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共13篇)(共13篇)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复习
1、《师恩难忘》课文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课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要求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充分体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请你写一句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古诗两着》中《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诗的后两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者是当代诗人孙友田,诗中: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界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段话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答案: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5、《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6、《变色龙》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7、《金蝉脱壳》一文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8、《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成语故事组成,三个成语的意思分别是: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传神。
9、《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10、《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心地善良、舍己为民嫦娥,力大神勇、为民造福的后羿,奸诈贪婪的逢蒙。
11、《读书莫放“拦路虎”》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拦路虎”指的是拦路打劫的土匪,在文中指的是读书时遇到的生字。
12、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三篇《伊索寓言》是:《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13、《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事件通讯,本文按: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在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全文围绕一个“爱”字,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高尔基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等。
15、《艾滋病小斗士》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文中的“小斗士”指的是恩科西,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这其中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16、《黄山奇松》课文写黄山风景区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17、《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 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
18、《莫高窟》 文中介绍了敦煌莫高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19、《天火之谜》主要讲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普通的放电现象,后来通过“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他还发明了避雷针。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厄运”指的是困苦的遭遇,在本文中“厄运”指的是《国榷》原稿被盗。谈迁面对厄运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21、《诺贝尔》诺贝尔一生的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诺贝尔奖主要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22、《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人物的事例,说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3、《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施耐庵。文中我们了解是林冲是个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人,洪教头是个自以为是、跟扈嚣张的人,柴进是个热情好客,好习枪棒的人。
24、《少年王冕》一文是根据小说《儒林外史》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是吴敬梓。让我们感受到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25、《黄鹤楼送别》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一首送别诗,请再写四首诗题:《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
26、《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是 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这首词描写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平常的农村景象,还写了锄豆、织鸡笼、剥莲蓬,把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2.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二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负数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编排的独具匠心。
(一)生活经验的切入点
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由此展开负数的教学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借助温度引入负数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海拔”的概念,学生相对来讲有点陌生。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3次接触到了“海拔”一词,分别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青海湖湖面的海拔高度,新藏公路的海拔高度。在当时的教学中虽然不要求教师一定要介绍“海拔”一词的词义,但学生多少能领悟到“海拔”一词的含义,这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经常接触到诸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升高、降低等相反意义的量,这些生活中的知识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
(二)知识储备的生长点
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数随着负数的出现,学生对整数认识范围的扩展,自然地变成了正数(0除外),实现了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学生在七年级系统学习有理数,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二是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本单元在教材安排上没有出现负分数,只出现了一个表示温度的负小数(-88.3℃),其目的是消除学生以为负数只有负整数的错觉,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有理数的感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必要再补充类似认识负小数的练习,教学的重点仍然要集中在认识负整数上。
(三)认知能力的支撑点
应该说,经过四年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数学视野得到了很好的扩展,思考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有了较大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认识整数,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中,已能准确而又熟练地利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册教科书在第一单元便安排了负数的教学,让学生对数的认识“豁然开朗”。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结论,而是重点帮助学生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来构建知识,教学内容编排得清晰而有层次。先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温度知识切入教学,利用+4℃和-4℃的巧妙对比,有力地强化了“0刻度”和“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一对相反方向的量。之后,以直观形象的海拔高度作为例1教学的支撑,顺势直观地描述了正数和负数,简明扼要。例3、例4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加深对正数、负数具体含义的理解。但两个例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例3强调的是,定义正数、负数一般约定俗成的规则。例4则强调的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自主定义规则。之后的“试一试”,教材呈现了抽象的数轴,但却并不出现数轴的名称,强化直观,巧妙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真可谓“到位”而不“越位”。这种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编排,便于设置适宜的教学坡度,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实施策略
从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例1、例2的教学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相反方向上的量”这一关键,借助提供图片的形象直观,适度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对比分析中自主认识正负数的意义。例3、例4的教学要明确:合理定义生活中正负数的规则是前提,依据规则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对正负数作出合理的解释是重点。特别是例4的教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题情境与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从而初步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一是认识温度计,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特别是零下温度。二是认识数轴,能正确填出数轴上所缺的数,并予以简单分析。整合教材呈现的资源,做一个仿真温度计,对于这两个难点的突破大有裨益。水银柱的上升与下降,动态地呈现出温度的变化过程,有力地强调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向性”。温度计本身就是数轴的模型,教学中,可以把仿真温度计横放在黑板上,先让学生找到0刻度的位置,然后再找出几个不同的温度,顺势画一个带箭头直线,自然地生成数轴。之后,再引导学生填出数轴上的数便水到渠成了。下面将结合教学片断,具体阐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片断一:
1.教师出示一幅北京冰天雪地的图片。
师: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你猜一猜当时的温度可能是多少?
学生纷纷猜测当时的温度是零下多少度。
师:同学们猜出了许多不同的温度,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所猜答案中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零下温度。
2.是啊,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说明:课始,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营造出了浓浓的“负数氛围”,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怎样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的思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片断二:
1.出示上海、南京和北京的相关图片及温度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具体温度,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等相关信息。
2.认识温度计。
师: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呢?能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温度计的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
追问:你认为看温度计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先找到“0刻度”,零上温度要从“0刻度”往上看,零下温度要从“0刻度”往下看,方向正好相反。
师:(出示温度计)现在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零摄氏度。
师:谁能在这个基础上,拨出上海的温度零上4摄氏度?
学生小心翼翼地拨出零上4摄氏度。
追问:请谈谈在拨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小格表示1摄氏度,从0往上拨4个小格。
师:让它再回到4摄氏度,谁能拨出北京的温度零下4摄氏度?
生拨出温度后,仍然追问上一问题。
生:从0往下拨4个小格。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一样,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
生:一个在0上面4个小格,一个在0下面4个小格。
师:是啊,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一相反方向上的量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顺势教学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师:+4可以写成4,-4也可以写成4吗?
生:不能,这样就分不清谁是正四,谁是负四了。
[说明: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的引入正是为了清楚地表明量的方向性。课堂上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借助温度计教具,“放慢镜头”教学温度计的认识,有意识地安排了+4℃和4℃的对比,既直观形象地强调了量的“方向性”,又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0刻度”这一分界点的认识,为教学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打下基础。]
片断三:
1.教师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略。
师: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预设一:学生能回答出,和海平面相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
预设二:如果学生感觉困难,课件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先闪动表示海平面的虚线,然后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相反意义的量。之后,以练习一的1、2题作为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生:是用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生:还有表示海拔高度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提供数据中不含0)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两种分法。
2.直观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师:(同时出示温度计图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刻度”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观察图片,你发现刚才我们用正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上温度和比海平面高的高度。
师:用负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下温度和比海平面低的高度。
师:观察图片,你认为正数和0有什么关系,负数和0有什么关系呢?请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师:(单独出示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图)南京的温度是零摄氏度,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正、负数及0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现,直观形象而又突出本质,让学生再一次亲身感受相反意义的量。之后顺势迁移引出对数的分类。在分类时,教师有意将“0”排除,以避免对学生不必要的干扰,而将对“0”的处理放在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之后,更有利于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也便于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看,“认识负数”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巧妙地定位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两点应予以关注。
(一)关注课程资源的优选、整合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以其丰富的信息量,新颖而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实施策略,为教材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但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我们还应合理地开发一些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1,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精选了3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作为切入点。但是,教材所呈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从“数学化”、“生活化”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温度计为原型,设计一个仿真温度计作为教具,对教材提供的资源予以补充。
2.作为例1的支撑,例2呈现了有关“海拔高度”的问题。对于“海拔高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并不熟悉,教师也不一定非常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但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了解:(1)海拔高度是指以海平面为标准的高度,海拔的起点叫做海拔零点或水位零点。1956年起。我国的海拔零点统一为青岛零点。(2)1981年国-家测汇局公布,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市东南30千米处的艾丁湖湖底的海拔高度为154.566米,并建议用-155米作为我国陆上最低点的标高。(3)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汇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到温度计,有的学生会马上想到“体温计”。因为“温度计”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却很少有学生见过或者亲自用过。而“体温计”,大多数学生不仅见过而且用过,也有认识“体温计”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提出“体温计上有没有负数”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练习课上也可以就“体温计”上的刻度范围组织讨论,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许能起到“此时无‘负’胜有‘负”’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化”、“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负数”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这一点在素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等方面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不能过度地关注“生活化”。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水平上。还应让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体验负数的魅力,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典型习题
为巩固所学知识,教材提供了适量的练习,习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练习目标各异,内容直指例题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上面。在充分使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以精选一些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例如,在
例1教学之后安排如下练习:用温度计分别显示出吐鲁番盆地某日的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25℃),让学生先说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并写下来,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感受。接着教师谈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这一奇异现象的生动描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随之出示例2图片。本题的设计,既及时有效地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自然地过渡到例2的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作为机动。考虑小学阶段,不再安排有关负数知识的教学,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的综合练习课,而练习目标则主要定位在“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与“数轴”的复习上。
案例分析:
(一)基本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1)如果青年路小学今年预计招收新生320人,记作+320,毕业学生280人,就记作()人。
(2)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在南美洲,高于海平面3812米,记作( )米。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死海,水平面低于海平面396米,记作( )米。
(3)明明的父亲收入3800元记作+3800元,那么,你认为1600元可以表示( )。
2.按照生活习惯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数。
(1)河水上涨5厘米记作( )厘米,下降3厘米则可记作()厘米。
(2)从同一港口出发,甲船向南航行60千米可记作( )千米,乙船向北航行80千米可记作( )。
(3)小亮玩电脑游戏,得了46分可记作( )分,输了38分则可记作( )分。
(二)变式练习:小华的位置
1.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顺序地读一读上面的数。
2.如果小华从0点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行2米可记作()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从0点向( )走( )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一4米,说明他是从O点向( )走( )米。
4.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猜猜看,他有可能是怎么走的呢?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三)拓展练习:生活中的“体温计”
1.观察“体温计”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为什么“体温计”上这样设置刻度范围呢?你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吗?
4.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四
勤劳 通晓 安慰 疏忽 怠慢 猜想矫健 快意 催促 出众 应验 丰富 忙碌 勇敢 身姿 犒赏 趣事提醒 喜鹊 画眉 黄莺 百灵 苍鹰 呢喃软语 无拘无束 倍感亲切 好奇 做客 猎枪 寒潮 候鸟呼啸究竟 湖畔 胸脯 颤动 沼泽 塌陷 边缘 结束 扫兴 呼唤 讨论 顽强继续 窟窿 风势 焚烧焦臭 山涧 桥墩 弧线 悬崖生命桥一无所获不慎 惋惜 随即 肆虐 轻巧 神圣 笔直 不由自主 束手待毙 肝胆俱裂 眼花缭乱 目瞪口呆 倦鸟归还 成群结队一唱一和呼朋引类 欢呼雀跃 如痴如醉 夜深人静 昏昏欲睡
二、词语搭配。
(矫健的)身姿 (欢快的)叫声(美好的)感情 (美丽的)鸟儿 (感人的)故事
(可贵的)精神 (小小的)丘陵(薄薄的)烟雾 (可爱的)鸟儿 (胜利的)欢呼声
(有趣的)故事 (暖和的)地方
三、句式练习。
1.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A.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你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
B.这个瓶子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身体呀?(这个瓶子容不下你这样庞大的身体。)
C.遇到困难,我们共产党员怎么能退缩呢?(遇到困难,我们共产党员不能退缩)
2.缩句。
A.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打破了沉寂。)
B.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家。)
C.在那茫茫的大海上飘着的是一艘银灰色的军舰。(大海上飘着军舰。)
3.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A.海浪激起的泡沫,美丽极了。(海浪激起的泡沫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球一样,美丽极了。)
5.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五
复习目标:
1、巩固理解第一单元课文内容。
2、背诵默写第一单元的部分课文。
3、默写第一单元生字词、成语。复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复习时间: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
1、朗读课文
2、巩固理解课文内容
1)田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2)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3)“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种子”读读对这句话的理解。
3、复习生字词
教诲
正月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二、复习《陶校长的演讲》
1、朗读课文
2、巩固课文内容理解 1)陶校长是谁?
2)陶校长谈了哪四问?为什么谈这些问题? 3)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4)理解“科学的健康堡垒”“真人”
3、复习生字词
否则
锻炼
堡垒
鞭策
承担
值勤
源泉
激励
三、复习《古诗两首》
1、背诵古诗文的诗意。
2、重点理解以下字词、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知处 2)意欲补鸣蝉,忽然闭口立。闭口立 3)寻隐者不遇
四、复习练习1
1、背带风字的诗句。
2、背诵默写《题秋江独钓图》
3、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五、作业
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二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巩固第二单元生字词,能正确默写。
2、背诵4—7课重点段落。
3、巩固理解课文内容。复习重点:
巩固理解课文内容。复习时间: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4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朗读背诵课文。
2、巩固课文内容:
1)为什么将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 2)“绿色的课本”什么样?从中你体会到大自然怎样的特点? 3)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复习生字词
敞开
芬芳
描绘
温馨
云锦
攀登
饱览
绚丽
耕耘
洋溢瀚
4、默写全文
二、复习《装满昆虫的衣袋》
1、朗读课文
2、巩固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何处可见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2)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
3、巩固生字词
穿梭
鸟栖虫居
闪烁
殿堂
痴迷
鼓鼓囊囊
光泽
三、复习《变色龙》
1、朗读课文
2、巩固课文内容:
1)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与哪些奇特情景?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 2)脱壳后又有哪些奇迹般的变化?
3、背诵课文4—5小节。4复习字词
五、复习练习2
1、歇后语
2、名人名言
六、作业
第二单元检测题
无限
浩
第三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背诵《画龙点睛》谚语。
2、体悟成语故事的寓意,理解课文内容。
3、默写生字词。复习时间: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成语故事》
1、朗读背诵课文。
2、巩固课文内容
1)理解成语故事内容。
2)体悟文中寓意,结合实际谈一谈。
3、复习生字词
1)逼真
神韵
矛盾
惊叹不已
滥竽充数
霎时间 2)用“总之”“不要。。而要。。”造句
二、复习《推敲》
1、朗读课文
2、巩固理解课文内容
1)说说贾岛韩愈是怎样的人? 2)“推”为什么没有“敲”好?
3、复习生字词
交界
安帖
簇拥
避让
车辆
斟酌
莽撞
推敲
宽恕
礼貌
二、复习《嫦娥奔月》
1、朗读课文
2、巩固课文内容
1)后裔、嫦娥、逄蒙各是怎样的人? 2)乡亲们为什么常想念嫦娥?
3、复习生字词
树影婆娑
奸诈贪婪
企盼
迫不及待
皓月当空
周旋
逄蒙
三、复习《读书莫放拦路虎》
1、朗读课文
2、巩固课文内容 1)“拦路虎”指什么? 2)如何扫除“拦路虎”?
五、复习《伊索寓言》
1、朗读课文
2、巩固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复习字词
嘴馋
一贯
惊慌失措
说谎
戒心
六、复习练习3 谚语 学会拒绝
七、作业
第三单元检测题
第四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朗读背诵13、14课。
2、巩固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复习生字词。复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体会人物特点 复习时间: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在大海中永生》
1、朗读背诵全文
2、巩固课文内容
1)四个“也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伴能否换成拌,为什么? 3)人们对总理怀有怎样的情感.?
3、复习生字词
二、复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朗读背诵课文
2、背诵作家卡片
3、理解课文内容
1)为什么是美好的东西?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意思.4、复习生字词
三、复习《艾滋病小斗士》
1、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1)为什么恩科西是小斗士? 2)恩科西是个什么样的人?
3、复习生字词
携带
仁慈
纤弱
魔鬼
孕妇
轩然大波
四、复习练习4 错别字
成语积累
五、作业
第四单元检测题
干预
呼吁不懈努力媒体
第五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16、18两课。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国的河山美丽壮阔。
3、复习生字词。复习重点:
巩固生字词,成语。复习时间: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黄山奇松》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复习字词
陡崖
屹立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饱经风霜
遒劲
郁郁苍苍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二、复习《黄果树瀑布》
1、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黄果树瀑布的特点是什么?(形态、声音)
3、复习生字词
1)缝隙 悬挂
掩映
山回谷应
沉醉
胸膛
隔壁
凝神谛听2)课后习题3
三、复习《莫高窟》
1、朗读背诵课文
2、复习课文内容
1)课文介绍了莫高窟的哪些方面?有何特点?
2)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2—4小节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3、复习生字词
佛像
惟妙惟肖
断崖绝壁
宏伟瑰丽
威风凛凛
四、复习练习5
五、作业
第五单元检测题
蟠曲
第六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复习生字词,能默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人物的网精神品质,文中蕴含的道理。复习重点:
理解稳中蕴含的道理,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复习时间: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天火之谜》
1、朗读课文
2、复习课文内容
1)富兰克林是如何解开天火之谜的? 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复习生字词
不足为奇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无稽之谈
雷暴
二、复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朗读课文
2、复习课文内容
1)谈迁是如何面对厄运的? 2)他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3、复习生字词 1)默写生字词 2)解释词语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三、复习《诺贝尔》
1、朗读课文
2、复习课文内容
1)诺贝尔研究炸药经历了哪些困难? 2)诺贝尔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复习生字词
机械
装置
爆炸
劈山筑路
逝世
荒山野岭
四、复习《滴水穿石》的启示
1、朗读课文
2、复习课文内容
1)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
2)理解反问、设问,并学会句型的转换。
3、复习生字词 默写生字词
五、复习练习6
六、作业
第六单元检测题
钥匙
爆炸颠簸
第七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理解、背诵、默写词语。
2、背诵课文、诗句、名著便览。
3、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复习重点:
背诵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复习时间: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1、朗读课文
2、复习课文内容
1)林冲、洪教头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了解《水浒传》,背诵名著便览。
3、理解字词,课后习题4
4、复习生字词
1)多音字 :还
解
差
量 2)默写字词
二、复习《少年王冕》
1、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2、复习课文内容
1)文章出自何处?作者是谁? 2)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3、复习字词 1)字:载
供 2)默写字词
三、复习《黄鹤楼送别》
1、读背诵课文
2、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古诗,体会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复习生字词
按捺
友谊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
暂时
暮春
远眺 凝视
誉满天下
四、复习《清平乐.村居》
1、朗读背诵诗词。
2、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了解词的作者,词牌名及题目的意思。
4、体会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五、复习练习7
1、“朝代歌”读背,了解各朝的人物。
2、背诵、理解成语。
3、复习学和做
正确读出单姓、复姓。
七、作业
6.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六
一、字词:
同音字:察 查 ;形近字:纺 放 防 仿 ;多音字:中 恶 着 背 载
二、课文:
1、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2、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答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追求,才能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甜滋滋: 香喷喷、水灵灵、白花花、湿漉漉
鼓鼓囊囊:勤勤恳恳、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风风雨雨
鸟栖虫居:龙吟虎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龙飞凤舞
7.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教材教法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专业知识,85%取决于口才艺术。”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课堂上,有的学生羞于发言,不敢举手;有的学生说不了完整的一句话,无法传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语音、语调含糊,口齿不清。校园生活中,有的学生经常插话,打断别人,没有耐心;有的学生脏话连篇,不尊重别人;有的学生胆小内向,不敢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因为口语表达能力的缺乏,很多学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结合本校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以及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交际内容的分析,浅谈自己对于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内容教学教法的看法。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交际内容的特点解析
新课改以来,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范围宽泛。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和知识储备。教师要鼓励学生平时经常翻阅报纸杂志,经常浏览主题网页,经常做读书笔记,这样才能为日常的口语交际准备好丰富的材料。
其次,口语交际的形式很丰富,比如说请教、请求、拒绝、说服、批评、表扬、介绍、讨论、会话等等。这些不同的口语交际形式,承担了不同的交际功能,通过交流新闻、交流健康知识、交流耳熟能详的文学故事、交流人文风景、交流生活前景、交流读书心得,说话者就会赢得别人对他的认可、敬佩,甚至是追随。此外,演讲、访谈、辩论、主持等更具有挑战性的口语交际,则考验说话者的综合实力,而这必须接受系统的训练。
再次,口语交际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更应结合社会学、心理学进行研究教学,从而总结归纳出更实用的口语交际沟通技巧。比如说人人都爱赞美,不喜欢批评,所以当向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表达的委婉,注意时间和场合,而这些都是教材中缺漏而现实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教师应该在深入研究之后,精炼地归纳出每种情况下不同的交际技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比如说当你想说服别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过分心急,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要讲出道理来,说“软”话更有效。
最后,教学以上内容时,应该达到“课程标准”对于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比如说要注意交际态度,姿态认真,面带微笑,眼神专注,尊重别人的人格,不说不文明语言,不打断别人,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别人的心情等。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1.借鉴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经验,明确不同形式口语交际的达标标准和技巧要求。比如说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的《语文教学展望》中提到,美国小学六年级英语交际教学中包括“表现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其中包括礼仪和诚实态度”,说明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礼仪也是教学内容。这本书里还提到韩语将话法的实际分为“对话、演讲、讨意、讨论和面谈”,而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明确的要求,比如说“讨论”就有以下四点要求:“①认识讨论的概念、目的、形式、顺序和方法。②先了解进行讨论主持人和参与者的作用和责任,再进行讨论。③考虑对方的逻辑而听话。④一边控制心情,一边静听对方的讲话。”这种细致的分类和规定对于我国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很有启示。
2.利用日常生活,设计活动,创设模拟不同交际情境。比如说学了《黄山奇松》后,请孩子们当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松的奇妙;奥运会来了,可以让学生用ppt的形式,配以图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学完《敦煌莫高窟》以后,让学生创作宣传莫高窟的广告词,从而吸引海内外的游客。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兴趣。比如说,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听讲、答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质疑等方法,不断指导纠正学生的口语表达问题。再比如,每次习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口头作文,指导他们有条理、有中心、有依据地讲述,再笔头写作。
4.探索语文多元评价形式,改善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激发自己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说:“我说话的声音宏亮,同学们都喜欢听我讲故事。”“说话时我注意了用礼貌用语。”“我敢向老师与同学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了,我还需要努力!”等等。而期末可以安排总结性评价,进行口语测试。测试员则对每位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录音,最后根据学生的倾听态度是否耐心和专心,说话态度是否友善、主动和积极,吐字是否清晰,语句是否流畅,内容是否贴切,说话效果是否风趣幽默、有感染力,来进行等级评定。总之,通过多渠道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口头表达水平的逐步提高。
教会学生正确的说话方式,就是为学生铺就走向成功的辉煌之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激发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于口语交际教学教法更深入的研究,促进口语交际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魏传宪.语文教学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庞汝琴.汉语口语教学的回顾与前瞻[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刘陇丽.兰州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5]陈杰.一分钟口才沟通术[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8.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八
滚瓜烂熟(shú shóu) 禁止(jīn jìn) 和气(huo hé) 灰尘(chéng chén)
隐隐约约(yǐn yǐng) 驾驶(sǐ shǐ) 夜宿(sù xiǔ) 污垢(hòu gòu)
2.填空。(11分)
(1)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的话给你的启示是( )。(2分)
(2)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 ),然而你可知道,通往( ) 的( )是什么?是(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 ),都是他们用( )和( )浇灌出来的。(7分)
(3) “( ),一分辛苦一分才。”是( )(谁)说的。(2分)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8分)
温文尔( ) 著作等( ) 远( )重洋 ( )瓜烂熟
勤能补( ) 若有所( ) ( )起直追 满腹经( )
(1)要想深入理解一篇课文,非得把这篇文章读得( )不可。
(2)巴金爷爷一生勤于创作,可谓是( )。
9.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九
能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回答课后问题: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词及“练习5”中的练习题。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16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文中的“三种松树”都有什么特点?
3、造句:
二、复习第17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文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什么特点,然后连起来简要地说一说。
3、找出文中有引号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引号的用法。
三、复习第18课
1、背诵课文第2至4自然段。
2、了解莫高窟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复习“练习5”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诵读《边疆小夜曲》。
3、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词语搭配
记录
形象
精美的语言
描绘
故事
精彩的计算
反映
生活
精炼的壁画
描摹
生活
精确的演出
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课后的问题;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及“练习6”中的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19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第2、3、4自然段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3、造句:
4、理解富兰克林为了做成实验的可贵品质。
二、复习第20课
1、了解课文内容。
2、回答课后第三题。
3、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复习第21课
1、学习字词。
2、体会诺贝尔的精神。
四、复习第22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滴水穿石”的启示。
2、说一个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3、多音字:给
五、复习“练习6” 诵读《浪花与礁石》。
六、作业。1、听写词语。
2、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1)漓江的水多清啊,()。(2)这座大楼真高啊,()。(3)校园里盛开着()花朵。
(4)我一直()参加班级各项活动。第七单元 复习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答课后的问题;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及“练习7”的练习题 复习过程:
一、复习第23课。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解释下列词语:
发配
八十万禁军教头
流配
依草附木
3、多音字:
解
禁
还
二、复习第24课
1、背诵文中第5自然段。
2、学习字词。
3、回答课后习题4、5。
三、复习第25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讲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3、造句:暂时
凝视
四、复习第26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说一说。
五、复习“练习7”
1、读背“朝代歌”并说出所知道的各个朝代的名人。
2、背诵第5题的12个成语。
六、作业:
1、听写词语。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纯:纯净,不含杂质
纯粹,单纯
10.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
晃 huǎng( )huàng( )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抓住松鼠的__________,详细描写了松鼠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板书:外形特征
面容——清秀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遮蔽)
游戏、玩耍。(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生活习性。
二、精读课文,了解习性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和同桌说一说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
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胆小(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搭窝(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再……然后……)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生活习性(繁殖 换毛 爱干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2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3题。
1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十一
本班有32名学生,其中15名女生,17名男生,女生的学习比男生好,男生比较调皮,学习不扎实,没有主动性。全班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较好,独立阅读知识方面掌握得不太好,一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拓展性的练习更是无从下手。本班的语文优生有王燕、马蓉、余国华、丁芳、丁佳媛、李海花、王新、王纯纯、丁涛、王雪10名同学,他们平时勤快、好学,遇到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早着手,对拓展练习的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审题认真,答案准确。中间生占12名,这部分学生其实一个个也挺聪明,就是懒惰、浮躁,而不肯用心地去记忆,该背的该积累的知识掌握不好,而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有时写一段文字,就出现好几个错别字。中下等的和学困生有10人, 这些学生大都是因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贪玩、动作慢引起,他们拼错音、写错字的现象很常见,还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很差,很懒惰,家长也不能配合,有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管不顾,导致学生学习无人问津,越来越差,家庭作业根本就不做。
二、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字;(4)选字填空;(5)改正错别字;(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辨析近义词、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各种词语训练。
4、句子。
(1)懂得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由两个部分组成,能运用常用词和关键词造句。(2)背诵指定和自己喜欢的内容;(3)按要求摘录词句(或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4)按课文内容或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填空;(5)默写;(6)补足词语;(7)词语搭配;(8)会修改病句;(9)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语言感悟:(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2)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5)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7)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5、标点符号。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6、口语交际。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7、习作。复习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
三、复习目标
1、主动复习巩固本册要求学会的160个生字,会认的7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132个词语,做到书写公整、规范,不写错别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主动复习本册课文和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对阅读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掌握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3、能主动积极地与别人进行交际,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讨论交流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4、主动参与习作训练,弥补平时习作的不足,能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内外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五、复习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简单的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书信及常见的应用文。
12.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十二
姓名: 年级: 得分:
一、抄写下面句子,注意正确、工整,力求美观(5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写字词句(20分)
1.我能拼得准确,写得正确。(5分)
duàn liàn biān cè lā jī jiè shào pò bù jí dài
()()()()()
hǎi jiāng kuān sù xié dài zhǎn xīn pàn duàn()()()()()2.为下列词语找出错字,并改正。(2分)迫不急待()凶相必露()卧心尝胆()手屈一指()3.将括号里能跟后边搭配的词画出来。(2分)(保护 保卫)环境(提高 增加)收入
(改正 改变)战术(端正 明确)态度
4.下列一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①惊叹不以 电闪雷鸣 金蝉脱壳 ②枝繁叶茂 依依不舍 自相矛盾
③绘声绘色 怒气冲冲 花草从生
5.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句是()。(2分)
①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奏。②同学们读书时,如果碰到生字,可以不用去查字典,省得麻烦了
③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昆虫记》这部世界名著就是他的作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本事,靠装样子唬人,最终会真相大白。
②《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③《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陶校长谆谆告诫同学们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这3个方面 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7.按要求改写句子,一定要看清要求。(2分)(1)小鸟在枝头唧唧直叫。(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的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2分)(1)八仙过海——__________________ 要练惊人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再写1条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8分)
1.这学期,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你又会背了好几首古诗,如《题秋江独钓图》中的“一曲高歌一 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见》中的“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____”;《寻隐 者不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_____________;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的骨 灰送往_________、_________;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的骨灰送往__________
3.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
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蝉 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___________。
4.台上三分钟,___________。百日笛子千日萧,___________。
5.《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而引申出的一则谚语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期过半,从课本上,我们认识了许多人,有 ___________ 等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是 ____,因为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8分)
短文1(8分)
(一)推敲(节选)12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个(著名、闻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烘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划去文中的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2分)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思索()兴致()斟酌()宽恕()3.韩愈认为用“敲”字更好的理由是什么?(2分)
4.贾岛写给友人的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诗是,全 诗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短文 2(10分)
(三)桃花
春天,桃花盛开了。
蜜蜂飞到花丛里,忙碌地采蜜授粉。
所有的桃花都张着笑脸,并且把自己最好的花蜜送给蜜蜂,作为对它们授粉的酬谢。
其中有一朵桃花,非常自私。它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蜜。当蜜蜂飞到它的花蕊中时它便大叫大骂去去去 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别想从我儿得到一点好处 并且拼命摇动 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后来,所有的桃花都结成了硕大的桃子,只有这朵桃花可怜地凋谢了,没有结果。自私和吝啬不仅失去朋友,也毁掉了自己。1.在第四节的空白处加上标点。(2分)2.“谢”的意思有:①感谢;②认错;③(花或叶子)脱落。(4分)短文中“酬谢”的“谢”应是第______种解释;“凋谢”的“谢”应是第______种解释。3.给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缩句:(2分)4.短文共六节,可分成三段,最恰当的分法是下列第________种。(2分)①第一段:第1—2 节第二段:第3—5 节第三段:第6 节 ②第一段:第1—3 节第二段:第4—5 节第三段:第6节。短文3(10分)父 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8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1.“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这”是“奇 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在文章中画出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再说说父亲这样做的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抵达前夜,父亲为什么这样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医生为什么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习作(30分)
同学们,你肯定也遇到过感动的事情吧?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也或是一句暖心的话语……请写一写让你感动的一件事情。
1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 篇十三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zhàwéi guānjiǎ zhuāngpò bù jí dài()()()()fènglùtāxiānjiējìlàn yú chōng shù()()()()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逢蒙(páng féng)胸脯(pú bǔ)张牙舞爪(zhuǎ zhǎo)结束(shù sù)暖和(huo hé huò)沉甸甸(diān di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
贪()婪()俸()莫()
贫()焚()奉()漠()
四、将关联词语分别用到下面的句子里。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如果……就……
1、()太阳离我们很远,()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小明()学习好,()喜欢帮助后进生。
3、你()想有好成绩,平时()应该刻苦学习。
4、()我们的粮食是靠劳动得来的,()我们应该爱惜。
五、在每句话的括号里填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1、王大伯一家人很注意()用水,从不()。
2、天亮了,原来看得很()的景物,现在越来越()了。
3、经过技术革新,工人虽然()了,但是产量却()了。
六、在原句上
六、修改病句。
1、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
2、五年级的同学特别爱踢足球和羽毛球。
3、成了我们班的新班长。
4、这次考试考坏了,所以我不能灰心。
七、按要求写成语。
1、寓言故事的成语。
()()()()
2、“一”字为首的成语。
()()()()
3、形容做事专心致志,认真的成语。
()()()()
八、把下面错乱的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文字。在()里写上序号。
()借着楼道的灯光,我将教室门锁好,走下楼去。
()走到操场,我忽然想起楼道的灯没有关。
()我收拾好书包,熄灭教室里的灯,走出教室。
()写完作业,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一夜要浪费多少电啊!于是,我转身又上了楼。
九、围绕下面这句话接着写下去。
嫦娥真是个好心的人!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高明的琴师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第二天清早,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以后,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沙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1、在第1自然段中的□内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下列词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明白”明亮②清楚③公开 ...①.........
“苦学”①痛苦 ②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③有耐心地;尽力地 .........................
3、将词与合适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一望无际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扣人心弦使人心情十分激动
惊涛骇浪一眼望不到边
4、阅读第1自然段,然后填空。
俞伯牙是时代的琴师。他曾拜苦学三年,创作了一部名叫《》的乐曲。
5、仔细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再填空。(2分)
俞伯牙修改乐曲时,面对的是,身后是,“高明的琴师”主要指点的两种声音是①②
6、读短文中画“的句子,回答句中的“他”指谁?
十一、作文。
题目:记一次有趣的活动
要求:
1、有详有略地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最有趣的部分要写具体。语句通顺,字数400字左右。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要点07-30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重点08-0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字词练习卷06-28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08-29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字成语、字词解释等知识点汇总10-02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7-17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7-1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要点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