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024-06-08

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精选13篇)

1.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一

简论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诚实守信是符合市场经济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的规范和美德.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内在地需要并且产生出诚信.加强诚信建设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张增良 祁麟  作者单位:张增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河北,邢台,054035)

祁麟(邢台学院,马列部,河北,邢台,054001)

刊 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诚信   美德   规范  

 

2.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二

一、“拍卖”处于经济活动的中介地位

1.“中介”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 “中介”指在两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联络的行为。从商业意义上讲, “中介”是指在买卖双方进行有益的沟通与联络, 是商业中的一种买卖形式。它可以促进交易更具有公平、公正、更快的达成, 中介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取得相应的报酬的一种经营行为。如经纪人、代理商、独立推销员、信息咨询和媒介服务等。

2.“拍卖”是否就是一种中介行为。

《拍卖法》第三条给拍卖的定义是: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 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的买卖方式。显然, 这一条款并没将拍卖定性为中介行为。从拍卖的历史起源看, 它也是以一种中介行为作为始点的。拍卖起至于人类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为了转让自己的剩余产品而产生的公开竞卖行为, 人们起初是为了转让或出售自己的产品, 而非刻意专门从事拍卖活动, 只是这种竞价买卖方式方便而且成功, 才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更多的关注。直至18世纪中期, 成立了以克里斯蒂和苏富比为代表的拍卖行的兴起, 才使拍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产业, 同时界定了拍卖业的中介性地位。即拍卖企业是专门从事接受他人 (即委托人) 的标的物品委托, 而后将该物品采取公开竞价方式拍卖转让或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买受人, 拍卖人向买卖人双方收取约定的费用, 即佣金。因此, 拍卖并不等于中介服务, 只是当拍卖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或行业时, 它的中介地位才真正的体现出来。

二、拍卖企业的中介性

《拍卖法》第十条:“拍卖人是指依照本法和《公司法》设立从事拍卖活动的企业法人”。这就明确规定了拍卖企业的基本业务内容, 即专门从事拍卖经营活动。《拍卖法》第十九条:“拍卖人对委托人交付的拍卖物品负有保管义务”。这里指明的是“保管”而非“所有”, 这也是拍卖业的一条基本规则。《拍卖法》第十二条:“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委托其他拍卖人拍卖”。第二十四条:“拍卖成交后, 拍卖人应按约定向委托人交付价款, 按约定将标的物移交给买受人”, 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拍卖人对交易物品不具备处分权, 标的物在拍卖人中的停留只是为了保证交易方便与公正, 拍卖人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地位, 完全是一种中介服务。作为中介服务行业, 拍卖业联系社会面比较广, 拍卖活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保证“三公”原则得以落实, 《拍卖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拍卖人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竞买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 并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第二十三条:“拍卖人不得在自己组织的拍卖活动中拍卖自己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拍卖人不得成为标的拍卖交易的任何一方。它的经营行为只是为了交易尽快达成, 以自身特定的影响力和有效的活动帮助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意愿, 落实购买。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拍卖企业的中介性服务地位。

归纳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明确地将拍卖企业界定为:拍卖人是指接受委托人委托, 采取拍卖的形式进行买卖活动的中介组织。而且, 从《拍卖法》第四章第四节的“佣金”原则上也可以明确得出, 拍卖人收取的是委托人或买受人与拍卖人预先约定的佣金, 这一收入只是用于补偿拍卖人在拍卖活动中的劳动耗费和应得的相应利润, 而非购销双方的商品差价利润。由此拍卖企业的中介特性更表露无疑。

三、特殊的中介地位

虽然拍卖企业是一种中介组织, 但它所经营的中介服务与其他形式的中介行为又有较大的差别。

1. 以经纪人为代表的中介服务, 往往在单一的交易双方进行沟通, 已达成每一次交易过程。

而拍卖则不同, 它必须遵循“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买卖中要含有价格竞争因素。价格竞争在公开场合中展开, 允许公众参与, 交易透明度高。这就决定了拍卖表现为特殊性质的公开买卖行为。因此, 《拍卖法》第五条中给拍卖企业予以明确界定:“公安机关对拍卖企业按照特殊行业实施治安管理”。

2. 为了秉行“三公”原则, 《拍卖法》规定了拍卖前必须

实行“公告和展示”, 在拍卖过程中, 有瑕疵告知义务、保管责任和保险义务、避免恶意串通等基本规则。《拍卖法》第十四条规定:“拍卖活动应由拍卖师主持”, 这表明拍卖师必须对每次拍卖的全过程进行介入并对自己的行为和买卖双方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拍卖法》还规定, 对拍卖师资格师实行全国统一的“注册拍卖师”资格考试, 实行注册制度管理及拍卖师资格的年度审核等, 拍卖师在拍卖过程中的执业行为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和法律责任, 以避免拍卖人滥用权力, 危及各方利益。为了拍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避免拍卖企业的不法行为造成委托人、竞买人、买受人的利益受到伤害, 减少各方风险, 对设立拍卖企业资格做了相对苛刻的限制, 如一般拍卖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一百万元人民币;经营文物的拍卖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一千万元。从经济上对上述风险作出保证。这些管理和监督制度有力地避免了拍卖业出现一般中介服务中经常发生的欺诈及暗箱操作。由于有法可依和一套完整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的经营操作规则, 使拍卖业的中介更具有法律效应, 这也是它与一般服务又一较大的区别。

3. 拍卖企业由于自身商业行为和业务的特殊性, 也确

定了拍卖企业必须在自己中介服务的交易过程中实施全程介入。比如在艺术品和文物古董的拍卖中, 拍卖人需邀相关专家对标的物品进行权威鉴定和评价, 以保证交易双方的合理权益。又如在无形资产及各种产权拍卖中要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和确认, 以保证各方行为合理。在拍卖受理过程中还要对拍品的法律资格, 委托人、竞买人、买受人的合法资格及偿付能力进行必要的审查。这种有益的介入, 使拍卖人在整个拍卖交易中扮演着主导地位, 尤其拍卖师在拍卖进程中, 运用自身的技能甚至可以影响交易关键因素———价格。这又是拍卖企业与一般中介 (他们在交易中, 充当沟通、协调、交易达成在于买卖双方, 而非中间人) 的另一大区别。

3.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中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目前世界各国(地区)所设定的参照系标准各不相同。美国通常把员工在500人以下的企业称为小企业(small business),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小企业nl。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出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下发了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的中小企业标准上限即为大企业标准的下限,国家统计部门据此制订大中小型企业的统计分类,并提供相应的统计数据:国务院有关部门据此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不再制订与《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不一致的企业划分标准;对尚未确定企业划型标准的服务行业,有关部门将根据2003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结果,共同提出企业划型标准。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该规定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由此认为,我国中小企业是指根据企业的出资人的多少、经营活动的范围、与同行业大企业的比较、固定资产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具体是指那些企业的出资人是个人或一个群体、经营活动的范围除了营销活动均在本地进行、与同行业大企业的比较,规模相对较小、固定资产低于40000万元、年营业额数少于40000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

2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生活时报》的“美国的中小企业”一文报道,美国的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99%的雇主,雇用了52%的工人,38%的高技术行业的工人,提供了51%的私营企业的产值,是新工作机会的源泉。美国90年代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目前被统计的1800万家欧盟企业中,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1792.4万家。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占欧盟总产值的55%,吸收就业人数占到欧盟就业总人数的70%。日本拥有近650万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国职工人数的78%。在1998年,英国中小企业几乎涉足所有行业,创造了1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产值占到除金融业以外英国GDP的42%。台湾,由于以灵活、机动的中小企业作为经济支柱,成为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地区之一。

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合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我国2003年6月底时的全国城乡全部,中小企业为1163万个,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推算,目前应当有832.4万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创新的主体。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基础性力量,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3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地位,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还有环境的因素。

3.1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家长式管理妨碍企业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经过是国有、集体、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完成的,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企业主要职务由家族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替代经济行为规范的制度。它不适于企业规模扩大发展后的经营管理的需要,限制了企业向较大的规模发展。

3.2中小企业普遍生产技术落后,创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劣势,决定了多数中小企业无法独立地生存,而必须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成为大企业的配套企业或附属企业。中小企业自身也在搞“小而全”,盲目追求独立经营,不切实际、不顾条件地同大企业竞争,往往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遭到淘汰。

3.3融资难仍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无法成为沪深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需要在深圳中小板市场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目前的中小板规模层次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现行的中小企业上市门槛还相对较高。按照规定,企业发行上市的量化要求包括: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另外,上市周期长、成本相对高、融资规模小、再融资程序复杂等,也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热情。根据这一规定,在全国2200家符合中小板上市条件的后备企业中,截止2007年10月18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仅仅只有174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4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4.1由于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是通过转改制而出现的,即通过“官造民营企业家”演变而来的,规范家族制企业的管理,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①政府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扶持力度要持续加强。一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保护力度,让家族制企业的建设能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规范市场,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竞争的卖方市场,建立一个文明的消费市场,倡导品牌消费意识。②在政策上制定优惠的发展政策,如企业利税改革、企业融资等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向产业升级转变,走规模经营、高效发展的道路。③家族制企业要转变思想。排除“家长制”观念,接受先进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思想文化,紧随时代脉搏的跳动,走科学、民主、创新求变的发展道路,用制度管人。

4.2积极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技术创新,实施专业化生产,实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强”,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迅速集中、快速反应,将是企业具有参与合作资格以及实施敏捷制造的前提。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是创新能力的主体,企业核心能力的实现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和激发人力资本效益增量来达到。为此一方面要求企业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储备、开发、培养人才,建立一套有效的扶持、保护措施。

4.3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主要是融资渠道狭窄,但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时候,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根本途径是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自己的努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

4.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四

摘要:回顾2000年3月以来电子商务在国内的经历,应明确电子商务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活动中的位置,是电子商务是否得到发展的前提。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企业的商务活动需求,强调电子商务重在商务。当前,企业应作好进入电子商务大环境的准备,从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起步,走出中国式电子商务的新路。

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的跌落,不断传来外国 IT企业纷纷裁员的消息。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从浪峰到谷底,致使借国外风险资金潇洒一度的网络公司纷纷调整经营方向,炒作者各奔东西,CEO们另谋出路,各种媒体几乎不约而同地说,电子商务的肥皂泡破灭了。

2000年的电子商务热使“电子商务”成为当年重复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弄清电子商务当前和未来在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1.电子商务是什么?电子商务能作什么?

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概念,国内外至今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如果以电子商务问世的背景定义,可以说电子商务就是互联网商务。电子商务的本质是知识经济。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是1997年下半年才面市的,在INTERNET普及之前,EDI已经用于商务,这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人把EDI叫做电子商务。现在,人们认识到,EDI和电子商务的问世、发展、架构关联密切,是一种对EDI的再认识。

电子商务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的问世、存在和信息社会、网络世界密不可分。人们置身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环境,电子商务也在这个环境中,它能做什么取决于那里的人们需要他做什么,而不是网络公司或者销售电子商务软件的.公司给它的宣传和定义。2000年,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大起大落说明网络公司无法根据他们的主观愿望把这种现代商务工具交给商家和顾客,而应该先了解一下电子商务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使用因特网环境和技术支持商家之间的业务往来,它得以发展的前提是有商可务,并且通过因特网,商家可以得到比传统商务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大环境建设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不但需要硬件环境,还需要电子商务运行的社会环境,如法律、法规及税收制度等等传统商务已较为成熟的大环境。也就是说,供商家体验电子商务优越性的条件还不完善。

我国的电子商务将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走适合国情的路。如同POS系统进入商店一样,电子商务的问世标志商务自动化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电子商务将以一种新的购物方式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2.需求牵引和概念牵引

电子商务在发达国家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和青睐,事出有因。美国总统克林顿创造100个月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得益于高科技,1997年1月,美国政府宣布:自97年1月起联邦政府各部门采购全面采用电子商务方式。回顾全球的电子商务热,美国政府始终处于推波助澜的位置。美国把电子商务看作可使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有人说,对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仅从概念而言,发达国家接触到的新技术,在我国几乎是同时问世。这种现象正是发达国家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但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是有选择、有步骤的,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回顾我国推进电子商务的历程与发达国家应用电子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历史,有着十分鲜明的反差,一个是需求牵引,一个是技术推动。

早在电子商务问世之前,20世纪6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已广泛应用在美国的大企业之间。EDI技术与电子商务的主要区别,仅仅是使用增值网(VAN)还是使用INTER NET。为适应EDI的使用,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进行了几十年的信息化建设,而这种建设是使用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

因特网技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当今被人们称作第四媒体,它能同时传播数字化的文字、图象、声音,具有其他媒体的复合功能。它又有其他媒体遥不可及的访问方式和手段,一个点击,就能到达数字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可以说,WWW是对人类通信史的重大贡献。

借助因特网技术从事商务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商业领域试图使用先进工具的尝试。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在购物方式上多一种选择,一点坏处都没有。但是,并不会因为仅仅换一种销售方式就在中国的市场上突然出现美国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不可否认,由于国情不同,在美国,电子商务的实践早于电于

[1] [2] [3]

★ 存款保险制度

★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

★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 解读存款保险制度需要知道的7件事

★ 论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之地位

5.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五

中国的民营经济是富有中国特色而又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特征的基本经济形态,一般认为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除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以外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统称。我国的民营经济是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营经济是构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发展民营经济的本质意义,在于构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前提。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做出决策,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的开展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发挥必要的调节和补充作用的经济机制。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这样的共性和特征:

第一,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调节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和竞争机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比例。第二,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调控中心,其主要职能是法律、经济或行政手段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在经济完全实行公有制或者基本上是公有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有竞争,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只有通过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才能发挥出来。因此,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多元化的微观经济主体,只有微观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才有真正意义的市场自由竞争;而只有自由竞争,才能使市场经济保持活力与效率,才能使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我国民营经济中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恰恰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创造着这样的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和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政府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难以有竞争,经济难以有活力。经过 30 年的计划经济实践,我们深切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病,又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开始体会到市场机制的活力,我们终于放弃了计划经济,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了市场经济,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在长期计划经济制度下形成的“万能政府”的概念和权力,必须放弃在平均主义影响下形成的许多观念和规定,同时也必须放弃基本上清一色国有或公有的所有制结构。实际上,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等于选择了混合经济,即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最为本质的意义在于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壮大的民营经济,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首先,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效率经济,它要求通过竞争使社会资源配置到能产生效益最大的部门,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最大效率。理论上,“公正”的政府计划人员决定资源配置最合理、有效,而听任自由竞争最浪费资源。但实践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市场经济最有效,而计划经济最浪费。问题在于市场变化无常的需求是政府计划人员无法掌握的。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在其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处在市场之中,能感受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利润动机刺激企业将资本按照更有利可图的方式重新配置;另一方面,破产机制迫使企业谨慎对待风险。前面是赚取利润的前景,后面是企业破产的后果,这样促使人们按照市场的指引去配置和再配置资源。而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市场的这种资源配置功能也逐步辐射和扩散,从而逐步确立了市场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 20 年期间诞生的新企业,民营企业是最不愿政府插手的经济实体,因为它们大都是顺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需要有灵活有效的市场退出或者转换机制来使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进退自如。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和政府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所以,民营经济将是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控制型转向服务型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再次,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还必须重视企业家的作用,民营经济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贡献之一是产生了一批企业家,而没有企业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计划经济的弊病之一是抑制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人们的创造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不能产生真正的企业家,因为“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和算盘珠”,根本不具备产生企业家的条件和环境。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民营机制的环境下才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例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3 中国经济人物”评选活动中,提名候选人共有 20 名,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民营企业家的身影,在最终当选的 10 位 2003 经济人物中,就有 4 位是民营企业家。

最后,我国的民营经济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积极推进转制进程。在整体上说,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众多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例如在获得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本方面,在用人方面,在融资、发行债券、公司上市方面,在市场准入方面,在从事进出口方面等等。这些不平等待遇不仅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和代表民营企业利益的工商联所争取的不是优惠,不是特殊,而是平等的待遇,这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逐步确立民营企业的平等主体地位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

三、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繁荣壮大的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向工业化社会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十多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民营企业数量和资金总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 1990 年到 2002 年,私营企业从业户数增长了 24 倍,民营经济注册资金增长了 58 倍,达到 2.8 万亿元。根据有关资料,2003 年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据“半壁江山”,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近七成,而且民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安排就业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所指出的,新生代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谓新生代民营经济,是指从 90 年代初开始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它与过去老的民营经济有极大的区别。新生代民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它形成于我国经济从短缺走向相对过剩的时期,靠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开发与创造而发展;第二,它的创业者大都具有极强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第三,它在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上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第四,它的创业者把创办企业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自主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第五,它在技术及体制创新上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其企业文化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因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民营经济概念。由上述新生代民营经济的特点可以看出,新生代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发展新经济的企业载体,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

6.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六

21世纪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论坛在杭召开

10月14日,由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浙江省经济学会知识经济俱乐部共同举办的21世纪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论坛在杭州文江饭店召开.

作 者:高玫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CHINA NON-GOVERNMENTAL SCIENCE TEC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7.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七

1 民营科技企业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机结合

科技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等于直接的经济繁荣, 只有通过转化, 科技才能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依赖于科技成果自身的内在因素, 更取决于一个适当的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科技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的状况, 就是因为缺乏一个使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科技界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其中最生动、最强劲、最富影响力的莫过于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民营科技型企业, 按照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型机制, 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是我国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成功实践, 也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 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1]。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有生力量,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营科技型企业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创造了“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 并且在实践中又不断丰富其内涵。“四自”原则所包括的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 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 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 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等, 不仅是民营科技型企业自身生机活力之所在, 而且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

第二、实践了以市场为导向, 技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模式。民营科技型企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 进行科技开发与创新、科技咨询与服务、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服务, 在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走出了一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

第三、改变了科技系统长期沿袭的单一国有国营模式, 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中, 国有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形式。这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充实和壮大了我国科技产业的公有制成份, 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继续鼓励和引导民营科技型企业中的个体、合伙、私营经济成份的健康发展, 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有利于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兴旺局面。

民营科技企业不但把科技推向市场, 使第一生产力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 而且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劳动生产力的配置上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的生产关系, 创造了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民营科技企业汇聚了“民营”和“科技”两大当代国际发展潮流, 是先进的生产力与最具活力的经营机制的有机结合,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改革产物,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2]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的一支有生力量。

2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快, 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先行者

1979年云南科技人员何文柱在云南宣威县创办了“宣威银耳研究所”, 1980年春四川科技人员郑启明在四川泸县创办了“泸县茶叶精加工厂”, 1980年10月杭州市科委管理干部金宝庆在杭州创办了“杭州应用技术研究所”, 1980年10月, 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组织几名科技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一批民营科技机构, 迈出了科技人员依靠自身力量进入市场, 按照市场机制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的第一步。自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以来,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己走过了风风雨雨三十年历程,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统计, 截止到2005年底, [3]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共有14.4万家, 是2000年8.6万家的1.67倍。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力军。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 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在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民营科技企业占80%, 广州、深圳占90%, 浙江占95%。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 [4]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为162337家, 企业数量比2006年增加7.80%。其中私营与个体经济企业71516家,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56414家,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592家, 集体经济企业6339家, 股份合作制经济5410家, 国有经济企业3485家, 联营企业1823家,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4758家, 分别占企业总数的44.05%、34.75%、7.76%、3.91%、3.33%、2.15%、1.12%和2.93%。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力军, 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先行者。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不仅主导着一国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 而且是衡量一国增长潜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 民营科技企业起着引导潮流、开路先锋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我国出现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 并逐步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到1988年出现了第一个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继而科技工业园在全国蓬勃发展, 这些都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大潮中, 科技型中小企业必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民营科技企业实力持续增长,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自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以来, 其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以北京为例, 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各项经济指标以年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北京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近2万家, 从业人员98万人, 技工贸总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实现利润和创汇分别达到9261亿元、1618亿元、343亿元、787亿元和163亿美元。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值占北京地区GDP的比重, 由2000年14.19%的, 提高到2007年的17.96%。北京民营科技企业正在呈规模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态势, 见表1[5]。

到2007年, 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年报数据统计汇总显示[4], 全国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6993亿元, 比2006年增长了28.18%。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54.9%。其中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资产总额为4289.6亿元, 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的4.42%。在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 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32287家, 占企业总数的19.89%;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32929家, 占企业总数的20.28%;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11743家, 占企业总数的7.23%。

4 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产品质量提高, 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需求刺激下, 企业不断扩张规模, 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据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统计[3], 截止到2005年底, 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163万多人, 其中大专以上人员353万多人, 比例达30%, 解决了一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200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588万人, 较2006年增长14.33%。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4万人, 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0.40%。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为234万人, 其中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24万人。总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共有职工234万人, 平均每家企业拥有职工27人。在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76959家企业中, 长期职工在100人以下的企业有52737家, 占76959家企业的68.53%;100人以上的企业有24222家, 占31.47%[4]。由此可见, 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富余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其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蓄水池”作用日益显现。

5 民营科技企业造就了一支跨世纪的科技企业家人才队伍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 (J. A. Schumpeter) 认为, 企业家的职责就是运作和创新, 企业家通过创新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用在商业上并获得成功, 企业家的创新就是利润的源泉。高素质的企业家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之初主要是一批科技人员带着拥有的技术下海创办的, 企业中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比较多。随着企业的发展, 这些科技人员在市场经济中经受锻炼,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同时, 他们又有以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果断决策的能力。因此,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懂技术、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同时, 由于这些企业家中的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科技人员, 他们了解和理解科技人员的想法和要求, 能为科技人员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民营科技企业凝聚的高水平的人才越来越多。管理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 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重组后, 建立公司制,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改变过去凭经验、愿望进行市场决策的方式, 创造出了科学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模式, 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也为别的类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量的调研表明, 管理规范、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公众形象好的企业, 大多数都是科技与管理并行、创新与创业并举的企业, 并由年富力强、有学历、有知识、有思想的企业家人才领军企业。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与企业家, 比较典型的有, 如联想与柳传志、华为与任正非、复星与郭广昌、无锡尚德与施正荣、中星微与邓中瀚、阿里巴巴与马云、华旗资讯与冯军、腾讯与马化腾, 等等。这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与企业家的出现, 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诸如规模小、管理乱、档次低、技术差、质量劣、少诚信、不守法、坏规矩等一系列不良评价, 社会对民营企业已经刮目相看。

6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全社会总数的比例越来越高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统计[3], 2004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27700多家, 其中私营企业4500家, 占全国的16.3%;企业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共有6566家, 占23.7%。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私营企业799家, 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2.2%, 占大中型工业私营企业的17.7%。私营企业R&D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为4.6%, R&D经费占4.3%, R&D项目数占全国的5.0%。私营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14.8%, 发明专利占7.6%, 发明专利拥有量占11%。私营企业创办的科技机构占全国的11.2%, 科技活动人员占6%,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4.7%。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深圳。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标志是“四个90%”, 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 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 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 90%以上的专利由企业申请。据全国工商联关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调查[6], 深圳还有另一个90%, 即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实际上, 不仅在深圳, 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技术自主创新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省市, 主要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推出了多数的应用型新技术, 生产了多数的新产品, 开拓了多数的新兴产业。例如, 在浙江, 企业 (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的科技投入、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攻关项目和专利申请与授权等5项科技指标, 均占全社会总数的80%以上。

2007年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130亿元, 比2006年增加29.88%。200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217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48.46%。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76959家企业中, 技术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60163家, 占76959家企业数的78.18%;技术性收入50至500万元的企业9928家, 占12.90%;技术性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868家, 占8.92%[4]。

7 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步的重要主体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 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步的重要主体。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3], 自1985年中国《专利法》实施以来, 民营科技型企业专利申请量逐年升高, 1995年以来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十五”期间, 私营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达到92219件, 占专利制度实施以来私营企业专利申请的75%, 占同期全国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37%。其中, 发明专利申请占15%, 实用新型申请占33%, 外观设计申请占52%。2005年私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22304件, 比2001年增长1.7倍;其中, 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从2001年的10.6%上升到2005年的19.7%。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对全国43383家企业及其申请的310554件专利的大型调查[6], 其中由私人企业专利申请占41%, 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23%) 、集体企业 (13.9%) 、外商及港澳台 (11.9%) 。全国有7个省市私营企业申请专利量占比超过50%, 其中重庆和浙江达73.1%和71.1%;19个地区私营企业专利申请占比高于其它类型企业;有6个省市的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50%, 贵州、西藏、海南超过70%, 浙江为59.7%;有13个省市区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高于其它类型企业。200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拥有经授权并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数量为77787项。

8 民营科技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民营科技企业从一创建, 便呈现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特征, 它是“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是科技人员解放和开拓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生动创造”[1]。民营科技企业的优势就在于采用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运营机制, 注重与市场衔接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 从而能够迅速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产品的产业化又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不断推动产品更新换代, 从而促使产业升级。一是民营科技企业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民营科技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 其中多数是高新技术企业, 涵盖了信息时代的主要关键行业。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崛起, 使我国在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极大地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进步。据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统计, [6]2000~2005年期间, 民营科技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 二等奖115项。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企业中, 民营科技企业占17%, 而1999年不到5%。在苏州, 7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 60%以上的核心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 60%以上的企业拥有主要产品开发生产的核心技术。三是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科技规划实施的重要主体。在苏州, 60%以上的省级以上的科技攻关项目由民营科技企业承担, 2005年苏州市向江苏推荐的20个重大科技项目中由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的有18个。在上海, 到2005年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转化成果中70%属民营科技企业获得, 其中2005年比例达76%。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C].[93]国科发改字第348号, 1993-06-28.

[2]辜胜阻, 李正友.进一步推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经济评论, 1999 (6) :49-53.

[3]苏琳.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重要力量[N].经济日报, 2007-02-26 (第三版) .

[4]科学技术部.2007年度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年报数据统计汇总情况[EB/OL][2008-10-22].http://www.china-mvkjgy.com/kmdt read.asp?!d=2767&wz=.

[5]彭树堂, 等.创业辉煌——北京民营科技30年 (1978-2008年)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8.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八

关键词:国际分工;加工贸易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主要奠基人亚当.斯密曾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第一篇第一章《论分工》中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即一个粗工每天最多只能制造20枚针,甚至连一个针也制造不出来,而经过分工后,10个人每天可以制造48000枚针。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只要能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参与分工,就可以获得利益。在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斯密的论断在一个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自身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方面依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比较优势依然是世界范围内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地位。似乎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实践对该学说提出了挑战,但事实证明比较优势学说依然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例如战后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一国应寻求差异性产品的规模扩张以参与国际分工,但产品差异性的最终形成归根结底要以比较优势作为基础。再例如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学说中提出,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基本要素的拥有和可获得性要素的形成,但无论是先天基本要素的优势,还是后天获得的要素优势,依然是以比较优势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依然是一国的比较优势。

二、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

加工贸易,即指一国企业开展对外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业务的总称,是指企业全部或部分进口境外原材料、零部件(包括深加工结转上游企业的成品或半成品)经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境外的一种贸易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相对来说处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之中,这为大多数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各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分工加剧,加工贸易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根据国际分工的相关理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准则。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应集中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避免将资源用于不具比较优势、效率较低的行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中国目前的加工贸易现状

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1995年,加工贸易在全国的外贸比重已急剧上升至47%,特别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1844.6亿美元,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606.5亿美元的51.1%,2001年和2002年,这一比值分别为47%和48.7%,2003年上半年为46.2%。

加工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缺乏高质量、高信誉度品牌等弱点,加速融入世界国际分工体系的步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外资的吸引,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我国实际吸引外资约340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台三地投资约占60%,而三地在内地投资的90%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2002年和2003年上半年,港、澳、台三地集中在加工贸易方面的投资已分别占我国吸引外资的75.7%和78.2%。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近年来,机电产品,如飞机、船舶等,尤其是IT行业的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以机电产品为例,2002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1169.9亿美元,与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32.5%,占机电产品出口的74.5%;进口67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5%,占机电产品进口的43.1%。三是有利于扩大就业,据统计,我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约10万家,吸纳的就业人口大大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过剩的矛盾,同时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四是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带来的上下游关联度的加强及追求原材料本土化以降低加工成本等,无疑给国内相关产业的厂商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江苏省昆山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周边上下游厂家共同形成的“雁行”模式效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五是有利于地区经济的繁荣,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前10位地区依次是广东、江苏、上海、山东、辽宁、福建、天津、浙江、北京和河北,而这些地区又基本上是我国区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加工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出口导向部门与国内大部分产业间存在阻隔现象,发挥加工贸易“溢出效应”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还不够;二是加工贸易的总体附加值不高,赖以发挥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极易被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所取代;三是长期以来加工贸易“遍地开花”和“漫山遍野”的经营格局给海关等部门的监管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加工贸易监管尚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走私,不仅造成国家巨额税款流失,还直接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冲击了国内一些支柱行业和民族工业;四是加工贸易发展势头与海关现行监管模式不相匹配,据统计,全国海关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管理的人员只有3000人左右,而加工贸易企业有10万家左右,且70%的加工贸易海关监管人员仅从事室内单证作业,而实际监管实物的人力严重不足,极易给不法企业“钻空子”。

因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海关加工贸易管理的现状迫切要求从指导思想、管理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进一步鼓励、规范和促进加工贸易的全面发展,并借此良好势头,更好地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四、中国在促进加工贸易良性发展过程中应做的努力

1. 应积极鼓励加工贸易朝良性方向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1999年12月在苏州的一次全国性加工贸易会议上,针对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优化存量、控制总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十六字方针,并强调要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好加工贸易业务。从长远看,我国必须不断创新加工贸易业务开展的形式,加大规范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力度,从而确保加工贸易趋于良性方向发展。

2. 应不断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现状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形式仍然主要以简单、初级加工为主,加工的总体附加价值不高,巴比娃娃在中国的加工附加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学说中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获得性要素,其中后者系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创造出的因素,对于一国比较优势乃至竞争优势的形成更为重要。因此,中国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应注重形式的转向和层次的提高,主动和积极地参与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等项目和产品的加工和国际分工,通过OEM、ODM、分包等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零部件生产与组装能力,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生产创造条件。可以说从长期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档次与附加值,扶持和鼓励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

3. 应有选择的发展加工贸易项目。因加工贸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已变得日益明显,从国家长远规划出发,应积极鼓励健康、低污染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限制生产落后、资源浪费、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引导加工贸易走上“绿色”之路,这同时也符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

从出口角度看,入世以来,我国部分口岸出口的农产品屡遭欧盟、日本等国家的退运,主要问题就是“绿色壁垒”。因此,我国应加强对WTO规则、环保立法和贸易措施的研究,帮助企业把握出口产品国际环境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项目,以促进加工贸易健康有效地发展。

4. 应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漫山放羊”的格局严重制约了加工贸易的长足发展,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要想使加工贸易走得好、走得远,就应当积极研究国际惯例做法,学习新加坡等国家将加工贸易由“漫山放羊”向“圈养”集中规范管理转变,划出一定的区域,做到内外有别,从事和不从事加工贸易有所不一样。自2000年4月27日全国已批准设立38个出口加工区,加工区设立在当地开发区内,区内只设置出口加工型企业、仓储企业和物流等企业,由海关实行封闭、集中和高效监管。

5. 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效率。我国应加快海关等加工贸易监管部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防止骗取出口退税和逃汇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外经贸经营秩序。例如,借助部分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内部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对企业实行联网监控,实现加工贸易的电子管理,提高加工贸易的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英)斯密(Smith.A.)著,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3.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赵建中,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娜,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9.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九

一、股份制企业的形式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股份制,一般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公司等五种主要形式。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是经济实力最雄厚的,虽然其数量并不多,但规模巨大;有限责任公司数量众多,但规模不大;股份两合公司、两合公司和无限公司都不重要,很少采用。在中国,从国情出发,从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出发,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企业形式是最主要的。中国已颁布的《公司法》也只对这两种公司形式加以调整。但两合公司和无限公司也允许适量存在,虽然中国公司立法未加以规定。这是从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承认的。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万分并存,特别是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私有制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历史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而必然产生的。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除了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私营企业外,其它形式均负无限责任或连带责任,都是以个人信誉为基础的。如果绝对否定两合公司、无限公司的存在,就不利于私有制经济的内部联合,不利于对私有制经济的股份制改造的广泛推行,不利于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联合与渗透,最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私营经济领域,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不会很多。现在,有些私营企业经营规模非常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到1991年9月,全国拥有资产超过10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500多家。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这些企业规模还会扩大。这些企业进而就有可能也有必要改造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实行股份制改造、推行股份制,其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也会有一些,这是一个比较符合现实的股份制形式结构。

二、股票发行的管理

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股票的发行要从严管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搞股份制改造,实行股份制,其主要形式应是有限责任公司,它不能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一般采用发起设立,不得采用募集设立。但在股份制企业内部,可以适当向企业职工发放一定数额的股票,但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只有那些经营状况很好、经营行为比较规范的企业才能发放这些股票。从保护职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私营股份制企业主要是发放特种股票,即向职工发放享有优先权的股票。少数经营规模庞大的私营企业,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但这类股票一般不能上市进行交易,只能通过柜台买卖、场外交易实现转让流通。

三、公有股权益的保护

如果在以私有股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存在有一定数量的公有股,包括国家股和集体股,那么对公有股权益的保护,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股份制的基本原则是一股一权,同股同权,凤权平等。讨论公有股的权益,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但也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一原则。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公有股权益的保护:

①国家股、集体股在设置时,主要采用优先股股权;

②无论何种股份制形式,公有股只负有限责任,即国营投资单位和集体投资单位不能成为私营股份制企业的无限责任股东;

③股份制企业一旦出现债务危机,首先应由私有股承担责任;

④公有股享有自由转让的权利;

⑤强化公有股股权主体对股份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监督。

四、成立监事会

10.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认清私营个体经济的客观形势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和扬州市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解放思想,放手大干,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较快。1一7月份,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242家、个体工商户3533户,扩增注册资本2.14亿元,新增从业人员8784人,分别占全年目标的75.63%、75.17%、106.38%和73.2%;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工业产值68.36亿元,实现经营额30.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8%和17.5%。1-6月份,全市个私工业实现增加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50.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2.34%。二是企业单体增大。1--7月份,全市私营企业共新增注册资本1.64亿元,户均注册资本达67.8万元,与去年户均注册资本49万元相比,增长38.3%,其中,新增企业中有双百大户27家。南渡玩具配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高,达4764万元;东伟制板厂从业人数最多,达1449人;上半年新增3个:挂省牌的私营企业。立德粉末公司上半年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预计全年可突破4000万元,第三年连续实现翻番。据统计,1-6月份全市20强私营企业共完成产值7.02亿元,户均达3510万元,占全市个私工业总产值的12.03%。三是技改投入增加。今年以来,部分个私业主抢抓发展机遇,纷纷找项目,掀起投资热潮。全年计划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36项,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20项,千万元以上项目10项。1-7月份,全市私营个体工业共完成技改投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8%。宜陵四方包装厂彩印包装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已投产;该厂另一再生纸项目,投入前的准备工作已就绪,年内可望实施。扬州正和木业公司开发的高能环保电池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一期工程投入1200万元,8月底将拿出新产品。四是经济效益提高。1-6月份,全市私营个体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2.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9%和38.7%,两项增幅均超过产值增幅10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5682万元。上半年私营个体经济之所以发展势头较好,主要在于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第一,认真贯彻落实省、扬州市会议精神,明确全年工作思路。根据省、市会议精神,按照“六放”的要求,并结合江都实际,明确了今年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的工作思路,具体是实施“五项工程”,即环境工程: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强化舆论宣传、优化服务质量等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增长点工程:通过全力扶持—批技改项目、重点抓好一批列统企业、大力发展一批“双百”大户,积蓄—股潜在的企业发展后劲;形象工程:高标准,高起点完成市经济开发区私营工业园二期工程的建设; “小巨人”工程:年内全市要培植亿元私营企业10家、创汇1000万的私营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20家、1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15家,形成—个实力较强的私营企业群体;人才工程:通过举办市青年企业经理人才创业论坛、开展个私业主培训和外出学习考察等途径,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私营个体业主。第二,深入开展私营个体经济宣传月活动,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市确定今年的3月份为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突击宣传月,成立了由宣传部、民营办、工商局、广电局组成的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协同动作,着力宣传省、扬州市及部门出台的有关私营个体经济的政策性意见,宣传我市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各类先进典型和各地、各部门服务私营个体经济的经验与做法。市电视台、《江都日报》分别开辟了《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发展个私增后劲》专栏,连续报道了气动附件、万顺车业、工商局等发展或服务私营个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反响较为强烈。第三,突出重点优质服务,扎实推进扩量提质。一是继续实行挂钩帮扶。市四套班子成员和一个相关部门与一家重点私营企业实行结对服务,挂钩帮扶,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协调矛盾,排忧解难。二是加快私营工业园区建设。占地106亩的开发区私营工业园二期工程,投入6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目前基本达到“四通一平”,已有4家企业进园。大部分镇也因地制宜,规划和建设私营工业园区。三是加强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引导。市委、市政府于5月中旬召集20家重点私营科技企业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民营科技企业座谈会,参观了中惠集团等3个科技型企业,20家企业作了互相交流,市科技局等部门作了优质服务承诺。四是成立市青年企业经理人才创业论坛。全市共有近百名私营业主加入论坛,通过研讨交流、专家讲座、参观考察和在职进修等方式,发挥创业者的集聚效应,营造创业氛围。第四,规范私营个体经济行为,着力引导健康发展。一是广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活动。全市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权益、清理无照经营等10项专项治理活动。到7月底,全市共清理无照经营2070户,引导发照870家。二是积极创建文明示范街。对私营个体经济集中的市区工农中路,以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为抓手,创建环境优美、购物放心、文明经营、服务满意的现代化文明示范街。各镇的商贸街也积极创建文明街。三是开展现代个私业者光彩形象大讨论。在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开展了“现代个私业者光彩形象”大讨论,提出了十带头十反对的要求,激发了个私业者奋发向上的热情。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私营个体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一是发展意识不够强。不少私营个体业主不同程度地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怕风险,守摊子,缺少大投入、创大业的勇气和胆识;有的“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怕失权、失利”,直接制约了与外商的合资合作,有的已经错过了上规模、上档次的最佳时机;管理“家族化”,直接束缚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工作不平衡性较大。完成指标不平衡。有的镇新办私营企业已完成全年任务,而有的镇仅新办1家。工作力度不平衡。大部分镇领导精力集中,把私营个体经济紧紧抓在手上,而少数镇抓私营个体经济时紧时松。工作基础不平衡。丁伙等镇台帐齐全、报表及时准确,而个别镇工作至今未到位。三是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企业不多。纵向比,发展较快;但横向比,差距仍大。尤其是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企业,量还不够多,质也不够高。不少企业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自主开发项目、产品的能力较弱,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四是外部环境的束缚。少数部门服务意识淡薄,而自身利益第一的思想较为突出,涉企收费标准高、数额大,企业运作环节多、收费多、检查多、干扰多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上述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克服。当前,各单位和有关部门要迅速把对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认识,统一到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市委十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上来,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推进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私营个体经济加快发展今年以来,我市私营个体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但与先进地区和兄弟县(市、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上午参观的张郭镇,给我们的启示和促动很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下一步全市私营个体经济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近,x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江都也不例外。要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必须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政策,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借鸡下蛋,加快发展。要确立“市外就是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积极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主动接受上海、苏南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本月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分南线、中线、北线外出招商,各镇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对看准了的项目,看准了的客商,发扬“钉子”精神,紧盯不放,以诚感人,追踪到底。对较大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要组成专门的服务小分队,一包到底,确保落实。另外,全市有100多亿的储蓄存款,各镇要大力启动民资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2、继续鼓励多层次、各方面的人才发展个私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放宽政策,降低门槛,继续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能人到个私经济领域,改善人员结构,推动加快发展。一是激励“下海型”能人投身个私经济。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批准离职从事私营个体经济的,政策放宽,待遇从优。二是引导“知识型”能人从事个私经济。帮助大中专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把从事私营个体经济作为重要的就业渠道。支持科技人员、营销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兴办个私企业。三是鼓励“实业型”能人兴办个私经济。鼓励原国有集体企业中懂经营、会管理,并有一定积累的能人,参与业改革,创办个私企业。对有一技之长的下岗职工从事个私经营,政策上尽可能给予优惠。四是重视“回乡型’,能人发展个私经济。各镇要对本地在外从事经营的大户、能人排队摸底,登记造册,加强联络,增进感情,引导他们回家乡投资兴业。五是支持‘经验型”能人领办个私经济。支持有一定经验的村、组:干部带头领办个私企业,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大干百姓经济。六是招揽“外地型”能人前来投资创业。在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地能人前来江都投资兴业。

3、继续拓宽个私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当前,全市私营个体经济涉及领域不够宽、空间不够广,发展的余地还很大。要围绕五个方面拓空间:—是围绕国家政策调整拓空间。省、扬州市出台文件明确,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外,都允许私营个体企业生产经营,并大大减少登记前置条件,进一步拓宽了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空间。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注册品牌,组织经济人进行销售,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路子。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市场畅销的产品,如苦瓜茶、黄花菜等,从而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围绕新兴产业拓空间。引导个私业主参与小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三产上要向新兴服务业延伸,发展法律、会计、信息、咨询和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引导民资投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旅游等产业,兴办教育机构、私人诊所、文化和体育俱乐部等。四是围绕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拓空间。当前,全市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各地、各部门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区、部门界限,按照彻底改、改彻底以及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购买、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五是围绕现有产品进行两头延伸拓空间。向上重点抓好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与配套,向下重点做好面向用户的优质服务、承诺服务、配套服务,提高产品的层次和市场占有率。

4、继续抓好培大育强扩特工作。首先,抓好规模企业的培植。市对20家重点民营企业.除继续实行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与之挂钩帮扶外,还将在信贷扶持、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于倾斜,促其上规模。各镇要筛选出10家私营企业作为培植重点,并由镇级干部与之结对帮扶,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促其发展壮大,使全市私营企业形成梯次结构。有条件的重点企业要积极组建企业集团或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二板上市。其次,促进区域经济的形成。针对目前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布局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行业优势不明显的状况,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专业大户、专业村组、专业镇、专业市场、工业小区的发展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重点行业的兴起,形成象邗江杭集牙刷城、头桥医疗器械一条街的区域经济特色。各镇要结合城市化建设,加紧规划、建设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群体,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第三,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重点放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上,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加速装备和工艺的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的升级。对私营企生产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特别是专利产品,以及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和技改项目,有关部门要帮助申报各类火炬、星火计划和各种专项贷款。第四,增强创品牌的意识。引导重点私营企业下功夫、花本钱,培育自己的品牌,争取有更多的江都产品成为全国、省的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

5、着力提高个私企业的整体素质。一是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加强对个私业主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组织培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丰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要教育业主守法经营,文明经商,自觉遵守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要帮助广大个私业主树立“办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使他们正确对待已经取得的成绩,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挫折,不断向新的目标攀登。市里将利用“青年企业经理人才论坛”,帮助大家更新思想观念,吸收知识养分,交流工作经验,分享经济信息,共商创业良策,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企业家队伍。二是帮助私营企业主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帮助他们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吸纳人才,培育、储备人才,建立企业自身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梯队;重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分配上向科技人员倾斜,可采取技术入股、项目工资制和效益提成的办法奖励科技人员,努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三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要引导私营企业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和规范企业行为,逐步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重视质量、财务和销售三个重点环节,始终保持以高品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灵活的营销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

11.浅议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篇十一

关键词:文明进步;女性发展;地位作用;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38-01

在人类的整体结构中,大致是男女各半,女性是永续不断的人力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女性事业的发展,我国女性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都上升到一個崭新的阶段。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研究女性发展的切入点。概括而言,女性的地位就是女性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女性的作用则是她所处的位置为基点,通过实践活动,使自身能量(素质和能力)产生势能,对其周围的关系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一般来说,这种地位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所处的位置越重要,产生的影响越大。

实际上,决定女性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很多,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的或生产的,物质经济或政治文化的,现实存在的或历史遗留的,女人自身的或男人方面的,等等。概括而言,女性的地位是以女性自身的内在价值为基础,以其相对价值为参照物,并在与男人价值比较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它所表征的是女性自身的实力。通常情况下,自身素质优越的女性更容易在某些专业性的行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职位。

女性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提高女性地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不断冲破和摒弃一切传统的陈腐观念与习惯,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进步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女性运动实践,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女性发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性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党和政府把男女平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全面加以实施。使我国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各项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的可靠保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女性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和动力。女性在政坛上日益活跃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积极地参政、议政,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在经济地位方面,突出表现在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取得了经济独立,获得了提高女性地位的先决条件。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无论从教育面,还是层次上,也都有显著的提高。在婚姻家庭地位等方面,同样提高到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上来,保障了女性的财产权力,真正支起“半边天”。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级领导干部中女性干部现已占36%以上;女性就业人数约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6%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07年,基本扣除了文盲。我国的广大女性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方面来说,其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和突破性的提高。已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弘扬“三八”精神、解放思想、勤勉务实、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在各个领域施展才智,在各条战线建立功勋,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赞誉,涌现了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成长起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女干部、女总裁、女经理、女专家等巾帼精英,展现了女性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亮丽风采。可以说,没有全国女性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就没有中国今天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历史将永远铭记女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立下的丰功伟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女性创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女性持续增收比较困难,女性权益保障问题进一步显现,女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这里既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有女性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不断满足不同女性群体的新需求、新期待,更好地促进女性事业持续发展,不断推动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任务还很艰巨。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继续对女性发展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不断增强素质能力,勇于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笔者之见,当前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是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系女性的浓厚氛围。女性事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女性的稳定发展,既关系当前又影响长远。应进一步在全社会凝聚深刻理解女性重要作用的广泛共识,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女性、尊重女性、支持女性、保护女性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切实做好帮扶,维护女性权益。积极为女性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有关方面在政策法规制定上要对女性倾斜、对女性的劳动保护、平等就业、创业等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推进女性小额贴息贷款、特殊疾病检查,女性进农村和社区“两委”,依法维护女性的生存发展权益、多办女性能受益的实事好事,多做细致入微的人文关系工作,营造家庭和谐,邻里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12.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十二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就目前而言,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十七大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解读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由谁享有发展成果等发展的根本问题。

3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3.1 科学发展观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揭示了我国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我国体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体育运动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体育文化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体育运动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城乡体育运动的协调发展和不同的项目产业的协调发展。

3.2 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3.2.1 农村体育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有三点可以作为今后体育事业发展的总的指导方针,那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在我国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在我国整体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农村体育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其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3.2.2 农村体育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任务

在农村体育经济的建设方面:一是努力实现体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农村体育运动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人民体育的道路,用社会社团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带动体育经济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促进农村体育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社会发展的转变;由主要依靠城市社区体育运动向城市农村体育活动协调发展相互带动的转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格局。

在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运动发展的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在农村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体育人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三是深化农村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县、镇级体育文化产业,推进体育文化的创新,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体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文化产品。

4 结论

4.1 要深刻理解在农村体育事业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统领各项工作,着力转变影响和制约农村体育运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4.2 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要确立和谐意识

近年来,党中央非常关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健康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余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这只局限于城镇方面,在农村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在现在阶段注重农村体育,也是对和谐社会概念的丰富和发展。正确引导农村体育运动,在解决农村温饱的基础上发展健身运动,发展积极有益的体育运动,对建设和谐社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3 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从目前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情况看,农村进展缓慢,远远滞后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和规定,一些地方还仅仅停留在提倡与号召阶段。农村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从讲政治文明的高度来关心农民的身心健康,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必须促进城乡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用体育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坚持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中形成的一个完整科学理论体系,首次全面准确地阐述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准则。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之后,我国的体育事业面临重要的转折和转型,在这种转折和转型的过程中,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农村体育的现实状况,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是目前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体育,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2]吕俊峰,王东侠.农村体育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思辨[J].山西体育科技,2008年12月.

[3]漆春亭.发展农村体育,构建和谐社会[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01).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5]郭国举.加强农村体育建设的思考[J].发展,2010(01).

[6]张仲祥.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07).

13.论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篇十三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意蕴深邃,风格朴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多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从这一理论形成以来、特别是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召开以来,理论界对其在内容上的丰富性,思想上的创新性、深刻性和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已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和卓有成效的探讨。相比之下,关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价值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的研究却较薄弱。本文拟就此提出如下概略性意见,供学界同仁指正。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初步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举凡社会科学,无不是以揭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为己任的。如果说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和成功之处在于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时代眼光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那么,作为它一个重要部分的邓小平经济理论,其首要的科学价值也在于比较系统地初步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通观邓小平关于经济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在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时,总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符合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以富民为目的,在各种建设与发展问题中抓住生产力发展这个决定性问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关联和互动中探求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从发展的目标与阶段、速度与效益、产业关联、科技与经济等诸方面的关系上疏理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方针,从而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道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是,现在还处在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说,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逐步摆脱不发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至少需要年。在我国,搞经济建设,求经济发展,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也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经验。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地位上,坚持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要求生产力要有更快更好地发展。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这个中心不放。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保证与目标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条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调节手段上,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要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上,主张走开放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国的经好范文版权所有济发展。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要办好经济特区,使其成为引进国外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改革的窗口。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上,要实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暖饱问题;第二步,到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依靠科技教育发展经济。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在经济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上,既要突出和保证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又要坚持经济与社会、经济

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同步前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发展有一定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

总起来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发展过程

与最终目的的统一,贯穿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

由于上述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就使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呈现为一个建立在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基础上的,具有一系列符合中国特定国情、反映时代特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机制做保证,其基本运动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客观历史过程。这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就不再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单纯依照领导人物的主观判断随意运作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由此被置于坚实的基础——具有客观运行规律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基础——之上。

由邓小平经济理论所初步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正确性,已经和正在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实践所证明。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不仅解决了普遍贫穷问题,而且基本实现了从暖饱到小康的跨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历史创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之所以如此,就因为邓小平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船导入了正途,引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找到了规律,获得了较多的自由。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为正确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认识坐标

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跨越,从俄国年十月革命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了二战后由一国变为多国的大发展,也经历了世纪年代末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造成的大面积倾覆,更出现了自年代以来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历史景观。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原因很多,经济没搞好是一个重要原因。经济是基础。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路子是否对头,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国运的盛衰。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加以总结,对于更清醒地选择建设道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纪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以什么为认识坐标?像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类的“新思维”当然不行,单纯从马、恩的本本出发也不行。正确的选择只能是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价值判断坐标。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多年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只有以这个理论作为判断成败得失的标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邓小平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起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搞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首先在于它提供了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点就是邓小平同志一再倡导和坚持的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列宁是一位善于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伟大革命家。但在十月革命后领导俄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也曾有过正反两方面经济教训。他曾先后领导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虽然适应了战争的需要,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在经济上包含着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早搞共产主义式分配等因素,脱离了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情,因而不完全成功。后者则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自由贸易,调动农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比较符合俄国国情,因而取得了成功。邓小平在谈到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时明确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起来之后,必须迅速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生产力均有迅速和巨大的发展。但有两种情况的出现曾严重影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导致“中心”错位。一是大搞阶级斗争。斯大林曾于年后提出“阶级斗争尖锐化”,大搞党内清洗。毛泽东于世纪年代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而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二是生产关系剧烈变动和升级,追求一大二公三高,急于向发达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过渡。结果,贻误了经济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别的什么为中心;只能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不能以其他来代替这个根本任务。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认为,商品经济是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商品经济就会消亡。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认识不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实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表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因此,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武器、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武器,而不是祸害。

第四,社会主义经济应当走开放发展之路。社会主义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在同资本主义的合作、竞争和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否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同资本主义做斗争的同时,加强同资本主义的合作和竞争,走开放发展之路,是关系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经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开放发展更是必然趋势。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在战后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数依赖“经互会”搞内部交流,中国一段时间内不能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批“洋奴哲学”。这都助长了孤立主义,影响了经济素质提高和经济高速成长。教训是深刻的。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大力倡导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强国之路。证明了开放发展之路不是可走可不走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切实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处理好重大比例关系。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起点普遍较低,革命胜利后,出于各方面的需要,大都执行了一种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不分条件地长时间执行这一战略,则造成了许多重大经济关系的失衡。主要是:过分注重生产资料生产;忽视生活资料生产;积累率过高,积累与消费失衡;经济发展的速度高,效益差,人民得实惠不多;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基础不牢。以苏联为例,年(斯大林逝世)与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比,生产资料工业生产增长了倍,消费资料工业增长了倍,农业增长了倍。农、轻、重增长速度之比为∶∶。粮食产量年还比年减少了吨[]。此后苏联虽然在农业发展上着力不少,但成效一直很差,为了同美国争霸世界,以军工为龙头的重工业比例一居高不下。在这个方面,中国在建国后的前年中也有很深的教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制定了分三步走、用年时间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工作中既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始终坚持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坚持以富民为目标;既强调发展新兴产业,科技先导,又不放松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说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重大的比例关系,把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搞对头。否则,则欲速不达,事倍功半。

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建设方向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和时代眼光,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指明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目的,从而廓清了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种种谬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认识。在这一新的认识指导下,邓小平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大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其中的根本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样,邓小平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出发,以实践为依据,成功地总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世纪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并初步作出了系统、科学的回答。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在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成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初步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理论,同时也就必然成为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未来实践发展指明基本方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一再庄严宣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充分表明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将长期坚持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的决心和必然性。

鉴于邓小平经济理论还在发展中,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都会有变化,在考察邓小平经济理论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导意义时,应着重从更具一般意义的理论层面上加以把握,既要坚持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具体理论观点,更要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其精髓。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国情特点的经济建设道路。在这个前提下,还应遵循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指导,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如下重大关系。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经济上去了,一切经济社会问题会迎刃而解。但要牢记,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利益,发展人民的利益,达到共同富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或如马克思所说,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由贫穷——温饱——小康——富裕,进而达到全面、自由发展状态,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的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使人的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使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

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抓住不放。但是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生产。当着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需要时,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坚持改革,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既不能脱离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需要任意提高、随意变革生产关系,也不能固守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生产关系不变。要善于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合理调节,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经济制度完善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不能动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稳定。但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体实现形式的经济管理体制,则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不断加以改革调整。不坚持和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点,改革就会走偏方向。不改革经济体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不能很好地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改革,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好变与不变的辨证法。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搞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充分运用价格、供求、竞争等调节机制和杠杆提高资源配置效益。这是积社会主义经济在本世纪发展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认识。对此,应坚定不移。但市场机制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自发性、盲目性、短期利益指向等。基于这一原因,在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通过计划手段的合理运用,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搞好总量控制、抓好重点建设等,实现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结合,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灵活、高效和经济运行的协调、稳定。

速度、效益、质量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使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但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度。我们所要的是有效益的、没有水分的、扎扎实实和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速度。只要产品质量好,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发展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和结合,才会有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科技、教育的关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将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经济的未来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和教育,自觉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尤其应注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教育发展必须跟上。科技教育要通过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经济、科技、教育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结合,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动力,稳定是发展与改革的基础,三者互为条件。在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发展中,既要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又应注意研究改革的方式,方法,尽量减少改革成本,避免过大的社会震动。切忌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群众的承受能力,过急过频地搞生产关系变动。应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比例关系和利益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消除一切不稳定因素,为改革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发展与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推进发展与改革。

总之,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着眼于邓小平经济理论与未来经济建设实践的结合,着眼于邓小平经济理论基本立场、观点的应用,通过对影响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关系的正确认识、分析和处理,不断赢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

四、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诞生以来先后形成了互相联系的两大部分。一是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己任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这一部分的理论任务是由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来承担的。虽然,资本主义至今仍在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也还在继续和深化,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其理论的严整、科学却是不容置疑的。在千年交替之际马克思在由西方权威媒体根据公众意见遴选的千年思想家中名列榜首,充分说明了他的科学思想——首先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思想——至今仍受到包括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广大民众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大众的认可。

另一个部分是以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己任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一部分的一些理论原则是由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作为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提出来的。其基本理论形态和体系则是在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后,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至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生存发展了多年。在这多年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先后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年月至年代初社会主义在苏联—国实践阶段。这一阶段产生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形成了斯大林经济学说。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特别是他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和晚年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的结合,提出了若干有别于马恩预测的新思想、新观点,极具科学价值。但由于他领导俄国经济建设时间短,逝世过早,探索没有进行到底。斯大林经济学说是斯大林在长期领导苏联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苏联多年经济建好范文版权所有设经验的反映。这一学说集中体现于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全面贯彻于年出版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由于这一学说所反映的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在那个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上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且理论系统、体系完整,因而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上产生过重大而广泛影响的理论形态。这一学说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传播苏联经济建设经验,鼓舞社会主义者的信心和斗志,培养经济理论骨干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抹煞。但由于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自身具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这一学说总起来看只不过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写,排斥商品经济,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历史的局限性,已不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需要,被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称之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或“苏联范式”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多国实践及理论探索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各国,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斯大林经济学说先是学习、照搬,继而是批判、探索。苏联自身从年代后期开始也对原有体制进行了调整改革。中国在成功地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探索。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八大上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此后,又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现代化建设目标、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以及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经验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正确意见,形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也造就了一批思想活跃的经济理论家,产生了一批各具特点的探索性改革理论。利别尔曼(苏联)以利润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思想、卡德尔(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和自治制度理论、奥塔·锡克(捷克斯洛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理论、布鲁斯(波兰)分层决策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理论、科尔奈(匈牙利)的短缺经济理论等,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这一阶段的探索总的取向是批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探索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主张给企业以经营自主权,扬弃苏联式的重重轻农、重生产资料生产、轻生活资料生产的建设路子,主张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由于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各国均未根本摆脱苏联经济模式和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作为现实经济运动过程反映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还是分散的,不系统的,远未实现根本性变革和创新。其积极作用是,为以后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基础和丰富的思想素材。

第三阶段是从年代末至今,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剧烈震荡。作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发源地的苏联和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改革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宣告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因此走到了历史尽头,宣告了失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从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社会主义发展低潮和逆境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实现了全面创新和发展,其标志就是作为邓小平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产生。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总结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本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得失,特别是在总结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已被中国这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时曾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同样,我们也可以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作这样的评价: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邓小平经济理论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经济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继承借鉴而不照抄照搬,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拓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法的新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遵循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的精髓。邓小平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分析国情,观察和思考中国经济建设道路问题,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划了分三步走、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诸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质量,讲求效益,抓战略重点,重视农业和基础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等一系列理论和政策,解决了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问题。邓小平经济理论主张,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注意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搞本本主义、照抄照搬别国情经验从来不能成功。正确的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大胆探索,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特点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道路。

第二,邓小平经济理论坚持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整体思考和把握中,探索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和科学回答,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内容发展的新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论证并研究其实现的经济条件的科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回答表明,我们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是一个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客观经济运动过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今后发展的方向,就是依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揭示在生产力解放发展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性及其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经济学从根本上区别于鼓吹或默认阶级剥削及两极分化合理性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也不同于鼓吹普遍贫穷,忽视生产力发展,急于搞生产关系变动,只讲速度不讲效益,忽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是以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生产力解放发展为基础和动力,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关系的平等为特征的经济学。

第三,邓小平经济理论坚持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出发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对困扰和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新突破。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国力的竞争,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机制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制度文明对经济运行发展的有效调节和积极促进作用不可替代。而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恰恰在这些事关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缺乏锐敏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囿于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先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引致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刻变革和发展,使这一理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原则又体现了时代特点,较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第四,邓小平经济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初步揭示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新形态。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地位、制度保证与目标、调节手段、外部条件、战略方针、经济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自始至终贯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涵盖社会主义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个环节以及生产力理论、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各个部分的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

上一篇:画家的调色板四年级下一篇:关于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