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2024-08-25

有机物的初步知识(精选18篇)

1.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一

利用回转窑处理有机漂染污泥的初步工业试验

有机漂染污泥是牛仔服制衣厂废水处理后的产物.如果将这些污泥按通常办法进行地下填埋处理,将污染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作 者:张桦 张振国 ZHANG Hua ZHANG Zhen-guo  作者单位:张桦,ZHANG Hua(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

张振国,ZHANG Zhen-guo(广州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510160)

刊 名:水泥  ISTIC PKU英文刊名:C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X781.5 关键词: 

2.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二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也称为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并使其保持活性,能被重复和连续使用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采用固定化细胞,有利于提高生物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浓度; 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 有利于除氮、除去高浓度有机物或某种难降解物质,是一种高效低耗、运转管理容易,十分有前途的污水处理技术[1 - 4]。

本文主要就是研究采用琼脂固定化微生物后,对有机废水的进行处理。

1 材料与方法

1. 1 微生物菌种的驯化培养

反应器中( 1 000 m L烧杯) 约加入100 m L从象湖污水处理厂二沉池中活性污泥,加入由牛奶稀释的模拟有机废水,用微型曝气器给反应器曝气,以保证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并且随着培养的进行不断提高有机废水浓度。每天测定反应器出水的COD,直到处理效果达到理想效果为止。

1. 2 实验装置流程图

1. 3 微生物的固定

用电子天平称取琼脂5 g加入500 m L烧杯中,加100 m L蒸馏水,在电炉上加热沸腾,使琼脂完全溶解,取下烧杯冷却至55 ℃,倒入100 m L微生物,待冷却凝固; 将凝胶切成3 mm ×3 mm × 3 mm的小方块,用生理盐水洗净,备用。

1. 4 测定方法

CODCr测定采用国标方法。

1. 5 最佳实验条件确定

( 1) 进水COD浓度

配置不同COD浓度的进水,CODCr浓度分别为321. 4,598. 8,998. 6,1522. 4,1997. 6,2745. 5 mg / L,进行微生物处理实验,得出进水COD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 p H

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钠溶液调节水样的p H值,分别为5. 0,6. 0,7. 0,8. 0,9. 0,得出实验最佳的反应p H。

( 3) 时间

测定不同反应时间( 时间为4 h,8 h,12 h,16 h,20 h和24 h)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时间。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 1 微生物固定化效果

从表1、表2 比较可知: 微生物固定前CODCr去除率为75% ~ 80% ,处理浓度偏低,最佳处理浓度为1 000 mg / L,对于浓度过高的废水,处理效果不理想; 微生物固定后CODCr去除率可达85% 以上,最佳处理浓度为2 000 mg/L,是因为固定后微生物能够维持较高的浓度。

2. 2 进水浓度影响

从图2 可知: 随着进水COD浓度的增加,固定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越来越好,当有机物容度达到一定值后,处理效果不再增加,固定后微生物最佳处理浓度为2 000 mg/L左右,去除率可达85% 以上。

2. 3 最佳p H确定

固定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耐酸碱,弱酸弱碱几乎可以忽略其对固化微生物的影响,从图3 中可以得出最适p H为6. 0 ~8. 0。

2. 4 最佳反应时间确定

从图4 可以看出在前8 h,时间越长,处理效果逐渐增加,8 h后,几乎处于稳定阶段,变化不明显,因此,处理最佳时间为8 h。

3 结论

( 1) 固定化后的微生物具有浓度高,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能够处理变化幅度比较大水质,CODCr去除率可达85% 以上,最佳处理浓度为2 000 mg/L;

( 2)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的最佳条件为: CODCr为2 000 mg/L,p H为6. 0 ~ 8. 0,处理时间8 h。

摘要: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定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这种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利于提高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的浓度,有利于微生物抵抗不利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反应后的固液分离,缩短处理所需的时间。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利用琼脂包埋法对微生物进行固定,固定之前处理最佳COD Cr浓度为1 000 mg/L,处理效果为80%左右,固定后COD Cr处理浓度为2 000 mg/L,效果达到85%以上。实验得出固定后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的最佳条件为:COD Cr为2 000 mg/L,pH为6.0~8.0,处理时间8 h。

3.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三

一、学习小学几何初步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各种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感知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要认识几何形体,必须理解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几何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后得到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等感知活动,使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都基本属于表象阶段,因此,一般只描述其某些特征,不作理论性的证明,不下严格的逻辑定义。为了便于掌握教学要求,新大纲中把它们由低到高分为“直观认识”“初步认识”“认识”和“掌握特征”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直观认识——看到有关图形、实物或模型,能初步认识其外形,说出名称。一般来说,初步认识——较直观认识略高一些,能略知图形的一、两个简单的特征:认识(知道)——较“初步认识”又略高一些,知道图形一般特征;掌握特征——知道图形本质特征。这是认识的最高层次,但仍不要求对概念下定义。

对于几何形体的概念,不仅要借助教具的演示,而且还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和测量,来理解它的本质涵义。例如“体积”的概念,本身足抽象的、先验性的。又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贴上彩色纸条后,再拉直展开成相连的4条线段(长和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让学生到黑板前实际测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计算,让学生思考: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怎样计算周长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获得长方形“周长”的表象,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某些实物的长和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如教室中的玻璃窗、数学课本的封面、桌面等。

二、学习小学几何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具有较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因此,我们就必须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就是体、面、线、点,它是构成一切几何图形的基础,所以我们称它们为几何图 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或者它们的集合,都叫做几何图形。贯穿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线:直线、射线、线段、垂线、平行线;五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选学内容);七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选学内容);四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以及与此要联系的四点:端点、顶点、垂足、圆心。从教材的编排看,都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先出现形体的概念,再教学“求积计算”。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先教学概念,在学生对概念大量感知,并形成正确表象,建立正确概念的基础上引出计算。

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一般要通过直观教学或实际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再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中包含着判断、推理的过程。例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我们这样引导学生:①初步感知长方体。引导学生结合实物模型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并告知学生,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大家谈谈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②提出问题。从准备好的学具模型中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请学生指出哪个形状是长方体?根据什么说一个是长方体而另一个不是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③研讨交流。学生借助长方体模型和非长方体模型的比较,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逐步概括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进一步研讨,学生抓住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一名同学欣喜地说:“我发现,长方体与非长方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是长方体最本质的特征。”

总之,几何足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且概念多、理论性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虽然有很多教师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仍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作者单位:贵阳市南明区蟠桃宫小学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潘丽杰

青少年处于心理状况、生理状况、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加速、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南干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的都市化和物质享受的丰富,青少年身体成长和生理发育表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从小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炼,也无须承担多少家务和社会责任,再加上离异家庭增多和社会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在许多方而表现为滞后和欠缺。

由此看来德育工作必须放在首位,这不仅是当前 和以后的实际需要,也是由我国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我校认真贯彻德育大纲,积极改革德育工作,开展了“小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实验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自理的品质

目前几乎家家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针对这种现象,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热爱劳动,学会自理的品质。如我对一年级的新生提出:自己学会包书皮,自已学会洗袜子等。要求提出后,我给学生两周的学习、训练期。然后召开班会以比赛的形式检验学生学的训练结果。这次班会还请部分家长参加,做到家长与教师协手教育学生。这次班会收到良好效果,同学们人人会包书皮,人人会洗袜子。此次班会后,我又向学生提出要求:自己学会穿衣服,自己学会叠被子,并帮妈妈放饭桌,盛饭等。学生已尝到了自己动手做事的喜悦,所以这一要求提出后,同学们纷纷响应。这样,学生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成了家庭中的小主人,而不再是“小公主”“小皇帝”。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品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之每个家庭多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的娇宠,使得多数学生有浪费粮食,乱花零钱的坏毛病。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照此苗头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种状况,我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来讲艰苦奋斗的意义。如:我们召开故事会,讲雷锋的故事,讲解放前劳苦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讲红军过草地的情况,讲祖国贫困地区的孩子渴求上学的心愿,讲一分钱的价值……同赴故事会,学生认识到国家还不富裕,大多数人、大多数家庭收入还不高,知道在祖国贫困地区有和他们一般年龄的孩子因家里没钱而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我还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切磋,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这样,课内外校内外便形成了统一的教育网络,强化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艰苦朴素的好品质。

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近几年来,一利r“各顾各”的思潮在社会上出现了,在学生身上也有了明显反映。如班里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懂得去帮助落后一点的同学。有的同学不小心跌倒,只有自己哭着起来。有次班里苑蕊同学患重感冒头晕,不小心吐在自己的书桌上,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肯主动去擦。看到这种情况,我首先走过去,拿抹布擦拭苑蕊同学身上的脏东西。这时,我的做法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纷纷动手帮忙擦拭。以后同学们发现班上谁再生病后,有的同学端一杯热水,有的同学会找来一片药(班级里设有小药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

同学们不仅关心周围的同学、亲人,也同样关心远在千里素不相识的人,尤其是在近期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响应号召,捐出自己的衣物,捐出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这次班会上我对同学们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学们分享助人为乐的喜悦。

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品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为班级的每名学生创造为集体服务的机会,班级设立了“卫生督察员”“行为规范检查员”“好人好事统计员”“扫除用具管理员”等多种职务,让大家来分担班级管理工作。同学们都暗自努力,做好自己分担的工作,使得班级连连获得纪律、卫生红旗。在大家高兴之余,我引导学生讨论,“红旗是怎样得来的?”同学们明白了红旗是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从而使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集体,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初步形成了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我就不再一一枚举。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足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教育工做者要谆谆教诲,循序渐进,循循诱导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想教育学生作品德高尚的人,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要品行端正,这样给学生以楷模的影响,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而对今后的工作,我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来更新德育工作的内容,改进方法,来适应时代的需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篇四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5.初步知识作文 篇五

我们很快就要升入初中了。我们将在入学前接受军事训练。到达训练基地后,我们被分成几个班。我被分成一个班。我的小学同学只有两个男孩,他们通常不交往。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班级,我感到孤独和困惑。至于谁是班主任,男的还是女的,英俊还是漂亮,叔叔还是阿姨,我们还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在军训期间,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高个子,年轻而威严,平头。他的外表还不错。唯一遗憾的是,他脸上的.粉刺留下了许多不同深度的小坑。我们一直在私下猜测他的身份。他是临时生活管理老师还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每个人似乎都期望有一个近乎完美的班主任。

军训的第三天,我的胃病又犯了,疼痛难忍。我蹲在地上,用手捂着肚子。如果我在家,我肯定会被妈妈照顾,但在这种情况下。军营在里面,我的眼睛充满了奇怪的面孔,我突然感到无助和孤独。就在我非常痛苦的时候,老师出现在我面前。最初,这个班被称为劳动母亲,一些学生讲课。孙海利曼,你怎么了?你想让我给你父母打电话吗?老师的关心听起来很温暖。我假装坚强,什么也没说。老师仍然问我妈妈的电话号码。在和妈妈交谈后,老师告诉我要像父母一样吃药,并对我说了很多关心和体贴的话。老师的爱驱散了我心中的悲伤和无助。这时,他脸上的小坑似乎变得可爱起来,像一张温暖的笑脸,美丽而亲切。

6.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3、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4、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

红墨水、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引入新课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物体内部的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它们是否会发生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分子运动吗? 活动1: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讨论后可能进行如下回答。

① 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 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 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得出如下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二)温度对对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提问:一切物体的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的快慢是否不变?

活动2:.如果将红墨水分别滴在冷水和温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温水中扩散快,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的证据?(讨论后回答)。

(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提问: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猜想: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活动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1)会收缩的液膜

思考:是谁把棉线拉过去的?

(2)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到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现象: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结论: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讨论后回答如下)

① 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提问: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活动4:不听话的活塞

现象:水很难压缩。

结论: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

小结: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四)固、液、气三态的分子

1、课本: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如下表格的填写。

2、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五)小结:

7.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七

就初中化学教学来说,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笔者结合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相关教学内容,探讨初中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改进课本实验,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化学以实验作为基础,而演示实验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常用手段。对于化学教师,需要创新应用演示实验,从而刺激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的兴趣。比如,在选取实验室制CO2的原料时,先对Na2CO3粉末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分别演示实验,因为Na2CO3粉末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快于稀盐酸。所以在做大理石与后两者的反应时,学生也认为稀硫酸的反应会快于稀盐酸。不过实验情况与此相反,这无疑刺激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给出硫酸钙是微溶于水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几乎不形成气体的知识。

除了演示实验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定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借助于探究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过程中,在学生做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倒出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把石蕊加入其中。在学生观察到石蕊变红后,其学习动机也自然而言的产生了。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否发生反应的问题,并设定出关于什么导致石蕊变红的实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且逐个进行验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二、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来说,提出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质量也会对学生思维层次的高低形成直接影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完成化学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学习时。课程开始就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讨论并归类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因为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可燃、不助燃的气体。由此,不论学生的化学基础如何,都可以参与到该问题的讨论中,从而主动来建构化学知识。一般来说,学生已经学过了大部分二氧化碳的性质。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递进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以上性质,进而鼓励学生对新的知识予以建构。

再如,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你们学过哪些获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能否用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上?在学习酸碱的性质之后,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 你们有哪些方法来辨别稀硫酸和浓硫酸? 又有哪些方法能鉴别出澄清石灰水和稀硫酸呢? 等等。以上问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有助于绝大部分学生参加到问题的探讨中,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最后,在学生充分阐述的前提下,师生一起总结相关化学规律,从而完成概念的建构,并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

三、精选图文资料,创设有效学习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图文资料,刺激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对此,挑选出优美的图片,能够带给学生欣赏美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度体验化学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保护空气”课题的有关知识时,教师一方面可以精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尤其是蓝天、青山、绿水等图片,从而刺激学生自主建构有关保护空气的化学知识。另外,结合当前形势,自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播出后,关于雾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雾霾问题的介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深入思考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另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并编辑文字资料,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化学知识的自主建构。比如,在对常见的碱的知识学习后,教师可以借助于《石灰吟》这首诗内的化学原理,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也即自主建构碳酸钙提纯的有关知识。在自主建构知识中,学生将会经历曲折与迂回,尤其是成功与失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总而言之,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能力培养,突破了“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大胆讨论,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也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实现自身化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摘要:随着化学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化学知识在本质上具有建构性,化学教学应当把建构的权力还给学生。为此,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从改进课本试验,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精选图文材料,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等角度,初步研究了初中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能力培养模式,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一定的建议。

8.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八

本次活动举办之时,正值国家认监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的通知》,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认可的有机码查询有机产品的真伪及产地。因此,在北京站讲堂中,有机码知识的普及與问答也成为此次活动的全新亮点。

有机知识讲堂

为消费者答疑解惑

6月30日,金典有机知识巡回讲堂北京站在银泰中心LABAN生活馆举办。在活动中,主办方金典有机奶邀请到了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刘老师,为消费者讲解在日常购物过程中,怎样选择健康、放心的食品,让家人吃得健康又无负担:现代消费者的日常饮食中常常不可避免地含有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的物质,少食、慎食含有这些物质的食品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

刘老师在讲解中指出,在购买前,一定要关注产品 “营养成分表”中的内容,尽量选择添加剂较少的产品。而有机食品是一种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添加剂使用的“纯粹”食品,除了食品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外,有机食品鲜少含有各类添加剂、防腐剂及抗氧化剂,不会对人体产生额外的负担。这也是近年来有机食品以其安全、放心的特质大获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位讲师,也是有机讲堂首站上海站的主讲人,来自于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胡老师,从专业角度为消费者讲解了“有机”这一概念及有机产品的生产标准,加深了消费者对于有机概念的认知:有机食品不仅是一种安全食品,同时也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最小,遵循“可持续发展农业”规则的产品。

金典有机奶启用全国有机码

鉴于金典有机奶刚刚响应国家号召采用了认监委最新颁布的有机码追踪系统,胡老师还对大家关心的有机码颁发和使用等信息,做了详细的介绍。消费者可以通过有机产品包装上的17位有机码,在国家认监委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网站上查询到有机产品名称、认证证书编号、获证企业等信息。

根据国家认监委在6月26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的通知》(国认注[2011]68号)和《关于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印制和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认注[2005]34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自2012年7月1日起,获证企业全部换用新式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有机码。各认证机构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获证企业在7月1日前全面、正确使用新版有机认证标志、有机码。

《通知》指出,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是有机产品唯一的身份标志,有机码是全国有机产品唯一的追溯、验证信息。在销售的有机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必须强制加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含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即有机码、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志。获证企业只能通过所属认证机构申请订购获得上述认证标识。

新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过渡完成后,不仅国内有机产品的标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外的进口有机食品,仅凭自身认证标准也不再“符合要求”,这对于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监管和控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早在国家认监委公布《通知》之前,金典有机奶于上市之初的2007年,就获得了国内权威有机认证机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认证。金典有机奶一直坚持倡导国际化的有机健康生活理念,秉承严格要求产品质量的传统,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有机牛奶。

金典是率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法规的有机产品领军品牌之一,在接到认监委的相关通知之后,金典有机奶立即进入了有机码的申请,审核,颁发等程序,并在后续印刷有机码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进展非常顺利。从7月1日开始,印有全新有机码的金典有机奶将逐步投入全国市场,消费者在超市中可以凭“全国统一牌照”放心购买有机产品了。

(粒仁)

9.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九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了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整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如:0.45,中间的小圆点是小数点,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后面是小数部分。小数的读写法:读法:先读整数部分,与整数的读法相同,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不带单位。写法:先写整数部分,再在整数部分个位的右下角点小数点,最后一一写出小数部分。易错点:读小数的小数部分不能带单位名称。如错误的读法:0.78零点七十八,正确的读法:零点七八。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易错点:8厘米=0.8米正确答案是:8厘米=0.08米,转化时,要先想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还是100,再确定写成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易错点:小数的大小和小数的位数无关。0.2和0.4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时与整数的加减法相同,得数中别忘了点小数点,而且小数点也要对齐。易错点:在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遇到小数和整数加减时,要把整数和小数的整数部分对齐,为了计算方便,也可以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在再小数部分补0,如:1=1.0=1.00 2=2.0=2.00 等等。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对大家有所帮助!

10.高中化学笔记有机物知识点 篇十

1. 为何要隔绝空气?干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煤的干馏和木材的干馏各可得哪些物质?

有空气氧存在,煤将燃烧.干馏是化学变化. 煤焦油 粗氨水 木焦油

煤的干馏可得焦炉气 木材的干馏可得 木煤气 焦碳木炭

2. 点燃收集到的气体,有何现象?取少许直试管中凝结的液体,滴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此气体能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因为此液体是粗氨水,溶有氨,在水中电离呈碱性.

二、乙酸乙酯的制取

1. 反应方程式 CH3COOH + CH3CH2OH --浓H2SO4,加热→CH3COOCH2CH3 + H2O

2. 盛装反应液的试管为何应向上倾斜45°角? 液体受热面积最大.

3. 弯曲导管的作用如何? 导气兼冷凝回流(乙酸和乙醇)

4. 为什么导管口不能伸入Na2CO3溶液中? 为了防止溶液倒流.

5. 浓硫酸的作用如何? 催化剂和脱水剂.

6. 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如何?

①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小,利于分层;

②乙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无味的CH3COONa而被除去.

11.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细节教学;教学应用;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细节教学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概念应用技巧等细节方面的内容来指导学生对于课程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细节教学注重强化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学生深度理解知识为前提,提升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初中化学课程包含大量的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除了构建基本的知识脉络以外,化学知识的有效应用也需要学生扎实的知识储备。而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课程的学习,因此整个课程的教学很难一蹴而就,在这种背景下引入细节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够为学生化学知识的应用提供基本的前提。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寻找细节教学与化学课程教学有效结合的切入点,保障化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细节部分

本文首先讨论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的细节部分,以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方面着手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与细节教学结合的可能性,进而为文章的整体分析提供相关的借鉴,提升文章分析的有效性。

1.1细节概念与基本原理构成化学知识的基础脉络

初中化学课程以物质的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对于自然界各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现象进行探究,而整个课程包含了如分子和原子、物质的基本构成、物质的特性等大量的细节概念,同时又借助各种现象向学生展现了各种化学原理,庞杂的基础概念构成了整个化学课程知识的基础脉络,也对学生有效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学生除了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外,还应当对重点的知识内容、化学方程式等进行深度的记忆,此时细节知识的有效记忆与归纳整理对于整个知识脉络的构建尤为重要。因此,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来说,细节教学的有效引入对于学生扎实掌握化学知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1.2化学教学生活化强化了初中化学课程的应用性

为了强化初中阶段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初中化学课程将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相结合,进而以生活化学的教学不断的提升课程的应用性。而生活化学的引入又对化学知识的实际转化、化学实验的有效进行以及化学知识的检验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整个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化学实验与化学探究题的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的错误都将会导致化学知识应用的错误。因此从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性方面来说,课程的细节教学对于发挥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

从初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及实际应用性的特征来看,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细节内容教学对于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优化化学知识脉络的构建、提升化学的应用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本节结合之前的分析,以实际的教学经验为参考,对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究。

2.1深度剖析与对比教学,从细节概念强化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包含许多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也是化学学习效果提升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引入细节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首先应当对化学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度的剖析,抓住知识的细节部分以及记忆的关键点,继而从细节方面着手不断的推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掌握。以元素与原子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能够指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理解与有效记忆,应当积极的对元素与原子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联系与区别,再借助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细节的记忆程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可以将元素与原子的知识总结如下。

通过这种知识细节的对比理解,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更加的清晰,对于知识记忆的程度以及准确度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获得了提高。

2.2将细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知识应用的一个重要载体,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对于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生活对化学现象的理解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同样应当与细节教学相结合,进而以实验的细节掌握不断的推动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理解与应用,最终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实际效果。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制取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验的教学内容,将实验的过程中分成若干个小的步骤,进而从烧杯的密封性、酒精灯的使用、试管的准确使用等细节知识来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而同时,教师通过实验也可以再次的强化学生对于实验反应原理的记忆,尤其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现象来让学生对于相关的数据以及原子数等进行准确而深刻的记忆,最终提升学生知识记忆的准确性。

结束语:

初中化学课程包含丰富的基础知识,其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的探究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从化学知识的基础脉络、化学知识的应用性等方面切入,借助细节知识的教学不断的深化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通过课程知识的对比、化学实验的教学等方法,将细节教学效果最大化,最终实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准确记忆与应用,提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狄海滨.浅谈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中学),2012,10:23.

12.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十二

一探:为什么要认识小数?

小数产生的本原在于计量的需要, 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人们在度量物体的过程中, 需要比单位1更小的计量, 按照十进制的要求, 如果以个位为基础, 向右扩展就是十位、百位、千位;如果向左扩展就是十分之一位 (十分位) 、百分之一位 (百分位) 等。小数是十进位制记数制度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结果。实际应用中, 即产生10角为一元, 10分米为一米的设置, 于是有了元以下的角、分, 米以下的分米、厘米。

小数还是对分数概念的完善, 是分数书写形式的优化改进。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 使分数和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我们现在的小数定义就是根据这种形式变换过程而定义的, 将十进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形式的数就叫做小数。

二探:“小数的认识”在不同学段不同教材的安排与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与认识小数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呈现形式的差异 (附表1) , 分析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青岛版的“认识小数”课程编排 (附表2) , 可以发现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众多教材螺旋上升地安排了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然而, 我们不禁也要问: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属于不断发展的过程, 无法在三四两个年级截然区分开, 一线教师在教学这两节课时, 对教学目标——“度”的把握相当困难。认识小数, 很直接的需求就是读写小数, 为什么众多教材都不安排在第一次认识小数的三年级, 而是独立于四年级的一个课时呢?

(在“教材编排”栏目中, 下划线部分为教材重点。)

三探:学生认识小数的起点和节点的有效发展区域是什么?

查阅第一学段的教材内容 (以人教版为例) , 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认识小数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掌握人民币的元、角、分之间关系, 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 三年级上册学习过“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对200名三年级学生的“教学前测”问卷调查, 分析统计学生的现实起点, 发现:学生在幼儿园时期, 已经知道元、角、分的意义, 一年级下册 (人教版) “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中已安排学生认识“8.30元”就是“八元三角” (北师版无安排此内容) , 三年级之前已经有丰富的购物实际经验。

一寻“为什么教”之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学生能获得什么发展?

第一学段设计“元、角、分与小数”单元, 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第二学段又设计了丰富的实例:食物的价格、短跑速度、身高、体重、体温等, 继续拓展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 可以介助元、角、分的模型, 并最终离开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有研究证明, 低年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往往只视其为一个“量”, 而不是一个“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也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认识而对小数形成直观感知, 这节课借分数认识小数, 从知识逻辑关系上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认识小数, 亦是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融入于整个“数”的体系中。

二寻“教什么”之路:我们要初步认识小数的什么?

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大小、性质、运算, 与分数、百分数的联系, 以及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但这节课应该:结合具体情景,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各用什么表示;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应该超越:超出认识两位小数, 进行小数计数单位的揭示, 离开现实背景、具体的量、具体的图形谈小数, 或对小数进行抽象概括。学习的过程, 可以通过估一估、描一描等有感有悟的活动, 帮助学生发展数感;可以直观感知米尺中的小数等等, 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可以在数轴、方形图、分数、小数、整数等学习素材中, 丰富感知数系中自然数与小数的关系,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小数的来源与含义, 更能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寻“怎么教”之路:怎样初步认识小数?

小数是从分数中分离出来的, 在形式上不同于分数, 并非分数概念的附庸。通常认为, 因为小数是分母为10, 100, 1000的分数, 所以借助分数认识小数是很自然的。然而, 小数又不完全依赖分数, 并不是不讲分数, 就不能讲小数。因为人的认识过程也可以先研究特例, 从特例归纳地推广到一般。何况分数的抽象性比小数高, 是多大?学生对该量的大小概念比较模糊。0.1元就是1角, 0.5元就是5角, 这些小数都是实实在在可捉摸的量, 非常清晰明确。我们可以借助小数容易懂, 利用十进制表示大数的基础和向后延伸表示的参照系, 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自然地掌握小数概念。这也是教材中大量采用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各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来认识小数的缘故。

13.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知识点 篇十三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初步知识点

高中几何是高中的一个难点。大家只要记住下面这几点相信你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立体几何初步:①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等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也是研究空间问题的基本载体,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面,在学习中应注意这些几何体的概念、性质以及对面积、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②三视图和直观图是认知几何体的基本内容,在高考中,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考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查三视图与直观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视图能力,二是根据三视图与直观图进行简单的计算,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③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在高考中有所加强,一般以选择题、填空、简答等形式出现,难度不大,但是常与其他问题一起考查④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理主要包括平面的有关概念,四个公理,等角定理以及异面直线的有关知识,是整个立体几何的基础,学习时应加强对有关概念、定理的理解。⑤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是立体几何中的两种重要关系,也是解决立体几何的重要关系,要重点掌握。跟几何说886吧,只要用心去学,相信成绩上不会再因为几何而丢大量的分数!

14.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十四

几何初步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把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复习的知识点:

(1)平面图形知识;(2)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3)立体图形的认识;(4)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平面图形知识

①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②角的特征、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

③垂直与平行。

④三角形的特征,分类(按边分、按角分)。

⑤四边形。每类图形的特征,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⑥圆与扇形。圆的特征、直径、半径的特点,扇形与圆的关系。

⑦轴对称图形。(能画出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要求:①掌握特征、建立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联系。②能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合理的判断、选择。

(2)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①理解周长与面积概念。

②掌握每种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③能应用公式灵活解决问题。

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

②长、正方体的关系。

(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②会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③建立这四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联系。

④加强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体积与容积的区别的对比训练。

建议:几何初步知识这部分内容,知识容量比较大,复习时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综合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掌握学习的方法。

如: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网络图由学生独立完成(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寻求帮助);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可让学生自带磁带盒,设计包装方案——

15.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十五

一、二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的气液平衡相图———蒸馏和精馏的理论基础

(1) 蒸馏原理[2]: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性差异, 以热能为媒介使其部分汽化, 从而在气相富集低沸点组分, 液相富集高沸点组分, 从而实现液体混合物的分离。蒸馏分离的物系由加热至沸腾的液相和产生的蒸气相构成。相平衡关系是组分在这两相中分配的依据, 是蒸馏过程分析和设计计算的重要基础。

(2) 温度—组成 (T-xB) 图:在恒定压力下, 表示二组分A-B系统气—液平衡时温度T与组成xB关系的相图, 称为T-xB图。T-xB图可通过实验测定气—液平衡时的温度T及气、液两相的相组成而直接绘制。对理想液态混合物, 若已知两种纯液体在不同温度下蒸气压的数据, 也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其T-xB图。

以常压下苯和甲苯形成的二组分液态系统为例, 苯和甲苯完全互溶。已知101.33kPa下, 纯苯 (A) 和纯甲苯 (B) 的沸点分别为353.26K和383.15K。若101.33kPa下, 某一组成的混合物在温度T下沸腾, 此温度下气—液平衡时的气相组成yB及液相组成xB可以计算如下:

由拉乌尔定律有:

可见, 只要知道温度T下两个纯组分的饱和蒸气压, 则可利用式 (2) 和93) 求得气液平衡时的液相组成和气相组成, 这样就求得了一组 (T, xB, yB) 数据。以此类推, 可获得一系列不同温度下的气、液两相组成。表1给出了不同温度下苯和甲苯的饱和蒸气压, 以及利用公式 (2) 和 (3) 计算得到的液相和气相组成。

将不同温度下的气相点和液相点画在图上, 连接各液相点构成液相线, 连接各气相点构成气相线, 如图1所示。由于苯的沸点小于甲苯, 故相对来说苯是易挥发组分, 甲苯是难挥发组分, 因此当气—液两相平衡时, 液相中甲苯的浓度将大于气相中甲苯的浓度, xB>yB。图1中上面的曲线代表气相组成yB与混合液沸点T的关系, 称气相线或露点线, 在该曲线上面是气相单相区。根据相律, 气相单相区的自由度F=2。图1中下面的一根曲线代表液相组成xB与混合液沸点T的关系, 称液相线或泡点线, 在该曲线下面是液相单相区。液相单相区的自由度F=2。两条曲线之间的区域为气液两相共存区, 自由度F=1, 气液平衡关系用两曲线间的水平线段 (如x1y1和x2y2) 表示。显然, 只有在气液共存区, 才能起到一定的分离作用。

假设苯和甲苯液体混合物的原始组成为xB, 0=0.6, 温度为T0=350K, 相当于图中的系统点x点。恒压下, 将该液体混合物加热时, 系统点垂直上升。当温度达到368.2K时, 系统点与液相线相遇, 此时混合液开始沸腾, 对应气相的组成约为yB=0.38, 气相经冷凝馏出。继续加热, 随着气相的不断冷凝馏出, 液相中难挥发组分甲苯的相对含量上升, 即液相组成沿着液相线逐步上升, 同时气相组成也沿着气相线逐步向上移动, 相应沸点逐渐升高。当温度升高到370.2K时, 液相组成xB≈0.65, 对应的气相组成yB≈0.44。若收集368.2~370.2K温度区间的馏分, 则其中甲苯的含量应在0.38~0.44之间, 较原先混合物中甲苯的含量xB=0.6明显减少, 从而初步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残留液中甲苯的含量则为xB=0.65。很明显, 蒸馏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 (至少30℃以上) 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上述系统采用精馏方法, 即经过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即可分离得到纯组分A和B。设有组成为x的苯和甲苯液体混合物 (见图1) , 在恒压下加热到温度T2, 此时系统中平衡共存的是组成为x2的液相和组成为y2的气相, 显然, x2>x>y2, 即液相中B的含量大于原来溶液中的含量, 气相中B的含量小于原来溶液中的含量。将气相与液相分开, 并使气相冷却到T1, 此时平衡共存的气相组成为y2, 显然y1<y2。重复进行气、液相分离和气相的部分冷凝, 最后得到的气相可接近纯A。与此同时, 将组成为x2的液相加热至温度为T3, 此时平衡共存的液相组成为x3, 显然, x3>x2。重复进行气、液相分离和液相的部分蒸发, 最后得到的液相可接近纯B。现在最精密的精馏设备已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上述相平衡知识将为大三开设的开放设计性实验“煤焦油组分的精馏分离”的学生自主设计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事实上, 由于不同组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差别, 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的系统很少, 绝大多数二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实际蒸气总压偏离拉乌尔定律的计算值。一般正偏差和一般负偏差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与理想系统类似 (图1) , 通过蒸馏或精馏可以分离得到纯组分A和B。但是当组分A和B的沸点相差不大时, 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最高恒沸物或最低恒沸物, 如图2所示。因此该类系统经蒸馏或精馏后, 只能得到恒沸物和组分A (或B) 。共沸混合物虽然不能用精馏来进行分离, 但它不是化合物, 它的组成和沸点随压力而改变, 用其它方法破坏共沸组分后再蒸馏可以得到纯组分A和B。

二、二组分液态完全不互溶的气液平衡相图—水蒸气蒸馏的原理

当正偏差超强时, 两组分在液相中完全不互溶, 水和多数有机液体形成的系统就属于这一类。此时无所谓组分间的分离, 但是它却可以成为提纯有机物的重要依据。图3为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在一定温度下, 纯液体A、B各有自己确定的饱和蒸气压PA*, PB*, 两种不互溶液体共存时系统的蒸气总压应为这两种纯液体饱和蒸气压之和。当系统呈液—液—气三相共存时, 由相律可知:F=2-3+2=1。即当系统的温度指定时, 系统的总压和气相组成也随之确定:

如果系统的总压等于外压, 则该温度称为共沸点, 在该温度下两组分同时沸腾。从图3可见, 共沸点比两个纯组分的沸点都要低。利用共沸点低于每一种纯液体沸点这个原理, 可以把不溶于水的高沸点的液体和水一起蒸馏, 使两液体在略低于水的沸点下共沸, 以保证高沸点液体不致于因温度过高而分解, 达到提纯的目的。馏出物经冷凝后分离得到纯液体和纯水, 杂质则留下而被分离。例如, 要除去硝基苯中的杂质, 就可用水蒸气蒸馏。已知硝基苯 (A) 和水 (B) 的共沸点为99℃, 此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PB*=97.7kPa, 因此硝基苯的饱和蒸气压PA*=101.33-97.7=3.63kPa。由道尔顿分压定律, 可得:

即WA/WB=0.25。计算结果表明, 尽管硝基苯的饱和蒸气压远远低于纯水, 但由于其摩尔质量比水大得多, 馏出物中硝基苯的质量分数并不低, 约占20%。

水蒸气蒸馏是用来分离和提纯液态或固态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下列几种情况: (1) 某些沸点高的有机化合物, 在常压下蒸馏虽可与副产品分离, 但易被破坏; (2) 混合物中含有大量树脂状杂质或不挥发性杂质, 采用蒸馏、萃取等方法都难于分离; (3) 从较多固体反应物中分离出被吸附的液体。要注意的是使用水蒸气蒸馏这种分离方法是有条件限制的, 被提纯物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不溶或难溶于水; (2) 与沸水长时间共存而不发生化学反应; (3) 在100℃左右必须具有一定的蒸气压 (一般不小于1.33kPa) 。因此综合化学实验“柑橘皮化学成分分析”中关于柑橘香精油的提取我们就可以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因为柑橘香精油由柠檬烯, beta-蒎烯等纯碳氢烯烃和高级醇类, 醛类, 酮类, 酯类组成的含氧化合物组成。这些成分不溶于水, 沸点较高, 且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3]。

总之, 结合相平衡知识和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物性参数, 如极性、饱和蒸气压和沸点等, 就可设计合理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同时突显物理化学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 王正烈, 周亚平, 李松林, 刘俊吉修订.《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兰州大学.王清廉, 李瀛, 高坤, 等修订.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6.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十六

例1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调控动物机体的植物性神经功能,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HOHOOHNH2

A.每个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3个酚羟基

B.每个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C.1 mol去甲肾上腺素最多能与2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

D.去甲肾上腺素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解析A选项中该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有2个与苯分子相连的酚羟基和1个与饱和碳相连的醇羟基,A不正确;B选项中与苯环相连的饱和碳原子同时还与一个氢原子相连、与另一个饱和碳原子相连、与一个羟基相连,这样的与4个不同原子或不同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B正确;C选项中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是酚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所以1 mol去甲肾上腺素最多能与3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C不正确;D选项中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2个酚羟基,具有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子中还存在1个氨基,具有碱性,能与酸反应,D正确。

答案:BD

例2 (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2题)药物

命体中的必需元素,请根据如下有关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室中制取少量碘可采用如下方法:

KI+CuSO4→A(白色)↓+K2SO4+I2

16.0 g CuSO4与过量KI反应后可得19.1 g的A,写出A的化学式: 。

解析①根据题目所给信息,A可能是CuI或Cu(SO4)2;②CuI的相对分子质量191,而

Cu(SO4)2是256,根据题目所给数据,A应是CuI。

五、根据数学极限思想确定

例5(2014年浙江,节选)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矿物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

图1

另取10.80 g 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 g固体1。

请回答如下问题:

(2)X的化学式是 ;

解析①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可知X中含+2价的Fe;

②溶液1中通入甲气体,有白色沉淀1,再通入甲气体(注意:水存在时)又溶解,甲气体是弱酸性气体,可能是CO2或SO2,则X可能是xCaCO3·yFeCO3或xCaSO3·yFeSO3;③结合题中数据(10.80 g 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 g固体1),根据数学极限思想,情况1:若是xCaSO3·yFeSO3,假如10.80 g X全部是CaSO3,则得到固体1是5.04 g,假如10.80 g X全部是FeSO3,则得到固体1是5.72 g,求得固体1的范围是5.04 g~5.72 g,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xCaSO3·yFeSO3;情况2:若是xCaCO3·yFeCO3,同理,求得固体1的范围是6.05 g~6.70 g,符合题意,再依据固体1是6.40 g,通过定量计算确定X是CaCO3·FeCO3或CaFe(CO3)2。

(收稿日期:2015-01-23)

17.有机物的初步知识 篇十七

一、学习指导

1.长度单位及其换算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为了使用方便,还有一些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导出单位,主要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米=103千米;1米=10分米;1米=102厘米;1米=103毫米;1米=106微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3微米.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在使用刻度尺前,必须先对刻度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察:

(a)零刻度线是否完好,有无磨损.如零刻度线是完好无损的,则可以用此刻度线为测量的起始位置,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必须另外确定一个完好的刻度线作为测量时的起始位 置,但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始位置前的数字.(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就是指刻度尺的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由该数值才能确定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c)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量程就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做到下面几点:

(a)尺放正、不歪斜,使刻度尺边缘与被测物边缘齐平.(b)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用较厚的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要特别注意做到这一点.(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3)正确记录好测量结果.测量应记录的数字是由准确数字和估计数字两部分组成,准确数字是指由刻度线直接表示出来的数字,也就是指最小刻度值以上的各位数字;估计数字是指最小刻度值下一位的数字,这数字虽已不准确,但和准确数一样都属于有效数字,都应记录.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单位,没有单位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可归纳如下:

单位

测量结果准确数字

数字估计数字

(4)要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在实际测量时,应根据被测物的长度和测量所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确定所用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例如,为了安装玻璃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应准确到毫米,就要选择最小刻度是毫米,量程大于玻璃长度的刻度尺较适宜;如果为了给此玻璃窗配窗帘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选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米尺就可以了.3.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累积法用一般的刻度尺是不能直接测量出一些尺寸很小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的,但如

果把很多这样相同尺寸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能够测量出累积起来后的总量,再用

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就能得到每一个物体原来的长度或厚度.例如用累积法可以测量出

一张纸的厚度或测量出一根细铜丝的直径.(2)替代法用替代法可以较方便地测量出一些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圆形花坛的周长,测运动

场的弯道处长.(3)平移法用平移法较方便地测量圆球的直径、锥体的高、人的身高、墨水瓶的高度等.4.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改变,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位置的改变则是静止的.(3)整个宇宙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平常听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在物理学中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且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即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因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等于物

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vs

t

(3)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即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4)平均速度就是用来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vs

t

这里的v只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或s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6.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除此以外,还有厘米/秒,千米/时......对这些复合单位,不仅要求能够会读、会写、会说明它们表示的意思,还要会进行单位换

算.二、典例精析

例1.下列数据分别表示不同物体的长度,其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

(1)0.0006米(2)60微米(3)6×104分米

(4)6×104毫米(5)6×106千米(6)6×103厘米

分析长度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必须进行单位换算,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体的长度,就可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解: 0.0006米=6×104米60微米=60×106米=6×105米

6×104分米=6×105米6×104毫米=6×104×103米=60米

6×106千米=6×106×103米=6×103米

6×103厘米=6×103×102米=6×105米

因此,长度为60微米的物体、6×104分米的物体和6×103厘米的物体,长度是相同的.例2.下列物体长度较接近1厘米的是[]

A.物理课本的宽度B.大姆指甲的宽度

C.新铅笔的长度D.十张纸的厚度

分析与解答当前初中生所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和新铅笔的长度都远远大于1厘米;一张普通纸的厚度是0.7×1041×104米,即0.0070.01厘米,远远小于1厘米;

只有大姆指甲的宽度较接近1厘米.应选:B

例3.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去精确测量玻璃窗的宽度,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A.0.420米B.420毫米C.0.0420米D.4.202分米

分析与解答该次测量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毫米,在记录有准确数的情况下,还应记录有毫米的下一位,即0.1毫米位数上的估计数字.0.420米和420毫米这两个

数据都没有估计数字,因此不符合要求;0.0420米,虽然有估计数字0,但都与

实际不相符合,因为玻璃窗的宽度不会只有4厘米左右;这是记录结果时单位记错了;4.202分米符合上述要求,而且测量结果也有单位,是符合要求的记录数据.应选D.例4.站在路边的甲看见乙驾驶轻骑超过了骑自行车的丙,甲说乙在前进,乙说丙在后退,丙

说甲在后退,则他们各自选择的参照物是[]

A.甲是以乙为参照物B.乙是以丙为参照物

C.丙是以甲为参照物D.甲、乙、丙分别以自己为参照物

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甲说乙在前进,甲可能以自己、地面或丙为参照物;乙说丙在后

退,乙可能以自己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和甲为参照物;丙说甲在后退,丙可

能以自己和乙为参照物,但不能以地面为参照物.由此可知,甲、乙、丙都是

以自己为参照物.应选:D

例5.下列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

B.在圆形跑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摩托车

C.从树上正在下落的苹果

D.在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地前进着的火车

分析与解答抛出后正在空中飞行着的排球,其运动路线及快慢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圆形跑道上行驶的摩托车速度大小虽然不变,但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从树上正下落的苹果,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大;平直轨道上快慢不变行驶着的火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应选:D

例6.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前一半路程内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则汽车的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_.分析从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A到B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解:设A到B的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都为,即s1s22ss2.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

s

t1ssv1v12v1230千米/时s

1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

s

s

2v2ssv22v2250千米/时t2

A到B全程所用时间:

tt1t2s

230千米/时+s230千米/时

A到B全程的平均速度:

vs

ts

s

230千米/时s

250千米/时37.5千米/时

即:应填37.5千米/时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单位换算

0.025米=_________厘米=_________毫米

6.7×106米=_________千米

2.给下列测量记录补上合适的单位

(1)物理课本厚0.93_________.(2)我国男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925_________.(3)地球赤道周长大约是40076_________.3.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若野兔以16米/秒的速度奔跑,坦克以54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运动得快的是_________.4.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公路上,每隔2秒钟就驶过一根相距40米的电线柱,这辆汽车速度是_________千米/时.5.“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地球的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又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6.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用的时间是乙的2倍,乙通过的路程是甲的,则甲的

31速度是乙速度的_________倍.7.某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150秒后速度为25米/秒,接着匀速运动100秒后减速,经过50秒停下,共行驶6900米,则该物体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米/秒.二、选择题

8.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20.84厘米,20.85厘米,20.837厘米,20.43厘米和20.85厘米,此长度的真实值最接近[]

A.20.85厘米B.20.84厘米C.20.75厘米D.20.76厘米

9.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B.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认真细致地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10.下列 物体的长度接近6厘米的是[]

A.教科书的长度B.普通墨水瓶的高度

C.钢笔的长度D.乒乓球的直径

11.甲、乙两车在同一条道路上,乙车驾驶员从观后镜中看到甲车距自己越来越远,则[]

A.甲车在向后倒车B.甲车已停止

C.甲车速度比乙车速度小D.三种情况均可能

12.旗鱼在海洋中游动的速度可达到290分米/秒;猎豹在地面上奔跑时速度为1.68千米/分;灰面鸫在空中飞翔时,速度达80.5千米/时,世界冠军刘易斯的百米记录是9.86秒,其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

A.旗鱼B.猎豹C.灰面鸫D.刘易斯

13.下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A.沿平直轨道出站的列车B.沿平直轨道进站的列车

C.斜向上抛出的皮球D.放在快慢不变运行着的传送带上的纸箱

14.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8秒内通过320米,则此物体在后4秒内通过的路程为[]

A.40米B.80米C.100米D.无法判断

三、计算题

15.某人用1小时走完了3600米,休息半小时后,又用半小时走完了1440米,他休息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

16.某同学乘坐着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钟听到回声.求:

(1)若汽艇静止在水面,他离高崖多远?

(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

答案

一、填空题

1.2.5、25、6.7×10

32.(1)厘米(2)毫米(3)千米

3.运动快慢野兔4.725.太阳、地球

6.1.57.2

3二、选择题

8.A9.C10.B11.D12.A

三、计算题

15.1米/秒0.7米/秒

16.(1)svt

2=850米

(2)svtvt

2vt=875米

18.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篇十八

只有不断的总结知识点,这样学习才有进步,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知识点:

1、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表皮上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叫气孔,它的张开和闭合由保卫细胞控制,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思考:为什么气孔数目上表皮少于下表皮?

2、叶片中只有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里含有叶绿体。

3、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合成。思考:为什么叶片的颜色上表面深于下表面?

4、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

思考:大棚作物在生长期间定时在棚内燃烧秸秆,以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燃烧秸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了增加叶片的受光面积,在栽种植物时通常要注意合理密植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额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生成有机物+氧气

6、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等有机物,不仅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而且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

二:光合作用转化光能并储存在有机物里,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三: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相对稳定.

总之,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于,它是食物来源,能量来源,并能维持碳氧平衡

7、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七上119页)。步骤、每步的目的、实验现象、结论。

上一篇:我的读书故事作文600字下一篇:大学生活励志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