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精选8篇)
1.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 篇一
邕江大学概况
邕江大学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原由民革广西区委主办,现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合办,广西教育厅管理,是办学经费自筹自支的以民办机制运行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南宁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肖莺子任邕江大学董事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广西区委刘新文主委,市长黄方方任邕江大学名誉校长。
在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董事会的领导下,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育人,服务学生”的宗旨,以“责任、自强、诚实、进取”为校训,践行“帮助每一位学子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建设人才,服务于南宁、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4.87亩,建筑面积合计6万多平方米。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是广西办学历史悠久、多学科性、社会声誉良好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设有工业系、计算机系、外语系与管理系,在校学生5613人。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汽车运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管理等31个实用、新颖、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建有几十个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专职教职工152人,外聘教师235人。教师教学态度严谨、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水平较高,其中教授、副教授约占授课教师的30%,长期聘有外籍教师任教。学校按“注重基础、提高素质、加强实践、立足应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学生就读专业可灵活选择、实行弹性学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完成学业后,发给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并经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毕业证书。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2006—2008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5%。截止2009年9月30日,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92.96%。学校“专升本”渠道畅通,按照广西区教育厅规定的比例择优选送毕业生到区内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学校以2010年上半年接受广西区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不断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逐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启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并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自治区教育厅为邕江大学提出了“万人、千亩、本科”的发展奋斗目标,将邕江大学列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十一五”规划专升本院校。2009年7月31日,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在南宁举行合作共办邕江大学签约仪式。新董事会决定迁址南宁五象新区建设新校园。学校将努力朝着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专业优势凸显、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先进、人才质量优秀的区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民办大学的目标挺进。
2.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 篇二
ISSN1673-71 6 4陈景院士指导学生科研活动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较合举办的北大一台大一云大学生社会服务计划性大学之一。1938年, 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云南大学先后成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大幵发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云南大学坐落于闻名遐迩的春城昆明, 占地面积4551.84亩, 分布于两个校区。学校现有89个本科专业, 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 其中博士、硕士研宄生1.7万余人, 留学生1600余人;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己形成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幵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宄为优势特色, 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其中, 微生物学、化学等学科进入ES1排名前1%, 民族学、政治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进入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5万余名。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余项,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重大奖项10余项, “中缅油气管道”“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有8篇论文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面向未来, 云南大学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和“自尊、校长林文财教授为研究生颁发毕业证书云南大学创办于1922年, 前身为私立东陆大学, 是我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致知、正义、力行”的东陆良训, 致力于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区域性高水平大学。_丨9"771673716123邮发代号:78-119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716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0-1178/G4校党委刘绍怀书记为新生党员赠书并讲第一堂党课
3.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 篇三
比如我们在考察一个学生的时候,会考察你有没有社会良知,你有没有社会责任,有没有社会诚信,你有没有社会批判精神,有没有创新意识?能不能追求真理?这些要素对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招生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其天职是为国家选拔、培养栋梁之材,使命是希望学生将来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视野则更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到去年为止七年了,我们七年里已经毕业了4990名通过自主选拔渠道进来的学生,当然了跟我们总的统招人数相比还是比较少的,它只占了18.5%,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主要是江浙湖这三省,而且这些年来,我们选拔的公正性、合理性得到了社会、媒体和家长的高度认同。
现在我们复旦大学的自主选拔方式有几种,一种是博雅杯,博雅杯就是写些文章进送给复旦大学,通过三个专家对一个学生最后的打分、评语,筛选出来以后进行面试,从这当中选拔出三个学生,对他们来讲,高考达到一本线就出来了。另外保送生基本上也差不多,一个就是外语类保送,要参加面试和笔试;非外语类保送生则要参加“千分考”。另外还有艺术特长生。
我们对自主选拔考生的基本要求,第一就是品德要端正,第二是要有批判、创造创新精神,具有学习研究的潜质。另外要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还要有专长及特长,具有他人所不及的天赋和潜质。
通过这些年来的自主选拔考试,我们也对此进行了若干思考。
思考之一:以考时上的交叉化取代冲突性,让考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思考之二:以“储备”上的规范化取代无序性,避免恶性竞争。
思考之三:以招录上的单列化取代抵冲性,保护裸考生权益。
思考之四:以群录个选化取代单录无选性,体现双向选择原则。什么叫群录?比如我把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报名了,也都通过了,我去还是不去?每年都会有学生我们录取了以后不来,到美国去了,因为美国给他奖学金。我认为解决第一个问题很简单,我需要选择你,认为你符合我们的培养理念我就录取你了,然而你拿了这么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要选择哪一个,哪一个学校最符合你的发展。
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地理概况 篇四
北师大位于珠海唐家湾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年平均气温22.3℃,最低气温2.5℃。年降雨量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这里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9%。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时可达到100%。珠海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暴雨,因此,北师大也必定受到这些恶劣气候的影响,个别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温影响。台风出现的时间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严重影响珠海市的台风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雨热同期。
北师大热源充足,太阳辐射量大,夏季辐射量占全年辐射量46%,冬季辐射量占全年辐射量15%,春季辐射量占全年辐射量20%,秋季辐射量占全年辐射量18%。年日照时长1600h~2500h。所以土地肥沃,植被茂密,校内拥有上百种不同的树木,树叶五颜六色,树形千姿百态,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又因为北师大坐落于珠海的凤凰山脉,三面环山,被称为“最美的山谷大学”,北师大依靠凤凰山谷而建,因此,到了每年的雨季,总是逃脱不了被淹的危险,这里地势较低,是雨水从山上流下来后必经之地。又因为排水系统的能力有限,但是北师大从京华到粤华是递降趋势,所以,雨水总能在一夜之间退去,学生也因此不必受到太久影响。
北师大植被覆盖率达较高,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校内树木种类繁多,天然乔木树种主要有阴香、山乌桕、鸭脚木、小叶榕、高山榕、孔雀豆、山龙眼、猴耳环等,人工栽培的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按树类等。校内人工湖和天然湖较多,交相辉映,为校园添加了许多的色彩。
翟志宏
1217010086
5.英国华威大学概况介绍 篇五
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又译:沃里克大学) 是英国一所顶尖大学,向来以其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师生互动教学而闻名。学校创立于1965年,现有22,000余名在校生及近5,000名教职人员。
包括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海外留学生,相当具有国际化风范,估计目前国际校友已累积至45,000人左右。
华威大学校史虽不长,但在英国、欧洲、全球等皆已建立起优越的学术名望。成立以来一直长期居于全英十大学府之列。时校内报纸The Boar(野猪报)更因The Guardian(卫报)于当年发布的`大学排名而创造了Woxbridge一字,意指Warwick University(华威大学)、Oxford University(牛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剑桥大学)等3所大学俨然已成三强鼎立的现象。
而今,该校已被视为英国工党政府最欢迎的大学。华威大学同时也是最早和工商业界建立密切联系的高等学府,而且在商业方面的研究相当杰出,学校甚至得到了“华威公司”的昵称(Warwick PLC)。
华威大学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并曾是1994大学集团的成员(7月退出)。
英国华威大学是英国十大学府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与金融界、商业界以及制造业的企业有密切联系。华威大学在全英大学教学研究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其中不少学科更是居全英大学前三强之列,包括工商管理、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等。
院系专业
华威大学下设四个分院:人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和医学院,有30个院系和50个研究中心,提供120个不同专业的本科学位和超过100个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大学开设的本科课程有:会计学与金融、汽车工程、生物化学、生物医学、化学生物、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早期儿童研究、经济学、经济学与工业组织、电子工程、工程商业管理、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与创新写作、英语与戏剧研究、环境生物学、欧洲法律、电影与文学、电影研究、法律与商学、法律与社会学等。
研究生课程包括:应用教育学与培训、应用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英国文化研究与英语语言教学、工商行政管理、商业与企业教育、儿童健康学、临床心理学、比较文化与媒体研究、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创新与传媒企业、数字生产管理、经济学、经济学与国际金融经济学、教育学、教育领导学与创新、电子商务管理、电子系统、能源与能量电子系统、
工程系统、英语等。
教育特色
华威大学名列英国十大学府,在研究教学评估中名列前茅,其中一些学科更被列入全英大学三强位置(工商管理和计算机排在全英大学第2位),有口皆碑的专业包括:MBA、商科、工程、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其他受到高度评价的专业包括:生物科学、教育(包括英语语言师资教育)、电影研究、法律、政治与国际研究、物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在英国著名的The Guardian Newspaper的Top10评选中,华威排名第4。
6.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概况 篇六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概况
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前身是设立于1875年的日本首座女性高等教育学府“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先后更名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49年组建新制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 御茶水女子大学位于|京都文京区,交通便利,大学周围有很多地铁站点,如护国寺,御茶ノ水,茗荷谷等东京知名地铁站。不仅交通方便,地理环境也很好,地处市中心,离东京站,池袋,新宿,上野,浅草等东京中心地区地铁15-30分钟的距离。除了交通方便,大学周围有很多知名的料理以及观光地,是很多日本当地人以及游客喜欢去的地方。 御茶水女子大学的背景以及地理位置了解完了,接下来看一下课程设置。 御茶水女子大学拥有140多年的女性教育历史,凭借其充实的基础教育和良好的专业教育,为培养具有行动力和领导力才能的新时代女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御茶水女子大学主要分学部(类似于中国的本科生期间)和大学院(类似于中国的研究生或博士期间),学部课程主要分文教育学部,理学部以及生活科学部三大学部,大学院课程分为博士前期课程和博士后期课程。那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每个课程的`研究方向。学部:①文教育学部:主要分成5大学科,具体都有人文科学科,言语文化学科,人间社会科学科,艺术。表现行为学科,全球文化学环。 ②理学部:分成5大学科,分别为数学科,物理学科,化学科,生物学科,情报科学科。 ③生活科学部:分为6大学科,包括食物营养学科,人间。环境科学科,人间生活学科,发达临床心理学讲座,生活社会科学讲座,生活文化学讲座。大学院:①博士前期课程:博士前期课程也就是修士课程,修士课程分为6项专攻,分别为比较社会文化学专攻,人间发达科学专攻,性别社会科学专攻,生活科学专攻,理学专攻,生活工学共同专攻。 ②博士后期课程:本课程指的是博士阶段的课程,博士课程也分为6项专攻,分别有比较社会文化学专攻,人间发达科学专攻,性别学际研究专攻,生活科学专攻,理学专攻,生活工学共同专攻。 以上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情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日本留学问题,欢迎咨询育路留学小编。 【 纠错 】
7.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 篇七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设计与理论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干,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学院、材料学院、环境学院、人文学院相关学科为支撑,经长期不懈工作和开拓进取,初成规模,2008年11月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完成本实验室申报工作,2009年2月获准立项并编制计划任务书,2009年5月31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建设计划任务书专家论证,进入2年建设期。
本实验室是东南大学长期相关专业学术积累、理论建树、工程成果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反映和结果。东南大学创立于1902年,迄今已有109年历史。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由刘敦桢教授创建于1927年第四中山大学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建筑专业大学本科,翌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52年更名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以及之后的建筑学院,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创系伊始,刘敦桢、杨廷宝、童寯诸先生就确立了重视城市与建筑历史和保护研究与实践的传统。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学者不懈努力和发扬光大,在20世纪80-90年代,便为国家培养了四届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1世纪,建筑学院招收建筑学遗产保护本科生,更在建筑遗产和城市遗产保护两方面,取得了齐头并进的突出成果,承担了近百项重要的城市和建筑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出版了数十部相关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也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联合土木、材料和人文学院成立了朱光亚教授任院长的“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院”,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体制保障,取得了一系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的成功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于2009年6月进入两年建设期后,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由东南大学科技处领导,建筑、土木、材料、化工、能源、交通等优势学科共同参与,设立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管理条例》、《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
经教育部和东南大学同意,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13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郑时龄院士任主任,吴硕贤院士、吕舟教授和朱光亚教授任副主任,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实验室本年度工作报告,审定下年度工作计划、开放课题资助名单和实验室内部规章制度。第一届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由齐康、钟训正、吕志涛、孙伟四位院士任顾问,董卫教授任主任,陈薇教授任专职副主任,包括四位副主任和四个学术方向带头人,并设秘书一名。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组织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目前,实验室设有东亚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方法与理论、建筑遗产性能退化机理、建筑遗产保护的绿色途径、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固定研究人员42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3人,高级工程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的27人,其中包括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若干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获得者。研究成员的学科背景包括遗产保护5人,建筑历史与理论5人,城市规划4人,城市设计1人,建筑设计8人,景观学1人,土木工程3人,材料科学3人,化学化工3人,建筑技术2人,建筑物理1人,计算机科学2人,计算机辅助设计2人,交通工程1人,环境工程1人,是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
建设期内,实验室建立了大型建筑环境舱动态实验平台、建筑遗产信息采集实验平台、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建筑遗产关键材料性能退化实验平台等四个实验平台,购置了大型建筑环境舱、三维激光扫描仪、三维打印机等关键硬件设备,购买中文图书9千多册,外文图书近2千册。
此外,实验室高度重视开放运行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建设期内每年向国内公开征集开放研究项目,2009、2010年度共评选出21项实验室开放课题(其中校外课题9项),总资助金额48万元。此外,实验室还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相关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和交流互访,在科研项目、学术会议、联合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长期合作,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影响力。
3 建设期科研成果
(1)纵向科研成果
实验室进入建设期以来,共主持或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总计45项,其中在研16项,新增29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共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面上和青年基金课题1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4项。
(2)期刊和会议发表的主要论文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11月1日,实验室相关人员共发表各类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19篇,中文核心期刊32篇。在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篇。
(3)著作和教材出版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共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8本。其中建筑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专著2本,高等学校教材3本,学术活动论文集和作品集3本。
(4)发明专利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和材料科学等专业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专利研究和申报工作,共申报和获得6项发明专利。
(5)获奖情况
截止2011年11月,实验室获得国际及国内省部级以上的各类奖励19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项,勘察设计奖6项,教学类奖项7项,UIA竞赛奖项4项。
(6)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
建设期内,实验室主办或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包括与英国AA建筑学校、上海现代集团联合举办2010、2011两届“AS国际当代建筑理论论坛”;与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联合举办“2011方法、设计、施工”——中意合作辽塔修缮设计国际研讨会;与比利时鲁文大学世界教科文组织“预防性保护中心”等联合主办“2011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与中国建筑物理学会共同主办“2010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物理学会物理分会成立5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与中国古桥研究所共同主办“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研讨会”;与国家民委共同主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研讨会;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全国建筑院系“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
4 各研究方向代表性课题进展
(1)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机制研究方向
实验室建设期间,从两个方面开展了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系列研究。一方面,实验室通过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研讨会”,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全国建筑院系“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举办朱光亚教授承担的国家民委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研讨会,以及张十庆教授《东亚视野下的宋元中国东南沿海建筑史研究》,白颖博士《册封体制下明朝与朝鲜建筑制度关系研究》,陈薇教授《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史》等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继续探索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城市与建筑历史与理论。
另一方面,实验室大力开展东西方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研究。2010和2011年,实验室与英国AA建筑学校、上海现代集团联合举办了两届“AS国际当代建筑理论论坛”。2010年11月,实验室基于中意合作辽塔修缮项目主办了“方法、设计、施工”——中意合作辽塔修缮设计国际研讨会,和东南大学中国古桥研究所共同主办了“2010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对东西方建筑历史和修缮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2011年11月,实验室和比利时鲁文大学世界教科文组织“预防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际研讨会”,更是国内首次举办关于预防性保护这一国际建筑遗产保护新课题的学术会议,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和比较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2010年,东南大学与天津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承担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的课题,共同拟定了该专项的研究框架,并负责其中材料和工艺研究部分,以苏州轩辕宫为案例,研究古建筑精细测绘的形体数据和材料、工艺信息的采集方法,为文物建筑测绘规范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陈薇教授、诸葛净副教授领衔的团队又承担了“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课题,对晋祠圣母殿进行精细测绘、全面采集和记录文物建筑信息的试点示范研究。于此同时,张十庆教授重点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开展了数字化精细测绘和传统手工测绘的比较研究,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古建筑大木作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世界银行项目“山西省汾河流域古村镇建筑测绘与规划设计导则”,也是实验室遗产信息采集实验平台的重要工作成果之一。
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方面,实验室以朱光亚教授为总负责的研究团队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相继完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二阶段编制要求》;独立完成江苏省8个市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江苏省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并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江苏段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中时空跨度最长、复杂性最高,现存遗产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一段,实验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大运河总体规划的进度和质量,省段规划已于2011年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并获得好评。此外,实验室还主持承担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宋)保护规划、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南京外郭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杭州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西湖申遗之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等大遗址保护相关的课题。
(2)城市与建筑遗产的性能退化机理方向
实验室建设期间,城市与建筑遗产的性能退化机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陈薇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示范类项目“安徽传统民居住宅保温隔热墙体材料技术开发(2006BAJ04A10)”,集合实验室多学科的科研力量,针对传统民居、特别是世界遗产地民居建筑的性能退化机理开展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改良试验和产品研发,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
淳庆博士的“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结构机制及相关FRP修复技术研究”和李永辉博士的“南方地区砖构建筑遗址中传统青砖性能劣化研究“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对中国南方传统的木构和砖构建筑展开研究,在木构体系典型榫卯节点的结构机制和部分榫卯半刚性力学特性、纤维布加固木构件性能计算公式,传统青砖性能影响因子和劣化机理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胡石博士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近代混凝土结构文物建筑保护对策研究——以大禹陵禹庙大殿为例”,研究了近代混凝土结构文物建筑的保存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损伤机理及剩余寿命预测,以及相应的耐久性修复、加固修缮措施。张云升教授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也为上述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实验室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型建筑环境舱实验平台在2010年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已开展了徽州地区传统墙体性能退化及采用先进材料和构造技术进行性能提升的系列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发挥环境舱在性能退化机理和其它相关领域实验研究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2010年5月,实验室和东南大学、中国建筑物理学会共同举办了“2010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物理学会物理分会成立5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会上介绍了实验室将遗产保护和建筑物理技术相结合而获得的各项科研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3)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绿色途径
实验室建设期间,王建国教授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技术类项目“既有建筑保护技术研究(2006BAJ03A04-01)”课题的基础上,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城镇建筑遗产适应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在遗产保护绿色途径领域,实验室还获得了6项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李新建博士的“南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道路交通改善方法研究”是在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市政工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市政交通改善的技术难题,和周文竹博士的“面向交通效率提升的旧城中心区疏解与再集中更新模式研究”构成一个研究序列;杨靖副教授和谭瑛副教授的两个课题分别针对绿色生态技术在住区和高密度中心区的量化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序列。此外,彭昌海的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既有公共建筑长期节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结合本实验室办公空间的改造更新进行节能等多目标监测,该技术同样适用于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在实验室承担的“既有建筑保护技术研究(2006BAJ03A04-01)”和“安徽传统民居住宅保温隔热墙体材料技术开发(2006BAJ04A10)”两个十一五课题的工作基础上,实验室还开展了一系列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应用实践研究。如受安徽省文化厅、建设厅的委托,开展了黄山市水墨宏村示范工程的一期示范、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并作为协办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织并参加了安徽省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高峰论坛,详细介绍了依托本课题开发的一系列适合徽州地区农村住宅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提升的技术,并同当地从事古村落古民居改造以及农民住宅建设的单位进行了技术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验室在大量的遗产保护实践中,注重对于适用性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朱光亚教授及淳庆博士主持的世界遗产苏州留园曲溪楼的修缮中,一方面采用了FRP加固补强等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和苏州园林监管中心密切合作,在测绘和修缮全过程中加强监测和工程记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维修监测报告。此外,实验室还受山西省建设厅、常州市规划局等单位委托,根据多年的技术探索和经验积累,结合大量的现场调研和测绘、访谈,编制了山西省古村镇规划设计导则和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其中后者获2010年度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和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4)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方法方向
建设期内,实验室在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获得了一系列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历史环境下城市规划和建筑遗产修缮设计的科研项目和相关成果,如前述的两个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代建筑与营造科学价值挖掘研究和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课题,全面运用三维扫描和GIS信息系统的古建筑精细测绘、大遗址规划课题,以及运用数字技术的优化算法进行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和参数化建造的相关研究。2009年9月,董卫、王建国和陈薇教授领衔的数字技术城市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卫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和“历史城市空间转型数字化分析方法”课题与“南宋皇城保护研究”课题相结合,在2009年对杭州老城历史信息与空间整合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结合GIS的空间环境分析方法,为历史城市格局的复原和保护规划及其管理提供数字化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胡明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发了利用GIS技术开发的历史城市空间信息工作模块,以及基于历史信息的空间设计导则,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管理系统一体化方面开创了新的方法。
在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方面,李飙老师在博士论文《基于复杂系统的建筑设计计算机生成方法研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基础上,2010年申报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复杂系统的建筑空间程序生成及数控建造”,将为建筑遗产的修缮和历史环境下的新建筑设计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方法。
5 人才培养
实验室建设期内,共培养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相关方向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0名,40名硕士,并依托国内唯一的五年制建筑遗产保护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本科毕业生10名,公派出国学习访问博士生6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人,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指导学生获UIA国际奖项4项,其他国际国内奖项20余项。实验室骨干成员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此外,实验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联合举办了2009、2010、2011三届“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共计培训国内学员约80名,海外学员约20名。
结语
8.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 篇八
关键词: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成果
G649.29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青岛农业大学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十一五”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6项,省部级课题203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2项,选育植物新品种3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青岛农业大学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有39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推广,其中向企业转让1项新型农药生产技术、5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合计转让金额2162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在多年的农业推广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克隆牛技术的研究
克隆牛技术是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青岛农业大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2001年11月3日和11月6日分别做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成活健康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该项成果创新点是:(1)发明了“点击去核法”,提高去核成功率和重构胚的发育率;(2)改进了胚胎培养系统,显著地提高了克隆胚胎质量,有利于克隆技术的产业化开发。2003年10月8日,我国首例玻璃化超速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诞生,10月29日,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自繁后代又成功诞生,证明了牛克隆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该成果于2001年12月26日获山东省教育厅高等院校优秀科技成果特别奖;并被评为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2002年9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小麦品种青麦6号
“青麦6号”被列为山东省、青岛市主推小麦品种,是山东省近十年来育成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良种直补品种,2010年在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过600公斤的纪录。
三、抗旱高产优质花生鲁花11号
鲁花11号是青岛农业大学以花28为母本,534-211为父本,杂种F1用激光诱变,于1988年育成。199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运用杂交和激光诱变的育种方法育成新品种,是育种方法上的创新。该品种不但丰产性好,而且抗旱性突出,抗病性强,后期不早衰,综合性状优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目前该品种是北方花生主产区主栽品种之一。
四、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等玉米新品种
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是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是能够明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玉米新品种。新品种在抗病性和抗旱、丰产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其中,“青农105”的首要优势就是对有“玉米癌症”之称的玉米粗缩病有极强的抗病性。 “青农105”单产平均在700公斤左右,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水平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
五、草莓新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
草莓作为高效农业种植项目备受欢迎,也是国内外发展最快的水果之一。为继续发展我国的草莓产业,青岛农业大学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草莓研究课题,并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近年来,通过承担农业部“948”项目“国外草莓新品种的引进”课题,从不同国家引进诸多鲜食及加工草莓品种,进行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成功建成众多鲜食、加工草莓开发基地,为社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培育推广了鲜食草莓品种“甜查理”、“佐贺清香”、“给威塔”,国际市场急需的出口草莓“卡玛鲁沙”、“托泰姆”、“钱德罗”、“哈尼”、“森格纳”,珍稀四季甜草莓“钻石”,观赏红花草莓“粉红”等。
六、雙孢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双孢菌菇又称为洋菌菇,是目前唯一进行全球性栽培的食用菌。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省进行了双孢菌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开发总面积达108.8万平方米,该项目的开发,对发展山东省农村经济,扶持贫困地区、丰富城乡菜篮子、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活跃市场以及增加食用菌的出口创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4H-2型花生收获机的研制与应用
4H-2型花生收获机是根据中国花生的种植与生长特点所发明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花生收获机械。已作为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七大农机创新项目”之一被推广应用。特别是随着花生覆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4H-2型花生收获机更加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八 、系列兽药产品
【北京大学法学院概况】推荐阅读:
清华大学法学院复试06-19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12-0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简介12-09
辽宁大学法学院研究生12-07
法学院教师分配办法08-06
四川大学考博真题法学11-02
五分钟法学院交警11-26
中国石油大学法学导论12-05
大学生社会实践法学08-29
2023武汉大学法学考研经验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