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的诗歌(共17篇)(共17篇)
1.校园生活的诗歌 篇一
一、把生活经验内化为丰富的内心体验
引导学生融自己的情感于诗歌作品, 就是让生活经验内化为丰富的内心体验的过程。诗歌是激情的果实。诗人是在他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的冲击下, 才拿起笔写出感情饱满的诗篇的。诗人的喜、怒、哀、乐, 每一种情感的产生都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直接相关。如《雨巷》中的“我”, 满怀希望, 企图在雨的洗礼中, 滤尽日子里的纷纷扰扰, 而求得一份馨香静谧的心情。然而, 事与愿违。此时, 那日日走过的青石板的巷道, 在诗人的心里, 竟是如此失魂落魄。全诗笼罩着浓重的空虚、哀伤、惆怅的情绪。在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回想自己不开心的事, 并且找出情绪低落的原因。然后过渡到替诗人找原因。结合写作背景, 学生自然会发现, 没有阳光、生机和活气的“雨巷”其实是暗喻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的彷徨者。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诗歌中, 诗人的感觉和感情往往需要通过意象的传达才得以实现。所谓意象, 就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外在物象, 是建立在诗人主观想象之上的。例如《关雎》的开头, 为什么要用雎鸠鸟儿来起兴而不用麻雀呢?因为雎鸠鸟是一种感情专一的、出入成双成对的鸟。麻雀则显然达不到这个目的。显然, 为了表达纯真的爱情这一主题, 正是这一生活经验左右了诗人对意象的取舍。
二、运用生活经验品味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情怀
既然意象取材于自然, 来源于社会, 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认知活动, 接受诗人的构思。把诗人用语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中的画面, 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 以期与诗人心心相印。例如, 在《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 诗人运用了“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在教学中, 可试作如下引导:古老的取水工具“水车”与现代机械化的“抽水机”相比, 哪个的工作效率高?这样, 学生很快地弄清楚了, “破旧的老水车”象征着祖国的贫穷、落后与衰败, 其中流溢着诗人对旧中国的感伤的呐喊和虔诚的忠贞。而这一思想感情恰恰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认知。
诗歌中, 完全用“情语”表达得“直露”的占少数, 而完全用“景语”含蓄传达感情的很多, “景语”和“情语”结合运用的就更加多。因此, 运用生活经验品味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情怀与美的印象, 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没有生活经验, 读者很难适应诗歌的跳跃性, 也无法丰富经由诗人浓缩后的意象的内涵与思想。
三、感受诗人情趣, 重新体味生活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基于这一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首诗的主题并非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 只要是合情合理, 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不妥, 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运用生活经验欣赏诗,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大为提高, 而改变以往“一筹莫展”的状态, 对诗歌和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够披情入文, 心领神会, 至少也能自圆其说。例如, 在学习《再别康桥》一文的时候, 有位学生对“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的理解, 就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柳”是“新娘”, 那么, “新郎”会是谁呢?诗人就是“新郎”!有楚楚动人、娇姿妩媚的“新娘”作伴, 其情也绵绵, 其乐也融融。然而, “多情自古伤离别”, 别离在即, 诗人把对康桥的依恋巧妙地浓缩、移就于新婚夫妇的柔情蜜意, 使得这一抒情主体新颖、别致而又可亲可感。正是这样, 读者在与诗人的相互交流中, 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 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2.行走在校园的现代诗歌 篇二
【关键词】现代诗歌 有效教学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I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39-02
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其中现代诗部分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等特点。但本应该引起感情共鸣的现代诗为什么会落寞至此,值得我们思索。为什么现代诗歌在课堂上由老师上课时的沉默呆板到课后学生的活跃跳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育策略出了问题,没有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现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计169课。其中现代诗(含散文诗)共22课,约占整套教材百分之十三。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现代诗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和积淀诗意语言的教学目标。课标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改变现代诗低效的教育方式,就要通过探究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实践功能。现将我的教学实验情况梳理如下:
一、强化诵读
(一)从现代诗强烈的节奏感、和谐的音乐性为切入点
1.为现代诗找个好朋友
音乐是诗歌最好的朋友,在合适的时机把音乐和诗歌结合起来,这样容易使学生入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发动学生寻找配乐,开展为现代诗找个好朋友活动。变被动为主动,语文教师成为课堂的主持人,学生变成课堂的绝对主角。七年级共计327名学生参与此次活动,共为12首现代诗找到配乐31首,经甄选有12首被列入实验年级现代诗配乐素材库,对选择这些乐曲的同学89人进行了表扬。活动通过寻找配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自主欣赏、情感共生的状态。
2.从流行歌词出发,引导学生赏析现代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针对现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以流行歌曲的歌词为切入点,寻找流行歌词和诗歌的相似之处,不是有句话吗“诗歌是古代的流行歌曲。”把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和现代诗歌的学习结合起来,寻找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赏析现代诗,挖掘现代诗的韵律美,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二)开展活动式学习,通过活动引领师生入情入境
利用资源,举行了24场班级吟诵会,3场年级吟诵赏析会,4场校级诗歌赏析和吟诵活动,参加市级诗歌朗诵比赛1次,区级表演2次。通过精心的筹划,在活动中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教师充分领略诗歌的魅力,丰富诗歌的相关知识。掀起学习诗歌的风潮,感受到诗歌迷人魅力的教师把这种美内化,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再以美读的形式感染学生。活动不仅培养了同学家们的诗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校园掀起了吟咏的热潮。
二、开展仿写、改写活动,选择适宜的现代诗做为仿写的框架,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一)仿写
仿写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仿写引导大多数没有尝试过诗歌创作的学生,以敏感的心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用笔细致地描绘自己的感悟,走进诗歌神秘而奇妙的境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不用老师去嘶声竭力地讲,只需引导着孩子们欣赏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一女生以《我的乡愁》为名写了一篇短文记录她的所感所悟。
我的乡愁(节选)
——夏子棋
妈妈,我想你温暖的手,想你睡前浅浅的吻,更想你投射在门口长长的身影,在那身影里我睡得特别的香甜。我这样一个小孩在这世上全托了你的荫庇,在你的爱里我撒娇耍赖、调皮捣蛋甚至“无恶不作”!你却给我满满的笑意。你就是我永远的故乡,是我风筝的线头。就是这样不算太远的距离,你一动思念的线,我也会伤心不已,惆怅满怀。
(二)改写
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
乡愁
——杨芸波
回首那时年少的岁月,我在他乡求学,寻找事业腾飞的起点,终日忙碌。只有在夜深人静,每个家都隐入暗暗的夜幕,零落的灯火才开始诉说起我的孤独。我把这不该出现的离愁别绪悄悄地藏进薄薄的信封,用一张小小的邮票隐藏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脆弱。唉!现在想来,如果不是当初那样的眼大心空,何至于现如今这样的望断归来路!
南来北去,春去秋来的风啊!我还能等几个寒暑?请带我这把枯骨,飞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带我回家乡去,带我到家人的身旁,用团聚安慰我这样孤独的异乡客吧!
尽管改写只是根据别人现有的文章来写,不像其他作文形式那样富有创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巩固了“读”,又促进了“写”,一举多得。
(三)厚积薄发,在学生中开展现代诗创作活动,体验创造诗歌的快乐
在以上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行到诗内去感受诗的魅力,在学生中开展现代诗的创作活动,达到审美的最高层次——创造美。如这篇学生习作:
《听,春姑娘在哭泣》
——陈媛媛
春姑娘来了,但春天却没有来。
春姑娘捂着疼痛的心,留着悲伤的眼泪。
——走了
世界陷入了一片荒芜。
学生的写诗训练不能等同于诗人的诗歌创作,只是让学生在诗歌写作中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情绪,以一种饱满的生命激情去讴歌他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即使笔调稚嫩也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学生能在创作中聆听自己的美好情感,并为此而感动而自豪。“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历时一年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现代诗歌伴随着课题组行走在校园。把音乐的节奏、丰富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隽雅的意蕴如同溪流、如同和风、如同甘露缓缓注入师生的心灵花园,美学的耳濡目染营造了灵魂的高地,精神的家园和思维的天堂。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在诗歌的引领下丰润了情感,促进了家庭沟通,缓和了亲子关系。这是意外之喜也是达到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中学新课标准资源库》——语文卷。
[4]吴开晋著.《现代诗歌艺术与欣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5。
[5] 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凉山州心理健康网。
3.现代诗歌:我的诗歌与生活 篇三
这是必然的,我不在写诗
就在排斥诗歌。我不在生活,就憎恶生活
来不及道歉
那么遥远的.地方,他赶来
碰巧,我们彼此伤害,殃及池鱼
以及池内的水,越发浑沉
都来不及道歉呢
他已和他的尘土相继离开
这条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孤独
与我们所有的骄傲和倔强
彻底拉远了距离
再一次
这四年来,我再一次
从你那里轻轻走过
带着破碎与荒乱的脚步,遗忘了身边的
酒,远方的歌
这条路,我开始厌倦
却逃不脱,你和他们一直站在这里
永恒地,成为海上的灯塔
诱惑我
呵,多么像我
他永永远远地消逝了
最后一丝牵挂都未带走
为他悲哀,为自己庆幸
可是生活往往总是小人得志
君子泪流成河
他留下最后一副素描给我
让我不得已——
爱上这种由铅笔展示世人的艺术
粗细的线条,大面积的阴影
呵,多么像我
刚刚写到春天
刚刚写到春天
呵,好慢的笔如同刻意拉远距离的爱情
柳枝抽芽
梨花白
桃色夭夭
嘿,听我说,如果你真的能让铁树开花
那么——
4.赞颂校园的诗歌 篇四
一、校园曲 我轻轻地
踏进了您的怀抱 静谧,安详,温暖 像母亲的怀抱
花圃里的花开了
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青春在荡漾
甬道两旁的杨柳随风摇曳 像对我亲切招手 问好
荷塘的波纹
编织着我们的梦 在绵绵的涟漪里 勾画着青春的遐想
那阳光下的翠绿
不是草,是一片生机 然后播种在大地上 孕育着希望般的梦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时间证明 参天树木
----生长自养育它的沃土
你的光彩 你的辉煌
你的桃李芬芳
祝愿你,我的母校
二、校园歌
在校园,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从无知走向多识
是校园一直默默无闻的伴我们成长 是校园为我们铺垫了脚下的成功之路 校园,你是我们的希望 莘莘学子在你的呵护下 美好的理想能实现 甜美的梦呀能成真 你是非我的土地
嫩绿的幼苗长成大树 你是如椽的画笔
绘出的画啊被人称赞 你有春的温暖 你有夏的灿烂 你有秋的成熟 却没有冬的严寒 是你在中华大地上
点燃了那无数璀璨得起你明星
三、校园
校园,你是朝气蓬勃的花园 花儿在充满生机里成长.
我希望我能是其中的一朵花儿,能在你的爱抚下健康成长!
校园,你是充满笑声的乐园,你让小朋友们带来欢声笑语. 我希望我是其中的一员,能让我们在笑声中度过欢乐的童年!
校园,你是我们的学习天地,你让一群无知的儿童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已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在你怀里遨游知识的海洋!
四、校园四季歌
金色的校园 我们喧闹而来 年轻的胸怀
溢满无限的期待
素裹的世界 我们尽情宣泄 火热的情怀
放射生活的多彩
绿色的校园 那些懵懂少年 张扬生命的光鲜 领略知识的无限
炽热的校园 那些年轻容颜 满载收获的知识 期待新的学年
四季的校园
多彩的一年又一年转眼间 我们长大 于是
5.校园安全的诗歌 篇五
打乒乓,学投篮,体育运动大发展,单双杠,爬吊杆,都要按照规则办。
莫登高,莫爬树,当心高处稳不住,失手失足滚下去,谁也不知伤何处。
玩滑梯,荡秋千,安全意识记心间,谨防失手绳又断,摔伤身体受苦难。
玩游戏,弄刀棍,无意也会伤人身,动手动脚动身体,终归还是不安宁。
接热水,要小心,壶倒瓶翻烫坏身,费时花钱要打针,医好皮肤留疤痕。
坏故事,莫听记,影响学习害自己,黄书碟,更莫看,中毒受骗害非浅。
住上铺,莫马虎,梦醒时刻防摔住,上上下下要小心,提防万一摔坏身。
不打架,不骂人,文明礼貌树新人,德智体美全发展,报答父母养育恩。
讲平安,倡保险,安全知识记心间,园丁精心勤浇灌,安全硕果分外甜。
6.高中生校园贴海报呼吁挽救诗歌 篇六
据中国校园文学网消息, 日前, 在山西某中学的校园里, 高二学生孙浩东贴出了一张海报, 上面印有一篇《以青春为名》的文章。黑底白字, 色彩鲜明, 语句激昂:“我们的诗歌怎么了?从高一刚开始的激情澎湃到之后面对现实的失望乃至绝望;我们的文学社怎么了?我们曾经热爱文学的写作者怎么了……?”这张海报在校园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师生争相传阅。说起那张海报, 看到它的老师同学都异口同声地称“被震撼”。时隔多日, 不少同学还对它记忆犹新, “这张海报, 让我震惊了好一阵子, 它让我突然想起了, 自己原来也是有诗歌梦、文学梦的。”该校一位老师说, 看完海报的刹那, 自己也忍不住想问问, 能不能用自己当年做学生时写的诗歌去投稿。记者就此采访了该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老师, 曹老师对这个学生的举动赞赏有加, 并且非常支持他的行为, 他说, “语文就是要让人学得开心。其实学生爱读, 就让他读, 他爱写, 就让他写。年轻人写诗, 总像有千言万语要倾诉, 诗歌是饱含情感的东西, 最有活力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希望他能把这件事坚持下去, 这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7.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篇七
2007年8月9日,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杰出的当代诗人,在中国青海美丽的青海湖畔,共同见证并完成了一个创举,那就是向世界发布《青海湖诗歌宣言》。实际上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就已经以它独特的地理诱惑和人文魅力,给这个有着伟大的诗歌传统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送去了一个惊奇,这是来自离太阳最近的地球“第三极”、来自被称之为人类最后净土青藏高原的一次从未有过的文化震撼。
正如波兰国家作协主席、著名诗人马雷克·瓦夫凯维奇所做的评价:“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东方的一个创举,它把关注自然和环境作为了一个重要主题,特别是选择了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特殊地域,作为诗歌节的永久举办地,同时,它还是一个让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诗人,理解差异性文化和差异性地理的最好去处。它是世界的高地,能给不同种族的诗人们带来无限的灵感。大量的文物古迹已经证明,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可以说是历史奇迹般地选择了青海,也可以说是青海选择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作为一个刚刚创立就被普遍认同的国际性文化品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以它特殊的地域载体、新颖的时代创意和深刻的诗歌文化内涵,毫无愧色地载入当代国际诗歌和中国文化发展史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成为继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之后,又一重大国际诗歌节。
以“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为主题的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不仅高品质、高质量地完成了它全部的议程和各项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就像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链条,它既延续着青藏高原悠久的各民族古老文化,又通过这个平台,为复活这个世界神奇的诗意梦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创立和成功举办包含着以下几点重要因素:1、在世界范围内,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世界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爆炸时代之后,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对机器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和重建人类的精神世界,而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它永不衰退的感召力,必将在人类的精神复兴中承担起一份光荣的职责。2、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中国,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民主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国际诗歌节。这个国际诗歌节,既是当代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标志,也展示了古老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对世界的强大魅力。3、当代世界正迎来一个相互理解和协作对话的时代,青海是多种文明沟通交流、兼容并蓄、多元繁荣的典范,又是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地方,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立足于这样一方乐土,恰恰为不同文明提供了交流和对话的平台。4、青海有着伟大的诗歌传统,这里是全世界最长的、并且是活形态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的诞生和传播地;实际上,这片由海洋中诞生的高原,从它面对人类之日起,就从未改变过它诞生激情和创造梦想的作用,它也必将给今天的诗歌之魂注入无穷的力量。5、青海湖既是这个世界上以天然洁净著称的高原大湖,更是一个被神圣化的人类精神载体,用它的名字命名国际诗歌节无疑就充满了象征意义,那就是诗歌永远是滋润人类生命的雨露和照耀人性的光芒,永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纯洁话语。
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中外诗人植根于自己丰厚的文化传统,面对青藏高原放声歌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是第一次全世界众多诗人以诗意的目光共同关注青藏高原这片净土。诗歌节组委会已经征集、翻译、编辑了部分作品,不久将结集出版。这部诗集无疑就是那些“无限灵感”的结晶。在首届诗歌节期间,组委会出版了参加诗歌节的中外诗人的作品集《通往世界的门扉》,以求借助诗人的目光了解世界的多彩;把这些诞生于高原沃土的诗篇命名为《最后净土的入口》与之呼应,以期透过诗人的目光展示高原的魅力。不论他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情趣、立足什么样的文化根基,诗人们都在此履行了他们在《宣言》中的神圣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在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青海省政府决定2009年8月在青海省举办“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二届“诗歌节”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诗歌学会主办;青海省文化厅、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省新闻出版局、青海省旅游局、青海湖景区保护与利用管理局、青海省文联承办。诗歌节的主题是:“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举办时间定于2009年8月7日——10日。本届诗歌节将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位中外诗人赴青海参加诗歌节的相关活动。诗人的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涉及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为广泛。由组委会统一设计印制中、英文两种邀请函,按照组委会确定的邀请范围,分别由中国诗歌学会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负责发出邀请。
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有多项重点活动,包括开幕式暨高峰文化论坛、诗人采风创作、青海湖诗歌墙揭幕仪式、小型诗歌朗诵会、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诗歌音乐演唱会等。
1.开幕式暨高峰文化论坛
8月7日,在西宁青海会议中心,举办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的高峰文化论坛。论坛将与开幕式有机结合;届时由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中国诗歌学会等有关官员出席并致开幕词;组委会负责人将作论坛主旨报告;中外著名诗人代表发言,按照国际会议惯例,进行现场同声翻译。
2.青海湖诗歌墙揭幕仪式
本届诗歌节将在青海湖畔修建一座长25米、高5米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诗歌纪念墙,将青海湖诗歌宣言、诗人签名及荣获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诗人肖像一起镌刻在青海湖诗歌墙上,届时将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这对于打造诗歌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采风创作活动
诗歌节期间将组织中外诗人,以环青海湖地区为重点,进行采风活动;以青海为创作背景,以青海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民生活为主题,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
4.小型诗歌朗诵会
为充分抒发诗人的情感,诗歌节期间将多地点、多方式、有组织的举办多场小型诗歌朗诵会,广泛进行文化交流与对话,让所有来青海的诗人代表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奖
组委会届时将聘请13位文学诗歌界专家组成金藏羚羊国际诗歌节评奖委员会,其中8名中国专家,5名外国专家,专家评委是既有代表性,又有公信力并在国际诗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通过多轮严密推荐筛选评定,最后评选出一位世界普遍公认的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获得者。组委会将设计安排隆重的颁奖仪式,获奖者本人届时将来青海到会领奖。
6.音乐诗歌演唱会
09年8月10日在西宁举办“青海——生命与自然的颂歌”大型音乐诗歌演唱会。届时邀请国内著名的朗诵艺术家,与省内文艺工作者联袂奉献一台高质量的音乐诗歌演唱会,诗歌朗诵篇目精选赞美青海的优秀诗歌作品,并伴以歌曲、音乐、舞蹈等形式,充实和丰富音乐诗歌朗诵会内容。演唱会以青海高原为背景,以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为主题,节目创意、策划和节目编排都着力体现时代性和诗歌艺术的特点。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作为一个双年节(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后将如期举办,每届将会有各不相同的特点。09年第二届诗歌节将呈现出这样一些更为突出的亮点:首先,本届诗歌节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更加关注诗与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的关系,把关于诗的思考引向深远的意境,所以开幕式的论坛上将会有很多精彩的演讲值得期待。第二,第二届诗歌节邀请了更多国外著名诗人,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广泛,更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声望和成就将进一步提高诗歌节的品质。第三,将举行青海湖诗歌纪念墙揭幕仪式。青海湖是最有诗意的境地,在这美丽圣洁的青海湖畔,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庄严诞生了“青海湖诗歌宣言”。青海湖诗歌纪念墙将以高原文化传统中最为神圣的形式,铭刻诗的庄严和诗人的心声,记载历届诗歌节的风采。第四,本届诗歌节将首次评选颁发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藏羚羊是世界珍稀物种,被誉为“高原精灵”,自由而美丽,这正是诗歌精神的绝好象征。这是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最高荣誉。这个奖项将会持续下去,今后每届都会评出一位获奖者,并将其肖像、简历等铭刻于诗歌墙。
大美青海,风华绝代青海湖,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期待着有更多的朋友到青海观光旅游,到青海感受高原的人文历史和自然之美!
(本文图片由青海日报杨展望提供)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成员名单(按中文笔画排序)
南尼·巴莱斯特里尼 (意大利)
叶廷芳 (中国)
刘宪平 (中国)
吉狄马加 (中国、评委会主席)
雅克·达拉斯 (法国)
张同吾 (中国)
张清华 (中国)
树才 (中国)
安东尼奥·科利纳斯 (西班牙)
赵振江 (中国)
高兴 (中国)
托马斯·萨拉蒙 (斯洛文尼亚)
罗伯特·孔·戴维斯-翁蒂亚诺 (美国)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成员
巴莱斯特里尼
南尼·巴莱斯特里尼(Nanni Balestrini),意大利著名诗人、作家。1935年生于米兰。他是“六三社”重要成员。曾长期致力于艺术形式的创新,写过“视觉诗”、“电子诗”、“录音带上的诗”等各种先锋派实验作品。主要诗集有《垂悬的石头》(1961)、《如何行动》(1963)、《其他手续》(1965)、《我们可是要另做一个》(1968)、《轻松的民谣》(1975)和《尼克蒙特小姐的叙事诗》(1980)等;除诗歌外,他还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纪实性长篇小说《暴力色彩》(1976)和三部曲《伟大的造反》(1999)等。
叶廷芳
叶廷芳,著名学者、翻译家。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4年调入中国(社科)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先后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美的流动》等7部;编著有《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20世纪艺术精神》、《外国经典名著选》、《外国百篇经典散文》、《世界名家随笔金库》等30余部;译著有《迪伦马特喜剧选》、《溺殇》、《卡夫卡读本》等。
刘宪平
刘宪平,著名翻译家。1954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进修。1985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负责人,欧美同学会会员,俄罗斯作家协会名誉会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代表,他还担任全国对外友协、中俄友协、中阿友协理事。从事俄苏文学翻译,迄今已发表翻译作品150万字。译著主要有《母亲的心》、《国际女郎》、《阿富汗战争的悲剧》、《手提箱》、《我们一家人》、《模仿者》等。1991年和1992年先后获得戈宝权青年文学翻译奖和彩虹翻译奖(此奖已并入鲁迅文学奖)。
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著名诗人、作家。彝族。1961年生于四川大凉山。原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一级作家。作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位国际性诗人,已在国内外出版诗集近二十部,其中诗集《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多次获得中国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组织机构的奖励。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和证书。同年,保加利亚作家协会为表彰其在诗歌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颁发证书。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多国文字。曾多次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国际活动。2007年创办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并任诗歌节组委会主席。
达拉斯
雅克·达拉斯(Jacques Darras),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1939年生于法国芒什海峡附近。现为毕卡迪大学名誉教授,教授英美诗歌。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和诗歌的翻译工作中。从1988年起创作一部长诗《梅河》,诗题取自法国北部一条河流。1978年创办诗歌刊物《今日》,2001年参与创办诗刊《今日诗歌》并任主编。他翻译过惠特曼、庞德等众多英美诗人的作品。散文作品有:《谁在谈欧洲?》、《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我们生不是为了死》、《岛屿看守地平线》等。2004年获阿波利奈尔诗歌奖;2006年获法兰西学士院诗歌大奖。
张同吾
张同吾,著名诗歌评论家、作家。1938年生于哈尔滨。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在高校中文系执教多年。1983年调入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国际诗人笔会秘书长。多次主持国内和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主编多种诗集与诗论集。主要著作有诗评诗论集《诗的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诗的灿烂与忧伤》、《沉思与梦想》、《诗的本体与诗人素质》、《枣树的意象和雨的精魂》、《青铜与星光的守望》以及小说集《不只是相思》、小说评论集《小说艺术鉴赏》、诗集《听海》、散文集《哲学的白天与诗的夜晚》、随笔集《放牧灵魂》等,三次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张清华
张清华,著名诗歌评论家、作家。文学博士。1963年生于山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著作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内心的迷津:当代诗歌与诗学求问录》、《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等7部;出版散文及学术随笔集《海德堡笔记》、《隐秘的狂欢》;主编《21世纪文学大系诗歌卷》共8卷(2001—2008);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理论与评论文章300余篇,其中多篇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曾获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曾应邀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新加坡新跃大学、韩国首尔市立大学等大学访问、讲学。
树才
树才,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1965年生于浙江奉化。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1990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任外交官。200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著作有诗集《单独者》(1997年)、随笔集《窥》(2000年)、诗集《树才短诗选》(中英文对照,2004年)等。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等多种文字。1997年参加法国巴黎第四届国际诗歌节。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等。2008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
科利纳斯
安东尼奥·科利纳斯(Antonio Colinas),西班牙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1946年生于西班牙莱昂省巴涅萨市。曾在意大利伊比萨岛生活了二十年,并在那里的地中海国际大学获得名誉教授称号。回国后,在萨拉曼卡大学任教。在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翻译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主要诗作有《大地与血的诗篇》(1969)、《雷声与笛声》(1972)、《夜后之夜》(1983)、《俄耳甫斯花园》(1988)、《开放夜之书》(1989)、《白/黑》(1990)、《墙上的鸟》(1995)、《温顺之书》(1997)、《在湖畔》(2001)、《时间与深渊》(2002)、《在呼吸的光线里》(2004)等。曾在国内外获得多种奖项。
赵振江
赵振江,著名学者、翻译家。1940年生于北京顺义。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和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著作有《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导论》、《拉丁美洲文学史》(合著)、《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合著)、《拉丁美洲文学大花园》(合著)等;译著有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拉丁美洲诗选》、《西班牙黄金世纪诗选》、《西班牙当代女性诗选》以及西文版《红楼梦》等。译作和著作曾多次在国内获奖。智利-中国文化协会于1995年授予他“鲁文·达里奥”勋章;西班牙国王于1998年授予他伊莎贝尔女王勋章;阿根廷总统于1999年授予他五月骑士勋章;智利总统于2004年授予他聂鲁达百年诞辰勋章。
高兴
高兴,著名诗人、翻译家。1963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市。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现为《世界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以作家、外交官和访问学者身份游历过欧美数十个国家。著作有《米兰·昆德拉传》、《东欧文学大花园》、《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等;主编过《二十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编年·美国卷》(上、下册)、《伊凡·克里玛作品系列》、《外国名家人生美文66篇》、《外国名家自然美文66篇》、《外国名家幽默美文66篇》、《水怎样开始演奏》等大型图书。译著有《凡高》、《黛西·米勒》、《雅克和他的主人》、《可笑的爱》、《安娜·布兰迪亚娜诗选》、《我的初恋》等。
萨拉蒙
托马斯·萨拉蒙(Tomaz Salamun),斯洛文尼亚著名诗人。1941年生于克罗地亚首府萨格勒布市,成长于斯洛文尼亚港口城市科佩尔。投身于诗歌事业之前,他曾是一位观念艺术家。迄今已出版三十多本诗集,被认为是中欧目前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国内外获得过多种奖项,还担任过斯洛文尼亚驻纽约大使馆文化专员。他的作品常常出现在各种国际性期刊上。已有四本用英语出版的诗集:《托马斯·萨拉蒙诗选》、《牧羊人,猎人》、《忧郁的四个问题》和《盛宴》。
戴维斯-翁蒂亚诺
罗伯特·孔·戴维斯-翁蒂亚诺(Robert Con Davis-Undiano),美国著名学者、教授。现为《当代世界文学》杂志执行社长。长期从事美国文学和文化、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和教学。在奇卡诺研究领域也有出色成就。主要著作有《天父传奇:在早期西方文化中阅读上帝-父亲》、《文化与认识》(与罗纳德·席莱弗和南茜·莫格勒合著)、《批评与文化》(与罗纳德·席莱弗合著)等。由他撰写的《当代文学批评:文学和文化研究》作为教科书在美国受到欢迎,多次再版。2008年10月,曾来北京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联合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候选诗人名单(按中文笔画排序)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瑞典)
约翰·阿什贝利(美国)
罗伯特·勃莱(美国)
胡安·赫尔曼(阿根廷)
郑敏(中国)
绿原(中国)
菲利普·雅各泰(瑞士)
塔德乌什·鲁热维奇(波兰)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候选诗人简介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瑞典诗人。用“精益求精”来描述他的诗歌创作和质量,再合适不过了。他的诗是“以少胜多”的典范。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仅仅发表了一百多首诗作,却足以让他享誉全世界。他要求自己做一个诗歌的禁欲主义者。如此,他写下的诗言简意深,富于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气息。连布罗茨基都承认:“我偷过他的意象。”主要诗集有《十七首诗》(1954)、《途中的秘密》(1958)、《野蛮的广场》(1983)等。
约翰·阿什贝利
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1927—),美国诗人。作为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阿什贝利自20岁前后步入诗坛以来,见证、参与并推动了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发展。他的诗歌,富于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创造意识,跳跃性很强,意象充满断裂。他想用诗歌的“支离破碎”来暗示世界的混乱。已出版诗集《一些树》(1956)、《网球场的誓言》(1962)、《三首诗》(1972)、《凸凹镜中的自画像》(1975)等二十余部。1975年获美国图书评论奖。1976年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奖。1985年获波林根诗歌奖。
罗伯特·勃莱
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1926—),美国诗人。作为美国“新超现实主义”的领袖人物,勃莱坚决主张诗歌应该回归更为隐秘、更为本真的生命世界,应该具有深层意象,以恢复人与自然的联系。他的这一主张极大地冲击了保守主义诗风,为美国诗坛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他也因此成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勃莱受到过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我们在他的诗作中能明显看到这种影响的印记。主要诗集有《雪地里的宁静》(1962)、《身体周围的光》(1967)等。
胡安·赫尔曼
胡安·赫尔曼(Juan Gelman,1930—),阿根廷诗人。1954年,与友人合作创立诗歌团体“硬面包”。赫尔曼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阿根廷军政首脑曾联名签发对他的驱逐令。1983年12月,阿丰辛政府结束了军事独裁,但赫尔曼依旧没有被接纳。许多作家对赫尔曼进行了声援,其中包括马尔克斯、略萨和帕斯。1988年1月,他终于合法地回到阿根廷。赫尔曼的诗集有《关系》(1973)、《如果温柔地》(1980)、《狄巴苏》(1994)、《值得》(2002)和《故国将是》(2004)等。1997年获阿根廷国家诗歌奖。2000年获胡安·鲁尔福文学奖。2005年获索非娅王后奖。2007年获塞万提斯文学奖。
郑敏
郑敏(1920—),中国诗人、翻译家。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英美文学。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郑敏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从鲜明的形象提炼出深刻的思想,让感性呈现智性的光芒。郑敏的诗把具体的物象和丰富的想象融为一体,显示了深厚的知性与语言的功力。主要诗集有《诗集1942-1947》(1949)、《寻觅集》(1986)、《心象》(1991)、《郑敏诗选1979-1999》等。
绿原
绿原(1922—),中国诗人、翻译家。“七月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4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1949年后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编辑出版工作。绿原的诗歌生涯是坎坷的。他的诗歌,风格深邃圆融,意象富于哲理,语言凝炼流畅。已出版诗集《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另一支歌》,诗话集《葱与蜜》,散文集《离魂草》、《非花非雾集》等几十部作品;另有译著《叔本华散文集》、《黑格尔小传》、《德国的浪漫派》等。译著《浮士德》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1998年获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2003年获国际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菲利普·雅各泰
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 Jaccottet,1925—),瑞士诗人。1953年以后,他一直过着隐士般的生活。雅各泰被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法语诗人之一。他的诗凸现了当代法语诗歌的一个重要侧面:简洁、内敛、幽秘。“简洁”指他的笔触,“内敛”指他的诗情,“幽秘”则指他的心灵。他倾听并领受大自然的启示,用朴素清亮的词汇,勾画出了敏感不安的心灵图景。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把荷马、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等诗人的作品译成法语。已出版《云下的思想:诗篇》(1983)、《许多年之后》(1994)、《诗》(1997)、《在冬日阳光照耀下》(1997)等二十余部诗集和随笔集。
塔德乌什·鲁热维奇
8.赞美校园的诗歌 篇八
在这里,有一株株生机勃勃的小苗,
在这里,有一缕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我们就是在这美丽的花园中茁壮成长。
在这里,我们在知识的宇宙中翱翔,
在这里,我们在书籍的海洋里欢跃,
在这里,我们在老师的导航中探索,
我们就是在这知识的殿堂里实现理想。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出的是琅琅读书声,
像一组组跳跃的音符,奏出了我们求知的心声;
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步,奠定了我们成长的坚实的`基础。
在华美,老师们亲人般的关怀,使我们倍感温馨;
在华美,同学们亲如兄弟姐妹,让我们倍感亲切。
你是一个欢乐、幸福、祥和的大家庭。
9.青春校园的诗歌 篇九
低矮的教室是用砖石泥灰黏合的
和它相伴一千多个日子后
被我狠心走出视线三十几年
岁月裹满沧桑的校园
也许早已荒芜,也许花香四溢
依稀记得
姹紫嫣红的春天
也曾将杂乱、陈旧的校园
铺满盛开的花朵
那里的一草一木
曾经被我们抽打得喊疼
那斑驳、透风的土城墙
常常记恨我们划伤它的脸,还在伤口上撒盐
依稀听见
喧哗的课堂上
老师仍然声情并茂的讲着
课文里的精彩
依稀看见
一群穷山沟的学生娃
在皱巴巴的书里迫不及待地寻找着明天
体育课把我们带到了童年
跳绳、拔河、弹珠......样样欢快
逗得校园四周
风在笑、树木在笑、花草在笑
逗得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还追着这些笑声
10.“诗歌就是生活”及其他 篇十
“诗歌就是生活”,这个曾经由罗伯特·潘·沃伦说出的句子模仿定义样式,也许的确可以是诗歌的一个定义。而在我随手拿到的一本词典里,“生活”被定义为“人类生存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总和”,并且补充强调:“尤指谋求幸福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这让我想到另一位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其论诗随想录里写下的一句话:“地球上的最高追求是对幸福的追求。”那么,“诗歌就是生活”定义了这样的诗歌活动:去追求最高级的、可以名之为幸福的那种人类生存状况。
在这里,诗歌既总体性地泛指人类的诗性想象和创造、人类文明和文化判断中的诗情和诗意,也具体地去确认那种用语言(用非比寻常的思维语言和表述语言)对诗性想象和创造、诗情和诗意的呈现。诗性、诗情和诗意之于人类生活,从来就是无可替代的关键词,在我看来,它们如果不是因语言而成立的人的出发点,也会是人的目的所在。“诗歌就是生活”,说得如此精炼,并且精确地回答了诗人何为的问题—一代一代人的存在和发展、对名之为幸福的最高追求,有赖于处身于各自时代的诗人去发现和发明、去寻找和修复、去重新发现和发明诗性、诗情和诗意。这是语言的发现和发明、寻找和修复、重新发现和发明,更是人类生活的发现和发明、寻找和修复、重新发现和发明。
在此意义上,我愿意把那种“最高虚构”(是否“最高追求”的同义词呢?)的诗歌写作比作纯数学,它几乎是不为绝大多数人所理喻的神秘和神圣,并且仿佛不可能立即直接地为这个世界的事务所用。在时代生活里,看上去,精英化的诗歌总是被冷落、被边缘化,但是,须知,作为一种普遍人性的诗歌之应用,就像每个人都需要的算术,就像物理、化学、经济学里的运算,总也离不开纯数学原理;人们的写作,文学的、非文学的,人们的各种艺术行为,乃至建筑、装修、设计、广告、展览、时装、化妆、旅游等诸多方面,实则统摄于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想象和创造所提供的诗性、诗情和诗意原则。“诗歌就是生活”既为前提,诗人就相应地为这个世界而工作。
二
我想起去年深秋在丽江,我曾被要求就“我们的写作—世界之内还是世界之外”这个话题说上几句。那时候我刚写好一首《宇航诗》,就说宇航这件事情,好像很方便地就显现了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这样两个空间。我们可以把地球大气层以内当作我们的世界之内,地球大气层以外当作我们的世界之外。世界之内是一般人能够触及的现实世界,世界之外则是推测、想象的世界,是超现实的世界。
宇航,则正可比作我们的写作。我有时候愿意把航天局看成一个骗局,心想也许他们说的一切都是虚构。的确好像有人说美国人登上月球并没有真的发生过,登月直播只是在电视台里的真人秀。这就比较好玩,譬如说如果那些专家一会儿说冥王星是行星,一会儿又说不是,说火星上有水,说多少光年以外有一颗跟地球几乎一模一样的星球,但是我们的寿命不支持我们航行到那儿去,等等,不过是编造出来让大家开心或不开心的,我们就可以把这帮专家视为非常有想象力的诗人。当然这样想是为了更让我觉得它跟写作的相像。写作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从世界之内去想象世界之外,去发现世界之外,把世界之外纳入世界之内,扩展我们的世界之内,然后又从新的世界之内再次出发,投身进新的世界之外。
以前,当专家告诉我们说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时候,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是一个样子;专家后来说其实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时候,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的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认为写作要做的也应该是这样的事情。写作的航天器从世界之内发射出去,到世界之外,带回世界之外的消息,无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会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世界之内。朝向世界之外的写作也是为了说出我们的世界之内,这就跟有的航天器把我们地球上的声音、音乐、语言、文字、物质、元素带往太空,期待被有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收到和看明白,并终于找到我们一样。我们的写作既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各种各样可能的未来。我们的写作,可能是在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间的穿梭往还。在这种穿梭往还里,写作一方面改变着世界之内和世界之外的边界,一方面也改变着写作本身。而这些改变既是生活的内容,又是对生活的纠正,它仍然要说出—“诗歌就是生活”。
三
它还让我去焦虑我们眼前那个重大的生存困境—这会是更急迫的“诗歌就是生活”的难题。杜甫有一句诗:“国破山河在”,我们现在的生态状况,说极端点,大概却已经“国在山河破”了。我认为真就有这么糟糕—北京的雾霾,蔓延得到处都是的雾霾,正是这“山河破”的一个最突出的表征和最严重的状况。说得更沉痛一些,雾霾让我们像是活在一个空前巨大的毒气室里。这带给我一种新的绝望。我在上海出生,在上海这个被称之为“魔都”的大城市里活了五十几年,然而说实话我不喜欢都市生活,一直寄希望于乡村生活,寄希望于风景、山水。我写过很多有风景和山水的诗,那些诗在很大程度上跟我的生活现实形成反差,说它们是一种对抗也并不过分。后来我试着移居到离风景和山水比较近的地方,我把我的书房搬到常熟虞山脚下,正对着四季葱翠的山色,还很得意地把我在常熟的书房命名为“见山书斋”。它在我的生活历程里有一种象征意义,让我觉得“魔都”也许是可以逃离的。显然,“魔都”之所指,已经并非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或以上海为某种典型的生存和生活形态,而是它背后某些被追寻、乃至被追寻过度的价值和诗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代表时代进化和进步的价值和诗意促成了生活、生态和生存之恶。我们面对这样的现实:雾霾来了,风景不再,山水可以说完全给败坏了。对我来说,“见山书斋”变得没啥意思了,雾霾把大好河山全都变成了“魔都”……但其实还要可怕得多,我前面说了,毒气室!—我这么说的确因为联想到了奥斯维辛的毒气室,进而想起那句咒语般的提示:“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用这句话表达了他深刻的绝望。
当雾霾把我们的生态变成空前巨大的毒气室的时候,我也能体会到相仿佛的绝望。就像奥斯维辛的野蛮不能不说是文明之恶的果实,雾霾这种野蛮,也不妨说是我们一向在追寻乃至追寻过度的价值和诗意的一个恶果。如果诗人对奥斯维辛的野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不想举埃兹拉·庞德那样的例子,我说的还不仅是在那种意义上的诗人有其罪责),那么,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让人窒息的生态里,诗人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无论如何,诗人有责任为他所处的时代描绘生活、生态和生存的蓝图,我们现在的处境如此,一定跟诗人描绘的那份蓝图在什么地方出错有关。
nlc202309081946
我还想提一下我写于去年的《宇航诗》。20世纪80年代的我时候也写过《宇航员》这样的诗,涉及宇航员在宇宙星际间的孤独和万古愁,折射人类生存的处境、人类生存的未来等主题。不过那首《宇航员》是以人类向往宇宙和到宇宙去追寻为基调的,我去年写的那首《宇航诗》,却是以人类的逃离为基调。我想象人们向外太空的发展将会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照目前这种态势,地球的生态很可能早晚再也不允许我们生活和生存。而很久以来,逃离的确不是主流诗歌意识形态所赞同的价值和诗意。当初陶渊明唱出“归去来兮”,他写下的那些田园诗有逃离的基调;谢灵运发明的山水诗,其动机和基调也是逃离,这些山水田园诗都曾被埋没过。杜甫则得到更多的赞赏,他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样的诗句描绘的理想蓝图,更合乎时代进步的价值和诗意。如今房地产那么兴盛,广厦千万间已不在话下,可是正是在建成千万间广厦的进程里,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雾霾让人都不知道怎么呼吸了,有千万间广厦可住好像也没什么意思了,天下寒士都住进了被裹于重重雾霾的广厦,想来也很难“尽欢颜”了。当初陶渊明和谢灵运还是有地方可以逃离的,他们逃向田园诗和山水诗,其实正是为了处理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包括诸多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在他们那里,逃离成了一条进取之路。我们现在碰到的局面,在许多方面实在比他们更加糟糕。我们甚至没办法逃到田园和山水里去了。在雾霾时代,诗人并不能简单地去描绘一个关于生活、生态和生存的田园山水诗的蓝图。可我们大概也反对不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样的蓝图,那仍然是一个值得去追寻的诗意理想。很可能,诗人要学会用逃离的方式追寻……
许多年前,读奥登《论读书与批评》这一束随笔的时候,我对其中题为《伊甸园》的一组不妨称之为散文诗的文字迷恋又迷惑。它描绘的生活、生态和生存环境的蓝图有点儿古怪,它的意义也以古怪的方式被我体会着。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奥登要把《伊甸园》置于他的论说文章里了—它差不多也可以是一篇“诗歌就是生活”的诗论,全文如下:
风景
像奔宁山脉那样的石灰岩高地加上一个至少有一座死火山的火成岩小地区。一条陡峭的锯齿状海岸。
气候
英国式的。
居民的种族来源
像美国那样形形色色,但北欧日耳曼族略占优势。
语言
其来源混杂如英语,但有高度的曲折变化。
重量单位及计量单位
不规则和复杂的。没有十进制。
宗教
有点散漫的地中海式罗马天主教。有很多本地圣徒。
首都的规模
柏拉图的理想数字,约摸5004。
政府的形式
绝对的君主制,经抽签选出,终身制。
自然动力的资源
风、水、泥炭块、煤。没有石油。
经济活动
铅矿、煤矿、化学工厂、纸厂、牧羊、种菜、温室园艺。
交通工具
马和马车、窄轨铁路、运河驳船、气球。没有汽车或飞机。
建筑
国家:巴罗克风格。教会:罗马风格或拜占庭风格。家庭:十八世纪英国或美国殖民地时期。
室内家具和设备
维多利亚时代的,但厨房和浴室尽可能布满现代装置。
正式服装
1830和40年代巴黎时装。
公共资讯来源
闲话。科技及学术期刊,但没有报纸。
公共场所雕像
仅限已故的著名厨师们。
公共娱乐
宗教游行队行赞美诗、铜管乐队、歌剧、古典芭蕾舞。没有电影、收音机或电视。
[作者系自由写作者]
11.校园生活的诗歌 篇十一
1 感受其整体
要想更好的融入诗中的意境, 就得从整体把握。
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 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 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整性。但是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 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 诗行里有跳跃转换, 形成艺术空白。在这一基础上, 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 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 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
2 与作者对话
诗歌是诗人对自我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所以要想真正的理解诗歌的寓意, 就应该了解诗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心境来完成作品的。
伟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整个画境一片孤苦清冷, 陡升一片寒意。柳大诗人为何此时是如此心境呢?《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这首小诗, 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 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 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 表现了他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 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
3 反复诵读
教学诗歌, 更应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因为诗歌感情容量大, 遐想自由, 意境深远, 叙述事件简练集中, 主观色彩浓烈,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这些特点适合朗读, 而且, 朗读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可以把诗歌的内容思路、语言、都转化为自己的, 就可以逐渐进入创造性的审美境界。
首先要学会美读。美读是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它不仅是感受、理解和鉴赏读物的有效手段,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美读的创造心理机制涉及整个心智活动, 关键是要“以意逆志”、“设身处地”, 体验到作者的写作心理。
其次要懂得对诗歌的欣赏。课文欣赏包括对课文美的感受、体验、发掘和批判, 是一种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相交融的心理过程。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课文进行体味认识, 以期发掘课文内在意蕴, 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4 教师引导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教师引导的艺术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条件。
4.1 感受语言美
教师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 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这样在教学中, 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 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4.2 感受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才能受到美的感染, 获得美的熏陶。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 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 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 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 显得分外的圆。
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 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 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啊。所以, 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 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 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 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
4.3 感受旋律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 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 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 字音的响沉强弱, 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 才能心神合一, 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 选取与课文的色彩、节奏等审美意象相和谐的音乐, 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
4.4 感受意境美
意境, 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 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 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
“诗贵言境, 以境表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揣摩诗歌的意象, 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
白居易《暮江吟》,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铺”字也显得平缓, 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 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 描容绘形, 令人叹绝。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 没有古老的景, 更没有孤立得的情。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 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 是景中情。因此, 我们在教诗之时, 紧扣情和景, 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
摘要:小学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成部分。本文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探析如何使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中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感受
参考文献
[1]郡贡祥.朗诵艺术谈.
[2]小学教学全书语文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86.
[4]王松泉, 王相文, 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5.
12.生活的优美诗歌 篇十二
去年年底,有几位台湾诗友来深圳,找我喝酒,我们谈论到诗歌。我说,我们总以为诗歌是高于我们,高于生活的,总以为诗歌是高深的,美丽的,总以为诗歌是永恒的,不朽的,总以为诗歌是一些技巧的完美诠释。其实,它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一种过程,一种阅历,一种成熟,一种堕落,一种真相,一种破碎,甚至是一次死亡,然后重生。它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所以,每个人的诗歌都依附着他独特的生活体验,都与众不同。我们每个人读同样一首诗,也因为我们独特的生活体验而感受不同。就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过同样的生活一样,我们不能随便对别人的诗歌指手划脚。你不能因为她诗歌的清心唯美就指责她的浅薄,也不能因为他的厚重大气去要求他温婉动人。每个人的诗都来自各人对生活的体验,完美的诗歌是没有的。只要是剥离自自己真实生活的诗歌,都是好诗。我们可以欣赏,可以发自内心地说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永远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怎样去写出一首精品好诗。
经常看到一些诗人点评别人的诗歌时说:你的这种手法都已经过时了,我们应当用最新,最好的技巧和手法来写最时髦的好诗。其实,诗歌的技巧,是对生活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太娴熟的技巧是生活的一种奢华,它能够在你刚接触的一刹那给你以惊艳,但经常性的奢华却如买椟还珠,让人流连于生活的表面,而忽视生活的本质。一首诗用什么样的手法,应当取决于诗人想攫取什么样的画面去表达什么样的内涵。不合适的技巧和手法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损害诗歌本身。所以,才有广东诗歌界高举的“白诗歌”的崛起。他们尽量减少对生活的修饰,以最直接,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介入生活,剥开那层薄薄的外衣,将生活的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你。他们认为:一切外在的形式都是虚伪,虚拟,甚至是虚幻的,唯有本真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与生命相连。他们想还原诗歌于生活的本真,因为生活才是真正最美丽的诗歌。
13.校园生活的诗歌 篇十三
一、意象的意义与应用
(一) 意象的意义
意象就是指在某一刹那间所呈现出来的感性与理性间的结合。美国意象派诗歌的领袖庞德对意象也引申出来更多层次的含义, 他说道:意象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不仅仅是个思想, 而且它还是个漩涡, 是许多思想的交集, 它是具有思维和活力的, 而它又不同于观念意象, 比较侧重于思想和感情的形象。
(二) 意象的应用
在中国, 意象是一个审美的范畴, 比较注重古典诗歌中的传统, 《周易》中提到:圣人立象以尽意。其意境就是表意之象, 作为象征的艺术形象。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游记》中, 描写的各类妖魔鬼怪等都是有特殊意义的某种意象, 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这类的意象比比皆是, 如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湘夫人、李白的竹马等。因此意象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中国古典的诗歌中, 美国诗人庞德是借鉴中国的古典诗歌时发现了意象, 并将它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 以此就形成了意象主义诗歌, 这也源于庞德对中国文化的偏爱和认识, 他受到了许多派系的诗歌特征的影响, 如法国象征派和印象派, 意大利未来派等, 但是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古典的诗歌。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的歌颂者和崇拜者, 对中国孔子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崇拜的境界, 以使得他潜心研究中国的孔子儒家学说, 他将孔子思想视为是一盏明灯, 成为他创造意象派诗歌的推动力。
二、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一) 中国古典诗歌是意象派和现代派诗歌的源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五四运动中, 逐渐完成了文学革命, 创立了自己独有的文学体系, 当然中国的文学也主动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几个派系不断地学习, 就形成了所谓的西学东渐, 主要就是讲述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在世界上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不仅是意大利的马可波罗, 还包括天主教利马窦等, 都直接反映出中国文化对欧美文学的影响, 也延续到了至今。而中国本身却没有感受到这种重要性, 中国现代的文学作家还遵循着现代的理论。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从诞生起就体现出了神秘和陌生的特殊性, 只是在形式上被称作是美国的意象派, 而在思想态度和意境上沿用了法国象征派的思维, 就像中国现代派中仅仅吸取了意象派的外表和形式, 而其内涵还是传统的文学意境, 因此也证明了现代派虽然是源于西方, 但是实质上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延续。
(二)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精髓直接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运用含蓄的手法表达出来, 表面感觉很复杂, 实质上是在一刹那间所获得的情感。如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语言表达上突显简洁和精粹, 但是内容却十分丰富。美国意象派庞德就沿用这种传统, 如他的诗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和幽灵一般地呈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句是经过他多番修改后才得, 可见他注重炼字和炼句的特点。意象派的诗歌中不仅借鉴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结构和写法, 而且在文章的长短上也大致相同, 以简短为主, 并且运用修辞和创新的写作手法, 将意象形象化地描述出来。美国的意象派不仅融入了中国古典的诗歌, 还加入了西方诗歌, 因此集美学思想和艺术手法一体化, 属于国际性的文学派系, 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庞德非常欣赏的希尔达诗句:翻腾吧, 大海-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 把你巨大的松针, 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 把你的绿扔在我们的身上, 用你池水似的杉覆盖我们。诗句中将山峰和海洋寓意为历史和现实的对立, 将诗人的感受和经历形成历史观, 诗句短小精粹, 更突显出中国诗歌绝句法风味。
三、结语
由此可见, 英美的意象派有着特殊性的文学地位, 也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在国外和国内的现代主义思想文学中都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尤其是美国意象派, 从现代主义的诗歌渊源出发, 只有融合东西方的诗歌艺术, 才能寻找到诗歌发展的推动力, 从而探究出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为各国乃至世界的诗歌创造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强.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J].外国文学研究, 2001 (01) .
[2]朱寿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 (上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3]王宁, 钱林森, 马树德.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14.校园生活的诗歌 篇十四
接力出版社社长黄俭表示,活动旨在在全国中小学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诗歌朗诵氛围,传承民族文化和诗歌精粹,构建校园书香文化。通过“中国梦”主题诗歌诵读,在少年们的心田里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少年儿童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而作为此项活动重要载体的“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系列图书则由接力社出版发行。这套书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未来篇”六册编排:《祖国篇:我和我的祖国》《校园篇:唱给老师的歌》《自然篇:我要变作一片森林》《亲情篇:奶奶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成长篇:我们一天天长大》《未来篇:写一封信给未来》。出版社意在为对青少年进行中国梦教育、校园经典诗歌朗诵提供一套优秀朗诵诗读本。
“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诗歌朗诵会正是以这套书的分卷为主体框架,分为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和未来篇六大节目篇章,每一个篇章都通过孩子们的诗朗诵、集体舞、大合唱等演出抒发中国少年儿童对中国梦的畅想和对祖国的热爱。
据悉,“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校园诗歌朗诵大赛启动仪式后,接力出版社将紧锣密鼓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校园诗歌朗诵大赛。
15.弯弯的生活诗歌 篇十五
弯弯的月亮
弯出了生活的港湾
走进这弯弯的港湾里
聆听大地的睡眠
踩踏着如水的`月光
睡眼惺忪的心情
享受着朦胧的柔软
港湾里宁静的山色
散发着丰收的清香
轻轻的步履矫健
把乡村的宁静和清香
装进了背上的行囊
弯弯的山路
弯出了生命的曲线
走进这弯弯的曲线里
沐浴着金色的朝阳
静听百鸟的歌唱
在天然的氧吧换一颗心脏
千里之行,万座青山
用双脚品味着
人生的沟沟坎坎
走一路欢快按一路快门
丢一路烦恼化一路忧伤
让生命的火花
爆发出多个顶点
弯弯的小河
弯出了人生的期盼
走在弯弯的小河边
照一照自己逝去的容颜
那颗不老的童心
依然健在
随行的驴友
多像儿时的玩伴
河边的野炊
仿佛是童年的过家家玩饭饭
小河弯弯,弯回童年
山重水复的疑虑
柳暗花明的灿烂
在弯弯的生命里
16.生活的优美诗歌 篇十六
真实的生活总是平淡的,也只有平淡的生活才能长久。真正的诗人总是沉默的,他们不屑于发表过多高深的言论和理论。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坚持着,不断地写着一些寂寞的诗句。真正的诗歌总是如流水一样平淡,真诚,有时候,你竟然看不到时间的流逝。有的,是一种雕塑般静态的美的凝固。其实,这正是诗人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诗歌的一个截面。
我们可以从现在生活中剥离出历史,可以从幸福的记忆中剥离出疼痛,我们可以从现代工业文明中剥离出废墟和灾难,我们可以从高度物质文明中剥离出精神的贫瘠和社会的各种丑陋和丑恶。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平淡无奇的生活截面中剥离出我们人生的过程和我们此生可以达到的高度。甚至可以从我们的沉思和沉默中将我们自己剥离出来,重新组装另一个全新的自我。这应当就是当代诗人的使命和意义所在了。诗人是平凡的,也是平庸的,但是因为一次次的剥离出来的本真和本质,我们的诗歌才不会流于形式和外表,才不会真正的平凡和平庸。
17.校园生活的诗歌 篇十七
一、巧用教学手段使学生乐读
(一)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一首好的诗歌可以海纳百川, 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诗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有“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无限亲情;也有“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的凄美爱情;也有“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也有“忽闻岸上踏歌声,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拳拳友情。这里有“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丽;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也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等等,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或是将诗歌的内容, 结合时代背景, 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或是以诗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渲染, 不仅填补了诗文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 更造成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 真切地感受到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
(二) 现代传媒的形象性
中国自古有“看景不如听景”一说。“听”可以引发学生无限遐想, 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强化学生的感悟力。所以恰当的、适合情景的音乐是诗歌教学中理想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歌美妙的境界。在一曲《秋日的私语》中感悟《再别康桥》那淡淡别离的忧伤;在一曲班德瑞的《蓝色天际》中感受《纸船》那厚重博大的母爱。每篇诗歌都是一幅含而不露的中国画。诗中一组组优美的意象构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美丽图画。《再别康桥》中的金柳、青荇、彩虹、长篙、星辉让学生浮想联翩。多媒体课件图画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诗歌, 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 可观可触可感, 也能够使课堂趣味横生。此外, 学生听声情并茂的朗诵能使他们在优美的乐曲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的艺术魅力。如在《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中, 我在屏幕上先后放了几张切合诗境的图画, 有喷薄的日出、蔚蓝的大海、茂密的森林, 再加上富有激情的朗诵, 整首诗不用讲, 感情一泻千里, 学生听完之后感情把握得很到位, 并且受到一种爱国热情的艺术熏陶。
(三) 模仿练读, 读出韵味
欣赏诗歌一定要让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课堂响起来。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教师加以指导。朱熹先生曾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朗读应注意重音、语调、节奏、感情。重音处理的好, 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意。高音显得响亮,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深,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升降,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再别康桥》“轻轻的”应平淡、柔和, 能够走进那种轻柔、淡淡的离别氛围中。读《纸船》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累叠的”这句应深沉, 充满激情。许多学生读到这儿, 眼中噙满泪花, 母爱的伟大让人潸然泪下。诵读的节奏应着眼于全篇。感情轻快的用快节奏, 感情忧郁的用慢节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诗歌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宣泄, 情绪的抒发。读者要欣赏理解它, 只能用“心”去聆听, 去感受。总之, 读诗应做到“两多两少”。多一些诵读, 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情感投入, 少一些冷眼旁观。这样读诗多了, 就会逐渐积累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二、运用各种形式使学生乐学
(一) 开展活动, 寓教于乐
学习诗歌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教师应开展一些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诗歌单元结束后开展诗歌朗诵赛。许多学生赛前精心准备, 赛时或激昂, 或哀怨, 或惆怅, 感情把握很到位。整个过程学生表现出来的高涨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二) 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诗歌教学应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用笔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灵。当学生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去表达自己内心感受, 对问题的见解时, 当内心的诗篇写成之后, 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而这种成就感、满足感自然会进一步激励学生产生朗读诗歌、学习诗歌的愿望。
三、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乐背
(一) 持之以恒, 使学生想背
背诵诗歌对学生而言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为他们创造诗歌诵读的时间、空间。每次早读学生读并赏析一首诗,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二) 变换形式, 使学生易背
教师采用多种方法, 如限时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 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运用得当, 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有些诗文, 学生虽然当时背下来, 但并不懂, 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以及知识的丰富, 学生慢慢也就懂了, 诗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诗歌乃中华文化之瑰宝,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 一定要让朗朗的读书声重回课堂。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赵仲才.诗歌写作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校园生活的诗歌】推荐阅读:
校园生活的日记07-07
快乐的校园生活作文06-20
关于校园生活的周记07-02
生活随心的句子诗歌素材10-12
与生活的诗歌欣赏10-31
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印象07-19
大学校园生活是怎样的07-25
我们的校园生活优秀作文07-09
丰富的校园生活作文400字08-10
【精华】校园生活的作文400字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