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2024-09-13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精选14篇)

1.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一

培养创新能力的三个要素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谈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之一。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日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与该校多名大一新生交流时,阐述了他对培养创新能力的看法。

好奇心――创新的驱动力

好奇心对原始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原始创新不是事先能够预料的,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最后才得出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呢?朱清时认为,第一,要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最好是亲手做实验。现在在西方国家的每一座城市里,基本上都建有博物馆、科学馆,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波士顿的科技馆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技馆之一,里面非常有趣,它有好多实验可以让你动手做,很多小孩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了。对于这种设施,社会上需要建,学校更需要建,目的就是要唤醒大家在中学和小学沉睡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教学方法也很重要。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回忆说,他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这样说:“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把它放在房顶,若干年以后,一个人走在房子下面,房子塌了,石头突然掉下来砸在他身上,他知道这个能量并没有消失。”这样一说,学生们哄堂大笑,普朗克就像被雷击了一下,他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原来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这么多道理在里面,而这个道理支配着所有事情的行为,于是他就很想去搞清楚这些道理。这促使他选择了物理专业,并且终身献身物理。所以,传授知识并不一定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那要看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得当。课讲得生动,深入浅出,既给了学生知识,也给了学生好奇心。因此,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作为高校,应该让最好的教师讲课,特别是讲授基础课。

直觉和洞察力――“悟”的学问

为什么有许多人在大学时是高材生,但在科研上却做不出成绩,遇到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朱清时认为,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直觉和洞察力。国外的科学家评价一个人,最喜欢说的是某某人对科学有很好的感觉,也就是很有直觉和洞察力。

朱清时认为,这些能力是不能靠上一门课或读一些书获得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大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成长。特别是这些学校都有许多学术大师,学生有机会与大师直接交流。这些交流容易产生火花,让学生领悟对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回忆他是如何懂得了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的:“到了芝加哥大学,老师泰勒开了一门课,泰勒非常之忙,所以他通常不备课,讲课有时就会误入歧途。我那时已经有相当多的知识,所以当他误入歧途时,我知道他就要出问题了,这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因为当他发现自己要出错的时候,他一定要想办法赶快弥补,当他想办法弥补时,思想就像天线一样向各个方向探索,看到底是什么地方走错了。那么,在这关口,如果你对这个题目很了解的话,你就可以看出来他在物理学上的想法:他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哪些真正是他觉得值得注意的,哪些只是雕虫小技,是不重要的。通过这点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东西,在这方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

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工作和集中注意力。朱清时说,“刻苦”这种素质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也有很多典故。现在,对自然科学来讲,用“刻苦”这个词不是很贴切,因为如果你有好奇心和兴趣,从事的专业研究是你感兴趣的,就无苦可言,只有乐趣。一旦有了乐趣,你可以把你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上面,这样自然就很勤奋。

勤奋是一个人有创造性地工作的前提,不勤奋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爱因斯坦特别能集中注意力,“我确信那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他可以连续数小时,以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坚持几

[1] [2]

 

2.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二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 几乎所有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定义。

1912年,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概念, 他认为, 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 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 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 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Myer和Marquis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 但到70年代下半期, NSF对技术创新进行了重新界定, 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1998年, 我国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傅家骥[1]在《技术创新学》中将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 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 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技术创新”定义, 技术创新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技术创新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

2、技术创新过程、创新行为都是在一定情景中展开或进行的。

笼统地讲, 情景是指创新过程的内部环境, 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企业提供合适的环境, 一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或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上是为技术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3、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掌控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实现创新。

作为创新主体, 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等创新能力并能够控制和支配足够的资源, 创新者的创新能力通常决定着他们的创新绩效。

4、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我们许多创新产品得不到推广, 不能变成生产力, 这主要是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 缺少对顾客需求的认知, 致使我们的创新成果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与技术创新比较,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的研究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 但揭示的内容、实质大致相同, 即将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 是技术创新行为的各种内在条件的总和。

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力量, 是实现企业创新目标顺畅运行的动力。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 拉里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伯格曼则认为, 技术创新能力是可利用的资源, 是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 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开拓性战略等能力的组合。巴顿从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国内学者也先后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技术创新的具体类型、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技术创新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不但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标尺, 而且也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综合对技术创新能力诸多分析角度的研究文献, 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发展并服务创新过程的能力的总称; (2) 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行为, 而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实现这个过程或进行创新行为的能力; (3) 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指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逻辑上也包括满足客户的市场需求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的推动力与客户市场需求的选择力和反作用力互动形成的合力; (4) 技术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以及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对照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 可以发现, 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技术创新能力, 但他们对技术创新构成要素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究其原因, 是因为不同学者选择不同的侧面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 技术创新能力都来源于创新过程并最终要应用到创新过程中去, 因此, 文章认为, 应该从创新过程入手, 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内部环境以及客户需求等四个方面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1、BSC法原理。

BSC是由Kaplan和Norton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同时还是一种重要战略改进的工具。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偏重于财务性衡量标准, 而忽视企业创造未来长远的经济价值与利益, 因此1992年Kaplan和Norton的文章“平衡计分卡:企业绩效的驱动”一经发表, 便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推崇和应用。Kaplan和Norton认为, 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 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在工业时代, 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 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 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 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BSC方法认为, 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BSC反映了组织综合经营状况, 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 利于组织长期发展。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撑创新行为的各种创新能力的总称, 其着力点是创新过程;换言之, 技术创新能力是为确保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或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的, 根据BSC原理, 可以认为, 企业必须具备如下技术创新能力: (1) 对应于企业自身应该具备的能力, 包括企业提供各种资源的基础能力 (财务能力) 、企业运营流程对技术创新的保障能力 (流程适应能力) 以及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对技术创新的推动能力 (学习与发展能力) ; (2) 对应于企业外部环境, 技术创新成果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满足顾客需求能力) 。这四种企业能力就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3、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财务能力。

财务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 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投入, 企业的财务能力是企业创新资源提供的基础条件, 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技术装备、品牌以及信息等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当企业规模较小, 资金实力较弱时, 融资渠道不通畅, 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会受到限制, 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反之, 当企业规模较大, 资金实力雄厚, 或存在资源冗余[8]时, 则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4、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流程适应能力。

流程适应能力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条件, 具体分析, 流程适应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创新过程中, 企业的创新活动要求企业以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配合, 当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企业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时候, 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能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创新活动, 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的组织结构就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创新的成功主要是新技术的突破和新方法的应用, 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合理地进行制度建设, 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5、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创新主体学习与发展能力。

学习与发展能力是从创新的主体角度考虑的, 它是指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对创新的推动能力。主要体现在: (1) 企业家的素质及创新精神; (2) 企业员工的素质及创新意识; (3) 在创新过程中, 员工不断学习获取创新知识能力。创新主体的学习与发展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6、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满足顾客需求能力。

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产品成功占领市场, 形成生产力, 给企业带来利润和发展前景, 这是创新的根本目的。同时, 市场需求又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就必须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分析, 掌握消费者的偏好和潜在的需求,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迅速地响应市场;另一方面, 市场需求会反过来促进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 加速技术创新的形成、转化和扩散, 形成良性循环。即使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最强, 但生产的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 那么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不成功的, 企业的技术创新始于顾客的需求, 也终止于满足顾客的需求,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与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力相一致。

四、结论

本文对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1)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涉及创新过程、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等各个层面的活动和知识, 技术创新能力则聚焦在创新主体的推动能力和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力方面; (2) 技术创新能力是由财务能力、流程适应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和满足顾客需求能力组成的, 这四种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运营机制和流程, 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投入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 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能力等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企业的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郑继兴, 刘晓娟, 王维.论技术创新市场价值的实现[J].商业时代, 2008, (12) .

[2]彭玉冰, 白国红.谈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 1999, (7) .

[3]陈劲, 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 2006, (5) .

[4]谢洪明, 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10) .

[5]宁凌, 蔡根女.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其评价模型[J].企业经济, 2002, (8) .

[6]高霞.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0) .

[7]李向波, 李叔涛.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2) .

3.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师专业教育;专业能力;构成要素;提升途径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是专业能力,这也是衡量他们专业素质的关键点。所以,加大有关专业能力研究并提高其专业能力,对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专业标准》把“专业能力”作为基本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什么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专业标准》并未对其作出专门定义。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教学、人际沟通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是教师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对教育活动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沟通交流能力

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科学教学观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运用教育影响与幼儿和幼儿家长以及同事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交流。

1.幼儿教师和幼儿的交流沟通能力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而良好的师幼关系需要师幼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幼儿教师和幼儿沟通的前提是充分热爱和尊重幼儿,这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情感品质,也是进行幼儿教学的基础。幼儿是成长和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在这个时期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幼儿因为年纪小不清楚教育的意义,在不具备生活经验的同时,许多方面处于形成状态,在多个方面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需要幼师和其沟通,在尊重和关爱幼儿的同时,实现和幼儿的情感交流。幼儿和幼儿教师沟通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要观察、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对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在了解幼儿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对幼儿多方面的观察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另外,幼儿在3岁半到4岁阶段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需要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举止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肯定性和引导性的评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能力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幼儿园是幼儿进行系统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二者对幼儿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要当好二者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整合家校教育力量。这需要幼儿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现对家长的充分了解、信任和尊重。第二,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第三,要积极地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辅助幼儿学习。

3.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

教育是一种集体协作性强的职业,需要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幼儿教师的沟通是指幼儿教师和同事之间的和谐交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幼儿教师要尊重其他同事。表现为言语和态度上尊重,仔细聆听其他教师关于幼儿教育的正确意见。第二,要求幼儿教师虚心好学。新教师要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学习,在融洽同事之间关系的同时,增强幼儿教师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

二、组织一日生活的能力

幼儿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不良的组织管理会导致幼儿不良的行为倾向,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实现。因此,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组织管理,特别是生活习惯的组织管理,即在开展一日活动时,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对幼儿行为的管理、监督和支配的角色,实现对幼儿的引导和非强制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幼儿教师要实现对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管理。幼儿教师要充分熟悉幼儿一日活动的全部内容,并有效规划和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第二,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幼儿在幼儿园受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常生活的规范,因而,幼儿教师应在一日生活活动中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第三,幼儿教师要提升自己对幼儿的保护能力。一日活动中幼儿会涉及多种活动,因此,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安全的保护,避免幼儿接触不安全的环境。

三、自我发展能力

1.学习能力

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自学能力和对信息资料的获取整合能力。首先,幼儿教师要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教学和幼儿容易接受的知识。其次,幼儿教师的学习要持之以恒,且要注重学习的效果和速度。最后,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整合能力。即要求幼儿教师能够从广泛的外界信息中捕捉适合幼儿教学的信息。

2.反思能力

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及时分析幼儿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对内是教学目标、计划、操作、评价等,对外是教学情境。

3.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对影响自身发展要素的分析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14(7).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4.品牌设计的构成要素 篇四

来源:品牌设计

品牌设计就是对一个企业或产品进行命名、标志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及推广、文化理念的提炼等等,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企业或产品的个性塑造过程。上知品牌设计公司为大家揭秘品牌设计有哪些构成要素。

一、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品牌形象的基础,是和品牌设计的功能性特征相联系的形象。潜在消费者对品牌设计的认知首先是通过对其产品功能的认知来体现的。一个品牌设计不是虚无的,而是因其能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的或心理的需求,这种满足和其产品息息相关。当潜在消费者对产品评价很高,产生较强的信赖时,他们会把这种信赖转移到抽象的品牌上,对其品牌产生较高的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品牌文化形象品牌文化形象是指社会公众、用户对品牌所体现的品牌文化或企业整体文化的认知和评价。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行为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对其消费群和员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品牌文化和企业的环境形象、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等一起构成完整的企业文化。品牌背后是文化,每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土壤,都有一个传达真善美的故事。

三、品牌标识系统品牌标识系统是指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品牌标识系统的认知与评价。品牌标识系统包括品牌名、商标图案、标志字、标准色以及包装装潢等产品和品牌设计的外观。社会公众对品牌的最初评价来自于其视觉形象,是精致的还是粗糙的、温暖明朗的还是高贵神秘的……通过品牌标识系统把品牌形象传递给消费者是最直接和快速的途径。

5.题目 社区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篇五

社区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社区的基本理论,掌握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基本属性及基本类型,掌握社区的功能,具体了解一下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

1、社区概念

2、社区构成要素

具体内容: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区的概念

社 区:是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基本属性:

(一)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从它的结构上看,社区内的人们组成—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并有自己的管理组织和管理结构;在社区中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区中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学院、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社区不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个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社区包括了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它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社区具有多重功能

社区与一些目标和功能单

化的社会组织4\向的是它只有多入面的功能、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整体。足有生产和消贺等多方面的功能:

是经 济功能,主要表现为衬区什机构大都发挥昔5x织、开展、管理生产经酋活动,二、社区的类型

(一)社区的划分

1.按地域划分: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等;

2.按功能划分:经济型社区、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等;

3.按文化划分:民族性社区、富人区、贫民区、黑人区、白人区等;

4.按发展水平划分: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和现代社区等;

5.按社区发育成熟度划分:初型社区、成型社区等;

6.按社区形成方式划分:自然型社区、法定型社区(行政区域)等

(二)三种地域型社区

1.农村社区

2.集镇社区

3.城市社区

第二节

社区的构成要素

地域、人口、组织结构、文化

一、地域要素

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社区的地域要素是社区各种地理条件的综合,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社区的地域要素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活动场所,提供生产、生活和部分资源,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的发展。

二、人口要素

一定数量的人口。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是构成社区的首要因素,人口数量的多少、密度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等决定着社区的发展。

三、组织结构要素

一定类型的社区组织。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有组织有、有秩序的社区实体。每个社区都要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来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调解人际关系和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保证社区生活的正常进行。

四、文化要素

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是许多社区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一个主要标志。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五、一定规模的社区设置

一定规模的社区设置。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人们的活动总是赖于一定的设施进行的。所以,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是构成社区的重要因素。

域 :是社区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 人口(居民):是社区运作与变迁的主体

组 织 结 构:是社区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组织形式 文

6.网站页面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 篇六

1、文字的设计与编排文字作为网页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除了表达意思之外,还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此文字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给人以美好的印象。文字是网页设计的主体,是网页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文字在网页设计中占据相当大的面积,文字所占的存储空间非常小,有利浏览及搜索引擎采集。网页上文字的编排与设计,要与网站设计整体风格相吻合。

2、图像的创意与设计

在视觉上,图像往往能首先吸引人的注意力,这是由于图像给人的视觉印象要比文字强烈的多,图片也可以大大美化页面。善用图像,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网页的主题,增强网页的宣传力、感染力。

网页设计时可以图文并茂地向用户提供信息。

网页设计时使用的图像必须符合网页的主题,并要加以创新和个性化,

图片的位置、面积、数量、形式等直接关系到网页的视觉传达。在图文混排时,要注意统一、重点突出、赏心悦目,达到和谐统一。

3、网页版式设计与编排

网页版式设计注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也是网页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页版式设计是指将文字、图像等视觉元素进行组合配置,使页面效果美观而且易浏览。好的版式要以清晰的导向让浏览者对网页内容一目了然,成功的网页设计要能够吸引浏览者,留住用户。

4、网页色彩的搭配网页设计色彩搭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浏览者的观赏兴趣。在网页设计领域,彩色的网页总是胜于单色的网页。

网页设计也相当于艺术品设计,要求文字优美流畅,页面新颖、整洁,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使页面更加生动具有吸引力。因此,色彩设计在网页设计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5、多媒体元素的选择

7.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 篇七

随着无线互联网技术和无线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 一种新型的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也应运而生。

移动学习形式因其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具有便利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些不足, 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教材。然而, 面对随时随地进行的移动学习, 它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能力如何?也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的移动学习已经沦落为浅层次学习, 具体表现为大多移动学习仅限于学习资源的浏览与下载、课程视频的观看, 并且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参与度不高, 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互动性不强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 对影响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能力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移动学习能力内涵

(一) 移动学习的内涵

移动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 (e-Learning) 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推动了移动学习的发展。国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相比国内比较早, 移动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他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在2001年, 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开始策划和发动移动学习项目, 其中, 有英国、德国、挪威、瑞典等十多个国家[1]。21世纪初, 我们国家才开始接触到移动学习, 陆续开始展开研究, 在2000年, 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德斯蒙德·基更 (Desmond Keegan) 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四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了《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2], 首次将“移动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的概念引入中国。之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开展了相关的研究[3]。与国外相比, 我们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技术不成熟, 水平还相对较低, 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 移动学习还是一个刚兴起的领域,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国内外还没有达成共识, 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无线技术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

(二) 学习能力的内涵

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定义,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笔者比较赞同毕华林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学习者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4]。

(三) 移动学习能力的内涵

移动学习能力是在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 指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 也就是学习者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

三、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对于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 是在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的研究基础上出现的, 是学习能力在移动学习这个阶段新有的, 它在学习能力之外, 具有鲜明的移动学习特点, 鉴于这些, 笔者认为移动学习能力有以下的特殊要素构成。

(一) 知识的获取能力

知识的获得能力, 即学习者在与知识打交道时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移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资源,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规模的快速发展, 移动资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也出现了许多冗余信息, 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 能否充分利用移动资源, 享受移动网络提供的多元化服务, 利用移动网络发展自己是衡量移动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知识的获取能力包括: (1) 移动信息技术能力; (2) 移动学习资源获取能力; (3) 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

1.移动信息技术能力

移动信息技术是进行移动信息访问和交流的核心, 是关注的焦点, 而信息是客观的, 是外在于信息访问者的。技术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使得信息可访问, 或使之能被认识到, 没有移动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者是不可能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获取到学习资源的, 移动学习也是没法开展的, 这是所有移动学习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

2.移动学习资源获取能力

移动学习资源获取能力是指在所有移动学习资源中寻找所需学习资源的能力。移动资源越来越丰富, 资源也越来越良莠不齐, 能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不是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做到的, 只有在对相关移动学习资源有所了解的情况下, 熟练利用移动信息技术, 才能在众多移动学习资源中检索所需要的资源, 这也要求学习者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总结, 善于归纳, 善于交流。

3.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

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指的是通过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分析, 快速地判断出已获信息中哪些与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相关, 哪些与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不相关, 然后, 选取相应的资源学习, 这就需要学习者平时多对相关移动资源进行分析学习, 然后, 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相信在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 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 自我监控能力

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 是没有任何外界监督的学习, 这就要求学习者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即学习者把学习活动本身当作对象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调节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

1.移动学习计划能力

移动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 没有教师帮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 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有些学习者适合树形的学习, 有些学习者适合网状的学习, 所以, 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对一直都是教师制定计划的学习者来说, 最初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会越来越好, 因为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计划, 适合个性化学习, 也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移动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移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监督是否完成任务, 也没有教师监督是否认真听课, 更没有教师监督是否预习, 所有一切传统学习中该教师监督的工作全都落在学习者自己的身上, 所以, 学习者要克服自己的惰性积极学习。很多数据说移动学习完成率很低, 这跟学习者的自我监控不强有绝对的关系, 很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长久下来移动学习就放弃了, 这也是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

3.自我评价能力

跟传统学习中教师评价学习结果相比, 移动学习需要学习者自己去评价学习结果, 这就需要学习者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 这个是大部分学习者以前没有经历过的, 所以, 对于刚接触移动学习的学习者来说, 这也是一个大挑战。学习者需要先了解客观评价的方法, 然后, 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也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虽然有些困难, 但是这也使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 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掌握的好, 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 学习资源的管理能力

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能力, 即学习者在管理和应用学习资源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这主要是指学习者如何管理和应用与学习有关的主观资源, 如:学习精力、学习动力、学习行为习惯等, 和客观资源, 如:学习时间、学习环境、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等。

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利用程度不同也造成了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差异, 学习需要优化配置学习资源, 合理利用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都能进行的学习, 因此, 更要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深度的知识适合完整地学习, 所以, 要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而广度的知识就不一定要安排完整的时间, 它是碎片化的知识点, 几分钟就可以学习。在选择学习时间的时候, 学习者也要兼顾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 有些学习者喜欢上午, 有些学习者喜欢下午, 还有些喜欢在深夜, 所以, 因人而异, 选自己喜欢的学习时间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移动学习也是一种随地都能进行的学习, 所以, 也要给自己选择一个适合学习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不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影响很大。在选择学习环境的时候尽量要避开嘈杂的地方, 选择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移动学习情绪管理。如果学习时间、学习环境是客观的资源, 那么, 学习情绪管理则是受学习者主观学习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移动学习生活中没有学习伙伴, 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感到孤单, 长久以往学习者将会失去学习兴趣。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也会打击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面对这些问题学习者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要把自己的学习进步归功于学习努力, 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 培养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达到最优化的学习。

四、结束语

移动学习能力是在移动学习这个特殊阶段才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所以, 除了其他的学习能力外, 它还有鲜明的移动学习特点, 对学习者要求更高:要求学习者自己去获取学习资源, 这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否则, 移动学习无法开展;要求学习者自我安排学习, 自我监控学习, 自我评价学习, 这也是学习者比较薄弱的环节, 因为, 在之前的学习中几乎没接触过;要求学习者能忍受孤独学习, 管理自己的学习情绪, 客服学习困难, 增加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移动学习能力对学习者是受益良多的,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未来将会是终身学习的, 移动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了解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对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培养自己的移动学习能力,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李晶, 张班.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德斯蒙德·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6) :22-27.

[3]张浩, 杨凌霞, 陈盼.大学习者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 (1) .

8.谈谈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篇八

李曼玲2012210820 汉语言文学(师范)

摘要:教学机智是一种充满教育智慧的行动,是教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和教育的转型期,在教育领域,愈来愈需要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新提升。因此,教学机智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深层追求。本文将从和课堂情境有关的三幅动态图来简单论述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点。

关键词:动态图

教学机智 构成要素 特点

一. 课堂情境——动态图简说

动态图1.课堂上,可能由于学生不专心听讲或是其他原因,一位女老师向其扔粉笔,使劲浑身解数,而学生千方百计地躲闪,两人斗得不可开交,课堂活动完全无法正常进行,俨然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动态图2.课堂上,一位男老师在黑板前板书,两位同桌学生互相打闹,老师突然转过身来,扇了一位学生,使得这位学生翻倒在地。

动态图3.课堂上,一位学生被教师安排到黑板上做题,另两位学生在台下打闹起来,台上做题的学生可能因为自己未受到尊重,于是回过身来踢倒了打闹的同学。

二. 教学机智的涵义 1.机智与教学机智

“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所谓机智,《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的意思。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机智就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2.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过:“关于你究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的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教学机智是衡量一个教师优良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综合性的智能显现。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令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状况,如课堂纪律差、学生恶作剧、学生与老师“叫板”等。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师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取决于教师的“即席创作”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机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对课堂具体情况,就像中国传统医药中的“望闻问切”,教师要“切”准学生各自的特点、认知、情感,以便能够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修改、改进。即在平时课堂中,教师必须集中注意力,时刻注意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的动作,因势利导,从而达到课堂的和谐;而在突发状况面前,能否保持冷静,灵活机动,巧妙地运用一系列措施,扭转局面,摆脱窘境,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学机智。

三. 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 1.敏锐的观察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目中有人”,将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尽收眼底”,即对学生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的乐观、兴奋、困惑、恐惧、受窘,哪怕一颦一笑都逃不开教师的眼睛,于“细微处见其机智”,一般来说,东张西望折射出听讲的不专心,无精打采显示出他们的身心疲累,表情疑惑说明他们存在问题没弄懂。如动图1中:当个别同学思想开小差,不专心听讲时;动图2中:同学之间无视上课纪律而发生争执时;教师通过自己的留心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和管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良机,防范或是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2.敏捷的反应力

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许多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学机智的构成因素——老师的敏捷反应力,对学生表情、言语、行为等外部特征作出大胆推测,迅速反应。如动图1中,学生在“思想开小差”前的一段时间肯定有眼神涣散、丧失兴趣等“预兆”,需要教师的敏捷反应,及时地调整枯燥教学计划,以防止“开小差”;另一动图中,两个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打闹前肯定也有“预兆”,教师要及时迅速地提醒,而非等事情发生才想到补救。3.准确的判断力

由于教学机智多发生于突发情况,因此它借助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是一种简捷、跳跃式的直觉判断。对于课堂的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根据自己直感,透过现象抓实质。如动图1中,学生可能是由于不专心听讲或是与教师“顶牛”而引发了一场令人捧腹的师生粉笔大战。教师完全不需要通过“扔学生粉笔”这一粗暴且有失教师风范形象的行动来提醒警戒学生,而应该要能判断发现这位学生问题行为的根源、目的和影响范围,想想是不是自己课堂太过枯燥或是其他原因,并根据判断考虑和选择对策,尽力采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案,如叫那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以使其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在课下单独找其谈话教导。教师不该“滑稽”地与同学玩起了“扔躲粉笔大战”,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4.理智的自制力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律问题。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无益的激动,保持心理的平衡,机智冷静的审时度势,主动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像动图2之类的情况,面对课上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会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丧失理智,对学生进行“暴力管教”,这种心理失衡、冲天怒气只会导致课堂的混乱,且严重影响师生的和谐关系,甚至可能会使学生生理或心理受伤,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5.灵活的应变力

当今信息社会,教师的知识储备不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慢慢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的学习支持、协助者,教师经常遇到学生提出的刁难问题,这时要善于避开棘手的地方,用教学机智作出无懈可击的回答;当遇到被动局面,如不小心讲错了一个知识点,这时不要惊慌失措,故作辩解,说自己是故意讲错的,也不应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负责任地欺骗学生,最好的方法是要用灵活高超的应变力,寻求最佳途径,从而转危为安。

6.快速的定向力

教学机智是教师的一种快速的智力定向能力,具体地说,它是教师在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时,在短暂的时间内,敏锐地“激爆”出多种方案,并能迅速地做出选择,择其最优并加以正确处理的能力。如动图2中教师在面对两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玩闹,教师的脑海里可能会出现多种处置方案:简单粗暴地打骂学生:停下课程进度教育学生;用手势、眼神暗示学生和继续上课,决定课下教育等等方案。但是,动图2中的那种打学生、扇倒学生的做法肯定是不好的方案,可见这位教师有的不是快速的定向力,而是一种鲁莽的冲动。7.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爱护和尊重态度

热爱学生是教学机智形成的情感基础,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教学机智不是一种纯粹的技巧,真正的教学机智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爱护,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具备了师爱,才能够使课堂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多年后,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可能会逐渐淡忘,但是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的热情、爱护却是深远的。

8.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技巧

大多数研究者将教学机智归结为一种能力,韩进之教授就把教师的教育能力分为七种,其中第七种就是教学机智。因此,从能力论的角度来说,教学机智是教师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产生的,知识丰富的教师更有可能突发灵感,收获机智。从动态图2和动态图3来看,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产生是很有作用的,如果没有教学经验,那么可能会使得课堂活动严重受到干扰而失败。

四. 教学机智的特点 1.灵活性

巴班斯基曾说过:“教师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学机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现成的规则可以套用,它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教无定法”。教学机智产生于不稳定、变化、突如其来的教学过程,教师大多会墨守成规,无法理性地把握。这样,教师的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是特别难得的,若有了它,就往往产生“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那种不求而得、不教而教的理想效果。

若教师没有这种灵活机变的教学机智的能力,那就如动图中显示的,课堂上总能意外的发生若干事件,引发教师的“应急反应”——对学生的一系列粗鲁的行为,这是真实的课堂,也是值得深思的“应急反应”。

但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打磨”的优质公开课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现象,教学设计、试讲、反复演练甚至老师的举手投足都是经过精心准备而被“搬上台面”。就是这样的“打磨”忽视了教学的灵活性,比之动图中那些教师还不如,这类公开课抹去了“真实”,更抹去了“教学机智”。2.诱导性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曾说:“教学机智是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教学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并对学生的本性有所触及,还能在学生心灵中留下痕迹的品质和能力。”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不露痕迹地因势利导,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健康成长,使课堂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3.趣味性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淌,淌,淌,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从动图2看,那两个男生在老师进行板书的时候,在台下玩闹起来,究其为何打闹的原因,恐怕也与老师课堂的无趣脱不了干系。教师在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的趣味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课程内容,用生动昂扬、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来抓住分心的学生的眼球。

孟子曾说过:“人之患好为人师”。从动图中的教学实践也可以想见,教师凭借自己的身份,用赤裸裸的打骂策略,如:扔粉笔、扇巴掌,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反抗、叫板。相反地,教师要淡化教育痕迹,不用空洞的说教、粗暴的训斥、恶意的惩罚,而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借助诙谐的言语或是“润物细无声”的沉默反而会更好。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说在活跃的、温暖的、有趣味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才能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4.及时性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由于受多种变量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这都是计划不出来的情况。而教学机智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当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挑战时,就需要教学机智的及时性。此所谓:随机而动。教师要善于及时掌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如动态图3中,教师要利用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做题的时间,兼顾台下的学生,让台下的同学也要相应完成一些任务,以免出现动态图中两位台下学生“无事可做”的情况。除此以外,在面临“做题学生踢倒台下同学”的恶劣行为,教师不能“坐视不管”,而要及时站出来,巧妙化解矛盾。5.创新性

教学机智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凡响,刻意求新的精神。教学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常规性,但是教学机智却能使教学活动耳目一新。如动态图2中,教师完全可以不用“棍棒教育”,可以机智地提出一些创意,通过让台下打闹的两个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可以用诙谐的口吻说:“刚刚这两位同学好像特别兴奋,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让他们来说说各自的看法。”这种对待课堂纪律差的教学机智,比之“严厉管教”应该更有成效。

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机智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之上。有些类似“狡诈”的“教学机诈”是不可取的,如含沙射影、拐弯抹角、冷嘲热讽会伤害学生脆弱敏感的心灵,或是虚伪地掩饰自己的过错,这与真正的创新性的教学机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6.审美性

教学智慧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又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教学机智对课堂情况的把握就是艺术,就是一种审美性。教学机智以其魅力给人带来美感、带来愉悦,也是教师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它将不会使教师感到苦恼,更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因此,观察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就等于欣赏一场艺术表演,教学机智则是“深知其美”而无法“刻意模仿“。笔者也认为教师情感的渗入是教学机智审美性的重要特征。作为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爱知识,也要爱学生,特别是爱美。只有爱美的老师才能塑造出教学机智的美,才能培养同样爱美的学生。教师要兼顾内在美和外在美,其中外在美包括仪态美、书法美、言语美,内在美则是人格美、情感美等等。

五. 教学机智——处理课堂违纪事件的艺术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再有经验的教师也无法预料到变数。如果教师像动态图2,3中所显示的那样,对课堂违纪事件束手无策或是不正确地处理,轻则导致师生的冲突和教学过程的中断,严重的话,那么会使课堂陷入僵局,师生对抗。因此,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处理课堂违纪的教学机智有哪些呢?笔者将从动态图2进行分析。从动态图2看,教师的讲课正在兴头上,突然两个学生在教师板书的时候偷偷打闹,教师毫无疑问会感到生气,但动图2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使用暴力”是不当的。笔者认为有许多方法可以利用,如其中一个方法“以静制动”,教师可以停止讲课,静观动态,在静静的课堂环境里,两个打闹的同学必然不好意思继续下去,这时教师再继续插入几句提醒这两位学生,这就巧妙地制止了一起课堂违纪事件。这就是教学机智。又如另一种方法“表现幽默”,有时候课堂上的突发状况让教师措手不及,处于窘境,要进行惩罚会拖延课堂时间,像动态图中那样体罚学生更是不可取的。而不予理睬会有失教师威严,也会使得课堂更加肆无忌惮。在这样的两难下,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话语,当出现动图2这样的情况时,可说道:“这两位同学的感情可真好,在课上还充分利用时间联络感情。”这样既提醒了学生要专心听讲,也使得课堂教学能摆脱窘境继续进行。

其他处理课堂违纪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委婉劝阻、因势利导、目标转移等,关键还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

结论:以前被许多人认定为“雕虫小技”的教学机智,在如今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一生都孜孜追求的能力和技巧,对它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教学突发事件常常是为教师所不喜的,但其实处理得当,许多时候都会冒出“智慧的火花”。教学机智虽然只是课堂的一个小插曲,但一旦获得,教师的教学课堂增添的将是和谐和满足。可以说,缺少教学机智的教学,将无法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更不能保证课堂的质量和品位。

但是,教学机智的养成和锤炼,并不能一蹴而就。一个教师只有在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思考和演练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一次次心灵对话中逐步理解何谓“教师”,领悟教育的真谛。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的教学机智,不仅标志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度,也折射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情感等方面的深度。在当今面临教育改革和突破的时代,对教学机智的追求将变得更加迫切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教学机智的意蕴、要求及修炼》

李允 李如密

2008年6月

《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行动》 李允

9.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九

众所周知,“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经典理论认为,“CIS”由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部分组成。其中的“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的部分。

由于发达国家管理学界研究、探讨的角度不同,有关“企业理念”的论述本身就存在分歧和争议。中国引进西方管理理论后,更是呈现了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趋势,各种学说、理论层出不穷。这些学术现象反映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上,便出现了很多不同表述形式的“企业理念”。“企业理念”各构成要素之间概念模糊、层次不清、通用、混用甚至自相矛盾的不在少数。那么“企业理念”究竟包括那些要素、他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当前的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大都从“企业愿景(宗旨)”、“企业使命”、“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职能理念”五个方面进行提炼。

企业愿景(宗旨)

“愿景”是近些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流行语”。“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体现了企业家的立场和信仰,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心中的一种概念,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设想。我们通常理解的“企业愿景”包括两部分即“核心信仰(Core Ideology)”和“未来前景(Envisioned Future)”。“核心信仰”包括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和核心使命(Core Purpose)。它用以规定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存在的原因,是企业长期不变的信条,如同把组织聚合起来的黏合剂,核心信仰必须被组织成员共享,它的形成是企业自我认知的过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最基本和持久的信仰,是组织内成员的共识。“未来前景”是企业未来10-30年欲实现的宏大愿景目标及对它的鲜活描述。

伟大的企业在创建之初便有宏大的愿景。如麦当劳的愿景是“控制全球食品服务业”;柯达的愿景是“只要是图片都是我们的业务”;福特公司的愿景(使命)是“汽车要进入家庭”。这些愿景现在看来或许不算远大,但放在这些企业创建时的历史条件下,就显得相当“高远”和宏大。

企业使命

“使命”一词在汉语中的解释是“派遣人去办事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顾名思义,“企业使命”就是一家企业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它指出了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了企业的经营领域和经营思想,可以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个企业在制定战略之前,必须先确定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既是企业存在的原因和理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定位,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哲学定位,也就是经营观念。企业确定的使命为企业确立了一个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方向、经营哲学等,它不是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或者是抽象地存在,不一定表述为文字,但影响经营者的决策和思维。同时“企业使命”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形象定位,它反映了企业希望为自己树立的形象。

从“企业愿景(或企业宗旨)”和“企业使命”的理论概念关系来讲,“企业使命”应该是“企业愿景”的一个方面,“企业愿景(或企业宗旨)”的内涵包括“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愿景中具体说明企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理念。但目前很多企业(包括我目前服务的企业)在实践中都将“企业使命”予以重点明确,因此也就对其特别介绍。

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创建之初就明确了企业的使命。如迪斯尼的企业使命是“使人们过得快活”;微软公司的企业使命是“致力于提供使工作、学习、生活更加方便、丰富的个人电脑软件”;索尼公司的企业使命是“体验发展技术造福大众的快乐”; 惠普公司的企业使命是“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贡献”;耐克公司的企业使命是“体验竞争、获胜和击败对手的感觉”。

企业核心价值观

理论上讲,“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愿景”中“核心信仰”的一部分,但实践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其单列出来予以强调。

从定义上看,“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是指企业必需拥有的终极信念,是企业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它影响与表明企业如何生存的立场;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相对性的自身绝对性,所以它又是不可改变性与不可发展性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本质和永恒的原则。作为企业经营的一套永恒的指导原则,核心价值观不需要获得外部的认证;它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具有内在的重要价值。

世界知名企业如索尼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体验以科技进步、应用与科技创新造福大众带来的真正快乐;提升日本文化与国家地位;做先驱,不追随别人,但是要做不可能的事情;尊重、鼓励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迪斯尼公司的价值观是“极为注重一致性和细节刻画;通过创造性、梦幻和大胆的想象不断取得进步;严格控制、努力保持迪斯尼魔力的形象”。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一般来讲,企业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员工对本企业的特征、地位、形象和风气的理解和认同;二是由企业优良传统、时代精神和企业个性融会的共同信念、作风和行为准则;三是员工对本企业的生产、发展、命运和未来抱有的理想和希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炼出能够充分显示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

大部分成功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具有务实、求精精神和时代性。

美国IBM公司的企业精神是“IBM 就是服务”;美国德尔塔航空公司的企业精神是“亲如一家”;波音公司的企业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公司”;日本佳能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忘了技术开发,就不配称为佳能”;这些成功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在企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很好的指引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愿景的实现。

“实践理念”

在当下的管理实践中,很多企业都会在提炼概括愿景、使命等管理理念后,再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子理念”进行确定,以补充、完善和丰富企业的理念体系。这些“子理念”通常也称“职能理念”、“实践理念”,包括安全理念、服务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团队理念、人才理念、廉洁理念、学习理念、决策理念、研发理念、生产理念、营销理念、环境理念、产品理念、工作理念等。

企业职能理念一般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领域,结合企业愿景、使命等总体战略理念制定,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别、发展阶段和管理侧重,职能理念的设置也会有所差异。但无论职能理念针对那个管理领域,都不能脱离总体战略理念的要求,要有明确的针对领域,提出的职能理念要具体、明了,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提炼和确立职能理念,使企业的文化理念体系更完整,也有利于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在组织内的宣讲和“落地”。

10.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十

杭州作为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 商业的成功使其经济一直名列全国前茅。现在, 我们来看看杭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城百货, 下面我们将从杭城百货业态的构成来深入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1. 业态

萧桂森在他给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培训中心编写的教科书《连锁经营理论与实践》中, 给业态下的定义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 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 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 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

2. 百货业态

百货业态发展至今, 已经在一些更低的细分层面上展开了竞争, 总体上来讲, 百货业态可以细分为:精品百货、流行百货、折扣百货、品类百货、物流百货, 对百货业态如此细分的方法来源于对当前百货零售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及其对未来竞争发展趋势的预测, 以业态市场定位和经营管理模式作为划分标准。

二、对象与方法

本文着眼于杭城内部的百货业态,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采访百货行业的从业人员和从事此行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拟定了一些影响百货业态构成的要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在杭州城区定点投放, 问卷回收后并剔除无效问卷, 将数据录入SPSS18.0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 零售百货业态构成要素及其维度

在零售业态构成要素的研究上, 清华经管的李飞博士对麦肯锡的4Ps组合要素、尼尔森的顾客购买行为调查以及中国零售研究中心的顾客满意度调查进行总结, 得出了6个零售业态的基本构成要素, 即: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

2. 杭城百货业态的构成要素

杭城百货企业包括银泰百货、杭州大厦、杭州解百、杭州百货、万象城、利星购物广场等, 根据笔者等人对这些百货商城的观察、人员访谈以及对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处理, 笔者认为, 杭城百货业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归纳如下:购物环境、产品品牌、配套设施、人文体验、服务形态、价格定位、店址。

具体来说: (1) 购物环境, 是指顾客购物时所能体验到的物理环境, 如装修风格、区域布置、主题区设置等, 这些具体的要素维度都将对购物体验产生影响; (2) 产品品牌, 是指与百货商城引进的品牌有关的特点, 如引入品牌是否具有个性、独特, 是否有知名度, 专柜陈列, 品牌产品的可触摸性 (品牌体验区设置) 等; (3) 配套设施, 是指在百货商城中“巧妙内置”的商城附属物, 如各类休闲娱乐场所 (KTV等) 、餐饮场所 (咖啡吧等) 等; (4) 人文体验, 是指顾客对某商城的一种整体的评价或情感体验, 如认为某商场“很高档”、“值得信赖”等, 是商城给予顾客的一种体验, 往往代表着商城的人文价值理念; (5) 服务形态, 即商城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方式, 如会员制服务、顾问服务等; (6) 价格定位, 即商城中产品的价格高低及与价格有关的情况, 如促销等; (7) 店址, 即商城的区位选择, 比如交通便利性、停车便利性、是否位于商圈等方面。

3. 杭城百货的业态的构成要素数据分析

根据笔者等人对杭城消费者期望的百货业态的构成要素调查, 我们发现, 购物环境等七个要素的排位从高到低依次为:价格定位、产品品牌、服务形态、人文体验、购物环境、配套设施、店址。

四、讨论

1. 人文体验:重视情感管理

笔者认为, 百货商场在业态设计时要创造一种可以让消费者产生“值得信赖” (可以让人产生安全感) 、“高品质”、“高端”等直观感觉的内外环境。比如, 引入高品质的品牌, 建设高品质、人性化的服务链, 简约、易于理解的购物环境设计, 设置体验式购物环境, 等等, 意在让消费者对商场产生一种情感归属。

2. 购物环境:满足消费心理

本文所阐述的环境主要指百货商场内部的场所及空间的设计。笔者认为近年来电子商务来势汹汹,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百货商场唯有从购物环境上再设计创新才可以略胜一筹, 毕竟实物体验才可以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3. 服务形态:顾客至上心态

在对服务的要求上, 在影响商店形象的几个项目, 如“服务人员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有方便的退货制度”, 消费者对百货商店的要求比综合超市高。反映了消费者对百货商店的服务比较看重。百货商店要建立有效的商店形象必须在服务上下功夫, 通过服务树立自己的商店形象, 建立与其他商店的市场区隔。

参考文献

[1]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 (24) :654~660

[2]李波、冯志祥百货业前景发展分析《当代经济》2007

[3]罗兰.贝格《中国消费者报告》2012

[4]李飞杭州大厦钻石模型

11.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十一

党政机关公文是我校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臵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一)公文的构成要素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二)公文的排版形式

排版形式指公文各组成要素在文件版面上的标印格式。1.公文用纸幅面尺寸:

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210MM*297MM 公文页边与版心尺寸为:公文用纸天头37MM,公文用纸订口28MM,版心尺寸156MM*225MM(不含页码)。

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25mm。对于上报的公文,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80mm。

2.公文书写形式

从左至右横排、横写。其标识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3.字体字号

发文机关标识使用2号小标宋体字,红色标识;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用3号黑体字;发文字号、签发人、主送机关、附注、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时间用3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正文以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字,正文中如有小标题可用3号小标宋体字或黑体字。

4.页码

用4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臵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数码左右各放一条4号一字线,一字线距版心下边缘7mm。单页码居右空1字,双页码居左空1字。

5.信函式公文

发文机关名称上边缘距上页边的距离为30mm,推荐用小标宋体字,字号由发文机关酌定;发文机关全称下4mm 处为一条武文线(上粗下细),距下页边20mm 处为一条文武线(上细下粗),两条线长均为170mm。每行居中排28个字。发文机关名称及双线均印红色。

(三)公文各要素及排版形式

公文的各要素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1.眉首

臵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以上的各要素统称公文眉首。眉首包括: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

(1)份号: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即将同一文稿印刷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臵于版心左上角第一行,用阿拉伯数字。

(2)秘级和保密期限:密级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保密期限是对公文秘密等级时效规定的说明。臵于版心右上角第一行,两字之间空一字。

(3)紧急程度:是对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根据紧急程度,标注“特急”、“加急”;紧急电报分为“特提”、“特急”、“加急”、“平急”。臵于版心右上角第一行,两字之间空一字。公文同时标识秘密等级与紧急程度,秘密等级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一行,紧急程度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二行。

(4)发文机关标识:发文机关标识表明公文的作者,他是发文机关制作公文时使用的、规范板式的文件版头,通常称“文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组成,居中红色套印在文件首页上端。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文件”二字臵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上下居中排布。

(5)发文字号:发文字号是发文机关按照发文顺序编排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臵于发文机关标识下空两行,居中排布。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码标识;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 ‟”括入;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01),不加“第”字。联合行文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发文字号之下4mm 处印一条与版心等宽的红色反线。(6)签发人:签发人是在上报的公文中批准签发的领导人姓名。只用于上行文。平行排列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签发人姓名居右空1字;签发人用3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后标全角冒号,冒号后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如有多个签发人,主办单位签发人姓名臵于第1 行,其他签发人姓名从第2 行起在主办单位签发人姓名之下按发文机关顺序依次顺排,下移红色反线,应使发文字号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处在同一行并使红色反线与之的距离为4mm。

2.公文主体部分

臵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抄送机关(不含)之间的各要素统称主体。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

(1)公文标题:即对公文主要内容准确、简要的概括。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除法规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位于红色反线下空两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义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2)主送机关:是指要求公文予以办理或答复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标识在标题下空一行,左侧顶格3号仿宋体字标识,回行时仍顶格。最后一个主送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

(3)公文正文:公文正文表述公文的具体内容。通常分导语、主体和结束语。在主送机关下一行,每自然段左空2字,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回行。正文以3号仿宋体字,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字。文中如有小标题可用3号小标宋体字或黑体字。

(4)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公文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2 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附件”,后标全角冒号和名称。附件如有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如“附件:1.× × × × × ”);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

(5)发文机关署名(从2012年7月1日起):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6)成文时间:指公文生效的时间。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标识在正文之下,空两行右空4字。用汉字将年、月、日标全;“零”写为“○”。

(7)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加盖印章。

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在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识成文时间。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2mm~4mm,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

当印章下弧无文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时间上;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时间上。

当联合行文需加盖两个印章时,应将成文时间拉开,左右各空7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时间,印章用红色。只能采用同种加盖印章方式,以保证印章排列整齐。两印章间互不相交或相切,相距不超过3mm。

当联合行文需加盖3个以上印章时,为防止出现空白印章,应将各发文机关名称(可用简称)排在发文时间和正文之间。主办机关印章在前,每排最多排3 个印章,两端不得超出版心;最后一排如余一个或两个印章,均居中排布;印章之间互不相交或相切;在最后一排印章之下右空2字标识成文时间。

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臵时,应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措施加以解决,务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取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

(8)附注:是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如公文的发放范围、使用时注意的事项、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公文如有附注,用3号仿宋体字,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标识在成文时间下一行。

(9)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附件应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附件”,有序号时标识序号;附件的序号和名称前后标识应一致。如附件与公文正文不能一起装订,应在附件左上角第1行顶格标识公文的发文字号并在其后标识附件(或带序号)。

3.公文版记部分

臵于抄送机关以下的各要素统称为版记。包括: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1)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的其他机关。公文如有抄送,在主题词下一行;左空1字用3号仿宋体字标识“抄送”,后标全角冒号;抄送机关间用逗号隔开,回行时与冒号后的抄送机关对齐;在最后一个抄送机关后标句号。

1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色及构成要素 篇十二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色及构成要素

摘要:特定的育人目标、特有的生成性目标和变革学习方式的目标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色;  目标的构成因素为情意态度、能力因素、知识维度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目标特色:构成要素  中图类号: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84501―0030―03   一、特定的育人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指通过一定学段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标准。它是人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对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作出的预见性反映。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总体上受教育总目标的制约,要反映国家的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它又必须体现其课程特点,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科课程目标缺陷中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特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育人目标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成分,它是根据中小学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确定的,其目的在于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特别是要把学生的人格、态度、情感,审美、行为等素质的发展均纳人课程目标的范畴来考虑,实施,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其目标涉及丰富的发展领域,而其中态度、情感、能力、学习方式的发展尤为突出:在实施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发展能力,以及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和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成为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促进者:这些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定育人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来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要求学科课程单独完成这个全面发展的总目标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学科课程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能提供学生发展的必需的机会和条件。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是与学科课程共同完成总目标,这也是设置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之所在。   二、特有的生成性目标   学科课程内容具有确定性,因此其目标在课程实施前也已确定:虽然研究性学习也有总的目标和具体目标,但研究性学习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设计,而这些目标和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研究性学习应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但是,各学校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依然存在“越俎代庖”的现象。在课程实施之初.教师为统摄探究过程往往预先设定教学的目标和探究的主题,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不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这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生成取向是相悖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由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生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很早就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由于课题同自身的贴近程度较高,学生可以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领域发生兴趣,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目标和主题的产生价值;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这一目标群克服了以往‘目标模式’把既定的目标作为惟一要求,忽视非预期的目标和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使课程目标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而非外部强加的‘指令’,因此研究型课程的目标是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强化,最后得到落实的,这更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目标的达成。[1](P39)   三、特别强调变革学习方式的目标   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课程计划,着眼点就是为了切实变革长期以来僵硬呆板的教学格局,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以回应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时代呼唤。   现实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是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研究性学习这个领域的特点决定了它特别能够体现教育培育完整的人的价值。研究性学习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没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的基本特性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课程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在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发生 巨大的变化。教师所要教的东西不再是预定的书本知识,教师只是作为顾问、咨询者或合作伙伴而存在。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能过多介人他们的研究过程,更不能代替他们进行研究。对学生而言,重在训练和培养研究意识、研究气质与研究能力,重在程序性知识、内隐的个人知识的获得,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只能是参与式、探究式和行动式。

13.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汉语,教学能手,能力构成

一、引言

教育部教民〔2013〕4号《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汉语课程的性质:汉语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实践性课程, 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汉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使学生基本学会运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进行交流沟通。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意义重大: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二是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三是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 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内容、目的、意义, 有特定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要遵循特定的教学规律。因此, 研究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培养内容、能力构成要素十分必要。本论文立足于理论研究, 并结合小学汉语教学本身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二、教学能手的定义界定

2015年5月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能手管理》办法 (试行) 中指出:中小学教学能手是指在自治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工作中,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明显, 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骨干教师, 是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中的中坚力量。

三、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能力构成要素

1.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基本素质

(1) 教学能手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热爱一份工作才有可能为这份工作奉献, 才有可能对这份工作上心, 如果连最起码的热爱都没有, 那么其他标准更是无从谈起。要能够切实做到为人师表, 关爱学生。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知道和影响学生, 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2) 教学能手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在本专业范围内, 既能教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实践。课堂教学要有特色, 能够深刻理解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教学基本功扎实、在校内举办过示范性公开课, 教学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同时还应掌握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3) 教学改革有成效。教学能手应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参与课程开发,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科书, 根据学生的汉语程度和民族语言的特点,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 丰富学习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 尝试和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4) 科研能力。教学能手应重视汉语教学研究, 具备语言习得研究能力, 探索学生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规律, 在教科书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等教学活动中, 不断总结和反思, 结合民族语言的特点, 研究、掌握汉语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家和自治区科研课题, 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2.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依据教育部教民〔2013〕4号《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 结合2015年5月自治区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学能手管理》办法 (试行) , 立足于小学汉语学科教学实际,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小学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

(1) 语言知识:汉语学科教学能手应熟练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语运用规律知识, 同时教师应掌握第二语言习得规律, 了解学生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教学中能灵活地将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字适当进行对照。

(2) 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作为汉语学科教学能手的教师应掌握汉语教学的语言技能, 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 贯彻听说领先, 读写跟进的原则, 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合理分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操练比例。

(3) 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包含在语言教学中,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汉语素养和应用能力。教师应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具备汉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 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 教师能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够通过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熏陶, 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 增强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理解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

(4)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十分重要。教师应以自己对汉语言文化的挚爱和感悟激起学生的共鸣, 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因此, 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并能感染、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感受到应用汉语的乐趣, 树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并转换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能手的培养策略

教学能手的培养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教师个体的自觉成长意识、职业自信与发展追求, 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二是教师专业成长所需要的外部支持, 如知名教师的专业领域, 互相合作的团队, 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平台。只有实现个体内外部条件的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内部条件

就教师个体的努力来说, 主要表现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角色, 从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 不断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经验进行反思和研究。二是在集体活动中, 要敢于真是、主动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足, 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时刻保持对他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反思, 并进行有准备、理性的反思, 着眼于挑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通过在对话中不断叩问教育教学事件, 去发觉教育实践背后的个人假设和教育理论。三是对他人的经验会思想进行反思性的甄别、吸收和再造。

2.外部条件

(1) 教育部门、学校为教学能手的培养搭建平台, 建立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自治区中小学“百千万”教学能手培养选拔项目工作方案》指出, 将在未来五年, 自治区建立教学能手工作室50个, 地州市建立教学能手工作室100个, 县市区建立教学能手工作室1000个。

教学能手工作室应以实践性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以及个性化教育智慧的生成为目标, 同时也应该重视理论学习与指导对于实践过程的宏观指导和行为规范。

就教学能手集体成员来说, 需要主持人和导师着力在一线两分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积极组织和引领教师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学能手工作室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不仅要调动教师们对话的积极性, 也需要在对话汇总发挥引领性、协调性和示范性。二是创设自由、平等的浓厚对话氛围, 尊重和鼓励教师表达个人的经验和见解, 并就此进行反思性对话和交流, 以帮助其在反思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

(2) 贯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 建立少数民族汉语 (双语) 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少数民族汉语 (双语)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和统一管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 在政策上对少数民族汉语 (双语) 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指导, 在教育法规方面对汉语 (双语) 教师入职的标准做出相应的规定, 逐步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在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上给予经费保障;同时, 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的有效性。

(3) 对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分层分类, 并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职后培训。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迫切需要提高双语课堂教学技能, 在入职或职后培训中, 都应该加强课教学堂技能, 使其尽快熟悉并驾驭课堂, 可以让他们进行公开课示范, 并完善校本培训中集体听、评、备课制度。对于老教师而言, 尤其是从事双语教学6年以上的教师, 由于所处教育和社会环境及个人等因素, 专业水平有下降趋势, 因此应当在政策或激励制度上加以引导, 促使其转变专业态度, 提升汉语语言能力和教学技能, 并补充专业知识, 从而提升专业素质。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缺少汉语言环境和汉语学习氛围, 而语言作为一项技能缺少应用的机会自然会消退, 如果没有外部培训或自身主动学习, 汉语教师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水平也会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因此, 在汉语教师职后培训方面, 应因地制宜, 采取“分地区、分层次、滚动式”长效循环培训模式:即建立并逐步完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长效培训机制, 控制培训时间段, 当前一轮教师培训上岗后, 后一轮教师开始培训。

此外, 在培训中, 应该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汉语水平等级等不同类别的教师在形式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组集中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因人而异, 同事充分发挥国家、省、县和校四级培训人力和物力的作用, 以缓解教师培训部门的压力, 又使培训有的放矢, 从而提高培训的时效性。

(4) 建立汉语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是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其在评估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改进的汉语课程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重视评价的反馈作用。

(5)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汉语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及其配套材料、直观教具和实物、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以及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合理开发、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各种课程资源是实施汉语课程的重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各地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资源意识, 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积极为汉语教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 提供图书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 并为师生的使用提供方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汉语教学网站, 开设网络汉语课程, 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区和本校的特点,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 积极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 在充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积极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资源, 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鼓励教师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和本校的教学需求, 自己动手开发适应当地需要的汉语课程资源。

(6)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程。汉语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的优良传统, 注重学习和积累, 注重应用与实践;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汲取中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 拓宽汉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汉语素养。

汉语课程应富有创新活力和开放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努力拓宽学习渠道, 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不断自我调节, 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名师基地培养模式之缘由、理念及路径[J]教育研究, 2015 (4) .

[2]尤努斯.阿不列孜, 萨达提.艾木.实现“民汉兼通”师资是关键-新疆汉语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3 (4) .

[3]蔡文伯, 杜芳.新疆普通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以莎车县普通小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 2013 (2) .

[4]张玉萍.高雪静, 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J].语言与翻译, 2011 (4) .

14.论行政领导地位构成三要素 篇十四

论行政领导地位构成三要素

摘要:在实践中,行政领导地位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领导职位,领导职责和领导权力,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实际的领导作用。

关键词:行政领导地位 行政职位 行政职责 行政权力

一、在其位应谋其政——行政领导职位

行政领导职位是根据宪法、行政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的规定,在行政组织中设定的具有行政领导职责和权力的职位。行政领导职位具有以下特征:(1)法定性,即基于行政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而设定,其名称、职责、职权、编制职数、职位待遇等都由有关法律法规所确定,未经法定程序和形式,不得随意撤销和变更;(2)正规性,行政领导职位一经确定,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正式性,在任职资格、任职程序、任职方式等方面有着正式规定,其领导职位所对应的职务关系也相当确定,以便行政领导者在确定的职位上开展工作,行使职权;

(3)权威性,领导职位因具有法定权力,可以做出组织决策,支配组织资源,对于行政组织成员有很强的影响力,同时,作为行政组织的对外代表,对于社会公众有着很高的威望;(4)稀缺性,行政组织基本采取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带有金字塔式的特点,行政领导权力需要集中统一行使,这就意味着行政领导职位不可能无限增加,甚至要严格控制,所以,行政领导职位在行政组织中都是极少的,对于行政组织成员的任职需求来说,是极为稀缺的。

我国《公务员法》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将公务员分为行政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二、有职者应履责——行政领导职责

行政领导者占有行政组织的领导职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职位上的责任也成为行政领导职责。行政领导责任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行政领导责任是行政组织的公共责任的集中表现,行政领导者作为行政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对于行政组织的行为及其后果承担领导责任,这种领导责任意味着最高和最终的责任;其次,行政领导责任是行政伦理的客观体现,行政伦理是行政价值理念、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实践的统一,行政组织的一切行为,都受到行政伦理价值理念和行政规范的指导和约束,都是行政伦理的实践活动,行政领导责任是行政伦理价值理念、行政伦理规范的具体化;再次,行政领导责任是受法律规制、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责任,法律和行政规章明确规定了行政 1

领导责任的性质、内容和承担方式,社会公众对于行政组织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社会监督,行政领导者不得规避法律和行政规章,以对某项行政行为没有直接责任为由而拒绝承担责任。

行政领导职责的内容,是由行政组织规章制度或者临时性专门规定所确定的,因不同的领导职位而不同。一般包括: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权力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主持制定、部署并领导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公共政策,决定本职范围内的重大事务和处理重大问题;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领导和管理部属,对部属的行政行为负有监督领导的责任;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机关及其人员的工作实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

按照责任的性质,行政领导责任分为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在现代法治国家,这四种责任常常交织在一起,但他们在基本意义、责任对象、责任范围、问责原则、问责方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

法律责任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意义上的法律责任指的是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等加以规定和认可的法定义务,消极意义上的法律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由于没有履行和未完全、妥善地履行法律义务而应当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行政领导者的法律责任的特点是:第一,法律责任为法律明确规定,如刑法对于公务人员的渎职罪、玩忽职守罪等罪种的构成要件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只能依据法律。法律责任一般只限于违法者本人承担,不能扩大追究法律责任的范围。第二,法律责任主要从责任主体、归责原则、责任的追究主体以及责任的内容等方面认定。第三,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障法律责任的追究和实现。行政责任是行政领导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未构成犯罪,依据行政法规规章等应当承担的后果。对于行政领导者的行政责任的追究方式是行政处分,由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的制裁性处理,行政处分的种类、适用条件和执行方式等由行政法律法规规定,如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我国公务员法规定的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政治责任是行政领导者违反特定的政治义务导致的政治后果。现代民主政治要求行政领导者的行为必须符合政治目的,即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行政决策、命令、指挥等行政领导行为有损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随不受法律追究,但也要承担政治责任。对于违反政治义务的后果的确认和追究,往往与执政党、国家立法机关、社会公众团体等政治压力有关。在代议制国家,议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要求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对于政府首脑和部门负责人,可以依法采取调查、质询、弹劾、罢免等追究方式。在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政府组成人员对其主管的部门和事务的失误,要负单独政治责任,对政府的共同决策失误要负“连带责任”。可见,政治责任是一种信任责任,其内容和形式是宽泛的、非特定的,当着执政党、议会、社会公众要求行政领导者承担政治责任,其结果往往是行政领导者引咎辞职。

道德责任是行政领导者根据行政伦理的价值理念和行政伦理规范,承担的道

德义务。它既是外在的制约机制,往往与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政治责任联系在一起,又是内在的自律机制,建立在行政领导者对其职责的高度责任感和负责精神之上。道德责任的实现形式,一般是行政领导者对于自身行为的自觉检点、约束,对于决策指挥失误的公开检讨乃至引咎辞职等。

行政领导者的四种责任既有其相对独立性,也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国《公务员法》第八十二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这里,就将行政领导者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行政责任通过法律形式加以明文规定,并且统一于法律责任,对“引咎辞职”的适用条件做出法律规定,设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强制性规范。

三、履行职责须有权——行政领导权力

关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致的观点是:领导权力是决策权,领导权力是一种能力,领导权力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领导权是影响部属的支配力量。根据有关观点,可以给行政领导权力下这样的定义: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各种激励方式和手段,引导部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行政领导权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也称为强制性影响力,这是基于行政领导在行政组织中的法定地位和法定权力而产生的,具有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强制力,通过行政组织自上而下的纵向指挥隶属关系而维系,权力性影响力的效力及于行政领导管辖的领域、地区和系统范围内,在规定的任期内发挥作用。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是基于行政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才能、品格、意志、道德情操、名誉声望等形成的感召力、亲和力,它不因合法的职位和职权而产生,对领导对象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也不能使用行政组织资源,动用奖惩等手段,甚至不因行政领导者的任职与否而变化,因被领导者对其的敬仰、尊崇和信任而产生作用。这两种行政领导影响力的统一,有利于行政权力的行使,使得被领导者对行政领导心悦诚服,反之,如果二者的脱节和对立,也会制约行政权力的效力。

行政领导权力的来自于多方面。美国管理学家H•A•西蒙认为,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有四:信任的权威,认同的权威,制裁的权威,合法的权威。概要地说,行政领导权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法的权力,又称法定的权力。指基于行政组织中的法定地位或是组织规章、命令,组织契约等产生的权力。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确定了行政组织的领导职位,规定了相应的领导权力,是合法权力产生的法律渊源。部属必须服从合法权力,否则将构成违法或违抗命令,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在合法组织中服从合法的权力,是行政管理领域公认的价值观念,也是行政组织层级控制体系成立的前提条件。

(2)奖惩权,是行政领导者根据行政组织的规章制度,运用行政组织的资源、纪律对于部属进行奖励和惩罚,奖惩手段可以是物质的,如加薪、奖金、奖品,也可以是精神的,如表彰、荣誉称号或批评、记过等,还可以是职务上的,如晋升、降职、免职、开除等。奖惩权的行使是行政领导者根据激励理论,针对部属的有关组织行为,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奖惩措施,而非行政领导者个人的主观好恶。行政领导者以其个人的态度、情感、人格等在奖惩中发挥自然影响力的作用,也是常见的,实际上是将其自然性影响力与其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机结合。

(3)知识、能力专长权,又称为专家权。现代行政管理事务的日益复杂化和广泛性,要求行政领导者具备专门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行政领导者,不仅要广泛联系和使用社会各界的专家,提供公共决策咨询意见,也要通过专业学习和专门训练,成为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在行政组织中,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能力全面、经验丰富的人员,往往被其他成员所推崇和信赖,成为组织中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

(4)归属权,又称为关系的权力。行政组织中的某些杰出人物,因其人格、情感、意志、道德等个性魅力,给予其他成员以强烈的印象和影响,这种个性魅力对组织成员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能够产生和加强组织的凝聚力,使这些成员对其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愿意接受其领导,归属权可能基于成员对行政领导者拥有的法定权力的敬畏,或者基于成员对行政领导者掌握的组织资源的需要和依赖,但是,更多来自于对于行政领导者的个性魅力的认同和信服。

相比较而言,行政领导权力的四种来源,法定权力和奖惩权主要是属于权力性影响力,而专长权和归属权主要是基于自然性影响力,四者的结合成为行政权力的共同来源,行政领导者依靠这些权力对其部属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实践中,行政领导权力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对本组织、本部门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直接下级人员的任免权和奖惩权;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支配权;对本组织、本部门各种活动的指挥权、协调权和监督权;对上级机关的建议权和提案权;将自身权力授予对下级机关和人员的权力;对外工作的代表权;其他法定的权力等。

上一篇:献给母校的感言下一篇:路基土石方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