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

2024-06-11

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精选6篇)

1.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 篇一

坚持服务至上 创建人民满意窗口

江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

江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2人,党员7人,2010年6月以来,按照县委、卫生局党委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我中心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按照“五个好、三个一流和八型支部”的标准要求,发扬“服务中见真情、岗位中见责任、履职中见素质、自律中见品格、平凡中见伟大”的服务窗口精神,提效能、争排头、创先优,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

一、打造窗口服务团队,增强服务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窗口队伍建设,运用“一事一议、交流答疑、以会代训、网上学习”等手段,开阔队伍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设立“文明服务窗口”、“共产党员示范岗”,佩戴党徽,开展争做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活动,提升党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开展“双培养”活动,坚持崇高理念激励、重要岗位砥砺,着力将骨干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骨干;细化审核窗口各项业务工作,开展了“无责达标”活动,对党员干部的业绩进行安全评价,年终评选出党员标兵,将其调整到文明服务示范岗窗口。

二、创新窗口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坚持将创新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实惠的医疗报账服务上。制定了旨在“合理简化程序、方便参合群众办事”的《新农合实施方案》,完善了《江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办法》、《新农合责任保证金管理办法》和《江安县新农合义务监督员工作制度》、《新农合十不准》、《有奖举报制度》、《三级公示制度》、《监审人员轮换联系单位工作制度》,并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保证金管理和目标管理。建立新农合就医报账流程图、意见反馈箱,依托新农合网设立了“新农合报账QQ服务群”,使医疗机构通过上网“聊QQ”就可以便捷问询新农合报账事宜,解决了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报账的问题。长期坚持加强医疗机构报帐窗口工作员和乡镇合管办工作员业务培训,更大程度地为参合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报账服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三、树立窗口服务形象,改进服务作风。为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惠乃至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在报账窗口设立了“咨询”服务台,为参合群众提供“报账咨询服务”;以参合群众为本,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开通了网上监督、审核、报账,实现了即医即报。推行了“挂牌上岗制度”,新农合报账窗口工作人员必须参加业务培训,发给合格,方能持证、挂牌上岗;开展了旨在解决广大群众知晓新农合政策的“双送”活动,选派窗口工作人员深入病房宣传政策法规,发放宣传画、宣传贺年片,扩大了宣传范围,提高参合群众的知晓率。去年以来,已为参合群众提供特办服务387人次,发放宣传画、宣传贺年片20万册、深入基层现场为慢性病困难群众发放门诊补偿28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扬“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创建人民满意的服务窗口。

江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党支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2.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 篇二

工作汇报材料

(2010年12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10年,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旗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服务水平,抓重点、协调推进,建立健全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运行机制。

--就业再就业任务超额完成。为了进一步规范就业平台,聘请9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健全各类台账,建设率、准确率达到100%,创建1个示范镇、1个充分就业社区和二十四份村、双盛美村2个三级联创富余劳动力转移示范村,配合旗就业局,开展城镇就业再就业培训35人次,转移技能培训400人次,创业培训60人次,完成富余劳动力转移6250人,新增就业5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6人,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就业20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人。--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使全镇参保人员达到20470人,其中新农合参保人员20170人,城镇居民非职工医疗保险300人,参保率达到

95%以上,收缴保险费60.8万元。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完成60周岁及以上人员的摸底调查,登记在册2804人。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及时了解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建立了用工数据库,建库率达到100%,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人事人才规范管理。加强机关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周一学习制度,集中开展公务员继续教育培训30余人次,客观公正地完成了2010年度考核工作,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办法。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就业服务制度化。一是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通过劳动保障平台、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二是通过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即时公益性岗位援助。制定专门就业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三是针对我镇“4050”人员就业现状,对就业竞争能力弱势群体按照国家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实施力度,为有创业条件而无资金的下岗职工统一提供资金但保。

(二)就业服务专业化。一是为了确保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享受对象不错不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发证,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发放了优惠证。二是将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再就业优惠证申报办理程序等印制成宣传材料,发放给每一位失业下岗职工,还通过宣传栏、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使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转变择业观念,安心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三是聘请9名村级协理员,抓镇、村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就业服务社会化,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了人力保证。

(三)就业服务细致化。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台帐、技能培训台帐、用工信息台帐、求职安置台帐、参加社会保险台帐、退休人员台帐等“六本帐”,以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台帐、城镇失业人员培训台帐、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台帐、城镇灵活就业台帐、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台帐等10余个辅助台帐,实行微机化管理,建立充分就业的数据平台,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促进劳动力合理、高效、充分转移。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以来,我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确保辖区内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应保尽保。

一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功启动。充分利用镇、村劳动就业保障服务平台,深入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内容,做到了政策宣传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我们开展大规模的摸底、登记工作,并将参保流程制成宣传牌,张贴上墙,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极大便利,受到一致好评。

二是医疗保险广覆盖。继续深入开展宣传、设立咨询电话、前移服务平台、上门办理手续、迅速将大部分群众纳入了医疗保障网。以城镇居民非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强化人事人才管理

我镇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不断推进各项人事人才制度改革。

一是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考评机制,配合开展好公务员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二是按时完成年度考核工作,客观公正评价机关工作人员,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主要指标,形成了奖优罚劣的用人机制。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成本地区的党政人才、专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待就业大学毕业生、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军队专业干部和退伍军人数据库,做到底数

3.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 篇三

创建充分就业区汇报材料

一、东丽区概况

天津市东丽区地处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位于全市改革发展的前沿。全区总面积为447平方公里,分八街一乡,共有社区47个,自然村114个。常住人口59.87万,户籍人口33.09万,其中农业人口19.99万,非农人口13.1万,在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为17万。其中农业户口11万5,非农户口5万5。已实现就业人数为15万5,未就业人数1万

5。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人数为1万人。

二、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区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率先发的需要。

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处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前沿的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推进。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我区人民带来了众多实惠的同时,随着市、区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目前已有25个村被批准整体撤村,而且在今后的几年内东丽区将有80%以上的村被征用。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已就业的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我区将折除500多家中小企业,就业又转为失业,大量的失地农民、失业人员的产生使就业再就业问题已成为 1

不争事实,形势严峻,短期内难以缓解,统筹城乡就业迫在眉睫。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都希望能够有效地控制并降低失业率,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率,这样社会才会稳定。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针对我区实际情况提出要立足新起点、追求高水平,大胆尝试,全面创建充分就业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区活动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以人为本,为民解难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区率先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实践的检验,是落实我区就业工作“十一五”规划“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未就业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郑重承诺。

三、创建充分就业区的几项具体工作措施。

1、完善平台建设,选聘专职工作人员。

我区于2006年底已全面建成区、街乡、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区保障中心服务大厅和9个街乡保障中心服务大厅累计面积达3299平方米,平均面积达330平方米,其中街乡中心面积2934平方米,平均面积达326平方米,总投入资金为1262.7万元。9街乡所属的47个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平均面积已达到40平米以上。但我区是涉农区县,自然村数量远大于社区数量,农村劳动力数量也远远大于城镇劳动力,要统

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村队没有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是不行的。为此,我们于2007年开始着手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在07年开展试点村建设的基础上,于2008年全面推开,至今已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106个,其余3个今年上半年也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所有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站标准都参照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标准建成,配备了办公桌椅、微机、打印机、传真机、档案柜等必备的办公用具,有些条件好的村队还为工作站配备了空调、饮水机和照相机,现代化的办公用品为开展好劳动保障工作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在建站的同时,我们还考虑了队伍建设。以前村队没有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只在村委会班子里选聘1名兼职就业信息员,每月给予100元工资补贴。由于人员是兼职的,所以多从事村委会工作,劳动保障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况且每月100元的补贴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积极性。为稳定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队伍,我们在2008年开展了选聘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工作,根据各村人口资源数不等配备1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标准是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配备1名协管员;人口在2000—5000人的,配备2名协管员;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配备3名协管员。选聘的人员经培训并参加统一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专职从事劳动保障工作。考虑到各村经济基础不同,待遇有所差别,我们没有规定协管员的具体工资,而是采取了工资补贴的形式,补贴标准为天津市

最低工资标准,今后也将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而不断提高。目前由于选聘的协管员身份不一,所涉及的保险险种不同,暂时无法合并,所以没有给予协管员保险补贴,今后将随着新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增加保险补贴。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的选聘工作一方面变兼职为专职,工作的专业性更强,另一方面工资补贴纳入了区财政预算,待遇有了保障,工作积极性高。目前我区共有劳动保障协管员270名,其中社区协管员96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174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选聘本着既稳定队伍又有利于工作的原则,使队伍尽量年轻化和高素质化。174名协管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52人,30至40岁的70人,40岁以上的52人,平均年龄为35岁。所有协管员学历都在高中以上,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7人。高素质的协管员队伍为今后劳动保障工作整体上水平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落实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我局于2006年11月出台了《东丽区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津丽党发

[2006]38号)文件,建立东丽区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对于成立公益性公司、劳务派遣公司、企业吸纳、自主创业、免费职业介绍和培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政策。两年来累计向区财政申请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1000余万元(其中就业方面资金476万元),可以说较好地发挥了政策促就

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大政策促就业力度,我们于2008年下半年又出台了《东丽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通知》(津丽劳发[2008]40号)文件,文件提高了部分鼓励政策的奖励标准。比如企业吸纳政策由原来的每吸纳一名农村劳动力给予150元一次性奖励,其中“4050”农村劳动力给予300元奖励,提高到企业每吸纳一名一般农村劳动力一次性给予1200元奖励,吸纳一名失地人员一次性给予2400元奖励,吸纳“3545”等十类就业困难群体一次性给予3600元奖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农村劳动力标准也由原来的150、300提高到鼓励企业吸纳的标准。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奖励标准由原来的给予3000元奖励提高到一般农村劳动力给予3000元奖励,失地农民给予4000元奖励,就业困难人员给予5000元奖励的标准。而且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我区还出台了十条政策,对一些后置性奖励、补贴资金改为前置,如企业吸纳由原来的签订并履行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给予奖励改为签订合同当月即给予奖励;公益性公司、劳务派遣公司由原来的经营满一年以上给予开办费补贴,改为成立之日起即给予开办费补贴等。可以说又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确保东丽稳定就业。

3、完善基础,强化管理,开展对辖区内未就业群体情况调查。

摸清底数,建立完善劳动力资源、求职登记、用工信息、岗位开发、就业安置、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等就失业管理台帐。做到定期更新,动态管理。“一户不丢,一人不漏”,为政府提供可靠信息,为求职人员提供优质就业服务。为便于管理,同时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我们请软件公司专门设计一套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现在软件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调整和试运行。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一方面可以减轻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数字准确、动态管理。

4.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 篇四

江监发„2010‟3号

江安县监察局

关于印发《2010年江安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

《2010年江安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点》已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印发 2010年 行政效能监察 工作要点 通知江安县监察局办公室2010年3月22日 印发(共印3份)

2010年江安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点

2010年,我县行政效能监察要紧扣“奋力拓展,放手发展”工作主调,落实“三风建设”要求,稳固载体,强化措施,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务环境,着力解决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勤政、廉政、优政,确保效能建设取得新实效。

一、稳固载体,推行“三个一工程”

加强效能监察,促进政务中心、便民服务站载体建设更加稳固、更加深化,强力推行“三个一工程”,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务必做到:

一个中心审批: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严格执行“三项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理制、责任追究制),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工作,全部进入服务中心。

一个工作日完成:坚持《四川省行政机关限时办结制度》,凡上级机关和领导作出的决定、交办的事项要坚决执行与落实,严格在要求时限内办结。单位之间在征求意见或会签文件等方面,协办单位必须在一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在政务审批服务中,要最大限度提高即办件比例,实现政务服务全面提速。凡是本级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均应马上办理,并在一个工作日完成。不能马上办理的要说明理由,告知办结时限,杜绝推诿、扯皮、误导现象的发生。

一个联络员包干:要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并联审批”的内容和

方式,认真落实《江安县企业审批事项联络员代办制度》,建立“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代办。

二、夯实基础,强化“两个建设”

(一)加强干部队伍“三风”建设。大兴学习之风,建设学习型团队。深入开展“干部进夜校”活动,坚持每月一次。组织干部学习上级相关文件和方针政策、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兴亲民之风,建设服务型团队。创新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切实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发展。大兴效能之风,建设务实型团队。继续深化便民服务“三五制”,规范干部从政行为,建立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二)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一步清理可在政务中心办公的事项,全部纳入政务中心办公,统一进行电子监察。进一步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运用视频监察、数据监察、回访监察和群众监察等有效手段开展电子监察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行政效能建设规定的问题,同步实施问责。

三、服务大局,狠抓“三项监察”

(一)狠抓机关作风的专项监察。建立《机关作风监督员制度》,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上下班签到制、请销假制度、工作去向公示制度,健全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各单位工作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窜岗、无故脱岗、擅离职守,严禁在上班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采取随机抽查与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各单位进行督查,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并责令限期整改,同时纳入目标考核。

(二)狠抓重点工作项目的专项监察。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2010年“7+10”重点工作、项目任务,建立《江安县重点工作项目效能监察“蓝、黄、红”提醒督促制度》,采取定期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全面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以查问题、抓落实为主,督查项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要求,进行督查督办,狠抓落实。对工程推进建设进度快,协调配合好、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对不作为、慢作为、效能低下、直接影响县重点项目建设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年终绩效考核时给予扣分,情节严重的,严格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江安县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三)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专项监察。各单位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效能监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强组织协调,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工作机制。加大检查力度,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政令不畅、执行不力、行动迟缓、效率低下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要依据《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严肃查处,严格问责。县行政效能监察室除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重点检查外,还将不定期开展检查督促。

四、确保实效,跟进“四大举措”

(一)完善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效能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针对效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增强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落实好已经建立的有效的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使效能建设走上透明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加强效能问责。各单位要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广泛征集基层和群众对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典型或突出问题及苗头,直接向县纪委效能监察室反映,并负责各类要求上报的报表,案件投诉受理,信息的收集上报。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把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不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工作不负责任,办事拖拉、作风漂浮、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贻误政府工作,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坚决查处,严格问责。

(三)严肃查处效能案件。坚持“有诉必理,有理必果”的原则,努力解决群众的各项投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反效能建设的各类案件。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对严重违反行政效能规定的典型案件,通过新闻媒体等进行公开曝光,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5.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 篇五

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汝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5年6月24日)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36个村(居)委会,四个社区,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36.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万,有下岗失业人员7329人,符合发证条件并已核发《再就业优惠证》的有4426人,持证“4050”人员1489人。近几年来,我们把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05年6月底,共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351起。两年来共落实小额贷款担保资金210户,发放小额贷款金额420万元。今年完成110户,发放贷款金额220完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任务,占下达任务的183%。扶持了210个小型微利项目顺利上马,共创造661个就业机会,帮助292名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

一、畅通“三条渠道”,调查摸底清清楚楚,把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做为“民心工程”来抓

把开展小额担保工作做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抓,在全县深入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调查活动。一是社区专干走下去。县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城关镇、四个社区居委会开展专项调查,由局领导带头主抓,社区专干分片包干,逐户逐户摸清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二是问卷调查报上来。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向重点行业、重点地段、重点人员发放问卷,抽样调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三是张榜公布核出来。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张榜公布其出生、就业状况、家庭收入等,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举报。经核实不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纠正。提高调查的透明度。通过三管齐下,做到了家庭情况清、就业状况清、社会关系清“三清”。调查统计显示,在7329名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078人实现就业,其中有1336人从事灵活就业,1420人在企事业单位就业,2445人在外打工,877人在家歇业。在这些下岗失业人员中,有892人有一技之长,有创业欲望,但缺少启动资金。这些调查材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激活“三个机制”,社会参与群策群力,把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作为“德政工程”来抓

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帮扶机制,营造了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扶持下岗失业人员的浓厚氛围。一是政府推动。召开了县长办公会议,专题听取情况汇报。成立了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劳动、财政、银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额担保贷款资格审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有力。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注入担保资金210万元,解决根本问题,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部门联动。形成了“劳动部门主动牵头,财政、工商、银信部门主动配合”的高效运作格局。财政部门保证了担保基金的按时足额到位,从而实现了在全市率先启动。工商、税务部门大力推行便民服务,保证办证办照快捷准确。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简化程序,热心服务,积极发放贷款。同时,组建了创业服务中心,对贷款的再创业人员实行跟踪管理,形成创业、就业、再创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干部主动。单位干部职工积极为自己的下岗失业人员亲友开展政策咨询,代办各种手续,踊跃为亲友承担工资担保。

三、把住“三个环节”,具体运作明明白白,把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做为“阳光工程”来抓

坚持“既办成好事,又规避风险”的原则,突出两性(可操作性、严密性)一化(规范化)。一是严密操作。我县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汝城县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汝城县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流程》、《汝城县小额担保贷款资格审查领导小组工作细则》、《汝城县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中心工作细则》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为我县顺利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规范放贷行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严格程序。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社区推荐、资格审查、中心担保、银行核贷”的工作程序,成立了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维护广大下岗职工的利益,防范贷款风险,确保资金安全,除严格按规定组织小额贷款项目评审外,还特别规定小额担保贷款的申请人必须有国家公职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工资统发中心发放)提供的反担保,作为担保中心审批的先决条件。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不良分子套取贷款,确保了资金安全,维护了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的根本利益。三是严肃纪律。对下岗失业人员弄虚作假骗贷的,进行公开嚗光,三年内不允许享受小额贷款政策,对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提供反担保的,由所在单位负责人进行“警示谈话”,从而确保落实政策的严肃性。

四、力求“三个效果”,享受政策实实在在,把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做为“富民工程”来抓

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力求实现政策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实现了“三个一”。一是提供了一项创业资本。把工作重点放在向具有创业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下岗失业人员上,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启动资金问题,增强创业的造血功能。供销系统下岗职工李娜,三口之家,还要赡养两个老人,家中唯一的收入只有丈夫的一点微薄工资,生活相当艰苦。经过市场调查,李娜想开个手机美容店,又苦于没有启动资金。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我们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她成为了第一批小额贷款户,拿到了急需的2万元。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打拼,小店的生意蒸蒸日上,一家人也过上了舒坦日子。二是扶持了一批创业典型。一批小额贷款户,经过资金扶持,滚动发展,成为私企公司,得到持续发展。何福堂是第一批小额贷款的受益者,由一家小日杂店起家,而后搞起了小型超市,如今已是金鑫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板,金鑫公司现已成为县里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员工近60人,其中吸纳下岗职工20多人,人均工资达到600元以上。三是创造了一次就业机会。在贷款户中有95%的人从事的是第三产业的经营。210个贷款户在实现自主就业的同时还吸纳了近300名下岗职工就业。随着这些经营实体的不断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将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6.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 篇六

**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较多,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就

业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和再就业统计体系,推进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确保了全县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2003至200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71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一、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业再就业好范文出品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县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采取招商引资、发展项目带动一批,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吸纳一批,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安置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岗位帮扶援助一批,扩大劳务输出异地就业一批的办法千方百计多途径安置就业68200人。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消化劳动力。阳新是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为此我们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鼓励农民以农为主,自主创业。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我县已经成为苎麻生产加工基地,建材生产基地,面向黄石、九江、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2005年全县新建吴茱萸和优质苎麻种苗基地各200亩,新发展吴茱萸1.6万亩,优质苎麻3000亩,意杨8万亩,湖蒿8000亩;发展网箱养鱼4000口,鱼珠混养1.6万亩,鱼蟹混养13万亩;发展畜牧养殖小区13个,养殖大户180户,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9。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上全面落实“两免三补”和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吸引了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就业。

二是发展规模工业吸纳劳动力。近三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先后争取到了长江干堤建设、富河下游改造等国家级重点项目5个,带动就业4000人,仅2004年华新6号窑投产就一次性招工570人。先后建成投产了鸿骏铝厂、远东苎麻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规模工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己达54家,生产启动面达100。远东二期、晨天化工二期等7个重点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共完成投资2.3亿元;华新二期、长阳蒙特锰业、远东新区扩建等总投资9.4亿元的15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据统计,三年间,规模工业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6200个。

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分流劳动力。我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立足当地资源,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主创业。据工商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县从事饮食、商贸、加工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己达24600人,比2002年末净增7000人。

四是扩大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我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扩大劳务输出。每年春运期间,到大车站、汽车站和劳动力市场设立“民工有序流动服务站”免费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方便广大民工顺利出行。并在民工相对集中的广东中山、浙江温州等地设立劳务管理站,实行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历练,我县的劳务输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发达城市输出为主,西部大中城市输出为辅,辐射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一体的总体格局,并呈现出由“盲目自发型”向“政府组织定向输出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打工族”向“创业族”转变的发展态势,使打工收入成为我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县有16.9万人在异地就业,年挣回资金10亿元。打工经济己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好范文出品]

五是鼓励能人创业安置劳动力。一方面引进外地能人,兴办规模企业。我县通过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企业落户阳新。全县共引进外地老板百余个,千万以上规模企业12个,为阳新安置劳动力5000人。另一方面动员本地能人,回乡创办企业。外出打工者中不乏一批市场意识比较超前,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自有资本比较雄厚的佼佼者。我县先后出台种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归故里,就地创业,反哺家乡,安置乡亲。全县先后有2000名打工者回乡创办经济实体1680多个,安置6000名劳动力就地就业。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中发[2002]1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了进一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会议,成立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工作的通知》、《阳新县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意见》、《关于搭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上一篇:公司法律培训总结下一篇:2023学年第一学期中学数学组工作计划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