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同义词的形成途径对比分析

2024-08-25

汉英同义词的形成途径对比分析(共3篇)

1.汉英同义词的形成途径对比分析 篇一

汉英公共标示语的对比分析及其交际翻译策略

公共标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突出的应用功能.通过对比分析汉英公共标示语的功能意义及其语言特征,根据英国著名翻译家Newmark关于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的划分,确定标示语文本应属于呼唤功能型文本.不同的`文本应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公共标示语,建议采取交际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作 者:原伟亮 YUAN Wei-liang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3(9)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公共标示语   呼唤功能型文本   交际翻译策略  

2.汉英同义词的形成途径对比分析 篇二

1.文化与词语选择

汉英两种文化传统在选词上的不同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中国自古以农业文化立国,农业人口众多,所以出现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谚语等词汇,如瑞雪兆丰年 ;春打六九头等。而英国靠近大海,这种地理位置决定英国人喜欢与大海有关的事,因此英语中不少俗语都和海洋有关,如Swim against the current./Still waters run deep. (2) 由于各自风俗上的差异,使得一些汉英语言中的词语也有所不同。如“猫头鹰”在汉语中为不祥之物,在英语中却说成as wise as an owl.“龙”在汉语文化中代表神圣尊贵,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 ;而在英语文化里,龙则是罪恶的根源,是引人犯罪的恶魔。因为在基督教中,dragon是evil,是魔鬼Satan( 撒旦 ) 的化身。(3) 汉英两种语言在联想意义上也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一些成语的选词的不同,如 :体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 豪饮如牛(drink like a fish)。(4)由于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从而使得语言的选词不同。汉语受佛教进入中国的影响,引申出“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表达 ;英国等西方国家信仰基督,基督教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体现,如“a kiss of death( 死亡之吻 ),Holy Spirit( 圣灵 )”等。

由于语言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现象的存在,在选择词义时要根据词语本身的词性和上下文联系来确定词的意思。“红茶”英译为black tea,black coffee汉译为浓咖啡,“浓茶”则为strong tea。又如汉语中“开”这个动词, 在英语搭配中有不同的对应翻译,例 :开灯 (turn on the light),开汽车 (drive a car),开玩笑 (make fun of), 开恩 (show mercy) 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具体运用是不同的。

2.文化与词语语义

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英语词义相对灵活。汉英词汇在文化语义的对应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完全对应相同。 完全对应相同是指汉英词汇所表达的语义在概念意义与文化内涵都完全相同,如 :猫 (cat)、树 (tree)、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 ) 等。(2) 部分对应相同。汉英词汇并不都是完全对应的,还有文化内涵不完全等值对应的现象。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给语言运用带来影响。在亲属称谓词汇的运用上,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家庭等级尊卑观念,亲属称谓出现了较复杂的称谓系统,而对英国来说,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使亲属称谓的词汇亦相对简单。例如英语称谓cousin,对应汉语称谓“堂兄、堂弟、堂姐、 堂妹、表哥、表妹……”此外,整体观念使得汉民族偏重直接而全面地观察事物,用词比较笼统含糊,而英美人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用词分类更加细微,如“乐”在英语中有多个词与之相对应,有 :joy,fun,pleasure,deligh t,glad,thrill等。(3) 完全不对应。汉英词汇的语义及其文化内涵均不相同、不对应,如汉语有“赠书、瓢虫、女校友”等词语,其对应的英译为“desk copy,lady bird,old girl”,其语义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均不等值。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词位有空缺的现象。词位空缺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语义相对应的词语,或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但没有具体的词汇。汉语中一些反映汉民族独特文化和习俗的词汇, 如“冰糖葫芦、红娘、大锅饭”等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应的表达。一些表示英语国家的独特文化新词,在汉语里也缺乏相应的词汇,如cyperpank,hotdog,cocktail等。

3.结语

汉英文化背景与汉英语言现象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汉英词汇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其语言意义,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展现词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文化的内涵。汉英语言的对比中,语言的运用更是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词语选择和语义等方面,分析汉英语言的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体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分析英汉在词语选择和运用上差异,以及词语语义上不等值、甚至词位空缺的现象,从而加深了解汉英语言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汉英同义词的形成途径对比分析 篇三

关键词:上;下

方向动词在意义上有方向的概念。比如,由低处到高处的方向就是“上”,由高处到低处的方向就是“下”。这些动词的汉英及物性不一样,进行汉外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动词特点。汉语动词不能像英语动词那样以形式上是否带宾语为标准来决定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汉语动词的及物性与哲学上的及物性不一样,并不是单纯的动宾关系,而是指动词本身在运用过程中带宾语的程度。

一、“上”的汉英及物性对比分析

汉语的“上”后面可以带“飞机”“书”“十个人”“发条”等名词作宾语,在句中“上”与后面的名词类宾语构成的语义关系有:处所、致使、施事、受事、数量和杂类。如:

(1)她已经上飞机了。

(2)他多次上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

(3)这个岗位上十个人。

(4)这表该上发条了。

(5)王菲的演唱会上万人观看。

(6)这人上了年纪呀腿脚就不灵活了。

例中的“飞机”是“上”的处所,作处所宾语;“书”是“上”的致使,作致使宾语;“十个人”是“上”的施事,作施事宾语,意思是十个人上这个岗位;“发条”是“上”的受事,作受事宾语;“万人”“年纪”是“上”的杂类宾语。

从现代汉语词典上归纳“上”的各层意义带宾语的情况得知“上”带处所和致使宾语的情况较常见。如, “上课”“上班”等等都是“上”后面带处所宾语。“上”带致使宾语,如“上油”“上货”“上菜”等等。“上”带施事宾语限于“上”作向前进和出场这两层意思解时,“上”的施事宾语必须搭配数量成分,如,“上一个排”“上两个人”等。只有“上”的意义为拧紧和到规定时间开始工作或学习等时后面才带受事宾语,如,上早操、上物理等。“上”带其他杂类宾语时是指达到一定的数量或程度,后面的宾语是一个概数,而不是具体的数字,这个数量或程度往往在整个句子里较高,比如我们可以说“上岁数了”,而不会说“上一岁了”。

英语里没有相应的单个动词表示“上”的意思,只有用词组来表达汉语“上”的各层意思。如,go up the mountain(上山)、go upstairs(上楼)、get on/in a bus(上车)、go shopping(上街)、go to work(上班)、go on TV(上电视)、attend/have a class (上课)、get up to hundreds of people (上百人)。

除此之外,“上”还可以进入双结构,如在“我上了她一门课”这句中的“她”和“一门课”都是“上”的宾语,“她”是间接宾语,“一门课”是直接宾语。但是在没有上下文或身份的语境里,这句话有歧义,隐含有两层意思:

a.我给她上了一门课。(我是老师,她是学生。)

b.我去上了她的一门课。(我是学生,她是老师。)

按照石毓智(2006:104-105)的观点,此时的动词“上”是中性动词。在a层意思里,“上”是右向的,句子就表示客体向右移动,即直接宾语“一门课”向右移动到间接宾语“她”。在b层意思里,汉语动词“上”是左向的,句子就表示客体向左转移,即直接宾语“一门课”向左转移到主语“我”。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像这样的句子含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意义,即有歧义:客体向左移动和客体向右移动。要消除歧义就必须加上适当的介词或改变句子的结构,比如可以改为“我去上了她的一门课”和“我给她上了一门课”。对于汉语中的这种中性动词,英语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上面a层意思的英语表达为conduct a class ,b层意思表达为attend a class。但是只有右向动词conduct才能进入双宾结构,I conducted a class for her 。意思是I taught her a class。①汉英动词产生这样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而英语是形合型的语言。

二、“下”的汉英及物性对比分析

“下”在汉语里语义较丰富,“山、楼、车、雨、三个人、通知、馆子、乡、水、饺子、工夫、结论、决心、蛋、手、班、课等名词都可以作“下”的宾语。

(7)今天不做饭,我们下馆子吧。

(8)下楼吃饭吧。

(9)成都的冬天很少下大雪。

(10)已经下命令了,你明天必须上任。

(11)酒早就烫好了,锅里也开着,单等你来了下饺子。

(12)任何事情都不要急着下结论。

(13)王菲的成都演唱会不下三千人。

例(7)和(8)中的名词“馆子”“楼”是“下”的处所,作处所宾语。虽然这里的“馆子”和“楼”都作处所宾语,但其中包含的意义却有所不同,“下楼”只是纯粹的从楼上到楼下,方向上就是直观的从高处到低处,而“下馆子”是指到馆子去吃饭,这里的“馆子”是指吃饭的地方, “下”后面带处所宾语表示去吃饭时,后面处所宾语名词则只限于“饭馆”或“馆子”。“下”带处所宾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如,下车、下地、下台、下班、下课等。

例(9)中的“雪”在句里是“下”的施事,作施事宾语。“雪”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雪”自己下下来,在“下”指(雨雪)降落这层意思时,可以带施事宾语,如“下冰雹”“下雨”。“下”和其他汉语动词带施事宾语时的情况一样,后面还可以带有数量成分的施事宾语,如在“公司裁员,我们部门下两个人”这句里,“两个人”在句中就作动词“下”的施事宾语,并且这个施事宾语“两个人”含有数量成分,当“下”带数量成分的施事宾语时,用的是“下”的“退场”之意。

例(10)中的“命令”是“下”的受事,作受事宾语。“下”带受事宾语见于“下”的颁发投递和使用这两层意思。如,下挑战书、下药、下手等。

例(11)中的“饺子”是“下”的致使,作致使宾语,“使饺子下到锅里去”。“下”带致使宾语是指放入、卸除、攻陷的意思,如,下窗户、下螺丝钉、连下敌人数城。

例(12)“结论”是“下”的结果,作结果宾语。“下”在指做出(言行、判断等)和(动物)生产时后面才带结果宾语,如,下决心、下定义、下蛋、下崽儿。

例(13)中的“三千人”作“下”的杂类宾语。这时的“下”指低于或少于的意思,后面带的宾语含有数量词,这刚好和“上”带杂类宾语的情况相反。

英语中没有单一的动词对应汉语的“下”,针对汉语“下”的各层意义需要用不同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如,go downstairs(下楼)、go off work(下班)、draw a conclusion(下结论)、go out of class(下课)、get off a bus(下车)。

综上所述,表方向的动词带处所宾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较高,而英语则没有这方面的动词。

注释:

①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年,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

[1]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5版).

上一篇:市防旱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防微杜渐的近义词及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