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一剪梅》教学设计

2024-09-09

高二《一剪梅》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高二《一剪梅》教学设计 篇一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教学要点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三、欣赏诗歌

(一)读懂大意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②领悟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高二《一剪梅》教学设计 篇二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李清照 (宋) 《一剪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宋) 《声声慢》

细细品读这两首词, 我觉得抒情主人公应该就是作者本人, 作者在这两首词中表现的情感直接从词本身来体现。我认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词人的情感。

《一剪梅》:秋 (玉簟秋) 、独 (独上兰舟) 、雁 (雁字回时) 、月 (满) 、花 (红藕香残) 、愁 (闲愁)

《声声慢》:雁 (过) 、黄花 (秋、憔悴堆积) 、窗儿 (独守) 、梧桐细雨、愁

对比上面的信息, 这两首词有相同之处, 如“秋”“花”“独”“雁”“愁”, 也有不同的地方, 如《一剪梅》中有“月”, 《声声慢》中有“梧桐细雨”。那么我们现在就将这些信息对比来品味他们的内在意蕴以及词人的情感。

首先, 从不同的信息来鉴赏。《一剪梅》中有“月”, 且又是“月满”, 月满本该人团圆, 然而却是“两处”相隔, 徒增思念与幽怨;《声声慢》中无月, 更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梧桐空心, 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 了无着落;而词人苦坐感受细雨空滴, 这“细雨”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 拖泥带水, 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并且, 从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的运用来看, “梧桐”加“细雨”本就是凄凉意境的最好表现。

其次, 我们来分析相同的信息, 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

秋:《一剪梅》中, “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 《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 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 (“黄花”即菊花) 。不过前者之秋, 只是凉秋 (“红藕香残”、“轻解罗裳”) , 后者之秋, 却是冷秋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秋凉与秋冷, 心凉与心冷, 略一品尝, 便知况味全异。

独:《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 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 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 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 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当然, 到得湖中, 照见的是只身孤影, 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声慢》中, 是独“守着窗儿”, 全无闲情可言, 且因是苦捱时间 (“独自怎生得黑”) 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 与“去”相对, 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 目迎来”, 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 只是盼后无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 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声慢》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 而是“过”, 便如过客, 与词人似不相干, 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 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 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 从有期盼到欲逃避, 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花:《一剪梅》中, 花已过盛期, 正自飘零, 由花逝, 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 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 正是盛时, 本该去赏去摘, 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 比起前者, 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 有北宋词人贺方回《青玉案》为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说的就是词人热切盼望见到曾经从家门口经过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谓“闲”愁?此处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 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 无时不在;但此愁若与人言, 恐就真有“闲来无事”之嘲了, 所以我以为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 有羞与人言之意。《声声慢》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了”应该加大动态性, 强调读出, 以突出“了结”之意, 而不宜与“得”连在一起, 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 透露词人见所不欲见, 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3.探析《一剪梅·舟过吴江》 篇三

关键词:新批评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部分文学评论家在鉴赏诗词时,往往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解析内容,这样虽然能明确找到作品的主题,却容易限制对主题的理解,从而忽略作品中的多义性,以及其他具欣赏价值的地方。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个毛病,它采取“细读”方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释,通过对语言、语义等的解读来理解和感受文本,并举出“文本中心论”,突出语言和语言形式的作用,把文本语言当作阐释文学及其特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这个理论能让读者尽可能发掘文学文本中的内涵和特色,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赏析文本。

近代一些文学赏析读本仍然会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分析内容,例如陈敬介在赏析宋元易代之际的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时,先介绍蒋捷的生平经历,接着指出词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都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其间的感受有关。{1}尽管陈氏的分析有理,但我们实际上已无法追寻蒋捷创作《一剪梅·舟过吴江》时的环境和感受,无法确定蒋捷的真正创作动机。我们能确实做到的,是从《一剪梅·舟过吴江》的文本入手,具体分析文本中的结构、用词等,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和特色。本文将选取《一剪梅·舟过吴江》为赏析对象,不探寻词人的生平经历,而尝试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分析和欣赏这首词作,以求从新的角度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较全面地了解这首词作。结构、主题、意象等形式原是一个整体,但为了能较全面和清晰地对这词作赏析,故将文本分成几个部分。

一、结构的内在联系

词的开首由“春愁”说起,而“春愁”是全词的重点。词人希望借“酒”来消解“春愁”;然而,一个“待”字,正表示其身边无酒,亦反映了“春愁”之浓厚和欲消愁之急切。接着的“江上舟摇”,点出了文题──“舟过吴江”。这句可理解成行人身在舟中,解释了为何要“待酒”;“江上舟摇”亦可比喻动荡漂泊之感,这亦写出了“春愁”之由来正在于漂泊不定的生活。两者同样反映出上句与下句的联系,所以宜将它们合起来理解。“楼上帘招”是紧承“酒”字来写。岸上的酒旗摇动,像朝着小舟的方向招手。这“招”字与“待酒浇”中的“待”互相呼应,再次深化“待酒浇”的迫切之情及酒对人的诱惑,而整句又与“江上舟摇”形成对比:一方是在江上漂泊无依的小舟,一方是在岸上能“浇春愁”的酒楼。这一对比加强了“酒”与“春愁”的关联。

虽然词人的“春愁”正“待酒浇”,然而词人没有明确交代小舟有否因而靠岸。但从下句“秋娘渡与泰娘桥”可知,不管小舟停泊与否,最终还是继续起程了。舟还在摇,所以才说“秋娘渡与泰娘桥”:一会儿到了秋娘渡,一会儿又到了泰娘桥;这是“江上舟摇”,漂泊不定的具体表现,不论行人有否借酒浇愁,“春愁”仍会延续的。望酒旗而不能停泊喝酒,更能将词人的“春愁”作进一步深化。上片结尾两句写道:“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使一切景物同时笼罩在萧萧风雨之中。这是写景,同时又渲染了首句“春愁”的气氛。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艘横过了岸上的酒旗,在风雨之下从秋娘渡划到泰娘桥的小舟,当中的描写实有其内在联系。

下片的结构与上片紧密连接。“何日归家洗客袍?”行人“归家”的欲望自明。这是由上片末句“雨又萧萧”连缀起来的。由落雨湿衣,想到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清洗布满雨渍的衣袍,因此,由雨及袍,由洗袍及思家,“春愁”中包含了归思也就变得合理了。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词人在上片特意提到的“秋娘渡”与“泰娘桥”,袁征认为“叫得上名字的‘渡和‘桥,写明游子是离家乡不远的地方”{2},他思家之情,早已被“秋娘渡与泰娘桥”一句唤起了,而由风雨湿衣所引起的归思,可以说是强化了思家的感觉。“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由“何日归家”所引起的安逸生活的片段,这可视为对旧日生活的回忆,亦可是对将来生活的设想;“回忆”见其留恋,“设想”则见其向往,但这同样表现出行人对家庭生活的思念。这种存在于脑海中的安稳生活,与上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情况形成对比。上片提到的“春愁”在这对比后更为强烈,对安逸生活的悬想亦同样被加强,二者是互为联系的。

“何日归家洗客袍?”除了表明归家之事一时还无法实现外,还暗示行人仍要漂泊在外。归期难卜,一生可能就在漂泊中度过,光阴白白虚度,这自然令人产生不少感触;那我们对他生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原因便不难理解了。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光”一句的延续,自然物象的色彩渐变正是时间渐过的体现,使“时光”这抽象的感觉成为具体物象。这句亦可理解为词人对故园的回忆,是一种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这又与上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生涯形成对比。另外,这既与上句“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生活寄望互相呼应,使整个下片的基调都集中于对安逸生活的想象之中,同时亦令归思和时光流逝的感叹结合成一整体,使“春愁”的内涵更紧密。

下片以表达感受为主,这些感受是由上片的境况而引起,同时亦是依靠上文的描述才开展和深化起来的。起首点明的“春愁”,在下文得到不断的渲染和加强,下片具体地表现“春愁”的内容,正是这“春愁”的复杂性,才使我们对于词人以酒浇愁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是此词的结构。上下片之间紧密联系,前呼后应,使“春愁”的内涵和词人的心理过程层层地开拓和发挥。

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词中多是先表达一种直接的感觉,如“一片春愁待酒浇”“何日归家洗客袍?”“流光容易把人抛”,后面两个短句是这种主观感情的延续或具体表现,但那都是一种客观景物或设想的景物,如“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一种先扬后抑的结构;抑扬反复出现,造成感情节奏的反复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却有一定规律。每当这种主观的感情迸发时,词人都尝试透过客观景物或设想的景物包容它、融化它、表现它,使情感逐渐归于客观平淡。这是词作的又一结构特色。

二、隐含主题的再现

对《一剪梅·舟过吴江》的主题探讨,我们从上文的结构赏析中已略知一二。以下将透过文本来探讨其隐含的主题。

词人在起首已点出全词的主题──春愁。倦游思归(“何日归家洗客袍?”)是“春愁”的第一层含义,与此相关的,还有第二层含义,那是对年华流逝的感叹。这表现在结尾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利用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成为可触摸的形象。这些都可视为“春愁”的含义,亦是词的主题之一。

严迪昌在分析蒋捷的另一首词《梅花引·荆溪阻雪》时,认为《梅》词中有一种“无法逾越难以寻觅的阻隔感”{3}。本文认为这种“阻隔感”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亦得到体现,这亦是词中的一大主题。第一种是空间的阻隔感。这可视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阻隔。行人身在舟中,欲借酒来消愁,而恰巧在岸上酒旗飞扬,行人本可停舟到岸上畅饮,然而“秋娘渡与泰娘桥”一语便表示小舟并没有停下来;岸上与江上、欲喝酒而未喝便已是一种阻隔。这种空间的阻隔在词人笔下起着漂泊无依的感受。第二种是时间的阻隔感。这主要是现在与过去或现在与未来的对比反差。词人由眼前的阻隔想到昔日(或将来)的欢乐(“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但“何日归家洗客袍?”即表示这种欢愉是目前难以达到的,加上现在的处境更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种现在与过去(或未来)交错却又不能实现,实际上是一种时间性的阻隔。第三种是身与心的阻隔感。“流光容易把人抛”表现出来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是因为词人身躯渐渐老去,而心中所想的仍不能实现才产生的感觉。这矛盾与冲突构成了词人主体身与心的阻隔。这种阻隔主要透过对比手法和内容结构等联系表现出来。

可见,全词的结构也是一种事物互相阻隔的表现。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传统的知识分子有着“齐家、治国”的愿望,但这种心愿的达成取决于国家的安定与否。若国家处于动荡或更迭时代,客观环境容易导致个人四处漂泊,“作为儒士欲兼济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与此同时,与兼济天下相对的另一个儒士的人生理想,也就是那种传统‘独善其身的自我安慰性质的人生理想也因漂泊流离而难以实现。”{4}词人的精神便徘徊于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两种价值取向之间,处于一种游移不定的状况。这一种文人的集体意识,是在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词人内心深处面临着一种无法选择的心理状态,这是社会历史环境所导致的人生价值的失落。《一剪梅·舟过吴江》中呈现三种阻隔:上片是一种阻隔,上片与下片之中又形成一种阻隔,下片自身又形成一种阻隔。这种形式是心理状态的曲折投射;这仿佛是尝试选择而又无奈地受到阻碍的一种矛盾,是不能控制自我生活的反映。这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产生联系。动乱的时代,文人受到的摧残就是不能选择个人路向,对于这无可调和的矛盾,“酒”“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想象是一种欲解决心理压力所做出的自然反应,也是词人企图做出选择的一种尝试。但词人始终有意或无意地将之放在阻隔中,这种感受时刻影响词人。这种精神、心灵的无可皈依和茫然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隐藏起来。当中不是一种直接的体现。但在这矛盾和失落感不断萦回词人心中的情况下,词的内容结构上却隐隐地流露出那份现实环境令他不能控制自身的无奈。

此外,词人的悲愁也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引发的,与时光一同流逝的还有词人的生命。“流光容易把人抛”一句,“流光”像有着控制权,“人”只有被动的份儿,“抛”字便使“流光”对人的控制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词人写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不写为“樱桃红了”和“芭蕉绿了”,这种句子形式除了写出春光渐老外,亦可表现出“流光”作为主动者,能把“樱桃”“芭蕉”的颜色改变,“流光”具有改变事物的威力。词人写“樱桃”“芭蕉”这类自然景物,亦因为自然界的“春”去是一种自然的永恒,但“人”的逝去是永不重复的,这种对比使人对“流光”产生强烈的感受。所以,“春愁”的“春”也就有了更深的实际意义。词人的“愁”源于对时光飞逝和惜时的感叹,归根结底还是与他对“死”和“老”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对时光流逝的重视反映了词人对老的敏感和潜意识中对于“死亡”的恐惧。社会变更往往使人得不到安定的生活,而“伴随着漂泊感而生的是无家可归的茫然和危机感”{5},这种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意识,是个人受到动乱摧残后的反思,亦是人们被刺激后普遍存在着的感受。

正因为词人内心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感无奈感,所以作品的开首便点明“一片春愁待酒浇”,可见其“愁”之急切。其后才逐步加深“愁”的含义,当中运用到对比手法而形成的“阻隔”是精神上矛盾和失落的反映。而对“死亡”的恐惧则是透过对“流光”的感受和运用自然景物作衬托而带出的。这些描写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做出的响应。同时,这些主题都是形成“春愁”的重要成分。

三、意象的内在联系

读这首词,亦可发现词中的意象运用有其特色。首先,是意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营造的气氛。词人因感春而生“愁”,于是想透过酒来将之压抑。“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词人坐在船上,与岸上酒楼形成距离,这对比的意象表现了“春愁”与“酒”的关系。词人虽有“春愁”而“待酒浇”,但没有写自己到岸上喝得酩酊大醉,只是随着船静静地与酒旗处诀别,从“秋娘渡”划到“泰娘桥”;显示一种可有可无的恬淡心情。他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虽是风雨,而并未给人以凄风苦雨的感觉。“秋娘渡与泰娘桥”这一组意象只是一种并列的组合,没有轻快、激烈的描写或暗示。“归家洗客袍”这一具借代意义的意象,是上片“江上舟摇”等意象所引起的感觉。词人不写回家后与亲人欢聚之乐,而用“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一组意象勾勒出一个柔和温馨的氛围。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一种自然界的规律,流露着轻微的叹息,没有在表面上显示的激烈沉痛。这些意象的组合与选用,都带有一种看似柔和、没有强烈情感的内在联系。这种情绪与事物之间表现得十分和谐,景物之中有词人的感情,却又和谐得几乎看不出来。这似有还无的感觉从意象的联系间表现出来,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四、白描手法的运用

词中另一个特点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这主要表现为用自然、朴实的描写手法。上片主要写舟过吴江之景,下片集中表达其感受。词人写景用白描笔法,把景物简单地描绘出来,写思乡则以具体事件的叙述来表达,都写得极平实、简约。但字字句句都蕴含感情:摇荡的小舟是漂泊已久的词人的具体生活状态;楼中飘动的酒旗,写出渴望以酒浇愁的心情;脱去漂泊衣装的期盼,写出对流离生活的厌倦;调笙和燃香写出对安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樱桃和芭蕉表示时光的流逝;这些浓厚的感情被有意无意地包裹在浅淡的文字中,显得多么自然,又多么深沉。

词人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某程度上是对封建社会中动乱或动乱过后的反映,文人们的意志和希望被摧毁,就是其儒家理想的破灭,乃至失去了悲愤和激昂。而从外力入主所产生的动乱到渐趋稳定,人们“久处积威之下,已失却了民族的反抗性”,所以薛砺若说:“宋末词坛已是一片残蝉尾声般遗民的叹息。”{6}这种涉及民族和文人交织而成的意识,是一种失去反抗性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柔和的意象运用和浅淡描写所表现出的缺乏气势和动力往往是这类意识的表现。它体现了心态上的疲惫和无奈。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起源于内心的压抑,在“久处积威之下”不免产生危机感和彷徨。现实生活的压抑令词人产生对过去岁月(或将来)的想念,我们或许不能称它为对现实的反抗,但这起码是一种坚持或不屈服。所以在柔和与浅淡的形式背后仍然蕴藏着这么深厚的感情。

五、对句式和音乐感的关注

词人巧妙地运用“一剪梅”重叠的结构形式,形成了四组排比句。这种整齐的结构对上文所提到的和谐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上文提过的七字句大多表达一种主观感情,后面的两个四字句是七字句的延续或具体表现,但都是一种客观情况。这感情的转变当然与句子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有密切关系,但连续四组一长二短的句式亦有助于感情起伏的节奏,即先发出了由七字句表现的深厚情感,再转而为较客观的四字句描述,两个平行的四字句使内容互相对称及渐趋谐和。这都反映了词人的心理变化,造成柔和中杂有激荡;但这种先扬后抑的结构,表示着词人感情的表面始终以柔和为主。这与我们在上文提到潜在的情感表现是一致的,即与民族及文人被压制的意识有关。另外,下文的内容能与上文的内容明显地形成对比,亦是四字句能整齐排列所促成的,如“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美好生活与“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漂泊生活便形成清晰的对比,句式的排列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词牌(句式)是有其表达的需要才选择运用。这由句式所造成的感觉能与词的主题表达互相配合。

最后,“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种对句的语调漫不经意,没有给人凄厉之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语调亦是较轻柔、谐和的。这是由于两个四字句的第二字都相同及整句字数相同所致。而全词用的平声“幽”韵,读来不紧不促,亦与意象的柔和及白描所形成的清淡有关。这反映了在不同的形式中,各自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如意象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句式加进节奏感等,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点,即较柔和及清淡的感觉,这与社会环境是有关的。

六、结语

总括而言,本文采用了新批评的“细读”方法,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对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释,没有把文本内容联系词人的生平,而是尽量找出文本的多种含义,期望深入地发掘文本中的内涵和特色,从多方面了解《一剪梅·舟过吴江》。新批评的理论对赏析文学作品有相当的好处,其重视文本的词句和多义性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是深入阅读文学作品的良方。

{1} 陈敬介:《众里寻他千百度──宋词》,咏春图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97页。

{2} 袁征:《蒋捷白话词浅说》,《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4期。

{3}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5页。

{4} 路成文:《论蒋捷词的漂泊情怀及其文化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 张静:《无奈与无依的漂泊——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 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239页。

作 者:邱铭熙,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李国宝中学语文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理论。

4.语文《一剪梅》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1、感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体会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联想导入

( 幻灯片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李清照的词。我是怀着无限景仰之情说出这三个字的。李清照,宋朝婉约派词人,她的一生既享有幸福,又饱受苦难,她能以身世入词,以真心写词。其词清新素雅、独特深刻。历史的车轮已滚滚而过,可是当我们蓦然回首一千多年前风雨飘摇的岁月时,依然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美神般的李清照。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她,重睹她的风采。

(展示《荷塘仕女图》展示一组CAI画面2)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藕花深处、仕女沉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图里有荷花﹑少女,同学们看到这些你能想起初中学过她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画面点出文字《如梦令》师生齐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赏析)常忆起在溪亭游玩到日暮时分,沉醉于美酒,沉醉于美景忘了回家的路。尽兴而归,乘舟而回,却又被美景所诱错误的把船划入了藕花深处。急着划呀,急着划呀,却又惊地滩中雪白的鸥鹭翻飞起舞。(留出学生回味的时间) 一个开心畅游了一天带有一点微醉的少女,一大片粉红的荷花,一群翩飞的雪白沙鸥 。诗人用这些意象构造了一幅多么美的意境啊(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景中的人心情又该会多么愉快啊。我们来了解此时作者。(幻灯片3)

师:(启发)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是当时有名学者和散文家,官至礼部员外,母亲出身名门善文学。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

词中写的就是她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

二、研习《一剪梅》

师:(提示)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赵明成翩翩一少年公子,又是文学知己,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琴瑟和谐,生活安适美满。其间明诚亦有外出为官,易安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她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词句,相思之苦,婉转缠绵,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簟(diàn):席子。 裳(shang):裙子的一种。

1、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两拍。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听录音揣摩:(2分钟)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女学生演读(读的确实不错,温柔而缠绵,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萦绕其中)

学生齐读:

2、理清思路、赏析意境

师:请大家思考,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生:我认为内容是:荷花谢了,环境很冷清,词人登上小舟,思念她的丈夫,看到大雁也回来了,月亮也圆了,她的丈夫却还没回来。

师:这位同学讲的较全面,我们把他的话浓缩为,在一个荷叶凋零、竹席生凉的秋日里,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词人独自登上兰舟,却又无时无刻不再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师: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词中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意象,先请同学们把本词中的意象找出来。

生:有荷花、雁字、月亮、花、水。(生踊跃回答)

师:很好,大家都把“象”找出来了,我们说“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所以我们应在这些“象”前面加上可体现作者“闲愁”的字。(师点击残荷、玉簟、雁字、满月)

分析理师:请大家从这些意象中任选一至两个分析。

生:我选残荷,荷花一瓣瓣掉落了,就让人觉的很凄凉,所以体现出作者的忧伤。

师:(补充)荷都已经残败时令至秋,以点带面写出秋的萧条,透露出一种伤春惜时之感。

生:玉簟是指竹席生凉了,天冷了,李清照会担心远方的丈夫是否能照顾好自己。

师:很好,想象力很丰富,另外,竹席生凉了,身上会冷,心上也就有了凉意!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冷。怎样才能消除这相思之苦呢?还是离开那冷冷清清的闺房到外面散散心吧

生:我说归雁,词人看到大雁都回来了,可丈夫还没回来,所以就……?

师:(补充)雁是遵守时令的候鸟,就在大雁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忧伤,使归雁体现出了闲愁。

生:我说满月,月亮都圆了,可人还没团圆。

师:很好,月圆而人未圆,所以词人心中倍感凄凉。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那么这里的满月就成了一个让人忧伤的意象。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齐)相思!

师:这种相思之情,在词中体现为一个词眼是……?

生:闲愁!

师:闲愁是一种闲极无聊,情感没有寄托的愁,是一种淡淡的忧伤。相思是产生愁的原因。

师:词人委婉缠绵的闲愁就这样通过语言和意象体现出来了,我们确实能从中感受到词人细腻的情感。

师:(总结)这一组意象都弥漫了作者淡淡的忧伤和无法排遣的愁绪,真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啊!那么词人由此而叹惋……?

生:(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师点击出此句)

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情之深、重!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比较关联词“才 ……又 ……”和:“才……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情深情重)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⒋比较两首词,加深理解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感情表达上有哪些不同?

小结:

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根据《一剪梅》创作的Flash,加深对“闲愁”的体悟。让我们静静的看,静静的听,静静的.想。(气氛静穆,所有人都沉浸于优美动人的Flash中,感受古典美的哀婉)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火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带来对我的问候?

你排成人字在云头,却空有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水儿在流,同样的相思,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三、扩展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宋廷南渡,明诚病逝,清照连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她以一个孤苦的年迈妇人之身寄居兄弟之家,终又不堪寄人篱下而再嫁市井,以卖字为生,她的词在南渡之后字字如泪滴落,一句一哽咽,《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词所表达的就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四、小结:

清人王士祯说过,婉约以易安为宗,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女宗师。传说中的才女不少,但真正地能不让须眉的才女只有李清照。《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反之,分析文学作品也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是不能分开的,也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次,鉴赏诗词应: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联系背景体会感情

★ 优秀教学设计

★ 李清照一剪梅

★ 《一剪梅》经典说课稿

★ 《一剪梅》试题

★ 《一剪梅》学案

★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

★ 三顾茅庐优秀教学设计

★ 《氓》优秀教学设计

★ 《莺》优秀教学设计

5.《一剪梅》教学感言 篇五

得:

1.既然是一堂阅读欣赏课,就要让声音来充实整个课堂,因此在导入时用歌曲让学生品读。学生在听唱声中走入了这堂课,,整堂课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其对课堂的爱好。

2.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路。

3.教会学生鉴赏并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失:

学生文言文的功底不足,积累不够,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鉴赏不能深入。

6.李清照《一剪梅》诗歌教学实录 篇六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画面: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1~2分钟

2、感知: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

背景插入: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朗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全班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情感:语速缓慢,音调低沉,语气绵延悠长,把握轻重缓急。

4、示范朗读:播放录音

5、个别朗读:请1位学生演读,另一位学生点评,并试读。

6、全班朗读

三、深入品析

(一)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相思之愁的?

(学生自由理解诗歌,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想象)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7.高二《一剪梅》教学设计 篇七

本节是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上, 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分析, 介绍了这个定律的一些应用。“案例分析一”是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欧姆表的工作原理, 从而拉近物理与技术的距离, 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是制造仪器或设备的理论基础。“案例二”设置了一个错误, 试图让学生讨论, 发现错误并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从而明白电源内阻对外电路的影响, 体会闭合电路和部分电路的区别, 提高学生全面思考, 分析电路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欧姆表的内部结构, 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欧姆表的工作原理, 正确掌握欧姆表的使用方法。

(2)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能灵活运用这个定律分析并计算电路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 了解欧姆表的内部结构并掌握欧姆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 通过分析、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分析, 引起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重视,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关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精神。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姆表的工作原理, 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思路】

1.引导学生回顾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和多用电表测电阻的实验。提出问题:欧姆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通过刻度值能直接读出电阻值呢?

2.展示多用电表的测量电路, 启发学生自己通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欧姆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欧姆表内阻的含义, 欧姆档调零的方法及原理, 测量未知电阻的方法和原理。

3.通过学生讨论, 交流, 让学生清楚欧姆表的刻度为什么是不均匀的, 为什么每次换挡时要重新调零。

4.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案例2”, 让学生独立解答本案例, 指出1、2小题解答是否正确, 并让学生上黑板展示第二小题的正确解答, 最后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器材】

多用电表, 两个定值电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一个重要的电学规律, 在电路设计和分析中经常用到它,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它的内容是什么?你能写出它的一般表达式吗?

◆新课展示

一、探究欧姆表的工作原理

1. 提出问题

案例1在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的阻值时, 先要将红, 黑表笔相接, 进行电阻调零, 再将红, 黑表笔间接入被测电阻, 就可以通过刻度盘的示数直接读出电阻值。欧姆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通过刻度盘能直接读出电阻值呢?

2. 教师活动: (投影) 欧姆表内部电路图,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

图1是多用电表电阻挡的原理图。设表头的满偏刻度为Ig, 内阻为Rg;电池的电动势为E, 内阻为r;可变电阻为R% (调零电阻) 。则欧姆表的内阻是多少?

学生:欧姆表的内阻R0=r+Rg+R

(1) 当红、黑表笔相接触时 (如图2甲) , 相当于被测电阻Rx=______, 调节____的值, 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到____, 且Ig=____, 所以电流表的满刻度处被定为电阻档的____。

(2) 当红、黑表笔不接触时 (如图2乙) , 相当于被测电阻Rx→____, 此时电流表的指针指零, 所以电流表零刻度的位置是电阻档刻度的“∞”位置。

(3) 当红、黑表笔间接入被测电阻Rx时 (如图2丙) , 通过电流表的电流I=_______, 一个Rx对应一个电流值I, 我们可以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I值对应的Rx值 (图3) , 就可以从刻度盘上直接读出Rx的值。

(4) 中值电阻:电流表的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央时所对应的Rx值叫中值电阻, 此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所以中值电阻R中=R0=Rg=r+R。

(5) 如图3欧姆表的刻度是______的, 零刻度在刻度盘最____, 越往左边刻度的密度越大, 读数时要注意, 在中值电阻附近读数比较准确。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实际测量电阻。

学生测量, 教师巡回检查。

二、鉴别真伪, 触发思维

我们已经通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探究了欧姆表的工作原理, 你能否利用它分析电路问题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87页的“案例2”的内容, 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解答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 (投影)

案例2%如图4所示, 电源的电动势为3V, 内阻为1Ω, 两个相同的小灯泡H1和H2的额定电压为2.5V, 额定电流均为0.3A。 (1) 当开关S1闭合, S2断开时, 试计算H1中的电流和加在上的H2电压。

(2) 当开关S1, S2都闭合时, 试计算H2中的电流和加在H2上的电压。有同学做了如下的解答:

小灯泡H1上的电压即为路短电压:

(2) 因小灯泡H2与小灯泡H1并联, 小灯泡H2上的电压U=2.7V, 小灯泡H2中的电流:I=UR2=82..37A=0.33A

(1) 先安排课堂练习, 让学生独立解答本案例, 然后让学生指出第1, 2小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2) 让学生出示第二小题的正确答案:

灯H2两端电压U2=I2R=0.29×8.3V=2.4V。

(3)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产生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b.在什么条件下案例中第二小题的解题法方法是正确的?

c.电源的内阻对电路中的路段电压有什么影响?

在讨论的基础上, 主要由学生归纳以下结论:

a.S2闭合后, 外电路总电阻改变了, 小灯泡H1两端的电压也要随之改变, 而不在是2.7V。b.当电池的内阻r=0时, 案例中第二小题的解题方法是正确的。教师可在此介绍恒压电源的概念。c.由U=E-Ir和知, 当外电路中的电阻发生变化时, 路端电压U将发生变化。只有当电池内阻r=0时, 路端电压U才不发生变化。

◆反馈练习

1. 用多用电表欧姆档测一未知电阻。

将倍率选择开关旋至“×100”.测量时, 指针停在“0”刻度线的地方。为使读数更精确一些, 有下列可供选择的步骤:

(A) 将红黑表笔短接;

(B) 将选择旋钮拨至“×K”档;

(C) 将选择旋钮拨至“×10K”档;

(D) 把两表笔分别接触待测电阻的两端, 记下度数;

(E) 调节调零电阻, 使指针指在“0”刻度线;

(F) 将选择开关拨到交流高压档。

请选出必要的操作步骤, 并按合理的顺序把步骤的代表字母填在横线上。。

【解答】C、A、E、F、D。

◆课堂总结

1.知能要点图解

2. 规律方法总结

(1) 欧姆表的刻度规律:I与Rx为非线性关系

(2) 欧姆表的中值电阻:R中=R0=Rg+r+R

3. 易误问题三点警示

(1) 把欧姆表与电流表, 电压表混淆, 误以为Rx=0的位置表盘最左端。

(2) 换用其他欧姆档时, 忘记重新调零。

(3) 使用欧姆表读数时忘记乘以倍率。

◆家庭作业与活动

1.认真完成课本P88课题研究“关于用电高峰的调查研究”

8.“中华第一剪” 篇八

盛夏炊烟爬上云端,暮冬树梢白雪初醒,夜色鸟儿枝头入巢……你能想象到这些美景再现在剪纸作品中吗?近日,由福建省美术馆主办的“黑土地中国风——李宝凤现代剪纸艺术展”在福州开幕,80多件剪纸艺术精品亮相,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据介绍,李宝凤为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民间艺术家,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中华第一剪”。她潜心研究创作剪纸艺术30多年,作品融合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古典艺术与实用装饰艺术、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2000年以来在国内外多地举办个人巡回展,这次是她首次来到福州办展。

李宝凤原是长春市一名乡村教师,谁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她会成为“中华第一剪”。李宝凤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就对画画和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找来铅笔、粉笔往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玻璃柜、窗户上画。“小时候也没有别的游戏,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画画和剪纸。”李宝凤告诉记者。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穷,李宝凤不能继续上学了。当时,县里要成立第一职业高中,为中小学培养音体美教师,她有幸成为那里的旁听生。两年后,她被破格录取为小学社办教师,那年,她21岁。李宝凤回忆说,给孩子们上第二节美术课时,她发现孩子们买不起蜡笔。没有颜色的美术课怎么上呢?最后,她决定教孩子们剪纸。

1997年,李宝凤创作的长3米、高1B米、立体展示55位人物形象的大型剪纸作品《大观园》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随后,她的剪纸越做越大,也有名了,被誉为“中华第一剪”。

和寻常剪纸作品不同的是,李宝凤的剪纸作品向版画学,却保持了刀法与纸感的和谐;向国画学,融进了写意和写实的和谐:向油画学,构成了精巧细腻的画幅创作与空间丰富的和谐。在把握好传统剪纸手法的同时,又显示出线条与色彩、单色与套色、染色与贴裱的和谐。整个展厅一扫传统剪纸的“满堂红”,变得色彩斑斓,人、植物、动物、景色如实景般真实。不少美术系学生惊叹,“这是剪纸吗?根本就是油画、国画呀。”

此次展览分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物肖像等主题,每幅作品都申请了专利,只此一件。李宝凤告诉记者,每一幅作品,从创作采风、构思到完工差不多要半年时间,为表现苗族妇女头戴银饰的立体和真实感,李宝凤就用了60多层的纸张套叠剪裁。

9.浅谈高二艺术生数学教学策略 篇九

一、艺术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1.学习态度、习惯方面

艺术生普遍害怕数学, 他们觉得高中数学知识抽象、难学, 如“集合的概念”“函数的概念”等.他们在平常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学习数学, 体现在:课堂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 在课后没有及时复习, 课外的练习题不自觉做, 新学的知识、解题方法没有得到巩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知识的障碍越积越多.他们做题和计算的速度很慢, 如做一道简单的解答题, 他们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他们觉得这样学习数学, 倒不如把时间放在学习其他学科上.

2.学习时间方面

艺术生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 又要学习术科专业知识, 因此, 他们在学习时间分配方面要兼顾两方面, 因而用在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自然就相应少, 特别到了高二第二学期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术科的学习上, 只有等到高三第一学期末术科高考考试结束后才会把全部精力放到学习文化课上.

3.知识基础方面

(1) 知识缺漏严重.艺术生上数学课反应慢, 有很多学过的基本知识都忘了, 就算记得也一知半解, 不会应用.

例1 如图,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 E, F分别是AB, 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分析 此题是检查学生“线面平行定理”的应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证明EF//BD, 由E, F分别是AB, AD的中点可证, 但很多学生不理解由这个条件可证EF//BD, 原因是他们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忘了.

(2) 数学概念、公式、性质难以记住.艺术生学习数学的最大困惑是对很多基本概念、公式、性质记不住, 因此, 在应用起来就束手无策.

例2 已知经过椭圆undefined的右焦点F2 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AB, 交椭圆于A, B两点, F1是椭圆的左焦点.

①求△AF1B的周长;②如果AB不垂直于x轴, △AF1B的周长有变化吗?为什么?

其实这道题由椭圆的概念容易解答.第①问中, 一些学生是根据椭圆方程先求出F1, A, B坐标, 再求△AF1B的周长是20;而第②问, 大多数学生无从入手解答.分析其原因是没有理解椭圆的概念, 更谈不上能灵活运用.

艺术生认为高中数学的概念抽象, 公式多又难记.其实他们是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不能灵活运用性质, 没有弄清公式的由来及用途, 又不注意及时做题巩固, 他们大多记忆公式是死记硬背的.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记忆概念、公式等要在理解中记忆, 并通过做练习巩固, 才能印象深刻.

(3) 运算能力差.

例3 求函数undefined的单调区间及极值.

此题数值不大, 计算量不多, 学生都会用导数求, 还有学生求出极大值点是undefined与极小值点为1, 但很多学生没有求出正确结果.分析其错因:求导函数的零点出错, 或解不等式出错导致结果错, 或最后把极值点代入计算出错.艺术生解答问题常出错, 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计算要分步做, 做完后还要检查, 杜绝用计算器算.

(4) 容易混淆相近的知识.由于基础等因素, 艺术生的辨析能力较差, 经常混淆相近的知识.如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中的“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 他们开始学习四种命题的关系容易学会, 但学了“命题的否定”后, 很多学生把两者混淆了.所以, 教学相近的知识、公式, 多举例让他们进行讨论, 注意区别异同点.

(5) 审题粗心, 解题会而不全.艺术生做题失分的一个原因是粗心.审题粗心, 漏看条件, 抄错数据造成失分;或者会用某个知识进行解答, 但不够全面而失分.

例4 已知点F是抛物线undefined的焦点, 则F的坐标为 ( ) .

undefined

此题很多学生做错.不少学生认为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答案选C或D.这样犯错很不应该, 题目并不难, 也并非不会解.错因:明显是审题粗心造成的.

二、艺术生数学教学的策略

数学新课标理念是:教育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而艺术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 其原因是存在较为严重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了全面提高艺术生的数学基础, 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下面谈谈对高二艺术生数学教学的策略:

策略之一 培养艺术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兴趣, 强迫他们去学, 会适得其反;相反,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就能激发其主动学习, 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 仍能坚持.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进行知识的引趣, 举一些与生活中有关的实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时, 抓住美术生的兴趣特点, 引导他们如何学习三视图, 由于他们有美术基础, 因此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其他班的同学都要好;另一方面, 以情感为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 和学生打成一片, 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师生之间形成了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 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策略之二 增强艺术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心理方面及知识障碍的积累, 很多艺术生学习数学往往信心不足, 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有耐心, 要沉得住气, 要关爱学生, 唤起学生的自信.多找学生的优点, 对学生多鼓励, 并建立合情合理的评价方式.如:平时作业做得优秀的和测试成绩优良的、进步的写上一些鼓励的语句或在课堂表扬, 并展览优秀作业和优秀测试卷.课堂上, 设计的教学内容要通俗易懂, 例题、练习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台阶”, 让多数学生都能会做, 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自信.

策略之三 降低难度, 放慢进度

艺术生在数学课堂上思维反应慢, 做题速度慢.因此教师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工, 降低难度.教学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时, 进度稍放慢, 把教学内容创设为“低台阶, 小步走”, 力求每个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例如数学必修2第68页证明两个平面垂直:

例5 如图, 已知AB是⊙O的直径, PA垂直于⊙O所在平面, C是圆周上不同于A, 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让学生审题, 引导学生分析证明两个平面垂直所需的条件后, 把下面的证明过程完成.

证明 由已知条件, 设⊙O所在平面为平面ABC.

∵AB是⊙O的直径,

∴是直角, 即⊥.

又 PA⊥平面ABC, ∴⊥.

又 ∩=C, ∴BC⊥平面.

又 BC在平面, ∴平面PAC⊥平面PBC.

学生经过这样反复练习, 基本掌握了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的思路、方法后, 课外的作业或练习题就要独立完成.这样课堂上做到以教师为导学生学为主, 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到实处, 使学生得到发展.

策略之四 课堂采用“学案”, 提高教学质量

艺术生的数学基础很薄弱, 学生难以在45分钟把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上, 要发挥课堂的主阵地, 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收益, 就是使用“学案”.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 以基础知识为主 (也可以作为教案) , 课前发给学生.学案教学以学案为载体, 学生依据学案,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使用学案教学, 每名学生都有事做,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和收益.

策略之五 培养艺术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 (1) 养成做好预习的习惯; (2) 上课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只记结论; (3) 养成勤做题的习惯和收集错题笔记. (4) 每学完一个知识或一个单元, 进行总结、反思, 把知识进行口述几遍从而构成知识网络.

策略之六 培养艺术生的阅读能力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 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是数学特有的语言形式, 它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 通常一个数学符号就代表一个数学概念.如符号“∈”, 当元素a属于集合A时, 就表示为“a∈A”.“∈”反映的只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反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就不能用这个符号, 只能用⊄, ∪, ∩等其他符号.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抓好艺术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具体的阅读方法: (1) 重视阅读课本, 正确理解课本叙述的定义、概念、定理, 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 深刻理解其语意, 尤其是符号语言的意义. (2) 指导学生做好数学阅读笔记. (3) 引导学生养成边读题, 边思考, 边画出相应的草图, 边寻找解题的思路, 学生经长期的实践, 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4) 养成每天都阅读数学的习惯, 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 读一读数学的概念、性质、定理, 看一看公式的推理, 只要能坚持, 对提高数学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学工作中注重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渔”, 才是数学教学关键所在.

三、艺术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艺术生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对他们有正确的认识, 有无微不至的关爱, 有诲人不倦的耐心和锲而不舍的恒心.

2.对艺术生的数学教学不能照本宣科,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抓好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 做到讲练结合, 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3.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 选择正确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能力.

4.怎样引导艺术生安排学习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之间的时间关系, 做到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两不误.

摘要:目前, 由于高二开始实行文理分科,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兴趣进行不同的选择, 有的选择文科并选报美术或音乐, 这类学生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不但基础薄弱, 还害怕学习高中数学, 一般的教法已不利于激发他们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的兴趣, 不能适应其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这类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努力探索出更加适合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艺术生,现状,数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修必2与选修1-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何广春.高三文科学生数学学习常见问题及分析.广州:中学数学研究, 2007 (5) .

[3]刘鸣放.为了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而竭尽全力——浅谈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几点做法.广州:中学数学研究, 2007 (10) .

10.一剪梅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 赏读结合,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难以排遣的相思愁源自于深深的爱恋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类型 诗歌欣赏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诵读指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结构特点:

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由朗读:

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

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学生齐读:

思考: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三、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小组研讨交流 上片:

思考:

1、首句中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2、词人排遣孤独寂寞的方式是什么?排遣掉寂寞了吗?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描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怎样的意境呢? 下片:

思考:

1、“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露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如何领略心心相印的情感?

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分析“才——却——”的妙用。

四、拓展鉴赏:

让学生回顾近期所学有关“愁”的相关诗词,教师并提供相关的诗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六、作业:

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七、板书设计

荷花残

上片 竹席凉 清丽萧疏 秋

一剪梅 西楼月 愁

下片

相思情

11.《一剪梅》教案 篇十一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4.读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七、拓展阅读

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和联想与想象,理解李清照另一首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唐代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此词写相思之苦离别之情,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实际上有一个指导思想:通过一篇的教学而认识一类的作品,课堂教学中,将李清照前后时期联系起来便于把握她作品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从情境中发掘诗词内在的情感之美。

附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探析

南渡为界,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生活优越贵妇人形象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老妇人形象哀痛而绝望

《一剪梅》前期作品

情景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情感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关切

阅读方法

12.小学数学剪一剪教学反思 篇十二

错例2:学生剪出的作品有可能会是两边都是半个“皮皮”。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便结合实际让学生分析出出错的原因。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找到了出错的原因

错例1分析:两个“皮皮”是断开的,是由于没有把“皮皮”的胳膊画过边。

错例2分析:两边都是半个“皮皮”,说明这个学生是从开口那边画的,应该是从折痕那边开始画才正确。

上一篇:入队仪式前队知识教育下一篇:现场安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