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8篇)
1.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篇一
北厍中学2007-2008学第一学期
学校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以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教育局的热切关注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和谐建校”的思想,团结协作,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本学的工作任务。学校先后获得“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吴江市教育成果显著学校、初中教学质量考核优胜奖(一等奖)、吴江市先进学科基地(一等奖)、吴江市先进关工委、汾湖镇先进教育工作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验收。我校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顺利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验收。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全校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工作。学校从师生常规入手,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以创建促进步,使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二、、德育为首,构建德育网络,丰富实践活动,努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1、德育教育全员化。学校一贯重视德育工作,成立了由校长挂帅,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的骨干队伍和网络。《北厍中学全员育人制度》,全校所有教师参与德育全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生校园值日岗制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德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学校在强化教育主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警校共建、家长学校等德育功能,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构建德育的良好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2、常规管理制度化。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学校行政值班,学生宿舍专人管理,确保学校管理的全天候无间断。学校建立健全了《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月考评制度》、《北厍中学校纪校规》、《北厍中学学生形象》《文明班级评比制度》、《文明宿舍评比制度》等管理工作制度,建章立制,规范育人,以制度带德育管理,以规范促学生发展。
3、德育活动系列化。为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涵,一方面明确学校爱国主义、明礼诚信、科学艺术、心理健康、安全法制教育等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校园体育艺术节、主题教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努力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内容、形式的系列化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学校还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讲座,交流德育工作经验。学校还利用北厍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人文资源开发建立校本德育课程,战略策划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德育研究的层次。德育“全员化、制度化、系列化、校本化”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教学为本,强化教学过程精致化管理,力求有效。
1、强化教学过程精致化管理,力求有效。在教学上,结合教学“六认真”工作,我们提倡备课要“细”、课堂要“活”、作业要“精”、辅导学生要“实”、教学理念要“新”的“细、活、精、实、新”的五字方针,并对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进行每月一次的定期检查,并配之以不定期检查,督促教师将教学“六认真”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这一做法效果显著。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2、要求教师确立质量意识,争先意识。定期召开教师会,分析教学质量情况,确定阶段性奋斗目标。商讨提优补差的策略、具体做法。
3、强化备课组的集体活动。各备课组以组长为核心,加强协作,做到“三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试。发挥集体智慧,各献其策。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各备课组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详细地分析,制订出切合自己教学对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措施具体详细,各备课组都制定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切实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4、严格控制复习资料,用资料做到“发必练、练必批、批必评,学生有错必纠”。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动地与重点学校沟通,捕捉信息,充分用好信息资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化师资,注重内涵,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
1、抓师德修炼。学校开展以“学校兴亡,我有责任”为主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要求,以教师“每日十问”为抓手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校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抓业务修炼。学校号召全体教师要修炼业务,炼就内功,掌握一手看家本领。我们不提倡对学生搞题海战术,但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在题海中游泳。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先下水,先做一遍。学校还通过激励教师业务进修、名师授课、校内评优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快教师基本功的提高。
3、抓教育科研。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行动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教科沙龙”、“请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和办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近三年,学校承担市级上课题7个。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交流论文46篇。
4、抓“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学校建立“师徒结对”制度,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制定北厍中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和管理办法,为骨干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几年来,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通过抓教师的师德修炼、业务修炼、教育科研、“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使整体师资队伍趋于成熟,结构合理。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支敬业爱岗、精业善导的教师队伍。
五、、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江苏省素质教育的十条基本要求》和苏州市教育局的“三项规定”,按新课程标准开齐上足每门学科,不断探索有效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和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不超过1.5小时,严格执行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的制度和“一费制”的收费标准;学校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积极倡导情感教育。
2、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两操一课”和每天下午第4节活动课(即每天下午4:00以后),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开设了艺术、体育、劳技、科技、文学、环保等六大系列的18个课外兴趣小组,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和元旦文艺会演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力推动了我校的素质教育。
六、规范管理,后勤进一步树立服务育人意识。
后勤工作本着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的原则,一方面为学校算经济帐、真正做到当家理财;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决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所急需,保证教师、学生能安心学习和工作。本学年后勤人员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为学校教育服务的思想,工作较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
1、办好食堂,师生生活有保障,对食堂管理(包括小店),能监督进货渠道,严把质量关,保障卫生工作到位,防止食物中毒现象出现。
2、财务方面,能严格学校财金制度,规范各类收费及手续。能按规定及时做好向政府申请钱款的工作,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3、住宿生管理得到加强。面对学校布局的调整,寄宿生日益增多局面,学校引用本有的管理经验,着重加强住宿生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住 宿生管理正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4、维护校园环境,做好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工作。强化师生环保意识,建立绿色学校的常效管理机制。根据省绿色学校的各项要求,层层落实,特别是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时渗透环保教育。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学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尽管如此,我们知道,这与上级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相比较还有些差距。在学校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原先的一些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上仍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转差和拔尖并行,以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的扶持培养有待再加大力度,在此汇报,以期来年能将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扬长补短,取得更大进步。
2.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 篇二
化学教学课程改革建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合成规律的科学。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除两本必修外又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6个选修课程。全国一共5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浙科版、粤教版。但是,我国的中学教学课程还是比较陈旧的,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使中学生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能更好地应用化学,现有的中学化学教学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关于化学教学课程改革趋势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和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經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比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和谐。
2.参与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建议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二)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维,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四)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的兴趣。
2.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例如,如何在必修课程模块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处理好必修模块与选修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等等。教师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新中国化学教科书发展简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07).
[2]温兰君.对新课程改革的再认识[J].教育导刊,2004,(04).
3.中学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篇三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堂综合化水平;更新课堂内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制度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为指导思想,坚持“发展素质、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立足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了课改实验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较以前更为浓厚了,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迅猛提升。总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为了使今后的课改之路走得更好,特对前期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以下成绩:
1.以体现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
2.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改革创新”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学校提出“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调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全人格。
3.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深入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构建多渠道、多途径的育人环境,开展了“学习兴趣小组”、“校综合实践活动”等等,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平台,挖掘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喜悦。
4.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多元特色”形式,积极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扩大了师生视野,激活了师生课堂交流,提升了教师和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有力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突出重点,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是
课改中重中之重的工作,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我们全校工作的重点、焦点。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针对课改要求与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研究,组织集体备课、研讨课活动,议课时要改革以前人人叫好、无所收获的场面,要人人发言,谈收获,谈感想,谈不足,要抓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研究重点,反思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好了四个方面的转变。同时加强对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每期互听互评不少于12节。
2、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的课到底怎么教、怎么学?我们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以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实践活动为策略,借助于“经历、体验、探究、感悟”等这些重要的行为动词来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习得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索中、体验中、收获中学会认识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搭建好学生思维的脚手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力求将每个知识点的展开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源于实际问题,重在自行探究,止于问题的解决和拓展。我们在全校开展常态课教学大比武,倡导教师精心创设鲜活多样的教学情景,积极将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思考。当然,我们坚决摒弃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课堂上随意、散漫、肤浅、热闹的形而上学的教学混为一谈。在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狠抓知识点的落实和强化,处理好新课程的课堂与教学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多元评价,以激励促发展
我们尝试改革了以往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为原则,进行了教师、学生评价的探索。以加德纳的多 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尝试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坚持多把尺子衡量学 生,号召教师从各方面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体验到成 功的喜悦。总之,多样化的评选标准和奖励政策,使同学们产生了成 就感,增强了上进心。
四、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2、大班教学,对开展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带来一定的困难。再者,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淡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有什么收获?所谓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感觉是让好学生发展得更好了,差的同学活动、技能没有得到提高。
3、由于新课标要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因为各校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有所不同,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存在差异,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难以做到随心所欲。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有的一节课根本不要45分钟,有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新教材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
5、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评价体系没有出台,一线老师对将来的升学考试如何考心中无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备课时不知问题问到什么深度才算到位,出章节测试卷时不知哪方面的知识要多点,哪一块占得少一点,心中感到没数,书上的题目,题型又太少。想想新课程尚在实验阶段,我们全体老师都是实验老师,记录好实验中的得与失,为下一阶段的实验留下一些经验,得——发扬,失——改进,再试验。
6、整个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观念没有变,家长需要的还是学生好的考试成绩,如果不改变整个社会对教育评价的观念,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将难以得到保证。
无论怎么说,课程改革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作为基层教师──课改的具体承担者,任何逃避和畏惧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一定会积极、稳妥、富有创造性地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白马中学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怀揣一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信念,去开拓“那人却在灯火瓓珊处”的意境,不断追求课程改革的新高度。
4.--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四
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几年来,**中学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紧紧围绕“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任务,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高效课堂,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积极、稳妥、务实的态度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现在,将我校新课程实施开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一些成绩、存在的困难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立高级中学,2007年8月建成。学校现有教学班28个,学生1323名,教职工112名。学校占地总面积34286平方米。
(二)学校发展现状
一是推进素质教育,内化办学思想。**中学塑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秉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办学理念,恪守“路就在脚下”的校训,树立“文明守纪、惜时博学”的校风,实践“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教风,努力培养“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兼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兼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兼容,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兼具”的中学生。
二是**中学在追求中发展,在拼搏中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逐
年提高。2007年以前高考上线率不足70 %,2014年高考上线率达95.8%,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
三是上级党政关心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2007年学校建设初具规模后,国家先后又投资1000余万元,为**中学建设了食堂、男女生宿舍、科技楼和厕所、洗浴综合小楼等项目。2011年在上海人民的大力援建下,投资300余万元,为**中学建设了塑胶运动场和观礼台,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观。
四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07年学校教师84人,在校生人数800余名。截止目前,教职工112名,在校生1323名,较2007年教师增加30名,学生增加400余名。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师徒结对和业务培训等活动,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五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学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的思想,开展了对办学模式、课程改革、学校德育体系、教材教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大力开展了“观摩课”“公开课”“同课异构”“调研课”等教研活动,举办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听评课”“如何撰写教研论文”等讲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了教师的教研经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果
(一)以科学办学理念为引领,营造优良育人氛围
1、以“路就在脚下”为指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所有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把握学生的思
想脉搏,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立足于、服务于、指向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传授知识,培养品行不是包办,而是要给学生指引方向,授以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走。培养的学生才是独立自主的学生,才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只有是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的学生才是有前途的学生,也正是国家的需要。
2、以“文明守纪,惜时博学”为目标,创造育人环境 我们办学的理念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首要标准就应该是文明守纪,而后才是广博的学识。也只有培养这样的学生才能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成为我们国家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在不遗余力的时时处处教导学生做文明守纪人,惜时博学者。也只有在校园内形成这样的共识,这种氛围才能够感染每个人。
3、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目的,创良好校风育人 学校工作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工作无闲人,人人育人。每位教师都应明确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完善素质,恪尽职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才能使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威力。我们的话才会有说服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富实效。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知识上的老师,更要做道德上的楷模。
情感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注重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切实做到关爱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情感上、学业上的困难。
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人品,工作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管理与教育寓于其中,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学生多些“关爱”,少点“淡漠”;多些“宽容”,少点“说教”;多些“倾听”,少点“厌烦”;多些“激励”,少点“刺激”。才能形成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良好而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培训网络。一是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理念培训班。二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由先学一步的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援疆专家作辅导讲座,主要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具体学科领域进行专题研讨。三是集体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由教务处、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研究方向进行自学。到目前为止,我校参加国培计划的共有9人;参加上海对口骨干教师培训有9人;参加自治区级及地区级培训的教师共有17人。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对教师进行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坚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我校已连续三年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促研,以研促教,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大批青年教师收益于这一活动,走向了喀什地区教学大赛的舞台,快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3、坚持开展青年教师高考真题模拟演练
每年高三毕业班的教师在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业务水平检测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35岁以下的教师,每月至少要做一套高考试题,每人不得少于10套,并且做出卷面分析。这种活动的开展避免了教师在各级各类的业务水平考试中不及格的现象发生,从而促使了青年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营造了浓郁的研究氛围。
4、实施“青蓝工程”与示范课制度
学校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传、帮、带”手把手给青年教师传授。开展“青蓝工程”,加快了我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优秀教师担任示范课教师,利用教研周上示范课起到了很好的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我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已涌现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1名,地区教学能手5名,地区级课堂优秀教师11人。
5、重视交流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推进“充电工程”,抓住一切机会,让教师到疆内外进修学习,继续“充电”。我校在疆内与叶城二中四中、麦盖提二中、疏附二中、伽师二中、四十五团中学建立了友好协作学校,共享了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疆外,和天津杨柳青一中,上海市蒲行中学结成了“友好兄弟学校”互通教研成果。这些活动使我校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1、改革教学方式,强力推行高效课堂
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改革总是要打破传统,总会遇到重重阻力,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不再是“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听者、引导者和高级合作伙伴;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听任别人往里装东西。简言之,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还课堂给学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来。
2、认真开展公开课
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得“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老师们新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活方式,培养一批学者型教师。具体来说,一要充分利用导师制,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老师的传、帮、带作用;二要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组织校内示范课、教育论文比赛等活动。高级教师的示范课扎实有效地推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改变,教学方式有新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公开课之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每位评课教师认真提出优点和不足,大家共同研究,好的做法共享,共同提高。
3、加强集体备课,我校在推行新课改的同时狠抓教师的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扩张过快,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强化集体备课制度是快速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坚持“集体备
课,资源共享”的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程度地优化现有教师资源,共同提高,形成合力。我校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在每一章讲课之前,首先由备课组长根据大纲考纲的要求,将这一章的知识要点、考点、重难点知识体系、注意事项等向本学科教师进行讲解,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拿出讲课方案,付诸教学。第二,高三复习过程中,由备课组长牵头实行集体备课。第三,每一节公开课由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指导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行集体备课效率很好。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行以老带新,一帮一活动。
(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
1、抓住关键环节,迸一步强化教学日常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校级领导全部实行年级承包制,全员实行问责制。
2、认真落实“抓高
三、促高
二、稳高一”的思想,把高中毕业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铸造学校的形象品牌。通过狠抓高
一、高二年级的基础教学工作,提高早读和晚自习辅导效益,积极发扬团队精神,切实抓好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坚持月考制度,认真做好成绩分析,强化高三学生理想前途教育,激励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3、加强课题研究,切实推动教育教学科研化
我校教师除每年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以外,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1年以来,我校有27名班主任参与了题为《提升班主任工作智慧的策略研究》的县级德育课题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题;我
们有23位老师参与了《建立**中学教研活动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县级课题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题,并结集了11万字的《课例研究集》,老师们在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领域里进行研究,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13年,**中学有23人次,教学和德育论文发表在疆内和疆外的刊物上。
(五)建立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分制是高中课改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大变化。按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个学生必须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初步建立了多元评价管理机制,为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我们一是成立了学分认定领导小组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制定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使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化、规范化。二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系列化。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改革是艰辛的,但唯有改革,学校才会发展。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事业发展方面
1、学校经费短缺,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中学费相对偏低,办学困难。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办学成本急速增大,而我校
自2013年秋季至今,实行高中免费教育,高中按每生每学期600元划拨,住校生每生200元每学期由县财政解决,与自治区2007年制定收费标准:高中学费每生每学期600元,计划外生学费每生每学期2300元,住宿费每生每学期300元的标准相较,学校计划外学生费用没有收取,加之县财政解决住校生费用存在困难,实行免费高中教育后,学校收取的经费不增加反而下降,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加之学校连年进行必须的附属设施建设,学校始终没有闲余资金,学校自身再无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方面,在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情况下,每年学校教师还有外派学习、生病生育、内派管理等情况,导致教学工作结构性缺员,按财经制度,超课时费又不能发放,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回报,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同时,我校的后勤、宿舍工作量大,需要聘请临时工,财务制度不能支付临时工工资,学校聘请临时工困难,学校后勤工作无法保障。
2、办学条件投入不足,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势。目前学校的经费只能满足学校基本运转,在改善学校办学设备和办公条件上显得能力不足,如我校图书室缺口很大。一是无书架等设施。二是藏书缺口极大。仅学生藏书量,以每生35本计,我校应有45000册,现实际藏书不足10000册。实验室实验器材及药品严重短缺,只能部分完成演示实验。没有配备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没有办公网络系统及校园广播设施,等等。这些极大的阻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不了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3、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人
居环境不占优势,教师待遇又低,不易留住人才,出现高中教师跳槽、辞职的现象,导致连年招聘,还缺老师的问题。况且我校有多名教师工资是县财政发放,出现一校两资的现象,从面导致教师思想有波动、有情绪,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体制机制方面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与高考的冲突,还没有完全转变育人理念,无论是学生、社会对高考总是特别重视的,而高考是重视分数的,是需要讲究应试的,这和新课程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在事实上是有矛盾的。面对我校学生实际状况,我校努力挖掘学生音乐、美术、体育特长,并在近几年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能探索出一条完全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成才之路。
(三)教育管理方面
学校规范性建设管理需进一步加强。要继续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学校的有些工作做了,理念也新,思路也对,但没有坚持到底。
(四)课改方面
新课程理念与现实规章的冲突。例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要走出课堂与社会、自然接触。但现实的有关安全责任等规定却使学校难以实行。
部分老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个别老教师由于年龄因素、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缺乏职业紧迫感、危机感和压力感,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研究不到位,未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开拓创新精神欠缺,课改步子迈得不大。
四、对策建议
1、加强薄弱高中建设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着力增加优质义务教育的同时,与加强薄弱普通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尽量缩小校际差距,跟上时代发展,最终达到各校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的规范化。希望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中学的发展,能为**中学进一步提供援建。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高中师资结构。在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关键所在,要推进高中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落后地区教师待遇,解决教师进编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高中教师定期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的制度,优化师资结构,确保高中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核定教师配臵比例,统一标准调配,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及其学科结构教师,以解决教师队伍超编,部分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调配一些艺术、体育以及实验课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教具,以确保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3、在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上,学校应制订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战略,改革机制,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4、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更要加大工作的执行力度,要把“亮点”培植、放大,形成学校的工作特色,全面实施“人本+制度”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5、进一步革新教师教学理念,重视教职工综合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工作。
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的课程改革实现了常态、可持续、有内涵的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实施带来的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我们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强化管理,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拼搏进取,全面和谐发展,为开创我校发展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5.浅谈中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篇五
语文学科具有很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教学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语文知识,特别是教育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我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一、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收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功底。更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能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景和教育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读,对文章加以点评和讲解,使学生情感上收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可以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三、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问答课”。它是以研讨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五、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有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竞赛课
当今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学生们喜欢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样,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诵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竞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有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以上几种,但不管什么样的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训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6.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篇六
一、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意味着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的交往,要求人人参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巨大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之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
其次,要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怎样做学生的“学生”呢?(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台上互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教师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有的方面比我们懂得多,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我们应与学生互学。(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生的激励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往容器内灌水”转变成学生“取水”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看法。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3、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创设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因势利导。如,在进行“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时,安排学生进行《由电子游戏机引起的忧虑》这类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活动,提出如下问题:第一,当前对学生上网要忧虑什么,为何忧虑?第二,如何才能摆脱忧虑?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和现实情况联系,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尽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
7.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篇七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始设县治,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置南安郡作郡治。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即今泉州)。而泉州市博物馆正是其悠久历史的缩影,具有丰富闽南地域特色的文化遗存。其中主要展有全国首次发现三万年的“海峡人” 古人类右肱骨化石、千年古刹开元寺、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世界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刻、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祁风石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以及戏曲文化遗产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等剧种。丰富的馆藏文物与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交相辉映,是不可多得历史文化积淀。
2006年9月,福建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博物馆主动挖掘社区资源,为推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服务。
一、以专题展览为载体,寓教于乐,主动对接新课程
2005年新馆开馆以来,泉州市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举办了一些内容新颖、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举办恐龙化石标本及恐龙模型展、泉州建市二十周年成就图片展、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图片展、“第二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行”活动。此外,针对青少年活泼、爱动的特点,博物馆还设计了青少年观摩、动手参与的趣味活动。如观摩文物的修复、文物的讲解、参与碑石拓片的制作等等。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成为课堂的延伸和探究性学习的乐园。
二、以改进服务为抓手,充实提高,努力增强迁移实效
一些学生隔着玻璃橱窗欣赏各个展馆的文物时叽叽喳喳,不免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遗憾。还有觉得“都是柜子里装些旧东西,没意思”。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说教式讲解,而是讲解过程中更多的问答和交流,需要的是互动、对话式讲解。因此,博物馆专门建立了一支宣教队伍,根据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不定期组织宣教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从发音、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技巧、仪容仪表、礼仪礼节等接待技巧、现场调度、应急处理等能力来提升解说方面的专业技能。从青少年观众年龄层次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编写他们可以理解的讲解词。通过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展品背后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着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参加讲解比赛、同行观摩等来拓宽讲解员看世界的眼界,鼓励宣教人员在职继续深造、发表论文论著,进行自我价值提升,以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三、以网络呈现为突破,优化整合,积极强化在线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广泛接触了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为更好服务学生,“泉州博物馆”网站于2005年底正式开通。博物馆充分利用这个网站,广泛征求青少年对各项活动的意见,并及时将青少年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各个部门,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采纳和实施,这样就能丰富而迅速地提供各种在线服务。
总之,博物馆自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优化服务职能,积极践行泉州市政府以人为本、免费开放的政策。让青少年免费走进博物馆、亲近博物馆,丰富其智慧、鼓舞其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8.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篇八
一、审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场改革。它不是形式的变革——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教师要从旧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中走出来,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从思想上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但很多教师脑子里仍然是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备课时眼睛只是瞄准知识点,讲课时强调标准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活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移,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接受式向探究性、自主合作式转变。教师在授课时,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要善于设计问题,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在教材方面,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方式,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解答问题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答案具有开放性。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本身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
二、改变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就要在继承前辈优秀精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教材,对一些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奥秘无穷,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必须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它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会学,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行的教材打破了一家独霸天下的局面,教材是多样的、开放的,那么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开放。现行的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创新的空间,让每位教师都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无限的智慧。在这个空间里,作为教师,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都是值得研究的。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过去,我们接触的是教学大纲,它和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别,内容变化非常大,而且在表述方式上也出现了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与以往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就教材教教材,就解题而解题,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不断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自己的教学,那么每天只能在题海中与学生遨游,很难游到知识的彼岸。教师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也才会以新思路、新视角去对待数学新课程。
三、注重自主探索,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那种教师只管教与学生只顾学的单一模式必须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方面都应该体现三维目标,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都能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探索过程中收获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时间,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和初步应用的能力。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重新应用于实际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新课程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创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增强专业素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推荐阅读:
中学课程开设情况总结12-11
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11-03
中学语文组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总结12-19
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论文08-12
怎样推进中学课程改革11-21
中学数学课程01-16
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改革11-2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08-15
中学教学课程设计08-16
中学体育课程设置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