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活动总结

2024-07-03

国学教育活动总结(共15篇)

1.国学教育活动总结 篇一

西宋集镇中心小学“国学经典和母爱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让广大青少年儿童在诵读中华经典文化中启迪心志,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西宋集镇中心小学积极响应 “国学经典和母爱主题”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气氛。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学习园地、板报等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学校实际,西宋集镇中心小学先后在一至六年级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三至六年级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等活动,不仅扩大了影响力,而且强化活动效果。

二、积极组织,认真落实。

为了让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活动前中心小学派专人对六年级领读学生进行训练,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基本步骤的培训,并且定期检测。保证了集体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组织诵读比赛,力求活动有声有色。

5月14日上午,西宋集镇中心小学按照县教体局的要求,如期举行全体师生“诵读经典,感母恩”诵读比赛。

比赛在各级段认真组织、精心辅导,层层选拔后进行的。比赛组织评委现场打分,现场评奖。

集体诵读,全校百名师生一起诵读了《弟子规》、《百家姓》、《千

字文》、《论语》、《老子》、《孟子》、《中庸》、《道德经》、《游子吟》等经典名篇。铿锵有力的领读,气势恢弘的齐颂,让活动达到了高潮。个人项目的诵读比赛。全校30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选手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

活动结束后,学校对或一、二、三等奖的同学进行颁奖。大大激发了学生比赛的热情。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目前,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诵读场面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

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诵读在我校已形成规模,初见成效。

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将经典诵读与师生的行为品质结合起来,我们坚信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学校将会变得更加的完美!

2.国学的当代价值及国学教育探讨 篇二

国学当代价值国学教育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我们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自觉意识,因此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国学在当代的一些价值,这种变化对于促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有利的。这种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上的复兴,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当今的时代变化和发展,来努力地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国学的当代价值

(一)唤起文化自觉并恢复自信

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除了生存环境、皮肤以及外貌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在于这个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是实现民族认同以及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重振国学十分有利于增加海内外的中国人的血脉、文化与情感上的联系,这可以有利的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并且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实现共同文化认同和民族大团结。因此,重振国学对于中国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中国文明的传承发光大。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中国是实现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并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促进各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样一来,天下就大同。

(二)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重振国学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核心竞争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这些主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具体来说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来实现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本国的文化,因为在当代的世界中,话语霸权、文化霸权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对于其他的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同样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努力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当代国学教育

当代的国学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代的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要使得国学教育进校园,并且要进课堂以及进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当今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弟子规》一课的时候,老师要先向学生们大致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要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对《弟子规》进行整体感悟,并且把“仁爱礼智信”以板书的形式写下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仁、爱、礼、智、信”的含义,并且让他们自有组合,一起商量商量,自由朗读《弟子规》并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弟子规》的兴趣,老师可以让把其中的一句话改编成小品,并且要征求大家建议,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获得了许多的快乐,而且也使得他们学到了很多的国学知识。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对《弟子规》有更深的理解,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们欣赏古韵古腔的《弟子规》。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让他们讲述一些符合“仁、爱、礼、智、信”的现实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讲述的过程中逐渐地加深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老师在讲这门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并且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语文的学习。老师在进行课堂扩展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讲一些小故事,比如说在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网络知识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简短的故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讲《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针对自己不懂的词语含义查一下工具书,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接着,可以让学生们默读课文,并讨论编写提纲,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去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为了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结构,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把课文进行分段,然后老师就可以直接讲课了。这样一来,就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并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国学知识。

三、结语

开展国学的学习,对于我们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它不仅仅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一定要使国学进课堂,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促进他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英.国学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0):13-14.

[2]刘玲玲,张倩.同归与殊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内涵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2008,(02):16-20.

3.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三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2013年新学期伊始我校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学年来,我校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校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

三、科学评价,促进提高。

我校以班为单位组织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学校评出优秀班级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4.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四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某某县第二实验小学

某某县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96年,位于县城朝阳路西段路北。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名,教职工102名。多年来,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扎实的工作:

一、健全组织 明确目标 强化督评

我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既明确了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根据我校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诵读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年度绩效考核。

二、课程渗透 多措并举 纳入常规

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班队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

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国学诵读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孩子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我们规定语文教师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纳如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在经典诵读的实施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我们还把经典诵读融入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首歌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每天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2)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规定在午后14:30——15:00这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

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训练学生,加深理解。我们还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以促进文化熏陶最大化。

三、百花齐放 活动推进 成效斐然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行为,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推进。我校各个年级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诵读内容,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开展了有趣、有效的国学竞赛活动。特别是每年“六一儿童节”,我校都举办《传承经典文化 校园激情放歌》文化艺术节,1——6年级分别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为主题,孩子们把平时的诵读积累,进行艺术的整合和编排,体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内涵。经典进行整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多年来的坚持,我校经典诵读有了一些收获,主要表现在:

1、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了学生高雅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孩子们的文明礼仪、言谈举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了他们学生语文素养。

3、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凝铸了和谐的、人文的、丰满的校园文化底蕴。

总之,传承中华文化,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以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为目标,做到读书明理,知行合一。与圣贤对话,与经典通行。让我们在国学光辉的普照下携手共进,开创素质教育美好的明天!

5.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五

一、建立机制,推进课题实验的有序运作。

1、建立课题实验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组成了由省县教科研专家为顾问,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为课题组长的经典诵读领导小组,直接指导各年级组的经典诵读工作,统筹领导课题的实施。(2)、师资保障: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整合教师队伍,选拔一些语文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组建了一支业务精湛的课题实验团队。(3)、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经典诗文诵读检测方案》、《经典诗文诵读要求》等课题实验的管理制度。(4)、环境保障:设立校园广播室,开放图书阅览室,安装大电子屏幕,开设“班班通”校园网络,购制国学经典诵读配音光盘。(5)、经费保障:学校将课题实验所需的经费投入纳入了学校年度预算,及时购买有关设备、书籍、音像资料,为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2、建立多层系统的管理机制。一层以教导处为龙头,选出骨干老师组成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实验出现的问题;二层以科研处为依托,具体负责实验工作,整体调控课题实验,坚持每天按时检查,每月公布各班诵读情况,每学期结束考核,要求人人达标;三层以班级为中心,推动课题的研究;四层依托家庭,定期从校外反馈诵读经典活动结果,确保课题顺利高效开展。为了确保经典诵读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制定“定—查—树”的督查办法。“定”就是规定每个班级坚持做到“每课一吟”(各班语文教师坚持课前5分钟的诵读经典诗文的训练),“每日一赏”、(每天早餐时欣赏经典古诗文十分钟),“每周一导”(每周三国文课引导学生鉴赏优秀诗文)。“查”指的是规定各班黑板报设有每月一书,每周一诗,每日一句专栏;要求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推出一诗进行赏读,班级周周考核每周一诗。学校不定时对各个班级每天诵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定期反馈各班学生诵读经典活动的现状,保证诵读经典诗文的质量。“树”就是树立典型,在全校范围内介绍经验和展示成果,使全校诵读经典活动向良好方向发展。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1)、推行古诗文背诵评级制度。学期初课题组制订出各年级学生每学期必背和熟读经典诗文数量要求,期末以古诗考级的形式对全校各班学生背诵古诗文情况进行检测,语文教师组织申报,对古诗文背诵达到不同数量的学生分别授予“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等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发给证书、奖品。(2)建立每期检测制。每学期末对全校各班学生背诵古诗文进行检测,对达标和超达标的班级授予“古诗文诵读先进班”并对相应班级的辅导老师进行物质上的奖励。

二、营造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课题实验环境。

1、用经典丰富校园文化。为了配合课题组开展诵读活动,我们精心布置校园的环境,让校园每一片风景,每一个角落,都点缀着人文景观,弥漫着浓郁的书香,使学生走进校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由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陶养。教学楼每层楼的主过道、走廊墙壁上悬挂张贴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古诗文配画、经典词句以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标语,成为散发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走廊。校园一侧,一道百米文化墙,先秦诸子八家的画像、经典名言陈列其上,渲染了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还提倡“让班级的墙壁充满书香”,让班级诗意盎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各班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典诵读乐园”和“经典知识角”,内容是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文书画展、经典诵读手抄报等等。

2、用经典丰富学生生活。 在我校,经典诵读已经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时段,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经典诵读栏目,每天早晨定时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悟其情。每天中午和晚学后,通过大电子屏幕可以欣赏到《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诗文视频,走进校园,常能看到几百名全托学生齐聚操场观看经典古诗文视频,齐声诵读的情景。

3、定期研讨,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开展经典诵读,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厚的国学素养,我们要求从老师做起,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学校每学期向老师推荐好书,要求每天坚持阅读。老师们还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让那些热爱古诗文阅读的老师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使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在加强老师自主学习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宽教师学习的途径。几年来,学校多次请省教科院刘合荣博士等省内知名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课题组老师远赴洪湖实小、武汉等多所学校考察学习,参加省市县举行培训学习及研讨会,常与县内实验学校相互借鉴学习。此外, 围绕古诗文诵读校内举行各类专题培训,如组织观看名师录像课,听古诗、文言文等教学研究课,开展古诗文课堂教学研讨课、古诗词赏析沙龙等,夯实教师的古诗文底蕴。

三、稳步实施,扎实推动课题实验的有效开展

1、保证诵读时间。为了确保每位学生完成每学期指定的背诵数量,课题组统一安排每天、每周的诵读时间,要求学生每天读经典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早晨利用“班班通”欣赏经典诗文,课前两分钟由班级古诗文吟诵小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一同吟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此外,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一节古诗文鉴赏课,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发掘经典诗文中的美好元素,达到诗文积累、学法引导、复习巩固的目的。

2、落实诵读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把诵读分年级有计划地进行,对不同年级背诵的内容做具体规定:一、二年级读《弟子规》《千字文》《小学生必背古诗100首》10——20首;三、四年级读《三字经》《增广贤文》以及《小学生必背古诗100首》50——80首;五、六年级选读《论语》、四大名著以及《小学生必背古诗100首》全部篇目等,让孩子通过长期诵读经典诗文,受到古典诗文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

3、强化教师职责。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的教师是各班语文教师、班主任,由他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等。指导教师要按课题组制定的方案组织诵读活动,不打折扣,不走过场。

4、加强家校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学生家长宣传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开展国学实验的相关要求,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做到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鼓励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诵读,增长知识。

四、积极探索,丰富诵读活动形式

1、创新诵读形式。诵读经典课题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调的诵读方法只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所以我们努力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把做游戏、表演、唱歌、跳舞融入其中,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经典诗词。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创造性地开展诵读活动,总结出了多种适合学生的诵读方法,比如:联想画面记忆法、创设情景记忆法、归类及依法、配乐记忆法等,还通过诗句接龙、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等,将平时的诵读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

2、开展特色活动。每班每月利用国学课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比赛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小小擂台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经典诗文知识抢答,诵读表演唱,师生对诗,经典诗文书画比赛等。通过比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每个班级开设“诗园”园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欢庆儿童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时,各个班级开展了以“诵读经典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联欢会上,学生表演了相声、情景剧、形式多样,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会唱的、会画的、会跳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每年学校“六一”文艺汇演都会出现不同类型古诗文题材的节目,舞台上孩子们绘声绘色的吟诵,让人感受到了诗的意韵,《水调歌头》在英山电视台播出、《春江花月夜》上了英山县20春节晚会、课本剧《守株待兔》在今年的艺术节汇演中获奖。有的古诗配画,把人引进诗的意境:以古诗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牧童骑黄牛》、《雪》、《回乡偶书》获省、县级奖。

3、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一是与语文学科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良性互动。二是与音美等学科结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诗配画,画配诗的创作实践;音乐教学中配乐吟唱古诗文或舞蹈;体育教学中将古诗文诵读融入武术,跳绳、踢毽子等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辅导学生编辑电脑古诗文小报等。三是与写字教育结合,将“书法”与“经典诗文”两件中国文化瑰宝加以整合式地开掘,让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每周的写字课上,师生共同书写诵读的内容,教师把集体诵读的篇目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在诵读本上临写,在书写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山西国学教育基地,大成博雅教育 篇六

我们时时关注着“国学教育”的发展,关注着国家、教育部这方面信息的发布。近日,笔者有幸走访了座落在太原市府西街109号青年宫北50米处的“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见到了基地主任李刚教授和他们的教师团队,深入了解了基地办学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形式、培养目标、教育成果等。当了解到基地富有内涵、大道至简的办学思想、理念、体制、形式、目标后,豁然开悟。索性用此作为标题,展开对基地的介绍与探秘。

一、教育思想:中华国学、大成教育、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国家教育部早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就有这样的要求:一是《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二是语文成绩所占的权重将大幅提高;三是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四是加强德育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这四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刻不容缓立即执行,要求学校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脉搏。而“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主任李刚早在2011年就行动起来,在太原最早建立了全省规模较大的一所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基地。笔者问:经典这么好,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教呢?李刚教授说:“大道至简似平常”,这是天地之间的真理,什么叫吸收,就是让孩子们多接触、多输入,其实就是多背诵,作为一生的储藏。

这次“山西国学教育基地”之行笔者懂得了“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了“生活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了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二、教学理念:简单、自然、快乐、高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并且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当笔者问到:当你听到习近平主席传达这一信息时,你有何感想?李剛教授说,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教育更需要书院式的学校,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简单、自然、快乐、高效的学校环境。

年过半百分管教学的王建平老师,是基地的办学元老,伴随着基地成长已有5年。当笔者问:国学教育即诵读经典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王建平说,一是为孩子的成才、成功、幸福、快乐奠定重要基础。经典说的都是人生大道,诵读经典等于“把圣贤请到家里当家教”。“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做人、做事、做官、经商的智慧全给了孩子,您还担心什么呢?这不正是目前我们教育所缺失的吗?

三、教育体制:书院教育、国学特色、小班建制、个性培养。

李刚教授说,儿童读经是符合教育之道的。万物都有它的“道”,火车有火车的道,汽车有汽车的道等等,还有看不见的道,当孩子的要有孝道,做领导的要有君道,做下属的要有臣道,还有健康之道等,当然也有教育之道。如果找到了这个道,“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就解决了教育问题。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时机;二是教育的内容;三是教育的方法。“教育的道理,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给孩子恰当的内容,使孩子得到恰当的成长。”这就是我们基地的教育体制。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出大多数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基础教育“高压”学,高等教育“放松”学,使太多的学子产生厌学。网上不断有报道,少数青少年在学校有轻生的念头,少数大学生在学校有暴力倾向。

而“山西国学教育基地”以书院教育为办学体制,小班教学,每班15人左右,充分发扬孩子们的个性和童心。他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一只羊儿一份草,靓丽人生都称妙。”而在梦开始的地方,能走进国学的天堂,能遇上这样的老师,不应该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吗?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李顺通为基地题词“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同样体现了基地的"国学特色"的办学体制。

四、教学形式:传国学大道、点六艺智慧、解童蒙困惑。

2014年2月8号《焦点访谈》报道贵阳孔学院引发国学升温。中华传统文化将正本清源,发挥它的勃勃生机。笔者问到:读经典是填鸭式的教育吗?会不会增加孩子负担?李刚教授说:卖鸭子的人,想要让鸭子重一点,就灌食物,不管他吸收和消化,这是填鸭。所以填鸭是不人道的,鸭子是很痛苦的。

尊重孩子学习规律,让孩子学的轻松。多年来我们总结出一套愉悦式教学法,那就是:给孩子童心,给孩子自信,引导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3——7岁是孩子的童蒙养正时期,这时顺应就是尊重,放手就是信任。基地的“国学小明星”——李心然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刘玲,女,24岁,是忻州师范学院2015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去年参加应聘教师说课、讲课、面试等程序,成为基地一名幼儿教师。在基地学习成长一年来,自身学到了不少知识、提升了业务素质、改变了多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当笔者问及“点六艺智慧”是什么意思时?刘玲说,儒学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传统书院的国学启蒙教育,就是“一通百通”的通识博雅教育,所以培养了无数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华人首富李嘉诚便是其中之一。

五、培养目标:经典启蒙、大成博雅、君子人格、领袖风范。

海尔总裁张瑞敏登上哈佛讲坛,他只讲了三条:孔子教我做人,孙子教我战术,老子教我战略。李嘉诚三岁就能咏《三字经》等经典,他感叹:儿童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古往今来,陈硕、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曾国藩、毛泽东等很多名人、伟人、大师都是从小读经典长大的。李刚教授说:教育的时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三岁之前记忆力是比较强的,是记忆的、酝酿的年龄;十三岁之后理解力迅速发展,是理解的、表现的年龄,所以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该理解的时候引导他理解,这符合教育之道。当笔者问到:经典那么深奥孩子能懂吗?现在不懂为什么还要学?李刚教授说:幼儿所学内容都会深入到潜意识,堆积到生命的深处,作为一生的储藏,将来任凭他去开发一生。李刚教授给我们例举了一个最成功的案例:他们国学教育基地的李心然小朋友,3岁会背《论语》,4岁学背英文,5岁诵读高中语文课本,6岁可以广泛阅读,2011年6月,李心然小朋友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上给与会代表朗读高中课文,获得与会学者、代表的首肯,赢得阵阵掌声。

再如,2015年6月1日基地召开的庆六一教学汇报会上,学生贾思哲的家长谈了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变化。在进学校之前,贾思哲是某重点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应试教育不仅使孩子极度厌学,而且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来到国学基地短短的数月,变化巨大,使父母愁眉不展到喜笑颜开。贾思哲妈妈的亲身感悟与总结分享说明:国学在这里拯救了一个孩子,挽救了一个家庭。

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的深切感悟,大家喜笑颜开的分享,是对国学教育的魅力和基地教学的最好褒奖。试想,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能借这国学教育的东风,何愁基础教育不翱翔,三晋书院不飘香。

7.小学国学进校园活动总结 篇七

——***小学“国学进校园”活动总结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优秀的文化传统、高水平的艺术造诣,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熏陶感染着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了传承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彻落实***学区中心校 “国学进校园”活动,全面提高我校学生人文素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在几年来我校“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我校2014年开展了《千家诗》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现将半年来工作情况作以总结:

一、活动情况 一二三年级:

要求熟读、背诵《千家诗》,知道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种形式,做一个爱读诗、会背诗的小学生。

四五六年级:

要求熟读、背诵《千家诗》,并能理解意思,感受中国文化的韵律美,初步了解中国的历史,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积淀精神粮食。

二、主要措施

(一)学校层面

1、为国学教育营造一种氛围 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学文化的渗透教育。特地设计相应铃声和背景音乐。在大课间操时,播放国学经典朗诵片段;平时课间播放传统音乐。放学时段播放国学经典片段诵读和传统音乐。校园中的任何地方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基地,各教学楼、走廊、楼梯间等,都积极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成为国学文化的展示区域,使学生在校的每一天,无时无处都浸润在国学教育的和风细雨中。

2、为国学教育创造多种条件(1)为教师制造读书的条件

学校为教师订阅各种报刊杂志,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文化引领,提升教师的修养,促使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意识。通过讲座、交流,提高师德。学校将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

在阅览室中不断在充入经典书籍,让学生有新的内容可看、可读;为学生准备图书借阅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随时地借阅经典书籍。

(二)教师层面

1、每位教师能熟读国学经典,任课教师要对国学经典篇目要深入研读。

2、开展写国学座右铭、劝诫书、创新语等活动,活用国学经典,从而更好的实践,起到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学生层面:

1、通过开学教育,发起学习背诵《千家诗》的热潮。

2、开展“诵诗会”等主题队会。

3、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4、活动成果展示,催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性循环。

(三)开展一系列以国学为中心的活动

1、将把《千家诗》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中,安排课时进行学习。

2、学校将开展 “校园小诗人” 的评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3、利用校园广播站时间播放《千家诗赏析》录音,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古诗之美、古典文学之美。

4、学校于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组织开展“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月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5、各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三、活动效果

通过对《千家诗》的朗诵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诗歌,了解体会到了古代的文学风采,积累了文学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8.国学社说课比赛活动总结 篇八

2013年5月11日晚,廊坊师范学院国学社首届大学生说课比赛已圆满落下帷幕。

首先广播站站长王忠庆学长为活动至了开幕词,希望活动顺利的举办,也祝愿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接下来比赛正式开始。6组参赛选手分别是张晗,李可,庞焕金,孙柳洁,张凯霞,杨文及他们的搭档,他们说课的内容分别是才女李清照的一生,古建筑的修善,圆明园的昨天、今天于明天,论虚静,走进故宫,舌尖上的记忆。选手们出彩的PPT设计,精彩的内容解说,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让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度过,不仅为观众增长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比赛结束后,社联副主席高志远学长至活动闭幕词,并对社团以后的发展及社团社长的工作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最后国学社社长苏庆杰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此次说课比赛活动在社团成员充分准备、密切配合下,各阶段都比较顺利地完成。不仅提升了同学们对国学的兴趣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国学知识,更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也展示出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青春活力,得到了在场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本次活动也存在不足之处,前期宣传力度不够,造成观众到场情况不是很理想;负责摄影的人员不足,导致影视资料不够。我们会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和不足,继续探索,开拓创新,为给大家带来更好的活动而奋斗。

获奖名单

一等奖:杨文,田俊杰

二等奖:张晗、安圆圆;李可,李红;

三等奖:张凯霞,郭莉;庞焕金,张蕾;李杰,王柳洁,陈艳艳

廊坊师范学院国学社

9.台湾国学教育之管见 篇九

一、国学教育根基深厚

傅佩荣先生说:“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台湾国学教育基础深厚,“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等语句时常见诸报端及街头。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少儿时代就在父亲的要求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左传》《论语》等经史百家。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学功底也很深厚。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台湾的“核心价值”:“正直、诚信、勤奋、朴实、包容。”其实,这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勤”,台湾恰好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核心价值”。台湾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有数千年的历史,从三国时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到台湾(当时称为“夷洲”),之后历朝统治者都有过派官员到台湾的史实,一方面加强中原地区与台湾的联系,一方面也把中原的文明带到台湾。数千多年来,台湾文化就是在中华文明的渐染下慢慢成长,到了清朝这种联系更加紧密,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设台湾府,台湾得以统一于清朝政府之下。经过满清的数百年经营,台湾已然跟大陆血脉一依、文化一体。1949年后,大批国学大师随国民党政权来到台湾,国学之根就在台湾扎下了。在这大批大师的积极努力下,台湾国学风生水起,而大陆在1949年之后,一大批国学大师经历过几次运动后,逐渐凋零枯萎。近年来,大陆也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但三尺之寒,非一日之阳可驱。

二、国学教育内涵丰富

台湾地区国学教育主阵在学校,但是社会也积极参与到国学的活动之中,如佛光山推动过一种世界普及佛学的会考。我们参观的台南慈济中学,是一所教会性质的私立学校,国学教育承载的内容非常丰富:阳光家庭读书会、人文课程、慈诚爸爸、懿德妈妈,沐佛节、岁末祝福等等,每一项活动都有国学的元素,所谓润物细无声,大概在这里就等到了很好的演绎。台湾所有的学校,非常重视的感恩教育。我们参观的台中私立晓明女子中学,将感恩教育贯穿在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之中,我们体验了学校的“生命长廊”教育:生命的诞生—成长的生命—生命之花—价值的生命(价值金字塔)—生命树(感恩树、宽恕树)—灵性的生命—生命的超越(祈祷/默观),学校老师带我们体验了两场生命教育活动课:价值树、祈祷(为台湾912地震和汶川地震受难者祈祷引领学生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别致新颖的课程活动将感恩演绎的淋漓尽致。

三、国学教材有滋有味

台湾的《课程纲要》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提出:范文之选材,必须具有语文训练、精神陶冶以及文艺欣赏之价值;选文应力求内容切时、旨趣合意,思理精辟,层次分明,情意真挚,想象丰富,文辞雅畅,篇幅适度。”另外,台湾地区的国文教材没有节选外国作品,可见,教学部门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用心。

台湾地区的文言文教学是这样表述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台湾地区国学教育流程图:

3-5岁: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

小学时期:课外读物会有很多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国中时期:学习《论语》、《孟子》中的大多文章

高中时期:要求阅读《大学》、《中庸》

大学时期:《史记》等古书,并加强训估学等教程

台湾《高中国文》文言文所占比例达到了80%,而大陆语文教材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之外,台湾高中配备一套《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主要内容是《四书》;还有一套《国学概要》,内容是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高中文科生的必修课程。

10.国学教育教学总结 篇十

时光匆匆,随着“

七、一”的到来,我校的国学教育实验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两年整了。作为一名国学教育课的老师,每天带领孩子诵读我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看到孩子们在国学教育的沐浴下一天天的健康成长,心中充满成就感与自豪感。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经典诵读计划的要求,我们二年级下期的诵读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0首及《千字文》全文。为了顺利完成诵读任务,我在本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备好国学教育课

为了改进以往单一背诵诗文的国学课堂面貌,构建新的国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统一提出的备课要求,我认真备好每一节国学课。课前,我在网上广泛收集《千字文》的注解和启示,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中提到的各类知识。在自己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构思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力求让每节国学课都生动活泼,让学生兴趣盎然。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精彩的故事引入,诵读中的各种背诵竞赛,让学生讲自己搜集的经典故事等等。让备课这一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国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加喜欢国学课,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不断改进国学课堂面貌

经典诵读进入课堂两年来,我和老师们在实验中边摸索边改进。至今,国学教育课堂面貌已经历了三次变革:

(1)单一的诵读指导 实验初期,我们的国学课堂主要是在教师带领下,遵循“小朋友,跟我念”的六字真言,单一的教学生诵读经典内容。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最初的新奇过后,渐渐对这样单调的诵读失去了兴趣。

(2)趣味化诵读指导

为了激发孩子们诵读兴趣,我们采取了多种激励方式。比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带读,学生全体齐读;还由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男女生赛读,同桌拍手读等。还将背诵内容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中,比如学生边踢毽子边念,边跳绳边念,边打年萧边念,边做室内操边也念。这样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

(3)全方位诵读指导

随着实验的深入,孩子们渐渐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诵读,他们对经典内容产生了兴趣,许多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这句讲的什么意思啊?”一些家长也提出“能不能给孩子讲讲诵读内容的意思?”。学校课题组也发现如果仅仅是单一的背诵,学生的收获会受到局限,何不顺从孩子家长的意愿,在诵读的同时适当讲解文本内容,扩充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阅读兴趣呢?于是,从07年9月起,我校的国学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由原来的一个(诵读)扩展为三个(诵读、识字、理解)。

教学目标的修订,促使我们国学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更丰富的国学教育课堂。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国学课上借助拼音识字,查找各种资料理解文本,相互讲解相关历史典故,谈论收获,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经典内容。他们读经的兴致更高了,劲头更足了。

三、积极参与国学课研究,想方设法提高诵读成效 本学期,为了深入地开展课题实验,交流国学教育经验,提高国学课堂教学效率,将国学教育引向更高的层次。我们语文教研组16位教师人人通过赛课的方式,展开研究,逐渐摸索出我校国学教育课堂的新模式。廖老师给学生印发了《千子文》解释资料,在一节课上完成了识字、理解大意、背诵三个目标。尹老师则指导学生广泛查阅学习资料,将阅读内容理解得详细透彻。我选取了古诗《别董大》作为国学课堂探讨内容,带领学生边诵读,边理解,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在深入挖掘这首诗思想含义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回顾多首送别诗,从而找出送别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扩大了学生视野。此课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广泛赞赏,促进了我的国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认真参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

国学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诵读上,就难免枯燥乏味,难以起到丰富学生知识,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只有与日常生活学习、社会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国学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在本学期,我积极参与学校的国学教育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我校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了“清明情思祭先烈”系列活动,我承担了其中的《清明献词》节目和宣誓时的领誓指导,在短短十几天里,我上课之余,挤出时间组织学生编排队型,进行朗读指导,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录音那天忙到晚上12点多才回家。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节目的成功演出,我们的《清明献词》节目不但在主题集会上得到了与会领导来宾的夸奖,并当即被区领导抽调,参加区各界人士在烈士墓进行的清明祭扫活动。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校又承担了由重庆市文明办、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语委、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主办,江北区教委承办的“中华魂,爱国情”迎端午经典诗文诵读会。我又和几位老师一起负责了其中的《经典诵读串烧》节目,我们集中用了4天的时间,放弃了周六的休息,排练、配乐、录音。圆满的完成了演出任务,该节目在重庆电视台播出,获得了一致好评。

11.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十一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纪实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综合个性”,是一种“教育场”,更是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用国学经典文化涵养学校生态,用国学的精神去熏染人,用国学的氛围去感召人,用国学的魅力去浸润人,用国学的品位去提升人,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国学素养。涵养学校文化生态,从打造国学教育名校做起!

——题记

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始建于1984年,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78人,教职工78人,下辖四处村级联小。一年来,学校秉持“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让每个孩子都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办适合每个孩子未来成长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和愿景,紧紧围绕《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三年发展行动规划》,本着常规工作抓规范,特色工作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涵养学校文化生态 打造国学教育名校”为抓手,立足学校实际,通过提升育人环境,加强教师培养,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特色品牌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进了国学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一、打造书香校园,培育儒雅国学校园文化

ⅩⅩ历史悠久,人文知识积淀丰厚。“龙山遗址今犹在,释佛禅寺钟声扬。ⅩⅩ庄中分金台,犹闻管鲍分金声”,就是对ⅩⅩ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坐拥历史,心怀激荡,培育当代儒雅内涵,我们责无旁贷。

1、营造书香氛围,打造儒雅文化

我们自2012年起确立了“让书与我们同行”的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儒雅少年”行动方案》,作为学校课题精心组织实施,从环境创设、活动开展到校本课程体系的创建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年下半年我们从做在当下,着眼未来考量,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确立了“为幸福人生做准备”之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学校三年发展行动规划》。

学校立足“儒”,突出“雅”,从环境建设入手,创设一个无处不“孔”、无“儒”不入的校园氛围。校园布局规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清晰合理,井然有序。教学楼前桂香苑布局典雅,小巧精致,金桂、丹桂、雄黄桂、四季桂等各色桂花姿态婀娜,雍容典雅,千姿百态的文化石,或立或卧点缀期中;桂花、槐花香飘十里,松树、香樟树四季常青,朴树、槐树、玉兰树婀娜多姿,柿子树、石榴树、山楂树硕果累累。把餐厅楼、教学楼、办公楼分别命名为

“知味楼”(知五味而睿智)、“书香楼”(知书香而儒雅)、“知行楼”(知践行而聪敏),这些名字的出处都是儒家经典作品。楼房廊道为儒家文化主题,《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品点缀其间,漫步其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每层教学楼两端,设臵精致典雅的读书吧台,取名“励耘书屋”、“书香阁”等,书吧配备了3000余册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少儿书籍,课下孩子们徜徉其中,随手翻阅,怡然自得,乐在其中……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2、诵读千古美文,润育儒雅内涵

今年我们出台了《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和《国学经典诵读安排表》,在蓓蕾读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从下发读书活动实施计划、印制阅读篇目,到组织开展征文比赛、撰写读书卡片、评选古诗背诵大王、开展写字训练,从每个班级推出课前诵读,到广播站定期播放师生的诵读吟唱,到校报校刊的师生佳作展示以及文学社的文学讲座、阅读欣赏、郊外采风、诗歌创作、我读我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为纪念孔子诞辰,9月28日我们隆重举行了“沂蒙开蒙礼”暨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从拜师到诵读《论语》等经典,让学生走近儒家先贤,领略国学魅力。从10月份开始,中午的国学大讲堂和孩子们每天相约,让国学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更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正成为我校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3、加强习惯养成,培养儒雅气质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份我们都扎实开展 “学生习惯养成月”活动,除行为习惯养成外,我们重点从学生的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认真书写等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培养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习惯,我们组织一二年级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入学教育》,并在开学前两天对一年级孩子进行了系统的入学教育。

从2013课改伊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提出“比谁坐姿端正,身体与桌保持一拳”、“比谁握笔姿势正确,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要求,并制成竖板悬挂于教室的两边,要求教师由此入手,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真书写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对学生习惯要求的次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

其次,对学生实行星级评价。我校不再进行“优秀少先队员”或“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以全员鼓励为主,对学生实施星级评价。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五星少年及阳光少年评比标准》,把星级少年和阳光少年的评价主体放在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只是统一组织和协调。从而把过程评选和学期末评选有效结合,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幸福人生做准备。

再次,我校还重点进行了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出台了规范学生书写的实施意见,强调要

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学生用笔、规范学生作业、规范单元作业、规范质量检测),将书写质量纳入教师常规评估,将卷面分纳入学生质量检测评估。通过评估、比赛等措施,促使教师重视和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丰富活动开展,展示儒雅风范

在开展系列读诗颂典活动的同时,我们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古琴、口风琴、葫芦丝、绘画、书法、乒乓球、足球等20多个学生社团,利用周二、周四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年来我们开展了陶笛达人擂台赛、“书香六一”活动展示、秋季运动会、全体跳绳达标竞赛、校操比赛、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增强了学生体质。在年初区教体局举办的“陶笛达人擂台赛”活动中我校选送的两个节目分获一二等奖,在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市电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我校三位同学获二等奖,在河东区教育体育局与区科协联合举办的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打造教师研训共同体,孕育教师国学内涵发展文化

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活水之源。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师流动性强,造成我校缺少名教师的引领,制约了学校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一直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1.双十佳教师评选,培育师德内涵

我们从2008年开始连续组织了七届“感动校园教师””评选活动,从师德师风、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育自己的典型,优先为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树正气、树名师的特色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了深化课改,表彰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自2013年课改开始,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优秀课改教师和优秀课改组的评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既锻炼提升了名师素质,又较好的实现了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2打造研训共同体,实现自我素质提升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备课组为评价单位,在赛课活动中开展了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抽上活动、异课各上活动等,从理论引向实践,既发挥共同体(备课组)的教研功能,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使合作教研效益达到最优化。今年下半年,为顺应“语文主题学习”与

“国学经典”发展的需要,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他们从古诗词、对联、童诗童谣、诗配画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发展规划,在赛课活动中,逐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赵艳老师执教的《对联》,就试图从对联的发展、内容、形式等方面解读对联,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积累对联,并试着写作对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3、鼓励外出学习,开阔教师视野

实践中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本,我校共派出约二百人次到河南林州、曲阜、潍坊、德州、济南等地学习。特别是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改革与国学教育的开展,我们选派骨干语文教师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研讨会,在河南林州举办“语文主题学习”河东区教干培训班等,王守品校长、教研室教导处人员及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国学教育第十四期和十五期的培训,提升了教干教师国学素养,开阔了国学教育开展的视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以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之后各自有两个思想。”学习归来后我们以还原课、汇报会的形式展示了学习内容,分享了学习成果。通过外出学习,教干教师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业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理清了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打造高效课堂,培育课堂改革文化

我校自2013年3月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历时三年。从最初的语文数学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思想,到今年的语文践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思想,数学教师熟练掌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英语艺体教师熟练掌握“本色课堂”教学策略并有所创新。从中小本部的改革也逐渐扩散到了学区小学。三年来我们赛课研讨900余节,听评课11000多节次,教师授课水平正逐步提升,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课堂教学效率正稳步提高。

课改从转变观念开始。“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菜;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课改初期我们就提出:“课堂改革我们绝不搞花架子,我们必须从解决课堂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落脚点在课堂的简约高效,在于学生素质提升。我们要求老师真正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在脑海里真正来一场转变教学观念的革命,彻底的、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的树立起新的“生本教学”教学观;真正的树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观。且真正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服务。

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国学经典教育与“曾曦作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语

文综合素养。学生阅读的数量与品质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解决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方法与思想。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谋划制定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方案》,成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革领导小组,先从研讨会的角度,试上“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课型,学习课改思想;组织了各年级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向全街道教师下发了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语文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稿,让老师试上;申报教育部“语文主题学习”立项课题,从课题研究高度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研究。9月份我们修订出台了《课改指导意见ⅩⅩ下半年》,把“语文主题学习”课改实验放到赛课中加以锤炼与提升;在区、街道语文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凝结所有老师智慧的集体备课教案,10月份我们印发给了每位语文老师;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

国学经典是孩子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渐成素养。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落实《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稳步推进。语文课的经典味不能少,我们落实了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活动,让经典与孩子课课相伴;经典诵读课程不能少,在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开发校本课程,《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对联》等正渐趋成型,让经典诵读课程化;经典诵读时间不能少,在落实地方国学课程开课的同时,我们让语文老师从阅读课中挤出一课时,定时开展国学教育,并认真落实晨读暮醒制度。

“曾曦作文”教学研究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有效补充与提升。我们首先积极选派教干教师参与区“曾曦作文”教学研讨会,学习曾曦作文教学思想与流程,组织学生订阅相关刊物;其次召开“曾曦作文”研讨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实践感悟;再次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从实践的角度,剖析课堂教学得失,引领全校“曾曦作文”教学的开展。

课堂评价有效益。推行课改我们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估入手,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要求简约实在,以小组星级评价为依托,提升小组内部竞争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也被评为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临沂市蓓蕾读书工程先进学校、河东区综合管理先进单位、河东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

12.学国学经典,颂教育赞歌 篇十二

国学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内涵。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又是国学精髓的传授者。要教好学生,我们就必须做一个有师德有修养的教师。就要学好国学,掌握好国学的精华。曹廷华教授讲到:“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以“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位,生活情趣。出淤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是师风之根”。我们每一个教师还要懂得“教师”的两个含义:一是教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只有进步、才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灵的升华。在此基础上我又总结了两条: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每个人应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论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宏伟的打算,没有实现之前就只有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订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地看到并提醒自己,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地实现目标了。

学习了《论语》,我的收获也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应该感恩;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乐于助人;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谅解。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可以说,国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迷雾,为你的前行导航。

丁永忠教授所讲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让我茅塞顿开。他指出因材施教就是“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学习后给了我四点启发: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3.因个别差异而教。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啊,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会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13.国学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三

活 动 方 案 XX小学“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广泛开展“国学进万家”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优秀文化成为县三个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决定在全校开展“国学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现结合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仁爱、阳光的心性,知礼明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进一步提升,着力推动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铜盂建设步伐。

二、组织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 员:

三、活动内容

活动主题:“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

四、活动实施步骤:

1.部署动员阶段(4月份)。召开德育工作会议明确“国学进校园” 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全面实施阶段(4月—12月上旬)。结合实际,做好《国学进校园》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标,开展“国学进校园”系列主题教育。(1)4月份,营造活动氛围,制定悬挂国学文化宣传标语(牌)。(2)5月上旬,组织开展“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优秀主题班会评比活动。

(3)5月中旬,组织开展“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或板报比赛。

(4)9月至12月,结合感恩教育开展“国学伴我成长—学会感恩,点亮心灯”主题系列比赛活动。一是开展“感恩,因为有你”主题书信比赛活动;二是开展“国学伴我成长—学会感恩,点亮心灯”讲故事比赛活动;三是开展“国学伴我成长—学会感恩,点亮心灯”演讲比赛活动。

3.总结表彰阶段(12月上旬)。总结交流国学教育的经验,表彰先进,部署下一阶段任务。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实施。要高度重视国学进校园活动。要把深入学习践行国学经典活动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手段,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动,逐步深化。成立“国学进校园”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活动扎实推进。

(二)全面动员,广泛宣传。

要充分利用教师会议、校会、班队会等,通过讲座、主题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或手抄报、标语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学进校园”的内容和意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学习培训,切实领会内涵。

要通过举办国学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观看教学光盘、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等形式,积极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帮助广大师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领悟其思想价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成长。

(四)抓好“五个”结合,推进国学进校园活动向纵深发展。

1.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在常规教育活动中体现国学教育的思想,在国学教育中解读常规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安排好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保证师生每天诵读学习活动时间达15分钟以上。要将国学有机渗透于语文、政治和其他各学科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学教育自身的规律的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觉诵读国学,帮助学生理解国学内涵、引导感悟国学经典,带动学生践行国学优良传统美德。国学教育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扎实持久。

2.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中小学生时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找准切入点,从学生最基本的做人、处事、礼仪、学习等日常小节开始,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知行合一。

3.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要借助《国学进校园》活动,不断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带头参与,带头学习,带头实践,提升师德水平。

4.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国学教育要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在新一轮的普遍性的国学教育中,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使国学教育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动力。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构建书香校园,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学习形式。

14.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总结 篇十四

为了使比赛更加精彩、有条不紊,在团委老师的组织下,各个班在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带领下,于上周二中午在西报告厅进行了抽签和细致的彩排。彩排中,同学们专心致志,发挥出最好的水平;班主任认真负责,指导同学们朗诵;团委干部们更是兢兢业业,及时指出在比赛中应注意的问题。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彩排收到极好的效果,真正为比赛做好了准备。

上周四下午第八节课,“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正式开始。参赛的同学都换好了服装,在台上尽力展现自我,动作统一,上下台迅速。而观看的同学也能做到安静地欣赏,不大声喧哗。十二组选手朗诵完毕后,评委给出了分数。虽然有些组的分数可能不尽人意,但每位同学都是尽力做到了最好。

15.仰望一座国学教育的丰碑 篇十五

对于无锡国专这所学校,近二十年来不乏文化教育视域的研究评论,但大都是阐述其概貌的零星篇章,以陈平原、谢泳的评论影响较广。近来得读刘桂秋先生著《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以下简称《事辑》),厚重的四十万字,具体呈现了无锡国专三十年的详尽历史。无论是国专办学的客观史实,还是《事辑》的撰著形式,都可以给当代学人以深刻的启示。

读无锡国专的往事,缅怀诸多先贤不折不挠、历久弥坚的文化精神,很自然想起清代龚自珍《与秦敦夫书》中的话:“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分丘壑,则去一分鄙陋。”国专三十年的办学史,就是以唐文治为首的一批文化人顽强坚守,为中国传统文化殉道的历史。他们硬是凭着自己的书生本色,靠着民间的支持,造就了近现代教育史上国学教育的最后一段辉煌。反观当代大学,从国家高层到普通教师,都在为所谓的“行政化”弊病头疼,可对照一百年前的唐文治先生,这事情变得不成其为事情。唐文治进士出身,二十八岁进入官场,短短十五年即任署理农工商部尚书,他倒是晚清名副其实的“省部级”高官,可他仅凭一己之力,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他个人的“去行政化”转型,脱去官职,投入教育,主持上海交大的前身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已经是西学潮涌,科技教育当红的时代,他却又从科技教育转向国学教育。民国时期,国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地位显赫,而他创建的无锡国专,自1920年起办学近十年后方经官方考核备案。他中年以后的个人设计,选择了三重变轨:弃政而从教,弃科技教育而从事国学教育,弃官办而投私立。诚然,一个国家的文化精英,应该充当时代行进的先导,但是,一种文化思潮已然成为公众接受的强大的社会潮流的时候,清醒地审视和矫正潮流中裹挟的片面倾向,就成为民族赋予精英知识分子的一项更重要的使命。

唐文治就是在国学教育日渐式微的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国学教育的,与他同行的那个群体,并非不知觉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对物质建设的重视。据《事辑》载,1940年国专桂校代校长冯振托已经离开国专的前校务主任钱基博,代向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写信申请补助经费,信中有语:“现在抗战建设,通商惠工助农教战,斯诚当务之急,而国学专修学校似迂阔而远于事情,然民族复兴与心里(理)建设亦或以无用为有用。”虽属应酬恳请之语,却道出了对国学教育的自觉认识。他们是意识到了一味西学西化的不完整不适切,正如唐文治在文章中说过的:“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带着国专的师生们手捧“四书五经”颠沛转徙,历经磨难仍弦诵不绝,这种行为的动机,除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忠诚,无法找到另外的理由来解释。《事辑》载,唐文治去世前曾嘱咐门生王蘧常等人:“现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他校合并,是由于百废待举,政府集中人力财力从事建设之需要,将来条件允许,此校仍应力求恢复,这是关系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大计,非一校之存废而已。”可见在他心中,民族繁荣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这个信念从来没有动摇。当前民族复兴进程中我们日益高涨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多少印证了唐文治当年的预见。

我们现在也意识到要呼吁教育家办教育。只要随便翻一翻《事辑》,说唐文治是教育家办教育的典型,无需再作其他的论证与考量。面对唐文治主持无锡国专屡经坎坷却不离不弃的史实,我们会慨叹,提倡教育家办教育,即使有了高层的设计和体制的改良,还有一项运行软件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文化人的胸襟与操守。正是他们貌似“逆时代潮流而动”的选择与献身,在中西文化交汇、冲突的敏感时刻构筑了某种平衡,在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都极其不利的背景下,为民族培养了现代史上最后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学人才群体。如果我们真心要接续传统国学的根脉,相信无论到将来什么时候,都无法忽视这一代国专学生的作用。

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的书名,稍有阅读经历的人都会联想起另一部“编年事辑”,即蒋天枢著《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蒋天枢是无锡国专第二届(1925年)毕业生,被誉为“唐门三鼎甲”之一,从国专毕业后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国学大师陈寅恪。他晚年放弃自身的研究工作倾心整理恩师著作,编撰年谱《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忠诚恩师嘱托的学人品格广受赞誉。揣想《事辑》作者是感佩前辈学者在传统文化里浸濡出的士林高风,拈“编年事辑”而称名无锡国专的校史,可谓相宜而朴雅。

近三十年来,人文科学的研究日益兴盛,各专业领域的研究选题和资源受到广泛的挖掘。无锡国专这样一个话题,对于国学研究和现代教育史研究,都应该极具吸引力,可是却少有对其专门研究的成规模的成果,未见对其办学过程的深入而详尽的梳理。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该课题的难度。国专办学三十年,其间经历八年抗战,避难桂林时期也数度迁徙,历尽颠沛。国专的锡校、桂校、沪校,有接续有并行,线索交错。国专幸存的档案,因解放后学校的兼并重组散置几处。国专的校友大半辞世,最晚的毕业生如今也年届耄耋。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充分地占有材料,将三十年人事厘清脉络,敷排经纬,考订翔实,如果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和恒心,难以修成正果。冯其庸先生在《事辑》序言中说:“无锡国专在唐校长和诸师长的苦心经营下,确实造就了不少人才,但是至今却没有一部较为翔实的历史,现在有了刘桂秋先生撰著的这部《无锡国专编年事辑》,总算弥补了这一重大学术缺憾。”这样一项有文化价值、有学术含量、有操作难度的工作,其对于撰著者学力、学风的考验不言而喻,其完成过程的艰辛不难想见。

作者在后记里说“内心很希望这本《无锡国专编年事辑》有修订再版之日”,凭着当前学界对国学教育的热情关注和对纯厚学风的迫切祈盼,这个愿望不难实现。一旦实施修订,我想建议作者编一个人名索引作为附录。无锡国专的教师、学生,与无锡国专发生过种种关系的人,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份文化名人名录。这份名录,不独方便读者检索,它对于无锡国专的地位和贡献,对于整整一个世纪的国学传承,有着极其充分的解释力。

(《无锡国专编年事辑》,刘桂秋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

上一篇:社区标志 教案 王艳下一篇:科室每月护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