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状分析报告

2024-10-05

企业现状分析报告(10篇)

1.企业现状分析报告 篇一

中国纺织企业现状分析

纺织074-15 黄成国际经济危机之中,作为轻工业老大的纺织,无论是国内纺织企业还是国外纺织企业都纷纷受到打击,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是我国的纺织业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击败的,那么下面我来分析下中国纺织业现在的状况

中国纺织的竞争力究竟如何?相信这是我们大家现在最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中国纺织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是无可取代的,由于原料价格低廉,劳动力富足,致使产品价格便宜,即使出口,价格也比当地低很多。其次,技术方面虽说好多都是从国外引进,但也是很有竞争实力的。但是随着“疯狂棉花”这一原料价格上涨的上演,纱线价格的飙升,直接导致服装成本上升,据调查依据这种涨势,服装出厂价涨幅至少在15%以上,并且还在上升。这就使得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大大下降,我国纺织品无论出口还是内用销售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力在逐年下降。

面对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下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在改革运行模式,改进生产技术,适当调整纺织品价格,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改善竞争力。

首先,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中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其次,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服务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第三,必须建立起先进、高效、稳定的行业信息网络,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现代流通体系犹如一座桥梁和纽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设计网页,构建网站,全面做好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依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市场。

第四是高素质的人才,上诉内容都离不开人的管理与操作。所以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如今,正时国际金融危机泛滥阶段,中国纺织品又遭到反倾销的困境,许多纺织企业关门大吉,而一些企业逐渐开始关注内销,积极投身国内市场之中。

纺企纷纷从外贸转内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外贸收到阻碍。众多周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日本等国外纺织市场开始萎缩甚至一蹶不振,很多出口国外的企业接不到订单,就等于失去了国外发展的市场。对外贸易受到阻碍,很多企业积极回应,开展内销。具调查显示国内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块大蛋糕就成为众企业争抢的甜品了。

2008年下半年,我国连续4次提高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6%;2009年4月,国务院又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纺织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取得了明显效果,生产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行业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回升。

但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金融危机的减轻,今年上半年纺织企业对投资前景的信心逐渐恢复。加之受出口退税率调整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改善,使得纺织行业的投资增速较年初大幅增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近日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1~6月,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47.79亿元,同比增长6.3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了7.89个百分点,但较今年1~5月投资增速继续加快0.65个百分点,也是今年3月以来持续第4个月回升。从时间段上看,今年我国纺织投资增速,1~2月为-9.78%,1~3月为-2.05%,1~4月为1.61%,1~5月为5.70%,1~6月为6.35%(该数据来自网络)。

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纺织工业投资增速呈现逐月加快的势头,也充分反映了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随着企业信心的恢复,中国纺织企业正以良好的势头迎接下半年的挑战,但风险犹在。

从国际上看,欧、美、日经济与贸易依据低迷,从国内情况看,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加上部分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市场压力还将加大。即使如此,原料的价格的上涨依旧是无可非议的,据专家分析,下半年的原料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降价,因此这些不定因素依据消极的影响纺织业。

纺织品内销的同时,又拉动了西部的经济发展,其中新疆是受益最明显的地区。新疆作为优质棉产地,再加上棉价格的上涨,新疆发展转好。与此同时,也正因国内市场受原料价格不断攀升,纺织用人慌等问题的严重,纺织行业的发展顺利仍需时日。

总体来说中国纺织业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是困境中求发展,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中国的纺织行业受到倾销打击,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冲击仍然积极面对,找出良好应对方法,并在上半年中有明显的好转,所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一定会迎来光面的未来。

2.企业现状分析报告 篇二

其实有很多人再问什么是真正的直销模式呢?其实直销就是营销的一种, 一种分类, 一种方式和类型吧!要是说他有什么样的不同或者是特点就是有以下几个。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跟客户直接见面的以后总行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消除了中间环节的, 直接向客户交往, 没有中间环节的介入, 如果要是有中间的商在中间

所谓的直销, 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 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 (以下简称消费者) 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什么是直销企业?直销企业, 是指依照规定经批准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什么是直销员?直销员, 是指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将产品直接推销给消费者的人员。2、直销, 顾名思义是直接销售的意思, 把产品或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营销方式才是真正意义的直销。我们常见的真正具有直销意义的销售方式有如下一些:现如今网络销售已经成为市场的一大主体, 实体店与虚拟店之间的博弈已经精入道了白热化的阶段, 从阿里巴巴收购案的成功到淘宝的大众化, 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成交额使得网络营销成为当今的主体, 但是每一个成功的产业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为什么这么多的网络营销会得以成功, 分析其原因我想一个很好地营销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关键, 因此本文从网络营销错略入手重点分析其策略的形成以及原因, 从而为其他产业的营销提供借鉴。

那么学术界是怎么样对直销进行定义的呢?制造商呢在做一定得市场调查之后呢在向广大消费者进行一定的沟通以后, 慢慢的达到对消费者直接的沟通, 建立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信任, 从而达到一种实践营销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直销有这样三中要素:首先呢就是一定要有消费者对直销产品的大力支持, 其次呢, 就是要形成以后总面对面一对一的体系与机制, 再次呢就是直销减少了中间环节, 没有店面费没有人工费没有因为大量的货物的堆积而产生的产品损坏, 极大的减少了货物仓储的面积杜绝了很多的呆账的产生, 没有给因为库存原因而增加额外的成本, 从而保护了生产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一个公司要进行直销方式, 要加快他的发展的脚步, 一定以及必须进行直销钱的市场调查, 要与消费者沟通好, 顾客是上帝, 必须让自己充分了解客户。不要把客户康称自己的竞争对手, 如网上直销, 电子商务, DIY定单接纳, 电话直销等。再次要有科学管理直销团队的方法, 确保销售团队高效运转。

二、直销人要素

直销人必备的四要素

一、我们要讲诚信

诚信是最可贵的, 做什么事要是没了诚信, 那么一切将无法谈起。只有有了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支持你、协助你。所以我们就要坦诚, 用真诚的心与人交流沟通。

二、我们要负责人

做直销这行是一定要有责任感的。首先就应该对自己负责, 要对得起自己, 不能去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其次要对别人负责, 比如你的老师、伙伴、团队、消费者、亲戚、以及你身边的人等等。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 要对社会负责, 做直销与传统营销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保健品、日用品、网络教育……目的都是要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我们要学会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用感恩的心才会去感受世界、对待世界、改变世界!一个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感谢有这么多消费者的支持政府的大力保障才能有现如今的生意的火爆

四、回报

怎样才能做到回报社会呢个?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了必须要回馈社会如果没有社会的大力支持没有社会的管饭关注那就没有现如今的回报一定比想象的要好的多

三、直销企业的困境

3.企业财务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篇三

一、从资产负债表分析企业财务现状

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存在状况,企业将资金投放于不同的资产会产生不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自上而下流动性逐渐减少,收益性逐渐增强,风险水平逐渐加大。因此企业的资产结构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最常用的指标有长期资产率(长期资产额/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资产总额)。长期资产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风险水平越高,此时,企业应该采用较低的融资风险策略,以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不良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黑洞,主要包括高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各种待处理资产损失等,企业的不良资产率越高,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潜在亏损,即实际利润低于报表公布利润,同时预示着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欠佳,其持续经营能力有问题,企业应该提高警惕,积极改善财务现状,以免陷入财务危机。

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了企业资金的来源途径,即融资结构,不同的融资结构其融资风险不同。一般来说,流动负债占的比重大说明企业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性强,其融资风险高;若公积金占股东权益的比率小,说明企业积累能力弱,相应地承担和应付风险的能力也弱,其财务状况欠佳。企业应加强管理,努力增加收益,增强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

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两方对比,可以分析企业融资风险在经营风险的作用下是被强化还是被稀释。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通常有四种类型,即保守型结构、稳健型结构、风险型结构及危机型结构。保守型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负债和权益资金不仅满足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资金需要量,而且还能满足部分或全部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量。这种结构的整体风险较低,但成本最高、收益最低,而且这种结构的弹性很弱,不易随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及时调整;稳健型结构是指临时性流动资产由流动负债予以解决,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由长期负债和权益资金来融通,这种结构会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且相对于保守型结构来说有了一定的弹性;风险型结构是指企业用流动负债除了满足所有流动资产的需要外,还满足了部分长期资产的资金需要,这种结构融资风险较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破产;危机型结构是指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低于资产账面价值,经营出现亏损。

企业采用此方法分析财务现状时,首先应分别计算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的比重;其次,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负债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融资风险越大;长期资产所需资金由短期资金来源解决的比重越大,说明企业融资风险越大,企业越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二、从利润表分析企业财务现状

利润表直接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根据其是盈利还是亏损可以判断企业财务是否处于危险状态。通常企业的利润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三个层次,其中,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据其亏损和盈利情况不同将企业财务状况分为六种类型,如表1所示:

在这六种类型中,A型是最正常状态,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均为盈利,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处于良好状态。对于B型,利润总额出现亏损,通常是营业外支出过大,结果把利润吞掉了,如投资失误、遇到自然灾害等,如果亏损不是很大,一般不会影响企业今后的盈利能力,但也不能疏忽,应防止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否则会使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对于C型,营业利润出现亏损,利润总额为盈利,说明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外收入,这样形成的利润是偶然的、一次性的,不具有稳定性,利润质量差,虽然当期不会出现财务危机,但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企业最终会陷入危机。对于D型,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均为亏损,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成果不足以弥补当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已经开始侵蚀企业的净资产,财务状况已陷入危机,企业应加强管理,力争扩大销售,减少费用开支,使营业利润扭亏转盈,否则最终破产不可避免。对于E、F两种类型,主营业务利润为亏损,说明企业经营活动连产品销售成本及销售税金都不能弥补,更不用说期间费用了,这样的企业已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了,面临破产境地。

三、案例分析

本文以医药行业M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三年的财务报表资料分析其财务状况和面临的风险大小。M公司是中药材、中成药加工企业,由于其2003年的会计报表经审计确认每股净资产低于每股面值, 2004年4月12日被中国证监会列为ST公司。为了便于比较,同时选取了医药行业进入2004年中国上市百强企业的N公司进行对比分析。

1.资产负债表分析

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计算出M、N两家企业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等指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M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远远高于N公司,并且从2001年到2003年又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其财务杠杆高,销售量的微小变动会引起净资产报酬率的大幅度变动,其面临的融资风险很大,并且流动负债几乎占了负债总额的全部,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另外,从股本占股东权益的比率来看,M公司连续三年达到90%以上,说明企业的留存收益少,积累能力很差,而且在2003年该比率高达152.51%,表明企业经营已吞噬了部分股本,财务状况恶化,这也正是M公司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原因;N公司的该比率则大大低于M公司,说明企业的积累能力很强,融资风险小,财务状况良好。

从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来看,M公司的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在2003和2002两年高于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说明企业用流动负债除了满足全部流动资产的需要外,还满足了部分长期资产的资金需要,因此企业的融资风险被扩大,属于典型的风险型结构。N公司的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连续三年低于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说明流动负债满足了大部分流动资产对资金的需要,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来源于企业的长期资金,其融资结构体现为明显的稳健型结构,财务状况处于良好状态。

2.利润表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N公司连续三年财务状况为正常状态,而M公司在2001年为D型,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已陷入危机,在2002年为C型,财务状况比2001年虽有所好转,但2002年扭亏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而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不是企业稳定、持续的利润源泉,说明企业有为避免连续两年亏损被特别处理而粉饰报表的嫌疑。企业不从增加销售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使得2003年的财务状况又出现D型,最终难以避免陷入财务危机,被证监会特别处理也在情理之中。如果M公司能在2001年及时发现财务危机先兆并采取有效措施,如降低负债率、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管理水平等,就能够避免陷入财务危机,从而免于被证监会特别处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M公司的财务状况已陷入危机,N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M公司的财务风险大大高于N公司,这一结论和企业的现实情况正好相符,表明利用会计报表是可以及时发现财务危机先兆的,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企业破产也是可以避免的。

4.我国制鞋企业的现状分析 篇四

我国的制鞋企业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一直艰难的前进着,我国每年生产的鞋子居于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 我国鞋业生产还是处于鞋业的初级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鞋企数量也急剧增加,同时在鞋业的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领军品牌,如奥康,康奈,李宁等等,但是对于这个庞大的市场,这样的品牌却是寥寥无几,我国的鞋企数量虽然庞大但是却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和其他发达国家想比我们生产的都是中低档产品,各个方面都还是有所不足,为此,对我国鞋企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1.鞋企数量多,规模小。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的鞋厂从2万多家猛增到3万多家,但大部分鞋企规模偏小,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及传统化管理方式,没 有形成高效集约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模式,也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2.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我国鞋业从生产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在生产线上我们很多都是人工生产。制鞋生产过程中每一处细微的浪费,乘以庞大的产量基数,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我国的众多生产商因为生产技术薄弱在原料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费,同时有些设计不是很合理做出的鞋子 舒适度不够,市场接受度也不高。

3.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不注重产品研发和科技投入,多以OEM或ODM的方式生产,模仿、抄袭情况严重,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搞市场调查分析,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

一、舒适性差等问题,产品档次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

4.企业管理有待提高。在企业管理上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战略性的计划,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只是一些简单的实操性的数字计划。没有很好的计划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大家一起努力。在企业出现问题的的事后控制力度也就会比较弱了。例如 许多的晋江企业现在出现的这种利用“大线小流水”的生产方式就是证明了中国制鞋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没有做好市场的测评就盲目的被市场的虚假繁荣所诱惑,去改为大生产线,结果市场回应的都是小的市场容量,最终晋江鞋企们只也只能用这样复杂又浪费的“大线小流水”的生产方式做那些只需要“小线小流水”的产品。所以说我国制鞋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制鞋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鞋企的品牌经营意识薄弱

我国鞋企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他们更多的是去追求鞋子的产量,鞋子是否能跟上外国的款式,是否可以增大销量,而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鞋子穿的不仅仅是它的一种外观感受如舒适度,感官度,还有就是他的品牌,它能让人们有一种 不一样的感觉-----穿上这个牌子的鞋子就是不一样,甚至有一种自豪感,不是因为款式多吸引人,不是因为他多特别仅仅是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标志。

就中国女鞋之都的成都制鞋企业来看看,目前成都接近4000多家鞋企的规模,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产品年销售收入已达360多亿元人民币。然而据统计,成都市制鞋企业目前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的仅300多个,虽说 像艾民儿鞋业、卡美多鞋业、依兰鞋业等品牌已逐步创立,但成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他们更多的是以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艰难的生存着。被淹没在市场的大潮中,谁是承担着但彼得风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成都制鞋企业数量众多,但名牌企业很少,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这样就使得成都制鞋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占领高档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2品牌定位模糊不清

“最终决定产品市场地位的是品牌,而不是产品之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广告大师大卫•

奥格威说。因此在做一件产品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对品牌的定位,先将我们的品牌做

一个精准的定位,再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措施,做事情一定是事半功倍。

然而恰恰我国鞋企在定位这一块却做得很不尽如人意。很多生产商认为要做品牌就是要

做高档皮鞋,高档运动鞋,只有这样的高档货才能做品牌,一般生产的鞋子有人买就行了。

殊不知他们的理解是错的,任何档次的鞋子都是可以做品牌的,高档鞋、中档鞋、低档鞋不

因为鞋子的档次而影响品牌的档次。低档鞋照样可以做高端品牌,就好像老北京布鞋,在人

们的观念里布鞋是极其低档的东西,人家照样可以做到全国各地数千家门店。就是这样大众

化的东西只要做好了接受度会更高,因为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是决定一个品牌的先决

条件。在一味的高端下只会更大的增加成本,加大生产商的压力,产品的价格给消费者过大的期望,若有一点点不满意不仅仅会使自己丧失客户,也会对企业品牌造成很大的影响。

高端鞋子、低端鞋子都有人做的好,但是有的鞋企因为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块市场,他每一种都有但是就是没有能够代表自己品牌的东西,就是完全希望能分到市场这块大蛋糕的每一个角落,结果也搞得自己 确实也只是分到了很多角落,最后就自己作死自己。

因此品牌定位不当,或者是定位模糊不清回事自己丧失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客户,甚至就

将成为市场大潮中的牺牲品。;

3商品与服务同质化高

当前鞋业行业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从整个世界鞋业市场范围来看,中国鞋业品牌的个

性化非常不明显,几乎没有中国的特色,不仅在外观设计上不能与国际品牌相媲美,而且在功能

研发,产品技术上也没有独特之处。中国鞋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一系列危机,这些危机虽然离

不开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中国鞋业品牌的“个性化危机”时候。

我国的鞋企目前的同质化正是面临的一个瓶颈。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形势来看,商品以及它

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例如,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功能、结构性研发、企业服务体系、产品

消费结构的细分乃至企业文化等等都可能成为企业品牌的“个性化”标志。但是这些个性化的的标

志,无疑都需要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调查分析、企业运营上下苦工才能让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升,而我国鞋企做的最多的确是去了解国际市场上现在出现的优秀的产品,却模仿现有的经营

模式。然后大家相互“学习”,就像盗版一样总是不能学到最精华的东西。而自己不愿意去研发,去探索,因为那也需要成本。这也就似的我国的鞋子产量是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品牌却少有能

够立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缺少的是中国创造,创造出中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模式。

因此“特色”才是原有思路的新出路,只有赋予品牌产品以特色,才能打破当前的同质

化竞争的格局,才能“异军突起”,在传统百货经营模式里达到的“鹤立鸡群”效果。目前的中国市场已经是在这个为名牌商品而疯狂的国度,名牌运动鞋服市场的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只有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才不会被市场吞噬掉。品牌宣传推广漫无目的中国许多鞋企都缺乏市场调研和分析,在市场定位的处理上又不清晰,他

们往往是不知道哪些是目标消费者,哪些是潜在消费者,那些不是属于自己的客

户,更不清楚目标消费者经常被哪些媒体所覆盖。所以在媒体选择上没有清晰明

确的概念,只是单纯从媒体的覆盖率上去考虑,主观认为一些本来不合理的宣传

方式是宣传推广渠道的最佳选择。例如一些不合理的时间段做广告,一些不适合的地方广告牌,大额的宣传推广成本不仅降低了项目利润,最关键是达不到很好的宣传退关效果。

同时,宣传与推广的策略单一,电视广告,广告牌,而现在网络营销如此发达利

用微博、人人、邮箱等等做广告推广的鞋企并不多。没有考虑对传播工具系统化的整合。

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赢得客户的青睐,我国的许多鞋企都喜

欢的最简单直接的宣传推广就是利用是或者不是的节假日打折促销,增加销售

额。这样的手段也许会有一时的效益,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手段和方式只会使自

己的品牌越来越差,最终又打回原形从价格上去分取低端市场。在品牌推广上一

定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营销质态。而是必须

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在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宣传推广,有时候也许宣传

费用相对较高,但是效果是可观的。就像运动品牌竞相争夺体育赛事的各种广告,请各种体育明星代言。

5品牌管理能力不足

我国许多鞋企品牌基础管理薄弱,品牌保健能力又不够强,长期以来都是以投机行为、豪夺心理、贪懒作怂,于是我国鞋子在质量管理上频频出现问题,这样严重伤害其品牌形象,从而使得诸多鞋品牌早早夭折了。

我过许多的鞋企都是有着共同的弊病,他们只想着赚钱,却不愿意花钱,在鞋子的质量

上大做手脚,更加不会愿意去做自己独立的设计,完全去模仿款式,这样以降低成本,这

样的生产商怎么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呢?这无异于是在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同时他们还

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都是不愿意防火,只是想着不会着火,着火了再救火。但是事实上这些着

火再救火的企业没有能够幸免遇难的。鞋行业很多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很少制定大方向的营

销战略。很多企业只是埋头苦干,却不会抬头看路找资源、做规划。他们的目标就是今年生

产多少,销售多少,从来不会看看市场需求是怎么样的。等到产品滞留下来了,或是生产上

面浪费成本了才发现,此时才想解决办法,这时又是走老路促销,这样不会未雨绸缪的最后

吃亏的还是生产商自己。受伤的还是自己的品牌。

尽管现在不少品牌厂商在不惜挥霍巨资进行品牌形象的建设推广,以打造品牌的个性与

风格,但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在如今的市场大背景下,品牌建设存

在着越来越多的不定因素,品牌发展越来越受到多种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

1写作背景

我国是全世界鞋类生产和出口最大的国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我国生产占世界

总产量63%的鞋类产品,出口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我国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是主力军,规模和队伍逐渐壮大,其运作方

式也从小作坊起步,逐步向现代化生产迈进。成绩虽然令人欣喜,但用国际化的眼光审视,我国鞋业仍受制于国际跨国公司,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各自为政,分散竞争。而且生产上又

是批量小、变化快、附加值高,需要高水平的设计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不适宜大规模流水

线生产,因为我国制鞋企业规模小并且不稳定。

生产企业数量较多而且比较缺知名企业和品牌。我国制鞋企业基本以为跨国公司贴牌生

产为主,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鞋类品牌至今仍寥寥无几,而生产的都是外形基本相同、质量无

明显差异的同质化产品,趋同的营销策略,使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中。

现在我国的大部分鞋企面对新的挑战,这些鞋企业该如何表现自己的个性,如何能让消费

者在众多的鞋类产品中选中自己的品牌,无疑成为众多 鞋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愈演愈烈的消费市场中,品牌无疑将是战胜对手的重要法宝。

首先,品牌是市场竞争中锋利的武器,在同等产品中,品牌产品可以绝对优势的赢得客

户的青睐,而不以价格的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客户。其次,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占领或部分占领

资源,同时能为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第三,品牌产品有一个较一般产品更大的定价空

间,从而使得企业保持较高的赢利水平。当然企业品牌的品质第一来自于产品品质,需要从

产品品牌做起,因为它是品牌的根本和基础。因此对于一般鞋企而言,要想打出企业的品牌

应该从一双一双的鞋子做起从一家一家的鞋厂做起,从而塑造出 产品的品牌,才可能建立

企业的品牌。写作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品牌理论和品牌营销理论认知和学习,同时在我国鞋企品牌

营销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关于鞋企品牌营销的策略,为

我国鞋企在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上提出相应的意见。这对我国制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从品牌管理的战略性角度来看,品牌营销具有指导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鞋企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若想要实现自己的企业或产品成为真正名牌的愿景,绝不能单看

鞋子的年产量和年销量的业绩,而是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做出相应的市场回应,同时长

期连续向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需求的优质产品。因此,就需要其必须要认真地研究品牌营

销的原理和策略,从而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品牌营销策略和计划。产品上面个性化的款

式设计、舒适合脚,美观稳重,轻盈便捷 等都是好鞋子的特征,而品牌的内涵就更为丰

富,诸如鞋子出售的店面的设计、鞋子本身的风格形象、售后服务以及引导二次消费的理

由等都是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环节。因此,品牌不仅仅需要建立,更需要的是营销。

由于品牌营销给的实施给鞋企带来的不仅仅是鞋子的年生产量的提升,年销售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产生的连带效益和一系列的附加值效益,因此,本文对我国鞋类制造

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和壮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实施品牌营销在鞋企的行业里己

经是大势所趋,它关系到鞋企自身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2章

1品牌概述

1.1品牌定义

品牌是一种标记,一个字符,一个图案或一个名称,或者是由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合而成的一种形象,它是区别于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标志。

从品牌的定义来看,品牌是旨在区别同类产品的一种记号,当然消费者消费的不是品牌,而是由品牌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品牌正是代表着这种产品或者服务之间存在的差异。品

牌的价值也就是来源于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附加值价值。

1.2品牌的特征

品牌是专有的品牌,是有法律程序的认定的;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源,凭借品牌的优势企

业可以不断获取利益,同时还可以做品牌扩张;在品牌的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品牌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市场的变化,品牌可以壮大,也可以缩小,甚至退出市场;品牌具有表象性,品牌没有独立的实体,不占有空间,它是利用某一具体的产品或者服务作为载体来表现自己,优

秀的品牌能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品牌有扩张性,品牌本身具有识别性,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

场的扩张。

1.3品牌的作用

品牌的作用就是一方面在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泛滥的市场上,品牌赋予他们不同的属性,给同质化产品或服务创造出差异,并提供品质和信心的保障,成为消费者在市场中优先选购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品牌内形成品牌的产品价值,同时创造额外的利润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能够让消费者识别到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是品牌化过程的关键作用,也是消费者信赖某品牌产品的品质保证。

2.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作为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创建品牌及其创建后的经营发展与壮大的过程。

品牌营销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营销战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全局性和综合性

从企业的方面说,现在的竞争己经不单单是生产的竞争,而是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实施的竞争。这时的品牌营销战略就是一种体现这场竞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了产品战略、营销组合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其他战略。在战略的统筹中起到关键作用。

2.2.系统性和开放性

品牌营销包括了品牌从创立到他发展完善的全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内的各个环节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项工程也是不断的变化。同时,这种开放性也表现为品牌营销是一种系统的结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通过不断接受外来能量与之适应、交流,进而使之不断调整与完善。

2.3.资本积累和效益裂变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有别于一般资产的特殊性在于其广泛使用,不仅不会使之损耗,而且有助于资木的增殖、积累和提高。这时品牌营销的效益不是以递增的形式来增长,而是表现出巨大的裂变性。

3品牌营销的意义

5.我国种子企业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为了解我国种子企业现状,包括我国种子企业的数量,区域分布,类型,规模,机构设置,人员组成,经营状况等基本情况,并为以后做好种子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种子经营计划的制定打好基础,特通过查阅文献、网络等方式,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种子企业发展概况

我国种子企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当下国家十分重视种子行业发展,种子行业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种子企业还存在着行业分散、市场集中度低,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3%;供过于求、产能过剩,近年来种子市场一直处于买方市场,种子库存量居高不下;投人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我国五家A股上市种子公司2009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仅4400万元,但孟山都2008年的研发投入高达9.8亿美元,是这五家上市公司总体的152倍,等特点。

中国是世界最大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需求量约为125亿公斤。经营量为45亿公斤,近几年种子行业由于受种子法颁布实施、WTO框架协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形势的影响,一些小型种子公司已经破产倒闭。从市场容量上讲,目前国内商品种子的市场规模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种子市场价值已从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亿元左右。

二、我国种子企业现状

<一>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和规模

按照2009年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但注册资金超过3000万的种子公司仅有200多家,有科研能力的,也就100家;而真正有科研力量的更少。而美国全国的种业公司不过百余家,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国际种业“寡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以超过70家。

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种业十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十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可怜的0.8%。

由于我国种业刚刚起步,又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种业制度的影响,致使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不高。随着我国种业市场的开放,跨国种子公司抓住机会,纷纷进军中国种业市场,面对跨国种业巨头的冲击,我国种子企业规模化也在不断提高,国家政策也支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也只有把现有种子企业通过整合,打造中国的种业“航母”,才能抗衡跨国种业公司,当然也会更利于我国种业的健康发展。<二>我国种子企业经营状况

由于近年来种子价格不断上涨,使种子企业盈利能力提升。2009年种子行业整体毛利率提升了3.16个百分点,至31.88%;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39.32%。其中,拥有先玉335和超试系列的登海种业收入同比增长57%,净利润同比增长3000%以。主要种业公司经营情况:

登海种业:

200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9亿元,同比增长38.9%,公司全年销售玉米种子实现营业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39.3%,主要是得益于先锋种子量价齐升,收入增长48%达到3.18亿元,自有玉米种子收入增长35%至2.25亿元;其他种子方面,与上年基本持平。2010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已达到4.9亿元,其中“先玉335”销售收入达到2.6亿元,占公司业务收入的53%。

近年来,公司自主培育的“超试”玉米系列在技术指标方面优于现有的领先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2009年,公司超试玉米新品种登海661、登海662、登海701先后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并可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销售。2009全年超级玉米新品种实现销售收入2025万

元,实现销售利润1079万元,净利润率达到50%以上,与先玉335的盈利水平基本相当。敦煌种业:

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8亿元,分别增长36.2%、103.66%。2009年公司业绩提升的主要贡献来自于种业和食品加工业。去年先锋种业制种基地面积由

2.5万亩扩大至4.4万亩,同时先锋良种公司3-4期工程竣工投产,规模的扩大和先锋玉米种的市场影响和其高额盈利水平大大提高了公司种子业务的收益水平。

2010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8亿元,同比减少8.73%;实现营业利润3,30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1,832万元。上半年公司玉米种子销售收入主要是由于合资子公司敦煌先锋的玉米种子产品盈利提升所致。而第三季度为种子销售的淡季,种子业务基本上只出不入增加。

丰乐种业:

2010年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1亿元,增发达到56.92%。房地产业务是公司业绩大幅增加的原因,营业收入2.21亿元,毛利润为9237.14万元。种子业务的营业收入为2.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7%,毛利率为45.82%,较去年同期下降1.38%。农化业务营业收入为1.2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2%,毛利率为14.49%,较去年下降1.69个百分点。目前公司农化业务一直受到产能瓶颈的限制而无法提高供给量。

隆平高科:

2010年上半年收入5.94亿元,同比增长55%。半年净利润2061万元,同比下降31%。水稻种子和玉米种子是业绩驱动双引擎,水稻种子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8.6%,玉米种子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587.1%,收入增长因为收购北京屯玉。干辣椒制品收入

1.38亿元,同比增长153.7%,收入增长因09年业务基数低,同时今年出口状况回暖。<三>我国种子企业分布区域

目前,种子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万向德农、丰乐种业、荃银高科、敦煌种业、禾嘉股份等7家。其中,登海种业、万向德农和敦煌种业3家公司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以研发、生产和销售玉米种子为主,隆平高科、丰乐种业、荃银高科和禾嘉股份4家公司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以研发、生产和销售水稻种子为主,其中禾嘉股份非种子业务营业收入所占比重比较大。

2006年,继合资登海种子公司之后,杜邦先锋与敦煌种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敦煌占有西北,东北地区的市场,登海种子公司则覆盖京津冀,黄淮海以及淮北地区。至此,东北,华北,京津冀,黄淮海,西北,西南等6大国内主要玉米产区布局中,基本上已被杜邦先锋全部掌控。而孟山都在西南,KWS在黑龙江,先正达在吉林北部,新疆和西南等地区市场占有率都很高。

<四>我国种子企业机构设置

目前我国大型种子企业的机构设置比较齐全,一般在总经理下设以下部门:

1.科研部包括:育种科和栽培植保科。主要负责新品种和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的研发。

2.生产部包括:内繁科外繁科亲繁科。主要负责种子繁育基地相关工作,并负责种子的生产等工作。

3.品管部包括:田检科和内检科。主要负责种子的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确保种子质量。

4.营销部包括:一区 二区 三区。主要负责种子的经营销售工作。是中资企业一个十分关键的部门。

5.行政部包括: 汽车科 内务科 外联科。主要负责企业的日常行政工作。

6.财务部

7.企划部

8.人事部

<五>我国种子企业类型种子企业类型根据侧重点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法,这里根据种子企业的经营性质,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种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自我研发、自主品种权的企业。这类公司一般是从县市级国有农科所改制或科研人员分离创建的公司。这类公司具有科研的传统优势和倾向。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种。面临的问题是经营能力的不足,营销渠道、方式单一。往往通过转让品种权或授权经营作为主导经营方式。

另一种是通过收购方式拥有品种权且具有专营渠道的企业。这类公司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具备和熟悉国际化运作模式,具有跨区域并购和经营的经验。但是因为没有将业务前推,缺乏与品种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通常以高价购买现成的品种去经营。

第三类是通过品种权人或经销代理获取授权具有品种经营权的企业。这类公司通常具备较为强大的区域销售网络,以品种经销区域垄断的方式为主导经营模式。通过获取品种独占许可方式参与区域经营竞争,具有市场的灵活性。

第四类是没有自主品种或获取品种经营权,通过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私繁私售,育种套购方式,什么品种畅销就经营什么品种,游离在政策法规的边缘,多有制假售假行为的公司。利用市场监管漏洞和农户识别能力差的现状倾销侵权品种、假冒品种或伪劣种子。

<六>我国主要种业企业介绍

三、调查结果和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使自己对我国种子企业的类型、经营状况、数量和规模以及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等基本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中可以发现,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跨国种业对我国种子企业的冲击,考虑到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粮食安全,政府积极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社会也纷纷声援。

四、讨论

通过对我国种子企业现状的调查,我也做了一点思考,就是面对跨国种子公司的冲击,我国种子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众多种子企业的生死,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要有自己的种业“航母”,也即是通过兼并培育大型种子企业。种子产业走向集中是必须的,国家和企业都需要种业能够提高集中度。国外种子企业巨头的发展史同样是兼并重组史,特别是孟山都,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其并购过程,因此,根据国外经验,若想改变种子企业“散、小、弱、差”的状况,实现经营主体有效的经济联合,增强种业的竞争实力,兼并重组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求,勾画了今后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国内种子企业要加快企业的并购和产业整合;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要加强联合;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日前,农业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将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创新种业体制机制,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商业化育种,同时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种业企业。这表明在严格市场准入,清理不合格企业,提升种业实力的种业发展方向上,国家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种企兼并重组已成为这种变革的第一波浪潮。

种业的高科技含量不仅意味着投入高,还意味着周期长、风险大,只有具有相当规模的公司才有实力从事种业的科研、生产和推广任务。规模越大,品牌越好的企业,其信誉也相对较高,因此大型种业公司往往容易得到农民的青睐。国内种子企业的良莠不齐和跨国

企业的攻城略地,都使得国内种企兼并重组显得越发迫切。因此,中国种子产业必须整合力量,培育自己的种业巨头,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整合多个企业的优势资源,打造种业的“航空母舰”。在做大做强国有种子公司,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挥其资本和经营灵活性的优势。要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学习国外种企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从而确实提高国内种企的实力。

6.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篇六

史瑞瑶

李赟慧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要缓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又要吸取更多投资者的投资。本文围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融资决策能力以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用案例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方法和过程,并提出改正完善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一、民营企业及其融资概述

(一)民营企业的概述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民营企业就是他们经济活动的主体,故难找出各国准则或者研究学者描述民营企业的概念。现在各学术研究者对其仍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与官营或者国营经济向对应的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是指小规模的除过国营企业以外的包括集体或者个体或联营企业等的企业综述。

(二)融资的基本概念

融资是指为了扩大经营或者支付货款而致使资金链断裂不能再进行正常运营而需要加大企业资金量而进行集资的方式。我国对融资的定义是两种:一是资金的融通;二是储蓄向投资转化。前者相对微观一些,面后者相对宏观。因为本文章是从微观公司的角度出发,所以融资的定义取前者资金的融通。

二、融资现状分析

(一)自有资金

它是一个公司内部资金的基本来源,同时又为企业从外部借的资金提供了资金支持,自有资金是企业的所有者创办企业时投入的资金,及在经营期间追加或者自身的积累。

(二)借款融资

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或者是小的商业银行。这种融资手段一般需要用自己的资产做担保。对于大多数公司,这种方式是它们融资的主要来源,因为贷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1)应收账款贴现融资。是担保信贷的最通行的形式。企业用应收到的金额作为担保金额,银行就对其进行相应的金额贷款。但是因为应收账款存在坏账,企业不会借到全部的款额。(2)贸易信贷。由于贸易信贷快捷灵活,交易双方约定,卖方对买房不采用货到付款,而是在一定偿还期对其无息融资。实际上是分期付款。(3)融资租赁。根据分期付款买货信贷的协议和租入大型的机器设备或者固定资产,实质上是融资租入的,偿还了所有资金后企业拥有其所有权。此类贷款有现值和终值的利润偿还。

(三)上市融资

资本市场的扩大,又为企业融资带来了另一个手段,就是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来获得资金链,但是同时上市标准高,对企业有难度,申请上市所必须支付的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费用,对于缺乏资金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说相对昂贵,一般此类投资比较少用。

三、解决公司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公司要勇于打破以往的家族式企业的管理办法,实行股份制。已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风险,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加强管理。民营企业融资股份制改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所包括的方式是,通过合伙入股股份制,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资金入驻进行改造,通过两个或者以上的企业合并以股份形式经营。

(二)规范治理结构

企业运营的成果或者融资的选择方式和它的治理结构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有些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缺乏多样性的产权结构,这种结构不利于公司的治理。融资企业要改变以前的结构,将其变成多元化的结构,走出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的发展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促使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协作生产,从而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

(1)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者做出决策的依据。假的信息不止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带来误导,还会带来财务风险。(2)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限制,承担财务带来的风险的能力比较弱。(3)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4)完善财务处理流程。(5)加强对财务监督和审计内部工作。公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内部审计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公司在对于企业的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详细财务核算、管理和监督以及内部审计工作。

结语

民营企业的产生是伴随着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融资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以确定融资的方式。但是对于融资困难的企业要从理论上和实际情况两个方面来找到其原因。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改进,还要根据我们所面对的实际的情况进行改正,比如搭理发展关系型融资,提升企业自身的素质等等方面来改变现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头疼之事。本文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者对其提出改进办法,来改变现在的融资困难局面。

参考文献

[1] 邹传太:债转股的财务效益浅析,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1期

[2] 朱邦富:企业间债转股,企业管理,2012年第5期

[3] 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市场与发展,2013年第2期

[4] 李树丞,刘长庚,楚尔鸣等: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5] 康成杰,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经济与管理,2011年

7.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篇七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 融资途径不畅通

从内源融资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不尽人意, 一是中小企业分配中留利不足, 自我积累意识差。二是现行税制使中小企业没有税负优势。三是折旧费过低, 无法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四是自有资金来源有限, 资金难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外源融资来看,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三种渠道, 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方面并不畅通。

1.2 融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 (1)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 严重依赖内源融资, 外源融资比重小。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并且在外源性融资中, 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 主要表现为银行借款; (2) 在以银行借款为主渠道的融资方面, 借款的形式一般以抵押或担保贷款为主; (3) 在借款期限方面, 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 若以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科技开发为目的申请长期贷款, 则常常被银行拒之门外。

1.3 融资成本较高

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相关筹资费用。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在借款方面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 而且还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更多的浮动利息。同时, 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 不仅手续繁杂, 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等, 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塞使许多中小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高利借贷。所有这些都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成因分析

2.1 企业信用等级低, 融资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 这是其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金缺乏、信用水平低、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倒闭率高、贷款偿还违约率高。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然而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 导致银行不愿放贷。

2.2 金融体系不完善, 银企信息不对称

2.2.1 缺乏市场化的利率调节机制, 损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一般都要高于市场的平均利率水平。美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就比对大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高出1~1.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我国目前对利率和收费的规定是固定的, 自由浮动的范围十分有限, 这种机制不利于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

2.2.2 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 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着担保机构不多, 担保资金不充足, 担保手续繁杂等诸多问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银行则在中小企业的抵押物要求十分严格, 一般偏好于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抵押。而中小企业大多受经营规模所限, 固定资产较少, 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 一般很难提供合乎银行标准的抵押品。

2.2.3 银企信息不对称和银行的不利选择

许多中小企业为实现融资目的, 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 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这不仅会产生有损银行与投资者利益的道德风险, 亦会进一步损毁企业自身的社会公信度。因此, 银行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只有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 否则银行的贷款违约率将会很高, 只有选择不向中小企业贷款。

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不配套

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 长期以来, 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 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同时债券市场上, 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 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 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我国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 虽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提供了保护和支持。但是该法在内容上相当原则, 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也缺少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制度, 最终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多都没有落到实处。

3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探索

3.1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 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注重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要想真正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就要过信用关, 要以信取资。中小企业必须加大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 规范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信用意识, 这是解决融资困难的根本所在。

3.2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

3.2.1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完善金融服务市场

加快地方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造。通过金融法规明确其职能定位, 使其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加强对其的监管和指导, 防范风险, 让其发挥自身优势使其成为国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3.2.2 加强现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政策、机制引导为主, 国有银行应开设中小企业信贷部, 拓展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业务, 集中资金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内部激励机制方面, 制定鼓励、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的绩效考核办法, 充分调动金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3.2.3 开展金融创新, 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一是商业银行在改制和业务流程再造中, 要研究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方法, 用简便的程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较低的业务成本, 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二是结合中小企业业务特点, 大力发展保理、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产品业务, 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3.3 完善法律法规, 拓宽融资途径

3.3.1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尽快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法律, 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 保障私人投资权益, 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3.2 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度低下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 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 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

3.3.3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不断完善, 上海的主板市场、深圳的中小板市场, 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 积极探索的柜台市场等, 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比例, 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3.4 设立发展基金, 开展风险投资

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投资大, 回报期长, 风险大, 融资难度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应重点发展风险投资, 多方开辟风险投资渠道。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包括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基金等, 大力引进海外投资基金融资、项目融资、境外贷款、贸易融资等, 促进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全方位、多渠道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融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6.

[2]张章, 顾晓蕾.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J].当代经济, 2006.

[3]王永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国际启示[J].大经贸, 2006 (6) .

8.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企业年金 养老保障 发展 中国

一、前言

中国老龄化趋势的逐步加剧,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根据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保障“三大支柱”理论,养老保障分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基础,由国家强制实施,重点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为补充,非强制推行,保障退休后生活水平不至于比退休前降低太多。目前,企业年金制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机构的认可和肯定。

二、企业年金的市场发展状况

(一)市场规模分析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全国建立年金制度的企业仅有73261个,参加职工人数为2293万人,累计基金规模7689万元,参加人员不足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6%。对发展规模的研究说明,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仍然处于起步时期。

(二)市场结构分析

1.大型企业引领企业年金市场。目前,我国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以大型企业为主,占全部年金规模的近90%;从地理分布来讲,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参与企业远远多于内陆地区;从行业分布来讲,交通、能源和金融等垄断行业企业明显多于其他行业。中央企业仍然是企业年金的主力军,基金规模占全国的53.54%,较上年占比上升0.56个百分点。

2.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年金市场上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规模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占比达50%,吸纳城镇就业岗位80%以上,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资金占比不足1%。

三、发展企业年金的社会意义

(一)有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

目前,全球的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的比例从2000年的10%逐步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1%,即19亿人。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收入将难以承受老龄化带来的不断增高的支出需求,使得許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出现支付危机。

中国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2014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3.5亿,占总人口的25.6%;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亿,占比超过35%,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危机推动和催化了养老金金融的不断发展。

(二)有助于弥补基本养老资金的不足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前,老人(已经退休的职工)和中人(目前未退休,但在现收现付体制下工作一定年限)都没有缴纳足够的个人账户资金,所以出现了动用未退休人员个人账户资金发放退休金的情况,即个人账户“空帐”问题。为缓解基本养老的压力,有效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我国将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积极鼓励推动。

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企业年金覆盖了欧洲劳动人口的80%,北美的50%,世界平均水平达30%,占GDP的38%。而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仅占GDP的1.2%,从GDP比率的绝对水平、覆盖度及替代率等指标分析,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明显落后,同时也孕育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表1 各国养老金市场发展情况表

支持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政策持续加强。2010年扩大税收优惠,将成本列支比例由上年员工工资总和的4%调整为5%。2013年进入政策的密集出台阶段,陆续出台了扩大投资范围、养老金产品和新的年金个人所得税办法等,税收政策由TEE型改为国际通用的EET型,成为推动年金制度普及的新引擎。

(二)客户相对集中,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具备发展潜力

企业年金大多集中在垄断行业或高收入行业,如电力、铁路、金融、保险、煤炭等,多为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出现“富人俱乐部”现象,增长较快,占比逐年上升。为了防止企业缴费成为国企福利分配的变通手段,国家和各地国资部门不断发布文件加以限制。

为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2011年人社部出台针对小企业的集合计划产品规定,集合产品正式得到国家认可。2015年国务院公布《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从法律上规定国家机关必须为职工建立年金,促进年金制度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年金业务走向前台和职业年金的全面推开将成为重要力量,影响着未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失衡、后续发展乏力的状况有望改变。

(三)资本市场有待完善,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9.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 篇九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9).

[2]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7).

10.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十

Enterprise staff training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摘要:辽宁北方实验室有限公司作为省内IT行业的领军企业,面对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企业通过进行有效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产业技能和品行道德,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在行业中形成核心竞争力。但在企业实施培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培训效果事倍功半的现象。企业虽然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却面临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培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提出解决方案,以推进企业培训工作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培训;现状;对策分析。

1.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1.1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现阶段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与企业的不能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有很大关系,企业内部各事业部普遍存在重使用人才,轻培养人才的情况。长久以来,企业内的培训形式仅限于岗前培训、在岗技能培训等简单的培训,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没有针对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结合各个员工的特点做出较详细的人员培训规划。由于IT行业的独特性,需要企业员工不断推进技能的进步,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但是企业没有依据员工的需求指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让企业员工失去竞争的优势并对自我发展失去信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员工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将日益重要起来。员工能够在企业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需求的培训,将对员工的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企业培训主要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对这部分人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管理与技术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一类是即将进入企业就职的高校学生,对于即将进入企业就职的高校学生的培训主要是职业道德培训和岗前培训。一类是即将进入企业的有工作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针对这类人员的培训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和企业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表面上看企业中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接受到了应有的培训,但是由于培训没有针对性,员工无法提高知识水平和岗位技能水平,培训的效果往往却是事倍功半。

1.2现阶段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虽然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但重视程度不高,执行情况较差。

目前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制定了整体的员工培训计划。但是在实行起来往往只是一纸计划,根本不能按计划执行或根本没有执行。致使员工认为“企业培训”只是公司的一项政策,无法将培训视为企业给员工的福利,利用企业培训提高自己的业

务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制定与员工培训需求脱节。

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往往会忽视了“培训需求分析”,随意性较大,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时根本不能了解员工真正需要哪一类的培训,哪种培训会对员工未来的工作有本质性的帮助,因此导致员工对企业培训工作满意度不高。

3)企业在培训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

企业在培训后没有进行过培训效果评估,究竟安排的培训效果如何,是否对员工有所帮助,培训讲师的授课内容是否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负责培训的人员不得而知。尽管企业认识到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评估的时候,也仅仅是授课满意度评估层面,对员工行为改善层面极少进行评估。

4)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每年只能接受两次以下的培训,甚至不接受任何培训。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承担着很多的任务,工作繁忙,于是培训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无非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形式。但随着企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也应该相应提高,培训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中高层管理者素质水平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5)企业投入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成本偏低。

虽然企业认识到培训的必要性,但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仍然较低,从企业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实际的需要看,培训经费的低投入必然严重影响员工素质的提高,在这个问题上,企业需要从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加大培训投入力度。

6)企业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教师选择范围具有局限性。

目前企业的培训采取的方式偏重于“课堂教学”,培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培训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企业培训教师多数都是由内部优秀员工担任,这类培训教师只是对本职的岗位技能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新兴的技术所知尚浅,并且技术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不足。聘请专家进行专业的培训讲座的情况很少。由于公司业务国际化程度较高,依靠内部培训,师资难以满足现实培训的需要。

7)培训效果的评价没有绩效考核和薪酬调整相联系。

目前企业对培训效果的评估结果与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定完全脱节。员工的晋升和薪资调整完全与培训效果无关,因此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对培训效果不够重视,同时也意识不到培训对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培训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2.提高企业培训效果的对策分析

1)企业制定培训计划时,要进行有效的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在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或企业希望获得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与此产品和技术相关的知识。其次要考虑岗位的胜任素质和能力,对现有岗位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员工个人和管理者对职位评估的意见,制定出各个岗位的工作

内容、技术能力要求和知识水平。对比目前岗位员工的胜任能力差距,制定培训计划。最后还要考虑员工个人的需求,充分依据人力资源计划、每季度员工的个人绩效目标承诺、职业发展规划、和员工能力信息库来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综合考虑以上内容,制定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

2)引导管理者重视培训,加大培训的经费的投入。

目前行业竞争激励,各个公司都想获得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实力。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企业想要长期发展,势必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引导企业管理者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考虑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以此获得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此同时也能保证企业优秀员工的稳定性,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3)企业应加大对企业中高层管理的培训。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中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势必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也不断的发展壮大,业务国际化发展趋势势必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培训势必是提高管理者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必须加大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以此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选择优秀的培训教师。

企业内部加大对培训教师的培养,通过不断的选拔和考核,培养出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扎实的培训技能的教师。另外,企业要与高校保持紧密的联系,定期聘请一些知名高校的教师到企业来培训,这类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在高校中宣传了企业,为日后的招聘工作奠定基础。目前企业采用的培训方法仅是集中授课方法,有时会影响员工的正常工作,这样导致员工对培训满意度降低,甚至有抵触情绪。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远程授课、网络授课、操作技能演示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满足员工对于培训时间的灵活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员工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5)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企业目前的培训大多数是为了让员工更好的掌握最新的技术知和知识,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估要尽可能量化。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考核,就可以知道培训的效果以及问题的所在。对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培训,可以通过培训后员工的绩效改进情况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价。并将培训的效果评价应用于员工的考核指标、职位晋升、薪资调整等方面。从而让员工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对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IT行业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企业中各种职位对员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要求都在迅速提高。有效的开发员工潜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迫在眉睫所要面对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必要有效的培训手段,更新员工观念、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考虑,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为企业人力开发和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斯勒 :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侯爱丽: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J];改革与探索;2004年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汪奇:员工培训方案[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餐饮合作合同书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