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精选7篇)
1.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 篇一
2018年10月自考《西方行政学说史》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均无分。第1题 西蒙认为,行政者的可预测性()中立性。A.劣于 B.优于 C.等于 D.不可比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题 威尔逊在其著作()中采取了比较研究法,对西方比较行政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A.《民族》 B.《国家》
C.《国会政府:美国政治研究》 D.《新自由》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3题 福莱特一再推崇的方法是,通过()来解决社会冲突 A.互相妥协 B..以势压人 C..好言相劝 D..整合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4题 在奖励的具体支付方式或制度上,泰罗总的来说支持()A.差别工资制 B.利益均沾制 C.特殊刺激制 D.一般工资制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5题 西蒙认为,()的行政学旨在描述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A.纯科学 B.行为科学 C.实用科学 D.决策科学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6题 在泰罗设计的职能性组织中,权责的新的重点是()A.上层管理者 B.最高管理者 C.工长
D.规划部门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7题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关于行政行为的论述就是与福莱特一脉相承的。A.赛门 B.梅奥 C..诺思 D.西蒙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8题()注重社会心理系统与人道方面。A.管理科学 B.行为科学
C..系统观念 D.权变观念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9题 福莱特认为,国家的()功能就是从道义上把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整理程序。A..首要 B..基本 C..最高 D.最低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0题 1954年,梅奥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著作()A.《工业文明的人的问题》 B.《民主与社会自由》 C.《工业文明的政治问题》 D.《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1题 梅奥认为,民主国家将过多的注意力投向了()A.马基雅弗里 B..亚里士多德 C.卢梭 D.伏尔泰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2题 梅奥在()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团队运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A.费城纺织厂
B.霍桑
C.南加州飞机制造业 D.西方电器公司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3题 巴纳德认为,以()形式出现的管理者的能力是人类协作中最一般的战略因素。A.领导 B..权威 C.技术专家 D.官僚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14题 在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中,只有()可以单方面自上而下地决定。A.价格系统 B..多元系统 C.等级系统
D.讨价还价系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5题 巴纳德认为,组织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接受的刺激()对组织做出的贡献。A.无关于 B..少于 C.等于 D.多于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6题 1971年,沃尔多发表了题为()的论文集,作为结束语的最后一篇论文堪称他的“成对选择法”的最完整体现。
A.《公共行政的事业》 B.《公共行政的当前议题》 C.《骚动中的公共行政》 D.《政治学研究的流派》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7题 在西方社会政治市场中,决定人们相互交换关系得以建立的根本因素,是()A.个人利益 B.国家利益 C.集团利益 D.社会利益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18题 古立克把()称作效率运动的“发电厂和思想库”。A.哥伦比亚大学 B.奥北林大学 C.市政研究局
D.公务员培训学校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9题 古立克认为,要扩充政府活动,应先就其()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A.活动的目标
B.对社会产生的后果 C.选择的方式 D.指导理论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0题 西蒙指出了可以用来比较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决策的过程的阶段,其中,寻找决策的场合称为()A.抉择活动 B.情报活动 C.审查活动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1题 官僚体制的组织广泛传播的决定性原因,向来是由于它的()优势超过任何其他的形式。A.纯技术 B.纯管理 C.纯科学 D.纯专业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22题 在梅奥看来,有效的民主发展的最后一个要求是()A.扩大人性的知识 B.改善教育系统
C.建立一支行政精英队伍 D.国家的有限作用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3题 在西蒙看来,个人决策的第一个基本因素是()A.记忆 B.习惯
C.问题的分析 D.环境的刺激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24题 凯登把领导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称作()A.催化性的领导技能 B.战略性思考技能 C.交际性的管理技能 D.多文化的学习技能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25题 韦伯被誉为()A.科学管理之父 B.行政管理之父 C.组织理论之父 D.官僚理论之父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6题 在问题领域搜索时,()的搜索使用看得见的排队来决定先后行动。A.形式推动 B.目标推动 C.刺激推动 D.启发式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7题 沃尔多认为,古典学派所要推行的是所谓()民主。A.离心 B.同心 C.向心 D.良心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8题 在卡斯特看来,()是管理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A.行政 B.计划 C.决策 D.协调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9题 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结构。A.纳贡—赐予 B.市场—企业 C.互惠—重配 D.集市—市场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30题 巴纳德指出,()的存在是接受任何命令的惟一理由。A.权威 B.控制 C.纯引诱 D.组织
【正确答案】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第1题 现代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是___。
【正确答案】 政治与行政分离的思想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福莱特关于真正的民主的概念包含着___和联邦制的政治结构两大要素。
【正确答案】 大众的实质参与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3题 巴纳德把刺激分为刺激方法和___。
【正确答案】 说服的方法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4题 布坎南认为,合理的税收结构应包括通行税、间接税和___。
【正确答案】 累进税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5题 融合型社会中,互惠交易主要是基于___、宗教和主仆的关系而进行的。
【正确答案】 情感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6题 古立克认为,科学专门知识的潜在危险是带来___的危险。
【正确答案】 技术官僚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7题 西蒙对决策的分析首先建立在___模式上。
【正确答案】 满意人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8题 在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中,原则是其管理理论的核心___。
【正确答案】 等级制度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9题 人的专业化和___是巴纳德强调组织行为中的社会因素的最重要的附加。
【正确答案】 客户的专业化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10题 在里格斯解释图例中,P代表___。
【正确答案】 菲律宾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第1题 无关心区
【正确答案】 这一区域包括不考虑好处而接受,构成了一个命令自动得到执行的区域,即 下属在这种状况下并不停下来检查一下命令是否满足表明有效行使权威的条件。相反,落
入该区域的命令包括了个人与组织有默契的行动,会得到毫不犹豫地执行。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松散的连接”系统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在这一系统中组织的目标及亚结构的目标只是进行不完美的调和,但由于 组织通常在组织“不完善”状态(即资源总是多于生存所需量)下运作,因此组织能容忍一些目标的不一致。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重叠性
【正确答案】 所谓重叠性,是指衍射社会形式上分化的结构与融合社会未分化的 结构和平共处的程度。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路径闭锁
【正确答案】 国家的两个目标时常是相互冲突的,也就是说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 增要求不一致。有时政府追求自身报酬的结果是企业的大量破产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也就
是说政治组织的报酬递增以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减为代价,这时,制度变迁陷入路径闭锁。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5题 满意人模式
修改分数
修改分数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是指决策者由于受知识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因而总是受一些就其向往的程度来说只是
满意或充分的选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第1题 简述分支方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1)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对必要行动的经验分析两者不是截然不同的,而是密切相关的。(2)既然手段和目的不能分开,那么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不恰当的,或是有限的。(3)检验最佳政策的典型方法是,政策分析家是直接对某一项政策取得一致意见 的,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达到某种一致目标的最恰当手段。(4)分析的有限性。包括会忽略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后果,一些可能采取的重要备用方案,以及一些受影响的价值因素。(5)进行比较,从而减少对理论的依赖。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简述理想类型的官僚行政机构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1)等级制。行政管理的等级制原则最大的优点在于:上令下行、层层授权、目标明确、管理科学。(2)专业分工。专业分工不仅是行政体系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也是官僚制的一个显著特征。(3)行政管理档案系统原则。韦伯指出,现代官僚组织的主体是由行政人员,物资机构和档案机构三部分构成,其中广泛严密的档案机构在一定意义 上已成为官僚制的重要标志。(4)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在现代官僚组织的实际动作
中,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使组织获得了理性、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5)专业培训,训练有素,专业精深的行政官员是现代官僚制区别于传统家长制和世袭制的重要特征。(6)采用固定的薪金及按照资历,政绩晋升。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整个官僚体制的理性和可持续性。
修改分数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简述精英模式的主要观点。
【正 确答案】 美国还有一种较有影响力的、描述美国政治过程的决策模式,这就是通常
修改分数
称之的“精英模式”。精英模式不认为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政策是多种社会互动的结果,而认为政策是由社会中少部分精英人物做出来的,公共政策并不反映公民的要求和愿望,它只反映了少数决策者的利益、感情和价值观念,尽管这些政策并
修改分数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简述个人魅力型统治的常规化的几种情形。
【正确答案】(1)把领袖地位从个人变成一种世俗社会职位,这样势必会造成将来继承这一职位的人自然地具有了“卡里斯马”领袖的合法权力,从而丧失原意所特指个人人格魅力的合法权力;(2)以神意选择新领袖,使新领袖的合法性实际上来自选择技术的合法性。这也是一种与“卡里斯马”本意对立的,含有法制化意味的形式;(3)领袖将权力传给子
女或指定无血缘关系的继承人,这样必将造成“卡里斯马”型向传统型统治的转化;(4)由信徒们荐贤举能,这样必然导致向现代民主选举方式的趋近,长此以往势必引起“卡里斯马”人治形式的解体,逐渐演变为法制统治。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5题 简述跳板法则的含义及其作用。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1)在遇到一些需要快速办理的事情时,为提高办事效率,需要跳过原有的管理路径,在平行的两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渠道,而建立跳板或天桥;若两者无法协调,再报告上级,由上级协调。这一情况称作管理过程中的跳板法则。(2)法约尔跳板理论旨在保持命令统一的情况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得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专注于一些重大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1题 试述凯登制约政府官员腐败的方法。
【正 确答案】 凯登开出的处方并不很长,但却很有参考价值。(1)要做的是一破一立;破政界的肮脏伎俩,立为政廉明之风。要树立一种社会风尚,使政治家、政府官员、政党工作人员不但自身公正诚实,而且对任何形式的 不道德行为都能够嗤之以鼻。(2)他认为,政治需要靠经常不断的助推力。这股力量来自两大源泉,一是公众对歪风邪气的抵制;二是公众对反腐倡廉的警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社会大众不 但要明确什么是不正之风,还要懂得在与不正之风作斗争时可以从哪些机构取得协助。这种道德教育始之于每个家庭,继续于学校等社会化的部门,大众媒体则起着 强化的作用。(3)制定并实施公务员的道德
规范固然必需,但是,只有当公务员体系吸收了较多的才德兼备的人员时,一个清廉公正的政府才能产生较强的抗拒腐蚀侵袭的免疫 力。所以,公职人员的报酬有助于减少贪污腐化对他们的引诱力,有助于维持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的生活水平。(4)要采取特别、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政府内部不怕砸破饭碗、甚至不怕丢掉性命、勇于揭发坏人坏事的知情人,以免因“家丑不可外扬”而变成官官相 护。当然,也要防止有人以举报政府官员不当行为为名,行恶意中伤、诬告陷害之实。
本题分数 10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试述政府干预行为失败的原因。
【正 确答案】 布坎南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较深入具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决策失误。公共选择主要就是政府决策,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府决策是一个十分负责的过 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所谓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是指政府机构执行政策的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而这必然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有可能使好的政策 产生恶的结果,从而导致政府失败。(3)政府的扩张。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 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布坎南指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人利益
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 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同时也使他们去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俸禄和享受,结果导致社会资 源浪费、经济效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福利减少、通货膨胀等。(4)政府的寻租活动。它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 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寻租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本题分数 10 分
你的得分
2.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 篇二
西方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学科。按照中国经济学学位的设置, 西方经济学说史属于理论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一般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二级学科下设有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国西方经济学说史和马克思主义西方经济学说史三个三级学科。
西方经济学说史以经济学说或经济思想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的是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各个时期就有代表性的经济学理论或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对经济学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从具体的课程设置来说, 目前, 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是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我国综合类大学和财经类专业院校中开设经济学专业的院校绝大多数都开设了经济学说史的课程。课程中主要介绍从前古典的重商主义开始经过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直至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止的经济学产生及长期发展的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各种重要理论出现的历史条件和理论表现形式, 以及怎样通过代表人物的著作和论述体现出来。课程向学生展现的是西方经济理论的从理论渊源一直到现代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重要性
从以上对经济学说史研究和教学内容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 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说史能够让我们清楚的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能够使我们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入透彻, 同时, 也是我们实现理论创新最丰富和易得的历史资源。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告诉我们, 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是与对经济学历史的不断批判和继承是分不开的。同时, 西方经学说的发展是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论上看, 西方经济学说具有寻求经济规律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特别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较为成熟的和完善的阐述以及应用。历史证明, 它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那么, 在今天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 对西方经学说进行甄别、吸收、运用和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多次担任本校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任务, 并且也主动与多所学校此课程的教学同行进行过交流, 对经济学说史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 从个人角度来看目前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不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认识片面并有偏差, 直接导致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每学期课程开始的一两节课我都会与学生就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进行交流, 期间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刚一接触到这个课程就给了一个标签“不需理解、死记硬背即可、不实用”。这样的认识偏差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不少学生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经济学说史课程的理论体系对于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意义。不能够充分认识经济学说史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为学好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其他应用性经济类课程奠定重要基础。笔者在本学年教学过程中, 选取了自己的教学班级进行了简单的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 在135名学生中, 学生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认识大约有以下几种分类:有大约1/4的学生较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了学说史课程的重要性, 并且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少数学生对课程完全不重视, 学习态度消极;其余的大部分学生对学说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造成了学习态度也不够积极。从教学过程来看, 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片面和有偏差的理解导致了对课程学习意义的认识不足, 进而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 可获取的系统资料较少
西方经济学说史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在全国范围内, 从教材建设、学术专著、期刊、多媒体资料等多个方面来看, 与同级的学科比较相比较, 可获得资料的数量、规模、层次、更新速度都有一些差距。这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的困难。如何获得更多资料、掌握更多更新的学术成果、结合实际增强本学科的实用性, 这是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三) 经济学说史课程或者说经济思想史学科普遍处以“纯理论、小专业”的尴尬境地, 亟需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对于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建设在高校中普遍没有将其放在和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点明显的体现于师资培养、资金投入和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差距上。
四、改进教学和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为教师, 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同时, 教学又是课程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 改进教学与学科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根据在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 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也对经济学说史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思想认识要革新
这里应该又包含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是, 教师要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性, 以多种方法克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对经济学说史课程有正确的认识,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明确学习的目标, 增进学习的动力。
其次, 教学方法要多元。经济学说史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比如, 一方面, 课程整体涉及的内容非常的丰富、体系非常庞大, 要做到融会贯通不容易;另一方面, 从单独的教学单元来看, 有些内容难度并不大, 适合于学生自学。再比如, 一方面, 课程会有专业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 课程也会涉及到经济背景、学者生平等趣味性较强的内容。诸如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很好的加以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以讲授法为主, 辅之以定期的讨论法和自学法。这样将有利于增进教学效果。从教学手段上来说, 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辅助, 很大的增加了学说史教学的信息量, 增加了历史的鲜活性, 因此, 声、图、影等多种信息的同时运用, 也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进而增进教学效果。
(二) 课程建设要重视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讲义、参考资料等文献的编撰和整理;精品课程的申报;教师学习交流制度的设置等多个方面。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 改进教学的根本途径。因此, 从学校各级领导机构来说, 应该对于经济思想史学科予以支持和重视, 加大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投入。而具体到每一位教师, 也应该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为本学科发展献言建策。
参考文献
[1]智睿芝, 等.确立教改目标, 探索改革方向——以高校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探索, 2011 (1)
[2]蒋智华.“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3]林祖华.《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亟待加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11)
3.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 篇三
【摘 要】《经济学说史》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文章提出在《经济学说史》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参与课程实施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 学生参与课程实施 问题 方式
一、《经济学说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主要讲述西方经济学说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功底,提高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好其他经济学课程奠定基础。
由于《经济学说史》的教学内容跨越时代长久,内容庞杂,不仅有经济学各方面理论和方法,还有时代背景,与哲学、政治、历史、社会、文化及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联,信息量丰富,理论性强。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筛选,构架一个脉络清晰完整的经济学说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类课程普遍缺乏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主动性不强。而且《经济学说史》中不同时期的经济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同一个概念会有不同定义和解释,学生会感觉枯燥且容易混淆,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在《经济学说史》教学中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经济学说史》教学中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方式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经济学说史》课程实施。
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学生通过阅读经济学家的传记,搜集经济学家的生平逸事,了解经济学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可以感受经济学家的真实和亲近,另一方面可以据此分析經济学家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为了什么目的,用了什么方法,提出什么样的经济思想,这些经济理论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和经济现象……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学说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经济学原著,加深对经济学说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学生通过阅读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理解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将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系统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使学生对经济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各派的理论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李嘉图体系的解体》一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派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时,必然会对19世纪20至30年代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充分了解,也会对李嘉图理论及其缺陷有一个充分认识。
再次,对个别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比如通过对利息理论的梳理,可以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到达德利·诺斯、亚当·斯密、西尼尔、马克思、庞巴维克……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利息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利息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能从中学习到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三、《经济学说史》教学中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中注意的事项
通过参与课程实施,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了《经济学说史》这门课程的内容,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但是,学生参与课程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一,对于参与的学生要制定恰当的激励机制。比如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对于参与程度较高、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激励,以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发挥其探索和创新精神。
第二,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课前给学生列出需要收集的资料,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资料;课堂讲授要指导学生备课,把握重点和难点;梳理相关理论,则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参与课程实施是很困难的事情,从而主动参与课程实施。
第三,要考虑学生的能力不同,参与教学实施的程度有所不同。比如,收集资料和阅读原著,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授或辩论,要求部分学生参与;在研究方面,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并且对《经济学说史》相关内容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参与。
第四,注意不能偏离教学大纲。在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按照自己的兴趣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讲授,这就可能导致内容不够完善和系统,也有可能由于学生能力不及,达不到所要求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参与课程实施;对于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教师应该及时补充说明。
综上所述,在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下,《经济学说史》这门课程一定能够更好地起到巩固经济学基础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的鲜活生命和经济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宋涛.《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9-92.
[2]王旭升.《经济学说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261-262.
4.《西方行政学说史》读后感 篇四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我更深入的掌握了西方行政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更加系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把握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通过该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纵向地把握行政管理科学;另一方面,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通过理解并掌握西方行政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行政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行政学说,把握西方行政史的整体概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西方行政学的学术理论,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一观点,就是想首先请读者明晰为何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南辕北辙、变形走样的根本原因。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行政学的肇始便是将这三分转变为“政治—行政”二分。依威尔逊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也就是说,政治是在处理国家权力及主体间的关系,而行政则是在执行这种关系意志(国家意志)的结果。那么在这种分割方法之下,政体的核心构建就是围绕行政权力而构建。所谓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实际上就是行政一权的分割。这样的假设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掌握行政权力者重视有加而对其他的部门视而不见的根本回应。无论是“委托立法”还是“司法权力的先天不足”都是这个根源的表象而已。那么也就回应了,无论人们如何费尽心机的进行权力分割,权力总是向行政权集中的现象。
5.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 篇五
一、辨析题
1、重商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管理,自由放任并非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2、自由放任、自由流通是重农学派的特征
3、经济自由主义是古典经济学的实质。
4、斯密认为:税收的来源不外是工资、利润、地租等三种收入。他认为,最适合课税的是地租,同时斯密也不反对向工资和利润课税,只要遵循合理的税收原则。
5、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存在的两大矛盾:一是价值规律与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盾,即价值规律和利润存在的矛盾。二是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
6、西尼尔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生产成本则由劳动和“节欲”两部分所组成。劳动是工人为生产商品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出的“牺牲”,工资是劳动的报酬;资本是资本家不将资本用于非生产性的消费和目前消费,放弃个人享乐和满足作出的“牺牲”,利润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节欲论”的荒谬性在于他用价格偷换价值,否定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7、西尼尔认为,劳动都应是生产性的。包括律师、医生和教师等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也是生产性的。这与斯密认为服务的提供者都是非生产性的观点正好相反。正确的划分不应当是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而是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消费,后者是减少商品的数量而不会增加工人的生产能力。
8、西斯蒙第创立了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
答:错。因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必然性,是西斯
蒙弟的巨大功绩。但他用消费不足来解释危机,而不是从生产关系中寻找危机的根源,不可能揭示危机的真正原因,从而不可能创立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
9、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最重大的贡献。(对)
10、马克思首创了科学的价值理论形式。(对)
11、只有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阐明了价值规律及其
作用形式问题。(对)
12、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庞巴维克经济学说的理论核心。时差利息论是庞
巴维克分配论的中心。(对)
13、庞巴维克认为,人们对现在物品和同类同量未来物品主观评价的差
额就是利息,即人们一切收入的来源。(对)
14、瓦尔拉是法国经济学家,数理学派中洛桑学派的创建者,也是边际效用论的创始人之一。(对)
15、新古典学派又被称为英国剑桥学派。(对)
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及其主要代表人庇古、罗伯特都先后在剑桥大学任教。
16、马歇尔认为,价格升降所引进的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就叫需求弹性大;反之,就叫需求弹性小。(对)
17、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就价格形成而论是正确的,在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上也有其合理性。但就价值决定而言,却是错误的。(对)
18、需求弹性(Ed)=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当Ed=1,为单位弹性;当0<Ed<1,为缺乏弹性,例如香烟、日常生
活用品等;当Ed>1,为富有弹性,如汽车、手机等。
19、制度学派所说的制度与我们所说的社会经济制度毫无共同之处(对)
他们不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把私有财产、国家法律、继承权、家庭
等统统称为制度,并将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另外,他们还以加强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而闻名。
20、生产要素均等化是俄林单独提出来的。(对)
俄林提出和论证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认为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化。
2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资产阶级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方面最有影
响的学说之一。(对)
它是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的,当时国际贸易的格局是帝国主义宗
主国的工业品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就是当时这种贸易格局的反映。
22、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对)
23、凯恩斯认为失业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对)
24、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部分会趋于减少,储蓄部分会趋于增大。(对)
25、随着社会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递减。(对)
26、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引起消费不足、投资不足,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失业和经济危机。(对)
27、投资增加会引进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数倍于投资的增加。(对)
28、乘数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29、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
经济增长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国家的实际产出(GDP)的增长,它
是由以下三个原因导致的:其一,更大数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其二,资源质量的改进;其三,提高生产力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国家提高其居民生活水平的过程。30、“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资本主义的前景由创新决定。
答:对。因为:创新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东西,与技术上的新发
明不是一回事。
二、简答题
1、简述重商主义学说的理论贡献和缺陷?
答:重商主义经济学说处于中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自给自足经济与现代货
币信用经济之间的过渡时期,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财富性质、源泉及获取财富的途径、条件、手段,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其对后世经济学研究的长期贡献包括:其一,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其二,突出了中央政府在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三,论证了现代公司的前身,即拥有特权的贸易公司,对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及其影响渠道。其四,重商主义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准备了前提。
其主要缺陷在于:其一,只把研究对象局限于流通领域;其二,不理解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其三,不了解财富的本质;其四,把作为交换价值的财富和作为使用价值的财富相对立,把流通领域当做财富的源泉。
2、简述重农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自然秩序;第二,自由放任、自由流通;
第三,重视农业;第四,对土地所有者征税;第五,经济内部的相关性。
3、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答:其一,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其二,自利的经济行为。
其三,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
其四,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及企业家才能在内的经济资源及其交换
活动,对国家财富的增长十分重要
其五,社会经济运行存在着普遍、不可改变的规律。
4、简述斯密提出的赋税四大原则?
答:斯密提出了四项赋税原则:
第一,公平。一国国民都须按各自收入的一定比例或各自能力纳税,做
到负担公平;
第二,确定。纳税日期、数额、方法都应明确,并且避免随意变更; 第三,便利。纳税方法、日期都要顾及纳税人是否方便或容易; 第四,经济。赋税征收尽量减少税收费用。
5、简述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 答:(1)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认为二者“会在市场上得到十分准确的调整”;
(2)认为商品价值中不仅包括生产中直接耗费掉的劳动(活劳动),还
包括生产生产资料所耗费的劳动(物化劳动);
(3)看到了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不
知道如何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在事实上对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区分。
6、简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内容?
答: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可以用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一个规律来概括。(1)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
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2)两个级数(核心):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
长。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口过剩、失业和贫困。
(3)一个规律:支配人类命运的人口自然规律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
口增长。
7、《资本论》各卷的研究中心是什么?
答:《资本论》共四卷,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研究对象是产业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中
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研究对象是产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统一中的流通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对象是“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
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卷是研究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心是剩余价值
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8、简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答:(1)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从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
和价格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出发,来考察各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价格决定问题。一种商品不可能只同另一种商品交换而不再同其它商品相交换,因而一种商品的价格也不可能孤立地只同一种商品价格有关而不涉及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格。
(2)他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各种商品的价格联
系着来决定。当市场上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它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的一般均衡才算形成,竞争的市场才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亦即商品的价值,这种均衡就是一般均衡。
(3)一般均衡理论完全撇开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以庸俗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从一些抽象的假定出发进行纯粹形式主义的数学推导,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不可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能起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但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也有一些积极的成分。
9、什么是制度学派?
答: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是德国历史
学派在美国的变种。其代表人物都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来说明社会经济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因而被统称为制度学派。
10、制度学派有哪同个分支?
答:制度学派有三大分支:
(1)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派。主张制度分析的文化心理分析,其理论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庸俗进化论基础上。
(2)以康蒙斯为代表的社会法律派。认为法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
力量,主张依靠法律来管理经济。
(3)以密契尔为代表的经验统计派。认为制度因素的作用对任何一个
经济现象中经济过程的重要性,都是以经验统计的分析为依据,因此,理论的研究是次要的,应当先对事实进行经济统计的分析,然后才能得出理论。
11、从“充分就业”理论出发,来探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答: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是和“非自愿失业”相联系的。他指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还一种“非自愿失业”。即劳动者虽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率,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品销售困难,厂商不愿再增雇工人而造成的失业。他认为,只要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12、为什么说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失业是不科学的?
答:第一,他的“有效需求”是建立在庸俗的供求均衡论基础上的;第二,对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只是一种现象,不是失业和危机的根本原因。
13、从“有效需求原理”谈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答:“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所谓“有效需求”,就
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欲望;凯恩斯认为,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总需求,即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产业失业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构成的,如果消费需
求或投资需求不足,就会造成总需求不足,从而引起“非自愿失业”,所以,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原因在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宏观需求管理,刺激“有效需
求”,刺激消费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提出了“提高私人消费、刺激私人投资、公共投资与财政赤字、对外经济扩张”等四项经济政策,以消灭失业和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基础,其内容有五大理论构成 :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分析了商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所完成的变革革命,突出地表现在他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还科学地解决了价值量的规定性问题——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就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商品价值作了科学的说明,从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2)价值形式与货币理论。马克思首创了科学的价值形式理论,他科
学地说明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本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深刻地说明了价值形式是怎样表现价值的,价值是怎样通过交换价值被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反映商品经济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还提示了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内在矛盾如何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
(3)价值规律理论。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科学地阐
明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形式问题,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由于供求关系的作用,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好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形式。
(4)商品拜物教理论。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进一步说明
了价值的本质,只要存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人与人之间商品交换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所未能解决的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矛盾的难题,完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试论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答:(1)庞巴维克在边际效用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分配
论的中心是“时差利息论”。
(2)庞巴维克将物品分为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由于所处时间不同,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价值便有差别,“现在物品通常比同一种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
(3)庞巴维克认为,现在物品的价值大于未来物品,原因有三:一是
人们对现在物品的评价必然高于未来物品;二是人们在习惯上会低估未来物品;三是现在物品比未来物品具有更高的边际效用。人们对现在物品和同类同量未来物品主观评价的差额就是利息,即人们一切收入的来源。
(4)时差利息分为三种主要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利息,第二种形态是
企业利润,第三种形态是租金。
(5)庞巴维克把时差利息论看作是自己在科学上完全独立的发现,是
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时差利息论否定了劳动价值论,无疑是荒谬的。
3、试论马歇尔的经济思想。
答: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边
际革命”时期西方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它的代表著作《经济学原理》对西方经济学界影响很大,是近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歇尔的经济思想包括均衡价格论、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三大理论。
(1)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基础和核心。所谓
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即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均衡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购买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由该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决定。他认为,生产价格就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愿意接受的价格,供给与需求相反,供给价格高则供给多,供给价格低则供给少。当供求变动使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就会形成均衡价格。
(2)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一般所
讲的需求弹性是指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就是用以衡量价格下降或上升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的,也就是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的。如果价格升降所引进的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就叫需求弹性大;反之,就叫需求弹性小。
(3)消费者剩余。所谓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个人愿
意支付的价格和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4、论比较成本学说。
答:(1)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他认为,最有效、最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各个国家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商品,并用这种商品同其他国家交换,这样各国都可以得到好处。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为加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但其合理性显而易见,它说明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只要按照自己的相
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比不参加总能获得更多的财富。
(2)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对外贸易理论都是以现代比较优势原理为基础,观点十分一致,被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它是资产阶级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方面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
该理论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比例和生产要素密度原理作
为出发点,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应当谋求生产要素比例和生产要素密度的一致性,即应发展自己生产要素相对充裕的商品的生产,这样比较成本就低,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拥有对该种商品的优势。
(3)可见,赫克歇尔——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
说具有相通的地方,两者都有比较成本思想、相对优势原理。
5、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分析总需求不足?
答: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凯恩斯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
原因的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消费的多少取决于收入的大小,当
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那么快。因为人们具有谨慎、远虑、贪婪、改善、独立、企业、自豪等八种心理特征,会把增加的收入越来越多地储蓄起来。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部分会趋于减少,储蓄部分会趋于增大。该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个人投资首先取决于他对投资预期利润的估计,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即新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预期的利润率,即随着社会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递减。因为一是投资增加必然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未来的利润率下降;二是投资增加必定导致未来的产出增加,产出增加后同类新产品必因竞争而降价,进而减少投资回报——利润。该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引起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规律。个人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外,还取决于市场
利息率的高低。如果资本边际效率既定,投资量与利息率高低呈反方向变化。利息率愈高,投资量愈少;利息率愈低,投资量愈多。因此,若能降低利息率水平,也能扩大投资需求。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从而阻碍投资扩大。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引起消费不足、投资不足,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社
会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失业和经济危机。
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来说明”有效需求“不足,是不科学的。
第一,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贯串着心理因素,进一步说明了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第二,凯恩斯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的阶级性;第三,凯恩斯所说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投资需求”不足,造成危机,是一种颠倒因果关系的观点;第四,凯恩斯所说的流动偏好规律歪曲了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6、从创新理论来谈资本主义的特征与周期。
答:熊彼特是20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其理论自成体系,其学说被称为“创新主义”或“创新主义经济学”。
(1)“创新”与资本主义的特征
熊彼特认为,在静态均衡状态下,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不存在资本
和利息,不产生利润;然而,经济本身存在着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创新”活动,“创新”引起了经济发展;“创新”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实现“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才产生利润,存在资本和利息;所以,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
(2)“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在“创新”出现
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中,生产者既无利润,也无损失;由于“创新”能给企业家带来盈利机会,于是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创新”使企业家获得了利润,其他企业就会纷纷效仿,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对银行信贷和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盈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对银行信贷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便减少,于是经济收缩;这样,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便出现“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就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长、中、短三种周期理论。
熊彼特单纯从生产技术上的创新来说明经济周期的原因,认为由于“创
新”时高时低,时密时疏,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这是完全错误的。显然他是把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混为一谈了。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熊彼特抹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他就不能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
(3)“创新”与资本主义前景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前景由创新决定。通过不断创新,资本主义经
6.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 篇六
什么是行政学?如何理解政治与行政的二分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结合)
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联系实际准备提纲,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准备的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个人提纲由同学们自己提交:
政治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行政是国家政策的执行,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具体的说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法定权力,为实现社会目标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这说明行政具有阶级性,超阶级,脱离政治的行政是不存在的.
政治主导行政,行政从属政治.政治和行政同是历史社会现象,都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为上层建筑服务.实践证明,政治和行政是相互联系,相互兼顾;互为背景,互为基础.但是,也不能把政治和行政混为一谈.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动态的,它的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得到证明.行政不同于政治:行政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由政治加以确定。
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有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行政管理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
行政与政治密切相关:行政管理是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行政管理高于纯粹技术细节,受政治(科学)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约束,与政治规范、政治价值、政治中的永恒真理直接相关;行政科学是政治科学的最新成果。
小组讨论后形成提纲:小组组员共同讨论后形成一个共同的提纲。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认为党离开“为公”就会违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失去立党之基;离开“为民”就会脱离群众,丧失执政之体、力量之源,各级政府作为党实现其政治责任的工具,根本上决定了政府改革中的政治与行政的分开,只能是在职能上的分开,而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国家结构性分开。行政的政治性是我们的政府成为“民享的政府”、“民有的政府”、“民治的政府”的根本保证。任何割裂“行政”的政治性,都将会使我国的行政实践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在借鉴西方政府治理改革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深刻研究它与本国特定国情的适用性,不能搞“一刀切”。西方行政学说作业2
题目与形式:以“行为主义行政学”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西方行为主义行政学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行为主义行政学的三种研究取向美国学者杰伊·D·怀特认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
(1)行为主义学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遵循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自然科学和主流社会科学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它的逻辑一般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其遵循演绎-法则模式和归纳-概率模式。解释性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与预测,它试图建构能够解释和预测自然和社会事件的理论,其最终目的就是控制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是与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脉相承的。在公共行政领域,公共行政科学化、技术化的理念最早是威尔逊在1887年的《行政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威尔逊呼吁建立一门公共行政科学,明确希望在政府改革中采用科学的方法。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理想官僚制模型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技术性问题。
泰勒力图“证明最先进的管理是真正的科学,说明其理论基础是明确定义的规律、准则和公共管理学报原则。”他所掀起的科学管理运动迎合了行政科学化、技术化追求的精神。威洛比在《公共行政原则》的序言中强调,“公共行政与任何科学相类似,具有某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古利克和厄威克在《行政科学论文集》中相信科学应该提供普适性原则来指导行政行为,更强调应将公共行政发展为一套科学理论。
可以说,技术理性在传统行为主义行政学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而对技术理性的极端推崇,进而发展成为对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解释性研究模式的偏好,可以说是主流社会科学的正统观点。“二战”后,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者主张将逻辑实证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价值中立的一般行政学。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之下,行政学研究更加醉心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错综复杂的公共行政活动作微观上的“数量确定”和精确描述,试图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与政治分离的、以管理技术和工艺为主的科学。20世纪70年代的公共政策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都深受行为主义行政学的影响,都有明显的实证取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是对泰勒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表明了传统形态的公共行政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概而言之,作为主流的社会科学研究角度与范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它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至今仍对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2)行为主义行政学研究。诠释性研究以现象学、行为主义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哲学传统为根基。诠行为主义的逻辑是循环的,即意义产生于对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和模式的认知。诠释性研究试图理解行为者赋予其社会情境的意义、赋予自身行为的意义及赋予他人行为的意义,它寻求对社会事件和人为事件的理解,努力扩展我们生活的意义,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环境中行动者的言行。公共行政学中的精神分析组织理论是一种诠释性研究理论。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试图研究组织中的非理性和无意识的行为和决定,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了解组织中的人们是如何克服他们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阻碍而获得解放的。精神分析的角度不但让我们意识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缺点,而且大大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知识。哈默将现象学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领域,他的著作《官僚经验》采用诠释理论来对官僚制度进行批判。对现代性的批判构成了哈默对官僚制度所有批判的基础,他分别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认识和政治方面对官僚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西方行政学说作业3
一、填充题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词的汉译,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其译为(公共管理)。
2.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
3.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一体化)和(实践性)的特征。
4.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控制)。
5.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理解性)和(个人性理解)。
6.在学术研究上严格区分(事实)与(价值)因素是现代行为主义社会科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主张。
7.西蒙的(有限理解)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8.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就表现为他基于对传统X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以注重发挥人的才干和热情、重视(人的行为)、尊重(人格)为特征的Y理论。
二、单选题
1、韦伯认为效率较好的组织类型是(B)
A、基于超凡魅力权威而形成的组织
B、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C、与传统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D、神秘化的组织
2、泰勒的科学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书中(D)
A、《工场管理》
B、《效率的福音》
C、《科学管理》
D、《科学管理原理》、3.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D)。P60 A.组织行为问题 B.组织协调问题 C.组织管理问题 D.组织结构问题
4、被视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的是怀特所著的(A)
A、《行政学导论》
B、《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 C、《联邦主义者》
D、《外国公务员制度》 5.在沃尔多所处的年代,当代行政学的最后一个重要发展成果就是(C)。A.社会系统学派 B.科学管理理论 C.新公共行政运动 D.渐进决策模式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行政学说在初创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ABCDEF)。
A.威尔逊 B.韦伯 C.古德诺 D.泰勒 E.法约尔 F.怀特
2.古德诺把行政功能从内部作了划分,包括有(ABDEF)。A.执行功能 B.司法功能 C.政治功能 D.准司法功能 E.统计功能 F.半科学功能
3.古利克认为,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单元任务分组归类的根据有(ACDF):
A.目标 B.作用 C.程序 D.服务对象 E.时间 F.地点
4.厄威克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时时记住自己扮演的角色所具有的功能有(ACDF)
A.代表他所服务的组织 B.具有相当的权威 C.制定组织战略并付诸行动
D.管理日常工作 E.监督各项工作实施 F.给下属解释所要进行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5.巴纳德概括的管理人员的职能为(ACE)。A.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的体系B.独立地、创造性地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C.促成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D.激励组织成员,从内心角度扩大接受范围 E.规定组织的目标F.出以公心,对组织负责
四、简答题
1、新公共行政学怎样对传统行政学所谓“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和批判?P204 答:它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的。
(1)从理论方面看,新公共行政学主张公共行政不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对广大民众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它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责任。鉴于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固有的缺陷,新公共行政学采取解释学和批判理论的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超越传统行政学的所谓“理性模式 ”,它强调建立规范价值,关注人民需要,提高社会性效率,以改善人类生活,实现行政工作的最终目标。
(2)从行政实践方面看,新公共行政学认为,首先,公共行政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幸福。其次,传统行政学的效率观也促使一些行政学者以机械性效率为标准来评估公共服务绩效。它以产出作为决策的基础,即假定某一方案的选择要基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事实上,这种所谓完全科学的假设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它导致了总体上的无效率。最后,传统行政学理论过分迷信效率,造成了长远性缺乏效率并且已明显造成了更多问题。新公共行政学者认为,效率虽然在某种层次上有其积极作用,但在公共问题的解决上却一筹莫展,究其原因,这正是由于按照传统行政学理论设计的政治制度并未表达公共利益,而只是考虑机械性的量化概念,它未曾顾及到社会性的公平分配,其结果往往促使社会上有组织者、有权势者以及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而造成越来越多且差距日益增大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
2.简述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P229 答:所谓政策分析的过程即是指政策分析工作的先后次序,它是由问题本身及其内容决定的,奎德认为,无论问题属于何种性质,政策分析过程都要包括以下这五个基本阶段:(1)总体概述;(2)广泛探索;(3)多方比较;(4)说明解释;(5)测试检验。
3.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P237 答:
1、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
2、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的,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所谓经济人假定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最大化为最基本动机,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里格斯提出的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特点的看法。
答:里格斯重点分析了现代泰国、菲律宾的公共行政并据此提出了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三个基本特点:(1)异质性
里格斯认为,“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极不协调,表现出强烈反差。过渡社会的多元社区,多元经济形式以及多元价值使其公共行政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即异质性特点。从行政组织来看,一方面,中央政府在航空,电子,通讯等部门设有专门的机构并配备有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另一方面,在一些偏远地区却根本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在那里,宗族,宗教,宗派团体支配着一切。从人事行政来看,过渡社会的异质性特点表现为一种奇特的“西化分子反精英现象”。(2)重叠性
过渡社会的行政异质性使行政受到各种冲突的行政因素影响,进而造成了公共行政的重叠性特点。在里格斯看来,公共行政的“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具体是指,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产生其应当有的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不受行政标准所决定。当一个行政机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不能完成其行政任务时,不得不由另外一些非行政组织来完成它的任务。里格斯认为,这种重叠性是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特有的现象。在他看来,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所有功能都是由一个机构来执行,行政不会出现这种重叠性现象;在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社会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行政也不会出现这种重叠性现象;而在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社会,尽管有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但其社会分工尚未达到高度发展的程度;尽管专业化职能机构及相应制度已经建立,但其功能尚不能很好发挥。里格斯认为,这种行政重叠性必然导致合法机构受控于非法机构以及派系林立,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彼此排斥等行政行为多元化的恶果。(3)形式主义
里格斯认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重叠性和异质性特点必然导致其整个行政系统的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他认为,任何一种行政制度都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形式主义,都可以找到政策,法令不能贯彻的事例,但是只有在像现代泰国和菲律宾这样的过渡社会,形式主义才达到了它的顶峰。
他认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形式主义的首要表现便是宪法的形式主义。过渡社会在变迁过程中,旧有的权力基础---神圣的君主权力已经逐渐消解,替代的人民主权的权力基础没有生成起来。这种权力基础的危机影响了统治和政府管理权力的社会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的缺乏不仅使社会经常反抗政府的非法之治,而且官僚结构内部也因为没有主权权力者的监督和潜在的制约,而很容易发生非法的权力斗争。官僚间的政治比重越高,则诸如效率,理性等纯行政标准便可能越低。与行政-政治化相关的一个现象是程序的仪式化,即过去所推行的一切法规,官僚习惯都逐渐固定成为一种内在的价值。里格斯认为,形式主义一旦与官僚权力相接触,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弊病以及种种社会不良之风。
2、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P215 答: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既吸取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长处,又避免了它们的不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1、组织中目标的性质
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可分为战略目标、策略目标以及方案和任务,它们分别由组织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制定。其中,(1)战略目标由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制定;
(2)策略目标是次一级的目标,有复杂程度和层次高低的不同。
(3)方案和任务是指一般工作人员为其本身的工作制定的目标。
2、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
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1)高层管理人员积极参与;(2)下级人员的参与;(3)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4)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
(5)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6)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以Y理论的观点来看待组织成员,既要相信组织成员能够制定目标并且能够承担实现目标的责任,相信人的本性愿意承担责任、能够自治、愿意上进和发展。
3、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包括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三个阶段,它可以分为七个相互联结的步骤: 步骤一,准备;
步骤二,制定战略目标; 步骤三,制定试探性策略目标;
步骤四,由各级管理人员对策略目标提建议、相互讨论并修改,集思广益,以增强每个人的参与感和实现计划的积极性。步骤五,对各项目标和评价标准达成协议,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并将达成协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报送上一级。以上五个步骤属于目标管理第一阶段的工作;
第二阶段即步骤六,在一般监督下为实现目标而进行过程管理。
目标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即步骤七,把实现的结果同原来制定的目标相比较,对成就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对问题则尽量实行由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自己总结,上级给以指导的方法,以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将其应用到下一个目标管理的周期中,不断提高目标管理工作的水平。
西方行政学说作业4 题目与形式:运用公共关系治理理论,以“行政学的发展”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或科学,与其它科学领域一样,从一开始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透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去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公共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建以来,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十分令人可喜的成就,亦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化。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中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1.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兴起。企业家政府理论是伴随着西方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而出现的,它不仅对政府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作出了新的回答,还对企业家政府的本质与特征作了简洁而形象的刻画。该理论认为,政府是我们用来作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的载体,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政府都必不可少。遗憾的是,政府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它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效运作。然而,问题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而在于工作的体制,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言,政府中的大多数公务员是负责的、有才能的、立志献身的人,只是受制于陈旧体制的桎梏,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精力遭到浪费。我们相信这些制度可以改变,释放出政府公务员身上巨大的能量,提高他们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目前,与其说公共行政官员正集中于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倒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掌舵”而不是“划桨”,即他们更加关注成为一个倾向于日益私有化的新政府的企业家。但是,在他们忙于“掌舵”的时候,他们是否忘记了是谁拥有这艘船呢?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应当看到,中国公共行政学科所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共行政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亦是正常的现象。现在看来,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种历史机遇就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政府现代化运动对公共行政理论的需求。公共行政学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就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公共行政学科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可能受到许多外部因素(如良好宽容的学术环境、政府的支持、研究资源的获取以及有效使用等)的影响,但重要的是公共行政学者本身以及其科学研究本身。
未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是重要的。
1.公共行政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
7.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 篇七
一、《经济学说史》课程的特点
1. 历史跨度大, 涉及人物多
《经济学说史》课程内容涵盖了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起至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止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年代跨过几十个世纪, 涉及众多的经济学派和经济学家。
2. 经济理论繁杂
《经济学说史》课程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和理论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中包括重商主义学派、重农主义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多个不同的经济学派, 经济理论繁杂。
3. 历史性强、阶级性突出
经济学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 各个时期的经济学说, 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某种反映, 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所以,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的。
自从奴隶社会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阶级社会, 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对立的不同阶级。由于经济学说研究的对象直接涉及到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 所以, 在阶级社会中, 各种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二、提高《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 编制“经济学分段表”, 梳理教学内容。目前我国的《经济学说史》教材不少,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篇幅大, 内容庞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陷入大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 搞不清先后, 分不清主次, 辨不明重点,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通过编制“经济学分段表”, 把重要人物、重要观点、重要事件纳入其中, 使学生对经济学说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把经济学说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古典经济学阶段, 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 以及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第二阶段是古典经济学阶段, 包括从18世纪下半期亚当斯密经济学, 经过19世纪初期李嘉图和萨伊等人的经济学, 直到19世纪中期的约翰.穆勒的经济学, 他们是产业革命前夕到第一次产业革命完成和初期发展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第三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包括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边际革命, 到该世纪90年代出现的马歇尔经济学, 这种经济学的支配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第四阶段是当代经济学阶段,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 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开始。
第二, 遵循“以一为主, 联系背景, 平行兼顾”原则, 介绍经济学派。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中, 经济学派层出不穷, 这些经济学派存续时间长短不一, 影响力大小不同, 代表人物众寡悬殊。但事实证明, 无论哪个学派, 其各个成员的观点虽基本一致, 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 必须遵循“以一为主, 联系背景, 平行兼顾”的原则, 才能使学生对这一学派全面了解并且印象深刻, 记忆持久。所谓“以一为主”就是找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 对他的经济学说作重点介绍;“联系背景”就是在认识这一经济学派的时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平行兼顾”就是在了解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的基础上兼顾介绍其他经济学家的学说, 并把它们与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比较着讲, 对他们的理论的继承和批判关系进行分析。
第三, 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对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作出客观评价。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跟经济学家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 一定的历史条件赋予当时的经济学家进行理论研究的任务, 也为他们的经济学说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 我们在评价经济学说时, 要运用历史分析法, 把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考察, 才能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运用经济分析法则要求我们在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或他的经济思想时要跟他的社会经济根源联系起来。另外, 由于经济学说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因此, 在评价经济学说时, 还要运用阶级分析法, 要看他是代表什么阶级说话的, 在这个阶级的立场上, 他的理论有没有合理的地方。综合地运用这三种方法, 才能对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作出客观的评价。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 课前学习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将各个经济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重大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查阅、分析、提出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概括。课前学习法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 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 课堂辩论法。结合经济学产生发展过程中一些理论冲突和学派争论方面的重大问题, 如经济学的前提假定, 20世纪30年代“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问题进行课堂辩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第三, 比较教学法。《经济学说史》课程中有许多知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 针对这个情况, 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比较教学法, 对这些知识进行比较, 分析其异同并抓住重点内容。如在学习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时, 教师应该在对英国、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对两个国家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进行比较, 明确异同点,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重要理论的演变过程和特点。其他的知识点如斯密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等的比较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第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搜集大量相关图片资料, 增强上课的直观性。本课程纵贯几千年, 涉及到众多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 通过利用图片搜索网站搜集大量的经济学家照片和相关图片资料, 在课程上进行展示, 使学生对经济学家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增强上课的趣味性。
第二, 课堂现场链接经济思想史网站和新闻网站, 现场点评和讨论, 加深学生对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意义的理解。如在评价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贡献时, 现场链接到“民意测验显示:马克思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哲人”的新闻网站;在讲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时, 现场链接到“人口增长涌现重大社会问题”的评述文章并进行课堂讨论, 使学生深刻体会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 借助影像资料,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的目的, 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理论构建的逻辑过程, 而且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联系。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学生, 应增加其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借助影像资料, 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如讲授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分析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时, 可先播放“罗斯福新政”视频, 让学生们了解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产生的大背景, 然后进行理论体系的阐述, 接下来再让学生们观看中央经济频道的“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 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现实运用。
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说史》课程学习难度大, 单从教材内容看实用性不强, 这种实用性和难度反差较大的课程很难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努力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功能,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枯燥无味的讲述。如在讲述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时, 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在讲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时, 联系我国外贸的实际;在讲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时, 联系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参考文献
[1]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孟熙, 郭建青.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林祖华.《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亟待加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11)
[4]冯琦.《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5]蒋智华.“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2)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推荐阅读:
经济学说史复习大纲11-08
经济学说史复习资料07-03
西方行政学说期末小抄10-18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答案07-10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期末考试小抄08-16
西方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12-09
电大西方经济学网上作业1大题答案09-09
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06-28
西方经济学测试试卷06-19
西方经济学真题总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