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与态度

2024-12-17

信念与态度(12篇)

1.信念与态度 篇一

经过这些天的校本培训,内容丰富、讲述精要,让我们开了眼界,换了头脑,从中受到教益。更让我深切感受到学校从来都有的忧患意识和“高位”发展的迫切愿望,感受到我们二中人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永不懈怠的精神。

学习心得多多,限于篇幅只围绕一点来谈:小到一个学生要想学习好,中到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大到一所学校要办好,再到一个时代的教育整体上出更高的成就,最最重要的,是“态度和信念”。

有了端正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差的条件可以克服,好的方法能够发现,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出来;而若反之,则条件再好都白搭,方法再巧都无用,教训再多亦无助于改进提高。

前些日子,惊闻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走了。与曾经的费孝通、启功、巴金、钱学森、吴冠中等科学或文化艺术大师们辞世时的情形一样,人们在感念其毕生成就的同时,不免再次纷纷感念起成就他们学业基础的那段中国教育的传奇。有人感慨:那批不可复得的大师,全是上世纪初民国教育的产儿。

在那个战乱频仍、到处都难以安放一张平静书桌的年代,为什么教育方面的成就偏偏如此辉煌?催生了这么多知识精英?

仔细推敲,秘诀正在于“态度”这两个字上。那个时代特殊的国情,使无论办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基本上都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目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论及个人,以钱伟长为例,他本来中文历史科目是强项,却因国耻之故,执意转学物理,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追求,成就了他的学业,也奠定了毕生的事业基矗论及学校,以西南联大为例,烽火连天中的颠沛辗转,打乱了很多东西,却始终没有打乱学校的信念和师生的治学态度,在图书和仪器设备都十分匮乏,甚至基本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的条件下,该校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杰出人才。

应该说,那个时代学校的教育精神和人们的求学态度,乃由特殊时势所激成,是时代所加给人们的强烈的屈辱感、使命感等,让很多人获得了动力,成就了辉煌。换言之,当时的教育成就,有相当多的促成因素在于教育之外。也许,时过境迁,教育发展已经很难再获得那样强大的外部激发力量。既往的传统已难以再完整延续,这是需要承认和正视的。

不过还需要承认和正视的一点是,时下的教育,不但是没有延续当时的教育传统,还日呈反传统之势。当下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当中,坚守教育信念者少了,办教育并不是完全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往往是为了排名,为了收费,为了一己的名利。此风日渐之下教育成就往往只是体现在无效课题、水货论文及名不副实的证书方面,泡沫越吹越大,迷失者越来越多,而人才越来越少。

要使教育重追当时之辉煌,要诀是必须让其正心诚意,回归根本―――也即完全致力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真正有益的社会使命之要求。我认为,这正是我们学校走“本真教育”特色之路的意义所在。

[暑期培训心得体会:态度和信念]

2.信念与态度 篇二

1 信念的力量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产生思想, 思想控制行动, 行动导致结果, 这是推演了几个世纪亘古不变的定律。一个国家的兴衰, 一民族的起落必有其因果这一铁律, 这一定律便是正确的信念及不断的实践。回首历史, 大到国家, 小到个人, 天下事不进则退, 不发展就是腐化。今天的失败皆因昨天的不努力, 而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成功。行动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 即是求真务实的过程, 实践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是发展的依据, 是检验的标准”, 按此定律指导我们的工作, 只要我们每天思考着、学习着, 实践着, 走过一段光阴之后, 便会突然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传说, 我国古代一位武将, 为国立下无数战绩, 后遭到奸人所害, 奸人为斩草除根, 不留后患, 将武将之年仅五岁的遗孤挑去双脚脚脉, 使他终身不能行走。但这个孩子在心里却埋藏下复仇的信念。怀着定能替父复仇的信念, 经多年的苦练实践, 他可以口吐钢针, 杀伤千军。由于他练就的这一绝枝, 使他成了一名捕头, 不久便完成了他复仇的终愿。

“一个人如果能够运用信念的力量, 他就掌握了最可怕的武器”

2 科学研究要坚持信念

人类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坚持信念的基础上长期持续调查分析的结果。科学研究工作中要有锲而不舍精神, 执著追求的毅力, 脚踏实地, 注重累积, 要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要有科学研究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信念。人类是通过信念和意志力来控制万事万物的, 而所有的成就又都是认识的积累。科学研究中要克服浮躁心理, 要能够沉下一颗多欲的心, 坐得住冷板凳。要知道, 信念贵于黄金, 恐惧只能让人们裹足不前, 害怕困难比困难本身更可怕。如果没有静思默想, 没有一件件地去做事, 是不可能一挥而就的。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报着科学可以救国的信念, 终日埋头于他的试验室, 做化学和微生物学研究, 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问题: (1) 每一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生物的发展。 (2)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一种病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 (3) 传染病的病菌, 在特殊的培养之下, 可以减轻毒性, 使它从病菌变成防毒的疫苗。这些发现的结果成为我们现在所有食品工业的灭菌基础, 进而才会有我们所见的超市中品类繁多的食品;这些发现才使人们可以在药店中买到各种抗菌素;这些发现才使人们知道了家畜脾热瘟的治疗及狂犬疫苗的产生。这些发现不仅拯救了当时的法国, 现在看却是拯救了全世界。

1905年, 年仅26岁的的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并推导出了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从理论上得出:极少的物质就能产生极大的能量的结论。众多科学家们持着这一信念, 去寻找质量转换为能量的途径。三十年后, 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放射元素铀发现了核裂变, 终于找到了这一质量与能量的转换方法, 从而使人类跨入了核能时代, 这就是我们见到的清洁能源—核电。与此同时, 科学家们又发现, 两个原子核结合在一起同样会释放能量, 即是核聚变, 并已考证, 太阳就是依此原理发光、发热的。如果科学家们坚信质能公式成立, 人类就可以制造一个新的“太阳”, 而核聚变的材料里的放射元素是氘和氚, 它们又来源于水。1升海水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众所周知, 地球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水所覆盖, 有那么多海水, 人们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球上的海水提供的核聚变可供人类使用50亿年, 那就意味着人类现今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将一去不复返, 到那时, 我们将是天清地宁。人类不会放弃这一信念的, 也定将不断探索实践!

3 科学进步要建立正信念

信念不应是守旧的, 而应是与时俱进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就常被陈旧的信念所束服, 要再创辉煌就要冲破旧的观念建立正信念。正面的信念可从知识来提取, 也可从成功的经验提取。“世界上不是没有美丽, 而是我们常常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 人们的创造能力完全取决于信念的力量。信念可以人的头脑变成磁石, 当专注某件事时科学创造就开始了。在科学研究的工作中, 我们应象雷达一样去捕获信息, 发现问题,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从黑暗寻求光明, 从绝缘中创造希望。其实,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解除为一个个简单事物, 每一个现象都是一个确切无疑的具体原因的结果, 而原因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精确地按照其自有规律运行的。经常思考确立正确性的信念, 再不断的实践, 我们定会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所收获, 有了信念, 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宝石, 要坚信:惊奇是科学研究的种子, 功不唐捐。

人们过去的成功并不在于人类满足现状, 而是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否有巨大的正确的信念。信念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没有信念便没有思考, 既使你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 既使把人锁进试验室里也不会有所发现。唯有从学习和经验中确立正确的信念, 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 一个人才会有创新和发展。每一个人都创新与发展着, 一个国家才能步入更高的兴盛, 人类就更前进一步。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科学”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的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 在科学研究中, 科研人员不仅拥有满腔热忱, 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感染和鼓舞下, 克服重重困难, 坚持到最后的成功。习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 提出中国梦, 其中, 科学梦就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未知世界的信念, 也正是因为这种信念, 推动着人类世世代代探索未知、追求终极的真理。但科学探索进步之路是崎岖而不平的,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必定要心怀坚定的信念, 才会拥有一个更美好的由末知到已知的未来, 实现科学进行, 现实科技梦、中国梦。

摘要: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人类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坚持信念的基础上长期持续调查分析的结果。信念不应是守旧的, 而应是与时俱进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就常被陈旧的信念所束服, 要再创辉煌就要冲破旧的观念建立正信念, 科学探索进行步之路是崎岖而不平的,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必定要心怀坚定的信念, 才会实现科学进步, 现实科技梦、中国梦。

关键词:信念的力量,坚持信念,建立正信念,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高文兵.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抓手[N].中国教育报, 2011.10.17

3.守望理想与信念 篇三

他就是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代动力学专家刘昌孝,一位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药物动力学科学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苦涩的童年艰难的求学

1942年5月15日,刘昌孝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文明乡茶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2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茶园村距离永兴县城有30多公里,相当偏僻,且土地贫瘠,资源缺乏,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刘昌孝的父亲深深懂得:穷不读书,穷要不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永兴解放后,父亲把7岁多的刘昌孝送进了茶园小学,让他接受启蒙教育。没有过母爱的他,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4年初小后,他进入方圆10公里之内有名的板梁高小。高小毕业,在当地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但刘昌孝不满足,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永兴第二中学读初中。进入永兴第二中学后,刘昌孝迎来了人生一个崭新的起点。他开始寄宿,衣服破了自己补,脏了自己洗。每逢寒暑假,他都从学校步行回家,帮父亲做些家务劳动,放牛、打草、砍柴样样都干。1958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永兴一中读高中。

矗立在便江之滨的湖南省重点中学永兴一中,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学校可歌可泣的革命传统、引人称道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勤实严活”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昌孝。高中阶段,恰遇国家严重经济困难期,生活更为艰难,正处于身体迅速成长的刘昌孝,不得不与大多数同学一样,把草根树皮、野菜等凡能吃的东西都用来填肚子。当时学校条件很差,教室光线暗淡,嗜书如命的他,眼睛越来越看不清楚。他知道家庭拮据,没有开口要父亲配眼镜,任凭视力直线下降。这让他失去了参军入伍进入哈军工的机会。

不懈的努力加上天资聪慧,刘昌孝读书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骄傲。但多舛的命运总是捉弄他,1960年6月30日,父亲由于食用代食品中毒突然离开了人世。这对刘昌孝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父亲是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仅走过短短的43年人生,他号啕痛哭,眼泪哭干了。

刘昌孝直面命运的挑战,没有被打倒。他知道,只有以更加努力地读书,只有以更加优秀的成绩来报答离他而去的父母。他参加勤工俭学,在湘永煤矿挖过煤、修过铁路公路,解决生活费用。

三年寒窗苦读后,刘昌孝开始憧憬着大山外的生活。他在填报志愿时,志愿表上5个志愿他全填了北京的大学,最后被第一志愿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录取。

永兴一中成为刘昌孝人生辉煌的起点。消息不胫而走,茶园村沸腾了,文明乡沸腾了……左邻右舍纷纷向刘昌孝投以羡慕的眼光,纷纷谈论着刘昌孝不可估量的前途。刘昌孝却没有太多的高兴,面对录取通知书,他最着急就是筹措路费。无奈之下,他卖掉了迁户口的150公斤稻谷,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1961年9月,刘昌孝离开茶园村,走出大山,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过长江、黄河,他终于跨进了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大门。系主任王序、系辅导员程铁明知道刘昌孝这个来自湘南山村孩子的家庭情况,对他特别关心。刘昌孝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而放松自己,他把4年的大学生活作了精心周到的安排,天天过着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同学们都称他“书痴”。大学期间,他没有流连北京的名胜古迹,仅回老家一次。每年的寒暑假,他都搞勤工俭学,打扫锅炉房、疏通地下管道等脏活累活他也毫无怨言地干。

1965年春节过后,刘昌孝由我国著名的药剂学家何茂芝教授带领留在北京实习。他与其他同学一道,根据哮喘片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了“影响片剂崩解时限的因素的研究”的课题。论文报告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后来被厂方采用。何茂芝对他们的报告给予肯定,这份论文研究报告刘昌孝至今还保留着。

实习结束后,刘昌孝被分配到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在“文革”前夜,刘昌孝实现了由学生到科研人员的转身。

步入医药研究的殴堂

随着“文革”风暴的不断蔓延,进入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不久的刘昌孝,来到山东新华制药厂“向工人阶级学习”,当了一名工人。在车间,最苦最累的活他争先恐后地干,经常全身黑平乎的,像下过煤窑。他还背过离心机摔过很重很重的“大绿包”。在此期间,刘昌孝深深地懂得制药的艰辛。

一年后,刘昌孝重回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尽管“文革”浪潮不断,但除3次组织红卫兵到天安门外,刘昌孝的研究工作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一直专注于药物研制,主要生产“三素一磺”即抗菌素、维生素、激素类药物和以磺胺药为基础的合成药。

当然这些药物大部分都是仿制的。1968年,早年留学归国的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家祥(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带领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创新药物研究,其中就有刘昌孝。但是在把新药推向临床之前,还得考虑如何制订一个科学的详细方案,是注射还是口服,每次多少剂量,多长时间给一次为好等等。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新药,需要了解它们在体内是如何变化的。

时年仅26岁的刘昌孝组织了3位科技人员开展药物体内过程研究,查阅了一些资料,建立了分析方法,并用数学模型和动力学参数表达药物的体内动态变化。这是中国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开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揭示新药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像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在动物体内进行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为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提供依据。

此项研究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外也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起步的,没有文献可供参考,没有现成的模型,一切要从头摸索。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在沈家祥的支持下,刘昌孝组建了简陋的实验室。这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刘昌孝默默地开展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没有液相色谱仪,大量的生物样品进行层析柱分离,再用紫外分光仪测定:没有计算器,成千上万的密密麻麻的数据一个一个地笔算。他在老鼠、狗身上都做了很多实验,检查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排泄对其中的影响,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衰变花了多少时间等,并建立起数学模型。1年后,实验室用药代动力学研究了

3个新药,最后2个上了临床。

1969年,根据中央的“一号命令”,在北京的国家研究机构要求15天内搬出北京,就这样,在军管会的带领下,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被赶到湖南的“三线”地区邵阳。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部分南迁湖南后更名为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刘昌孝的爱人也在研究院,根据研究院双职工必须南迁的规定,刘昌孝全家三口来到邵阳。药代动力实验室也整体搬迁至邵阳,从盖实验室到动物房,再到实验设计,刘昌孝都亲自动手,他坚信药代动力学研究很有前景。

在邵阳期间,刘昌孝做了不少事情,也出了不少的成果。

1973年,刘昌孝带着一床铺盖、一盏油灯,一摞稿纸和几本书来到了湖南洞口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住在牛棚里,这牛棚名副其实,一头大水牛与刘昌孝同处一室,夜夜为伴。他白天劳动,到了晚上,大水牛招“蚊”引“蝇”,他只能躲在蚊帐中,点起煤油灯翻查资料,阅读书籍。尽管当时各种科技刊物和图书出版都停止,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刘昌孝却执意要把自己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写出来。一旦下定决心,他立即动笔。凭着不屈的信念和毅力,20多万字的专著《药物代谢动力学》初稿1974年终于完成,此时刘昌孝年仅32岁。在当时的氛围下,刘昌孝不得不把书稿压在箱底。

1978年,科学的春天终于来了。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从邵阳至长沙的火车上,刘昌孝邂逅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年轻的尚华明编辑,双方一见如故,对方提出为刘昌孝出版专著。经过两年的补充、审定和校对,1980年,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终于问世了。世界上第一本药物动力学专著Cibaldi所著的《药物动力学》1975年问世,中文版1981年出版。刘昌孝出版的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比Gibaldi所著的《药物动力学》中文版还早一年。

挑战血吸虫治疗节约巨额费用

药物动力学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是1975年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1975年,湖南、湖北等省的血吸虫病仍在肆虐,刘昌孝忧心忡忡。其实血吸虫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病,在2100多年前的马王堆女尸体内就有发现。刘昌孝怀抱赤子之心,昂首走进了血吸虫为非作歹的洞庭湖区,住芦棚,访百姓,查病情,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治疗血吸虫病的良方。

当时,锑剂的出现带来了治疗血吸虫的革命,也带给患者希望。但是,人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锑剂治疗血吸虫病,时间长,费用高,且对患者的肝肾等多脏器有严重的毒副作用。这时,瑞士研究出一种新药C9333,从它所公布的信息中,发现对血吸虫病有效。于是,由沈家祥负责组织合成后,刘昌孝组织进行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刘昌孝通过动物解剖,找到血吸虫,给它喂药吃,了解多大剂量才可以杀死血吸虫。血吸虫病传染链为虫卵进入肝、肠等——虫卵粪便排入水中——毛蚴——钉螺——尾蚴——尾蚴由皮肤进入宿主——童虫形成成虫寄生于宿主静脉——雌雄合抱产卵,危害病人。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雌雄合抱产卵后,卵的危害很大。而血吸虫要产卵,必须要雌雄合抱。刘昌孝研究药物治疗,提出硝硫氰胺(7505)治疗的动力学依据。他研究在宿主血中浓度变化,提出不宜大剂量长时间治疗的原则。1975年根据硝硫氰胺的动力学特征,雌雄虫体合抱分离所需浓度,提出低剂量、短疗程、低费用的治疗方案。如果用锑剂治疗血吸虫病,当时必须住院15天,花费500元:而使用硝硫氰胺则仅需服药3天,无需住院,花费仅3角钱。这对血吸虫病患者来说,无异于巨大的福音。

从化学、药理到临床、生产,硝硫氰胺花了刘昌孝整整5年时间。后来,他又不遗余力地联合湖南、湖北、四川推广硝硫氰胺40万例,降低费用超亿元。因此,该项研究被评为湖南省科技成果进步奖,刘昌孝被评为湖南省血防劳动模范,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被评为湖南省血防科研先进单位。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此项研究也毫无争议地获了奖。

刘昌孝在国内首次将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鉴定。在当时的鉴定会上,当刘昌孝谈到用数学方程式来描写药物的体内变化,众人好像是听天书那样神秘。刘昌孝完成该项研究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硝硫氰胺的英文命名,由刘昌孝所创,并被收入医药词典,沿用至今。

如果没有药物动力学,就无法找到这个低剂量、短疗程的疗法。硝硫氰胺可以说是药物动力学早期比较有标志性的一个成果,领先于国外同类研究。从此,药代动力学研究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7701、7921、8351等创新药物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药代动力学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邵阳偏于一隅,研究所决定返迁,但是当时已经回不了北京,因为原来在北京的实验室、研究院都被工厂给占了,没办法,恰好天津市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科技部就批准他们直接从邵阳搬到天津,重建研究大楼和生活住房。1982年,刘昌孝开始在天津的实验室工作,主要任务是服务药物产业化。

刘昌孝对邵阳满怀留恋,他后来回忆说:“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建立,专著《药物代谢动力学》,几种新药试制成功,这些都是我在邵阳的收获。”

翱翔药代动力学的大舞台

来到天津后,药代动力学学科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期,刘昌孝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辉煌期。

刘昌孝出任研究室主任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目标也更明确了。1983年,刘昌孝开始应用计算机研究药代动力学计算机程序,用于处理研究中的实验数据,获得科学的、准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1984年首先在天津生理科学(药理)年会上报告药代动力学计算机程序的论文。1986年,他与药理学家宋振玉、曾衍霖,临床药学家陈刚等专家建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带领我国药代动力学科积极开展学术活动。1986年,他建议并组织国内药物动力学专家在天津开始了《实用药物动力学计算程序》的研究,在该研究中提出模型优选原则、数据批处理原则被该计算程序采用,成为当时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其成果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在国内20个省市的医药研究机构和院校的数百个单位使用。从1987年第一版问世以来的20多年间,已经有我国学者在国内外中英文学术刊物的近5000篇论文采用(应用或引用)该程序进行药代动力学数据计算处理。

1990年,刘昌孝组织实验室科技人员开始研究药代动力学数据库。研究药代动力学数据库,并能形成自己的活数据库,使之更具实用性。该成果填补了国内

外空白,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至1987年,刘昌孝到瑞典一家医药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刘昌孝珍惜公派的机会,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如饥似渴地在药代动力学广阔舞台翱翔。由于他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表现,瑞典方面负责人以“一个中国访问学者在DRACO”为题著文在瑞典《时事月报》发表,文中赞誉刘昌孝是具有优良素质的科学家,而且刊出刘昌孝的大幅照片,一时他在当地知名度急速升高。此次学术访问,让刘昌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国外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刘昌孝积极参与药代动力学方面国际合作。他承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TZ-1)获得法国、瑞士专家认可,批准在欧洲进行临床实验。为了让中药走向世界,他带领研究室和意大利搞了一个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和荷兰搞了一个中医药代谢组织合作实验室。

2003年,刘昌孝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当选院士只是对过去的肯定,只有作为新起点,继续努力奉献才能不愧于最高的学术称号。”同年,他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研究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地方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前沿课题的研究。

对药代动力学的发展,刘昌孝倾注全部心血;对扶掖后学,他也是不遗余力。从1989年开始,刘昌孝就招收研究生,至今他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100人,有的进入国外重要的科研机构,有的已经评上教授,成为科研的主力军。可以说,刘昌孝的学生遍布海内外。2009年,刘昌孝研究生联谊会成立。这让他陶醉在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之中,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药代动力学的未来和希望。

推动我国新药发展责无旁贷

为推动我国新药发展,刘昌孝有两次重大活动。一次是1980年参与中国药学会的新药发展研讨会,另一次是1987年参加了37位专家联名的呼吁国家重视新药研究开发的献计献策行动。

1980年初,中国药学会理事沈家祥负责筹备和策划召开一次发展新药研究研讨会,刘昌孝作为主要协办者负责具体筹备工作,他制定了会议议题、征文方向、入选条件,落实了会议地点和日期、会议经费、会议日程,起草了大会报告、大会总结。

1987年3月,国家医药局组织国内多年从事药物研究的专家、教授,在北京就我国新药研究发展的方针大计进行了认真讨论,献计献策。会上,大家向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强我国新药研究的呼吁”。刘昌孝是联名呼吁国家重视新药研究开发的献计献策行动的37位专家之一。

刘昌孝为中医药的发展不断鼓与呼。2007年,他执笔并联合王永炎院士等lO多位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中药代谢组学研究”的建议,推动中医药现代研究。

刘昌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造福人民的神圣使命,释放着一位科学工作者对祖国药物事业的满腔热情。

刘昌孝欣喜地看到:目前国家对药代动力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他说:“我们的药代动力学贯穿了药物研发的全过程,每个阶段都要应用到药代动力学。现在我们国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队伍越来越强大,科研水平和成果也越来越好,和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这几年我们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研究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际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作为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刘昌孝对于湖南发展中医药产业非常关注。他说:“湖南中医药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品牌,在全国的位置并不突出,缺乏更多像九芝堂这样的品牌。发展湖南中医药产业,首先要加强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其次必须发展中药材。”

作为我国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和天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和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和天津药学会理事长,刘昌孝正率领科研团队重点针对肿瘤、糖尿病、肝炎、心血管等疾病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为全国创新研究服务。

4.信念与生命 篇四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当你流落无人之地,你会怎么办?当你没有居住的场所,你会怎么办? 当你没有了食物,你会怎么办?当你离开了亲人,忍受着孤单与寂寞,你又会怎么办?——这本书会告诉你最好的答案。

坚强与信念能使你在险境中生存。鲁滨孙在被大浪冲上海岛后并没有气馁,而是坚信自己能在风浪中逃过死亡,那么在这孤岛上,上帝一定会帮助他生存下来。他在岛上建造了自己的家园。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在生活中面临艰巨的任务时,你是被它们吓跑还是充满自信,勇敢面对?

乐观豁达能让你绝处逢生。鲁滨孙在没有人于他相伴他做什么事都需要来完成。他还在大海中经过了九死一生的拼搏。但他依旧乐观,满足现有的一切,并感谢上帝让他生存了下来。当你失败时是否乐观的面对?

是对生活的热爱让鲁滨孙不断的开发荒岛,改善自己的生活。他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自己反复种收仅有的几颗麦粒,做成粮食;在沙滩上捕捉海龟,寻找龟卵;在山上寻找野葡萄,制成葡萄干……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在流落荒岛时没有绝望,自暴自弃,而是决定生活下去?是什么力量能使他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情,让鲁滨孙开辟了荒岛,建立了家园。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向鲁滨孙学习,独自去克服,自立自强。

5.理想与信念 篇五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是我们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州,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象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航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首先,我最深的体会是,理想信念这些词汇并不是空洞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你们几位同学思想的转化,恰恰表明理想信念对人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人生的成长提供奋斗目标、前进动力、政治方向和精神支柱。理想和信念,实际上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有了理想和信念指引下的人生目标,就能使人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新的希望和光明。而没有理想和信念,人生的目标就不清楚,在思想上容易产生“跟着感觉走”的迷茫,产生“一无所有”的失落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还是人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振飞你今天的转变在于你已经有了一种向上的理想和信念,也就因此产生了不懈追求进步的力量源泉

另外,理想从性质上可分为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从范围不同可划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你首先让自己有了能量,把自己锻造为“一支发光的蜡烛”,才能照亮社会和他人。理想和信念的层次越高,产生的人生动力就越大。一个人不应只为自己而活着,只有心存高远,为更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人生才是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同时你们都要体会到,一个人只有为社会和他人多做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才会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满足。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理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蠡,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6.理想与信念论文 篇六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现代的中国辉煌成就,中国这头睡狮已醒,世界都在为之发抖。今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人们都说大步向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是啊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环顾世界,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梦想的背后,饱含着我们共产党人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折射着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生活有目的有依据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理,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这个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凝聚在这面旗帜下,铸就了他们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能够战胜任何强敌和艰难困苦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能够经受任何挫折和风险逆境的种种考验而不屈不挠、战斗不息,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逾、矢志不移。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能够在平凡的岗位干出辉煌的业绩,能够经受住来自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也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史证明,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共产党人终生奋斗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是影响共产党人思想行为最深远、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如何维系的?是什么使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定信念?

第一,科学认知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复杂多变,无论各种社会思潮如何纷繁庞杂,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党的理论、纲领、路线和大政方针,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这是共产党人的一切理想和奋斗的源泉和目的,也是共产党人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第二,价值目标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所谓价值目标,就是指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这是形成人们理念信念的重要基石。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但是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有其特殊性,它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自我选择来决定。人们的价值目标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并集中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需求和利益以及人生的目的和追求方面,不同的人都具有不相同的价值判断和目标选择,并决定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发展取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基础上的,把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最大乐趣,把为人民为国家所作的最大贡献和是否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认同和践行这样的价值目标,共产党人才能够真正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站在时代和人民的前列,在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中,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才能够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当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与人民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做到克己奉公、无私奉献、胸怀全局,自觉地服从人民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以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为借口,用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牟取一己私利、损害人民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才能够始终保持和弘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自己变得精神高尚、眼界高远、胸怀宽广、斗志昂扬,而不是为了一点利益就明争暗斗、与民争利,不是取得一些成绩或是满足于眼前取得一点成功,就居功自傲、固步自封、沉溺享乐,变成目光短浅、半途而废的庸人。

实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一代接一代的奋斗下去。每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所凝聚的巨大能量都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想到自己身上的特殊责任,不仅要为个人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负责,向历史负责。古人说“以史为鉴”,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老一辈人为理想信念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鞭策鼓励自己不断前进。

一我们要始终忠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忠于伟大的祖国,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理想信念的根本,必须一生兢兢业业地培植这个根本,使其在心灵的沃土中常青不衰,才能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革命理论、政策法律和科学知识,汲取一切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营养,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观察当今社会的思想武器,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矛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前进的方向。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一切发展将会失去目标,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以奉献为荣,以攫取为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被群众尊敬的人,让历史记住的人。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要求真务实,对人要真诚相待,处理问题要调查研究,特别是还要公正无私,敢于坚持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五是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六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创新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给我们开辟了解放思想的航道,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

7.信念与态度 篇七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信念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很难界定的概念。Marion和Burden综合了教师的教学信念所具备的功能和特征:教师信念代表教师个人知识;教学信念代表教师潜在教学理论;教学信念用作教师的认知图;教师信念协调教师个人经验和外界环境之间关系;教师信念作为情感和认知必要组成部分;教师信念具备隐含性。

Pajare认为, 教师的教学信念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设置、教学环境等因素所持有的观点, 也是一个包括教师的个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体系。同时, 教师的教学信念以隐蔽的形式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见, 从理论上来看,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信念是各种教学行为的内在原因。

近年来, 研究者们也从实证调查的角度来剖析二者的复杂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特殊性。

楼荷英和寮菲从教师的内在思想切入, 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工具, 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跟踪研究。他们设计了问卷对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者的课堂观察、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四个部分。研究者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信念有时紧密相关, 有时很不相关。而通过教师汇报与学生汇报的数据对比, 研究者发现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汇报与学生的汇报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研究表明, 教师的教学信念对他们的教学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所以, 我们应该以肯定的、科学的态度去全面地理解这一研究结果, 在立足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以及时代特殊性的基础上, 探索上述两类不一致性出现的深层次的原因。

二、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不一致的体现及其原因

大学英语教师之间部分教学信念重叠但各自有独特之处。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同时, 其他研究者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和英语学习认知的调查表明学生所期待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持有的教学信念, 以及呈现的教学行为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同时, 大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传授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但是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却没有体现他们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关注。这种不一致不仅违背了教师本身的教学信念, 而且不利于培养成功的学习者。这一点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必须得到改进。

教师是否执行了那些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信念、教师行为是否合适, 一直在学习者动机激发、培养、维持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表明, 教师的教学信念同时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因素。但是,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广泛存在着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不一致性:教师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某一教学信念;教师部分执行了某一教学信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明显体现;教师误认为自己执行了某一教学信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具体体现;教师执行了某一教学信念。但是由于对某些概念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不同, 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

以上种种不一致性, 究其原因, 首先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短期目标和提高英语能力需要长期过程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作用的结果。这一矛盾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 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非短期内能够消除。

Auther Hughes指出:“任何一种考试都会对教学产生两种不同的反拨效应 (backwash effect) 。一种是对教学起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对教学产生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反拨作用。”根据Bachman和Palmer对于测试质量标准的要求, 一项考试必须具备“效度 (reliability) , “理念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 “真实性” (authenticity) , “交互性” (interactiveness) , “后效” (impact) 和“适用性” (practicality) 从而获得“实用性” (usefulness) 。四、六级考试是以客观题为主的分离式的语言测试, 具有较高的信度, 但是只具备一定的效度, 与其测试任务和语言的使用任务是不一致的。分数既无法有效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 也无法反映学习者的英语学习信念、自我调控策略等。所以, 单单为了应付四, 六级考试而进行的强化训练, 是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等产出性能力的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外语教师对于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和有效语言教学的复杂性, 长期性和多样性有着清晰的了解, 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他们的教学信念得不到正确的执行, 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不一致的尴尬境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尽管近年来高中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学水平、理论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高中英语课堂呈现更加生动, 丰富, 多样化的交际性的特点, 但高中英语教学无法避免带有非常严重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尽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许多教师仍然占据课堂的领导地位, 带领学生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备考训练。长期以来, 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一模式,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围绕考试来学习的错误学习理念。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也是迫使外语教师改变计划教学行为, 加重教师教学行为和自身的教学信念不一致的现象的重要原因。

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教学行为持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有时甚至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出负面或是否定的评价。学生不了解教师特定教学行为的原因, 从而影响了他们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的积极性。这种不一致性首先是是学生和教师缺乏语言学习策略沟通的结果。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元认知和方法论的知识, 学习信念上存在欠缺, 英语学习费时低效, 无法实现自主学习。大量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学习者和不成功的学习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上有明显差异。

尽管英语教师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训练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课时、教师本身知识系统性欠缺等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并未执行。所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种“教学阻隔”如果不能够有效消除, 就会促发大学英语教学的“病理性综合症”, 即“师生人际关系疏远, 英语学习氛围消极, 英语教师形象不佳”。

三、结语

外语教学的真正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单单是语言教学的问题, 更重要是涉及到如何更好适应和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语政策的制定更应该考虑到外语教学以及学习主体的要求, 符合他们教学和学习行为的顺利开展。所以, 要解决外语教师积极的教学信念无法在教学行为中执行的问题, 就是要防止考试异化, 就必须实现科学和规范的分类, 分层教学与测试, 在继续增加交际性测试成分的同时, 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国情的教育评价和测试体系。

要真正在课堂中执行教师的教学信念, 解决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不一致问题, 关键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念和学习策略开始, 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课程, 系统地培训他们的“记忆, 认知, 补偿, 元认知, 情感, 社交”等各项策略, 并且向学生传授其他相关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从而使外语教学最终实现“事半功倍”。

摘要:本文在立足调查和访谈数据的基础上, 分析了教学教师信念和教学行为不一致性的种种表现以及内在的原因, 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8.激情与思想同在 责任与信念共行 篇八

成绩

如果说,4年前沧源教育的状况让初任局长的张国宏捏了一把汗的话,那么,4年后的今天,他应该可以轻松地笑一笑了。

自2003年开始,沧源教育进行了连续的改革,虽然成效很大,但负面效应也不小。在张国宏2007年7月从班老乡党委书记任上调到县教育局任局长时,改革的震荡还在继续,教师队伍中改行的改行,调离的调离,人心浮动,无心教书;一些家长也因对本县教育发展的失望和为孩子前途命運的担忧,想方设法找各种门路将子女转到外地就读;社会各界对当时的教育状况也多是忧虑和不满,上访不停,来信不断;全县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入学巩固难,质量提高缓慢,与周边县区的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沧源教育矛盾重重,社会反映十分强烈。

而在4年后的今天,全县教育系统人心稳定,教师队伍爱岗敬业意识大大增强,谋求改行的,调离本县的鲜有其人;历时12年的“两基”工作于2008年顺利通过省检并于两年后通过国检,全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4至6岁幼儿入园(班)率从2007年的32%提高到2011年的62.1%,学前教育发展迅猛,教育发展基础明显夯实;普高招生实现500人目标,在校生首次突破1 000人,高考上线率从2007年的40.9%提高到85.1%,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双获丰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县职教中心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验收,学校的下沉办学、联合办学工作成效明显,佤族歌舞、乡村医士等专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沧源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沧源教育的快速发展,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广大学生家长。4年前孩子才2岁而现在孩子已经上学前班的糯良乡怕拍一组的赵志明感慨地说:“以前娃娃没有学前班可以上,只好直接读一年级,导致汉语还不会说就要学很多东西,越学越没有信心,最后成绩越来越差。现在全县实现了村村开办学前班,孩子能够先熟悉下学校的环境,锻炼下胆子,学说一些汉语,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每次放学回来都要叽叽喳喳地用汉语跟我们讲个不停,真是让人高兴!”曾是一名高中学生家长的王云华对于近几年沧源教育发展的迅速也有切身体会,当初禁不住孩子多次要求不得不把孩子转到县外就读的他,最终还是在看到沧源教育快速发展、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而自己在外就读孩子的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之后,又让孩子回到本县这所已经到处充满着蓬勃朝气的学校补习,短短一年就以高分考上了自己和孩子早就瞄准的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孩子还因超出录取分数76分获得了1万元的奖学金。每谈到此事他都高兴地说:“如果不是我们自己的教育办得好了,我的孩子又怎么会选择回到这里补习?孩子不回来,既费钱,又很容易学坏,让我们担心,还说什么考上理想的大学呢?”

“张局长身上所具有的孜孜不倦的好学品质、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绝不懈怠的工作作风、全心投入不怕苦累的责任意识,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干部职工学习和思考的。”在教育局工作10多年刚退休不久的老干部李廷良感慨地说道。

累积

熟悉张国宏的人都有这样的深刻感受,他不管在教书时,在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工作时,还是在担任班老乡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时,都始终洋溢着一种昂扬的工作热情,对事业都始终怀有一种从不消退的蓬勃的激情。这样的激情除了来自于他崇高的理想信念,来自于他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外,还来自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地学习。

张国宏懂得读书学习的重要,他知道毛主席在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的长征途中仍手不释卷的追求,懂得60多岁的邓小平在被下放到江西时每天劳动之余苦读到深夜的坚守,他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因此,他不满足于自己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中师学历,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拿到了更具“含金量”的自考大专文凭,后又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本科学历,这在身边众人之中是不多见的。

自学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激发和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张国宏深知不学习就会落后的道理,也懂得读书学习对于一个教育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在他任教育局长之后,更是把读书学习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心地做。他不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外出开会,哪怕会忘了钱包,但绝对不会忘记书、笔记本和笔。他的办公桌上、车上和枕头旁都随时摆放着自己勾画旁注过的书刊。他不论工作多忙,不论工作多晚,都要把当天的读书心得和工作反思写好后才上床休息。他知道读书学习时间极为有限,所以他总是见缝插针,“海绵挤水”。有一次,几个同学约他吃饭,可到点了却总找不到他,最后才在饭店的桂花树下发现了正埋头看书的他。

凭着这股强烈的求知欲望,只短短几年时间,张国宏就读完了《论语》、《道德经》、《如歌的教育历程》、《天朝向左世界向右》等50多本著作,平均每个月至少一本,其中几本还反复精读、研读。这对于一个管理着上百所学校、3万多名师生员工,工作又十分紧张忙碌的教育局长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不但自己读,也鼓励和要求自己的孩子读。孩子今年虽然才上六年级,但中国的四大名著和中外一些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宋词三百首》、《爱弥儿》、《爱的教育》等早就已经认真读过。父子俩只要一有时间在一起,不是一起去逛小城的书店,就是坐在一起各自评说书中的人和事。有些时候,父子俩还会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不同争论起来,害得他的爱人几次紧张地跑去看个究竟!对自己对孩子这般要求,对身边的干部职工和广大教师也是如此。他希望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多读书、读好书,并为此积极创造条件。他从网上和自己的朋友处广泛了解一些好书的名字和内容,分门别类地列出了推荐阅读书目,并让德育室的同志跟书商直接联系购书事宜,以定价的5至8折优惠让利于全县教师,同时也解决了广大一线教师外出机会少而买书难的问题。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全县教师队伍中业余时间喝酒、打麻将的少了,读书看报写作学习的多了,可贵的读书学习热潮正在沧源县教育系统内形成。

思维

正因为好学和勤思,正因为对教育事业天然的亲切与敏感,张国宏总能透过很多表象一下子就找到沧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隐性问题,也总能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两个角色之间进行合适的调换,能很快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都很强的举措。

他明确提出“科学规划、超前运作,整合资源、整校推进”的全新校建理念,亲自参与校舍规划、设计,带领工程办的一班人积极主动、严谨务实地开展工作,短短几年便新建和改扩建了11.4万平方米校舍,资金投入共达1.2亿元,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恢弘大气、功能完备的沧源县国门小学得以异地新建并投入使用,民族中学、勐董中学、班洪中学等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校舍也相继建成,“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在沧源城乡成为了现实。

他明确提出推进集中办学工作必须做到宣传动员到位、配套建设到位、综合服务到位,确保了校点撤并工作的顺利进行。他刚到任时全县的237所小学,到2011年已撤并了105所,其中一师一校就减少了65所,上百名教师和数千名学生得以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的自然村寨里解放出来,促进了教师素质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他积极主动地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出台教师提前退休政策,共有174名因身体、能力等原因难以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自愿申请退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教师队伍结构也得到优化。

他明确提出每天一则教学反思,每月一篇教学心得、一篇读后感,每学期一份模拟试题和参加一次基础知识考核的全县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五个一”工程以及以爱心、耐心、责任心为主要內容的“师德三心”教育,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他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教改经验,在全县学校强力推行了旨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全县中小学课堂一派精彩纷呈,学生上课无精打采的现象大大减少。

他结合实际提出以良好的教书育人水平留人、以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生活留人和以较好的食堂生活留人的“三留人”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不想入学难以巩固的问题,使“两基”核心指标顺利达标,巩固和提高了义务教育水平。

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基本礼仪礼节常识、基本文明卫生习惯、基本应急避险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养成教育“三基本”活动,全县校园文明礼貌氛围逐渐形成,学生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实干

张国宏不但是一个善于提出思路的领导者,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带路人和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他很少在办公室坐等情况汇报,而是直接到乡镇上、村校里和工地上去调研去检查去指导。初任教育局长,他就一头扎进全县各所学校调查了解情况,到他把全县200多所学校都走了一遍回到家时,他那刚买不久的皮鞋底部已经磨烂,而随身皮包里的两大本笔记本上却已经记得满满的。在平常的工作间隙,他都会到周边学校里去看看师生,听听意见,了解情况,解决困难。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什么时候会到哪所学校或不会到哪所学校,就连最为偏远的处于中缅边界上的单甲乡嘎多小学的教师也曾多次在学校见到过张局长。

张国宏经常深入一线,既是一种对基层对群众对教师的天然的亲近,也是一种生活上、感情上的关心,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督察手段。他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农民,自己现在又是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知道自己对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和孩子身后的那些亲人拥有着怎样的感情。他从小得到过老师无私的关爱,自己又当过多年的乡村教师,知道那些长期坚守在农村特别是在一师一校点一教就是10多年的老师的艰辛,因此他每次到那些偏远的学校,都会尽可能地跟坚守在那里的老师多呆一会儿,都会认真倾听并详细记录老师们所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回来之后立即想办法解决。

他十分清楚严格而经常的督察对于推动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他常会在某一个浓雾弥漫的寒冬的清晨去清点哪所学校的出操人数,在某一个酷暑难耐的夏日的正午到哪所学校检查学生午间活动的情况;他可能上午才在会上要求确保校舍建设工程质量,下午就赶到某个校舍建设工地上,用手细捏拌好的砂浆,拿出随身携带的钢卷尺细心测量箍心的间距和钢筋的保护层,认真查看各种原材料的检验合格证……

他的这般督察,尽管会让少数人有些压力,但最终赢得的都是赞扬和欢迎之声。因为没有哪位认真对待工作、工作成绩出色的教师会是害怕检查的,也很少有哪个工程老板在心平气顺的情况下还存心使坏。正如负责某所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的李老板所说:“张局长对建筑质量的严格要求其实也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只要一切按照规定来,谁去愿意去建一些‘豆腐渣’工程呢!”

9.信念与成功, 篇九

曾经有过一个报道,一名英国女子参加了一项非常人能够完成的挑战,孤身游过大西洋,这名女子在距离对岸100米的时候,海面突然出现了浓雾,浓雾的出现使她没有办法估测距离岸边的距离,也因为她体力的透支,这名女子放弃了这次挑战,但当她在后面得知距岸边仅有100米的距离时,她说要是知道只有这么一点距离,她一定会去坚持到最后。人生中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在浓雾出现时也许你会动摇,但如果你能坚定信念,相信你一定能收获成功。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人生最可怕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诚如斯言,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么他的生活将会怎样过着平淡无奇,更甚是平庸的日子。社会就和沸腾的开水一样,他们只会像胡萝卜一样软塌塌的,随遇而安、苟且的过完一生。

信念是根脊梁,支撑着一个不倒的灵魂,支撑着人生大厦;信念是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殿堂;信念是个路标,指引着一个前进的方向,指引着人生的道路。人是需要信念的,不仅仅是需要信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生活中,古往今来有着无数坚定自己的信念,最后取得成功的例子。如若司马迁没有坚定的信念,他又如何能忍受宫刑写完《史记》?如若华罗庚没有坚定的信念,他又如何能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如若袁隆平没有坚定的信念,他又如何能发明出造福人类的杂交水稻?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例子,但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的明白,信念的重要性。

要做到能够至始至终都坚定自己的信念,非常困难,但如果把信念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完成,相信你可以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10.信念与成功作文 篇十

这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海伦?凯勒是一个生活在黑暗和寂静中的人。她一生度过了88个春秋,却有87个时光是在盲、聋、哑的世界里度过的。她虽然是一位残疾人,但是,她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得吉利夫学院”,并且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建起了一座座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由此,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十大英雄偶像”!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像海伦?凯勒一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许多。

张海迪是一个高位截瘫的人,她在5岁时患了脊髓血管瘤。10岁前动了2次大手术,摘除了6块脊椎板,严重高位截瘫。可是,就算瘫痪了,张海迪还是不断努力学习。她先后学习了五种语言,然后又创作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还获得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项。

邰丽华两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7岁时,邰丽华进入聋哑学校。15岁才开始正规地学习舞蹈。由于听不到音乐,邰丽华只能靠教练的手势和自己的感觉去跳。训练中常常受伤,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让亿万观众最为震撼的一幕,就是由邰丽华领舞表演的《千手观音》。在五分多钟的时间里,21位聋哑演员的优雅舞姿与音乐完美结合,让人看了之后不禁惊叹不已!

11.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选择和确立自身信仰的关键时期。研究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09年9月至10月,课题组面向无锡某高校发放了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2份。其中男性51%,女性49%;汉族98%,少数民族2%;入学前居住在城市的35%,居住在县城的17%,居住在乡镇的15%,居住在农村的33%;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有3%,团员83%,党员14%;本科生占94%,硕士研究生占5%,博士研究生占1%。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性别比、民族比、入学前居住区域分布,还是政治面貌、学历分布等,均与该校学生总体状况大体一致。问卷调查还采取信教学生与不信教学生分别作答方式,方便信仰不同的大学生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回应,作出一定程度的比较。

(二)调查基本结论

在获取数据之后,研究者认真研读、反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信教人数不少,信仰选择多元化。本次调查中,有19%选择了“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佛教”的占45%,“基督教”25%,“伊斯兰教”12%,“天主教”9%,“其他”9%。调查中另有72%的学生回答“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基于上面数据可以推测信仰宗教的青年学生存有一定的人口基数。

2.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心态平和、态度同情。认为宗教“它就是迷信”的占5%,“它不是科学”占12%,“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占74%,“它在我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占9%。对宗教总体看法中,选择“有好处”占12%,“有好有坏”占83%。55%的不信教学生认为,与身边的信教者相处不感觉特殊或在意,“非常理解”和“基本理解”宗教徒占82%。

就“宗教信仰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何种影响”,选择“使人乐观”的占27%,“会增长智慧”占27%,“会影响工作”占9%。近半数人认为宗教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认可同样也表现在不信教学生身上,33%的人选择“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

3.渴望理解未来,同时缺少唯物論(哲学)批判精神。对于“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选择“两者相互补充”占23%,“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占59%,“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占18%。72%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冲突”,进一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理性认知的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缺乏认识,思想立场不明确。同样,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知识的渴望,8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缺乏宗教信仰教育,41%的人“想”读一读宗教典籍;20%的人“曾经想过”读一读宗教典籍。

就“是否相信命运”,“相信”占72%,“不相信”占28%。这一数据让人有些意外。研究者进一步考察分析后,认为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以及对自身发展把握不明确的倾向。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不把宗教理解为“迷信”,对于迷信是持有排斥态度的。

4.信教学生目的单纯,宗教活动场有所限制,活动趋私人化。在“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目的”的选择中,选择“学习宗教知识”占13%,“表达信仰”占29%,“服从权威”占5%,“求神的保佑”占21%,“获得回报”占7%,“其他”占25%。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信仰”,其次是“求神的保佑”。与之相对的是,不信教学生对于参加宗教活动的主要原因,“参观浏览”占25%,“祈福”占25%,“好奇”占19%,“陪同他人参加”占14%,“兴趣”占9%,“忏悔”占4%,“其他”占4%。不信教学生半数的也只是因为“参观浏览”和“祈福”。

关于宗教活动场所,信教学生选择“家庭聚会”占15%,“教友聚会”占22%,“正式宗教场所”占35%,“其他”占28%。至于活动频率,“经常”占16%,“偶尔”占57%,“从不”占27%。值得注意的是,有7%的信教学生选择“经常与境外人士一起”参加宗教活动。

5.接受信仰途径多样公开,社会性趋势明显,家庭影响巨大。信教学生就了解宗教最主要途径,选择“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占26%,“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占17%,“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占41%,“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占16%。就家人对其信教的态度,选择“漠然置之”的占17%,“坚决反对”占10%,“自己也参加”占36%,“理解、默许”占37%。对于不信教的学生,关于途径的选择,“家人”占11%,“朋友”占12%,“传教士”占9%,“学校”占8%。信教学生和不信教的学生对于家庭的作用和影响都作出相当比例的回答。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信教的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在增加,接触机会在增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倾向于用平和的方式来把握宗教,对待教徒,看淡无神论与有神论世界观的区别,甚至放弃唯物史观批判精神。有学者用“宗教暧昧”概念来表述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趋于认同的态度。这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虽属一所高校内部学生群体现象的特征,但在很多相类似的调研中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有理由相信,这次调查及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信仰现状。

二、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带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价值导向功能的挑战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宗教认知和情感方面趋于理性化。同时要审慎地把握的是,宗教信仰和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随同各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借助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手段渗透到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在影响后的家庭继续发生效应,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观念结构的形成,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发挥。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大学生大部分呈现出很高的信仰追求。信教学生有两成,同时不信教学生中,超过三成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对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则提出较高的挑战。如何呵护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的自觉性、激发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折射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途径具备多样公开、社会性强的特征。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更中的中国,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广阔社会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又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青年学生欣赏并认同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氛围,纳入自身文化心理特征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方向,审时度势,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信教学生人口基数不少,其中国内宗教派别大体都有分布,大学生群体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信仰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差异性呼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教育公平、依法治教的新视野。如何在国家有关法律条例下,对于信教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构成,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举共同理想,高扬核心价值,积极引导,依法管理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无论现实怎么变化,旗帜必须高举,道路必须鲜明。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演进历程、表现特征等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文化,在大学生中培养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的科学精神。

对于信教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主要表现为如何使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在尊重信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不人为地造成隔阂或对立,引导信教学生立志成才,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高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二)呵护追求理想主动性,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调查中显示,青年大学生大部分仍有很高的信仰追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信仰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们呼唤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时代感的亲和力。

当前,个体广泛参与社会变革,在不同成长阶段中进行主体问答、主体选择,真诚地呼唤主流参照系的出现,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大的人本基础。理想信念教育要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实践这一主线,尊重个体,正视多元,包容差异,加强导向,及时解答大学生成长中的疑點、难点和热点,激发他们志存高远的主观愿望和需求。真正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是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同时又是和谐的教育。

(三)开发德育资源,全程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划

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排斥牛顿式静态时空观,它强调的是环境各因子共生共存。环境不再是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之外的无涉状态或者被动的因素,而是作为教育双方生活中的蕴含无穷资源的生态环境。

大学四年互相贯通,有机结合。结合大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主要任务,建立在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基础上,将大学生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程化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2001,(2).

[2]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研究》(SGSY2009ZD047)阶段性成果

12.信念与态度 篇十二

在经典的资产定价模型中, 通常会假定投资者的理性以及信息流动的充分性, 这样不同证券之间收益性的差异性是由其所对应的系统风险来决定的。在一个完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 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投资者所能够获得的最新信息, 而过去的信息与内幕信息是不能够影响资产的价格。也就是说, 投资者无法根据过去的信息来构建资产组合, 从而获得超额收益。但现实并非如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资本市场出现的包括羊群效应、月份效应、封闭基金折价等金融异象根本无法用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来解释。

这就需要放松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假设。在传统的模型中, 假定市场上的信息是充分和完全的, 投资者也都是理性的, 也就是说, 不同的投资者对相同的股票有着相同预期。但现实中, 理性人和信息充分的假设显然不合实际。为此, 许多学者引入了异质信念这一概念。投资者异质信念, 或者说投资者的意见分歧 (张维、张永杰, 2002) , 是指投资者对未来的股票价格的预期存在不同的意见。

对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研究最早始于Miller (1977) , 他认为在引入卖空机制和异质信念之后, 股票的价格会偏离预期的加权收益率, 造成股票市场高风险低收益的现象。此后的学者Jarrow (1980) , Morris (1996) , Chen、Hong和Stein (2002) 等在构建自己的模型之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Hong and Stein (200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异质信念的三种机制:先验异质性、渐进信息流动和有限注意, 并且认为, 在实践中, 渐进信息流动和有限注意往往难以区分, 原因在于两者都依赖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而, 投资者异质信念可分为先验异质性与信息不对称两大组成部分。

事实上, 基于Hong和Stein (2007) 的研究, 本文对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研究将异质信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有的投资者能够获得完全的信息, 而由于投资者的先验判断能力是有区别的, 导致了投资者的先验异质性 (Harris and Raviv, 1993) ;另一种是投资者信息差别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也导致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形成 (Hong and Stein, 2007) 。

2 异质信念对金融异象的解释

异质信念对金融异象的解释, 首先追溯到Miller (1977) , 他认为在卖空限制的条件下, 对市场悲观的投资者不能通过卖空股票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股票交易, 市场上股票的价格主要反映出乐观者的预期, 因而股票的价格会偏离预期的加权收益率, 股票的价格会被高估, 造成股票市场高风险低收益的现象。而且投资者的分歧越大, 被高估的程度越高。Miller (2007) 在自己的文章中, 也通过自己的模型对IPO异象、公共项目融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释。

在Miller的分析框架下, 后来的学者对异质信念进行了拓展, Diether et al和Chen et al (2002) 的静态模型主要吸取了Miller (1977) 的研究成果, 为Miller的模型提供支持, 后来发展的动态模型更好地解释了投机现象、估值泡沫和各种金融异象。Bamber et al (1999) 利用1984到1994年十年间股票市场季度公告数据, 并利用分析师分歧作为异质信念的代理指标, 研究发现异质信念是造成股价在收益公告后价格变小、交易量变大的原因。Garf in kerand Sokobin (2006) 利用1980到1998年盈余报告的数据研究发现, 盈余公告后的超额收益与异质信念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结论, 并且证明了异质信念是股市中的一种风险因素。同时, Lamont和Thaler (2003) 在对3Com公司的全资子公司Palm公司的IPO过程中出现的Carve-Out异象进行研究时发现, 卖空限制和异质信念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国内方面, 也有部分学者从异质信念的角度来解释我国股票市场出现的金融异象。由于Ang (2006) 发现在美国股票市场中高特质波动股票组合通常有低的预期回报率, 杨华蔚、韩立岩和李东辉 (2007) 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研究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涂宏伟、陈国进 (2008) 的研究也发现异质信念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质波动有一定的解释能力。陈国进、张贻军 (2009) 在以Hong和Stein (2003) 的研究基础上, 对异质信念和我国股市暴跌现象进行研究发现, 异质信念越强的个股发生暴跌的可能性越大。

3 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市风险的关系

关于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市风险的关系, 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证实。Miller (1997) 认为在有卖空限制的情况下, 异质信念的存在会使得股票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真实价值被高估, 其理论框架也为后人研究异质信念提供了基础。

在Miller (1977) 之后, 西方学者对异质信念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Williams (1977) 、Varian (1985) 在Miller (2007) 研究的基础上, 将投资者异质信念看成一种不确定性, 并认为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很大的潜在风险, 所以投资者在对异质信念强的股票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与Miller (2007) 的研究所不同的是, 他们的研究没有要求卖空限制, 也就是说, 悲观的投资者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预期, 即通过卖空自己的股票来参与市场交易。他们认为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便意味着资产的风险水平, 也就是说, 高异质信念水平对应高风险水平。

在早期的研究模型中, 学者们通常假定模型为静态模型, 也即投资者的信息为先验的异质信息, 且不会从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信息, 同样也不能够通过新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收益预期, 因此股票的价格不会超过最乐观的投资者对股票的估值。之后的研究理论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动态的模型的发展, 在动态模型中, 投资者能够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新信息不断地调整对收益的预期。

相较于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的关键在于在模型中构造多期的离散时间甚至构造连续时间模型。Harrison和Kreps (1978) 以及后来的Hong、Scheinkman和Xiong (2006) 发展的再售出期权也是标志之一。再售出期权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 除了考虑由贴现现金流决定的股票价值之外, 还要考虑未来是否有机会将股票以更高的价格卖给更加乐观的投资者。只要未来乐观的投资者对该股票的估值 (同样考虑到再售出期权) 高于出售价格, 他们便会为此支付高于预期的价格。以此类推股票的价格可能会被乐观的投资者推高, 从而形成投机性泡沫 (Speculative Bubbles) , 增加股市风险。Hong、Scheinkman和Xiong (2006) 认为只要未来有更加乐观的投资者出现并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股票, 投机性泡沫便会越来越大。他们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过程, 投资者意见分歧度的波动越大, 投机性泡沫也就越大, 因而股票收益波动性也就会越大。此外, Scheinkman和Xiong (2003) 的另外一个研究利用动态模型从过度自信的角度来解释异质信念产生的原因, 以及其对均衡价格和交易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异质信念程度变化越大, 便会导致更多的交易, 更大的泡沫。

而Chen、Lung和Wang (2006) 使用了一个更细致的方法来检验股票市场的错误定价。他们将股票换手率作为衡量异质信念的代理指标, 除此之外, 他们还将指数看跌虚值期权和指数看跌实值期权的隐含波动率之差作为异质信念的的另一个代理指标。在股票价格方面, 他们首先将股票的市场价格剔除掉股票的真实价值, 这样得出来的结果便是“资产泡沫”。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 异质信念和这一部分的股票价值 (资产泡沫) 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投资者的异质信念越强, 股票的资产泡沫也越大。

Pastor和Veronesi (2003) 通过研究表明投资者认知偏差和股票收益波动正相关, 认知偏差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收益的预期存在不确定性, 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异质信念产生的原因。Deither et al. (2002) 在利用美国1983年到1990年美国上市公司数据时发现, 分析师意见分析, 即异质信念程度与未来收益负相关, 异质信念程度越高的股票, 其未来收益可能越低。Nagel (2005) 使用分析师预测分歧、换手率作为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代理指标, 在卖空限制的前提下, 他们的研究发现, 高异质信念以及卖空限制严重的股票在一年内下跌风险更大。Garfinker和Sokobin (2006) 利用1980到1998年盈余报告的季度数据, 用意外交易量来衡量异质信念, 研究发现盈余公告后的超额收益与异质信念存在显著正相关, 他们还证明了异质信念是股市中的一种风险因素。

国外的学者在异质信念与证券市场风险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成熟。与之相比, 国内的学者在异质信念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市场机制还不成熟, 市场监管也并未到位, 股票市场中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投机氛围严重, 由于个人投资者在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此外, 上市公司在信息传递方面也较为保守, 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较高, 这导致我国股票市场有着较高的异质信念水平。另外, 我国在2010年实行融资融券制度之前, 股票市场也禁止卖空交易, 这就使得我国的股票市场成为异质信念研究良好的样本。近几年, 国内学者在异质信念方面的研究也收获颇丰。

已有研究还证实, 中国股市中的投资者异质信念是股市风险的重要成因。张维、张永杰 (2006) 推导出了一个基于异质信念的风险资产价格均衡模型, 并在此模型下从理论上证明了投资者意见分歧的程度能够影响公司特质风险与经营前景。赵健、石莹 (2007) 的研究在MEAN—VAR的框架下, 分析了异质信念对投资组合选择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异质信念水平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在利用我国股票市场数据进行实证后发现异质信念程度与股票价格波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样的, 王凤荣、赵建 (2006) 利用机构投资者的悲观信念 (看空) 和乐观信念 (看多) 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衡量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 然后与同期大盘指数做了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发现在短期内, 资产价格是两个信念, 即看多和看空, 相互对抗和妥协的结果, 也证实了异质信念是造成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 陈国进、张贻军和王景 (2008)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异质信念和盈余惯性之间的关系, 发现盈余公告后续的长期收益随着投资者对年报信息意见分歧的增大而严格减小。陈国进、张贻军 (2009) 以Hong and Stein (2003) 的先验异质信念模型为基础, 运用固定效应的logit模型检验了我国股市个股暴跌和先验异质信念之间的关系, 发现先验异质信念程度越大, 个股发生暴跌的可能性就越大。邓雪春、郑振龙 (2012) 讨论了加入异质信念后公司特质风险对预期收益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投资者无法多样化投资的前提下, 加入异质信念和卖空限制的确会使得乐观的人才存在交易, 从而导致当前股价被高估, 未来实际收益率出现反转, 这一结论和Miller的观点一致。亦进一步证实了异质信念是导致中国股市风险特别是暴涨暴跌风险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韩立岩等 (2008) 则指出, 信息不对称风险是我国股市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近年来, 异质信念已成为行为金融学方面炙手可热的前沿问题。国外学者围绕着其对资产定价、股市异象的解释、股市波动等方面的文献层出不穷。国内学者虽然已经开始关注此方面的问题, 但研究成果尚不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多且多以投机为主, 近年来股市的暴涨暴跌已经可以看出中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 这刚好为国内学者研究异质信念带来方便。因此, 本文对立足于中国证券市场特殊背景以异质信念为研究对象的国内学者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进, 王景.异质信念与金融异象研究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 2007 (9) .

[2]陈国进, 张贻军.异质信念, 卖空限制和我国股市暴跌现象研究[J].金融研究, 2009 (4) .

[3]张维, 张永杰.异质信念, 卖空限制与风险资产价格[J].管理科学学报, 2006 (9) .

[4]邓雪春, 郑振龙.基于异质信念的公司特质风险定价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 (2) .

[5]Miller E M.Risk, uncertainty and divergence of opinion[J].Journal of Finance, 1977, 32 (4) .

[6]Hong H, Stein J C.Disagreement and the stock market[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7, 21 (2) .

上一篇:街道文教卫生科下半年工作思路下一篇:景区封闭管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