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参与式教学法(共11篇)(共11篇)
1.什么是参与式教学法 篇一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怎样让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呢。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次、把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兴趣。“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上课一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中学数学课堂,让学生自行探究、研讨是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以几何级数激增。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但自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后天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努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指导学生自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又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只有在平时课中坚持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多次强调: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对此做了具体细致的阐述。那么,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呢?第一、感受数学,数学
2.什么是参与式教学法 篇二
一、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沟通的过程, 这种沟通就是对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 从认识心理方面看, 建构主义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 通过本人的内化、重组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充分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达到想学、乐学、爱学、善学的目的.从当前的情况看, 要激发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故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目的, 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远期功效.在课堂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模式, 走出传统“误区”, 教师应对数学教学的目的、难点、关键点等掌握得相当准确, 同时对教学的时间掌握得相当严格, 须知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行不通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精讲, 要注意知识系统的传授, 更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转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讲解过程中, 不能只顾讲解、轻运用, 不能只顾结果、轻过程, 不能只顾机械地解题、轻系统知识的归纳.
二、应用恰当的方法, 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动机
1.设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知、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 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我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 王芳到李珍家去看她, 当时李珍正巧在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习题, 王芳看了看就说李珍做错了.李珍很惊讶, 问王芳有什么秘密方法, 这时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种秘密方法?只见学生齐声地说:“想.”于是学生十分有兴致地上完了这节课, 效果十分明显.
2.有效地引发冲突, 提高学生的注意度
认知冲突是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间的冲突或异议.这种认知的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 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 从而调动学生有效、积极参考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椭圆的定义”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椭圆的实物接触较多, 对椭圆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但是他们还无法真正揭示椭圆的本质.此时教学就问“究竟什么叫椭圆?”, 学生很难答得上来.但此时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已产生急切想知道的心情, 这时引入正题进行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3.要不断给予学生成功感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就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成功, 不断增强学生想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又一关键.
4.恰当开展开心的课堂竞赛, 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热情
恰当开展数学课的开心课堂竞赛, 是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 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强烈, 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会大大增强, 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可恰当采取开心竞赛的形式来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
3.爱是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桥梁 篇三
关键词: 爱 教学点滴 课堂教学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浅谈教师该如何爱学生,而这份爱对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又是何等重要。
一、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没有爱的教育就如无水的池塘。”爱的教育就像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备受鼓舞,获得无穷的信心。真正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爱学生,就要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
记得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以“心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在指导时,我让学生谈谈如何构思这篇文章或者说你想到了哪些积极正确的心态。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积极正确的心态——“自信心、进取心、平常心、感恩的心、乐观向上的心”等,突然只听一位学生大声说:“野心。”话音刚落,学生哄堂大笑,我沉下脸,严肃地问:“是哪位同学说的?”只见张恒脸窘得通红,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看他这样,我也不忍训斥,一改刚才严肃的口吻,平和地说:“张恒能有这样一份豪气、霸气,正验证了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正所谓人如其名,他的这份恒心,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将来必然成就一番伟业,他的野心也是他进取心的写照。这是一种很向上的心态,值得赞赏。”在以后的学习中,张恒比以往更努力、更刻苦。一种宽容,一分鼓励,一句提醒,一分尊重,给予学生的是永不枯竭的甘泉。这样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二、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
曾遇到這样一个学生,很贪玩,上课时最爱“耍宝”,常常是我刚在上面讲一句,他马上就会在下面大声地接嘴,有时候我让学生回答问题,他还要发表评论,结果逗得全班哄堂大笑。我找他谈话,他却理直气壮地对我说:“我这还不是帮你活跃课堂气氛啊!不愿意那我以后不说话就是。”上课了,他果真不再“耍宝”了,我这才知道,原来他的不说话就是不听课了,他做他的:睡觉、开小差,我讲我的。可是不听课不行,我又找他谈话,他居然反问我:“不是你要我不说话的吗?我没有再干扰课堂了啊!”就这样,反反复复地,一会听会课,一会又开始“耍宝”,一会上课开小差。说放弃他吧可惜,谈话吧他又油盐不进,我倍感头痛。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调研,发现他对音乐情有独钟,我心想能不能借助音乐,改变他的学习态度呢?说来也巧,那天课堂上我引领大家一起欣赏研习现代诗歌《六月,我们一起看海去》,研习完后,我要求学生马上背诵,并说:“我们现读现背,看看谁背的最快!”过了一会儿,我开始问:“好,谁能背了?”因为时间紧,所以几个平时背书比较快的学生都低下头,突然有人在最后一排举起手,我一看是他,不大相信他能背,可是全班就他一个人举了手,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请他起来,没想到的是,他站起来之后说:“老师,我可以唱这首诗歌吗?”我先是一怔,既而欣然地说:“当然可以。”于是他轻唱了起来,其余的学生也跟随他的旋律打起了节拍,他用唱的方式背完了这首诗,全班学生都为他鼓掌,我非常惊讶也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他也是满面笑容,看得出来他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很满意。看着他兴奋的表情,我灵机一动,课后赶紧趁热打铁地找他谈话,又一次表扬他今天的表现,并鼓励他以后好好学习语文,为自己以后在音乐之路上铺垫基石。他在周记中写道:“现在对语文非常有兴趣,非常有自信,背书也背的特别快。”我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他上课认真地听讲,课后认真地背书,甚至连练习册上的作业在我讲之前就做好了,比起以前真的转变太大。因为他的转变,我感到很欣慰,没想到当时简单的表扬、简单的肯定换来了如此大的效果,改变了他对语文的学习态度。
孔子曾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
倾注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全体教师的一致追求。这种爱是真诚的,它牵系着师生的心灵;这种爱是无私的,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了爱,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心心相印;有了爱,师生之间和睦相处。让我们用关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用关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用爱谱写出课堂教学“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张万祥.一句话改变人生[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黄厚江.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M].语文教学通讯,2010(5).
4.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篇四
“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曾以这样一则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项目: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工作。规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
2、项目教学法:一个由学员组成的小组有一项确定的工作,他们自己计划并且完成工作。结束时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结果。
木匠的儿子:我们老师说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老师使用项目教学了,„„„讲了一大套理论。老木匠说:20年前,我带徒弟时,就是从做一个小板凳开始的,就是项目教学法了,只是没有这些理论而已。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如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但初次学习的操作技能或新知识不一定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有时,参加项目教学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领域,如技术专业和财会专业,目的是训练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部门同事合作的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 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笔者设计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具体见如下六步:
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确定项目。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5、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5.什么是教学重点 篇五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通过自己十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此问题有如下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不仅纵的有这样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自己在教学中运用了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点难点:
三、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自己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例如:在备“正反比例应用题对比练习课”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把突破口放在板书设计上.四、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几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
五、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6.什么是微格教学 篇六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2.微格教学的基本特点(1)技能单一集中性(2)目标明确可控性(3)反馈及时全面性(4)教学转换多元性
3.课堂教学设计所涉及的主要理论(1)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2)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4)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5)巴班斯基的认识活动分类(6)拉斯韦尔的传播理论 4.微格教案设计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在微格教案设计过程中,实训者必须明确微格教学的目的,以技能为中心设计教案。
(二)详尽性原则
详尽性原则是指在微格教案设计过程中,实训者必须周全详细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书写注明。
(三)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在微格教案设计过程中,实训者必须考虑诶个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并作出灵活的处理设计。
(四)修正性原则
修正性原则是指在微格教案设计过程中,实训者应当综合各方意见和具体实践,对教案存在的问题,即使交易修正和更正。
5.微格教学教案设计的具体项目有哪些?(1)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3)时间分配(4)检验设计内容
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1)加涅将智慧技能的学习分为六个层级:1.连锁,2.辨别,3.具体概念,4.定义概念,5.规则,6.高级规则,并指出每个高一级的层次都以低一级的层次为基础,学习要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2)他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7.杜威反省思维的五个形态是什么?(1)暗示,在情境中感觉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2)问题,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3)假设,提出问题的假设;(4)推理,推演观念或假设的涵义;(5)检验,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取得直接经验.8.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具体分类?(1)组织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第一大类);有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思维求知法;控制学习法.(2)刺激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有刺激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法;认识学习义务引发学习动机的方法.(3)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第三大类),有口头检查法;直观检查法;实习检查法。9.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Who(谁)?控制分析 即分析教师的职业角色概念,教师的教书育人、敬业意识.(2)
Say what(说了什么)?内容分析
即分析确定本课程要传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3)which channel(经什么途径)?媒体分析
即利用何种媒体来传输教学信息,教学环境如何.(4)whom(对谁)?受众分析
即分析教学对象的兴趣、特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学环境如何.(5)what effect(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即分析教学信息传播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也是教学诊断、评价。
10.在微格教学新模式中,爱伦教授提出的2+2重点反馈方式的内容是什么? 即小组每位成员听完课后要提出2条表扬性的意见及2条改进性建议,最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总结出2条表扬性的意见及2条改进性建议。11.微格教研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先进行在特定课题理论指导下的实际教学的现场观摩与实况录像;再重放录像、观摩录像,进行自我反思与直观再现式同 研讨;然后进行理性总结、理论升华;最后还要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予以检验、拓展。12.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13.郭友在<<教师教学技能>>一书中设定的10项教学技能体系是什么?(1)导入、(2)教学语言、(3)板书、(4)教态变化、(5)教学演示、(6)讲解、(7)提问、(8)反馈强化、(9)结束、(10)组织教学。1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5.板书技能应用的原则是什么?(1)科学性原则(2)条理性原则(3)计划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 16.讲解的类型有哪些?(1)解释式讲解(2)描述式讲解(3)原理中心式讲解(4)问题中心式 17.讲解的技巧有哪些?(1)巧设疑问(2)妙用事例(3)合理组织(4)及时反馈
18.讲解技能应用的原则是什么?(1)学科性原则(2)点拨思维(3)生动启发
19.演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科学直观易理解(2)现象明显易观察(3)结构简单易准备(4)动作规范多重复(5)安全可靠易操作 20.提问的要领有哪些?(1)主题明确得当(2)难易程度适中(3)问题要有启发性(4)停顿与思考(5)时机与应变 21.导入的方法有哪些?(1)问题导入(2)故事导入(3)悬念导入(4)实验导入(5)情景导入(6)经验导入 22.教学语言的特点?(1)规范性(2)科学性(3)艺术性 23.课堂组织的概念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措施,不断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达到预定课堂目的的行为方式。24课堂组织技能的使用技巧?
(1)变化吸引(2)提问点拨(3)暗示纠正(4)竞赛激励
25.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强化技能的手段(1)、语言强化(2)、动作强化(3)、标志强化(4)、活动强化(5)、获得反馈 26.结束技能的类型(1)总结归纳法(2)拓展延伸法(3)新旧对比法(4)练习评估法(5)承前启后法 27板书的应用要求(1)科学性原则(2)条理性原则(3)计划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 28整合训练
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是建立在课堂技能分解训练之后,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完整实施的过程。
29新课程强调要“面向学生”主要含义是什么?(1)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3)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是课程教学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感觉等。
(面向每一个学生 面向学生每一个方面)
30.微格教学实施的步骤有哪些?(1)理论研究和组织。(2)技能分析和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再循环或总结
31.微格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有哪些?(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2)训练的创造性和标准化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什么是面积”教学课例与评析 篇七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过程, 认识图形面积的意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各种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硬币、剪刀和透明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 兔宝宝和兔弟弟非常能干, 各选了一块菜地, 准备种萝卜, 谁的地大一些呢?
看来大家也是意见不统一, 好, 学了今天的内容, 大家就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了。
【评析】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开始, 教师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为探究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揭示面积的意义
(一) 物体表面的面积
1. 感受面积。
(1) 比掌面。小朋友, 伸出你的小手, 看看我们的手掌面, 再看看老师的手掌面。谁的手掌面大呢? (师与一个孩子比手掌) 。
同桌同学比一比, 谁的手掌面大。 (汇报和谁比的, 谁的手掌面大。)
(2) 比数学书封面和黑板表面。说说数学书的封面在哪里?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 再看一看黑板的表面, 说一说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谁的面大?
(3) 比硬币。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 请你先摸摸两枚硬币的表面, 再比一比谁的表面大?
(4) 找一找。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 比一比它们表面的大小吗?
2. 描述面积。
其实,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同时课件闪烁下列物体的面:荷叶的面、乒乓球台的面、电视机的屏幕。) 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数学中,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 称为它们的面积。 (板书:大小面积)
3. 比较面积大小。
请你任选两种物体的表面, 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
【评析】利用摸一摸、比一比课本面、桌面、黑板面等活动, 让学生对面积有初步的感知, 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体会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身边的资源, 简单易行, 参与面广, 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 平面图形的面积
1. 涂一涂。
拿出桌面上的作业纸, 看看上面有什么图形? (长方形, 圆, 三角形和一个由四条边组成的不封闭的图形。)
下面我们来进行涂色比赛, 用红色笔把你喜欢的一个图形涂满, 不能有空隙。
2. 说一说。
谁涂得最快?你涂的是几号图形?他当冠军你们服气吗?为什么?
谁能说说你涂的图形的面积在哪?有没有涂 (4) 号图形的, 为什么?
3. 归纳意义。
看来, 面积不但可以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 而且也可以表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呀! (板书:或封闭图形的)
【评析】教师创设“涂色比赛”引起学生对游戏公平性的关注, 也就是引起学生对图形大小的关注, 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做了铺垫。通过辨析不封闭图形有无面积,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三、操作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1.小组探究。
我们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认识,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一个实验。
(投影出示要求) 想一想, 怎样比较下面每组图形的大小?
(学生小组探究)
2.小组汇报 (可以让学生在投影上演示) 。
(1) 题:通过观察, 可以比较出三角形的面积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2) 题, 通过观察比较出左边的树叶面积大, 右边的面积小。也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进行比较。
(3) 题, 用剪拼的方法来比较。投影出示剪拼过程。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同。
(4) 题, 也可以用重叠的方法得出, 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
(5) 题, 有多种方法。
A.剪拼的方法:将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先对齐剪下, 剩下的部分, 再对齐剪下比较,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大。
B.用五角钱的硬币摆。长方形摆了10个硬币, 正方形摆了9个硬币, 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C.用画格子的方法。 (提示学生, 格子大小要相同。)
D.把图形放在透明的方格纸上, 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通过探索交流, 我们已经知道用看、叠、量、剪、摆、画的方法, 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 数格子的方法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评析】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教学, 突出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实践应用 (出示课件)
1.比一比, 下面方格中哪个阴影图形面积大?
2.画一画, 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 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
3.比一比, 哪个图案面积大?你是怎么数的?
4.上课前讲的故事, 小兔兄弟的菜地哪一块大一些, 你知道了吗?
【评析】练习设计有层次, 有坡度, 通过数、画、涂格子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及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精神。
五、小结
请你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评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结构,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评】
“面积”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较难。教者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教学的规律, 以动手操作为主线, 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 在操作中感知、理解。具体说, 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操作过程中认识面积的含义。
面对“面积”这样比较抽象的小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 教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分两个层次让学生来认识面积。
(1) 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和老师比手掌面的大小、动手摸桌面、硬币的表面、数学书的封面, 以及观察黑板的面, 体会物体的“面”, 并由比较它们的大小来理解“面”是有大有小的, 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 封闭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从直观、形象的物体表面到抽象概括的平面图形, 教者安排涂色比赛的环节, 让学生亲身去实验、去体验、去经历涂色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谁涂的最快?他当冠军你们服气吗?”这一提问, 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平面图形的面有大有小, 比赛不公平!事实上, 学生比赛涂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就是学生亲身体验面积意义的过程。
2.引发认知冲突, 在争论中辨析概念, 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本质意义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 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者在设计涂平面图形的面积时, 设计了一幅不封闭图形, 让学生通过争论辨析, 得出结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学生在认知冲突中, 在争辩中辨析概念, 加深对“面积”概念本质的理解, 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3.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使学生亲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的过程, 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8.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 篇八
那一次公开课,我选择了《麻雀》一课,那是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作家以精炒的笔触、强烈的对比展示了爱的强大力量,爱的博大胸怀,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如何让学生体悟老麻雀面对强敌威胁,勇救小麻雀而不顾一切舍命博斗的精神,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复习导入,让学生再次感受小麻雀的可怜和无助——学生通过贴画、朗读、评议、表演等方式体会猎狗的凶残和狡猾——通过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地想像老麻雀当时的心情和做法——通过读老麻雀的表现,摆一摆老麻雀飞下来时的情景体会老麻雀为救小麻雀而奋不顾身,悟出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设置写话练习,体悟作者的情感:“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补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教学中,同学们通过读中悟、评中议、演中说,体会到了猎狗的凶残和狡猾。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一步一步进入了情景,这时他们的内心已与老麻雀融为一体:“看到我可怜的孩子马上要被猎狗吃掉,我着急极了,我一分钟也不能耽搁,虽然斗不过猎狗,但是拼上老命也得斗一斗。”“我的心情紧张极了,猎狗那么庞大,我肯定不是它的对手,但是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去啄瞎它的眼睛,绝不能让它伤害我的宝贝。”“我的心情紧张而着急,我宁愿自己替孩子死掉,也要保住自己的孩子,我要马上飞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小麻雀,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将成为猎狗的美餐,我是多么的悲痛和恐惧呀!我要把这悲伤和恐惧化作一股力量,一定要救出自己的宝贝。”
至此,学生对猎狗的痛恨,对小麻雀的同情,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已交织在一起,学生似乎已走进教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学似乎已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但是,我似乎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当学生在谈到老麻雀会怎么做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飞过去跟猎狗展开博斗,要去啄瞎它的眼腈,啄疼它的身躯,把它赶走,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一种是挡在小麻雀的面前,用自己的身体去掩护小麻雀。乍听之下,学生们的两种说法好像都合情合理,但是细细考虑,又有所区别:前一种是先斗后救,后一种是先护后斗,而后一种行为更表现出爱的无私与博大。此时,若顺势推舟,一掠而过地进行教案上的下一个教学步骤,也完全说得过去,然而,我却灵机一动,何不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引导学生辩论一下呢?
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的这两种做法究竟哪种对小麻雀更有利?要用足够的理由进行说明。本来活泼的课堂一下子沉静了,孩子们静静思索起来。片刻,刚才说要与猎狗搏斗,要啄瞎它眼睛的男孩站了起来:“我要把猎狗的眼睛啄瞎,让它吃不了我的小麻雀,就算啄不瞎,也会啄疼它,猎狗就顾不上吃我的宝贝了。”又有一个男孩表达了同感:“我要飞过去与猎狗搏斗,想方设法把猎狗引开,好让同伴去救小麻雀。“话音刚落,持不同意见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猎狗是那么大,老麻雀是那么小,它们的力量实在是太悬殊。老麻雀跟猎狗搏斗,根本啄不疼它,反而会让它趁机把小麻雀吃了。”“猎狗离小麻雀距离那么近,它不会等老麻雀飞过去和它搏斗的,它只要一伸头,一张嘴,就能把小麻雀吃了。”“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这是一种最快、最有效的保护办法,至少可以抵挡一下,阻止猎狗吃小麻雀,”“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但它还是像石头似的落下来挡在小麻雀面前,它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猎狗:‘你想吃我的孩子,先得过了我这一关,我即使被你吃了,也算是尽力了。’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孩子们在辩论着,我的思绪也在涌动着:
四年级的学生也许还不会辩论,不知道怎样驳倒对方,但是先斗后救,还是先护再斗,哪个更有利于小麻雀,却在辩论中逐渐明确。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辩论中真正是自我体悟到了老麻雀那种“母爱”的良苦用心,懂得了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是教教材,还是教做人?是教知识,还是教智慧?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教师常按预先的设定,施行的是一些程式化的步骤。在这种传授的过程中,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说毫无价值,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如果能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的心灵与教材对话、碰撞,和教材里的思想产生共鸣,丰富他们的智慧,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应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本案例中,我采用了实践的感性的活动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贴画,表演和角色转换,努力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教材。学生走进教材后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经历了人生的智慧活动,并由此丰富了自己的智慧,提升了精神境界。这课堂上,当学生谈到老麻雀的做法,出现预设之外的小插曲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因而马上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展开心灵的碰撞,进行思想的交锋,使他们的认识一步步清晰,有利于指导今后的行动。应该说,他们所经历的是一次智慧的学习,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过程。
9.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生方法。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的不同现象。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5、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小鼓、音叉、皮筋、尺子、水槽、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听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这些声音是谁发出的?
3、提问:我们更安静些,一点声音也别出,再听听,还能听到什么吗?在。
5、讲解: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多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妙。
1、提问: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
2、制造声音。观察桌子上有什么材料?小组选择发声材料。讲解:请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实验结束后交流:用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制造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教师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随着学生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你能用水发出声音吗?利用自己的身体能发出哪些声音?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3、展示交流。小组交流。教师要求发言学生边汇报、边演示,同时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4、引导思考,提出假设。
提问: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物体发生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的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停地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5、讲解:在科学探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关于声音的假设。
1、讲解: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铝箔、小鼓发出声音,观察发生时的现象。教师希望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发生时会振动,可以看见橡皮筋、直尺、铝箔、鼓面在明显的振动。
2、提问:敲击音叉使它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通常学生看不到振动,然后教师提示用系线的气球靠近音叉,简介观察到音叉发生时的振动。)提问: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消失吗?
3、提问: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振动吗?(引导学生用手摸感受声带的振动。同时介绍有关嗓子与声带的保护常识等。)
4、提问:人体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现在好多声音来自于电话、电视机中的喇叭这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教师演示:播放音乐在音箱上放上气球,气球会随着音乐跳动。然后让学生观察,接通扬声器后气球在扬声器上跳动。)
5、谈话:我们通过气球的跳动看到了扬声器发生时的振动。上面的几组实验我们都只是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科学上叫做声源。
2、续写小诗。要求学生根据例句续写小诗,通过简单的诗句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教师出示例句:风儿呼呼是空气在振动;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动--------------)
本课一开始就创设愉悦有趣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次让学生安静的听声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无处不在,进而伴随着课件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声音王国。这样做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聚焦了探索的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制造声音。在各小组展示自己制造的声音时,教师特别提示学生明确: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尽可能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材料发生,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无处不在,促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和预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有了假设后,重要的是让学生周到要找到多种实验来证明。教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声音的产生。橡皮筋、直尺的发生实验,学生可以看见发生物体的振动;紧接着安排音叉发生实音叉发生时看不到振动,用气球在线音叉发生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简介证明的方法。问题“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停下来吗?”渗透反证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声带发生实验在于让学生通过摸,感受声带的振动,认识人体发生;最后做扬声器的发声实验,也是边看不见的振动为看得见的振动。
这样,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归纳出发生的共同点,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认识。
三、总结规律,加深认识,拓展探究。
续写小诗的方法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增加了科学的美,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对声音产生的认识。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2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
证明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反思三: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倾听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学生听到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这样的效果体现了声音作用,声音对我们很重要,进而引入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重点,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实验很多,而每节课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抖动纸片,咳嗽是喉结使手指感觉麻”两个实验把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物体振动同时产生声音”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大部分学生达成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共识,但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时又用多媒体播放了“拨动琴弦和敲击鼓面”两段视频,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为学生展示了演奏者陶醉地拨动琴弦,同时“振动的琴弦”发出优美的乐音;另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展示的是:当用力敲鼓时,鼓发出声音,同时鼓上的小纸片被鼓面弹起,学生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笑容。通过精选实验和视频,让学生通过典型实验快速领悟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完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备好课,精选实验和典型事例,使学生快速体会和理解物理知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
反思四: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中心初二学科组的评优课在今天(9月25号)终于圆满结束,回想起这节课的收获与遗憾收获颇多,现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导入设计新颖。导入环节让学生进行了一段声音模仿秀,学生模仿了蚊子、救护车、警报声、敲门声,并让学生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进行做好的准备。
2.课堂实验精心准备,实验效果明显。在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共进行了用随手的物体发声、敲音叉、敲鼓3个实验,在声音的传播环节进行了“敲衣服架、土电话、水中敲石头、真空铃共5个实验,在声音是一种波环节演示了绳波,在声能环节进行了“声波吹灭蜡烛实验”。粗略统计,这节课共完成了10个以上的实验,且实验器材大多数就地取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物体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明显,极具说服力。
3.课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节课共有5个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重点,在这两部分用时最多,花大力气重点探究讲解;而在声音是一波、声速、声能方面用时较少,如难点问题——声音是一种波,简化处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做到了重点突出。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3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4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学生初二才开始接触物理,所以如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为重要,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反思《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5《有趣的声音》是科学领域的活动,首先在制定目标时我遵循了《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即鼓励幼儿去探索和发现体验操作的乐趣,并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制定了知识经验,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从目标的反思,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比较积极,兴趣也较浓厚,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是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提供了操作的材料和一些直观的演示,有助于幼儿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讨论时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使教师和幼儿及幼儿之间有教好的互动。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了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完成了重难点的教学,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做的准备也比较充分,给幼儿准备了大量可操作的东西,但课上开始的录音不是很清晰,让幼儿不能听的很清楚,导致开始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孩子分成四组来坐,每组准备物品让幼儿操作,这样操作时就不显混乱,为了更好的完成后面的重点环节,将玩具及时收起能让孩子们更专心的继续下面的学习,在集体实验感觉震动产生声音时,我采用了到每一组让幼儿感觉和让每位幼儿自己摸喉咙,这样课堂秩序较好,才能让幼儿在良好的秩序环境中学习。但我只让幼儿自己操作了一次,应该在幼儿第一次操作完,自己总结了哪些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什么不同的声音之后,再安排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这样能使孩子们有更深入的发现和探索。
在教态上我觉得自己的教态总体上不错,比较具有亲和力,但还欠缺一些手势。
在最后的模仿声音中,虽然有的幼儿模仿的声音并不一定接近实际声音,但我并没有给予评价,因为这是孩子自己得出的结果,这样可以鼓励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
本次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这一活动,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着手,才能设计出象课本这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动脑筋,多下工夫,改正不足和缺点,上好每一节课。
在这次“全员全程教学评优”活动中,我也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点,也看到了一些不足,是今后自己上课应该避免的。西街幼儿园的李霞老师语言组织非常严谨,并且用了轻声教学,能较好的吸引幼儿,很值得我的学习;车站幼儿园的刘婷老师上课时环节清晰,重点突出,也是我今后上课时应注意的。
通过这次比赛,自己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一如既往的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6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钟罩实验,由于抽气机的声音较大,电铃声音的变化不明显,可以通过抽气后向里放气的方法,让学生明显听到声音变大,从而推断出抽气时声音是变小的。再比如介绍声音是一种波,若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演示水波现象也很不明显,且声波也看不见、摸不到,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就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解决。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但也存在不足,现反思如下:
(1)诊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探究活动的设计力求与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并且为后面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做好准备。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纸、橡皮筋、笔帽、水、衣架、乒乓球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3)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动手能力较差,有的不爱动脑思考……面对同样的学习主题,在探究声音产生和能否在固体中传播的活动中,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7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用录音和放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教
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8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倾听身边的声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一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横向比较。还有学生会有疑问,生活中很多物体发声了没振动,怎么能证明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呢?
针对这两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尺子、纸、弦、镲。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但是可以借助其它物体看到其振动,小鼓、音叉、镲。第三组是利用之前提供的材料反证。
在第一组实验时,我让学生记录让物体发声的方法、发声时的现象、声音停止时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让它发声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发声时的现象都是振动,并且声音停止振动也跟着停止了。当这组实验做完时,适时总结做完这组实验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处学生基本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这组实验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对规律共性的自我归纳总结得出物体振动产生产生声音。我在此进一步
问,为什么敲击、摩擦等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解决第一个问题区分发出声音的方法和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认识表层,而不会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实验材料做完第一组实验后,学生虽然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但是心中还是有疑问的,有些物体发声时没有看到明显的振动。“是不是所有物体发声时都振动呢?”如果都振动,振动就是声音产生的原因。所有用第二组实验证明,小鼓、镲,我们虽然可以用手感受声音的产生时的振动。但是手的感觉并不准确,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轻小的物体,借助轻小物体观察物体的振动。小鼓和镲用绿豆,音叉用乒乓球。解决学生的疑问。第二组实验做完后进一步总结,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到此大部分学生都应该了解到振动,我最后利用音叉反证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其它方法停止声音不一定停止。回到学生的第一个疑问。进一步巩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概念。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等词语可以说是对新的一轮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的这节课,本身就与声音有关,虽然科学探究、小组活动离不开,但课堂声音的控制是要加以把握的。同时,我在课堂注重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关注了教学的细节,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这样,我觉得才是真正的科学素养的体现!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9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造声音并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本节课用魔术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接着让他们用塑料袋制造声音,使同学们多一点对声音产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橡皮筋,钢尺,音叉。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需要借助其它物体看到振动,小鼓、绿豆、集气瓶、泡沫球。接着,再通过揭秘魔术,反证振动停止声音也随着消失。最后进行了一个拓展活动,进行了升华。总体来说,这节课具有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有序的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气氛活跃等优点。
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这节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有的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白“用什么方法制造声音”和“产生声音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2.在实验之前,除了要讲清实验的操作方法,还要强调他们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做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记录,每个实验观察什么等,这样能使他们在实验时更加有目的性,而不是随便玩一玩。
10.《什么是周长》教学评价 篇十
城关镇中心小学
钟秀娟
今年小学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第四版,在内容上作了很大改动,用情景问题串贯穿始终,加大练习梯度,降低难点,分散难点,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了适应新的课改趋势,我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评价与反馈》培训班,特别是听了洪娟老师的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一、对教材的拓展与加深: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普遍较差,尤其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首先动画出示小蚂蚁围着树叶的边线跑,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树叶的周长,知道起点和终点,然后动手指一指物体的周长,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接着进行判断,最后描一描物体的周长,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对教材的拓展。另外,把数学书抽象为长方形印在黑板上,指指它的周长,然后通过提问角有周长吗,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吗,理解图形的周长必须是一个封闭图形,最后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这是对教材的加深。
二、在感悟中学习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从指周长、找周长、说周长、描周长、猜周长、量周长等一系列环节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对物体周长的理解从浅层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深刻的、本质的。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这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少而精,学生学得乐而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也学会了平面图形的学习方法。教师注重的不是学习的结果,不是生硬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良好的数感。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测量一元硬币时,有学生说用线把硬币绕一圈,然后把线拉直,用直尺量出长度;或者在硬币上找到一个点,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绕一圈,在直尺上直接读出刻度即可。学生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先猜测再论证,适时地向学生渗透: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掌握。
11.是什么扼住了语文教学的咽喉 篇十一
现状一:学科素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纵观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变革,人的改革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了人的思想、观念的改革,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最终都要落脚于语文教师的实践。一个优秀的教师不管教什么课文,走进课堂,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富矿的过程;而一个平庸的语文教师,给他一篇再美的课文,走进课堂,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屠夫,在学生面前把一篇完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教学状态下,所得就有限了。可以说,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决定语文有效性的第一要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以怎样的视角透视文本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处理?这需要教师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抓住学科的本质特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这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可在现实中,部分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却让人大跌眼镜。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很多老师选择该课作为公开课或示范课的内容。授课时,很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落脚在“父爱”层面,大多数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父爱”。然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只落实到“父爱”的层面是不够的,比较片面。作者本人希望唤起美国人对生活的信念,告诉世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放弃就能创造奇迹。教师把握课文的时候没有结合时代背景,所以在提炼文本价值观的时候出现了偏差。我们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再来反思这篇课文,确实感受到课文有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踏上语文平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每一节语文课的课时效益。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是提高小学语文实效性的重中之重。
对策:提高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是当务之急,听、说、读、写是有效途径,听、读能拓宽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说、写能锻炼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要彻底改变“三年师范学习,终身站稳讲台”的状况,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激励措施,引领广大教师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把终身学习的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是提高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根本,也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现状二:教学指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低下,和教学目标不明、不简、不适有很大的关系。就整体的语文教学而言,目标是多元的,应当力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很多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为割裂三维目标,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有的教师过度拔高思想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存在缺位现象,这样的教学行为如果成为常态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实值得追问。“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之处,学生学习某个语文知识或训练某项语文能力时,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经历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学会其中的方法,方可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离开了语文本体,谈思想性、情感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确定合适、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对策:语文教学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根据学情,立足实际,确立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明了每一节课该做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思想,要引导教师阅读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实实在在的确定教学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让教师在讨论中提高认识,提高备课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现状三:课堂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走进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综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感觉:一是“闹”,二是“忙”。课堂气氛追求喧闹、热闹,现在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好像只有激情燃烧、高潮迭起的课才是好课,导致一些课堂“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课堂,师生的注意点在互相配合、哗众取宠上,何谈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更不要奢谈什么精神之旅了。第二个感觉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很“忙”,教师“忙”,学生“忙”,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声光电、补充资料,面面俱到,托腮凝视、静思默想的场面很少看到。教师、学生都在忙着“赶场子”,第一部分学好了,品读第二部分,这个情节讨论过了,分析下一个情节,其实,表面上看什么都做到了,其实,对学生而言却什么都没有留下,如蜻蜒点水,水面荡起点点涟漪,内心还是波澜不惊。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不正确的课堂观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源。
阅读教学是从陌生阅读转向立体阅读,最终走向智慧阅读的渐进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观照文本,借助个性化的理解方式,在教师的点拨、与同学的讨论中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当始终处于勃发状态。教师要学会引领,要宽容学生的“冷场”,耐心地等待,等待的过程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理念。
对策: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专家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⑴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⑵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⑶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⑷有效教学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⑸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⑹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的主阵地在课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思想解放、观念碰撞、思维发展、智慧提升、生命拔节的舞台。笔者比较赞同“简单语文”的观点,即简化头绪,目标单纯,简简单单上好语文课。一堂语文课,不贪多求全,把读、写作为主要任务,走实每一步,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参与式教学法】推荐阅读:
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06-30
参与式课堂教学竞赛总结11-21
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7-11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12-06
教学体会:参与课堂收获快乐12-21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6-17
参与毛概实践教学体会08-18
培养参与意识搞好数学教学论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