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2024-07-01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精选12篇)

1.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一

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羊尾镇中心小学 黄艳红

本学期,本人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从生活中入手。

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长大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7、学习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六、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

七、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我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

2.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二

一、改革活动教学模式

1. 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解放他们的双手, 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

2. 在教师指导下深化

以感性知识和问题性知识为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实践性活动进行主体感受、体验、感悟, 从而不断积累社会经验, 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 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

3. 突出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的实践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就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 它冲破了传统的强调知识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牢笼, 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 促进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4. 凸显品德与社会课活动的自主性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 是自主的课堂, 我们尝试把“自主”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思维观点, 自主选择自己的交流伙伴。

二、创新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较, 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功能。

1. 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我很欣赏把师生关系比喻为“灯芯和煤油”, 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要依靠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 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 去为学生服务。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媒介。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深切体验, 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主要有三种模式:

(1) 体验领悟模式。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 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 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2) 解决新问题模式。学生提出新问题, 结合自己的感受, 谈自己的想法。

(3) 实况再现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 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定, 选择道德行为, 独立地解决自己碰到的各种实际新问题,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模式

1.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动之以情

使用电教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诱发学习兴趣。

2. 运用电化教学充实课堂内容,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求知欲

教学中适时运用电化手段充实、丰富课堂内容, 配以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手势,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运用电化教学, 有利于将认识、情感和行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中运用电教, 能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使理论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得以升华。

4. 运用电化教学的音美, 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音美, 主要是发挥录音机的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播放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或一段深情的配乐诗文朗诵;或令人捧腹的相声;或一则真实感人的故事, 以激发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增强教学情感的感染力。

四、实施开放式的多元性评价模式

在教学中, 采用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 实施科学评价, 通过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使评价真正发挥了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1. 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体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在教学中, 把学生的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让评价转换成自我教育的活动。

2. 以学校评价为辅助

学校评价主要有:利用文化墙展示学生的成果, 在相互欣赏评价中, 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利用成长记录袋, 搜集自己的作品, 便于作量性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满意的作品向学校、网络、电视台等推荐, 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参与活动的意义。

3. 以家长评价为补充

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让家长参与评价, 让家长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旨在使我们的家长不但能变成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三

信息技术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综合化等优势,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能摒弃传统教学偏于说教的弊端,从而构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利用对情境的创设十分有利,它能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学会拒绝”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前通过分析教材,笔者决定利用信息技术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扩大和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陷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心灵的体验,形成拒绝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益。

一上课,笔者首先设问:“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都会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你会识别和判断吗?你能把握好你自己吗?你懂得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吗?”看到学生兴趣还没有激发出来,笔者便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给他们: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烟酒的诱惑、各种赌博的场面、毒品和游戏厅的无限吸引力……丰富的图片、真实的场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事例,已有的经验知识,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热情高涨,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和情境,通过信息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书本知识,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通过多媒体来还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情境,使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本单元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入手,让学生了解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科技发展落后,致使国家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明白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责任。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接着笔者又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和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场景制作成短片在课堂上播放。侵略者疯狂掠夺国宝、焚烧圆明园的画面、血腥屠杀的场景,把学生带入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悲愤、激怒写满了学生稚嫩的脸庞。在交流感受的环节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一致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更加坚定。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景,给学生以真实的触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创新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在教授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屏幕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都会唱起那首雄壮而又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学们,当你唱起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组织交流,全体学生达成共识:“在战争年代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英勇冲锋,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接下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三元里人民抗英”和“五四运动”的影像资料,随后组织学生交流从以上历史事件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紧跟着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然后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节奏紧凑,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近期,淄博市“微课”制作展评正有序推进,周村区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日渐完善,这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更多资源;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各类专业教育网站为教师专业成长、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淄博市的“微课”制作培训为契机,笔者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要领,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易懂的地方,特别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就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制作课件,并录成微课,上课时播放。由于微课是新鲜事物,学生接触较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效果较好。

4.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生活为主线,将品德与行为规范及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加深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2、教材分析 A、整体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懂得了„„》、《通信王国探秘》、《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B、教学重点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3)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与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的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C、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

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3、个人教学教研分析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堂为中心,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结构和新模式为着力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为着重点,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得以提高和发展。

1、本学期将以自学、交流、听讲座、写体会等形式,逐步树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认真备课。

3、要加强内部交流与学习。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说课、评课,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发扬团结协作、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转变自己的行为,正确把握学科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的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5、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按时参加学校和年级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交流、讨论、座谈等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6、认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月作好总结和课后反思。结合课堂实践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论文。

三、教学教研目标:

1、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

(2)体验通信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必须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分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

(3)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志,学做文明人。

(4)通过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6)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2、教研目标:

(1)争取坚持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2)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

(4)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认真参与每一次班级活动,协助班主任管理好班集体。

四、教学教研方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教研具体安排:

1、学习活动安排

第1~3周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第4周我是好样的 第5周我懂了„„ 第6~7周通信王国探秘 第8周网络漫游 第9周小“窗口” 第10~11周 日行千里不是梦 第12~13周 安全才能回家 第14周 第15周 出行指南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16~17周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18~20周 复习备考

2、教研活动安排:

3月份 制定好各种计划和制度 钻研教材 4月份 开展帮扶对子活动 5月份 讲故事活动

5.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求医问药的有关知识。

2、懂得就诊时要遵守秩序,配合医生治疗,遵照医嘱,正确用药。教学重点: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医院。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医院的种类、等级,学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医院。

2、掌握看病流程,感受到文明就医带来的便利。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视频,揭课题

活动目的:通过视频,初步了解在学校发生小的碰擦时可去卫生室,如果比较严

重的话,必须去医院就诊。预设时间:3分钟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交流。

3、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丁丁一起去医院求医问药。

4、揭课题,读课题。

活动二:谈看病,学会选择医院就医

活动目的:通过看看、听听、议议、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医院的种类、等级,并能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医院就诊。预设时间:12分钟 活动过程:

1、其实选择医院也很有讲究呢!老师想问问你们,当你生病的时候,家长一般是带你去哪些医院看病的?

2、学生交流。

(预设:学生说到不是我们常去的医院时,教师可追问“为什么到这家医院去?”)

3、了解不同医院的种类、等级。

(依次介绍三级甲等、二级甲等、一级甲等、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

4、通过刚才的介绍,你们了解了些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5、小结:是的,级别越往上,医院的规模越大,设备就越齐全。

6、完成“七色光”1

7、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的医院,那丁丁发烧了,到底该到哪家医院看病呢?这不,他们正在开家庭会议呢!让我们一起先去听听。

8、丁丁家里争论不休,你能帮丁丁做怎样的选择?说说理由。

9、丁丁的家长也带他到了那家综合性的医院,可是„„(随机出示照片)看到这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10、小结:相信你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正是因为大家不管得了什么病都往大医院跑,才造成人满为患的现象。向丁丁这样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去人数较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那里一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活动三:学做“小导医”

活动目的:根据自己就诊经历,结合游戏,明白不同的诊室医治不同的病。预设时间:6分钟 活动过程:

1、我们学会了根据病情来选择医院。你们平时都有去医院看过病,那你们都去哪些科室去看过病?

2、指名交流。

3、除了刚才小朋友说过的诊室,你还知道有哪些?怎么知道的?

4、我们一起来做做“小导医”好不好? 活动四:模拟就诊

活动目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了解就医流程,并懂得就诊时要遵守秩序,配合医生治疗,遵照医嘱,正确用药。预设时间:12分钟 活动过程:

1、我们都知道了生什么病就得到相应的诊疗室进行治疗,现在丁丁来到医院,他该怎样看病呢?

2、请把书打开,看看书上是怎样一个看病的程序?

3、小组合作完成“看病流程”小游戏。

4、大组交流。

5、通过游戏我们了解了看病的步骤,那在“就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取药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6、老师来教你们一招。(出示ppt)

五、归纳总结: 预设时间: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交流。

6.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六

抓住学生对魔术极为感兴趣这一特点, 我在执教《红绿灯》 (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这课, 刚开始上课我就设计了一个巧变魔术的环节, 并且整堂课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知道刘谦是谁吗?

生:魔术大师。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魔术, 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师:你们看这个交通标志是什么意思啊? (出示一个常见的交通标志)

生:禁止停车。

师:正确, 现在你们屏住呼吸, 擦亮眼睛看清楚了, 老师左手是一个空盒子, 右手是这块标志牌。现在, 我将这两样东西轻轻地互换位置, 一、二、三, 请看!

(老师已迅速将刚才的“禁止停车”的标志, 变成了“禁止行人”的标志)

生: (惊奇地) 哇! (然后一起鼓掌)

师:想不想把这个魔术带回家呀?

生:想。

师:好, 这节课我们重点就是认识交通标志牌, 现在请你们将已经搜集到的交通标志介绍给大家。如果这节课你能用自己的好办法认识15种交通标志的话, 老师下课就把魔术的变法告诉你。

(学生听了欢呼声一片, 很主动地参与到了枯燥的、认识交通标志的学习中。)

[案例反思]

俗话说, 一个好的开始, 往往孕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 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为后面成功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1. 游戏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 兴趣是孩子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课始, 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教学内容, 设计了变魔术, 将一种交通标志符号迅速地变成了另一种交通标志符号。这一简单的魔术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当时, 可以说全班的同学都注视着老师, 结束以后就有好多学生嘴里不停地夸老师, “你太神了”!“好厉害呀!”……看得出, 学生对这堂课的开始充满了兴趣。

2. 游戏紧扣教材, 变枯燥为有趣

《红绿灯》这课, 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 这个内容本身比较单一、枯燥。如果以说教的形式实施教学, 估计班中大多数孩子都不乐于听课。老师灵机一动, 把教材内容与热门的“魔术”相结合, 而且魔术的内容不但没脱离教材, 反而是紧扣教学。这样合理地重组教材, 使内容由枯燥变为有趣。很大程度上, 提高了教学效果, 使得品德课堂充满了活力。

3. 魔术不仅服务于课始, 还服务于课后

老师的魔术先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又以“学魔术”给孩子后面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最终课后揭秘魔术, 为的是让学生把这个魔术表演给爸妈看的同时, 对交通标志进行一次重现、巩固, 以便他们能更牢固地记住这些标志。

7.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七

关键词:学讲计划;走上讲台;走出讲台;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

“学讲计划”新理念要求,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教师要走下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更要让学生走出讲台,走向社会的“大课堂”。即“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语)这也一改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结合“学讲计划”精神可以如下操作:

一、走上讲台,扮演小品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活动化。在“品德与社会”的许多课文,都是由鲜活的故事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主人公,演出精彩的故事。通过演出这些精彩的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真情实感、感悟到法律和道德,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寓教于乐的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我在教《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一课时,课前我帮助并指导学生排练禁毒小品,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得非常精彩。小品講述一个学生从逃学,抽烟,交上坏朋友,受吸毒、贩毒者的引诱染上毒瘾,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通过鲜活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知道吸毒的危害性,自觉树立抵制毒品的意识,形成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吸毒不仅是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危害,而且危害他人,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吸毒在我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如果吸毒贩毒就不再是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

再如,品德与社会《与诚信“签约”》一课,小品表演《左右为难》。小品材料:乐乐是个热情、豪爽的人,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帮忙。可这次,他也遇到了难题,本来周六下午两点答应给同学补习功课的,可又答应别的同学参加足球比赛,他该怎么办?通过现实的小品表演,学生初步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品质,教育学生用诚信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用诚信要求自己的朋友和同学,并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树立做诚信的人的信念,通过活动,自觉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思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小公民。

二、走上讲台,辩论明理

学生的道德升华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和训斥,单纯的说教和训斥往往会适得其反。有时,通过辩论会可以拓展学生的认识,深化明理。教师可以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在学习《学会拒绝》一课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吸烟能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告诉学生不和烟酒交朋友,做个小小的宣传员,但农村家家户户都种着烤烟。一边说不要吸烟,一边却大力发展烤烟生产,自相矛盾,于是针对这一问题,有的教师设计了“该不该种烟”的辩题,展开了辩论。可设计主题“吸烟有害健康,种烟却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理解未成年人吸烟对身体有害无益的道理。

三、走出讲台,知行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心中的110》等课前,老师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或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交警大队、公安分局进行调查统计:历年来本地区的交通事故、伤害事故以及受伤害人数,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生命的珍贵,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历史性的发展,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走出讲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最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定可以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巨红霞.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品德与生活[J].新课程(上),2014(8).

[2]蒋夷菊.探寻品德根源 凸显个性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个性化教育探析[J].华夏教师,2015(8).

8.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八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试题

试题分值:50分;测试时间:30分钟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工整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卷面分3分。

一、填空题(10分)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2、()是你前进的动力。

3、我们成年后将建立自己的家庭,养育(),赡养()。

4、这世上,()是我的最爱。

5、21世纪是充满()的世纪。

6、竞争有规则,主要是要做到()、()、()。

7、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人与人之间应当()。

二、选择题(10分)

1、如果家里的客人要走了,你应该怎样做?()

A、送送客人,欢迎下次再来B、不理不睬

2、在家庭里最应注重的是()

A、金钱B、家具C、亲情

3、班级要竞选班长,我应该()

A、让妈妈去给老师说一说B、让好朋友投我一票C、多为班级做好事,做好竞选演说

4、老师给你布置一项任务,你会()

A、心中忐忑,不知道该怎么好B、充满信心的接受,认真完成C、害怕自己做不好,推辞掉

5、下列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行为是()

A、互相帮助B、取长补短C、相互利用

三、判断题(10分)

()

1、老虎虽然勇猛,跑得快,是兽中之王,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

2、我们应该多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快乐。()

3、竞争与合作同等重要。

()

4、家中的喜事、乐事、烦心事都和我们小孩子无关,我们不用去理会这些事。()

5、去别人家做客时,要对房内的每个人主动打招呼。

四、连线题(10分)

爸爸的爸爸我会说:“我能行。”

谁言寸草心舅舅

妈妈的弟弟报得三春晖

奶奶生病了爷爷

遇到难题时给奶奶倒开水,让奶奶吃药

五、问答题(7分)

1、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4分)

9.鲁教版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九

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备课: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中共三个活动主题,分别是:‚我们是一个集体‛、‚快乐的集体生活‛、‚大家都是好朋友‛;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共两个活动主题,分别是:‚欢迎到我家乡来‛、‚家乡的故事‛;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共三个活动主题,分别是:‚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5、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6、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7、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本省会城市的位臵,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8、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9、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

10、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1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教学建议:

教学中,要立足课程特点,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和公民性。在这册教材中,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的综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综合,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的综合以及地理和环境教育的综合。在激发学习兴趣上,我们可以通过这几条途径: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学习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性的、发展性的评价还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这几个良好习惯:守纪、守信、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收集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和通过现象看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中还要实现多样活动贯穿,我们要明确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科的逻辑过程而是活动的过程,要以活动为链条,教学过程是学生活动串,以活动为引领展开教学过程。并且活动要讲求实效,还要做到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实施教学时,我们要有这几个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生活;学生生活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范例,教材呈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比是单薄的。因此,我们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做到对学生及时鼓励评

价,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实现个性化评价,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第一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单元特点:

1、以学生的集体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让品德教育显性化,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在研究活动和体验感悟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2、设臵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第二课‚快乐的集体生活‛,从学生的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设臵问题情境,通过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提升自己的认识。

3、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留有弹性空间;版式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注重活动过程的完整性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材‛为‚学材‛。如第二课的辩论会,在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以方法角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集体,培养集体责任感。

2、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与挫折。知识与技能:

1、知道怎样做才能建立同学间真挚的友谊。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行为与习惯:

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解决困难,善于自我调节。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调查、讨论探究的完整过程。

2、创设思辩情境,引发辩论。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采用观察、采访、讨论、调查、汇报交流等方式开展活动。

2、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

3、培养学生搜集并整理资料的能力。

4、要灵活运用教科书中的范例,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拓思维,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5、单元结束部分的‚主题班会‛,既是对本单元的一个总结,又是对学生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可在单元结束时,合理有效的安排此项活动。教时安排:9—10课时。1.《我们是一个集体》

活动主题:我们的班集体 集体有纪律 我为班级争荣誉 活动目的:

1、认识班集体,了解班集体的组成。

2、认识集体有纪律的重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群体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4、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活动准备:

1、让学生搜集遵守纪律的人物故事。

2、让学生调查班内学生为班集体作贡献的事例。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是我们从一年级起就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在这个集体里,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一个集体‛这个主题。(板书课题)

二、说说我们的班集体。

1、小组交流:我们的班集体由哪些人员组成?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

2、共同了解班主任、班委会成员,明确他们的职责,了解他们在班集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模拟活动,进一步了解集体的组成。

1、出示课本中‚登山活动‛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2、从学生的回答中,点出这样的一个小组也是一个集体,让学生举例说说更多的集体。

3、创设情境,指导制定目标。

(1)师:如果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你有何打算?你们的目标是怎样的呢?

(2)小组讨论,制定本组的目标。(3)集体交流,适时指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班集体的组成,认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相信大家会更加热爱我们的集体。板书设计: 我们的班集体 友好相处 互相帮助 热爱班集体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课间到上课一段时间纪律上的表现,师做评价,并引出主题活动‚集体有纪律‛,板书。

二、创设情境,模拟体验。

1、师设臵活动情境:上节课,我们制定了一个春游活动的目标。这节课,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可是,就在这时,小组内有一个同学到了规定的时间还没有来,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组内讨论,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3、小组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如谈话、表演等)

4、教师总结纪律的重要性。

三、小小故事会。

1、学生分小组讲述遵守纪律的人物故事。

2、集体交流,召开‚遵守纪律的楷模,我学习的榜样故事会。‛

3、教师讲述‚严守纪律的邱少云‛的故事。

4、学生据所听的故事谈感受。

四、诱发情感,激励践行。

1、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出示小博士的话。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今后的打算,并填写到课本上。

五、教师总结:

在社会生活中,纪律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吧!

板书设计: 集体有纪律 自觉遵守纪律

不遵守纪律 批评、劝阻

第三课时

一.谈话诱思,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面流动红旗或一张班集体的奖状,问: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得来的?它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吗?(使学生对‚集体荣誉的取得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一道理有粗浅的认识。)

二、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1、让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报。

2、让学生现场采访班集中热爱集体的典型人物4—5名,使学生在交谈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体验感悟,升华情感。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两人三足走‛游戏,让学生融入情境,自我实践,自我感悟,自我实现。

四、运用观点,解决问题。

模拟设臵故事:一位同学为了自己班集体的荣誉,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又一次夺得了流动红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掌握的观点看、析、议、写,教师针对难点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制定计划,激励践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订‚争创优秀班集体行动计划‛,并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努力为班集体争荣誉。板书设计:

我为班级争荣誉 热爱班集体 维护集体荣誉(诚实、正直)教后反思:

2.《快乐的集体生活》

活动主题:我喜欢集体活动 集体的力量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2、引导学生热爱集体,在集体生活中有责任感。

3、体会集体的力量是我们做事成功的保证。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动准备:

1、让学生搜集团结力量大的各种图片、名人名言资料。

2、搜集集体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做游戏。规则:小组内每2人一组,每次8人进行比赛,要求两同学用背顶球从起点到终点不能让球掉下来,不能用手碰球,哪组先到哪组胜。

2、采访做游戏的同学:为什么这么高兴?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可以做这个游戏吗?会玩得这么高兴吗?我们大家在一起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生活,你喜欢参加吗?让参加比赛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据学生谈的感受引出活动主题‚快乐的集体生活‛,并板书。)

二、说一说喜欢的集体活动。

1、师:我们在一起游戏、活动是多么快乐呀!三年来,我们在一起参加了许多集体活动,谁来展示一下搜集的集体活动的资料?

2、利用实物投影或其它手段,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

3、谈谈自己喜欢哪些集体活动,并说出这些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三、小小辩论会。

1、创设讨论情境: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

2、分正反两方,举行‚小小辩论会‛。

3、学生谈谈本次辩论会的收获。

四、教师总结:

通过辩论,我们知道健康快乐的集体活动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还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吧!板书设计:

快乐的集体生活 我喜欢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有益? 无益? 热爱集体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安排一名学生搬动教桌或教师内较重的物品,让其他学生认真看,再安排3—4名学生一起搬动,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引出活动主题‚集体的力量‛,板书。

二、讨论交流,深化认识。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事情都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你能举出

这样的事例吗?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

4、让学生谈感受。

三、深入感受‚团结力量大‛。

1、师讲述‚团结力量大‛的小故事。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团结力量大的图片、文字资料。

3、集体汇报交流。

4、集体交流搜集到的团结力量大的名人名言。

5、让学生谈交流资料后的感受。

四、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真切地感受到了团结起来力量大,集体的力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保证。让我们珍爱集体,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吧!

板书设计: 集体的力量 团结力量大 不可抗拒

集体的力量 伟大 做好事情的重要保证 教后反思:

3.《大家都是好朋友》

活动主题:同学之间 有了矛盾怎么办 交更多的朋友 活动目的:

1、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2、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活动准备:

1、课前调查班级中同学间发生过矛盾的事,不记名记录在卡片上。选学生排练几个小故事。

2、让学生搜集关于友谊的格言,准备卡片。

3、课前,让学生和好朋友坐在一起。活动时间: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激情,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友谊之歌》,出示歌词。这样导入:歌词中说友谊就像一朵绽放的花朵,永远芳香。(这时,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一朵简易的四瓣花。)那说到友谊,你首先会想到谁?(同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同学之间‛这个主题。(板书

课题)

二、火眼金睛找优点。

1、四人一组,互相找优点。

(师:不知不觉,同学们已经相处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里,明亮的教室中,我们同窗共读;美丽的校园内,我们一起活动;如花的岁月里,我们共同成长。那大家彼此之间是否都非常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谁有一双孙悟空似的火眼金睛,能发现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汇报。

3、为全班同学找优点。(重点引导学生找有自卑心理或大家不太喜欢的学生的优点。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好孩子‛的感觉,同时引导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

4、交流找优点的收获。

5、让学生给朋友提点建议,并出示小博士的话进一步导行。

三、互动交流,探究实践。

1、讲同学之间相处的事例。

2、创设情境,交流探讨。

将课文中的故事拍成短片展示或教师进入学生角色,扮演一名学生,找学生配合表演,让学生讨论一下同学之间该怎样相处。(据交流情况板书到黑板上的花瓣中。)

3、联系生活讨论同学之间该如何相处。

四、诱发情感,激励践行。

1、出示‚友谊之桥‛,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做到与同学友好相处。(内容:我的同学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我会对他说: 我的同学这次考试没考好,很伤心,我会对他说: 我的同学犯了错误,不敢承认,我会:……)

2、教师总结,让学生把学到的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守信用

板书设计: 宽容

热心 帮助 不起外号 同学之间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就像一朵绽放的花,而且它是一朵用心浇灌才会绽放的花。谁都希望自己的这朵心灵之花开得最灿烂,可舌头和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呢!大家看,这几名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事先安排好的同学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演完后,师问:他们怎么了?(产生矛盾了)那有了矛盾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

二、互动交流,探究实践。

1、学生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事情不解决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2、学生自选一个案例,分组讨论解决的办法,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可以用模拟演示的方式,也可以以对话的形式直接告诉故事中的人物。)

3、各组汇报。

4、结合实际,进一步探讨。

(1)教师选取课前调查的不记名卡片上的典型事例,出示给学生。

(2)分组选代表抽取卡片,小组内共同探讨事情的原因及最佳解决方法,并写在卡片上。

(3)集体交流,汇报。

5、交流搜集的格言。

三、诱发情感,设计‚友情卡‛。(配乐:《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把写的内容与全班同学交流,并亲手交给好友。)

四、课堂总结,激励践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懂得了该怎样和伙伴相处,会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处理朋友间的矛盾,老师祝愿你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板书设计:

有了矛盾怎么办 学会宽容 友好相处 以诚待人

第三课时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歌曲《朋友多了路好走》)

师:是啊,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生活快乐,既然是这样,那就让我们来交更多的朋友吧。(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并说说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三、探讨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朋友。

1、师扮演一名学生的好朋友,和学生共同表演‚替朋友打抱不平‛或‚怂恿朋友做坏事‛的故事片段。

2、观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看法。(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板书。)

3、讨论:面对朋友的不足,我们该怎么做?

四、学会交更多的朋友。

1、设臵讨论情境:应该和哪些人交朋友?为什么?怎样和他们交朋友?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该怎样去交朋友,和哪些人交朋友。让我们一起唱响《找朋友》这首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六、唱歌曲《找朋友》结束本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广交朋友,交真正的朋友。板书设计: 交更多的朋友

友好相处 互相帮助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广交朋友

注:学完这个单元,可利用班会时间召开‚在集体中成长‛主题班会,以更好地

巩固本单元内容。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单元特点:

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活动主题。家乡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对学生而言是熟悉、亲切的。‚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两个活动主题‚欢迎到我家乡来‛‚家乡的故事‛的探究内容均来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家乡的变化、优秀人物等。

⒉学习过程活动化。活动以探究为核心。‚欢迎到我家乡来‛‚家乡的故事‛两个活动主题都需要学生亲自去看地图或地球仪,调查、访问、搜集与整理、分析资料来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起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⒊注重活动过程完整化。例如,‚家乡的故事‛活动主题下的‚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家乡山水美如画‛‚家乡风情更迷人‛‚可爱的家乡人‛‚家乡的历史名人‛,每个主题活动结束都强调以一定的形式,如画家乡、写小作文、编情景剧等反映活动结果,同时使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得以升华。

⒋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教科书版式设计灵活,形式多样,具有教强的可读性。⒌活动呈现方式范例性。教科书中学生的活动呈现方式只是起到范例引路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⒍注重学生探究活动的体验与感悟,强调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生成,而不是灌输。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志向。知识与技能:

⒈在家乡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臵,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⒉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培养学生的 ⒊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如调查、访问、搜集与整理、分析资料等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建议:

⒈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去了解家乡。

⒉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情感。

⒊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要以家乡优秀人物为榜样,以鲜活的实例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爱乡之情,使其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志向。单元课时建议:8-10课时 1.《欢迎到我家乡来》 主题目标:

一、结合家乡地图,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臵,知道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活动准备

中国政区图、山东省政区图或市级地图、社区图。活动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⒈播放歌曲《我们都有一个家》。

⒉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地图,自己家乡的地理位臵。

二、教师出示中国政区图,找出山东省。

⒈交流怎样确定地图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地图上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相当于实地距离的长度。比例尺一般有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⒊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说明称为图例。我们可以借助图例,知道地图上都有什么。

三、巩固练习

查看地图找家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布臵学生在课前搜集家乡的各种地图。

二、学习新课 ⒈观察地图

将搜集到的地图悬挂在教室墙壁上,让学生分组选择地图,仔细观察,在组内交流怎样介绍家乡。⒉介绍家乡

请各组选派一至两名代表,用地图介绍家乡情况,其他同学可以补充。⒊整理信息

听完各组的介绍后,综合信息,整理成‚我的家乡‛解说词,要求表达清楚,语句流畅。⒋说说收获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用地图介绍家乡的情况。

四、课堂练写‚我的家乡‛解说词。

教学反思:以挂图为教学,包括省、市、县地图,联系实际让学生探索出自己家乡位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2.《家乡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传说故事。

3.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4.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志向。教学估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家乡的变化可真大)

课前准备:让家长协助找反映家乡的‚老照片‛、‚新景观‛(将学生组:分别搜集城市建设方面、工业方面、农业方面、饮食方面等)课上活动:

⒈激情导入:由几十年的变化导入……

⒉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照片,选代表参照照片讲变化。①分类展示

②组织学生讨论,家乡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城市建设方面:高楼鳞次栉比,道路越来越宽…… 工业方面:发展迅速,工厂多,效益高…… 农业方面:机械化,科学种田,产量高…… 饮食方面:生活条件好,生活丰富多彩……

③学生讨论,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⒊布臵练习与作业:‚我与爸爸比童年‛小调查 ①让学生与父母交流,了解以前家乡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进行归纳整理。

②以‚小作文‛的形式把调查情况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抒发对家乡变化而感到自豪的心情,树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

第二课时

(家乡山水美如画)(家乡风情更迷人)活动方式:主要采用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内容与过程: 课前准备:

一.家乡传说故事会:布臵学生通过访问老人、查阅资料去搜集一些有关家乡的传说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二.家乡美景一日游(看美景-----准备谈收获)课堂教学:

一.情景激趣:上一节讨论了‚家乡的变化可真大‛的主题,同学们表现都很积极,大家通过课后的调查,一定对家乡山水、家乡风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节课大家就把调查的结果、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讨论分析:

⒈小组交流展示,分享讨论各自的收获。⒉交流展示,输理情感体验。

①各组竟相发言,交流展示组内的收获

(可展示图片、也可讲听到的故事)

②学生谈到的美景有桓台少海公园、张店公园、桓台新城‘四世宫保’坊、乡镇的美丽建筑附近的现代化工厂、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激情。三.教师引导进行汇报辨析:

家乡这么美,变化这么大,说明了什么?(党的富民政策好)变化这么大,和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乡劳动人民)提示:建设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长大后要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四.模拟活动,升华认识:

走出教室,融入校园,向全校同学宣传关于‚家乡山水、家乡风情‛的知识,倡议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建设家乡作贡献。

第三课时

(可爱的家乡人、家乡的历史名人)

课前准备:调查了解家乡人为家乡的建设做了哪些贡献,了解他们的可敬之处;查找家乡古代名人的事迹,准备课上发言。

一、情景激趣:

家乡美如画,家乡的变化大,家乡劳动人民功不可没,今节我们研究一下家乡的人,作调查,查资料,了解家乡人为家乡做了哪些贡献,学习他们的可敬之处。

二、讨论分析:

⒈夸夸可爱的家乡人:

①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夸夸可爱的家乡人,赞美家乡人的奉献精神。

②开展‚学习榜样‛的活动,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志向。2.老师提供《地方志》,让学生自己查找家乡的历史名人,有选择的在班上交流,以名人的精神激励自我。

三、汇报辨析:学生已经搜集了不少的关于家乡人、历史名人的事迹、资料等,老师选择最好的资料,让学生讲、老师进一步补充。

四、模拟活动:以‚小作文‛或‚日记‛的形式,说说家乡人或家乡历史名人对自己的影响,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单元内容:

一、垃圾带来的烦恼

1、垃圾哪里来

2、垃圾的危害

3、垃圾的处理

二、节约用水

1、生活中的水

2、水被污染了

3、科学用水

三、环境好 我快乐

1、其他环境问题

2、爱护环境 从我做起 单元目标: 情感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知识目标:

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道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不同的方法。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5、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教学准备:

1、调查垃圾的来源,了解我国目前垃圾的状况。

2、故事(教参书)。《垃圾的危害调查表》。

3、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一份小组《课题研究计划表》。表中栏目可设:研究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

4、教师克前搜集有关周围环境的图片和校园的全景图等。课时安排:9课时.1.活动主题:垃圾带来的烦恼 活动目的: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垃圾的种类和来源。

2、通过交流、讨论、调查等方式,了解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认识到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了解垃圾处理的几种方式,知道有些垃圾可重复使用。

4、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知道要尽量减少垃圾,分类堆放,使之能够回收利用。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公园里的录像片、课件或公共场所的图片。通过查、看、听、问,调查垃圾从哪里来。填写调查表,了解我国目前垃圾的现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大家喜欢到公园或公共场所去玩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或公共场所去。

教师播放录像片、课件或出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做简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观察中发现什么?(垃圾)。

教师小结:大家看了心里一定都不舒服,乱扔垃圾太不应该,这是不讲卫生的行为。

那你们居住的周围有垃圾吗?下面,请大家来汇报。

二、讨论分析:垃圾从哪里来

1、小组内交流展示调查表,并介绍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2、小组内交流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内交流。依据调查表按垃圾来源分类。如,家庭垃圾:方便袋、菜叶、果皮等;校园垃圾:废纸、尘土、杂草、落叶等。

3、教师出示投影片或小黑板。介绍我国目前垃圾的现状。(具体现状参考教参书)

三、汇报辨析

针对上述介绍以及大家了解到的现状,怎样减少垃圾的产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为了使大家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人人生活在清洁美好的环境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

五、拓展活动:通过访问、调查,完成《垃圾的危害调查表》

第二课时

活动准备:故事(教参书)。《垃圾的危害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听故事、想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王乱扔‛垃圾国历险记》。边听故事边思考:(出示问题)故事中的‚王乱扔‛在垃圾国遇到了哪些烦恼?‚王乱扔‛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2、指名说一说。

二、讨论分析:垃圾的危害

1、小组内交流汇报,各自展示介绍《垃圾危害的调查表》,小组长作记录。

2、班内交流汇报。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

3、教师介绍有关的垃圾危害的资料。(依据教参书)

4、学生自由阅读课本52、53页内容。

三、课堂小结:让我们共同努力向人们宣传垃圾的危害,减少垃圾的产生,使人们少受垃圾的危害。保护人类的健康。

四、拓展活动:访问、调查垃圾的处理方法。

第三课时

活动准备:故事(教参书)。搜集的垃圾处理的方法。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听故事、想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四个垃圾桶》。

边听故事边思考: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

3、教师小结:垃圾的处理非常麻烦,首先要给垃圾分类,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二、讨论分析:垃圾处理的方法。

1、小组内交流汇报,小组长作记录。

2、班内交流汇报。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垃圾的处理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处理的方式也不同。学生自由阅读课本54、55、56、57页内容。

三、课堂小结:让我们共同努力,向人们宣传垃圾的危害和高额的处理费用,人人都自觉减少垃圾的产生,使人们少受垃圾的危害。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人类的健康。

四、课后拓展: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2.活动主题:节约用水 活动目的:

1.通过考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增强珍惜每一滴水的意识。2.使学生意识到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3.学习从不同角度认真分析水资源短缺问题,尝试合理的、有意识地探究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养成科学用水的习惯。

4.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准备: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一份小组《课题研究计划表》。表中栏目可设:研究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师:同学们,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谁能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学生踊跃发言)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我们天天用水,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水。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一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水。

师:请同学们自由浏览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察看,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全班交流,说说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例):‚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我们喝的水合格不合格?‛‚不合格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地球上的水会用完吗?‛‚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我们怎样节约用水?‛

二、讨论分析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大家去研究。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自己比较了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兴趣相同的同学可以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学生或读书思考,或相互讨论。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

三、汇报辨析

师:有了课题,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小组要选出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出具体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对研究工作进行分工,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完成。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课题研究计划表供大家参考。(出示课题研究计划表,并发给各小组。)

各小组内同学认真讨论,制定出自己的研究计划。

师:各小组都做完了吗?请做完的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生上台,可用实物投影出示‚课题研究计划表‛,并陈述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法及步骤。)(例)

生: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是《水被污染了》。研究目的是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呼吁人们都来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研究的方法是实地考察、访问,收集资料。第一部先考察访问,收集资料;第二步,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师:你们有没有设想过调查防卫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生:有,可能有的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去,怕有危险。师:如果是这样,你们打算怎么办?

生:我们想请有时间的家长陪我们一起去。师: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 在上节课,我们围绕课文内容确定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各小组又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按计划实施。今天,我们相互交流一下,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大家来共同讨论解决。

二、讨论分析

(例1)生: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生活中的水》。我们采用的是调查的方法。到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本小组各个家庭的用水情况,我们学校的用水量,我们每个小组成员所在小区的用水情况,只剩下写分析报告了。

师:你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们是怎样解决的?……(例2)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水源的污染》。我们实现按照教科书中‚方法角‛中的提示,做了周密的准备,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不仅照相,做记录,而且还准备了实物对比。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们积极查书,向大人请教,所以到现在,我们还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例3)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怎样节约用水》。……

三、活动拓展.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调查活动,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人类,包括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也许有的同学认为:地球上有的是水,水是用不完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资料。教师出示从网上、课外书上搜集的(或教参书资料库中的)资料。形式或课件或投影或画片或宣读。内容如: ‚淡水的缺乏。‛‚海水虽多,淡化技术落后,造价高,产量低且远水不解近渴。‛‚我国水源污染的状。‛‚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教后反思: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了水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以及随着社会地发展,地球上淡水资源日趋贫乏,也认识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同学们在讨论中也提出了很多节约用水的好方法。

3.活动主题:环境好 我快乐 活动目的:

1.了解家乡其他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感受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2.培养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环境问题的能力。3.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自然环境,做环保小卫士。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放录像

1、镜头一:校园全景图 教师(边放录像边解说):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我们的学校)美丽的假山坐落在池塘中央,红色的小金鱼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嬉戏着,整洁的甬路……你们每天把校园打扫得这么干净,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你们可以在这里快乐地读书、学习。

2、镜头二:有关城区广场、四环路等处环境录像片段

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干净清洁,两旁绿树成行,花草相映……;广场夜景:灯火辉煌,人们嬉笑着,伴着和谐的音乐尽情地跳着、舞着……;你知道的地方就大声说出来,看了这些,你想说点儿什么?心情怎么样?(感性、快乐、开心)

二、讨论分析

教师:可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烦恼。比如我们前面学的垃圾、污水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害了人体健康,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呢?(边说边出示图片)1.教师展示图片(1)出示本课图片

教师: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能看明白吗?水愿意告诉大家? 学生:楼上装修工制造的噪音让楼下的人焦躁不安。学生: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

10.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十

三年级上册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德育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课改理念为宗旨,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共有学生176 名,每个班的男生占学生人数的大多数。许多学生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家庭条件不太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但是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好奇心强。从整体看,大部分同学天真活泼,课堂上能积极发言,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发言时不愿意静下来听同学说。社会实践能力不强,课外知识不够丰富,对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兴趣不够稳定。学习习惯不够好,尤其是上课听讲的习惯,作业不够认真、仔细。另外,大部分同学们课外收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较弱,对于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的作业,容易“偷懒”。本期应着重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则集中体现在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几个存在于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主要因素之中。因此,《品德与社会》教材将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此来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社会图景,让学生在体验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关系,接受公民教育;并围绕着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展开学习内容,使品德与社会性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教材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使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并渗透公民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法律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领域的题材。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主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的学习)、副学习(品德与社会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附学习(品德与社会理想和态度的学习)三者并重,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并重。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教材将改变传统的教科书结构形式,以体悟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策略作为形成逻辑结构的依据。在内容结构和信息呈现方式上,将反映出“贴近学生生活与经验的情景性信息提供——发现问题的启示性信息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的相关性信息提供——检验学习成果的参考性信息提供”的编排特点,‘内容系统和作业系统相互渗透、消除边界,并具有层次性区分”的教学操作特点,“学习目标、参考信息、活动方式、合作伙伴的可选择性”特点。由此,教材将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组织体验活动或探究活动的指导书,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有差异的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依据,使学习活动扩展到课外或学生感兴趣领域的指南。

(二)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

1、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共19课。各单元体 例结构如下: 第一单元:夸夸我自己 第二单元:温暖的家 第三单元:我爱我们的学校 第四单元:家乡的山山水水 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

2、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含若干单元,本教材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

3、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儿童的生活空间视野;以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为主题,随生活领域的扩展,螺旋上升,逐步丰富内涵;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为目标,展开每一主题的学习过程,使知、情、意。行相统~,并指向学生社会性与品德的发展。

4、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作业三个系统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议(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难点是深刻理解家庭生活的意义,学会感恩,引导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四)、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不足。教育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初步树立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地汲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长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懂得既要竞争,又要互相合作,才能成功。

2、让学生认识家庭,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学习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更深刻地理解家庭生活的意义,理解家长,更爱自己的家。知道自己的成长里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体贴家人,孝敬长辈。学会待客的礼节。

3、使学生明白爱学习来源与对知识的渴求,教育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教育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爱读书的情趣以及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懂得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7、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六、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七、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九、教研专题

1、教研专题:源于生活

指导生活

2、研究措施:

①、精心设计教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加强评价,发挥实效;

③、学习新课程理念,领会新课程精神;

④、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给学生充分地表现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强化道德体验。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注意引导通过观察和事例分析,学习反省自己。

⑤、加强品德与生活的联系,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展开教学;教学力求贴近学生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事例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活动

十、个人业务学习计划

1、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理念;

2、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的教研教改的书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3、争取机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十一、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1.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十一

通过学习新课标,让我懂得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

通过教学《学习规则在哪里》,我感到班级的日常管理十分关键。教学中,我都把课堂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有的在课后找他谈话,帮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积极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

我的几点反思:

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应该紧密结合。让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

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12.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十二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中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己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2、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3、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教师超越,以知识直接传承,思维单一路径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从直接传授转向间接传授,从简单呈现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体验,从信息单向传输转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选择的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通过自己的建构实现发展的过程。

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

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

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本套教科书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因此,每一年级教科书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的8个单元。

<3>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学习活动三个系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设(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多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教科书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教科书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快乐。本人已任教了一学年。对全班每位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对本册内容的学习不会有困难。再加上我校处于城郊交际处,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圆明园在哭泣 2

3、悲愤的吼声 2

4、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春天的故事 2

6、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平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习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 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 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 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近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 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 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 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 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 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 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习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 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习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习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

第二单元 《我的家庭》··· 8课时

第三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课时

第四单元 《七彩的社会生活》·· 8课时

机动······ 2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六、课时安排

1我学习,我快乐10课时

2家庭因我更美丽课时

3共享友爱阳光()课时

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课时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课时

共计:()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临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计划:

首先,需要明确本学期究竟学习了哪些内容,才干给同学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复习,争取用两节课的时间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协助同学整理,以便有计划的复习。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它重在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和正确的合乎社会规范的言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胜利与否关键看同学的言行。在复习阶段,我将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切忌空谈大道理,将学校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讲述以和同学的再现等形式出现于复习课上,组织他们展开讨论与评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道德判断。这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期末复习阶段,将通过回顾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同学的认识。在回顾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谈自身的切身体会,从而生发成各单元的道德要求,以激发情感、指导言行。

上一篇:礼宾部景点介绍下一篇: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