龙 张文根 孟

义 梁小梅 柴俊俊 田秀强 王晓霞 王兴平李福兴 张晓冰 田安心 张全龙

尧都区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900名科技示范户名单

唐建生 唐孝亮 王青山 王军军 王玉山 王 磊 王宝山 郝治国 冯出元 郝六斤 郝金宝郝建穴李红娃王洪全王洪伟刘金贵杜国奇柴文龙娄林峰张云刚郭学忠郭全家王英爱 郭春海郭振中郭小令 郭龙记郝双生 杜宝强 李红海 张红刚 郭海明 刘志军 柴西贤 杜国辉 杜志红 杜旭红 刘三洪 郭保英 郭长英 郭元元 郭双学 郭建奎 梁国军 杜宝才 丁自玲 张小亮 陈小六 丁自辛 杜新红 郝金生 李七斤 梁跟宝 郭双喜 郭平杰 郭洪民 马保花 郭德新 郭吉林杨新民 梁小军 何金柱 冯红亮 李大刚 陈自志 丁自亮 柴连枝 郝苏强 梁福兴 柴小娃 任金龙 郭平平 卓艳萍 张仁珍 郭月兴 郭维忠 郝双穴 柴小引 王国峰 郝高峰 陈自喜 张文建 郝旭跃 梁林峰 方龙娃 李文国 郭乙茂 郭保明 郭旭光 杨树平万三论 郭会升 郭德忠

郭生方宋永刚

郭英杰 郭保民 王庆子 郭学英 郭吉春 郭如义 樊三红 王全记 温连平赵书平冯财福 范文杰 温连齐 郭玉峰 尹王平郭北平菅连喜 范福强 范吉星 李全杰 侯金保 冯福生 郭志平陈元生 常怀齐 姜怀庆 张月亮郝明旺 郭增录 孟新义 闫清秀 黄得顺 杜玉奎 杨学增 曹晓燕 张志平范金碾 张兰兰 侯玉芳梁艳晨郭西荣王全营温根庆 李随杰 侯金海 张连瑞 李月林 宋广心 孟相荣 蒋金芳 樊光元 张海元 张福星 郭志瑞 杨俊平王根生王安香王陌莞李玉龙韩林军 许根锁 宋广勤 刘振东 侯俊花 闫成龙 郑恒干 秦建义 孟 兴 张百川 曹豹子 袁文静 韩海龙 贾元生 王国申 吴北记 温连江冯红富 李月峰 侯春林 王小平贾崇玲 宋广前 闫杰庆 包荣生 何金平曹秀莲张小玲郭伟峰韩奇峰 薛小欧 王国记 王春年 苗连生 崔百顺 牛卫锁 王苏平李卫星 兰李才 贾从义 闫保平薛保候 李孟虎 张仰庭 杜朝霞 王文龙 张颖超 张艳荣 闫小女 王小生

闫吉庆

黄旺吉 乔小六 孙红泥 孙百胜 孙百龙 王根管 李尹生 薛小明 路少钱 杨东泽 郭春生 王根记 刘洪顺 张春锁 王田喜 薛 顺 孙三星 李 瑞 高 管 李晓军 贾王平刘小晶 刘小亲 李永清 王生贵 王北管刘素平杨德生李石榴王刘军霍连斌王东生潘晓根张国兴王三强李 锁王呆子黄新社张争气张红福张临生贾绍英熊秋莲张合义郭秋良王红梅王德凤王龙娃王闫军王海胜张学明张卫宁畅加顺文 姣张来锁邢星子孙志杰卫红喜李青云张天际邢 媛雷全有梁胡生闫春梅王宝杰王有生潘龙星张光明张李惠李福平段双有李玉英贾天成闫玉风高德文贾彩俊于青保常红福张三旺梁安民王 强闫富贵王文军王金兴王李星王永红李玉平李金平张胡成张保家张寅生邢建国张月有田合英 张三梅 王家平裴红顺 王圣圣 王华荣 王杰明 王李平张宁顺 张吉红 张志刚 李二敏 张福寅 卫小平卫 龙 朱引儿 张洪元

李庆丽 邢呆娃 贾小宝 贾红宝 张新平贾秀玲 贾云生 李 憨 张鸣文 李小女 朱小虎 卫生才 黄亚军 朱随记 杜淑蓉 褚更生 张海东 王金光 田保安 王天喜 石芙蓉 邵兴旺 张明记 王春林 靳保杰 李双明田秀森韩宝泉韩天录孙五寿刘跟仓逯安东曹红窑 崔军升崔红家杨春红杨艳生杨东艳张立刚孙海春靳小毛王艳明朱来杏牛平心田玉梅韩福清晋云峰刘春枝陈国旺 张逯记崔月喜寇东海杨小点焦龙娃姬海风孙逯山孙海云王建民田常顺牛成心韩玉星韩小虎王红生韩玉奎遆福山 龙 崔引记杨遆仕焦高虎杨三穴杨成喜焦登峰靳崔虎杨月玲张会连天顺才 天双锁 李万仓 韩生元 韩吉庆 韩五生 遆录旺 英 崔军儿 崔亲儿 康 奇 陈新生 焦山有 焦登云 孙天亮 孙天虎王建青田百锁 田宝峰 段来星 韩华峰 韩跟旺 李玉龙 遆随明 孙天有 杨长年 李少文 焦安成 韩小变 杜月娥 寇随庄 靳志刚 靳胡转 王宗斌

曹国运田志

王建家 梁春丽 杨林春 杨春艳 福 龙 郝志亮 燕小霞 赵文明 王志军 郝相志 王生平杨宝锁 玉 杰 李学民 王建国 遆根香 李娇莲 李全福 孔海平李艳明 朱小春 李永福 亢建英 屈福杏 王秋叶 王 杰程青菊刘铁碾朱春茂段天龙杨生荣杨新龙卓希翠邰秋平邰乐明杨晋生杨金平杨建国杨百根杨正元杨三红杨跟穴赵玉虎王宝子张普记刘 泽郭建民邰张明杨小保邰彦平王长喜 许高民杨李虎杨保森杨铁平史小转杨旭华杨海燕杨克功赵玉福亢 刚晋耐心刘小龙杨邰喜辛双龙靳托生段岩花王希林 任洪军杨双虎乔高运杨双运杨文亮杨小闷杨存峰杨根成安全喜 田天红 张海龙 朱春华 杨赵平辛卓良 许福令 邰吉平 许申记 刘宝成 乔士奎 杨安心 杨丁锋 杨晋中 杨学同 杨遆生 常玉保 赵景范 刘雄山 周保才 邰北斗 杨新生 曹吉平邰王龙 邰有顺 辛顺通 杨福星 杨双喜 杨革记 杨素云 杨晋生 杨海生 焦栢叶

邰双记

杨旭荣 芦建红 梁春江 杨云山 杨国峰 杨永杰 杨正气 杨李健 杨红钢 杨小闷 杨宝平杨亚林 王双记 杨国治 史转子 吉铁林 吉振海 吉艮元 魏金魁 郭星穴 吉安记 张幸福 吉延锋 郭友生 魏志彬 吉建海吉安林郝安民徐如心徐迎春徐保福袁茂锁田苏民辛红林徐杰顺焦小碾郝海峰张军管 郭宝嘉郭安保郭华明闫新成吉月亮吉刚虎田玉管郝玉记李保年田志军王春兰齐闫林郝国强徐为峰徐民生郝红杰 季刘平郭云山段红山王随全吉志刚吉松林徐临青郝满军张建民天安心田金良田学斌郝欣婷李进宝付风才徐茂喜 张春平张云虎王文斌张三闷顾双虎吉建虎徐长记周小军徐志刚徐临峰齐松林郝合心徐跃民郭连苗魏贵正徐吉贤翟根成张候管张明虎王文强张作文郭铁记 张艳芳 徐海东 郝小科 田吉明 田引龙 王克勤 张小燕 田乔红 徐云生 徐春珍 田家丁 韩平子 翟新民 段红冒 张麦记 张新红

翟小杰韩连平

张志家 张来亲 苏刚狗 张小娃 张金斗 张刚狗 苏玉石 张洪福 张文生 张长山 张吉峰 张金娥 柴巧爱 陕金龙 张云亮 韩云龙 陕冬梅 梁海龙 梁根生 梁香娥 梁如心 梁银斗 梁银生 梁金光 梁建芳 靳延泽马建川吉精狗张学仁杨拥军史海林吉生金吉酒荣李宝龙冯贵云范月有刘闫芳王乔良张双锁张英旺刘万民张金林梁石斗杨海杰马银管吴秀珍陕月梅吉香姣吉黑狗吉成森 李三女蒋令风蒋金亮朱宪伟杨齐龙左翠平张秋梅王百有梁国杰马爱芳马建龙王敬亮贺月亲蔡晋昌吉文龙吉生银杨文山杨小红蒋玉亮邢登云朱景平王文龙张 杰王亮子王临生吴小英杨云仙燕翘花马文芳梁国俊靳天庆吉得宝吉精未李小孬梁生占蒋高记韦奎生王建国侯刘记王根印王百荣王惠清李麦香 王福才 吉安林 贺艳丽 梁红生 靳转年 吉满仓 吉跃生 王建龙 梁生杰 邢杰秀 宋广斗 朱双明 景国保 朱万仓 姜怀莲 王荣祥

杨茂珠

刘兆虎 张根林 韩王虎 刘琳伟 王永生 丁甲生 任登虎 刘国平刘东庆 刘李记 陈秀翠 刘春胜 刘亢生 刘王生 丁平贵 王小绒 王兴平刘小海 刘保平刘平海 苏文正 刘罗娃 刘娥儿 刘三兔 任武龙 张全龙王明生王杰兴王园园郭俊峰王 中 杨茂生王连杰王月强张国顺乔春星张卫成杨武顺杨学叶江月明王国青冯宏斌赵景范 段刘心王郝锁杨文鹏王建忠任龙杰武红跃 张王彪 王仪杰 王德喜 吕江令 赵成俊 徐任锁

2.2023年《海门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篇二

1 示范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

各项目县结合当地实际, 以大宗、特色农产品为重点, 每县选定3~5个主导产业, 围绕解决生产中关键性、制约性技术难题, 科学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制定技术推广方案, 落实示范推广措施, 提高技术到位率。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和棉花、油料、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 遴选并重点推广了110多个主导品种、130多项主推技术。如57个小麦全蚀病重发县 (市、区) 采取对科技示范户购买防治用药进行补助的办法, 重点示范推广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带动全省2012、2013两年小麦全蚀病防治面积分别达733.6万亩、526.3万亩, 重发区基本做到了应防尽防, 据估算挽回小麦产量损失5.795亿kg。畜牧业围绕生猪、肉牛、奶牛等6个主导产业, 通过开展畜禽养殖场良种化、生产规范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养殖无害化“五化”建设, 推广了夏南牛、荷斯坦奶牛等34个主导品种和良种快速扩繁、疫病防治等48项主推技术, 促进了夏南牛、豫南黑猪和固始青脚黄鸡3个河南地方品种的生产发展和品牌影响力扩大。农机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把玉米机收技术推广作为一项重点, 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 扩大作业面积, 带动全省2012、2013两年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60.2%、65.3%, 分别比上年提高10.2个、5.1个百分点。水产技术推广补助项目重点推广了豫选黄河鲤、淇河鲫鱼、泥鳅等10个优势特色品种和黄河鲤无公害集约化养殖综合技术、池塘主养淇河鲫鱼技术、泥鳅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等10项养殖技术, 有效提高了养殖水平和效益。

2 全面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1 实现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全覆盖

项目实施范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 包括130个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县 (市、区、场) 、105个畜牧业产值在27 300万元以上的县 (市、区、场) 、61个水产品产量在3 000t以上的县 (市) 。技术推广服务范围覆盖了4.36万个行政村, 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2%, 除少数城区和边远山区没有农业的行政村外, 基本实现了对农业行政村的全覆盖。

2.2 增强了示范辐射能力

各项目县在每个农业村遴选培育1~3个科技示范户, 给予适量的物化补助, 重点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不断提高其种养科技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 并要求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0个以上农户。每个项目县遴选依托条件好的技术推广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 建设1~3个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观摩展示等活动, 对周边农户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全省共培育87 149个科技示范户、建设494个试验示范基地, 带动辐射户288.9万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5%, 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2.3 提高了推广服务效率

落实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全省共选聘11 445名专业水平高、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农技人员作为项目的技术指导员, 明确其技术服务范围和任务量, 以春耕、“三夏”、秋收秋播等关键农时季节及灾后技术指导服务为重点, 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全程化, 确保农民群众有难题时能找到人、找到人后能解决问题。不断改善农技推广服务手段, 采用网络、手机短信、3G技术、专家咨询系统等现代化推广方式, 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技术服务。

3 加快推进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3.1 推动了政策出台

河南省抓住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两个“全覆盖”和《农业技术推广法》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政策机遇, 制定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豫政[2013]1号) 。《指导意见》的出台和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农技推广站的性质和职能, 理顺了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 统一标准, 开展了条件建设, 健全完善了管理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体系改革与建设。

3.2 强化了经费保障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 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得到了基本保障, 解决了以往“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的问题, 稳定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下乡服务的积极性, 改变了以往“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的局面。

3.3 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推广网络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县级农业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一线农技人员的业务管理、经费支持和培训指导。同时, 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的落实、在各农业村培育科技示范户, 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技人员定点服务、有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 县、乡、村三级推广网络日益健全完善。

4 创新完善了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4.1 健全了农技推广机制

各农业县普遍建立健全了“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项目实践证明, 这种推广模式符合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农技推广工作实际和农民实际需要, 是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的有效途径。

4.2 加强了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对接机制

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机制。小麦、玉米、生猪等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11名首席专家、33名岗位专家, 依托27个综合试验站, 与41个示范县实行了对口帮扶。创新团队的专家结合产业, 在示范县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实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 每名专家至少重点培养2名技术骨干。

4.3 促进了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项目实施中, 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 培育科技示范户, 择优遴选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 引导、支持多种主体开展农技推广,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5 有效夯实了农技推广人才基础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中以技术指导员为重点, 对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类别、分层次, 开展了“部、省、县”三级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一是全省遴选481名骨干农技推广人员, 参加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农技推广领军人才, 为选聘县级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做好人才储备。

二是开展两个层次的省级培训。第一是结合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 选拔了1 038名优秀农技推广人员, 作为农技推广区域 (乡镇) 站站长人选, 以公共服务管理、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四项职能、有关政策法规、业务知识为重点内容, 在河南农业大学集中进行了为期5天的岗前培训。第二是选定省内14所涉农高校, 每年对项目技术指导员开展政策、技术、管理综合业务培训, 两年共培训22 163人 (次) 。

三是组织项目县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异地研修等方式, 分专业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每名技术指导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天。开通“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增强农技人员利用现代化媒体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典型案例1

服务前移, 农技人员接地气体制创新, 农民朋友得实惠

——河南省济源市农技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近年来, 河南省济源市农业局围绕“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这一主线, 以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为抓手, 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式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棚架, 畅通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是实施“三百”科技大行动。从2010年起, 济源市农业局就在全系统抽调百名科技骨干, 全面实施了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包百园、包百名农民致富带头人活动, 要求科技人员对接帮扶, 每年每人亲临生产一线指导、培训、服务不少于100次, 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二是创办田间农民培训学校。针对农民对获取新技术的迫切需求, 济源市农业局在农业生产核心区、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精品园区开办田间农民培训学校, 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向农民宣传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 发放技术宣传卡、生产操作规程等, 并深入田间地头, 现场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方便服务农民。济源市农业局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 在全市150个行政村、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农业精品园区、30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 选订了全国知名的农业期刊, 认购发放了科技书籍3万余册、技术资料、卡片100余万份、影像资料8 000余套, 方便了农民朋友。农民利用茶余饭后能就近享受科技大餐, 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棚架这一难题, 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十连增”。

典型案例2

河南省浚县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工作开展情况

浚县地处河南省北部, 县域面积966km2, 耕地107.6万亩, 基本农田83.5万亩, 辖1乡6镇、4个街道办事处, 439个行政村, 25个居委会, 人口66.8万。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80万亩以上, 产量100万t以上, 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近年来, 全县将区域站建设作为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解决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事项来抓, 强化措施、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取得了初步成效。

全县严格按照省厅统一要求, 建设卫溪、黎阳、王庄镇、小河镇、新镇镇5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其中卫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于2013年8月建成, 占地面积3.5亩, 总建筑面积358m2, 主要服务30万亩方, 范围包括卫溪办事处、浚州办事处和白寺乡的95个行政村, 涉及农户3.4万户, 人口16万, 耕地16.5万亩。区域站已配备技术人员5名, 并配备了田间小气候监测系统、农田物联智能系统及农业信息化等系统。目前, 已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服务系统全部投入使用。

全县以卫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为依托, 创新思路, 探索了“五个零”的服务模式,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取得明显成效。

1、开展信息化和气象服务, 尽快实现“零盲区”。以农业信息化系统为平台, 上与农信通相通, 下与3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相连, 将技术服务、信息发布、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服务网络。既使全县农产品能够在互联网上展示、销售, 又可帮助农户在平台上发布供求和服务信息。同时, 与气象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 利用气象部门的田间小气候监测和农田物联智能系统, 对农作物生长、病虫害和周边环境等情况每周监测一次, 及时掌握作物生长情况。根据监测情况, 指导农民及时进行科学管理, 做到早发现、早指导、早防治, 将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已联合开展田间调查、灾害情报收集、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等服务20余次。

2、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倾力做到“零距离”。一是区域站的技术人员深入村、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 并引进适合当地农作物的良种和先进技术, 在试验示范基地搞好示范, 树立样板, 组织交流、宣传、推广。二是设立咨询台和农情咨询电话, 农民可以到区域站进行农情咨询, 也可以通过服务热线进行电话农情咨询, 及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目前解决咨询问题80余个。三是利用区域站的培训室、多媒体、资料室等资源, 请示范方周边的农户进站来参加技术学习, 传授先进农业知识, 共开展培训25次, 培训学员700人。通过对12万亩示范区的农技服务, 夏粮取得丰收, 平均单产达到641kg。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服务, 争取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对服务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验检测。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知识,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安全生产技能。并不定期到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抽样检测,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共开展宣传培训7次, 提取样品90个, 检验合格率达到98.8%。

4、开展农机服务, 力争实现“零投诉”。主要开展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服务, 并对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农机维修技术咨询等服务, 对农机安全教育的宣传, 已开展农机技术培训5次, 咨询服务共20次。并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农机跨区作业信息,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在“三夏”期间, 共组织了小麦联合收割机20多台, 进行跨区和当地作业, 提高了农机户的收入, 确保了麦收进度。

5、开展优质服务, 做到“零收费”。区域站就是服务群众、服务农业、服务生产, 就是直接面对农民,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先进技术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各项服务, 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做到优质、高效、免费服务, 切实服务群众, 解决农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加快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 创新服务方式, 充实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效果, 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站服务规范, 力争把区域站建成群众互动的交流平台, 建成助推浚县农业又好又快的“加油站”。

典型案例3

河南省滑县农技推广经验做法

河南省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目标, 扎实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和农业新技术推广活动。2014年, 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最高亩产达到677.8kg, 平均单产达到658.3kg, 较全县小麦平均单产555.2kg, 增103.1kg, 增长18.6%。

3.2023年《海门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篇三

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

摘 要:该文介绍了2013-2014年度兴义市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成效与经验:通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技术指导员及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法与经验;兴义市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19-04

基本情况

兴义市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全市国土面积 415km2,耕地面积25 866hm2。辖26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数为7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万人,14.68万户)。201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 286 000万元,财政总收入312 0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286 48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 849元/人。

1.1 主导产业现状 第一主导产业蔬菜生产现状:蔬菜产业覆盖全市29个乡镇办,2012年种植规模9 78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7.84%,产值68 94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4.0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8%。2013年计划种蔬菜种植面积11 040hm2,涉及农户5.88万户,总产值达86 774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80%。主要加工企业有5个,从业人员470人。

第二主导产业茶叶生产现状:茶叶产业分布在我市的七舍、捧乍、鲁布格、猪场坪、敬南、泥凼、白碗窑、乌沙、清水河等乡镇,2012年种植规模4 733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8.30%,产值10 357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6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6%。2013年计划茶叶种植面积达5 000hm2,涉及农户1.5万户,总产值达180 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8%。主要加工企业有4个,从业人员12人。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2007年,兴义市人民政府拟定了《兴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报经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审核后,2008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黔府函【2008】62号)。全市已设置市级推广机构6个,乡级30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98人(非专业人员除外),其中:市级70人,乡镇228人,具有大、中专学历以上205人,农技推广队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9人,初级职称128人,专业人员占80.8%,农技人员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支付。初步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核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五项制度。“三权”归县(兴府通〔2009〕51号文件),各项规章制度较健全。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2.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2.2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实现全市范围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 000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名。完善工作机制。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3.1 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2014年度,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5项制度”在全市各农技推广机构规范上墙,全市农技人员完善了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了县、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达80%以上。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了“三权”归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推广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3.2 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2013-2014年度全市蔬菜产业完成种植面积11 453hm2,涉及农户6.24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94 86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45%。建立标准化蔬菜示范区3个,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基地1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8个,主要加工企业有7家(个),从业人员66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蔬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全市茶叶产业完成种植面积5 233hm2,涉及农户1.62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19 88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63%。建立标准化茶叶示范区3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4个,主要加工企业有6家(个),从业人员22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茶叶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

3.3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其中:蔬菜产业示范户800户;茶叶产业示范户为200户),由农户自愿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乡镇农技站筛选,上报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审核后,须在示范户所在村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确定。编制示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由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责任合同。

3.4 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2013-2014年度分别在敬南镇的白河村大坡组、下五屯办事处的坝佑村下补路组、木贾办事处的枫塘村街上组,分别建设茶叶、蔬菜产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3.5 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 根据省农委印发的《2013年贵州省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的通知》(黔农办发〔2013〕143号)文件,我市制定了2013年兴义市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其活动开展情况有:

3.5.1 双送双带双促示范活动 推进“美丽乡村”主体活动,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协助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拍摄兴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美丽乡村万峰林;将万峰林8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整体向农业部申报了“美丽乡村--中国兴义万峰林”,同时撰写了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材料《依托峰林田园,建设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万峰林模式》。

3.5.2 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 在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中,要求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争取争当农民满意的农技员。

3.5.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与指导活动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兴义市以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为契机,突出地方资源优势,以蔬菜产业为主、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高效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3.5.4 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活动 围绕我市实施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30名到省农科院进行培训;70名到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主要做法

4.1 政府加强“统”的功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经兴义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50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领导小组组长由兴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建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刘胜兴同志、市农业局局长黄学刚同志担任,成员有市政府办、财政、农业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了项目实施专家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49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专家组的通知》文件,专家组组长由高级农艺师张义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农艺师徐发友、张清胜同志担任,成员有市职各业务站、乡(镇)农技站主要负责人。

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监督,把各项补助足额发放到技术指导人员和示范户手中。同时制定了《兴义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遴选管理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遴选管理办法》。

4.2 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4.2.1 明确职责 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达到预定目标,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体系改革相关措施制定,项目资金监管,项目督促检查。县级专家组在部、省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本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负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对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对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工作等。

4.2.2 加强管理 参与项目实施的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基地负责人、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等分别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分工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4.3 严格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兴义市委的总体部署,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完成人财物“三权”的移交工作,已制定五项管理制度,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发布和反馈机制。二是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三是依托和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参与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改进推广方式,锻炼和培养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效能。四是通过广泛开展科技下乡、进村服务、巡回指导、专业热线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五是推行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科技特派员制度等。

4.4 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措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4.5 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我市主导产业虽然在规模上有较大发展,但在效益上还需提高。为了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努力探索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的有效途径。

蔬菜产业:基地积极探索有机蔬菜生产工艺,开展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抗旱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有害物质监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13年蔬菜产值达到了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产品远销广西、云南,对我市今后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产业:我市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低,严重制约茶叶产业发展。基地针对这一问题,由七舍镇七舍村、敬南镇白河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金华小叶茶、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乌牛早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在基地深入开展茶叶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害物质监测技术、精加工工艺,提高茶青产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现全市已经种植乌牛早1 333hm2,龙井43号933hm2,产值达4 120.00元/667m2。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我市的茶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有较大突破,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为实现我市产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4.6 围绕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位技术指导员作好围绕主导产业、示范户做好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在管理上,实现县、乡共同管理,制定各项制度,按照“三方”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每季度检查工作日志,对违反制度技术指导员实行个别谈话、辞聘处理。通过加强对技术指导员的严格管理,全市技术指导员2013-2014年度平均每人入户指导产业94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34个,实现了蔬菜平均产值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蔬菜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茶叶种植面积5 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增50.67%,平均产值2 532元/667m2,比2012年增414元/667m2(2012年产值2 118元/667m2),增19.55%;示范户2013年人均收入9 868元,比2012年人均收入8 923元,增945元,增10.59%。

4.7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农技人员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安排,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乡镇76人、市级24人),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当地培训于2013年12月10日在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70名;异地培训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进行培训,分3期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30名。培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主讲、学员提问、师生互相交流等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掌握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教师讲课深入浅出,切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手段直观、先进,图、文、声、像并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员反映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了基层农技干部的综合素质。

4.8 深入开展“三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4.8.1 项目实施与现在规划的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 项目安排的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规划进行,为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先行铺路。

4.8.2 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结合 我市规划茶叶、蔬菜产业,主要与茶叶深加工、蔬菜保鲜、蔬菜批发等企业结合,保证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4.8.3 产业发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产业建立的,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通过三结合,在茶产业发展中茶青由茶叶深加工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做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蔬菜生产、储藏保鲜、运输得到保障。

4.9 扩大项目宣传,提高辐射能力 一是市政府分管市长、市政协主席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市政府、市政协将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把项目纳入考核内容。二是技术指导人员下乡必须佩戴胸牌,接受广大农民监督。三是示范基地挂牌,注明建设内容。四是加大科技(下转34页)(上接21页)服务力度,创建高产、高收入典型示范户,通过媒体报道提高辐射能力。五是建立永性标牌,接受社会监督。六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投产比,通过项目简报进行宣传。主要成效和经验体会

5.1 主要成效(1)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茶叶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蔬菜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11 453hm2,比2012年增加646hm2;现已经建成666.7hm2蔬菜基地2个,333.3hm2蔬菜基地4个。(2)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能满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3)建立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全了农技推广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4)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3年实现蔬菜产业收入9.49亿元,比2012年(6.9亿元)增加2.59亿元,增37.54%;实现茶产业收入1.99亿元,比2012年(1.04亿元)增加0.95亿元,增91.35%。

5.2 经验体会

5.2.1 体系改革是基础 我市通过体系改革,明确了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考评激励,增强了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农技人员踏踏实实为“三农”服务。2013年秋种期间,全市298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2013年9~12月,放弃双休假日,指导帮助农民按质按量完成秋种计划,通过体系改革,广大农技人员又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5.2.2 示范基地建设是关键 蔬菜基地建设,为保障城市蔬菜供给,起到了关键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到基地观摩学习,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为沿边贫困乡镇农户找到致富路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招商引资汇报会下一篇:关于办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