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预习

2024-12-08

语文课前预习(共15篇)

1.语文课前预习 篇一

1、明确要求,教会方法。

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如在本学期初,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利用两节课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将预习放置于课堂内完成,共同预习了第一课。

(1)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如我们在哪里荡起双桨?

(2)与学生共同探理解词义的方法,即查字典或词典、看生字表、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及向别人请教。在学完第二课后,学生又体悟到可以查无字词典的新方法。

(3)自主识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识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

如:在预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学生对“聪明”的“聪”识字有这样的认识:一生提醒了它的读音,是平舌音;一生提醒了在写“聪”的部首时,要注意“耳”的横变成提;一生又想出了记住“聪”的方法,他说,一个小朋友想聪明,上课时要张大耳朵听,睁大眼睛看,要勤于发言,而且要用心记,此话说完就赢得了全班的掌声。

(4)读好课文,要求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

(5)同时,应鼓励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

如对哪个词,哪句话不太理解的,可在句子旁画一个小问号,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新授课时学生会带着疑问,听课自然更专注。在课堂中预习,老师能手把手地教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可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2、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在预习中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我们在三年级的预习目标中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识字,读通课文,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此阶段的实施方法在胡老师的课堂已有所体现,不再赘述。

第二阶段:在学生已学会理解词义的方法后我们开始让学生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查找有关资料,什么叫在老师指导查找资料呢:如不要漫无目的地去找资料,有的孩子一提到查资料就上网下载,一连打印好几页纸,孩子是否真正了解、理解了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查找最感兴趣、最有效的资料。

如在《古诗两首》中可指导孩子去了解作者杜牧和张继,可引导孩子去找找枫桥在哪,也可找找其他描写秋天的诗。

第三阶段,教会学生学会初步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将预习分梯度教给方法,使其得以循序渐进地进行。

3、交流经验,获得方法。

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让孩子们进行预习作业的展示和预习方法的交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后者“渔”便是预习的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如怎样把一篇课文读通顺,有的孩子认为可把长句子读通,有的孩子认为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有的孩子认为注意好停顿和换气的地方。

又如在词语的解释方法上,有的孩子认为可以查词典,有的孩子介绍可以看插图,有的孩子认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不错的方法,也有的孩子认为可以向别人请教。

在交流查找资料的方法时,有的孩子认为可以上网,有的认为可以翻阅阅读,还有的孩子认为可以请教家长。通过交流,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孩子之间这样直观的介绍与交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持之以恒,习惯养成。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如果仅布置预习作业,老师不及时检查,这就给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孩子有空子所钻,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作业,自己就可以马虎,久而久之便不做了。

所以及时检查这一步尤为重要。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第二天必定是将孩子的语文书收齐批改的,对预习做的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对预习进步大的孩子更是予以大力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此外为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每周统计预习作业得花数最多的学生,发班级喜报,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

从一开始的要求,到检查督促,一段时间后,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了。这样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部分学生就可以让老师省心不少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那么就需要教师仍然去提醒督导,但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能让预习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学生才能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学生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

2.语文课前预习 篇二

一、把握预习的特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有备斯可以无患矣,但不是“有看书”就是预习,预习有其特点。

1.时间性。即略提前于教学进度 ,哪些内容先教学 ,先预习哪些内容。从具体时间上说,要比课堂教学时间提前,少则一节课,多则一两天或三五天不等,视内容而定。

2.差异性。所谓差异性 ,是指学生自身的知识点能力水平的缺陷处。如有些学生口语差些,就要注意做好相关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倘若作文是弱项,就要多花些时间考虑,看一些相关的作文范例,多收集一些作文素材,甚至可以试写等。

3.重点性。原则上选择重点内容预习 ,包括重点语句段 ,要有重点地预习感悟,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到见解,提高教学质量。

4.提示性。有的学生对学习不知道如何下手 ,教师就要有所提示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对要讲的课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

二、课前预习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针对每篇课文内容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以此为基础设计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和文章的重难点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等同于重难点, 通过问题调动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积极性。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文体之间,趣味点的选取和设计要灵活,首先要知晓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高一和高二不同,新授课和复习课不同,不注意这些差别,预习问题的设计就会适得其反。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别意味着设计的多变性,诗歌、散文、小说各有特点,只要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就不愁学生对文本的高效学习。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材料只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将进酒》前,我让学生先听中科院院士陈涌海教授自弹自唱的《将进酒》。学生很喜欢陈教授的弹唱,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思考,在众多古词新唱的《将进酒》中,为什么这一首最被人们称道? 大家可以从曲调、伴奏、嗓音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豪放、粗犷、愤激的诗歌风格不教学生就自会了。理科生有如此豪情,科学家也能有如此豪情,这改变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观念,效果很好。

2.提前掌握生字词。高中语文学科在考查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时,往往会从字、词和句的角度入手。我们首先应该把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词及句子标记出来,通过查询工具书的方式进行初步尝试。倘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足以将问题彻底搞清楚,就应该特别标记出来等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这样势必会让你听课更有目标,也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注意老师的讲授。如此心中有数,听课效果怎会不大幅度提高,这是课前预习最重要的价值。

3.进行自主探究。文本要放手教给学生 , 让他们自主探究。学生在读文本时应该静静思考,这篇课文在文字、语句、内容、思想情感上还有哪些疑难,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摘录下来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在预习时相互讨论交流, 这样不仅有利于文本的解读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4.借助语文工具。读一篇新文本时肯定会碰到许多不认识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就要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些疑难。如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本时就充分发挥了工具书的作用,因为本文的生字较多典故颇多,如果不借助工具书就很难读懂文本。学生查出了“翼轸、瓯越、棨戟遥临、潦水、彭蠡、逸兴遄飞”等疑难字音,“对于终军的弱冠,班超的弃笔从戎,孔鲤的趋庭,俞伯牙和种子期”的典故也有充分的理解,这样在阅读文本时就有了不同的感悟。

5.开展阅读教学。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 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不能忽视它的作用。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做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作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必须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6.浏览课后练习。高中语文是很讲究作品背景教学。 因为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家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些传奇的经历,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创作的欲望。举个例子来说,《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先生是一位身世坎坷的大作家。他从小便是孤儿,老北京大杂院的贫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的那一幕令人难忘:他急急忙忙地往家跑,掀开锅却是冷冷的锅底,什么饭都没有,便只好又匆忙地往学校赶。这个细节打动了很多人, 这是当今社会的高中生感受不到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写出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享誉中外的优秀作品。当大家了解了作者的故事和写作的背景之后, 对后面的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初探 篇三

学习作为一种认知与情感的活动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但它又因实际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不同而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从古到今有许多教育家都试图通过分析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来找寻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而作为教学规律中的一个环节,“预习”很早就受到普遍重视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同学们在预习中,自己可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作为问题提出来,这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在学习中的重点和关键,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实践与体会。

一、撩起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如果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在大脑中形成 优势兴奋的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去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语文课前预习面广且内容丰富,它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度进行课前预习既可激发学习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去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二、指导课前预习的方法与步骤

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主动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加以对学生认真指导,显得十分必要与优势。

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其方法与步骤,教师们各有千秋。有很多学生平时会去预习,但在如何预习的问题上,并不明确。怎样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预习,而且会预习,预习得更好,更有收获。我们认为在教学每组教材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到每组"导读"的内容,预习时做到有单元训练的重点,具体步骤如下:

1、读 "读"要完成三个目标:一是初级目标:读准字音,划出不理解或不认识的生字词,利用字典等书籍自己解決;二是中级目标: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色彩地朗读课文方向迈进;三是高级目标:能划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诵读。通过诵读这些句段,可萌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

2、想 "想"要练习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内容方面去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理清文脉,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重点句段含着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议 议就是质疑,有疑才有思,让同学去质疑。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质疑:从课题入手去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文章中某些关键词句入手进行质疑。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他们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在矛盾处质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质疑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悟。在文中的"空白"处质疑。文本中在许多地方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出现"空白",这种"空白"为学生预习思考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学生预习时可以借助上下文中写到的内容去推测构思没有写到的"空白",或质疑施问,或批注诠释,或把"空白"补充。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想提什么?就提什么。这样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精神品格。

4、查 可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报刊、书籍、字典、词典中去查找资料,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资料;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资料。现在 孩子求知欲极其旺盛,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一文时,课前我告诉学生:大家登过山吗?想不想尝试登山的乐趣呢?说说登山的经过,谈谈自己的体会,描述登上山顶后所见到的风景。这样别具一格的预习作业,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家长、同学一起去攀登上杭城郊的七峰山或石壁寨等景点,积累丰富的表象。

5、问 "问"即不耻下问。学生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或朋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问者可以从同学的讨论中,通过自己思考给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去寻找答案。

6、写 在预习中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摘记下来,也可根据课文内容去理清文脉,拟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在文中有疑处写批注,写读文有感,写自己在预习中获取的信息,为习作积累丰富的资料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求学生学会做课前练习笔记

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更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欣赏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提高习作能力。俗话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读书笔记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例如摘要式、抄录式、批注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预习文章中作记号,画重点号、提问题、谈简介、写读文有感。读书要养成眼到、心到、手到相结合的习惯。要广泛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促使他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自主思考、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对课文中那些含义深刻、话中有话、有言外之意及语句背后隐藏"真谛"的问题,这些我们应提倡学生做课前练习笔记。这样才会有助于积累大量的习作材料,培养他们的习作能力。例如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求学生预习中必须写一小段看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写的独特感受。或者读了这篇新课文后,你从文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通过动手练习来培养学生眼到、心到、手到的良好习惯。

结语:通过多年的课前预习教学活动,笔者所任班级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质量检测亦稳步提高。实践证明,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指导,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亦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篇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综合考虑,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写作特点等。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在借助课文注释阅读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这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日后从纵深的角度阅读和理解课文。

二、勤动笔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还要注意勤动笔。预习时,在课文的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给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在含义深的句子处画上线,对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上课时,再特别注意这些有记号的地方,把自己觉得含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将精彩句子或语段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用笔勾画出来,以备上课时交流和日后背诵识记之用。教师在教学初应该先考虑好本单元、本课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内容为主导。”教学方法合理与否、合适与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的。文中最能凸显教学内容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就显得相当关键,如在《范进中举》中勾画出你认为好笑的语句,解读笑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在《背影》中勾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以便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在《变色龙》中勾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语句,以探究其变色的原因及社会根源。

三、深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读课文,记录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以便上课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问题。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当然质疑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有学生探究课文后的质疑。课堂上,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建立在学生已准备好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问题的思考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不但影响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还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如果学生质疑少,则情况就会相反。

四、善总结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如发掘问题的深度、新知识的预先感知程度、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写下心得体会。思考体会是课前预习中较重要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包括提示的内容能否读懂,文章主题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等。阅读课文时,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疑惑的地方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就容易心领神会。《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有一个前后变化的过程,预习时可以将“我”对父亲的爱是如何表现的句子找出来,思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当时又有怎样复杂的内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书上做批注,这样课上经老师一点拨,学生就容易领会和理解了。

五、常比较

经常将所学课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寻找异同,总结规律。说到底,语文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让他们通过类似课文的比较,掌握一类文章的读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不可能教学生读所有的文章,而学生想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必然需要广博的阅读。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单元课文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不同课文的比较,还可以是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的比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预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的指导,需要有条理的规范,更需要教师的高度重视与持之以恒。

初中生正确预习语文课文方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作过为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中的“汤”(shāng)容易读错,当“水流大而急”讲。“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当“昏暗”讲, 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

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例如,预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文章为什么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带着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讲解,那时,会很快明白的。当然,预习时,千万别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

5.语文课前预习 篇五

鸟瞰式预习多是在假期里或开学之初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多数能自我安排,并且学习比较轻松。比如在暑假里或开学之初,新教材刚刚发下来的时候,利用一两天的时间,粗略地预习一下要学习的内容。

但你要知道,鸟瞰式预习并不是泛泛地预习课文的表面知识,而是通过这一鸟瞰式的了解,明确学习内容的多少和难易,以便制订出科学的学习计划。比如每天学多少?大约要多长时间?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心中有底,就能增强自信心。

鸟瞰式预习主要是看标题、读目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它比大小标题具体很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论述的中心思想。

6.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情况,因此设计了本问卷。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作业无法落实的原因、预习的步骤、预习内容几个方面来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普及度、预习的质量和预习的价值性认识;从侧面了解教师布置预习的质量。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从本校五年级选了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 张,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结合本校学生的预习情况自编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调查内容如下。

1、你觉得语文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

A有必要 B没必要 C不清楚

2、你经常进行语文的课前预习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来没有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上课前总会预习的;约 17%的孩子对预习重视不够,还没有养成主动预习习惯。

3、你的语文预习时间一般是:( )

A15分钟以内 B15-30分钟 C30至60分钟

分析:大部分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2%的孩子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没有用。

4、你的语文预习的主要内容是( )。(可多选)

A读通、读熟课文 B自学生字词 C了解课文大意

D查阅资料 E质疑问难 F根据课后题,尝试探究

G其它

从本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少部分同学能质疑问难,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二).预习的主动性

1、你之所以进行课前预习是因为:( )

A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必须完成

B为了课堂更好地学习,我必须完成

C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D不知道

2、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主要是( )。

A提高听课效果 B得到老师表扬 C提高自学能力

D上课可以不听

分析:有30%孩子预习意识、预习目的是积极的,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有20 %的孩子预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预习的独立性

1、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

A自己主动预习B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 C不预习

分析:35%以上的孩子有了预习的习惯,即使老师没有布置预习作业,他们也能主动问或主动预习。30%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2、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指导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分析:有一半学生在预习时会得到父母的指导,说明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预习是十分重视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四).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如下:

1、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 )

A直接跳过 B做好记号,上课认真听

C请教别人 D查阅资料

分析:20%的孩子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45%的孩子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但仍有30 %的孩子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

2、预习中你使用过《教材全解》之类的参考书籍吗?(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分析:在课前预习中,70%的孩子都使用教学参考书。也就是说有多一半的孩子在依靠参考书进行预习。

3、使用参考书籍是为了:( )

A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好回答老师的问题

B仅作参考,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C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分析:34%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38%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多数孩子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课前预习是值得的。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

通过调查反映出学生查阅资料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7.语文课前预习 篇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预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更能激起学生和文本的心灵交流。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从以下预习兴趣、预习方法和预习评价三方面来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并逐步常规化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愿意去养成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兴趣呢?一开始, 不妨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预习。在我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时, 我就想到了这个办法——看谁预习最认真, 最能了解老师的心思?对于基本的预习环节如查字典认识生字, 读熟课文我设定比赛规则, 每次预习总分十分, 认真做到者得满分, 有欠缺则扣分, 若超额预习则加5 分, 由组长统计, 学期结算, 看谁最会预习。这样一来, 很少有学生会不预习, 每天早上都能听到学生争相读书的声音。每篇文章的词语, 我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阅读, 先用铅笔画出来, 上课时再与老师核对, 看谁和老师最有默契, 每次画词语, 总是能听到学生高兴地低呼:“我又和老师一样了。”其实, 学生从一开始的为了得分, 慢慢转变成常规的学习步骤, 最后成为习惯, 都在竞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二、从预习方法入手, 优化预习

学生之所以不重视预习, 有大半原因是因为不会预习。在我们老师眼中, 预习是极其简单的, 常常忽略了对学生预习的正确指导。其实, 要想学生能够有效地预习, 首先得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预习。

(一) 读课文

预习的首要工作就是读书,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预习要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顺课文, 进而培养学生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 并发现疑难。我们要指导学生多种方法读, 如高声朗读, 轻声读, 默读等等。

(二) 查生词

初读一篇文章,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词。我们应事先提醒学生养成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碰到一些难理解或重要的词语时, 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查自悟。碰到一些专业名词, 科学术语时, 可指导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 提问题

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 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 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我们老师可要求他们在预习时提出问题, 看谁能把老师学生问倒。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 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 有关于内容的, 也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

(四) 写批注

我带的是高年级的学生, 做批注是高年级预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年级也可以开始让学生写批注, 锻炼阅读能力。什么是做批注?就是在预习的时候, 针对文章中的较能唤起自己表达欲望的句子, 在旁边写写自己读书产生的感悟, 这一做法,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独立阅读能力。如何教学生学会写批注呢?一开始, 我和学生上了一堂学写批注课。我告诉学生批注要点:挑你喜欢的句子, 或是读了很有感触的句子, 又或是文章的重点句子, 抓住句子中关键的重要的词语如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 有什么想法或是联想到了什么, 都可以在旁边写下来。接着, 我们一起针对《装满昆虫的衣袋》进行批注练习。我指导学生抓住法布尔的动作, 语言, 如“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 通过解读动作“包”, 并联系上下文, 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们。学生接触批注的前一段时间, 我将文章的重点语句摘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做批注, 慢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句子写感受。现在, 学生已逐渐掌握了批注, 上课回答问题也精彩多了, 常常有学生说出出人意料的话语, 给课堂增添活力。

三、注重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预习作业是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的, 因此教师应对预习进行有效的检查、评价。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 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 但可以不细致批改, 以检查为主, 对于一些认真的同学, 可以贴小红花或写“你真棒”等进行表扬。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可让学生互查。口头预习作业, 如果以竞赛的方式进行, 则要时常关注各人得分情况;如不是, 则请家长监督, 或采取抽读的形式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检查和评比, 无意中给了学生预习的压力和动力, 促进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投入语文学习, 也能为将来的阅读品味打下奠基石。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幸福, 播种预习习惯, 收获阅读的乐趣。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摘要:预习对于学习而言, 是极为关键的环节,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认真的预习。学生只有通过预习充分感知课文, 课堂上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更深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因此, 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更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并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8.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探究 篇八

关键词: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课前预习。以学定教,教学活动应以学为主,学先于教,课前预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每一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学,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多年的教学探索,深刻体会到:学生要做好教师的向导,而不应只做教师的随从。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启示下,学生通过预习,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课前预习,对语文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然而,实际情况是预习让许多学生无所适从,只是读一两遍课文,多读几遍就没有兴趣;或是老师提出要求,就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并无顾及全文,更别说领会其思想,体会其词句的优美。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味,没留下痕迹的预习毫无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完成预习要求,养成预习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区分情况

课前预习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个明确的预习目标,围绕目标和要求去开展预习工作。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年段特点、单元教材的进度等制订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不同学段的预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以读书、识字、写字为主;到了三四年级除了识字、写字,还要加上理解词句、阅读理解等;到了高年级如果还以中低年级的标准,就没有预习的意义了,这其实是个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有些学困生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些标准,但一定要抓住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有目的地开展预习。一些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对他们更有帮助与启发。

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大部分学生及家长都认为预习就是看书,不把它当作一回事。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要如何预习,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提出预习要求,这样,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课文预习一般都是围绕“识字”“写字”“阅读”展开,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步走”:一读,就是要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就要将课文生字词读正确,可以利用工具书。中高年级的“读”应做到反复读,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二画,课前预习时,把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弄清画出字、词的读音及注释,并将注释标注在书上,便于理解,加深印象。三查,这里的查除了查字典和词典外,还可以查阅课外资料,搜集整理本课的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常见的有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便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像学习古诗,《孔子拜师》《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文章,搜集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会对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有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写,课文要求抄写必须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下来,抄写的过程可能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及记忆,领会作者的精神内涵。中低年级许多有关季节的诗歌都可以通过抄写加深记忆,为写作做好积累。五想,能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可以带着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阅读,当看到文中有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或者写下来。这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也就更容易心领神会了。语文的基础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想要预习有成果,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安排预习方法,切不可盲目地预习,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这样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质疑问难,循序渐进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有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收获才最大。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需要发扬质疑的精神,动脑思考,以巩固和获取新知识。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查找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真正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学方有所得。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用循序渐进预习法进行预习时,可以分为几个步骤:(1)通读课文。看新课题目,想问题,之后初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不理解之处。(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会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3)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4)将课文读熟,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一般情况下,文章经过这样反复、用心地阅读,学生对文本会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和感悟,对进一步的听讲有很大的帮助。

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要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焦光.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有效性[J].考试与评价,2013(02).

9.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方法反思 篇九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预习时主要是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在疑难处打上问号等,要求不太高。而中高年级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课文内涵也逐渐加深,词汇也更丰富,对段和篇的理解要求更高,所以预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 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

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部分?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四)做批注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 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 彩。分课型预习

(一)讲读课文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疑入手,循序渐进。(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5)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文旁边批注,以便于在课堂学习时和大家交流。

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 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 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10.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

①有必要 ②没必要 ③说不清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 )

①总会预习②有时会 ③不会预习

3、你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吗?

①有用 ②没有用 ③不清楚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 )

①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 ②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我必须完成。 ③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④不知道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 )

①自己主动预习② 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 ③不预习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 )

①经常指导 ②偶尔会指导 ③从不指导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 )

①直接跳过去 ②做记号,上课时认真听 ③请教别人 ④查阅资料

8、预习中你使用过《课堂全解》《奇迹课堂》之类的教学参考书籍吗? ( )

①正常使用。 ②不使用。 ③有时会使用

9、使用《课堂全解》《奇迹课堂》之类的参考书籍是为了? ( )

①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

②仅作参考,就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③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10、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 )

①自学生字词 ②读通、读熟课文 ③了解课文大意

④查阅资料 ⑤质疑问难 ⑥根据课后问题,尝试探究

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知道课前预习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认为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自己不会主动去做课前预习。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重视课前预习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生字、词语、读课文,对课前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

3、不注重预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但预习时不动脑思考,采取的课前预习方法也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

1、初期阶段,先让学生对字词句学会预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学字(生字、形近字、多音字等),词语(优美词语、词语搭配等),句子(优美的句子)。

2、中期阶段,在学生对字词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再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11.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篇十一

关键词:预习启迪;内容确定;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而抓好预习是有效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之一。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学习内容,获得成就感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发现目前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引起探索的兴趣,为进一步积极主动深入学习造成了一种期待情境。要使学生预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教师的课前预习指导应做到三个方面:

一、做好课前预习前的启迪。

要使学生尽快进入预习状态,可以采取三种方法:必要交代、设置悬念、比较异同。必要交代就是交代学生有必要了解的一些知识,如作家,时代背景、作品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交代对于距今时代较远的课文尤为必要,但对于学生较熟悉的作家作品就没必要了。设置悬念,抓住最能激起学生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引而不发,激起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比较异同,比如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比较句子的异同等。有些题目大同小异,也就是说有些类似的地方,甚至在题目词语的组合结构上都没有变化,所不同的是,只是某一个词或一个字有所变换。但是,这种变换却全然改变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思维角度。所以,在审题时一定要有重点加以注意,防止误审或感觉上的偏差。区别这类问题,应该在同中求异。

二、课前预习内容的确定。

主要包括常规内容的确定和重点内容的确定。常规内容主要是熟悉课文内容及认识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对内容大意的把握上,以及细节方面。认识生字词要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音、形、义上的问题,对于学生易遗漏的生字词给予提示性指导。

重点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来定。课文特点包括文体特点、作家风格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文体特点一般都带有规律性,小学课本多为记叙文,而学习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写事把握事情发展的过程,写人抓住人物特点,写景把握地点转换。如果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尝试着摸索这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有益于他们自觉能力的提调 而引导学生留意作家风格,对提高鉴赏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教学重点则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指导确定重点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既要考虑他们的共性,又要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注重“因材施教”,预习才会有效。

三、指导预习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主要有三个内容:

1、指导学生掌握预习阅读的特点、步骤。

由于我们在读一篇文章前总有一定的目的,目的不同,阅读方法就不同,所以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确定目的,根据学习目的再按照:总体浏览、要点记忆、疑点发问、难点求索几个步骤进行。总体浏览是从整体上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要点记忆主要是字词句;疑点发问、难点求索既是学生自己挖掘教材的过程,又可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圈点批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勾画,勾画符号最好全班统一,便于交流。

3、指导学生学习讨论。

讨论是一种启迪思维的好方法,既可以促成一些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所以讨论也是预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12.语文课前预习 篇十二

一、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开学初, 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初一新生, 我以暗访和问卷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调查, 发现我班43人中, 认真预习的只有7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16.3%。读一读课文了事的有15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34.9%。而根本不预习的有21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48.8%。试想, 这种预习现状, 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能精彩, 如何能高效?因此, 我把学生学会自主预习作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突破点。

二、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我以“预习让你不再是语文课堂中的看客”为主题开了一次讨论会。首先,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在观看体育运动会时, 你们喜欢什么体育项目呢?”同学们七嘴八舌, 有的说喜欢篮球, 有的说喜欢羽毛球, 有的说喜欢乒乓球……我接着又问:“哪些项目是你不喜欢的呢?”学生又说出了许多, 像垒球、曲棍球等。时机到了, 我开始出示了第一个讨论题:“你喜欢不喜欢一个体育项目, 根本因素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是:“你对这个体育项目的规则了解不了解, 是你喜不喜欢看的决定因素。”得出这个结论, 我满心欢喜, 但我正色道:“如果我们把每一节语文课比作一个体育项目的话, 你想当积极的关注者、参与者, 还是想当目瞪口呆的看客呢?关键在于是否预习。”道理不言而喻, 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预习好不好呢?”我趁热打铁, “那就结合你以前的学习情况把你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吧。”在学生的小作文里, 我捕捉到了他们强烈的预习愿望, 马上进行了下一步计划。

三、教学生如何预习, 培养经常预习的习惯, 使学生在预习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 常规预习, 养成习惯

常规预习是从开学初开始的, 在明确预习重要性的同时, 我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如下要求, 目的是让学生会预习, 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1.朗读课文, 找出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中生词在文中的位置, 结合句意, 理解词意, 以小组为单位, 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把预习成果记录在预习本上, 以备复习和小组长检查。

2.在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探究课文预习提示中所给的问题, 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认真朗读, 在课本页边做好批注。

3.将自己的想法写成初读感受或将自己的疑惑设计成问题记下来, 准备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交流。

4.课前在阅读中搜集与课文内容相似或形式相近的文章, 准备在课堂上对比阅读欣赏。

常规预习的这四项任务学生可以自由取舍, 预习时间主要在自习课、周六、周日, 通过建立互相合作、互相监督的学习小组,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 特色预习, 激发兴趣

为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使学生对语文预习及课堂学习经常有新鲜感, 根据课文内容及形式的不同, 我设置了特色预习, 下面举几例谈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之前, 我要求学生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耸立、迂回、心惊肉跳、小心翼翼”组成一段话, 假想成自己登山的一个小故事, 由于部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差, 因此效果不太好, 但因此学生读得特别熟。

在进行《漫游语文世界》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时, 我给学生提前一周布置了四个任务:

1.找10条精彩的广告语。

2.找10条精彩的口语、流行语。

3.摘抄几条标示牌上的标语。

4.找出我们身边经常用错的汉字。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 精心设计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特色预习是常规预习的有效补充, 使学生时常有新鲜感, 更好地利用了语文学科广泛的课外教学资源, 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定向预习, 培优转差

在预习中注重培养特长生, 转化后进生。

我班有五六个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总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发展他们的潜力, 我又为他们多设计了一项预习要求:根据你对新课文的朗读和整体感知, 对文章的写作意图、选材、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 发表你自己的见解, 并记录在预习本上, 在学完这一课后对比得失, 我也时常查看, 在展示交流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能力差的学生一直令人头痛, 他们的语文能力低得让你吃惊, 拼音写不好, 读课文磕磕巴巴, 有的甚至是“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完全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我们知道:“积小步成千里, 积小流成江河”的道理。必须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学习欲望, 预习时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 第一步会读生字词, 第二步熟读课文, 并且在上课时对他们进行有“预谋”的检查, 当众肯定他们的成绩, 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但照顾后进生的预习是很难的, 教师必须持之以恒, 才能见成效。

四、取得的效果

13.语文课前预习 篇十三

结 题 汇 报 材 料

彩云镇明德小学

课题组

2014年3月20日

课题结题汇报材料

尊敬的课题组专家、教研中心的领导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研究》课题组,把我们两年多来的研究做一个汇报,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预习,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诠释为:学生预先自学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诚然,预习是个传统的话题了,但细读,预习的关键词“自主学习”却是新课程中的重点,甚至是灵魂。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也应该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而,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其实教师在预习指导中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只注重预习内容的数量,有的只侧重预习任务的布置,有的预习要求太模糊。为此,我们通过关注成功的预习指导案例和结合自身的预习指导,认为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要注重预习的明确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题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常规预习习惯

2.培养质疑预习习惯

3.培养探究预习习惯

4.培养创新预习习惯

三、研究重点

1.初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常规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感知教材的内容,学会使用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初步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实现近期目标。

2.中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质疑预习习惯”和“探究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质疑、探究、发散思考的方法,引导学会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实现中期目标。

3.高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创新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分析归纳和独辟新径,形成见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深入探究和发散思维,形成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习惯,实现长期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实验对象,追求实验的整体效果。

2.主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及时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帮助、指导学生,使其逐步具备自主预习所必备的素质和掌握预习需要的方法、技能。

3.科学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现代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既要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研究理论指导的程序科学操作,又要坚持从实验研究的班级实际出发,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的设定目标和建立引导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实验研究的内容,为实验研究的理论增添新的实践成果和科学依据。

4.民主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课前有效预习”的养成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尊、自信和预习的成功体验,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自主预习积极性和前进动力。

5.差异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原有预习习惯的基础,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设定目标和提出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促使良好预习习惯的尽快养成。

6.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始终坚持谋求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原有预习习惯中值得发扬的优点和长处,二是诚恳地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预习的方法,激励学生着眼于未来,努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五、研究措施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的进行,在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实施调查

(1)调查现状。调查准备,着重做好抓好两件事:一是设定调查的内容,围绕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现状设置调查细目;二是定调查方法,根据“简便易行“的要求,按照具体内容,选定最佳调查方法。

(2)调查实施。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选定具体对象;二是按不同的方法组织具体的操作,主要为调查问卷,课堂观察等;三是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课题研究的要求。

(3)调查分析。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报告的现状既全面又突出研究方向法,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有效。

2.理论学习

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通过个人自学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科研素质。阅读《陶行知文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及网络搜索等渠道,以手写的形式摘录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资料整理,做好读书笔记。

3.反思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课题组听课所思,积极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针对教学现状及时思考改进的策略。

4.教学研讨

课题的研究与落实,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现,也是落实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课题一直坚持“抓教学,重实践”。

(1)备课活动。教师在备课时,深钻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

(2)磨课活动。磨课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同年级教师备课中碰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好预习作业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更好的为追求高效课堂服务。在公开课中,以预习作业为导航,课堂环节清晰。

六、研究成果

两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两年来,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有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设计的作业到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这种学习实质的变革,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大胆自信,主动沟通,成为学习的成功体验者。

1.形成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策略。

(1)激发需求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激发教师与学生内在的需求,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共同创造出和谐、有效的课前预习新天地。

(2)目标明示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教师备课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与价值的准确把握与定位。教师真正从学生的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师生共振”的理想境界。

(3)双向提问策略。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既体现在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它能促进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利用预习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难点,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学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也有希望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形成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练习策略。

高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但是知识的提取性却相对稀少,导致学生“学习今年忘了去年”这种低效的学习现状。因此,在拼音练习中可以加强同音字的练习;阅读中增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学会仿写。

3.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和修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题理论学习中,对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摘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疑问。

七、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本课题,实施两年来,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回顾课题研究走过的历程,一方面,我们为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深感遗憾,也更激发我们增加勇气、创新思路,从而不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启示一:培训与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缺乏理论与专业的培训与引领,我们常感觉到有些迷茫。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理论学习,把我们的迷茫逐渐拨开,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示二:科学合理、趣味十足的预习练习设计至关重要

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中预习练习设计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学习的成果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今后,我们应对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更高处。

以上是我校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情况及实验实施情况,现呈请专家、领导给予审查、鉴定和评估!

谢谢!

彩云明德小学

14.语文教师告诉你如何抓好课前预习 篇十四

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对预习的兴趣。课堂上如发现有自己懂得怎样看书并能专心钻研知识的好学生,要进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和读书求知的自觉性。另外还可提一些巧妙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能找出答案,尝试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二、要明确预习的要求

初读课文后,要求把不懂的字词划出,然后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解决。又如读课文后应掌握哪些词句,每个自然段意思是什么,文章的脉络怎样,这些都要按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一步意在学生预习,是按一定的要求去做的,是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完成的一种学习活动。

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如字典怎样查,查出来的意思怎样判断,读书应怎样读,怎样做笔记,怎样圈点勾画,怎样评注。又如读书的方法,告诉学生用默读法概括段意 ,用跳读法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找出一些过渡句及特殊句子,如议论抒情句。

15.语文课前预习 篇十五

一、小学语文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是一种课前指导行为, 首先, 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可以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了解课文的作者信息、写作背景, 文章内涵, 全面的掌握知识点,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次, 进行课前预习, 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搜集资料,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只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正确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没有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给自己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受到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较低, 预习效果不明显, 使得学生产生怀疑感和挫败感, 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热情[1]。

2.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不正确

课前预习的方法,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 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由于许多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不正确, 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致使教学效果较差。一方面,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致使教学知识点出现残缺、断裂的情况,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其课前预习的指导方式也不尽相同, 进而影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3.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着缺陷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的问题设计, 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明确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 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但是,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缺陷, 没有全面把握文章的信息, 未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导致问题设计不合理,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合理指导策略

1.激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动预习,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找到答案, 解决问题[2]。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在进行课前预习时,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 教授正确的预习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

合理设计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例如, 在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牛顿的信息资料, 然后, 根据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查字典、询问家长、同学等方式, 理解重点字的读法和词语的含义, 进而解决问题。同时, 可以围绕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大致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 进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前预习的积极作用,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自觉预习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琴.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讨[J].新校园 (中旬) , 2015, 09:36.

上一篇:武汉中考政治复习下一篇:渣土运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