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杜甫随笔

2024-10-04

我眼中的杜甫随笔(精选15篇)

1.我眼中的杜甫随笔 篇一

杜甫,你好。我在心中默念。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同李白一样,你是郁郁不得志的。皇上昏庸,官吏腐朽,人民疾苦,栽道怨天。在这种时代,本事被摒弃一旁,视为草芥。你的本领也就只能让后人所铭记,后人所欣赏。

我忽然看到你的眼睛,幽幽的如湖底般清澈,直达心底。

2.我眼中的杜甫随笔 篇二

确实如此, 而且很多时候我更愿意选择较为花费精力和时间的舞蹈节目来进行排练, 不为别的, 或许就只是因为自己对于舞蹈的那份情有独钟吧。每每一个人站在阔大的音乐教室里, 听到流动的旋律和节奏鲜明的音乐声从立体感极强的音箱中传出来时, 自己的肢体和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总会在瞬间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一、舞蹈是什么

首先要让孩子们了解舞蹈是什么, 或者什么是舞蹈。这是一个看起来能说得很清楚, 但其实却很不容易能把它解释明白的问题。因为说它容易, 其实舞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就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它属于一种社会现象, 所以也就随处可见了。比如每天早晨, 我们都能够看到在附近公园或是小区广场上, 伴随着多媒体设备播放出的音乐, 中老年人跳起了健身操或者是舞蹈, 还有人拿着扇子挥舞着扭起了秧歌;而在晚上的时候, 同样是在广场上或是某些剧场能够观赏到一台台歌舞晚会或舞剧的演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现如今的KTV房更是大行其道, 人们早已习惯了在闲暇时光邀约上自己的亲朋好友, 去尽情地高歌狂舞, 共度良宵。

其实舞蹈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如果非得说它的话, 那应该只是因为舞蹈也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 是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作为传达人类情感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 因此非要用语言或文字来诠释舞蹈的话, 可能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二、舞蹈的种类

一直以来自己对于舞蹈的喜爱种类都比较广泛, 无论是别具风格的充满各地人文风俗的民族民间舞, 还是隽秀柔美的充满灵性的江南风格舞蹈, 或是举手投足间的基本功底总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古典舞, 在我看来, 只要能给观赏者带来感染而使观众都与舞者产生共鸣且为之动容的就是值得用心看的好舞蹈。

近年来貌似掀起了一股学习拉丁舞的风潮, 最开始是由孩子们之间引发的, 但凡是女儿的家长们大部分都会首先考虑报名参加拉丁舞班, 看着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蛋儿, 和着动感的舞曲扭动腰肢、甩动头脖的瞬间, 确有一种魅力四射的神采飞扬。但对于我个人而言, 还是对军旅题材的舞蹈情有独钟, 那其中应该是包括了当代舞的风格和古典舞的舞蹈功底吧。每当看到上台表演的舞蹈作品是一群铮铮铁汉时, 强大的气场马上就能让我感觉到四围正有一股莫名的气体在向上蹿腾;而随着作品的展现, 舞蹈演员们所表现出的军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所绽放出的威严而坚定的光芒, 足以叫人彻底地为之震撼与折服。

三、学生的舞蹈

对于城里孩子来说, 平日里能够接触到的大千世界原本就要比农村孩子的更为丰富多彩, 而且他们还可以选择去专业的少年宫学习比较系统的舞蹈。因为对于想要把舞蹈跳好的孩子来说, 除了最根本的天赋之外, 更多的则是需要接受一定的基本功训练作为其所具备的基础。而对于这一点, 农村孩子并没有优越的条件, 因此即使到了硬任务关头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教授, 但由于平时毫无基础, 所以最后能够达到的效果真的是可想而知了。

除了学习舞蹈时应该具备的一定的基础能力之外, 在呈现舞蹈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个人魅力特色也是舞蹈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构成条件。站在舞台上的脸部表情, 还有随着舞动中的甩头、侧头、低头、抬头, 这些都是构成舞蹈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说得再纯粹简单一些, 这方面的表现应该是和孩子们自身所拥有的自信息息相关的。因此, 能否调动他们表现的积极性, 能否培养和建立孩子们表演过程中的充分自信, 这其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舞蹈作品是否具备其独特和鲜活的生命力。

如果上述两个问题都能够得以顺利地解决的话, 那么剩下的第三点也就是在很多工作或者是活动当中都需要具备的, 那就是一种团队的协作意识。当今社会似乎在越来越多的方面涉及和需要一种合作氛围, 舞蹈也并不例外, 除非是个人表现的独舞形式, 否则即使从两个人的双人舞开始就需要磨合一种和谐的集体合作意识, 并不是比赛谁的表现更加出彩, 谁能在比赛的众多参与者中一枝独秀, 而是要能够让观看者把一个庞大的群体当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3.我眼中的诗人杜甫作文 篇三

题记

杜甫,是在如今能与李白齐名的人,他被称为诗圣,在当年,谁知道他曾经多么不引人注意。他小心地步入诗坛,悄悄地,如同他的为人。

他小心翼翼地坐在诗坛的最角落处,他想与各位在诗坛呼风唤雨的大佬结交朋友,他颤抖着,讪讪地伸出了双手:您好,幸会。可对于那些在诗界中叱咤风云的人来说,与这样的无名小卒结交真是不值得。所以,杜甫就这样一直孤独着,直到另一个人的出现。

他踩着一身月光,无比潇洒地走入门,向杜甫伸出手:子美,幸会!他就是李白。

李白和杜甫,可谓千古第一好基友,杜甫可称得上是李白的头号粉丝,对李白无比崇拜。他写诗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用来思念着自己的偶像,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管什么时候,他的心一定向着自己的偶像那个人的位置,不停地努力。

其实,我们停下来仔细想想,杜甫就是一个我们努力的鲜活的影子,他不停地认真写诗,不停地仔细记录着当时发生的事。

他去世的那天,他乘坐的那叶小舟还在江中漂泊: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他溘然闭上双目已经几百年过去了,才有一个叫元稹的人发现了他:天哪,这个人是多么有才啊!他发现,杜甫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史诗,一部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命运赞歌。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了了这位一直被埋没的天才。

4.我眼中的诗人杜甫作文 篇四

当孤舟漂泊大海时,你忧国忧民之心不断;当秋风吹落黄叶时;你低吟有乐释怀;当寒风布袭似铁,你依旧想着"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路走来,你一直在流泪,你忧国忧民之心终身未断,你一直想着精忠报国,却哀哀无助。当你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时,你对百姓的苦难深感同情;在你的名诗《春望》中写道在烽火连三月之际,你依旧想着黎民百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依旧想着国家的安危与和平。

你爱国爱民,但不幸的是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你,早已懂得了国家安定的重要性,但也只能无能为力的屈服于社会的黑暗,在痛苦之中燃烧着生命。

5.随笔《我眼中的雨》 篇五

天,正下着雨。

当我听到下雨的声音,我整个人都飒起来。我是那么喜欢雨,喜欢雨的爽朗,喜欢雨的清脆,喜欢雨的利落,喜欢雨的酣畅。它从天而降,如天地间挂起了一幕珠帘,蒙蒙的淡化了所有的烦恼和忧愁,这一刻,你只想静静的倚在窗边,将手伸出窗外,贪婪的想抓一把雨珠,留些许清凉,爽满整个房间。

只是这样的雨,只听哪里够呢?快随我读写雨的诗词吧!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住在小楼上,听着春雨霏霏,次日清晨,那深巷便会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以为诗人忘却了亡国的忧患,只是听了一夜的春雨而已。细读才发觉,正是愁绪如雨,忧心着国家大事,才彻夜未眠,听了一夜的春雨呐!

抛开这些,换个简单轻松的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多鲜活的画面:黄梅时节的雨,又绵又长,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润及了千家万户,明亮了几多街道。你还可以想象出远处的山也朦胧,树也朦胧,尽收眼底的`是整个江南的迷蒙景象。近处呢?是池塘的蛙,躲在青草下,哇哇的叫个不停。一静一动,一远一近,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小妹的娇羞,正撑着油纸伞,漫步雨中,静静的朝我走来,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还有寄托相思之情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再不然是充满哀伤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抑或是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的痛快,全然在心里构起一张诗词的网,漫游着,搜索着,不间断,不停歇。

还觉得不够吗?不如一起听听关于雨的歌曲吧!听吧,雨一直下,是张宇在高唱,背叛或是出轨,不舍或是愤怒都随着雨冲走,那么义无反顾,那么决然毅然;看吧,风中那朵雨做的云,是孟庭苇在低吟,我在你眼里,你在我心里,我想你全是雨滴坠落的思绪,满满的全是爱;飞霞路的弄巷里,赵薇也演绎着烟雨蒙蒙的故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飞儿乐团却在台北奇遇了雨樱花,连无辜的胡彦斌也淋着潇湘雨......这些雨的歌曲就这样深入人心,广为人知了。

如果还不过瘾,不想浪费这样美好的情境,不如陪我打着伞,闲逛吧。

道路上飞奔的轿车,溅出无数无数的水花,美丽了整条街道。我倒喜欢被水花溅到身上的感觉,它好像在洗刷我身上所有的失落和不快,也好像在洗涤我的精神和灵魂。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干脆将拖鞋拎在手中,任脚丫在雨水里游荡,肆意的水花飞扬,肆意的开怀大笑。

好像浑然忘记了黄昏的悄然来临,暮色也开始席卷了整座城市。被雨水冲刷的玻璃窗更加明净,被雨水漫延的街道成了小河。路上的行人,一朵朵美丽的花伞连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些学生,那些工人,那些孩童,抑或行色匆匆,抑或嬉笑打闹,俨然一副流动的画,不疾不徐的扯开了画轴,涂写着,粉墨着。

6.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篇六

打开我的相册,一张美丽的相片跃然于我的眼前。那是我和我的好朋友张莹莹一起照的,照片是我和张莹莹之间情谊纽带,不管岁月的流逝,它的颜色却还是那么鲜艳;在我的心里,它永远是那么鲜艳,那么美丽,在我的眼里成为最美的风景。时间的流逝冲淡不了我们之间的友谊,风吹不走我们的心,暗淡带不走相片永远的美丽!

我总是喜欢呆呆的望着这张相片,思绪随之飘出很远很远。那是在深秋,举目之处都是斑驳的色彩。霜染之后的梧桐、枫树露出艳丽的容颜。大自然在给人一种萧索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美的展示。一天,我和张莹莹来到昔日常玩的地方,一片金黄色枫林里,此时从空中飘落一片金黄的枫叶,红红的颜色,火炬一样,非常好看。张莹莹微笑着说:“这么美丽的风景,我们一起照一张相片吧?”“好的”“于是她叫来了她的外婆,为我们照一张合影,我们俩拿着一片美丽的枫叶,定格在那个美丽黄昏。第二天,我们俩又来到这个地方,我正准备叫她一起做家家饭,只见她满眼含着泪水,很久,她很艰难地对我说:“暑假我就要转学回四川老家去读书了,如果你想念我,那就拿着这张照片吧,如同见人,这是我外婆今天特意到相馆洗出来给我的。同时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如同照片上的枫叶那样鲜艳,留下美的风采。”那一张照片凝聚莹莹对我的情谊,在我看来,照片不仅仅是一个薄薄的胶片,更是一份浓浓的深情,一份在指间溜不走的深情。

7.我眼中的美随笔 篇七

我一共就去过杭州两次,第一次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我们去花港观鱼,去岳王庙,去西湖,去看西湖印象。我最喜欢的地方,那就莫过于西湖了。

西湖的湖水碧绿,在微风中翻滚着细小的波浪,我们泛舟西湖,可真像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课文里讲的没有错,西湖的确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也的确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一个人间天堂。

湖心中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也是美丽极了!岛虽不大,但是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三个岛上,都栖息着许多可爱的鸟儿,它们在小岛树木的树枝上唱着悦耳的歌声,如果看着西湖,听着鸟叫,可真令人心旷神怡啊!不过可惜的是,它们中,有一个就要沉到水底去了,所以,那个岛目前已经封闭了,真是可惜啊!

挨着西湖,有层层叠叠的山峦,一座山翠绿,一座山淡青,真是美丽!在这片区域里买房子,一定很好,依山傍水的,风景旖旎,不愧为人间天堂啊!

8.我眼中的杜甫随笔 篇八

——唐人眼中的杜甫研究简介 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古佳句,虽说的是庐山景色,却不知,观人亦如此。杜甫,一代诗圣。当后世之人大多以敬仰的目光注视这位前贤的时候,是否曾经想过,有唐一代,人们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且听我道来——唐人眼中的杜甫。

一,文人眼中的杜甫

人说,文人相轻,又说文无第一。作为后世之人,我们敬佩杜甫的才华,然而在当时的文人眼中,杜甫是如何一个人呢?

其实,比起少年成名的李白,杜甫生前诗名不显,反倒是过世后名声渐起。在他生前,交游有不少诗人。

其一,高适。史料有载,在开元末年,同样落魄不偶的高适和杜甫早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高适《赠杜二拾遗》中写到“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必,此后更何言?”,虽高适较杜甫年长,却在诸多诗作中谦卑事之,透露的是他将杜甫看作良师益友,敬之赞之的态度。

其二,严武。杜甫一生坎坷,欲申大志而不得,仕途多舛。然而他也有伯乐,举荐他为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的严武,而现存六首严武诗中,三首和杜甫相关。足可见,在严武眼中,杜甫除了是好友之外,更有着绝佳的能力,只是没得到发挥的余地而已。

其三,是郭受。郭受是大历诗人,杜甫的崇拜者,他曾写过《寄杜员外》一诗:“新诗海内流传久,旧德朝中属望劳。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松花酒熟傍看醉,莲叶舟轻自学操。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其中称赞之意,几乎可以用拍马来形容了,故而可知,在他眼中,杜甫诗才惊艳,政务通熟,堪称当世偶像。

其四,韦迢。这位诗人的现存的两首诗都和杜甫有关,以“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盛赞杜甫诗才。这也是一位将杜甫视为大才的人。

其五,唐肃宗时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任华。这位诗人对杜甫更是喜爱,以“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之语赞之。

其六,李白。且不说杜甫诗中一连串的《忆李白》《寄李白》《怀李白》,在诗仙诗圣把臂同游齐鲁之地时,留下了多少绝妙诗章?“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可见李白视杜甫为友,“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更知李白眼中,杜甫是忧思孤苦的。

这么多诗人,都对杜甫赞赏有加,承认其诗才,为官之才,但到底,杜甫生前未曾名满天下,不过寂寂。然而吹尽狂沙始到金,以杜甫之才,终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他的光芒。

唐末大家韦庄,将杜甫作为自己的偶像,古稀之年寻至草堂遗址,重筑草堂,将自己的诗集以《浣花》为名。他和杜甫有着类似的经历,在韦庄眼中,杜甫是一个才华横溢忠君忧国,让他既仰望又引为知己的存在,是他一生追慕的对象。或者说杜甫就是韦庄眼中的另一个自己。

润州刺史樊晃是杜诗最早的编纂者,其《杜工部小集》为最早的杜诗选本。他称杜甫诗歌为“大雅之作”,并盛赞杜甫乃是“当今一人而已”。只是,和韦庄相比,他更加客观,既承认杜甫有“戏题剧论”之作,又大力推广他反映现实沉郁顿挫的“大雅之作”。在樊晃眼中,杜甫是一位品行端正忧国忧民,诗作可圈可点,且生平事迹令他同情叹息的诗人。

戎昱,大历贞元时期诗人,他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的风格并发扬光大。他讽刺时政,和人民站在一起,崇拜杜甫,在他眼中,杜甫诗品高洁,是他认可的诗人,是他所在的特殊时期应该效仿的榜样。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曾提到杜甫《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更着重提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句,只是话锋一转却又说这样的佳句在杜诗中也不过十三四,白居易眼中的杜甫不是基于他生平履历的心酸苦楚,也不是他性格里的脉脉温情,而是他的诗歌表达。

元稹,说到杜甫,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元稹,元稹曾为杜甫作墓系铭,赞之“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他眼中的杜甫,诗才风流,针砭时弊,可说是妙人。

再谈韩愈,韩愈崇杜、喜杜、学杜。他常将李杜并称,“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学杜不泥, 学而善变。宋代诗人学杜诗大都从学韩诗先入手, “学者先黄后韩, 不由黄韩而由老杜, 则失之拙矣”。他是杜甫的隔世弟子,衣钵传人。他眼中的杜甫,是一流的诗人,绝佳的老师。

孟启是今存文献中首次记述杜诗为诗史者。虽然他给了杜甫这么高的评价,在《本事诗》中却并未为杜甫别立条目。在孟启眼中,杜甫虽有着可以号为诗史的作品,仍是一个只用一笔带过的诗人。

顾陶。顾陶选编了《唐诗类选》。其序日:“国朝以来,人多反古,德泽广被,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杜李迥生于时,群才莫得而问。”顾陶不仅将杜甫之名列于李白之前,而且所选杜诗达30首之多,足可见在他眼中,杜甫是诗中第一人,有多少尊崇。

韦觳编选了《才调集》,在这本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人选唐诗选本中,没有任何一首杜甫的诗。《才调集》要求高尚的情韵格调和绮丽的词采才华,这也是有唐一代喜爱的文风,而杜甫的风格和之差别颇大,故而不受重视。

张籍曾有句“杜家曾向此中住, 为到浣花溪水头”,反映出他对杜甫的仰慕之情。唐代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说: “张籍取杜甫诗一帙, 焚取灰烬, 副以膏蜜, 频饮之曰:‘令吾肝肠, 从此易也’”。这个故事虽不免有些荒诞, 却反映了张籍向杜甫学习的情况。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这个红尘之外的人却依旧对杜甫有很高的赞美。“甫也道亦丧,孤身出蜀城。”出家之人不避讳谈世事,有对道之不存的感叹。与元白更关注于杜诗中的表达不同,在他眼里,杜甫除了有漂亮的句子外,更重要的是关于“道”的追寻。

二,杜甫眼中的杜甫

杜甫的诗作至今流传的有1400多首,从这些诗作中,杜甫对自己的形象必然有过叙述。我们组将杜甫生平分成四个时期,即读书漫游(三十岁以前)、困居长安(三十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来寻找杜甫眼中的杜甫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某一方面来说,颇具主观色彩的评价自身,也是另一种真实的表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读书漫游时期,杜甫正当少年,胸怀意气。写诗之时,更是豪气冲天。于他眼中,自己是足入凌烟阁麒麟阁的良才。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音祸)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于杜甫困居长安时期,此时,他认识到自己虽然有才能,但报国无门。心中有隐逸之志,却放不下雄心。然而他依旧认为自己秉持了文人高义,坚守着本心。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每一个绝世的文人,都曾在命运的路途上头破血流。安史乱,大环境之下,杜甫颠沛流离。此时他方才认清现实,不是有才就能施展,不是自许就有人称赞。此时的杜甫眼中,他是个失败者,坚持着什么,却不明白自己坚持的意义,失落。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被排挤出朝廷,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茅屋也破,终于离开官场的杜甫反倒看开了,他变得疏狂,在诗中自嘲年老无力,在他眼中,自己一生,有才无疑,志气难舒,如今老病,说是放下,仍旧遗憾。

三,平民眼中的杜甫 唐人关于杜甫的传说,主要可见于史书及唐人所编小说之中,含有传说的玄妙色彩,小说所载内容真实性往往与新、旧唐书史书形成一定程度的互补。但同一故事的各个版本间又略有差异,杜甫在时人眼中的形象也由之可见一斑。

《文星典吏》《云仙杂记》卷一传说杜甫是天降文星,却因为一个错误举动使得他“文而不贵”。从这则传说中我们发现,在唐人眼中,杜甫有才无疑,只是时也命也,终究有才未能在当时名满天下,未能舒壮志,可惜可叹。

正是:

凌烟自许可归一,麒麟挂相亦可期。

少年壮志性疏狂,接舆之心四睥睨。

长安踏遍求登仙,诗声寥寥名寂寂。

管乐壮志终难舒,蹉跎年华心下戚。

诗词歌赋刀剑才,冯老李颓何可立?

文采风流古来有,郁不得酬心茫迷。

9.我眼中的“创新课堂” 篇九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奠基 工程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 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 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 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师, 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 而应多鼓励、赞扬, 引导他敢想他人之未想, 做他人之未做。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 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健全的学生, 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 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 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 达到忘我的程度。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教师 的观念创新

提高自身素质, 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 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 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 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 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 轻实验应用”的传统做法, 在师生关系和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上, 我们尤其需要更新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教师 的课堂教学

1. 在课前预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3.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4. 在课后练习中完善学生的创新品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意识的培养, 建立在丰富的知识面和超凡的能力上。因此, 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要从具体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着手。如

1.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于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

2.提醒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教他们学会评价、鉴赏。

10.别人的眼中的谁的杂文随笔 篇十

常常处于混乱与纠结中。然而那些让我纠结和矛盾过的事情,在事后又常被自己遗忘,或者在事后发觉出当时的自己怎么这样地钻牛角尖、怎么这样地小肚鸡肠。

而我又常常想向别人做出类似“忏悔”的行为,比如直接告诉他们我的想法、告诉他们我是个小肚鸡肠的人,然后说一句“心肠恶毒的坏女人说得就是我啊。”但他人常以为是玩笑,却不知我是真心。

因为我很容易因为“看法”和“印象”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个温柔、善良的乖孩子,就会潜意识中逼迫自己真的这样做。而我讨厌这样,大脑告诉我,这样限制了我的自由。

以前很喜欢看《吸血鬼日记》。前两季中,大萌(Damon)是个很坏的吸血鬼,他一点都不care别人的生命,不在乎亲情、友情,冷血、冷酷、坏。但再接着看下去,会越来越喜欢大萌。有一次,他和E聊天,

“Damon,你为什么不让人知道你善良的一面?”

“我怕我表露出来后,你们就会用你们的善良来要求我。”

看吧,大萌真是个任性、别扭的孩子。他用冷漠伪装了自己,他只是想不受别人的约束,做自己,和活下去。

可是,现实和电视剧不一样,我们是人也不是吸血鬼。弱小的人类,弱小的我,不坚定的我呵。

我记得之前有次和朋友聊天,那天他问我那段时间究竟怎么了?我戏言,说是像在开吐槽大会,而后随便说了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其实相比烦恼他的事情,我的烦恼像是挠痒痒一样,让我自己都觉得无趣起来。X君突然来一句,“really你肯定很温柔很善良。”

我在这头哭笑不得。温柔?不,我脾气其实不好,以前会和爸妈生气。善良?不,上面刚说过了,我这个人爱钻牛角尖、小肚鸡肠,还喜欢用自己的所谓道德去要求别人。

他看错了。

我着实不愿做那个别人臆想中的“温柔善良者”。

11.我眼中的杜甫随笔 篇十一

这里繁花似锦。白天这里车水马龙,一辆辆车犹如一匹匹骏马在马路上奔驰。人来人往,十分忙也十分热闹。在路的两旁,一位清洁工在打扫着被风吹下 的落叶。

晚上,这个繁忙的城市也没能停下脚步歇一歇。路上的灯还亮着,直到第二天天亮……

在城市里的人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感觉什么都没做一天就这么迷迷糊糊的就过去了。

我从三岁就来深圳,可以说是深圳看着我从一个小屁孩长成一个小学生。所以这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在我眼中的深圳,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应该使用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马路两旁十分干净,没有一点垃圾,也没有一个人会乱丢垃圾的,即使有,也会被人捡起来。

那些贫困山区也不在贫困了,他们借着山里的美景开发了旅游景区。有许多人去游玩,也有许多人资助。

现在,街道上已经没有乞丐了。每个人都过起了小康生活,这些都是人民政府的功劳呀!

这就是我眼中的深圳,一个繁华似锦的城市,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城市。

作者:五4班 颜诗莹

12.我眼中的数学有效教学 篇十二

测试结果:

这样的结果引起了这位数学教师的思考: 是这道题目难呢? 还是我们的教学有什么问题?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 同样的教材, 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 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 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 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目标整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教学的动力, 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案例 (反例) 教学内容是“8加几”。通过情境列出算式8+6。

1.在算法交流过程中, 五位学生依次发言。

生1:把8放在心里, 接下去数:9, 10, 11, 12, 13, 14。

生2:先把6分成2和4, 8+2=10, 10+4=14。

生3:先把8分成4和4, 6+4=10, 10+4=14。

生4:从1数到14。

生5:把8看成10, 10+6=16, 16-2=14。

2.算法交流完成后, 教师组织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我喜欢……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 就用哪种方法算!

分析:“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的有效途径。因此, 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鼓励算法多样化。而本节课学习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理解并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他们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 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

二、情境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 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案例 (反例) 倒数教学情境

教师手上拿了张写有“福”字的纸, 然后当着学生的面把“福”字倒过来, 问学生:“这个字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答:“倒过来了, 表示福到家了。”教师很高兴, 接着说:在数学知识里也有这样的现象, 如分数倒过来就是。然后问学生:9倒过来是多少? 学生答:9倒过来是1 /9。另一个学生不同意, 站起来答:9倒过来是1/ 6 , 因为9倒过来是6。全班哄堂大笑……

反思: 学生产生这种想法不怪学生, 而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倒数概念, 把情境设计的中心放在了“倒”字上, 表面上看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方便了学生理解, 但实际上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三、活动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 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 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沙子、水“推”给了学生, 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交流, 发现规律, 生成圆锥体积公式;继而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计算用沙子随机堆出的圆锥体的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四、学法指导的策略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去“做数学”, 完成“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 体验知识的由来, 获得“再创造”的方法 , 产生创造兴趣, 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如教学《圆的周长》, 应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真实的探索者:通过充分操作得出结论。

“绕”、“滚”、“截”三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 , 像数学家一样经历“问题—猜测—测量—再测量—归纳—验证”的探究过程, 完成数学的再创造。

五、激励评价的策略

13.我眼中的杜甫随笔 篇十三

说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一定是钱开俊。记得开学第一天,头一次见到他我就想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眼睛上还安着两扇方方的窗户,让人一见就想笑。最好玩的是他那娃娃一样的脸,脸上还长了许多斑点,笑起来好像一位小丑,让人一看就要笑。也许他天生就有幽默的基因吧,我这样想。

他每次上课都会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记得有次他正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着圆的面积,也不知是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灵感,他突然跳了起来,猛拍了一下手,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说马桶不也是圆的吗?不就比其它的圆多了个特异功能——‘散发臭气’吗?”他的声音是那样的天真烂漫,仿佛回到了童年一样,把我们逗得都哈哈大笑起来,还有得同学惊讶地盯着他,好久都没发出声。不过,从此以后,“魔逗老师”这个绰号就戴在了他的头上。

他不但上课幽默,下课更是生龙活虎,有时让我们都经常的怀疑,他是一个块四十岁的老师。看,他来了,人还没到声音就先到了,“玩什么呢?带我一个。”他张开嘴大大咧咧地说:“我吗,虽说是你们的老师,但是我可还保持着一颗童心,我也喜欢和你们找找我童年的感觉。”开始跳皮筋了,见我们个个身轻如燕,挥洒自如,他有点着急了,一下子站到橡皮筋中间挡住我们,摆着手摇着身子大声说:“诸位,‘橡皮筋好汉’我今天也要加入你们的队伍,能否请那位高手指点一二。”听了这句话,我们都笑得人仰马翻。他可顾不上这些,有板有眼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庞大的身子前后晃动着,一摇一摆的就像个木偶。特别是那个一跳一叉腿,他根本就跳不起来。可他却毫不在意,一下、两下、三下……非得跳出个样子来,哪怕跳得实在是难看。尽管学了前面忘了后面。

14.关于我眼中的庄子随笔 篇十四

庄子与他所处的时代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

“那是最美好的时期!那是最堕落的时期!那是智慧的岁月!那是没有开化的岁月!那是信仰坚定的时代!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那是阳光明媚的季节!那是黑夜深重的季节!那是满怀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人们直入天堂!人们直堕地狱!总而言之,那个时代与现在极其相似。以至于那时名噪一时的某些权威们坚持只用比较级中的最高级修辞形式对它进行评判,不论是好是坏。”

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下了上面的那段文字,拜他所赐,同样的文字也适用于战国。在这一时期旧的行为准则已经被人类进化的车轮碾碎,新的行为准则在力量纷争中还没有确定。唯有不确定,国家、社会和人性才会放射出别样的光彩。感谢不确定,躁动不安的灵魂终于挣脱了昔日的束缚开始漫天飞舞。多亏不确定,当今天回首往事,我们也可以欣慰地说一句:“有那么一个时期,中国人曾经血脉喷张,肆无忌惮,精彩绝伦地生活过。”

如果说春秋还是对酒当歌,英雄几何的浪漫时代;那么战国就成了纯粹的功利时代,功利得血腥、无耻。这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社会,也是一个能让人施展才干的年代。春秋的百家争鸣到战国就成了百花齐放。各个流派从理论进到了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实干。文人不仅相轻,还要相害;文武双全,不如文武全才。

这时的周王朝已气息奄奄,靠着那点儿从姜太公那儿得到的神气儿苟延残喘,就像一个肺痨病人捧着九鼎不能承受之重。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群雄之间也兼并得差不多了,出现了很多跨流域的大国:秦、楚、齐、魏、燕、赵、韩。而春秋五霸的威名,也变成了七大国实实在在的兵势和战力。夹在这些大国股掌之间的,是一些甘当配角的小国。这些小国国君的祖先也都是王室宗亲,可到了现在,只能期盼别作了亡国之君。大国考虑的是怎么才能独霸天下,合纵好呢,还是连横。小国考虑的就是如何跟大国拉关系、套近乎,延缓灭亡的时间,多玩会儿。

在这些小国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当初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商殷的后裔发配到了豫鲁皖苏交界的地方,听着挺像个根据地的吧。这个根据地,就是“宋”。

据说宋人好夸耀,又愚蠢。这可能和商殷遗风有关系吧。要把帽子贩给从来头上就不戴东西的越人的是宋人,贱卖祖传护肤秘方的是宋人,分不清自己的小蜜哪个漂亮的还是宋人。于是在这个蠢人扎堆儿的地方,就走出了中国第一个自由主义的大游侠——庄周。

庄子的为人及其思想

我爱孔孟,而我尤爱庄生。

孔子熟,因而雍容和顺、简约含雅;孟子生,因而锋芒毕露,感情奔放;庄子真,因而高妙奇瑰,恣肆汪洋。庄子性情率真、胸襟博大。大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拍风而上九重霄,邀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小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之所适,行之所安。庄子有维护自由之心,故向往逍遥之游。名利荣华是生命枷锁,故弃之如敝屣;意识形态是思想羁绊,故坚决予以拒斥。他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站者为友”,风流倜傥,潇洒快意,无怪乎千古文人莫不为之心醉。世人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避免不了人性的丧失。

庄子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于是他将自己对天道的体认,对天人之际的辩证,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化成先秦诸子第一流文章,中华学术第一等思想。其文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长风鼓窍,天语纶音,令人不知所自,叹为观止。若非意气相投、才气相匹,智力相当者,不足以与之俱游于《南华》(《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真经》)。因此,视野之宽狭,视力之高下,视域之深浅,是决定解读《庄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庄子与儒家之争

庄子之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儒、墨、杨各领风骚,争吵也最激烈。而庄子则如幽谷百合,虽国色天香,但孤芳自赏,不与人争,人亦不与之争。庄子动手不动口,以木为纸,化刀为笔,力战儒墨。

在庄子看来,儒家是最大的对手,几乎整部庄子都在与孔子争论。这是因为他认定儒家学说最易惑众、最难对付。但是不是还出于南北对抗的分庭抗礼心态?庄子对儒家,尤其是对孔子的态度非常复杂,钦佩有之,褒扬有之,讥讽有之,贬抑有之,怒斥有之。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还是道相近而“术”不同?是水火不容,还是阴阳互斥?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今天的“道德”被理解为一种德性和德行,被视为一种符合伦理规范的品行。如果某种伦理规范说:你应该这样做。而你果然这样做了,就是有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即“缺德”。因而道德即伦理,人所皆知。但在先秦却不是这样。“道”意味着天道,“德”意味着有所得。人的“有所得”中最大的德便是一种符合适的生活。所以,由道而德,顺道而行,就是天人合一,人道与天道打通,人的生活道路获得了终极根据。天道作为体认的结果是不可怀疑的,因为怀疑是一种理性行为,而体认则超理性,属于信仰层面。因此,“天人合一”之德也是不可怀疑的,值得怀疑的倒是某种伦理规范:它究竟合不合道德?进而,也可以发问:某种社会设置、社会思潮,合不合道德?这是道家一切批评的出发点。

儒家先圣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所志之道亦是天道,由道德而“仁”却是孔子再三强调的。仁是天道无不为的一面,是爱人生民的大德,因而也应该是做人和治世的基本精神。孔子“仁”字不绝于口,却不执著仁的某一方面。儒家伦理可用两个字概括:礼和义。可以说,庄子与孔子体道的差异未必水火不容,但在如何得道、行道上便大相径庭。如果说二人在道体上是理一分殊,那么在道术上则是分庭抗礼。所以,如果说战国的王公诸侯、将相游仕是以血和火、利与欲去摧毁儒家所认定的古代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伦规范,那么

庄子则是以自己所认定的圣王理想去打破礼乐教化的儒家梦想。如果说孔子兼历史标准与天道理想标准于一身来评说和批判现实,那么庄子则仅以天道理想来批判一切现存的行为制度和学说。因而孔子中庸,庄子孤绝。庄子实际上把仁降格到规范层次。

第一,仁义不合人之自然本性。所谓自然本性,就是曲者不因弯钩而曲,直者不因准绳而直,圆的不因圆规,方的不因尺矩,粘在一起的也不因为胶和漆。天下万物皆自然而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各得其所而不知其所以得。

第二,仁义扰乱人心。“昔日黄帝始以仁义乱人之心……到了禹、汤、文王的时候,天下大乱。下有夏桀、盗跖,上有曾参、史鱼,而儒墨并起,于是人们以喜怒之情相猜疑,以愚智之才相欺诈,以善与不善相非难,以荒诞与信实相讥讽,因而天下衰颓了。大德分歧,而性命之道散漫了。天下好智巧,而百姓好纠葛,于是以斧钺来制裁,用礼法来击杀,用肉刑来残害,天下纷纷大乱,罪在扰乱人心。”(《在宥》)

第三,仁义之道为盗贼之道提供了逻辑上的合法性。善人与不善人皆可得仁义之道而行事,但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难道不是因为圣人之利天地少而害天下也多吗?所以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胠箧》)

第四,仁义之道是大乱之本。“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仁义而制止战争,是引起战争的根本原因。”(《徐无鬼》)选贤任能是使百姓相互倾轧,任用智力会使百姓窃财盗国。二者皆不足以使民生丰厚。实际上,道家可以把社会问题归于其它任何学说。因为它们都提倡有为,而有所为是必有所不为,有所得则有所失,有所成则有所毁,只有自然无为才能无所失。只有死人才真无所为。

庄子与儒家之争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关注点不同。庄子法天,故圆;孔子法天务地,故圆而方。方是社会政治、礼乐教化,方之外是超越社会政治、礼乐教化,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也。具体地说,庄子式的方外是“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在个人逍遥的问题上,仁义之道不适宜的。比如“意而子”见许由,许由说:“尧教你什么了?”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你一定要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说:“那你还来我这儿干什么?尧既然已经以仁义给你在脸上刺了字,已经用是非给你做了割鼻手术,你以后还想不想游于逍遥恣纵、无拘无束的境界啊!”(《大宗师》)意而子恐怕不行了。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孔子仁义之道的批评主要是针对个人生命问题,而社会政治、社会教化次之。所以在批评中,庄子常常把仁降格到伦理规范层次,或仅作为天道的一个方面来批评,而孔子在理论上仁与规范衔接的不充分性,又为庄子提供了批评的口实。在庄子看来,个人生命问题的解决要远远大于社会问题,前者的解决是解决后者的前提。当后者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撒手不管,而求个人逍遥。那庄子岂不是像“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来了?

那么庄子是不是极端个人主义呢?不是。一个社会被称为良好的,只是因为它的制度和设置能够使每个人都可能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但一个良好的社会并不能代替个人生活,再好的社会也不可能没有人生的悲剧,而无论在任何社会,追求个人幸福是每个人唯一可能做到的,是天经地义的。庄子并不是在逃避社会,他只是想以完整的生命去生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避免被卷入喧嚣和庸人自扰之中,不成为牺牲品。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都是荀子所说的“伪”。是以庄子不为。颜回对孔子说:“我有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讲?”“我忘掉仁义了。”“可以,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说:“我有进步了。”“怎么讲?”孔子问。“我忘掉礼乐了。”“可以,仍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说:“我有进步了。”“怎么讲?”“我坐忘了。”孔子大惊,问:“什么是坐忘”颜回说:“遗忘了我的肢体,抛却了我的聪明,离弃了身体,忘掉了知识,与大道融为一体,此之谓坐忘。”孔子叹道:“与万物一体便没有偏私了,参与万物的变化就无偏执了。你真是贤人啊!我只能从乎其后了。”(《大宗师》)这便是庄子的追求:道德之乡而不是仁义之道。如果不站在坐忘的境界、天道大通的视角来批评仁,只能落入各执一端的争论,其结果自然只能是无是无非。

15.我眼中的数学生态课堂 篇十五

一、创造性地改编教材,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大部分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所规定的课时内容, 有些教材上的数学定理、推论的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而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 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来重组教材内容,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九上中《圆的切线》这节课时, 教材只给出了一个课时, 同时研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而切线又是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显然学生学习内容是很紧的。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分成两个课时, 先和学生复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后探究出切线的性质,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从探索和发现中认识到了圆的切线所具备的性质, 然后再来研究切线的判定的方法。如果为了赶进度, 这些重要的内容只能蜻蜓点水, 显然是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如在苏教版八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中, 教材是通过绕三角形一边上中点旋转180°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而在实际课堂中, 学生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旋转方法来研究呢?如果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的话, 那么学生是跟着教师一步步走向预先设下的“圈套”的, 没有自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还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吗?所以还是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研究、讨论, 实践表明还是有更多的学生是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美国克拉申教授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因为当新输入的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 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置换,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二、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 提供有效生成环境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 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 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当前数学教学中, 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 创设好的情境, 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 可以改变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但遗憾的是, 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有些情境并非学生熟悉的, 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 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无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你能肯定吗?》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 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 (把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 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 (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 地球这么大, 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 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 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 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 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 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 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好的教学情境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可见,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使学生真正受益。这正是我们应研究的问题。

三、多样、有效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应该追求教学的平衡, 教和学互为因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 根据学法采用教法, 所以中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 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让学生在数学特有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发展思维, 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 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 生态的教学方法就是促成师生双方的转化, 使两者共同获益。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使教师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 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益, 与人的发展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方法, 要让学生有领悟和实践的空间, 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能够根据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方法。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下一篇:《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