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作品鉴赏

2024-07-02

《背影》作品鉴赏(精选7篇)

1.《背影》作品鉴赏 篇一

包哲宇, 中华德艺双馨艺术家。

包哲宇, 从师于国家级大师林邦栋, 10岁开始学习细纹刻纸, 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四十余年。他能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 小如针眼的圆孔, 能以刀代笔在纸上作画, 刀法精妙入微, 挺拔有力, 工而不腻, 纤而不繁, 表现力十分丰富。

2013年荣获中华德艺双馨艺术家, 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 中华爱国艺术家等称号。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 一等奖, 银奖等荣誉。2012年刻画的《新富春山居图》 (长18米) 送联合国展出。作品《百子图》作为国礼送国外友人。

2.王西京 作品鉴赏 篇二

四十多年来,他曾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作品五千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60余种。

曾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英国、法国、泰国、韩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深圳、大连、北京、广州、郑州、合肥等地成功地举办画展30多次,多次出访讲学,蜚声海外。他被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泰国东方书院聘为客座教授。

1992年获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大展枫叶奖银牌奖”,2000年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200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中国北京国际美术节”特等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等共数十项大奖。

3.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篇三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4.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篇四

教 学 设 计

东平明湖中学

陈士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课标分析:

通过学习、分析和探究,我认为新课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建议和要求如下:

1.强调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将中国美术放在世界美术的大背景下,凸显中华美术的审美品格、创作思维与历史成就特点。

2.强调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美术素养。立足于比较学习,强化学生方法自觉性。

3.强调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鉴赏,学会清晰、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单向思维的局限,从而帮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建立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自信。

4.强调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美术资料,运用于美术鉴赏活动。

5.强调对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要求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二)教材特点分析:

新课改后的美术鉴赏课程,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的美术类别或美术史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从中西比较的视角鉴赏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从作品形式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园林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

[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如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师生互动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

[解决办法]: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演变之中,具有“迁移效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三)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全书的引言部分,是学生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一个铺垫和门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如何进行美术鉴赏,并掌握鉴赏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今后的美术作品的鉴赏具有基础性的铺垫作用和延伸性的深化作用。(四)结构分析:

本课共3部分:1.理解美术鉴赏是一个主动再创造的过程2.美术鉴赏的三个角度3.比较法

(五)本课重点:

1.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 2.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六)本课难点: 理解鉴赏活动是进行“再创造”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过程,学会从几个角度分析比较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各自的风格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会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对审美的整体素质。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角度的创造性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热爱世界多元文化,感受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

三、学生特征分析

[学情概况]: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增加,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即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逐渐成熟起来。他们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他们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我校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部分美术鉴赏的方法和基础知识,这一切都为在今后的鉴赏课堂中进一步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另外,教师必需面对的一个现状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现象很大程度地削减了青少年学生对于深沉知识和高雅艺术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浮浅的感官娱乐刺激,对于知识、文化的学习比较冷漠;对于美术学科存有漠视心理;学生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经验普遍比较缺乏等等。

[学生优点]: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1.头脑灵活,见多识广。2.性格活跃,容易带动。3.没有成规束缚,易于接受新的审美观念。4.一经启发,乐于实践。

[学生不足]:1.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较差。2.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交流合作观念教弱。3.生活实践较少,审美判断力模糊。4.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对非高考科目兴趣不够浓厚。5.波动性较强,行为情绪化。

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为本,立足于美术的学科本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挖掘作品深层内涵,提升教学层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爱好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教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我主要设置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我主要以情境陶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以达到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

1.情境陶冶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给出知识框架、营造艺术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自然、社会和文化艺术情境中深入思考艺术内涵,合作交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出本课重点和突破本课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脉络和根源的自我归纳总结能力。

3.活动式教学法:通过造型、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情移入,建立与艺术作品沟通的可能性,并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趣味,深化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理解。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5.图示法(二)学法分析

古希腊哲人说:“学生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焰。”所以我设置的学法主要以情境感受、探究合作、表达实践为主线,使学生达到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的境界!

1.研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2.讨论法

3.联系实际法(此学法符合‘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新理念)4.对比法(三)设计意图

总体构想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如何进行美术鉴赏的基本了解,并能够深入认识抽象艺术的文化历史内涵和意义,提高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并达到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目的。设计新理念:

1.[“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指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

2.打破传统的美术教学局限,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认识美术的深意。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审美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教学环境、资源准备

1.教室;注重室内的装饰布置,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学生身在其中,等于创设了大的艺术情境。

2.网络、视听器材资源:多媒体网络、投影、音响等。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师和学生资料收集效率,演示鲜活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变说教为真实体验,变灌输为情境陶冶,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现实资源。4.教材资源和其他相关文字、图像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

方式:请同学们欣赏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关于《蒙娜丽莎》你了解多少? 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三)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美术鉴赏是一个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方式一:提出问题《蒙娜丽莎》的神话昰达芬奇创造的?还是欣赏者创造的?

目的;通过故事情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概念做好铺垫。

方式二:教师展示蒙娜丽莎从达芬奇的“原创”到众人“共创”达芬奇神话的蜕变过程,让同学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鉴赏“再创造”这一过程的实现。

之后,给出引导:艺术鉴赏要依据不同的角度切实展开,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三大角度。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目的:在情境中给出概念,运用图片探究、交流,实例分析,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深化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二板块:了解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方式一:展示图片《文姬归汉图》和《洪荒风雪》,提出问题:两幅作品展示的场景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组行人在行进的旅途当中;不同之处在于,两组画面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时代,人物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不同。

方式二:提出问题:两件绘画作品中的主人翁经历了怎样不同的故事,才形成了迥异的精神状态?播放视频《胡笳十八拍》,并引入对《洪荒风雪》的时代背景介绍,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地启发。让学生深入地讨论分析两件作品

目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益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从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角度鉴赏美术作品。实践了课标精神,突破了教学的重点。第三板块: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方式一:展示朱耷两幅花鸟画,提出问题:画面中的鸟兽和生活中有什么不同吗?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

目的:通过对朱耷坎坷命运的了解,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方式二:展示梵高的作品,提出问题:你对梵高了解有多少?梵高作品的价值在哪?

目的:通过两个画家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角度对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第四板块: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方式一:展示:作品《到前线去》和作品《初踏黄金路》

学生小组讨论:这两幅木刻版画通过怎样不同的形式(形象、色彩、构图)达到了什么样的独特美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五板块:在“比较”中发现美

方式一: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导入两种比较的方法

目的:使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比较的内涵,从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

方式二:展示图片《李白》和《蒙娜丽莎》,《黄花梨浮雕樆纹圈椅》和《月光花园扶手椅》,让学生讨论比较两者运用“比较”不同

目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学会使用横比和纵比,形成方法的自觉。

第六版块:综合探究

方式:展示图片《格尔尼卡》和《公元前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三个角度分析比较两件作品

目的: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表达的过程中真正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第七板块:总结

方式:让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目的: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

第八板块:课外拓展

方式:鼓励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一些展览,生活是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的最好土壤。

目的;强化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的重要性,联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面向生活!第九版块: 布置研究性作业:学生搜集一张作品,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把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作好记录 目的: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使学生养成开放的、自主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养成对美术的终身爱好。

七、教学反思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而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将教学升华为优美的艺术。·从而,让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追寻”美,实现乐学。

·让学生在艺术的体验中“发现”美,鼓励善学。

·近而,我们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的实践中“创造”美,拥有一双明亮的审美的眼睛!

八、板书设计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一、鉴赏角度 : 1.历史社会背景

2.美术家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3.形式美感:形象、色彩、构图

5.文学作品类阅读鉴赏 篇五

教学目标:

1、明确散文复习的目标、思路

2、学习散文规范阅读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规范”成“习惯” 教学重点:

规范阅读方法的点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做练习,熟练掌握方法,准确快速解读文本 课时:两课时 教法:点拨、练习教学过程:

一、明确近十年高考常考文学作品体裁:散文(写景类、状物类、写人类、议论类)

二、平时做题普遍存在问题

1.对文本理解一知半解,靠直觉想象答题,答案脱离文本 2.审题不严密,答非所问 3.答题思路不明确,遗漏要点

4.语言组织不规范,表述不准确不通畅

三、明确复习思路——两大步

●规范阅读步骤:养成规范的阅读习惯

●规范答题:包括答题思路、答题模式、表达术语三方面

四、明确复习目标:

1.平均分15分以上,争取20分,消灭个位数分。2.让“规范”成为“习惯”。

五、规范阅读达成目标

1、明确结构思路

2、基本了解形象特点

3、基本把握感情主旨

六、导入新课

1、回顾第五次月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思路:从标题入手,阅读时注意哪几段写到了“请到阆中来过年”,为什么到阆中来过年。根据此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结构层次:

1-6段,写在厦门过年不让放鞭炮的寡淡无味。引出下文朋友相约到阆中去过年。7-11段,朋友介绍阆中过年与厦门过年的不同点(4个特点)。

12-16段,作者亲赴阆中,品小吃,游古迹,更加坚定到阆中过年的决心,而且表明到阆中过年的急切心情。

2、第六次月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思路:从标题入手,阅读时注意哪几段写到了“汉家寨”,“汉家寨”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根据此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结构层次:

1-4段,写走近汉家寨的过程,描写了铁色戈壁的特点,烘托了汉家寨的环境,为下文写汉家寨作铺垫。

5-28段,写在汉家寨所见所闻(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及汉家寨人顽强勇敢、坚守故土的精神品质)。

29-33段,写作者离开汉家寨及其所感(作者精神境界的升华)。

3、小结

从标题入手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是我们从高一以来一直沿用的方法。阅读过程有以下要求:(1)标明段落序号

(2)阅读时注意哪几段集中写了与标题相关的内容(景、物、人、事),其它段落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段什么关系。

(3)还要注意写了形象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注意:必须养成用笔标注的习惯!

七、学习新课

(一)平时所选大部分文本结构特点:开篇先写其它景物或人事,为正文内容作铺垫,中间部分

是文章主体,最后往往升华主题。因为不直接写主题内容,需要别的内容作铺垫,所以称这类结构为——铺垫式

例:《彩色的荒漠》

1、共8个自然段

2、结构层次:

1-4段,写去往油田路上的所见所感(茫茫的灰色的戈壁、顽强的胡杨林、流动的沙丘、炎热的气候)。

5-7段,写石油工人的拼搏奉献精神和克拉2号气井的壮观,体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

8段,进一步点题,强调自己的感情——难忘 小结: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作铺垫;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最后一段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练习:《岳桦》《马缨花》《绵绵土》《一日的春光》

(二)老师引导分析例文〈灯火〉

1、共19段

2、结构层次:

1-13段:写灯火在我童年时代给我的温暖,并写了祖孙二人在灯下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 14-18段:写长大成年后,在灯光下写作的感受,通过对比衬托煤油灯的灯火对自己的影响及意义 19段:篇末点题,写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小结:因这类文章标题在文中出现频率不高,而且形象具有象征性,因此称之为——含蓄式 练习:《阳光的香味》《春天的梦》

6.《背影》作品鉴赏 篇六

新中国油画鉴赏教学实践中, 我选择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 从其生平、生活年代、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等逐一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方法符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使学生较为全面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在不断“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理解文化艺术”。

一、《延河边上》经典革命历史母题

新中国的五、六十年代, 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取得重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反映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的伟大革命斗争, 如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题材;二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生活。钟涵的《延河边上》就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 以古典油画写实的方法, 再现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艰辛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代表作。

作者钟涵, 江西萍乡人。1946年考入学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80年赴比利时进修。197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延河边上》是一幅重要的革命历史画。此画是作者油研班的毕业创作, 因表现的是领袖背影受到批评, 致使原作遭受毁坏。

作者是从鲁艺走出来的画家, 作者之所以选择了表现领袖的题材, 因为他成长在哪个年代, 并且比较熟悉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 这一页页鲜红的历史篇章使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并铭刻在心中。对于那一代革命热血青年来说,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四十多年来的人民斗争历史, 就是他们的家谱家史, 是一页页充满宏伟壮阔的图卷, 处处放射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芒。因此作者就有了强烈的愿望, 要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延安作风”, 表现当时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表现当时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风格。画革命历史画, 歌颂我们的党。

作者就是这样选择了《延河边上》的主题。作品选题的起点是来个人的理性认识, 是落实在对生活的感受和经验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两者在他的艺术构思中, 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曾两次到延安, 去体验那里的生活, 去感受那里新的气象。那里的人, 那里的山山水水, 处处都使人怀想起革命战争时期的景象。流淌的小河边,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 满川秀色, 一片耀眼的金光从东边的山头上洒向大地。延安的干部群众经常到河边散步, 抑或是劳动归来, 到延河边洗洗脚, 喝口延河水, 感受解放区的美好和幸福。又仿佛看见当年那沸腾的生活景象, 感觉过去的岁月还在眼前。这一幕幕都化入到了眼前, 化入到心田, 那金色的霞光中, 仿佛披上了延河的粗布锦衣, 透过一缕缕阳光, 吸吮着四十年代延河边上飘来的阵阵清风。

造型母题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像未来作品的种子, 或是果实的核仁。作品在最终这个造型母题中的核心是:“延安”即“革命的大本营”, “毛主席和农民”即“知心的同志”。因主题思想的明确化, 造型艺术语言也就随之精炼化了, 画面中让两个主体人物的图像突显在一片金色灿烂的阳光之中, 把轻轻流淌的延河水及延安的宝塔山等细节都自然地融合到主题人物形象的身影中了。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一个鲜明的主题印象。

关于形象塑造, 为什么要画背影呢?许多人不明白。领袖形象用背影来描绘是否合适。其实, 这就是此幅作品的成功之处。艺术家表现领袖背影的微妙手法, 是绝无仅有的, 这件艺术品的绝妙也正体现在含蓄的特点, 正因为含蓄、所以特别耐人寻味。看了这幅画, 会有许多观众不满足, 希望能够看到主席的正面, 有一种很想看到正面的欲望, 想看到伟大领袖的神采和风貌。其实,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作为群众领袖的那种诚挚、朴素、平易近人, 微下弯的身躯以表领袖的谦和, 描绘毛泽东主席双手后背的动态, 手持点燃的香烟点明主席舒畅的心情和他一天工作的辛劳, 缓缓的步履, 谦和的姿态, 无不引起观者美好的联想。同主席并肩行走的是陕北老汉, 老人饱经风霜, 满头银发, 不难想象战争的烽火和沧桑的岁月, 磨砺了老人的一生。这幅画里, 老汉成了人民群众的一个化身。

它是一首抒情诗, 它是一幅具有庄严感和纪念碑式的经典之作。

二、《天安门前》新中国的忠实描绘和虔诚表达

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天安门前》吸收了新年画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 以特别喜庆和热烈的笔调表现了当时天安门前常见的一个场景, 是作者追求油画民族化探索过程中的一件优秀作品。作品内容强烈概括了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是当时全国人民非常喜爱的一件油画作品, 堪称“红色经典”。

作者孙滋溪, 1929年生, 山东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 从事部队文艺工作, 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此画真实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也是作者对工农群众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是中国油画创作上很有影响的作品。

北京天安门, 是新中国的象征。毛主席宣告新中国诞生之时, 亿万中华儿女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时画家孙滋溪随军南下途中, 从行军的电影记录片上看到这个庄严的历史场面, 也为之欢呼、流泪。从那时起, 像其他炎黄子孙一样, “天安门”就成为了孙滋溪心中崇高而神圣的祖国的象征。这些来自现实的真切感受, 成为孙滋溪日后创作最初的动因。1963年春, 孙滋溪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 写的是关于一位北方的伐木工人很渴望到天安门城楼拍照留影, 但因没有机会到北京来, 便将他在家乡拍好的照片邮寄到当时的“天安门摄影服务部”, 请求摄影师将他的照片背景改洗成天安门城楼。这则报道深深感动了画家孙滋溪, 因此, 创作《天安门前》这幅画的愿望燃烧得愈加炽烈。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对绘画艺术而言, 语言便是视觉形象。绘画艺术最典型的基本特征就是将静止图像能够在观者的内心深处演绎成流动的节奏。画家孙滋溪是在探索和实践艺术语言的基本规律, 从一开始深入生活、研究生活, 再到确立题材、感受题材直至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 遵循这个规律, 艺术作品的成功创作才会成为可能。于是, 孙滋溪在创作《天安门前》的过程中对这些特质尤为注意。首先, 在进行艺术构思时, 他自觉运用形象, 常常是于心中先画草图, 每有个想法, 都要落到画纸上, 以视觉形式来判断和验证画面效果是否成立。其次, 起草构图时, 很注意主体形象的经营位置。油画《天安门前》的构图运用了对称的形式美, 这种形式美无论是在戏剧电影舞台上还是古今中外的各类建筑中都能领略到。对称的形式美具有庄严稳重的视觉效果, 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更具震撼力和征服感。再次, 在画面上, 调动一切笔墨为塑造视觉形象服务。人物形象不仅指人物的自然容貌, 还包括衣物、装饰品等人物外表的形象与人物内心世界的统一。准确地说, 作品主要要表现生活于真实中的人物形象。画家不仅表现生活中的真实, 更要注重“描绘心灵的真实”。《天安门前》群像, 明显带有六十年代的时代印记, 既有朴素的容貌和装束, 又有作为国家主人的昂扬精神, 更兼有摄影师即将按动快门的刹那间舒展了的内心的亢奋。

要使人物形象在画面上“活”起来, 首先是人物形象具备一种具体的典型, 使观众觉得画上的人似曾相识, 因此, 作者收集了众多资料。如画面中间的农村干部是根据当年北京劳动模范李墨林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正是由于对现实的长期观察和高度概括, 才有了《天安门前》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它的成功, 才为中国现代油画留下了可资参照的创作实例, 为未来的观众留下值得回味的视觉记忆。

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审美价值

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和毛泽东关于“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基本理论, 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艺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标准。

《延河边上》和《天安门前》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 表现生活, 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 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并在现实的基础上, 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 以鼓舞人民的意志, 《延河边上》和《天安门前》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这些优秀的油画作品在创造和建构新中国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了难以代替的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之心以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他们用自己的画笔谱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不朽诗篇。因此, 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总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四、结语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 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 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 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课堂教学中对作品作全面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就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积极诠释。以钟涵、孙滋溪及其代表作为主要鉴赏对象, 从生平、生活背景和各时期作品的风格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 切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美术视野”, 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 逐步实现“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 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终极目标。

摘要:高中油画鉴赏课总绕不过对中国的油画作品的了解、分析、解释和评价, 特别是新时期的油画, 要站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展开、解读, 因为任何美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本文以钟涵、孙滋溪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为鉴赏对象, 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油画鉴赏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油画,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

7.刘和平书画作品鉴赏 篇七

2009年2月,大众报业《城市信报》专版报道“刘和平:大墨者隐于市”。

2012年11月,《东方书画报》整版报道“谈刘和平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 2013年6月,《山东商报》专版报道“记实力派画家刘和平先生”;《青云》书画专业杂志专版报道“画家刘和平国画艺术”。

同年8月《潍坊电视台》文化周刊节目播出“画家刘和平”专题片。

自1990年至2013年作品入选国际、全国、省、市级专题展、群展、联展50余次,并获多次获一二等奖,入编画集30余部。

上一篇:老干部办公室主任竞职演讲稿下一篇:百货商场6周年店庆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