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2024-07-03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共19篇)

1.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一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孙利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

课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2.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二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 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指标往往是只注重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或者聪明的学生进行教育, 在知识的讲授和习题的设置上往往注重这些群体, 忽视了对于成绩处于中、下等学生的培养, 这种情况既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 又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 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 将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任务,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具体到数学这门课程来说,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其知识是对人类和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客观总结, 其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发展。数学教学的开展要结合这一特点, 将数学知识的应用放在首位, 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应用的乐趣,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知识的应用变得更加地重要, 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能够应用到现实中, 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就失去了知识应有的价值, 学习也就失去了根基。在数学课堂上, 可以先讲授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 然后相应地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例子,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教室对于教学能力的掌握, 促进双方的进步, 丰富教育活动的内涵。为了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然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计划,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使学生亲近数学, 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数学课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

作为数学课程的教授者, 我们要想方设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调动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各种教学实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鼓励创新;同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视频等课程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 生动、丰富的课堂对其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 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注更多的注意力, 因此, 我们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总结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通过多样化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 通过开展小组互动讨论的形式, 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丰富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验性的课程, 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比如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结语

3.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三

【关键词】儿童与自我;教学氛围;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从课标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都可以看出: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其三,德育课程特别要注重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道德教育怎样回归儿童的生活呢?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是关键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了。

二、全面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因材施教现生活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材料上,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活动板块“暑假生活展”,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很开放,要根据孩子们的暑假生活选取材料,设计展示方式,比如:我们学校有一部分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就鼓励他们把自己暑假的生活以照片图片和讲述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所有的孩子一同分享乡下孩子的自由、淳朴的快乐的生活,为新学期学习生活鼓足信心和勇气。又如《心中有规则》一颗的教学,我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来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缺点,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的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例如: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5课《秋天在哪里》主要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也让孩子们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寻找秋天的迹象这一活动在设计上,以教材中的儿歌开始,边播放秋景图边吟诵儿歌,然后带着孩子们走出室外,到校园的操场上寻找秋天(树、落叶、花、草……)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植物和小动物的变化。例如:杨树叶子的飘落,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不见了……在此基础上,用这样的观察方式给孩子们留课下的作业,让父母带着自己到市场、商场观察和寻找秋天,家在乡下的孩子到田野寻找春天,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以图画、照片和记录的方式记下来,到学校后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在这样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观察搜集信息的方法,更有孩子们在一起分享的快乐,也在这样的分享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整个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活动的方式很多,关键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例如: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让孩子们进行仿真性演习活动,他们的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活动中的体验,比如:班级里的故事;“做个快乐鸟”中的帮助同学消除烦恼;重阳节、母亲节怎样孝敬父母和老人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用真实的行动影响同学们,也成长自己。还有到了中高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当然还有:讲故事,小实验,小制作,小游戏,小搜集等等。只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才会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教育。

四、彰显课程的开放性,做到生活即是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非常丰富多彩,但我们要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生活的环境差异,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与此同时,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应该说我们的生活有多广,学生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例如: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的第九课《我棒你也棒》,即有课前的调查、访寻,爸爸妈妈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通过大家的评价了解自己优点,也有课上的展示和交流,还有课下的行为的延伸。爸爸妈妈、朋友邻居的真诚肯定和赞美会成为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动力,让儿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和发展。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宗旨。

4.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仝文慧) 篇四

——仝文慧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5.学习物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五

“跨学科实践”侧重体现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的联系,在前面一版的课标中有要求,在新课标中,地位更加突出。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操作等,新课标要求把这些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物理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要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6.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六

胡格珍

一年来,我对新的初中数学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 活泼 ”,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 双基 ” 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 “ 双基 ” ?我认为不是不要 “ 双基 ”,但是新课程下的 “ 知识与技能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特点

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 双基 ”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 “ 双基 ” 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个定语 “ 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 “ 适应终身学习”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 学习” 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 “ 学习” 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 双基 ”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7.英语新课标的“四点修订” 篇七

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凸显英语学习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解读》一文中指出, 课标修订版对小学阶段课程提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与指导, 这次做了四点修订。1.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在语言知识各个部分的分级标准。2.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二级标准中, 增加了“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与合作”和“乐于接触外国文化, 增强祖国意识”。在学习策略中, 补充了“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和归纳”、“在课堂交流中, 注意倾听, 积极思考”。在二级文化意识的标准中, 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 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3.在原初中英语技能教学参考表的基础上, 独立撰写了小学英语技能教学参考建议, 以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4.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在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了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评价要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8.实践新课标的几点反思 篇八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物理中“快与慢”的教学,笔者在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块秒表,2个学生记时,2个学生沿着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让他们交换进行。回到课堂上,先让他们处理自己测量的数据。学生发现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时间少,跑得慢的所用时间多。这时再引导他们运动的“快与慢”怎样来表述,很自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对方或自己的速度大小,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继续引导学生:如果用自己的速度跑5分钟,可以跑多少路程?学生由此得出路程的计算式。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自己的速度跑完1 000米,需要多少时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速度,这样就得到时间的计算式。通过这2个问题,公式变形的教学也就完成。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阴影中走出来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在讲清要领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实验时笔者观察各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笔者先是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学生的结果,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个章节时,先引导学生探索物体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是否与振动有关?教材中举了4个例子,其中蟋蟀的鸣叫不可能在课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课余有条件时进行;扬声器和音叉的震动也不是每个学生能够进行的;唯一能够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为了使学生感受产生声音的过程,笔者上课时每2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一个学生用两手绷紧橡皮筋,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或手指弹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发声的原因。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在教摩擦力时,先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笔者把它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的资料,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学生阅读。这样做既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这个标准以后,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光的反射”,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笔者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平面镜成像感受,再自己动手反复对平面镜成像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笔者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时的体会。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9.小学体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九

泰宁县水南小学 江先强

通过网络学习、网络平台互动交流、听教学专家教授的讲座录像以及校本课例研究等,结合自已从教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认识到上好一堂体育课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里面需要任教教师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下面我说一说学习的感受:

一、新的课标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支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我认为教师上好一堂体育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通过上这堂课,我让学生学会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教学目标没有完成,那么,不管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这堂课注定是不成功的。一堂课上完,学生学会没有,有多少人基本学会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要求是师生互动,这里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包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技能、技巧和锻炼方法,而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探究和合作学习。另一个问题是采取“放羊式“教学,教师上课后给学生发放体育器材,让学生自已去玩,这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毕竟还不成熟,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起到组织、主导作用。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这个学习过程是愉快的,学习结果也会令人满意。但要避免片面追求热闹场面,简单地认为学生笑了、动了、气氛热烈了这就是好课。体育课不是单纯的玩,它要求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体育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五、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比如在跳跃这节课中,我就采用了模仿青蛙跳为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都见过青蛙,而且也喜爱青蛙,在这节课中,我用情景式教学法,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结合现实出现的“捕蛙”情况,让学生去讨论研究和处理。学生在这节课中练习了各种跳跃动作,掌握了跳跃动作的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在情感、合作、环保几方面的意识。

六、组织纪律性是学生学习的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上对学生服装、整队集合、解散、练习中等,一定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教学事故、突发事件等,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隐患。

七、场地、器材是体育课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充分利用、开发现有的场地、器材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

总之,我认为上好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本人要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这样才会释放自已全身的能量,扑到教学工作中去,才会上好课,才能教好学生。

10.初中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

四场讲座分别从角度阐述新课程标准,李晓东老师主要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出发,详细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培育;魏巍老师则基于实践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解读了新课标的亮点;牛学文老师从整体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进行了解读,并给出了自己授课时的范例,极具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剧爱玲老师从深度教学的角度切入,指导思政课教师走向核心素养。

通过四位专家对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阐释,新版的课程标准带给我的深刻感受有两点:

一、就是重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的变化。课程的内容、评价、实施等各个部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去进行了重构,强调大任务的完成、大概念的理解,更鲜明地表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质。

11.谈中学英语新课标的实现 篇十一

基于上述英语“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巧妙地把英语这门学科和所教对象(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挖掘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需求,并紧紧围绕目标要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任务”(语言实践活动)和实施“任务”的办法,以确保课堂目标的实现和深化。

本人经过了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下面主要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以待同行们指导,进一步提高英语新课标教与学水平的实现。

一、导:围绕目标,体现探究性和启发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演出的序幕,很快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特征及教学目标和本节课教材的内容等内容,以新颖灵活,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导入方法牢牢的吸引着学生尤为重要。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问题导入法、电教导入法、实物导入法、表演导入法、预测导入法、联系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的结合,使课堂导入新、奇、乐、同时又必须突出其目的性,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以利于学生进入下一步的探索学习之中。同时,课堂导入还要具有创新性,要让学生能常常感受到新颖、有趣、,在愉悦中进入学习状态。比如:七年级第一册第3单元Section A部分:" This is my sister"。一节,可以拿出一张“全家福”照片并根据照片中的人物,编成一个小故事:My family is a big family .My mother is a nice woman .My father is very tall. My sister is a good girl. My brother is very fat. My grandmother and grandfather are old."所有带下划线的单词都是生词,通过一张照片或图片介绍导入具有实践性。第一册第9单元"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这节课,可以展示图片或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各个片段中体现的电影主题,便会很容易地理解action(动作片),comedy(喜剧片),documentary(纪录片),thriller(恐怖片),cartoon(动画片),从而自然切入课堂学习的主题。

总之,“导入”是课堂教育的先导,它服务于课堂又为课堂的教学起良好的辅助作用。

二、学:围绕目标,体现探究性,合作性及创造性

学是课堂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英语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构建出教与学的方法及内容,使学生在控制和非控制条件下,完成自己学习的任务是目标式教学法的一个突出特点。

1、非控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布置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的学习、探讨、发现、思索、质疑等等,这一过程可以是阅读式,演示式、讨论式、书写、描绘、查找式等等。如:对于生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音标和读音规则、构词法则等自学记忆;对话的学习可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自编自导或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总结归纳,质疑;阅读课则可根据设计的题型(或问答、或填空、或选择、或概括大意等)进行阅读,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其从所学材料或所完成的任务中摸索,悟出相关的道理以及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创造性。

2、控制性学习: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教的过程,它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目标,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教师做指导性的讲解,总结拓展。当然这一过程教师也要讲究方法,突出启发、诱导、发散、探讨、归纳总结等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一道学习探究的特征。

三、练:围绕目标,体现运用性、创新性及灵活性

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后,需要多种方式的练习才能巩固运用和提高。尤其是英语学科,只有加强语言的实践训练才能达到“运用、交流”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认真设计练习的内容和程序,并遵循从易到难,由简而繁,由浅入深,由实践到理性地进行一系列的口笔头训练。口头练习可用全班共同练习式,大组,小组练习式,以及排、行分别练习式,男、女生练习式,个别练习,师生练习等形式,可以是阅读式、对话式、讲述式、问题式、表演式、游戏式、提问式等等;笔头练习可以是听写式、描写、填空、选择、制图、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可以是台上练、也可以是台下练等形式。如此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五官齐上”进行一系列听、说、读、写、讲、演、唱、练等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参与意识强烈,在愉快中掌握知识。为了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的目的,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自创英语语言环境,这样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查:要体现目标的落实性和运用性

12.基于新课标的高中作文教学建议 篇十二

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1) — (5) ) 写作教材内容

这些自新世纪以来,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建设围绕新课程改革, 其改革力度很大, 成果非常丰富, 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作教学内容编排方面百花齐放, 作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这在客观上为提高写作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实验教材写作部分共编排了20个专题, 每册4个专题, 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 还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练习供师生选用。新课标教材写作部分在编排上显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写作专题内容本身注重人文性和学生审美体验的真实传达。二是更加求实, 体现出了新教材的必修性特点。如新课标教材没有将写作心理单列而是融合到写作训练的始终, 至于诗歌、小说、科学小品等写作, 则做了删除。三是指导性更强。近年考试中对写作的考查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赋分, 新课标必修教材前四册侧重于基础等级项目的训练, 而必修五则侧重于发展等级四个项目的训练, 教学内容符合评价需要, 指导性更明确。四是将话题和能力训练点结合起来编排, 使训练点更明确、更扎实, 教师的指导也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普通高中作文教学建议

第一,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体验人生。[1]

罗丹说过, 这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新课标也指出,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积极参与生活”首先是热爱生活, 对看似平凡而无奇的生活要充满爱心, 要介入其中而不是做生活的“他人”和参观者。其次是要指导学生如何细心地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 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即真善美。“爱的奉献”是需要爱的心体验的, 幸福是需要用不平凡的心态去发现的。人性的光辉、生命的伟大与神奇是要心灵讴歌的。

第二, 拓展写作训练空间。

事实证明, 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决定性影响的, 恰是学生的自由写作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高中生练笔不少于3万字”, 这个规定同时也是在提示我们,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利用课外练笔的形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的机会,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应该是个好办法。学生在自由写作中, 能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 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阐述最真实的想法, 这样一来, 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会高一些, 表达自我的胆量自然会充足一些。如果没有这样的自由写作的空间, 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难的。

第三, 改革写作评价方式。

“过去的作文评价, 一般只是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 简言之, 是一种结果, 因此, 采取的是‘结果主义’或‘作品主义’, 显然, 按照教育评价的理论, 这种结果评价更为偏重给学生评定作文成绩, 而非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远非真正的教育评价。”[2]这与新课程提倡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是完全背离的。

写作评价方式的改革, 一是要进行诊断性评价, 即以评语描述学生作文认知结构和技能的实际水平;二是要进行形成性评价, 即让学生获得作文进步和提高的反馈信息, 明确作文中的缺点与毛病, 并把学生作文的注意力集中到为达成训练而持续努力上;三是推行总结性评价, 即以分数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鉴别、评判。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4

13.语文2011版新课标的学习体会 篇十三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14.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十四

他提出依据课标改进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促进教学与评价的对接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明确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的内涵,如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了解”,什么是“说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应用”等等,从而真正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要使评价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真正对接。从新课程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如数学要关注体现课标设计思路中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反思英语教学,个人认为应该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情感态度等各方面。2.探索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

不只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搜集学生活动作品。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目前,书面测验是常用形式,也通常是高利害性的,它实际牵引着整个教学,需要认真加以设计。

反思英语教学,目前我们这里的测试就比较合理。六年级段70%为卷面测试,其余30%包括,朗读,问答练习,英文才艺如歌曲歌谣、手抄报,课堂纪律,作业等多个维度。当然在细节方面还需要多努力!

3.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改进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考试与后续学习的关系,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一些学业水平考试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将学业成绩与这些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在评价上要特别注意纠正进行考试排名、加剧恶性竞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15.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十五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辅助学生透过不同渠道观察、分析并解决一切现实性问题的行为过程。结合以往调查结果观察认证,大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教师预设题目环节中,都会显得力所不逮。毕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都是在多元化图画和对话情景基础上布置延展开来,作为现代专业化数学教师,有必要透过相关信息搜集补充和不断改良修缮等途径,令学生快速掌握创新式题目读取规则,同时验证解析各项已知信息,科学性预测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整体工序流程极为烦琐复杂,因此,需要相关教学主体在今后多元化实践中整理经验并予以灵活化调试。

二、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结合数学全新课标内容对比校验,学生不同阶段接受的知识,不单单要源自于生活实际,并且要保留合理程度的挑战性,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创新式数学知识点的渴求态度,进一步在今后加以全方位观察、校验和推理交流。如在进行乘法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迎合小学生游戏心理的情境,令学生在不同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参与基础上,提取关键性学习信息;接着,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积极有序的发言,并自行设置相关问题。在如此安定和谐的实践交流环境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自身预设的数学问题,一旦不同个体意见产生碰撞时,他们便会主动向教师咨询并进行自我反省,进一步学习合理数量的创新知识内容,为后期挑战难度更大问题提供丰富的指导性素材。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知识挖掘整合,改善学生问题自主式解决的能力

学生数学知识的核心动机,在于进行现实问题细致化观察、分析和解决。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环境下,有关教师需要尽量将数学和现实生活加以有机融合,令学生在数学意识不断增加基础上,进一步灵活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在进行九加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运动化情景,或是安排学生数饮料,并以此作为课程的关键切入点,令学生在情景演练中提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之后安排学生利用火柴棒摆放或是凑十法等途径,进行交互式总结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令学生思维结构变得愈加完善,同时还可更深层次地进行计算方式的优化改造,特别是在后续巩固性练习过程中,学生便会愈加灵活、精准地运用凑十法进行相关数字计算。事实证明,上述教学引导模式,能够将学生主体效用发挥到极致,令学生透过现场观察、结果猜测、问题探讨、实践交流等流程,系统化领悟挖掘、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规则,促进各类数学知识内涵机理和结论的记忆结果,方便在日后进行更加困难的课题研究时加以逐层推敲验证,真正令数学学习过渡成为一种活泼、主动且个性化的行为模式。

四、校验评估阶段化教学成果,保证学生数学知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化

确保单位课节教学问题充分解决过后,作为现代专业化数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精细化校验、评估相关问题解决的过程细节,证明其规划布置的科学、简易、精准性。尤其是在后期总结评估阶段,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透过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将自身特别的理念在课堂内予以清晰化表述,在教师提示基础上掌握更多知识内容,灵活应用不同方式解决眼前问题。在此期间,学生猎奇心理和探究欲望要受到全方位尊重维护。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仅不应该随意性打断,同时还要为其今后思考、想象和交流提供合理的机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集体交流和挑战中锻炼自身才能。此时,不管回答正确或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程度的物质或精神鼓励,避免学生因为自尊心受创而从此对数学知识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最终势必不利于其今后学习和人生的进步。例如,面对“每条船可以坐6人,44名学生需要租几条船?”这类问题时,教师通常都会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这样对于问题解决缺乏有益的补偿和探索。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加以探索认证。经过推导,学生发现44=6×7+2=6+6+6+6+6+6+6+2,6×7<44<6×8,因此,推导出问题的结果为8条船。所谓该类尝试性探索方式,就是一次次的错误试验认证方式,不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充分关注并迎合学生个性差异特征,鼓励他们凭借各类途径进行数学知识点系统化研习,同时配合尝试策略进行诸多现实问题独立性分析解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快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教师就必须结合最新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已学知识重复性创造机遇,使得学生个体在现实中利用数学知识、思维模式解决眼前一系列问题,为今后多元化实践活动独立规划布置提供宝贵的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现实问题时,才能自然灵活地透过数学思维角度进行验证,这便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思想的核心动机,应该引起更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菊芬.改善数学提问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16.谈谈对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认识 篇十六

一、对于教师自己来说,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新”,而且要提高自身的综合性素质与能力

传统的教学体制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主动性。而新课标则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思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演讲者,而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合个方面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各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二、对于英语课堂,教师的授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我们是一根粉笔走天下。现代技术在不断发展,使得传统“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随着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的普及,课堂教学已出现了多种媒体的组合模式,这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多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刺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用实物投影机呈现一些事物的效果远比用简单的图片效果好,因为它的真实性可提起学生更多的兴趣。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它具有速度快、储存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它省去了一堆图片或实物的繁锁,同时它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语言实际的情景。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新奇而有趣的事物会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提起兴趣,集中注意,认真上好课。我们还可以将声音去掉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来给动画配音。这样,不仅可以让所学的内容得到操练,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体会语言在真实环境中的运用,以达到巩固对话,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三、新课标更要求学生学习一定要有兴趣,而不是死学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呢?兴趣必须以理解为前提,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形象、生动和有趣,如果学生听不懂或是听得吃力,那么所谓的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用母语夹外语的教学方式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初学者来说,母语不能一刀割断。因此,像“三明治”教学那样互相夹杂着来使用语言无疑是过渡阶段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从一句中夹一两个字起步,到六七个再到完整一句话。再以一句话作为起步,慢慢地进步到基本上全英文上课。如对于刚拿起英语书本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英语知识是零,那就只能从一个字一个字地熟悉开始,我们用这样的一句课堂用语来打个比方:Boys and girls, let’s read again.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逐步渗透:Boys and girls,让我们再读一次。然后过渡到Boys and girls,让我们再一次 read.然后是Boys and girls,让我们 read again.最后就可以达到Boys and girls, let’s read again的教学目的。

四、对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对中学各阶段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量也大幅增加。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知道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去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合作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且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小组讨论可以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

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综上,新课标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转变思想,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认识英语课堂,不能再以单纯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而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所以,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7.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篇十七

只有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通过这次远程培训,结合教学环境和现实条件,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教材,只有了解教材,我们才能抓重点与难点,而且要运用到实际中去。作为老师的我们,分析教材,了解教材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二、学会转换角色。

角色转换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扮演引导,点拨,释疑的角色。把课堂上学习的应该运用到课堂实际中去。

三、做好每一节课的准备。

18.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八

汉语文学习,识字是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识字基础,很难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因此,第一学段的阅读,必然要基于充分扎实识字的基础上。于识字而言,阅读的文章是识字的载体,其表情达义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一)基于识字写字的阅读教学

识字原本是为阅读服务的,但是在起始阶段,学生识字量不够的情况下恰好相反,阅读要为识字服务。听读识字,在朗读中识记生字。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字字过目。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课文更多时候是识字的情境。阅读是以朗读感受为主要形式伴随着识字进行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朗读课文的要求应尽可能低些,以听入手,以带读、跟读和指读为主,重在培养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出声朗读,边读边有意识的记忆生字”。听读、带读、跟读都强调老师的示范作用。对于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如果直接读文,很难把句子读通顺,既起不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更容易导致顿读和唱读。所以,学习开始由老师示范朗读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通过老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情趣。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听读过程中,学生宜同时轻声跟随并指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

第一学段选文浅显易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识字环境,使学生不孤立、枯燥地学习单个汉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多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当然,作为检验并形成独立识字能力,还应该进行单个字的认读练习,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二)以教读、感受为主的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应该以读为主展开阅读教学。前面已经提到教读要注意范读、带读、跟读,在这里还是要强调这样几方面:首先要读准确,准确不只是把音读准,关键是逻辑重音,要把句子读通顺。其次是先有感受再有感情朗读,没有感受就谈不上感情,必然导致矫情造作的读。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注意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形式。以对话为主的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描写景物的课文,采用轻声地自主欣赏性读和全班自主朗读后集体交流的形式读。情节生动的课文,采用表演的形式。为了激发兴趣,可将竞赛、游戏等贯穿“读”的始终。

以读为主,并不是不理解,而是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在读中理解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表演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并在语言环境中初步体会句号、逗号、感叹号及问号的用法,了解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尤其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读文中的真实问题。

(三)自主表达下的阅读教学(乐于与人交流)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乐于与人交流感受”,这即是一种语文实践。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积极与同学交流感受、联想、想象。大胆表达,说真实的想法。作为老师要格外注意保护孩子表达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意识到,既然是感受,那么一定是个性化的,也就没有对与错。因此,教师不应该否定学生的感受,而应该作为倾听者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并把相应的感受送到朗读中去,促进学生的理解。

图文结合是有效促进理解与表达的好方法。第一学段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图画内容是对课文内容有益的补充。无论是识字、学词,还是理解感受,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还提出“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并积极在校内为学生创设读书的环境、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收获的舞台,从而激励学生保持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19.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十九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 牢牢抓住公民政治方向教育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有全新的表述, 从国家层面看, 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 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 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标准》, 从公民个人层面上讲, 培养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与社会》中关于近现代史的内容, 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 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程, 为学生构建起近代探索史的框架。从地主阶级有识之士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中华民族对复兴之路的早期探索充满艰辛、相继失败, 宣告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在中国社会行不通。历史证明, 接受共产党领导, 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革命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经过改革开放的30年, 中国的GDP总值达到了世界第二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 让世界各国为之震撼。《标准》指出, “借鉴各国经验教训,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为此,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成就的鲜活史实对初中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2.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成为中国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自古至今, 爱国主义历来是贯穿中国民族精神的一条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

在《标准》中, 爱国主义教育着力从“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三个层面展开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为例, 通过展示从秦代到清代的不同时期中国的历史版图, 采用比较法的教学模式, 能生动地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 让学生体味教材“中国古代有过地方割据、政权分立的时期, 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观点的含义, 达成国家认同感的教育。而通过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如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清朝巩固西北边疆与改土归流, 等等, 能让学生理解教材“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观点的含义, 达成国家归属感的教育。另外, 通过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诵读会、实地考察、艺术欣赏等活动, 展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 让学生知道古代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从而理解教材“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观点的含义, 达成对学生开展国家自豪感的教育。

总之,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能使初中生充分认识到, 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从少立志, 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

二、以形成科学发展观为目标, 牢牢抓住公民思想观念教育

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 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公民思想, 成年后回报社会。

1. 科教兴国思想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 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 科学技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标准》主题二的标题就是“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其中就突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已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我们要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 使学生明白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 都会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而正是社会生产的发展, 引起了国家政治制度、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而使整个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变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标施教”, 将《历史与社会》中关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以及二战后科技革命等的史实, 整合在一节课内, 通过实例、图表展现的方式进行比较, 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振兴国家的直观感受, 培养科学研究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理性认识, 努力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和真理的精神境界。

2. 改革发展思想

改革与革命同样推动历史的进步, 而改革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小。《历史与社会》教材里, 不乏成功改革的范例, 如秦国商鞅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日本明治维新, 如今更有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学习, 我们要让初中学生认识到, 历史上的改革曾催生出许多辉煌的强国。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点, 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长处, 各国的经济普遍在改革的过程中, 走向开放、外向, 从而与世界市场接轨。

当然, 改革本身并不局限于经济, 《标准》提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改革融为一体, 才是真正意义的变革;全方位、宽领域的协调发展, 才可能形成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吏治清廉、贫富适度的和谐社会。

总之, 我们要让初中学生认识到,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能解决矛盾”, 汲取借鉴国外一切成功有益的经验, 走改革之路,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新腾飞。

3. 文明多样性思想

《标准》提出, “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 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历史上的中国, 是一个开放的中国, 唐朝的对外开放, 铸就了中国封建文明的巅峰。在国外, 美国的对外开放曾吸收了大量的欧亚移民和欧洲剩余资本, 使其经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飞速发展。

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 引导初中学生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 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深入地认识到合作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当今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从而教育初中学生要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抱负,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宏大气度;既学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市场思维, 用知识武装自己, 迎接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选择, 又树立竞争与合作思想, 树立全球观念, 做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各项准备。

三、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果为内容, 牢牢抓住公民品德素养教育

将品德素养教育引入历史与社会学科活动之中, 并结合时代特点, 能使学生的公民品德素养教育过程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形象、具体, 拥有了历史的厚度和时代的气息, 从而更有助于初中生公民品德素养的养成。

1.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品德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危害后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是一种既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又要实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的发展。

《标准》以“和谐世界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一个篇目的大容量, 通过列举实例, 综述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旨在让学生领悟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改版后的课程标准, 还从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既有积极利用和改造的一面, 又有消极损害和破坏的一面, 从而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功能, 帮助学生从史地结合这样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审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考察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相同因素, 分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来观察地理条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可以以“感悟沧桑巨变”为题, 展示以渭河附近为中心的文明从勃兴到消融的过程, 来观察人类活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即既要实现发展经济的目的, 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 科学探究观念的品德教育

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提出问题, 明确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二是猜想假设, 根据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三是接受检验, 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和猜想;四是不断完善, 根据实验表现出来的结果修改我们的设想, 使之最后能解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甚至提出新的正确的理论。

《标准》提出, “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探究的乐趣, 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因此, 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样应体现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如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互动, 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前提, 使思维在碰撞过程中产生智慧火花, 从而让初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善于提问, 尊重实证, 拥有“批判性思维”, 切实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此, 《标准》专门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

上一篇:效能政府下一篇:部编版三年级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