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施艺术调研报告(精选6篇)
1.环境设施艺术调研报告 篇一
英德市城泰化工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报告
英德市城泰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英德市东华镇华侨工业园精细化工基地扩充区内,占地面积20亩,2016年6月正式投产,目前主要生产环保型固化剂和涂料。以下为环境保护设施情况报告:
1、化粪池,生活污水排进化粪池,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基地管网;
2、甲类车间1建有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塔和水雾喷淋塔,布袋除尘器,运转正常,有运行台账在现场专人登记。生产车间中加料、搅拌、出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采用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水雾喷淋和活性炭集气罩收集后的废气经过活性炭吸附塔处理再经15米的排烟筒高空排放,颗粒则经过布袋除尘除去,集中回收利用;甲类车间2建有活性炭吸附塔和水雾喷淋塔集,运转正常,有运行台账在现场专人登记。生产车间中加料、搅拌、出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采用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水雾喷淋和活性炭集气罩收集后的废气经过活性炭吸附塔处理再经15米的排烟筒高空排放。
3、甲类仓库内建有危废房,所有危险废物均经过入库建立台账,签字,专人管理,暂时存放在危废房。
4、事故收集池,阀门开启正常,有专人经常维护。
2.环境设施艺术调研报告 篇二
中国当代艺术从上世纪的“八五新潮”开始, 经过九十年代的曲折进程, 再到本世纪高潮迭起的戏剧性变化, 可以说它是从历史的边缘走上舞台的。这一历程加深了中国艺术家和社会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认识。然而, 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2005至2008短短三年时间的蓬勃发展之后却开始急剧下滑, 人们不免要问:中国当代艺术这是怎么了?
我们就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对四川美术学院这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艺术高校进行了客观考察, 选择了“川美当代艺术品——川美的教育家、艺术家——川美的学子们——川美反馈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与回落——川美与黄桷坪当代艺术区”这条有机脉络作为考察的线索。并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分析与思考, 为中国艺术高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考察视点 (一) :当代艺术作品观感
只要一进入四川美术学院, 无论是新校区或老校区, 都会感受到浓郁的当代艺术气息。道路旁, 草坪中, 随处可见令人新奇的当代艺术作品。如用废旧钢材焊塑的门神, 用废弃陶罐堆塑的墙体、用抽象风格表现的平衡木上的青春少女……这些都是美院师生们的杰作。怀着浓厚的兴趣, 当我们参观了学院的美术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坦克仓库、教师和学生的艺术工作室, 参观了学生作品展览, 翻阅了学校各类刊物, 在网络查询了师生的获奖作品、发表作品以及在拍卖会上的拍卖作品之后, 对川美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发展更多了几层较深层次的感受。
首先是对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和其无处不在的分布感到深深地震撼, 这绝不是少数人、短期内可创造的奇迹, 只能是众多的人群长时期辛勤耕耘的积累。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 可以纳入当代艺术作品范畴的可能占到七成。它使我们彷佛进入到当代艺术的海洋。
二是这些艺术作品种类丰富, 风格各异。如类型上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动画、艺术设计、摄影、影视、行为、装置、观念、综合等。风格上有写实的、超级写实的、抽象主义的、表现主义的、波普的等, 可以说是多姿多彩, 反映出对当代艺术全方位的探索。
三是这些艺术作品从多视角反映了对当今社会的关注, 体现出不同的理念和思考, 其中也有观念极其尖锐的, 但反映“主旋律”的作品也不在少数。看得出创作者们思想的活跃, 创作的自由与开放。
四是当代艺术作品中, 平庸与精品共存, 作品的档次距离很大。当然这也只是相对的说法, 因为当代艺术还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经营商、出版人、收藏家等不同群体那里还是有着自己的标准的, 因而我们这里指的平庸是剽窃、摹仿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以及追风赶潮的缺乏创新精神的一类作品, 精品主要是指那些在较高层次的展出中入选的、获奖的、出版的、被美术馆 (机构、公司和个人收藏家) 收藏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原创性作品。川美的当代艺术品无论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很高的, 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 我们直观感受到的也许仅是其冰山之一角。
五是川美当代艺术作品具有的代表性, 它集中反映了国内艺术高校和全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一种普遍状况:当代艺术作品与社会大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大多数作品人们看不懂, 也无法理解和接受。这始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六是国内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 例如“妖魔化中国”、“丑化中国人的脸”以及在“行为艺术”中暴露出来的血腥、暴力、色情等不良倾向, 在川美艺术作品中也有一定的表现, 一些无聊、低级、庸俗、恶搞的所谓“艺术”及其引发的争议都应该引起关注和深思。
考察视点 (二) :艺术学院的教育家、艺术家
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在川美教师身上。
钟飙, 1968年生于重庆, 川美教授, 任教于油画系, 同时又是著名的中年艺术家。上课之余, 便辛勤耕耘于自己的艺术工作室之中或忙于当代艺术展事等活动。艺术创作丰富, 其作品曾50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出。例如:个展有1996的“生命寓言”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重庆) ;1997的“生命寓言” (Schoeni画廊, 香港) ;2001年的“偶然存在” (Art Scene China画廊, 香港) ;2004的“钟飙” (Benamou画廊, 法国巴黎) , “无处不在” (艺术景仓库, 上海) ;2006年的“不期而遇” (Chinatoday画廊, 比利时布鲁塞尔) , “钟飙作品展” (ZEl T_FOTO SALON画廊, 日本东京) ;2007年的“璀璨……超过十年的探寻” (Olyvia Oriental画廊, 英国伦敦) , “美国首展” (Frey Norris画廊, 美国旧金山) , “出神入画” (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 北京798艺术区) 。联展有1990年的“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5年的“中国油画——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首展” (比利时布鲁塞尔Theoremes画廊) ;1997年的“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重庆太平洋广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1999年的“新锐的目光——197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 (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00年的“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成都现代艺术馆) , “艺术中的个人与社会11人展” (广东美术馆) ;2001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展” (巴西萨尔瓦多、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 “重庆辣椒艺术展” (德国卡塞尔文化火车站) , “下一代——亚洲当代艺术展” (法国巴黎Passage de Retz) ;2002年的“Let’s go——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足球世界杯” (北京中华世纪坛) ,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展” (秘鲁利马国家博物馆、墨西哥墨西哥城邮政宫、智利圣地亚哥智利现代艺术博物馆) , “中国艺术三年展” (广州艺术博物馆) “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 (从瑞金到安顺场) , “丰收——中国当代艺术展” (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 , “耐人寻味的艺术” (重庆美术馆) ;2003年的“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 “图象的图象——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深圳美术馆) ;2004年的“被禁止的感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情色话语” (法国佩里格市密特朗文化中心、沙哈拉市古教堂) , “无间——04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 (重庆上江城) , “中国影像绘画” (北京季节画廊) , “美术文献提名展”文献奖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5年的“观念艺术——中国当代绘画作品展” (澳门塔石艺文馆) , “未来考古学——第2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南京博物院) , “’85致敬2005→1985” (上海多伦美术馆) , “寓.言——中国当代艺术展” (杭州六合天寓) , “现实着陆——中国当代艺术展” (韩国汉城艺术中心) , “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6年的“自我造局——2005中国当代绘画展” (上海证大美术馆) , “东方想象” (北京中国美术馆) , “中国当代艺术节2006” (韩国HEYRI艺术村) , “今日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转世魅影’” (奥地利THE ESSL COLLECTION美术馆) , “超设计——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上海美术馆) , “12345作品展” (上海艺博画廊) , “超越的维度——中国新绘画”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 “‘身体’当代艺术展” (南京恒艺术空间) ;2007年的“中国细语” (奥沙画廊, 香港) , “社会艺术——中国” (特列恰柯夫国家美术馆, 俄罗斯莫斯科) , “从西南出发” (广东美术馆) , “文脉当代——中国版本” (北京今日美术馆) , “升温——亚洲新潮”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中心) ……钟教授的艺术作品在市场拍卖的身价早在2005年时就已是万元以上。如2005年作品《飞天》只是一件尺寸仅为70×50cm的不算大的作品, 在北京京广中心2005秋季拍卖会上就以33, 000成交。
在川美我们熟悉的老师很多, 他们的情况与钟教授相类似。因而钟教授的情况在川美并不是孤立的个例, 而是川美教师群体的代表。认真了解与分析川美教师群体, 感到他们有许多独特之处:1、他们具有既是教育家, 也是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学生和艺术作品是他们工作的两大成果。“以创作带教学, 以教学促创作”的传统工作特色把双重身份、两大成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二者不是矛盾冲突的, 而是相互促进的。在这种状态下, 不仅作为艺术家的教师有极其丰富的艺术作品, 学生也是创作的生力军。这就使川美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得到了很好的解读。2、他们与时俱进、思想活跃。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分析社会, 并把这些变为自己的思考、观念、责任和创作灵感。他们勇于突破陈旧观念和狭隘视野, 在艺术追求中不断探索, 不拘一格, 兼容并包, 重在创新。这些全新的观念和探索创新精神已融入了他们的教学与创作之中, 体现在他们的学生的学识与人品和师生那类型多样、风格各异, 多姿多彩的当代艺术作品上。3、现在艺术界非常流行的“川美现象”是耐人寻味的。这其实是指以川美教师为主体的“川派”艺术家们在市场的表现, 这更多的是一个市场概念。如果从这个角度进入, 可以把川美教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种是50年代出生的, 包括早期的“四川画派”的一些主将, 还有“85新潮”以来的一些老艺术家, 他们中的很多人今天都已经是市场上的红人, 如罗中立、张晓刚、程丛林、周春芽、曾梵志等人;另外一拨就是6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 他们中的有些人实际上已经是现在“四川画派”的中坚力量, 这批人正逐步进入市场, 蓄势待发;第三类就是70年代以后到80年代的一批被市场所推举的群体, 他们一开始就非常商业化。这使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时期, 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也正在发生变化, 艺术品的流通也在由计划型转向市场流通型, 这一过程对艺术的探索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与机遇。我们不得不佩服川美艺术家们的敏锐性、前瞻性、适应性。他们已不只是在工作室里忙于创作, 还接待川流不息的艺术商、参与画廊、艺博会的交易、参与年展、双年展的展出与策划、市场艺术品的拍卖、艺术刊物的策划与出版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钟教授一样。“川美现象”体现了川美走在我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前沿, 能活跃在艺术市场中又仍能坚持自己的艺术特色、信念和责任更是难能可贵的。4、四川美院之所以创作人才层出不穷,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相对于其他美院较为宽松而自由, 并且有提携后进, 扶持新人的传统。川美艺术家之间那种互动关系是非常亲密和融洽的。不讲究论资排队, 在学术和艺术实践中互相关照、相互提携。艺术家们平易近人, 有时交流就在茶桌上、酒吧间, 在娱乐中相互学习提高。特别是一些中、青年艺术家, 工作与生活都与学生交融在一起, 打成一遍, 甚至与学生们称兄道弟。自己有了成果不炫耀, 很低调;对别人的成绩也不忌妒, 不攀比, 有一种超脱、平淡、悠然的心态。但是受到挤压或侵犯时却敢于抗争, 甚至暴力相对。有人说这是川美的重庆特色, 因为重庆人直爽。更有人戏说这是川美的“码头文化”、“江湖文化”。不过无论怎么评价, 川美出作品, 出人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川美年轻艺术家人才辈出, 犹如雨后春笋, 使川美当代艺术后继有人, 这就足以令我们反复琢磨这“川美现象”、“码头文化”、“江湖文化”魅力。
考察视点 (三) :川美学子们的问答
漫步在川美校园和学校所在地黄桷坪街头, 我们看到很多学生艺术工作室, 室中都有学生单独或多人在里面忙碌。这使我们有机会选择了几处, 找了几群学生漫谈:
问:“川美学生都有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吗?都在自己的工作室搞创作?”
学生:“很多都有。大多数是几个人合租一间, 也有单独一人租的, 那得要经济条件好。没有工作室的同学一般在教室或学校活动室工作。”
问:“房屋的租金从那里来?”
学生互望神秘地笑:“靠卖作品, 以画养房勉强够了。也有向家长要的。那是少数。”
问:“学生的作品通过什么渠道卖出去?”
学生:“每年学校学生作品展和毕业生毕业作品展的时候, 都有画廊老板或一些经销商到学校来选画买画。平时也有人到学生工作室来洽谈收购。”
问:“学生们的作品一般是什么价?
学生:“那得凭运气啦。几百、几千、上万的都有。高年级和研究生的作品卖得好些。前几年×××级有个叫王××的同学, 有一幅作品就卖了100万, 还有XX的作品卖了10多万, 一下子就发了。”
问:“学生作品能参加全国性的年展或双年展吗?在市场拍卖的多不多?”
学生:“极少数经老师推荐参加过, 多数还达不到那个级别。不过将来准能参加。”学生们显然很自信。“学生的作品可以参加网上组织的学生艺术品专场拍卖”一个学生补充回答。
问:“在外面搞创作是否会影响学习?学校支持吗?”
学生:“学校倡导‘以创作带教学, 以教学促创作’这已是传统了。课堂学习能系统地积累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形成理论体系, 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作也是创造性地学习, 更是个性的扬长, 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带到课堂请教老师, 有针对性地学习效果好得多。”
问:“除了在工作室搞创作外, 还参加些什么活动?”
学生:“党团活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 什么献爱心之类的。但多数是与专业有关的艺术活动。
问:“说得具体一点, 与专业有关的艺术活动都有些什么?”
学生:“如参加艺术作品展, 参与艺术学术交流会, 参加艺术品的网上流通与拍买, 艺术刊物的策划、出版、发行等。有时还给老师帮点忙, 也有的同学与老师合作搞点作品。”
问:“你们怎么识别一件当代艺术品的好坏?”
学生:“不是几句话说得清楚的。总之要有深厚的内涵, 形式上有创新。不过说起容易做起难。”
问:“你们怎样看待多数人不理解当代艺术的问题?”
学生:“那是接触少、了解少, 缺乏鉴赏能力, 需要提高素质。”
问:“可以从当代艺术自身作些思考吗?”
3.环境设施艺术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1 昙华林艺术区概述
湖北美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暨昙华林艺术区是以原创艺术设计为导向、传播艺术理念、弘扬艺术文化、推进艺术设计国际化进程为主题,将其建成集科研、商务、教育、会展、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性、体验式、创新型的艺术设计创意产业园。
2 园区内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功能上的问题。昙华林艺术区内有很多公共设施年代久远,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要,不能充分地方便使用者。(2)布局的问题。园区内的公共设施相对较少,分布也十分不合理,不利于发挥其功能。例如,湖边开敞式的座椅的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使用者来说,隐蔽的空间显然更加吸引人。(3)系统设计的问题。公共设施种类、性质和功能复杂多样,但是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目前园区内的公共设施缺乏这方面的考虑,如垃圾箱就有塑料的和铁质的两种不同的材质和形态。(4)文化特色的问题。昙华林艺术区是在原湖北美术学院基础上创建的,代表的是美院的精神和文化,园区内的公共设施作为整个园区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当然应该体现出那种朴实厚重、不喧嚣不浮华,内敛的艺术品质。
3 园内公共设施设计必要性
(1)公共设施是必备的物质条件。人群的活动不仅仅来自于天气、场所这种户外空间因素的影响,也来自于物质条件的影响,物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频率,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的城市空间,大量的人群会在此驻足、玩耍。反之亦然。
公共设施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而被设计出来的,作为户外物质条件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公共设施的优劣也影响人们活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没有公共设施的城市里,那将是一幅这样的景象:人群车辆没有秩序,垃圾满街,晚上漆黑一片……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条件也没人愿意去做一些自发性的活动。
昙华林艺术区内的公共设施应该是备受关注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它的交通、学习、休闲和美学欣赏等相应的功能设施就应该更完善,需要吸引人们逗留更多的时间和进行更多的户外活动。完善的导识系统方便人们对园区的认知,合理的座椅提供人们休息、交流,良好的交通设施保障人们的安全,适宜的小气候宜于逗留,雕塑,艺术品等设施让人放松心情,带来艺术感受。
(2)公共引导人们的行为。人们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物质上的,就是设施本身功能齐全,方便使用,二是精神上的,就是设施通过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传达出来的信息来引导和规范人们更好的使用公共设施。对于昙华林艺术区来说,创造良好的户外空间,让人们更愿意去学习、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在园区的建设中可能会认为别具匠心的建筑物、纪念性的景观更重要,但是从人群的角度出发,创造一些宜人的随意性的集会地点才是最主要的。
4 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宜人活动场所。园内公共设施的使用者主要为教师、职员、学生,其次也有老人、小孩、残疾人和附近的居民,他们都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有针对地在设施的功能中给予充分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活动场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2)继承历史与创新突破的原则。园内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园中建筑、雕塑、景觀等在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方面所隐藏的地域文化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新建的公共设施如果能够很好地体现园内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
(3)个性与整体性结合原则。园内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体现在“文化”“创意”这两方面,这也是树立园区的整体形象和展现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光追求单个物体的个性是不行的,必须要体现和展示园区的整体形象,保持整个区域尺度上的整体性。
(4)功能与形式相融合的原则。功能决定形式,形式传达功能,而形式与功能的出发点都是人的使用方式。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一个供人使用的公共产品,均具有一定的功能。在针对园区而设计的公共设施中功能应与形式相融合,如垃圾箱的功能是放置废弃物,但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产品的内涵也是设计的重点。
(5)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原则。技术和艺术二者缺一不可,产品设计最终要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公共设施设计也不例外,所以,在做园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涌现,应该把这些新的东西融入设计中,并体现公共设施最大的价值。
5 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设计具体思路
公共设施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一部分,设计程序是一样的。在针对昙华林艺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时,遵循前一节所述的设计原则,应该尽量体现出该区的艺术品位与层次,这也是树立园区的整体形象和展现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1)垃圾箱设计。垃圾箱的主要作用就是储藏垃圾,同时应具备美感。垃圾箱在造型上不宜过分夸张,既要给人干净整洁和艺术感,更要便于识别和使用。在材料上选用钢材和塑料。钢材强度高,耐腐蚀,耐酸碱,抗老化,塑料方便且易清洗。整个设计要简洁,同时应与建筑的简约风格契合。
(2)公共座椅设计。公共座椅是提供人们休息,交谈等各种活动的主要设施。座椅的品质好坏与摆放位置直接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公共座椅选用高品质磨砂质感不锈钢,一方面保证椅子坚固耐用,不易损坏,另一方面磨砂质感给人亲和舒适的感受。在造型设计上应力图简约、自然、整体。椅面与靠背的高度、长宽、倾斜度都要依据人机工学来确定,从而确保人体坐姿的舒适。
(3)导识牌设计。导识牌是城市公共信息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人的行为、提供丰富的信息,导识牌应该简洁、易懂。其安装位置要利于行人观看。导识牌选用钢木结构的材质,坚固,经济,易加工。在设计上力求简约但不简单,导识牌高度为一米六,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更加便于路人读取信息。
(4)宣传栏设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公众获悉信息的渠道可谓五花八门,宣传栏的作用不可忽视。宣传栏用钢木结构的材质,采用灰色与园区内建筑环境相协调。顶部设计一块半透明的有机玻璃,便于采光,同时也丰富了宣传栏的整体视觉感受。
6 结论
城市公共设施本身是一个涉及多种元素的复杂系统,也是城市外部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昙华林艺术区的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与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更多的关注公共设施与园区内人们的活动习性以及活动规律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公共设施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并有针对地提出相应的设计思维。虽然不能代表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必须从研究人的行为出发,针对地域特征,做到“人——物——环境”相融合,从而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2002.
4.环境设施艺术调研报告 篇四
(接上期)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融通社会资金来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对项目的支付不再是一次性巨额财政投入,而是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用污水和垃圾费(以及少量财政预算)分期支付给投资者。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做担保,所以BOT项目具有风险低、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表面上,BOT项目由于民营企业介入后需要有一定的利润回报而使项目的总成本增加,加大居民和政府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与政府建设和运营的项目比,BOT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美国环保局的估计,无论是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还是运营成本,私营企业都要比公共部门低10~20%。
BOT模式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政府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一是当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和价格趋势把握不清时,可能对投资者盲目承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居民和政府负担。二是如果政府规划滞后和监管不力,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不规范参与和竞争,导致城市环境服务供给的不公平和无序问题,严重时,可能使政府丧失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三是承包商延误工期,投资超支,筹资困难;承包商破产或不可抗力终止合同,造成环境基础设施不能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四是少数不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的环保企业,为在建设期获取巨额收入,不顾建设质量和建成后的运行状况,采用不成熟的工艺和设备,把设施的运营风险全部留给项目本身,实际上是留给了政府。
项目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一是政府不讲信誉和政策不稳定,它是民营企业介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最大障碍和风险。二是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的风险,包括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三是项目投产后的经营风险,包括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1.准BOT
尽管许多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都希望采用BOT模式建设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但实际情况是谈的项目多,谈成的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投资商期望的投资回报与政府保本微利政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BOT模式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政府和企业对如何规范运作项目和规避项目风险缺乏知识和经验,顾虑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准BOT模式。准BOT模式与典型BOT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项目投资结构和经营期限上的不同,政府是项目公司的股东之一,项目操作依然按照BOT模式。已建成的由国债支持的绍兴垃圾焚烧项目,正准备按准BOT模式运作。除了资金外,政府注入项目的股份也可以是土地等其他资本形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10万吨,总投资两亿元,其中一期规模为两万吨,投资约3200万元,已于底正式竣工运行。该项目采取准BOT方式,由美国金州公司与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成立合作公司,金州公司提供技术、资金,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代表开发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合作公司负责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行管理。合同期满后,污水处理厂转交给开发区自行管理。
与典型的BOT项目有所不同,开发区不是无偿或优惠提供土地使用权,而是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成立合作公司,从污水厂的运营中获得回报,同时,也可以从合作伙伴那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该项目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较高的污水收费做保障。该污水厂是一个处理开发区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设施,而且生活污水所占比例很小。开发区三资企业占总投资额的90%以上,企业效益良好,有能力足额缴纳污水处理费。所以,开发区征收了较高的污水处理收费,1.1元/吨,保证了项目有良好的投资回报,预计内可以收回投资。
由于政府资金或其他形式的资本注入,准BOT模式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减轻投资者融资和还贷压力,降低投资风险,是适宜于资金实力较弱的国内环保企业和由国债支持项目的一种运作方式。同时,政府作为股东,准BOT模式便于政府调控项目服务收费价格。需要指出的是,准BOT模式对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的严谨性要求更高,否则,在设施运营管理、利润分成等方面容易产生纠纷,影响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2.TOT
TOT模式,即移交-运营-移交,是指政府对其建成的环境基础设施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投资者出让资产和特许经营权,投资者在购得设施并取得特许经营权后,组成项目公司,该公司在合同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合同期满后,投资者将运行良好的设施无偿地移交给政府。
去年,深圳市出台了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实施方案,对后由政府已建成的和“十五”期间将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均采取TOT方式进行产业化改革。
从本质上看,TOT模式是政府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租赁给民营企业的一种方式,租赁企业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通过TOT模式,政府可以回收设施建设资金,同时解决了运营问题。对于项目公司而言,由于其受让的是已建成且能正常运营的项目,不需承担建设期的风险,尽管投资回报率会略低于BOT模式,但对投资者仍有较大吸引力。TOT模式运作的关键是要做好设施转让前的资产评估,确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
(三)用户和社区自助(或市场化的分散处理)模式
国际上所称的“用户或社区自助模式”,是指经社区成员同意,自主建设有关污染处理设施,其管理方是社区组织,实施方一般是专业公司,费用由用户或社区成员自我负担。在我国,通常所说的分散处理模式是相对于集中处理技术方式而言的,所以用户或社区自助模式在我国实际上就是市场化分散处理模式。在南京、广州等东部城市,许多饭店和写字楼很好地应用了这一模式来处理生活污水。
5.环境艺术与设计方法课程调研报告 篇五
调研报告
学 生:
专 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年 级: 201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 李 杰 完成时间: 2014年05月
《
贵州大学新校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调研报告
——以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例
调研时间:2014年1月3日
调研地点: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新校区 调研对象:贵州大学新校区校园环境设计
调研目的:通过对贵州大学新校区校园环境进行调研,分析总结贵州大学新校区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设计做准备。
一、贵州大学历史沿革:
溯源百年,诸流汇聚。贵州大学前身可上溯到1735年的贵山书院。而贵州大学堂成立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几度变迁,直到2004年归并十余所院校后才真正办成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二、贵州大学区位优势及花溪校园的组成
花溪区是贵阳市的上风上水上善之地,位于贵阳市城南,是贵阳到青岩、惠水的必经之地,是城市的花园,是城市绿肺的主体。花溪区还是教育聚集区、文化产业区。在这个聚集区内,除贵大外,还有民族学院、民族中学、清华中学、上海外国语学院贵阳实验中学、省旅游学校、贵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国宾馆、会展中心、省委党校等一大批文化教育基地。
贵州大学花溪校园现状由北校区、南校区以及实验实训区构成。其中:北校区位于花溪公园北端,花溪大道西侧,是校本部所在地。南校区位于花溪公园以南、花溪大道以西,地处田园路、市政路的围合之间,是百年前贵州大学的原址。实验实训区位于花溪大道以东、省党校以北。距省党校不到500米。新校区规划用地位于北校区西侧,与北校区隔花溪二道相望,两校区之间通过架板相联。
图1:贵州大学新校区建设场地原址
三、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基本情况
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总用地面积207.3894公顷,学生规模30000人,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2009年6月8日《省长办公会议纪要》(第28期)要求“一是要坚持把贵州大学的发展放在整个贵阳市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中区谋划;二是要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实际条件科学合理安排贵州大学新校区各类项目的建设时序,推动贵州大学可持续发展;三是高水平编制规划,高质量建设,千方百计集约节约用地,降低建设成本,要注重保护和突出 3 历史建筑文化特色,在扩建过程中,注意做好新、老校区建设与保护的衔接”。
根据发展计划,校园分两期建设。
一期:纳入蔡家关校区的七个工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矿业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规模为:11000人(其中本科生9400人,硕士研究生15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
二期:布置天文、环境、生化、设计、艺术学院、国际教育、行政、体育、科技园等组团,以及其他发展项目。学生规模为:19000人(其中本科生10600人,硕士研究生7600人,博士研究生800人)。
2009年12月25日,贵州省发改委下发了《关于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黔发改社会[2009]3055号)。批复总建筑面积780000平方米,工程完成后,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项目可容纳30000名在校学生。
四、贵州大学新校区自然环境及周边环境
1、自然山体: 新校园用地内有六座自然山体呈环状布局,将场地中部围合成盆状。西南角山体最高,植被条件一般;东南角山体基本无植被,且被民居侵占严重;西侧山体松林葱郁,生态条件优越;东侧山体植被较好,但被墓地分隔为台地;东北侧山体植被优越,山脚为密集村寨;北侧山体体量较小,但松林密集。
2、生态林地: 新校园用地内植被条件优越,其中西侧山体最为葱郁,场地北部还有一块林地未划入保护林地范围,但松林密集,生态条件良好。
3、自然水系: 新校园用地内有两条水系经过,一条是由松柏山水库流出的灌溉渠,经校园西侧啤酒厂进入校区,由校区西北角流出该用地;一条由校园北端流入校园,由校园东南角流出;这两条灌溉渠常年有水,且水量充裕。另外根据花溪二道规划,校园东侧沿花溪二道有排洪沟—养牛沟作为通风走廊的排洪设施。校园中部植物园处有水塘及人工湖四片,水量充裕。
4、周边环境:新校区南面与花溪公园之间为居住小区、花溪医院等,东侧有军事微波站、万达汽车厂及少量民房,北部为贵州民族学院及高校发展用地,东侧为贵州大学北校区,花溪二道从两校区之间穿过。扩建校区西侧临城市道路—花石路,隔路相望为自然山体。
图2:贵州大学新校区建设场地现状1
图3:贵州大学新校区建设场地现状2
五、贵州大学新校区校园修规规划布局
规划中充分尊重地形,将新校区总平面以学科组团结合轴线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了一中心、两带、三轴、六组团的规划格局。
图4:贵州大学新校区功能分区图
图5:贵州大学新校区规划总图
目前,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本次校园环境调研将已新校区一期工程为重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图6:贵州大学新区已建成的一期工程现状航拍图
六、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校园环境现状分析
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从2011年年底开始投入使用,直至今日,新校区环境任在不断建设当中。从图
1、图
2、图3我们可以看到,新校区建设场地及周边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场地中林地覆盖率很高,非常适合开展教学科研及生活,而且新校区紧邻老校区,新老校区之间通过横跨甲秀南路的盖板(宽230米)进行连接,真正意思上达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相比省内外其它高校的扩建来说,是不多见的。
但由于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因工期紧、任务重等多方面原因,新校区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校园整体自然环境优越,人工环境尚需“成长”
图7:新校区一期校园教学区环境现状1
图8:新校区一期校园教学区环境现状2
图9:新校区一期校园学生生活区环境现状 从图6的建成区航拍图我们看到,新校区四周均被自然山体及林地等环绕,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从建筑造型来说,教学区建筑沉稳、厚重而不失现代感,彰显了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学生生活区建筑色彩明快,体现了青年学子的蓬勃朝气,但就建筑风格来说与教学区和学科楼的建筑风格差异较大,从图6就可以看出新校区整体建筑风格基本协调但不统一。
从校园环境来说,在图
7、图8和图9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除掉自然山体和林地,人工环境面积较小,花草树木种类较为单一,树木胸径和冠幅均不大,尚不能形成良好校园人文氛围,还需较长的“生长”周期。
图10:新校区一期校园学科楼环境一角 从图10的学科楼环境设计来看,虽然有集中地景观环境,但设计中欠缺人的交流空间,同时在整个新校区的人工环境中,十分欠缺景观小品的元素,如能在集中地环境空间中考虑人的交流与休憩空间,又能结合贵州大学历史沿革、地方文化、少数名族文化等内容做一些主题雕塑或景观小品,将大大提高整个新校区的人文氛围,也可使新校区的整体环境景观增色不好,这不能不说是在“赶工期”条件下的一个最大遗憾。
图11:新老校区连接部现状
图12:新老校区连接部规划鸟瞰图
图13:新老校区连接部规划总图
2、新老校区连接部景观设计分析
贵州大学新老校区连接部是新校区工程建设中一个特殊的区域,一方面要做好新老校区的交通联系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贵州大学的对外窗口,是展现贵州大学整体校园风貌的一张“名片”。
该区域地势高差很大,西面为新校区一期工程,东面紧邻老校区已建成的体育馆,自然环境以废弃鱼塘、旱地和建筑垃圾为主。在该区域的设计中,建筑物的体量较大,主要有艺术学科组团、音乐厅、游泳馆和会堂等,总建筑面积约7.8万方。因音乐厅、游泳馆、会堂等学校均考虑面向社会开放,因此人流集散较大,而艺术学科组团设置于此,设计学生规模为3000人。可想而知,当该区域的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后,人流量将会很大,这必然需要设计较大的硬地铺装作为景观的主要元素,以满足人流的集散需求。
通过,对该区域建设场地现状和规划图的分析,如果能将艺术学科组团取消,结合地形高差,和规划中(图
11、图
12、图13)的人工水体,将原艺术学科组图位置设计成叠水景观,将能更好的体现出贵州山美、水美的自然条件;同时,作为贵州大学的“名片”来说,也是展现贵州大学优美校园环境的很好窗口,只可惜的是,艺术学科组团已开工建设。
3、贵州大学新校区的景观元素匮乏
图14:新校区一期标识牌
图15:新校区图书馆前广场 从图14的图片中,我们看到新校区的两种标识牌,整体设计体现了“贵州红”的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斗拱元素,是整个新校区景观元素的一个亮点,但路牌的设计还是稍显单调,没有新意。
图15是贵州大学新校区图书馆的前广场,图书馆是新校区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栋建筑,它位于新校区主入口中轴线的终点,是贵州大学标识性建筑,总建筑面积约5.9万方,但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前广场全是硬地铺装,使得这么大体量的建筑过于“孤单”。
总结
6.赣州环境艺术调查报告 篇六
前言:
随着城市性质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每个城市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环境设计,希望通过设计创造理想的栖息环境,赣州环境艺术调查报告。因而有必要加以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和理解,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栖息环境的追求。从气势磅礴的凡尔赛花园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江南园林,从被泰戈尔誉为“时光面颊上的一颗泪珠”的泰姬陵到拿破仑眼中“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圣马可广场。环境艺术中承载了人类的文化,浓缩了人类的历史,随时光流逝积淀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的内涵更加广泛。并且环境艺术是实用的艺术,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方便、优美、的生活环境,其核心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环境心理和行为的需求。即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
虽然说现在的赣州的环境艺术建设不是很成熟,城市经济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成熟的环境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形成并且始终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赣州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天地和谐的桃花源,就应该立足乡土,以反规划的途径,重归可信的人地关系,回归生存的艺术,调查报告《赣州环境艺术调查报告》。赣州城市不要出现 “千城一面”的趋同现象的景观设计。这样城市个性和历史特色难于承袭和提升。为了改善和提高城市视觉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环境的文化价值,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个性感。赣州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城市品位。
调查地点:赣州市
调查对象:赣州市的一些环境设施。比如,公交候车亭、报刊亭、垃圾容器、休闲座椅、路灯、道路护栏、交通标志牌、指路标牌、健身器材、街头广告等。
调查目的:学习和应用本专业知识和加强个人素养以及加强对赣州市的了解。
主要内容:学校的一些环境设施、公交候车亭、报刊亭、垃圾容器、休闲座椅、路灯、道路护栏、交通标志牌、指路标牌、健身器材、街头广告等。
调研方法:用照相机拍摄赣州市的景观。
调查内容:
1、首先是调查新建的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城市园林-园林城市正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生态、环境质量、最佳人居等新的城市观念都是与城市园林结缘的。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必备完善的绿化系统,都是以城市绿地为纽带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交流平台,它为久居混凝土森林中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使得居民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自然,享受生活。
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交汇、艺术风格多元、功能要求复杂的今天,赣州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采用了较之以往丰富得多的技术手段和设计元素。综观赣州,这几年,赣州的公园绿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引人瞩目。
【环境设施艺术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设施与环境计划08-14
环境保护设施操作规程08-11
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设施、环境控制和维护程序07-22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申报工作程序10-0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习报告10-18
新增交通设施报告06-22
村镇基础设施的自查报告08-12
城建公共设施的养护与管理调研报告06-10
关于请求补偿临建设施拆迁的报告08-04
202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报告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