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问题

2024-09-02

中国医改问题(精选12篇)

1.中国医改问题 篇一

医生患者持“刀”相见,医疗制度该动手术了

导语:一边是医者伤心,一边是患者落泪。建立于1950年的医疗卫生制度,这么多年来一直沿着它自己的轨迹向前行,却也是悄然与人们的期待渐行渐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能否打破诡异的僵局现状?普通百姓还会对医改重新燃起希望吗?医生自由执业,多点执业的路通吗?中国医改的路又会走向何方呢?

一项医者伤心患者落泪的制度:中国医疗卫生体制

如果说,1985年1月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的召开以及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62号文),标志了中国医改的全面启动。那么从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算起,中国医改历经了28年的徘徊,前进,停顿,迷茫后,中国医改再次陷入了僵局。

一边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普通人生了个病,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大小检查做了个遍,药品开了一大堆,结果病还是没治好;一边却又是畸形的“以药养医改”制度让医生成了替罪羊,人们往往将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对准医生,认为医生多看药、开贵药就是赚“黑心钱”,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医疗价格共由药品价格、医用器械的使用费用、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费用、医院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获得技术劳务费用,就不该从药品、医疗器械中谋取利益。但是政府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费用进行了限制。而这些年医改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支持日益缩减,政府缩减后如此少的财政拨款,连正常人员的工资都无法保证,使得医院和企业一样,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国家财政不管了,而人民健康保障又要年年提高。又要马儿跑的好,又不给马儿草。医院建设发展的巨额经费缺口,显然只能来源于广大病人。几十年的建设,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但这是以政府减弱了自己的责任,而靠着广大病人贡献出来的。从本质上来看,政府限制医疗服务费用并没有减轻患者的负担,只是将医护人员推到了患者的怒火面前,成为财政投入不足的医疗制度的替罪羊。所以,放眼看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医者而言,在这样的一个卫生医疗体制怪圈下根本就看不见赢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中国医改未来的路在哪里?

2013年11月9至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虽然会议闭幕后的12日发布的全会公报只字未提有关医改的任何事项,但是在当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是使用了356个字作了详细的陈述,而其中的“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显而易见,这是国家明确发出开放政策的一个信号,国家政策提倡要促进社会办医,促进医生职业化身份的一个改变,如果医生不走出去,长期在医院、事业单位里头,如果国家不能对这些流动出去的医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的话,人才不流动起来,那社会办医就成为了一个空话。其实医生本来就是一种流动状态,不应该禁锢在一个单位一辈子,医生实现自由多点执业,或者说是过渡到一个社会人的时候,这是对中国医改的一个很好的开端,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医生将来的发展有一个定向的选择,那么他将来不一定是在大医院里面求发展,而在社会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更有能力的医生流向社会,也是为市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患者也有了更多选择看病的机会:这无疑更好地体现医生的价值,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医改道路才可以慢慢的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和欧美相比,我国的医疗发展起步晚,而且还走了不少弯路子,要想奋起直追,我们必须解放医生和医院,也只有这样,患者和医生之间形成一种相容与共的局面,而不是现在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作为政府,该放手的时候就得放手,不能抓的太紧,要把改革的权力下放一些给医院和医生,让他们去放开手脚去尝试一些新的方式。当然,在所有的方面,资金方面也是政府必须鼎力支持的。有的行业政府可以省钱,但是作为全人民的基础医疗事业就不能说省钱了,要是这样,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没有保障,谈何幸福和社会稳定?中国梦也就是瞎忙了。

由此我认为:第一,取消医生挂职措施,把医生松绑。允许医生自由选择就职地点,现在的医生太过僵硬,一辈子就被束缚在一个地点,导致大量的病人,为了一个医生集体涌到一个医院,导致这个医院的人流暴增!从而质量下降,而其他的医院却门可罗雀,所有设备停留在无人问津的地步,导致公共资源损失。只有让医生流动起来,才可以避免一家独大和医生分配不公的局面,才可以充分的利用好社会资源,让整个医疗行业的资源充分合理公平的利用,这样就不会存在过分医疗的事件发生。

第二,政府应大力投入医疗事业,包括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前政府实行放开政策,那是因为那时我国是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展的道路,政府缺钱,但现在政府已经发展起来了,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可用来发展人民的公共医疗基础工程,取消以药养医的政策,填补医疗行业的巨大资金缺口,这是所有措施的根本,如果政府不提供资金支持,一切其他措施就是空中楼阁,不可能起到作用的。

第三,加强医生工资待遇,其工资基本上能达到中等水平,这样既可以避免一部分医生由于生活没有保障而以药养医,从而使医院重新走上公益性质,从根源上杜绝医院暴利行为。

第四,加大医院基本设施投入,做到医院公平竞争,设施政府采购,杜绝医院单位个人从采购程序进行设备盈利和个人回扣盈利,做到政府专门成立采购部门为管辖医院采购。使其医院真正成为公益性质的机构。

当然虽然我们现在重新明确了医改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新的一届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未来的每一步具体该怎么走,仍然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实践和探索,而未来中国医改的路和方向在哪里,也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联系人:柯炳君

学号:1220550232 联系方式:***

2.中国医改问题 篇二

王振耀在现场调研并听取介绍后说, 神木免费医疗是一次医疗大革命, 中华民族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敢提免费医疗, 沿海地区没做到, 卫生部没想到, 但神木做到了。他认为, 神木的改革以人为本, 扭转了中国医药改革的方向。神木医改城乡一体化, 使农民享受到了城市人的待遇;使干群关系得以改善, 群众会更加拥护政府和各级干部,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使农民在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可以放开消费, 促进了内需的扩大。

他鼓励神木继续促进福利建设, 力争建成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第一县。

3.各方论道中国医改 篇三

8月19日〜21日,由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与“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同期举办。“中国卫生论坛”在我国首次举办,其规格之高、参会人员之多为史上罕见,众多专家汇集一堂,对中国医改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献言献策。

医改的推进,早已不是卫生部门的孤军奋战,而是多部门的统筹与协调推进。与医改相关的各大部委领导悉数到会,并做主题演讲,包括:卫生部部长陈竺、人力资源和社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卫生部部长陈竺: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然是卫生工作的主旋律。

深化医改的灵魂是以公益性为主线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重要文件:即《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颁布,标志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医改的制度设计

我用几个数字对整个医改的制度设计进行描述。

1个核心理念:即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项总任务和总目标: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个服务体系、8项政策支撑和5项近期重点工作。分解到年度任务,2009年是34项,今年是59项。对改革进程进行监测并将进行两次评估,即中期评估和三年近期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估。可以看出,这是从理念转变到制度设计、到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到政策评价的五个环节的一整套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所突出的顶层设计,即“一个大厦、四梁八柱”。“四梁”即四个体系,就是要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要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支撑条件,以保障四大体系的有效规范运转。

深化医改的灵魂是以公益性为主线,公益性是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性质的界定。遵循公益性原则,医改方案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深化医改的大思路是以制度创新解决长期性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难题。深化医改具有全面性、综合性、政府主导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种设计使得我们改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以公立医院为例,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公立医院的筹资提供了主要来源,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具备的前提和条件;支付制度的改革对公立医院行为具有很大影响,好的支付制度可以使公立医院改革沿着公益性的道路前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使卫生服务资源重心下沉,有利于患者流向趋于合理,有利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贯彻,这将使得公立医院能够集中精力解决群众疑难杂症、看大病的功能;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药品零差率的实施,将对公立医院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理顺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契机。反过来,公立医院改革又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关于政府主导,可以这样认为,医改首先是改进政府的工作,强化政府的责任,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包括:一是增加投入,二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社会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五是提供公共卫生筹资。政府发挥上述作用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立法、监管、信息提供和制定规划。

五项重点工作的进展

首先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到去年年底,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超过了人群的90%,其中新农合覆盖8.32亿人,城镇医保3.9亿人。可以说,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事业。40.4%地区的新农合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门诊统筹,县、区达到了66%。在76%的地区,新农合最高支付额度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管理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

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针对新农合基金支付压力增大、存在基金超支风险的问题,需要适时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筹资标准。针对新农合基金监管薄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金监管,通过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充实监管力量、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加强新农合基金的审核报付及结算工作,确保基金安全。

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前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平台,38.4%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机构、30.4%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实行了零差率销售。今年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要超过60%。在82.9%的县,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这一制度的实施已经出现了“两降两升”的局面。

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首先,各地反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还不能完全满足基层用药的需求,解决的思路是适当扩大基本药物目录药品范围,抓紧出台更为完善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第二个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不到位,答案是需要加快落实财政补助,推进建立基本药物多渠道补偿机制;同时,必须转换基层机构的运行机制。

第三个问题是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有待规范,解决思路是加快出台国家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规范。

第四个问题是急需出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的政策,解决思路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乡村一体化),纳入基本药物实施范围,同时探索多渠道补偿,鼓励将非公立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至去年年底,29.2%的政府办县医院、42%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35%的村卫生室以及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建设标准。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了4700多名执业医师,今年已启动5000名定向免费生的招生工作。20%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21.7%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在42.8%的县、市制定并实行了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在23%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2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绩效工资。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综合配套改革仍然滞后,解决思路是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人员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多渠道综合补偿和绩效考核制度,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32.8%的城市居民和17%的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全国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了人均17元。在73%的县、市、区,已经将公共卫生机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拨款。

主要问题: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不均衡,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比较滞后;二是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与业务指导的机制尚未形成。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注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间统筹和整合的思路及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

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经确定了试点16个国家级城市和30个省市级试点城市,共214家公立医院。在72.9%的县建立统一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在32.2%的医院试点临床路径。

nlc202309020119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认为:要处理好四大体系(“四梁”)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要科学统筹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结合的环节主要是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医改坚持既补需方又补供方的方式,比较好地兼顾供需双方的利益和诉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重大改革进展,应当统一在卫生体制框架内协调发展。两大体系要相互支持,共同构成有中国特色卫生体制的重要基础。

关于医疗和医保的关系,总体上是一体两翼,同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一手托两家的优势,也就是将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和医疗保障制度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互相支持又互相制约。

需要准确把握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我们讲的医药分开,其内涵是指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逐步取消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建立发展医疗服务的良性新机制,使发展卫生事业的责任回归到政府和全社会。

在下一步改革当中,需要界定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基本和非基本的问题。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建立,而非基本,也就是多样化的特需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但是政府在监管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力资源和社保部副部长胡晓义:

“十二五”期间,要争取把社保卡发行到8亿张。

医保的改革重点

医疗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原则还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在改革顺序上,要优先解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进而就要解决覆盖范围从窄到宽的问题,特别是将近1亿还没有纳入到制度范围的人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保障的范围也要从保大病为主逐步向门诊多发病、常见病扩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的问题,提高保障水平,并且均衡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待遇。

一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

之所以把这个任务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在我们的基本制度已经覆盖了全民的背景下,公平性的问题突显出来,流动性的问题突显出来,效率性的问题突显出来,所以需要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安排做出统筹的考虑。除了制度安排统筹之外,信息管理系统的统筹设计和实施、资金安排的统筹考虑、参保人员在不同制度之间转换衔接的政策,都需要统筹安排。

二是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尽快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1.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过去三年,中央财政总计安排了509亿资金,加上地方财政投入大约700亿元,解决了将近1000万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医保的资金来源问题,这对推进全民医保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也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2.推进学生儿童参保,特别是将大学生全部纳入居民医保。

3.加大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参保力度。

4.将新农合参保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疗保障意识。

6.逐步探索建立适应全民参保的登记管理办法,建立起长期参保的激励机制。

三是提高并均衡医疗保障待遇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

1.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封顶线。

2.以城乡居民为重点提高医院医疗费报销比例。之所以强调以城乡居民为重点,是因为在职工医保中,住院报销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就是按自然的推进,也可以在近期达到75%左右。而相比之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只能达到60%左右,和职工医保差距还比较大。

3.尽快在全国全面推进门诊费用统筹,解决群众反映的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费用的负担问题。

4.要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

5.要大力推进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

四是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1.编制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在下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2.加快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基金共济能力。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职工医保在明年基本实现地市级的统筹。

3.推进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制度。

4.改进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按病种和总额预付多种付费方式并行的改革,特别是要配合卫生部门,在临床诊疗路径明确的病种中首先开始实行按病种付费的探索。

五是要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参保群众。

1.加快推进医疗费用的直接结算,减少个人垫付医疗费用和跑腿报销的现象。

现在,全国统一标准、多种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已经基准发行了1.5亿张,实际发行了7300万张,预计到今年年底,可望实现实际发行1亿张。社会保障卡虽然是多种功能,但是现在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在医疗保险看病就医结算上。我们设想在“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争取把社会保障卡发行到8亿张,让所有的参保群众都能享受到更直接、更便捷的服务。

2.继续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并且和医疗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3.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工作。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进医疗保险服务。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产业追踪

康体佳健康联盟旨在建立一个可互操作的基础及个人医疗生态系统,实现关键信息共享,实现更高品质的个性化健康服务。

康体佳探索健康管理新模式

刘先生是一名70岁的冠心病患者,他每天都会在家里自行测量血压和脉搏,现在刘先生对测量结果只能自己判断和分析,正所谓“久病成医”,但刘先生非常渴望能够得到专家的解读和分析。如今,刘先生的这种渴望不再是一种幻想,也许能在不久后变成现实。

8月20日,在康体佳健康联盟的发布会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种场景演示:某脂肪肝患者在家中测量血压、脉搏、体重,测量到的健康数据可以通过蓝牙,传送至手机、电脑或中国移动的TD终端等设备上,患者操作手机、电脑就可以将测量数据传送至专业第三方厂商提供的公共数据库,某医生在本地电脑上就能同步看到患者的健康数据。此时,患者与医生可进行视频对话,在家里就能获得专业的评价和指导。

康体佳健康联盟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英特尔公司、联想、爱康国宾、东软、好医生、磐仪、研祥、用友医疗等多家医疗技术公司、医疗服务团体与医疗设备公司共同发起的。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家用及基础医疗设备与信息化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各类网络终端、机顶盒等)在各种通信方式(如蓝牙、USB、无线网络等)下的通信协议标准;验证和推广相关通信协议标准;建立个人健康管理的产业联盟;协调并联合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成员共同促进个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帮助联盟成员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致力于建立一个可互操作的基础及个人医疗生态系统,实现各种终端与各种医疗系统间的关键信息共享。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委员会主任委员白知朋表示:“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的成立,为从事健康管理产业的中国企业建立了一种联合机制。我们欢迎更多的产业伙伴加入到这个组织中,彼此交流学习,为中国个人医疗管理产业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康体佳健康联盟总裁兼董事会主席、英特尔公司数字医疗事业部个人健康促进部门总监Rick Cnossen表示:“只有针对技术平台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章,才能保障医疗保健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希望通过中国康体佳健康联盟,与合作伙伴一起,在通用的标准上结合各种产品与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管理个人与家庭健康的工具。”(谭啸)

每周卫事

可以自己“看病”的手机已在英国上市

据英国《每日邮报》消息,一款可将手机持有者心脏状态记录下来并将信息发送给医生的“看病”手机目前已经在英国上市。 这是一款叫做H’andy Sana的触屏手机,其内部拥有一种叫做Heart Suite的应用程序,用户可自行测量、记录并发送ECG(心电图)给自己的医生。它操纵起来并不麻烦,只需要将2根手指按住手机侧面30秒钟后,相关信息即可记录完成。发送给医生的信息包括ECG、血压、血糖及胆固醇。有了这块手机,再也不用花费大价钱购买昂贵的仪器,省时省力。其实对医生来说,也非常方便。

据了解,这款手机目前的售价为490英镑,约合人民币5173元。(来源:环球网)

北京:社区医院转诊到大医院挂号只需5分钟

7月20日起,北京在8个社区启动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定向转诊预约试点,试点社区内的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时,将由社区医生和对口的大医院协商,将需要转诊的患者通过一个专门的预约平台转诊到大医院。经过预约的患者,可以在约定时间直接到大型医院预约窗口办理就诊手续,免预约挂号服务费,提高就医的效率。(来源:《北京晚报》)

4.中国医改不同观点分析与比较 篇四

(一)关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

政府和市场谁来主导,实质是如何定位政府管理方式,非公经济能否和怎样介入卫生医疗领域,以及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这个选择最终将影响政府投入的效率、政府的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围绕这一焦点,有学者提出,中国应由政府拨款,建立以“广覆盖、低成本”为原则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1]。还有人强调,卫生医疗领域要强化政府责任,包括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以及政府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功能[2]。与之相对立,一些学者主张以市场为主导,认为医疗改革的最佳模式应是由政府负责筹措基金,而医疗服务的提供则应尽量由管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来完成[3]。

笔者认为,关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争论多是站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医改问题的。如果应用公共管理的理论来分析,则会发现一个新视野,即政府可以用公共治理的价值理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和政策组合框架。中国医改按范畴可分为四个领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以及医疗保障。考试大网站收集应该按照不同领域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及各自发展的规律,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科学确定不同领域的政策导向。在不同领域,政府和市场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在公共卫生领域,政府理所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采取公共体制,由财政来筹集资金,由政府来主导;在医疗领域,不管从现实条件来看(我们有国有医院,也有非国有医院),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也分营利医院和非营利医院),都应该采取混合体制,既要有政府筹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也要有非政府筹资的医疗机构;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应该主要交由市场来解决,而政府主要对准入资格、价格和质量标准等进行监管;在医疗保障领域,可区分不同层次,医疗救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分别由政府承担、国家集体个人分担、个人承担市场运作[4]。

(二)关于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哪个国家会用财政资金单纯补助医疗机构或者补助参保者,这是一个常识。考试大网站收集在中国医改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的争论,分歧在于新一轮医改中新增财力是投入非营利医疗机构还是投入医疗保险,其实质是选择通过医疗保险的方式还是非医疗保险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张“补需方”者认为,政府要采取建立国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路径,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来提高机构自身运行效率和降低服务价格,放弃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大幅增加投入。而主张“补供方”者认为,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建立全民免费医疗是最好的医改模式[5]。

笔者认为,恰当的选择应该是“补供方和补需方并重”。这里所说的“补供方”,目的不是要实行免费医疗,而是要非营利医疗机构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为患者提供公益性的、质优价廉的服务。同时,我们主张“补需方”,也不是认为医疗保险能够代替医院改革或者解决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制约问题(即使“医患保”三方结构确实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作用),而是认为通过建立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政府为弱势群体买单,可以实现最基本的医疗筹资公平,有效提升我国卫生领域的公平性。这种两头都要兼顾的建议与政府目前的决策方向是相一致的。

(三)关于采取英国模式还是采取美国模式的问题

英国以实行全民普惠的卫生保健制度而闻名,而美国则以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作为医疗保障的主体。在中国提出采取英国模式还是采取美国模式的问题,不是要照搬哪个国家的模式,而是为解决看病问题,借鉴哪种模式更为有效。因此,这是一个自身制度选择的问题。

5.医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五

2009年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市上下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亟需研究解决相关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并需要在运行中逐步解决,使之更趋完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卫技人员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根据卫生系统的情况,各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太少,加之人才引进困难,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致使医务人员紧缺,其工作量大大增加,每个医务人员每月只能休息3-4天,因此急需增加人员编制。再加之资源配置不合理,多年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存在明显差距,我市大部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和医疗设备集中在城镇,而近80%的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市、县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同时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不完善,根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要求,医疗机构要根据编制数设岗,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取得中级、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面临无岗位可聘的困境,因此不能获得相应职务级别的工资,此举将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能导致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外流,因此急需结合各县实际,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进行一些积极探索。

2、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基本药物以零差率销售减少了基层卫生院和职工业务收入,受地方财力的影响,医院人员绩效工资、自身运转及发展等费用大部分需要医院自己创收,再加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职工住房、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

3、基本药物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

网上集中采购药品的操作设置不合理,配送不及时,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南方用药习惯、发病率等因素,国家规定的307中基本药物品种少,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用药,如呼吸、消化、妇产科、外用药等。

4、一些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药价虚高,医务人员收受药品回扣和“红包”,医疗机构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等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影响医改的顺利推进,削弱改革的实际效果。

5、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

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市内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结算服务和市内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等都急需完善。

6、乡村卫生一体化尚未实施

对乡村医生工作经费补助没有明确,对村卫生室建设规划及建设投入资金没有明确,村卫生室如实行药品零差率,药品供应没有资金保障,乡村医生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对他们的业务收入造成直接影响,并且他们无养老保障,导致他们多次上访,要求实行药品零差率和纳入一体化管理。

7、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政府投入的非均衡性和不公平性,政府卫生投入长期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医院、轻小医院,重一般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虽然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但城乡医疗资源仍然严重不平衡,差距仍然非常大。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居住在乡镇、农村的相当部分病人要求,患了重症疾病和疑难病症只能到大中城市看病,这就使得到大中型医院看病的患者集中,导致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突出,任务艰巨。

居民健康档案建立速度过快(2010年建立人口数20%,2011年建立人口数的50%),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员和设备都无法支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运转。群众对此也不理解,不配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员太少,无法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乡村医生素质高低不平,使村级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齐,难以保证质量。人员流动性大,每年有20%以上人口到外地打工,难以建立健康档案,也很难对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和随访,难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二)对策和建议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我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实惠,建议如下:

1、建议各级政府按规定配足公共卫生人员,放宽医疗单位编制控制,每年安排一定计划,公开招录卫技人员充实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及制度建设,确保基层卫生院人才需求,同时对局聘、院聘人员多,可实行医改编制到县,通过考试、考绩统筹解决,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在技术人才配备上实行倾斜,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以进一步缓解基层卫技人员紧缺的现状。

2、建议落实政府及部门职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的责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实行财政化债,解决乡医老有所养问题,保证医改工作的正常运行。

3、建议加强督查考核,把督查考核作为推动医改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逐级督查、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等制度,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到位,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分配机制以及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项改革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4、建议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建设,组建集中配送机构,实行统一采购和配送,确保农村医疗用药供应,增加基本药物目录,真正解决群众看病用药需求。

5、建议各级药品监管和物价部门积极参与改革,把好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关口,加强药品生产企业及采购商的价格监管,同时继续积极推进医疗费用支付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行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从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进一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6、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制度,使之与医改相协调,制定“一卡通”,实行网上直报。

7、合理配置、调整医疗资源。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必须控制医疗资源总量,及时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实施《规划》,合理配置、调整资源,引导医疗机构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走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医疗服务供需平衡,实现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门诊部和诊所要限期整改;根据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多元办医,积极鼓励发展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专科医疗机构,尤其是支持兴办民营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康复医疗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时调整乡镇医疗机构布局,充实和发展村卫生所,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8、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后兑现报酬,从而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于都县卫生局

6.新医改以来看病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网络调查

三、调查对象:社会公众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日前通过调查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6.0%的人感觉新医改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有所改善,8.6%的人持相反态度,x8.0%的人感觉和原来差不多,7.4%的人表示“不好说”。全国x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90人参与调查,18~45岁的青年占89.5%。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公众感受有所不同。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有所改善的,农村居民多于城市居民。调查中,28.x%的人感觉当前医患关系较好,59.6%的人持相反观点,12.1%的.人表示“不好说”,

7.中国医改问题 篇七

引子:一场盛大的开始

“服务医改, 惠及民生”。

一场以此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点燃了本届医博会的媒体宣传攻势, 主办者是上市公司东软集团旗下的东软医疗。

众多媒体悉数到场, 医疗专业媒体、通信和IT专业媒体、高端财经媒体、中央和深圳地方电视台等数十家传媒皆赫然在列。在新医改方案4月6日正式出台后的第13天, 东软集团凭医博会大舞台, 借“发布‘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为契机, 以行业棋手的姿态全面吹响了新医改方案出台后首场宣传号角, 向业界和投资者传递着企业信心和市场预期:有备而来, 顺势而为, 基础雄厚, 需求旺盛。

“金融危机给所有的经济实体都带来了影响, 但我们也看到机会, 那就是新医改, 东软对此投入非常大, 目前已有超过2200人工作在此领域。”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如是说。

新医改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东软公布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分别对应新医改四个工作重点: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东软集团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 身为资深IT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 面对竞争激烈、需求复杂多样的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 无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和客户资源积累。

新一轮竞争, 风云滚滚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除了新一轮医疗信息化热潮之外, 医疗器械市场渐趋呈现出政府主导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 高端市场份额缩小, 低端市场份额快速上升的趋势。

深入研读新医改, 迅速把应对策略转化为企业行动的, 当然不只东软医疗一家。

面对3年8500亿元的市场商机, 每家企业都不愿仅作一个看客, 提早准备、切实执行、精耕细作, 这些经营理念业已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众多企业角逐者的共识。他们的战略布局多已蓄势待发, 渐入佳境。本次医博会, 给业界人士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各家医疗器械企业应对情况的机会, 清晰地感受和预期新医改时代未来3~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脉搏。

笔者综合本届医博会上的所见所闻及往届的历史文本, 试从行业投融资走势、典型企业如国内上市企业的趋势、跨国企业攻势等方面, 逐一和读者分享。

行业投融资走势

有分析师表示, 医药产品消费是刚性需求, 市场走势看好, 虽然今年受到金融危机一定程度影响, 出口市场前两月同比和环比均有下降, 但3月份表现正常, 比1、2月有较大幅度增长。根据第一季度海关统计, 医药出口开始出现明显好转迹象。新医改对国内外医药产业推动明显。专家认为, 对于国际贸易, 中国的新医改将产生两大作用:一是中国对于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需求增长。国内部分医院改造, 尤其是县级以下、社区医院的改造, 使得医疗器械类的购买需求增加;二是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增强, 对于扩大出口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届医博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及产业服务论坛“上, 多位风险投资专家表示新医改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投资影响不大。众多风投及国际战略投资者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布局, 做尝试性投入, 新医改只是“锦上添花”。医疗检测、医药、医疗服务业都存在投资机会。有专家亦将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IT列为值得关注的领域。在行业利润较高且有竞争壁垒的情况下, 这些领域会是投资热点。尤其是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在升温, 包括连锁医院及连锁专科诊所已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关注。

但是, 部分专家不太看好医疗器械领域, “因为这个行业太分散, 散到就算把细分行业里两家、三家企业合起来, 还是较小。只有在竞争压力下, 实现了同区域或同细分行业的整合之后, 才会形成较多的投资机会。”缺少创新能力、后续研发能力和市场操作能力兼具的团队, 是目前阻碍国内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融资的通病和沉疴。

国内上市企业趋势

最积极筹备应对新医改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希望在新医改中巩固自身领先地位, 扩大市场份额;另一类则是新兴企业, 寄望通过新市场结构的形成和新政策法规的颁布, 一举成为入局者。市场着眼点重点放在:基层医院的需求。

新医改方案甫一面市, 有国内行业分析师即认为:医疗器械板块将率先受惠新医改, 政府采购医疗器械对国产设备商的偏重, 将明显提升鱼跃医疗、万东医疗、新华医疗等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受益期望值。国产医疗器械有望借助新医改实现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 但从长远来看, 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部件是最需发力攻克的难关, 也有企业在开放式合作和营销与服务创新上下功夫。

鱼跃医疗

和其他几家上市企业相比, 只拥有10年发展史的鱼跃医疗算是行业“新兵”。经过2008年的资本运作上市以来, 鱼跃医疗最大的变化并不是业绩提升, 而是技术研发实力的大大提升——这是鱼跃公司陈坚副总经理接受采访时表达的最大感触。

鱼跃医疗

鱼跃公司的主营业务原来主要是技术含量相对较少的康复护理系列和医用供氧系列产品, 而就在本届医博会之前不久的4月初, 鱼跃自主开发的数字化X线机DR200U型、DR200D型刚刚取得中国SFDA的注册认证。

陈坚副总经理表示, 自上市以来, 公司吸引多方高端研发人才加盟, 技术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连续取得了多项成果。除了DR的突破以外, 还有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已进入破壳阶段。随着研发实力的加强, 鱼跃医疗的高毛利产品线将获得丰富, 为其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品储备。他说, 新医改利好的逐步兑现将是2009年鱼跃医疗主要增长驱动因素, 鱼跃医疗就是要在这次热潮中占有市场先机, 并在此过程中为国家医改的实施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营销业绩方面, 市场部经理张宁表示, 鱼跃医疗在高频X线机领域又有斩获, 3月在贵州省中标559台200mA YHF200R型高频医用诊断X线机。鱼跃将以此推动其他OTC类产品如电子血压计、床垫系列、颈椎牵引器、制氧机等的市场拓展和销售, 增强鱼跃医疗在家庭康复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万东医疗

万东医疗作为X线放射设备的老牌生厂商, 其普及型X线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占了半壁江山, 随着国家对基础医疗的持续投入, 主打的低端X线机如传统拍片机在今后三年市场占有率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目前, 国内X线机市场的中高端X线放射设备如胃肠机、移动C臂以及DR等则由跨国公司主导, 市场上超过80%的DR来自国外企业, 本土企业仍更多以较低价格在相对低端的DR市场竞争。为此, 万东医疗已专门为基层医院、社区中心等用户量身定制了一款中档CCD探测器。公司市场部田丰经理表示, 探测器的所有部件和整机均由万东医疗自主研发生产。

据悉, 2009年第一季度这款CCD探测器DR产品小批量投入市场后, 以颇高质量影像和低价格取得了目标客户群的好口碑, 极大满足了基层医院低成本数字化摄影的需求。日前, 万东医疗CCD数字X线探测器生产线已正式启动, 标志着万东的XDS3000型数字X线探测器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如此在基层医疗的中高端市场投入更多精力后, 将为万东开辟新的商机。

新华医疗

与万东以X线影像设备生产制造为主不同, 新华医疗在放射治疗、消毒灭菌、手术器械、制药机械等多个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 多元化的生产线构成, 为其多方向拓展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多年来, 该公司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依托, 坚持自主研制开发, 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 正通过合资和合并等方式和多家跨国企业展开合作。

新华医疗

2008年12月, 新华医疗董事会通过《与通用电气 (中国) 有限公司签署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的议案。这家与GE组建的合资公司为新华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其中新华医疗持股51%, 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为研制、开发、生产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等。公司市场部副部长赵小利表示, 成立合资公司旨在建立和运营一家技术先进的从事医用诊断X射线设备研制、生产和销售的公司, 主要满足我国基础医疗市场对高质量且性价比高的X线机产品的需求, 同时帮助新华医疗开拓国际中低端市场。

迈瑞医疗

严格地说, 迈瑞是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 其走势需要放眼国际和国内市场。据了解, 在目前市场环境下, 迈瑞近年原本出口导向型的经营重点正逐步加注了更多的精力在国内业务上。今年3月已经做了相应的营销策略调整, 对销售队伍展开新医改的培训。

蓝韵医疗

蓝韵医疗成立于1994年, 曾以医疗影像诊断设备的制造和经销为主。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经营逐渐多元化, 产品线日益扩展。本届展会上, 蓝韵全面展示了超声、放射、医疗IT、生化、血液净化五大系列产品, 产品主要定位于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 公司已成功向自我研发和制造转型。

蓝韵医疗

本届展会, 蓝韵展台以全新的形象设计亮相, 并大力宣传蓝韵“春风行动”。在展会上所展示的一幅幅蓝韵医疗下乡图片让参观者眼前一亮、备觉温馨感人。品牌部经理陈迎欢介绍说, 蓝韵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和新医改方案的实施, 大力倡导和执行“春风行动”, 为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设备解决方案。蓝韵市场人员深入乡村了解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并整理信息反馈至研发系统, 潜心研究, 推出适合新型农村医疗体系建设的设备整合方案, 并配以优惠的价格、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培训方案, 有效地为新农村医疗建设做好服务工作。蓝韵目前的产品线可为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提供超声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科、信息科的全套设备产品, 满足新农村医疗建设的设备补充和提升需求。

据悉, 蓝韵对服务体系创新投入了更多的兵力部署。例如特别是以完整的临床操作培训服务为重点, 并积极组织医疗下乡活动, 并设立了专项基金, 在各省会城市建立面向乡镇基层单位的零部件库, 减低物流成本, 加大优惠力度, 增加地级市以下的售后服务网点, 扶持和发展基层维修队伍, 实实在在地为“春风行动”提供“阳光服务”。

跨国企业来势汹涌

虽然, 本土企业在市场熟悉度和基础医疗市场占有率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们更了解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 更了解新医改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及中国医院的需求;但是跨国医疗器械巨头针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变化, 对基础医疗的关注程度、推广投放力度绝不可小觑。

依靠其快速响应的市场应变力和敏锐的市场感知, 早在2005年飞利浦、西门子、GE等跨国公司针对我国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动向, 其“基层市场”战略已暗潮汹涌, 储势良久。

譬如“西门子新农村医疗示范中心”项目。2005年西门子启动该项目时表示“未来5年, 西门子将投资1000万人民币为中国农村改善医疗设施, 以帮助满足落后地区对医疗的需求。西门子将为陕西洛川县县级医院配备超声机、CT机等西门子医疗影像诊断设备“, 就在2008年10月下旬试点项目已正式接待患者, 这可以看作是西门子的一次领跑。

另以锐珂医疗为例, 其已经与中国卫生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依照项目协议, 锐珂医疗会为宁夏农村基层医院提供总价值为1000万元的数字化远程影像解决方案, 协助当地开展试点。

针对新农合医疗体系, GE医疗已先期推出玲珑系列医疗设备, 以更优惠的价格销售给农村医疗机构。GE把已有的高端技术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 实现了成本下降;同时, 在功能选择和产品设计上将基层市场的临床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 减小功能模块是物美价廉的根本原因。

本届医博会第一天主展厅热闹非凡的“新品眼球大战”, 主要由锐珂医疗、西门子医疗、通用电气 (GE) 医疗、富士医疗等企业的新品发布和研讨活动主打, 新品不约而同都是针对基层医疗市场的。

富士医疗

锐珂医疗推出了其全球首款无线DR探测器“魔卡”。这款产品能将现有的CR“升级”为DR, 旨在为支付不了DR高昂费用的县级以上医院提供更为经济的解决方案。

锐珂医疗“魔卡”闪亮

中国市场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客户关系尤为重要, 产品通过代理商销售是许多生产企业的最佳选择。例如, 据估计约有85%的X线机销售收入来源于代理商渠道。对跨国企业而言, 基层市场最难开发的是渠道建设。接受本刊采访的跨国企业对于发展和整合有实力的渠道商表现出浓厚兴趣, 表现出合作乃至收购的意愿。

2008年4月18日的第59届医博会期间, 富士医疗便和迈瑞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宣布与迈瑞在CR领域进行战略合作。而几乎是去年同期爆出的飞利浦对国内著名监护仪生产商金科威的收购案, 也意在中低端监护产品市场。

或许政策细则尚未公布, 最后战果尚是未卜, 但无论是遵循哪些趋势和动向, 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巨头, 只有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面对新医改时代涌现的巨大商机, 在最能集结企业众生相的医博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企业多已及早准备, 积极应对。

8.“山寨版”中国医改方案 篇八

(1)中国医改实现后,病人应当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诊治疾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报销异地的医疗费用。

(2)中国医改实现后,病人在基本医疗场所看门诊每次只需承担20元的诊治费,住院每天只需承担50元的诊疗费,其他费用均可报销。特需服务另当别论。

(3)中国医改实现后,病人患有肿瘤、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器官移植等特殊病种服务,国家应给予专项医疗补助,当病人自理费用超过一万元时,均由医保承担解决。

(4)中国医改实现后,病人的康复和慢性疾病的恢复性治疗可选择在社区进行,国家承担更大比例的医疗费用,如每人每天自理的医疗费用在20元以内。

(5)中国医改实现后,公立医院的病房建设、设备引进和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及新技术开展的补贴均由国家支付或通过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来解决,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方式来管理。

(6)中国医改实现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和奖金参照国家对大学老师的有关待遇执行,且鼓励科技创新和突出贡献的单项奖励。让他们安心医疗工作,不要通过创收来实现自己的收入保证。

(7)中国医改实现后,公立医院全部实行电子病历和门诊一卡通系统,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资源共享,病人可调出全国范围内所有医院的医疗情况,减少重复检查,实现全国专科会诊的目标。

(8)中国医改实现后,全国设立统一的医患关系协调机构,处理医疗过程中的医患矛盾,医院无权自行处理而病人又必须通过这一机构才能调查和处理问题。

(9)中国医改实现后,国家应规定国家财政支付医保基金40%,地方财政支付40%,企事业单位支付10%~15%,个人支付5%~10%,并保持5年不变,所筹集的经费应当全部用于医疗活动,并留存一定比例的医保基金,如20%左右滚动进入次年的医保基金。

(10)中国医改实现后,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再逐步推进。仍然采用国家财政出一点,省、市、县财政出一点,乡镇单位出一点,每个农民每年支付一点,如100元左右;普通的疾病都在乡镇和县里解决,特殊的疾病可转省、市和国家大医院解决;到上述大医院的费用按比例,每个农民每年不超过1000元,其他都由农村的医保基金解决。

现行的医改方案意见稿繁冗纷杂,文字上没有做到简明扼要,以便让普通百姓看得懂,在实质上更是难以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只有真正地明确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医院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与我们国情相适应、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相符合、与百姓生命健康利益相一致的医改方案。

9.中国医改问题 篇九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谭荣健,本科,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职称)(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财务科,广东省江门市)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绩效分配

摘 要:目前医院绩效分配主要是以传统收支结余分配制度为主,但随着医改不断深入,与新医改下医院的绩效工资分配要充分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相背离,本文阐述了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现状,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缺陷,提出改善绩效分配有效措施和对策。我们认为只要从“多收多得”粗放型绩效管理模式,向“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精细化内涵质量绩效管理模式转变,能有效改善目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状况,符合医改绩效变革趋势。

一、前言

目前很多医院都在执行收支结余为主要形式的绩效分配制度,多收多得,多结余多分配模式,过分注重收入、成本、收支结余等绩效考核已经出现了明显趋利现象,忽视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随着医改不断深入,传统绩效分配正面临改革,一方面根据《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明确提出,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收入分配各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另一方面根据《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明确禁止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等行为。面对以上新医改对于绩效分配要求,目前收支结余绩效分配模式显然有悖于政策。改善目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模式关键是做好按劳取酬。本文详细研究目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绩效分配措施。帮助公立医院在医改新形势下改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从而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二、绩效分配概念和特点

绩效分配对象是绩效工资,而绩效工资指个人或科室在履行医疗职责的基础上按照就诊人数、诊冶病种、服务项目等业绩所给予的报酬,包括创造了科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工作时间、完成了科研任务或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而给予货币奖励。绩效分配则是绩效工资来源考核方法,是指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对照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医院一定时期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和精确评价过程,是实现医院稳步发展的重要杠杆。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绩效工资约占个人总体薪酬32%-40%。

医院绩效分配与企业不同,企业绩效分配都是以多收多得为主,产品价格与市场经济成配比关系,收入越多,个人绩效工资越高,而且该简单分配方法也基本做到分配公平。而医院绩效分配则要体现政府办医公益性,要逐渐减轻患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不能体现多收多得。另外医疗服务价格完全不能反映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很多医疗项目基本不能补偿医务人员劳务成本,造成按项目价格取酬为基础绩效考核也会导致分配不公平。所以医院绩效分配与企业相比较而言更加复杂,尤其做到公平更难。

三、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体现劳务价值不够,趋利动机推高医疗费用。

一方面按照收支结余是以医院创造多少“结余”为衡量的尺度,不能体现劳务价值,无法体现提供不同医疗服务所需技术含量和风险大小,其本来应有的价值被严重扭曲。医生劳务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得不到绩效回报。如果仅以“结余”计算科室的绩效,导致医院多开具检查、化验、治疗等不必要的治疗手段,趋利动机明显,造成过度治疗不能做到合理施治和降低病人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以检查、化验为主的科室其绩效工资远高于以体现劳务价值为主临床科室,造成劳务吃亏,设备养医的诟病。

2.医疗质量、服务考核维度没有建立。

目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很少将医疗质量、服务纳入考核维度,就算建立也很难持之以衡严格落实,流于形式。医疗质量、服务考核不明确,导致医务人员干好干坏一样,造成医疗人员只重视经济质量,而忽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

3.全成本核算制度下,绩效分配中成本考核存在瓶颈

收支结余计提绩效工资工式为(收入-成本)*计提比例,这个成本对于实行全成本核算绩效工资模式的医院,其科室成本包含了大量分摊的不可控成本,加之分摊方法选择的影响,导致科室成本失真,造成科室结余计算不准,绩效工资就很难合理。尤其固定成本是科室无法控制的,完全按照财务核算的原则分摊给科室,不管科室收入多少都要扣除,这就会出现当科室收入少于成本时,也就没有收支结余,科室就没有绩效工资。尤其当不可控成本占比较高时,成本下降很难明显体现绩效分配上,影响员工对于成本考核积极性。

4、缺乏科研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分配制度尚待完善。以往公立医院绩效分配中很少涉及科研绩效,但科研实力是评价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现随着公立医院推进医改深入,常见病、多发病引导到基层就诊,城市公立医院必须加强科研创新以提高疑难病、大病救治能力。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科研考核机制尚没有健全,奖励还是固化于个人主义模式,没有形成特色专业科研创新团队。个别医院虽然有自身科研团队,但科研成果奖励中也与职称相关,与个人贡献关联较少,容易打击年轻医生科研积极性。另外科研项目或研究缺少评审标准,导致科研项目质量很难评价,科研绩效分配难言公平。

四、影响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的因素分析。

1.劳务价值与医疗价服务格价不配比。医疗服务价格部分项目与市场脱节,大部分地区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多年不变,导致不符合当今物价水平,虽然医改政策对医疗服务价格做出调整,但仍然没有实现完全价值回归,尤其儿童医疗项目服务价格还是偏低。若按照时间系数折算部分医疗项目价格甚至比地区最低保障性工资还要低。因此医院为弥补劳务价值补偿不足,多开部分不必要治疗和检查化验,绩效自然酝酿成多收多得,造成过度治疗。

2.缺乏对医疗质量数据数集和奖惩力度不够。医院目前主要重视经济指标考核,缺乏对医疗质量、服务重视。一方面是医疗质量指标较多且难以收集,没有专设专人专岗对医疗质量数据进行基础整理。另一方面是考核奖惩力度较少,造成医务人员不重视,考核流于形式。

3.混淆了成本核算与成本考核的关系。成本核算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其目的是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成本考核是绩效分配中重要组成部分,用以鼓励员工降低成本,调动医务人员控制成本积极性,属于激励范畴。两者属于不同概念。

4.科研绩效考核特点。目前公立医院科研项目奖励绩效主要以个人项目为主,不重视带教作用,没有形成以科研团队为考核单位。造成一旦科研项目骨干离开,科研项目很容易导致流产,浪费医院资源投入。另外科研项目都是按起点以统一标准奖励,缺少质量评审,造成项目优劣难分,科研绩效分配尚待完善。

五、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的对策

1.把技术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作为薪酬分配依据。杜绝医疗行为趋利动机,必须改革科室收减支结余提成分配这一传统分配模式,建立新型的科室收入分配体系和管理办法,围绕业务量、医疗服务项目、工作时间作为激励,按照医疗项目技术难度、风险系数、劳动强度、作业时间实行积分法。风险性及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和单位工作量耗费人力价值多的项目,积分分配比例就高,反之则低。只判读不亲自操作的项目,积分分配比例就低。积分点数医务人员清楚,鼓励多劳多得,体现效率优先。向重点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达到合理拉开差距。绩效分配结果由结余分配转化为按劳分配的考核机制。改变医生为患者诊治价值取向,达到合理施治。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质量考核制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持续医疗质量改进,确保医疗安全”为目标,每月将绩效奖金15%-20%用于医疗质量考核。各医疗部门设立专职人员对基础医疗质量数据进行搜集,绩效办或其他相关部设立专人专岗对基础医疗质量数据进行复核和汇总分析。参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测(2011年版)》相关要求,将医疗质量数据分为科室管理、科室医疗制度落实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基本药物使用等25大类一级指标,设置相关占比权重,并在一级指标下细分设置具体二级指标,同样设置相关权重。形成医疗质量指标逐一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通过任务细分和责任落实到科室。另外奖励和扣款总体统筹,医疗质量考核扣款科室可用于其他科室医疗质量奖励。每年对各科室每月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级,并予以奖惩,使各科主任重视医疗质量考核,持之以衡落实,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做到合理施治、降低病人费用具有重大意义。

3.将成本考核化为动力,建立可控成本责任中心。

成本考核应重点考核科室可控成本,对于不可控成本不应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对纳入考核每个科室构建起成本责任中心,谁控制谁负责,消耗可溯源原则,并且责任应该落实到科主任和护士长。在考核中淡化分摊概念费用,对于不能通过公平合理方式计算间接费用和短期内不能通过员工努力降低的费用不属于成本考核范畴。每个核算单元作为责任成本考核,医院层面考核到科室,科室层面可考核到医疗组或个人,诊疗层面考核到医疗项目和病种。每月分析责任中心各项变动成本和可控固定成本指标分析,如每出院病人消耗低值易耗品费用、每住院床日消耗卫材费用、每门诊病人或出院病人负担人员成本等。计算责任中心可控成本下降结果,并计提相应百分比奖励给相关医务人员,上升则进行倒扣绩效工资。通过考核责任中心手段,迸发员工寻求成本下降动力,激发员工对成本考核积极性。

4、以科研团体为考核单位,以科研质量为评审标准。建立科研团体考核制度,以科室科研团队为考核单位。临床经验或学科理论较高专家带动科研团队,言传身教。并设立带教人员绩效奖励。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摒弃以职称为分配基础制度,建立以个人贡献和工作量双向考核原则,科研绩效与职称、学历无关,与个人科研工作量、投入时间、贡献力相关。既鼓励低年资医生投入科研,也充分激励高年资医生领导科研团队。另外设立科研创新项目评审委员会,由院内和院外权威专家组成,对科研项目如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研究、病种或医疗项目创新治疗、临床技能提升等进行项目难度、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质量评审,并对项目类别综合评级。按分数级别进行绩效奖励,摒弃以往只要能达到考核标准就按统一金额奖励缺点。更加体现科研绩效分配公平。

五、结束语

目前公立绩效分配大部分都是采用收到结余分配制度为主,绩效分配只要是体现医疗服务收费基础上,成本也包含了来自分摊和非科室可控成本核算上,没法体现不同医疗服务项目之间技术和风险差异,医疗服务质量好坏。不符合新医改对医务人员绩效激励机制。本文通过研究收入核算实行按医疗项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代替按医疗服务收费考核,成本考核剔除不可控因素,强调责任成本中心。健全医疗质量、服务考核制度来平仰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建立以科研质量为核心评审标准,能有效帮助公立医院建立医、教、研于一体完整绩效分配体系。绩效分配是医务人员关注重点,现实中除了货币绩效薪酬激励还需注重非货币薪酬激励,如成长机会激励,学习机会激励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热情,对更好为患者服务,合理诊治、合理治疗,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将进一步研究绩效考核指标分析,为完善医院绩效分配,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0.中国医改问题 篇十

西吉县发展和改革局编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西吉县积极推进医改工作保民生

2009年以来,西吉县积极贯彻落实区、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医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落实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保障群众看病就医基本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顺利,人才建设得到加强。西吉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卫生培训中心等迁建新建工程已渐渐步入尾声,自治区为西吉县306所村卫生室配发的价值5000元的“新十小件”设备全部发放到位。自治区下达西吉县乡镇卫生院编制70名,目前已完成笔试、面试、体检工作,并完成了66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有序开展。西吉县25所乡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06所村卫生室已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县级医疗机构首选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执行覆盖率、配送合同签订率、基本药物申购率、使用率均达100%。上半年,西吉县基本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接诊门诊、急诊

患者11.3万人次,村卫生室接诊患者23.7万人次,乡镇卫生院接诊住院患者6553人次。并在震湖、沙沟、新营和马建乡实施双瓮式卫生厕所改造1000座,目前已完成全年计划的40%。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西吉县人民医院结合实际筛选了9个专业,29个路径病种在9个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并积极筹措资金70多万元,配备安装了电子病历系统,提高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兽药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开展了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抄报:区、市医改办、县委、人大、政府、政协。

11.为中国医改“穿针引线” 篇十一

“时间就是生命”,对心脏病人尤其是急性发作的患者来说,早一小时、早一分钟,对他们来说,关乎心脏受损的程度,关乎并发症和预后,更直接关乎生和死。

如何更好地为他们争分夺秒?这就是“胸痛中心”要做的事。

由于急性胸痛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使得确诊难度较大,而且糟糕的是,不同病因导致的危险性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在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就常常是导致猝死的元凶,这类患者在急性胸痛就诊者中被视为最高危群。但现代医学对他们并非无计可施,只要在发病最初的90分钟内获得有效救治,患者死亡率可以降低到1%-2%。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实施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一直是全球医疗界长期研讨的重大课题。

于是,“胸痛中心”应运而生。1981年,全球首家“胸痛中心”在美国巴尔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引入标准化临床路径,通过包括院前急救医疗系统(120)、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尽可能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分类诊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挽救患者生命的成功率和改善预后的目的。如今,美国的“胸痛中心”已发展至800余家,并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不少医院也设立了“胸痛中心”,并得到认证。

在中国,过去的几年里,中國医院对急性胸痛诊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不少大医院都相继设立了“胸痛中心”。但由于在目前的诊疗过程中仍存在着求治延迟、诊断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此次上海胸科医院“胸痛中心”获得“美国胸痛中心协会”认证的中国第一份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就在于使得中国“胸痛中心”的临床路径踏上了国际标准的平台。

据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方唯一教授介绍,目前上海胸科医院胸痛中心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可将从就诊到球囊介入治疗时间控制在67分钟左右,在此前的102分钟基础上缩短了35分钟,而目前全国平均时间为149分钟。这些数字的改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福音。

在这份来之不易的国际认证的背后,飞利浦公司起到了穿针引线、搭建平台、弥合差距的巨大作用。

在“美国胸痛中心协会”授予上海胸科医院认证证书现场,飞利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事务官Eric Z.Silfen博士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说,如今全球各国政府都面临如何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让每个公民都看得起病,甚至做到全民医疗的巨大挑战,而帮助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实际做法就是给出行业解决方案,改善临床诊疗路径,并使之真正落地。

2010年,飞利浦全球把中国定义为除荷兰和美国之外的另一个“本土市场”。2011年,飞利浦中国的总体业绩持续保持20%的增长,目前中国市场已经超过德国成为飞利浦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战略市场部总监陆亦琦博士认为,通过飞利浦的努力,“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向中国医疗机构发出第一份国际认证,这是飞利浦本土化战略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中国,发展标准化临床路径,提高中国医院的资源利用、流程管理与患者预后,是中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作为全球医疗行业领导者的飞利浦公司正是顺应中国医改的这一需求,全力推动,积极协调,经过三年的多方努力,终于使中国诞生了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Silfen博士表示,这次认证的成功,也是飞利浦公司“打造本土能力,服务本土市场”理念的落实。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胸痛中心”的第一个国际认证,可算是飞利浦公司本土化战略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送上的一件实实在在的礼物。

12.中国医改问题 篇十二

1.1 谁来投入

卫生投入由谁来投入也就是卫生投入的主体是谁。从卫生投入的主体来看, 我国的卫生投入主要由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个人投入三方面构成。而就政府卫生投入来讲, 其主体自然是政府。看似没有“谁来投入”的问题, 其实不然。虽然政府卫生投入的主体必然是政府, 但是是由中央政府作为投入主体还是以地方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仍是个问题。近年来, 我国的政府卫生投入实际上是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1991-2007年, 每年度中央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全国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重不到3%;相反, 1991-2007年, 每年度地方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重都在97%之上, 2000年最高, 达到了98.5%。由于中央财政投入力度过小, 卫生投入过多的依赖于地方财政的卫生投入, 这就很难保证卫生资源的分配公平性, 以公共卫生投入为例, 由于采取的是分级财政体制, 即各级财政负责本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政投入。这种投入机制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富裕地区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越来较多, 贫困地区则越来越少。虽然我国已确定卫生事业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且新医改规定了政府卫生投入的各项政策, 但都没有明确指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比例, 这就导致了中央政府对卫生系统的制约作用不足, 监督不力, 很多地方卫生机构过度的违规操作而得不到及时有力的处理。

1.2 投入多少

政府卫生投入多少问题也即是政府卫生投入规模问题。虽然近年来, 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从资金总量上来说是递增的, 但是从国际上通用的三个衡量卫生投入规模适宜性的指标: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人均卫生总费用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来看, 却都是不足和呈下降趋势的。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是体现卫生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 是体现一个国家卫生筹资能力的重要指标。几十年来, 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一直较低。这一比例在1990年为4%, 2000年为4.62%, 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4.71%和4.67%, 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也仅为4.85%。这样的比例与WHO提出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的基本要求还有距离。而发达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平均比重为9.20%, 是我国的两倍左右。与WHO的193个成员国相比较,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我国卫生总费用/GDP排在WHO后1/3国家之列, 为倒数第54位。

一个地方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反映的是该地区居民卫生服务水平的保障程度。我国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在1990年为65.4元, 2000年为361.9元, 2005年和2006年则分别为662.3元和748.8元。虽然逐年增加, 但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就人均卫生总费用来说, 中国上海的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只能居于WHO成员国的第112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卫生总费用与GDP都保持着增长的态势, 但政府卫生预算的比重却持续走低, 这导致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持续下降。2006年, 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比则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仅占18.1%, 社会卫生支出32.6%, 个人支出49.3%, 而顶峰时期的2001年,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仅占15.9%, 个人卫生支出却高达60%之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必然使得很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来源过多地依靠业务收入尤其是依靠药品收入, 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宏观调控能力自然下降, 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监督, 势必影响到这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和整个卫生系统的公平与效率。

1.3 投入给谁

政府卫生投入给谁的问题即政府卫生投入的客体问题, 也即是政府卫生投入的方向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卫生投入方向存在供方或需方两种投入路径,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属于供方选择路径, 所以目前政府依照路径依赖过多地以预算拨款的方式投入给医疗卫生机构。这种路径的选择导致了四大问题, 一是效率问题, 在无相应激励机制的前提下, 可能导致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低下;二是质量问题, 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利益受到政府保证的前提下, 缺乏提高质量的动机;三是财政负担难以承受;四是供方控制难度较大, 在“委托—代理”的管理方式下, 医疗机构受托于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难免会存在自身的利益追求, 特别是在政府没有完全切断医疗服务供给量与供方的利益纽带的情况下, 供方可能存在诱导需求的行为。

因为补供的路径选择会带来上述问题的产生, 所以补需方的呼声日益高涨, 就政府卫生投入补供方还是补需方的路径选择是不同医改方案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是“补供”的典型代表, 其观点是政府对卫生服务提供者提供补贴, 而卫生服务提供者则向消费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免费的卫生服务;而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为代表的“补需方”则认为应当对消费者进行补贴, 由消费者向卫生提供者直接购买卫生服务或向第三方购买医疗保险。孰是孰非, 至今仍难以定论。我国政府在卫生投入的路径选择上也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方向, 由于政府卫生投入在路径选择上的不确定性, 自然就导致了政府卫生投入制度设计上的不完整, 进而引发了政府卫生投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使得卫生筹资公平性和效率都出现较大的损失。

1.4 怎样投入

政府卫生投入怎样投入也即是政府卫生投入方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卫生投入是选择预付制还是选择后付制。目前, 政府卫生投入方式主要有政府预算拨款和专项经费投入两种。卫生财政预算多年来基本上是采取预付制的投入方式, 这种预付制的投入方式必然会导致卫生服务的低效率和低质量问题, 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卫生筹资机制在机构间分配的不公平程度。政府部门对医疗机构的预算拨款大多是根据医疗机构的人员数或床位数进行编制的, 这表明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床位越多, 得到的预算经费也就越多。因此这种预算编制方式事实上导致了医院增加人员、扩充床位配备来争取经费的动机, 从而导致医生接诊次数的减少和床位利用率的降低, 卫生资金的使用自然是低效率的。而且这种预算编制方式也自然会使得大型医院更容易获得更多的预算补贴, 而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所获得预算补贴自然就很少, 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卫生筹资在机构间的不公平。专项经费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大型检查医疗设备的引入上, 由于大型医院才有能力引进先进的大型检查和治疗设备, 且大医院也更容易诱导患者过多地使用这些检查和治疗设备从而来增加其筹资水平, 相对而言, 基层医疗机构则基本没有能力引进这些先进的检查和医疗设备, 自然也就无法得到这笔专项经费的投入了, 这也是我国卫生筹资水平在机构间不公平性增大的一个原因。

2 对策性的建议

2.1 关于投入主体的建议

基于前文的分析, 笔者建议提高中央政府的卫生投入比例, 确定中央政府在政府卫生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以公共卫生的投入为例, 建议政府适当提高对公共卫生计划项目投入的管理层级, 将公共卫生计划按“基本”到“特需”进行划分。越是基本的项目, 如计划免疫等, 其管理级次就应该越高, 如可以直接考虑由中央财政支出等;而越是特需的项目, 其管理级次应该越低, 如可以考虑由县区财政支出等。政府卫生投入管理级次的提高将使公共卫生计划项目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均衡化, 从而有助于实现公共卫生计划项目投入的公平性和提高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同时, 中央政府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卫生投入监督和反馈机制, 保障卫生投入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避免地方政府对卫生投入的随意性。建议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应当充分考虑省际地理、经济差异以及实际使用者可行性等影响因素, 不断加强对政府医疗服务价格和质量、药品生产、流通及人员、设施、设备准入等方面监管, 完善与医保补偿计划相关联的保障政策。通过向纳税人公开卫生资源分配计划, 保障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2 关于投入规模的建议

首先是要适当提高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新医改方案提出未来3年内投入8500亿元, 以增加卫生投入水平, 这足以表明国家对卫生投入的力度和决心,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卫生投入占GDP的具体比例。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 切实增加卫生投入, 适当提高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 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议逐步提高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 使其达到WHO基本要求的5%左右, 之后再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9.2%靠拢。

其次是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力度, 并且加快卫生投入立法步伐, 建立长效的卫生投入机制。鉴于我国政府在卫生投入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因此要加快政府卫生投入的相关立法工作, 以建立完善的卫生投入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卫生投入。通过立法, 一是可以明确各级政府对卫生投入的责任, 将群众最为关切的医疗卫生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二是建立健全卫生经费稳定增长制度, 通过法律保证政府卫生投入的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三是通过法律力量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 建立考核问责机制, 形成长效的卫生投入机制。

2.3 关于投入客体的建议

公共经济学指出: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并不是体现在产品是由谁生产的, 而是取决于其提供方式。公共产品可以由公共部门生产也可以由私人部门生产, 医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与私人产品的生产方式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在医疗卫生生产领域, 引入市场机制是无可厚非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将供方路径和需方路径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政府卫生投入, 同时要完善两种投入路径的相关制度设计。

供方路径与需方路径看似对立, 实则不然。因为从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来看, 双方讨论的不是同一问题:市场主导派讨论的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问题, 政府主导派讨论的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方式问题, 补贴供方与补贴需方并不是一对矛盾, 而是医疗服务混合提供模式下的两种不同方式。当然, 在制度设计上, 对需方投入要培育相对完全的竞争市场, 对供方投入则要进行严格的规制和有效的激励。因此笔者建议在市场竞争相对完全的城市中和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采用补贴需方的办法, 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而在市场竞争相对较为薄弱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则选择补贴供方, 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克服政府和医疗机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规制的缺陷, 给予医疗机构提高内部效率的激励, 以减少规制成本, 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4 关于投入方式的建议

上一篇:写元宵佳节的祝福语下一篇:《赛马》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