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精选15篇)
1.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一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适用年七年级
级
所需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间 共用三课时 每周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围绕中国画教学展开,学习重点包括“通过对中国画作品的比较分析、临摹,体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运用临摹、创作的学习方法进行笔墨的练习”、“认识和学会运用毛笔、墨色完成中国画作品”。
学习内容设计成三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一: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二:自然景物的笔墨表现 ——松柏树的基本笔墨表现技法。专题三: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中国画墨法、笔法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水墨的形式用表现花鸟、山水、人物,领会水墨在传统中国画中的特殊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中国画意境的表达。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中国画的线条、墨色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笔、墨产生的韵味。
2、通过对梅竹、树木、山石、人物的造型练习及实践,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笔墨变化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专题划分
专题一(说明:设计几个能引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
1、中国画笔墨韵味指什么
2、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画的对比
3、怎样表现中国传统水墨画
(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专题一:
(1 课时)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专题二:(1 课时)自然景物的笔墨表现 ——松柏树的基本笔墨表现技法
专题三:(1 课时)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其中,专题(或专题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
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了解梅、兰、竹、菊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所需课(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时 共一课时 每周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中国绘画笔法、墨法的学习
2、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尝试表现梅竹题材
3、领会中国画意境的表达。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1、中国画的基本思想
专题问
2、中国绘画中的“文房四宝”
题设计
3、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对比
4、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学习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课件 美术教室 绘画工具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欣赏感受中国画作品,感受中国传统笔墨的韵味。1.欣赏国画家现场作画视频,提出问题:中国画工具有哪些?采用怎样的造型手段?
2.学生总结归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使用书法用线为主的造型手段,加上墨色运用,使其在纸上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活动二:探究风梅花作品,寻找枝干组合规律及花的画法
1.出示齐白石的《红梅》,吴昌硕的《墨梅图》,提出问题:用笔方法,枝干组合规律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师生交流,分析出枝干女子造型,点花勾画讲究聚散。
活动三:教师演示画梅用笔用墨方法,学生体验笔墨韵味
1、交流与展示
2、小组内自评,感受梅花傲雪的精神。活动四:欣赏郑板桥的《竹》
1.提出问题:竹竿有什么组成?竹叶的组合有什么规律?
2.小组探究美术作品,竹竿由竹节组成,中间长,上下短。叶子组合有介字、个字,像鱼尾,像飞燕···
3、感受竹子枝干挺直,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品质 活动五:深入观察,分析笔墨 深入观察,学生分析出竹竿画法,宜用中锋,重墨点节,叶子有浓有淡,虚实相间。活动六:绘画练习
1、教师示范
2、学生尝试
3、拓展到荷花、兰花、菊花 活动七:展示评价,组内自评。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1.积极提出、思考、交流问题和进行评价。
评价要2.热心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持久,操作细致、耐心,与同点 学合作融洽。
3.进行梅竹水墨表现,构图主次分明,虚实得当。4.各种笔法运用协调,线条顿挫有力、具有节奏美感。
专题二 自然景物的水墨表现 ——松柏树的基本水墨表现技法
所需课(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时 共一课时 每周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初步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
2、学习水墨表现松柏的基本画法与技巧
3、运用树的基本程式技巧尝试水墨国画小品的表现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1、国画中表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怎样用水墨去表现树木的生动?
专题问
3、树干怎么画?
题设计
4、树叶怎么画?
5、石头怎么花?
6、树、石怎样结合?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课件 美术教室 绘画工具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一:欣赏《松石图》
1、对比设问:意境有何不同?感受有何差异?
2、归纳看法:笔墨技巧的表现传达不同精神寓意 活动二:学生自主欣赏:风格和画意有所区别的作品 活动三:
1、临摹范画,练习墨色表现松树或柏树 活动四:尝试画成三棵松树组合归纳树木组合规律
画山石,了解山石的基本用笔、用墨与结构要点
水墨画创作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1.积极提出、思考、交流问题和进行评价。
评价要2.热心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持久,操作细致、耐心,与同点 学合作融洽。
3.进行树、石小品画水墨表现,构图主次分明,虚实得当。4.笔法运用协调,线条顿挫有力、具有节奏美感。
专题三 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
所需课(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时 共用1时,每周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
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间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情感。感受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专题问
1、主题创作人物画要注意那几个方面?
题设计
2、人物和背景的关系如何处理?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 课件 美术教室 绘画工具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欣赏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
1、欣赏《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
2、“以形写神”是传统人物画重要的审美标准,即通过足以显现人物内在的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不同人物性格、个性、内心世界,同时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会属性,并给予或尝试新的审美判断。
活动二:分析《太白行吟图》
1、湖面感受
2、是人神态
3、笔墨表现 《学步》、《相马图》
1、构图
2、笔墨运用
3、背景处理
活动三:
1、临摹体会、尝试创作
2、展示评价 活动四:评价
1、主题表现
2、人物神态
3、笔墨效果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1 提出、思考、交流问题和进行评价。
评价要2.热心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持久,操作细致、耐心,与同学点
合作融洽。
3.进行树、石小品画水墨表现,构图主次分明,虚实得当。4.各种笔法运用协调,线条顿挫有力、具有节奏美感。
2.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二
一、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
传统的美术教育, 注重于内容和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探索和发掘。长期以来, 教育教学多围绕着临摹, 注重技法的使用, 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的与教育核心背离, 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兴趣没有被激发, 创造力更无从培养, 严重的与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相背离。
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掘, 传统美术教育很难实现这样的目的。而僵化的教育模式,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兴趣培养十分重要,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兴趣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国画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中国绘画的精髓,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情、和心理气质。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将诗、书、画、印为一体, 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便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他们的创作之中。
国画既传承了传统文化, 传授学生传统的技法与此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仅限于单纯的临摹, 而是给予孩子自由作的空间, 让他们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 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充满童趣和无限的创意。学生从创作的过程中不光学习到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和国画技法, 更学会了如何创新并将新奇的想法转化为现实。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 有其自身学科的独特性, 它更注重于实践和创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期, 正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国画教学正可以弥补传统小学教育的不足, 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脑也锻炼了学生的手。学生通过对国画的学习, 了解了国画的构图结构、笔墨韵味、颜色搭配, 同时自由多样的创作内容又给与孩子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小学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全面均衡。国画教育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协调和创造能力, 正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
三、小学国画教学模式探究
国画教学与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形式存在着一些不同, 因此急需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兴趣培养、教法探究、创造力激发三个方面对教法进行详细阐述。
(一) 欣赏国画, 培养兴趣
国画欣赏是国画教学中最终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国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 欣赏国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日常教学中,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忽视换面的层次和细节, 易将画画得过小或过大。主要是他们缺少对画作的理解。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强引导, 通过欣赏名画、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节, 并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如赏析齐白石的《虾》时, 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虾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虾的生活习性, 并熟悉虾的结构。以此循序渐进的引入国画用墨处理的技法, 让他们了解大师齐白石是如何善于操纵笔墨的, 在下笔画虾时, 他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 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 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
当学生了解国画技巧之后, 他们便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相结合, 为进一步的创造打下基础。同时大量的欣赏名师大家的国画作品,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发自内心的喜欢传统文化。欣赏国画只是教学的第一步, 目的在于培养兴趣, 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但这一过程尤为重要, 它为后续的教学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欣赏国画名作的作用不可以忽视。
(二) 丰富教法, 积极引导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国画教学主要指儿童水墨, 学生主要是临画或创作各种形象, 再通过毛笔在宣纸上展现出来。它利用基本笔墨原理画各种形象, 易于学生掌握操作。可以涉及动物、人物、植物、花卉、建筑等, 教学内容灵活多样, 同时给学生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
国画的笔墨千变万化,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笔墨变化中的文化和韵味, 这边需要教书的示范和传授。墨色的交融, 湿、浓、干、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情趣, 又掌握了基础的国画技巧, 可谓一举两得。
作为一个美术教师,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而创造性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对问题的探索。因此, 作为老师我们便要引导学生, 对他们提问如:“刚刚的丝瓜好看吗?”孩子们的回答各异, 有的说好看, 有的说不好看, 有的说填只蟋蟀就好看了等等。像这样的回答还有很多很多。这时, 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已经被激发出来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了自己的理解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兴趣与热爱, 这时教师再切入主题传授知识便简单自然的多了。
(三) 示范教学, 激发创造
教师的示范在国画教学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画技法复杂多样,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生要想了解这些文化, 示范和演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泼墨、甩色、以水撞墨、以色冲墨、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 可以极大的技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习国画初学期, 教师不需对绘画内容做过多干预, 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只关注学生对基本技法的掌握即可。
当学生对基本技法熟悉后, 教师便可教学生画些简单的藤蔓植物, 如:葡萄、黄瓜、丝瓜等。这些练习简单易学, 可以为学生灵活操作, 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丝瓜的联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丝瓜的藤蔓加以想象。丝瓜的藤蔓宛转弯曲, 学生可能会把藤蔓想象成龙、蛇、虫, 这些想法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孩子的想象力是不可以受到约束的, 况且这些想象也可以使孩子对传统的国画技巧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只要适当的进行引导即可。
正所谓“实践才会出真知”, 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往教学往往忽略了实践的作用, 盲目的指导学生去创作。一味的去指导学生进行创新, 反倒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画作多是随心所欲的涂鸦, 缺乏对颜色的掌握, 画面布局的掌控以及对事物的描述, 因此显得呆板而单调。而国画教学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实践的不足。首先国画讲究对画面构图的掌握, 注重画面的层次和景物的取舍。经过前期名作欣赏和教师的示范, 学生已经潜移默化的具备了构图能力。其次, 国画讲求线条变化和笔墨的浓淡, 学生从墨色的变化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勾勒线条描述事物。并且国画创作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 从花鸟鱼虫到山水人物, 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众多实用的技能和技法, 又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锻炼了手脑的协调性, 又学习和体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1) .
[2]白俊红.浅谈少儿国画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03期.
[3]朱琳.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师博览 (科研版) , 2011年08期.
[4]李媛.小学国画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10年03期.
[5]程新元.创作与鉴赏意义的“六法论”阐释[J].芒种, 2014 (02) .
3.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三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基础;写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是艺术类美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概况和中国画造型的规律和技法,可以提升独立创作能力、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要达到以上教学日标,就必须构建以写牛为中心,再辅以临摹的课程教学模式,把T笔花卉写牛、写意花鸟写牛、山水写牛等训练融合到目前的教学体系之中,改革过去一味侧重临摹的教学模式,将本科牛从低效、简单、呆板的课程教学中带出来。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写牛训练可以使学牛的绘画思维丰富和灵动起来,彻底改变被动的绘画意识,掌握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灵感的方法,使其作品更加具有牛气和人文意蕴。
l 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分析
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沿用临摹经典古面的方法,要求学牛从临摹中领悟古人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及绘画技法等要素。但是笔者发现,学牛在长期临摹后,极易产牛严重的懒惰思想,以至丁无法跳出古人笔墨的局限性,造成今后写牛或者自己创作时只能照搬古人作品中的笔墨,这样的作品必然会失去新鲜、活跃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20世纪50年代,国面大师徐悲鸿、蒋兆和等致力丁中国画笔墨的继承与创新,他们力图革新古人的造型方法,提倡增设写牛课程。自此,中国画教学体系中诞牛了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仍然以临摹为主;另一种则以写牛实践训练带动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这样能提高学牛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笔墨造型能力。在题材的表现方面也促使中国画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生活、人文以及自然环境,也为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2 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构建以写牛为主的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增加写牛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活跃以及更加贴近牛活。具体而言,此教学模式建立在工笔花卉写牛、写意花鸟写牛、山水写牛的基础上,这些写牛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1 工笔花卉写生训练
通过这一内容的写生训练,能够让学牛运用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花卉的白捕写牛实践,从而掌握花卉写生及创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最终获得对笔墨语言的独特理解。具体来讲,首先,在进入该项训练之前,教师应当给学牛讲授花卉写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笔墨要求。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求学生通过花卉写牛,提高对花卉造型能力的领悟与认识,提高学牛审美判断能力。体会用笔、用墨、质感表现、空间布白等诸多要领,并提高构图能力。接着,通过着色工笔花卉的写牛实践,掌握工笔花卉画从写牛白捕到着色创作全过程的作画方法,让学生掌握运用各种捕法进行花卉写牛的技法,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打好基础。作为写牛实践的指导教师,应当培养学牛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并掌握工笔花卉画特有的造型规律。在理论讲授的同时按照进度布置相应的写牛实践作业,也可结合具体的课题分段讲授,深入浅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牛将优秀文化传统与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开拓学牛的专业视野,及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采用讲授法、实验法、示范法、讨论法、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教学于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2 写意花乌写生训练
学牛通过写意花鸟画的理论学习与写牛实践,必须了解写意花鸟画的产牛和发展历史,对写意花鸟画理论基础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并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思维规律,懂得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原则和欣赏方法。写牛实践内容包括,首先,通过写意花鸟画的临摹,使学牛掌握写意花鸟的基本概念和作画方法。接着,教师通过现场演示与指导,让学生了解白云笔、兼毫笔、狼毫笔等工具的运用技巧和牛宣纸吸水特性,掌握各种墨法的运用技巧。最后,引导学牛从写意画的意境、笔墨韵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小幅创作练习,进一步认识以水墨来造型的方法和美感。指导教师必须培养学牛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牛掌握写意花鸟画独特的造型规律,树立学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养成不断对未知领域主动探索与研究的精神。总之,通过写意花鸟的写牛实训,进一步掌握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形式、技法,最终达到活用所学的技能,独立进行中国画创作的目的。
2.3 山水画写生训练
本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牛进行一定数量的临摹,主要掌握山石与树木的基本画法,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牛利用所学笔墨技巧勾画自然小景。在写牛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采用实例教学,在理论讲授中结合现场示范,可以先对山、石、树、水、云、雾等元素进行分解练习,再进行综合练习。
山水画更加侧重丁走入自然、“师法自然”,需要广大师牛到自然山川之中去体悟大“美”与大“道”,还需要师牛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诗词修养。指导教师应当鼓励广大学牛通过写牛传达出自己对自然大“美”的独特体会,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才会显得真诚、多样化、生动,才具有无穷的牛命力。
3 以写生带动课程教学改革创造了中国画笔墨基础教学的新模式
4.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四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5.中国画笔墨的智慧 篇五
中国画笔墨的智慧
——刘阳先生水墨画作品涵养认知
水墨歌者
中国画,顾名思义是因所使用的笔、纸、墨,形成的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这其中,中国画花鸟、人物、山水的特点,除立意、结构、造型、构成之外,对笔、墨的认知、理解、使用,是最能检验画者对中国画材料的笔、纸、墨的驾驭能力,也更能体现画者的学养与雅、俗取向。
所谓“有笔”:即是对毛笔结构(笔尖、笔肚)、笔锋(中锋、侧锋、偏锋)认知、使用形成的力度、方法(点、线、面的提、按、皴擦、扫、戳、渲染),可如丝、如杵。用够、用足,方可有效传达、表达、深化主题与思想、意趣。用笔到位不能修改的精妙:作品的骨力、骨气才能彰显或灵巧、飘逸、洒脱;或凝重、稚拙、奔放。
所谓“有墨”:本质是对用以调和的媒介“水”的多、少,形成的浓、淡、干、湿的控制,及宣纸吸水状况的认知与把握。好的水墨:淋漓酣畅、有无尽的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灵动飘若氤氲、霞霭,或有无相生、浓淡相宜;凝重如磐岩、如钢铁;温润如春雨,干裂如秋风(黄宾虹语)。
具有完备、高超、精致的立意、结构、造型、构成、笔墨、色彩肌理、思想性系统的中国画,才是完整的、有价值的。中国画最能体现画者的学养与良心。
水墨画最能体现笔、墨结合的时、空与学养、思想、智慧。刘阳先生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沂蒙、江南、湘西、云贵青藏高原几大系列)几十年的探索、追求,皆如此。
然而,近些年名利驱使,很多未经过高等美术专业教育、规范学习结构、造型、构成,不了解国内外美术史、历代大家作品、技巧、理论、色彩关系,不去观察、写生研究机构,只通过临摹、抄袭画册,或拜个外行半吊子“为师”,或弄个泛滥的草台班子的社团成员,而“速成”的自诩、自吹自擂、炒作的伪“家”、“大师”、笔会、表演,甚至“流水线”“生产”,就为了卖画、脱贫致富。既不懂笔与墨的本质内涵,无笔无墨,只知抄袭、剽窃堆砌,“丑”、“脏”、“干”、“乱”、“花”、“艳”、“腻”的恶俗,随处可见。扰乱了视听、破坏了标准,把美术行业、专业弄得乌烟瘴气,助长了不求甚解、粗制滥造与低俗审美的取向。
6.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篇六
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大多数人学习国画,是出于一种爱好,也是一种对于文化的鉴赏,上海国画课程在学习国画的同时更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最具有其特色的。国画的欣赏程度是最高的,学国画也是需要用最长时间的。历史上的很多人喜欢即景抒情,也喜欢托物言志。国画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国画中蕴藏的文化也是深不可测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
上海国画培训的刘伟老师和我们说过,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7.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七
关键词:中国画,历史,灵性美,形式美,内在美
一、和风墨韵—纸上奇葩也“和谐”
中国画, 作为我们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 它有着一段丰富悠长的历史进程, 这段时间的洪流涵盖了中国画的孕育, 产生, 发展, 鼎盛和完善。传统的中国画, 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一个缩影, 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民古往今来一直秉持着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自然, “和谐思想”, 作为我们华夏神州传统理念的精华, 无不例外也必定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发展的始终, 中国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始末都清晰地烙印着这伟大的思想。因此, 当我们回眸千年之时, 若我们以指导着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谐思想”为着眼点, 中国画, 这一生宣纸上的神话, 又将给世人带来新的领悟和感受。
二、线造万象墨生辉, 清风韵律现和谐
1、笔墨纸砚“和”一体
中国画, 一直被西方的汉学家们认为是一种“灵性的艺术”。[1].《中国大家》 (白庚延, 《宇宙在手, 万化由心——谈中国画的灵性》) 。它所具有的艺术创作上的美感, 一直被众多文人墨客所称道。“而美之所以为美, 可以寻到一些规则:适应、多样、单纯、统一——所有这一切, 都参与美的创造”。[2].《美的分析》 (荷加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2年1月1日) 。至于中国画的创作, 当画家游戏笔墨, 以同一种格调将笔, 墨, 纸, 砚这四大灵魂完满地, 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一起, 以点线面的浓淡变换来诠释画作近乎浑然天成的美感之时, 中国画的“统一”霎时跃然纸上。
所以, 从这层意义上来看, 中国画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艺术, 中国画的艺术美就是一种和谐美;一幅具有艺术价值的中国画作品, 它所带给欣赏者的共鸣和享受, 定是那勾勒在画卷之上又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2、情景“和”一意境远
和谐思想之一, 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3].《道德经真义》 (陈全林, 团结出版社, 2008年10月) , 这是老子的思想精髓之所在, 其诠释了人为人处事必经四个阶段, 最后达到“人天合一”的最高境界。其实, 中国画虽为一种艺术语言, 它也是一种“人天合一”的创作形式。因为每一幅中国画作品, 它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外, 同时也是画家们渲发情感, 畅说感悟的媒介之一, 他们将自己游历人生的所得所想交汇融合于自己手下的画卷之中, 借由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描写刻画, 来抒发此时自己特定的情感, 传达特定的思想, 表达特定的观念。而这所有的情感, 思想, 观念, 整合画作本身的艺术美感,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创作境界。因此, 咫尺画卷也是意境交融。
3、墨香和风吹东西
苏联艺术科学院通讯院的B.H.彼得洛夫教授曾评价中国画为“喜马拉雅山般宏伟的中国画。”并且他说, “中国画是哲学, 是诗歌, 是寓意的顶峰。”[4]. (《美术》1991年5月) 。确实, 中国画已经跨越了社会, 跨越了种族, 跨越了国界, 在世界这样一个如此之大的领域里面获得了尊重和认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 中国画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世界友人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情感上的共鸣, 让其他国度的朋友通过中国画, 来更好地了解中华这个泱泱大国, 了解我们的历史, 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了解我们的价值理念, 同时丰富深远的东方文化也得以世界各地灿烂。
“任何一种传统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传统没有发展, 没有变化, 那么这种传统不会形成大河, 就会变成一个静止的湖泊, 跟巴比伦文化一样, 早晚要干涸、断裂——郭怡宗。”[5].《站在世界艺术发展的高度看中国画》 (王明德, 《中国画艺术年鉴》2004年) 。中国画, 作为我们华夏艺苑中的一大瑰宝和奇葩, 它的演变和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程度的充实, 创新和突破。林风眠先生就曾提出过“调和东西艺术”的观点, 他指出:“中国现代艺术, 因构成之方法不发达, 结果不能自由表现其情绪上之希求, 由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 而期形式上之发达, 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求, 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一方面输入西方艺术根本之方法, 以历史观念而实行具体的介绍;一方面整理中国旧有之艺术, 以贡献于世界。”[6].《中国画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孙振远, 原载于1926年10月《东方杂志》第23卷) 。也许, 这一艺术理念在当时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 但是历史证明, 它确实符合中国画发展的客观需求。得以庆幸的是, 众多的中国画家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同时, 也提倡理性地向西方艺术借鉴学习, 让中国画在保留有浓厚的“中国韵味”的基础上, 融合西方创作理念和创作技巧, 使优秀的西方艺术文化突破国界, 给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便让中国艺术能更好地与世界接轨, 顺应和谐世界的潮流。
因此, 从这层意义上说, 中国画体现了“和谐思想”中“社会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画正以一种世界语言的角色为和谐世界效力。
“笔墨生辉, 和谐天成”, 传奇国画以其深远的“和谐理念”, 飘香于灿若星辰的艺术宝库之中;如此的文化艺术价值, 必然使中国画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沿传相续, 中国画必然被时代认可, 接受, 尊重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白庚延, 《宇宙在手, 万化由心——谈中国画的灵性》、《中国大家》。
[2]荷加斯, 《美的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3]陈全林, 《道德经真义》, 团结出版社, 2008年10月。
[4]《美术》, 1991年5月。
[5]王明德, 《站在世界艺术发展的高度看中国画》、《中国画艺术年鉴》, 2004年。
8.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八
【关键词】国画教学 ; 多媒体教学 ; 美术素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44-01
小学国画教学是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而选择的美术教学内容。国画不仅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小学生从理解文化的角度掌握、吸收美术知识,可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层次。在中国画中蕴藏着特有的民族魅力,美术作为主观性对外界事物的理解,更多的是将内心世界舒展开,以美术画面的形式体现,使得小学生对国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了使国画的内涵更为形象、生动、直观呈现,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国画教学,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小学生对国画的兴趣
(一)用多媒体播放动画,以引导小学生按照想象作画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艺术欣赏水平不够而对国画难以正确理解,最终导致对国画失去兴趣。为了提升国画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可以在国画课堂教学之初,就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动画上[1]。小学生普遍喜欢看动画片,塑造轻松而活泼的课堂氛围,可以将小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当小学美术教师看到小学生饶有兴致地观看动画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试着画一画动画片中的内容。小学生对动画片还意犹未尽,就要将自己喜欢而印象深刻的画面在纸上画出来。在小学生画画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轻柔而旋律优美的音乐,引导小学生从自己的想象力出发绘画。
在国画教学中,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创作国画,且想象力要比美术知识重要得多。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要应用多媒体塑造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学环境。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就会融入到情境中,感受国画之美,并对国画的美从自己的角度加以评价,潜移默化地接受国画教学内容。
(二)用多媒体播放与国画相关的知识,提高小学生对国画的敏感度
小学生的国画教学不仅能够教会小学生作画,更是培养小学生美术素质的需要。小学国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且能够配合国画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国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播放与国画教学内容相关的节目,也可以在播放国画的同时,给小学生讲一讲国画的色调以及国画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更深层次涵义。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色彩更为敏感。
比如,“认识原色与间色”的教学中,需要将小学生对国画的感觉调动起来。美术的间色通过对原色的不同搭配而形成,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为了能够让小学生认识到色彩的奥妙,可以利用投影仪授课。美术的三原色是红色、黄色和蓝色。美术教师将三种颜色用投影仪投放到屏幕上,就会看到颜色是黑色的。如果将黄色与蓝色投影到屏幕上,就会出现绿色的图案。此时,小学生会对颜色的调配产生好奇心,美术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画笔在纸上调配间色,以深化小学生对颜色的印象,由此而使小学生产生绘画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国画进行分解,指导小学生绘画技巧
国画富于水墨魅力。如果学生仅仅是欣赏国画,加之小学生欣赏能力有限,就会使得国画教学效果不佳。在国画欣赏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作画的技能,让学生在作画中理解国画的涵义。小学生对线条和颜色较为敏感,但是艺术理解力不够,如果一味地欣赏国画,很难让小学生真正学到国画知识。美术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线条将轮廓画出来,然后向画中添加颜色。在小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使小学生一边作画,一边学习水墨知识。
国画创作所使用的生宣纸,其特殊性在于,宣纸上所勾勒出来的水墨图画更具有意境之美。水墨在宣纸上变化着,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此时,美术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如何运笔,并结合毛笔字写作开展教学。对于国画创作过程,美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循环播放,使小学生在学习国画创作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课件的提示完成绘画[2]。由于墨汁接触到宣纸之后,就会产生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这种变化寻找国画创作中的水墨使用规律。学生还可以观看课件播放的水破墨、浓破轻等国画创作方式,并加以模仿,为后续的学习积累经验。
在国画的构图学习中,往往会采用营造意境的构图方法,小学生使用线条将基本的图画结构勾勒出来之后,就使用水墨突出画面的内容和层次。美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国画大家的作品,小学生会对名家创作国画的运笔方式进行模仿,随之构图思想也会逐渐形成,由此而提高了小学生的美术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更为注重美术视觉效果。国画教学作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以指導小学生欣赏国画为主。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国画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小学生看到这些直观的画面,就会被深深地吸引,并激发起国画绘画情感。小学国画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美术素质为主,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内容,可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发挥国画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军.营造情境激发创新——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2(02): 12-12.
9.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九
【课程名称】:美术 【课题】: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用笔用墨 【课型】:示范课 【教学时间】:45分钟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授课时间】:2017年9月
【教学内容与目标】:学习传统笔墨技法知识,及在造型中表现的艺术情趣,提高对民族绘画的认识并培养作画的基本功。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笔墨造型中的笔情墨趣笔墨造型中的笔情墨趣
(2)、难点:用笔用墨的方法和效果
【教学方法】: 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国画工具、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用一张油画图片和一张国画图片让学生辨认哪张是中国画。然后具体介绍中国画的来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这个话题
二、用笔用墨技法及艺术情趣
1、用笔法(结合欣赏、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
①笔锋运用练习:中锋、侧锋、逆锋、拖锋
②笔触练习:点、线、面
2、用墨法:(结合欣赏、教师演示与练习)
①墨色:浓、淡、干、湿
②墨法:笔、墨、色、水相互交融
三、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
1、泼墨法:一般以大面积的浓淡墨色,采用写意手法,势如泼出,有的先以重墨落纸后,接着以水笔晕开找出形象再加点景
2、破墨法:是以不同的水量、不同墨色,分先后相叠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
3、积墨法:主要是依据形象由浅到深层层积点,但要干后再接画第二遍,它在形象塑造方面更具特点
4、宿墨法: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始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画时留有笔痕 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墨着缣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
四、作业要求:
1、墨色的浓淡与水分把握的关系(随堂练习)
2、墨和色相互作用的效果(练习重点)
10.小学美术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 篇十
课时:2课时
施教时间:9月1日——9月8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依照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表示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同学: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玩一玩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同学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同学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同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身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札记:有一位同学在画的时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样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我和时肯定了这种方法,小朋友们纷纷效仿,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了作业。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示的万花筒,引起同学兴趣。
请同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身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同学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示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资料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讨论)
交流:用扣子、小粘贴、橡皮、夹子、小花片……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资料来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活动四: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札记: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好。有一位同学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们十分羡慕。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小朋友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效果还真不错。
课题:大 人 国与 小 人 国
施教时间:9月7日——9月15日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同学:玩具、纸、笔等
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示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示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请同学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同学用自身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同学考虑:
1、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11.中国画笔墨的写意性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 绘画语言形式 写意性
【中图分类号】J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75-01
一、写意性在中国画笔墨材料属性中的体现
中国画和中国画笔墨存在着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经过几千年的选择适应,中国画在发展中选择了中国画笔墨。如果中国画中没有笔墨运用,那么这便称不上是中国画。中国画笔墨作为一种工具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写意性便是中国画的写意性。
(一)对毛笔的使用是中国画写意的基础
毛笔的发明起源于中国,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对其进行记载,但是自从有了书契后毛笔便被人们使用。正是有了毛笔的使用,中国画才会逸笔草草,毛笔是中国画写意的基础。毛笔是由笔头和笔杆两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都有自身特有的外形和功能。笔头的外形成圆锥,材料选用动物的兽毛,保证柔软而富有弹性;笔杆的外形是圆柱,材料选用大都以竹木为主,也有部分是角或骨制成。其实毛笔的功用在于笔头,笔杆只是便于执握,方便使用。
毛笔的使用能够成为中国画写意的基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体现:第一,毛笔笔头柔软而且富有弹性,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按、提、顿、挫等多种用法。多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作者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尽情发挥,通过毛笔将写意性跃然纸上。第二,圆锥形的笔头外形使毛笔具有尖、圆特性,在作画过程中既能用笔旋转又可实施平铺,充分实现空间立体感。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流动对画面加以起伏变化,构造不同意境。第三,笔头材料选用兽毛,这样笔头就具有了吸墨功能。同时因选用兽毛不同所具备的含墨水平不同,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毛质来实现用笔的浓、淡、干、湿等变化。
(二)墨的色泽和材质对笔墨语言写意性的促进
墨在颜色上所呈现的黑色,是人们对大自然认知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墨黑色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是对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将复杂归化为单纯,墨色属性承载着人们含蓄微妙的情愫。同时,墨在材质上具有含胶融水的性能,使其具有“积、宿、破、泼、浓、淡、干、湿”等多种表现性能,在画中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我们可以从画面上墨的表象感受出不同的美感,领悟不同的意境。
二、写意性在中国画笔墨绘画方法中的体现
中国画笔墨遵循“骨法用笔”的造型原则,所谓骨法,就是通过线条勾画各种形式的结构框架,能够体现作者气力的线条即为画的骨。“骨法用笔”一般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骨,二是讲用笔。
(一)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写意性
中国画的主要工具便是笔墨,由于笔墨的特殊性造就了中国画的平面造型,它不似雕塑能够以实物展现,想要在平面之上呈现出立体空间感便要借助强劲有力的线条。在中国画中可以借助线条的刚柔虚实变化来塑造各种各样的造型,把人物形态,自然意境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画笔墨用笔的写意性
中国画的绘画造型虽然是多彩多姿的,但是它本身还是围绕着两大类别在创作:一类是平面的造型,另一类就是立体的造型。在中国,毛笔在绘画界有着特殊的地位,再加上书和画本来就是同根同源的,这些的情形就造就了我国的绘画主要是以线为主的特点。中国画的线具有非常特别的色彩,它不是简单的一条线,不同于利用机械所刻画的一条条的线,它的里面蕴藏着作者的灵感、意气。
(三)中国画点线笔迹蕴藏着写意性
中国画之所以有筋骨理论,以及张彦远大师的形似骨气论都是依据画笔的点线所具有的“骨法”不同而进行区分的。这一条条由毛笔绘制的线不仅仅是一条书法的线,同时在这充满“骨气”线条中蕴含着作者的不同意蕴。在我国书画本来就是同宗同源的,在书法中有着笔法的贯通,善于工笔画的大师也都是书法的好手。
三、写意性在中国画笔墨绘画语言形式中的体现
(一)墨色的不同是中国画笔墨绘画语言的具体体现
墨色在中国画中占有着很重的地位,它的颜色的深浅表示着作者不同的心境。在中国画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设色法则,不过中国画的设色法则是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他追求的是“物类色彩法”。我国古代国画大师王维就曾经发表感慨“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来表达对水墨的钟爱之情,在我国的各个时代绘画都离不开黑色。黑色已经成为了国画的一种标志,它代表着中国人的偏好,它也将作者的不同意象色彩表达的淋漓尽致。中国墨色的巧妙应用,很好的满足了古代文人骚客对浪漫主义的幻想,他们利用不同的墨色编制着不同的梦,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情溶于墨色,墨中夹杂着感情,从而把这种对墨色的追求推到了一种极致。当然这也是中国人对写意效果追求的结果。
(二)墨通过水媒介与纸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笔墨的语言形式
当今时代,绘画这个词语已经是用的泛滥成灾,成为了一个流行的有点过头的词语,但是人们只是将它看作是一种技巧的比喻,而不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在社会生活的群体中,意念这种抽象的东西需要借助真实的物质才能得以表达,意念需要物质作为载体才能在人群之中进行传播。墨与纸的有机结合,为人们传达各自的内心情感提供了物质载体,在笔墨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意念的“影子”。众所周知世界中各种生物都是由有限的“元素”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在笔墨画中每一笔、每一点其实都是一种美的元素,这些个不同的元素一方面是对艺术形象的分解,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组织成任何的视觉影像。古人正式运用这些特殊的元素符号,借助墨和纸这些载体进行着匠心独运的创作,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写意
中国笔墨画大多以写意为主,以写意见长,很少碰到国画大师是以画具象而著称的。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讲究的是用心运笔,心是意和气的统一。在汉语字典中意是有两种含义的:第一种,当你心里面有对某个物体的具体轮廓时,你才可以动笔,但是你的笔墨并不是着重于完全刻画它,而是要着重到它的意象,这种意象构成了国画的蓝图;第二种是说气是用笔的动力,内心没有气就不会用笔,气它是笔墨落实力度的能量来源。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讲究用写意的形式来抒发情感,讲究以气来用力。中国画中的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特征,它是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主要特性,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画中的笔墨语言所要传达的最主要思想。
参考文献:
12.中国画的笔墨认识 篇十二
理论家们关于笔墨的争论和见解各有不同, 有的强调笔墨, 把笔墨强调到了中国绘画根本及归属的位置;有的否定笔墨, 把笔墨否定的一文不值;有的则强调中国绘画的笔墨应在当今社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视觉感受的要求;有的则强调加速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语言的交流与交融……这些论调各有其不同的立足点与理论依据, 是对是错或褒或贬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笔墨究竟是什么?在绘画中, 如果将“笔墨”简单的理解为固定的笔墨形式或者说是笔墨样式, 那么这种笔墨必然会影响绘画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中国画来说, 笔墨这个中国绘画独特的语言, 将会永远作为一种品评的标准和识别的标准存在于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中, 是“中国绘画的根本所在”。清代恽南田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 这是一句代表典型的中国画家的观点的话。一幅画如果没有了笔墨或者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 便算不上是中国绘画。
中国画的笔墨并不是中国绘画的目的, 笔墨中包涵了一定的民族性。若把笔墨单纯意义上地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难免偏颇, 因而吴冠中先生所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其价值等于零”, 这一观点有其正确性。笔墨是一种语言, 语言也只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才能够说明问题, 才能为人所懂, 单纯的字母或者笔画如果不组合, 便说明不了问题, 作为语言来说它便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但是吴先生的这句话却有太过强调内容而有只看到了笔墨的表现技法而忽视笔墨内涵之嫌。因此, 仅从这一点上讲, 似乎对笔墨的涵盖和认识有所偏差。但是无论如何, 单纯强调笔墨形式而无视或轻视内容, 其画必定肤浅, 或者若太重视内容而轻视笔墨, 其画亦平淡而直白无味。
笔墨在中国绘画中, 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和转变,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了无数精良的笔墨传统。中国绘画的重点是对“线”的表现。“点”是最短的, 浓缩了的线, 皴和擦亦是线的发展和演化。“线”可以说是中国绘画中的“骨”。如何才能用一种合适的、合用的工具来表现线呢?中国的毛笔便应运而生。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画花纹开始到秦代把笔毛载入镂空的笔杆中到汉代把不同性能的动物毛按在笔的不同位置上以增加毛笔的坚挺、聚拢性及含水、含墨量, 再到明朝确认的毛笔的“尖、齐、圆、健”“四德”, 毛笔成为中国人唯一的表现工具, 千百年应用。中国的墨同样也经历了悠久的发明与精进的历程。“笔墨”从工具材料的名词变成卓越使用笔墨技法的统称。最早的笔墨是作为描绘物象的手段, 或可称之为笔墨技法, 而到了元代以后, 逐步发展演变成为独具价值的存在体。使用笔墨自身不再以写形状物为唯一的目标, 而自具一种足供品味和观赏的价值。乃至明朝末年, 终于形成可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的高峰。董其昌提出“以径之奇怪论, 则画不如山水, 以笔墨之精妙论, 则山水绝不如画”的论调。笔墨不再受所描绘形象的束缚, 甚至超越形象, 成为中国绘画中的首席角色, 使得形象成为一种依附于笔墨而存在的藉口。而此时,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垮了旧有的士庶的界限, 大批的“士”无法分享到政治权利, 而且产生了文士商业化、商人文士化的现象, 这就迫使原属的文士对其所属群体的社会地位进行重新的定位。然而, 在这个阶段, 文人画的笔墨观根深蒂固, 因受这种笔墨观的局限, 在众多文人画家中, 以人物为题材的画远远少于山水、花鸟。虽然从中国绘画发展的角度上讲, 文人画风所提倡的意象性笔墨观在某种程度上曾一度阻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 但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历史的原因。
对笔墨的理解如果只是对元代以后至明清士大夫文人画家所总结并代代因循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语言而言, 这种笔墨传统确实对自由创造性的绘画有负面的影响和作用, 尤其是笔墨传统过分强调“书画同源”理论, 要求以书为本, 更阻塞了笔墨技法活泼、自由地、充满生机的抒发。但是, 这并非是笔墨传统的问题, 而是人们对笔墨传统的曲解。笔墨,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性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如果一味的强调时代的变化而求新求奇, 以西方绘画的思想论调来排斥和攻击中国绘画的传统理论, 则是荒诞的。当然, 我们在肯定和强调传统笔墨的同时, 亦应注意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一味的闭关锁国, 而无视或轻视它国文化也是不对的, 尤其是信息交流如此迅速的今天。文化交流的影响在今天显而易见, 如若我们只抱定旧的传统, 坚持身着长袍马褂流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定是做作和不合时宜的。因此, 从人文学的角度讲, 艺术之于人类其实是不分民族、不论国界的, 无非是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而已。吸收并采纳西方艺术之精华以补充和拓展我们的笔墨传统, 并非是对传统观笔的舍弃, 至于吸收多少, 保留多少民族性, 这便是画家个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北鱼:《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根本》, 朵云54集。
13.论中国画笔墨心象体现因素 篇十三
一、中国画传统审美意识对心象体现的影响
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影响, 心象物化于图式, 诸多艺术审美语言都渗合在其中, 形式语言都使绘画作品生发出心象所要表现出的感觉。要么表现物象以自我为主加强人性的渗入;要么表现形象以物象为传达之准绳。笔墨心象大体本质仍然是图式的中心。虽然图式效果可能是体现实象, 或是体现的是虚象, 但“象”的本真心象仍是主导于画的图式。这实象或虚象都是由自然之象描写变化或抽象概括而来, 一些图式效果有具象之面目呈现多一些, 另一些图式效果常就体现抽象之面且多一些。但总的图式心象仍以具象自然物转化而来。心象包含了一切审美因素寓于画中。这一切都归于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 中国画图式面貌形成来自于五千年文明积淀。儒、道是其所依之背景, 中国画形成所以是这样的面目, 文化渗透作用不可低估。画者从于此技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儒学文化的影响。儒学在文学艺术上的至高标准便是中庸。以“和”为美、“中和”、“和谐”、中庸即是真善美的体现, 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学文化、博大精深, 对人格塑造可以说根深蒂固。
二、中国书法抽象艺术形式语言在心象中的影响作用
心象语言的形成, 标志着中国画价值体系的生成, 其生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价值不仅仅只是一种图式, 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对于书法艺术介入绘画, 古人论书有很多高论:“书, 心画也”、“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无意于意, 乃佳尔”。这些都是书法艺术中的精髓。绘画借书法用笔就把画意提高了一个层次, 书法抽象的用笔意味无疑使绘画增加了灵动的意味。书法最高境界就是灵动地表达。越是无意的自然流露, 越能表达所思所想的意境。书法与绘画结合是书画成功的关键, 只有先有意的把握, 熟练的用笔, 两者完美结合, “心象”即可生成, 书画“心象”的美妙靠的是书法线条技巧高度的驾驶,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描绘自然物象心意的美好抒发。书画“心象”形成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快慢疾徐, 迭宕起伏的描述都显出灵动之生命力, 书法用笔纵情的表达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心与笔结合的美妙, 好的书法用笔技巧能充分显示书画结合的效果, 拙劣的书法用笔却很难达到那种美妙效果, 要把心中之象与书法用笔结合恰到好处, 如庖丁解牛一样, 游刃有余, 真正达到有限至无限, 这就是书与画结合的关键。
心象是书画意境的重要形式, 书法艺术手段的导入无疑使心象具备了可操控的方法, 书法与心象不愧是一种最佳结合。一般情况下, 心象与书法用笔会出现心象与用笔不统一的情况, 要么心象不随笔, 要么用笔很难表现心象, 所以把二者结合作为书画创作的主导是必要的, 克服不利的偶然, 发展有利的偶然, 使二者结合天衣无缝, 心象随笔势, 笔随心象意, 这样心象语言才能真正达到。当代绘画的延续, 书法艺术仍然没有脱离对绘画之影响, 而且更强化了其作用。现代中国画的延续发展, 抽象意味更使绘画得到了强化, 书法艺术法则与中国画结合更加紧密, 心象表达更离不开书法抽象意味的介入。脱离物象纯意味心象表达最能显示当代文化的意义, 书法性表现人的时代的认识, 形式意味强化了艺术的品格, 也能很大拓展艺术的时代空间, 所以书法抽象艺术形式在当代心象语言形成上似是很难割舍的绘画语素。
三、文人画与笔墨心象的影响关系
文人介入中国画, 标志着中国画格调进一步升华, 中国文化灿烂的历史具有了可书可点的一笔。中国古代文人画在中国画几千年长河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其作用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 文人画即是中国画延续发展的关键。文人画的形成和文人介入绘画, 就把中国画文化之格调提高到文化审美之中, 他们的艺术理念及理论的倡导确立了中国画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地位, 无论从艺术形式、图式价值、文化品格都可称为人类之瑰宝。文人画介入绘画, 更标榜其精神的畅达, “写胸中逸气”和“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的绘画主张是典型文人画的特色。他们常借书画表达自己寄情于天下的文人之心, 虽畅达于绘画、书法, 其关天下之内心却是其目的, 精神理想是其重要的追求。从本质上讲文人画更注重人格之独立及自我完善方式, 对自我的修炼达到了极致。“即使法不法, 画不画, 自有我在。”“师古人之心, 不师古人之迹”的主张使其独树一帜。在绘画中表达心意、心中理念及思想感情都做为第一标准, 对自我生命的关注也是后人忘尘莫及的, 其表达的自然之象就是对自己人格之象的写照, 寄情于景, 神于物游, 唯以追求精神上的超越。
四、心象的表达性特色
1、表达性与表现性
心象物化于图式一般会呈现出两种手法, 再现心化自然之心象表达性是其一, 物象表现在画面, 大都是对自然之象取舍注重自然因素, 心象显现也都从具象中对本质东西的表现, 表达是一种传神的再现, 整体心象是整幅图式所要把握的, 即要兼顾整体画面之效果也要考虑形之“象”之精密的神采表现。
其次是表现性, 表现性特征在心象表现图式中则是最重要之手法, 他不仅要求笔精墨妙, 还要要求感情的介入。表现性手法在心象图式表达是最高妙的手法。中国画的“写意”即是表现性特征的具体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灵魂, 人之感情的渲泻都靠写。
2、造境——心象书写
中国画是哲学与文化和心性结合的艺术。境和作品图式所包容的意境内涵是作品图式应表现出来的, 画面内含气息往往表现出一种鲜活的艺术感受, 栩栩如生。境的把握自然要对心象有较高标准要求, 心象则很自然要表现出意境之象, 所谓“大象无形”, “大音稀声”, 就是最高境界。一切心象都要符合意境之表达, 境在心象生成, 主体是考虑之要素, 境即心境, 是象外之象。造境就是心象之任务。心象书写是造境之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14.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2、能力目标:
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墨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难重点:
二、教学重点: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三、学具准备:
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组织教学。
向学生问好并自我介绍,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自己,进行课前材料检查。组织学生以找不同游戏的形式欣赏国画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欣赏的画属于什么画,画面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从中感受工笔画和写意画所带给自己的不同视觉感受。
发给学生生宣和熟宣,让学生亲自在生宣纸和熟宣纸上随手画,从中发现两者材质的不同和各自的属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引出课题----认识中国画。、向学生介绍中国画,引导学生从题材、笔墨色彩的运用等角度初步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是用毛[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绢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富于传统特色。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中国画的分类:
按技法分:
1、工笔画。
2、写意画。
按内容分:
1、花鸟画
2、山水画、毛笔 生宣:吸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主要用于写意画。熟宣:吸水性弱,主要用于工笔和白描。羊毫:质地柔软,携水量大。兼毫:软硬适中。狼毫:质地较硬,主要用于勾线,皴、擦等技法的实施。中国画的形式:
中堂、条幅、小品、镜框、卷轴、扇面、长卷、斗方等。、初步学习简单的笔墨。
1、认识国画的笔法。
简单的演示各种用笔的方法,讲解用笔产生的效果。
中锋用笔是指毛笔笔尖与纸面垂直,笔锋在墨线中间行走,用力要均匀,其效果圆浑稳重。
侧峰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逆峰用笔是指笔锋逆行,其效果干涩、稚拙。拖笔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
2、认识中国画的墨法。
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
3、认识国画的墨色。
中国画的五墨: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中国画的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4、组织学生赏析《泼墨仙人图》和《墨梅》。
5、教师演示几种笔法和墨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1、进行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的练习。
2、要求学生随意画一张写意中国画。、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评点。、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15.中国画笔墨的人性化浅说 篇十五
“人性化”是以人为基础, 那么要想知道人性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先要知道人是什么, 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 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也有人说“人一半是神一般是魔鬼”, 因为神是理智的, 魔鬼是冲动的。人恰恰是具有感性和高级理性的混合物。就“人性化”而言,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又赋予它不同的精神内涵。譬如在西方, 古希腊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重视个人价值, 追求自由、享乐, 以及追求思想自由, 推崇创新”的思想就奠定了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而在中国, 儒家的“人生观”与道家的“自然观”两大思想体系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两者比较, 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内涵倾向于人的思想自由与解放, 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内涵则更倾向于精神自由与伦理制约二者的协调统一。因此, 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性的概念是按照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土壤的培植从而不断成长、完善着自己的肌体与灵魂。如果我们撇开文化谈“人性”, 人性中将是除了区别于一般动物具有的语言与高级思维能力之外, 剩余的只是与一般动物类似的快乐冲动。那么, 这样的人性显然不能使人能够成为真正的人。在中国, 塑造与维系人性的完善与发展的文化源头与依据有二:一是以周文王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为奠基的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 二是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这两大学说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扮演着一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中儒家倡导的“入世”思想与道家倡导的“出世”思想恰好形成对立互补的调和关系, 在这样的调和原则指导下的人的行为, 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人性”行为。它既不可以简单的用道家思想阐述, 也不可以简单的用儒家思想界定, 完美的“人性”既要学会在精神领域放飞自己, 又要学会在社会领域管理自己。
对中国画来讲, 人性化的提法虽没有像管理、营销与教育阶层那样受追捧, 但实际上中国画自身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承载着这样一个与生具有的属性。从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论、“自然”论, 以及庄子哲学的“逍遥游”、“物我两忘”“解衣盘礴“思想开始, 到魏晋玄学开启的清峻通脱、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名士气度, 都无不流露着中国文化中所崇尚的“柔顺”“天然”“通脱”的道家理念, 揭示着与天地并行不悖的处世哲学。而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思想与“慎独”“自省”的儒家处世哲学以及“志于道, 据于德, 于依仁, 游于艺”的为学思想, 又从理性方面为“人性化”的内涵做了铺垫。这二者正是贯穿于中国文化中作为完整的“人性化“的重要脉络。具体地说, 中国画的人性化属性可以归纳为两部分内容, 一个是在功能上追求“教化”与“悦情”的调和, 在笔墨上追求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当代与传承的统一等。
从“人性化”看中国画的功能进程, 我们可以将历史大致划分为两个部分, 从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为界, 前后有着功能上的很大不同。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人物画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儒家教化功能, 具备着“人性化”内涵中较多的入世部分, 那么,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则是第一个把老庄之道引入绘画的经典著述, 它把与山水画与道联系起来, 指出作山水画, 观山水画是用来观察体现圣人之道的山水画功能论。提出“应目会心”、“澄怀味象”、“卧游”、“畅神”等著名论点, 塑造了中国画笔墨“人性化”的圆满内涵。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应是中国画中第一幅将“游”与“教”合二为一的作品。唐代王维始创水墨画, 将禅理引入绘画创作, 从而开宋元以求“弦外之音”与“怡情悦心“的文人画之先风。宋元文人画在强调功能的自我倾向的同时, 也在强调着儒家的教化功能, 如在题材上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暗示做人的四种品格, 告诫人们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学会驾驭。北宋山水画中对于崇高、庄严、博大的人文理念的表现, 在揭示道家精神的同时, 更多的是对于儒家精神的尊崇与塑造。
笔墨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笔墨的发展过程是从理性和感性不断调和并使审美与内涵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书法墨迹线条的审美发展过程得到印证。从东汉书家蔡邕、崔瑗、蔡文姬, 到魏晋书家钟繇、未铄、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对于书法的传承与审美开拓, 以及东汉草书家张芝、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对书法线条的性情释放, 都从线条与笔法的角度诠释了笔墨人性化中感性释怀加理性监护与培养之间的关系。中国画的笔墨是传承的, 之所以传承, 正是因为它具备了感性与理性两个因素。因为有了感性, 笔墨才得以焕发生命的光彩, 因为理性的参与, 笔墨才得以在人文关怀下前行。如果说感性是笔墨的生命机体与灵魂, 那么理性则为抚育这个肌体与灵魂的健康成长的保护神。就笔墨而言, 理性又是支撑笔墨审美体系与规律的构建与延续的重要保障, 它包含着人性中被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那个审美准则, 在绘画的笔墨中就是由最初用以共享而生发的绘画元素所形成的笔墨语言基础, 还有那些对绘画笔墨起着奠基作用的丰富的思想学说。
在艺术史上, 笔墨最初呈现出完整的“人性化”内涵应该在汉代, 此期, 书法家们首次将书法实用与审美分化开来, 把作书与抒发情性联系起来, 使书法摆脱了对文字的依附, 书写进入自觉时代。这种书写的自觉性又使得中国画笔墨开始具备中国特定文化内涵与审美的人性化特征。而在绘画上, 画像石、画像砖以刀代笔的刀法特征, 开启并引领着中国画笔法的审美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的首次觉醒时代, 也是中国画的真正开端, 玄学的兴起, 引起士人阶层对“自然”的高度向往与实践, 并导致了此期书画笔墨中对于东汉蔡邕“任情恣性”理论的极力推崇。魏晋玄学家王弼倡导的“崇本以举末”和“绝仁弃义”不拘礼法而任“自然”的倾向, 以及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进理论, 在魏晋书法和绘画艺术领域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促进了此期的书法和绘画笔墨的人性化进程。表现于绘画, 顾恺之用笔“笔迹周密, 紧劲连绵, 如春蚕吐丝, 春云浮空”, 陆探微结体“秀骨清像”, 张僧繇画迹“迹简意淡而雅正”, 唐代理论家张怀瓘说“张 (僧繇) 得其肉、陆 (探微) 得其骨、顾 (恺之) 得其神”。魏晋时期书画家在笔墨中对于个体人性的张扬与舒展, 由此略见一斑。
艺术, 作为一种文化关照下的产物, 它不可避免地承载着创作者个体心性与文化大同制约的两面因素,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对艺术中的这种调和关系有着不同的作用。与中国传统艺术相比较, 西方艺术显然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心性即个性的释放。中国艺术, 由于受特定文化呵护与关照, 其个性与共性的调和关系总是体现着均衡与“中庸”, 从中国画几千年历史传承可见, 历代画家们无论在审美拓展还是在笔墨观念的突破, 基本上是沿着前人走过的路而后给予小心翼翼的丰富与延伸, 他们极少有像西方艺术家那样敢于对前辈做颠覆性挑战而另辟蹊径, 即便有像石涛这样叛逆性极强的画家, 虽然在那个时代看上去已经足够对传统构成极大颠覆, 但在西方人看来, 这种所谓的大逆不道也不过是对前辈足迹矜持而温柔的出轨, 它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逾越中国画文化的大同规范与笔墨内涵, 仍然是规范在笔墨的范畴内的个性化实践, 是在共性关照下的相对强悍的心性骚动与激荡。
时代是进步的, 艺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正如石涛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一样, 人性的含义也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延伸而丰富与充实。在当代这个世界文化的空前大融合时期, 我们国家同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有着从未有过的外来文化介入与冲击, 这种冲击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调和、补充、完善的过程,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人性化”随遇而安的发展, 对于丰富我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还必须站立在本民族的本根之上, 学会提炼、消化, 为我所用, 不失民族特色, 不过多偏离“人性”中关于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等关系调和的规范。只有这样, 我们的绘画艺术才能发展, 笔墨内涵才会不断丰富。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游戏】推荐阅读:
美术教育中的合作教学小学美术教学反思10-29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色教学06-21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6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10-20
小学美术登山游戏11-13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11-21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2-05
浅谈民间美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