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24-07-25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0篇)

1.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一

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88分

测试题目共:30,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在分配的问题上,要做到“提低、扩中、限高、打非、保困”。(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2题、现在我省涉外的非政府组织大概有七十八、九家。(是否题)(分值:3)B

A. 对

B. 错

第3题、“五个有”是加快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要实现的远景目标。(是否题)(分值:3)A

A . 对

B . 错

第4题、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5题、我省129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实现了“普九”目标。(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6题、“亲民、敬民、为民、利民”是我们党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的表现。(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7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而基本的内涵。(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8题、“优化教育结构”,就是要使教育同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9题、社会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是否题)(分值:3)B

A. 对

B. 错

第10题、归根到底,社会建设就是和谐社会建设。(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11题、要把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卫生事业办好,有(C)方面非常重要的的工作需要做。(单选题)(分值:3)

A . 四个

B . 五个

C . 六个

D . 七个

第12题、“基尼系数”一般认为不要突破(B)。(单选题)(分值:3)

A. 0.38

B. 0.40

C. 0.42D. 0.4

5第13题、人均收入一千美元以后,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矛盾的突显时期。矛盾的突显大量出现在(A)领域。(单选题)(分值:3)

A. 社会

B. 经济

C. 政治

D. 文化

第14题、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是政府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建设的(C)职责。(单选题)(分值:3)

A. 重要

B. 主要

C. 首要

D. 特殊

第15题、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A)。(单选题)(分值:3)

A. 必要补充

B. 客观需要

C. 主要部分

D. 关键部分

第16题、现在我省“新农合”整体参合率大约接近(C)。(单选题)(分值:3)

A . 80%

B . 85%

C . 90%

D . 95%

第17题、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是保证群众(A)用药。(单选题)(分值:3)

A. 基本

B. 健康

C. 安全

D. 有效

第18题、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A)。(单选题)(分值:3)

A.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C. 公办、民办、社会团体办、企业事业办以及私人办学

D. 全日制、半工(农)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刊授、广播、电视

第19题、“住有所居”,就是要(A)城乡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单选题)(分值:3)

A. 支持

B. 扶持

C. 协助

D. 帮助

第20题、现在,我省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接近(B)。(单选题)(分值:3)

A. 35%

B. 40%

C. 45%

D. 50%

第21题、就业体制改革包括(ABCD)。(多选题)(分值:4)

A. 统筹城乡、统一市场

B.平等就业、均等服务

C. 实行就业援助

D. 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第22题、“学有所教”就是要(ABC),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正规的国民教育。(多选题)(分值:4)

A. 优先发展教育

B. 坚持教育公平

C.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D. 改善办学条件

第23题、社会保障是(ABC)。(多选题)(分值:4)

A. 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B. 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C. 收入分配的调节器

D. 国家安定的保护伞

第24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ABCE)。(多选题)(分值:4)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25题、小康社会应该包括(ABCD)方面的内容。(多选题)(分值:4)

A. 法制

B. 经济

C. 政治

D. 文化

E. 社会

第26题、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BCD)。(多选题)(分值:4)

A. 自主择业

B. 市场调节就业

C. 政府促进就业

D. 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27题、社会保障的总体要求是(ABCD)。(多选题)(分值:4)

A. 广覆盖

B. 保基本

C. 多层次

D. 可持续

第28题、“病有所医”要求让群众得到(ABCE)的医疗、卫生服务。(多选题)(分值:4)

A. 安全

B. 有效

C. 方便

D. 及时

E. 廉价

第29题、党的教育方针是(ABC)的。(多选题)(分值:4)

A. 管方向

B. 管前途

C. 管性质

D. 管命运

第30题、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ABCD)。(多选题)(分值:4)

A. 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

B. 优化教育结构

C. 推进教育的改革创新

D. 坚持和体现教育的公益性质

2.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二

近年来, 云南分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要求, 认真履行金融扶贫的社会责任, 积极探索, 把做好云南省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服务工作,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作为新时期服务“三农”的重要工作来抓, 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 该行在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贷款余额达到了1030.68亿元, 较2013年末增加166.2亿元, 增幅达19.22%, 分别高于全行和三农同期贷款增幅3.62个和3.14个百分点, 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云南甘蔗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云南甘蔗;甘蔗产业;经济发展

1 前言

甘蔗产业是云南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第二大糖料供应基地。但由于蔬菜、水果等竞争性作物面积的增大,使得甘蔗产业的种植面积正在逐步缩小,以及生产成本的下降都使得甘蔗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2 云南甘蔗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2.1 甘蔗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良种选育成果显著 目前,云南已建成全国甘蔗育种与杂交制种基地、国家甘蔗良种繁育基地、云南省蔗糖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云南省甘蔗糖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拥有湛江洋青甘蔗选育种基地、海南甘蔗育种场杂交制种及海南陵水开花基地等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品种选育的科研基地。拥有全国唯一的集甘蔗种质资源保育利用与甘蔗杂交制种于一体的海南甘蔗育种场,甘蔗种质资源圃(云南省甘蔗种质资源库)保育种质2135份,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局认可的资源圃。为全国甘蔗育种提供近10万个杂交花穗,育成甘蔗新良种180多个。利用当地野生种质创新的亲本已产生优良甘蔗品种25个,是近年来国际上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扩大甘蔗遗传基础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已选育甘蔗品种近60个,经省级审(鉴)定的甘蔗新品种10个,推广面积33.33万多hm2。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古巴、泰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保持着长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2.2 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云南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螟虫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地位,该技术已连续十多年在全国主产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其特点是用量少,活性高,专一性强,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害虫天敌安全。目前,甘蔗条螟性引诱剂的应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虫情预测预报;二是迷向法防治条螟。

2.3 制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制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云南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加大对制糖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的扶持,加快制糖工艺环节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制糖科技创新。相继开展了制糖高效捕汁器、滤汁上浮技术、糖厂蒸发自控制技术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并通过制糖工艺技术改造推进制糖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制糖技术水平。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技创新与示范引领,完善甘蔗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加强制糖企业、蔗农专业合作组织与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甘蔗产业现代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促进科研单位的应用性研究开发,解决糖料种植生产和制糖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问题,逐步搭建甘蔗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为甘蔗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加强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甘蔗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做好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加快推广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着重解决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强度大问题;深入开展制糖節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强甘蔗产业抗风险能力。

3.2 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提升甘蔗生产能力 加大优良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力度,筛选出适合的甘蔗品种加以推广应用。加快推广早熟、高产高糖新良种和新技术步伐,办好甘蔗新良种的试验、示范基地,推广甘蔗良种良法。

3.3 加强甘蔗农机研究和关键环节示范,推动全程机械化进程 云南甘蔗机械化距离国外还有较大差距。根据甘蔗生产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农机补贴政策,加快甘蔗现代农机装备研究和应用,是发展甘蔗产业的关键。做好甘蔗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示范推广,推动云南甘蔗产业快速发展,建立甘蔗机械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实施先进适用本地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加大甘蔗生产机械的研发、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增强蔗农应用农机生产的积极性。

3.4 发展低碳高效的循环经济,提高甘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地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制糖生产技术工艺和新产品市场需求的需要,加大科研开发,积极推动企业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糖品、干酵母、废糖蜜、甘蔗叶、蔗渣等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蔗糖产业综合利用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蔗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蔗糖产业循环经济。

3.5 开展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拓展体系建设内容和范围 建议将甘蔗农机和农艺研究纳入甘蔗体系层级建设内容,开展甘蔗全程机械化与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示范。加强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机械生产、配套农艺措施和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示范。

3.6 加大甘蔗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探索良种补贴的有效形式 建议将甘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纳入财政预算内容给予支持;加大甘蔗与粮经作物间套种和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育、繁、推三级扩繁体系,建设甘蔗健康种苗示范区,开展健康种苗扩繁补贴试点,通过试点示范,为探索实施甘蔗良种补贴奠定基础。

4 结语

4.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四

大理大学2015环境科学班 王辉2015114132 摘要:在我国的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史无前例地将“绿色”同“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道定位为“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五大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之一,并且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而云南作为云贵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正因为云南是一块独特的生态区域,它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所以导致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般来说,只要是云南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那么该区域就会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自我恢复,而且,云南省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气候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在全面倡导绿色发展和共创新兴经济体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对于提升云南的综合实力,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健康绿色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南 绿色经济 环境友好型发展 快速经济发展 1.发展绿色经济是云南的必经之路

绿色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主要内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的一种经济形态。绿色经济综合性强、覆盖范围广,带动效应明显,能够形成并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和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走出危机“泥淖”和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云南的国境线长4060公里,与三个国家接壤:西面是缅甸(主要口岸是瑞丽),南面是老挝(主要口岸是磨憨),东南方是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经济往来频繁且以重金属产业,稀有矿产,烟草农业,轻工业,手工等难持续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为主要的经济支柱,旅游业近年来得到大力的发展,但是其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对工作极其薄弱甚至是空白,对云南的热带雨林造成了难以估计的伤害。所以想要云南的经济转变为快速、健康、高效、持久的发展状态就必须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就要坚持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的祥光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建议》的发展理念。所以发展绿色经济是云南的必经之路。2.云南的环境

云南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所造成的温度差异。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之多,南部部分地区甚至可达1600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云南光照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由于上述原因,云南的植物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滇金丝猴,亚洲象,野牛懒猴,长臂猿,小熊猫,绿孔雀,犀鸟,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种类,又有河谷、平原种类,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的奇特现象,被誉为“动物王国”。云南拥有脊推动物1737种,占全国种类的58.9%;国内见于名录的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多种。在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占全国种数的51.1%;鸟类有793种,占63.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淡水鱼类366种,占45.7%。西部基本上无大面积冰川覆盖,成为许多动物的“避难所”,使一些古老的原始种类和孑遗物种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物物种基因库”。许多野生动物为云南所仅有,如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野牛、野象、印支虎、滇金丝猴、蜂猴、长臂猿、白尾梢虹雉、犀鸟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熊猴、灰叶猴、小熊猫、蟒、穿山甲、麝、绿孔雀等154种。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种类。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

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种: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橡胶树、油棕、三

七、马尾松、云南松等珍贵植物。3.云南经济现状

云南的资源比较丰富、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宜人的气候特征和多民族的人文资源,促成了旅游业的大发展;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使得云南的植物资源和种类较多,促成了生物医药和烟草的繁荣;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采矿加工的发展;还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使得云南成为华东地区和东盟国家主要的电能输出地。烟草产业是云南最大的支柱产业。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30%。2009年,烤烟种植面积达39万公顷,产量达88万吨糖产业和茶产业是云南除烟以外的传统骨干产业。云南甘蔗品质好,糖分含量高,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云南是实际茶树的原产地,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历史有1700多年,是我国的古老茶区,茶树品种资源极其丰富。花卉产业是云南新兴产业。云南花卉品种资源丰富,有野生花卉约2500多种,在长期的栽培选育中,已推出一批有色有香的奇花异草,其中山茶、杜鹃、报春花、兰花、百合、木兰、龙胆、绿绒蒿“八大名花”最为盛名。近年来,在新品种研发、扩大出口、带动花农增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花卉基地已由昆明市逐渐向玉溪、曲靖、红河、大理、迪庆等州市延伸,形成以温带鲜切花为主体,热带花卉、球根类花卉、盘花和观赏园艺植物共同发展的产品格局。2009年鲜切花产量已达56亿枝,居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的50%,云南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

较为严重的是云南的工业产业结构十分单

一、产业层次低下、资源型产业占比高生产工艺老化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存等问题,具有工业总体呈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双凸显,云南工业可持续发展严重受制于此。如果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则云南工业无以为继,如云南省大维集团,是一家以煤矿焦炭结合有色金属冶金业等等重工业轻工业综合的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市场需求量减小,大维集团负债率达到80%,于今年破产重组。类似的云南工业企业比比皆是。等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煤电、建材等传统产业构成云南省重化工业的主体,在全省工业总量占比超过50%。这意味着基本属于“两高一资”型产业范畴的云南重化工业,既是目前全省工业经济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又是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首当其冲、任务艰巨的产业群体。只有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才能让这个产业群体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使之逐步走上一条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坚持技术创新,产品更新,环境友好型发展,才能是使云南的经济得到拯救,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摆脱难以生存的现状。只有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才是云南经济的唯一出路。

3.为什么绿色经济是云南的必选之路?

综合1.2我们不难看出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云南的经济发展仍然以粗放型的经营为主。盲目的追求经济利润,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该地区工业污染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存在重工业的地区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资源浪费的情况极为普遍。这种发展方式,虽然能够在过去的短期内给云南少数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支持,但长此以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势必会给其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受云南特殊的地理条件的限制,云南地区的技术资源十分的紧缺,但该地的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对资源的开发。这样不仅导致的了资源的紧缺,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发展力的下降。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势必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本地总体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加上这种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投资量和收益额有着巨大的落差。有限的资源和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该地经济水平无法进一步的提升。所以造成了云南经济整体大幅落后于其他地区,虽然云南拥有极其丰富的资源,但如此的粗暴的开采方式及发展方式只能是短期的,暂时的。随着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云南的生态环境非常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得以恢复。在目前,云南的部分地区已经呈现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问题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近年来冰川退缩的速度明显加快、土地流失问题也比过去严重了很多、生物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逐渐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都给该地区的发展带来的重大的影响。我们拿苍山顶的雪来说,以往都是终年积雪,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到目前为止该地区的冰川消融十分明显,现在最多能保持四个月左右的有雪状态,缩减了大概60%以上。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利用好云南丰富的各种资源,建立云南独有的,特殊的,绿色的,符合实际的发展方式,保护好云南的珍贵自然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云南地区的经济才能快速、高效、持久、健康、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党的经济发展理念,才能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云南地区经济发展又快又好,拉动整体经济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对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考》 盛祖琼 云南大学

《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现状与对策》陆亚琴 安静博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初步构想》刘云红 李国禄 云南林业大学

《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中科院昆明分院2016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杨亚军,李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云南科技管理》

李静林 葛静

《云南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李静林 葛静

5.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五

来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时间:2011-5-6 点击:77

------------------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我院科研转型、人才兴盛,做大做强“云南智库”的关键时期。深刻把握“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变化,紧密结合我院“十二五”规划要求,科学制定本所“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学科、人才、品牌建设,实现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以上认识,特制定马列所“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回顾“十一五”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学科创新、人才为本、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学科兴所”和“人才强所”战略;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以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和推动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为云南省委、省政府顺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社会政治稳定提供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全省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我所紧紧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两大抓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争取项目、优化队伍、发展学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纵横并举,科研项目数量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我所累计获得各类纵向、横向课题30余项,创历史新高。其中,我所所长黄小军主持的“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获立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完成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交通运输厅、临沧市、红河州、楚雄州、昆明市、开远市、宁蒗县、永善县等各级党委政府委托课题20余项。

2、打造品牌,学科建设水平获得新提高。“十一五”时期,我所以课题研究带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打造学术品牌。我所完成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云南政治文明建设蓝皮书》、《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等著作被列为社科院重点推荐书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经过努力,我所在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发展战略研究等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全省党建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力量。

3、以人为本,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时期,我所科研人才学历、职称结构显著改善。1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破格为副研究员,1人评为研究员,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功底扎实、学术作风严谨、基层经验丰富、朝气蓬勃、吃苦耐劳、敢于挑战的人才队伍正在形成。

4、搭建平台,对外合作工作开创新局面。“十一五”时期,我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八中全会精神,以研究云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为重点,以研究云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方向,紧紧围绕云南智库建设和“两强一堡”战略目标,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同时,与省交通运输厅、红河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开远市、云县、红塔区、宁蒗县、永善县等部门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各级部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二)“十一五”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所认真抓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全所上下形成了团结、和谐、奋进、向上的精神面貌,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但是,我所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费到位迟缓,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二是获得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纵横向项目和经费的实力不足。三是科研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不够明确,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科的特色优势。四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必须对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时机,积极转型,使科研工作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马列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十二五”规划》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指示精神,围绕做强做大云南智库的目标,强化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充分发挥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支撑保证作用,立足基础、突出实践、着眼未来、重点突破、创新奋进,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科发展重点,加强整合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2、服务发展原则。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加大对学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相关学科的整合与合作,提高学术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长效机制。

3、实事求是原则。立足本院、本所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各项工作计划,使各项工作安排服从于总体目标,有助于推动事业发展。

4、人才优先原则。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培养现有人才与引进高学识、高技能的科研人才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发挥人才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

5、以用为本原则。把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建设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所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6、创新机制原则。在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基础上,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和群众性,努力将全所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主要目标

1、思想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围绕建设学习型组织目标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全所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座谈会、交流会、谈心会等,增强全所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争创省级先进单位。

2、学科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课题数量总体比“十一”翻一番,争取省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10项,成为全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层党建研究、基层治理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

3、人才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60%,博士人才比例达到50%,培养和造就结构优化、素质精良、学风端正的人才队伍,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科研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制度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全所各项工作基本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重点建立和完善科研绩效管理制度、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科研成果评估制度等,基本形成符合本所实际的制度体系。

5、环境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所内积极营造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确保科研事业健康发展。所外巩固现有横向合作平台,开拓覆盖全省、涉及各领域的新平台,为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所将按照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和云南智库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科研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推动全所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科研项目立项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等重大科研立项工作给予重点支持。根据我所发展的实际和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引导和支持党的基层建设、基层治理、基层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二)促进应用对策型研究

加大应用对策型研究的开发、引进和推广,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在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基层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方面与各级党委政府合作,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并在与各级党委政府合作中培养急需人才,促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研究、推广一些好的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支持,使合作双方共同受益。

(三)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科研基地是提供科研服务,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条件。建设好开远科研基地对我所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开远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开远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和合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牢固的物质基础。

(四)重视培养优秀人才

增强“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结合学科建设,以科研创新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构筑应用研究、复合型创新人才高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现有宝贵的人才队伍,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梯队和创新群体的建设。

(五)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学家到本所讲学,以此推动学科建设水平、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积极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合作,多方面筹措科研经费,使科研工作进行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所内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领导责任和领导意识,重大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为落实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科研为本、考核激励。科研是全所工作的核心。给科研骨干宽松的条件潜心做科研,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特别要引导中青年科研人员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上,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优与科研成果挂钩,为每名科研人员建立科研档案。

(三)创造条件、保障经费。努力扩大筹措科研经费的渠道,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提高获得国家、省、州市、县区科研经费资助的能力,争取多元化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积极性,争取本院对本专业科研给予更多经费支持。

(四)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强化动态运行管理,切实加强对立项课题研究运行的监督、管理,提高完成项目的质量水平。强化学术自律意识,杜绝造假和学术腐败行为。加强

所内其他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五)培养人才、优化结构。逐步建立一支人数相对稳定、年龄结构合理、工作敬业、科研素质高的科研队伍。

6.云南经济增长与波动研究 篇六

云南经济增长与波动研究

文章在现代周期理论的框架下,对建国以来云南的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索促使云南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和政策内涵.我们认为,持续经济下滑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增长和高积累政策,投资膨胀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下降,过度投资又压制了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造成实际增长率对潜在增长能力的偏离,最终出现了连续8年的经济收缩.因此,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增加有效供应,是促使经济出现向上转折,进入良性循环的合意的政策取向.

作 者:赵兴碧 马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云南科技管理 英文刊名:YUNNAN KEJI GUANLI 年,卷(期): 16(5) 分类号:F127 关键词:经济周期   需求制约型波动   增长转型  

7.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七

我国历史上的“庄园”是由封建主占有和经营大片土地, 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西方庄园农业模式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20世纪中期, 庄园经济成功地改变了美国、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的经济状况, 从而带动了庄园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大力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 多年来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课题。庄园经济的兴起, 改变了传统农业劳动与土地简单结合的模式, 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我国最早出现的庄园经济是1996年新疆的“中国西部金色庄园工程”;1997年的广东龙汇庄园正式揭开了现代庄园经济招商的序幕。随后, 各种形式的庄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 云南省也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庄园。如爱伲庄园, 柏联普洱茶庄园, 玉溪庄园, 红河州的红酒庄等。这些庄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代庄园经济是以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为条件, 在不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前提下, 以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为基础, 以资本为纽带, 以委托代理经营为机制, 以生产商品和组织商品交换为目的, 按标准化合约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经营组织。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资本农业的重要形式。

2012年, 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报告中指出: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庄园经济的经验, 把现代庄园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组织方式、一种重要发展模式、一种重要实现途径, 来推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实现大变革、大飞跃、大发展, 形成一大批高原特色农业精品庄园, 产出一大批高原特色农业产品。为云南如何发展“庄园经济”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3年调研会上秦光荣再次提出, 大力发展现代庄园经济, 是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及擦亮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重大选择, 有利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探索农村土地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要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要求, 在全省打造100个省级特色农业庄园。自2013年以来, 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按照政府主导, 多元参与, 以农为本, 突出特色,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的建设理念, 并结合自身实际, 云南省的现代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打造了一批以茶叶、烟草、花卉、咖啡、核桃、特色水果、林下特色产业、珍贵苗木和用材、油菜、蔬菜、蔗糖和常绿草地畜牧业、特色家禽业、淡水渔业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庄园, 以庄园经济为引领, 推动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

二、云南省现代庄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3年以来,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 云南省的庄园发展呈加速态势, 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 为实现5年100个省级精品农庄的目标而奋斗。现代庄园经济的兴起, 为云南省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然而, 现阶段, 由于国家并没有出台有关庄园经济的政策法规, 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还很不成熟, 几乎完全处于自发状态,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庄园经营不规范, 盲目开发, 缺乏资金等。目前, 云南省庄园经济经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庄园经营不规范

庄园经济是资本农业, 它以土地使用权的合法转让为基础, 以委托经营为形式, 通过标准化合约, 将城市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这种直接融资农业生产的投资模式, 使得庄园拥有大量资金和土地。然而, 部分开放商由于自身经营能力不高, 导致庄园运营不规范。有的庄园在招商过程中存在非法融资。一些开发商在庄园开发过程中, 由于缺乏资金, 就借用开发农庄之名在社会上非法融资, 或者以高回报的广告来吸引投资者, 将投资回报提高到超越实际情况, 造成投资者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还存在土地挪用问题。现代庄园经济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产权基础, 以承认开发商私有土地使用权为前提, 庄园投资者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在用途上将受到法律的限制。然而, 部分开发商趁着庄园投资热, 从广大农民手中承包土地, 不用于建设农庄, 而是搞房地产开发等, 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二) 庄园经济存在盲目开发问题

目前, 云南省的庄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许多投资者加入到投资庄园经济的队伍中, 利润驱使下造成庄园经济的盲目开发。云南省处于西南边陲, 农业发展较许多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许多贫困地区发展落后, 设备技术不先进。有些开发商在开发农庄前并没有认真考察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情况, 导致农庄建成后发展四处受阻, 没有得到良好的收益, 损害了投资者和农户的利益, 也破坏了自然条件。

(三)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庄园经济大多是企业管理模式, 农庄周边的农民多被吸纳为农庄工人。然而由于目前很多庄园处于自发状态, 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 在农庄开发经营过程中, 开发商处于垄断地位, 存在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开发商和投资者占有最大利益, 农庄工人的工资低, 报酬少, 农民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一些失去土地而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农户, 生活更加艰难, 违背了发展庄园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愿。

三、对策建议

目前, 云南省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空间还很大。自提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后, 近两年庄园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政策扶持, 机遇与挑战并存, 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庄园经济”的成功做法, 立足云南省的生态特点和资源优势, 认真总结“爱伲庄园”、“柏联普洱茶庄园”、“玉溪庄园”等优秀庄园的成功经验, 积极探索, 合理引导农庄经济发展, 促进云南省庄园经济健康发展。

(一) 完善利益分配和调节机制

目前, 由于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现代农庄经济运营不规范。在农庄经济发展中, 存在非法融资和挪用土地等问题, 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障, 开发商处于垄断地位, 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要使农庄健康稳定的发展, 必须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和调节机制, 风险机制, 维护投资者、开发商和农户各方的利益。这就要求建立符合省情的庄园经济政策体系, 出台推进全省庄园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为庄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政策框架。并成立监管部门, 对庄园的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进行有力监管, 监督农庄使其合法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协调农户和开发商之间的关系, 维护农民在庄园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二) 创新经营机制

现代庄园经济应从实际出发,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创新机制为动力, 建立土地资本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商品化的经营组织形式。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 将当前农村非常缺乏的管理、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吸引到农业中来, 与土地、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最优配置。加速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改变传统农业的单一功能, 以区域的比较优势为向导, 引导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 依托资源多元化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园, 建立集生产、加工、物流、旅游、购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庄园。切实将庄园经济打造成带动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国际化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庄园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模式, 更是一次改革创新。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 按照省级统筹、州市负责、县市区抓落实的要求, 成立促进庄园经济发展领导小组, 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全力推进庄园经济建设。加大对庄园经济的扶持政策, 优先扶持庄园经济的发展。搭建招商融资平台, 广泛吸纳农业龙头企业、社会闲散资金及管理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投入农庄发展, 积极扶持农庄扩大再生产, 提高效益。切实将庄园经济列入县域经济考核体系。

(四) 发挥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云南省现代庄园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现云南省生态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有创造性地发展多样化的现代农庄。政府应实行差别化政策, 鼓励各地、各民族因地制宜开发不同形式的农庄, 按照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内容, 建立具有特色的农庄, 推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对庄园经济的投资热, 庄园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庄园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共云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 标志着云南省庄园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新时期。2013年更是提出了五年内打造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庄园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目前现代庄园经济尚处于自律性发展阶段, 出现了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庄园经济的发展现状, 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庄园经济,云南省,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于建嵘.中国现代庄园经济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1999 (03) .

[2]关于大力推动云南庄园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EB/OL].云南诤言网, 2013-01-16.

[3]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农庄经济擦亮高原特色农业品牌[EB/OL].云南网, 2013-06-15.

[4]王奎荣.推进云南庄园经济的思考[J].社会主义论坛, 2014 (03) .

[5]张春香.基于农业产业化的中国现代庄园经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范水生, 毛丽玉.关于农庄经济的探索与实践[R].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 2006.

8.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资源约束;经济发展;对策

一、云南省资源优势与资源约束现状

(一)云南资源优势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已发现矿产142种,有92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74处,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1位,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2位;其他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在化工原料矿产中,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灭岩、化肥用蛇纹岩等8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云南的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最为广阔。全省地跨6大水系,有600多条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9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云南江河水能资源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可开发的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的比例高;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开发选择性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对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正有计划地展开。位于澜沧江上、装机125万千瓦的漫湾电站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都十分可观。云南的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全省煤炭资源总储量达679.04亿吨。

(二)云南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瓶颈

近年来,云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一些能源消耗行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使能源总体需求明显扩大、价格不断上升,局部地区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今后几年,云南省基础能源产品能否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云南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用牺牲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为代价换来的,由此带来全省生态社会的不和谐性,必将花费更多的人、财、物来换取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云南省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不和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不好、基础差、底子薄、对外开放起步晚,新的经济增长点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等,但主要还是产业结构趋同化日渐严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在许多地区已经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由于有的地区“穷怕了”,急于求成,争项目、争投资,将各种资源投入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中去。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以行政区划割裂了经济的合理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产业趋同化,使得许多经济区和企业无法以低投入形成高产出。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封锁政策、保护落后,使该关的企业关闭不了,该淘汰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淘汰不掉,割裂区域市场,破坏公平竞争,使生产要素上不能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流动,产业不能选择区位成本最低的地区就位。

二、缓解云南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经济合作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如果不改革以上自成体系、孤立发展、自我封闭、相互排斥的格局,其经济增长就始终突破不了原有的框架,其经济运行就只能是在低效、低速中循环。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经济合作,破除地区封锁和行政限制的樊篱,促进区域开放、区域交换和区域分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组织地区间商品、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统筹规划和开发建设可以共享的能源、交通、通信、市场、水利等基础设施,云南省的经济才能有效地聚众家之长,集协作之力,把分散、局部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整体、综合的现实优势。通过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和要素流动,争取最大的比较效益,推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系统理论的功能来看,解放思想,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可以使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二元互换”,如市场、资源与资金、技术互换,实行优势互补,变经济潜能为现实优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解放思想,加强国内外合作可以使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在市场经济调节下,向有利于云南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不断地使云南的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合理和产品结构更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从而促进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充分利用云南和周边国家资源优势,走“请进来,走出去”的新路子

加强与兄弟省市的合作,吸引国内资金和技术到云南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鼓励省外有实力的企业与云南矿业企业相互参股、合作开发云南资源,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壮大云南矿业实力。云南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勘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在地理位置方面,云南与周边3个国家接壤,是中国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要省份,东南亚各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为中国近期或长远所缺,“走出去”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此外,云南还可以借助区位优势和通道之便,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共同开发和利用云南省紧缺而周边国家丰富的钾、铜、铝、铬、锰、石油等矿产资源。

(三)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云南省的跨国公司

从云南经济对外开放20多年的情况来看,云南对外开放的基本策略主要为:引进外国或者国内发达省区的先进技术,吸引外国跨国公司或国内有实力的集团公司的直接投资,出口本省有竞争力的商品。这样的开放策略在过去无疑对云南经济的高速增长做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继续实施这样的策略将面临巨大的困难。针对云南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区位优势,并且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相邻国家(越南、缅甸、老挝),云南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外向开放策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来促进自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中国西部较落后原省区的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些实例说明,云南经济发展要在继续对内开放,吸引国内和国际资本的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把一些资本和技术投到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邻国。云南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不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云南省的跨国公司,其未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为此,一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具有实力和优势的集团公司尽快打入东盟,在东盟范围发展跨国公司。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云南省再生资源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也成为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朝阳产业。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以云南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云南铜业集团为例,据该集团对外披露,到2010年,云铜集团将实现资源储量、产能、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的全面翻番。这就要求云铜集团“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4年,云铜集团成立再生资源公司,开发、回收再生铜资源。目前,铜资源产业循环圈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生产能力已达到8万吨/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是当代中国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五)加强矿产品市场管理,实现矿业开发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加大对稀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投入力度。依托区位优势,加大矿业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开放型大矿业格局,提高矿产资源对矿业的保障程度。

抓住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矿业市场萧条的时机,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控制总量,优化配置,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科技含量,科学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坚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云海.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云南的经济发展[EB/OL].新浪网,2006-06-13.

2、韩斌,李笠,孔继君.云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思路分析[EB/OL].资源网,2008-05-08.

9.云南省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 篇九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管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根据国家民政部有关社会组织评估管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社会组织,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社会组织评估,是指社会组织评估机构依照规定的原则、程序、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等级评定。

第四条 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应当遵循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坚持分级管理、分类评定、自愿参加、动态管理、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登记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领导,并对下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进行指导。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社会组织评估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领导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协调部门关系;

(二)指导、监督、检查社会组织评估情况;

(三)审定社会组织评估指标、评分细则;

(四)聘任评估委员、复核委员;

(五)确认并发布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公告;

(六)管理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

第二章 评估机构、复核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设立相应的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和社会组织评估复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复核委员会),并负责对本级评估委员会和复核委员会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设立的评估委员会,受同级民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同级社会组织评估的审核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核社会组织评估初审意见;

(二)进行终评并作出终评结果;

(三)公示评估结果;

(四)负责将审核意见、终评结果和公示评估结果等情况报送民政部门。

第九条 评估委员会由7-25名委员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评估委员由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社会组织推荐,民政部门聘任。每届聘任期5年,期满可以续聘,连续聘任不得超过两届。若有评估委员会成员因故不能履行其职责,根据有关程序可以另行聘任。

第十条 评估委员会委员和复核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坚持原则,公正廉洁,忠于职守;

(三)精通业务,在所从事的领域内有较高声誉和突出业绩。

第十一条 评估委员会须有2/3以上委员出席方可召开,对初审意见进行审核、终评,终评表决采取记名投票方式,每位委员1票,设同意票和反对票,终评结果以超过全体委员半数以上的意见为准。每位委员须在表决结果文件上签名确认。

第十二条 评估委员会可在同级民政部门设立办公室或者委托社会机构(以下统称“评估办公室”),负责评估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评估的组织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工作计划、评估程序和实施方案;

(二)负责社会组织评估专家的聘请、管理和工作编组,并建立评估专家库;

(三)受理社会组织的评估申请,并对其参评条件进行审核;

(四)从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评估专家组,并组织实地考察和初评,将初评结果报评估委员会;

(五)受理复核申请和举报;

(六)负责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的管理;

(七)负责社会组织证书牌匾的换发工作;

(八)负责社会组织评估的信息咨询服务和交流。

受委托的社会机构履行除本条第(五)项和第(六)项职责外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社会组织评估专家负责社会组织评估的初评工作。评估专家由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社会组织等有关人员组成。

第十四条 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知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具有丰富的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知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三)敬业合作,责任心强。

第十五条 复核委员会由5-9名复核委员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负责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异议的复核以及对举报的裁定。复核委员由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社会组织推荐,民政部门聘任。每届聘任期5年。期满可以续聘,但不得连续聘任两届。若有复核委员会成员因故不能履行其职责,并导致复核委员会成员少于5名的,根据有关程序可以另行聘任。

复核委员会作出的复核决定和裁定结果为最终结果。

复核委员会的委员不得兼任评估委员会的委员。

第十六条 评估委员会委员、复核委员会委员和评估专家在评估工作中未履行职责或者徇私舞弊的,取消其委员或者专家资格。

第三章 评估对象和内容

第十七条 申请参加评估的社会组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取得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满两个,未参加过社会组织评估的;

(二)获得的评估等级满5年有效期的。

第十八条 社会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评估:

(一)上未参加检查的;

(二)上检查不合格或者近2年连续基本合格的;

(三)上受到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尚未执行完毕的;

(四)正在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的;

(五)其他不符合评估条件的。

第十九条 社会组织按照组织类型实行分类评估。

社会团体、基金会实行综合评估。评估指标内容包括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

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规范化建设评估。评估指标内容包括基础条件、内部治理、业务活动和诚信建设、社会评价。

第四章 评估方法和程序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每年开展一次社会组织评估工作。

第二十一条 社会组织评估工作采取自检自评、条件审查、专家评判、考察初评和审核终评的方法。

第二十二条 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发布评估通知或者公告;

(二)参评社会组织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检自评,并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参评申请及有关参评材料;

(三)评估办公室审核参加评估社会组织的参评条件。符合评估条件的列入评估范围;不符合评估条件的,发出不予受理的通知。对未列入评估范围有异议的社会组织,可在不予受理的通知发出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评估委员会提出陈述和申辩;

(四)评估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报评估委员会;

(五)评估委员会审核初评意见,进行终评,确定评估等级;

(六)受理复核申请和举报;

(七)评估委员会公示评估结果(公示期为15个工作日),并向参评社会组织发送评估等级通知。评估结果无异议的报同级民政部门;

(八)各级民政部门根据评估委员会的评估结果和公示结果,发布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告,授予评估等级,并向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颁发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三条 州(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于每年12月10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情况以及获得4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名单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省级民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2月31日前,将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情况及获得5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名单报民政部备案。

第二十四条 评估期间,评估机构和评估专家组有权要求参评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证明材料,参评社会组织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二十五条 评估委员会委员和评估专家应当遵照社会组织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不得随意简化评估流程。在评估等级结果公布前,不得对外泄漏评估结果。

评估委员会委员和评估专家应当对所知悉的社会组织情况和评审情况保密,未经同级民政部门同意不得对外披露。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施行5年内,未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州(市)、县(市、区)属社会组织经同级民政部门申请委托可以跨级参评,评估经费由该组织登记地的民政部门申请解决,跨级参评具体程序由省民政部门规定。

第五章 回避与复核

第二十七条 评估委员会委员、复核委员会委员和评估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

(一)与参加评估社会组织负责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

(二)与参加评估社会组织有利害关系的;

(三)曾在参加评估社会组织任职、离职不满2年的;

(四)与参加评估社会组织有可能影响评估结果公正的其他关系;

参加评估社会组织有权向同级民政部门提出回避申请,民政部门及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

第二十八条 参评社会组织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期内向评估办公室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评估办公室由受委托社会机构承担的,参评社会组织向同级民政部门提出复核申请。

第二十九条 各级民政部门或者评估办公室应当自收到社会组织的复核申请和证明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的初审,并报复核委员会复核。

第三十条 复核委员会应当听取负责评估工作专家组代表的初评情况介绍、评估委员会成员代表的终评介绍和申请复核社会组织的陈述,确认复核材料,并以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复核结果以超过全体复核委员半数以上委员的意见为准。

第三十一条 复核委员会的复核决定,应当于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复核的社会组织。

第三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参评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评估办公室举报;评估办公室受理举报后,应当进行认真核实,对情况属实的作出处理意见,报复核委员会裁定。裁定结果应当及时告知举报人,并通知有关社会组织。

评估办公室由受委托社会机构承担的,可以向同级民政部门举报。

第六章 评估等级管理与应用

第三十三条 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分5个等级,由高至低依次为5A级(AAAAA)、4A级(AAAA)、3A级(AAA)、2A级(AA)、1A级(A)。

第三十四条 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和对外宣传时,可将评估等级证书作为信誉证明出示;被评估单位应当将等级牌匾悬挂于服务场所或办公场所的显要位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五条 社会组织评估等级有效期为5年。

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可以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可以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可以优先获得政府奖励。

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获得4A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可以在检查时,简化检查程序。简化的内容和程序由民政部门在检查通知中予以明确。

第三十六条 评估等级有效期满前2年或者上一次评估等级结果2年后需要晋级评估的社会组织可以申请重新评估。新的评估等级结果确定后,社会组织应当将原评估等级牌匾和证书交回评估办公室,换发新的牌匾和证书。

符合参评条件未申请参加评估或者评估等级有效期满后未申请重新评估的社会组织,视为无评估等级。

第三十七条 评估等级证书或者牌匾毁损的,可以向评估办公室申请换发,评估办公室应予换发。换发制作费用应当由申请的社会组织承担。

第三十八条 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实行指定复检和随机抽查的跟踪评估动态管理机制。在评估等级有效期内,评估办公室可对社会组织的基础建设、内部治理和业务活动等情况,进行重点或者全面检查。

第三十九条 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作出降低或者取消评估等级的处理:

(一)评估中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评估人员串通作弊,致使评估结果失实的,取消评估等级。

(二)涂改、伪造、出租、出借社会组织评估等级证书,或者伪造、出租、出借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牌匾的,降低一个评估等级。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评估等级。

(三)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上年检查不合格的降低到2A以下评估等级。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上未参加检查或连续2年检查不合格或,取消评估等级。

(四)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连续2年检查基本合格的,降低至2A以下评估等级。获得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连续3年检查基本合格的,取消评估等级。

(五)跟踪评估检查未达到被授予评估等级要求的,依据社会组织评估指标,降低评估等级。

(六)受有关部门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限期停止活动等行政处罚的,取消评估等级。

(七)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情况的,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第四十条 被降低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在2年内不得提出评估申请,被取消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在3年内不得提出评估申请。

获得4A以上评估等的社会组织降至2A以下评估等级或者被取消评估等级后,有关部门相应取消其接受政府职能转移、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简化年检检查程序、评优评先活动的优先(优惠)条件。

第四十一条 各级民政部门应当以书面形式将降低或者取消评估等级的决定,通知被处理的社会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并向社会公告。

第四十二条 被降低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须在收到通知书日起15日内将评估等级证书和牌匾退回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换发相应的评估等级证书和牌匾;被取消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须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将证书和牌匾退回民政部门。拒不退回的,由民政部门公告作废。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社会组织评估经费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经费中列支,不得向评估对象收取评估费用。

第四十四条 社会组织评估指标、评估等级证书、牌匾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

10.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篇十

——云南桥头堡建设目标及意义

一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状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一重要论断,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法制环境下,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方式,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进一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十一五”末期间,我国在深化财税、金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宏观调控体系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了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整个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

二 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提出的背景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单一的市场已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要求。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我们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更加合理,如何更快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如何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如何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提高综合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现代化。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因此我们提出了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决策。

为加快云南省经济发展,发挥云南地理优势,使云南省经济发展能进一步带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融入东南亚国际市场。党在十七大中提出要“提升沿边开发水平”,这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在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云南要充分发挥我国通往中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优势,深化同中南亚、南亚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延边开放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至此桥头堡建设被正式提及。

三 云南桥头堡建设的目标

桥头堡建设是立足云南、面向西南、服务全国的全局性工程,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央赋予桥头堡建设的重大使命,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生态屏障,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战略通道。通道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支撑,有通道才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联西南、西北和中原腹地等国内经济区,外接东南亚、南亚,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一是提升现代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是加快昆明枢纽和泛亚铁路东中西线工程建设,加快公路改造,加快昆明新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二是加快口岸建设。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提升口岸的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三是加快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使云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通道。四是推进信息通道建设,使云南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信息交换枢纽。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合作平台。合作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推动形成稳定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云南—泰北、云南—老北、云南—越北、云南—印度西孟加拉邦双边合作机制,拓展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先行优势。二是搭建政府合作平台。推动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机构,建立我国与周边国家高层间的定期或不定期互访、会晤、协调机制。三是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扩大和提升昆明泛亚国际商务港,办好昆交会、旅交会、泛亚石博会、南亚国家商品展、东盟华商会、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和中越、中老、中缅边交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加快建设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产业基地。云南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很强。我们将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兴科技、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巩固提升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培育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着力在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尤其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现代旅游业发展。二是发展进出口加工企业,形成集加工、商贸物流于一体的进出口加工基地。三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以航运为先导、路运为基础、铁运为重点、水运为补充、管运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格局。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交流窗口。云南地处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交汇地。我们将充分发挥毗邻东南亚及南亚的区位优势、多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源远流长世代友好的交往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在增进了解互信、促进彼此友谊、维护边境安宁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加强教育交流,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加强科技交流,使云南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四是加强民间交往,使云南成为展示我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窗口和我国开展对外民族宗教对话的平台。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生态屏障。云南地处金沙江、珠江两条国内河流和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四条国际河流的上游,云南的生态建设对流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我们将着力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维护流域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一是建设“森林云南”,努力把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改善环境质量。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和生态服务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意义

首先,“桥头堡”建设不同于我国其他的区域发展规划,其在国家战略、地缘政治与周边外交、沿边开放与能源安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等方面,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周边是首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外交方针,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深化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互利合作。推进这项战略,有利于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和友好合作,确保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

二是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开辟新的从陆路连接印度洋的贸易和能源资源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打通从云南到缅甸的交通和油气管道,可从缅甸西南海岸直通印度洋,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三是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将由内陆边远地区变为开放前沿,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改变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

其次,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有利于云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调剂之下,云南正好抓住国家建设云南桥头堡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而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却很大,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云南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着力扩大内需,积极参与西南地区各省市合作,尤其是面向西南亚国家,云南一定能够抓住机遇,推动低碳经济取得新进展。

再次,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有利于推动西南经济融入国际大舞台。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滇中经济区明确列入国家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第十八章专章谈“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其中第一节即“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明确“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生态工程,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并提出“坚持以线带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在云南建设桥头堡的重大窗口之下,使得西南及西北地区的经济走向东南亚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为进一步将西南经济融入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可能,增强地区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

第四,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市场环境,云南桥头堡的建设正好为云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首先,面对与国际的合作,我们在政治方面要让国际市场信任:我们是一个开放、稳定、民主的政治环境,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完善的,我们的法制环境是健全的,我们的合作是有诚意的,而且是公开,透明、平等、双赢的过程。同时通过与国际的合作反作用于我们的政治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其次,在经济方面,通过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我们的企业走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发挥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顺应转型潮流,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的经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作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明晰方向、探索路径、完善政策措施,力求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 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建议

“桥头堡”建设的核心是开放,包括开放的思想和开放的观念。目前,中国国内在出口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出口太多,对外依存度太大,影响国家安全;中国的出口太多,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经济增长的总方向上看,应该以拉动内需为主导,但目前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发展阶段,以拉动内需为主导尚需时日;出口太多,可能引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虽然我们需要防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但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基于国内制定的相关政策而实施的,与出口没有直接的联系。

上一篇:如何做到有效沟通下一篇:销售人员每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