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的发展战略(共9篇)(共9篇)
1.中国医改的发展战略 篇一
【聚焦两会】十字路口的中国医改
来源:E药经理人2014-03-11
继3月4日《E药经理人》承办“声音·责任——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之后,3月8日,《E药经理人》邀请包括恒瑞制药孙飘扬、辅仁药业朱文臣、葵花药业关彦斌、益佰制药窦啟玲在内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京座谈,对引发社会共同关注和影响行业发展的多个话题表达自己的思考:药品招标、二次议价、药房托管等话题再度被热议,此外关于医患关系、新药审评、上市许可人制度等也被多次提及。
【药品招标】
始于2000年的药品招标在国内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弊端曝露越来越多。这一在国际上常见的药品采购方式却在我国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出现了诸多问题。招标采购部门代替医院作为招标主体,并不具备支付能力,但其所具有的行政审批能力可能会带来腐败、地方保护主义、药价虚高以及廉价药供应断档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实现通过招标降低药价以及减少原有采购途径不正当行为的目标,同时避免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权滥用,是代表委员献言献策的最重要公共话题。更为重要的是,本届政府推行“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赋予了这一话题新的含义。
声音:建议取消政府统一的药品招标制度
恒瑞孙飘扬:恒瑞旗下的注射用奥沙利铂(艾恒)之前的价格是200多元,但是广东招标的价格是多少?50多元。我们只能选择这个标,我们不参与了。另外,我们卖到美国去是多少钱?70美元。这是现在对于我们这些做创新药企业的招标现状。
天圣制药刘群:要求废止或者修改药品招标制度,建立药品全流通体系。药品招投标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根本就没法评出药品质量好坏。廉价药品的消失和劣质化药品在市场上使用。导致了医疗费用虚高,向更高的转化。因为常用药消失了,医院用的都是高价药。并且通过招投标对医生乱用药提供了合理借口。
【药品审评】
2000年以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的审评效率一直招致产业界批评。与欧美对比不难发现,除了审评效率确实存在差距之外,CDE也面临人手不足、化学仿制药重复申请、收费门槛过低等的问题。
声音:等审评,把新药等成老药了
华海药业陈保华:目前CDE还有14000多件药品项目在排队等待审评,按目前积压的情况,一个3类新药临床申请大概需要排7年的时间,加上研发四五年,“等注册下来,已经是新药变老药,跟不上百姓的需求了”。
亚宝药业任武贤:120人的审评队伍一年审查了7600个药物批件,效率还是很高的,关键是工作量大,此外,审评人员流动性大。2月26日亚宝药业通过FDA认证,需要交纳场地费23万美元、仿制药审评的5万美元,与之相比,我国的审评收费门槛过低。建议扩充审评编制,提高审评人员待遇和审评收费。
恒瑞医药孙飘扬:审评速度慢不是人手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你看CFDA人少吗?20万人,但中央部门不到两千人。FDA总共有15000人,中央部门的人大概就占了50%。市局药监部门的人数和CDE人数相当。
辰欣药业董事长杜振新:对于提高审评效率,我的建议比较具体:包括改变药品注册生产线上检查方案,根据品种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研发注册动态生产。另外通过改变仿制药申请的一报两批变成一报一批,简化审评程序。此外改善仿制药及其原料药的申请顺序。
【医患关系】
各地频繁发生的弑医伤医事件不仅仅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暴露了整个医疗体系的深层矛盾。为什么一边是医生抱怨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一边社会公众认为自己处于医患关系中的弱势方?为什么医患关系尽管被一再强调、关注,却仍无法扼止恶性事件的发生?这种畸形的行业现状,正消耗着大家的信心。
声音:别整虚的,掏钱呐!
葵花关彦斌:现在医患矛盾很尖锐。医患矛盾的本质是什么,是利益,现在我们怎么解决医患矛盾,医生医院为了利益从消费者这块谋利,那么消费者从心里面抵制你的大处方、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这是矛盾的根本。怎么解决?政府
掏钱呐,大幅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只有那个时候,医生才恢复到天使的地位,他们现在被妖魔化了。
辅仁朱文臣:这里面有政府的责任,你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啥,你该掏的钱你要掏啊,光出一些“政策”,“声讨”什么的都没有用。
恒瑞孙飘扬: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对医疗的期盼要求也比较高了,再加上个别人的极端行为,我认为这是综合社会矛盾集中导致了现在医患矛盾这么厉害。
【药房托管】
药房托管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在药房的所有权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其药房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经营模式。此前以南京医药为代表的第一批药房托管被证实并不成功。然而,2013年开始,华润、国药控股、九州通等药品流通巨头再次掀起药房托管的热潮,并在中药企业康美与81家医院达成药房托管协议后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认为,部分地区将药房从门诊剥离这一现象对于切断医疗卫生人员和药品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同为制药企业的代表委员们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声音:这事儿不对,但不做吃亏
天士力闫希军:药房托管缺少统一的实施方法,混乱托管对药品流通领域制度是一种破坏,易造成价格错位,此外,平台不公平性显现,商业机构或医院独占药房资源,市场竞争机制丧失,易导致垄断,挤压生产企业发展。建议采用世界通行方法,走医药分家道路。
步长赵超:医改里提及的医药分家,是要打造真正公平公共的竞争平台。目前的托管打着医药分家,实际上都是在建立新的利益链条,都是在利益的引导下而实现的方式。企业积极涌入是由于企业受到独家垄断的利益诱导,医药分家则可切断药品和医院利益链。
扬子江徐镜人:坚决反对药房托管造成的不正当竞争,药房托管将使我们医药行业医药分开的步伐倒退最少两年。
广药李楚源:中央坚决反对二次议价,但目前药房托管的模式与二次议价性质相同。医院通过管理费、场租费、折旧费等补贴收入,而托管单位则可以与制
药企业谈判获得垄断权力。国药、华润、上药都在做,大家都知道这个不对,但谁不搞谁吃亏,谁要是停了我们也跟着停。
恒瑞孙飘扬:以药养医的体制没解决,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医院开支那么大,药品的收入取消了,钱从哪里来?药房托管是一招,医院还可以直接跟企业要,现在江苏所有药企进医院都得让利15%才行。
【药价改革】
由于药品具有需求刚性、消费被动的特性,作为医改九龙治水中的一龙——发改委主导市场药品价格体系的管理。近年来,发改委主导的数十轮降价,并没有让老百姓感受到药价降低,但是这种方式仍会继续,发改委果断称:降价还在进行时。据发改委相关官员在“声音·责任——医药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透露的消息:中药降价会继续,精麻类药品的降价也会跟进。而方式上药品价格管理模式将从“最高零售价”转向“基准价”的管控。
制药企业对此的回应是:“如果价格过低我只能不生产。这会造成市面上部分药品短缺或者假冒伪劣药品的出现哦!”
声音:请尽快出台低价药目录!
宛西孙耀志:再不改革,好多中成药企业的低价药就没有人会再生产了。我们生产的六味地黄丸,是2000年国家发改委定的价格,出厂价10元,零售价16.8元,十几年没有调价。这些年,中药材价格涨了多少倍,制造成本涨了多少,工资涨了多少次?实际上,我们的成本已经超过10元了。
康恩贝胡季强:康恩贝集团有100多个基本药物,但三分之一没有办法按照现在的价格来生产。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低价药低价药价格管理办法。原来价格管理的政策过于死板。药品需要管制,但是低价药原材料成本大幅度提高,有些药长期只降价不涨价,导致药品一降价就出现假药,或者产品不盈利导致公司亏损。
院士张伯礼:目前药品的定价机制缺乏合理性,降价机制更缺乏合理性。统统划一条线说降多少就降多少,这是不合理的。建议,启动一个把药品价格构成的要素、比例、关系以及如何来制定它的内在机制做一个软课题来研究,组织相关专家、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来完成好这个工作。
天圣刘群:希望国家发改委尽快恢复廉价药品的价格,我们要求不高,回到70、80年代那个水平就可以了。青霉素70、80年代就是6毛钱,后来涨到9毛,现在是9分钱,人家做不出来,做不出来必然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
科伦刘革新: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极大挤压了民族医药产业的生存空间。建议分阶段取消外资药品中非专利药“超国民待遇”的定价政策,由价格主管部门分期分批在2年内解决外企非专利药品的价格虚高问题。
【上市许可人制度】
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是指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管理模式。这种机制下,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相互独立,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将产品委托给不同的生产商生产,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均由上市许可人对公众负责。然而,如何监管上市许可人履行责任成为药监部门最大障碍。
声音:监管难,难在什么地方?
天圣刘群:改革不能一味只是堵,更重要的是要疏通。我们鼓励中国的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但收购并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上市许可人问题。
泰州医药城陆春云:在我国,药品生产许可跟上市许可分离限制了行业水平的提升。建议实施上市许可人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等待药品上市许可期间产生的存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也有利于药品的研发。
辉瑞冯丹龙:由于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捆绑在一起,研发者必须先建厂,投入增加,无法再从事其他新药研究。而生产企业为追求市场效益,不断扩大药剂生产的品种并建设新的生产线,造成药品生产重复建设和生产设备闲置率过高的虚假“繁荣”现象,而政府监管部门也会有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重复审批上。建议实行上市许可人制度。
恒瑞孙飘扬:为什么不能实施上市许可人制度?监管难,能否请相关部门说说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欧美国家就能做到呢?
【中药资源保护】
我国目前约有1万多种中药药用资源、种质资源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大量投资繁殖和培育中国的珍稀濒危植物,寻找中草药中的遗传基因,并掠夺中草药的基因资源,以此获利。对此,中医药学者、企业家纷纷呼吁保护中药资源。
声音:现在保护已经晚了,但再不保护就毁了
院士张伯礼:希望国务院正式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目前资源的家底并不清楚,希望来开展这次普查予以查明。同时在普查过程中,把普查和开发结合起来,把条件建设和研究结合起来。
羚锐熊维政:建议加大对原产地道地中药材种养基地的培育。用栽培种植加工技术、育种种子处理技术等科学规范种植。
中恒许淑清:目前中药的质量标准还是八九十年代制定的,要提高。另外建议规范化种植中药。
2.中国医改的“中考答卷” 篇二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的通知》相继发布,医药卫生体制“中国处方”实施情况如何,由政府主导的这项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否向国人交上一份满意的“中考答卷”?日前,在京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五项重点改革之基本匠保
提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城镇居民医保,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历史遗留的600多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同时统筹解决了200多万名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4573万名农民工也已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围。截至10月底,城镇职工和城镇居农合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参合重点保大病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2010年,将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普遍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多数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60%和60%。超过5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
不断完善城乡救助制度,救助对象从五保、低保对象扩大到其他特殊困难群体,在住院救助的基础上兼顾门诊。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达到110亿元,比2008年翻了一番。截至9月底,2010年已累计资助4912万人参保参合,直接救助1026万人次。2010年6月还启动了提高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尽力为不幸儿童和家庭提供帮助,已保障2300多名农村儿童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大力推广一卡通等办法,90.6%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地区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89.1%的新农合统筹地区首先实现县域内医疗费用的即时结算,并分别有1/2和1/3的统筹地区实现了地市级和省级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五项重点改革之基本药物制度
出台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从药物遴选、采购、配备使用以及医保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整体设计,明确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基层实施。发布《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版)》,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确定307种基本药物,有14个省(区、市)公布了增补品种。出台国家基本药物政府指导价格。推广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006个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占总数的51%。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
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突破口。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包括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截至2010年9月底,已有26个省(区、市)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20个省(区、市)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核定,超过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岗位聘用。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的“两降一升”势头。群众基层就医负担开始减轻,新的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
五项重点改革之基层医卫体系建设
近两年,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250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极大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医改实施方案预定的建设任务将提前基本完成。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出台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目前,面向中西部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培养的5000名免费医学生已正式入学,支持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2万余名,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
五项重点改革之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
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分别有36%的城镇居民和24%的农村居民拥有了健康档案,超过32991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得到了规范管理。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开始,按照人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落实经费,2010年全国平均达到17.5元,2011年将提高到不低于20元。
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启动实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等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4154万人,分别有458万、75万、862万农村适龄妇女得到免费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免费增补叶酸,对农村孕产妇进行住院分娩补助1332万人,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46万人,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57万座,完成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87万户。对73%的检出感染艾滋病病毒孕产妇实施了艾滋病母婴传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规划,安排中央投资20亿元支持了110所省、市、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并安排了11亿元配备相应的设备。下一步还将支持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五项重点改革之公立匠院改革试点
推进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目前,包括军队个县医院建立了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上海、北京等东部9省(市)与西部8省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省际对口支援关系。卫生部领导蹲点陕西省子长县指导县医院改革,并在子长县召开全
创新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目前,23个省(区、市)的110家医院开展了112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900多家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近100家医院开展了电子病历试点,1200所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缩短看病就医等候时间。上海等地启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个省(市)开展了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试点。
积极开展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补偿机制等改革探索,开展不
nlc202309031309
同模式的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试点城市制定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着力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
医改存在互大突出问题
——各地改革的进展不平衡。贯彻中央医改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实施,但进展情况存在不平衡。
——部分地方反映基本药物品种偏少,部分基本药物国家指导价偏高,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不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这些突出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一是尽快启动基本药物目录和指导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使基本药物品种和指导价格更加符合基层实际;二是围绕基本药物质量、价格和供应3个核心要素,着力推进量价挂钩的省级集中采购办法;三是建立规范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以投入换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尚需深入探索。将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鼓励各地大胆创新,及时总结推广成熟经验。目前,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公立医院改革重点任务。
——村卫生室的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主要集中在乡村医生身份待遇、养老保障、后继乏人等方面,特别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由于乡镇卫生院药品价格下降,原来在村卫生室就诊的患者部分分流到乡镇卫生院,使乡村医生的实际收入受到影响。
——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尚有亟待完善之处。3项基本医保制度筹资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且分散管理,不仅造成了经办管理资源重复建设、人员重复参保,保障水平不均衡,也进一步加大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的难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标准和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细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特别是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与广大群众的需求以及改革的要求尚有差距,部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存在配套资金不到位、超规模建设等问题。
未来工作六大措施
——以基层为重点统筹推进四项重点改革:
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力保2011年推广到所有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医保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2011年,3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重点减轻群众门诊大额医疗费用负担。逐步实现医保缴费年限在各地互认,推进大范围联网和就医一卡通。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建设,大赛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完善和落实基层卫生人才吸引和使用政策。围绕基层功能定位,推进以远程医疗、药品供应、公共卫生、医疗行为管理和考核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完善监督考评机制,确保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完成7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以16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力争取得突破,形成成熟经验,逐步推广。
二是大力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重点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因病施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总结推广流程再造、方便结算、错峰诊疗等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三是进一步健全分工协作机制。深化完善城市三级医院帮扶县医院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县级医院改革和发展,并以此带动乡村共同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试点。
四是积极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抓紧清理和修订相关规章和办法。制定和完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创造良性的竞争机制和行业环境,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组织实施保障力度。结合医改任务的推进和地方实际,进一步完善医改政策体系,及时研究制定医改配套文件,为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为医改实施提供财力保障。重点针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公立医院改革,研究加大投入、提高效率的办法。督促地方落实医改资金,建立投入长效机制,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严防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围绕医改实施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研究制订应对预案;跟踪分析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医改稳步前进。
——加强对地方的评估督导。采取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对医改3年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拟于2011年年初完成。继续加大各级医改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培训力度。加强对医改工作的调研,督促地方加快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和执行。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作用。近期将对安徽省基层综合改革等成熟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健全医改组织实施工作机制。完善医改考核制度,督促各地将医改考核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安排挂钩,并通过媒体宣传、简报信息等方式进行通报。进一步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沟通协调的平台,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建立医改组织实施的动态跟踪和监测体系,完善医改信息月报制度,对改革的实施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公布医改进展,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医改工作的监督,积极核实处理各方反映的问题。
——营造推进医改的良好氛围。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合理待遇,引导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医改。加强舆论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医改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据《健康报》)
3.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篇三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此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钱信忠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五所医院被列为“典型”。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
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当然会显现出成效。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春,中国掀起新的改革浪潮,医改再次提上日程。
“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在高速发展。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32万家。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于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意见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而这一切的主要根源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对于宿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
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而医改话题被真正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作大的调整?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
2007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医疗改革进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陈竺表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这份报告中,医改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得到进一步明确: ——明确政府主导。“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继续“公益性”。公共卫生机构将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实行严格的收支预算管理并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完善医保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也将得到加强。
4.中国医改的发展战略 篇四
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
当下,国内大大小小的医药企业都身处新医改的浪潮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在这样的局势下,企业必须依靠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制药企业如果想实现利润最大化,最根本的是技术创新,研发新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说,无论经营、生产,还是研发,规模都很重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形成竞争优势;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技术平台体系是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其要重视。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立足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些特殊环节,通过产权改革、转变机制、管理改进、营销创新等自身努力,建立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主动寻求与大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
四、品牌宣传规划建设夺势求精
医改“公益”性质日渐明晰,全民医保于初步完成。势必会带来医疗和药品消费的扩容,给医药市场,尤其是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市场机遇。对市场先知先觉的部分医药企业已加快了品牌建设步伐,同仁堂、黄海制药等一些知名企业,已经把“招商会”变脸“品牌展览会”的精彩演出,在品牌宣传上下足了工夫。药交会的“精彩演出”也为企业打响了信号,品牌竞争的时代俨然已拉开了序幕。
5.中国医改的发展战略 篇五
关于医改背景下乡镇卫生院
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
临朐县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 刘瑞永
近年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自2005年始,先后实施“360工程”和“1127工程”,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得到全面改善,乡镇卫生院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涉及乡镇卫生院发展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了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镇卫生院债务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乡镇卫生院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举债建设,负债经营,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业务收入减少难以偿还原有债务,卫生院运营面临困难。二是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稳步长效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各地对乡镇卫生院补偿仅停留在补偿零差率销售的药品收入差上,乡镇卫生院普遍担心政府补助不能完全到位,财政补助长效机制亟待建立。三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仍是制约乡镇卫生院瓶颈。调查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的9.1%,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的1.3%,每院平均不到1人。四是乡镇卫生院发展极不平衡。即使是“360 1
工程”建设项目的乡镇卫生院也普遍存在乡镇卫生院间、不同地区间差距较大的现象。
乡镇卫生院改革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按照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分级负责、保障投入的原则,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政府要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一、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
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条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各项医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目标,建立公益性保障机制,落实已出台各项财政补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妥善解决乡镇卫生院债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稳定长期的补偿机制,增强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保障农村居民得到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将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条件、提高农村健康水平、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列入各级政府卫生工作考核的内容,督促各地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卫生水平。
二、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搞好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综合考虑辖区服务
人口、农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配臵的原则,合理设臵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按照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职能外,还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乡镇卫生院诊疗项目、床位数量、科室设臵、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要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在当前深化医改的背景下应继续坚持这些政策,以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落实。
三、积极开展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改革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管理体制。将所有乡镇卫生院上划,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在严格界定乡镇卫生院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国家规定必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臵、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的工
作经费,使其正常运行。一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依据乡镇卫生院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及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情况,合理核定需要的人员编制,乡镇卫生院按千分之1~1.5的比例配备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90%;人员编制作为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所有人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合同管理,分流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臵;院长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二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效绩考核分配机制。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政府补助经费挂钩。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乡镇卫生院建立以岗位责任和效绩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效绩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紧密结合,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三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
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办法补助。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和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四、努力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要下大力气做好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工作,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切实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力度,列支专项经费或设立培训基金,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监督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长的管理职能,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懂经营、善管理的乡镇卫生院院长队伍。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立定向培养制度,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卫生技术人才,支持医学院校开设全日制普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对定向培养生在招考、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措施,用足用好现有编制政策,吸引医学院校大专学历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健全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留住人才。落实提高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毕业生待遇的政策规定,鼓励卫生技术人员在基层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四是实施“卫生强基”工
程,培养人才。健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应当定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选派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带教,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临床实践技能。
五、稳步实施乡镇卫生院转型
较大规模乡镇卫生院转化为县(市、区)医院分院或专科医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机构规划布局的调整,关系到人员编制、财政补助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应统筹兼顾、稳步实施,决不能简单转型。要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当地镇卫生院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就医需要,按照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先行试点,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既不能一哄而上,将乡镇卫生院全部转化为县医院分院或专科医院;又不能搞一刀切,忽视乡镇卫生院现有医疗服务规模和群众就医需求。要在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框架内,结合现有卫生资源和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拟定当地的医疗机构设臵规划,优化和调整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布局,合理划分县医院分院或专科医院的功能定位,科学分配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在确保落实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实施转型。
6.中国医改谏言 篇六
自2009年以来,随着医改的全面推进,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和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值得首肯的是,得益于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贡献,中国初步建立了覆盖95%以上人口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绝大多数居民因此受益,实证研究也表明,“看病贵”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缓解。
“看病难”仍然突出
与此同时,无论基于人们的看病体验,还是研究证据,“看病难”问题似乎未见明显改善,特别是“拥堵”似乎还是常态。客观而论,看病难问题确实比看病贵更艰巨复杂,所需的改革时间更长也在预料之中。但是,认真分析现行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和机制,不难发现其“解难、治堵”的空间潜力其实还很大,资本要素水平并不低(中国与美国的千人床位之比为4.8 :3.1),如果改革有方,完全可以解决得比现在更好、更令人满意一些。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诊断”现有服务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
事实上,通过对中外医疗服务体系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个关键特征堪称最具中国特色。第一,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主要以医院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和提供服务。这里所指的医院和民众心目中的医院完全一致,它不仅仅指三甲大医院,还包括坐落在各地市县的各级医院。第二,医生是公立医院“单位人”,是医院“固有资产”的一部分,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都接受了这种“天经地义”的从属关系。基于以上两大制度特征,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自然形成“倒三角”的资源配置结构。然而,服务供应侧的“倒三角”毕竟要面对现实需求侧的“正三角”,头对头的矛盾由此产生,看病“拥堵”注定成为现有体制无法摆脱的系统性毛病。
医改重点
如何改革?从源头分析,供给侧的“倒三角”更多是制度安排的结果,需求侧的“正三角”更多源于疾病分布和流病转型。因此,供给侧改革必须是当前中国医改的重点。鉴此,建议国家决策部门认真讨论并着力推进以下三个医改重点。
1.从供给侧入手,理顺全科、专科、住院服务的互补关系与各自平台,为推进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根据现代医学服务体系的分级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有效的医疗服务分为三大类:一是全科医疗(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的定义,全科医疗指人们看病就医的第一站点,服务主体是根植在广大居民社区的诊所,美国称家庭医生,英国称GP,甚至包括经验丰富的医生助理和药剂师。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管理与促进,公共卫生,普通常见病的诊疗,以及确诊的慢病长期管理等。全科医疗诊所的最大优势是灵活、便民、覆盖广,是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效率的第一关键。二是专科医疗或二级医疗,一般经由全科服务转诊而来,由专科大夫提供进一步的专科服务诊疗,专科诊所或医院都可以是服务站点。三是三级医疗,主要诊疗一、二级医疗转诊的疑难重症,住院是最主要的服务形式。
由此可见,中国公立医院改革提出的分级诊疗目标虽然找准了靶点,但收效甚微的原因主要出在我们没有摆脱以“医院”为中心进行医疗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的传统思维。说得更具体点,初级全科医疗的发展平台必须根植在居民社区,其服务主体必须是医生自主的执业诊所(医生工作室),英国也称独立诊所,而不是医院。从各国实践来看,初级全科医疗做得越好,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也越好。反之,如果初级医疗关口没能把好,居民不得不大病小病扎堆医院,不仅会影响一般门诊服务的可及性,还同时造成医院的住院服务一号难挂、一床难求,以及因为大医院大夫的服务时间太短所导致的医患沟通等矛盾和问题。
2.从供给侧入手,理顺医院与医生两大投入要素的相互关系,解放医生,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条件。根据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常识,任何人类产品服务的生产效率都取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就医疗服务而言,关键的生产要素无非包括医院的硬件资本和医生人力资本。仅直观分析,不难理解其基本道理:生产要素之间如果是固定关系,没有自由选择机会,何来“有效”或“最优”配置?再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观察,自由至上的美国竞争模式或是个极端,暂且不论。英国的全民医疗模式(National Health Services简称NHS),应该算是政府主导医疗服务的典范。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英国的政府主导更多是在筹资制度上,NHS的筹资基础源于国民税收,覆盖全民。从NHS的服务供给侧看,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举办提供住院服务的公立医院。2015年,其公立医院雇佣了近4.2万住院专科大夫,其中60%的大夫同时还开设私人专科诊所。而全科医疗的门诊服务则全部由医生自主开业的独立GP诊所提供,目前有近2.9万名医生从业。对于全科门诊服务,政府除了买单,供给侧交由社会力量主导,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自主执业全科门诊的积极性。
反观中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在众多制度桎梏中,事业单位编制恐怕是当前阻碍中国医生全面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事业单位编制捆绑了收入、福利、科研、升迁等各种条件,不仅客观上“绑架了”广大中国医生,也是诸多“中国特色”医生行为的制度性原因,导致了手术刀不如理发刀,医生地位卑微,扭曲了医生的执业积极性。脱离编制的机会成本太大,体外“走穴”、“回扣”自然成为不得已的下策选项。怎么改?当前,有些地方医改(如三明模式)显示,通过医院体制内提高医生的年薪,似乎也能走出一条路子,并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医生积极性,提高了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职业操守,甚至有助于现代医院的管理转型。这应该充分肯定,也值得其他地方医院改革时学习和探讨。
然而,医院本身的改革发展并非中国医改的全部。事实上,如前所述,中国医改的中心任务正是要转变资源过度集中在医院的现行服务体系,使各级医院专注于专科住院和急诊服务,全科医疗和门诊服务必须转向更具效率和比较优势的医生诊所。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对公立医院在体制内大幅提高医生年薪的模式,暂且不论各地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客观上,其又在进一步强化医生从属医院的关系。从长计议,这种模式恐怕对基于医生自主执业的初级全科医疗目标的实现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3.理顺医疗要素市场与医疗产出市场的“二元市场”关系,分开运行管理,前者市场机制主导,后者转向全民医保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全面推进医患激励相容的支付制度改革。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广受诟病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中国医改力争解决的中心难题之一,但时至今日,此难题依然未解。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一些创新思路。这里,特别建议采取“二元市场”的管理模式。
第一个市场为医疗要素市场,包括器械、药品、耗材等。要素市场的本质特征是标准化程度高,批量买卖,供方为医药企业,需方为医疗机构,没有患者介入,也没有保险的干预。因此,医疗要素市场具备了一般市场竞争的关键条件,完全可以市场化,政府除了予以必要的质控安全监管,不必直接干预。
第二个市场是医疗服务市场,这里,医疗机构“华丽转身”为供方,患者是需方,交换的是因人而异的诊疗服务,所谓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等若干医疗特征都在这里集中表现,一般市场机制优势在这里似乎成为劣势。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大多伴随第三方保险的介入,使市场主体更为多元、复杂。
但任何东西有利有弊,医保的介入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生机,因为保险使散户个人集成为大样本人群。虽然个人层面的医疗需求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但根据流病分布和精算理论,大样本人群的医疗需求不仅可测,还相当稳定(如住院率、发病率),这为探寻有效的医保支付手段提供了科学基础。比如,根据欧美的普遍做法,医院住院服务可以采用基于病种的支付手段;门诊服务可以采取按人头付费的办法。医保成为筹资、精算、支付等多功能的集成中心,发挥着有效配置全系统医疗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基于服务产出的支付手段还可能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大处方行为,因为药品支出对医院而言,已从过去的收入中心转变为新制度下的成本中心。
7.最新医改的进展 篇七
继国家的医改政策出台后,由卫生、发改委、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和财政等部门联合推出的我省“新医改”政策,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最近三年,我省将累计投入460亿元到新医改当中。这460亿元将成为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最近三年当中,我省将巩固和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制度,提高参保(合)率,将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居民推行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农村居民推广“IC卡就诊证”,实现省内住院和转院“一卡通”。
未来药品加价将逐渐取消,我省进一步完善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取消加价销售,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因此收入减少的部分由政府补助。
进一步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将是我省新医改的重点方向。为104万15岁以下儿童免费查漏补种乙肝、为30万农村育龄妇女免费补叶酸、为1.3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做生长发育检查等将是未来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项目。
数字看医改
■460亿
我省卫生、财政、劳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经过仔细核定:决定将新增投入460亿元到新医改中。
460亿元怎么用?怎么分配?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据悉,以前的医改投入都基本用在了医改的供应方,比如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未来3年内,我省将把这笔钱合理分配到供应方和需求方。即除了投入到大医院、小社区外,还要重点投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2009年,全省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
■120元
巩固基本医疗保障,重点是做好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两方面的工作。新医改方案规定: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其中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
筹资和补助标准提高后,扩大医保和新农合受益覆盖面,优化相关报销方案是群众最关心的。按照新方案,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60%和50%以上。新农合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30%。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上的当地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5911个
之前省卫生厅曾经表示要全面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用5年时间改扩建10000所村卫生室,在全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本次新医改规划到2011年,在原定10000所的基础上,将规划未覆盖到的5911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建设规划。目的是使全省所有的行政村都有一个村卫生室,所有农村居民皆可就近实现就医。
三年内各级财政支持全省80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支持15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三年内支持22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全面完成123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
2009年支持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三年内完成1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2011年,全省每个建制乡镇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实现3万~10万人口或每个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0%零差率
国家要求今年在30%的县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我省决定所有县(市、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把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存在的药品加价、药品提成、以药养医的现状全部扭转过来,改成药品零差率销售,也就意味着医疗机构的药品利润一下子划为了“0”,这对就医者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但是执行起来却有一定难度,背后必须有政府投入才行。
与100%零差率相配合的就是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确定我省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实行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确定全省基本药物包含配送费用在内的统一采购价格,由中标企业统一配送。
■1+1
我省将深入实施“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争取到2011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有1个标准化中医科和1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或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
同时大力推进以糖尿病病种研究为重点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以针灸学学术研究为重点的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建设。遴选一批中医药治疗有特效的疑难病和慢性病病种,加强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坚持中西药并重,扶持100个左右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探索有效的中药饮片保障供应途径。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即保健养生优势。
关键词看医改
▲“一卡通”
新医改意见提出:2010年,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缴费年限在各市县之间互认。稳步推广参保(合)人员就医“一卡通”,做到省内流动人员异地就医现场结算报销,逐步实现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由参保地向就医地转移。
推行一卡通,首先要建成覆盖全省各级经办机构、连接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统一信息标准和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今年可能要选择若干县市试点探索此系统和平台。
▲分级诊疗
以前有一个词叫“社区首诊制”,社区首诊可以说是实行分级诊疗的一部分。不能所有病全进大医院,也不可能所有病都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因此实行分级诊疗在所难免。
据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感冒发烧等小病;哮喘、气管炎、关节炎等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等,基本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
一些疑难杂症、大病、大手术等,则直接到大医院接受诊治和手术。这样基层全科医师和大医院专家的专长和时间都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居民患者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就医。
我省将马上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并且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实行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的。
▲居民健康档案
从今年起,我省将开始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开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且实施规范管理,2011年城市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其他人群达到30%以上。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3岁以下儿童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血防区居民提供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和抗病原治疗。
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做健康检查;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登记管理率城乡分别达到90%和50%;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随访和康复指导。
今年底城市30%的居民要建立健康档案,5%的农村居民先行试点。
▲免费
从今年开始,我省要陆续向全省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
为104万15岁以下儿童进行免费乙肝查漏补种,确保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为30万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做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
完成35~39岁妇女10万人的宫颈癌检查以及3万人40~59岁妇女的乳腺癌普查;
免费提供婚前医学检查;
免费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1.3万例,三年内开展此类免费手术不少于3万例;
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2011年达到68%;
完成400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卫生监测任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5%;
其他还包括继续免费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疟疾和国家免疫规划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所谓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后,出台一份全国统一的基本药物目录,全国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均要据此执行,这本目录内的药物基本是价格低、疗效也不差的药物。这对于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是有好处的。
具体到我省,就是要建立基本药物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管理机构及非营利性采购平台,集中公开采购、降低采购价格,通过规范竞争,确定配送企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配送成本,让利于民,让利于患者,建立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配送基本药物的机制。
其次要推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全省所有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非目录药物的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使用基本药物。
在基本药物的报销上要有所倾斜。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药品等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简便验廉”
中医药诊疗特别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和传统中药饮片等普遍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缓解患者关节、颈椎等慢性病的症状具有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
今后我省社区医疗机构除了要配备西医的全科医师外,还要配备一个标准的中医科和中医执业医师。积极在社区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广州医改
●从即日起,全市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配备和使用的药物50%以上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明年2月1日前,该比例须达到100%。
●到2011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
本报讯(记者徐海星、耿旭静 通讯员余洋、穗发宣)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出席会议并讲话。万庆良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强资金筹措,加强督查考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改革有序有效推进。会议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邬毅敏主持,副市长贡儿珍,市政府秘书长谢晓丹以及各区(县级市)、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印发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六份相关文件,有关部门负责人还作了发言。
据了解,从即日起,全市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配备和使用的药物,50%以上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同时,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2月1日前,初步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实施步入正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我省增补品种目录内的药物,且国家基本目录的药物使用比例达到70%以上。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目录,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对非基本药物,采取半年过渡期的管理方式,只出不进以消化库存。
万庆良在讲话中指出,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近几年,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整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一是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我市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 年的74.69 岁提高到2009年的78.95岁,较全省高3.65岁、较全国高7.55岁,居民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二是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站)2341所、病床5.9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92万人,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41%、52.32%和60.17%。三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门诊服务10125.18万人次、住院服务161万人次,与2000年比分别增长40.14%和125.51%。四是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每个镇均有1所以上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全市城区设置了13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地区设置了1045个卫生站。民营医院发展初具规模,2009年,全市有民营医疗卫生机构1240所、床位数4674张。五是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11月,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人均260元以上,参合农民近200万人,参合率达99.8%。六是中医药强市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09年底,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和入院人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292%和513%。万庆良表示,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一阶段,到2011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二阶段,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省要求,到2011年,珠三角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要达到98%以上,我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早日达到省的要求。要重点做好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参保工作。要逐步扩大门诊统筹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
二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从现在开始,全市各区(县级市)要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政府补助和调整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各级政府要强化经费保障,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规范津贴补贴,使其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三是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1年,完成全部县级医院的标准化建设;每个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规模较大的镇可设立卫生院分支机构,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卫生站。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步伐。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开展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继续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重点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骨干为主的“首席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到2011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医生岗位培训率达到100%。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所有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规范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
四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去年,我市启动五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实施。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考核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五是稳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多种改革形式,逐步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要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要加强公立医院区域规划,推进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增加群众就医选择,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良性竞争、多元发展的格局。
8.新医改的主要内容 篇八
第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明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我区参合农民146812人,参合率达95.18%,统筹区域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63.05%,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达2万元。
第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20XX年,国家公布基本药物目录307种;我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价销售。
第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XX年我区已全面完成130个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并通过省、市卫生部门验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2个,覆盖率100%。
第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XX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至20XX年,我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21.5元。
9.新医改下的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篇九
近日,益普索(Ipsos)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和沈阳6个城市进行了在线调查,共计完成614个样本,完成了消费者对新医改制度认知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次医改方案,重点在补需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决定三年投入8500亿元,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人手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之一就是支持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政府保障机构运行经费,保证其提供低成本服务。
消费者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和信任不足
相对于政府部门的积极推进,新医改在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的头脑中还处于认知模糊的状态,虽然在调查中有96.1%的消费者表示了解新医改对自身的重要性,而且声称自己了解新医改,但却对关键内容知之甚少,二级城市的消费者对新医改政策导向的了解尤其不突出。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对很多消费者而言依然比较陌生。相对来说,消费者对经常接触到的职能认知率比较高,例如对社区医疗的认知率高达85.5%,对社区保健的认知率为71.2%,对健康教育及宣传的认知率也超过了五成达到55.4%,但除此以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其他职能并没有足够深入到消费者的意识,尤其是慢性病康复的管理职能,7成以上的人都表示不知道,而使用过这些社区服务的人则更加少。(图表1)
调查中发现,58,8%的消费者表示输液的时候会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4%的消费者表示遇到一般小疾病的时候会去社区服务机构。而在慢性病康复管理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并没有被充分发挥。需要慢性病定期检查和治疗时,只有228%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当慢性病需要配药的时候,也只有28.7%的消费者会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四成消费者选择去药店购买常用药
除了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外,得了小病,43%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去药店自己购买药品治疗。抛开便利的因素,药店的药品齐全和不愿意去医院浪费时间排队也直接把消费者推向了药店。另外,调查中还发现可以使用医保卡也成为促进消费者自己去药店买药的一大关键,平均2-3个月一次的医保卡使用频率相比在大型医院和社区服务机构的平均3~4个月一次高。他们通常会在药店购买一些自己可以控制的非处方药品放在家中备用,其中感冒药的购买率最高,接近9成的消费者表示家中会备有该类药品,其他购买较多的有皮肤用药、消化用药及五官科用药。此外,益普索(Ipsos)调查显示,抗生素类药品的购买也达到了29.2%,再次从侧面验证了目前处方药管理尚不够严谨。(图表2)
七成以上购药者习惯选择熟知品牌
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对药品品牌比较敏感,这种情况在上海尤其明显。调查中有7成以上的消费者在进入药店之前就已经想好要购买的品牌,这些品牌通常都源于医生推荐、品牌自身实力和本人信赖品牌的程度。可以说消费者的自我药疗的水平还是比较成熟的。然而,消费者毕竟不是专业医药人员,在选择药物单品时,一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同类产品繁多最令消费者无从下手,有超过60%的消费者都曾有过此经历。在这种状况下,药店内的工作人员就成了消费者最想依靠的对象,尽管最终还是自己决定购买,但他们仍旧愿意咨询店内工作人员来做参考。只是目前的药店工作人员专业程度普遍还不够高,常常会弄巧成拙,不但无法给消费者足够的建议,反而给消费者留下了变相促销的印象。调查中有78.3%的消费者表示希望药剂师在推荐药品后能签字以防万一,67.6%的消费者则持怀疑态度看待药剂师的推荐,认为它们推荐的都是利润高的贵药。
半数消费者愿意在药店购买保健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店的形式也从单体店、连锁店到平价超市在慢慢进化,现在一些新型的综合药店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综合药店里面除了药品以外,你还可以看到保健品、化妆品甚至日用品出售。益普索(Ipsos)调查数据显示,57.7%的消费者愿意在药店购买保健品,32.6%的消费者表示可以在药店购买日用品,30%的消费者表示可以在药店购买化妆品。尽管消费者的接受度在目前来看并不算高,但发展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六成消费者不信任明星带言药品
广告营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认知度和品牌形象,而电视广告更是最大程度地起着品牌普及作用,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脑白金”的广告。
在如今这个明星代言泛滥的时代,OTC广告不仅没有免俗,更甚地出现了物极必反的现象。近年来,明星代言的医药产品,接二连三地遭到消费者控诉,信任危机早已满溢成灾。益普索(IDSOS)调查发现,76.4%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只购买口碑好的药品,72.7%的消费者表示明星盲目代言药品,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66%的消费者表示最近明星代言的药品老是出问题,让我对明星代言的药品品牌信任感降低了。
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一个药品的好坏,基本不受明星代言的影响,关键在于该产品的口碑和所属品牌的可信赖度。
总结
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基层医疗的普及势不可挡。相信随着医改的逐步实施,基层医疗软硬件的不断提升,今后大多数的消费者都会愿意在需要治疗和康复管理时走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届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会被最优化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