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试卷(精选8篇)
1.中外教育史试卷 篇一
一、论述题(40分)1、2014年9月2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根据该报告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亚洲有三个经济体进入世界十大最具竞争力国家行列,它们分别为:新加坡(第2名)、日本(第6名)和中国香港(第7名),而中国的排名仅在第28位。其中“商业成熟度”指标,日本已经连续6年位居第一,而中国相对还比较落后。请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企业家与日本的企业家在发展上存在的差异。(不少于500字)
评分原则:
1、分析近代中日之间的变革背景、文化传承。
2、介绍近代中国企业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3、介绍日本企业家的启蒙及发展境况。
4、卷面以及其他。
2000多年有许多辉煌的事迹,中日两国关系可以说影响到两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这个大家都清楚。不管是友好,还是战争,影响都非常大。进入近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处境是这样的相似,可以说都是内忧外患,起点是差不多的,然而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的成效却又是那么不同、那么悬殊。我们常常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大家都是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到了日本有时分不出来,哪个是日本人,哪个是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都吃米饭。古代的日本人是处处学中国,写汉字、讲儒学。因为中国、日本都属于东亚文化圈,有的人也把它叫作儒教文化圈,都是讲儒学。也有的人把它叫作汉字文化圈,都用汉字。甚至还有的人叫作筷子文化圈,我们都用筷子吃饭。在19世纪的中叶,中日两国都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两个国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可是进入近代,仅仅不到半个世纪,也就是到19世纪末,中国已经沦为丧失了独立主权的一个为列强所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却不但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近代化,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近代化的成功是靠日本人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即卓越的历史敏感、机智和勤奋而取得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依田熹家在他的《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日中两国有很多差异,采用类型比较进行分析。比如说文化类型方面,日本的文化是并存型和全面摄取型,不同文化可以并存,而且对外来的文化加以全面的摄取;中国则是非并存型和部分摄取型,对外来文化不能全部吸收,只能一部分吸收。在社会类型方面,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它的团队是企业和单位,或者有的是养子,没有血缘关系;中国是亲族协作型,主要通过亲族、家族组成有血缘关系的团体。在教育类型方面,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比较注重普及和提高能力,所以日本很讲究教育普及和国民文化的普及,我们到日本看到,在地铁里日本人都拿着书在看,这也可以看出它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中国是选拔达到目的型,过去的科举制度、考试制度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做官,选拔精英,而不是注重能力。这是依田熹家教授对中日社会类型、文化类型和教育类型的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商居末位,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古老大陆才开始长出近代工商业的嫩芽,而 真正深刻的变化还要等到19世纪末震动整个天朝大国的甲午战争后之后,《马关条约》容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任意设厂,给当时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巨大 的刺激,清政府也从那里开始允许民间办厂。
中国的近代企业家群体大致上有五个不同类型,也就是五个来源:
一是绅商型,以张謇为代表,这一类型一般拥有科举功名,官场背景,属于地方头面士绅,所以张謇把大生纱厂的性质定为“绅领商办”,以区别于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是民营企业的早期形式。第一代绅商型企业家可以包括同属“状元办厂”的苏州人陆润庠,以及北方的周学熙,南方的孙家鼐、孙 多森父子和严信厚、严子均父子等人。
二是商人型,以荣家兄弟为代表,他们从开钱庄学徒到自己开钱庄,在办厂之前只有纯粹的商人身份。叶澄衷、鲍咸昌、宋炜臣、曾铸等都属于这个类型,“五金王”叶澄衷、商务印书馆创始人鲍咸昌、夏粹芳也和荣家兄弟一样,在上海做学徒出身。
三是买办型,早期的朱葆
三、虞洽卿和后来的刘鸿生可以代表,他们虽然都是买办出身,但在掘得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积累以后,他们投资办企业,已完成买办身份的转换。“买办”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中性词,类似今天外资企业的高级白领或金领,并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政治符咒。这一类型早期的代表还包括朱 志尧、王一亭及徐润、徐叔平父子等人。经济史学者严中平在《中国棉纺织史稿》中说,“买办不独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必须的大量资金,并且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 必须具备的某些„洋务‟知识,而这却是一切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等等土财主纵使花费巨额资金也是无从购买的。” 第四个类型就是回母土创业的海外华侨,包括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张振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永安公司的郭乐、郭泉兄弟,以及先施公司的马应彪等人。
五是知识型,代表人物有范旭东、穆藕初、卢作孚,以及陈光甫、周作民这样的金融家,他们或是留学美、日的“海归”,或自学起家,共同之处就 是创业之前没有官场背景,没有从商经历,没有雄厚资本,但他们有见地,有魄力,有能力,他们的企业不是家族企业,往往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企业家 阶层中他们最具创造性和现代精神。他们从来没有把利润最大化看作第一追求,而有着更高的目标,他们中许多人甚至算不上是资本家。
企业家在近代中国的起步,离不开当时具体的外部环境,国际的和国内的因素。就国内来说,就是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即从古代向近代转型这个重大的 历史背景。从国际来说,西方世界叩开中国的大门之后咄咄逼人的经济压力,他们不仅要把本国的产品倾销到中国市场,而且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材料,以及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他们的一切特权,包括治外法权等居高临下的优势,在中国大办企业,就地消化,而中国当时民贫财穷,处于绝对的竞争劣势。中国人从一 开始投身办企业,就注定不光是赚钱发财这么简单,而是有着迫在眉睫的救国压力。另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未达到过1/5,据估计,1920年只有4.9%,到1936年才达到10.8%,1949年也只有17%,中国尚没有从农业社会全面进入工商业社会。
对于近代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事实上,最大、最致命的威胁还是来自官资和官企兼并的威胁。我们平常说中国近代新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来自五个方面,包括外国的竞争、政府的软弱、资本的不足、技术的落后和动力的缺乏。中国企业家和日本企业家存在以下不同点: “追求”不同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 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领军品牌,也开始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实际上不懂得专注和创新。所以我要说,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应该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同于先进的设备,所以如今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中国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在买设备上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在学习技术上比较舍得花钱,而在消化技术上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
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而技术的关键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有优势,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他们是不可能的。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日本人看起来比 较程序化、呆板。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前面的,而且,发展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重视,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去得也快,生得快死得也快,建得快倒得也快。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总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只懂得死心塌地地遵照执行。所 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几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等级的国家。上级在下级面前有绝对的权 威,而下级在上级面前,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有秩序的社会。所以,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和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 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如一盘散沙,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二、思考题(60分)
2、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中国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目前中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换代接班的问题,怎么样能够继续把这些民营企业传承下去是个问题。做为人力资源管理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将来你们中间会产生一批企业家。你认为家族企业能够长存,能够代代相传的秘诀是什么?家族企业家应该如何将家族成员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如何解决现代化管理中面临的治理难题。请为未来做为企业家的你拟定一份方案。(不少于600字)
评分原则:
1、要求积极正确地认识企业家的代际传承。
2、要求有正确的企业道德观。
3、如果能够写出如何评价企业治理酌情加分。
4、卷面以及其他。
古今中外之经验教训无不表明,传承是个风险活,中国素有“富不过三代”之说。为何会有此断言?
中国财富的传承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当众多企业面临交接班,市场空白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接班人 的挑选和培养不仅决定了单个家族企业的命运,更影响到中国未来二十年,民营经济的健康和活跃程度。但同时,传承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著名咨询机构麦肯 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不足总量的13%,只有 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因为传承不单单是一个放权赠股,而是需要全盘规划,统筹考虑,不仅富一代与富二代之间领导理念需要磨 合,行事风格需要沟通,还涉及到家族企业,甚至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
而通过研究意大利Monzino集团、法国Thiercelin公司等长寿家族企业,可以看出管理所有权是家族企业的核心问题。随着代际的传承伴随着家族股东的增加和股权的分散,由于家族成员增多,血缘的淡化,就会出现缺乏激励、搭便车问题和利益冲突等情况,成为家族企业发展的路障。而这些长寿企业之所以长寿的秘诀就在于他们都拥有家族使命独特的商业哲学、家族价值观、保持数代的商业网络和政治关系等家族特殊资产并不断加以发展经营,同时 可以克服家族路障、财务结构路障、所有权路障等传承路上的障碍。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保全和谨慎的发展家族特殊资产,要比创造更多可能的财富和追求更大的商机更重要。驱动家族的是激情、价值、家 族的纽带和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家族姓氏的品牌价值与客户供应商的长期关系,是一个主要的定位优势。股权的集中以及带来的组织灵活度是它主要的优势。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当中基于价值的和基于关系的领导力将导致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成功,家族企业要保持核心,调整边缘,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从数以千计的成功企业家身上,深深体会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勤劳、刻苦、诚信的精神。而中国企业家要让全世界企业家仰视,从一个富人变成一个贵族,拥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价值和理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 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 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 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 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 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 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
2.中外教育史试卷 篇二
董仲舒 (前179—前104) 广川 (今河北省景县) 人。中国西汉中期著名的儒家学者、哲学家、教育家。
董仲舒的家庭田连阡陌、牛马成群, 并有大量的藏书。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自幼好学不倦的习惯。终于, 董仲舒以“三年不窥园”的专心和精神, 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汉景帝时, 他为博士, 授徒讲学, 采用老学生带新学生的方式。汉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之士, 他应召对策, 系统地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后董仲舒被遣为江都王相, 又调任胶西王相, 在为仕的经历中, 他深感封建政途的艰险和皇族封王的骄横难事, 因恐久职获罪, 遂告病归家, 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董仲舒回家后, 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著作很多, 但绝大多数都失传了。有关董仲舒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123篇, 大部分已亡佚。今存由后人辑录的《春秋繁露》82篇, 《汉书·董仲舒传》载有《对贤良文学策》, 其他散见于《史记·儒林传》《汉书》的《五行志》《艺文志》《食货志》《匈奴传》。
二、教育思想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 把教育看做政治事务, 十分重视教育在维护封建统治过程中的作用。他主张“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并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
董仲舒认为, “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帝王“受命于天”, 故权力只宜独揽而不容分割。封建大一统是天地不变的原则。“天不变, 道亦不变。”但他指出, 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 最合于封建中央集权政体的需要, 所以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董仲舒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 把“不达时宜, 好是古非今”的先秦儒学加以改造, 并利用《春秋》经文字简单隐晦、便于穿凿的特点, 对其中的“大一统”的思想加以发挥, 认为要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的统一。
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 被汉武帝采纳, 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2. 置明师, 兴太学
董仲舒认为, 朝廷求得贤才的最根本、最可靠的办法, 是兴办太学, 通过教育培养贤士。他对汉武帝说, 平日不培养士, 而想求得贤士, 就像玉不经过雕琢而要求玉有光彩一样;培养贤士没有比办太学更为重要的了。太学设在国都, 在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 聘请高明的教师培养天下的士人, 经常地考问他们, 以发展他们的才能, 这样, 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正由于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 选派他们担任各级官吏, 便可以按照儒家的一套统治术去教化万民。所以董仲舒认为, 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也是推行教化统治术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 教化之本原也。”董仲舒由教化提出改革吏治, 由改革吏治建议兴办太学, 培养既忠君又善于治民的官吏,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私家养士的风气, 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 对中国古代教育是有贡献的。此后, 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
3. 重选取, 广取士
董仲舒认为, 吏为“民之师帅”, 教化的统治术能否推行, 关键在各级官吏。他要求选用“德教之官”, 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 更反对当时“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董仲舒还认为选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 录德而定位”为原则, 只有贤能的官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于是他又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这两项政策建议。他向汉武帝建议, 规定诸列侯和郡守每年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 贡举贤士二人, 以供朝廷考察录用。贡举贤能者赏, 贡举不肖者罚。这样, 诸列侯和郡守就会尽心访求贤才, 天下的贤才也就能为朝廷所用。
三、教学思想
董仲舒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和方法。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要求教师具有“圣化”之功:“善为师者, 即美其道, 有慎其行, 齐时早晚, 任多少, 适疾除, 造而勿趋, 稽而勿苦, 省其所为, 而成其所湛, 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 吾取之。”在他看来, 一个好的教师在品行方面必须“美其道”又慎其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机制, 做到适时量力, 不急不缓, 从容引导, 使其事半功倍。对学生, 董仲舒也提出了学习中的具体要求:
1.“贱二贵一”
董仲舒认为,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专一, “目不能而视, 耳不知二听, 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
2. 形静志虚
董仲舒认为, 学习须虚心沉静, 只有这样, 才能深入领悟, 体会精微。他说:“夫欲致精者, 必虚静其形……形静志虚者, 精气之所趣也……故治身者, 务执虚静以致精。”
3. 事在强勉
董仲舒认为, 为学要不畏艰苦, 他提倡强勉而进, 因为“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 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4. 博贯多连
董仲舒要求学生读书时, 不可就事论事, 而应融会贯通, 博节合宜。他说:“得一端多连之, 见一空而博贯之, 则天下尽矣。”
3.中外教育史试卷 篇三
【关键词】中外军事院校 人文教育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3-01
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在各国的军事教育当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而在军事院校当中进行人文教育,更加具有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在新军事变革浪潮逐渐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对比我国同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思想,能够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观点。
一、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共同点
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当中具有的共同之处,是在进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教育理念比较的过程当中,应当首要考虑的内容。由于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内在规律,把握这种内在规律,能够为军事院校人文教育观念的不断改进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指导。
首先,中外军事院校普遍将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植入自己的人文教育工作当中,并以全球视角审视世界环境。我国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当中,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局势的关注,已经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美国和西欧的军事院校甚至将全球化的视野作为自身的一种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军官已经成为这些西方国家军事院校的重要内在追求。中外的这种人文教育理念,实际上正是各国军事理论界,在面对高科技背景之下的新军事变革对各国军队提出的挑战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其次,各国的军事院校都十分注重通过人文教育这一手段,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给这些即将成为军官的学生。在美国的军事院校当中,普遍重视在人文教育当中传播一种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承担社会赋予的各种责任。这与美国社会当中一贯宣传的自由和法制的观念是完全吻合的。在西方国家的其他军事院校当中,也十分强调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播。而在我国,由于人民军队有别于外军的性质和组织结构,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当中,则更加突出地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央的大政方针作为对学员的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反映出,军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支柱,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同时也提醒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当更加旗帜鲜明的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军事指挥人员。
然后,各国军事院校都十分强调将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军事业务的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观念。无论是我国的军事院校还是外军的军事教育机构,都倾向于将人文教育和军事业务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实际上是在防止以往的人文教育同生活实践脱节,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最终导致流于形式的问题的产生。由于人文教育所负担的功能相对于单纯的军事业务教育而言更加复杂,需要引起学生一种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并要达到将所教授的内容最终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方式的内在目标。这种通过客观物质性活动形成主观能动性成果的活动,只有通过同学生的切身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起到塑造学生世界观的目标。
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主要差别
在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过程当中,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于内容选取、教学形式方面。
首先,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选取方面,我国军队院校为培养出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国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的军事人才,特别注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指导思想、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当代军人的历史使命等课程,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整体而言,更加强调对学员的价值观和思想进行直接的塑造,并鼓励学院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这种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激发学员的内在荣誉感,并鼓励学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看待问题的一套系统性方法。而美国的军事院校则普遍倾向于引导学员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鼓励以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看待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一种规范性引导,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引导和教育形成对学院的人生观的影响,并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而外军的军事院校人文教育则更加倾向于调动学员个人的创造性,使学员能够以一种自发的和多样化的姿态走进军营。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中外军事院校也具有巨大的差异。在这一方面,我国军事院校采取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侧重于能够营造出一种集体氛围,这同我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外军在组织大范围的集体活动,以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明显落后于我军,同时外军更加倾向于使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走出校园,同社会进行更加广泛的接触,以保证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健全的心智进行军事活动。在此方面,我军并不认同,封闭化的军事院校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军事院校办学的主要特色。
三、结语
中外在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共通之处,这促使着我军在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与此同时,我国军事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也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制定相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国全.对新时期军事院校教育理论创新的理性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0 (1)
[2]郝北京,魏恒.分析部队学院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3]盛红生.英国军事院校教育的启示意义[J].未来与发展,2009 (1)
作者简介:
4.中外教育史 篇四
3.老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有:虚静无为、柔弱处下、知足不争。
4.一般认为<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5.王守仁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采取 诱、导、讽 的教学方法。
6.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和乡学
7.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由博反约、深造自得、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8.宋初四大书院指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10.思想家、教育家有 昆体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1.中世纪的教育有两类: 宗教教育、世俗教育。
12.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是明了、联合成联想、系统、方法
13.《爱弥儿》卢梭,《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漫画》 洛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14.大学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 意大利、法国、英国
15.宗教改革运动最先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1.《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根据自己多年雄辩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当时罗马教育情况,于公元96年发表的专著,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集中论述了他的分班教学、学科并进、早期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对学生天性禀赋的了解等教育思想。
2.壬子癸丑学制:1913年,教育部陆续公布的法令法规与壬子学制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因1913年为农历癸丑年,故称此体系为壬子癸丑学制。
3.(孔子的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先师。教师要积极开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但不要勉强和牵制学生,也不提供给予现成的答案。让学生乐学、爱学,积极主动地学习。
4.科举:即分科选举,是指通过逐级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从隋朝产生,清末废止,共沿用了13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影响最大的取士制度。
5.卢梭的自然教育观:针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违背自然残害人性而提出的,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以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为目的并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儿童教育分为四个时期。
6.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称作“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等,这种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启发诱导式的问答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等四个环节。
7.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前人相关成果进行继承和系统化的结果,主张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和程度分成班级,班级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每一个班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位老师统一面向班级授课,每个班级以1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也称十人长,其职责是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考察学业情况等。
1.《劝学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学习和教育的问题,它是出自:《荀子》
2.“独尊儒术”的思想是以下哪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来的?董仲舒
3.我国最早提倡并投身与职业教育的是:黄炎培
4.我国全面以科举考试取仕制代替推荐取仕制是在:唐朝
5.《母育学校》是西方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
6.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的《教育学》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7.“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是以下哪一派提出来的?法家
8.提出“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的教育思想的是:蔡元培
9.《理想国》是古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所著
10.提出“集体教育理论”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11.“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12.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对英国现代教育颇具影响的教育法令:《巴特勒法案》
1.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2.简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立志乐道;自省自克(克己复礼为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3.简述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
①书院是教学结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结构;②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③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④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⑤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4.朱熹读书六法是什么?
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勤加背诵,认真思考;③虚心涵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④切己体察:“读书其理,当体之于身”,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行动;⑤着紧用力:抓紧时间,坚持不懈;⑥居静持志:要收心敛气。
5.简述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①改革科举考试制度:a,废除明经诸科b增加进士名额c进士科考试,答本经和兼经 d考试分四场e原明经诸科,一律改考进士科f新立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②改革学校教育制度a改革太学b整顿州县学c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③置经义局,撰《三经新义》④重视学校的教育和作用,反对天才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6.简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即纲常伦理,“西学”指西方军事,科学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坚持封建礼教统治秩序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律例和先进技术,作为维持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7.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8.简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五原则。
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知识的理解,恰当的应用),量力性原则(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9.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简述:是夸美纽斯对前人相关成果进行继承和系统化的结果,主张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和程度分成班级,班级应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每一个班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位老师统一面向班级授课,每个班级以10人为单位分成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也称十人长,其职责是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考察学业情况等。
意义:为扩大教学规模,实现教育对象的普及和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今天所有学校教育部采纳的基本教学制度。
10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1)教师要按照一定教育目的进行教学(2)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3)思想品德教育和系统知识教学应统一起来。
1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
根据对兴趣和注意规律的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四个阶段:
明了:教师通过直接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地表象。联想成想象:教师和学生进行无拘束谈话,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准备获得新知识。
系统: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或消化为他自己的知识的阶段。
方法:对所学知识通过行动加以巩固和强化。
12.简述赞科夫的教学五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论述题
1.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陶行知结合中国的社会条件和他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杜威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了:(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a生活便是教育;b生活决定教育;c教育可以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主张走出校门,接触生活和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3)教学做合一。教和学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中心而进行。
2.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思想:(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试析科举考试制度的利弊及其对我国今天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利:(1)作为取士制度适应时代的需要,利于大量选用人才,打击贵族特权,扩大当权者统治的阶级基础;(2)其思想统治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王朝的向心力,巩固中央集权;(3)促进社会上求学向仕的风气,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4)以成绩为标准取士,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士的相对客观。
弊:(1)科举成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世人求学的目的及学习态度有了偏差;(2)科举内容限于儒家经典及华丽辞章,禁锢了学术思想,扼杀士人的创造性,形成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3)科举考试中贿赂考官、徇私舞弊等现象普遍,考试成绩不能代表学生真实水平;(4)统治者重视科举而轻视学校独立发展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及内容围绕科举而展开,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4.试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中外学前教育史试题 篇五
一、填空:(共30分,每个空2分)
1、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著有《颜氏家训》,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经验的总结。
2、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观。
3、诞生于江西泰和县文江村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的校长是。
4、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 》,从此我国开始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
5、陶行知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 学校。
6、皮亚杰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 的创造性研究。7、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明显变化,即由 向 方向转变。
8、马卡连柯是 著名儿童教育家。
9、福禄倍尔是德国著名的,被尊称为“幼儿园教育之父”。
二、名词解释:(总分12分,每题6分)
1、恩物
2、五指活动
三、简答:(总分28分,每题7分)
1、简述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2、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3、简要评述福禄倍尔对世界幼儿教育史的主要贡献。
4、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四、论述:(总分30分,每题15分)
1、陶行知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2、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观对我国现在的幼儿教育有何启示?
《中外学前教育史》试卷 C答案
一、填空
1、颜之推 立身 处世 为学
2、蔡元培
3、陈鹤琴
4、幼稚园课程标准 自己的 统一
5、试验乡村师范
6、儿童智力发展规律
7、智育中心 注重整体发展
8、前苏联
9、幼儿教育家
二、名词解释
1、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幼儿进行游戏和其他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取名“恩物”,意
思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的礼物。
2、关于五指活动,陈鹤琴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了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
三、简答
1、简述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答: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即在天赋充分、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德行、身体强健、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其核心是强调体、智、德、劳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是他全部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立足点。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和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2、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一个极其珍贵的思想就是他的创造教育观。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主动精神放在突出的地位,作为他全部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他主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办教育,从少年儿童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他提出了6大解放的要求,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
3、简要评述福禄倍尔对世界幼儿教育史的主要贡献。
答:福禄倍尔是幼稚园的创始人,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以其学前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倡导的幼儿教育运动,获得了世界的声誉,被誉为“幼儿园教育之父”。他的恩物,作为幼儿活动玩具,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期,他所制定的学前教育体系仍是最流行的,福禄倍尔为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4、苏区和边区学前教育方法:
答: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直观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实际事物来教育儿童,使儿童获得明确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者是直观教学的重要部分。二是比较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认识,让儿童找出它们的相同、相似的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三是三化教学法,即故事化、游戏化、教学歌曲化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四、论述
1、陶行知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答: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最早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实验与研究的先驱,他在长期实践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不少既符合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又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与思想,为中国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更可贵的是他敢于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积极创办省钱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幼稚园,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来创建中国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简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具有较高的
现代价值,特别是他对学前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先进的儿童观、创造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的理念等,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
2、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观对我国现在的幼儿教育有何启示?
答:蔡元培提倡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才能,他认为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他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即培养儿童自立、自动的精神,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协调和平衡。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而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新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特别是鼓励儿童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在教育内容上,实施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内容。蔡元培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展示个性的主张,对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中外学前教育史》试卷 A
一、填空:(共30分,每个空2分)
1、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也是最早最完整的。
2、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了《 》,我国从此开始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
3、蔡元培在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是 的教育观。
4、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5、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观是 提出的。
6、夸美纽斯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 》。
7、福禄倍尔被世人尊称为。8、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变化,那就是由 向 方向转变。
9、前苏联著名儿童教育家有 和。
10、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二、名词解释:(总分12分,每题6分)
1、完全解放孩子
2、五指活动
三、简答:(总分28分,每题7分)
1、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2、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包含哪些教育思想?
3、简述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内容?
4、简要评述福禄倍尔对世界幼儿教育史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总分30分,每题15分)
1、陶行知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2、试分析、评价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中外学前教育史》试卷 A答案:
一、填空
1、家庭教育著作 家庭教育教科书
2、幼稚园课程标准 自己的 统一
3、“五育”并举
4、陶行知
5、蔡元培
6、母育学校
7、幼儿园教育之父
8、智育中心 注重整体发展
9、克鲁普斯卡娅 马卡连柯
10、皮亚杰
二、名词解释
1、鲁迅根据儿童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他的“完全解放孩子”的教育思想。鲁迅认为,要做到尽力教育,完全解放孩子,必须做到:第一,要正确理解儿童;第二,要正确指导儿童;第三,便是解放孩子。
2、关于五指活动,陈鹤琴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了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
三、简答
1、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一个极其珍贵的思想就是他的创造教育观。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主动精神放在突出的地位,作为他全部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他主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办教育,从少年儿童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他提出了6大解放的要求,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
2、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答: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一)目的论:陈先生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二)课程论:陈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三)方法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四)教学原则:陈先生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
(五)训育原则:陈先生认为训导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可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有了训育原则,才可以使训育工作不至于乱头无绪,无所适从,他提出了13条训育原则。
3、简述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答: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即在天赋充分、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德行、身体强健、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
其核心是强调体、智、德、劳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是他全部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立足点。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和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4、简要评述福禄倍尔对世界幼儿教育史的主要贡献。
答:福禄倍尔是幼稚园的创始人,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以其学前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倡导的幼儿教育运动,获得了世界的声誉,被誉为“幼儿园教育之父”。他的恩物,作为幼儿活动玩具,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期,他所制定的学前教育体系仍是最流行的,福禄倍尔为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论述
1、陶行知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答: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最早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实验与研究的先驱,他在长期实践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不少既符合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又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与思想,为中国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更可贵的是他敢于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积极创办省钱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幼稚园,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来创建中国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简明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与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特别是他对学前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先进的儿童观、创造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的理念等,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
2、试分析、评价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蒙台梭利对20世纪的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十分广泛,几乎遍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她的事业激起了人们巨大的热情,先后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兴起了蒙台梭利运动,她毕生献身于儿童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对促进学前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教育理论和著作是长期观察和研究儿童与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总结和概括。
6.中外音乐教育史课程简介 篇六
本门课程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属于专项研究。虽然能够开设本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但是在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本课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历史之所以能经常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各种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乃至教训。在文化教育的历史研究中,追溯往古的目的,是为了事今、图今。自本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在与世界音乐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中,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着自我调整。本课程从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讲起,再到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历史的回顾,首先使学生对我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音乐教育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有所认识,继而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历史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这些宝贵经验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服务。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中国音乐教育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脉络有所了解。在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下,试图引起学生对我国音乐教育及其思想、体制的反思;使学生在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中汲取经验的同时,更清楚的看到我们自己的位置,以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来面对今后所遇到的音乐教育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中国音乐教育史、国外音乐教育史。在中国音乐教育史部分,又分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两个部分;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太多,其各个音乐教育的体系又各不相同,仅仅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不可能全部都仔细的分析,因此,在国外音乐教育史中,本课只选取世界音乐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俄罗斯)作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对这几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历史将详细讲解,其余国家则点到为止。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课堂讲解和师生现场讨论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占10%)、期中(占30%)、期末(占60%),平时成绩以该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方面)作为评分标准;期中考试包括学生对某一命题的讨论或写专题性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据充分;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根据卷面评分。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首先应修过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课程。
7.中外档案教育比较研究 篇七
一、国外档案教育概况
1. 美国。
美国的档案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据资料统计,全美各地包括马里兰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拉来格分校、丹佛大学等60余所大学的历史系或信息学院开设了不同程度的档案专业课程。美国的档案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大学开办的正规教育、档案工作者协会负责的继续教育和档案馆举办的岗位培训。[1]美国高校档案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部分。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是美国档案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学生通过上实验课,不仅可以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收集、整理、编目和提供利用等,而且能够从事档案领域的定向研究。
2. 瑞典。
在北欧各国中,瑞典是最早开办大学档案教育的。从1973年起,斯德哥尔摩大学就开始提供档案教育。除此之外,瑞典还有5所大学提供档案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瑞典的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制,取得硕士学位必须修满180个学分,其中80个学分是主课程学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档案学课程属于人文系的历史课程和文化课程,学习档案学的学生必须已经获得大学的一定学分,或者具有档案工作经验。档案学课程内容覆盖了档案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档案学理论、档案立法特点、档案登记、档案整理编目、信息检索、档案鉴定和处置,以及技术问题等。此外,在教学大纲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档案学课程还包括在公、私机构的实习课程。[2]另外,瑞典的国家档案馆在档案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瑞典的国家档案机构主要针对政府机关、私人组织,如协会和企业等开展档案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隶属于国家档案馆的军事档案馆为国防部门开设相关课程。但是瑞典国家档案馆的培训没有建立正式的学位体系。
3. 英国。
目前,英国的档案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大学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二是英国各档案机构提供的在职培训;三是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定期培训。其中,大学档案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英国各大学中,档案课程大多由历史系开设。大学档案教育的突出特点:一是层次高,属于研究生教育范畴;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明显,每门专业课程都配有实践部门的兼职教师,都要求学生到实践部门开展实习,最终的成绩都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给予综合评定。[3]英国大多数公共档案机构,比如公共档案馆、苏格兰档案馆、威尔士档案馆等都有为馆内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提供在职培训。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定期培训是大学档案教育的补充形式。课程多以讲座或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学生们需要就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并进行实习。
二、中外档案教育的异同
1. 相同点。
(1)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中外的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信息化的色彩。中外的档案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因此中外的档案课程设置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美许多大学开始将档案学课程开设了信息科学系。我国的档案教育也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结合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给政府和档案管理人员带来的影响,在档案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如信息管理导论、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课程,以保证学生胜任未来政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另外,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电子文件的出现,欧洲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电子文件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研究,电子文件管理课程已成为档案在职教育和培训或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了电子文件管理课程,还有电子文件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技能在档案课程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我国的档案教育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电子时代的到来给档案教育带来的影响,在国内,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许多大学都设立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等顺应时代特点的课程。
(2)中外都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外的档案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活泼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如启发式、学导式、研讨式等。在教学手段上,许多大学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案例教学、观摩学习、网络辅导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们采用文字、声像、电子、多媒体、网络等各种手段获取教学信息。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更是比比皆是。
2. 不同点。
(1)中外档案教育的师资队伍及办学主体不同。我国的档案教育以学校为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为辅。档案中等教育主要是有中专、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承担。高等教育主要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在办学形式上,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电视大学、自学考试,都是学校教育占主导,档案局(馆)只在干部培训中占一定比例。在正规档案学教育中,主要是专职教师,为了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各办学单位又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档案在职培训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构成,这些兼职教师相对固定,不经常调换。因此,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
而欧美的办学主体与师资队伍与我国有所不同。欧美档案教育的办学主体具有多样性,档案教育机构与档案职业专业学会和实际部门合作办学,教学大纲受职业学会指导,学位证书受职业学会认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及未来去向受实际部门需求的影响。[4]在师资队伍方面除必修课教师为专职的档案学者外,专题研究课教师多为实践部门的兼职档案专家。在美国档案教育机构是学校、协会、档案馆三足鼎立,美国的学校没有档案学专业,只有档案管理方案或档案学课程,且没有中等教育层次,使其大学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岗位培训在这一层次主要是档案馆负责,美国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级别要求很高,进馆人员都要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计划,受训后档案人员即可提升两级。英国虽然在大学里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但其档案教育实际上只是研究生教育,其档案工作者协会的专业培训也主要针对档案在职人员的教育。英国的档案教育也没有明显的纵向层次。
(2)在中外档案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视角度不同。我国档案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式,几乎是教师讲完整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我国更注重理论的系统性、稳定性,偏重对文史知识的熏陶,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的不够。而在美国的正规大学教育中,教学形式常常是通过课堂实践、模拟表演、自由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消化理解的。就档案教育内容而言,美国则理论、技能兼顾,实用性特点相对突出。美国的档案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和辅助课程各占一半。美国的档案教育课程把诸多实用性内容摆在首位,美国的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5]
在英国,档案教育被看成是一种实用技术职业,无需深厚的理论知识,档案工作者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知识。因此,英国的档案教学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同时了解实际工作需要,减少学习盲目性,促使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中外档案教育机构对档案在职人员的培训重点不同。中国对档案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对培训对象没有具体学历高低的要求,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都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要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学历以上的文凭。在培训内容方面,我国主要讲授档案基础课程,重点传授理论知识,而国外的在职教育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注重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档案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灌输。另外,在美国的继续教育中最有特点的是岗位轮训制,即学员在2至3个月的时间里要被派到十多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直观的了解档案馆的各种业务,使学员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档案学本身又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技术型管理学科,因此,我国的档案教育要想取得更快、更广的发展,必须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汲取国外的优秀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档案教育结构;调整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结构比例;紧跟时代特点,掌握学术动态,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使我国的档案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及我国档案教育概况的简单介绍,指出了中外档案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我国的档案教育要吸取国外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外档案,档案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杜鹃.中美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3(10).
[2]肖秋惠.当前北欧各国的档案教育特色[J].档案学研究,2005(6).
[3]邓君.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1(6).
[4]安小米.欧美档案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3(2).
8.中外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八
素质包括与生俱来的天性以及经过后天发展而造就的身体及性格上的特点。虽然最早在中国提出素质教育的人已无从考究,但是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呼声不断。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四有”新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世界便是当今日益频繁的国内外教育交流,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热门的中小学生出国夏令营活动,大学、中学国际交换生项目,教师公派留学项目,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培训等,无一不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走向世界。值得商榷的是,究竟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就有待时间的检验。笔者现就自工作来,有幸接触到的一些中外教育之不同来讨论一二。
一、从娃娃抓起
人的很多天性都是从小在周围环境中塑造的,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年时的很多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就目前中国国内孩子来讲,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很多家庭变成了“421模式”。过多的溺爱很多情况下都造就了小孩性格上的缺陷,同时还会使小孩有依赖性,造成孩子独立能力的缺失。在美国,小孩2、3岁的时候就会独自睡一屋,从小学会独立,而不是像我们的孩子,有的8、9岁了还不能独睡一屋。正是因为这种从小教育的不同,使得我们周边很多孩子长大后变的自私自利,而这儿时的习惯很多都会伴随人的一生,可见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
二、中小学教育的区别
记得小时候有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过去乃至现在中国中小学生的真实写照。所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终究变成了智的单一发展。根据最新发布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近视状况调查报告:小学生近视率达27.6%,初中生近视率达42.7%,高中生近视率达82.4%,居世界第二。这只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反映出学生的状况。试问,有多少中小学能够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要求?有多少中小学组织过学生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有多少学生的假期被无休止的补习班占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也逼着生怕孩子某方面落后的家长不惜花费金钱时间等来培养孩子。在国外,新加坡的中小学的课时安排与国内大不同。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的要求,学校早上八点左右开始上课,下午一点半左右就上完全天的课程。新加坡学校课外活动也非常丰富,特别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诸如绘画、音乐、拳击、武术、跆拳道、柔道、游泳、射击、足球、篮球、网球、象棋、器乐等等,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课程。另外学生还有很多的社区活动,学生可以深入到社区中,去体验或者帮助特定人群,当然这可以算作学分而计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中。有幸参观过几所新加坡的中学,校园里随处可見学生自己创作的绘画、雕塑作品,非常精美。课余时间,学校的角落里,席地而坐的学生们静静地讨论着功课,但绝对不会出现像我们国内一样大喊大叫、追逐打闹的场景。新加坡的学生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见了老师,一定会向老师问好;垃圾,一定会丢在垃圾箱里;吃饭用餐,绝对不会产生浪费的现象等。另外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老师授课的方式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知识是老师主动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在新加坡,老师大部分时间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问题由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动手、自己解答,必要时刻才会请教老师。
三、高等教育的区别
国内大学,严进宽出;国外大学,宽进严出,当然所谓的宽只是相对的。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国外的教育是培育知识的创作者,中国的教育是造就了知识的奴隶。中国的学生经过了高考的洗礼,高分者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焦点,经过12年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终于可以放下包袱。中国学生成绩好、考试能力强、会学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分数不等于能力,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社交能力相较于国外学生明显不足,国外的学生在社交、演讲、交友等方面有非常强的能力。国内侧重于灌输式教育,这使得我们的学生的基础非常扎实,但是在创新意识上却很差;国外的教育强调学术开放、学习自主,学生的积极性由自己激发。国内的学生在大学课程的选择大多是奔着学分而去;国外的学生则是奔着自己的兴趣而去。
【中外教育史试卷】推荐阅读: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09-01
中外学前教育比较08-29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习题01-07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09-14
中外教育发展史考试大纲09-14
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10-17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06-11
中外名著赏析07-22
中外舞蹈赏析09-04
中外法学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