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生民赏析(共10篇)
1.诗经生民赏析 篇一
大雅--生民原文和翻译及赏析
原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厥初:其初。时:是。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头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一种祭祀的典礼。一说“以弗无”是以避免没有之意。履:践踏。帝:上帝。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样子。攸:语助词。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载震载夙(sù):或震或肃,指十月怀胎。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诞:迨,到了。弥:满。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达:滑利。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菑(zāi):同“灾”。不:丕。不宁,丕宁,大宁。不康:丕康。丕,大。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寘(zhì):弃置。腓(féi):庇护。字:哺育。平林:大林,森林。会:恰好。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呱(gū):小儿哭声。实:是。覃(tán):长。訏(xū):大。载:充满。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匍匐:伏地爬行。岐:知意。嶷:识。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旆(pèi)旆:草术茂盛。役:通“颖”。颖,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幪(méng)幪:茂密的样子。瓞(dié):小瓜。唪(fě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穑:耕种。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茀:拂,拔除。黄茂:嘉谷,指优良品种,即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实: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丛生。种:禾芽始出。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发:发茎。秀:秀穗。坚:谷粒灌浆饱满。颖: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降:赐与。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穈(mén):赤苗,红米。芑(qǐ):白苗,白米。恒:遍。亩:堆在田里。任:挑起。负:背起。肇:开始。祀:祭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揄(yóu):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簸:扬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烝:同“蒸”。浮浮:热气上升貌。惟:考虑。萧:香蒿。脂:牛油。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嗣岁:来年。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昂:仰,举。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登:瓦制容器。居歆(xīn):为歆,应该前来享受。胡臭(xiù)亶(dǎn)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厥初:其初。时:是。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头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一种祭祀的典礼。一说“以弗无”是以避免没有之意。履:践踏。帝:上帝。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样子。攸:语助词。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载震载夙(sù):或震或肃,指十月怀胎。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诞:迨,到了。弥:满。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达:滑利。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菑(zāi):同“灾”。不:丕。不宁,丕宁,大宁。不康:丕康。丕,大。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寘(zhì):弃置。腓(féi):庇护。字:哺育。平林:大林,森林。会:恰好。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呱(gū):小儿哭声。实:是。覃(tán):长。訏(xū):大。载:充满。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匍匐:伏地爬行。岐:知意。嶷:识。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旆(pèi)旆:草术茂盛。役:通“颖”。颖,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幪(méng)幪:茂密的样子。瓞(dié):小瓜。唪(fě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穑:耕种。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茀:拂,拔除。黄茂:嘉谷,指优良品种,即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实: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丛生。种:禾芽始出。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发:发茎。秀:秀穗。坚:谷粒灌浆饱满。颖: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降:赐与。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穈(mén):赤苗,红米。芑(qǐ):白苗,白米。恒:遍。亩:堆在田里。任:挑起。负:背起。肇:开始。祀:祭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揄(yóu):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簸:扬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烝:同“蒸”。浮浮:热气上升貌。惟:考虑。萧:香蒿。脂:牛油。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嗣岁:来年。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昂:仰,举。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登:瓦制容器。居歆(xīn):为歆,应该前来享受。胡臭(xiù)亶(dǎn)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厥初:其初。时:是。姜嫄(yuán):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头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一种祭祀的典礼。一说“以弗无”是以避免没有之意。履:践踏。帝:上帝。武:足迹。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样子。攸:语助词。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载震载夙(sù):或震或肃,指十月怀胎。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诞:迨,到了。弥:满。先生:头生,第一胎。如:而。达:滑利。坼(chè):裂开。副(pì):破裂。菑(zāi):同“灾”。不:丕。不宁,丕宁,大宁。不康:丕康。丕,大。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寘(zhì):弃置。腓(féi):庇护。字:哺育。平林:大林,森林。会:恰好。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呱(gū):小儿哭声。实:是。覃(tán):长。訏(xū):大。载:充满。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匍匐:伏地爬行。岐:知意。嶷:识。就:趋往。口食:生恬资料。蓺(yì):同“艺”,种植。荏菽:大豆。旆(pèi)旆:草术茂盛。役:通“颖”。颖,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幪(méng)幪:茂密的样子。瓞(dié):小瓜。唪(fěng)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穑:耕种。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茀:拂,拔除。黄茂:嘉谷,指优良品种,即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实: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丛生。种:禾芽始出。褎(yòu):禾苗渐渐长高。发:发茎。秀:秀穗。坚:谷粒灌浆饱满。颖: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邰:当读作“颐”,养。谷物丰茂,足以养家室之意。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降:赐与。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穈(mén):赤苗,红米。芑(qǐ):白苗,白米。恒:遍。亩:堆在田里。任:挑起。负:背起。肇:开始。祀:祭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揄(yóu):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簸:扬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释:淘米。叟叟:淘米的声音。烝:同“蒸”。浮浮:热气上升貌。惟:考虑。萧:香蒿。脂:牛油。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燔(fán):将肉放在火里烧炙。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嗣岁:来年。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昂:仰,举。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登:瓦制容器。居歆(xīn):为歆,应该前来享受。胡臭(xiù)亶(dǎn)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
译文及注释
译文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新生婴儿... 显示全部
鉴赏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今人的充分关注。《大雅生民》就是这样的作品。此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 显示全部
2.诗经生民赏析 篇二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民主观教育的重要性
1. 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推进作用。
青年时期的学生, 在事物认知上还处在朦胧状态, 因此,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极易发生变化, 当然, 这也包括他们对民主观的认识。如果没有正确的民主观教育对他们加以引导, 在面对现如今各种民主思潮的侵入时, 一些大学生在对待民主的相关问题上就会发生偏差, 很容易走向误区, 随之, 也就不能用科学的观念来分析各种民主问题。另外, 一些高校还未意识到民主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长期忽略了民主观教育。当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民主认识时, 就无法及时予以纠正。对此, 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主观教育, 并将其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样, 才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2. 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他们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力军, 是社会主义民主理念的接班人, 也是未来民主政治生活的主人翁。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还要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要有正确的民主观。
二、民主观教育的途径
1. 高校应加强民主观念培养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 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程度不断提高, 青年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越来越关心民主问题。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问题。过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体系中, 法律基础课等课程有涉及民主问题的部分内容, 但是, 从加强民主观教育要求来衡量, 其内容是不全面的, 不系统的, 力度是不强的。因此, 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 高校应该把民主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强化如下民主理论和观点的教育:一是马克思民主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三是政治民主观、学习民主观和学术自由观;四是公民的民主意识, 包括公民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法律意识、纳税意识等等。总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 应该设置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的内容, 使大学生受到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以及公民所应具有的民主意识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形成和确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2. 高校应正确引导, 提升学生民主素养。
民主只有在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时, 才真正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绝不假民主之名, 而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利益之实。民主素养的提高就表现在, 能让对立的意见得以发表, 能听得进尖锐的反对和批评, 本着当年毛主席所说的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以及既有自由、又有纪律, 既有统一意意义、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应该使学生认识到, 民主是一种政治运行的形式。民主本身是具有阶级性。不要脱离国情去空谈民主, 以免自误。事实上, 对学生的民主思想和观念培养更重要的是加以引导。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 在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中,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民主素养, 这必将会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郑永廷.论现代社会自教自律的条件与方法[J].教育评论, 1999 (4)
[4].李景沼.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J].学术界, 2003 (5)
[5].张军.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3.理雅各《诗经·南山》英译赏析 篇三
【关键词】理雅各 《诗经·南山》 英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89-02
一、理雅各《诗经·南山》篇名的音译和释义
此诗译文见理雅各诗经英译1876版本的第135-136页。首先,对于《诗经·南山》的篇名,理雅各采用了音译为“The Nan shan”这样有利于对原文的追溯,避免由于英译产生语义和文化的偏差; 随之加注“allusive”说明此诗用典讽刺。继续使用大写字母简单介绍故事的缘起。ON THE DISGRACEFUL CONNEXION BETWEEN WAN KEANG, THE MABCHIONESS OF Loo, AND HER BROTHER ;—AGAINST SiiANG OF TS'E AND HWAN OF LOO.解释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毛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In B.C. 708Kwei, the marquis of Loo, known as duke Hvvan, married a daughter of the House of Ts'e, known as Wan Keaug. There was in improper affection between her and her brother; and on his accession to Ts'e, the couple visited him. The consequences were—incest between the brother and sister, the murder of her husband, and a disgraceful connexion, long continued, between the guilty pair. The marquis of Ts'e is known in history as duke Seang.” 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同去齐国,原先就与文姜有淫乱关系的齐襄公趁机又与文姜私通,被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将此事告知齐襄公,后者便设酒宴请桓公,并将其灌醉,随后派公子彭生驾车送桓公回鲁国的路途中,在车子里掐死了桓公。此事传开后,齐国上下引以为耻,便作了这首讽刺诗。
二、叠音词和重复及疑问句式的翻译
1.叠音词的英译
在此诗的第一句:“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出现了两个叠音词“崔崔”和“绥綏”。“崔崔”意为“山势高峻状”。在1876版本中被理雅各译为“rises high and great”和中国经典版的“high and large”置于句首并倒装的句式结构用以突出显示南山的高大巍峨。“绥绥”意为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分别译为“suspicious and alone”和”solitary and alone”。“绥綏”既然意为缓缓行走的样子,那么译为“sit”似乎有些不妥。而“on”表示在路上或踌躇前行,更为合适些。“There where the South hill rises high and great,/A male fox sits, suspicious and alone.”
2.句式结构的英译
(1)重复句的英译
此诗中有两句重复“鲁道有荡”中的“有荡”意为“荡荡,平坦状”。在经典版中重复直译为“the way to Loo is easy and plain”圣典版中理雅各英译时并没有完全简单地重复,分别译为“The pathway, plain and easy, is well known.”和“The road to Loo all plain and easy lies,”
(2)疑问句式的翻译
在此诗中共有8句带有问号的疑问句,分别用“如之何”与“曷”来构成问句。“曷(hé)”意为“为何”。理雅各英译为用疑问词“why”来引导的疑问句,四节的尾句疑问句分别译为“Why further think of her, like fox intent ?/Why do you her continue to pursue ?/Why on her evil ways indulgent look ? /Why let her now to such excesses run ?”而“如之何”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疑问词“How”来引导的疑问句,析薪如之何?“How do we act when firewood we would split ?”二是则译为陈述句,如蓺麻如之何?”Hemp seed to sow, this is the course we take,—The acres lengthwise and across we dress.”取妻如之何? “Taking a wife, the thing at once we make/Known to our parents, and their leave possess.”
三、“赋比兴”在理雅各《诗经·南山》英译中的体现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比兴”在理雅各诗经英译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群众创作民歌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毕竟会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也不会过于直白显露,因此只能用颇为隐晦曲折的比行手法来表现。诗的前两章讥刺齐襄公荒淫无耻与同父异母妹妹私通,后两章责备鲁桓公懦弱无能,对妻子放任不予严加管束。Stanzas 1 and 2 are to be taken a directed against duke Seang, and the other two as against duke Hwan.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来含沙射影讽刺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同父异母妹妹文姜,Why further think of her, like fox intent ?
第二章暗中影射齐襄公乱伦的无耻行为,采用“比”的手法,说明即便是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The dolichos five kinds of shoes supplies,/Made always so that two shall form a pair./On caps they match the strings that serve for ties,/The same in length, not differing a hair.既鞭挞了讽刺对象,又不会留下任何把柄。第三、四两章则用“兴”的手法来表现。照朱熹的说法,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汉字观物取象的呈现,即从主体所见、所闻、所触、所嗅、所尝的客观物象中提取主观意象,从举物盘旋、口发节奏的舞蹈中能体味到物我互动的强烈情感。三章以种麻必先整治田垄、“Hemp seed to sow, this is the course we take,—/The acres lengthwise and across we dress./ Taking a wife, the thing at once we make/Known to our parents, and their leave possess.”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How do we act when firewood we would split ?/'Tis through the axe in hand that we succeed.”引起娶妻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Taking a wife, the thing at once we make/Known to our parents, and their leave possess.”再进一层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为,“Since, prince of Loo, Ts'e's daughter thus you took ;—/Why on her evil ways indulgent look ?”嘲讽了他的庸弱无能。这样的映射与讽刺是通过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实现的。其手法之妙,前人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评此诗“意紧局宽,布置入化,所谓不接形而接以神者”;牛运震在《诗志》中谓之“四章四诘问,婉切得情”;而陈继揆亦在《读诗臆补》中称其“令其难以置对,的是妙文”。
四、结语
如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南山》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基本的语词句法都相同,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近,每一章节只有少数词语进行更换。理雅各此诗的英译则采用了押韵的方法如“pair-hair”、“supplies-ties-lies”、“take-make”、“dress-possess”、“look-took”、“take-make”、“succeed-speed”和“admit-split”。因此同汉语原文一样达到了脍炙人口的目的,易于记忆吟诵,便于反覆咏唱,寓意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这首诗在主题上,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因此理雅各使用了“disgraceful”和“improper”来说明该诗中描述事情的不雅不恰当。对读者起到警醒作用,体现了理雅各诗经英译的道德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董娟. 理雅各释“兴”.名作欣赏。2014年第27期.
[2] 段学检.《诗径》中“南山”意象的文化意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3] 胡明霞.浅析《诗经》中的“南山”意象.青年作家.2011年第1期下半月.
[4] James Legge.The Chinese Classics, 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893.
[5] James Legge.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LONDON:TRUBNER & CO., 57 & 59, LUDGATE HILL.1876.
[6] 王方路. 诗经·国风.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7] 吴结评.从赋、比、兴观《诗经》之英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16卷第6期.
4.诗经赏析 篇四
12计算机应用技术3班(对口)施瑜婷126303113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华出自《诗经》中的《击鼓》。《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约定!根据《毛诗正义》这句话是两个士兵之间的约定,“子”在这里没有老婆的意思,主要指男子或者有地位的人。
《击鼓》讲的是战争,不管是穷兵黩武的四处征战,还是保家卫国的战斗,士兵面对的都将是与亲人的别离,这个别离也许很短,也许很长,长于一生。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若不从大处去讲,那更多的是“我独南行”的不忍,“不我以归”的忧心,无居无所得飘零,和兵失去战马的凄凉。“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爱人的一别竟会成为永恒,那曾经的誓言要如何兑现。
“契阔”二字,《毛诗》训成“勤勉”,从下一句的“于嗟阔兮,不我活兮”来看,这个两个阔字应意思相同,是别离的意思,契为聚合之意。活,是“佸”的借用,相会之意。“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感慨相隔遥遥,无法兑现自己的誓言。这个誓言是给心爱的袍泽许下的白头偕老的信。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爱人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击鼓进军,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战争在那时候占据着生活太大的空间,歌颂战争的神圣,悲叹战争的哀怜,在诗歌中频见不鲜。《击鼓》只是一个士兵小小的心声,无关乎国家社稷,只因为心中的情节,人最本能的思念,远离的是亲人和爱人,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何谓诗?孔颖达《诗大序·正义》云:“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从伏羲时代肇始,我们的祖先就具有了朦胧的生命意识,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和对精神作用认识的不断增强,自然生命的诗性醒觉开始萌动。从《弹歌》、《击壤》到《蜡辞》、《南风》,虽因其邈远而真伪难辨,但上古各部落有大量歌谣广泛流传则是不争的事实。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虽然还只是诗的前艺术,其内容主要与先民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活动有关,但它毕竟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中国型的文明社会走上了“早熟”的发展轨道,伴随集体劳作的生命实践,人的自我意识完全醒觉,诗歌便从原生态起步,开始逐步摆脱鬼神的桎梏,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的感受,关注人的命运成其为商周时期诗歌吟唱的主体。
《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宗族城邦社会的作品,同时也收录有殷商贵族祭祀祖先的作品和夏商时期周族兴邰居豳阶段的作品。305首诗歌,既有政治精英踌躇满志的激情迸发,又有仕途倦客的愁思怨叹;既有歌者对外在世界的敏锐反应,又有诗人对自我内心的透彻审视;既有王族权贵的权力话语,又有饮食男女的欢歌悲吟。其以宴饮为题材的作品,强调的是个体对整体的依存,以及整体对个体存在前提的赐予;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显露的是周人在文明与野蛮冲突中的态度;以婚恋为题材的作品,张扬的是人的生性本能和生命欲;以农桑稼穑为题材的作品,审视的是农事对于生命延续的意义;即使那些被现代人认为价值低下的颂诗,其实也是中华先民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感恩性歌唱。可以说,《诗经》是与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觉醒同步的文学觉醒,它以诗的方式遗存了浓郁的远古风俗,传译出了鲜活的远古社会现实,而且第一次以诗的形式真切细腻地披露出了人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辉煌历史,完 整地记录了早期周人的宗教礼俗、思想意识、农业生产和群体生活。《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的故事。前三章写后稷的神异诞生,四章以下写他长于农事,功德齐天,勤奋创业,业绩辉煌,凸现其“农神”的崇高形象。“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那生动的活泼劳动场面,无疑是周族先民那透着审美情味的日常生活的诗化体现。丰富的感触印证着人萌动的诗心。“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儃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与周人和谐的天人关系相谐的正是他们以农德自重的人生态度:勤勉、努力、恭敬、警惕,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境界恰是人性的最初觉醒的标记。周人是一个农业人群,定居生活对民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刘》描述的是后稷曾孙公刘由邰迁豳开始定居生活的史迹。在这首诗中,没有神性英雄奇幻业绩的铺陈,取而代之的是英勇豪迈的周族先民们的真实朴素的群像。“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场迺疆,迺积迺仓。迺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全诗从治田备粮,扬戈启行写起,围绕不肯苟安、开拓奋进、率部迁徙、营建新邑的主线次第展开,高度赞扬了公刘诚实笃敬、“匪居匪康”的人生态度,热情歌颂了公刘开国的伟业。这种对公刘迁徙定居的颂赞,实际上是生命意识觉醒后的诗人对人的理性精神的肯定。在周民族发展史上,还有一次影响至为深远的由豳迁岐,由公刘九世孙、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领,《绵》就描述了这一史实。开篇即以“绵绵瓜瓞“起兴,象征周族日益繁盛,绵延不绝。《皇矣》、《大民》均以周族自太王至文王时期的重要史实为描写对象。《皇矣》主要写文王伐崇伐密,继承先祖遗业,发展壮大周族的伟大功绩。《大民》描述王季、文王的婚姻和家庭,并着重赞颂了武王牧野伐商的辉煌胜利。在周人留下的这组史诗中,诗人立足现实人生,把目光凝聚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描写人和人的活动,体味人在天地间逐渐展开自己的美好历程,讴歌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成长,歌唱祖先开辟新世界的英雄伟迹,处处流露出了现实人生的亲切风度和仁厚品格。《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最优秀的作品。诗以时序节令为经,按着生活的本来样子,冷静周详地述说着周人一年四季的农事生活,没有夸张和渲染,也没有强烈言的辞和愤激的色彩,却有着有极强烈的生命意识,表现出了周人为获得基本生存条件而进行的艰辛努力。诗是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冬季描写开始的,“无衣无褐,何以足岁”的质诘,确定地暗示着诗篇将要表达的意向:人在天地间的生存是不易的,是艰难的。周农正月里整修农具,二月里举家下田,养蚕、纺织、染帛、收获、打猎、筑场、造酒、修房、凿冰,一季接着一季,一茬接着一茬,一年到头几无空暇。寒风凛冽的严冬里“无衣无褐”;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叔苴”“采荼”;忙忙碌碌到年关,还得要“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周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但诗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哀哀诉苦,相反,一种和天地自然谐调的淳朴的亲切之情溢于诗外:“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周人劳动的最大愿望和最实际的目的是获取生命所需的基本的生存物质,劳动的成果限定在延续生命的初始意义上,因此,在吮食瓜果的甘甜时,就能用一种质朴的心情去思考、感念生育着人类衣食的大自然。朴素的诗句,逸出的是劳作是为衣食所安这样朴素而直接的观念。《七月》是用符合生活本意的明朗目光来全面审视农事活动的意义的,人们没有刻意企求神灵的保佑,而是在与大自然的变动协调一致中,努力去把握大自然向人类展开的无穷生机,鲜明的理性精神超越了对自然的非理性崇拜。虽然也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这类语句,但祭祀仅仅只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映现在诗篇之中罢了。作为人类生存的衣食之源“对象化”于诗人的描绘之中。“一之日”、“二之日”、“觱发”、“栗烈”的严寒,“七月流火”所暗示的酷暑,“春日迟迟”的喧暖,“九月肃霜”的清凉,以及跳越于这些节律内的物候活动,所有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实际上只是在切分与标志出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律动周期。《七月》着眼的是生命延续所必需之“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因此,当寒冬来临之前,人们及时将丝麻“载绩”为裳,将稻子酿成“春酒”,在“改岁”或“卒岁”的隆冬节日里“朋酒斯飨”。劳动生产着衣褐、食物,也练织出绚烂,酿造着醇香,它不仅能确保人生命的延续,而且劳动本身还能锻造出淳朴质重的精神气质。显然,诗篇是从生活本身来观察生活,是从生存意义来审视农事劳作的,它表现出的是农耕文明社会的劳动伟大这样一种朴素观念。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最能体现周人生命意识诗性觉醒的篇章,它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已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相赠送芍药以示情定。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它所表现的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在周代,象《溱洧》中以原始性爱为基础的自由恋爱现象是极为普遍的。《陈风·东门之枌》写陈国青年男女借舞会之机自由寻觅心仪的恋人;《鄘风·桑中》反映当时卫国男女聚会频繁和没有拘束;《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诗经》的这类爱情诗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依据生活的逻辑,它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是一首炽 热感人的情歌。“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情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人连用四个比喻,说明理想的恋人无法追求。接下来的二、三章,假想所爱之人将要出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诗情景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苍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示了痴心者因系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看到成熟的梅子被扑打得越来越少,联想到青春难驻红颜将逝,姑娘心情焦灼起来,她急不可待地向中意的异性推销自己,先是希望小伙子选个好日子向自己求婚,继而希望小伙子今天就和自己订婚,进而希望小伙子现在就和自己成婚。真可说是步步进逼,只争朝夕。
5.《诗经·小雅·棠棣》赏析 篇五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棠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棠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棠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棠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棠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棠棣之华„„’云云.”《棠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棠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棠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棠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棠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棠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棠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可以互参.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6.诗经名句赏析 篇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鱼鹰和鸣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去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琼浆玉液报答。这哪里能算报答,只是为了彼此永远相好。(注:《木瓜》本来就是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7.《诗经·东山》赏析 篇七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8.诗经 七月全文赏析 篇八
【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释】
《豳风》是豳地一带的诗歌,共七篇。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栒邑,邠县一带。这一工区多存周人旧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地理志》)诗风宽大,乐而不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
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
觱发:风寒盛。栗烈:凛冽
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
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
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
馌:音夜,给人食品
畯:音郡,管农事的管家
仓庚:黄莺
懿筐:采桑用的深筐
女:女子,女奴。殆:恐
萑苇:长成的荻苇。
斨:音枪,斧,受柄之孔方形
鵙:音局,伯劳鸟。载绩:纺麻
孔阳:甚为鲜明
葽:草名,即远志。蜩:音条,蝉
陨箨:草木之叶陨落。箨音唾
同:会集。缵:继续
豵:墐豜:音间,三岁的猪
穹窒:堵好墙洞。墐:音尽,涂
郁:树名。薁:音玉,李属
断壶:摘葫芦。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
荼:音涂,一种苦菜。樗:音初,臭椿树
穋: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
綯:音陶,绳子
凌阴:冰窖
兕觥:音四公,酒具
【译文】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十一月北风哗哗响,
十二月寒气冷飕飕。
粗布衣裳都没有,
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
正月里修好锄和耙,
二月里举足到田头。
老婆孩子莫忘记,
晌午送饭村南头。
监工的田官乐悠悠。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九月里妇女把衣授。
三春太阳暖洋洋,
黄莺儿欢唱在枝头。
姑娘们手挽深竹篮,
沿着小路向前走,
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
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
采蒿人多似水流。
姑娘不禁暗悲愁,
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
八月里芦花满汀洲。
三月里桑树要整枝,
拿起刀锯和斧头。
除掉高枝与长条,
轻采柔桑片片收。
七月里伯劳成对鸣,
八月里纺纱织布不停手。
染成黑色染成黄,
我染的大红颜色最艳秀,
为那公子制衣缝又绣。
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
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
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
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
十一月里打狗獾,
猎得狐狸取下皮,
为那公子做轻裘。
十二月农闲人欢聚,
继续练武耍戈矛。
留下小猪自家吃,
大猪公家去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
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
七月里蟋蟀鸣郊野,
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
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
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
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
干完关照妻和子:
不久新年逢岁首。
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
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
八月里齐把枣子打,
十月里又将稻谷收。
新米新谷酿春酒,
好给老爷去做寿。
七月里好瓜吃在口,
八月里葫芦摘在手,
九月里苎麻种子留。
多采苦菜多砍柴,
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
十月里喜把庄稼收。
小米高粱和谷子,
粟麻小麦加大豆。
唉呀我们种田人,
庄稼活儿没尽头,
又为公家宫室修。
白天野外割茅草,
夜里搓绳忙不休。
急忙上房盖屋顶,
春要播种到田畴。
腊月里凿冰咚咚响,
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
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
韭菜羔羊供案头。
九月霜降天气爽,
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收。
满斟美酒敬客人,
宰杀羔羊争献酬。
登上公堂同聚会,
牛角杯儿举过头。
高声齐祝万年寿!
【赏析】
9.《诗经·豳风·伐柯》赏析 篇九
《诗经•豳风•伐柯》含义隽永,以伐柯起兴,既是一首迎亲之歌,又极富哲理性。
《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诗经•豳风•伐柯》一诗,只有简单的两章八句三十二字,虽不说博大深厚,却也含义隽永,与“诗言志”的温柔敦厚诗教传统颇有一致之处。
此诗开篇即以“伐柯”起兴。《说文解字》言: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因此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将这首诗解释为:
斫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头就不能。讨个老婆怎么办?没有媒人就不成。斫个斧柄、斫个斧柄!它的法则不要远求。我们要会见这个人,食器这样摆齐案头。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伐柯》也必然表现出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对于《伐柯》的主题内涵,试图分为以下两个层次加以理解:一是从浅层次看,这是一首迎亲之歌;二是从深层次分析,它又极富哲理性。
先来看迎亲之歌这一内涵。先秦时代是我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许嘉璐先生就曾经在《先秦婚姻说略》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周公制礼,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倍受重视,同样被纳入了礼的范畴,确立了聘娶婚的核心体制。“媒氏”也成为专门的官职,掌管“万民之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借助权利途径进入百姓生活,并形成定式影响后人的婚姻生活。
正如《礼记•郊特牲》:“夫昏礼,万世之始也。”着重强调经过漫长原始社会时期演化而形成的婚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永恒存在的。经过400余年的发展演变,聘娶婚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婚姻制度,逐渐占据了社会婚姻的主导地位,成为当时婚姻形制的主流。
媒妁在聘娶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完成一桩婚姻,必须履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礼记•昏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媒妁的穿针引线。“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据《说文解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这里“谋合二姓”,就是“合二姓之好”,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就有权衡利弊、择善而定之意。许慎的解释将“媒”“妁”两相互补,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媒妁”作为专用名词的语源。聘娶婚有三个要素:首先就是媒妁之言,二是父母之命,三是纳币。于是《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媒氏下通其言”,女家“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礼”。这是当时社会婚姻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通过媒妁的沟通获得父母同意后,才能形成双方的婚约。
首章四句,言伐柯取妻各有其道,用伐柯没有斧头就不成来比喻取妻需要有媒妁。这四句与《齐风•南山》末章几乎一模一样“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根据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对“析薪”的注释为:“齐,析薪作伐柯。”可见这当为当时流行之民间谣谚。魏源《诗古微》:“三百篇言‘娶妻’者,皆以‘析薪’起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辖》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后来更用前者借代后者,做媒亦可称为“作伐”。尤其是在后世文人的创作中,“伐柯”、“作伐”、“作柯”频频用来代指媒人,远比直接道出媒人显得含蓄。比如宋人郭彖《睽车志•成忠郎傅霖》中说:“适见其婢自外来,云与小娘子作伐。”明人史般《鹣钗记》中也说:“恼恨杀韦公执柯,却将探花妻子被状元夺。”
《伐柯》又富有哲理性。篇首就以斧柄与斧头的关系起兴,用常用的劳动工具斧子来说明迎亲的婚姻关系需要借助媒妁这一中间渠道,阐释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万事万物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都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加以协调,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联系万物的法则不需要远求的,这种有原则的协调关系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事物或者社会关系的长足发展,必须能动地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这首朴素的生活交响曲,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朴素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首先是起兴的运用。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伐柯》借助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斧子,发端起情,作为全篇的开头;因事借物,为诗歌创造出自然深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
和《诗经》中的多数诗歌一样,《伐柯》全篇为四言句式,简单而琅琅上口。同时运用复沓章节的结构,使之容易歌唱记诵,有利于突出主题。
10.诗经《桃夭》赏析 篇十
《桃夭》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茂盛貌。
2、灼灼:鲜明貌。
3、之子:这个人。于归:女子出嫁。
4、宜: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
5、有:语助词。蕡(焚fén):果实繁盛貌。
6、蓁蓁(真zhēn):草木茂盛貌。
【白话翻译】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桃树繁茂,果实丰硕。女子出嫁,幸福一家。
桃树繁茂,枝叶浓密。女子出嫁,快乐一家。
【讲解】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论这个问题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这很容易理解。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可真是一语道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不论“三纲”,还是“五常”,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宋代理学家朱嘉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从这段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婚姻、家庭问题。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得很为透僻。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论自古以来多少解经者就《桃夭》作过多少文章,但象小桃树那样年轻,象春日骄阳下桃花那样鲜艳、美丽的少女,却永远活在读者心里。人们衷心祝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诗经生民赏析】推荐阅读:
关雎 诗经赏析07-21
诗经·邶风·柏舟古文赏析07-16
诗经静女赏析论述07-11
诗经《君子阳阳》注释及翻译赏析07-19
诗经《国风·齐风·东方之日》原文赏析06-28
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09-28
以《硕鼠》论《诗经》 读《诗经》有感10-21
诗经采薇朗读06-14
《诗经·国风·周南》06-19
诗经氓 教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