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2024-06-16

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精选13篇)

1.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一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不断的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突出了一定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普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美国和日本以及西方的一些学者提出的,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经营观、信誉、制度、传统和企业精神的 总和。作为企业的一种软实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在长时间企业经营管理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开展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企业文化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的即物质上的,包括组织标志、工作环境、物质设施以及组织员工所创造的产品等;

2、制度文化,它主要以人的行为为组织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

3、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组织的精神文化是组织在生产经营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道德等。企业文化的功能是间接地,但对企业的发展却是巨大的。

二、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尽管不少企业对企业文化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塑造,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重形式,轻核心文化建设。

一些企业热衷于“搞装演、置服装、喊口号”等形式文化的建设,对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内化却不重视,不能真正的从理念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共同实现企业目标的共同积极性。不少企业管理者只注重制度、纪律、营业额、利润等硬项目,认为只要员工遵守厂纪厂规,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了。而对于以人为核心,以理性为特点的企业文化认识不足。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华而不实、可有可无。因而这些 管理者不注重从人的思想深处挖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丧失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良机。

2、重视领导者个人意志,轻视员工参与。

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上都是在没有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基础上由领导者个人决定的。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是在贯彻执行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对于这种企业文化员工只能全盘接受,没有权利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因此不可能发自内心自觉遵守。

3、忽视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

不少企业很崇尚国外的成功管理模式,但是在借鉴时忽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反而弄巧成拙。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大搞企业文化,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于是大张旗鼓的搞企业文化,抄袭成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没有结合企业的历史演变,改革发展,没有仔细研究主要领导者的经营策略、管理模式、领导风格以及员工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只是简单的请一些管理专家来指导一番,就提出了与自己企业的宗旨、目标、大相径庭的口号,动辄“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最精、最优、最大、最强”。这些口号严重脱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心和员工的思想实际,不仅不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二)企业文化定位模糊。

1、企业文化政治化

有的企业完全以贯彻和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与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们的企业文化工作大多由政工部门负责。这就给广大员工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搞企业文化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他们的进一步管制。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一开始就产生抵触情绪。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制定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起到了很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少管理者认识到这一点但同时又夸大了这一点。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企业文化就建设成功了。

2、企业文化口头话

一些企业从走廊到车间的墙上到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辞鲜明的口号。但这并不能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等,不能在员工中产生共鸣,不能取到凝聚力和向心力。

3、企业文化建设突击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不是在生产经营中慢慢熏陶自己的企业文化,而是临时抱佛脚。通过求助专门的企划机构,短时间内就提出了很响亮的文化理念、口号,印出了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看似效率很高,但这些理念、口号在员工看来都与自己关系不大,不能被认同。这对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没有很好的处理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不注重生产经营活动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或为文化而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或功利目的极强,企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

4、企业文化的文体化

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等,于是建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把文体活动当做硬性指标来完成。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很多管理者看到了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可以陶冶员工的情操,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于是便片面的以开展企业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来代替企业文化的建设。

5、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严重脱离实际

有的企业经营者没有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草拟一个规划,提几句标语口号,在报刊中开辟企业文化大家谈专栏,在电视上再搞企业文化知识大赛,就宣布自己的企业文化建成了,其实这都是一些形式而已。

6、热衷于制造公关事件

具体表现为人为策划有影响的事件,制造轰动效应,比如花钱请记者、作家写企业新闻,花钱请专家学者挖掘企业新闻事件,把平常的一件事非要找出特色来,弄到社会上去制造动静形成影响,进而大肆自我宣传,自我表扬。

(三)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

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存在一定的功利因素,不研究市场的变化规律,不主动在产品质量和服务形象上下功夫。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似乎只是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出色的企业是靠用户和市场来看驱动的。

(四)重视模仿,轻视创新

个性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缺乏个性正是我国企业的天生的弱点和缺陷。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许多企业都是“顾客是上帝,质量第一"的口号。在企业精神方面,都写上”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几个字。一种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既不能真正体现组织的共同价值和精神信念,也让消费者很难与其他同类企业加以区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1、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及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行动上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为标准,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2、通过引进企业经理人提升企业家素质

借鉴西方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专业人士的注入势必给企业带来活力,打破企业承袭的家族式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构架,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塑造深厚的企业文化。

(二)加强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相关培训,提高其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企业领导这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着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因此企业领导着要深化对企业文化的重要认识,只有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想提高企业领导着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文化培育机制,成立专门权威的企业文化培训机构。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保障,培训机构要从精神的层面引导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价值理念,促进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创造企业新的价值理念,提高员工对理念的认同度,营造企业文化气氛。此外企业领导者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企业文化的先进代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三)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培育企业的价值观为重点。特别是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价值观,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要提炼企业价值观。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借鉴和吸收国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有意识的培养和提炼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2、要宣传企业价值观。如果企业所培育的价值观不能为员工所熟悉、接受和认可,那么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四)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在经营中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同时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种价值观念。这是一个长久互动的过程。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只能使企业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而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建设企业文化必须 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项内容都必须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如何才能加强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之间的联系呢?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考虑其目标的统一性,即将企业文化的目标统一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之中,紧紧围绕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例如: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出发点,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名牌产品的创造的过程中。以高效管理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在企业管理中实施质量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以良好的质量和信誉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

(五)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东西,是推动管理创新的一切动力。某种意义上他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渗透功能和约束功能。企业谋求长久发展就必须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和企业内外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不能将企业文化孤立的进行。同时要把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不断的积累,避免企业因为领导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另外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适合这个阶段的文化支撑和推动,能够为自己的企业相应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要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误区,不断积累床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塑造出底蕴十足,魅力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推出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适合发展需要。任何企业 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企业现状、员工构成、以及领导者的价值理念都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企 业文化必须在这些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切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定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很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出符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经营理念和目标,进而形成口号。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使企业保持活力,才能发挥企业文化整合员工和企业理念的作用。

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的特征不仅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外在形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上。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企业历史,找出自己特色的优良文化传统并使企业文化建设深深的扎根于这种传统之中。

2、要弄清企业现状,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找出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选准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3、要标新立异,精心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这包括确立独具特色的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目标、企业形象等。

企业应把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要结合本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塑造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从而实现本企业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突出企业文化的独具个性不能仅停留在企业文化的形成阶段,而应该贯穿于企业文化的提炼、形成、宣传和实践的全过程。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在和发展,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培育适应时代、适应竞争、适应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企业要逐步落实、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使之不断的适应发展需要,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他需要几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陈霞,《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2.《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马莉,《河北企业》,2010年9期 3.《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再认识》,陈红玉 ,《经济与管理》,2006年9期 4.《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汪晓民, 《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5.《西方企业文化》,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毕 业 论 文 成 绩 评 定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初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评语:

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总成绩 等级 答辩委员会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复审意见:

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2.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二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优化路径

一、我国制造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我国虽然现在是被称为“世界工厂”, 制造业大国, 但是我国现在的制造业发展比较缓慢, 管理成本过高, 机构臃肿, 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在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中比较常见。很多企业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应对市场变化上, 往往忽略了企业自身的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实行内部控制建设会让自己的权利受到约束, 做事缩手缩脚, 在快速的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当中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企业通常都是家族式管理, 企业权力集中于很少的一部分人当中, 在经营决策中过多的带有感情色彩, 缺乏理性, 导致了企业经营多年还是原地踏步, 或者发展缓慢, 竞争实力不强。还有就是实施内部控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长远目光, 短期内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半途而废了。

(二) 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很多制造企业的预算管理方法水平落后, 不利于加强对企业资金的安全控制和合理使用。一是预算编制不科学, 有些项目的开展投入过多的资金, 工作人员把多余的钱进行贪污挪用, 特别是在采购过程当中高价收购, 然后在从采购商家里拿回扣, 这也不便于追查。还有就是在预算执行方面没有严格的审批核实, 工作流程往往就是走个形式, 预算执行效果差, 对预算编制的总结工作也不到位, 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 使得企业在进行下次预算编制也没有很好的汲取教训。二是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不准确, 制造业企业主要资产就是厂房和机器设备类的东西, 而大部分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差, 偏向于重视资金货币的核算, 在工作过程折旧方法单一, 缺乏灵活性, 导致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

(三) 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落后, 风险控制程度低

制造业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外部审计监督工作做的比较好, 但是忽略了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 导致了企业内部舞弊问题比较严重。大量的中小制造业是属于家族企业管理的模式, 权力比较集中, 财务部门的工作和审计的工作往往会某些既得利益人的干扰, 没有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 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还有就是很多制造业企业没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应对风险的措施, 认为没必要花精力, 但是现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 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问题经常发生, 很多企业在风险来临时, 表现慌乱, 很多时候只能呆呆的看着, 没有完善的流程来应对, 让企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相关知识培训,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不能马虎对待, 才能真正可行的推行此制度。除此之外, 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层要积极的去一些先进大企业的学习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 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 在对比自己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学习, 在把内部控制建设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去, 让全体工作人员参与进来, 提高内部控制决策的科学性。

(二)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是控制资金安全使用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当中, 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发展情况, 做好未来的预期支出, 精准计算, 在借鉴以前预算编制的经验, 使预算编制科学化。然后,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工作流程必须规范化, 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 防止有些部门和工作人员随意调整预算。最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做好相关信息的记录, 在预算完成后进行工作总结, 为下一回的预算编制提供经验教训。建立固定资产信息更新系统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了解自身的资产状况和机器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或者需要换代等,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营决策。一是要为固定资产建立了一个资产卡片, 注明购入的时间、购入价值、使用与维修状况、现在的价值等, 对固定资产要每隔一段时间清查一次, 同时落实每个人的责任, 提高清查能力。二是要对应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 要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 比如对于更新换代的机器设备适合加速折旧法, 对于会计计量期间损耗均匀的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

(三) 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

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属于财务部门的管理, 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干扰, 我们应该把审计部门独立出来, 赋予他们较多的自主权力, 防止其它部门和一些既得利益管理者的干涉, 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有效的监督审计。另外,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控制管理, 构建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应对措施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实现稳定发展。首先在风险发生之前, 制造业企业一定要事先了解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 进行预测;然后在风险发生过程中制定各种应对措施, 起到较好的控制;最后建立事后评价, 多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芬芳.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师, 2015 (09) :98-100.

3.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成都上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的安定和谐问题就不断的显现出来,尤其是各类建筑的出现,使得这些地方的消防安全形势更为严峻,人们对于消防安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我国对于消防部队的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建国以来,我国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部队体系,各县市都配备了专业的消防队伍。新时期下,消防部队的任务更为艰巨,所承担的责任也就更大,很多地方的消防部队承担了紧急救助,抗震救援的任务,消防部队作为一支能够在发生特殊情况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害现场的队伍必定要求有过硬的综合素质,能够拉的出来能够打胜仗,一方面是部队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就是部队的正常运转能够为战士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而在部队的运转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任何一个正常运转的机构都一样,财务在整个机构的运转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消防拼的就是时间,但是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最大限度上保证消防部队的资金不出问题,所以本文将结合消防部队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够对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有所帮助,能够适应新时期的财务状况,最大限度上的保证消防部队的财务稳定。

关键词:消防部队;运转;财务;资金;应对办法

消防部队在设立之初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受到意外灾害的损害,在出现危害的时候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的现场拯救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于水火之中,可以说消防部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危机人们第一个想法肯定是会想到求助于消防部队,为了保证部队的良好运转,需要把部队的资金也就是财务管理抓到实处,避免一线部队的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体系与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行的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各级的消防部队的财务部门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才能让资金高效的运转起来,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解决。

一、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体系中潜在的一些隐患

社会不断的发展,消防安全形势逐渐严峻,近年来常会出现一些重特大的消防安全事故,可以说消防安全的要求日益紧迫,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消防部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符合日益严格的要求,消防部队的建设当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财务管理是众多建设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发现,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管理的效率较原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日益复杂的情况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的消防部队的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是相对落后的,这些制度上的落后使得部队的发展收到限制,以下就是通过对消防部队财务部门的考察得出的一些财务部门存在的问题。

1.就是管理思路单一乃至讲话,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当的薄弱

财务所涉及到的是所有机构中都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那就是钱,钱对于每个机构运转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甚至会关系到整个机构的生死存亡,所以一般来说一个机构的最核心部门就是财务部门,同时财务管理工作也就至关重要了,而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此项工作越来越需要多角度的相对清晰的管理思路进行,创新管理办法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是每个财务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但是我们通过考察发现,绝大多数的消防部队的财务部门虽然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却依然保持本色,这种保持绝对不是光荣传统,他代表的是不思进取,观念陈旧,管理工作几乎没有,主要表现在,大家都认为消防部队的财务是事业单位自上而下派发的,本部门对财务的掌控能力有限,国家拨款多少就是多少,上级部门把经费用途划分好后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整个财务部门只是处于被动而机械的管理状态。再有就是资金的管理松懈,很多地方的财务部门对于资金的管控能力几乎为零,更多的是领导的签字比部门审批更管用,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出现经费乱用,乱支出,在有些地方还会存在拍脑门做决定,资金支出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本来紧张的经费还被浪费掉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部门的作用被无止境的压缩,很多的地方财务只是一个摆设,尤其是在一线消防部队,由于领导更换频繁,每个领导上任之后都想在自己的任期内做出成绩来,而领导的创造业绩的冲动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那些本来就紧张的划拨经费,而财务部门又对领导的行为有不了任何实质性的规范与约束,导致出现很多形象和面子工程,这些工程看上去很好但是对实际的提升一线作战部队的消防作战能力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也会限制消防部队的发展和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

2.预算工作不到位,管理计划形同虚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般来说一个单位做什么事情花什么钱都需要前期缜密的计划才能将有限的经费利用好,合理的计划使用是高效花钱办事的最为有效的办法。但是在消防部队的财务部门就十分的缺乏规划,首先是意识上的,认为不需要计划,需要的时候就用不需要的时候就搁置,还有就是一些地区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进行了管理计划的制定,但是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按照计划执行,没有执行的一部分原因是当初制定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制定的计划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真正执行,另外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计划实际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障碍,比如计划外经费,领导越权审批经费等等,都给计划的执行造成了影响。

3.人才缺失,管理工作从执行到落实都很难

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部门的从业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会影响到本行业和部门的水平,作为一个单位的核心部门的财务部门更是如此,在很多单位财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都是极为严格的,要求很高,但是在消防部队的财务部门的人员任用就显得不太规范,很多人是内部转到财务部门的,未经过正规的财务培训甚至没有最為基本的财务常识,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财务工作的混乱与不堪,但是一方面来说消防部队的财务人员的薪资待遇并不是很高也是无法吸引更好人才的原因之一。

二、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的对策

1.深化管理意识,拓展管理的思路

消防部队属于国家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其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新时期的财务管理要跟随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更为复杂的状况,要强化消防部队的财务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从整体上提升本部门的工作效率。

2.加强预算管理,最大程度上的实现收支平衡

收支平衡是一个单位财务稳定的重要标准,消防部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职能部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作为固定单位的固定职能行使着每年的资金分配都是基本上固定的,预算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加强预算管理,把每一分钱都花到该花的地方,绝对杜绝收不抵支现象的出现。

3.加强相关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

无论是什么行业和什么部门,到最后都是人发挥作用,对财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相关的从业人员的从业培训和在岗培训,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做好本专业的事情,业务水平的提升对于办事效率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

简历完善的管理制度,牵制单位领导在财务面前的力量,设立财务审查制度,每一分钱花了做什么了,去哪了都要有相关的额责任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降低资金浪费的可能。

结束语

4.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城市绿地面积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的宣传名片。生态城市的建设重点就是城市绿化建设,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则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是设计偏离实际,实际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次是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比如选择树苗时不注重生长规律,设计绿化带时没有考虑公交站牌的用地需要等;此外,在树苗品种选择上也缺乏合理性,比如选择一些与当地气候不适宜的品种,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

针对以上情况,就要求规划设计上必须认真考察当地实际情况,包括道路状况、气候状况、城建长远规划等,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长远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保证设计的效果最终得以实现,施工队伍需要领会设计者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2.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施工单位管理不严,要求不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建设效果;二是施工者素质较低,施工团队大都是临时拼凑的,施工者大都缺乏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要求施工团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管理施工,并签订责任书;其次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包括管理人员和苗木种植人员;最后要注意加强沟通,协调好各单位施工。3.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景观易遭受人为践踏破坏,有些植物长期无人修剪导致景观缺乏整体性和美感,苗木死亡后不补植或者补植效果差等是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养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五

[发布日期: 2014-05-2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6789 次

雨花台区司法局 张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 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目前, 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 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这些要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①。

(一)立法方面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 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 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由于立法观念陈旧, 程序、体制不科学, 技术落后, 以及对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如目前我国基层集体经济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有利于促进基层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导致其发展缓慢。

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 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是在基层索要彩礼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 一但发生这方面的纠纷, 如按法律规定办事, 就可能造成农民对法律的不满, 甚至对抗法律的执行。如按村规民俗办事, 则又会损害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 这就造成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3、一些调整基层事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在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 解决基层负担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解决。而实际上, 行政机关本身就是负担的制造者和实施者, 减少基层负担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财政收入, 除非良心发现, 否则很难想象这些机关及其领导能真正依法办事,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维护基层利益。

4、基层仍然存在大量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一些村规民俗规定: 女子出嫁后, 土地承包权将被没收, 同村同姓不得结婚等。这些村规民俗的存在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破坏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导致广大村民厌法、避法, 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进程。

(二)司法、执法方面

司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 没有严格的司法、执法, 法律规定就是一纸空文, 法治就不能实现。在基层, 司法、执法也存在种种问题。

1、地方党委和政府干预司法、执法现象突出。地方司法机关对地方党、政府和人大客观依附性导致司法权的地方化。特别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行政化趋势严重, 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 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因此挺不起腰杆, 造成地方党委政府经常干预司法。在行政执法上, 由于过分强调党委绝对领导和行政上的绝对服从, 也导致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经常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以党代法, 干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是对法治的践踏。

2、司法执法问题严重。由于司法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 司法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致使司法执法问题严重。司法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突出, 滥用职权, 违法乱纪、侵犯人权现象层出不穷, 贪赃枉法、拘私枉法、权钱交易屡见不鲜, 地方保护主义也比较严重且时有发生。

(三)守法方面

立法的目的是守法, 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 如果法制定出来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 那将失去立法的目的, 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在基层, 农民不守法比较普遍②, 主要表为:

1、基层群众缺乏法治观念。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以及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宗法伦理以及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 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民主法治观念, 没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 义务观念极强, 权利思想十分淡薄, 他们提倡重义轻利、安分守己、谦恭忍让、与民不争, 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整体、国家, 蔑视个人权利和价值。他们特权等级思想极其浓厚, 缺乏平等和主体意识, 把自我作为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客体, 忽视自我主体身份, 在态度上回避法律.在行为上被动地听由法律支配, 不能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厌诉意识极其浓厚。他们没有抵抗恶法意识, 没有法律至上观念, 个人权威往往高于法律, 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依村规民俗而不是法律。他们对法律没有信任感、依赖感, 人身依附、权力依附明显, 祟拜权力, 敬权畏官, 清官意识以及官本位思想较浓.他们普遍不懂法、不知法或懂法、知法甚少, 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法律。

2、基层群众和干部。部分基层干部不守法现象突出。由于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 基层群众与基层领导干部不守法现象比较突出。近几年来, 在基层, 打架斗殴、盗窃、赌博、虐待老人、家庭暴力以及一些杀人、重伤、抢劫、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时常发生。一些基层干部非法干预基层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 侵犯农民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等权利,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基层群众集体上访, 甚至对抗政府和法律。

(四)其他方面

法律监督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基层法律资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基层法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建设的成败和基层的发展与稳定。从目前来看, 基层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不完善, 监督人员比较匮乏,同时加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一人多职, 工作压力大, 处理问题经常是力不从心等问题已经凸显。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外, 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律咨询机关、基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都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基层法治的对策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严重阻碍了基层法治进程, 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的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这些对策主要有:

(一)加快发展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 基层法治中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 推进基层法治必须要首先加快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然使人们产生法治观念, 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所需要的主体法律意识和文化观念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有利于激发广大人们群众的政治热情, 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 积极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对国家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失控甚至异化和滥用, 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行使, 从而推进现代法治形成。法治需要以特定类型的文化为其文化基础, 这种特定的文化就是理性文化。就实行法治的需要来说, 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求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 法治才能变为现实③。

加快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现代文化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改革, 为基层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三农” 问题的认识,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基层经济发展,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居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监督制度, 改进决策机制, 加强居委会的自治性, 实行居务公开, 推进依法治村。加大基层教育投资力度, 发展基层文化教育事业, 解放居民思想, 提高居民素质, 增强居民民主法治意识等。

(二)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 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 改进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 确保立法的科学性;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明确立法权限, 加强立法监督, 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④。

推进司法、执法改革, 确保司法、执法机关及其人员能依法办案, 依法办事, 做到司法公正, 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司法、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 做到奖惩分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制约, 避免干预司法、执法, 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加强对司法、执法人员教育, 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素质,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自觉抵制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加大对基层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维护社会安定, 为基层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构, 增强监督人员素质, 规范监督行为, 使监督法律化、制度化, 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及时对违法乱纪行为提出批评, 进行曝光。建立、健全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关, 大力培养法律人才, 改善司法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设备, 增加办公经费等。

(三)培养、提升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6.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据调查,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学17班

121011702

丛家丰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结束语

7.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七

2015年5月,笔者对山东省某高职院校的43名本专科学生开展了对《大学语文》课程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结果看出,对《大学语文》兴趣一般,抱无所谓态度的占72%,毫无兴趣的占9.3%。

正因为对大学语文抱有轻视的思想,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不容乐观,语文素质相对偏低。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学知识欠缺,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欠佳,因欠缺汉字书写的训练,经常出现错别字[2]。就业后,很难用现有知识去开展工作、适应社会,这一状况如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大学生成才。

究其实质,一方面与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无形之中就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若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转变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学习和探究的兴趣[3]。

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2015年9月起,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的引领下,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授课质量。教学改革的尝试如下所示:

第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对文字的把握和应用能力。除选取中华文化典籍中的优秀篇章外,还涵盖了实用的应用文写作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文学典籍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文学文化典籍学习与应用文写作训练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语言素质及写作能力的需求,这就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学、做的一体化。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相辅相成[4]。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程任务,指导学生分组选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课件、上课前15分钟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与交流,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计算机运用、团体协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等职业核心能力,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从中吸收养料、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精神,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文化素质。

第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感悟教学法: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自悟”,引导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

讨论点拨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课堂上平等讨论。针对一篇文章,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调控、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分析判断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促进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5]。

第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授课效率,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出来,增加文学作品的具体化与形象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趣味横生[6]。

第五,注重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情感参与”。“大学语文”是人文课程,特别需要在其中融入情感教育和思想陶冶,即要让学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自我实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积极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志于学,乐于学”,吸引学生主动去“情感参与”,以激发他们对文学人物与文学形象的优良品德的向往和信仰,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层面,对其人格特征、情感因素也予以重视,使他们在“心有戚戚焉”的同感中有所收获[7]。

第六,针对专业需求,实行个性化教学。授课时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汽车、计算机、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学前教育等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定位,力求找到传统文化与专业的结合点,有力促进本专业的学习。要突出专业特色,就要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既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又重视思想性、职业性的熏陶[8]。

第七,高职语文教学中,除适应高职生的专业及个人需求外,我们还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采取模块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以听、说、读、写为主线,分为书写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欣赏能力等主要四个模块,采取分模块分层次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方向,确立不同模块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并辅助于相应的训练模式。

经过艰苦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改革,我们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典籍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广泛的阅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也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3]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4]于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G].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6).

[5]易小会.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G].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5(6).

[6]万春,杨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2006(2).

[7]张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G].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6).

8.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八

档案安全体系是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齐备、各项制度完善、整理操作规范的系统工程。包括档案安全政策法规及规范保障、物质保障、机制保障和制度保障,档案馆建设、档案抢救与保护、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档案合理开放利用等档案安全的各个环节。基础设施是基础,制度规范是关键,基础业务是前提。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不损毁,不丢失;二是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不失密,不泄密;三是确保档案的完整齐全并尽量延长档案实体和信息的保存时限。

2 当前影响档案安全的问题及成因

2.1 档案库房设计不规范。①选址不科学。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大,档案库房选址如不能因地制宜,远离自然灾害多发地段,无疑会增加档案库房安全隐患。②设计不合理。由于档案安全意识不强、经济条件的限制,库房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档案库房不能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馆建设标准》等来进行设计。

2.2 档案装具、档案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①目前市场上的档案装具品种越来越多,质量却参差不齐。②档案库房没有防火、防盗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③地处雷电频发地带的档案馆,档案库房没有防雷避雷装置,容易遭受雷击引发火灾。

2.3 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空泛。虽有制度,但由于档案安全意识不强,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麻痹大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4 档案库房安全预案缺失。虽有《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但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便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3 确保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设想及对策

3.1 统一思想,形成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生命线的认识。档案安全绝不能出问题,无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造成损失,都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全面提升档案安全的保障能力,抵御自然、人为灾害的侵袭,对于保护民族记忆、传承中华文明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是当前和今后必须面对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

3.2 履职尽责,切实增强维护档案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档案安全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全体上下共同努力,始终绷紧档案安全这根弦,切实履职尽责。

3.3 建立档案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好档案备份工作。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启动预案范围、组织保障、工作职责、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紧急救助等。只有这样,当灾难发生时,按照应急预案办事,管理人员才能做到不急不躁,及时控制和迅速消除灾害对档案造成的危害,提高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和抗灾能力,确保馆藏档案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灾害对档案造成的损失。同时,开展档案备份工作也是确保档案安全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档案和数据绝对安全的关键措施。

3.4 夯实基础,狠抓业务,强力推进档案规范化等级认证。档案规范化等级认证是加强档案事业管理、推动档案工作健康发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行档案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档案工作做得好与差,只有等级认证才能给予评判。认证一个单位,可以带动好多单位效仿、学习,可以助推一个地区的档案工作整体向前迈进。档案安全只是档案规范化等级认证中的一项,只要能通过高级别的认证,档案安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让每个档案工作者感觉到自己的岗位无上光荣,把要档案安全管理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让每个档案人员都能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和保障档案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自觉贡献力量,这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关键和目的所在,是建设档案工作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档案事业是一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不断接力的永恒事业,永恒的事业只有安全、科学、持续发展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这是每一个档案人为之而奋斗的目标和梦想。

9.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九

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国家长治久安。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七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中又提到,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义不容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农民有了积极性,农村和农业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尽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更是我国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下仅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员队伍老化、后继乏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日益弱化,选举中存在贿选、拉票现象,在村民中缺乏威信,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很多村的党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村中有能力的党员青年都在外发展,留守者多为平庸之辈。没有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缓慢。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村民除种地外,以打零工为主,增收缓慢,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民的素质偏低、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者以老人或儿童居多,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村民集体观念淡薄,重私利,损人利己现象经常发生,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培养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四)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产生活环境很差。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村民历来都是随处乱倒,村庄周围垃圾成堆,污染了环境和饮用水源。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重蓄轻疏”,很多排水设施遭到破坏,雨季很多村庄发生内涝,影响农业生产。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五)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农村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六)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有些地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对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一些干部就像是风车的轮子,推一推就转一转,上级财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试点村就像个独生子女,而上级就像他们的家长,过于溺爱,要求各相关的部门支持试点村各项工作,都要给试点村做一份贡献,相关部门有的给树苗、有的给电脑、有的负责修路、有的负责改水等等。如公路局参与修路,什么时候修完、质量怎么样,村里不用操心。上级的参与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些村级班子有不思进取、过度依赖的思想。

(七)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的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对新农村建设实质认识模糊。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只是改善本村的村容村貌,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有的村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前很好的绿化铲掉了重新绿化;本来应该先改水后修路,有的村修好了路再刨开;为了追求速度、抢工期、抢成绩,已经进入冬季了还修路,结果第二年路面就开裂了。这些行为劳民伤财,有的村因此欠下了很多债,给农民增加了负担。

(八)农民参与少。

有的地方在搞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农民这一主体,广大农民不能参与进来,他们的意愿也就不能得到体现。有的村新农村规划,包括施工方案,完全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没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农民唱反调。有些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跟自己没关系,村里建啥样是啥样,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 字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成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首先是稳定粮食收入,国家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提高农机具购买补贴、良种补贴,广大农村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其次针对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以及许多有技术、有能力农民工返乡的情况,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有效地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利用本地有利条件,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力手段。首先应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高产田的改造,加强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的治理,并建成一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其次是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加大

中央财政投资力度的同时,吸纳社会资金,以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应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增加农村油气工程建设投资。与此同时,在当前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情况下,应当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大力普及和巩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尤其在目前国家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情,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效果更好,作用更大。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倡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农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农民群众的自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四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头脑灵活、眼界开阔,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其在科技致富,科技兴农挥更大的作用。

10.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十

一、从思想作风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不够牢固。有的同志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认为在国税系统只要大错不犯,就不存在“饭碗”问题,工作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同志缺乏积极探索精神,思想懒惰,不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办事不认真,规章制度不落实,工作忽冷忽热,上级检查工作时,面子上抓一抓,糊一糊;情绪高涨时,工作抓一阵,情绪低落时,把工作置之度外。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调查、不研究,浮于表面,消极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从学风看,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学习上学风是作风的具体体现,但有的同志,政治理论学习不参加,不愿学、不想学,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勇气,理论与实际脱节,长期以往知识结构落后,思想退化,个人主义滋生。

三、从工作作风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尚有欠缺。有的同志作风飘浮,到企业调研蜻蜓点水,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不甚了了,税源分析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工作不深不透;有的同志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抓具体落实少,工作存在虎头蛇尾现象,工作质量不高;有的同志办事拖拉,甚至动口不动手,造成一些工作延误。

四、从生活作风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还不够牢固。有的同志不尚节俭,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节电、节水、节油、节粮、节约办公用品等意识还需加强。

作风是党的形象,也是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形象。新的形势下,国税工作要有大发展,大飞越,一定要有好的作风作为保障。为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国税机关和国税人员的作风建设,推动国税事业全面发展,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律纪律教育,推进国税文化建设,引导国税人员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把爱祖国、爱税收、爱岗位结合起来;引导国税人员把“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团结奋进”作为税务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把国税事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

(二)鼓励倡导改革创新。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推进税收管理创新,鼓励国税机关和国税人员把上级精神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管理观念思路、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全面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推动国税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

二、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提高理解执行的能力。

(一)进一步提高理解力。深入开展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四个一”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学习型的干部队伍”等活动,倡导读好“五种书”(读好理论书、读好科技书、读好哲学书、读好管理书、读好法律书),抓好对各级党组、班子中心组学习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促进国税人员提高对税收政策、工作方针、工作部署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创造性地落实好上级的各项工作要求。

(二)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引导国税人员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现代经济、税收、财会、法律、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和谐的举措、推动工作的本领。推动国税人员吃透上级的政策意图,找准贯彻执行税收政策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结合点,在执行中维护税收政策的权威性,在落实中讲求税收政策的实效性。

三、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提高求真务实的能力。

(一)正作风,消除“四难”。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年、服务年、效能年”活动,主动开门纳谏,消除“四难”,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不断改进国税机关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二)强效能,克服“四多”。扎实开展会议、文件精简活动,克服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培训多的问题,进一步改进会风和文风,集中精力抓好税收工作,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扎实开展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和基层税务机关工作负担,进一步简并纳税人和要求基层报送的资料、简化办税程序,进一步清理和纠正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的问题,为基层抓好工作落实提供支持、创造条件。

四、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建设,提高执法为民的能力。

(一)增强大局意识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通过税收执法检查(监察)、年度考核、巡视检查等形式,检查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情况,对违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决议、决定等问题坚决予以处理,使国税班子和班子成员树立“一盘棋”思想,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上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力。

(二)增进民主团结。加大对

国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及党组议事规则和局长办公会制度情况的监督力度,严格决策议事程序、议事规则和议事纪律,推进决策民主、科学、公开。

(三)增强节俭意识。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教育和引导国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带头倡导和践行国税机关节约文化和“四个一”理念(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吨水、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升油),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公务接待、办公楼等设施建设、车辆购置和使用等方面,精打细算,严格把关。

五、加强和改进生活作风建设,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一)健全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继续推行干部年度考核、述职报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以及用车登记等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对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

(二)增强自律。认真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做到懂规矩、守纪律、照章办事;管住“八小时以内”,更要管住“八小时以外”,管住家属和身边的人。纯洁社交圈,慎交友,交好友,做到不正之友不交;净化生活圈,正确对待灯红酒绿的考验,不搞低级趣味,做到不良之习不养;规矩工作圈,知所守,知所辨,知所拒,做到不法之事不办;管住活动圈,克己慎行,做到不净之地不去。

(三)完善监督。充分发挥组织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把落实监督办法作为目标管理考核和党风廉政责任制检查的重点内容,按规定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巡视检查;通过税收工作回访、举报查处等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对国税机关作风情况监督工作,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11.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十一

前言

国家要想实现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首先应抓好市政建设工程。随着国家各项事业轰轰烈烈地进行改革以来,国家的市政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市政建设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市政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

1.工程质量差

虽然我国的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质量水平不高的现象。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走低,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而市政建设工程的管理人员不足,更加难以达到高质量的要求,因此仅能停留在满足业主需求的最低层面。在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方面,存在衬砌结构不规范、建筑材料鱼龙混杂、质量内页资料和暖卫施工存在漏洞等问题。

2.安全隐患大

市政建设工程基本上是在室外进行施工,属于高空作业或露天环境施工,而且施工人员众多,工程规模大、工期时间长,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据专家称,由于市政建设工程而死亡的人数仅低于煤矿开采产业事故的死亡人数,由此可见,市政建设工程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市政建设工程是国家为实现稳步发展而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市政建设工程的安全问题制约着建筑行业的高速高效发展。目前,市政建设工程的安全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低、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和安全监管力度不足等。

3.管理水平低

在市政建设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市政建设工程的质量。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侧重于技术管理,而对组织管理和经济管理不够重视,因而这种管理影响了施工管理能力和综合水平的提高,所以需要加以改进,以使施工管理水平得到持续的稳步提高。

4.建设资金少

我国市政建设工程施工难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缺乏,因为关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多是有国家来支持,只有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才能使市政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在这样的条件下,城市的基础性建设形成了封闭式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缺乏对建筑资金的筹措和对市场经营观念的认识,直接导致政府对市政建设工程的高投入、低产出,进而造成市政建设工程工期延误,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市政建设工程的应对策略

1.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政策制度的制定是确保市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政府应采取措施严抓市政建设的质量,严历打击偷工减料或贪污腐败的现象。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权力优势,严格指导、监督和纠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质量验收部门也要严把质量关,严格依照国家的市政建设工程标准对项目进行验收,如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解决。

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

质量安全问题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政建设工程的安全制度不完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的认识。市政建设管理人员应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条例,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章办事,进行安全施工。

3.增强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管理的作用是使工程能够依照事先规划顺利施工,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突发事故,验收过程也能顺利开展,最终达到施工设计标准,完成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市政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多种方法,例如,兼顾技术水平、开展工作和政府投资三方面的管理,改正只重视技术管理而缺乏组织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错误观念,时刻重视市政建设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

4.大力提倡企业进行融资

资金是市政建设工程顺利开工的首要前提,如果资金不足,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还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因此,缺乏资金基本上等同于停工。市政建设工程的开展需要政府大量资金的支持,此时政府可以采用融资的方式减少资金压力,提高工程进度,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放松、放宽政府对市政建设工程的政策限制,以优惠的政策环境来吸引各个企业的投资;其次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到更多的建设贷款;然后多方筹集资金,盘活土地资产;最后同步建设工业设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总之,增加企业融资是推动市政建设工程发展的必要准备。

总结

总而言之,市政建设工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市政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对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有重要的作用。相关市政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应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应对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市政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

12.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十二

1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体现

1.1 农业污染

1) 土壤污染。a.化肥。我国是化肥施用量较大的国家之一, 全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约375 kg/hm2, 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 过量的氮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磷肥中镉的含量通常都比较高, 镉进入土壤后, 很容易被植物吸收, 从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们的健康[1]。b.地膜。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地区, 地膜在我省被广泛使用, 地膜多为聚乙烯成分, 这种材料性能稳定, 在自然环境中光降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 即使经过长达10年的时间, 残膜仍留在土壤中。c.农药。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t, 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直接威胁人群健康。2) 水污染。灌溉水资源的短缺造成了农业用水的危机, 因此许多地区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 污水灌溉不但造成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和盐渍化等, 也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同时对粮食作物及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产生巨大影响, 污染物 (包括病原菌等) 通过地下水、农作物由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影响健康[2]。3) 大气污染。农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秸秆, 而农民又无有效的处理措施, 只能焚烧, 燃烧秸秆, 使得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急剧增加, 空气质量迅速下降, 不利于人体健康, 另外焚烧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也会造成影响, 从而使得土壤环境改变。

1.2 居民生活污染

1) 固体垃圾污染。由于缺乏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 生活垃圾大量露天堆放, 未进行有效的处理, 脏乱差现象严重, 生活垃圾的污染带来整个环境如大气、土壤、地下水的污染, 进而影响周边和自身的生活环境。2) 水污染。人、畜、禽粪便未经生化处理, 直接用作农作物肥料, 或者直接排入河沟中, 使得病菌滋生蔓延, 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源造成污染。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 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 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由于没有完善的雨水收集管网及设施, 因此出现下雨天雨水横流的现象, 对于灌溉水缺乏的地区, 尤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3) 大气污染。山西省地处北方地区, 冬季需要采暖, 而农村缺乏集中供暖设施, 主要是以户为单位的煤炉来采暖, 使得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1.3 工业污染

随着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力度不断加大, 一些重污染企业纷纷搬迁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农村地区, 从而造成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快速蓬勃发展, 也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工业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工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 设备简陋, 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 以及布局的不合理, 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环境。

2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2.1 农业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农业废弃物的多样性, 以及地域特殊性, 所以很难逐一给出技术措施, 只能对较广泛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地膜的污染不容小视, 在无有效替代品的情况下, 应该鼓励农民朋友将用后的地膜清理出田地, 集中进行销毁处理。

1) 化肥的使用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 针对作物以及土地状况科学使用, 减少使用量, 提高使用率;2) 应积极倡导使用有机肥, 有机肥肥效长, 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 促进微生物繁殖,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将人、畜、禽的粪、尿等无害化后, 均可作为有机肥使用;3) 农村沼气渣以及利用秸秆直接进行堆肥, 腐熟后已杀灭病菌, 也是很好的有机肥。

农药的使用应遵守《农药管理条例》[3]第二十四至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组织推广安全、高效农药, 开展培训活动, 提高农民施药技术水平, 并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制定农药轮换使用规划, 有计划地轮换使用农药, 减缓病、虫、草、鼠的抗药性, 提高防治效果;遵守农药防毒规程, 正确配药、施药, 做好废弃物处理和安全防护工作, 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规定, 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施药, 防止污染农副产品。

秸秆可谓是名副其实放错地方的资源。秸秆是高效、长远的轻工、纺织和建材原料, 既可以部分代替砖、木等材料, 还可有效保护耕地和森林资源, 秸秆墙板的保温性、装饰性和耐久性均属上乘, 许多发达国家已把“秸秆板”当作木板和瓷砖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另外现阶段已经普及的秸秆还田技术以及沼气技术, 也能为秸秆找到出路, 这两项技术也适合在我省推广。

2.2 生活污染防治措施

农村的生活污染治理应遵循《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4]的相关规定, 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及环境承载力等差异, 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 统筹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

我省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尤为珍贵, 另外我省农村主要成片分布, 人们居住较集中, 因此根据我省情况, 宜对雨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资源化后的雨污水可用于杂用水或农田灌溉水。

生活污水应该把人、畜粪便和生活杂排水实行分离, 粪便可以和秸秆通过以户为单位的沼气化处理, 既产生了沼气资源, 沼液和沼渣还可用于农田肥料[5];对已建成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的村庄, 污水处理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二级生物处理技术。

在过去两年, 随着巷道硬化工程的推行, 雨水沟渠也初具规模, 雨水资源化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情况, 对雨水进行收集, 对于我省严重缺水的地区, 收集的雨水可以进行深度处理后用于饮用水, 也可无害化用于灌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愈来愈大, 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应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将有机物与无机物分类, 有机垃圾可以和秸秆等农业垃圾一起处理, 无机垃圾再进行分类, 可回收的金属、塑料、玻璃进行回收利用, 无法回收的进行转运填埋, 危险的废弃物单独收集处理处置。

农村生活空气污染应从源头控制, 我省农村多以煤为主要燃料, 应该推广使用清洁煤产品, 同时鼓励农村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 大力推广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技术[7]。

2.3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工业污染物更应从源头上控制管理, 加大企业的审批力度, 肃执法, 坚决依法打击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其次大力发展乡村循环经济, 发展附加值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

3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首先, 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宣传, 使有关部门及广大的农民群众认识到这个问题;其次, 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点,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进一步明确职责, 齐抓共管;最后, 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 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摘要:针对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未得到重视的情况, 从农业、工业、居民生活三方面总结了现阶段农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典型污染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而提高新农村环境质量。

关键词:农村建设,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志新, 玛圣东, 刘树庆.铬、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 2005, 13 (4) :27-28.

[2]吴波.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以及治理对策[J].应用科技, 2008 (3) :11-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农药管理条例[Z].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Z].2010.

[5]李贵兵, 任树梅, 杨培岭, 等.新农村建设中污水处理系统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7) :45-46.

[6]李宇.浅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 2009, 35 (5) :344-345.

13.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十三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在通过不断地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突出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普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企业文化 文化创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例如,有些企业从办公楼到生产园区,从厂部到班组,到处都张贴或悬挂着诸如“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之类的标语口号;还有很多企业设计了精致的厂徽、统一的厂服、嘹亮的厂歌、鲜艳的厂旗,企业的外在形象可谓被设计得淋漓尽致,但他们只简单地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形象设计,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把企业精神渗透到笠翟惫さ乃嘉绞健⒐ぷ鳌⑿形肮咧小?BR>(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寄希望于通过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搞几次文艺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个职工俱乐部来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事实上,文体活动的开展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这种观点在国有中小企业中尤其普遍。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机构设置较少,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归属于同一部门管理,但是由于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4)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规章制度。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规章制度,只要制定出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员工学习、了解并严格实施,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大功告成,企业精神也就可以培育起来了,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会逐步地形成。尽管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但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绝不能将二者等同。

1.2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不能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地提高是相互作用的。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渗透作用,以体现企

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向心力,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形象,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领导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有些企业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最后形成了文化建设、经济效益“两张皮”,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

1.3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重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很多企业也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其中一味模仿、全盘照搬的比较多,而不是通过选择淘汰,消化等方式,把外来先进的文化吸收进来,作到有机的融合,培育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个性甚至雷同,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特点。

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地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中小型企业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1.4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没有进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决策

由于中小企业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他们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员工素质相对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忙于生计,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对长远利益的战略无暇顾及,而且,他们一般认为文化战略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事,中小企业没有必要进行战略方面的考虑。这也使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认识不到文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2.1 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都是“白手起家”,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并且是靠经验的积累来管理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普遍不高,而企业的领导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经营哲学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科学管理能力以及深化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文化各部分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2.2 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推动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不只是在自己的产品上、企业的外在形象上,而更多的应该是在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上,文化能够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其他外在形象的表现都是这种文化的表现,所以中小型企业在建设自己企业文化时,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自身特点,创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增强企业文化的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2.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的联系,用文化推动生产经营活动地开展

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是用于宣传和作摆设,如果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紧密相联,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2.4 着眼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中小型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包括文化的发展战略,要把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企业的文化发展有一个不间断、连续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不断的累积,避免企业因为领导者地改变而不断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另外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适合这个阶段的文化的支撑和推动。能够为自己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提供这种支持,所以一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2.5 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上面的论述中强调了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巨大作用,但不是说企业的文化建设靠领导者自己是能够完成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员工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员工了解自己企业的文化,逐步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员工的素质会比其他大型企业的员工素质低,这是中小型企业的先天来决定的,但是企业一定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而不是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否则企业文化建设是无法持续推进的。在员工广泛参与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通过文化建设地不断推进,逐渐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文化建设走上“全民参与”与“全民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2.6 注重企业文化传播工作,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上一篇:六年级优秀日记:我的徐老师下一篇:医学护理专业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