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2024-10-12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共10篇)

1.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一

中国文化专题课写作

浅谈中国文化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乔瑞瑞 学号 0121122766 中心词:中国文化 发展 特性 进步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进步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特性,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当然,中国文化的未来由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来决定。

一、中国文化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大家思想流派,像我们熟知的儒家思想,道家、佛教思想等,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一次次质变以后,已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基石,从此它便进行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京都文化、港台文化、岭南文化、环渤海文化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网络,其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整体的进步与提升,19世纪末,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文化又注入了些新的活力,终经过多次的摸索实践,在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交融中,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的出现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延续精神;中国文化具有“实用—经验理性”;中国文化具有宗法家族色彩。中国文化具有尊君重民传统;中

国文化具有淡漠的宗教意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尊师重教”、“宽容忍让”、“厚德载物”等等成语,一直被轮番用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特性。

从余秋雨先生看来,把中国文化特性概括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

三、中国文化在近三十年的实质进步

第一,由于三十年来“注重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成功实践,比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这种民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思维主轴,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精神重点,与以前没完没了的斗争哲学划出了时代性的界限。以这种民生文化为坐标,过去流行的“宫廷兴亡史观”也在渐渐被“全民生态史观”所替代。

第二,由于改革开放,文化视野空前开拓,比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所谓多元文化,其实也是包容文化、差异文化、对峙文化。绝大多数中国人比以前更能容忍和欣赏许多异己的艺术形态,新锐的一代更愿意把创造的前沿放在熟悉和陌生之间。这对于长期处于“大一统”传统之下的中国文化而言,实在是一大进步。

第三,由于一次次全民救灾的伟大行动,在中国史无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大家可能已经从中国香港的报纸上看到,我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与海内外那些热衷于编织“5·12丑闻”的奇怪文人展开了激烈争论,核心问题就在于:重建中国的文化精神,是靠爱,还是靠恨?我认为,中国社会沉淀的恨已经太多,好不容易迸发出了

普天大爱,应该珍惜,不容糟践。

总结:文化,当它以自己的身份争取尊严的时候,一点儿不比政治、经济、科学简单。中国文化的前途取决于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2.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 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 城市规划, 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充满智慧的炎黄子孙建立了一座座古典艺术的丰碑, 一庄庄皇家宫苑, 一座座亭台楼阁, 构成了绚丽恢宏的中国古代建筑群, 也给世人留下了赏心悦目的一道道绮丽风景, 和道不尽的故事。

当然中国的经典要数儒家学术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统之有宗, 会之有元”。“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如由学术而言, 百家争鸣, 但以儒、道二家为及至。儒、释、道三家, 鼎足而立, 相辅相成, 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 以道治身, 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在孔子思想里, 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 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 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 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但另一方面, 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 他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 如知识来源, 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 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 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 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 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中西权力系统的首要差别在于权力是集中统一的还是多元并立的。

在中国, 权力集中个人。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以来, 除了分裂时期, 中国很少出现足以同皇权抗衡的封建领主。与此同时, 从本土的道教到外来的佛教, 神权大体上也是政权的依附物。中国没有国教, 学界对儒家是不是宗教也有争议, 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的政权和宗教大权是合一的, 宗教思想只剩下一个职能:做统治者思想统治的工具, 把圣贤的教导、传统文化特别是皇帝的“圣谕”灌输给子民, 让他们服服帖帖做好百姓与之相适应, 知识阶层也把大一统的观念视若神明。其必然后果是民众的自由空间非常狭窄。

一百多年来, 人们一再问:问什么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时起步, 而结果迥异?很重要的一点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但它是统治者治民的工具, 没有保护民众权利, 中国传统法典的主要内容是刑法, 它不过是中国的所谓传统文化法制化,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辛绝非偶然。

3.浅谈中国文化产业 篇三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业化运作;迎合;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发展阶段。因此希望我国能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有效途径,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以下是我自己对文化产业的浅显认识。

首先,着眼中国文化自身。所谓文化产业,文化是核心,商业运作是关键。中华文化一直让我们引以为豪,从小就在接触中华文化给世人留下的灿烂光辉。在文化产业的思考上,有人认为我们的核心是没问题的,即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是完全出自名门的。但我认为这或许是一直牵绊着近代中国去适应现代化的一个阻碍。优势诚然可以带来民族自信,但同样带来民族的顽固。在文化产业上的事实是,我们一直自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西方世界却普遍对中华文化带有很大的排斥性。中华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有着较强的区域性和虚空性。即往往我们的文化只有生活在这个区域内的人才能理解并知晓其中所诉的道理。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华文化所代表的东方文明神秘感很强并在某些价值观上让他们无法接受。东方文明是一种集体文明,如强调的“天人合一”,而西方文明则较为实在,是一种个人文明,他们强调“个人的平等与自由”。所以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在神明面前叩拜,他们认为这是个人尊严的丧失。与实在的西方文明相比,东方文明显得较为虚空,难懂。这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既然文化要出口,要让更多的人来接受中国文化,就该调整我们的文化,让它变得更为具体、贴近现实生活,消除中华文化对外的神秘感,而不该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最高峰来沾沾自喜进而忽略变通。

关于文化产业,我们也可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学习很多。日本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化源头,日本的文化其实是一种综合体,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由于没有了独创性,日本也没有了民族文化负担,不用担心大量引进西方文化对日本民族文化的尊严的破坏。因为最多也只是说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更适应他们,而不是说西方文化比日本文化更好。正是没了这种独创性,日本在调整其文化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能更客观去整合出一种更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核心。所以西方世界对于日本文化的认可度是远超过中国的,日本文化在世界上的接受范围比我们广。所以邻居日本,是我们一个很好的镜子。出身名门的中国变得顽固,而"野孩子"般的日本变得灵活。

其次,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应该向韩国看齐。文化产业在锁定了一个核心的文化后,继而就应当对外输出这种文化。如何高效输出是文化产业商业运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说之间所说的核心文化是以本土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一种处理方式,商业运作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迎合。在对外输出文化时,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接收方的偏好,接收方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而商业运作有其独特且实用的手法,这是留给那些商人去思考的问题,我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比如韩国在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上值得借鉴,韩国所输出的核心文化本身往往低档,比如"泡菜"的商业运作。他们通过提高"泡菜"的视觉效果来迎合人们日渐对商品外在包装的一种审美倾向,通过青春连续剧来迎合人们对一种阳光,养眼的连续剧的审美倾向。而中国于此,仍在不切实际的推行一些反应古代中国的文明的一种文化,没有去迎合现代人的一种审美变迁。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中国对自身灿烂古代文明的自我追捧和孤芳自赏,不求让步。从这点来讲,中国其实是最大的啃老族。

另外,文化产业发展是离不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支持的。文化产业只是一种国家发展的副产品。因而很大程度上它的发展依赖国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素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渗透到一个国家的其他产业,比如文化产业。中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对外输出原材料和廉价商品这种印象常让中国与|低档“这个词联系起来。人们会自然的将中国的文化输出品与”低档“联系起来,试问这样一种被贴上"低档"商标的出口品又怎么去占据外国市场呢?所以,经济因素的制约也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客观原因。

综上所述,立足自身文化特点,借鉴美、日、韩三国文化产业成功运作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文化产业现状,实现进一步提高。

充分利用我国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我国文化应该充分立足自身优势谋求民族特色发展。对于不熟悉我国民族文化的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对于已经打开文化产品销路的国家加大规模化推广。

整合并优化文化资源,形成规模化发展。我国文化企业应通过收购并兼等方法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形成集群化发展,充分整合优化资源,吸引更多企业集聚,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我国很有必要建立一部有关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相关文化机构对文化企业的大力扶持政策和一系列监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并引进相关人才。促进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培养既了解国内文化特色所在,又懂得文化产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建议高校普及文化贸易及相关文化市场营销的专业,为我国文化产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丽峰,田佳卉.中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比研究[J].金卡工程,2010,(11).

[2]姜自茹.中日文化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2007,(11).

[3]满岩.商业化发展振兴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0,(30).

4.浅谈中国的酒桌文化 篇四

学 院:东方科技学院 班 级:10级机制3班 姓 名:董定雨 学 号:201041914309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的酒桌文化 课程名称:形象设计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浅谈中国的酒桌文化

学生:董定雨

(东方科技学院10级机制3班,学号:201041914309)

摘要:酒桌文化是中国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酒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关键词:酒桌文化;人际交往;成功

正文:

一、酒桌上的礼仪

估计世界上不会有那个国家比中国人更重视美酒佳肴在助力成就事业和润滑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在中国办事,喝酒吃饭是最常使用的公关手段,如果使用方式恰当规矩,很多在办公室或正规场合无法洽谈的事情,某些需要私下商谈的重要内容,在酒足饭饱后基本上可以顺利完成。

然而,要完成这样的饭局往往难度是很大的,在酒桌上是有许许多多规矩的,假如你一窍不通,那么,出丑是肯定的,有时虽然你花了大钱但依然收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酒桌上座次安排蕴藏着的无限玄机

座位的安排是宴请能否收到实效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也是中华酒桌文化中最为敏感和最为重要的环节。

通常,在中国人的眼里,主客的位置应该正对大门或者是能够全视整个宴会大厅。要严格遵循“左重右次”的排位规则,也就是按客人的重要程度排序,按照左边单号右边双号这样的顺序排定,越是重要的客人应该离主客的距离越近,而越靠近主客位置的客人地位就越尊贵。

如果你宴请的对象是的党政领导,那么,应该按被邀请领导的“职务高低、以属地优先”的原则来依次安排座位,千万不可造次。最大的领导应安排坐主座,而通常把受邀外来最大的领导安排在本地大领导的左侧,随后,按照“左重右次”的原则依次安排。

假如你宴请的是工作伙伴或是客户,假如你的大老板也出席的话,那你最好主动将自己的大老板引至主座位置,并根据客人和客户的重要程度安排在大老板的左右侧。当然,如果在宴请中有级别很高很重要的党政领导,那你应该把党政大领导安排在主座,并请你的大老板坐在这位大领导的左侧位置,其余的人可以按“左重右次”的原则排定。

如果你安排的是家宴,那么,应该请自己家族中辈份最高者坐为上宾并尊为主客,其余可按照与设宴者的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分座安排。当然,如果家族中出现了伟大人物或者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你也可以安排其坐于主座或者是主客左边第一个位置,通常你主要宴请的对象应该坐在主宾的位置。如果你安排的纯粹是同学会或者是战友们的聚餐,那么,应该请当时的班长或者自己当兵时的直接领导坐于主座位置,其他同学或者战友可以随意入座。当然,假如当时的普通同学或者当时的普通战士今天已经成为了领袖人物,则应该尊为主客位置。

假如你只是一位受到邀请参加饭局的被邀请者,那么,你应该听从东道主的安排,或者是自己先看清楚座次表的提示,以免出现尴尬的情况。在主桌上背对大门而又正对主座的位置一般不要安排客人入座,在中国的酒桌文化中这个座位通常是买单者的位置,如果让被宴请的客人坐或许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二)、用酒和敬酒应尽显主人诚意

安排酒席上的用酒,自己绝对要有大致主意,你可以根据被宴请对象的身份地位以及重要程度来确定酒席上用酒的档次,也可以根据客人喜欢喝的酒类进行确定。不过,酒店里如果不允许自带酒水的话,你还得先考虑自己钱包状况再选择酒的档次。

现在,应酬多的人已经很少会有想主动喝酒的那种冲动,特别是当他们感到今天的场合可以不喝酒的时候,你要想劝他们喝酒是需要技巧的,否则将会困难重重。同样,对于自己驾驶机动车来赴宴的客人,尽量不要安排其喝酒,让他喝些饮料就可以了,否则,酒后驾车出现问题将会害人害己。你不该在安排酒水时让客人太过主动,如果客人点特别高档的酒你或许会被吓晕死过去。不过就算是你在安排酒水,还是要记得征询一下桌上客人们的意见,特别是要问一句“想喝什么酒?”或是“你比较喜欢喝什么酒?”这样,大家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通常客人对你已经安排好的酒水不会有强烈反对意见的。酒桌上的喝酒也是很有讲究的,通常在三巡以内是酒桌内的宾客相互敬酒,要等领导们相互敬完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酒过三巡方才可以离开本桌去四处敬酒,要注意应先向领导和重要的客人先敬酒,然后才可以随意敬酒。

当你主动敬酒时,你应双手举杯站起来,一是可以根据客人的酒量提出和你一起喝完或者是让客人随意喝,但要记住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要一人敬多人,显得你不够厚道,如果你是领导那就另当别论。二是要懂得敬酒的规矩,敬酒时如果碰了杯,则表明你们要一干而净,如果不碰杯,则喝多喝少可以自己视情而定。三是要基本掌握对方的酒品和酒量,对于喝酒比较计较的客人,千万不要喝得比对方少,否则,很容易在酒桌上出现语言或肢体上的擦枪走火。

如果是你请客,就没有必要代领导喝酒来拍领导的马屁了,你可以根据领导的酒量和嗜酒程度,让领导喝到六、七成就行了,要记得千万不要让领导酒后失言失态,否则,事后的麻烦够你瞧的。然而,对于客户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千万要让他们吃好喝好,喝好吃好。

如果领导在酒桌上比较亢奋或是兴致很高,你可以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帮助领导代酒,你可以假借领导的名义让领导息着而由你主动给客户敬酒,如果领导已经不胜酒力,你更应该主动地把别人敬领导的酒全部拦下,或者是代领导把敬酒全部喝完。

酒桌上的规矩还有:一是敬酒碰杯时,自己的酒杯一定要比对方的酒杯低,代表自己尊重对方,如果你是领导,你完全可以等别人伸手过来碰杯。二是要遵循“敬者喝光,被敬者随意”的原则,除非你和被敬者关系够铁。三是在同桌上敬酒千万不能跳过某个人不敬,最好是按照顺时针方向逐个敬酒,免得让人感到厚此薄彼的嫌疑。四是记得一定要说恰如其分的敬酒辞,要不然别人为什么一定要陪你喝酒?五是酒桌上只谈酒菜不谈公务商务,免得让客人喝不下酒,有些事情 没有必要在酒桌上讲,酒足饭饱后自然会迎刃而解。

酒的安排一定要符合客人的要求,千万别出现酒席未散酒喝断档的情况,如果这样会让主人很没有面子,也显得主人请客的诚意不足。同时,敬酒应当先敬主宾再敬客人,要让主宾时刻能够感受得到受到礼遇的尊重。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个邀请来陪客的人,应按照主人的要求进行敬酒,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免得给人留下不懂礼貌的印象,也显得对主人的不尊重。

(三)、敬酒宾主应当注意的礼节

正常的宴会一般都会持续很长时间,二、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席间宾主双方免不了要穿梭和相互敬酒,因此,如何自始自终保持酒桌上的热闹气氛,如何有礼有节的让客人酒足饭饱,其中的礼节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

中国的酒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场所,也是考验和了解一个人的重要窗口,毕竟,酒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酒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酒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工作作风,酒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肚量。因此,假如你是主人而真的不能喝酒,那么拒酒的借口或办法应当事先想好,要么学会拒酒;要么学会吹牛,既然你不能在酒量上和大家一起痛快淋漓,那么就凭着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大伙儿开心。

席间的敬酒和被敬酒也是有很多讲究的,许多规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应酬经验,要做到即不伤自己的身体,又不让劝酒者扫兴,更要让被敬酒者高兴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很注重保养身体,无论是本人还是家人都不太喜欢过量饮酒,尤其是领导干部还要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然而,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很多喝酒前的自律都会烟消云散,酒会越喝越多,气氛也会越来越热闹。不过,在酒桌上还是会有很多讲究,尤其是酒桌上的细节你还真的不能忘记。

如果你是主人,应当掌握敬酒的规矩和流程,通常是主人先敬主宾,然后是陪客再敬主宾,其后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同时,主人敬酒还应当注意五个细节:

1、在宣布开动时应讲明规则。应当由主人首先站起来举杯,这时,别人也会跟着你站起来,你可以笑着告诉大家今晚的喝酒规则,比如说,第一杯大家站着喝,第二杯以后就可以坐着或者随意;比如说,敬者喝光,被敬者随意;比如说,按瓶派酒,自倒自饮,等等。

2、掌握敬酒的时机和节奏。主人应根据重要嘉宾与次要嘉宾的原则和顺序举杯敬酒,如果是商务和公务宴请,敬酒时最好称呼对方职务,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3、到别的桌上敬酒,在按瓶分配的情况下,通常可以拿着自己的酒瓶去敬酒,便于计量也可以控制自己不要过量饮酒,同时,要控制和注意别把酒量小的客人灌得烂醉如泥。

4、如果对方确实不能沾酒,你作为主人应当说服敬酒的人可以用饮料或茶水来代酒,你可以顺势的插话:“只要感情有,不管喝啥都是酒”。然后用茶代酒,相互表示一下就行了。

5、应当适时掌握宴会的热度,大家喝得太少会显得你的诚意还不足以感动大家,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喝大了,虽然已经尽兴但也会伤及宾客的身体,因此,你可以适度控制,尽量不要让宾主喝得太过量了。如果你是宴会参与者,对于其他的各位宾客也应当适时地用敬酒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当然,你也应当注意十个细节:

1、如果没有记住对方的姓名,应先弄清楚后再来敬酒,或者就直接以“领导” 的通称来称呼被敬者的对方,以示自己的谦卑。

2、通常等到主人敬完最重要的宾客或者是领导们相互喝完以后,其他客人才可以展开相互之间的敬酒礼节,敬酒者一定要站起来,一定要双手举杯,以示你对别人的尊敬。

3、敬主人酒可以等主人敬完最重要的嘉宾以后,或者主人在接受了重要宾客的敬酒以后。

4、席间注意不要喧宾夺主,这样会显得你很没有教养和礼貌,不懂酒场规矩,就算是再熟悉的朋友圈子,你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被别人当猴耍。

5、应当逐个敬酒而不能一人对多人,除非你是本桌上的重要嘉宾,除非你是领导,否则,你的行为会被视作“大不敬”或诚意不够。通常是敬者喝光,被敬者可以随意,以显得敬酒者的诚意。

6、自己敬别人酒,通常不能要求别人满杯一口喝完,如果你知道对方是海量,如果你和对方相当熟悉,如果主人要求你们一起喝完,如果你也有这个酒量,那么,应当让被敬者决定是否一饮而尽。

7、记得在酒桌上可以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但绝对不要为拍马屁而瞎给领导代酒,这会让领导很没有面子,这样的马屁往往会拍在马屁上面适得其反。假如领导真的不胜酒力,你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向领导敬酒的人拦下。

8、端起酒杯的手势也要注意,你可以右手拿酒杯,左手垫在杯底,记着碰杯时自己的杯口应低于对方酒杯的二分之一,表示你的谦卑。当然,假如你自己是本桌上职务最高的领导,你可以等着别人碰杯,如果你放得太低,会让别人诚惶诚恐不知所措。

9、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杯敬酒最好按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敬酒,以显没有厚此薄彼。还有,不管是碰杯敬酒,还是喝多喝少,通常都要准备说几句敬酒词,这样,可以助兴取乐。

10、在酒桌原则上就不要再谈生意或者业务了,酒喝好了,喝尽兴了,生意或业务基本上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这是心照不宣的酒场规矩,如果生意难成或无法达成的业务,别人是不会和你喝酒的,更不会和你敞开了酒量喝酒。当然,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敬酒劝酒的规矩也会有所差别,但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酒多绝对伤身,千万别让宾客喝进医院了。

(四)、敬酒词和挡酒词

敬酒词

1、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到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女士给领导敬酒

2、领导在上我在下,您说来几下来几下。——女士和领导碰杯

3、心儿颤,手儿抖,我给这位爷端个酒,这爷喝了俺高兴,这爷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女子给男士敬酒

5、美酒倒进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远来的朋友饮一杯。——内蒙古草原人的敬酒歌。

6、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给朋友敬酒

7、日出江花红胜火,祝君生意更红火。——请经商下海者喝一杯

8、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与新老朋友共干一杯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劝好酒量之人

10、危难之处显身手,妹妹(兄弟)替哥喝杯酒。

11、危难之处显伸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兄弟我替她喝个酒。——这一经典酒令多用于英雄救美者。

12、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13、天上无云地下旱,刚才那杯不能算

14、路见不平一声吼,你不喝酒谁喝酒?---令打酒官司的人喝一杯

15、市场经济搞竞争,快将美酒喝一盅。——用于业务宴请

16、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得喝倒--用于本单位自家人饮酒。

17、女有貌,朗有才,杯对杯,一起来——与女士饮。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约对门,喝酒喝个双。--与对面朋友饮

19、啥话也别说,最亲是大哥——与年长者饮 20、感情铁不铁? 铁!那就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 深!那就不怕打吊针!——敬朋友 挡酒词

1、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

你可以展开说:“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也难成全一个爱情。只有感情不够。才用玫瑰来凑。因此,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我不希望我们的感情掺合那么多‘水分’。我虽然喝了一点儿,但这一点儿是一滴浓浓的情。点点滴滴都是情嘛!”

2、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会陶醉

你试试这样说:“跟你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喝酒,是一种苦痛;跟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喝酒,是一种感动。我们走到一块,说明我们感情到了位。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陶醉。

3、只要感情有,喝什么都是酒

你如果确实不能沾酒,就不妨说服对方,以饮料或茶水代酒。你问他:“我俩有没有感情?”他会答:“你!”你顺势说:“只要感情有,喝什么都是酒。感情是什么?感情就是理解,理解万岁!”你然后以茶代酒,表示一下。

4、感情浅,哪怕喝大碗;感情深,哪怕舔一舔

酒桌上,千言万语,无非归结一个字“喝”。如:“你不喝这杯酒,一定嫌我长得丑。”如:“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劝酒者把喝酒的多少与人的美丑和感情的深浅扯到一块。你可以驳倒它们的联系:“如果感情的深浅与喝酒的多少成正比,我们这么深的感情,一杯酒不足以体现。我们应该跳进酒缸里,因为我们多年交情,清深似海。其实,感情浅,哪怕喝大碗;感情深,哪怕舔一舔。”

5、为了不伤感情,我喝;为了不伤身体,我喝一点

他劝你:“喝!感情铁,喝出血!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宁把肠胃喝个洞,也不让感情裂个缝!”这是不理性的表现,你可以这样回答:“我们要理性消费,理性喝酒。‘留一半清醒,留一半西醉,至少在梦里有你伴随’,我是身体和感情都不愿伤害的人。没有身体,就不有能体现感情;没有感情,就是行尸走肉!为了不伤感情,我喝;为了不伤身体,我喝一点儿。”

6、在这开心一刻,让我们来做选择题吧!

我们思路打开一些,拒酒的办法就来了。他要借酒表达对你的情和意,你便说;“开心一刻是可以做选择题的。表达情和意,可以:A.拥抱,B.拉手,C.喝酒,任先选一项。我敬你,就让你选;你敬我,应该该让我选。现在,我选择A.拥抱,好吗?”

7、君子动口,不动手

他要你干杯,你可以巧没“二难”,请君入瓮。你问他:“你是愿意当君子还是愿意当小人?请你先回答这个问题。”他如果说“愿意当君子”,你便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水代酒,或者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你动口喝”,请他喝;他如果说“愿意当小人”,你便说“我不跟小人喝酒”,然后笑着坐下,他也无可奈何。

总之,酒文化中既有劝酒词,也有拒酒词,你没有酒量,凭着你的机智和口才也可以在交际场上应对周旋,游刃有余。

二、喝酒的技巧

(一)、酒前

1、喝酒之前,吃饭只能吃7分饱,且不可大量饮水。(这是为了留下肚子好喝酒)

2、喝酒之前半小时,喝瓶牛奶,最好是纯奶或者含糖的,可预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饮加砂糖或蜂蜜的牛奶,既可促进乙醇分解,又能保护胃黏膜。由于脱水会使盐分丢失,可适量饮些淡盐水或补液盐。

3、不要空腹饮酒,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饮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来保护胃部,以防止酒精渗透胃壁。这是饮酒不醉的主要诀窍。因为这样可使乙醇在体内吸收时间延长。

4、秘诀:喝酒之前半小时,先喝一杯必奇。这个东西是蒙脱石散,可以黏在胃粘膜上,锁定酒精,从而使酒精不被人体吸收。

(二)、酒中

1、喝酒时切记不要饮用冰水、柠檬水等刺激性的饮料,不然前面的牛奶就白喝了;不要和碳酸饮料如可乐等一起喝,这类饮料中的成分会加快身体吸收酒精的速度。

2、喝白酒,不可一饮而尽,应分成几口喝。喝啤酒,应待啤酒沫落下以后再喝,否则,轻则腹涨难受,重则“现场直播”。

3、喝酒的间隙可以喝杯酸奶,酸+醇=水

4、由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较大,喝酒的时候应该多吃绿叶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5、宜慢不宜快。饮酒后五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6、食饮结合。饮酒时,吃什么东西最不易醉?以吃猪肝最好。这不仅是因为其营养丰富,而且因为猪肝可提高机体对乙醇的解毒能力,常饮酒的人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的丢失,而猪肝又是维生素B最丰富的食物,故吃煮猪肝或炒猪肝是很理想的伴酒菜。但一般说来,所有动物的肝脏都含有很高的胆固醇,不宜多吃。

(三)、酒后

1、酒后不要想用喝醋、喝茶的方式解酒,因为醋和茶都没有解酒效果。

2、酒醉后最好不喝浓茶,可以喝点淡茶。茶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使头疼加剧。如果有人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以事后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些果汁,因为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以中和酒精。很多人酒后往往不吃饭,这样危害更大,应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来一碗面条就非常好。

3、甜点加水果。饮酒后立即吃些甜点心和水果可以保持不醉状态。俗话说“酒后吃甜柿子,酒味会消失”,这话不错。甜柿子之类的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使乙醇氧化,使乙醇加快分解代谢掉,甜点心也有大体相仿的效果。

4、饮酒后,尽量饮用热汤,尤其是用姜丝炖的鱼汤,特别具有解酒效果。

5、酒后如发生呕吐不止,应立即找来一瓶矿泉水喝下,以免胃里已没有东西而呕出血来。

6、呕吐完后,不可立即进食,尤其是烧烤一类食物。

7、睡觉之前在床头放置一个盛器,以免睡后惊醒,欲呕吐,但还未到达洗手间,就吐出来。

8、喝酒后的第二天,若感胃酸,请服用胃舒平,等胃酸缓解后再喝水。

9、惹感胃痛,可适情况服用其他胃药,切记不可服用止疼药,因为止疼药对于胃疼疗效甚微。

10、早点可选用豆浆、牛奶一类的热饮。若还需上班者,可选用脉动、红牛等提神饮料,以保证不耽误工作。

三、各地的酒桌文化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而我以为酒文化的精髓不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接触的最辉煌时刻,也就是酒桌文化。我之所以下这样的定义,是因为我多年来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有幸见识了精彩纷呈的酒桌文化之冰山一角,并且无数次被这“该死”的文化打垮在地。山东:

必须先说山东,因为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最深厚,山东人民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在临沂吃晚饭,落座不久,上来一个小伙子,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说是敬老师的,我心里想着:“我一推销员 你们也管我叫老师啊”,心花怒放地喝了下去,刚放下杯子,又有人端盘子上来,“老师,这是我敬您的”,又喝,第三个上来时我才反应过来,他们一口不喝就等着看我出洋相呢,后来还每人斟上了一大杯,说按规矩第一杯必须三口喝光,NND,凉菜还没上齐,我就倒了。

济南:

中午请设计院的人员吃饭,在座的除了文质彬彬的书生还有不少姐妹,书生们连发难都是很斯文的: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鱼尾喝四杯,我正开心呢,鱼肚子对着我,却听有人淡淡地说:腹五背六。真正厉害的角色是那些作满脸羞涩状的姐妹们,记不得跟我说了些什么了,反正都说的一套一套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几无可能。内蒙:

外面下着雪,蒙古包里却很暖和,羊羔肉极美味,烧刀子也极辛辣,几杯下肚头已经喝晕了,下定决心不喝后怎么劝我也不端杯子,于是有人请来了烧菜师父,见他 左手托着个银碗,右手捧着条白哈达,在我身边载歌载舞。世上人们所有的痛苦几乎都来自选择,当别无选择的时候,剩下的也许只有快乐,后来他们跟我说那天我醉倒时都是面带笑容的。福建:

在福建喝酒基本没有畏惧感,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啤酒,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在武夷山脉的一个小镇,刚开场坐上座的就拿来一个做工精美的小盆,打开三瓶啤酒,悉数倒入,捧起来就喝,然后端到我面前,说剩下的一半归你,这是我们敬贵宾最隆重的方式了,我不得不信,也不得不喝。那以后,每至餐桌我都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轻视任何对手,小心驶得万年船啊。四川:

成都人喝酒也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如果自己倒了希望别人也别立着。第一次喝“花酒”就在成都,那次一顿喝了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有人提议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酒兴上来所有人都豪气冲天,仿佛整个世界也不过是手中的一杯酒。广西:

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吊脚楼外大片的竹林,风一吹沙沙作响很有意境,只是实在吃不惯菜里的酸笋味,也没法消受自酿水酒里的怪味,许是考虑到饮食习惯,桌上只是象征性地劝了几杯,席至半途,来了两个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我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我摇摇头,她居然伸出芊芊玉指揪住耳朵,杯子往嘴里直灌进去。

四、喝酒的危害

酒的主要成份是酒精,化学名叫乙醇。乙醇进入人体,能产生多方面的破坏作用。

1、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

2、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过量的饮酒还会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总之,在中国生活就应该学会并熟练的掌握酒桌规矩,毕竟,中国的酒桌比现实生活中的公关更为重要,也是处理在办公室无法达成共识的重要场所。但是,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度,只有把握这一个度,我们才能从中国酒桌文化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新周刊 2010年第4期【专题:酒桌即中国】》 [2]胡小伟《赢在酒桌上》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010年8月

5.随笔浅谈中国文化 篇五

悠悠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无论是气宇轩昂的兵马俑还是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无不留给炎黄子孙无价的历史宝藏,令人叹为观止!

在博意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分为传统节日,国学,国画国乐,书法等。

中国的节日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借节日的休闲度假不仅仅颠没于集中的物质享受,更是注重文化的滋养。春节乃是中国文化的心结,它不只是挂起红灯笼,煮下鲜饺子,穿上新衣裳,而更是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向往,在这一天游子的归心更似箭,亲人的情感更浓切,家庭的氛围更浓厚。时代在更新,然而春节里的情感,春节里的文化依然不变。

国学热即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使人们迷茫的一种表现。仁、义、礼、智、信,都是中国人血脉传承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应该是每一给龙的传人心里的.烙印。可是人们却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与其说是对文化的重视,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安慰,太久的冷落生出一些陌生的味道,这些不得不说是文化的一次寻找。

中国画的意境很含蓄,它是以线的造型,墨色的变化来描绘物象,主要的绘画工具是毛笔、水墨和颜料、宣纸,被人们称作“文房四宝”。

翻开我国的历史长卷,著名的国画家多似繁星,杰出作品美如彩虹。我知道的有唐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近代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一支小小毛笔,几滴水墨与颜料,通过轻笔细描、浓墨涂抹,竟然能把世界万物描绘得像真的一样,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国成了一个节日的国度:节日的历史,源远流长;国学的发展,灿烂辉煌;国画的气韵,蓬勃大气!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水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地久天长!

★ 中国文化高中作文

★ 初中优秀作文中国文化

★ 介绍中国文化日语作文

★ 关于中国文化600字话题作文

★ 中国文化的高三作文

★ 海鸥:结缘中国文化

★ 《中国文化精神》读后感

★ 时间的流失诗歌

★ 岁月流失随笔散文

6.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学 篇六

论文关键词:饮食文化 学科 区域性

论文饮食文化的内涵极为广博,但是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和构建相对滞后,应该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开展对饮食文化学的全面研究。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面甚广且与人们13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相关的研究亦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有逐渐形成饮食文化学学科的趋势。

作者认为,正在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学,大致应包括饮食文化史与应用饮食文化两个基本的部分。饮食文化史主要指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重点应是历代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以及在全国范围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传统。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的内容与学术性质,饮食文化史应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所属专门史二级学科下的专门史其他学科。应用饮食文化,则是指饮食文化中可资现实借鉴与应用的部分,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饮食文化及其应用和发展,研究重点应是饮食文化的现实变迁,以及饮食文化的现实应用与嬗变和发展。根据上述研究的内容,应用饮食文化宜归人民族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二级学科。

中国饮食文化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复杂,并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时段研究等特点。饮食文化学主要涉及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考古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医学、保健学等相关学科。同时,饮食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又具有长时段和跟踪研究的特点,大致体现在历史研究与现实应用相衔接,以及中国饮食文化悠久历史传统的形成与变迁,饮食文化的合理继承、现实应用与嬗变发展等方面。

剖析饮食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应重视对饮食文化学进行分类、分层及注重弄清其内部复杂联系的研究。作者认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事实相吻合,中国的饮食文化由56个民族及其先民所共同创造,其主体应是汉族为主的饮食文化,同时包容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因此,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具有诸多分支而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以及总体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还吸收了外国相关文化的不少因素。当前,中国饮食文化的改革与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伴随与全球华人世界乃至各国、各民族的交流的加强,而得到更快地发展。

中国幅员广大,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如北方嗜好面食,饮食偏咸;南方喜食大米,饮食味淡或偏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东部地区,与新疆、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区,在饮食习尚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这一点则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事实上,中国东南西北以及各地边疆之间,乃至各地边疆与内地之间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由此反映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复杂多元且源远流长的特点。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提供社会产品的主要经济部门,享有丰富农业产品的社会,易于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极为悬殊,社会上层、社会中层以及社会底层之间,其饮食生活的质量与相关习俗的差别亦十分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下,社会上层讲究的是“食不兼二味”,并热衷举办可续食数日、菜肴多达数百种的盛大宴席,由此发展出以繁复、高档的菜系为明显特征的传统饮食文化。而社会下层通常仅能以简单果腹为满足,“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大部分人以饮食为万事之首,普通百姓以混饱肚子为谋生最大愿望的这一严酷事实。对这一部分人而言,吃饱肚子是生活的最大目的,因此相对忽视饮食卫生以及饮食结构应有的合理性;同时存在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与食物加工的简单性及随意性,这些都是下层百姓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上述两端饮食消费人群之间,还存在一个由中小地主、自耕农、普通市民等组成的社会中层群体,这一部分人的饮食消费习惯,通常游离于前两者之间。亦应指出,由于历代王朝的崛起兴衰以及封建统治的频繁更迭,导致社会阶层的组成时常发生变动,前几种饮食文化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若干共有特征。

就地域性差异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门类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居民,与内蒙古草原及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以及西南边疆和东北部边疆以山居生活为主的边疆各民族,彼此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还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我们应注意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层次差异,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分层、分类与分时期来进行研究,切忌列举某一类别的饮食文化,而武断地推定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普遍典型。

中国历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具有长期的延续性,并未发生过明显的断裂。另外,自秦汉以来,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主导的地位,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与内涵丰富等特点。此外,诸多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又起到丰富层次和扩展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如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饮食为万事之首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左右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尤其表现在财富的积累与消费,日常生活的重心与相应安排以及饮食方面的观念和社会习尚等诸多的方面。

7.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篇七

(一) 道教起源及形成

道家思想及其学派, 由老子创立, 而被庄子发扬光大。道家思想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阶段;以秦汉新道家、魏晋玄学、隋唐道家为代表的前期封建社会阶段;以宋元时期的道家为代表的后期封建社会阶段。

(二) 道教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影响

道教主张通过精气神的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武术文化, 使其把技击卫身和养生长寿结合在一起。这在深受道教影响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中都很明显。“太极拳论”中, 明确提出“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不徒作武艺之末也”。“我命在人不在天, 还丹成金亿万年。”一千六百年前的武术家、内丹道家葛洪提出的这个口号, 不只成为道教养生的追求, 也成为武术家的追求。八卦掌的溯源, 有人就提到葛洪的“禹步”, 而近世公认的董海川得自九华山道士传授“转掌”, 或日“转天君”。不管如何, 皆与道家有关。形意拳强调的三层功夫, 更在拳论中明确指出得自道家。所谓三层功夫, 就是道家内丹术中的三步练法, 是形意拳内功的根本法则。形意拳之所以又称气功拳 (或内功拳) , 也正是由此而来的。

二、道教与中华传统武德

(一) 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对武德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武术文化对道教的推崇, 无疑促进了武术技理以五行、八卦、阴阳、太极等这些道家奉为神圣的理论做指导。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理论渊源即是道家的内丹理论。道教修持剑法中就有“降魔障”“斩妖人”的功夫。除去这些神秘外衣, 道教在思维方式和哲学上对武术的影响, 超过了任何一种宗教。先秦道家主静主柔, 以虚静驳万物, 这种观念完全被道教吸收, 并影响了武术, 形成了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的技击理论。在武德文化上亦推动了武礼的形成, 而这种八卦相荡、五行生克的观念, 实际是辩证统一论的观念, 在武德文化上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 道家思想的“尊道而贵德”与现代武术文化的“武德”

道家思想提倡“尊道而贵德”对传统武德的影响颇深, 道家的“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各种文化体系所广泛吸纳认可, 而在《道德经》中, 老子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 古之极。”这种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的文化体系, 道家将“德”立于“道”之上, 而武德之中亦有“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论述, 说明武术文化充分吸纳了道家“德”的思想。

三、道教文化对武术理论的心理影响

(一) 道教文化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太极拳, 受道教思想影响居多。中国的武术流派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及多种文化融合的特点, 道教对中华武术的理论的影响极大。在武术发展早期, 佛教进入中国之前, 道教文化居于主宰地位, 对武术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占绝对优势, 而太极拳则是继承道家文化的经典范例, 太极的名称即明晰地说明了此节。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道, 部分地作为“最大极限”, 也就是“太极”的代名词。根据道教信奉者 (包括实用武术奉行者) 的观念:调和一切矛盾、消除一切对立立场、统一对立的阴阳原则 (阴阳原理的作用产生出世间万事万物) , 是宇宙一切运动的来源。遵循“太极”的观点, 太极拳各家各派的信奉者们都在努力克服主观与非主观、行为与非行为的分离, 都在协调虚、实和刚、柔, 目的是达至阴阳的平衡与和谐。并且, 他们认为, 由此可以获得健康、精神平和、安泰和长寿。

(二) 道教文化与武术理论的融通

中国武术理论中倡导武学一方面须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 效法自然, 另一方面追求道家思想提倡的“天人合一”, 习武修必须达到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以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展。“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文化“核心”理论之一。中国武术深受道家文化影响,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 亦认识到武术修炼也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达到天人二者的和谐统一, 才能达到练武的最高境界。四川武术有《峨嵋十二桩》, 在其功法中相当数量的文化完全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文化, 如“象天法地, 圆空法生, 大小开合, 唯妙于心”这四句就源于道教文化的基本理论, 使习武者在技术训练中去体会动作的“圆与空”, 圆则如水银泻地, 空则变化多端。我国古代拳法中, 尤其以太极、形意、八卦这三种拳法最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将道家的自然观、变化观、阴观融入拳法技法之中, 从使拳法极具文化特色和技击特点。

(三) 道教文化精气神学说与武术文化的相互融摄

精气神, 道教在古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基本修炼理论, 亦被佛门武学奉为内练要诀。其实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 已成为各家武术共守的法则。道教内功心法与中国武术的奇技异巧结合, 使中国武学“内外兼修、形神并养”的技术体系完善齐全、独树一帜。以太极拳最为典型。太极拳与道教文化的最相通之处, 即于它与道教文化“自然”原则的高度契合。另外, 太极拳以“道”御理, 技术动作动则如川, 静如山岳, 自然而然、与道教“无为”的思想高度融合。

四、结论

中华武术文化与道教思想文化有着紧密深刻的内在联系, 武术文化相当部分地移植了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等思想, 并在武术具体训练中得到了具体应用。这两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象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是如此地有机, 以至于中国武术的许多流派, 当然首先是源起于道家文化的武术流派太极拳, 我们甚至把它看作是道教文化在武术中具体实践的典型范例, 其目的在于将武术与道家文化形成“与道合一”。更是武术文化在发展中的一种在修炼、德行的自我完善过程, 而且在整个武术文化中发扬光大, 将“天人合一”作为了武术修炼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体育文化导刊, 2005 (02) .

[2]黄元秀.太极要义[M].文信书局, 1944:64.

8.浅谈当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 篇八

关键词:文化安全;文化霸权;文化渗透

文化安全问题就是文化呈现一种不安全的状态,探讨中国文化安全的现状就是要明确我国的文化不安全主要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冷战结束以后,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不断对我国和非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的渗透、诱导与输出,从而达到资本主义西方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把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政治、经济、贸易相结合,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其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被“西化”和“和平演变”。例如:把西方的人权观念强加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人权、民主状况横加指责,干预我国的文化主权,利用意识形态激起别国对我国的敌视和抵制情绪,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更为隐蔽的文化安全上的斗争。一些人更是扬言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①它们利用原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与巨变,大肆丑化与污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极力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同时在国际上利用强大的舆论宣传新闻传媒力量制造中国威胁论,丑化我国的国际形象,侵犯我国的文化尊严。以自身的政治文化理念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鼓吹西方民主政治、三权分立,挑唆鼓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从而逃离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污染。夸大不同文明间冲突的力度和强度,人为地激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夸大中华文明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以及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同时刻意强调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从而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在后冷战时代还没有结束,“颜色革命”的诱惑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蠢蠢欲动,所以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威胁还是存在的。

2.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大量输入

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意识、国民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消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各种方式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他们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不遗余力地进行西方价值观的宣传;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采取网络贴文、电子邮件等手段,争夺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阵地;通过电子游戏、影视作品、卡通漫画对他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戏说、丑化,损害其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消解民族凝聚力;凭借世贸组织的相关协定,向他国大规模输入影视剧、图书等文化产品,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输入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学术思想以及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财经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都在急剧地西化,甚至完全抛弃作为中国人的根本——儒家文化,并对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成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文化是世世代代累积下来的,透过文化,我们知道自己的特性,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共通点。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性就没有文化的多样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广收博采,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其独特的精神财富是产生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当一种文化失去民族性的时候,它就不能再被称之为文化。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很多人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等同于保守和糟粕,予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没有了历史就不可能有未来,中华民族文化中优秀精髓的部分是需要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的,予以抛弃和否定就会丧失本民族的特性,在文化上失去了认同感,同时也就丧失了归属感,不再属于一种文化群体。西方等外来文化的传入弱化了我国的本土意识,消解了国人对本民族特质性的东西的坚持。诸如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非常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性,但是现在中国人对西方的节日的热衷似乎已经超过了本土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必过的节日之一,但是中国的很多节日反而在渐渐被遗忘。另外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冲击最大的恐怕要属大众文化中的消费文化,消费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方式之一,消费文化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中国人观念的变化。“在每一种文化中,其构成最核心最稳定地把文化塑造成一种特定文化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而最外层的一般都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也是文化体系中最不稳定的一面。”②

3.多种认同与价值观体系的混乱

中国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价值观混乱和脆弱期,外来势力容易趁虚而入,外国消费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冲击力,使原本混乱的价值观雪上加霜,使道德沦丧、腐败、生活方式腐化、社会风气不正等社会问题更加严重,舆论也不能正确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人们对社会对国家的信心和信任都会受到影响,危及到国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国家的凝聚力、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使人达成精神交往,形成精神上的相同性,从而形成社会的意识、观念和思想体系和文化认同,当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不再认同或者持否定态度的时候,国家的凝聚力就被消解了。从国民个体的角度来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如何引导社会行动。它们起着这样的作用,是让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现状,让人们知道为什么要在其中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指引人们的注意力评估过程;给人们的行动提供社会认可的理由,可以按照大家共有的价值观向自己和旁人证明行动是有理的;还给人们提供一种社会认同的依据。认同中的身份认同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族性,身分认同是指人们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者类型,这种认同产生于人们之间存在的差别,由于有差别,才产生了社会范畴,这是身份认同的一个意思。阿克洛夫将身份认同定义为与特定的社会范畴相联系的自己对自己的感受。人们的很多行为遵循的可能是内心深处的某种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基于工具理性式的计算。就是说你属于哪个社会类型的,就是你属于的社会范畴,你就应该做这个社会范畴所蕴含的行为规范,这是规范的意思。一旦身份认同出现了混乱,那么规范就失去了对个体的约束作用。

4.外来文化产品充斥我国文化市场

国外的文化产品充斥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混乱,文化产品不能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载体。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市场,西方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95%的份额,世界各地的新闻业,90%以上由西方七大国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大公司垄断。1999年名列全球500强第31位的索尼公司的年收入为531.56亿美元,列151位的迪斯尼公司年收入为229.76亿美元,列282位的时代华纳公司为145.82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的一些在国内数得上的大文化产业集团,年收入都没有超过2亿美元。③

从外部因素来看,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境外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涌人并占据我国文化市场,如美国的电影、英国的流行音乐、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网络游戏和电视剧等。尽管现在国产电影利润上升,但是国内50%的票房收入为几部进口大片囊括;近年来席卷整个亚洲的强劲“韩流”带动了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韩国对中国的文化出口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和电视剧领域.其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占17.2%,中韩文化贸易逆差达15个百分点左右;外国资本觊觎我文化市场,对我进行渗透,并逐步在出版传媒和信息文化领域内聚集:国内一些时尚类杂志、都市报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音像电影分销商背后都有外资背景甚至是跨国公司背景。目前我国的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资金短缺、管理混乱、产业化运作程度较低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陈旧、产业意识不强等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伦理价值等,包括积累创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等独特功能。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有载体,通过这种载体使本国的优秀文化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得以传承发展,加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但是现在我国的文化产品市场非常混乱,文化产品档次参差不齐,品位不高、文化含量低。而外来的文化产品却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形成一种反吸引力,消蚀了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国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

中国正在从事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当代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④就本质而言,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文化较资本主义文化是更为先进的文化形态。但是,理想与现实有时是存在着差距的,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优越性还未充分展现和充分发挥的时候,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可能以弱势的形态存在,“先进文化的完全实现需要有一个生长的过程,而生长的过程总是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当这个过程还在进行之中,西强我弱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地面对的一种文化力量失衡的现实存在,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文化安全因素。只要这种决定西强我弱的文化力量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这种状况就将长期存在,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因素也将长期存在。”⑤

参考文献

[1][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黄胜强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2]郑晓云.文化的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张雪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2002

[4]黄旭东.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9(3)

9.浅谈中国茶文化传播论文 篇九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而第一位确定茶树学名是一由瑞典科学家林奈和德国植物学家孔采。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0.Kuntze]。

最早发现茶树是在100万年前,在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的深山密林中,由不少的原始型的野生大茶树。人类发现茶树和广泛利用茶树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据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这充分的表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中国茶叶的发展和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战国时期,巴蜀一带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随着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经过代代相传,饮茶慢慢从局部地区开始逐步普及全国。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茶叶已经商品化;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逐渐取代巴蜀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茶已成为日常饮料;唐代是茶业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基本上已与当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饮茶之风达到高峰,清代后期,茶叶生产由盛而衰;当代,茶叶再现辉煌,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发展。

(二)茶在国外的传播

茶在国内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随着商业贸易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开始由国内传至国外。

唐代日本高僧最澄回国时从中国携带茶籽种植,宋代日本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至日本种植。这些文化交流使者将从中国学到的饮茶习俗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广大,推动了日本饮茶习俗的发展。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将学得中国径山寺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改造后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约在16中国茶叶作为商品输往欧州的荷兰和葡萄牙,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印度虽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1780年印度引种中国茶籽,之后传播到斯里兰、非洲、南美等地。茶在传播中,“茶”字的音、形、义也随之流传,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起源于中国,如茶在英语中写成“TEA”,是从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生。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我国生产茶叶三分之一销往世界各地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我国的茶籽、茶树,世界饮茶人口已达20多亿。

三、茶的命名和分类

我国的茶叶的品种和类别繁多,有各式各样数百种茶叶,为世界茶叶命名和种类最多的国家,这些各色各样的茶类以及再加工茶类是以如下方法命名和分类的。

(一)茶的命名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一起,茶叶的命名和分类有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我们走进茶店时,会被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茶所吸引,茶叶也被赋予了无花八门的名称,茶叶名称通常是带有描写性的,名称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一般讲,茶叶命名的依据,是以茶的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制作工艺和茶水颜色不同而命名。其基本原则为:

1. 以茶叶的形状命名。如 “碧螺春”、“雀舌”、“珠茶”、 “竹叶茶”、“六安瓜片”等茶的名字都是根据茶的形状特征为其命名的。

2. 以茶叶色香味命名。如“银毫”、“雪芽”、“雪莲”、“苦茶”、“兰花茶”等茶的名字是取自茶叶色香味而命名的。

3. 以茶树品种命名。如“白毫”、“乌龙”、“水仙”、“毛蟹”等茶名字都是由以茶树品种而命名的。

4. 以产地命名。如 “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庐山云雾”等茶名字都是由茶生产地区名胜山川的特点和地理位置差异为之命名。

5. 以采摘时期命名。如“明前”、“雨前”、“冬片”等茶名字都是根据采摘季节不同而命名的。

6. 以制作技术和茶水颜色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绿茶”、“红茶”等茶的名字是由加工工艺不同和茶叶冲泡成汤后的色泽命名的。。

(二)茶的分类

茶的分类是以制茶的工艺方法为基础,现在茶叶的.分类标准也各不相同,难以统一。茶学界对于茶的划分采取了一种综合的办法,将中国茶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条类和再加工条类。

1. 茶的基本条类

基本条类,包括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6大类。

⑴绿茶

绿茶属不发酵茶类。它是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成品干茶呈绿色。冲泡之后清汤绿叶,芽叶舒展,滋味清新爽口,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著名的有:“碧螺春”、“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

⑵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它是新鲜的茶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制作而成。冲泡之后红汤红叶,茶汤香气高长,滋味醇厚。著名的有:“祁门工夫”、“正山小种”、“滇红工夫”、“宜红工夫”、“宁红工夫”、“川红工夫”等。

⑶青茶(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它是新鲜的茶叶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作而成。冲泡之后绿叶红边,既有绿茶的鲜香浓郁,又有红茶的甜醇。著名的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水仙”、“冻顶乌龙”等。

⑷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它是经过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冲泡之后绿叶红筋,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著名的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⑸黄茶

黄茶属属于轻发酵茶类是我国特产。它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成品干茶呈黄或黄绿色,冲泡之后黄叶黄汤、香气清悦、味厚爽口。著名的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莫干黄芽”等。

⑹黑茶

黑茶属全发酵茶。它采用的原料较粗老,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冲泡黑茶应水温要高煮沸其滋味更佳,冲泡后茶叶黑褐油润,汤色橙黄或橙红、茶味醇厚。著名的有:“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云南砖茶”等。

2.再加工茶条类

再加工茶类就是用基本茶类中的茶作为原料,进行再加工而成的茶叶。主要包括花茶、紧压茶、工艺茶、非茶之茶。

⑴花茶

花茶是以六大茶类为基础加以各类鲜花窨制而成。所用的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桂花等。花茶加工是利用了鲜花吐香和茶叶吸香,茶味和花香融于一体,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花香。冲泡品吸,香味浓郁,茶汤色深,甘芳满口,令人心旷神怡。花茶品种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玳玳花茶、玫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花茶既有茶的功效,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裨益人体健康。

⑵紧压茶

紧压茶一般以黑茶、绿茶、红茶的散茶为原料,经再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而制成的茶叶。它是为了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方便,将茶压缩干燥成为各种形状(方砖状、圆饼状、块状等形状),防止途中变质。紧压茶的多数品种比较粗老,干茶色泽黑褐,汤色澄黄或澄红,茶味醇厚。紧压茶种类有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圆茶、饼茶等。

⑶工艺茶

工艺茶又名茶工艺品,是选用上等基本条类茶为原料与脱水鲜花经独特的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茶不再完全为了解渴,出于保健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形态美观,有一定的欣赏性工艺茶脱颖而出受到人们欢迎。各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工艺茶不断涌现,让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如“牡丹绣球”、“出水芙蓉”、“玉衣金莲”、“金葫芦”等工艺茶。

⑷非茶之茶

10.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篇十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 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文化”的定义,通常文化的范围包括文字、语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不同范畴。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来指称它的文化。在考古学层面“文化”则代表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文物、遗迹的综合体。工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所以有时我们也把文化称为文明。

文化的含义包括两种,我们把其中一种称为生产文化,把一种称为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是生产文化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思想文化则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可被生活所用,没有一种文化是不被生活所用的。每一种文化都包括了一套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理论方式,一种理念认识。因为文化其本身就包括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很难将文化做出准确地,清晰的分类。因此,对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归纳划分,只能从其中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文化是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们进行活动而产生的。文化终究还是被生活所用,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生活。

文化的范围包括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国家、民族、企业、家庭。这个群体在某个时期内形成了一定的思想、理念,产生了特定的行为、风俗、习惯和代表人物,它还具有整体的意识,折射出来产生的一切活动。在传统上,我们说过,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是指他在教育方面所受到的程度。前者是文化在广义上的解释,后者是文化在狭义上的解释。对于悠远的中华历史文化,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都应该学习的。

“文化其实本不属人类所独有的,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李二和 《舟船的起源》

古往今来,在众多人类发展衍生的文化当中,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将近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凭借中国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不断地开创、改造、继承下来的精神方面的成果的总和。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足量的富足的文化成果,它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象征,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维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发展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辉煌的四大发明,更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流派思想。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们的劳动和精神成果成果。然而在中国进人到新时期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暴露出了的弊端,比如,在传统思想方面,各学派思想缺乏逻辑能力、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为重振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我们必须认清传统和当今的差距,做到兼容并蓄,可以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化为己用,不断地填充、改善、创新自己,在新的篇章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一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理性科学进行分析。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都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封建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他还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予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语录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一个基本并且全面的评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不搞一刀切,不断章取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后人借鉴,这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准则。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文化的建设则离不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和批判。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久远时期流传至今。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当今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为党的思想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精辟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为我们当今发扬伟大光荣的民族精神,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故此,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传统文化,这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人们深思熟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历史悠远,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时代算起,距今已逾五千多年。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文化只是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层面之外的。而在广义的文化含义范畴内,文化则是比文明还要广泛,囊括了几乎全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文化,这个词的内容含义,很难划分绝对的界定。而且,中国文化又是和印度古代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此外,中国文化的内容,又常常代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相对较少的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多种属性,有时代性,地域牲,民族性,阶级性,还有党派性等等。综上所述,文化既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那么其范畴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对待中国文化,我们该怎样看待呢,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中华民族在长远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为了繁衍和发展,根据中国历史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被后人称为传统文化。更何况这是我大国五千年沉淀孕育出的结晶,维系了我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更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属性。其一,文化的实践性和辩证性。其二,渐渐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过程性和渐进性。其三,多民族大融合的阶段性。其四,与政治经济的统一和差异性。其五,传统的规范和操作性。其六,文化象征的道德中心化倾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同时也是积极与消极的共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意蕴深远,它指引暗示人的生命坚韧强盛,它告诫人们追求稳重现实。在道的追求上,它指引人们以中庸心态,重道轻器。在思想学术上,它代表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量的精神财富,蕴含了古人对生的渴望,对为人处世之道的展示,心怀天下,崇尚自然。它告诉我们如何追求真正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对亲情忠义又该如何取舍。坚守心中的正义,陶冶升华心里的宁静,对未知世界大胆追寻,对智慧心存畏惧尊重。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糟粕,或者落后的精神思想,比较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说是奴性文化了。它承自数千年来的官场之道,在帝王或权臣之前,下臣往往没有尊严,奴性十足。发展至今天,在领导做决定时,下属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领导发言时,下属往往没有了发言权。故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多样性的,对人的价值体现是双重性的。传统文化既具有积极方面的效益,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

大多数中国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民族自信的根本。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国人并不曾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给国人带来了怎样的辉煌篇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人们常常讨论它的性质是否归属政治问题,也就是说立场问题。所以国人从来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归类于崇洋媚外的一种群体。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问题今天再次被放到牌面上来。态度既包括人们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认识,也包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对民族复兴见代化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态度。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继承学习。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探索追寻,五千年来,凝聚了古老的文化智慧,积淀了辉煌的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敬畏的;从另一角度来说,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其特有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是毫不逊色于其他文明,值得我们炎黄子孙自豪。近些年来,作为中国文化基础象征的中文汉字也逐渐被世界人们接受,兴起一股股汉语学习热潮,无须我们炎黄子孙自卑。中国古代先哲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各自独特优秀思想流派,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依旧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引导人们继承发扬。忠、孝、礼、义、信、中庸,知行合一、和谐自然、实事求是等,诸多大家思想观念又历经现代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道德建设和政治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孔子的君子之道,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务实求新,屈原的漫漫求索,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道德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又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今日,又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基本内涵。在自我修养方面,儒家学者提出了“修己安人”,后人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引导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二、批判扬弃。历史实践证明,长久的文明积淀必然会留下渣滓文化观念。璀璨的文明荣光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荣耀,但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缺陷不足。数千年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同时思想家的认知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至于其他条件的影响,如地域差异,物质水平,思维习惯等等,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再加上统治者的独裁,数次民族大融合,战争灾难导致的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使糟粕越积越多,又缺乏有效的甄选清扫,文化糟粕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坚信“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数千年来,执迷旧腐,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推崇守旧,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文化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文化重振辉煌的必经之路。智、信、忠、孝、礼、义、廉、耻,这些传统思想已深深扎入中国人的心中、这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已成为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历史长河中的糟粕文化万万不可留下。

三、包容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包容的民族,在文化上,数千年来的文化融合和包容性,让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充满了包容万象、生动积极的特质。从对外方面来说,中华文化打开大门,面向世界,接受异国文化的营养,改善并激励自己,为自己打开了更为强盛的大好局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祖先优秀的传统,优质的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谨慎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譬如,在封建社会下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要求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子不得读书写字,无才才是德,种种条条框框的规矩压制了女子的思想肉体,这些观点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人也不可能再去接受这些违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了。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不能只是一种口说的形式,我们的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路途中,而做为社会文明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传统文化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它作为人类思想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价值。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人们的思想观念,无不体现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的重要价值性。除此之外,在坚持以本国文化为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以积极态度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信仰,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方法和立场,达到以我为主、外族文化之精华为我所用的成果。中国正处于新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在这日新月异的事业建设中,以继承、创新为指导思想,从世界角度来看,吸收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优点,放弃缺点短板,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韩愈在《劝学》中就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习是一种解惑的方法,是一种体现人生智慧的方式,是一种追求发展的表现。善于学习,才能解惑,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别人,即使别人学识不如我,也可以继续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总会在一些方面,我们并不如别人优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某些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的国家,照搬照抄是绝对不可取的。差异性是有的,特殊性也是有的,但毕竟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若盲目追求国外思想文化,以错误观念知道我国事业发展,不重视本国国情,不完善适应,最终仍是害了自己,害了民族,害了国家。

上至国家、民族,下至集体、个人,信念是人们不可缺乏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的价值观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价值观被一部分人渐渐忽略了去,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越来越重要了。任何偏激两级的态度都让我们无法看清文化发展的到来,无法让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哪一条路才是我们适合的前往我们传统文化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条漫长求索的道路,无数的贤人大哲为之思考和探索。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参考文献:

[1]陈华仔:中国社会科学报。

[2]幻朱军:学习时报《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2009 年12 月22 日。[3]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4]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5]人民日报加03 年12 月23 日第十五版。[6]《现代汉语词典》。

上一篇:在职证明样本下一篇:园林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