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学手册

2024-07-14

mba教学手册(共7篇)(共7篇)

1.mba教学手册 篇一

行动学习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瑞文斯 (Revans) 教授提出的。瑞文斯认为, 传授结构化知识是现代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形式, 但是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中, 仅仅依靠这种学习方式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创见性的提问。他同时指出只有以团队的形式将传授结构化知识和询问结合起来才是完整和有效的学习[1]。行动学习中, 参加者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反思他们的经验, 相互学习和提高[2]。行动学习融合了传统的“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从教学的主体而言, 突出“以学员为中心”;在学习形式方面, 重视团队学习, 强调通过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方面, 倡导在团队支持下基于行动、反思的循环学习。

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行动学习强调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 在全球正在受到关注, 并逐步成为国际管理教育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全球越来越多的公司把培训模式转向行动学习模式, 把行动学习作为更有效、更有力的工具来发展和培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3]。国外高等教育中有一些课程把行动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尤其是在管理发展领域[4]。在我国, 行动学习已被应用到学校教育和领导人才的教育培训中[5]。

MBA教学中, 学员学习理论知识, 改变管理理念, 并不一定能将这些知识和理念转变为现实的管理能力和实际的管理行为。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 使学员亲身经历和参与管理问题的解决, 进而获得实际的体验和感悟, 才能实现知识和理念向管理能力和行为的转变。行动学习正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途径[6]。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 行动学习强调以学员为中心[7]。行动学习中的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主宰者的教师角色, 而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对小组的行动学习进行催化和引导[8]。本文对MBA行动学习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二、行动学习的核心理念

行动学习是一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当下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在关注问题解决的同时, 更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及整个组织的进步。问题导向是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行动学习以解决问题为手段, 强调学用结合的重要理念。

行动学习是团队学习。行动学习要组建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在民主、平等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 分享思想, 贡献经验, 相互启发。为保障小组学习有效进行, 行动学习规定了一系列集体研究的程序与方法。从本质上看, 行动学习是一种合作式的集体学习, 充分集中集体智慧是其重要出发点。各种有效的团队学习方法是行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丰富繁多的程序与方法背后, 所蕴含的深层理念是平等地认可每一个成员的价值, 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所做出的贡献。

行动学习的过程强调质疑反思。通过质疑当前的行为模式和心智模式, 引发对已有经验、理论及内心假设的反思。通过反思重新解释经验, 建构理论, 修正假设, 从而引发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小组成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疑和反思来确定问题的本质, 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质疑反思有助于促进小组内部对话, 提高小组凝聚力, 形成创造性和系统化思考, 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小组成员通过反思自身心智模式, 打破思维定式, 可实现自我的真正改变与成长。

行动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切实地就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行动。行动是探寻, 是试错, 是检验。行动也是学习过程。行动学习是实践性的持续推进过程, 将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地实施, 在实践中检验成效, 对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度研讨形成新思路, 再继续学习、改进。如此反复学习和推进,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直至问题最终解决。

行动学习需要催化师的引导。催化师是行动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氛围的营造者。催化师要帮助小组成员聚焦于要解决的问题, 选用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小组研讨过程。在行动学习过程中, 催化师既要帮助团队成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 又要帮助他们思考怎样学到知识。

行动学习的目标是要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成长。一方面行动学习使个人丰富了知识和经验,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行动学习在组织中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组织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促进了组织发展。

三、行动学习中的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不仅影响到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在促进学员发展中地位的认识, 还影响到对教师应该更多依赖于内部还是外部的认识。行动学习法强调“做中学”, 要求教师不断总结经验, 反思教学行为, 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具体来说, 行动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体现在如下三点。

1.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员发展的促进者。

行动学习强调以学员为中心, 行动学习中的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应从关注学员知识的学习, 转变为关注学员心智模式和行为。在行动学习中, 通过引导学员不断地质疑反思, 及时给予学员以反馈, 使学员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 将知识转化为心智模式的提升和管理行为的改善, 从而促进学员发展。

2. 从内容专家转变为过程专家。

在行动学习中,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提供者和标准答案的发布者, 而是组织学员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从内容专家转化为过程专家, 成为行动学习过程中的“导演”和催化师, 帮助小组成员精心设计行动学习过程, 通过引导、催化使学员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并通过流程控制和团队动力来实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及学员与知识的良性互动。

3. 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寻求发展的学习者。

行动学习强调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构建。因此, 在行动学习教学中, 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树立师生互教互学的理念, 强调与学生教学相长, 成为行动学习中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权威, 通过营造氛围、激励学员、有效质疑等, 在帮助学员学习成长的同时,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行动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职责

行动学习能否达成教学目标, 使学员通过行动学习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行动学习中的教师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小组成员明确行动学习问题。

行动学习起始于企业当下存在的实际管理问题, 好的问题既能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热情, 也能引起企业高层的重视, 获取更多的支持。为了明确行动学习问题, 教师要带领小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成员研讨, 明确界定行动学习问题。在引导小组成员明确行动学习问题时, 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该问题是企业高层关注的问题;二是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恰当, 问题太简单不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 问题太复杂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解决时, 会挫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三是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将问题表达出来, 并确保小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达成一致。

2. 行动学习过程设计和过程引导。

在问题明确后, 教师要协助小组成员根据行动学习问题选取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对行动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设计, 对行动学习过程中企业调研的目的及时间安排、研讨会的主题和时间安排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在行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全程参与企业调研和小组研讨。在企业调研中, 要协助小组成员对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做详细安排, 以确保通过企业调研收集到行动学习问题解决所需的各种数据。在小组研讨中, 要根据研讨主题, 恰当选取结构化研讨方法, 一方面要有效质疑引发小组成员反思, 确保假设浮出水面, 避免小组讨论离题;另一方面要根据研讨内容, 帮助小组成员恰当应用各种行动学习工具如鱼骨刺图、因果分析网络图、重要性/紧急性矩阵、实施难度/收益大小矩阵等, 以确保小组研讨取得预期的成果。

3. 相关理论知识的导入。

行动学习不是从实践到实践, 行动学习的问题解决需要理论的指导。在行动学习项目推进过程中, 教师需要适时地给小组成员导入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导入, 一方面可使小组成员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这些理论被小组成员及时地应用到问题解决中, 能帮助他们更系统地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小组成员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对理论进行反思, 可使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营造氛围, 鼓励质疑, 及时反馈。

行动学习强调群智、群策、群力, 发挥团队的作用。行动学习强调质疑反思。因此教师要注重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鼓励小组成员质疑。在小组研讨的引导中, 要营造开放、热烈的研讨氛围, 鼓励小组成员发言, 对提出质疑的小组成员给予表扬, 以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 尽可能收集更多创意, 使小组制订的问题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切实、有效、可行。教师在引导小组研讨的过程中, 还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 在发现小组成员有不良的行为表现如爱出风头、总是打断别人发言、爱否定其他成员的观点等时, 要及时给予反馈, 在反馈时注意要用正向的积极的语言来表达, 以提高成员对反馈意见的接受度。通过及时反馈使小组成员能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 达到心智模式的改变, 促进成员成长。

5. 与企业积极互动, 使企业深度参与, 确保行动计划实施。

行动学习要求小组成员能够将行动学习成果转变为组织决策并付诸行动, 在行动中体验、反思。行动学习强调行动。如果企业对行动学习项目的参与度不够, 则行动计划很难在企业落地实施。因此教师要帮助小组成员采用多种方式积极与企业互动。一般来说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一是与企业高层定期沟通, 向企业高层汇报行动学习项目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获得高层支持;二是邀请与行动学习问题相关的核心员工加入行动学习小组, 参与行动学习的小组研讨;三是在行动学习取得阶段性成果时, 组织企业内与问题相关的核心人员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 给出建议。通过与企业的积极互动, 可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使行动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五、结语

行动学习的核心在于以学员为主体, 将学员组成团队, 通过解决企业当下存在的问题达到学员的学习和发展。在行动学习中, 教师要发挥好过程专家、学员发展促进师的作用, 要参与行动学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和学员一起走进企业, 参与调研, 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在行动学习中与学员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Revans R.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action learning[M].Chartwell Bratt, 1982.

[2]伊恩.麦吉尔 (Ian Mc Gill) 和利兹.贝蒂 (Liz Beaty) .行动学习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DOTLICH DAVID, NOEL JAMES.Action Learning:How the world's Top Company are RE-creating their leaders and themselv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8.

[4]SAVIN-BADEN M.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Untold stories[M].SRHE/OU press, 2000.

[5]张素玲.行动学习及其在我国领导人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2) .

[6]王成全.论行动学习在MBA教学中的实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1) .

[7]迈克尔·马奎特.行动学习实务操作——设计、实施与评估[M].郝君帅, 唐长军, 曹慧青,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mba教学手册 篇二

关键词:MBA;会计学;教学特点

作者简介:张妍(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60-02

目前,国内很多开设MBA的院校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列入其硕士培养计划中。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可以很好地拓展MBA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空间,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重视,学习热情很高。如何上好MBA的会计学课程,使其区别于传统会计学的专业教学,形成MBA课程教学的特色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别开展了一次针对MBA学生学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调研,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MBA会计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別及教学重点

工商管理硕士属于专业硕士,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其在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会计学这门必修课程,对于MBA学生和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而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只有区别好这些不同点,才能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并形成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特色。MBA会计学课程教学与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教学主要区别包括:学生专业基础不同、会计理论积累不同、实际操作要求不同、运用知识目标不同。

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的硕士其本科专业大都为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在其进入硕士阶段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会计学课程,大多定位在理论知识提高和延伸,学习的重点往往在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高级阶段。而MBA学生的生源往往都是非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在之前没有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而且也往往没有太多的管理学基础。

为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所了解,笔者在这次调研中特别设计了相关的问题。此次调查问卷是针对华北电力大学2010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共发放69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回收率97%。其中,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笔者设计了调研题目“你读MBA前的本科学位()”,并附带了一个关于专业名称的填空。其中选择“A——工学”、“B——理学”的比例较高,二者的比例共为88.1%;而选择“C——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位”的人数仅为5人,比例为7.46%。正如MBA的培养定位所希望的那样,生源大部分为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种生源的比例也说明了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薄弱,大多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并不具备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会计学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要深入浅出。调研题目中还设计了一“你在学习《会计学》之前,对会计学知识的了解()”。选项为“A——专业水平”、“B——知道一些”、“C——很少”、“D——几乎不了解”。其中选择C的比例很高,有46人,比例达到了68.66%。MBA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很强,在某些问题的接受程度甚至要好于会计学专业的硕士。这可能主要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实践中接触到了一些会计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也提示教师在知识点的教学上一定要多结合会计工作和经济环境背景,这有利于MBA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尽管MBA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义,只不过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理论知识的比例不宜过高。但有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实务,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这样的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要讲精讲透。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排斥学习理论知识的情绪,在这次调查问卷中笔者设计了调研问题“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经典理论的授课内容应该如何()”。备选项为“A——多些,提升实践认识”、“B—— 一般比例”、“C——少些”、“D——不需要讲”四个选项。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为52.23%,可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以知识运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辅之以适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也是MBA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的实际教学体会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会计知识,讲得不必太深入,但要讲透。比如结合会计信息各方面的使用来理解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理论,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会计问题的讨论来讲解会计准则的体系和其演进发展等,这样学生会对会计知识的操作性、原则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接受会计实务。

另外,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中,都有关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2]但对于MBA的学生来说,由于未来职业导向的定位,不要求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方面的训练。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在学习会计处理方法的时候,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账表,增加些感性认识。培养目标方面的区别也可以说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不同,而且这个区别还是决定课程教学方向和重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MBA学生学习会计知识,主要在于能够理解平时接触到的会计信息,并运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而不在于系统的会计知识的操作和运用。所以这一方面的差异,也影响到整个会计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环节的设计和教学重点的培养。

从分析这些与传统会计学教学的区别,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认识更加清晰了,教学重点也会更加突出和凝练。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延展

案例教学作为MBA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目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是非常欢迎的。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你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安排应该()”的问题时,选择“B——尽量多些”的同学有61人,所占比例为91.04%。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每次课至少安排一个案例,基本上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会有案例导入,可以说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大量选用案例的情况下,同学们认为还可以再多选择一些案例,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式还是得到同学的高度认同的。

在案例教学手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受到欢迎的情况下,教师对于MBA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设计案例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上了。当然,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MBA的案例内容可以更丰富些、设计的环节可以更多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可以更广泛些。为让学生对于每一章内容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笔者一般在每一个章节之前,先推出一个案例来引出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因为,MBA学生虽然专业积累少,但一定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对于经济背景知识的理解比较好,通过社会经济背景来导入会计学知识点的学习,把专业知识和应用背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例如利用一些社会反响大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引出会计信息的含义,来说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等知识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设计带有导入性质的知识点案例。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行业的高负债率引出负债的会计要素及其财务分析等问题,利用一些企业实行的高效率的存货管理来引出存货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等。为了使案例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常常把课堂讨论穿插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使大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团队意识和语言表达都是MBA培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如果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会对MBA毕业生从事中高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也使课程教学配合MBA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方向。[3]对于案例教学这样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手段而言,如果能让老曲填上新词,仍然是教学中美妙的旋律。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MBA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要面向知识的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呢?通过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笔者体会到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由于学习目的主要是面向应用,当然这种应用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要求还不同,简单地说,MBA学生学习会计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有效运用这个重要的信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兴趣,笔者特别设计了“你对《会计学》中哪部分内容的学习最感兴趣()”的問题,备选项为“A——会计基本理论、方法”、“B——会计业务处理、业务分录”、“C——财务报表”、“D——都不感兴趣”。其中,选择“C——财务报表”的比例比较高,达到了82.60%。这个结果也与笔者最初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一致的。MBA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会计信息的生成环节,而是会计信息的如何解读和应用。所以,基于这样考虑,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都弱化了会计信息生成的环节,如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记录等内容;而强化学生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在教学中常常以会计报表为核心,来讲解会计信息的分类、形成和分析。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弱化理论、强调应用;弱化操作、强调分析。MBA教学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硕士,不强调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但正如前面对调查问卷中理论教学内容的分析所反映的情况那样,学生对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理论教学要做到少而精,能为应用部分的教学打好基础。

另外,由于MBA会计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往往没有采用双语教学方式。在这次调研问卷中,为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看法,笔者特别设计了一个调研题目“你认为会计学授课中,用英语授课的内容应该()”,对于四个备选项:“A——大部分”、“B——少部分”、“C——各别专业词汇即可”、“D——没有最好”,其中选择C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7.97%。当然,即便在课堂上没有安排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吸取西方教材的一些优势,例如在知识点讲解上的形象性,知识体系整体上的面向应用性等的特点,[4]适当地选取一些经典教材,补充到学生的阅读资料中。而且,对于一些知识点和关键词的讲解中,也可以适量地介绍些英文的内容,因为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所以适度地导入一些专业词的解释和准则体系的介绍,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课程的国际化特点。

通过对MBA学生的课程调研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可以看到MBA课程教学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它与传统的会计学教学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会计理论积累、实际操作要求以及知识运用目标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教师要从这些区别寻找MBA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强调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联系经济背景来引导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整教学侧重点,并有效改善教学方法,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清刚.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理论版),2010,(24):97-100.

[2]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5):55-58.

[3]赵曙明.MBA教育与中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2,(3).

[4]吴少平.MBA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40-44.

(责任编辑:宋秀丽)

3.mba教学手册 篇三

1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危害

应试教育, 不是从考试的要求出发来确定教育教学目的, 安排教育内容, 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教育。这种教育, 以应付考试为出发点、着眼点。从教育内容看, 应试教育以应试为轴心设置课程, 安排教育内容, 致使教育课程发生不正常的倾斜。从教育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重教轻学, 重知轻能, 重记轻思, 重口轻手, 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多从主观出发, 向学生灌注知识, 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记住现在的结论, 忽视学生在获得结构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偏重于读和记, 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联系MBA教育的实际状况, 更应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因为这些学生已经成人, 大多数人不再面临升学考试, 不再追求单纯的高分,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获得有用的能够联系将来实际工作的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实践环节 (即便设置了实践环节, 大多都流于形式) , 学生名不符实,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不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当前我校MBA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应用, 以理论传授为主, 轻视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电化教学。所以, 惟一能做的也就是按照传统教育形式进行教育学生, 实际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应试教育。

2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强调要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对待变化的事物要有自信, 对难题和未知要从容自若, 强调人的博专结合的智能结构。有学者指出, 古代强调博古通今, 以通才取胜;近代崇尚专深, 以专才取胜;当代则要求博中有专, 专外有博, 博专结合。教育中, “教”和“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使教学有真正的实质性的突破, 必须使这两方面都有所转变。

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由于人的潜能具有丰富性、隐蔽性、个别差异的可开发性, 教师应凭借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和优化受教育者能够在“五育”上得到全面发展, 并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特色的发展, 学到一技之长, 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对人才素质各方面的要求。

3 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MBA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3.1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之所以要转变, 是因为许多的教育思想还不端正。在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上,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局部系统不重视社会总系统的要求, 着眼于“高、精、尖”人才, 忽视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全体公民的素质的提高;在对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上, 忽视了全面发展的规定, 偏重智育, 偏重考试科目, 偏重分数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上, 忽视因材施教的原则, 用一律化的标准要求个性不同的学生, 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发展的潜在优势, 以形成其最佳的素质结构。

而今, 在MBA教育方面:从教育学的观点看, 当我们说一个人进入成人期, 其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均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能够具有自学的能力, 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时, 应当把成人的自学能力考虑进去。这种特性要求我校MBA教育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性教学体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转变教育思想,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是指人们对教育应以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信念、主张及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 (1) 辩证的教育职能观。教育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又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全面发展学说, 努力培养身心素质健全的一代新人, 又坚持以培养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作业教育评价的标准。 (2) 全面的人才观。就是要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主流教育观。因此, 要建设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在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自我教育, 促进学生主要地生活、活泼地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 就教育内部而言, 最根本的就中要加强理论学习。要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

3.2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新的教育模式的构建中, 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素质的负荷者, 自然学生就是素质的主体。从这看来,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应当是无可争议的事。”叶圣陶先生曾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出:“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虽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比如扶小孩走路, 虽小心扶持, 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教学如此, 育人也如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只有肯定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 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既具有能动性, 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是相互作用的。能动性是受动性的主导, 能从受动性中积极地获得历史和现实给予的成果, 并以此反作用于制约他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 受动性也不完全是消极的, 可以阻碍也能促进能动性的发挥。可见, 能动性和受动性不可分割,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然而, 传统教育割裂了人们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联系, 片面强调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受教育者的受动性。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转变教学观念, 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培养MBA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一点十分重要。

3.3 培养MBA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代社会, 自主学习已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自我树立起一个理想、追求, 作为自己发展的总目标, 能时时督促学生积极上进, 勇于追求, 同时学生要有自克制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要求发展的学习, 与传统的“填鸭式”相反, 在这个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学习有一定的自我克制能力, 才能时时约束自己, 积极主动地获取营养。既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又能抑制与实现与目的相违背的动机意愿、情绪和行为。一个自制力强的人, 为实现总体目标能够放弃个人的眼前利益。为了执行决定, 能克服自身的疲劳、怠惰、担忧、怯懦、委曲、畏惧等心理而坚持行动。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要与培养学生的自要求的能力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包括:

a.组织自学活动的能力。包括独立确立学习任务, 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b.阅读书本的能力。包括自己看书, 学会全面阅读、精读、浏览、研读;能从教材或参考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c.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包括通过目录、图书、索引选择参考书, 会使用参考书。能根据问题搜集资料, 能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 能用资料论证或阐明自己的观点等。

d.智力技能。包括学会观察, 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 掌握分析、对比、概括、具休等思维方法, 能提出问题加以解决等。

3.4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教师要构建和摸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构成, 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还要增加教学媒体的要求, 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按照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编制教学软件, 而不仅仅以教材为中心。

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建设与设置的同时, 应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增加学生的自由度, 让他们将来能够适应工作需要, 丰富生活内容;从更新知识体系需要出发, 选择所要进修的学科知识, 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

考核的核心, 是考核能力还是考试分数, 以往是把分数看成是衡量学生水平的惟一标准, 这不仅抑制了大学生挖掘自身活动的动机, 也忽略了情感智力与人格的发展, 一个在校的成绩 (考试成绩) 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以后事业成功或达到专业领域的顶端, 重视能力的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 才能使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改革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将学生的自学行为、平时作业考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按比例来划分;甚至可以采取取消考试成绩, 根据教学软件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 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引发了对旧的教育体制的思考, 为了培养出能够应付未来社会挑战的高质量人才, 以及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也积极地探索新的途径。只有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 彻底转变传统观念, 以构建MBA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红亮等.引进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9) .

[2]王金发.整合理念构建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1)

[3]张美然.构建自主学习新模式[J].学周刊, 2011 (14) .

4.mba教学手册 篇四

【关键词】《中国教师教学手册》;读后感;教学方法

通过读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一名10多年教龄的教师,读着这些大家先进的教育事迹,除了佩服他们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高尚的道德品质、迷人的人格魅力以外,更多的是反思和惭愧。下面联系自己的工作具体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效与减负

(一)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

备课,要备“活”教材,备出新意和深意。备“足”学生,重新做回学生。“真”备方法,“精”备习题。“活”“足”“真”“精”这些字不断地充斥着我的字眼。不钻研教材是不可能上好课的,对于所有有良知的教师来说这是常识,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觉悟。联系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曾经我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只不过教学生认几个字,写几个词,背几篇课文而已,至于其他诸如阅读写作之类,完全靠学生的天分。面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有时不知所措,而又不愿探索。分析一下自身的原因还在于讨厌钻研,害怕吃苦,缺乏最基本的师德。平时没有主动阅读专业书籍和儿童读物的习惯,也很少静下心来阅读,教育理论、观点缺乏。事实上高效课堂需要高效备课。“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传承”是备课的价值延伸。当我读到“一套备课其实就是教师的一份财富,不应该随意丢弃,而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这句时,我感到不安与羞愧。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蓝本式备课,都是电子教案,不过这样的教案有几篇是真正大家在一起钻研并商讨后拿出来的,还有这样的教案拿出来后,我们也只是在打印好的教案中二次备课,上完课顶多写个反思就放一边了。没有再一次将课堂上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典型问题在电子教案中进行修改,使备课不断精益求精,这样的教案才能反复使用,从而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二)信任学生,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

高效课堂,需要精彩的导入,精心讲授,用心的引导,精彩的对话,巧妙的调控,圆满的结课。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往往循规蹈矩,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只能按我们设计好的“圈套”去思考问题,不越“雷池”半步,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阻止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现在我们强调生本课堂,学生桌子是拉开了,但是上课形式是不是灵活了,学生是不是活动开来了?还得打个问号。看了孙建锋老师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和于永正老师的《狐假虎威》的教学案例,我想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淡化老师面面俱到的切香肠似的分析,优化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时间分配,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质疑部难解读文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可根据自己自学的程度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可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手中资料、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做了一些尝试。如我在教《九色鹿》这一课时,学生希望由他们自己登台表演这个故事。同学们在黑板上画了景色秀丽的大森林,准备了头饰,表演者身临其境,表演得惟妙惟肖,这个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二、兴趣与减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之一。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开学一段时间后,我给每一组发了一本作文漂流本,每天由一名学生来写一篇作文,第二天由本组另一名同学带回去写作文,这个同学必须阅读前一天同学的作文,写上评语,并让自己的家长给同组同学写上评语,老师再给同学写上评语。一本漂流本可以漂到任何一位同学家中,大家都是读者,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我也适时的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大作,特别好的文章都张贴在教师里展示,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发到我的QQ邮箱,展示在老师的博客里,学生兴致很高。学生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便积淀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了作文能力。农村孩子的课外学习渠道并不宽泛,阅读面不广制约着学生的语文学习,针对这一现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获得的信息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搜集同学们所订阅的报刊杂志上的美文,主动挤出时间去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并坚持不懈地做好读书笔记。我们班的读书笔记分为四五部分,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我的感想,我生活中的故事,家长评价,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定期抽查定期总结,并且每周在班上开设两节美文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在班上交流,并作点评。在班级黑板报上分小组展示,集中展示大家的读书笔记,对于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或适当物质奖励,获得老师的一份礼物。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关注社会、广泛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想引用最近非常热的一部电影《匆匆那年》里面的一句经典话语:“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匆匆十多年,又有多少个十年,错过了无法回从前,珍惜现在,珍惜当下,时刻用心准备着,真正达教学之真境,得教学之真功。

5.成长企业“看”MBA 篇五

[发难]

* 中国MBA还不成熟!

李晓光(人大商学院职业中心主任):MBA发源于美国,已经有80到100年的历史, 他是一种培养实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项目”,和以往管理学硕士相比,更侧重于实务。而在我国,才不过仅仅10年而已。他是一种新生事物,他的发展目标和趋势是在市场经济下与企业形成一个平等的、互利的、双赢的关系。但由于整体是初级的,产生的人才可能和迅速变化的市场有相当的差距,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案例基本是照搬欧美,是不是适应中国的战略尚存疑问。

郭凡生(慧聪集团总裁):现在的MBA教学,我觉得,比较落后。凡是你们能讲到、想到、和学到的事情,在企业里,一个经理只要做到三年,他都非常清楚。

卢铿(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哈佛的MBA有两个优势,一个优势是案例式的教学,就是你在学校两三年学到的东西,可能会超过你在社会上20年学到的东西,这是哈佛这种教育方法的一个结果。还有一个是他的人才层次的优势,哈佛大学的MBA今后就是未来世界中大公司、商界甚至政界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一般人是拿不到的。我不知道现在人大MBA,中国MBA是不是能够达到这种水准。

陈斌(大陆希望集团总裁):这个跟我们教育产业的内容分不开。学理论,学案例,但不能在很短时间学会分析,学到东西。我也是MBA的顾问,但是我对教育学可能有些看法。现在教育学,很多仍然以学院派为主。而我认为,MBA的教授应该是企业家,不应该是教授。

MBA——不成熟,源于企业环境的不成熟!

如果说中国的MBA与国外的有什么差距,那就在于我国企业市场的整体环境的不成熟。实际上美国的全案例教学,是基于它的学生大多来自成熟大企业的高层,在这种企业中,他们有可能在工作中获得充分的经验,从而可以理解全案例。而中国的案例法教育只占到整体教育的1/3到1/2,为什么?这要取决于现实的学生理解力、管理理念和经验以及原来所在企业的层次和他所处的职位,学生本身同国外的学生并没有本质上的能力差距。企业在这一点上从企业的文化、发展程度、企业家的理念和素质方面讲,对于所谓的"MBA不成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成长企业不成长!

李晓光:目前的成长企业缺乏一种竞争环境。所谓的中国一流却并不一定就是世界一流。他们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而只有少数的企业开始了资本转化为知识、机械转化为电子、国内扩展到国际、Manager发展到Leader(创新代理人)的进程。

MBA : 企业的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质化倾向很严重,比如说做轴承,而在你的周围可能会有六、七家企业同时在生产轴承,而每个厂都无法做大;另一种情况,就是企业资产也许是一个亿或者更多,但突然发现生产能力贫瘠了,再怎么努力也做不上去了,也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分析一下,前一种情况肯定你的核心竞争力有问题,后一种可能是管理体制有问题,如果你的管理体制不转型,确实会停滞不前甚至下滑。

另一方面是整个市场机制的问题。同国外相比,竞争在国内很小,成长企业可能并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但现在WTO来了,国外大企业一手拿着资本,一手拿着知识产权和管理大棒进来以后,这种竞争同以往的小风浪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这个时候,你的企业已经受到了压制,如果不适时转型,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企业——我们在迅速成长,只是你不了解!

郭凡生:你对慧聪的业务确实不了解!两年以前,我们从别人手里抢奔驰汽车,单子总额就非常大了。去年我们的一个单子是从IBM手里抢的,总额度已经是40万!而且一个单纯做浅层次信息分析的公司,最大的信息服务商是不会给你投资的!所以,业务无大小,商户无高低,我觉得这一点是一定要搞清楚的!

[对战]

* 企业——MBA眼高手低!

企业的发展需要实用型人才!中国的MBA,首先所处的环境及教育水平决定了他的知识面的狭隘。其次,普遍的工作年限、工作经验的不够丰富,在招生的对象日益年轻化的现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EMBA、IMBA、MBA进修班的共存,与其说是MBA教育的迅速普及,不如说是MBA的水平鱼龙混杂!很多MBA去商学院读书前并没有丝毫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理念,甚至一个普通的管理者所需要的三种技能它都不具备。去学习MBA为什么?为了争取那令人艳羡的地位、荣誉,为追求那高高在上的白领薪酬!而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前,挑三拣四,挑肥拣瘦。但事实证明,他并非比那些在某些领域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硕士、博士更能胜任挑起企业大梁的重任。这不得不令企业家们对MBA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虽然并不排除少数优秀MBA的存在。

MBA——我们是千里马,但你不一定是伯乐!

我们MBA绝对不是贪婪的。尤其对短期利益并不是要求很强烈。当一些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看重的更多是长期利益。我们到你企业中去,今天我去,不是说我来了你就要给我年薪十万百万的。你可以把我们当作普通硕士,给我们基本待遇,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自己的地位。我们到企业中去,你看看我们能给你们企业带来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意识不成问题。我们并不是像很多企业家所说的眼高手低,其实我们眼是高,我们看的是什么,我们看的是远,我们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你的企业有长远的发展,或者你的企业通过我的努力有可能在我手里发展的很好,给你的企业创造价值,从而你的薪酬制度、企业文化可以为我们而调整,我们才可能会去你的企业!

* 企业——“我不要现在教育的MBA!”

郭凡生:就我本身来说,如果可能,我会从内部培养MBA。当内部培养确实供应不上的时候,我从外面找MBA。我们更多是从大学招生,我们要从一般大学中去招学生会主席和团委书记,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做法。黑龙江商学院三任学生会主席都在我们这儿,事实证明都做的很好。我认为现在我们从大学招现成的MBA,对于公司的人才战略来讲,是不合适的。

什么时候合适呢,等中国的MBA把教育真正地能够很贴近企业的时候,我们会直接考虑这个问题的。慧聪是一个研究型的公司,我们公司博士就有一大堆,这些高级的人才出去讲课,是具有很强阵容的。

陈斌:一个企业内部的人才,第一是培养,第二就是引进,那么MBA既可以培养,也可以引进,就我们公司而言,希望集团几乎没有应届毕业的MBA的。为什么呢?可能跟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特别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越不用。为什么用往届的呢?他知道什么叫困难,什么叫失败。好比说,我们打算收购清华大学的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是高科技公司,跟我们谈了几次。最后,我们决定要收购它。它的老总也是博士,他说,陈总你看中我们公司什么?我说你们开发的产品是不行的,不可以的,他跟我们做同行,他也知道。我们的理由是看见了你们的失败。因为我们开发人员、研究人员,想的是做产品,不是做商品。商品跟产品不一样,企业开发的产品就应该转化为商品,所以我说我看见了你失败。你知道怎么去开发产品和转化为商品。所以这就说明企业用的人跟一般的学校和研究单位用的不一样,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你是MBA、你是博士、你是中学生,(到我们企业来)问题都不大,我们企业的老总有高中生、有博士后,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一点根本没问题的。

好比我们华东公司的总经理比在座的很多人还小,23岁就做总经理,我们的总厂的总经理73岁了。所以说我们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选派员工的时候,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时候不管是MBA也好,或者其他的人,都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有能力,你就会脱颖而出。

MBA——“你不需要不代表所有,现在不需要,不代表永远不需要”。

MBA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要继续发展的话,急需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理工科背景、又懂管理的人才。MBA恰恰就是顺应这种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他很适合现在由小到大的成长企业。另一方面,MBA学生大多在入学以前已经做到中层以上的位置,对发展有了概念的认识,毕业以后为什么会给他们这么高的薪水,肯定是他们物有所值。而且就数量而言,中国MBA还远远不够,每年需要30万人,但教育只能提供几千人。

从大的方面讲,战略决定于环境,环境发生变化,战略就发生变化,企业结构就发生变化。人才结构是企业结构的一部分,如果继续发展,规模扩大,企业的管理群会急剧增加,它的协调能力会下降。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规范化的整合。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比较长远的规划,历史也不是很长,非常年轻,他只需要工科和技术人员就可以运作。因为他规模不是很大,如果让MBA来的话,就像把飞机的发动机安在拖拉机上一样,效果不会好。

就像慧聪,他不需要MBA不代表所有,现在不需要,不代表永远不需要。入世后他就一定要转型。既而会造成高管人员不够丰富,需要“空降兵”,一个多元化公司要想提高抗风险能力,管理层就一定要多元化,不能是“近亲繁殖”。并且如果你的竞争者使用高级管理人才,你仍然使用低级人才的话, 是不行的。慧聪在国内没有竞争,他觉得这样发展已经可以了,他不需要。但以后竞争加剧后,公司内部出来的人相对于外面经历过大风浪的人可能就弱一些,不改变人才观念的话会遇到更大的问题,思维和视角会受到限制。

[选择]

* 企业——“我们看重的是素质!”

卢铿:MBA 作为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行为,创业一定要认识自己,同时还需要你怎么去认识别人,组成一个团队。所以在认识自己方面,要有创新力、公关力、应变力这三个素质。这是社科院的副院长,中国管理学院院长刘基先生,在跟我一次谈话当中,提到的中国管理学院培养MBA的三个基本素质。

第二,法制力。很多人很能干,但是他不懂规矩,像沈阳的木马集团的两个人都是非常能干的政府干部,但是他们不懂规矩,所以最后出了事情。

第三,需要一种国际适应,国际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国际的语言。国际语言有两个:一个是语言方面的问题,这种语言就是外语,还有一个基本的素质就是IT语言。

第四,就是文化的共同力,包括中外文化、地域的文化、结盟的文化,企业内部的文化,这样对内形成了强有力的凝聚力,对外形成了一个优势的竞争力。

第五,就是敬业精神。什么叫做生活的保障?两点:一是能力,二是好的工作态度。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也有好的工作态度,那么他就不可能没有生活保障,所以敬业精神非常重要。

第六,要有一种企业家创业的精神。您也许今后是一个企业家,也许是经理人,这两种人有很大区别,不是两种职务的区别,是两种素质的区别,两种心态的区别。我觉得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它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是创新的精神,尤其面对今天这样一个,需要创新才能成功的时代的时候,这种创新精神非常重要;第二个组成部分是风险精神。企业家是需要冒险的,在你该冒险的时候,有这个能力去冒险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冒险精神,否则你这个企业很难成长。所以余秋雨先生写上海人,他说上海人做经理人可以做到世界最高水平,可以去做最大的最优秀的公司的总裁CEO。但是他说很奇怪,上海人缺少老板。为什么?就是上海人比较谨慎,比较保守。上海人有很多是非常成功的经理人CEO,但是缺少真正有成就的老板,我觉得风险精神在制约着他;第三个是创业者精神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受能力。当你的事业做到一定水准的时候,一定规模的时候,你会面对里、外、上、下,各种各样的压力。那么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你必须是企业的一个压力中枢。

第七,你在新时代需要新经济头脑。最重要的就是面对电脑和互联网技术,对所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八,审美的意识。今天很多学校可能还没有太重视这个方面。为什么大连的市容那么美?实际上是他们脑子里面已经想出来,有这么一个审美意识,所以它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前进。美学思想就是哲学思想当中一个最高的境界。

第九,你要有积极心态理念。比如合群,正直无私、创新务实、坚强信心等等,作为一个经理人或者一个创业者来说,这种心态将是最重要的。

MBA——商学院培养的不是军队!不能为MBA严格的定义素质!

所谓的"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中国所谓的培养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你要严格定义职业经理人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有非常浓厚的个性化色彩!每个人都是个性化的,一个商学院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培养的不能是一支军队,不能把MBA当作只知道严格按照命令行事的傀儡!因此,MBA究竟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不是企业说了算,不是商学院说了算,也不是MBA说了算,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MBA——“我们需要实现价值!”

现在,企业对MBA不了解,企业家缺乏文化底蕴、高层素质。企业家有产权,他是发号施令的,职业经理人要受到限制。比如吴士宏从IBM到微软,其实她这样的层次,薪水对她没有诱惑。为什么微软能够把她挖走?无非就是给她圆一个能够做企业家的梦。但现在她的梦还是不能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国企业家能够放手让职业经理人成长起来的空间还没有成熟,中国还没有形成职业经理人赖以存在的足够空间,还没有形成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市场也没有产生对职业经理人的优胜劣汰,它只是一个慢慢发展和培育的过程。他需要管理咨询等完善的制度,只有制度完善后,企业家才能授权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手中有了授权后,它才能做事。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制度越来越透明、明晰和公开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其实他对MBA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非常渴望的。为什么?它们都希望从一个个人化的公司向公众化的公司转变,它们都希望上市。因为不光能带来资金,而且透明度提高,公众的信任也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想做大的话,它可能需要不只一个职业经理人,而是一茬儿的职业经理人来做这些事。而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层次是不同的。一个好的企业它要为我们创造环境,企业与MBA的融合是需要双向努力的。我们很努力,但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MBA的价值,所以没有为我们创造相应的环境.

实际上,我们毕业后,直接作高层的是很少的。当我认为你的企业三年以后会有发展,我会愿意做中层的工作。 如果企业从事的是有前途的业务,企业文化很好,结构、管理很恰当,我甚至可以不拿工资。因为这样的企业能迅速提高我的个人素质、个人战斗力。或者企业家有很好的素质、魅力,让你觉得团队有动力,他能把工作和生活融到一起,我觉得也是愿意到这样的企业中去的。

所以,我们需要企业提供三种条件:薪酬制度,企业文化和锻炼价值来实现我们的价值。

企业——你看得见价值么?

中国有三十多个省份,你除了直辖市和开发区还看得见别的地方么?中国有99.5%的中小企业,除了大企业你看得见二线和三线么?中国有民营企业、乡镇企业,除了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你看得见其他么?不要顾左右而言他吧!MBA你所谓的可以让你实现价值的地方在哪里?难道一个二线民营企业以五十万年薪聘请你,你却选择了北京的大公司,就是你的价值所在么?乡镇企业要发展,迫切希望你到他那里去,给你发挥才干的机会,不是让你实现价值么?到底是价值观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价值观!

李晓光——“我们要为企业和MBA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历史角度看,企业家同时又是经营者的企业不可能做大。要做大就需要代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并有创新力的高级管理人员--MBA,他们能够做大所有者不能做大的项目。

诚然,现在中国的MBA教育尚存欠缺,似乎并不能满足所有企业的一切需要,因为它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是什么救命稻草,而是锦上添花。

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企业在以后会更多地出现这种国际水平的MBA,那我们就需要更好地接触和沟通。MBA走入企业,提供方案,负责管理,企业反过来将信息反馈过来,这样形成一个联系网,通过这张网,我们了解企业需求,了解市场动向,然后逐步改善教学,将MBA真正地建设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人大全。

而我们,教育者,就是企业家和MBA之间的一座彩虹桥。

6.mba教学手册 篇六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教材,教师手册

“文化是通过社会获得的知识”(Goodenough,1981转引自束定芳:1996)。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外语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文化交际意识的做法已成为外语教师与外语教学研究者所熟知的课题。从最初结合词汇的文化知识导入(束定芳:1996,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到注重全面培养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康莉等:2005,黄瑛等:2010,李平:2010,岳红星:2010,孔德亮等:2012),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讲授语言必定要讲授与之相关的文化已经是广大外语教师的共识(蔡植瑜,邹慧民:1999)。国外的研究者如Brown(1980)也提出了文化和语言教学的结合问题。Liddicoat(2004)进一步对跨文化教学提出了文化教学始于语言教学,文化融入语言技能等一系列原则。

尽管如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仍然存在着相当的问题。由于存在着文化定势偏见等因素,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康莉等:2005,孔德亮,栾述文:2012)。针对此种现象,许多研究者都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案。李倩(2011)和常晓梅,赵玉珊(2012)设计了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侯瑞君(2003),李俊芬(2006)提出了通过提高教师文化交际能力以促进文化教学的建议。而李平(2010)和孔德亮等(2012)则提出应从教材出发,提高文化信息的传输质量。

笔者认为,教师固然是传播文化信息的中介,将固有的文化信息加以解构并传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胡艳:2011),而教材才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决定性因素。教材编撰者的文化意识和观念贯穿于教材的内容选题之中,通过预设的情境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囿于自身的条件,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无法面面俱到。在相当的程度上要依赖于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书来了解所要讲授的文化信息,对于自身不熟悉或不了解的文化信息尤其如此。因而,教材(包括教师手册)本身首先应当提供准确翔实的文化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准确解读,从而指导教师进行正确的讲授和引导。遗憾的是,现行的众多教材及其参考书均未能做到这一点。在此仅举数例加以说明:

准确地传达文化背景信息,首先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正确和完整。如果在转达中出现了错误,对文化信息的理解和接纳都将出现偏差。《大学英语·精读4》(董亚芬b:2006)第九单元“The Education of a Physicist”的作者是著名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教师用书》(董亚芬a:2006)中的作者简介虽然全面,却忽略了其日裔身份这样一个重要事实。课文的参考译文甚至未能正确地译出作者的姓名,竟然音译为“米基奥·凯科”(p184),完全成了一个欧美式的姓名。如是,课文前半部分所叙述的在日本茶园中的东方式思考就显得突兀,学生也无法从作者的日本背景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日裔身份这一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篇章内容理解的偏差。

《新编英语教程4》(李观仪b:2000)第三单元“Salvation”当中有这样一段:

“A great many old people came and knelt around us andprayed,ole women with jet-black faces and braided hair,oldmen with work-gnarled hands.And the church sang a song aboutthe lower lights are burning,some poor sinners to be saved.Andthe whole building rocked with prayer and song.Still I kept wait-ing to see Jesus.”

其中的“lower lights are burning”一句,在《教师用书》(李观仪a:2000)中被望文生义地翻译为“地狱之火在燃烧”,与其真正的意义实在是南辕北辙。“lower lights”的本义是“灯塔之光”,此句来自于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基督教赞美诗作者P.Bliss所做的一首影响甚广的赞美诗。诗中将上帝比作灯塔,发出亮光召唤在黑暗中挣扎的罪人悔改。作者Langston Hughes在此用以营造一种庄严热烈的宗教氛围,为后文的叙述作铺垫。若是“地狱之火”,则场景立即变得可怖,后面拒绝蒙召归信耶稣的痛苦的叙述就无法与前面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学生对于课文中心理描写所带来的冲击力的感受也大为减弱。

文化信息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体现为讲授词汇或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事实上,语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虽然较为隐晦,但是却更为重要,对于语篇的构成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致用英语?综合教程2》(程晓堂a:2008)第五单元课文末段中有这样一句“It’s not exactly new to say that no man is an island.”。《教师用书》(程晓堂b:2008)中译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说法也并非是全新的”,并无不妥;对上下文的理解也并不造成困难。很容易一笔带过。事实上,“no man is an island”是玄学派诗人John Donne的著名诗句。Donne在诗中对人和世界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思考,所流露出的深邃思想为后人所推重(陈嘉:1982,梁实秋:1985)。诗中另一诗句“For whom the bell tolls”更为海明威所钟爱,并选为作品题目。此句用在论述信息时代人际关系的课文当中,对人类在当今社会中的位置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并将现今的论述与古代诗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感。离开了此句的文化背景,课文的结尾显得索然无味,而《教师用书》对这一重要的文化信息竟付之阙如。

7.我的MBA求职经验 篇七

曾经和朋友闲聊时,被问到:“如果你当初就知道毕业时会遇到金融危机。你还会选择读MBA吗?”一时无从作答。这种问题就象你问别人:“如果你知道股指会从6100跌到1600,你还会选择买股票吗”之类。这世界有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一次“如果”。

2008年是不太平的一年,太多的事情发生,一件比一件惊人。还来不及从称霸奥运的喜悦中回味过来,我们——2007届MBA的同学们就要毫无准备的面临金融危机的洗礼。“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张春教授把贝尔斯登的新鲜Case拿到金融分析课上进行分析讨论时,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寒流正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我们开始了求职历程。这个时候我仍然对前景充满着信心,跟同学们开着玩笑说,如果我们都找不到工作,那中国的MBA今年都要面临整体性失业了。玩笑归玩笑,我对求职的准备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早早便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策略的前期准备。

职业规划&职业策略

我读中欧之前主要的工作经历Focus在从事物流行业的操作管理。跟很多人一样,选择MBA,是希望借这个平台完成职业的转换,我一直对销售或者叫Business Development比较感兴趣,我的第一目标是转到这类岗位上去。于是在职业策略方面,我仔细观察和分析了其他同学的招数。

第一种叫“面霸王”

不管什么公司,不管什么岗位,都会递交简历。所以我们会看到某“童鞋”成天衣着光鲜,忙于各类面试。有时还会来个“霸王面”,即使没有接到面试通知,也会不请自去的跟面试官来个不期而遇。我听说2006届有这么个哥们,投了500份简历,获得了50个面试机会,最终收获了一个满意的Offer,还算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种叫“非君不嫁”

某些“童鞋”,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确定在某个行业或某些公司,比如顶级咨询公司。只有这些公司的Opening才会打动他们的芳心。所以一门心思“他的眼里只有它”。

第三种叫“关系网络型”

这类人对普通的招聘兴趣不大。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以前或在校期间拓展的网络进行机会的挖掘,神出鬼没,首尾难现。运筹千里,决胜帷幄。

根据自己的情况,好像哪种都靠的上,但哪种都不真正适合我。我没有精力和实力去全面撒网,目标行业也不十分明确,也谈不上有关系网络。怎么办呢,后来我定了个一般原则,即:换岗位不换行业,换行业不换岗位。这样可以在日趋严峻的大环境里最大限度的避免工作背景和经验的不利影响。

如果除了等待还可以做点什么,那就去“准备”吧

我自己的电脑里还保留一个Control Log。那是我想看看自己在最终搞定工作之前究竟要经过几次/轮面试的记录。现在看这张表,会发现在短暂的2008年9、10月份面试高峰期过后,面试机会和天气同步进入了冬季。从宏观层面上,坏消息一个紧似一个,让人愈发揪心。虽然还未到毕业,但整个大的趋势已经露出端倪,有细心的同学做了一个对比,数据显示我们的就业率和去年同期相比连一半都不到。偶尔又听到某同学拿到Offer的消息,会让我们的神经更加敏感。有人在MSN上发出感叹:在今年的形势下,MBA毕业生。不仅转行已无可能,连老本行都可能回不去了。

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除了耐心和坚持,我们真的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患难之时见真情,同学们在一起互相鼓励,维持乐观的心态,积蓄自己的力量。既然没有面试,就自娱自乐,饭局、牌局渐渐多了起来,还相继成立民间娱乐公司和传播公司。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经济危机下。娱乐行业反而会加速发展这一论断。

耐心和坚持最终会有回报,在今年1月份。朋友介绍了一个猎头顾问给我。这个顾问是我求职以来遇到的最专业的一位,反应神速,沟通和推动能力超强。经验极其丰富。在她的主导下,虽然时值春节,我还是在短短3周内,完成了Line Manager、HR和GM的3轮面试。整个过程非常顺畅,反馈和信息沟通亦非常有效。最终,在2月底正式毕业前的前一周,我拿到了一家物流公司的BD职位。

回顾整个求职过程,觉得目标明确,全力以赴和良好心态是我最终顺利拿到Offer的根本原因。所有磕绊、挫折反而赋予我更多的经验和信心。运气和机遇真的是为有准备的人出现的。

上一篇:优秀作文:夏韵下一篇:计调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