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2024-07-30

中国式教育的弊端(精选15篇)

1.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篇一

中国现代教育的弊端

——读林语堂《智慧人生》有感

寒假闲来无事,在乡下的家中也无书可读,整日翻看凌蒙初的《二拍》,不过是打发时光。眼看假期将尽,一月之中竟毫无收获。自觉愧对三餐饮食,于是寻觅好书阅读。有幸读到林语堂的《智慧人生》,恰好有许多文章是关于教育的,虽是近一个世纪产的言论,却和今日中国的现状有许多相同之处,只是许多弊病日益深重,侵入骨髓。

谈“空气教育”

说起一所学校的风气,我们想到多是学生遵守纪律、尊敬师长、认真听讲、近时完成作业、精神面貌佳等等,这是广义的学风。

这种学风一进校园一看便知,名校、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优劣立现。所以,许多家长为孩子选环境,最看重的就是学校的风气。希望孩子每日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变得文明有礼,落落大方。

校风如何主要是看校长,校长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用精神养料加长期训练加严格要求加奖惩制度大体就可习得。在这一点上,我校一起码做得很好。我也认为,张校长的管理方法适用于任何中小学。换言之,一些校纪混乱的学校用张校长的制度来管理,我相信也能立竿见影。

但这种风气并不是最高境界。

林语堂先生说:“须知学校纪律严明、校风整饬,最多教了一群驯羊,按部就班,升级毕业,勉强过了读书的苦劫而已,但是注册部(教育部)能强你们得学问的皮毛决不以强你们得学问的精髓。要造成直跌宕的文人与旷达的学者,还是要依我所谓见气教育着手。”

那么什么是“空气教育”,林先生说:“相当于讲学的空气中,使人人见贤思齐,图自策励,以求不落后,谁有这“制造空气”的本领,便是最好的校长。

先生讲到牛津的教育,教授其实是一群养尊处优,无忧无挂,除了看书、吸烟、写文章以外,对人世不负任何义务的“大学生”,唯一规定是每年演讲三十六次,学习形式是召集学生,对其大喷其烟,师生朝夕相处,更多了生机灵性,被冒了四年烟,自然成为学者。教授演讲,使学生领略百家名师风采,学生心生羡慕,发愤读书,不须鞭策。

牛津的做法自然不可在中学完全套用,但是讲学之风却有必要形成。

为什么中国解放以来很难造就顶尖人才,这和过多的管制不无关系。学生在校只知纪律、成绩,“如此不由兴味之启发与学分之鞭策,叫人念书,桎梏其性灵,沦丧其慧心,如以刍养马,以革喂牛,牛马将来耒耛驾车,或是登俎豆,入太牢,虽然也都是社会有用之才,到底已违背牛马之本性而失其顶天立地优游于林下驰荒郊的快乐了。”这样禁锢自由、泯灭兴趣、缺少生机的教育,怎能培养成有独立思想、健全人格的人?

要形成教育的空气,首先要有一群有学养的教师,不可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的考点分数;教师学识渊博,不惟知课本内容;老师思想自由,不受无知言论左右:有此三点,教师才可以像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学生也可从无聊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学真正的学问。

2.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篇二

关键词:手风琴教育

众所周知, 手风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自传入中国就以其音响丰富、携带方便受到大众广泛的喜爱。尤其是在火红的特殊年代, 手风琴给人们相对贫乏的文化娱乐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更多的西洋乐器传入及现代音响设备的完善, 往日活跃在舞台、广播中的手风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中国手风琴界一直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推动自身发展, 并且的确取得了诸多成绩, 但仍没有摆脱近年来两极分化、业余冷、专业热, 圈外冷、圈内热的局面, 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的瓶颈期。由此现状反思中国多年传统式的手风琴教育教学, 诚然是培养了大批的手风琴演奏家、理论家以及群众文化工作者, 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然而随着新时期手风琴的发展, 传统式的手风琴普适性教育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诸如学生片面追求技术、缺乏创造性、键盘综合运用能力的降低、掌握曲目风格、演奏形式的单一等, 其弊端逐渐显露。从而造成当今中国的手风琴教育发展, 专业教育太专、范围狭小, 业余教育在业余考级教材及标准统一下, 学生素质水平趋同, 个性化减弱。

针对当前中国手风琴教育的弊端, 笔者认为无论手风琴专业还是业余教育, 其教育理念都不应脱离音乐教育的本质, 体现美育, 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乐器的能力, 让手风琴这件乐器最大限度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首先要端正思想和心态, 才能将这种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 传达给学生。其次, 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即兴演奏能力既包括即兴歌曲伴奏的能力、也包括即兴编创小乐曲、旋律的能力, 是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的体现。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伴奏编配方面的知识, 介绍一些固定的节奏型, 和弦、织体调式的色彩性选择, 并拿一些民歌小曲进行讲解指导, 建立理性认知。对已有的手风琴伴奏乐谱, 教师应选择优秀的典型的作品让学生对照练习, 以丰富感性认识。此外, 由于现在的手风琴教材大多是五线谱, 很多学生对简谱不熟悉, 特别是首调概念不强, 一遇到通常为歌曲伴奏的简谱, 快速的移调、转调就成为很大的困难障碍。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首调概念, 训练他们用首调记写、弹奏一些旋律片段, 并配合左手简单的和旋伴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其他相近调式的转换。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可以从中归纳总结一些实用经验, 提高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建立并完善歌曲伴奏的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即兴编创一些小乐曲, 给一两句旋律让学生围绕旋律音型即兴弹奏, 切忌不要用对错进行评价, 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而要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自己做出弹奏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让他们感受不同之处, 自主选择。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 音乐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 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内心的声业的考生在考前来到专业考试所在地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 针对高考的考试科目, 乐理、视唱练耳作为一门考前必需进行强化训练的课程, 待到学生真正进入大学以后, 学生误认为大学的乐理课是多余的, 这些内容在没进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习过了, 这也是学生也不重视乐理课的重要原因。

(三) 及格万岁

及格万岁, 乐理不是主科, 60分就行了。这是现今相当一部分音乐系学生的想法, 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乐理学习不够重音, 创作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手风琴音乐。

2. 注意学生音乐感觉与演奏技术的结合, 不要片面强调技术训练。

音乐是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宣泄和寄托, 只有当演奏者与所演奏乐器融为一体, 才能焕发出音乐艺术真正的魅力。仅仅强调演奏技术的高超、娴熟, 那么培养出的只能是琴匠, 而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家。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查阅乐曲相关材料信息, 尽可能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及相关背景信息的学习习惯等方法, 加之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乐谱, 对乐谱上的速度、力度、情感等记号做出完整阐释等行为, 培养学生对手风琴音乐整体的感觉。良好的音乐感觉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自身综合知识与情感体验的自我感悟的结合。真正做到“琴人合一“, 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音乐。

3. 注重学生多种风格体裁作品的学习和掌握, 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 注意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教学范围不要局限于一套教材, 几种类似的风格体裁作品。古典音乐、民间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都要尽可能的涉猎, 与此相关的不同结构类型的手风琴, 也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此外, 演奏形式不要仅限于独奏, 重奏、合奏、室内乐、与各种乐器的结合等多种形式上的创新, 会让学生感受到手风琴音乐更多的魅力, 增强学习动力与兴趣。

最后, 手风琴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尤为重要, 无论是手风琴专业素质, 还是相关的教育学方法、心理学理论, 教师都要做到游刃有余。同时, 与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要及时。总之, 教师要更多的采用一种关爱、帮助的平等心态教授学生知识, 而非强制性的灌输, 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手风琴音乐的生动美好。

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 围绕“手风琴音乐在中国的多样化发展”这一主题, 展开了国际手风琴比赛、国际手风琴家音乐会及手风琴国际高峰论坛三大项目的交流活动。在这场盛会里, 各种类型的手风琴演绎着不同风格的手风琴音乐, 为我们奠定和展示了当今中国手风琴发展要在乐器种类、演奏形式、作品风格、发展范围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方向和道路。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也应以此为目标, 转变思想理念, 开拓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新时期手风琴音乐爱好者及演奏家, 以己之力切实推动手风琴事业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手风琴在线 (www.accordions.com/china) .

[2]手风琴之家网站 (www.acchome.net)

[3]李聪《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 《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论坛文荟》, 2007年.

[4]李丽《中国手风琴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论坛文荟》, 2007年.

[5]赵刚.《要重视手风琴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小演奏家》2005年9期.

3.“中国式”家长的十大弊端 篇三

(一)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 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温室培养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 孩子数量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百无用处的孩子。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

(三)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不理想,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教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经济刺激型

物质的社会, 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特别是庞大的打工队伍中的家长,对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原始放牧型

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 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自家萝卜型

俗话说, 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 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

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 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现实之中,有的家长的确过于唠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男孩对别人的啰嗦过于敏感,女孩则成为长舌妇(当然,我的结论可能不科学)。

(九)百依百顺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 孩子数目的减少,一个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也就必然了。

(十)理想型

最后一种,作为理想的家长的总结,因为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弊端与危机,所以好的家长类型不作重点的论述了,只是作为补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议。

理想的家长,应该在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毕竟无法更改,后天智力确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这是其一;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特别重要,这是决定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的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初中高中,却没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可以这么说,性格与习惯决定命运!

4.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与弊端 篇四

题目:中国教育改革

关键字: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 体制

内容提要:

1、基础教育转向义务教育

2、高等教育改变管理体制

3、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弊端

正文: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之快让世界震惊。在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中国教育制度也随着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国教育的目标正是迎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一深刻道理。

中国的基础教育转向义务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也充分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基本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但由于中国社会当时的国情限制,各地发展基础教育的财政能力存在巨大差距,这也就导致了在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差距的扩大。为了实现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九五”和“十五”期间,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实施第一期和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类似措施,将重点放在弱势地区上和弱势人群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被锁定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村和贫困家庭。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变革: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5年11月28日,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的致词中向世界庄严宣布:“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重大调整。《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它标志着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海内外广泛誉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在改革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混乱,中央政府和地方存在分歧,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明确了改革思路。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之后,在中央政府领导下,以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为契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

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办学的体制问题。

第一、抓住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之机,国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撤并部

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首先对撤销的国务院9个部委所属的93所普通高校、72所成人高校以及许多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的81所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二是在1999年初,又对5个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以及几百所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和改革。三是随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又作出《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50个部委和单位所属高校的管理体制及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此外,在教育部受国务院委托管理的72所高校中,也已经有34所与地方实行了共建。

第二、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实现这一规划,中国于2000年实行了

两个重要的新政策:一是把高职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以前所有高校都要由教育部审批。尽管此前曾有将研究生以下的学历教育下放给省级地方的动

议,但很快就被否定了。二是把相应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中央只管本科。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反复磋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从实际出发和思想解放的结果,也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两个权力的下放,扩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因此。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的合并成为最易为社会和百姓所感知的一件大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南昌大学、上海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延边大学等由多所高校合并重组办学的典型。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倡导下,浙江大学被选定为高水平大学进行合并办学的试点。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浙江大学,成为中国高校中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经过一些列的改革,全国共有556所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387所、成人高等学校169所)经合并调整为232所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212所、成人高等学校20所),净减324所。通过合并,一些地区高校重复设置、单科性院校过多、办学规模过小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出现好势头。整个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过程波澜壮阔而又相对平稳顺利。

第三、改善和加强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等学

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一些其他各项改革。例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经取得历史性突破,打破了过去“包分配”和“包当干部”的传统模式,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阶段,初步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当然,这些积极的探索仍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

中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

教育管理制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中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

市,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江西、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连大专也不一定能

上。而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建立和维持的,理应对全体人民平等开放。

有些教育在中国已经“分利集团化”。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

教育不公平也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教育鸿沟,巨额投资重点学校、重点中学,甚至打造星级学校,使之成为权贵、富人子女入学的场所,成为政府财政的来源。而上了好中学,往往就可以上好大学,中国的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主要是为强势群体服务的。据杨东平教授领导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成果,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18.5%下降到1999年的16.3%,清华从1998年的20.7%下降到2000年的17.6%。对于热门专业,管理干部、技术阶层的子弟占57.3%,工人、农民、下岗人员的子弟仅占25.4%。2003年北京某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农民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8.8分,下岗人员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5分。现在,弱势群体的子女多进入非重点院校和无人愿意学的冷门专业学习。中国教育起到了分离器的作用——以政府财力打造重点小学、中学、大学,供强势群体的子女进入学习,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大多无缘其中,社会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参考文献:《中国早期教育》 汪洋中

5.「教育智慧」教育的弊端 篇五

「教育智慧」教育的弊端

我们不能容忍孩子玩乐、自由,我们每天都在给孩子洗脑,告诉他们,要勤奋、要刻苦,要有上进心,要有竞争意识,要拿第几名......甚至,我们的教师和学校已经习惯了将孩子们的成绩排好名次贴在最显眼的地方。却不知道,考不及格,考倒数第一名也是孩子的权利,这些孩子更需要尊严和爱。在许多国家里,学生分数被认为是他们的隐私而严禁公布的。 我们忘了,他们是孩子,只有几岁,十几岁。对他们而言,最要紧的,是健康和谐的.身心,对世界的好奇,是对事物充满探究的快乐,知道尊重和关心他人,理解爱和民主...... 可是我们却用没完没了的作业、习题、试卷覆盖在他们身上,早晨天不亮就让他们起床,晚上也舍不得让他们闲着。我们的老师和校长安慰自己说,这是对孩子负责。可是没有好好想想,一双双健康的眼睛被熬成了近视眼,正常的脊梁有点弯曲,活泼的天性日渐磨光,一些孩子患上了精神疾病......这就是负责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过早地把成人世界中的一切传递给孩子,让这些小小的生命过早地背上了难以承受的重负,无端地消耗了他们的健康、灵气和创造力,窒息了孩子应有的天性。最可怕的是,教师和学校已将此看成天经地义的了,罪恶成了习惯。       (摘自第十期《师道》 白云《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6.成人教育中的弊端 篇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也迅速的发展壮大,其形式多种多样,对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成人教育发展体系不健全,在某些方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这正是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占据主要的地位,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角色。但由于社会更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把师资队伍?办学资金?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从而忽视了成人教育这一块的管理。

1.教育观念存在问题。以利益为目的,一些学校为了谋求利益,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无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盲目扩大招生,学校内部管理跟不上,有意无意中放松了对质量的把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与成人教育的目标和出发点是相违背的。另外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一些教师认为成人教育就是简单应付的教育,难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乏工作热情。

2.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随着成人教育规模的扩大,专职教师不足问题日益明显。有的学校聘请临时的离退休教师,或者聘请在读研究生代课,或者在其它学校聘请兼职教师,从而使教师的整体素质下降,严重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育投入问题。在教育领域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国家更注重成人教育,因此在经济和教学方面,对成人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成人教育缺乏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一般是借用普通本专科教材,甚至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这显然培养不出有特色的成教人才。而且理论的东西较多,实际操作、可行性的东西少,这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性。

在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成人教育的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的灌输、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目前成人教学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学生的课外自修、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滞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结,结果使学生学得机械、呆板,缺乏自学能力,离开教师指导无所适从。

三.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1.教学模式。目前成人教育教学仍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而学生是否消化,是否能够应用,是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教师则关心不够。然而接受教育的群体大多是社会在职人员,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造,从而提高个人的能力,增加知识阅历,更加胜任工作岗位。但人才缺乏创造性,只通理论,不懂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很难开展创造性工作。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必须有创新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的。

2.教学过程。目前大多成人教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集中授课、自学、考试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但是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集中授课环节,一般内容较多,时间又有限,所

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影响教学质量;自学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有些成人教育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确实没有时间自学。从主观上讲,这是成人教学组织者采取措施不得力的结果;考试环节,出卷、阅卷都是任课教师。考教不分离,教师在思想上有所放松,致使有些教师面授时马马虎虎,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和理解,只求完成教学计划,从而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而言,试卷是任课教师出的,只要沟通好师生关系,学得差一点,老师也会照顾一点的,存在着侥幸心理。

3.教学机制。以法治教,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法规制度是成人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措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成人教育都用法律条款来控制、监督与调节。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教育立法工作开始高度重视,对成人教育的法规条例建设也开始有所认识。但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还是相对缺乏。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等,使原有的调整成教的政策、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显得力不从心。再就是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匮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给那些唯利是图,靠卖文凭牟取暴利的学校提供软环境,相比之下脚踏实地办学的学校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7.关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弊端的讨论 篇七

一、损害孩子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 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 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 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过度教育的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 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 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 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 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 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 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 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

二、伤害孩子的自信

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 如果写不好, 家长呵斥、打骂, 老师批评, 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 得不到快乐, 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 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孩子们在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之后, 如果依旧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 那便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挫败感, 这样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关键期在学前, 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 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 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三、扼杀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 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 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 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 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 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四、不利于幼儿正常发育

从生理上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 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 长时期地伏在桌子上学习, 易导致孩子身体发育不良。由于一些家长只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知识, 而忽略了孩子用眼卫生, 造成孩子患近视眼等多种疾病。

从智力上讲, 那些在轻松、自由、快乐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 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因此, 从上学开始, 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 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 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 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 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 头脑僵化, 反应不灵活, 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五、影响全面平衡发展

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以牺牲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 孩子的眼前发展可能是以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过度教育能使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或掌握一定的技能, 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却在逐步丧失, 主动学习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 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 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 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六、破坏亲子关系和谐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 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 所以必定学不好, 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 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 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无异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 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 孩子似懂非懂, 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 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 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 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 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忽视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 2008 (03) .

8.“中国制造比中国足球弊端还多” 篇八

本刊评论:令国人伤心的中国足球根本无缘南非,但有幸分一杯羹的中国制造,为何又让南非变成了自己的伤心地?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研发能力,将是中国制造爬上微笑曲线顶端的三件法宝。

“经济回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经济第二季度的发展速度比第一季度有所回落,“主要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温家宝说,中国经济总的来看是向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下半年,经济调控的主基调是保持政策稳定,核心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据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

本刊评论:中国经济又进入了超过11%的快车道,但更让人关注的是这辆列车控制速度的能力而并非其究竟能跑多快。对企业而言,最幸运的莫过于中国经济能够进入一个多方制衡且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有稳定,才能发展。

“我们仅恢复了五成”

7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当前美国经济形势问计股神巴菲特,得到这样的答案:“美国经济仅恢复了五成左右”,巴菲特进一步强调,美国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衰退,而且现在尚未恢复,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刊评论:欧债危机刚刚开始,美国经济又持续在悲观情绪中徘徊,对中国绝非一件好事。出于本国利益的更多保护政策,将对中国出口相关的各类企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摩擦定然难免。看看外面世界的阴霾,中国企业该另找一条出路了。

“今年卖地赚钱了,明年卖什么?”

7月中旬,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0财年的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上涨超过1000%的上市公司,截止7月15日共有22家,形势喜人。但随即有券商分析师对其收入来源提出质疑:“今年卖地赚钱了,明年卖什么?”

本刊评论:有时候赚钱并不是件好事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预期的企业成长与持续性的盈利能力才是关键,通过卖地、出售资产、调整财务等非正常企业管理手段增加的收益,无异于寅吃卯粮的慢性自杀。

9.隔代教育弊端 篇九

溺爱,是许多老人无法摆脱的阴影

如今,只要谈起对孩子的教育,人人都知道不能对孩子溺爱,也知道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但是,落实到具体每一个人身上,一些老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溺爱孩子。

有心理学家认为,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几十年的风雨和坎坷,老人已经别无所求。但是,许多老人在对待孙子辈的教育上,却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感情色彩,总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对孙子辈抚养弥补一下失去的情感。

由于老人往往溺爱孩子,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在许多家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在对孩子的过错行为进行教育时,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两句话,“孩子还小,不懂事。”“你们小时候我都没有这样对待过你。”“孙子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吃的,气死你老爸”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更加有恃无恐。

在前面案例二中提到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已经形成“以我为中心”概念,家里不管什么好的,首先就得满足孩子。吃东西,肯定是最好的夹在孩子碗里,而且一堆老高,生怕孩子饿着似的。爷爷家管教稍严一点点,外公外婆的电话就不停地追到爷爷家,担心孩子受皮肉之苦。据说,孩子的父亲一次气极打了儿子一下,外婆就在旁边伤心地陪外孙哭,而且责怪女婿让孩子受苦了。老两口都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可没见他们教孩子学点知识,小孩只知道用玩具手机模仿“大老板”口气摆布老人,而他们觉得孩子很可爱、聪明。

有邻居说,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家子人如此没有原则地宠爱孩子,既表现出老人的极端不负责任,又说明他们有某种私心”。邻里指出,这种私心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孩子当成自己晚年的玩物。

孩子的父母说,我们很无奈

据调查显示,我市目前0-6岁的孩子,10个中就有五六个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形成,祖辈承担对孙辈的家庭教育正成为家庭的教育特色。调查表明,孩子年龄愈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父母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事业。

一位外资企业的张女士已经做了4年的妈妈,带孩子的经验却只有半年。她说,自己有时间也属于各种各样的社交和两人世界,孩子让爷爷奶奶带着没什么不好。而更多的父母选择让老人带孩子则是出于无奈。做了2年半爸爸的王先生就说:“其实我和孩子她妈都想跟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时间,但工作实在太忙,我们也没办法。”

九龙坡某小院的章先生日前对记者诉苦,他一个人在外工作,每天的压力太大了,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章的妻子几年前因单位没有效益放回家闲呆着。据说,这位太太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到大就没做过什么家务,更谈不上教育下一代了。章太太成天在家与邻居从玩“金花儿”、麻将到“斗地主”,5岁不到的女儿,就丢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管,而爷爷奶奶生活了几十年,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合,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老人的磕碰吵闹声,结果孙女在家学会了动不动就赌气、指桑骂槐、摔东西甚至脏话。

在“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迁就一点有何不可”的观念支配下,许多孩子的父母也就懒得批评老辈子对孙子辈的娇惯。记者从我市部分小学、中学了解到,班上成绩优秀、懂礼貌、思想活跃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在家里被老人或父母过分宠爱过。

孩子教育该谁管?

记者曾听到一位年轻母亲说的话,她说,我要了孩子,就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再苦再累,我也要让孩子在我的身边接受我和孩子的父亲的教育。

有专家说,我们并不完全反对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也有优势。比如,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加上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而且,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等等。

老师和儿童心理学专家在分析孩子的教育时,都会告诉做父母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如今,残酷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许多年轻的父母的确因事业和饭碗而不得不疲劳地奔波,无暇顾及对孩子从生活到人生道路教育的关照。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父母不管孩子的理由,也不能成为祖辈溺爱孙辈的理由。

父母要和孩子多接触,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有一种溺爱的倾向,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对他们有益还是有害。

10.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篇十

非常感谢你们到来!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帮助和肯定!

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态:首先是“望子成龙”型的,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哪位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第二类是“随波逐流”型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龙就会上天,是虫就要入地,有这样心态的家长也为数不少;第三类兼于两者之间,对孩子的学习抓一阵,放一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现象在孩子的后期教育中尤为明显。各种心态都有它自身的利和弊。我们先不妨看看现在幼儿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幼儿园,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很多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意愿,在平时开展大量的认字,写字,算术的教学,致使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现象,我们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家长选择的余地很大。那么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是为了图个方便,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环境等等,但更多的家长还是在选择哪所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识字多,会做算术。他们总是认为多教字,多做算术的幼儿园才是好的。到了大班,很多家长放学接孩子时,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写字了吗?”“今天学了哪个拼音?”,家长像模像样地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小学生。

今天就各位家长谈一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幼儿教育小学化扼杀了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幼儿身体正处于身体早起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幼儿的心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和知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作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心理正常发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顺便插一点,看看我国的教育方式,明显跟西方的国家不同,他们家长去接孩子的时候问什么?问的是:今天你玩得快乐吗?今天你跟谁合作了?强调的是孩子本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提倡让孩子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培养的是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举一反三的学。他们让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让他们自己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写研究报告。小学生能写出上万字的课题研究报告,这对我们来说是有点不可思议的。

我说这些,那么在幼儿园是不是什么都不用教了呢?这也不是的,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要适当的教些字词和进行必要的、规范的言语训练,也应该给孩子一些数的概念。但这些都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让孩子生动、直观、主动地接受知识,兴趣盎然地学会知识。表面听去,我好像是说给幼儿园老师听的。其实不然,我是说给家长听的,我们家长完全可以借鉴学校的教育方法,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孩子动手、动脑、动口,拓展孩子的思维,同学校一道共同教育好子女。

我园不断组织老师到县幼儿园保定石家庄去学习和知名专家一起探讨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不仅如此,我园还把“早期阅读”作为我园办园特色,并把名师胡志远老师请到我园为老师指导教研。平时老师能在充分研究儿童身心特点的同时,精心备课,开展了一系列的知识教学和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丰富多彩地实践活动。我们幼儿教育分五大领域:有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艺术。

健康——培养幼儿最基本的卫生,生活自理能力,懂得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独立性、发展四肢协调能了。

科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自然常识,形成有关的基本概念,学习简单的数量之时,初步形成简单的书概念和时空概念。

语言——愿意用语言与人交往,喜欢应答,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会礼貌用语,能够安静的倾听他人讲话,不插话。喜欢听故事,说儿歌喜欢看感兴趣的图画书等。

社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能够和小朋友友好的玩,初步学习与小朋友合作。学会尊重他人,会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爱父母、长辈和他人。对一些简单的是非问题能做出适当的判断。能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初步的自我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艺术——培养对色彩的兴趣,认识三种以上的颜色,大胆练习绘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幼儿想象了和创造力,会出不评价自己同伴,老师的美术作品,感受自然界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能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

利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

说到这儿,有些家长可能还是比较担心,担心什么?别的孩子在入小学前都学会了不少汉字,会简单的加减运算,如果我的孩子什么都不会,那能跟得上去吗?这担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有失必有得,或许你的孩子在动手、动脑等方面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难道这不值得庆幸吗?至于暂时的落后,也关系不大,只要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很快就能赶上去的。

所以作为家长适当的转变一下教育观念,了解一点当前的教育理念是很有必要的。平时,要更多的注意培养孩子对待事物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兴趣和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一位孩子的父亲是个“新闻迷”,早上听收音机,晚上看新闻节目,成了这位父亲的必修课。而他的儿子呢,从小受到了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迷上看新闻。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入小学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听说能力、记忆力特别强,读起课文来,语感也特好,对看课外书,对身边的事也很感兴趣。刚入小学就能看《西游记》的学生版本了,问她,字认到吗?他说有的认到,有的认不到,但大概能知道讲了什么事。而认到的那些字基本上是自己通过问父母,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的接触,学会的。你看,孩子一旦有了兴趣,根本就用不着机械、死板的教他认字、写字了。这样,对这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将会学得很轻松。《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11.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篇十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发展,忽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单调枯燥、陈旧重复、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传统传统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已“浮出水面”,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并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针对这一弊端,专家、学者们奋笔疾书,呼吁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倡实施创造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等。

那么,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关键在于实践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其形式是封闭的,思想是僵硬的,效果是令人忧心的。教学方式走入了烦琐分析、满堂问的误区。课堂上,教师满堂讲、满堂问,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外,学生进行的是诸如解释“灰溜溜”之类的机械性的应试练习,连名家名著都成了不务正业。语文教学丧失了它应有的情趣、美感及浓浓的文化气息,脱离了本该有的感悟、共鸣和陶醉。教师教得困惑,学生学得厌倦。修订版大纲将课外活动发展为语文实践活动,正是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语文教学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生动活动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教学质量才可能获得切实的提高。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正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这也是呼唤学生主体意识回归课堂与学习活动的最好途径。

一、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其主观意志的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是徒劳的。教育家陶行知十分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号召“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提倡学生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周德藩主任在他的著作《素质论教程》也告诉我们;“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人的思维正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

在教育《小珊迪》一文时,笔者正循着这一思想,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讲解,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其在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共鸣,形成对人物的不幸的遭遇的感性的体验,从而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溶进了自己的理解、情感,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将一幕活生生的人间悲剧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震撼着每一位同学的心灵。当演到小珊迪临死前的遗嘱时,有许多同学的眼里噙着泪花,甚至有个低声啜泣。这种表演不是简单的课文翻版,而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语文的人文性、人情味在学生的灵魂中安了根,使同学们的情感进一步地升华,加深了对课文的主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语文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众多的交流机会,学生在尽情交流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首先是收集各种信息,然后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内化等,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的发展。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做课时,非常善于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他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与交流的,把这句话读得维妙维肖。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速度快)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读——

师生这段交流实践活动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精彩绝伦!通过这种实践与体验,学生对“有气无力”的理解与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感悟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同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师生交流实践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语文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表达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不竭的源泉。

试用修订版大纲把原大纲中的语文“课外活动”改为“实践活动”,虽两字之差,却更明确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真谛,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字书与无字书之间的界限,使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了。修订版小语《大纲》是这样诠释“语文实践活动”的;①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读书心得;②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④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些指出了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意,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12.“应试教育”弊端谈 篇十二

第一, 教学思想的片面性。“应试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模式。考试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和统治的作用, 选拔作用增强, 教育作用削弱。教学中教师不能做到面向全体, 成绩较好的学生受到偏爱, 而成绩不好或暂时落后的学生受到冷落, 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尽管其他方面的素质较好, 但因学科成绩不好而失去对学业追求的兴趣。

第二, 教学环境的封闭性。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各种环境因素会对教学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是封闭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结合, 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 封闭有余, 开放不足, 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专读圣贤书”, 学科知识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相隔离, 低一级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隔离, 智育与其他诸育相隔离, 校园里死气沉沉, 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第三, 教学目标的短近性。一般说来, 按教学活动的周期长短划分, 教学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按教学活动对人的影响程度划分, 有现实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试教育”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只是“立足当前”, 却未“兼顾长远”, 教学目标的功利性、实用性比较突出, 只强调近期目标, 而忽略长远目标, 强调现实发展目标, 而忽略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四, 教学内容的偏狭性。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然而, 在“应试教育”中, 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以考为中心, 基本表现为:考什么, 教什么, 学什么, 不考的学科和内容统统甩掉, 考的学科和内容增加课时。教学内容的偏狭导致学生发展畸形, 进而影响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力的形成。

第五,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在“应试教育”中, 教师往往只是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 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不鼓励学生创新、创造, 学生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定势。这不仅影响学生的现实发展能力, 也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应该看到, 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优劣事关教育质量、事关民族振兴。

第六, 教学评价的唯一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评价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但在“应试教育”中, 评价对象只有一个, 那就是分数。“一考论成败”“一卷定终身”, 分数高, 一切都好, 分数低, 一切皆差, 分数成了师生追逐的唯一目标, 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一把尺子的衡量下全成了题外话, 其结果是使教学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第七, 教学研究的肤浅性。教学研究有利于探索教学规律, 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在“应试教育”中, 教学研究只限于研究学生如何做才能取得高分, 怎样解题才能趋近考试的标准答案。殊不知, 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学中的深层问题, 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教材的知识逻辑特点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等等, 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应试教育”中教学研究的肤浅性及表面化使得教学组织与实施无法深入, 也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他弊端还有教学环节的呆板性、教学媒体的原始性、教学反馈的单向性等, 限于篇幅, 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13.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篇十三

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

余文森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本文拟对此作具体分析。

一、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书本知识的学习(或曰学习间接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以下弊端。

1.重理论 轻实践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即理解性的学习。相反,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即记忆性的学习。重理论、轻实践亦即是重文字符号、轻实际内容,这种教学过早、过份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直至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难以自拔,变成文字游戏。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减法”有的教师会设计出十几种题型来训练和考评学生!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最终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因素

2.重理性 轻感性

重理性、轻感性,从认识论角度讲,即重理性认识、轻感性认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感性认识被认为是低级的、粗糙的、不可靠的,它只能提供认识的具体材料,惟有理性认识才是高级的、精确的、牢靠的,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被人为地设置一道鸿沟。这种重理性、轻感性的观念导致教学凭空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反之,要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比较困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学不仅要关注和发展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关注和发展人的感性因素。重理性、轻感性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人情味,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从而也使其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

3.重结论 轻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形式与内容、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抑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 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重结论、轻过程正是传统静态知识观的反映和体现。

首先,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其次,就认识活动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以发展为本位并非不要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必须着眼于更新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是教学通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未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三、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是不重要的。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课堂教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第一,教材的开放。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作为绝对真理,它具有确定性、惟一性、静止性等特性;作为相对真理,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传统课堂教学过份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将毫无遗漏地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和惟一的目的。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

第二,教学过程的开放。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学要有计划,但不能搞成计划教学,更不能搞成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而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紧箍咒”。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而开放的目的则是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写教案,甚至不备课,而是强调工作重心要转移,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强调发展,强调学,强调开放,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基本特征或三大基本走 向。

主要参考资料: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朱佩荣编译:《学校没有分数行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3]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4.网络的弊端作文 篇十四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一个网吧里,一位少年静静的躺在椅子上,好像睡着了一般。衣服却一点都不凌乱,完全看不出一朵生命之花的凋零。

不过,他所用的那台电脑,最后的画面,是还没有打完的游戏。游戏里,小陈立马横枪,摆出一副战斗的姿势。装备齐全,所向披靡。大概是他昨天打完了游戏之后,就靠着椅子睡着的,但是却再也没有醒来。根据网吧的工作人员回忆,小陈大概是昨日打完这场游戏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网络使青少年误入歧途,不务正业,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视力显著的下降,甚至会失明等等。

网络不仅会使青少年不务正业,引起疾病,还会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不利。有人就统计过,人们在网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与亲人沟通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寂寞。

还有一则例子,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一位同学,最近迷上了电脑游戏,整天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对同学,对家长很冷淡。有一天,他的父母亲不想再让他陷入太深,就偷偷的把电脑拿走了。然而,他回家时,看见电脑不在,竟然用菜刀逼着父母拿出电脑。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还有的专家说,长时间的上网,容易耗费精力,还有可能把精力耗到极点。继而引发一下经常性的头痛,视力急剧的下降等等类型的疾病。还可能有“鼠标手”“电脑脸”等等因为长时间看电脑,而造成肌肉的萎缩。

15.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篇十五

(一) 出口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含义

出口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 是指为了增强出口竞争力, 扩大出口, 而采取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力价格 (在这里把工资、加班费、各种保险、工作环境等所有涉及劳工权益的因素都归结为劳动力价格) 的方式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的出口贸易竞争模式。

我国长期存在的居民消费不足归根结底就在于劳动力价格太低, 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我国企业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所采取的最主要竞争策略就是基于充裕劳动力优势的劳动力价格竞争策略, 这使得我国的出口竞争表现为劳动力价格竞争。

(二) 我国出口贸易存在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原因

实际上, 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水平, 还远不是劳动力市场价格水平, 这是由于劳资双方博弈地位的不对等, 我国不存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所谓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是一个不存在垄断势力的劳动力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 劳动力的供需双方针对价格的博弈地位必须是对等的, 以保证供求原理的顺利运行和劳动力价格的真实体现。这是因为供求原理是指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 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确定的过程就是供给和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达到最终平衡的一个过程。而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博弈地位不对等的市场, 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而是一个单方垄断市场。而造成这种原因又是工会规制的弱制度性。这种弱制度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工会法》的处罚规定有其不足。处罚的责任含糊不清, 即使企业拒不建立工会或违反《工会法》的相关规定, 也无法依据其中条文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

第二, 工会存在体制不足。通过工会维护劳工的权益, 其实质就是增强劳动利益群体 (依附于资本, 靠出卖劳动力维生、发展的劳动者) 在劳动力价格市场中的博弈力量, 促进两大博弈力量博弈地位的对等化。既然工会的博弈对象是资本利益集团 (企业、雇主) , 那么工会力量的强大就必须建立在工会独立于企业这一基础之上;否则, 如果工会受制于企业, 那么它就无法使劳动利益群体形成劳动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有特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能以特定的方式追求特定群体共同利益, 具有严密结构和明确分工的组织。劳动利益集团是劳动利益群体为与雇主这一资本利益集团和/或雇主联合 (如行会) , 这一资本利益集团在劳动力市场中相抗衡而组成的利益集团) , 无法代表工人的利益与企业进行平等的博弈。

第三, 法律执行力弱。一些地方政府过分关注以GDP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而忽视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造成地方政府政策的右倾化, 加之执法体制的不完善和不成熟, 使现行法律和政策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司法、行政不相互独立, 是法律执行力弱化的根源;而右倾化的地方政府政策和工会组织的非独立性, 则是法律执行力弱化的直接诱因。

总之, 工会规制的弱制度性造成了工会力量的弱小, 并造成劳资博弈中博弈地位的不对等, 并使得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价格长期严重扭曲。

二、我国出口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弊端

(一) 造成“相对贫困化增长”

1.“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涵义

贫困化增长是由巴格瓦蒂提出的著名观点, 该理论指出, 对于一个出口导向的国家而言, 在其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 并且进口需求并没有出现显著增加的条件下, 其充裕要素的大幅增加所导致的出口供给大幅增加, 将会带来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绝对下降。

但是, 我国和其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事实表明, 贫困化增长并非处处与现实吻合, 贸易条件的恶化可以换来国民福利的绝对提高。但是, 这种提高却对应着相对于其贸易对等国 (高端贸易产品国, 在贸易中获得高得多的附加值) 来说一方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 “贫困化”增长是存在的, 但不是巴格瓦蒂所说的绝对“贫困化增长”, 而是“相对贫困化增长”。所谓相对贫困化增长, 是指某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 在其低端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的情况下, 如果依靠充裕要素的低价供给维持出口竞争力, 那么, 其贸易条件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而其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甚至会带来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相对其低端产品进口国 (高端产品出口国) 的持续下降。相对贫困化增长虽然可以短期内换来国民福利水平的改善, 但长期来说, 却会导致与贸易对等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福利的差距逐步扩大;这样, 相对贫困化增长国家 (发展中经济体) 永远也追赶不上其贸易对等国 (发达经济体) 的发展水平。

只要一国满足: (1) 该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 因此贸易条件的劣势地位对福利关系重大, 足以抵消因为能供应更多商品而取得的利益; (2) 该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偏向于出口拉动型; (3) 该国依靠充裕要素的低价供给维持出口竞争力;它就具备了贫困化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它又满足: (1) 该国是贸易大国, 它的进出口数量变化会影响世界商品价格; (2) 国外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 因此出口供给的扩大会导致价格的下跌。

那么该国又具备了贸易条件恶化的诱因, 会加速相对贫困化增长。

2.我国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现实条件

(1) 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高

以2004年为例,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59.77%, 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19.99%和23.37%, 甚至比印度也高出近两倍。2005年外贸依存度更是高达63.87%。

(2) 偏向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我国1990年以后实行的是出口导向政策, 它是受重商主义思想影响的“重出口而轻进口"的战略, 通过扩大制成品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这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GDP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 而出口增长率除1996年、1998年增长不明显外, 其他年份的出口额增长率均超过GDP的增长率 (见表1) , 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符合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二。

(3) 贸易大国的地位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7606.9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23.8%, 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初步统计, 2007年1~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1738.3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 其中:出口12180.2亿美元, 增长25.7%;进口9558.2亿美元, 增长20.8%。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www.stats.gov.cn)

(4) 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

现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出口的现实状况是,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品, 如食品、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且, 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的限制, 不会改变这种出口商品结构。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竞争激烈, 需求价格弹性小, 且进入门槛低, 容易引起供给过剩和无序竞争, 从而带来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符合相对贫困化增长加速的条件。

3.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年相关数据, 选取43个出口商品作为出口价格指数样本、26个进口商品作为进口价格指数样本, 计算出了我国1990~2005年价格贸易条件, 分别为100.0、103.1、101.5、133.3、99.9、90.9、97.7、94.4、90.2、82.7、81.3、79.8、77.1、72.0、60.9、60.3。可以看出, 1990~2005年,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除了1991年、1993年和1996年三年有所改善外, 一直处于恶化态势。而且, 根据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的数据, 2007年7月份, 当月全国出口价格总指数为104.4 (费氏指数, 上年=100, 下同) , 进口价格指数为108.8, 贸易条件指数为96, 不仅低于上年同期的98.5, 也是自2007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可见, 我国不仅具备了比较优势陷阱和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而且已经开始陷于“比较优势陷阱", 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

(二) 抑制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 阻滞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贸易战略的转变

从主观上来说,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竞争优势, 大大减弱了其培养其他方面竞争力的动力, 不太注重研发和品牌的塑造。

从客观上来说, 我国中小企业的比重相对发达国家过大, 由于劳动力价格竞争优势相对于技术和管理等优势来说容易获得, 凭借劳动力价格这一竞争优势也能比较容易生存, 因而不利于由技术和管理等带来的优胜劣汰机制的顺利运行, 从而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阻滞了大企业的产生;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是以大量资金为前提的, 企业规模的限制又进一步抑制了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 最终阻滞产业结构升级, 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战略的转变。

三、关于我国出口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对策

(一) 完善劳动力市场, 使劳资双方博弈地位对等化

要改变我国劳动力价格竞争的现状, 就必然面临按照经济发展速度相应提升劳动力价格的问题;但劳动力价格的提升, 不能依赖于资方的善心和觉悟, 因为资本从来就是不停地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机器。要改变劳动力价格被不合理压低的状况, 只能依赖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关键又在于劳资双方博弈地位的对等化, 这也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原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因为, 供求原理的实现过程, 亦即价格的决定过程, 是一个供求双方博弈的过程, 而非简单的供求原理所说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原因。只有博弈双方地位对等, 才能实现合理的价格。但这又并非对供求原理的简单否定, 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恰恰依赖于供求原理;当劳动力供求双方博弈地位的对等化之后, 将由供求原理真实反映出较高的劳动力市场价格。

因此, 要变革工会法规, 使工会组织独立化。推进工会建立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使工会组织独立化, 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加强工会的独立性。改变依赖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现状, 通过保障劳动者的结社权, 规定劳动者组成工会的具体程序、要件, 让劳动者自己直接依法组成工会;禁止私营类企业的企业主、其他主要管理人员, 例如对其他工人的雇用、解雇、提升或调动有直接权限的处于监督地位的人员等参加工会;必须防范企业主利用提供工会活动经费来控制工会, 使工会经费来源与使用独立化。

第二, 加强工会的民主代表性。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会组织中落实民主选举和决策制度, 使工会真正反映会员的利益和愿望, 切实为职工群众服务。

第三, 依法保障民营企业职工和工会组织的合法权利, 例如结社权、集体交涉权等。

通过上述改革, 真正把工会组织建立成为敢于为劳动者说话, 代表劳动者利益, 与劳动者息息相关的组织。

(二) 快速发展服务业, 作为提升劳动力价格的配套措施

我国转变劳动力价格竞争模式,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后, 原有产业部门必然要产生相当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如果我们积极发展服务业, 将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服务业中, 将会获取一举多得的效果, 不仅能保证我国优化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 而且又是产业升级的必要环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加强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应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第二, 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首先要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体制, 明确各行业发展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加强统筹协调, 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其次要强化行业协会职能, 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促进连锁、特许经营等现代服务业经营形式的发展。

第三, 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培养新兴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服务人才;政府要引导、鼓励服务业职业培训、教育机构的发展, 来保证服务业人才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更新。

参考文献

[1]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 郭宇峰, 汪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何元贵.比较优势、贫困化增长与劳动要素收入[J].探索与争鸣, 2007 (8) .

[3]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段国蕊.我国出口贫困化增长分析[J].经济论坛, 2007 (5) .

上一篇:海关告知书下一篇:环境保护局2011年环保工作计划