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4-07-07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18篇)

1.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一

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

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

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

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好范文整理)

2.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二

一、健康、亚健康及心理健康

(一)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演变,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完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其宪章上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990年, 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加以补充, 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由此可见, 伴随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 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宽。从单纯的躯体健康, 逐步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道德健康, 即理想的健康状况不仅仅是免于疾病的困扰, 还要充满活力, 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处于健全、美好的状态。

(二) 亚健康的定义

所谓亚健康, 通俗地说, 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 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 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 机体处于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一般来说, 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 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 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三) 心理健康的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 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 (Jahoda, M.) 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 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 (positve mental health) ,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 自我认知的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 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 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 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 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 自强不息, 即使遇到挫折, 也会成长起来, 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 统一、安定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 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 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 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 有较高的抗压力与坚韧的忍耐力。

4. 自我调控能力。

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 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 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 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 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 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 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 判断现实。

6. 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 而是顺应环境, 适应环境, 并积极地变革环境, 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热爱人类, 适当地工作和游戏,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 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 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 而且能自我实现, 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 体育教学过程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的外在表现, 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 教师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

(二)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

体育教学通常在室外进行, 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 而且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采用体育竞赛, 运用学生共同认可方式和规则, 以相互间身体对抗的形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赛活动, 在伴随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后, 学生会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 培养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奋勇拼搏, 塑造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

(三)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体育活动是一项群体活动,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 相互交往、相互保护、相互协作, 能促进自身的社会化。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 体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 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模拟, 在这过程中, 学生能获得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

(四) 体育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消除精神紧张、培养自信心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计划地控制学生运动强度, 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实验研究证明:有氧代谢运动能逆转精神紧张、忧郁症等恶性症状, 使自信心增强, 使焦虑和压抑等情绪障碍得以缓解。有氧代谢运动影响情绪平衡用生理学方法来解释有两个方面:一是缓解情绪紧张。在运动中, 机体的代谢增强, 有助于消除体内积蓄的肾上腺素和其他代谢产物, 使储存在肝、脾的血液大量进入循环, 有利于脑的血液供应。二是内啡呔效应。内啡呔是在有氧代谢运动中由脑垂体腺分泌的一种吗啡类激素, 它的镇痛作用比吗啡强200倍。据研究, 许多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能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和生活信心, 与内啡呔效应有关。生理学上的这种解释与1980年美国学者迪什曼 (RK.DISHMAN) 所做心理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他发现进行体育活动 (慢跑、游泳、自行车、力量训练等) 对于抑郁症的治愈率达85%, 于焦虑症的治愈率达60%, 对于化学药有依赖性的治愈率达45%。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的作用

(一)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 推动他们进行各种体育学习活动, 激发他们自觉进行体育运动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二)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在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排除心理困扰, 纠正心理缺陷, 克服心理障碍, 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品质, 确保体育运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四、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宗旨

根据新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 参考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整体要求, 结合体育对学生的心理效能, 确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总的宗旨是通过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促进学生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 达成普遍意义上生活质量的提高, 真正实现体育“心灵”与“躯体”本质功能互为一体的教育与养成作用。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积极、合理、健康的自我认知, 提高知觉和反应的敏感性, 提高自信心;提高社会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培养和谐、理性的人际关系;培养有社会意义的竞争、合作、团队、领导、生态等意识和观念, 提高学生健康的社会健康心理能力;塑造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 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发展学生理性和稳定的情绪, 提高情绪的自控力;培养学生持续的进取精神, 发掘生活体育潜能, 培养自我心理疗治调适的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旨在培养和健全学生自尊自信、忍耐坚强、开拓进取、沉着果敢、勤奋踏实、公正诚实、体谅友善、互助合作、责任心强、善于思考、乐观、理智等品质, 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 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教育途径有:寓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之中;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 与体育德育教育触为一体;结合体育教材特点;发挥体育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通过学生自我心理活动与体验来教育、培养。方法有说服法、锻炼体系竞赛法、课堂教法。

五、体育与心理教育的综合运用

(一) 体育心理咨询。

咨询的形式有会见、电话、书信等多种。有的学生存在生活中的困惑、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或者来自家庭中父母不和所带来的痛苦, 这些深层次心理问题难以在心理课、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以解决,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在运动中体会成功和失败的酸甜苦辣, 在运动中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也可以求助于体育心理咨询。体育心理学教师应本着为学生保密、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做学生的密友,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二) 体育心理档案。

在学生刚入学时施行一些心理测试, 如情绪稳定性测试, 性格测试、自我概念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 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及个体差异, 为学生设立心理档案, 并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中情绪不稳定、性格存在偏颇、过于抑郁、自我概念极低的学生筛选出来, 进行特别的辅导, 使他们尽快回归正常行列。

(三) 心理协作小组。

由学生自发组成, 在课余时间交流和阅读心理学科普书籍, 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在电话或网络上沟通。一致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于体育心理学教师。组内成员以帮助与被帮助的方式进行疏导, 交谈的话题不设边界, 自由、广泛而富有开放性, 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关注和解决自身问题。

(四) 体育心理资询室。

体育教学部门成立专门的体育心理咨询室, 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 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知识, 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 心理辅导站。

建立体育教研室与心理辅导中心联接体系, 用运动方法和语言暗示疏导学生, 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站, 并对部分学生 (心理障碍明显者) 建立个人运动处方, “对症下药”。

(六) 改进教学方法。

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安排适当的课时, 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的相关教学。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健全个性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当代的大学教育, 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还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它是一种超越了的学校体育教育, 是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我们希望体育心理素质教育能够像基本的健康教育或基本的素质教育一样, 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隆瑞, 粱向阳.体育社会学报.人民体育出版社.

[2]皮连生.教学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三

小学体育教学大多以班级为单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全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利用生活典型,进行潜移默化的随机教育,这样,更具向心力,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大多数学生有很高的荣誉感,能积极进取。要加强人格的熏陶,让学生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在体育教学中,骄傲的学生往往是有些“本事”的,技艺一般的常有勤奋的优点,体质弱的学生我们会从他们身上找到爱动脑子的优点,上天给人一短,常有一长来相补。我们要引导学生无论何时,不能全凭自己的长处压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自卑。教师也不能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等学生,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对他们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

前不久,笔者在执教“前滚翻”时,有一个片断至今记忆犹新。

师: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是蹲撑开始,两腿用力蹬地,低头团身抱腿。两腿迅速蹬直,请看老师示范一下,然后分组做,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学生分组试做后评点。

李同学:我们组的吴某笨得像个方木头似的,连滚都不会,总是横偏,就是他拖我们组后腿。

吴某:你圆!能滚,能滚多远就滚多远。胖得像个熊猫似的,当然,一“圆”就滚了!

师:你们都先别争,我们都看看旁边的龚同学,你看人家多用功,翻得不是最好,但一直都在练,你看他一个翻得比一个好,实干者,动手不动口,要多练啊!

生:其实,前滚翻就是滚皮球。(该生说着还拿出篮球比划)像篮球一样,一弹、一滚,就过去了。

师:是啊,碰到问题时,自己不抱怨,碰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嘲讽,不吵架,多关心、多动脑,才是上策啊!李同学希望吴某好,心不坏,话不好。李同学跟头没翻到位,但心里很要强,想翻好,一时没找着门道。他的优点是语言含蓄,说不准在文学上能有建树呢!以后大家有问题要多劝说。解决不了的,和老师多说说。

在这个案例中,师生在对话中,巧妙化解矛盾,构建主流心理导向,让学生学会了怎样以健康的心态适应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二、培养兴趣,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类活动的主动心理倾向,常常以特定的人、事、物或活动为主体对象,并伴随一定的积极心理情绪,让大腦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并让其他区域受到抑制或相对淡化。当学生将注意力、思维活动、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全部集中于体育学习时,便会使其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与需要紧密相连的,是在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之中。

在小学,常用游戏形式激发兴趣,调整学生的心态。游戏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能引人入胜,游戏具有竞争性和娱乐性,能使参加者积极主动进行练习,游戏时队、组内部间团结互助,而竞争者之间则关系紧张,以致激烈对抗。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学生在规则许可范围内,可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如,队列常规训练教学,学生总觉得很无聊,所以有时迟迟做不到位,如何来激趣?第一步,我给每个学生编上号。第二步,定出每队的队长为“火车头”。第三步,解散队伍,以哨为号,做找“火车头”游戏。第四步,各自休息,做“找伙伴”游戏,找到自己前面的那个人。第五步,比一比哪一队集合最快。在这个案例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各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三、树立信心,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每个教师在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中要能发现学生最强的一面,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以学生闪光点为切入口,相机引导学生发展。如,跑得快的同学,让他在长、短跑中出成果,跳得高的学生让他们多在跳的方面去展现风采,技巧好的学生不妨让他们去练体操。大家一起玩的时候,跑得快的让他退后一些跑,让慢的有信心,让快的有动力。

4.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四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状态已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因此,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 者:王军 WANG Jun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917(1)分类号:G807.4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大学

5.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五

青海省西宁市第七中学东校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并日益被

重视起来。作为与素质教育有着紧密联系的体育与健康课,更要不断顺应教育

教学改革,在注重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着力提高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素质教育

【引 言】我是一名来自初中体育课岗位的普通教师,教学五年,资历尚浅。但在体

育素质教学中也有着自己的一点小小认识。教育教学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

一直都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初中教育阶段更是教育改革和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已不是以往的那种只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体

育课了,而是在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以

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都是教育教

学改革给我们体育与健康课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也给体育与健康课注入了新的元素。我们体育教师当然也要把这个时机,积极应对教育改革潮流下对体育与

健康课的影响。努力让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让每一个接

受教育的孩子再欢快愉悦的体育课上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又能等到基本素质

教育的培养,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

力良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正 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

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也始终与素质教育相联系。

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和交流的一个重

要问题。以下便是我本人在短短几年的体育与健康课实践当中所领略和积累的一些实例及看法,也借此机会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体育与健康课怎样贯彻素质教育

1、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

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无疑是要把以身作则放在首位的。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更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掌握。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2、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

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也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3、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

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4、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二、体育与健康课要适当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

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简要地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例: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对学生开了体育与健康课的室内课,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师就

是利用这个时机来向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课的辅导,向学生讲解我国一些著名运动员的故事和一些大型运动会中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故事中一些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

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就是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比如说我在篮球课的教学中经常会加入一些教学比赛,让孩子在比赛的既掌握

了篮球比赛的一些基本知识,也让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让孩子互帮互助、互学互敬。

3、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儿童更多地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儿童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例:我在对学生进行耐久跑教学的过程中,规定学生跑完规定的距离时,会时不时提出再加跑一定距离的要求,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心肺功能,又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护公物观念教育。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

们的劳动观念、爱护公物观念相对薄弱。体育教学主要以操场为课堂,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场地器材准备工作,这是上好课的最基本的物质准备,也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通过号召学生自觉参加搬运器材,自己动手,亲身参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措施上要建立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方法上要经常开展评比、表扬,教给各种技能方法,使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

动。

例:我在给学生教垫上技巧课中前滚翻内容的时候,会让孩子主动搬运海绵垫,并

让孩子自己规划场地。任务完成后我会在所有同学面前对此事进行表扬和评比。最后还会给劳动的同学教其它垫上机巧的内容。如鱼跃前滚翻、头手倒立等等。以这样的方法来激励其他孩子主动参与劳动。

三、体育教育中要有健康人格的培养

通过近五年的教学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

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1、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例:还是在体操垫上技巧课中,在给男生教鱼跃前滚翻的时候,我会给学生适当的加一点“障碍物”,就是让身体比较瘦小的孩子蹲在前面,让其他孩子从这个“障碍物”上面鱼跃过去。慢慢的通过更换“障碍物”的大小来改变难度。在给女生教远撑前滚翻的时候,我会在海绵垫上放一个“标志物”,示意女生在做动作时双手要超过前方的“标志物”,利用远度递增的方法上来增加难度。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3、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四、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

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责。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中诸因素的培养具有一定作用,此外通过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科学观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体育教学本身是一种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能力总体提高需要其诸因素共同提高作为前提,通过体育教学作为培养科技素质的手段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希望我在短短几年的体育教学中所得到的这点认识与见解,能够在将来的素质教学

6.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六

曹琰

青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多项措施,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好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7.论学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学生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他能正确的评价自己,肯定成绩,克服不足;他不妄自尊大、自视甚高、做力所不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自轻自贱、甘愿放弃一切可以进取的机遇:他能准确地认识事物,对事物不过分地乐观或悲观,因而他不会陷于适应困难的窘境;他永远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总之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即自我悦纳。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2.1、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反应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占优势,身心上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怖、悲伤而不能自拔,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2、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服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做得到。

3、影响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3.1、生理因素

3.1.1、遗传素质和年龄特征。

在人们的一生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的人对同样刺激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人的年龄特征既包括生理的成熟,也包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感知、评价的意识特点。遗传和生活发展的因素是人心理发展的前提,因此应注意到在年龄发展中的生理变化。

3.1.2、疾病或健康状态。

人的身体状态会影响人对环境刺激的评价及反应。身体强壮健康使人乐观的看待一切事物,身体虚弱多病则容易歪曲客观事物真相,感知清晰度降低,从而产生错觉。

3.2 环境因素

3.2.1、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

生活中物质条件的优劣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发展,工作环境是人们主要的生活中心,也直接影响精神状态。.

3.2.2、生活的突然变化。

社会因素带来的生活骤然改变都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3.3、心理因素

3.3.1、情绪因素。

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良好的作用,能够发挥机体潜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人体健康。消极情绪如愤怒、恐惧、愁苦等则使人的心理活动失衡,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对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影响。.

3.3.2、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可做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以可发迹许多疾病的过程。这是由于在形成特殊的性格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发育也处在某一特殊阶段,这使得他们由于这种特殊性格特点而容易罹患某种疾病。

4、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1、体育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于保证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的潜力有积极的作用。

4.1.1、体育活动可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通常是在短时间内甚至瞬间完成各种动作,并有一定质量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活动产生的生物电对人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动员工作的神经细胞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人脑皮层细胞活动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人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4.1.2、体育活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应激原意是“对刺激的反应”,主要指个体对超越其应变能力,危及其健康的压力环境进行评价等的反应。当人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和他所认为的自我能力之间不平衡时,则会山现应激反应。体育活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主要是由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4.1.3、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疲劳是种综合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消极的从事某种活动、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容易很快产生疲劳。人的随意活动主要是通过人脑皮层来调节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有关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保护性抑制,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体育活动时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1.4、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而这些技能的形成与其它学科技能的形成有着共同的要素,如思维、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

4.2、体育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学校体育活动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山来,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能够满足交往与归属的心理需求,对于改善同学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都有重要作用。

4.3、体育活动对于调节情绪有积极作用

在目前应试教育状态下,学生经常会产生压抑、紧张等情绪反应,身体活动有助于调节情绪,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身体活动的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运动愉快感,即个体运动后产生满足、愉悦、舒畅。心理学家认为,身体活动是使神经中枢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得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适度负荷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呔,它能使人们在进行运动后直接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如何在学校体育中正确合理的诱发并利用这效应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实验证明,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的体育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令人喜欢、愉快和有趣的活动;二是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三是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四是可定步调的运动;五是中等负荷强度的运动;六是每次活动至少20-30分钟。但是要真正在学校体育中体现出心理健康效应还应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

5.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体育理论课形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等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2、加强体育教师个人修养

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避免产生压抑心理。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良好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5.3、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我们可以想象,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充满青春活泼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各校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教学和活动环境。

5.4、调整学校体育教学的竞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能较好的适应竞争时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并树立起自信和自尊,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厌倦感,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整活动形式,让活动的竞争性尽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心理需要,使有忧郁焦虑等症状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运动竞争中成功的快乐利喜悦。

摘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赋予了学校体育更多的内涵,通过对学校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认为在学校体育中重视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提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建议和对策,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日标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视

参考文献

[1]朱国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11(4).

[2]刘俊庭.大学生健康教育[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8.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八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获取途径、急救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该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并而得出该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南京市小学生 体育与健康课程 生命安全教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汉江路小学、同仁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南京市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分析

1.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逃生技巧的关注情况。根据调查,显示了被调查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逃生技巧的关注情况。64.1%的学生选择了平时关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说明学生渴望学习和掌握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在校期間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情况的调查:有44.3%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生命安全教育,但不是经常性、固定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有48.1%的学生却认为他们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有关生命教育知识和逃生的技能。因此,这就产生了学生渴望学习掌握安全知识、技能与学校教育力度不够之间的矛盾,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2.学生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途径。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相关课程”,占40.5%,而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获取安全知识的选择也分别占到了20.1%和22.5%。说明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学生通过个人行为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同时也说明学校教育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把已有的、零散的安全教育整合成为系统的、规范的体系。

3.学生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对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灭火装备的调查,可以看出有45%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设置的灭火装备。对于如何从着火的宿舍逃生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回答“宿舍发生火灾,烟雾很大应该如何逃生”时,36.1%的学生选择“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爬出宿舍”,这是正确的做法。对于“如果身上着火,可以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这一做法的判断,居然有64.2%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自救逃生能力也比较差。

4.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形式。调查显示,学生在学校接受安全教育的形式有“培训讲座”,占29.3%,“观看教育录像”,占23.4%,“学校宣传画”,占27.6%,“实习演练”,仅占13.8%。我们可以分析出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讲授宣传为主,偏重于知识层面的教育,缺乏相应的实战演练。因此,各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学形式单一的状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二)南京市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

1.学生较关注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但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来教授,更没有系统的学习结构和框架。

2.学生通过个人行为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同时也说明学校教育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自救逃生能力比较差,对于急救知识和运动损伤现场处理等内容不能正确的掌握。

4.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形式主要以体育教师口授宣传为主,偏重于知识层面的教育,缺乏相应的实战演练,学生不能完全的体会出生命安全教育对于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缺乏实际操作性。

(三)南京市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与社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2.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3.加强体育师资培训。4.充分灵活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设施。5.学校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运动会。

三、结论

(一)学生较关注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但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

(二)学生通过个人行为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学校教育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自救逃生能力比较差,对于急救知识和运动损伤现场处理等内容不能正确的掌握。

(四)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形式主要以体育教师口授宣传为主,缺乏相应的实战演练,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性。

(五)之所以呈现以上特征,是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尹贻伟,杨善乾,李金霞.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J].教学探索.2010(06):52-53..

[2] 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的思考[J].体育教育.2010(15):112.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篇九

1、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

2、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

3、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

4、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个人主导其生命活动的有效性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标准;3主观经验标准;4生活适应标准;5心理成熟标准;6生理学标准 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方法论:1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层次问题;2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现实性问题;3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性问题;4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框架

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教育的中介和基础

在古希腊就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斯巴达体系和雅典体系

1896年,维特墨,被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

心理辅导之父:帕森斯

格塞尔成为美国第一位具有学校心理学家称号的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2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作用: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约作用2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调控作用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估作用4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教育作用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原则:1在目标构建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相协调2在目标构建的出发点上,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结合3在目标构建的言语描述上,坚持抽象性与操作性相兼顾4在目标构建的逻辑体系上,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1开发自我智能2掌握学习策略3改善学习品质4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生活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主体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积极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全体系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内容应包括:1调整认知结构2克服人际偏见3加强个性修养4掌握有关知识5学习交往技能6掌握调试策略

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内容:1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水平2使学生学会恰当的自我展示3是学生学会自尊和自信4使学生学会追求自我完善5使学生学会摆脱组我意识的困绕

职业指导的内容:1职业意识的指导2了解职业的指导3了解自己的指导4选择职业的指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的设计:进行单元设计:1确立单元名称2确立课程时间3确立单元目标4明确教学方法

学科渗透的实施:1教学目标的渗透2教学内容的渗透3教学活动的渗透4教学评价的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把握时机:1新的生活开始时2享受成功的喜悦时3遭遇困难和失败时4产生浓厚兴趣时5不良倾向萌芽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环境的优化:1信息环境2人际环境3组织环境4情感环境5舆论环境 心理咨询: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给来访者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过程

开展心理咨询的原则:1自愿来访原则2方案合理原则3时间限定原则4情感限定原则5价值中立原则6理解支持原则7保守秘密原则8认真倾听原则9疏导、教育原则10非指示原则 心理咨询的程序:初期阶段1建立咨询关系2详细搜寻资料 中期阶段1明确咨询目标2进行指导帮助 结束阶段1追踪与反馈2转诊与停诊

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1提供宣泄和疏导2探寻根源和领悟3改进认知和行为4促进健康和成长 心理诊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并确定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心理诊断的过程:1明确目的2搜集资料3综合评估 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1运用广泛2自然真实3简便易行缺点:1表面性2被动性3虚假性4限制性

会谈法实施的要求:1编制会谈提纲2建立良好的关系3把握会谈方向4注意及时记录5处理特殊情况6善于察言观色7讲究提问技术

心理测验的特点:1心理测验的间接性2~的相对性3~稳定性4~客观性

心理测验的实施要求:1端正测验态度2注意资格认证3讲究测验道德4选择测验种类5做好测验准备6规范测验操作7注意结果解释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测验:1智力测验 2人格测验3心理健康测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多样性4经济性5保密性

1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十

新学期、新面貌、新发展。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放下逝去的岁月,带着虔诚, 热情和梦想, 力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去创造更为美好辉煌的明天。

一、指导思想

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人类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挑战,人的一切财富、智慧、成就和幸福都来源于人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现状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规模和普及率上都达到了一定层次,为心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根据目前的具体情况,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围绕着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设施,提供教师素质,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中心,努力完成建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任务进行的。

三、工作打算:

根据这一任务,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完成以下具体工作:

(一)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

建议学校划拨部分资金用于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室设施用途,增强辅导室的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中心的硬件设施,使之具备心理教育指导、咨询、辅导服务以及相关功能,并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热线、网络辅导咨询信箱,定期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开设个别辅导和心理教育活动。

1.设学校心理辅导热线:利用此项资金购置录音电话,安装直线电话,建立定期对外开放的心理辅导热线,为学生、家长和社区服务。

2.开设网络心理辅导信箱:利用该资金购置联网设施、开辟网上论坛、开设电子信箱,定期回复心理咨询邮件。

3.制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并且使之与学校网站联网,及时发布学校心理教育信息。

4.完善心理辅导室硬件设施:购置必要的心理仪器、活动器材、测试软件、测试量表和参考书籍等。美化咨询室,营造和谐、优美的咨询环境。软件方面,完善咨询制度和档案管理,继续坚持周五值班制,实行专题咨询和随意咨询、当面咨询和书信咨询相结合。

5.进一步修缮心理教室的投影、音响设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心理教师素质

1.参加每年的“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活动。

2.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3.在校开辟专栏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与宣传,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中的心理问题”。

4.尝试心理科研:

心理咨询室应认真收集学生个案资料,努力探索心理规律及咨询技巧。择期进行学生烦恼问题普查、教师认为学生严重问题普查。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并跟踪教育辅导。

11.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63—01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第一”。新标准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五个目标取代了以前增强体质的单一目标。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界定了健康的涵盖面,即一个人的健康应包括他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内容。体育不但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之重要任务,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这也是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除了身体和智力因素之外,还必须具有完善的个性、优良的心理品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健身”的目的,还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

教师的情操对学生具有直接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的互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消除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达到自由驾驭课堂的目的。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否引导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心理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喜欢上体育课

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课题。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精心设计每节课,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明确目的以志其趣;创设情境以诱其趣;巧妙设题以引其趣;及时评价以稳其趣;内外结合以固其趣。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练习时间,在学练中加深同伴间的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性格健全的人对自己、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技术动作时,首先要预防错误动作的产生,尽可能地避免等错误动作形成后再进行纠正。准确的示范、精炼的讲解、合理的教学步骤以及及时的指导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获得成功的保证。

其次,注重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全面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方面的特点,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指导,帮助其提高认识,引导他们扬长避短,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以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平衡。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对维护其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帮助。

再次,对课堂上的一些不良的心理障碍要有具体对策。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变化复杂,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障碍,如,畏难、胆怯、对立、焦虑、过度紧张、恐惧等,它们都是体育学习的阻力。作为教师就要仔细观察,在课堂上做到态度和蔼,鼓励帮助,切忌讽刺挖苦。同时,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品质。具体较为适宜运用的心理调节手段和方法有呼吸调节、注意力集中练習、思维积极性调节、表情调节、动作表象练习、自我暗示等,这些方法都比较容易掌握,效果较好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12.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十二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三生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和做人、做事、做学问,着力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爱心、感恩之心、社会责任感,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建构个体成长的基础,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

从本质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者眼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机体都有的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维果茨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推断,人类心理发展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凭借创造出学生新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不断发展,以达到最佳水平。

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生教育”的本质分析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生教育”均以围绕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目标高度一致,所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三生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生教育”理念吻合

罗崇敏坚信教育的基本价值是教真育爱,所以在他的倡导下提出的“三生教育”的理念也体现了他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基本假设,他希望通过“三生教育”使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事理,帮助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真正把人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换言之,“三生教育”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

在心理学界,心理学家们也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即让心理学完成以下三大任务:一是诊断并解决心理问题;二是让普通人更快乐与幸福;三是让天才更天才,普通人更聪颖,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对已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心理咨询乃至心理治疗。不过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们却发现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足够好,解决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并不能使之更加快乐与幸福。三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Martin E.P.Seligman)、皮特生(Chris Peterson)、契克森米哈融(Csikszentmihalyi)检索了1887年至2000年以来所有重要的心理学文献,结果发现: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居然关注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论文出现了14次,才会出现一篇关注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的论文。心理学家太失职了!他们进行了一次富有创意的逆向思维:我们心理学家为什么一定要将精力花在心理疾病上呢?于是从2000年开始,他们联合迪纳(EdDiener)、吉尔伯特、卡尼曼、迈尔斯这些或者荣获过诺贝尔奖、或者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精英心理学家们,发起了目前方兴未艾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关注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帮助人们扩大和建立积极情绪。

在积极心理学席卷全球的大潮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发展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供“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心理辅导,更要在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发展学生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生教育”理念真是不谋而合。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三生教育”的原则高度一致

“三生教育”在实施的原则上要求坚持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着力促进认知、体验、实践和感悟。

有人总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八大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全体性原则:

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差异性原则:

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 主体性原则:

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5. 整体性原则:

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6. 发展性原则:

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7. 活动性原则:

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8. 保密性原则:

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除保密性原则为心理健康教育所特有外,其余原则与“三生教育”遵循的原则高度一致。从这个意义上看,两者的高度一致也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实施效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四、“三生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前提,尊重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发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自助为目的。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其内容涵盖学生学习指导、智力训练、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性培养、择业辅导、性心理卫生教育等。从内容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来促进人的社会适应,而“三生教育”则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使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事理”来促进人的社会适应,所以“三生教育”的内容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比而言就更加的广泛。

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十三

为促进全体学生的生理本质和其它各方面本质和谐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遭到挫折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生理品位,不停认识和发展生理潜能,对学生实时有效的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泛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以教育部《中小学生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我区和我校实际情况,在长安中心黉舍的正确领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工作,长安中心黉舍(初中部)特制定本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一、广泛宣传生理健康知识,普及生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生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教育科研的带动下,已经形成初步的成果,本学期将生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将作为生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泛博师生中进行宣传和普及,使泛博师生形成共识,为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遂开展奠基坚实的根蒂根基。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普及工作:

1、分年级开展学生生理健康教育勾当,举办生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忙学生掌握一般的生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理本质。

2、以黑板报、手抄报、生理健康教育征文、国旗下演讲、校园小广播等勾当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工作。

三、以《生理健康教育读本》为教材资源,在部门测试班级学生中开展生理健康教育课。

四、以家长黉舍为教育平台,在家长培养训练中开展生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5、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

二、设立生理咨询室,成立学生生理档案,开展生理健康调查研究和干预。开展多种形式的生理咨询勾当,适时开展集体生理教导。指导和参与班级生理健康教育勾当。

1、开展生理咨询和生理教导是开展黉舍生理健康教育勾当的重要途径之一。黉舍成立“生理咨询室”、“生理信箱”、“生理教导勾当室”等,对个别存在生理问题或需要得到发展指导的学生实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生理咨询教导,帮忙学生解除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生理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给与正确的指导和帮忙,工作计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组织生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勾当和教学研讨。

三、开展成长性集体咨询,通过集体成员的互动借鉴、互相学习迈向新的成长;开展训练性集体咨询,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体验,改变不舒服应举动,发展新举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指导班级管理中生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通过班级各项教育,班集体建设、班级勾当、班级文化建设等各种教育力量,实施生理健康教育,形成有效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

三、开展学生生理及生理健康研究,开发适合本校的生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在我校生理健康教育实施开始的一段时间,以课题组科研加实践的形式,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区和我校生理健康教育特点,在研究和实践的根蒂根基上,分阶段的开发适合当代农村学生和我校实际情况的生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负责对专、兼职教导员、西席、主持人任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培养训练和指导。

我校生理健康教育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心黉舍领导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长安中心黉舍教育事业指出了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生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单薄,本学期对专、兼职教导员、西席、主持人任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培养训练和指导是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专、兼职教导员将继续参加张掖市教育局组织的生理健康教育西席培养训练和学历达标学习考试;对泛博西席进行生理健康教育培养训练,发展以主持人任为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干的师资队伍建设。

五、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在黉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渗透研究和实践。

根据初中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在黉舍教育教学各项勾当中进行测试研究和实践工作。

1、与黉舍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把生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课、晨会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黉舍教育资源,成立黉舍和家子、社区生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对学生实施生理健康教育。

2、在初中各年级课堂教学中主要进行以下几项生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研究和实践工作。

①培养学生乐与教员、同学交往,西席在教学历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立“人民有参与国事的权、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力性和自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西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变课程实施历程中过于强调接管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位。

③引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决定信念,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就,克服厌学生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④帮忙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学习的潜能。

⑤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帮忙学生进行学习计划地制定,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管理能力。

⑥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善于创造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勾当,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⑦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性。

⑧帮忙学生树立远大抱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位。

14.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十四

摘要: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新世纪挑战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①正常的认识能力。

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专业优势,增加交往力度,用“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本质,而且在各种锻炼中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15.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五

1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的表现及原因

1.1 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良情绪,并伴有忧虑、烦脑、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根据有关调查统计,中学生中学习焦虑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焦虑状况越加严重。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有的学生跑的能力不行,每次上体育课的时候就害怕跑步;跳的能力低的学生对跳容易产生焦虑。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每一节体育课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有些学生身体素质不错,平时体育课表现也很好,但是体育测试却感到焦虑不安。

1.2 自卑心理。

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不相同,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强,因此对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很快就能够掌握;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或者在学习动作时接受和掌握动作的能力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同学相比较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的同学,从而自暴自弃,没有信心,结果导致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

2.3人际关系紧张。

主要表现为交际范围较窄,缺少和别人合作的意识,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对人冷漠,参加体育练习时不愿练,大部分时间看着同学练,游离于集体之外。

2.4急躁。

有些学生一旦不能完成技术动作或技术动作完成得不好,参加比赛时没有得到自己预想到的成绩,以及碰到种种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时,往往会发脾气,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甚至有过激行为发生。

2 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1 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特点、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技术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中学男女生在生理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理论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学会相关的处理方法。

2.2 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心理。

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的效能。例如跳远项目,不少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进去样子也很狼狈,还弄得满身是沙子,结果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先进行动作分解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就会提高,而且能获得成功。又如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耐久跑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抵触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3 强调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

体育教学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形式,但体育活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集体性的教学活动方式最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的责任义务。如拔河、集体大跳绳、开火车等活动,能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优生主动帮助学困生,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体验到快乐,而被帮助的学生因为得到帮助,不但在学习上能有所提高,而且内心上有种被爱护、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对运动会更感兴趣,这种合作非常有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4 利用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急躁的心理。

法国心理学家伯恩海认为,暗示就是受暗示者把别人所暗示的观念接受过来,并在动作中加以实现。例如著名长跑教练马俊仁带领队员做长跑训练时,他会像个导游那样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向左看,这草坪多棒!”“向右看,大海!”“现在往前看,新建的别墅,漂亮吧,今后你家比那更漂亮!”到最后冲刺时,他和队员一起喊:“不成功,便成仁。”从心理学上讲,马导的训练方法就是“评议暗示法”。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这样,通过心理暗示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克服焦虑。

2.5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及身体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性格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安排篮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安排球类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安排武术、体操等;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安排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安排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安排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这些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从而达到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能力。

总之,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 2004, (04) :112-114.

[2]常言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5, (108) :59-60.

[3]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9.

16.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六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目标设置、创设情境、运动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如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而后再讲解动作要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性格孤僻的学生,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较强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学生会互相呐喊助威,有助于加深情感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二、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

少年儿童的自信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的心态。有些儿童少年往往看不到自身的潜能,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教师如果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就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在平时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一部分体育尖子生因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部分体育后进生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屡受挫折后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如何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分成若干层次,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层次目标。例如跳短绳是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我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成A、B、C三个不同的等级:A.能非常熟练地跳(包括各种花样跳);B.要求能连续并腿跳;C.要求能摇绳和脚配合着连贯跳几次。然后让体育基础好的学生选A,而一般的学生选B,有待提高的学生选C。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动力,感到“我能行”,并享受到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应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快乐的拼板游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拼板来做“爬”的游戏。学生们通过积极动脑和热烈讨论,设计了多种游戏方案,最后选择出一种最佳方案进行比赛,游戏规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在比赛中我看到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此外,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应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在玩中完成某些体育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现在的学生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如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的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说获胜的一方违反规则。此时,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帮助学生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

总之,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将来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17.学校525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篇十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为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参加科技节、艺术节、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校园建设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2、在个性教育方面,通过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个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自我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及态度所构成的。自我具有强大的力量及作用,可以掌握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据我校调查资料表明,现在20%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健康、性格及自己相貌体形最不满意,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或是过低估计自己或者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使“我”与客观环境失去平衡。我们通过事例分析及辨析和论题的讨论,让学生知道忌妒是自私心理的表现,是一种破坏人际关系的不道德的行为,危害性大。引导学生做到当别人胜过自己的时候,不生气、不难过、不记恨、不消极对待,要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迎头赶上,共同进步。

4、透过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与治疗。

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接受学生咨询。在咨询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议,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以彻底消除学生心理障碍,面对个别学生,做好心理发展工作。

5、面向全体学生。我校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健全人格,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学会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发展他们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建立人际的能力。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积极进行探索,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学生创造和形成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亲子关系;充分发掘教育中的积极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心、爱意的心理氛围。通过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合力,促进学生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

7、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工作: 1)、认真做好每次面对面的心理辅导。2)、学校组织教师初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每个心理健康老师要注意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情况,并因材施教。对发现的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加以

辅导。

3)、各班利用了班会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4)、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5)、学校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学生可以到教师这里专访专谈,也可以将悄悄话投进信箱,教师给学生进行书面心理辅导。

6)、利用家长会,家访,书信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及行动,并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

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班沙尔学校

18.小学健康教育发展探究 篇十八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学生长期寄宿远离父母,缺乏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刻不容缓的责任。老师要定期摸查学生情况,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生活中及早发现问题疏导学生心理。同时,学校要运用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贯穿到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

寄宿制;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疏导;主动咨询;辅导;策略;校本教材;微课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在学校寄宿生活,离开了父母的怀抱,投身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虽然学校尽最大可能给予学生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但缺少家庭抚爱和滋养的学生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首先,寄宿制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道德标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一群思想道德相差无几的孩子,相互影响就容易形成幼稚、势力,又有江湖习气的道德标准。其次,远离父母,缺乏亲子教育。当他们面对冲突时,更容易孤僻、暴躁、执拗,长期以往容易形成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抑郁恐惧的心理。再次,长期寄宿,家长易骄纵孩子。很容易形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孩子一旦有要求,家长会立即满足。这样不仅养成乱花钱的毛病,还会引出道德或心理问题。第四,农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受外出务工的影响,对其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基本上无从谈起,从而造就了许多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如何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是当前学校刻不容缓的责任。现将我校积累的一些做法经验及策略交流如下:

1心理健康,贯穿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学校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有效预防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教育,让学生心理更健康。策略如下:

1.1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针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及班主任共同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下发学生学习阅读。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有问题时主动咨询心理辅导老师。这样对于一大部分学生都会起到心理健康预防作用,让学生不再为心理问题而惧怕担忧。

1.2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主持并召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怎样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心理。学会互相观察、辨别是否心理存在问题,会用简单的解决办法,以免发现太晚对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让学生童年留下阴影。

1.3定期摸查学生情况,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每学期开校班主任一定要认真摸查学生情况。对残疾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患有疾病的学生格外留心,填写好特殊学生档案,定期谈话、辅导。在班级中多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避免出现不健康心理。若发现存在心理疾病也能及时查阅特殊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1.4在各科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中,若出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穿插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语文课中,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和学生探讨,课文人物的想法对心理健康有利还是有害?应该怎样做?久而久之在学校各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会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也就不会出现心理疾病。

1.5录制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形成资源共享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可以将一些典型案例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录像机等设备录制微课,共享到老师、家长和学生QQ或微信群中。这样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既方便又具有教育作用。既让班主任学到了解决班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也让家长在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及早发现,疏导心理

寄宿制小学最累的当属班主任老师。班主任除了每天陪伴学生学习、生活,还要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如果学生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情况下身心有异常情况,老师也没能及时发现,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如何做到及时关注学生呢?第一,每天晨检,及时询问。班主任老师可以在晨检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动态,询问班级中发生的事情,若发现要及时问其原因,及时解决。以免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当天的学习、生活。第二,师生交流,发现问题。寄宿制小学老师也是寄宿生活,所以业余时间比较充足,在午晚餐过后的休息时间可以和学生聊天、玩耍。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还是比较信赖老师的,有什么悄悄话就会对老师说,老师可以通过倾听发现心理问题,以便及时谈心疏导心理。第三,关注学生,增加信任。班主任老师可以在学生生日时送给一份小礼物或一句鼓励的话语,增加师生感情,当学生心理有想法或委屈时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并找老师解决。所以,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或存在特殊问题时要细心询问及时开导。若出现班主任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交给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老师处理。及早发现疏导心理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3培训家长,主动咨询

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能发现的。平时性格内向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一般隐藏得很深,老师无法察觉。怎样让家长及时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有如下策略:第一,学校召开各班家长会时,将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当成一项话题,增强家长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当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问题时,能主动找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第二,在班级中建立家长微信群,将老师收集的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文章、短视频等发在群中,引起家长的关注,让家长多了解一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提高家长在此方面的知识水平。

总之,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老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童年中拥有健康的体魄来迎接快乐的学习生活。

上一篇:基层人大选举议程下一篇:线性代数试题(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