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2024-07-09

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精选15篇)

1.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篇一

导管滑脱管理制度

1.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患者管道情况如管道数量、置入部位、固定情况等,并进行记录。

2.做好管道护理的交接班。

3.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使其充分了解预防管道滑脱的重要性、预防方法以及发生管道滑脱时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4.加强巡视,观察患者管道固定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5.制定管道滑脱紧急处理预案。发生管道滑脱时,护理人员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的伤害。

6.患者发生管道滑脱后应填写“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上报表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填写,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患者发生较严重伤害或引起纠纷时应立即上报护理部。

7.护士长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分析讨论管道滑脱发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实施。

8.护理部对管道滑脱管理质量定期进行评价。每个月全院对所发生的管道滑脱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找出管道滑脱原因,提出进一步防范的对策并传达到各科室。

2.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10月我科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127例,其中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52例(观察组),男32例,女20例;胎龄27周~40周(31.36周±3.12周);出生体重0.80 kg~3.68 kg(1.52 kg±0.75 kg);置管日龄1 d~8 d(3.87 d±1.26 d);入院诊断:早产儿47例,新生儿窒息2例,其他3例。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75例(对照组),男46例,女29例;胎龄26周~39周(30.86周±3.35周);出生体重0.75 kg~3.91 kg(1.48 kg±0.63 kg);置管日龄1 d~9 d(4.01 d±1.53 d);入院诊断:早产儿68例,新生儿窒息4例,其他3例。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日龄、疾病分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PICC置管均由固定的2名护理组长负责。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 Fr规格的PICC包,将患儿置于暖箱或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取仰卧位,给予心电监护。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穿刺部位,若肘部静脉显露清晰、充盈好,则选择肘部静脉穿刺置管;若显露不清晰或穿刺失败,则选择大隐静脉置管。①经肘部静脉置管方法。将患儿上臂外展90°,以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距离作为导管置入长度。安多福局部消毒,常规铺巾,再次消毒进针点,导入针30°进针,见回血退针芯,送导入鞘,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导入鞘缓慢送入静脉,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导管送进5 cm~6 cm),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抵住胸锁关节,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静脉角的角度,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退出导入鞘并撕裂,按压穿刺点止血3 min~15 min,无继续出血后,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用1 cm×1 cm纱布块压于穿刺点上方,无菌胶布覆盖圆盘,外露导管呈“S”型,用3M透明敷贴固定,接肝素帽后用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②经大隐静脉置管方法。患儿仰卧,下肢与躯干呈一直线,以穿刺点量至剑突的距离为导管置入长度。下肢穿刺无需改变患儿体位,直接送入所需长度。

1.2.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一次穿刺成功:在1个部位一次穿刺成功,或退针不超过2次穿刺成功,表现为回血通畅,导管可以通过导入鞘。②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置管后,拍摄X线片确认PICC管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或下腔静脉中上段。③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堵管、液体外渗、导管断裂。机械性静脉炎:按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机械性静脉炎分级标准[2]。0级:无临床表现;1级:输液部位发红,可出现肿胀,无“红线”样改变,触之无条索状改变;2级:输液部位发红,可出现肿胀,有“红线”样改变,触之无条索状改变;3级:输液部位发红,可出现肿胀,有“红线”样及条索状改变;4级:输液部位疼痛且伴有发红和(或)肿胀,条索样物形成,可触到条索状的静脉>2.5 cm,有脓液渗出。CRBSI:留置静脉导管的病人有感染的表现,至少有1次外周血培养阳性,排除其他感染来源,且符合下列至少1项:半定量法(每个导管片段>15个/cfu)或定量法(每个导管片段>102个/cfu) 导管尖端和至少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病原体;导管内血和外周血定量法培养阳性且导管内血培养菌落群数至少3倍于外周血;符合血培养报告阳性时间差异即导管内血较外周血至少提早2 h培养出细菌。此外,导管定植定义为导管尖端、皮下部分或者导管管腔使用定量或半定量法培养至少有1种微生物生长[3]。堵管:液体滴入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滴入,抽吸无回血。④PICC非计划拔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管功能丧失,患者预定的治疗方案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出导管包括因为意外过失而拔管[4]。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见表1。对照组22 例未能一次到位,其中置入过深7例,到达锁骨下静脉后无法送入导管9 例,误入颈内静脉5例,在腋下反折1例。观察组7 例未能一次到位,其中置入过深2 例,到达腹股沟处时无法送入导管3例,在下腹部误入其他静脉2例。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2.3 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见表3)

3 讨论

PICC作为一种较新的中心静脉输液方法,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患儿痛苦少、节省人力等优点,为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开辟了一条长期、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PICC首选静脉为右侧贵要静脉,常用静脉有正中静脉、头静脉等,但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大。因此,为此类患儿寻找合适的穿刺血管仍是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从解剖上看,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且较粗直的浅静脉,弹性好、分支少,早产儿皮下脂肪层薄,大隐静脉位置表浅固定,在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期尤甚,穿刺成功率高[5]。下腔静脉是人体最粗的静脉干,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的右前方汇合而成,沿脊柱的右前方、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穿膈进入胸腔后,立即穿心包注入右心房,从大隐静脉至下腔静脉行程无明显曲折,送管时无需改变患儿体位,直接送至所需长度即可。而经肘部静脉置管时,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的静脉角较大,导管易进入颈内静脉。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一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7例置入过深的患儿经退管后至正常位置,5例误入颈内静脉后将导管退至锁骨下静脉,在腋下反折的1例将导管退至腋静脉。观察组2例置管过深的患儿经退管后位置正常,3例送管困难的患儿从对侧大隐静脉成功置入,误入其他静脉的2例将导管退至髂外静脉。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液体外渗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分析原因有2个方面:①对照组1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其中有9例在2 d~6 d出现液体外渗,位于腋下的1例在第2天出现肢体肿胀,而观察组只有2例位于髂外静脉的患儿出现液体外渗;②新生儿上腔静脉长度较短,仅为1.4 cm~2.3 cm (1.8 cm±0.3 cm)[6],导管尖端不仅在患儿上肢活动时容易移位,而且导管极易因患儿身体长轴的自然生长导致移位。对照组3例在留置期间发生导管移位,引起液体外渗,而下腔静脉相对较长,在留置期间未发生导管移位的情况。出现液体外渗的15例患儿,导管均被拔除,这也是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率高于观察组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显示,两组在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姜琴等[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操作人员不同有关。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9例和7例患儿在置管后2 d~4 d出现2级静脉炎的表现,均给予喜辽妥局部外敷2 d~5 d后,症状消失。两组患儿各发生1例导管断裂,均为患儿烦躁哭闹,贴膜松动,圆盘脱出后没有及时发现,因此对于此类患儿PICC的管理更需谨慎,避免意外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经新生儿大隐静脉置入PICC 导管不仅一次到位率高于肘部静脉,而且液体外渗、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均低于经肘部静脉置管,因此经大隐静脉置管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注意两点:①尽可能选择膝关节处的大隐静脉穿刺置管,因为此处距离下腔静脉相对较短,也方便固定外露导管,而内踝处的大隐静脉虽然显露也很明显,但此处距离下腔静脉较远,贴膜也容易出现卷边、松脱等现象;②对于导管末端定位还存在争议,一些操作者将导管末端置于隔和右心房之间(与脐静脉置管相同),也有操作人员将导管置于位置低一些的腹部下腔静脉,但导管末端最好不要低于肾静脉(相当于L1~L2的水平),因为此处大量的血液回流有助于药物稀释[8]。50例经大隐静脉成功置管的病例中,有41例位于隔和右心房之间,9例位于隔与T12之间,尚未发现2种定位方法之间的差异。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52例新生儿(观察组)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7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及上(下)腔静脉一次到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备选途径。

关键词:新生儿,大隐静脉,肘部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参考文献

[1]石琪,谢少清.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0,17(5A):31-33.

[2]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 Intraven Nurs,2000,23(6S):1-8.

[3]Mermel LA,Allon M,Bouza E,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infection:2009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09,49(1):1-45.

[4]楼晓芳,吕华,李忠丽,等.NICU中PICC导管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776-777.

[5]韩付霞.膝关节以上大隐静脉留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4):3432-3433.

[6]贺生,刘荣志,范真,等.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3):235-236.

[7]姜琴,茅志娟,俞杰,等.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2011,31(5):399-400.

3.导管活脱制度 篇三

一、各种管道均应妥善固定,连接紧密,固定带松紧适宜。

二、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导管的目的和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护导管的方法,防止脱出。

三、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对意识不清、躁动患者,酌情给予约束措施。

四、患者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导管受牵拉。

五、按时巡视,严格交接班,检查导管位置、深度、固定方法及引流情况。

4.导管室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篇四

一、在工作时间操作室保持安静,禁止非本室人员入内。技术员负责维持操作秩序及关锁门窗,如出现秩序混乱及门窗关闭不严,罚责任人奖金50元或以上。

二、辅助组护士负责附属间及走廊、大门的卫生、安全,值周护士在下班前负责锁门窗、关闭水电、空调及保持护理用具整洁,如出现漏洞视情节轻重罚款50元或以上。

三、配台护士负责术间门窗、灯及护理用具整洁,以及导管、球囊、支架、导丝等各种耗材的登记、使用、保管。每日手术结束后清点器械后要加锁管理。如出现漏洞视情节轻重,罚款50元或以上。

四、加班后应检查门窗、水电情况。如发现漏洞,及时补漏并报告护士长者,奖励50元或以上。

五、护士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部位、冷暖、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饮食、水,大小便等),如未达到要求,罚款20元。因工作疏忽、服务态度欠佳造成患者投拆、感冒、感染者罚款200元或以上。

六、无原因缺货罚责任人50元或以上。

七、“两防”工作疏忽造成贵重仪器损坏者罚值班者1000~20000元,严重损坏者给予纪律处分及相应赔偿,护士长、导管室分管副主任及科主任也要相应罚款50~500元或更多。

5.导管室质量与安全管理 篇五

检查标准1: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和《指南》中“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要求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确保介入治疗的质量与安全。(2)在取得相关资质下开展介入治疗工作。

(3)每季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介入科能力建设,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2)制定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管理办法。每月固定一组手术人员,确定通知顺序流程、值班原则、联系电话,建立了绿色通道,具备24小时诊疗服务。

检查标准3: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考核方法:查看医护人员学习、培训、考核档案;质量控制标准及质量控制记录;随访记录。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介入治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围手术期诊疗制度和流程并严格执行。(2)加强医护人员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定期考核,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3)进一步完善介入科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组织学习,认真掌握并严格执行,从源头控制质量隐患。

(4)建立临床随访制度,并做好详细记录。

检查标准4: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考核方法:质控办定期抽查介入治疗病历,检查因病施治,合理治疗情况。改进措施:

(1)严格遵循《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的要求,在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讨论中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和选择,认真执行各类疾病的介入治疗指南。

(2)对须做介入治疗的患者实行术前三级医师讨论制度,严格把握指证,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治疗。

6.弹性排班对导管室护理管理的影响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CU病房有床位9张, 护士14名, 护理员3名, 护工3名, 14名护士中包括护士长1名, 导管护士2名, 护士长也兼导管室工作。导管护士参与病房倒班, 有手术时暂时放下病房工作去参加手术, 工作暂由当班其他护士兼顾, 手术回来后继续完成病房未完成的工作;如果手术当天值夜班, 就白天参加手术, 晚上值夜班;急诊手术由于时间不确定且夜间尤多, 基本上由护士长1人参加。

1.2 方法

1.2.1 传统排班方法

传统的排班方法实行三班倒, 每班2名护士, 按中午班 (8∶00~16∶00) 、前夜班 (16∶00~23∶00) 、后夜班 (23∶00~8∶00) 、通夜班 (18∶00~8∶00) , 通夜班后休息2 d, 进行轮转。有1人白班 (8∶00~12∶00;14∶00~18∶00) , 不参与倒班, 负责处理医嘱、领药等事务, 每位护士按固定的排班进行班次轮转。两名导管护士轮流上白班。

1.2.2 弹性排班方法

参考王光玉、蒋俊芳双夜班制排班方法[2], 把护理人员分为5个小组, 每组2人组成, 由经验丰富、护师以上的护士担任小组长, 带领1名年资较低的护士。在保证每周40 h工作时间的情况下, 改过去的8 h固定排班模式, 为每天两个白“8-8”班和夜“8-8”班, 负责管床, 其他班次如治疗班、机动班等根据病房工作量、有无手术等安排上班人数, 以保证科室工作和手术开展两不误, 见表1。科室建立了排班留言卡, 贴在排班本首页, 如果护士有事需调整班次时, 提前写在上面, 护士长排班时会酌情调整班次, 提前1周将护理人员的班次排好, 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

由表1可知:“8-8”班负责包管患者, 包括病情观察、护理记录及治疗护理、宣教等工作;主班负责物品交接、各种仪器的管理和保养、处理医嘱、领药、发药、描绘体温等工作;治疗班负责配药、协助“8-8”班做好输液、巡视等治疗任务;机动班在无人休假时方排, 负责患者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病房巡视等工作, 患者多时与“8-8”班一起负责包管患者;在患者少或相对空闲时, 弹班人员可以在家休息待班, 保证通讯工具畅通, 在科室忙、抢救或有手术时, 由护士长安排把弹班人员召回科室工作, 弹班人员必须保证无论是白天、黑夜都能在20 min内及时赶回到工作岗位;两名导管护士上白班, 心导管手术日为每周二、四、六, 有手术时导管护士工作暂由弹班担任, 遇手术时间安排有变时, 护士长再做调整, 原则保证每人每周工作时间为40 h, 多上或少上的时间在以后排班时再做调整。

3 结果

两种排班方法医护人员及医院管理层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工作强度调配、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及患者健康教育覆盖率比较见表2。

与传统排班比较, *P<0.05

从表2中可知, 实施弹性排班前后, 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层的满意度和患者健康教育覆盖率与实施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4 讨论

4.1 弹性排班使导管手术和病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

实行弹性排班后使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和利用, 导管护士有时间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工作, 有手术时不用牵挂病房工作, 集中精力参与手术配合, 保证了手术过程的护理质量。白“8-8”班和夜“8-8”班进行患者病情交接班, 由于减少了交接班次数, 避免了由于交接不清而出现的疏漏, 保证了对患者病情观察的连续性、病情变化判断的预见性、准确性、救治的及时性。分组以后, 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搭班, 可以随时解决疑难问题, 以老带新, 以强带弱, 有利于低年资护士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3], 并可减轻年轻护士夜班工作心理压力, 增强夜班工作的信心[4]。组长同时负责小组的护理质量监控及指导, 在每月的奖金分配上给予一定的补偿, 调动了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实现了病房护理质量管理无盲区, 使护理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 得到了医院管理层的赞同。

4.2 弹性排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CCU病房工作性质特殊, 工作琐碎而繁重, 患者病情变化迅速, 周转快。Cronin-stubbs等[5]指出CCU和内科护士比精神科和手术室护士经受的压力更高、更大, 弹性排班主要是根据病房工作强度、工作量等排班, 方式灵活机动, 在工作量大时增加上班人数, 工作量少时安排部分护士休息, 避免了忙闲人力不均现象。弹性排班减少了护士轮值夜班次数, 有利于保护护士身体健康[6]。弹性排班在保证病房工作不间断的情况下, 对有私事的护士班次进行妥善调整, 避免了护士因小事就需请假造成的扣除工资现象, 也解决了因请假造成的人力不足问题。弹性排班晚20∶00时进行交接, 护士不用走太晚的夜路, 安全性相对增加;晚20∶00时交接班, 避免了交接班对患者睡眠的干扰,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体现了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

4.3 弹性排班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覆盖率

从表2中可知, 实行弹性排班后, 患者健康教育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 主要与以前人力资源不足, 工作不深入、走形式有关。实施弹性排班后, 白天人力较前有所增加, 使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保障, 负责包管患者班次 (“8-8”班) , 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 12 h面对面的服务, 使患者的满意度较前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导管室工作的护士排班方法, 力求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法:以每周工作40h为标准, 在原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 针对医院导管室特殊管理体制, 在CCU护士身兼导管室工作的情况下, 改变排班方法, 运用弹性排班方法。结果:运用弹性排班方法, 既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 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开展, 又保证了病房护理质量, 护士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结论:在导管室没有专职护士的情况下, 病房运用弹性排班方法, 使管理者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既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又体现了对护士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导管护士,人力资源,弹性排班,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先琼, 向代群, 袁岚, 等.论适应现代护理管理的护理排班原则[J].现代护理, 2007, 13 (3) :239-240.

[2]王光玉, 蒋俊芳.双夜班制在神经外科病房的实施[J].临床医学, 2006, 19 (4) :712-713.

[3]黎小群, 郑碧霞, 钟娟, 等.急诊成组护理弹性排班模式的成效研究[J].护理学报, 2006, 13 (3) :2.

[4]李雪冰, 蔡友锦, 何丽仪, 等.二线护理值班制在神经外科病房中的实施[J].现代护理, 2006, 12 (21) :2047-2048.

[5]Cronin-stubbs D, Rooks CA.Tb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mout of critical care nurses[J].The result of reseach heart&lung, 1985, 14 (1) :31.

7.新生儿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七

为新生儿病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保障新生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而应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为新生儿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需求。

二、标准

1、人员管理

(1)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科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士长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2)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3)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4)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非医学指征禁止给予患儿母乳代用品,提倡母乳喂养。

(5)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2、科室管理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3)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4)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5)应当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6)新生儿病房禁止陪床探视,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

(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病室空气要清新,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空气消毒机每天照射2小时。(4)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等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

(6)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a、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听诊器、浴巾等。氧气湿化瓶为一次性使用,3天更换,吸引瓶每日清洁,每周和终末用500mg/L含氯制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冲洗晾干备用,吸引器连接管为一次性使用,24小时更换。

b、患儿奶瓶奶头为一次性使用,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使用中的暖箱每天清洁,每周更换一次做终末消毒。暖箱清洁、消毒有记录。

c、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d、患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一次,污染后随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7)病室每日清洁拖地不少于2次,拖布专室专用,如疑似污染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窗台、床头桌等物体表面每日擦拭2次,一桌一布,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洗手池等物体表面应每天进行清洁擦拭,如有污染随时消毒。

(8)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9)发现特殊感染或传染病患者,要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所用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0)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11)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4、暖箱安全管理应由注册护士或在注册护士的监督下使用。使用前应了解暖箱的作用、适应症、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有疑问,应向资深护士、医生或设备科咨询确认。(1)暖箱安全使用

a、暖箱应由注册护士或在注册护士的监督下使用。使用前应了解暖箱的作用、适应症、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有疑问,应向资深护士或设备科咨询确认。

b、暖箱使用前做好准备,包括按需加无菌蒸馏水、监测各项显示指标、选择箱温/肤温控制模式,并预热。

c、患儿置于暖箱后,放置合适体位,同时常规每小时巡视,观察患儿、暖箱温湿度等。d、每班记录实际的箱温于护理记录单上,签名并做好交接班。

e、使用中的暖箱应每天检查蒸馏水是否足够,及时添加。每周更换暖箱,消毒并记录。f、暖箱使用后应终末消毒。

g、暖箱出现故障,及时报告护士长或相关人员,及时送设备科修理。

5、新生儿外出检查、出院安全流程

(1)对外出检查、出院的患儿,应有护士双人核对患儿腕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出生年月日。

(2)患儿需外出检查时,责任护士应明确患儿检查的项目及时间,根据医嘱使用患儿检查所需的药物。通知检查护送人员并与其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床头卡,核对患儿检查的项目名称。核对后护送人员将患儿送出病室检查。患儿检查完回室,再次由护送人员和护士双人核对,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无误后,将患儿放至其床位上,继续治疗。

(3)患儿出院时,两名护士核对患儿身份识别腕带和床头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床号、出生年月日,确认家长身份并出具身份证明,核对无误后将患儿交与家长,并由家长签字后将患儿抱出。

(4)新生儿病区的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将患儿抱出病区,医院监控部门应24小时监控新生儿病区的通道,防止有人私自抱走患儿。

8.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篇八

1.严格做好婴儿身份核查及识别工作,遵守新生儿腕带安全管理规定,新生儿入院、转科、转院及出院按护理流程操作。

2.为患儿进行有创性护理操作如PICC置管等,必须向家长履行告知义务,请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签署全名存档。

3.定期对新生儿室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定期对早产患儿家长进行护理和安全知识培训。

4.及时、规范使用警示标志,如床边隔离、注射特殊药物、仪器故障、药物过敏等,标识醒目清楚。

5.有安全保护措施和工具,护士需掌握本病区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基本知识。6.有明确的早产儿用氧规范,严格设置经皮氧饱和度报警值在90~95%,氧浓度调节梯度按5%递增或递减,防止上氧不当引起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

7.定期对科室仪器、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上报,督促维修并做好记录。8.严格遵守高置物品安全管理规定,以免高置物品坠落或砸伤新生儿。

9.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篇九

关键词:导管室,管理模式,独立管理

一般资料

我院介入手术开展于1995年,2011年成立独立导管室。在此期间,导管室的管理方式经历由影像中心代管、介入科代管直至独立管理。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得导管室逐渐由单一辅助类科室转变为以介入手术为特色的开放性、综合性手术平台。

具体方法

设计建设以手术室为设计标准的导管室。改变介入手术没有专用场所的局面,建设导管室专用业务用房,按外科手术室的要求进行3区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合理布局[1]。设立清洁走廊与污物走廊,设立更衣室、办公室、值班室、图像操作间、材料间、无菌物品存放间、铅衣悬挂间等功能用房,满足工作人员需求,规范工作流程。

配备专业人力资源:我院导管室按照两间手术室进行专业人员配置,其中DSA技师4人、护士8人(含护士长及总务护士各1人),接受护士长统一管理。

更新理念,加强专业培训:导管室仪器众多,手术种类不断更新、发展,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培训中,将介入手术分为心脏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大血管介入治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非血管介入治疗等6个维度[2]。灵活运用PBL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临床病例之中[3],使护理人员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按相应管理办法[4],开展放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提升业务水平,突出专业性。

建立“二级库”:将所介入的相关耗材合理放置,统一管理。将耗材从原有的临床科室中剥离出来,由导管室统一向采供中心申领,储备于材料间,统一登记,并定时盘存,相关临床科室不再参与耗材的管理。建立耗材使用登记本、毁形登记本、植入登记本。建立耗材使用清单,保存相应条码标签并作为病历资料的一部分妥善保管,便于记账与追溯。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我科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导管室工作制度、导管室安全管理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预防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导管室参观制度、导管室值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导管室护理质量评价和考核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医嘱执行制度、患者坠床与跌倒报告及伤情认定制度、更衣室管理制度、介入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等。同时设立质控小组、院感监控小组与安全管理小组,由资深护士担任组长,定期举行质控活动及护理人员的质控量化考核,定期举行安全管理会议,对科室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提高工作人员对科室运行及医疗安全的认识程度及工作水平。护士长每周对科室进行检查,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

规范手术管理:各科室介入手术按照院内手术管理规范,在手术麻醉管理系统中填写手术申请单,由导管室统一协调安排,充分发挥导管室的手术管理平台作用。

导管室手术室化独立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手术平台公共化提高了各科室开展介入手术的积极性,业务量迅速增长。导管室一度划分归属不明,造成管理相对薄弱与混乱。相关科室欲开展介入治疗,不能独立开展,只能寻求与代管科室合作,业务收入分配难以协调,具有内外科交叉性综合手术也难以形成默契,甚至常常只能从临床科室临时抽调跟台护士,医护配合缺少默契。种种问题造成介入手术量增长缓慢,手术种类开展较少。独立化手术室化管理后,扫清了相关障碍,使导管室成为开放性手术平台,开展介入手术的科室从3个增长至目前的8个,手术种类涵盖神经脑血管、心脏、外周血管、肿瘤、大血管介入及非血管介入6大类,81种手术,其中以TIPS为代表的外周介入手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手术量由有统计数据可查的2011年的997台增加至2014年的2776台,成为本院业务亮点,更多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治疗,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工作人员得到了规范化培训,提高了专业水平。通过专科业务学习、技术演练、外出进修、院内片区培训等培训手段,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能力突出的护理队伍。

提高了工作人员归属感:绩效计算方式的改革,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得以量化,收入与付出呈正相关,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作为独立科室,导管室取得院内综合目标奖、零投诉奖等荣誉,增强了科室人员的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让工作人员在科室具有归属感。

有效减少工作人员射线接触,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导管室工作人员均严格按照要求接受正规的放射防护培训,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具有放射防护专业知识和防护器具使用技能。未通过放射防护培训的工作人员不得上岗,不再出现由于科室归属不清,人员配备不固定、流程不熟悉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射线接触与泄露。

资源得到集约、高效的利用:由导管室统一协调安排手术,手术接台时间大大缩短,择期手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合理安排,同时为急诊手术、外请专家手术开辟绿色通道,单间单日手术量可达25台,缩短患者等待时间,降低机器闲置时间。

规范了耗材使用与管理,使相关医务人员得到保护:材料与临床科室剥离的管理方式,使临床科室不再参与到耗材的采购、保管流程中,使医务人员的权利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保护。

提高了院感的控制与管理水平,降低了院感发生的风险:集束化管理策略的应用[5]、消毒设备与合理的业务用房等硬件的配套到位以及消毒隔离制度、感染手术管理制度、院感监控小组的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技术的培训与监督等相应软件的配套与提高,对降低院感的发生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结

作为医院重要的业务部门,建设一个规范化、专业化的导管室日益重要。从建设伊始,在设计布局上,装备配置上,均可按照手术室设计要求,按标准做好手术间的放射防护改造。同时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及预案,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技师团队是导管室正常开展工作的关键。独立化的导管室,具有工作流程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资源配置集约化、工作质量可控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导管室作为一个以介入手术为特色的开放性、综合性平台来建设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邵辉.介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要点及隐患预防[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93.

[2]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十七号令.

[3]高嵩琴,王馨,毛燕君,等.基于案例教学法构建介入手术室专科护士的教学案例库[A].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6-9.

[4]胡文琳,张伟英.PBL和CBL教学法在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052-2053.

10.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篇十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无陪护监护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室内温度在24℃~26℃,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环境Ⅱ类环境标准。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定时开机,做好记录。

三、落实手卫生,病室内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洗手图,配备清洁剂、干手物品,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四、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五、早产儿室与隔离室分开,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六、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七、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用后焚烧,重复使用呼吸机管路用后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八、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九、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等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消毒或灭菌;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十一、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使用一次性诊疗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不得交叉使用。确诊为传染病人的,应转至专业医院治疗。

十三、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十四、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11.新生儿一科会诊制度 篇十一

凡疑难病例,均应及时申请相关科室会诊。申请会诊医师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如化验、X光片„„等相关资料,填好会诊申请单。

1、科内会诊

对本科内较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病例,由主治医师提出,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召集本科有关医务人员参加,进行会诊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统一诊疗意见。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历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2、科间会诊

院内科间会诊申请必须经本科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同意,会诊医师要求总住院以上医师担任,会诊医师接到会诊通知单后应签收并注明时间,并于及时前往会诊如有困难不能解决,应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同处理。

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初步诊断和会诊目的及要求,并将上述情况认真填写在会诊单上,并由主治医师签字,送往会诊科室。

被邀请科室会诊医师会诊时,会诊病人的主管经治医师应全程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表示对会诊医师的尊重。

会诊医师应以对病人完全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会诊,并将检查结果、诊断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于病历会诊单上。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时,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尽快作出

诊疗方案并提出具体意见。对待病人不得敷衍了事,更不允许推诿扯皮、延误治疗。

申请会诊尽可能不迟于下班前一小时(急症例外)。

(2)急会诊

值班医师对于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病人,由经治医师提出紧急会诊申请,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或者直接电话通知和邀请。会诊医师必须在15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会诊时,申请医师必须全程陪同,配合会诊及抢救工作。

(3)院内大会诊

疑难病例需多个科室会诊时,由科主任提出,经医教科同意,邀请有关医师参加。一般应提前1-2天将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及邀请会诊人员报医教科。医教科确定会诊时间,并通知有关科室及人员。

会诊由申请科室的科主任主持,医教科参加,必要时主管医疗的医疗副院长参加,由主治医师报告病历,经治医师作详细会诊记录,并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诊疗方案。

3、院外会诊

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可邀请外院专家来院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申请,由主管病人的主治医师填写书面申请,包括简要病史、体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初步诊断和会诊目的及要求等情况,科主任签字送医教科,经医教科同意后报主管医疗的医疗副院长批准。经医教科与有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并负责安排接待事宜。

会诊由科主任主持。主治医师报告病情,经治医师作详细会诊记录。

4、外出会诊

外院指定邀请我院医师会诊,必须提供单位(医教科)介绍信,经我院医教科同意,办理外出会诊手续后方可外出会诊,否则由此发生的医疗纠纷或交通事故,由外出应诊医师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外院邀请本院会诊时,同样必须提供单位(医教科)介绍信,经我院医教科同意,医教科根据申请会诊医院的要求,将选派学有专长、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前往会诊,专家会诊时要耐心听取病情汇报,认真细致地检查病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提出诊疗意见,圆满完成会诊任务并报医教科。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时,应立即报告医教科并进一步选派专家协助会诊,以便尽快作出诊疗方案并提出具体意见。

5、会诊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 申请会诊科室应严格掌握会诊指征,必须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核同意。

⑵切实提高会诊质量,做好会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历,会诊人员要仔细检查,认真讨论,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主持人要综合分析会诊意见,进行小结,提出具体诊疗方案。

12.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 ASAⅠ~Ⅱ级, 体质量指数<30 kg/m2, 45~76 kg, 无头、颈、咽喉部畸形及活动障碍和张口受限, 随机分为两组 (n=30) :喉导管组 (Ⅰ组) 和SLIPA喉罩组 (Ⅱ组) , 术前患者肝、肾功能X线胸片、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常规肌注咪达唑仑0.5 mg,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BP、HR、Sp O2及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 待平稳后记录基础值。采用双通道靶控输注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3~5μg/m L) 和瑞芬太尼 (血浆靶浓度4~6 ng/m L) , 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 且术中不再追加, BIS值40~60时置入喉导管或SLIPA喉罩 (杭州富善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行机械通气, 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位麻醉医师完成。潮气量8~10 m L/kg, 通气频率10~12次/min, 根据身高选择喉导管型号 (<155 cm选用3号, 155~180 cm选用4号, >180 cm选用5号) , 根据体质量选择SLIPA喉罩型号 (30~50 kg选用3号, 50~70 kg选用4号, >70 kg选用5号) 。置入成功的标准:双侧胸廓起伏良好, 无气体从引流管或口腔中漏出, Ppeak在正常范围。

1.3 观察指标

(1) 置入时间 (从开始置入至置入成功的时间) 、置入次数。 (2)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 (评价置入位置) [2] (Ⅰ级:直视下解剖结构不清;Ⅱ级:仅见会厌背面;Ⅲ级:声门和会厌清晰可见) 。 (3) 气道密封压。 (4) 置入前后1、3、5 min、切皮时、气腹时5、10、30 min、气腹结束后3 min时HR、SBP、DBP、MAP、Sp O2、Ppeak和PETCO2。 (5) 记录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 (术毕至呼之睁眼的时间) 、气管导管或喉罩拔除时间 (术毕至呼吸恢复正常可拔除通气道的时间) 。 (6) 记录术后24 h内咽痛、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咽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及喉导管或喉罩拔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喉导管或喉罩置入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气道密封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Ⅰ组与Ⅱ组咽部不良反应分别为12 (40%) 、3 (1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两组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 Sp O2、Ppeak和PETCO2均在正常范围,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Ⅰ组比较, Ⅱ组纤维支气管镜下咽部解剖结构更清楚 (P<0.01) , 见表3。

与Ⅰ组比较*P<0.05

与Ⅱ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患者身高选择喉导管型号, 根据患者体质量选择SLIPA喉罩型号, 二者均采用Asai等[3]推荐选择型号的方法。Sp O2、Ppeak、和PETCO2是临床麻醉中监测通气效果的主要指标, 良好的气道密封压是声门上机械通气的前提,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口咽部解剖结构的显露进行直视分级, 可直接反映两种声门上装置的通气对位效果。

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术中Sp O2、Ppeak、和PETCO2均在正常范围, 表明通气效果良好, SLIPA喉罩不仅具有吹制的足靴型结构可实现与口咽结构的个体化匹配, 而且还可容纳约50 m L胃内容物, 从而保证气道管理效果, 喉导管为气管食管联合导管的改良装置, 直接置入封堵食道并具有侧孔以实施通气, 且能防止腹内压增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二组的置入方法均较简捷, 在通气效果良好状况下, 双管喉罩纤维支气管镜下咽部解剖结构比喉导管组更清晰, 咽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喉导管组。

综上所述, 喉导管和SLIPA喉罩均可安全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 而SLIPA喉罩纤维支气管镜下咽部解剖结构更清晰、咽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喉导管组。

摘要:目的 比较喉导管与SLIPA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 ASAⅠ或Ⅱ级, 体质量指数<30 kg/m2, 麻醉前随机分为两组 (n=30) :喉导管组 (Ⅰ组) 和SLIPA喉罩组 (Ⅱ组) 。两组均靶控输注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3~5μg/mL) 和瑞芬太尼 (血浆靶浓度4~6 ng/mL) , 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 BIS值40~60时置入喉导管或SLIPA喉罩, 置入成功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 记录喉导管或SLIPA喉罩置入时间、一次置入情况和气道密封压。术中持续监测HR、SBP、DBP、MAP、SpO2、气道峰压 (Ppeak) 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 记录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 (反流、误吸、声嘶或咽部不适) 等。结果 两组置入时间、一次性置入成功率、气道密封压、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 SpO2、Ppeak、和PETCO2在正常范围,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Ⅰ组比较, Ⅱ组纤维支气管镜下咽部解剖结构更清晰 (P<0.01) , 术后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少 (P<0.05) 。

关键词:SLIPA喉罩,喉导管,妇科腹腔镜,呼吸,人工

参考文献

[1]Miller DM.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and scoring system for supraglottic sealing airways:a brief review[J].Anesth Analg, 2004, 99 (5) :1553-1559.

[2]华震, 左明章, 王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双管喉管和双管喉罩通气效果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 28 (11) :1020-1022.

13.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篇十三

一、新生儿室应相对独立,分设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二、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应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四、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2次(门把手、床头柜、桌凳等);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三次,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

五、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作好登记。

六、新生儿所用尿布(最好使用纸尿裤)、衣服、被子、被单等,应用消毒灭菌的棉织品,使用前必须高压灭菌,设专用柜存放。

七、新生儿沐浴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应严格分台使用,避免交叉。新生儿用的眼药水、扑粉、有膏、沐浴液、沐浴巾、浴垫、治疗用品等,必须一婴一用;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八、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

九、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8小时更换一次。

博州蒙医医院

14.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 篇十四

2.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3.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4.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避免胃过度扩张,避免长时间留置经鼻 胃管,应用教习的营养管路和空肠营养。

5.保持患者半卧位(30度-40度),按时翻身、拍背。

6.避免经鼻气管插管,维持合适的新昂压力和持续声门下吸引。

7.定期的呼吸机设备的清洁,避免不必要频繁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过度镇静,每日间断唤醒,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尽早脱机。

15.无陪伴新生儿的护理安全管理 篇十五

1 无陪伴新生儿病房条件及制度要求

1.1 病房条件

无陪伴新生儿病房条件要求高, 硬件设施应齐备, 从新生儿安全出发, 为无陪伴新生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新生儿刚脱离母体, 对外界环境很不适应, 对温度、湿度、卫生等环境上有特殊要求, 这就要求整个病房温暖、清洁、清新、安静、人流量少、噪声小、亮度适宜等。新生儿病房应设置成一个独立的科室, 对外界要有相对有效的隔离。在病房结构及布局上也应有其特殊性及完整性, 病房门窗应设密码或专人看守, 病房内应设有医务人员更衣室, 单独的配奶间、沐浴室、消毒隔离房间、重症监护室、治疗室、接待室、办公室、卫生处置室, 以及单独的无菌操作室 (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换血术等特殊操作) 。硬件设施也应齐备, 如暖箱、蓝光箱、辐射台、保暖台、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控制泵、中心负压吸引装置、中心供氧设施,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配制的净化操作台以及喉镜、皮囊、面罩、急救药柜等必备的抢救设施等。总之, 无陪伴新生儿病房布局应合理, 设备齐全。

1.2 病房制度

无陪伴新生儿病房制度要求高, 不管对医务人员或家属都应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如探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六步洗手”规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终末消毒处理、传染病隔离及报告制度以及医疗设备的消毒处理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急救物资管理制度消毒隔离监测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与规程、病人身份识别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安全用氧规范与制度、带教制度、设备维修与保养制度、责任制护理制度、基础护理工作规程、毒麻药品使用规程、输血制度以及医疗废物处理规程等, 使医务人员工作与行为规范化, 做到有证可依, 有章可循, 切实保证新生儿安全。

2 无陪伴新生儿病房护理人员配置

无陪伴新生儿护理人员工作繁琐, 不但承担医疗, 而且还有喂奶、洗澡等工作;同时新生儿娇嫩、柔弱, 且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无陪护理工作缺乏监管, 因此对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要求较高, 要求选拔及配置合理。

2.1 护理人员素质要求

无陪伴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有绝对高的职业道德要求, 要热爱新生儿专业, 对新生儿应有爱心, 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自觉性。无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就不能从事这项特殊的护理工作。同时应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及非常高的业务素质要求, 如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灵活机警的应变能力, 熟悉专科疾病特点及各种操作技能与抢救技能, 如气管插管、双管同步换血等。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保养及故障排除, 为每例患儿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及抢救时间, 使疾病伤害降低至最低程度。以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 护理专业知识, 正确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指导家属防病治病能力。其次, 还应有所有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及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还应有较强的创造性及想象力。

2.2护理人员的配备及排班应合理

护士长应考虑能力、技术、经验、应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对各班护士进行合理搭配, 使患儿及病房在每时每刻都应有一支安全及合理的护理队伍坚守岗位, 确保治疗及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排除高危因素, 及时处理不良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发生。

2.3 岗前安全培训

对新进人员, 如进修人员、实习护生等均应进行岗前安全培训, 使其从根本上理解及认识无陪伴新生儿病房的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同时应选择具有很强带教能力的老师胜任带教工作, 并做到放手不放眼, 正确指导实习护生和进修人员、护理辅助人员的工作。

3 安全管理措施

无陪伴新生儿的特殊性已不言而喻, 其安全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为保证新生儿安全, 为提高护理质量, 为学科发展, 必须跟进时代步伐, 切实落实优质服务工程, 建立完善和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落实患儿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为防止新生儿错抱错放及遗失, 从新生儿入院时就必须做好一切身份识别标志, 如手腕带、床头卡等, 并且做好入院宣教工作, 如探视时必须携带探视者本人身份证或相关证件, 并告知新生儿病房取消陪伴的原因, 让家属理解配合。住院期间, 工作人员进行任何操作前后必须查对患儿身份信息, 如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等。外出检查必须有医务人员陪同, 回病房时必须与责任护士再次核对, 如因治疗需要, 更换床单位和床位时, 责任护士必须仔细查对, 确认无误并将患儿一切资料和物品随患儿搬动, 如入蓝光箱治疗等。更换床位后, 应将患儿一切资料作床位修改, 并告知家属。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在每日晨间护理及沐浴后必须进行患儿身份查对, 与家属进行沟通时必须与家属进行共同核对, 询问家属患儿相关信息。出院时必须携带家属本人身份证及病危通知书, 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及家属接待者反复查对无误后再将患儿交给家属, 并进行相应出院指导。平时不允许家属及非工作人员入内, 如因需要进入病房者, 必须进行相关证件查对及登记工作。

3.2医院交叉感染监控

新生儿生命脆弱, 住院期间防止医院交叉感染是新生儿安全管理的重点[2, 3]。由主任医师及护士长负责感染控制, 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和监控系统, 进行全面监控, 科学管理。 (1) 新生儿病房必须整洁、清洁, 空气清新,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进行规范洗手。同时每例患儿床旁均应备有手消毒剂、一次性手套、皮尺、体温计、听诊器等;沐浴时也应做到一人一沐浴器具。进行有创操作时, 必须严格无菌, 静脉营养液配制应在净化操作台中进行, 特殊操作应在消毒房间进行并严格无菌。责任护士应做好呼吸机管道、引流装置的护理及管理, 每日更换呼吸机湿化液;协同消毒员定期做好呼吸机及管道, 引流装置、负压吸引装置、中心供氧设施、暖箱、辐射台、蓝光箱等的消毒与更换工作;适时请厂家进行仪器消毒、拆洗指导与培训工作;患儿更换床单位或出院后, 应做好终末处理及消毒工作。 (2) 传染病及耐药菌、特殊细菌感染的患儿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将患儿放入消毒隔离房间, 做好醒目标志, 专人护理, 接触者必须穿隔离衣, 戴手套、口罩、帽子, 操作前后必须规范洗手并消毒, 不能用污染的手及手套接触仪器等。对抵抗力差、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等应进行保护性隔离, 严格洗手及卫生手消毒。责任护士应做好每个患儿的基础护理工作, 防止脐源性感染及其他损伤导致感染。 (3) 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应身体健康, 无传染性疾病, 感冒者不可接触患儿, 入病房前均应洗手, 并更衣换鞋;特殊情况家属及非工作人员入病房时, 必须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换鞋等, 个人物品勿带入病房。

3.3 杜绝意外事故及意外伤害发生

3.3.1 防窒息

由于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 奶后易发生呕吐及奶汁反流, 所以新生儿奶后30 min应左侧半卧位并减少搬动, 加强巡视, 尤其是早产儿。对呛奶及病情危重者应亲自喂养, 奶孔宜小, 奶时较累或缺氧的患儿, 应给氧或鼻饲喂养。对危重患儿密切监护, 监护仪报警时应及时回应, 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防止呼吸暂停等意外发生。随时保持正确体位, 使气道自然伸展, 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应做好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外出检查时必须确保气道通畅, 不能脱氧者应给氧, 必须医务人员陪同, 备齐必要的抢救用物, 如喉镜、皮囊、面罩、气管导管等, 对病情极其危重不能外出者应申请床旁检查。沐浴时手法正确, 防止呛水而引起窒息。

3.3.2 防止意外损伤

如刺伤、划伤、抓伤、擦伤、压伤等,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整洁, 防止采血针头、棉签等异物遗留床单位刺伤患儿。勤修剪指甲 (包括工作人员) , 防止抓伤或划伤患儿。患儿哭闹时应加强巡视, 防止患儿拔出输液针头而划伤皮肤。对烦躁的患儿应包好手指及脚跟, 查找原因并给予安抚, 适当镇静。输液时加强巡视, 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肿胀, 皮肤色泽变化, 防止药物刺激或外漏引起局部坏死。手腕带及氧饱和度探头不宜过紧, 适时更换, 防止压伤或阻断血液循环, 适时更换电极片、留置针胶布、皮肤温度传感器探头等粘贴于皮肤的物品, 防止因过敏或其他原因造成皮肤损伤。随时整理好监护仪线路、引流管及输液管等, 防止缠绕患儿或压迫于患儿躯干下而造成伤害。加强翻身, 防止压疮。

3.3.3 防止医源性损伤

医务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不按规程操作不当给患儿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均为医源性损伤, 所以一切操作均应严格操作规程。如沐浴时应按正规程序及正确手法进行, 避免水进入患儿眼、耳、口等, 水温在38℃~40℃, 不可过冷或过热, 并提高室温, 防止烫伤或着凉。一切操作应注意给患儿保暖, 减少暴露部位及暴露时间, 防止着凉。操作时手法轻柔, 不可强拉或扭转患儿肢体, 以免造成骨折, 已有骨折的患儿更应注意操作, 如穿脱衣物时, 应先穿患侧, 后穿健侧, 先脱健侧, 再脱患侧, 防止加重损伤。TDP灯进行物理治疗时, 应专人守护, 防止烫伤。暖箱、蓝光箱等门窗操作后应关好, 床栏拉出时应及时推回防止坠床。穿刺时避开神经丛丰富的地方及关节部位, 穿刺后压迫止血用力适度, 防止因止血不当而造成肢端缺血或穿刺处皮下血肿等发生。正确执行并维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输液、动脉置管,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等, 防止导管脱出或堵塞等意外发生。动脉置管除正确维护外还应有正确方法采取血标本, 防止医源性贫血或因采血不当造成空气栓塞及血栓形成。一切操作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 减少对患儿刺激, 防止颅内出血, 特别是早产儿。根据患儿病情采取合适体位, 防止因体位不当造成伤害。光疗时应保护好眼及外生殖器, 防止眼充血、角膜损伤及外生殖器损伤等。

作为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应有安全意识随时提高警惕从病人入院时就应仔细检查, 发现异常向家长交代并进行相应处理及记录。做好每件工作, 特别是基础护理及沐浴时应仔细检查, 发现问题尽早处理及报告。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加强巡视, 排除安全隐患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如通过氧饱和度调节用氧方式及浓度, 减少用氧损害;喂养时观察患儿有无腹胀、呕吐等喂养耐受情况, 及早发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等并发症, 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同时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还应加强心理护理、鸟巢式护理、新生儿功能训练, 并与患儿进行眼神、肢体语言交流等使患儿在治病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生儿,无陪伴,安全管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皮玉菊.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病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7-8.

[2]陈启蓉, 佘丽, 叶小群.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2B) :428-429.

上一篇:生产车间设备管理制度下一篇:省德育优质课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